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優(yōu)秀19篇)

字號:

    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授課思路的清晰、教學內容的有機組織以及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教案編寫的過程中應注重充實教學內容,加強對知識點的解釋和示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案范文還提供了一些教學活動設計和教學資源的鏈接,方便教師進一步擴展和應用。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反復誦閱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課可先引導學生解詩題,知作者,并通過設計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自讀古詩,把握節(jié)奏,再通過自由交流理解詩意,其間適時引導朗讀,體會詞語的用法、詩的意境,在理解品讀中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漁舟唱晚》。
    學生:搜集三首詩的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并背誦古詩。
    3.通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畫面引入新課。
    2.觀看多媒體(走進作者及課文內容),了解詩人及作詩背景。
    二、指導學詩,體會意境。
    1.理解題意。
    (1)題目“暮江吟”你是怎樣理解的?
    (2)從題目看出這首詩是寫景還是敘事?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
    2.學生讀詩自學,初步弄清古詩的含義,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大膽想象,用彩筆繪畫一幅《暮江吟》的圖畫。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錯誤的圖畫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對比詩文進行評析。
    3.多媒體出示后兩句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釋,學生自讀自悟后兩句詩。
    可憐:可愛。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師指點回答。(因為這是可愛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還是彎彎的月牙。)。
    4.最后一句詩用了兩個比喻,它們分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們能說出來嗎?
    師指點: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瑩發(fā)亮的珍珠。
    (1)提問: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時候江邊的景色?
    (從傍晚到夜幕降臨的江邊景色,可見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新月升起的時候)。
    (2)從詩中描繪的景物,你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5.朗讀指導。
    (1)請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古詩,看誰能讀出詩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
    (3)有與他不同理解的嗎?以你的理解讀讀吧!全體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4)看同學們讀得熱火朝天,我心里直癢癢,誰來和老師比試讀一讀。
    (5)聽范讀。(出示課件: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嘆;后兩句贊美)。
    (6)大家看著畫面,聽著音樂再次齊聲讀一遍。(呈現秋景圖,播放古典樂)。
    四、繪畫著色,感受詩文的畫面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背誦古詩并默寫古詩。
    3.體會詩人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詩句的含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宋代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一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2.誰來說了你對蘇軾相關情況的了解。
    (學生介紹蘇軾的生平及寫此詩的背景,教師指點、補充)。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釋和字典,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標出來。
    5.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深入感悟。
    1.小組匯報。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想象古詩描繪畫面,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范讀)。
    4.兩個同學對讀,深入體會。
    5.小組接龍練習背誦。
    四、小結學法。
    初讀,讀準讀通;再讀,了解大意;三讀,理解句意;四讀,體會情感;五讀,想象情境。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場雪了。老師帶了一些圖片讓大家一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一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為報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雪梅》。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注釋。結合注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的語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一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后大發(fā)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課后收集描寫雪與梅的古詩。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于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币簿褪俏覀兂Uf的一句俗語:“_者迷,旁觀者清?!弊寣W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獲(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為本。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啟發(fā)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fā)。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yǎng)讀書能力,激發(fā)閱讀興趣。寫字環(huán)節(jié)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啟發(fā)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愿。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yǎng)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并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課堂局限于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古詩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一首詩,而應該聯(lián)系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lián)系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后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二
    ()()()()。
    二、按要求完成古詩詞練習。
    1、默寫《牧童》()。
    后兩句詩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寫《舟過安仁》()。
    3、《清平樂?村居》()。
    1、先解釋帶點字的意思,再寫寫句子的意思。
    (1)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怪生:遮:
    詩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賴:
    詩句的意思是:。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三
    引用自賈島原著《尋隱者不遇》一首。
    尋隱者不遇——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我去尋訪一位隱士,在松樹下遇到了他的藥童,他告訴我老師采藥不在家,但沒有走出這隱居的大山,可是深山中云霧繚繞,他的師傅現在何處,小童就說不出來了。
    松下遇到了隱士的童子,告訴我他的老師采藥去了。他應該就在這座隱居的山中,但是深山里終年彌漫云霧,他到底在何處,小童就不知道了。
    小小的讀后感:。
