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編寫的一份詳細教學計劃。教案的編寫還應注意設置適當?shù)脑u價方式,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例,僅供參考。請大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靈活運用,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和修改。希望這些范例可以對大家編寫優(yōu)秀教案有所幫助。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一
1.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2.通過“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地域觀念、災害意識。
知識和能力〕。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2.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3.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氣候的分布圖,建立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的空間概念。
5.培養(yǎng)學生初步學會通過讀圖,分析某一地區(qū)氣候特征的能力。
教學重點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教學難點1.緯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空間分布。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1.在熱帶、溫帶、寒帶分別有哪些氣候類型?
2.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是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是影響氣溫和降水出現(xiàn)地區(qū)差異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氣溫和降水的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氣候的差異,因此,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板書。
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對于本段教學內容,要圍繞課本p59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圖、討論、運用舊知,分析歸納,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1.投影展示課本p60圖3.24“兩地氣溫、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師先指圖說明其是“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組合,圖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個月,圖的左側是氣溫刻度,右側是年降水量刻度。閱讀時以“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和要領進行分析判讀。然后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討論分析一地的氣溫是什么特點?降水是什么特點?組合成什么樣的氣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屬于何種氣候類型?并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組的代表發(fā)言交流、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甲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a地的氣溫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因而該地的氣候特征是全年高溫多雨。該地位于赤道地區(qū),緯度位置低,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甲圖。
3.把教室比成是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qū)。學生分成三部分,兩邊的學生分別位于大陸的東岸和西岸,中間的學生位于大陸內部。各組由于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分別討論本組形成了哪些氣候類型?并結合世界氣溫和降水分布的特點,說說各氣候類型的特征。
4.各組代表發(fā)言、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乙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由于地處同緯度的溫帶地區(qū),氣溫夏季陸高海低,冬季海高陸低。但是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東西兩岸地區(qū)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而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qū),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qū)沿海的大陸東岸,形成的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溫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溫帶季風多。
乙圖。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qū)沿海的大陸西岸,形成的是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前者的氣候特征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后者的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位于溫帶的亞歐大陸內陸地區(qū)形成的是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5.讓學生觀察課本p60圖3.25,指出a坡屬于(迎風坡),b坡屬于(背風坡),降水多的是哪個坡?(a坡)。教師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丙圖,加深學生認識和體會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丙圖。
6.組織學生先獨立完成課本p10活動4,然后讓3名學生說說自己的答案和做題思路,大家評判補充。
(1)青藏高原緯度較高,但是氣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2)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
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緯度位置:海南島緯度低,氣溫高;而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氣溫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干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較濕潤。(海陸位置:二者雖同處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qū),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陸東岸沿海地區(qū),降水較多)。
板書。
三、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氣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密切。這里的教學,通過從學生的自身體驗出發(fā),實例討論分析,讓學生認識體會不同地域,由于氣候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也不一樣。
1.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fā),結合當?shù)氐膶嶋H,列舉一年內的不同季節(jié),人們在衣、食、住、行以及農業(yè)生產方面有什么不同。學生相互交流、補充,教師引導評價。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1活動1,分成學習小組,談談這是氣候對人類活動哪方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正在發(fā)生著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選一個代表概括大家的發(fā)言,在全班進行交流,如果能選用當?shù)氐膶嵗蜃寣W生結合自己家里的變化等,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通過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點撥,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生活受氣候的限制越來越小。
3.讓學生閱讀課本p61“水稻種植與氣候”。結合自己對當?shù)貧夂驐l件的了解,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看看當?shù)剡m合不適合種植水稻,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農業(yè)生產活動的影響。
4.用兩個學生扮演小強和小明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他倆的愿望能不能實現(xiàn),為什么?通過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區(qū),氣候條件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甲地區(qū)的樹、農作物移到乙地區(qū),不能憑主觀愿望做事,人類的活動必須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
5.組織學生閱讀活動3,然后把學生分成兩組,并結合當?shù)匕l(fā)生過什么樣的自然災害,造成哪些損失或危害,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根據雙方辯論的情況,教師要適時啟發(fā)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對人類危害而言的。否則只是自然現(xiàn)象,成不了災害。沙漠地區(qū),荒無人煙,長時間不下雨,對人類來說造不成危害,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而我國南方一些地區(qū)就不同了,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經濟發(fā)達,又是我國的主要農業(yè)區(qū),一個月不下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yè)生產就要受到影響,造成損失。同理,就是同樣等級的災害,在人口密集或經濟發(fā)達區(qū)造成的損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經濟落后的地區(qū)大得多。
通過對實例的辯論、分析,使學生自己去體會氣候異常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培養(yǎng)學生的災害意識。
6.投影展示漫畫欣賞:“地球出汗了”。地球為什么出汗了?
讓學生閱讀課本p62“氣候變暖”。然后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討論:地球為什么出汗了?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么做,我們應該怎么做。
讓學生自由發(fā)揮,不要作過多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人類應該理性地控制對氣候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這些實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認識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方面要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特別是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普遍關心的環(huán)境問題,要保護好大氣環(huán)境,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作為新世紀未來的青年,同學們也要積極投入行動行列。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二
氣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密切。這里的教學,通過從學生的自身體驗出發(fā),實例討論分析,讓學生認識體會不同地域,由于氣候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也不一樣。
1.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fā),結合當?shù)氐膶嶋H,列舉一年內的不同季節(jié),人們在衣、食、住、行以及農業(yè)生產方面有什么不同。學生相互交流、補充,教師引導評價。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1活動1,分成學習小組,談談這是氣候對人類活動哪方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正在發(fā)生著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選一個代表概括大家的發(fā)言,在全班進行交流,如果能選用當?shù)氐膶嵗蜃寣W生結合自己家里的變化等,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通過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點撥,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生活受氣候的限制越來越小。
3.讓學生閱讀課本p61“水稻種植與氣候”。結合自己對當?shù)貧夂驐l件的了解,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看看當?shù)剡m合不適合種植水稻,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農業(yè)生產活動的影響。
4.用兩個學生扮演小強和小明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他倆的愿望能不能實現(xiàn),為什么?通過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區(qū),氣候條件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甲地區(qū)的樹、農作物移到乙地區(qū),不能憑主觀愿望做事,人類的活動必須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
5.組織學生閱讀活動3,然后把學生分成兩組,并結合當?shù)匕l(fā)生過什么樣的自然災害,造成哪些損失或危害,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根據雙方辯論的情況,教師要適時啟發(fā)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對人類危害而言的。否則只是自然現(xiàn)象,成不了災害。沙漠地區(qū),荒無人煙,長時間不下雨,對人類來說造不成危害,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而我國南方一些地區(qū)就不同了,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經濟發(fā)達,又是我國的主要農業(yè)區(qū),一個月不下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yè)生產就要受到影響,造成損失。同理,就是同樣等級的災害,在人口密集或經濟發(fā)達區(qū)造成的損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經濟落后的地區(qū)大得多。
通過對實例的辯論、分析,使學生自己去體會氣候異常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培養(yǎng)學生的災害意識。
6.投影展示漫畫欣賞:“地球出汗了”。地球為什么出汗了?
讓學生閱讀課本p62“氣候變暖”。然后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討論:地球為什么出汗了?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么做,我們應該怎么做。
讓學生自由發(fā)揮,不要作過多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人類應該理性地控制對氣候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這些實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認識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方面要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特別是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普遍關心的環(huán)境問題,要保護好大氣環(huán)境,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作為新世紀未來的青年,同學們也要積極投入行動行列。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三
3.把教室比成是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qū)。學生分成三部分,兩邊的學生分別位于大陸的東岸和西岸,中間的學生位于大陸內部。各組由于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分別討論本組形成了哪些氣候類型?并結合世界氣溫和降水分布的特點,說說各氣候類型的特征。
4.各組代表發(fā)言、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乙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由于地處同緯度的溫帶地區(qū),氣溫夏季陸高海低,冬季海高陸低。但是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東西兩岸地區(qū)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而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qū),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qū)沿海的大陸東岸,形成的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溫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溫帶季風多。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四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qū)沿海的大陸西岸,形成的是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前者的氣候特征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后者的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位于溫帶的亞歐大陸內陸地區(qū)形成的是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5.讓學生觀察課本p60圖3.25,指出a坡屬于(迎風坡),b坡屬于(背風坡),降水多的是哪個坡?(a坡)。教師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丙圖,加深學生認識和體會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五
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討論、比較,然后經過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結論:
1、圖的縱坐標都是表示氣溫,橫坐標都是表示時間。
2、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午后2時左右,數(shù)值約為31℃,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大概4時左右,數(shù)值約為24、5℃。
3、一年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7月,約為24℃,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1月,約為—6℃。
4、圖中的曲線形狀都是中間向上隆起,呈波峰式。(當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時,可趁勢引導他們得出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溫曲線圖的要領之一)。
5、可以間接得出的結論是:通過計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就是日較差,約為6、5℃;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年較差,約30℃。
(學生在經過這樣的自己分析讀圖,討論整理之后,已經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六
[基礎知識與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非洲東北部主體和亞洲的西奈半島)和首都開羅。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lián)系埃及沙漠廣布、氣候干旱的特點,說明該國是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棉花種植的;聯(lián)系埃及作為文明古國,說明該國是如何開展旅游業(yè)的。
3、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埃及(或蘇伊士運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5、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文明古國埃及的歷史遺跡和對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過學習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現(xiàn)象,為揭開金字塔之迷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不斷學習、努力探索。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尤其是農業(yè))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的航運價值。
3.埃及傳統(tǒng)的出口商品(長絨棉)和現(xiàn)代重要經濟支柱。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壩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過程及方法。
1、學生讀圖p72圖3-14“埃及地形”,觀察埃及領土范圍、主要地形以及氣候特點。
2、學生在黑板上的地圖中指出蘇伊士運河的位置。
3、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請學生介紹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從p75圖3-21能總結埃及的工農業(yè)分布特點。
教學用具:埃及教學課件、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古代許多帝王為了在死后能夠保存完整的尸體從而獲得永生,不惜勞動人民的血汗,甚至從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營造自己的地下宮殿,實際上就是他們的陵墓,同時還要放置很多奇珍異寶,我國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實際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樣的陵墓中,有一種建得很特別(課件展示金字塔景觀圖),它們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狹窄,直到塔頂,從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們漢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國一般稱其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金字塔之國——埃及。
(講授研討新課)。
(展示課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問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個方位?
(2)蘇伊士運河是那兩個大洲的分界線?
(3)埃及在亞洲境內的領土叫什幺?
(4)埃及的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如何?
(簡要總結)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是個地跨非亞兩大洲的國家,北回歸線橫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經濟和文化最發(fā)達、交通位置最重要、國際影響的國家。
(課件展示)蘇伊士運河。
(提問)。
(1)蘇伊士運河位于哪里?它溝通了哪兩個海?
(2)為什幺在這里開鑿運河?
(3)在運河未開鑿前,從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條航線?
(4)這兩條航線相比較,走蘇伊士運河可縮短多少航程?
