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說課稿初中語文(四篇)

字號: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說課稿初中語文篇一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7課《蟋蟀的住宅》。拿到這篇文章,我讀了十遍。
    前兩遍我站在普通讀者的立場,讀這篇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觀察隨筆,感受到文章結構的緊湊鮮明、語言的生動形象、描寫的細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確是“偉大的工程”,感受到作者通過擬人的手法傳達出的對蟋蟀的無限喜愛之情,是一首人類對小昆蟲、小生命的贊美詩。
    第三四遍,我站在學生的立場讀,讀后產生了一些疑問:學生對蟋蟀熟悉嗎?他們理解什么叫“隨遇而安”嗎?學生能從擬人寫法中感受到什么呢?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師的立場讀,找了我和學生在閱讀之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為什么說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樣用擬人的手法來表現這一偉大工程的?這之后的四遍,我在閱讀中積極地思考:怎樣構建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怎樣組織一個和諧的綠色的對話的課堂。思索再三,我將目光鎖定在建構主義理論,鎖定在其下的“拋錨式教學法”并作了教學設計。
    根據上述對教材、學生及教學理論的思考,我預設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詞,會認“宅、蔽、棄、慎”等7個生字,會寫“棄、毫、遇、擇”等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住宅、選擇”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重點語句的品讀,理解“蟋蟀住宅是偉大的工程”的深刻內涵,感受蟋蟀“熱愛生活”、“不辭辛勞”的品質。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3.體會文章中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學習科學家探索大自然、熱愛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愛觀察的好習慣。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設計涵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為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本課教學安排兩個課時,第一課時通過對話交流達成1、2兩個教學目標,第二課時則在第一課時學習基礎上繼續(xù)對話交流以達成教學目標三。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的流程安排作一說明。
    第一課時我根據“拋錨式教學法”,安排了“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五大環(huán)節(jié),分別以四句詩進行概括。
    第一句詩:“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也是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活動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自己建構的過程。學生的背景知識和新知識之間有一定的相關度,因此在這第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讓學生從“說自己的家或小房間”入手,創(chuàng)設一種“用心創(chuàng)造生活”的情境,進而引入昆蟲世界,理解一般昆蟲的“隨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隨遇而安”,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理解了對他們來說存在一定難度的詞,為下文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句詩:“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這也是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確定問題。
    在此環(huán)節(jié)主要完成兩件事情,一是初讀課文后學習生字詞,將字詞按一定規(guī)律進行分組教學,與課文語句、課文內涵結合起來進行,“工具性”和“人文性”共同關注。二是確定一個大家共同學習的問題,我認為,語文教學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學生的閱讀體驗,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訴大家的是什么”和“你獲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兩個問題來啟發(fā),讓學生帶著確定的問題與文本進行獨立對話,采用在相應語句旁作標記和批注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最終確定本節(jié)課的研究問題:“為什么說蟋蟀的住宅是‘偉大的工程’”,從“概括”性閱讀到本環(huán)節(jié)的“具體化”研讀,符合閱讀規(guī)律,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我提醒學生在默讀中,關注課文中的“魚泡泡”、插圖、生字、思考題、資料袋等材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閱讀的概念。
    第三句詩:“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也是第三四個環(huán)節(jié):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課堂之所以為課堂,區(qū)別于完全獨立閱讀的特點。建構主義認為,自主的閱讀促使了學生情感的變化,而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與其他學生和教師的不斷交流與溝通,就能更好地實現意義建構和情感變化。所以此環(huán)節(jié),我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或圖片)等各種材料佐證說明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更多地體現為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學生未能提升的時候給予提升、學生朗讀不到位的時候給予指導。因此,本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和教師通過對“它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yōu)良,并且有溫和的陽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從大廳一直到臥室”等具體語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學、精致、舒服和浩大壯觀,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時表現出的智慧和不辭辛苦。對于學生疑惑的“這么一個‘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的洞穴怎么談得上偉大”這一問題,則采用對照方式,以相當于一個人在沒有任何工具的幫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幫助學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與簡單”和“工程的浩大與壯觀”的極大反差,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真切的感受。同時,在品析之后及時進行朗讀指導,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
    第四句詩:喜看稻菽千重浪,傾聽幼竹拔節(jié)聲,這也是第五個環(huán)節(jié):效果評價。
    語文學習成效的最好評價內涵是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該環(huán)節(jié)通過“我手寫我心” 的形式:“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學、多么精致、多么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簡單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壯觀的工程。此時,你想對蟋蟀說點什么?請你把它寫下來”,通過寫一寫,表達自己對蟋蟀熱愛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就,對三維目標的達成情況是一個很好的檢驗。最后用“文章的作者法布爾是怎樣寫出這篇文章的?他為什么要用擬人方法來寫?”的“激發(fā)新疑點”的方式,使學生產生了從另一個角度去探詢的熱情,為第二課時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說課稿初中語文篇二
    大文斗范文網后面為你推薦更多說課稿!