    賈島,我想念過初中的人對他應該有所了解,語文課本上有賈島關于寫詩要注重推敲的范文。前面的讀后感里介紹過他,這里沒有要補充的資料。
    詩中的隱士是一位博學長者,懂醫(yī)術,避在深山中修心養(yǎng)性,頗有士者的風骨。這位隱士顯然為詩人所尊崇,見不到隱士本人,詩人表露了心中些許的焦急,但這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深化了隱者飄然世外的那種清癯形象。
    自古以來大山都是清幽的地方,修行的人常以大山為廬,用以避開世俗的喧鬧。詩中寫的隱者,并沒有露出廬山真面目,一座云遮霧繞的深山,誠實可愛的童子,就將這位隱士刻畫得入木三分。為了表現主題,詩里用到“松下”,“只在”,“云深”這樣的素材,對表現隱者的高骨有修飾的作用。如果大山是背景,云霧,松樹就是恰到好處的色彩,全詩有著國畫山水般的意韻,一樣都是令人遐想的藝術,一樣是美麗的作品。文學與美術似乎從來就有著深深的聯(lián)系。
    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是此詩最突出的優(yōu)點,用五言絕句寫出如此含蓄美麗的詩,可以說已將絕句這種體裁的優(yōu)點發(fā)揮到了極致。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四
    1、從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1、從《獨坐敬亭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能體會到詩人孤獨的心情。
    2、從《望洞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從《憶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仿佛看見了江南色彩明麗的風光。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3、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名聲到客船。()。
    1、從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盡:沒有了。閑:形容云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勝:比……還……。如:像。
    詩句意思:日出時,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所以江水更顯得碧綠了。
    1、從《獨坐敬亭山》中“兩看相不厭、只有敬亭山。”一句我能體會到詩人孤獨的心情。
    2、從《望洞亭》中“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騾?!币痪湮铱梢韵胂蟮蕉赐ド剿男忝馈?BR>    3、從《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币痪湮曳路鹂匆娏私仙拭鼷惖娘L光。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
    2、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廬山瀑布)。
    3、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名聲到客船。(姑蘇城寒山寺)。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五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得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朗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得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說說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題目點明了時間和地點)。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二: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钡淖x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作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三: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四:背誦,積累語言。
    五: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知道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課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詞的內容。
    4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作國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二、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7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三、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四、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手法。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畫面。
    3.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閑”“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重難點:
    1.感悟詩中描寫的景色,想象美好畫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預習:
    1.自學生字,熟讀三首詩。
    2.借助注釋試講詩意,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3.搜集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第1課時。
    教學目標:掌握生字詞,讀熟三首詩,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今天,我們還要從三首古詩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詩人筆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樣的。
    二、讀課題,指名讀三首古詩。(檢查通過預習對課文熟悉的情況)。
    三、指名認讀生字,提示應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導讀準后鼻音。
    諳――暗:區(qū)別音、形、意。
    四、分組學習。
    1.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在組內試講每首詩大意。
    3.交流預習中的疑問,組內解疑。
    五、班內交流匯報小組學習情況。
    六、作業(yè):
    1.抄寫生字。
    2.讀、背三首詩。
    第2課時。
    教學目標:通過想象,進一步感受每首詩所表現的美好意境及表達方法,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一、吟誦、理解〈獨坐敬亭山〉。
    1.議:詩中除了敬亭山還提到哪些事物,分別是什么樣的?
    鳥:多、高飛無影。
    云:少(孤)慢慢飄走(閑)。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
    2.在詩人筆下,萬物似乎都與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請你從詩中找出這樣的詞句。
    閑、相看兩不厭――體會詩中擬人的表現手法。
    3.教師簡介寫作背景,讓學生粗略了解詩中寄寓的情感。
    此詩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悶時所作,因此通過眾鳥高飛、孤云閑浮、人與山“相看兩不厭”來表達自己抱負不得施展,有志難酬的無奈。讀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失落、孤獨之感。
    4.指導背誦《獨坐敬亭山》。
    二、吟誦、理解〈望洞庭〉。
    1.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洞庭湖景色,看誰描述得最美。
    此環(huán)節(jié)注意提示學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諧;湖面的光亮平靜。
    (2)白銀盤和青螺分別所指。
    ――從詩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還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詩人是站在湖邊往遠處看的?
    3.詩人通過恰當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寫得惟妙惟肖,請找出詩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靜的湖面比作未經打磨的鏡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銀盤,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導背誦《望洞庭》。
    三、吟讀、理解《憶江南》。
    1.釋題:憶,在此當回憶講?!皯浗稀睘樵~牌。
    2.根據學生可能產生的疑問補充注釋。(舊:過去勝:超過)。
    3.說說你從這首詞中體會到怎樣的景色,詩人用什么手法來表現這樣的景色的。(太陽升起的時候,天空布滿火紅的朝霞,江邊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燒著的火焰還要紅;那一江春水像藍草一樣青綠,像晶瑩的翡翠。――比較、比喻)。
    4.請聯(lián)系前面幾句詩的意思,把最后的反問句寫完整。江南的景色,讓我怎能?