(簡要總結)為了提高運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對運河進行了加深拓寬的改造,并于1956年將運河所有權收歸國有,從而成為目前埃及重要的經濟支柱。
(引導學生讀課文了解運河開鑿的歷史和埃及人民收回運河主權所進行的斗爭史)。
(課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復習提問)從圖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稱是什幺?
(承轉)(展示課件)尼羅河的風光。
(學生簡要了解)。
(課件展示)尼羅河流域圖。
(提問)。
(1)尼羅河發(fā)源于什幺地方?注入什幺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羅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幺不同?為什幺尼羅河進入埃及后,沒有任何支流匯入?
(學生回答)。
(簡要總結)尼羅河全長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長河(注意強調長河與大河概念的區(qū)別),起源于非洲東部高塬,注入地中海,由于進入埃及后流經沙漠地區(qū),沒有任何支流匯入。
(講述)尼羅河在廣闊的沙漠地帶浩浩蕩蕩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條1-25千米的綠色走廊,古代和現(xiàn)代埃及的文明進步與生產發(fā)展都與尼羅河有關。
(課件演示)尼羅河的泛濫。
(課件展示)阿斯旺大壩。
(提問)1.人們修建阿斯旺大壩的目的是什幺?
2.阿斯旺大壩的修建對埃及產生了哪些影響?
(引導學生討論)。
(教師簡要總結,注意阿斯旺大壩修建的利弊應講清,培養(yǎng)學生看待問題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
(引導學生討論)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歸納總結)(利用課件演示)。
(承轉)埃及勞動人民憑借智慧和汗水,不僅充分利用了尼羅河,而且在近代還開鑿了聞名于世的蘇伊士運河。
(利用課件演示)。
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說說埃及的名勝古跡后教師總結,完成練習。
(課件展示)埃及重要的經濟支柱。
(講解)埃及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如金字塔等名勝古跡、尼羅河沿岸風光、沙漠奇景。這些寶貴的旅游資源,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因而旅游業(yè)已成為埃及主要經濟收入之一。
(承轉)在前幾節(jié)課里,我們已學到西亞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qū),號稱“世界石油寶庫”,埃及作為它的一部分,石油資源也非常豐富。
(課件展示)展示埃及石油產區(qū)。
(講解)石油主要分布在埃及北部,其石油開采量和出口量增長很快,石油收入現(xiàn)已躍居各經濟部門首位。
(講解)埃及具有臨近波斯灣有利的地理位置,及眾多的人口、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埃及勞務輸出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前往西亞產油國家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這既支援了這些國家石油的開發(fā),同時也給埃及帶來了大量的僑匯收入。
[總結]埃及是北非經濟發(fā)展最快的國家,在石油、運河、僑匯、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過了傳統(tǒng)出口商品棉花,而成為埃及的四大經濟支柱。埃及根據本國國情,大力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埃及。
一、地跨兩洲的國家。
1、位置。
2、蘇伊士。
3、領土、人口、宗教。
4、首都。
二、沙漠廣布。
1.沙漠之國。
2.尼羅河概況,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長度。
3.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叁、文明古國。
四、發(fā)展中的工農業(yè)。
(1)過去:長絨棉。
(2)現(xiàn)今:石油、運河、僑匯、旅游業(yè)。
教案點評:
教案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較好貫徹了教學目標的實施,教學設計結構嚴謹。注重景觀圖片的運用,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每一個讀圖環(huán)節(jié)中,都設計了大量而嚴謹?shù)膯栴},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七
對于本段教學內容,要圍繞課本p59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圖、討論、運用舊知,分析歸納,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1.投影展示課本p60圖3.24“兩地氣溫、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師先指圖說明其是“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組合,圖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個月,圖的左側是氣溫刻度,右側是年降水量刻度。閱讀時以“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和要領進行分析判讀。然后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討論分析一地的氣溫是什么特點?降水是什么特點?組合成什么樣的氣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屬于何種氣候類型?并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組的代表發(fā)言交流、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甲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a地的氣溫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過20xx毫米。因而該地的氣候特征是全年高溫多雨。該地位于赤道地區(qū),緯度位置低,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八
這節(jié)課部分知識有一定難度,對于“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guī)律”,雖然使用了掛圖,但同學們還不是很理解。在根據“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這一規(guī)律,計算某些些題目時失分率還是很高。下節(jié)課對于這個知識點還要加以練習。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九
1、美國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和移民國情。
2、美國農業(yè)生產的布局與特點。
3、美國的工業(yè)布局及高科技的特點。
4、美國對世界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二)能力目標。
1、運用美國的地形圖、氣候圖和農業(yè)帶的分布圖,揭示地形、氣候兩個要素對美國農業(yè)分布的影響。
2、運用美國的礦產資源圖以及美國主要的工業(yè)區(qū)和工業(yè)城市圖,揭示礦產資源對美國工業(yè)區(qū)的影響。
3、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高新技術產業(yè)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有什么促進作用。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地理學習的興趣。
2、通過學習美國對世界資源的掠奪和環(huán)境的破壞,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huán)境觀和發(fā)展觀。
二、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一)教學重點。
美國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農業(yè)生產特點、工業(yè)特點以及種族構成等。
(二)難點。
1、揭示美國農業(yè)帶的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2、理解高新技術產業(yè)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3、認識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和環(huán)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突破。
1、利用地圖說明美國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等自然狀況。
2、利用圖表等資料,說明美國的工、農業(yè)生產特點以及種族的構成。
3、使用美國的地形圖和氣候圖,揭示美國農業(yè)帶的分布。
4、利用數(shù)字等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高新技術產業(yè)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5、使用柱狀圖和有關數(shù)字資料,引導學生討論、認識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和環(huán)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世界政區(qū)圖、美國的地形圖、美國的氣候圖、美國的農業(yè)帶(區(qū))圖、美國的工業(yè)區(qū)與主要城市圖、美國的礦產資源圖、相關圖片、課件等。
(二)學生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收集華人對美國的貢獻的材料和美國工業(yè)品的品牌等。
四、教學步驟。
(一)第一課時。
一、移民國家。
1.導人新課。
創(chuàng)設情景:請大家先看一段錄像(播放美國街頭-隊伍錄像片段),看看在美國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膚色的人?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說明美國是一個由各種人種構成的移民國家。)。
總結:美國建國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說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
板書:移民國家。
2.你所熟悉的美國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國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華盛頓:美國人。愛因斯坦:德國猶太人。楊振寧、李政道:中國人。喬丹:非洲人。)。
3.閱讀教材81頁圖9.2“美國的人種構成餅狀圖”,看看在美國什么種族的人口最多?(白種人占84%,最多;其次黑種人占13%;其他占3%。)。
4.閱讀教材81頁2題中印第安人、黑人和華人的對話,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對話反映了美國社會存在著一個什么問題?對此談談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國社會中,黑人、印第安人和華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國存在種族歧視問題。美國政府總是以人權為借口干涉別國內政,而自己國內的種族歧視問題卻始終解決不了。)。
板書:種族歧視。
5.情景教學。
(1)展示唐人街的圖片及文字資料。
(2)展示華人在美國工作、生活的資料。
等;航空領域有第一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
板書:華人的貢獻。
二、農業(yè)地區(qū)專業(yè)化。
1.導語:要了解美國的農業(yè)狀況,首先來了解美國的氣候條件和地形條件,其中決定氣候條件的因素主要是緯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區(qū)圖。
觀察地圖,說說美國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臨國位置。(美國位于西半球的北溫帶,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西南與墨西哥相鄰,北臨加拿大,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摇?。
3.除了本土外,美國海外的兩個州分別位于什么位置?屬什么溫度帶?(阿拉斯加,位于北極圈附近,大部分屬北溫帶,少部分屬寒帶。夏威夷,位于北回歸線附近的熱帶太平洋地區(qū),屬熱帶。)。
4.展示美國國旗。
問:你知道美國國旗的含義嗎?(美國國旗的左上角藍色星區(qū)內,一共有50顆白色五角星,他們分別代表美國的50個州;星區(qū)以外還有13道紅色白色相間的條紋,他們又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塊英國殖民地。)。
5.展示美國的氣候圖。
引導:美國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三面環(huán)海,對氣候影響非常大。大家觀察圖,看看美國有哪些氣候類型?最主要的是哪種?(溫帶大陸氣候、亞熱帶溫潤氣候、溫帶海洋氣候、高山氣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溫帶大陸氣候。)。
6.展示美國的地形圖。
同學們,從圖上找出阿巴拉契亞山脈、洛杉磯、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勞倫斯河和五大湖。
為平原,東部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一半。)。
7.引導。
由緯度位置可以推測到光熱資源。
由平原面積可以推測到耕地資源。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
1、掌握南亞的范圍,理解“南亞次大陸”與“南亞”的區(qū)別;能在地圖上填出南亞的主要國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過讀圖知道南亞的位置,在圖上能夠找出主要半島、島嶼及臨海。
3、知道南亞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亞地區(qū)的宗教。
4、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qū)的分布和兩大河流的概況,并能在圖上填繪。
5、根據南亞一年中風向的變化圖,理解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能夠根據柱曲圖分析特點及其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南亞“概述”的教材分析。
本節(jié)主要講了三個問題。突出南亞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從自然條件對農業(yè)的影響上,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首先教材從《西游記》的故事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課堂讀圖練習,了解南亞國家的組成、相對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悠久的歷史”一段,使學生了解本區(qū)有悠久的歷史、曾受長期的殖民統(tǒng)治,為了解南亞的語言、人種及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狀作一個鋪墊。了解南亞宗教組成的復雜性及恒河對印度教徒的重要性。
“三大地形區(qū)和兩大河流”是本節(jié)的重點之一。文章用簡單的概括,點明了南亞的地形與河流特征,應讓學生掌握三大地形區(qū)的位置、主要特征,兩大河流的位置、源地、流向和歸宿,了解南亞次大陸的概念。
“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yè)”是南亞的又一重點。課文以孟買為例,從氣溫和降水量兩方面說明南亞季風氣候的特征,并通過南亞1月和7月的風向變化示意圖講解南亞季風氣候成因,說明了位置對氣候的影響,同時講解熱帶季風氣候為當?shù)剞r業(yè)生產帶來的危害及人類采取的應對措施。課文同時還指出南亞作為一個廣大的地理單元,各地降水情況有很大的差異,還有其它的氣候類型。
關于南亞“概述”的教法建議。
由于學生已經學習過兩節(jié)區(qū)域地理內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區(qū)域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從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到人地關系,步步深入地研究。在學生了解一個區(qū)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學習方法可以采用討論法或指導作業(yè)方式;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季風氣候的成因,可以用電腦動畫解決;同時為了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應提供大量的景觀圖片,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
南亞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有其獨特之處。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本的插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突出當?shù)厝祟惻c環(huán)境的關系。
本節(jié)課的引入可從放映《西游記》片段入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自然的想從知其一到想知其二,接著引入南亞的宗教。對于南亞的歷史發(fā)展,從地理角度側重于當?shù)氐恼Z言、人種構成,進而為后面了解印度的經濟發(fā)展特點打下基礎。建議采取談話法。
利用《南亞的國家和地區(qū)圖》,用講解法與讀圖分析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區(qū)域圖的能力。
對于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建議采用指導—作業(yè)方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南亞分層設色地形圖》或動畫演示進行講解、總結歸納地形特征。
注意:南亞自然地理特征獨特性,是因為位置的獨特性。喜馬拉雅山的作用具有兩方面:對冷空氣的阻擋,形成廣泛的熱帶氣候;對濕熱空氣的阻擋,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由于南亞地理位置,形成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只需要通過讀圖使學生了解季風氣候的表現(xiàn)和特征就可以了,不要增加深度。
關于“概述”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南亞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
【教學疑點】南亞與南亞次大陸。
【教學工具】南亞地形圖,南亞景觀圖片,南亞政區(qū)圖。
【教學過程】。
(板書)第十章南亞。
第一節(jié)概述。
(板書)一、悠久的歷史。
(提問)歷史課學過有關本地區(qū)的內容嗎?你知道本地區(qū)大多數(shù)國家第二種語言是什么嗎?
