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白楊》教學設計 白楊的教案教學設計(4篇)

字號: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白楊》教學設計 白楊的教案教學設計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爸爸借白楊表白的自己的心;過程與方法:通過品析文章的重點語句,掌握作者使用的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邊疆建設者扎根西部、默默奉獻的精神。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教學難點:作者表達的情感;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通讀感悟法,討論法,品讀語句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找出三個問句
    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了解到課文講的是一位父親帶自己的兩個孩子去新疆上學在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了白楊樹的故事,并重點學習了白楊樹的特點。那么這位父親真的只是在說白楊樹嗎?這是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重點。
    (二)初讀感知;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的關于白楊樹的特點。(板書:高大挺秀、堅強、不軟弱、不動搖……)順勢過渡到深入研讀:文章中介紹了這么多關于白楊樹的特點,真的只是在說白楊樹嗎?(三)深入研讀:
    1.引導學生找出“不是的,爸爸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 2.學生閱讀這一段落,聯(lián)系全文回答:爸爸的心是一顆怎樣的心?從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來? 學生找出下文中“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爸爸是個邊疆工作者,邊疆需要他,他就在那里生根發(fā)芽。
    3.教師總結(jié)這是爸爸的“心態(tài)”(愿意扎根邊疆無私奉獻自己的心),并引導學生明白,像爸爸一樣的這是一類人。
    (板書:心態(tài);扎根邊疆,默默無聞)過渡:文章當中除了寫爸爸的心態(tài)之外,表白的心還指什么?從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學生已經(jīng)漸入文章情境,所以這一部分安排學生小組討論,自主合作學習完成,匯報成果,教師總結(jié)即可)4.學生得出“心”的第二層含義即是“心愿”。并找到文章末尾“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顆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進而得出:爸爸希望作者和妹妹長大后也能夠成為像他一樣的人這個心愿。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5.在學生理解透本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出本課“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學生很快就能掌握;至此,教學環(huán)節(jié)結(jié)束。
    (四)拓展延伸
    這一部分我會從課文的情感入手,引導學生將情感拓展到更深層次,我會設置如下問題:如果同學們長大了有選擇工作地的機會,你愿不愿意去建設西部,去那些需要我們的偏遠地區(qū)工作? 這樣設計在鞏固內(nèi)容的基礎上,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以提升。(五)小結(jié)作業(yè) 小結(jié)會采用談收獲的方式進行 作業(yè)設計如下:
    1.查找西部建設的相關資料,加深對西部地區(qū)和西部建設者的了解; 2.掌握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嘗試用這種手法寫300字左右的小練筆。五、板書設計。
    白楊
    《白楊》教學設計 白楊的教案教學設計篇二
    《白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戈壁、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大傘、撫摸、介紹、邊疆、陷入”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3.抓住重點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愿。
    4.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白楊的特點,學習邊疆建設者像白楊一樣,“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貴品質(zhì)。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教學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白楊”是一種樹的名字,又叫大葉樹,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白楊樹的相關知識。
    2.教師結(jié)合學生的回答,小結(jié):白楊樹在我國北方平原地區(qū)、沙漠地區(qū)種植非常廣泛,因為它樹木筆直,生命力強,而且還可以防風固沙。因此,人們都很喜歡它。
    3.教師板書:白楊
    二、初讀課文,梳理內(nèi)容
    1.白楊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長呢?它會有什么特點呢?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生字新詞,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自學,可以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寫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窗外的白楊,展開議論的事。
    3、把握作者的行文線索:在西行的列車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見窗外的白楊討論白楊的特點,爸爸表明心跡。
    三、理清脈絡,了解課文內(nèi)容,分段,概括段意。
    這篇課文以白楊為線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課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寫大戈壁的鐵路線上長著高大挺秀的白楊。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講的是“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特點,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講的是“孩子們”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們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楊樹。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講的是他們看到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邊,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四、細讀品味,了解白楊的生活環(huán)境
    1.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白楊樹的生長環(huán)境。
    (1)白楊樹生長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幾乎沒有生命的存在。明確白楊的生命力極強
    (2)那里的天地都是渾黃的,經(jīng)常飛沙走石,狂風四起。
    明確白楊樹的生活環(huán)境及其惡劣,教師引導學生想象飛沙走石的情景
    (3)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這是爸爸介紹白楊的話,要重點理解,明確白楊的特點:不擇環(huán)境
    堅強
    不軟弱
    從來都那么直
    (4)品讀爸爸的話。讀出對白楊的贊嘆之情。
    (5)把爸爸的話背誦下來。
    2.此時的你最想對白楊樹說點什么?