    5.指導背誦《憶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白居易所作《憶江南》另兩首。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鹿砦》《望廬山瀑布》《滁州西澗》《山行》《小池》。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
    五、作業(yè):
    1.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1.初中語文必備古詩。
    8.高中語文古詩詞必背。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七
    教學內容:學習《江畔獨步尋花》、《寒食》、《泊船瓜洲》。
    1、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三首古詩,并能背誦。
    3、認識課后三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借寫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本課教學1課時。
    本課閱讀要以感情朗讀和欣賞為主。
    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吧佟薄安拧薄坝帧蓖怀隽藙谧鞯姆泵?。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八
    教學內容:《江畔獨步尋花》。
    一、吟詩頌春,導入新課。
    1.教師深情誦讀《春曉》。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節(jié),萬紫千紅,鳥語花香,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今天,咱們將繼續(xù)學習三首描寫春天的詩篇。首先學習第一首《江畔獨步尋花》。
    二、依提綱交流匯報。
    1、讀題釋題,理解“畔”“獨步”“尋”的意思。
    2、介紹詩人和相關的背景。
    3、指名讀詩,注意糾正字音。
    三、再讀知意交流。
    1.踴躍發(fā)言,小議學法。學習古詩,除了會讀,還要用什么方法來學?
    2.觀察插圖,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讀,可以在小組內討論,再進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交流。
    5.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寫了什么意思。
    四、細讀悟情交流。
    1.指名朗讀,讀準節(jié)奏,感受節(jié)奏美。
    2.配樂教師范讀,學生想象畫面。
    3.默讀,畫出描寫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寫繁花似錦,哪些描寫蝶舞鶯啼。
    4.投影花景,說說觀后的感覺5.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詩。(指名讀,對比讀,齊讀。)。
    6.剛才是路邊看花,現在讓我們走進花叢中。你看到了什么?又聽了什么?引導讀書。
    7.這是一個怎樣的“留連”?這是一個怎樣的“自在”啊?有感情地朗讀后兩句。(指名讀,評讀,比賽讀,齊讀。)。
    9.配樂朗讀全詩。
    五、檢測反饋。
    1.練習背誦。
    2.展示背誦情況。
    六、布置作業(yè)。
    搜集杜甫的詩歌,背誦其中的幾首。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九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肚迤綐贰ご寰印芬暂p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和情感。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詩意。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1.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二、初讀古詩,想象畫面。
    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全詩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通過評讀、賽讀、合作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讀通詩歌,讀出節(jié)奏。]。
    三、品讀古詩,領悟詩意。
    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
    自學要求:
    (1)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3)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學生自主學習)。
    2.交流反饋。
    學習《牧童》。
    (1)理解字詞。
    (2)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a.“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b.“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說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么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3)誦讀古詩,感受意境。
    學習《舟過安仁》。
    (1)理解字詞。
    (2)品讀詩句,入情入境。
    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弊x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c.你喜歡他們嗎?詩人喜歡嗎?為什么?
    (3)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四、再讀古詩,陶冶情趣。
    比較兩首詩,你有什么話想對誰說?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chuàng)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引入新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
    [通過回憶,既鞏固了舊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發(fā)了學習興趣。]。
    二、揭題解題,獲得知識。
    1.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qū)別。
    2.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3.師小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結合課前預習,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主發(fā)現詞與詩的區(qū)別,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4.初讀全文,讀準讀通。
    (1)自由讀詞,讀準字音。(注意:醉、媚、鋤、媼、亡賴、剝)。
    (2)合作探究,理解字詞。(可以查字典、看圖、聯(lián)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討論)。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且讀且評,讀出韻律節(jié)奏。
    三、品讀全文,獲得美感。
    1.邊讀邊想象畫面,談談有什么感受,試著用一個詞語概括。
    2.課文中,什么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BR>    感情練讀,讀出孩子們的輕松、活潑、愉快。
    (2)“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他們會親熱地說些什么呢?
    這句中的哪個字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情?(“醉”。)。
    難道僅僅是酒使他們醉了嗎?說說你的體會。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結合圖畫,說說感受。
    四、再讀全文,升華情感。
    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悟情。
    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欣賞到的畫面描繪出來嗎?
    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fā)興趣。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yōu)美的短文。
    3.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唱《清平樂·村居》。
    4.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于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币簿褪俏覀兂Uf的一句俗語:“_者迷,旁觀者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獲(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為本。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啟發(fā)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fā)。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yǎng)讀書能力,激發(fā)閱讀興趣。寫字環(huán)節(jié)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啟發(fā)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愿。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yǎng)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并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課堂局限于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古詩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一首詩,而應該聯(lián)系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lián)系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后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反復誦閱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課可先引導學生解詩題,知作者,并通過設計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自讀古詩,把握節(jié)奏,再通過自由交流理解詩意,其間適時引導朗讀,體會詞語的用法、詩的意境,在理解品讀中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漁舟唱晚》。
    學生:搜集三首詩的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并背誦古詩。
    3.通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畫面引入新課。
    2.觀看多媒體(走進作者及課文內容),了解詩人及作詩背景。
    二、指導學詩,體會意境。
    1.理解題意。
    (1)題目“暮江吟”你是怎樣理解的?