(學生讀書回答)。
(提問)閱讀下面材料,你認為導致沖突的原因是什么?(宗教、領土之爭)。
(講解)該地區(qū)宗教復雜。是印度教與佛教的發(fā)源地。印度教的圣地是哪里?(恒河沐浴的景觀圖片)。
(承轉)南亞到底指哪里?有哪些國家呢?
(板書)二、南亞的范圍。
(提問)學生讀圖(南亞范圍圖)回答。
南亞有多少國家?哪些是內陸國、臨海國、島國?
找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和地區(qū)(教師引到我國與克什米爾地區(qū)相鄰,克什米爾分屬于印巴兩國,其內容可以適當補充)。
(學生活動)在空白圖上填出主要國家及首都名稱。
南亞大部分在什么緯度之間?(南亞大致位于10°—30°n之間,絕大部分地區(qū)以熱帶氣候為主)。
南亞大體在什么山脈與什么大洋之間?(位于喜馬拉雅山與印度洋之間—“背山面?!?。
我們有時將本區(qū)稱作“南亞次大陸”,它與南亞有何區(qū)別于聯(lián)系?你知道為什么這樣稱呼嗎?(“南亞次大陸”指南亞的大陸部分包括六個國家,由于世界大的喜馬拉雅山在本區(qū)的北部,好像將本區(qū)從亞洲各離開了)。
(承轉)南亞的北部是山脈,其它地區(qū)地形如何?引導學生讀南亞地形圖,提問:
1、南亞地形可分為哪三個主要部分?
學生讀圖回答,教師補充講解個地形區(qū)的特征。
(板書)三、三大地形區(qū)與兩大河流。
1、三山:
北部---高大狹長的喜馬拉雅山。
中部---廣闊的恒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緩的德干高原。
2、兩河:
(課堂反饋練習)說出下列國家所在的地形區(qū):
位于喜馬拉雅山區(qū)的內陸國家?
印度河平原主要位于哪個國家。
哪個國家占有恒河平原與德干高原大部分?
哪個國家位于恒河三角洲上?
(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一
1、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2、識記地球的真實形狀和大小。
3、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資訊!"通過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培養(yǎng)勇于探索的精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儀,教學掛圖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新課導入:展示地球的衛(wèi)星照片,啟發(fā)學生認識地球形狀的熱情。
2、閱讀課本第3頁,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分幾個階段。
(講述)自從人類產生開始,人們對于地球的形狀的探索就從沒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視線所限,人們以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圓地方”之說。后來,人們通過觀察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可能是圓的,于是出現(xiàn)了“渾天說”。
板書:
1、認識過程:古代:天圓地方-渾天說
近代: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
現(xiàn)代:人類進入太空,精確反映地球的性狀
(講述)隨著航海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葡萄牙人麥哲倫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這是近代屬于第二個階段,它雖然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但是不能精確的反映地球的性狀和大小。到了現(xiàn)代,人類進入太空,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測得地球的性狀和大小。
板書:
2、地球的性狀:不規(guī)則的球體
閱讀第5頁地球圖,找出三個半徑和周長等數(shù)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大?。喊霃剑?BR> 周長
(總結)通過人們的測量,認識到地球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不但兩極和赤道長度不同,即使兩極也不對稱,北極大約比南極長40米。因為相差比較少,所以當縮小到地球儀大小的時候,就可以看成一個正球體了。
描繪地球示意圖,標出各種數(shù)據閱讀課本,相互討論,分成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三個階段
看課本的插圖,討論什么是天圓地方和渾天說。
閱讀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了解麥哲倫對于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貢獻,這屬于第二個階段。
學生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xiàn)象能夠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例如:遠方駛來的帆船,月食等。
討論找出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周長——4萬千米。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二
1、法國的地理位置。
(學生讀圖)p86圖8—30,看法國地理位置優(yōu)越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地形、氣候)。
(1)比較歐洲西部英國、法國、德國的面積大小。
(2)接法國頂點,看它輪廓特點。(六邊形)。
(3)法國海陸位置—————西面:大西洋,東南面:地中海法國的海陸位置決定了它的氣候特點:
大西洋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氣候。
內陸——————————————大陸性氣候。
(教師總結)。
(展示圖片)“法國地勢圖”
(教師總結)地理位置優(yōu)越性之三:東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國面積的4/5。
過渡〉法國有這么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它的農業(yè)怎樣?(課件展示)。
(1)農業(yè)發(fā)展的優(yōu)勢: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農業(yè)區(qū):
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麥、馬鈴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國農業(yè)實現(xiàn)了高度機械化和現(xiàn)代化。
(1)豐富的礦產資源—————煤、鐵。
(2)高度發(fā)達的經濟—————以汽車、飛機為主的工業(yè)。
(3)核電比重占發(fā)電量中的70%以上。
法國的文化與旅游:如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凡爾賽宮、先賢祠、盧浮宮藝術之都———巴黎。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三
1、知道什么是聚落;運用圖片說出城市景觀與鄉(xiāng)村景觀的差異。
2、培養(yǎng)學生讀圖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3、正確認識和對待城鄉(xiāng)差異。
重點:比較城、鄉(xiāng)景觀的差異。
難點:造成城鄉(xiāng)差異的原因。
讀圖分析、比較、歸納。
引入新課:
一、鄉(xiāng)村和城市:
(出示圖片)周村大街、威尼斯水城、東方明珠、鄉(xiāng)村……。世界上的人們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我們把人類的這些集中居住地叫做聚落。
現(xiàn)在請大家欣賞幾幅聚落的圖片,觀察總結什么是聚落?聚落主要分為哪兩大類?
學生回答略,
鄉(xiāng)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來說先有什么后有什么?鄉(xiāng)村聚落又包括哪些呢?
聚落僅是人們的居所嗎?
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出示圖片)農村、漁村、牧村、林場。
(承轉)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際回答:鄉(xiāng)村和城市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一樣嗎?
鄉(xiāng)村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居民從事工業(yè)、服務業(yè)等。
由于人們生產方式的差異,使得不同的聚落呈現(xiàn)出不同的景觀。
(提問),你是住在哪里呢?你這里的景觀是怎樣的?學生自由發(fā)言。
(活動)下面我們舉行一個對抗賽,全班分為甲乙兩大組,甲代表城市,乙代表鄉(xiāng)村,各組說說自己的優(yōu)點,看哪一組說得多,再讓甲乙兩組各說對方的缺點,看哪一組說的多。
(小結)甲乙兩組選一名代表各總結一下各自的景觀。通過剛才的了解,我們把鄉(xiāng)村和城市景觀對比一下,完成下表。
分類房屋道路修筑情況商店多少學校多少醫(yī)院多少有無農田有無果園有無魚塘。
鄉(xiāng)村密集度高度。
城市。
(多媒體顯示):“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觀”
讀圖分析:這些圖片的內容,各有哪些特點?由此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略)。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多方面了解了各地城市、鄉(xiāng)村的景觀,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人們,所呈現(xiàn)的.景觀是不同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五彩斑斕的世界,令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難以忘懷。為什么世界各地的聚落所呈現(xiàn)出的有如此差異呢?這就是我們下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設計。
一、鄉(xiāng)村和城市。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居所、場所)。
2、分類:鄉(xiāng)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造成原因:生產活動生產方式不同。
3、鄉(xiāng)村和城市的景觀差異。
第三節(jié)人類的居住地——聚落(第二課時)。
萬州天興學校黃郁寒。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說出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學會根據收集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對知識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掌握。
3、。理解聚落的價值,初步形成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難點: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
分析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新課教學:
二、聚落與環(huán)境。
生:利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從而推動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
師:同時這也都說明,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和環(huán)境密不可分的。
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于耕作。自然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師:聚落大多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地區(qū)。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qū),工農業(yè)生產比較發(fā)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qū)少有或沒有聚落。
承轉:既然多種不同的因素都會影響到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世界各地。
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聚落的景觀也是不同的。
(多媒體顯示圖片)觀察幾幅圖片的景觀一樣嗎?由此說明什么問題?
師:世界各地自然環(huán)境差異很大,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各異。
承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口在不斷增加,由此聚落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
學生活動,設計如下:
(1)指導學生讀圖4.23-4.25,討論各圖所示民居與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的關系。
(2)在討論的基礎上,完成下表:
當?shù)氐臍夂蛱攸c民居建筑特點。
北極因紐特人冰屋。
我國黃土高原窯洞。
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竹樓。
三、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師:閱讀課文,結合所見所聞,講一講:聚落的發(fā)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現(xiàn)?
生: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筑物越來越來多,道路越來越完善……。
思考:留有什么遺憾呢?
學生回答:傳統(tǒng)民居越來越少。
學生朗讀82頁閱讀材料,從而加深認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問題如下:
1、為什么在聚落發(fā)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有特色的傳統(tǒng)聚落和民居?
2、關于北京城市建設中四合院的問題,有幾種觀點和看法,你是怎樣認識的?
師:傳統(tǒng)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護,將導致無法挽回損失。
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要懂得,傳統(tǒng)聚落不僅是古老建筑,同。
時也是一種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要給予保護。
板書設計。
二、聚落與環(huán)境:
1、聚落形成與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水源、土壤、交通、自然資源。
2、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聚落:因環(huán)境而異。
三、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1。聚落發(fā)展的主要表現(xiàn)。
2。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意義。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四
能區(qū)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聯(lián)系實際區(qū)別天氣與氣候。通過對天氣與氣候的特點分析學生學會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養(yǎng)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良好習慣;增強自身應對變化多端的天氣的防護意識,進而增強對大氣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
1.區(qū)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問題導向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fā)引導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對比法、綜合分析法。
課時:1課時。
教具使用: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請首先請兩位同學表演場景對話,讓學生們注意觀看。
場景對話如下。
小明:天可真熱啊,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對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那里肯定很涼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對,我得趕快給他打電話。喂,你好!是小亮嗎?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熱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這一個星期持續(xù)高溫,每天氣溫都在35℃以上,這不,我給你打電話,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萬別來,我這里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電閃雷鳴,樹被風吹斷了,鐵路讓洪水沖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辦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給我打電話吧。
小亮:打電話多費錢啊!我們去看天氣預報吧。
小明:對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天氣早知道。我們現(xiàn)在就去查看天氣預報。
師:謝謝兩位同學的表演,是啊,天氣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
新授:
(一)天氣與氣候。
師:多媒體出示一組不同天氣的圖片,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內容。
生:回答。
師:天氣就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通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詞語描述,此外還有冰雹、沙塵暴、臺風等。(圖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時間短,變化快。(即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差別很大,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不同。)。
師:天氣在短時間內是經常變化的,那么氣候有什么特點呢?誰能說說我們當?shù)氐臍夂蚰?