    一、說教材
    心愿是個溫暖的字眼兒,凝聚著美好的期待與向往。云雀的心愿很簡單:讓沙漠重新變成綠洲。這個簡單的心愿卻是對青翠蔥蘢水豐草茂的家園一份永恒的眷戀,是對黃沙漫天洪水泛濫的悲劇一份深沉的痛惜。
    這個小小的童話故事情節(jié)生動,語言流暢,采用對話的形式,借小云雀和媽媽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述說了伐樹毀林造成的危害,從而說明森林的重要性,揭示人類與自然、生命與自然的密切關系。美好與毀滅、安居與災難的強烈對比,能喚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強化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二、說學生
    四年級下期的學生形象思維仍占主要地位。他們已經具備了初步的閱讀能力,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有了前面幾篇環(huán)保題材課文的積累,對本課所表達的森林于環(huán)境的重要作用以及“保護環(huán)境、保護自然”這一主題比較容易領會和接受。同時,日益被人們重視的環(huán)境問題屢屢見諸報端,這使得大部分學生對生存環(huán)境惡化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有所了解,但對其產生的災難性后果缺乏更深刻的認識和切身感受,自然也不能產生心靈的震撼。另外,隨著年齡的增大,學生對童話故事的興趣有所減弱,但對新鮮事物仍有很強的好奇心,因而,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直面美好事物被毀滅后的觸目驚心的災難場面,可以成為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點和閱讀能力的提升點。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這篇課文需要兩課時完成,今天我著重要說的是第二課時。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課標》,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聯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能圍繞“森林真是太重要了”有條理地說寫,并用上“可以…也可以…”的句型。
    2、能抓住關鍵詞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充分認識破壞森林給人類自身帶來的危害,強化環(huán)保意識,產生植綠護綠的愿望。
    四、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抓住關鍵詞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理解“森林水庫”。
    五、說教學策略
    面對這樣一篇語言生動,意趣濃厚,主題深刻的課文,自然地想到了我?!靶W語文課堂教學審美化”所倡導的“點”教學策略?!包c”教學策略中的所謂“點”,是全部教學內容的著眼點,是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交合點。這個 “點”總是帶起一課書或一堂課的學習任務,“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使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能圍繞它來進行。
    《云雀的心愿》這篇課文,其內容與情感都凝聚在“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一句話上?!吧謱嵲谑翘匾恕本褪沁@篇文章的教學點。圍繞這個教學點可以進行這樣的質疑:為什么說“森林實在太重要了”?因為它是“森林水庫”,因為它是“空調器”,所以這篇文章教學的關鍵詞是“森林水庫”“空調器”。而回答這一問題的語段第10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便是這篇文章教學的典型語段。
    說課稿初中語文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jié)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節(jié)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之后安排的。教材安排的例1是判斷左手、右手,然后再說一說左手、右手能做什么。這樣安排,給學生充分提供了經歷“左、右”概念形成的感性材料,為正確確定左、右奠定了基礎。教材安排的例2也是從學生的自身實際來考慮”,互相握右手,從而感知“左、右”的相對性。讓學生從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尋找知識的聯系點,這符合小學一年級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這一基本理念。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經驗,要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教學信息,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本課設計了以下教學b標。
    1.以生活中有關“左、右”的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2.通過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經歷建立“左、右”方位感的過程。
    3.能正確辨別“左、右一的位置關系,體驗其相對性。
    4.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左、右”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與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觀察能力,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5.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樂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正確判斷左、右,教學難點是體會“左、右”的相對住。
    二、對學生的認識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方位感不強,而“上下”“前后”“左右”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達到熟練、準確地辨別“左右”的方位,就需要大量的結合學生自身實際的感性材料,通過大量的活動來完成。
    三、教法選用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認知規(guī)律特點,教師應采用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方法手段,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本課采用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運用大量的游戲、討論、競賽等形式引人學習內容,注重運用引導法、觀察法、討論法等進行教學,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通過游戲、觀察、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問題增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學法選用
    根據小學一年級兒童的特點以及本課的特點,把本節(jié)課學生的學法定格為:釋疑學習法、發(fā)現學習法、討論學習法等。
    五、總體設計