    (2)從題目看出這首詩是寫景還是敘事?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
    2.學生讀詩自學,初步弄清古詩的含義,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大膽想象,用彩筆繪畫一幅《暮江吟》的圖畫。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錯誤的圖畫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對比詩文進行評析。
    3.多媒體出示后兩句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釋,學生自讀自悟后兩句詩。
    可憐:可愛。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師指點回答。(因為這是可愛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還是彎彎的月牙。)。
    4.最后一句詩用了兩個比喻,它們分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們能說出來嗎?
    師指點: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瑩發(fā)亮的珍珠。
    (1)提問: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時候江邊的景色?
    (從傍晚到夜幕降臨的江邊景色,可見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新月升起的時候)。
    (2)從詩中描繪的景物,你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5.朗讀指導。
    (1)請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古詩,看誰能讀出詩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
    (3)有與他不同理解的嗎?以你的理解讀讀吧!全體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4)看同學們讀得熱火朝天,我心里直癢癢,誰來和老師比試讀一讀。
    (5)聽范讀。(出示課件: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嘆;后兩句贊美)。
    (6)大家看著畫面,聽著音樂再次齊聲讀一遍。(呈現秋景圖,播放古典樂)。
    四、繪畫著色,感受詩文的畫面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背誦古詩并默寫古詩。
    3.體會詩人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詩句的含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宋代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一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2.誰來說了你對蘇軾相關情況的了解。
    (學生介紹蘇軾的生平及寫此詩的背景,教師指點、補充)。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釋和字典,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標出來。
    5.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深入感悟。
    1.小組匯報。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想象古詩描繪畫面,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范讀)。
    4.兩個同學對讀,深入體會。
    5.小組接龍練習背誦。
    四、小結學法。
    初讀,讀準讀通;再讀,了解大意;三讀,理解句意;四讀,體會情感;五讀,想象情境。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場雪了。老師帶了一些圖片讓大家一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一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為報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雪梅》。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注釋。結合注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的語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一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后大發(fā)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課后收集描寫雪與梅的古詩。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一
    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第一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三首詩詞都描述了祖國的山山水水,表現了是人對山水的熱愛,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丢氉赐ど健访鑼懝陋毜睦畎自诰赐ど较碌母惺?;《望洞庭》中詩人劉禹錫描述了美麗的洞庭湖的景色;《憶江南》的作者白居易描寫了江南的美好風光。
    教學目標:
    1、會認識生字、會寫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
    2、會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獨坐敬亭山》。
    3、會通過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孤獨寂寞之情。
    教學重點:
    重點品味詩句,背誦古詩,積累語言。體會詩人孤獨寂寞之情。
    知識鏈接: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是李白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tài)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的描寫,抒發(fā)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孤獨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詩人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以山為伴,尋找安慰的真實寫照。
    第一課時。
    課前互動:
    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晃恍屡笥眩ǔ鍪纠畎讏D片)認識李白簡介。討論匯報自己對李白了解多少。
    開始今天的學習之前,讓我們一起先回顧一下以前學過的李白的詩。
    幻燈片展示《靜夜思》、《望廬山瀑布》《贈汪倫》。學生朗讀之后,教師小結從三首詩中感受到:思念家鄉(xiāng)的李白,熱愛山水的李白,對朋友有情有義的李白。
    再次仔細朗讀今天要學習的《古詩詞三首》,準備好了,就開始上課。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1、老師看見了大家十分自信的笑容,相信這節(jié)課我們能夠一起快樂的學習。讓我們用最自信的語氣讀今天的課題,1、《古詩詞三首》。
    2、認真預習才能更好更快的學習課文。在課前預習中,你-------(幻燈片出示檢查預習1、你讀準字音,讀通順詩句了嗎?)有誰不怕老師的檢查。請同學們推薦三位讀書好的同學分別讀三首詩詞。提醒其他同學認真聽,給他們挑點毛病。
    3、學生評價。
    4、課件出示檢查預習2、你通過注釋理解了哪些詞語或句子的意思?