生:回答。
師:氣候與天氣恰恰是相反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特點: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例如:我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這樣。
問:你能總結一下天氣和氣候的區(qū)別嗎?(學生分四組討論,回答)。
生:小組代表發(fā)言。
師:總結發(fā)言。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接著,教師多媒體出示一組和天氣或氣候相關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出該描述是天氣還是氣候。
1.今天風和日麗。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4.東邊日出西邊雨。
5.我們這個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生:回答。
師:
(二)天氣及其影響。
師:(課件播放各種天氣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圖片,了解天氣對我們的影響,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我們能預知明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會有很大幫助的。那么我們從哪里會預知明天的天氣呢?學生回答天氣預報,引出話題二。
二、明天的天氣怎么樣——談天論氣話預報。
師:同學們你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天氣的呢?
生:回答。
師:是啊,隨著科技和媒體的發(fā)達,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越來越多,正如同學們所說: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都是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
師:那么,天氣預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幅圖大家會有所了解。多媒體展示天氣預報的產生過程。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通常天氣預報要說明一天或幾天中的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等的情況,我們先來看看風的符號吧。出示幻燈片。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天氣預報中常常還可以看到衛(wèi)星云圖,衛(wèi)星云圖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陰天。
師:帶領學生認識衛(wèi)星云圖。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為了讀懂天氣預報,通常用專用的符號表示天氣狀況,天氣符號一般與城市名稱一起出現(xiàn),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五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地理位置的特點;在南極洲地圖上能正確指出南極洲瀕臨的三個大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稱。
2、能力目標:在南極洲地圖上培養(yǎng)學生辨別方向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氣候的特點,理解氣候的成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育目標:讓學生理解保護南極環(huán)境的意義,認識到保護南極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環(huán)境意識。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六
1、了解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概況,知道國界線的劃分情況。
2、了解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劃分情況,掌握主要的發(fā)達國家。
3、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
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1、國家和地區(qū)。
提問: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小的國家?最大俄羅斯,最小梵蒂岡。據圖找出世界面積前六位的國家,記住他們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輪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國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個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區(qū):格陵蘭島。
政治制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補充:國界線的劃分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有的依據山脈、河流、海洋,經緯線等自然情況劃分,有的根據語言、民族、總結等社會經濟情況劃分。如美國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魯?shù)?。世界各國無論大小,貧富,一律平等。
2、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劃分標準: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
發(fā)達國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
發(fā)展中國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國,印度。
強調:南北對話就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對話,北代表發(fā)達國家,南表示發(fā)展中國家。近年來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迅速,如亞洲的韓國,印度的計算機軟件產業(yè)等。這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掌握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輪廓等特征。
3、國際合作。
讀課本,明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fā)展中國家需要:資金,技術,人才。
發(fā)達國家需要:資源,勞動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聯(lián)合國、世界貿易組織、歐盟、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聯(lián)合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總部在美國的紐約。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
補充:掌握世界主要組織的英文縮寫,標志,主要職能等。
總結:本章主要講述了國際合作和發(fā)展的知識,重點是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如聯(lián)合國,奧林匹克等。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七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界線。
2、亞洲的位置特點。
(二)、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2—3頁“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內容。
1,讀圖6、1,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亞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2)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洲,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讀圖6、3,比較亞洲與其他六大洲的面積;
(2)在圖6、2上,大致計算亞洲所跨的`維度范圍;
(3)在圖6、1上,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4,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qū)。讀圖6、4,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哪一個地區(qū)?這一地區(qū)中有哪些國家?
(2)其他地區(qū)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1、亞洲東臨_________洋,南臨_______洋,北臨_______洋、
2、人們通常按,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qū)。中國位于_________地區(qū)、
3、從東西半球看,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從南北半球看。
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亞洲東北以_______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與歐洲為界,西南以__________與非洲為界。
5、亞洲面積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歸納總結:學生談收獲。
(四)學效檢測:
1、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
a南極洲b非洲。
c大洋洲d亞洲。
2、亞洲絕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東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時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亞洲b歐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區(qū),中國地處哪個地區(qū):()。
a南亞b北亞c東亞d西亞。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八
1、掌握南亞的范圍,理解“南亞次大陸”與“南亞”的區(qū)別;能在地圖上填出南亞的主要國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過讀圖知道南亞的位置,在圖上能夠找出主要半島、島嶼及臨海。
3、知道南亞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亞地區(qū)的宗教。
4、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qū)的分布和兩大河流的概況,并能在圖上填繪。
5、根據南亞一年中風向的變化圖,理解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能夠根據柱曲圖分析特點及其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關于南亞“概述”的教材分析
本節(jié)主要講了三個問題。突出南亞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從自然條件對農業(yè)的影響上,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首先教材從《西游記》的故事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課堂讀圖練習,了解南亞國家的組成、相對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悠久的歷史”一段,使學生了解本區(qū)有悠久的歷史、曾受長期的殖民統(tǒng)治,為了解南亞的語言、人種及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狀作一個鋪墊。了解南亞宗教組成的復雜性及恒河對印度教徒的重要性。
“三大地形區(qū)和兩大河流”是本節(jié))的重點之一。文章用簡單的概括,點明了南亞的地形與河流特征,應讓學生掌握三大地形區(qū)的位置、主要特征,兩大河流的位置、源地、流向和歸宿,了解南亞次大陸的概念。
“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yè)”是南亞的又一重點。課文以孟買為例,從氣溫和降水量兩方面說明南亞季風氣候的特征,并通過南亞1月和7月的風向變化示意圖講解南亞季風氣候成因,說明了位置對氣候的影響,同時講解熱帶季風氣候為當?shù)剞r業(yè)生產帶來的危害及人類采取的應對措施。課文同時還指出南亞作為一個廣大的地理單元,各地降水情況有很大的差異,還有其它的氣候類型。
關于南亞“概述”的教法建議
由于學生已經學習過兩節(jié)區(qū)域地理內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區(qū)域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從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到人地關系,步步深入地研究。在學生了解一個區(qū)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學習方法可以采用討論法或指導作業(yè)方式;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季風氣候的成因,可以用電腦動畫解決;同時為了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應提供大量的景觀圖片,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
南亞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有其獨特之處。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本的插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突出當?shù)厝祟惻c環(huán)境的關系。
本節(jié)課的引入可從放映《西游記》片段入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自然的想從知其一到想知其二,接著引入南亞的宗教。對于南亞的歷史發(fā)展,從地理角度側重于當?shù)氐恼Z言、人種構成,進而為后面了解印度的經濟發(fā)展特點打下基礎。建議采取談話法。
利用《南亞的國家和地區(qū)圖》,用講解法與讀圖分析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區(qū)域圖的能力。
對于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建議采用指導—作業(yè)方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南亞分層設色地形圖》或動畫演示進行講解、總結歸納地形特征。
注意:南亞自然地理特征獨特性,是因為位置的獨特性。喜馬拉雅山的作用具有兩方面:對冷空氣的阻擋,形成廣泛的熱帶氣候;對濕熱空氣的阻擋,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由于南亞地理位置,形成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只需要通過讀圖使學生了解季風氣候的表現(xiàn)和特征就可以了,不要增加深度。
關于“概述”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南亞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
【教學疑點】南亞與南亞次大陸
【教學工具】南亞地形圖,南亞景觀圖片,南亞政區(qū)圖
【教學過程】
(板書)第十章 南亞
第一節(jié) 概述
(板書)一、悠久的歷史
(提問)歷史課學過有關本地區(qū)的內容嗎?你知道本地區(qū)大多數(shù)國家第二種語言是什么嗎?
(學生讀書回答)
(提問)閱讀下面材料,你認為導致沖突的原因是什么?(宗教、領土之爭)
(講解)該地區(qū)宗教復雜。是印度教與佛教的發(fā)源地。印度教的圣地是哪里?(恒河沐浴的景觀圖片)
(承轉)南亞到底指哪里?有哪些國家呢?
(板書)二、南亞的范圍
(提問)學生讀圖(南亞范圍圖)回答
南亞有多少國家?哪些是內陸國、臨海國、島國?
找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和地區(qū)(教師引到我國與克什米爾地區(qū)相鄰,克什米爾分屬于印巴兩國,其內容可以適當補充)。
(學生活動)在空白圖上填出主要國家及首都名稱
南亞大部分在什么緯度之間?(南亞大致位于10°—30°n之間,絕大部分地區(qū)以熱帶氣候為主)。
南亞大體在什么山脈與什么大洋之間?(位于喜馬拉雅山與印度洋之間—“背山面?!保?BR> 我們有時將本區(qū)稱作“南亞次大陸”,它與南亞有何區(qū)別于聯(lián)系?你知道為什么這樣稱呼嗎?(“南亞次大陸”指南亞的大陸部分包括六個國家,由于世界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在本區(qū)的北部,好像將本區(qū)從亞洲各離開了)
(承轉)南亞的北部是山脈,其它地區(qū)地形如何?引導學生讀南亞地形圖,提問:
1、南亞地形可分為哪三個主要部分?
學生讀圖回答,教師補充講解個地形區(qū)的特征
(板書)三、三大地形區(qū)與兩大河流
1、三山:
北部———高大狹長的喜馬拉雅山
中部———廣闊的恒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緩的德干高原
2、兩河:
發(fā)源地
流經地區(qū)特征
流經主要國家
注入海洋
恒河
喜馬拉雅山區(qū)
廣闊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印度、孟加拉國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九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界線。
2.亞洲的位置特點。
(二)、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2—3頁“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內容。
1,讀圖6.1,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亞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2)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洲,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讀圖6.3,比較亞洲與其他六大洲的面積;
(2)在圖6.2上,大致計算亞洲所跨的維度范圍;
(3)在圖6.1上,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4,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qū)。讀圖6.4,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哪一個地區(qū)?這一地區(qū)中有哪些國家?
(2)其他地區(qū)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1、亞洲東臨_________洋,南臨_______洋,北臨_______洋.
2、人們通常按,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qū)。中國位于_________地區(qū).