    3、思考:為什么說爸爸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學們討論一下,抓住表白一詞進行理解。
    爸爸看見戈壁灘上高大的白楊樹,觸景生情,以白楊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勵自己要向白楊樹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不軟弱,也不動搖。
    4、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的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含義嗎?
    五、理解《白楊》的中心思想。
    教師出示投影:
    選擇你認為概括的最準確的中心思想:
    1.課文講的是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
    2.課文表達了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
    3.課文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這件事,贊揚了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板書:扎根邊疆
    建設邊疆
    六、
    總結(jié)
    全文。
    從課題我們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白楊樹,可是通過分析課文,我們又進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寫白楊樹,實際上贊揚了邊疆的建設者。這種寫法很新穎,能夠引人入勝。這種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寫白楊,可真正的目的是寫那里的人。白楊的品格,正是邊疆建設者的品格。小白楊迎著風沙成長,也正是邊疆建設者對孩子們扎根邊疆健康成長的期待。
    《白楊》教學設計 白楊的教案教學設計篇三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邊疆建設者在火車上向子女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服從祖國的需要、為建設邊疆作貢獻的沒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邊疆的愿望。
    【學生分析】
    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課上的學習掌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對課文的理解較為得心應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及7個新詞。
    2、通過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體會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4、抄寫第12自然段,寫得正確、端正、整潔,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服從祖國的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學重難點】
    1、了解白楊的特點。
    2、體會爸爸服從祖國的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學思路】
    通過對《白楊》一課的了解,帶領孩子們走進大戈壁去看一看、讓孩子們親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楊的生活環(huán)境及特點。進一步地體會建設者們高尚的情操,明確自己應該如何去對待自己的現(xiàn)在和未來。進而提高自身素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引導性導入
    通過對白楊的生活環(huán)境的了解及自身的特點的認識(啟發(fā)學生對白楊的實質(zhì)問題的了解),你們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進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出示課件:
    1、大戈壁的精彩圖片。
    (讓學生通過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點,從而進一步認識白楊,最后升華到對在那里生活的建設者的了解。)
    2、師生通過畫面進行情景對話:
    師:伴隨著作者我們一同坐上火車飛快的駛向邊疆。隨著響亮的火車聲,我們走進了你──白楊(師生)。窗外不斷的閃過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師生)。
    二、聽朗讀并分小組來討論問題(出示課件)
    1、通過誰的話點出了白楊樹的特點?
    2、白楊樹自身的特點(結(jié)合適應戈壁生活),那么某某話中的深刻含義又是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紹白楊,贊美白楊,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楊那樣,服從祖國的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作無私的奉獻。)
    3、為什么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會浮出一絲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夠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出示課件:
    通過觀賞建設者們在邊疆建設的場景,讓孩子們感悟他們的非凡行為,使孩子們從內(nèi)心深處真正得到教育和啟示。
    三、練習題
    結(jié)合練習題,進一步回顧本課的內(nèi)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作者為什么用了一個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別因為什么?
    3、后來又微笑了,是因為什么?