    5、你有不理解的問題嗎?(學生質疑)。
    二、學習生字詞。
    1、同學們都預習的很認真,看來字詞關是攔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個詞語如果你都認識,就給老師一個自信的笑容。那就開火車吧。
    2、是不是老師隨便指哪一個詞語都難不倒四年級一班的同學們???打亂順序讀。
    3、強調“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強調“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這是最后一朵,也將要“獨去閑”了。悠閑自在的飄走了。
    5、課后的五個生字朋友想要考考大家。分析“潭、諳、螺”都是左右結構,“庭、亭”是同音字,雖然字音相同,一個是山,一個是水。重點指導書寫“庭、亭”。
    三、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一)從題目上感悟。
    2、讓我們也坐上時光隧道穿越到唐朝,跟著李白去旅游。唐朝的江南也有一座山如同北方的泰山一樣出名。(板書:敬亭山)太多的詩人都到過敬亭山,寫出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詞,所以,敬亭山又叫“詩山”。
    3、李白來到敬亭山下,坐下來欣賞對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嗎?有只可愛的小鳥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閑?。。ㄉ卮?,都沒有并說說從哪句詩里知道的。)。
    4、沒有伙伴,你覺得李白是怎樣的心情?板書:獨。
    5獨坐敬亭山的意思是()學生填空,理解題目的意思。
    6、誰愿意來當一次小演員,把自己變成李白,讀一讀自己的這首詩的題目。
    7、知道孤獨憂傷的語氣要低沉,緩慢。練習朗讀題目。
    8、李白為什么會孤獨,會憂傷呢?一起來了解一下李白當時的處境,寫作的背景。
    (二)細讀詩文,理解含義。
    1、課件出示全文。讓我們繼續(xù)穿越時空,以李白的身份,讀讀自己寫的這首詩。還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語氣啊。
    2、你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李白很孤獨?(重點理解高飛盡,獨去閑,第一句詩的含義。)。
    3、寂靜的山上沒有一只鳥,沒有一片云,此時此刻有誰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來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鳥嗎?有白云嗎?只有什么?
    5、李白看著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樣看著李白。孤獨的山看著孤獨的人,孤獨的人看著孤獨的山,-----相看兩不厭,怎么看也看不夠。所以說--------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6、此時李白深情的看著敬亭山,輕輕的說:“”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著李白,輕輕的說:“”
    把要說的話寫在課本的空白處。(強調學習方法:讀書時,邊讀邊想,邊想邊記,這是學習的好方法。)。
    7、學生匯報之后,老師引讀。
    此時此刻,李白相對敬亭山說:“連白云和小鳥都不喜歡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來陪我。我們倆真是------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BR>    李白還想對敬亭山說:“我們兩個孤獨的好朋友在這么清靜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對李白說:“”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當做自己的好朋友來傾訴心里的話,我們可以體會到李白對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書:寄情山水)。
    9讓我們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讀課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經理解了每一句詩的含義。出示詩句含義。讀讀記記。
    10、指導背誦。
    四、回顧總結。
    說一說這節(jié)課的學習有了哪些收獲?
    五、作業(yè)小超市。
    1、練習背誦并默寫《獨坐敬亭山》。
    2、熟練朗讀《望洞庭》和《憶江南》。
    3、搜集一些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二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說說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題目點明了時間和地點)。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二: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钡淖x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作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三: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四:背誦,積累語言。
    五: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知道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課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詞的內容。
    4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作國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7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分頁標題#e#。
    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得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朗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得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三
    出發(fā)咯!山是那樣的青翠,路是那樣的顛簸,小鳥自由自在地在路旁吃食,忽聽車聲,忙讓路,撲騰著翅膀飛到樹上歡迎我們的到來了。小車帶著我們翻了二座山,彎彎轉轉,耳朵有點嗡鳴了,這是路途遠的問題,還是海拔高的原因呢?從一路的歡笑到漸漸地安靜,其中滋味只能慢慢體會了。雖然一路辛苦,路小道又彎,而且時間長,但還是非常值得的??斓侥康牡亓?,再經不起一點的被甩,迫不及待地下車了,走路定定神吧!聽說那地方叫蚊子坪吧,不知為何會取這怪名字?不理會了,靜心觀賞吧!此處空氣清新,水清見底,幾座成片的桉樹山,神奇美妙。深山之處隱藏著幾戶人家,幽靜的環(huán)境立增生機,公路剛剛建成,直通村莊,難以想像以前人們生活的畫面,如此的陡坡,泥濘不堪的道路,路小而無任何防護措施,他們是如何穿梭在山林中。如今政府工程做的如此到位,我們當代人坐享其成,真感幸福。
    回歸大自然的生活美妙而有趣,我們真應該多到農村體驗生活,開拓視野!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四
    1.知識目標:正確讀記“艙面,半明半昧,霎時,搖搖欲墜”等詞語,感受繁星的燦爛和美麗,體會作者對繁星的喜愛之情。
    2.方法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全文,展開想象,想象三個不同場景下的繁星畫面。學習并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
    3.情感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全文,體會不同的繁星場景下繁星的美麗,體會作者對繁星的喜愛之情。
    1.了解有關巴金的文學常識,了解巴金的代表作品。
    2.重點學習文中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學習并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的手法來寫景狀物。
    多媒體課件,巴金的生平及作品介紹。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仰望星空,依然可以望見那顆星,依然感受到那顆星在照亮文壇,他就是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杰出的語言大師,中國現當代文壇巨匠巴金先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精美散文《繁星》,走進巴金的文學世界,感受其文學的魅力。
    1.走進作者(作者生平及代表作介紹)。
    巴金,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余一等。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2003年被授為“人民作家”稱號。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背景介紹。
    1927年1月15日,巴金爺爺乘坐法國郵船“昂熱”號離開上海前往法國,為了學習經濟學,在郵船航行期間,巴金爺爺撰寫了38則《海行雜記》?!斗毙恰肥瞧渲械囊黄?,寫于1927年1月。
    二、學習課文。
    1.學習重要詞語:艙面,霎眼,半明半昧,搖搖欲墜等詞語,并正確讀記。
    2.請四位同學分別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三種不同繁星場景下的作者對繁星的喜愛之情.