3、從東西半球看,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從南北半球看。
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亞洲東北以_______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與歐洲為界,西南以__________與非洲為界。
5、亞洲面積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歸納總結:學生談收獲。
(四)學效檢測:。
1.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
a南極洲b非洲。
c大洋洲d亞洲。
2.亞洲絕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東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時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亞洲b歐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區(qū),中國地處哪個地區(qū):()。
a南亞b北亞c東亞d西亞。
教后反思: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一
1.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2.通過“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地域觀念、災害意識。
知識和能力〕。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2.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3.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氣候的分布圖,建立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的空間概念。
5.培養(yǎng)學生初步學會通過讀圖,分析某一地區(qū)氣候特征的能力。
教學重點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教學難點1.緯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空間分布。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1.在熱帶、溫帶、寒帶分別有哪些氣候類型?
2.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是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是影響氣溫和降水出現(xiàn)地區(qū)差異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氣溫和降水的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氣候的差異,因此,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板書。
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對于本段教學內容,要圍繞課本p59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圖、討論、運用舊知,分析歸納,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1.投影展示課本p60圖3.24“兩地氣溫、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師先指圖說明其是“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組合,圖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個月,圖的左側是氣溫刻度,右側是年降水量刻度。閱讀時以“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和要領進行分析判讀。然后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討論分析一地的氣溫是什么特點?降水是什么特點?組合成什么樣的氣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屬于何種氣候類型?并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組的代表發(fā)言交流、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甲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a地的氣溫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因而該地的氣候特征是全年高溫多雨。該地位于赤道地區(qū),緯度位置低,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甲圖。
3.把教室比成是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qū)。學生分成三部分,兩邊的學生分別位于大陸的東岸和西岸,中間的學生位于大陸內部。各組由于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分別討論本組形成了哪些氣候類型?并結合世界氣溫和降水分布的特點,說說各氣候類型的特征。
4.各組代表發(fā)言、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乙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由于地處同緯度的溫帶地區(qū),氣溫夏季陸高海低,冬季海高陸低。但是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東西兩岸地區(qū)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而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qū),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qū)沿海的大陸東岸,形成的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溫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溫帶季風多。
乙圖。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qū)沿海的大陸西岸,形成的是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前者的氣候特征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后者的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位于溫帶的亞歐大陸內陸地區(qū)形成的是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5.讓學生觀察課本p60圖3.25,指出a坡屬于(迎風坡),b坡屬于(背風坡),降水多的是哪個坡?(a坡)。教師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丙圖,加深學生認識和體會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丙圖。
6.組織學生先獨立完成課本p10活動4,然后讓3名學生說說自己的答案和做題思路,大家評判補充。
(1)青藏高原緯度較高,但是氣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2)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
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緯度位置:海南島緯度低,氣溫高;而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氣溫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干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較濕潤。(海陸位置:二者雖同處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qū),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陸東岸沿海地區(qū),降水較多)。
板書。
三、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氣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密切。這里的教學,通過從學生的自身體驗出發(fā),實例討論分析,讓學生認識體會不同地域,由于氣候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也不一樣。
1.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fā),結合當?shù)氐膶嶋H,列舉一年內的不同季節(jié),人們在衣、食、住、行以及農業(yè)生產方面有什么不同。學生相互交流、補充,教師引導評價。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1活動1,分成學習小組,談談這是氣候對人類活動哪方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正在發(fā)生著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選一個代表概括大家的發(fā)言,在全班進行交流,如果能選用當?shù)氐膶嵗蜃寣W生結合自己家里的變化等,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通過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點撥,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生活受氣候的限制越來越小。
3.讓學生閱讀課本p61“水稻種植與氣候”。結合自己對當?shù)貧夂驐l件的了解,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看看當?shù)剡m合不適合種植水稻,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農業(yè)生產活動的影響。
4.用兩個學生扮演小強和小明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他倆的愿望能不能實現(xiàn),為什么?通過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區(qū),氣候條件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甲地區(qū)的樹、農作物移到乙地區(qū),不能憑主觀愿望做事,人類的活動必須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
5.組織學生閱讀活動3,然后把學生分成兩組,并結合當?shù)匕l(fā)生過什么樣的自然災害,造成哪些損失或危害,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根據雙方辯論的情況,教師要適時啟發(fā)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對人類危害而言的。否則只是自然現(xiàn)象,成不了災害。沙漠地區(qū),荒無人煙,長時間不下雨,對人類來說造不成危害,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而我國南方一些地區(qū)就不同了,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經濟發(fā)達,又是我國的主要農業(yè)區(qū),一個月不下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yè)生產就要受到影響,造成損失。同理,就是同樣等級的災害,在人口密集或經濟發(fā)達區(qū)造成的損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經濟落后的地區(qū)大得多。
通過對實例的辯論、分析,使學生自己去體會氣候異常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培養(yǎng)學生的災害意識。
6.投影展示漫畫欣賞:“地球出汗了”。地球為什么出汗了?
讓學生閱讀課本p62“氣候變暖”。然后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討論:地球為什么出汗了?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么做,我們應該怎么做。
讓學生自由發(fā)揮,不要作過多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人類應該理性地控制對氣候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這些實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認識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方面要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特別是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普遍關心的環(huán)境問題,要保護好大氣環(huán)境,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作為新世紀未來的青年,同學們也要積極投入行動行列。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二
氣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密切。這里的教學,通過從學生的自身體驗出發(fā),實例討論分析,讓學生認識體會不同地域,由于氣候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也不一樣。
1.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fā),結合當?shù)氐膶嶋H,列舉一年內的不同季節(jié),人們在衣、食、住、行以及農業(yè)生產方面有什么不同。學生相互交流、補充,教師引導評價。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1活動1,分成學習小組,談談這是氣候對人類活動哪方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正在發(fā)生著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選一個代表概括大家的發(fā)言,在全班進行交流,如果能選用當?shù)氐膶嵗蜃寣W生結合自己家里的變化等,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通過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點撥,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生活受氣候的限制越來越小。
3.讓學生閱讀課本p61“水稻種植與氣候”。結合自己對當?shù)貧夂驐l件的了解,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看看當?shù)剡m合不適合種植水稻,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農業(yè)生產活動的影響。
4.用兩個學生扮演小強和小明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他倆的愿望能不能實現(xiàn),為什么?通過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區(qū),氣候條件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甲地區(qū)的樹、農作物移到乙地區(qū),不能憑主觀愿望做事,人類的活動必須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
5.組織學生閱讀活動3,然后把學生分成兩組,并結合當?shù)匕l(fā)生過什么樣的自然災害,造成哪些損失或危害,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根據雙方辯論的情況,教師要適時啟發(fā)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對人類危害而言的。否則只是自然現(xiàn)象,成不了災害。沙漠地區(qū),荒無人煙,長時間不下雨,對人類來說造不成危害,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而我國南方一些地區(qū)就不同了,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經濟發(fā)達,又是我國的主要農業(yè)區(qū),一個月不下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yè)生產就要受到影響,造成損失。同理,就是同樣等級的災害,在人口密集或經濟發(fā)達區(qū)造成的損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經濟落后的地區(qū)大得多。
通過對實例的辯論、分析,使學生自己去體會氣候異常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培養(yǎng)學生的災害意識。
6.投影展示漫畫欣賞:“地球出汗了”。地球為什么出汗了?
讓學生閱讀課本p62“氣候變暖”。然后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討論:地球為什么出汗了?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么做,我們應該怎么做。
讓學生自由發(fā)揮,不要作過多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人類應該理性地控制對氣候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這些實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認識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方面要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特別是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普遍關心的環(huán)境問題,要保護好大氣環(huán)境,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作為新世紀未來的青年,同學們也要積極投入行動行列。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三
3.把教室比成是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qū)。學生分成三部分,兩邊的學生分別位于大陸的東岸和西岸,中間的學生位于大陸內部。各組由于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分別討論本組形成了哪些氣候類型?并結合世界氣溫和降水分布的特點,說說各氣候類型的特征。
4.各組代表發(fā)言、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乙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由于地處同緯度的溫帶地區(qū),氣溫夏季陸高海低,冬季海高陸低。但是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東西兩岸地區(qū)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而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qū),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qū)沿海的大陸東岸,形成的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溫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溫帶季風多。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四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qū)沿海的大陸西岸,形成的是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前者的氣候特征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后者的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位于溫帶的亞歐大陸內陸地區(qū)形成的是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5.讓學生觀察課本p60圖3.25,指出a坡屬于(迎風坡),b坡屬于(背風坡),降水多的是哪個坡?(a坡)。教師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丙圖,加深學生認識和體會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五
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討論、比較,然后經過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結論:
1、圖的縱坐標都是表示氣溫,橫坐標都是表示時間。
2、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午后2時左右,數(shù)值約為31℃,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大概4時左右,數(shù)值約為24、5℃。
3、一年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7月,約為24℃,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1月,約為—6℃。
4、圖中的曲線形狀都是中間向上隆起,呈波峰式。(當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時,可趁勢引導他們得出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溫曲線圖的要領之一)。
5、可以間接得出的結論是:通過計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就是日較差,約為6、5℃;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年較差,約30℃。
(學生在經過這樣的自己分析讀圖,討論整理之后,已經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六
[基礎知識與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非洲東北部主體和亞洲的西奈半島)和首都開羅。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lián)系埃及沙漠廣布、氣候干旱的特點,說明該國是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棉花種植的;聯(lián)系埃及作為文明古國,說明該國是如何開展旅游業(yè)的。
3、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埃及(或蘇伊士運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5、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文明古國埃及的歷史遺跡和對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過學習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現(xiàn)象,為揭開金字塔之迷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不斷學習、努力探索。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尤其是農業(yè))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的航運價值。
3.埃及傳統(tǒng)的出口商品(長絨棉)和現(xiàn)代重要經濟支柱。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壩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過程及方法。
1、學生讀圖p72圖3-14“埃及地形”,觀察埃及領土范圍、主要地形以及氣候特點。
2、學生在黑板上的地圖中指出蘇伊士運河的位置。
3、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請學生介紹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從p75圖3-21能總結埃及的工農業(yè)分布特點。
教學用具:埃及教學課件、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古代許多帝王為了在死后能夠保存完整的尸體從而獲得永生,不惜勞動人民的血汗,甚至從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營造自己的地下宮殿,實際上就是他們的陵墓,同時還要放置很多奇珍異寶,我國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實際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樣的陵墓中,有一種建得很特別(課件展示金字塔景觀圖),它們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狹窄,直到塔頂,從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們漢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國一般稱其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金字塔之國——埃及。
(講授研討新課)。
(展示課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問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個方位?
(2)蘇伊士運河是那兩個大洲的分界線?
(3)埃及在亞洲境內的領土叫什幺?
(4)埃及的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如何?
(簡要總結)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是個地跨非亞兩大洲的國家,北回歸線橫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經濟和文化最發(fā)達、交通位置最重要、國際影響的國家。
(課件展示)蘇伊士運河。
(提問)。
(1)蘇伊士運河位于哪里?它溝通了哪兩個海?
(2)為什幺在這里開鑿運河?
(3)在運河未開鑿前,從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條航線?
(4)這兩條航線相比較,走蘇伊士運河可縮短多少航程?
(簡要總結)為了提高運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對運河進行了加深拓寬的改造,并于1956年將運河所有權收歸國有,從而成為目前埃及重要的經濟支柱。
(引導學生讀課文了解運河開鑿的歷史和埃及人民收回運河主權所進行的斗爭史)。
(課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復習提問)從圖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稱是什幺?