    4、如果你站在那些邊疆者的面前,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四、朗讀課文
    (讓學生帶著感情去朗讀,既陶冶情操又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有利于掌握內(nèi)容。)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
    2、分小組進行評比性的朗讀。
    3、班內(nèi)選拔性朗讀。
    五、教師總結(jié)
    【板書設計】
    枝干挺直高大
    白楊 生長范圍廣、適應極強 人
    有極強的生命力
    【教學反思】
    通過這次教學,學生能夠?qū)Π讞顦涞纳瞽h(huán)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對其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明確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實際上歌頌了那些邊疆建設者的高貴品質(zhì),進而讓學生明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在此課堂中,學生熱情高漲,能夠?qū)嶋H當中知識進行應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時把握中心,使課堂教學揚帆歸航。
    《白楊》教學設計 白楊的教案教學設計篇四
    白楊禮贊
    【教學目標】
    1.理解并積累“妙手偶得、錘煉、虬枝、秀頎、懨懨”等詞語。2.體會文中“白楊”的象征意義,學會象征的修辭手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象征手法及象征意義的揭示。仔細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教學難點:分析人與樹的相似之處,弄清為什么作者會用白楊來象征人。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我國的詩詞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有寫“竹姿”的,如:“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庇袑憽懊酚啊钡模纾骸皦菙?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庇袑憽傲崱钡?,如:“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弊置嫔蠈懙氖恰爸瘛薄懊贰薄傲?,贊頌的卻是人的堅韌頑強、生氣勃勃。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托白楊樹來言志的文章——《白楊禮贊》,看看作者托白楊樹又言了什么志。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xiāng)市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yōu)秀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
    2.背景資料
    《白楊禮贊》寫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據(jù)自己1940年從新疆歸來赴延安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寫的一篇散文。當時,抗日戰(zhàn)爭正處于艱苦的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正加緊對國民黨的誘降。國民黨反動政府陰謀制造了“皖南事變”,進犯抗日根據(jù)地;日寇也因此肆無忌憚地向我敵后抗日根據(jù)地進行瘋狂掃蕩。面對這種嚴酷的現(xiàn)實,全國人民,特別是抗日根據(jù)地軍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與毛澤東的領導下,毫不妥協(xié),堅持抗戰(zhàn)。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揚的革命激情,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歌頌了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堅持抗戰(zhàn)的北方農(nóng)民,及其所代表的我們民族的質(zhì)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著力暴露舊社會黑暗的,正面歌頌黨
    1 / 3
    領導的革命斗爭的作品并不多,這與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但是,當他一踏上解放區(qū)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動。于是,他不顧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區(qū)的新鮮空氣帶給了國統(tǒng)區(qū)的廣大人民,用筆表示了他對共產(chǎn)黨、對根據(jù)地軍民的衷心贊美,寫下了《白楊禮贊》這樣熱情洋溢的贊歌。
    3.知識鏈接
    象征:借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這種以物征事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現(xiàn)效果是:寓意深刻,能豐富人們的聯(lián)想;耐人尋味,使人獲得意境無窮的感覺;能給人以簡練、形象的實感,能表達真摯的感情。
    教師點撥:象征和比喻的區(qū)別:(1)象征是一種寫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擬人和比喻是修辭方法,是就語言來說的,只表現(xiàn)在具體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2)象征與擬人的相同點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體都用在立意上,而擬人則用在語句的表現(xiàn)上,是為了寫得生動形象。(3)象征與比喻和借喻的相同點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將所描寫的事物賦予一定的意義,所以要作細致地描寫,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礎上,無需描繪或刻畫。
    三、
    合作探究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結(jié)合題目思考“禮贊”的含義,說說文中表達了作者對白楊樹怎樣的感情。答案示例:禮贊是“懷著敬意地贊揚”的意思。作者以白楊樹象征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下的敵后抗日根據(jù)地廣大軍民,歌頌他們團結(jié)戰(zhàn)斗、不屈不撓、堅持抗戰(zhàn)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堅強意志。如果這篇作品單是為寫白楊樹而寫白楊樹,自然也不失為一篇描寫風物的佳作,但格調(diào)卻要低得多。此文的獨到之處,是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有了更深的意義。
    2.劃出直接贊美白楊樹的語句。
    答案示例:第1段: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第4段: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第6段: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第8段: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第9段:……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3.仔細閱讀全文,嘗試著給全文劃分結(jié)構(gòu)層次。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點明主旨,直抒對白楊樹的贊美、崇敬之情,總起全文。第二部分(2-4):描寫西北高原的雄偉景象,引出白楊樹。第三部分(5-6):具體描繪白楊樹的外形,揭示其內(nèi)在氣質(zhì),贊頌白楊樹力爭上游、團結(jié)緊密、不屈不撓的精神。第四部分(7-8):歌頌白楊樹樸實的風格和內(nèi)在的美質(zhì),由樹及人,點明白楊樹的象征意義。第五部分(9):斥責那些賤視民眾、頑固倒退的人,再一次贊美白楊樹。
    2 / 3
    四、課堂小結(jié)。
    作者在文中贊揚了西北地區(qū)的一種“極普通”的樹,它高大筆直,傲然聳立在無邊無際的黃土中,它努力生長,不屈不撓地對抗著西北風,就像堅強不屈的北方農(nóng)民,頑強地在這片土地上同反動勢力做斗爭,為解放全中國而不懈努力。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