    3.講解課文。
    細細品讀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體驗作者三次不同的情感,說說它們的不同之處,并探究每次看繁星的情感.
    三、重點探究。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本段首句“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開篇點題,表露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也為下文寫“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鋪墊。
    (“那個巨人”指的是“巨人星座”“跑”字既寫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狀,又暗示了船在前行,本句話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的方法來寫景狀物,表達作者心中涌動的喜悅之情。
    (依戀——伙伴——知心:情感表達方面有所不同是因為作者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對星空的觀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4.讀課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思考“哪些內容寫的是實景?哪些內容是作者的想象和聯(lián)想?請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回答。
    實景:深藍色的天空里懸掛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
    想象和聯(lián)想:船在動,星也在動;我好像看見。
    我仿佛看見……我仿佛聽見…。
    他用手指著:……看,那個巨人還在跑呢!
    四、美點賞析。
    本文善用修辭,語言優(yōu)美,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加以賞析:
    例句:“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
    賞析: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搖搖欲墜的無數星星”比作“無數螢火蟲”,生動形象,富有情趣。
    1.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靜寂的,是夢幻的。依次從觸覺,聽覺和幻覺的角度描寫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靜謐和奇妙。
    2.擬人句:“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仿佛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仿佛聽見它們在對我說話”。
    本句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五、總結提升。
    2.寫法借鑒:善用修辭來表達情意,善用聯(lián)想和想象的方法來寫景狀物。
    六、再讀散文,體會散會優(yōu)美的句子和作者對繁星的喜愛之情。
    課后小結。
    學完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習題。
    1、給下列加粗的詞語注音。
    半明半昧()霎()時模()糊。
    3、首句“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表露了作者對大自然的________,也為第二句引出“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________。
    4、第二段回憶“我”三年前在南京讀書時看繁星的________和________。
    5、第三段文字按照“________”思路漸次展開的。
    8、由于環(huán)境污染嚴重,特別是城市,已經很難看到滿天的繁星了。請你寫一份倡議書,呼吁人們保護環(huán)境,讓天空恢復蔚藍,讓星空重現燦爛。(至少200字)。
    板書。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2.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3.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賞析,體悟作品內涵
    教學重難點:
    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教學過程:
    詩人會觸景生情,更喜歡借景抒情,讓詩詞情景交融。李白孤獨時看山,山亦孤獨;杜甫國破時賞花,花亦落淚;蘇軾思親時望月,月亦有恨。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駐守西北邊關時,看見塞外奇景,會引發(fā)怎樣的感情呢?我們走近范仲淹的《漁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詞人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發(fā)動的戰(zhàn)爭。在他鎮(zhèn)守西北邊疆四年期間,對邊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深為西夏所憚服,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狈Q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側重于寫
    下片側重于寫
    1.上片寫了何時何地的景物?哪個字統(tǒng)領全部景物特點?
    2.上片里我們都看到了哪些景?“異”在何處?
    3.上片通過對這些景物的描寫,渲染出怎樣的氣氛?此景會讓人產生什么樣的感覺?