(承轉)(展示課件)尼羅河的風光。
(學生簡要了解)。
(課件展示)尼羅河流域圖。
(提問)。
(1)尼羅河發(fā)源于什幺地方?注入什幺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羅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幺不同?為什幺尼羅河進入埃及后,沒有任何支流匯入?
(學生回答)。
(簡要總結)尼羅河全長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長河(注意強調長河與大河概念的區(qū)別),起源于非洲東部高塬,注入地中海,由于進入埃及后流經沙漠地區(qū),沒有任何支流匯入。
(講述)尼羅河在廣闊的沙漠地帶浩浩蕩蕩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條1-25千米的綠色走廊,古代和現(xiàn)代埃及的文明進步與生產發(fā)展都與尼羅河有關。
(課件演示)尼羅河的泛濫。
(課件展示)阿斯旺大壩。
(提問)1.人們修建阿斯旺大壩的目的是什幺?
2.阿斯旺大壩的修建對埃及產生了哪些影響?
(引導學生討論)。
(教師簡要總結,注意阿斯旺大壩修建的利弊應講清,培養(yǎng)學生看待問題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
(引導學生討論)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歸納總結)(利用課件演示)。
(承轉)埃及勞動人民憑借智慧和汗水,不僅充分利用了尼羅河,而且在近代還開鑿了聞名于世的蘇伊士運河。
(利用課件演示)。
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說說埃及的名勝古跡后教師總結,完成練習。
(課件展示)埃及重要的經濟支柱。
(講解)埃及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如金字塔等名勝古跡、尼羅河沿岸風光、沙漠奇景。這些寶貴的旅游資源,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因而旅游業(yè)已成為埃及主要經濟收入之一。
(承轉)在前幾節(jié)課里,我們已學到西亞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qū),號稱“世界石油寶庫”,埃及作為它的一部分,石油資源也非常豐富。
(課件展示)展示埃及石油產區(qū)。
(講解)石油主要分布在埃及北部,其石油開采量和出口量增長很快,石油收入現(xiàn)已躍居各經濟部門首位。
(講解)埃及具有臨近波斯灣有利的地理位置,及眾多的人口、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埃及勞務輸出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前往西亞產油國家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這既支援了這些國家石油的開發(fā),同時也給埃及帶來了大量的僑匯收入。
[總結]埃及是北非經濟發(fā)展最快的國家,在石油、運河、僑匯、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過了傳統(tǒng)出口商品棉花,而成為埃及的四大經濟支柱。埃及根據本國國情,大力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埃及。
一、地跨兩洲的國家。
1、位置。
2、蘇伊士。
3、領土、人口、宗教。
4、首都。
二、沙漠廣布。
1.沙漠之國。
2.尼羅河概況,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長度。
3.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叁、文明古國。
四、發(fā)展中的工農業(yè)。
(1)過去:長絨棉。
(2)現(xiàn)今:石油、運河、僑匯、旅游業(yè)。
教案點評:
教案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較好貫徹了教學目標的實施,教學設計結構嚴謹。注重景觀圖片的運用,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每一個讀圖環(huán)節(jié)中,都設計了大量而嚴謹?shù)膯栴},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七
對于本段教學內容,要圍繞課本p59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圖、討論、運用舊知,分析歸納,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1.投影展示課本p60圖3.24“兩地氣溫、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師先指圖說明其是“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組合,圖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個月,圖的左側是氣溫刻度,右側是年降水量刻度。閱讀時以“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和要領進行分析判讀。然后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討論分析一地的氣溫是什么特點?降水是什么特點?組合成什么樣的氣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屬于何種氣候類型?并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組的代表發(fā)言交流、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甲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a地的氣溫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過20xx毫米。因而該地的氣候特征是全年高溫多雨。該地位于赤道地區(qū),緯度位置低,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八
這節(jié)課部分知識有一定難度,對于“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guī)律”,雖然使用了掛圖,但同學們還不是很理解。在根據“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這一規(guī)律,計算某些些題目時失分率還是很高。下節(jié)課對于這個知識點還要加以練習。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九
1、美國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和移民國情。
2、美國農業(yè)生產的布局與特點。
3、美國的工業(yè)布局及高科技的特點。
4、美國對世界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二)能力目標。
1、運用美國的地形圖、氣候圖和農業(yè)帶的分布圖,揭示地形、氣候兩個要素對美國農業(yè)分布的影響。
2、運用美國的礦產資源圖以及美國主要的工業(yè)區(qū)和工業(yè)城市圖,揭示礦產資源對美國工業(yè)區(qū)的影響。
3、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高新技術產業(yè)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有什么促進作用。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地理學習的興趣。
2、通過學習美國對世界資源的掠奪和環(huán)境的破壞,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huán)境觀和發(fā)展觀。
二、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一)教學重點。
美國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農業(yè)生產特點、工業(yè)特點以及種族構成等。
(二)難點。
1、揭示美國農業(yè)帶的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2、理解高新技術產業(yè)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3、認識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和環(huán)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突破。
1、利用地圖說明美國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等自然狀況。
2、利用圖表等資料,說明美國的工、農業(yè)生產特點以及種族的構成。
3、使用美國的地形圖和氣候圖,揭示美國農業(yè)帶的分布。
4、利用數(shù)字等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高新技術產業(yè)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5、使用柱狀圖和有關數(shù)字資料,引導學生討論、認識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和環(huán)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世界政區(qū)圖、美國的地形圖、美國的氣候圖、美國的農業(yè)帶(區(qū))圖、美國的工業(yè)區(qū)與主要城市圖、美國的礦產資源圖、相關圖片、課件等。
(二)學生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收集華人對美國的貢獻的材料和美國工業(yè)品的品牌等。
四、教學步驟。
(一)第一課時。
一、移民國家。
1.導人新課。
創(chuàng)設情景:請大家先看一段錄像(播放美國街頭-隊伍錄像片段),看看在美國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膚色的人?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說明美國是一個由各種人種構成的移民國家。)。
總結:美國建國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說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
板書:移民國家。
2.你所熟悉的美國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國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華盛頓:美國人。愛因斯坦:德國猶太人。楊振寧、李政道:中國人。喬丹:非洲人。)。
3.閱讀教材81頁圖9.2“美國的人種構成餅狀圖”,看看在美國什么種族的人口最多?(白種人占84%,最多;其次黑種人占13%;其他占3%。)。
4.閱讀教材81頁2題中印第安人、黑人和華人的對話,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對話反映了美國社會存在著一個什么問題?對此談談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國社會中,黑人、印第安人和華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國存在種族歧視問題。美國政府總是以人權為借口干涉別國內政,而自己國內的種族歧視問題卻始終解決不了。)。
板書:種族歧視。
5.情景教學。
(1)展示唐人街的圖片及文字資料。
(2)展示華人在美國工作、生活的資料。
等;航空領域有第一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
板書:華人的貢獻。
二、農業(yè)地區(qū)專業(yè)化。
1.導語:要了解美國的農業(yè)狀況,首先來了解美國的氣候條件和地形條件,其中決定氣候條件的因素主要是緯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區(qū)圖。
觀察地圖,說說美國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臨國位置。(美國位于西半球的北溫帶,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西南與墨西哥相鄰,北臨加拿大,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摇?。
3.除了本土外,美國海外的兩個州分別位于什么位置?屬什么溫度帶?(阿拉斯加,位于北極圈附近,大部分屬北溫帶,少部分屬寒帶。夏威夷,位于北回歸線附近的熱帶太平洋地區(qū),屬熱帶。)。
4.展示美國國旗。
問:你知道美國國旗的含義嗎?(美國國旗的左上角藍色星區(qū)內,一共有50顆白色五角星,他們分別代表美國的50個州;星區(qū)以外還有13道紅色白色相間的條紋,他們又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塊英國殖民地。)。
5.展示美國的氣候圖。
引導:美國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三面環(huán)海,對氣候影響非常大。大家觀察圖,看看美國有哪些氣候類型?最主要的是哪種?(溫帶大陸氣候、亞熱帶溫潤氣候、溫帶海洋氣候、高山氣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溫帶大陸氣候。)。
6.展示美國的地形圖。
同學們,從圖上找出阿巴拉契亞山脈、洛杉磯、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勞倫斯河和五大湖。
為平原,東部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一半。)。
7.引導。
由緯度位置可以推測到光熱資源。
由平原面積可以推測到耕地資源。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
1、掌握南亞的范圍,理解“南亞次大陸”與“南亞”的區(qū)別;能在地圖上填出南亞的主要國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過讀圖知道南亞的位置,在圖上能夠找出主要半島、島嶼及臨海。
3、知道南亞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亞地區(qū)的宗教。
4、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qū)的分布和兩大河流的概況,并能在圖上填繪。
5、根據南亞一年中風向的變化圖,理解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能夠根據柱曲圖分析特點及其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南亞“概述”的教材分析。
本節(jié)主要講了三個問題。突出南亞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從自然條件對農業(yè)的影響上,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首先教材從《西游記》的故事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課堂讀圖練習,了解南亞國家的組成、相對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悠久的歷史”一段,使學生了解本區(qū)有悠久的歷史、曾受長期的殖民統(tǒng)治,為了解南亞的語言、人種及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狀作一個鋪墊。了解南亞宗教組成的復雜性及恒河對印度教徒的重要性。
“三大地形區(qū)和兩大河流”是本節(jié)的重點之一。文章用簡單的概括,點明了南亞的地形與河流特征,應讓學生掌握三大地形區(qū)的位置、主要特征,兩大河流的位置、源地、流向和歸宿,了解南亞次大陸的概念。
“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yè)”是南亞的又一重點。課文以孟買為例,從氣溫和降水量兩方面說明南亞季風氣候的特征,并通過南亞1月和7月的風向變化示意圖講解南亞季風氣候成因,說明了位置對氣候的影響,同時講解熱帶季風氣候為當?shù)剞r業(yè)生產帶來的危害及人類采取的應對措施。課文同時還指出南亞作為一個廣大的地理單元,各地降水情況有很大的差異,還有其它的氣候類型。
關于南亞“概述”的教法建議。
由于學生已經學習過兩節(jié)區(qū)域地理內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區(qū)域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從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到人地關系,步步深入地研究。在學生了解一個區(qū)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學習方法可以采用討論法或指導作業(yè)方式;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季風氣候的成因,可以用電腦動畫解決;同時為了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應提供大量的景觀圖片,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
南亞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有其獨特之處。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本的插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突出當?shù)厝祟惻c環(huán)境的關系。
本節(jié)課的引入可從放映《西游記》片段入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自然的想從知其一到想知其二,接著引入南亞的宗教。對于南亞的歷史發(fā)展,從地理角度側重于當?shù)氐恼Z言、人種構成,進而為后面了解印度的經濟發(fā)展特點打下基礎。建議采取談話法。
利用《南亞的國家和地區(qū)圖》,用講解法與讀圖分析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區(qū)域圖的能力。
對于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建議采用指導—作業(yè)方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南亞分層設色地形圖》或動畫演示進行講解、總結歸納地形特征。
注意:南亞自然地理特征獨特性,是因為位置的獨特性。喜馬拉雅山的作用具有兩方面:對冷空氣的阻擋,形成廣泛的熱帶氣候;對濕熱空氣的阻擋,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由于南亞地理位置,形成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只需要通過讀圖使學生了解季風氣候的表現(xiàn)和特征就可以了,不要增加深度。
關于“概述”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南亞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
【教學疑點】南亞與南亞次大陸。
【教學工具】南亞地形圖,南亞景觀圖片,南亞政區(qū)圖。
【教學過程】。
(板書)第十章南亞。
第一節(jié)概述。
(板書)一、悠久的歷史。
(提問)歷史課學過有關本地區(qū)的內容嗎?你知道本地區(qū)大多數(shù)國家第二種語言是什么嗎?