    一年級學生認知的主要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善于記憶具體事物,不善于記憶抽象的內容。根據這一特點,教學中應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體現新課標精神,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guī)律組織教學。兒童要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必須有豐富的感性材料作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的設計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初步感知自身的“左右”。
    通過舉右手、左手,說一說左手、右手的作用,聽口令做游戲這些大量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獲取大量的感性材料,從而感知左、右,經歷形成左、右方位感的過程。
    第二層:感知群體中的左、右,進一步建立左、右的方位感。
    根據學生的座位,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再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說自己的前、后、左、右有哪些同學,在具體情境中建立左、右的概念,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既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又讓學生體會到了生活中的數學。
    第三層:感知左、右的相對性,突破難點。
    讓學生判斷教師舉的是哪只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游戲鞏固,既有趣,又突破了難點。
    第四層:聯系實際,拓展運用。
    聯系學生的生括實際,讓學生用學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識,去描述生活中的具體情境,拓展了學生學習的范圍,又出學生能切實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說課稿初中語文篇四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童年是一首歌,一首幸??鞓返母?,它給我們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就與童年有關。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課《環(huán)球采風》中的歌曲《紅蜻蜓》。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課:
    一、教材分析
    《紅蜻蜓》是一首著名的日本兒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據日本詩人三木露風回憶童年情景的詩作譜而成。歌曲為四三拍,一段體結構,共八小節(jié),短小精煉。兩聲部和聲色彩非常濃厚。全曲雖然短小,但曲調自然流暢,感情真摯,具有夢幻般的意境。抒發(fā)了對童年時光的美好回憶。1924年歌曲問世后,不僅在日本廣為傳唱,還被改編為管弦樂曲等各種形式,流傳到其他國家,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二、
    教學
    目標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材和學生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換氣記號,運用均勻的氣息演唱《紅蜻蜓》。
    2、畫出歌曲的旋律線,根據旋律線的起伏變化力度投入地演唱歌曲。
    3、了解一些日本的代表音樂作品。
    教學重難點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音樂情緒,能用親切,優(yōu)美的聲音演唱歌曲。教學難點是:低聲部的準確和諧。
    三、
    教學理念
    我的教學理念是:通過教學及各種形式的音樂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以及感受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啟迪智慧。
    四、教學過程
    為了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遵循音樂教學的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1、談話導入,感受意境美
    這節(jié)課在上課前,我用二戰(zhàn)歷史作為導語,目的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接著,為了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我播放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歌曲《紅蜻蜓》,把孩子們帶入到美好的音樂意境中。通過聽歌曲,學生對歌曲有了一個初步印象,然后,我讓孩子們說一說歌曲的大致內容,這樣做在于勾起學生對童年的回憶。再次,對于歌曲的出處向學生做了簡單介紹,讓學生在音樂審美的過程中同時獲得一些音樂常識,達到開闊視野的目的。
    2、循序漸進,感受旋律美
    在聽完歌曲之后,首先讓學生讀歌詞,先讓輕聲的自由讀,然后讓學
    生拍著節(jié)拍根據三拍子的特點有節(jié)奏的讀,記住歌詞,掌握節(jié)奏。接著,在教師的引導下隨著琴演唱歌曲第一聲部的旋律,達到基本熟練之后,讓學生學唱歌詞,教師做相應的糾正。然后引導學生根據旋律的走向畫出旋律線,根據旋律線的起伏變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唱詞的過程中,我提示學生:一、三段歌詞中“紅蜻蜓”、“紅蜻蜓呀”和第三段中“竹桿尖上”這三處的演唱。(范唱)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牢固掌握歌曲主旋律,突破教學重點】
    3、藝術處理,實現和聲美
    合唱教學不是兩個聲部的簡單拼湊,而是讓學生唱出它的和諧美。對于四年級的孩子要讓他們做到兩聲部音色的統一,力度的均衡及聲部的和諧,這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這樣的方法練習,解決突破難點:
    (1)聆聽低聲部旋律,教師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緒。
    (2)采用靈活多變的演唱形式讓學生在反復練習的基礎上,唱準自己聲部的同時學會傾聽對方聲部。
    (3)師生合作,共同完成合唱。
    【以上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學生學會互相傾聽、合作交流?!?BR>    4、擴展視野,陶冶情操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注重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愛好音樂的興趣,提高音樂文化素養(yǎng),豐富情感體驗,陶冶情操。因此,我在最后,設計讓學生聽一聽日本的其他歌曲,說說自己喜愛的童年歌曲這個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對藝術的熱愛之情,同時教育孩子們要珍惜童年時光,不要虛度光陰,讓童年的美好記憶永遠珍藏在我們心中”。結束愉快的音樂課。
    總之,在這節(jié)課中,我力求做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配合,共同體驗,表現和享受合唱的和諧之美,通過由淺入深的遞進教學,降低難點,不斷突破,完成了教學目標,激發(fā)培養(yǎng)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在潛移默化中使他們獲得審美態(tài)度和價值觀。
    以上是我的說課設計,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