    在下片中尋覓深藏詞人內心的那份情愫。用“我從xxx句中,感受到xxx”來談一談
    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此詞所展現的畫面。
    《漁家傲·秋思》這首詞通過描寫邊塞的戰(zhàn)地風光,寫出了邊塞將士的艱苦生活,抒發(fā)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xiāng)憂國的情懷。
    整首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讀來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chuàng)邊塞詞,為蘇、辛豪放詞開辟先路。
    積累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
    1.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3.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5.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6.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3、學習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學重點:
    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fā)愛美的情趣。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導入。
    1、導語: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chuàng)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詩圣、詩仙)。
    2、揭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介紹背景。
    2、過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自讀古詩,做到“五不”。
    2、自讀古詩,思考問題,并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四、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1、互讀古詩,檢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詩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2、老師點撥:“閑”是悠閑的意思,在說句意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云悠閑地飄去”?!皡挕钡淖⑨屖恰皾M足”。在說句意時要進行適當的變通。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一下“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用畫面表現。
    六、指導朗讀。
    1、《獨坐敬亭山》圍繞著“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jié)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松感。
    2、多種形式讀詩:指名讀-同位讀-小組讀-齊讀等。
    七、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禺錫是怎樣描寫的。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注釋,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fā)問。
    2、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集體理解。
    3、指名朗讀,同桌互說意思。
    4、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5、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鏡未磨”寫出了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遙看,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
    三、引導賞析。
    1、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2、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課外繼續(xù)收集山水詩。
    五、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憶江南。
    一、復習導入。
    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指名看圖說出意思。朗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曾:曾經。諳:熟悉。勝:超過,勝過。
    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緩慢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合平緩,最后一句聲調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課后反思:本課教學是按照運用插圖和老師的導語進入詩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來進行。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和欣賞,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風光的美。在學習《憶江南》這首詞時,拓展了另兩首,學生對這首詞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分角色,在對話中鞏固詞義。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七
    1.反復朗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
    2.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讀過哪些詩歌呢?你認為讀詩歌有什么好處呢?(學生踴躍發(fā)言)。
    教師小結:
    (詩歌能凈化人的心靈,升華人的情感。)。
    著名作家冰心的一句話“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本褪菍γ喿x最好的詮釋。
    二、讀小詩,知作者。
    師朗誦:這些事——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生齊接下句: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
    師述:冰心還將母愛、童真、自然融為一體。
    師朗誦: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
    生齊接下句: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師述:在《繁星》中,冰心把母愛視為最崇高的最美好的東西,反復地加以歌頌,詩人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把母愛之情傳達出來,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對母愛的歌頌,奠定了這兩部作品深沉細膩的感情基調,與母愛緊密相連的,便是對童真、童趣、童心以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真愛。
    師述:在冰心看來,人類來自自然,歸于自然,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一致的。
    師述:冰心還將母愛、童真、自然融為一體。
    生背誦,自由展示。
    在詩歌中我們知道了冰心的溫柔、愛心、機敏、才智,你還知道冰心的哪些事情?
    生自由發(fā)言。多媒體出示相應圖片、視頻。
    三、選小詩,贈親友。
    古人以畫贈友,以歌贈友,以文贈友,是一件風雅、高尚的活動,今天我們也來一次贈詩活動。用“我要把這首詩送給,因為”的句式來交流。
    老師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點評,或贊同或補充,或質疑或深化。
    學生自由發(fā)言,老師給予點評。
    四、寫小詩,訴真情。
    看到這種小詩,同學們也會想一試身手吧些,請有模仿寫作并大聲朗誦,說說自己的創(chuàng)作靈感,同學們自由點評,可以提問,可以質疑。
    老師點評詩作,或鼓勵寫作,或幫助修改,或談自己感受。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詩中詞意,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在理解感悟詩的過程中,能通過想象和朗讀了解詩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感悟古詩內容,意境,體會詩人孤獨寂寥的情感。
    重點難點:
    領悟詩意,感悟詩情(難點)。
    教學過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學們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詩你能背幾首?
    (你來!流利!真有感情!你會的真多?。?BR>    (圖片以及古詩)。
    是啊,這是一個鄉(xiāng)愁滿懷的李白。(板書:鄉(xiāng)愁滿懷)。
    2、《望廬山瀑布》?!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豪情萬丈啊,這又是一個怎樣的李白?正是,瀟灑的李白,豪放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板書:寄情山水)。
    3、《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怎樣的李白?
    (請你回答。你也想說,請,)——正如你們感受到的,這是有情有義的'李白。(板書:有情有義)。
    從上面詩歌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形象豐滿的李白,他是思鄉(xiāng)的游子,是豪邁的俠客,是重情重義的真漢子,今天我們還要再學一首李白的詩,你將會看到又一個不同的李白。
    二、初讀古詩。
    1、齊讀課題《獨坐敬亭山》。
    有誰知道敬亭山?你來說說。(圖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稱為“江南詩山”。自李白《獨坐敬亭山》這首詩篇傳頌后,敬亭山聲名鵲起。白居易、杜牧、韓愈、劉禹錫、梅堯臣、湯顯祖等許多名人慕名登臨,吟詩作賦,繪畫寫記。歷代吟頌敬亭山的詩、文、畫達千數,敬亭山這座“江南詩山”,也因而飲譽海內外。
    2、再讀課題:敬亭山前面加了個“獨坐”,應該怎樣讀?你為什么這么讀?(你讀得很慢,因為——哦,是因為傷感;你讀得很輕,因為——哦,很孤獨;你怎么讀這么重?——哦,是在感嘆?。?。
    3、讀課文:帶著你體會到的情感,按自己的節(jié)奏自由讀兩遍。開始——好!誰來試試!(讀得多好??!字正腔圓。)誰再來?同學們從他們的朗讀里聽出了什么感覺?(好孤獨!好無奈!好傷感!好寂寥!恩,很有體會?。┪覀円黄饋碜x讀。
    4、同學們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你的問題很有價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細品詩意。
    2、這首詩里分明寫了好幾樣景物,為何李白要說“獨自坐在”敬亭山呢?請在詩中劃一劃,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詞語。
    好,你找到了什么詞語?(“飛盡”是指——)是啊,所有的鳥都飛走了,敬亭山靜悄悄了。你呢?(“獨去閑”是指——),滿山不見一只鳥,不聞一絲鳥鳴;遼闊的上空不見一朵白云這是一座怎樣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覺一樣)(是啊,好一座寂靜清幽的敬亭山!)。
    3、讀讀這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BR>    李白久久地坐著,久久地看著,鳥飛云去之后,靜悄悄地只剩下誰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
    4、齊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BR>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來看去,誰也看不夠?!叭松靡恢鹤阋印?,鳥飛云去又何足掛齒??!再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人山脈脈相望,緊緊融合?!嗫磧刹粎?,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獨。
    好一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歷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萬丈,你曾廣交朋友,為什么此刻這么深情地看著敬庭山呢?(孤獨)。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孤獨”呢?