(學生讀書回答)。
(提問)閱讀下面材料,你認為導致沖突的原因是什么?(宗教、領土之爭)。
(講解)該地區(qū)宗教復雜。是印度教與佛教的發(fā)源地。印度教的圣地是哪里?(恒河沐浴的景觀圖片)。
(承轉)南亞到底指哪里?有哪些國家呢?
(板書)二、南亞的范圍。
(提問)學生讀圖(南亞范圍圖)回答。
南亞有多少國家?哪些是內陸國、臨海國、島國?
找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和地區(qū)(教師引到我國與克什米爾地區(qū)相鄰,克什米爾分屬于印巴兩國,其內容可以適當補充)。
(學生活動)在空白圖上填出主要國家及首都名稱。
南亞大部分在什么緯度之間?(南亞大致位于10°—30°n之間,絕大部分地區(qū)以熱帶氣候為主)。
南亞大體在什么山脈與什么大洋之間?(位于喜馬拉雅山與印度洋之間—“背山面?!?。
我們有時將本區(qū)稱作“南亞次大陸”,它與南亞有何區(qū)別于聯(lián)系?你知道為什么這樣稱呼嗎?(“南亞次大陸”指南亞的大陸部分包括六個國家,由于世界大的喜馬拉雅山在本區(qū)的北部,好像將本區(qū)從亞洲各離開了)。
(承轉)南亞的北部是山脈,其它地區(qū)地形如何?引導學生讀南亞地形圖,提問:
1、南亞地形可分為哪三個主要部分?
學生讀圖回答,教師補充講解個地形區(qū)的特征。
(板書)三、三大地形區(qū)與兩大河流。
1、三山:
北部---高大狹長的喜馬拉雅山。
中部---廣闊的恒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緩的德干高原。
2、兩河:
(課堂反饋練習)說出下列國家所在的地形區(qū):
位于喜馬拉雅山區(qū)的內陸國家?
印度河平原主要位于哪個國家。
哪個國家占有恒河平原與德干高原大部分?
哪個國家位于恒河三角洲上?
(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一
1、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2、識記地球的真實形狀和大小。
3、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資訊!"通過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培養(yǎng)勇于探索的精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儀,教學掛圖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新課導入:展示地球的衛(wèi)星照片,啟發(fā)學生認識地球形狀的熱情。
2、閱讀課本第3頁,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分幾個階段。
(講述)自從人類產生開始,人們對于地球的形狀的探索就從沒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視線所限,人們以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圓地方”之說。后來,人們通過觀察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可能是圓的,于是出現(xiàn)了“渾天說”。
板書:
1、認識過程:古代:天圓地方-渾天說
近代: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
現(xiàn)代:人類進入太空,精確反映地球的性狀
(講述)隨著航海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葡萄牙人麥哲倫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這是近代屬于第二個階段,它雖然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但是不能精確的反映地球的性狀和大小。到了現(xiàn)代,人類進入太空,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測得地球的性狀和大小。
板書:
2、地球的性狀:不規(guī)則的球體
閱讀第5頁地球圖,找出三個半徑和周長等數(shù)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大?。喊霃剑?BR> 周長
(總結)通過人們的測量,認識到地球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不但兩極和赤道長度不同,即使兩極也不對稱,北極大約比南極長40米。因為相差比較少,所以當縮小到地球儀大小的時候,就可以看成一個正球體了。
描繪地球示意圖,標出各種數(shù)據閱讀課本,相互討論,分成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三個階段
看課本的插圖,討論什么是天圓地方和渾天說。
閱讀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了解麥哲倫對于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貢獻,這屬于第二個階段。
學生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xiàn)象能夠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例如:遠方駛來的帆船,月食等。
討論找出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周長——4萬千米。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二
1、法國的地理位置。
(學生讀圖)p86圖8—30,看法國地理位置優(yōu)越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地形、氣候)。
(1)比較歐洲西部英國、法國、德國的面積大小。
(2)接法國頂點,看它輪廓特點。(六邊形)。
(3)法國海陸位置—————西面:大西洋,東南面:地中海法國的海陸位置決定了它的氣候特點:
大西洋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氣候。
內陸——————————————大陸性氣候。
(教師總結)。
(展示圖片)“法國地勢圖”
(教師總結)地理位置優(yōu)越性之三:東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國面積的4/5。
過渡〉法國有這么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它的農業(yè)怎樣?(課件展示)。
(1)農業(yè)發(fā)展的優(yōu)勢: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農業(yè)區(qū):
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麥、馬鈴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國農業(yè)實現(xiàn)了高度機械化和現(xiàn)代化。
(1)豐富的礦產資源—————煤、鐵。
(2)高度發(fā)達的經濟—————以汽車、飛機為主的工業(yè)。
(3)核電比重占發(fā)電量中的70%以上。
法國的文化與旅游:如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凡爾賽宮、先賢祠、盧浮宮藝術之都———巴黎。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三
1、知道什么是聚落;運用圖片說出城市景觀與鄉(xiāng)村景觀的差異。
2、培養(yǎng)學生讀圖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3、正確認識和對待城鄉(xiāng)差異。
重點:比較城、鄉(xiāng)景觀的差異。
難點:造成城鄉(xiāng)差異的原因。
讀圖分析、比較、歸納。
引入新課:
一、鄉(xiāng)村和城市:
(出示圖片)周村大街、威尼斯水城、東方明珠、鄉(xiāng)村……。世界上的人們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我們把人類的這些集中居住地叫做聚落。
現(xiàn)在請大家欣賞幾幅聚落的圖片,觀察總結什么是聚落?聚落主要分為哪兩大類?
學生回答略,
鄉(xiāng)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來說先有什么后有什么?鄉(xiāng)村聚落又包括哪些呢?
聚落僅是人們的居所嗎?
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出示圖片)農村、漁村、牧村、林場。
(承轉)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際回答:鄉(xiāng)村和城市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一樣嗎?
鄉(xiāng)村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居民從事工業(yè)、服務業(yè)等。
由于人們生產方式的差異,使得不同的聚落呈現(xiàn)出不同的景觀。
(提問),你是住在哪里呢?你這里的景觀是怎樣的?學生自由發(fā)言。
(活動)下面我們舉行一個對抗賽,全班分為甲乙兩大組,甲代表城市,乙代表鄉(xiāng)村,各組說說自己的優(yōu)點,看哪一組說得多,再讓甲乙兩組各說對方的缺點,看哪一組說的多。
(小結)甲乙兩組選一名代表各總結一下各自的景觀。通過剛才的了解,我們把鄉(xiāng)村和城市景觀對比一下,完成下表。
分類房屋道路修筑情況商店多少學校多少醫(yī)院多少有無農田有無果園有無魚塘。
鄉(xiāng)村密集度高度。
城市。
(多媒體顯示):“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觀”
讀圖分析:這些圖片的內容,各有哪些特點?由此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略)。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多方面了解了各地城市、鄉(xiāng)村的景觀,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人們,所呈現(xiàn)的.景觀是不同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五彩斑斕的世界,令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難以忘懷。為什么世界各地的聚落所呈現(xiàn)出的有如此差異呢?這就是我們下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設計。
一、鄉(xiāng)村和城市。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居所、場所)。
2、分類:鄉(xiāng)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造成原因:生產活動生產方式不同。
3、鄉(xiāng)村和城市的景觀差異。
第三節(jié)人類的居住地——聚落(第二課時)。
萬州天興學校黃郁寒。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說出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學會根據收集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對知識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掌握。
3、。理解聚落的價值,初步形成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難點: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
分析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新課教學:
二、聚落與環(huán)境。
生:利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從而推動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
師:同時這也都說明,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和環(huán)境密不可分的。
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于耕作。自然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師:聚落大多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地區(qū)。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qū),工農業(yè)生產比較發(fā)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qū)少有或沒有聚落。
承轉:既然多種不同的因素都會影響到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世界各地。
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聚落的景觀也是不同的。
(多媒體顯示圖片)觀察幾幅圖片的景觀一樣嗎?由此說明什么問題?
師:世界各地自然環(huán)境差異很大,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各異。
承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口在不斷增加,由此聚落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
學生活動,設計如下:
(1)指導學生讀圖4.23-4.25,討論各圖所示民居與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的關系。
(2)在討論的基礎上,完成下表:
當?shù)氐臍夂蛱攸c民居建筑特點。
北極因紐特人冰屋。
我國黃土高原窯洞。
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竹樓。
三、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師:閱讀課文,結合所見所聞,講一講:聚落的發(fā)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現(xiàn)?
生: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筑物越來越來多,道路越來越完善……。
思考:留有什么遺憾呢?
學生回答:傳統(tǒng)民居越來越少。
學生朗讀82頁閱讀材料,從而加深認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問題如下:
1、為什么在聚落發(fā)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有特色的傳統(tǒng)聚落和民居?
2、關于北京城市建設中四合院的問題,有幾種觀點和看法,你是怎樣認識的?
師:傳統(tǒng)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護,將導致無法挽回損失。
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要懂得,傳統(tǒng)聚落不僅是古老建筑,同。
時也是一種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要給予保護。
板書設計。
二、聚落與環(huán)境:
1、聚落形成與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水源、土壤、交通、自然資源。
2、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聚落:因環(huán)境而異。
三、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1。聚落發(fā)展的主要表現(xiàn)。
2。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意義。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四
能區(qū)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聯(lián)系實際區(qū)別天氣與氣候。通過對天氣與氣候的特點分析學生學會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養(yǎng)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良好習慣;增強自身應對變化多端的天氣的防護意識,進而增強對大氣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
1.區(qū)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問題導向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fā)引導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對比法、綜合分析法。
課時:1課時。
教具使用: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請首先請兩位同學表演場景對話,讓學生們注意觀看。
場景對話如下。
小明:天可真熱啊,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對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那里肯定很涼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對,我得趕快給他打電話。喂,你好!是小亮嗎?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熱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這一個星期持續(xù)高溫,每天氣溫都在35℃以上,這不,我給你打電話,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萬別來,我這里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電閃雷鳴,樹被風吹斷了,鐵路讓洪水沖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辦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給我打電話吧。
小亮:打電話多費錢啊!我們去看天氣預報吧。
小明:對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天氣早知道。我們現(xiàn)在就去查看天氣預報。
師:謝謝兩位同學的表演,是啊,天氣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
新授:
(一)天氣與氣候。
師:多媒體出示一組不同天氣的圖片,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內容。
生:回答。
師:天氣就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通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詞語描述,此外還有冰雹、沙塵暴、臺風等。(圖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時間短,變化快。(即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差別很大,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不同。)。
師:天氣在短時間內是經常變化的,那么氣候有什么特點呢?誰能說說我們當?shù)氐臍夂蚰?
生:回答。
師:氣候與天氣恰恰是相反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特點: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例如:我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這樣。
問:你能總結一下天氣和氣候的區(qū)別嗎?(學生分四組討論,回答)。
生:小組代表發(fā)言。
師:總結發(fā)言。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接著,教師多媒體出示一組和天氣或氣候相關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出該描述是天氣還是氣候。
1.今天風和日麗。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4.東邊日出西邊雨。
5.我們這個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生:回答。
師:
(二)天氣及其影響。
師:(課件播放各種天氣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圖片,了解天氣對我們的影響,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我們能預知明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會有很大幫助的。那么我們從哪里會預知明天的天氣呢?學生回答天氣預報,引出話題二。
二、明天的天氣怎么樣——談天論氣話預報。
師:同學們你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天氣的呢?
生:回答。
師:是啊,隨著科技和媒體的發(fā)達,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越來越多,正如同學們所說: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都是我們了解天氣的途徑。
師:那么,天氣預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幅圖大家會有所了解。多媒體展示天氣預報的產生過程。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通常天氣預報要說明一天或幾天中的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等的情況,我們先來看看風的符號吧。出示幻燈片。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天氣預報中常常還可以看到衛(wèi)星云圖,衛(wèi)星云圖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陰天。
師:帶領學生認識衛(wèi)星云圖。
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優(yōu)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為了讀懂天氣預報,通常用專用的符號表示天氣狀況,天氣符號一般與城市名稱一起出現(xiàn),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五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地理位置的特點;在南極洲地圖上能正確指出南極洲瀕臨的三個大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稱。
2、能力目標:在南極洲地圖上培養(yǎng)學生辨別方向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氣候的特點,理解氣候的成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育目標:讓學生理解保護南極環(huán)境的意義,認識到保護南極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環(huán)境意識。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六
1、了解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概況,知道國界線的劃分情況。
2、了解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劃分情況,掌握主要的發(fā)達國家。
3、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
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1、國家和地區(qū)。
提問: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小的國家?最大俄羅斯,最小梵蒂岡。據圖找出世界面積前六位的國家,記住他們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輪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國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個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區(qū):格陵蘭島。
政治制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補充:國界線的劃分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有的依據山脈、河流、海洋,經緯線等自然情況劃分,有的根據語言、民族、總結等社會經濟情況劃分。如美國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魯?shù)?。世界各國無論大小,貧富,一律平等。
2、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劃分標準: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
發(fā)達國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
發(fā)展中國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國,印度。
強調:南北對話就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對話,北代表發(fā)達國家,南表示發(fā)展中國家。近年來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迅速,如亞洲的韓國,印度的計算機軟件產業(yè)等。這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掌握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輪廓等特征。
3、國際合作。
讀課本,明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fā)展中國家需要:資金,技術,人才。
發(fā)達國家需要:資源,勞動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聯(lián)合國、世界貿易組織、歐盟、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聯(lián)合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總部在美國的紐約。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
補充:掌握世界主要組織的英文縮寫,標志,主要職能等。
總結:本章主要講述了國際合作和發(fā)展的知識,重點是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如聯(lián)合國,奧林匹克等。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七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界線。
2、亞洲的位置特點。
(二)、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2—3頁“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內容。
1,讀圖6、1,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亞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2)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洲,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讀圖6、3,比較亞洲與其他六大洲的面積;
(2)在圖6、2上,大致計算亞洲所跨的`維度范圍;
(3)在圖6、1上,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4,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qū)。讀圖6、4,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哪一個地區(qū)?這一地區(qū)中有哪些國家?
(2)其他地區(qū)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1、亞洲東臨_________洋,南臨_______洋,北臨_______洋、
2、人們通常按,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qū)。中國位于_________地區(qū)、
3、從東西半球看,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從南北半球看。
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亞洲東北以_______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與歐洲為界,西南以__________與非洲為界。
5、亞洲面積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歸納總結:學生談收獲。
(四)學效檢測:
1、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
a南極洲b非洲。
c大洋洲d亞洲。
2、亞洲絕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東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時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亞洲b歐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區(qū),中國地處哪個地區(qū):()。
a南亞b北亞c東亞d西亞。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八
1、掌握南亞的范圍,理解“南亞次大陸”與“南亞”的區(qū)別;能在地圖上填出南亞的主要國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過讀圖知道南亞的位置,在圖上能夠找出主要半島、島嶼及臨海。
3、知道南亞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亞地區(qū)的宗教。
4、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qū)的分布和兩大河流的概況,并能在圖上填繪。
5、根據南亞一年中風向的變化圖,理解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能夠根據柱曲圖分析特點及其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關于南亞“概述”的教材分析
本節(jié)主要講了三個問題。突出南亞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從自然條件對農業(yè)的影響上,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首先教材從《西游記》的故事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課堂讀圖練習,了解南亞國家的組成、相對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悠久的歷史”一段,使學生了解本區(qū)有悠久的歷史、曾受長期的殖民統(tǒng)治,為了解南亞的語言、人種及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狀作一個鋪墊。了解南亞宗教組成的復雜性及恒河對印度教徒的重要性。
“三大地形區(qū)和兩大河流”是本節(jié))的重點之一。文章用簡單的概括,點明了南亞的地形與河流特征,應讓學生掌握三大地形區(qū)的位置、主要特征,兩大河流的位置、源地、流向和歸宿,了解南亞次大陸的概念。
“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yè)”是南亞的又一重點。課文以孟買為例,從氣溫和降水量兩方面說明南亞季風氣候的特征,并通過南亞1月和7月的風向變化示意圖講解南亞季風氣候成因,說明了位置對氣候的影響,同時講解熱帶季風氣候為當?shù)剞r業(yè)生產帶來的危害及人類采取的應對措施。課文同時還指出南亞作為一個廣大的地理單元,各地降水情況有很大的差異,還有其它的氣候類型。
關于南亞“概述”的教法建議
由于學生已經學習過兩節(jié)區(qū)域地理內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區(qū)域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從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到人地關系,步步深入地研究。在學生了解一個區(qū)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學習方法可以采用討論法或指導作業(yè)方式;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季風氣候的成因,可以用電腦動畫解決;同時為了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應提供大量的景觀圖片,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
南亞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有其獨特之處。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本的插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突出當?shù)厝祟惻c環(huán)境的關系。
本節(jié)課的引入可從放映《西游記》片段入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自然的想從知其一到想知其二,接著引入南亞的宗教。對于南亞的歷史發(fā)展,從地理角度側重于當?shù)氐恼Z言、人種構成,進而為后面了解印度的經濟發(fā)展特點打下基礎。建議采取談話法。
利用《南亞的國家和地區(qū)圖》,用講解法與讀圖分析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區(qū)域圖的能力。
對于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建議采用指導—作業(yè)方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南亞分層設色地形圖》或動畫演示進行講解、總結歸納地形特征。
注意:南亞自然地理特征獨特性,是因為位置的獨特性。喜馬拉雅山的作用具有兩方面:對冷空氣的阻擋,形成廣泛的熱帶氣候;對濕熱空氣的阻擋,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由于南亞地理位置,形成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只需要通過讀圖使學生了解季風氣候的表現(xiàn)和特征就可以了,不要增加深度。
關于“概述”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南亞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
【教學疑點】南亞與南亞次大陸
【教學工具】南亞地形圖,南亞景觀圖片,南亞政區(qū)圖
【教學過程】
(板書)第十章 南亞
第一節(jié) 概述
(板書)一、悠久的歷史
(提問)歷史課學過有關本地區(qū)的內容嗎?你知道本地區(qū)大多數(shù)國家第二種語言是什么嗎?
(學生讀書回答)
(提問)閱讀下面材料,你認為導致沖突的原因是什么?(宗教、領土之爭)
(講解)該地區(qū)宗教復雜。是印度教與佛教的發(fā)源地。印度教的圣地是哪里?(恒河沐浴的景觀圖片)
(承轉)南亞到底指哪里?有哪些國家呢?
(板書)二、南亞的范圍
(提問)學生讀圖(南亞范圍圖)回答
南亞有多少國家?哪些是內陸國、臨海國、島國?
找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和地區(qū)(教師引到我國與克什米爾地區(qū)相鄰,克什米爾分屬于印巴兩國,其內容可以適當補充)。
(學生活動)在空白圖上填出主要國家及首都名稱
南亞大部分在什么緯度之間?(南亞大致位于10°—30°n之間,絕大部分地區(qū)以熱帶氣候為主)。
南亞大體在什么山脈與什么大洋之間?(位于喜馬拉雅山與印度洋之間—“背山面?!保?BR> 我們有時將本區(qū)稱作“南亞次大陸”,它與南亞有何區(qū)別于聯(lián)系?你知道為什么這樣稱呼嗎?(“南亞次大陸”指南亞的大陸部分包括六個國家,由于世界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在本區(qū)的北部,好像將本區(qū)從亞洲各離開了)
(承轉)南亞的北部是山脈,其它地區(qū)地形如何?引導學生讀南亞地形圖,提問:
1、南亞地形可分為哪三個主要部分?
學生讀圖回答,教師補充講解個地形區(qū)的特征
(板書)三、三大地形區(qū)與兩大河流
1、三山:
北部———高大狹長的喜馬拉雅山
中部———廣闊的恒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緩的德干高原
2、兩河:
發(fā)源地
流經地區(qū)特征
流經主要國家
注入海洋
恒河
喜馬拉雅山區(qū)
廣闊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印度、孟加拉國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篇十九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界線。
2.亞洲的位置特點。
(二)、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2—3頁“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內容。
1,讀圖6.1,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亞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2)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洲,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讀圖6.3,比較亞洲與其他六大洲的面積;
(2)在圖6.2上,大致計算亞洲所跨的維度范圍;
(3)在圖6.1上,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4,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qū)。讀圖6.4,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哪一個地區(qū)?這一地區(qū)中有哪些國家?
(2)其他地區(qū)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1、亞洲東臨_________洋,南臨_______洋,北臨_______洋.
2、人們通常按,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qū)。中國位于_________地區(qū).
3、從東西半球看,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從南北半球看。
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亞洲東北以_______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與歐洲為界,西南以__________與非洲為界。
5、亞洲面積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歸納總結:學生談收獲。
(四)學效檢測:。
1.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
a南極洲b非洲。
c大洋洲d亞洲。
2.亞洲絕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東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時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亞洲b歐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區(qū),中國地處哪個地區(qū):()。
a南亞b北亞c東亞d西亞。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