    1、我們一起讀前兩句?!氨婙B高飛盡,孤云獨去閑?!?BR>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無情的鳥兒在棄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棄他而去。再讀: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其實在自然環(huán)境中,鳥飛云走,是很自然的。為什么這時候的李白卻是那么孤獨?你想過么?(你們很善于推測。)。
    (介紹背景)的確,這時正是李白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時候。李白曾經七次來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這首詩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以后再次來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滿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視為點綴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報效祖國的雄心,卻被一些權臣小人算計被迫離開長安,長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從而增添了孤獨與寂寞之感。
    現在你明白了么?誰再來讀讀前2句。(聽得出,同學們感悟很深)齊讀。
    2、老師也來試一試。閉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樣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著人,人陪伴著山,山陪伴著人。配樂,范讀。
    同學們來?。R讀)。
    (1)練筆。
    李白神情地看著敬亭山,輕輕地對他說:“”
    敬亭山深情地看著李白,輕輕地對他說:“”
    (2)引讀。
    ??!鳥兒和云朵也討厭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邊。(齊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們兩個人在這里真有點死氣沉沉啊。(齊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問,一切都在不言中(齊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相看兩不厭,只有李白啊!”
    五、課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讀,感受下這首詩里是怎樣的李白?
    你來讀讀。請你讀讀。很深情。讓我們齊讀《秋浦歌》。
    “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
    對這個孤獨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嗎?
    李白,這么多人在關心你啊,你要樂觀、堅強、開朗起來。
    你還記得《贈汪倫》嗎?同學們齊——。
    還記得《靜夜思》嗎?
    還記得《望廬山瀑布》嗎?
    李白啊李白,我們都在懷念你,你并不孤獨!
    讓我們再來齊誦這首詩《獨坐敬亭山》。
    好,下課!
    四年級上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九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詞三首,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古詩詞描述的景物和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4、培養(yǎng)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詞的習慣。
    1、理解詩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寫的畫面。
    2、背誦古詩詞,默寫《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1、師生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指導學生收集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由題入手,弄清題意,了解詩人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鄉(xiāng)村四月。
    2、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師:仔細觀察插圖,圖上描繪一幅怎樣的生動畫面?
    (學生仔細觀察后談感受,教師從“初夏美景”和“農民繁忙”進行指導。)
    3、師生交流資料,了解詩人: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評價。
    4、小組合作,結合文中的插圖和注釋,利用工具書弄清句意。
    5、小組交流,講講詩意。
    三、全班交流,品評朗誦,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結合畫面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誦讀升華。
    師:前兩句詩描寫了那些景物?
    (綠原、白川、子規(guī)、煙雨)
    (3~5位同學描述)(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師:這樣一幅美麗動人的鄉(xiāng)村風光,假如你是詩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愛、高興、贊美、欣賞)
    師: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邊讀邊想象畫面
    師:誰來讀后兩句詩,要讀出自己的感受,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
    生1:我從“閑人少”體會到農民都忙農活去了。
    生2:從“才……又”知道了農民剛干完蠶桑又去忙插秧,說明勞動緊張而繁忙,也看得出農民很辛苦。
    生3:讀完了這兩句詩,我覺得勞動人民很偉大,我要贊美他們。
    ……
    3、師小結全詩:
    前兩句著重寫景,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
    后兩句著重寫人,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贊美。
    4、學生邊想象畫面,邊有感情地朗讀。
    四、熟讀背誦,積累語言
    五、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古詩,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辦法解決。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古詩。
    六、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前兩首詩中出現的生字)
    蠶桑晝耘績
    1、“蠶、桑、晝”的讀音,書寫時上下結構要勻稱。
    2、“耘、績”書寫時要注意左窄又寬。
    七、作業(yè)
    1、抄寫《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2、收集描寫田園風光古詩詞,選擇一兩首背下來。
    附: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游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