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匯總19篇)

字號:

    讀后感是一種對書中情節(jié)、人物和主題的思考和分析,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觀察力和思辨能力。如何使讀后感不僅僅是對書中情節(jié)的簡單回憶,而是通過思考和總結來展示個人的觀點和理解?以下是對一本經典小說的讀后感,希望能與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和體會。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一
    1.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2.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一些文言常用詞語。
    3.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簡單的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目的。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熟讀課文,復習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欣賞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边@首詞講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蒼茫。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二
    當老師上到《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我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股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怒,一股強烈的民族屈辱感油然而生。
    圓明園本來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漫步園內,飽覽中外風景名勝,仿佛置身于幻想的境界里。園內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征這熱鬧街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xiāng)村野。園內不僅景色優(yōu)美還收藏了唐、宋、元、明、清歷代的民人書、畫和各種奇珍導寶,說以它又是最大的博物館和藝術館。
    現在這個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英法聯(lián)軍的所作所為永遠記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和世界每一個有著正義感的人的心里。雖然現在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是國恥永難忘,同時也跟我們留下更多的思考,當時圓明園毀滅的時候是因為中國并不強大,因此遭到外國人的欺凌。這一件事是對“落后就要挨打”的最有力的證明,它時時告誡著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把中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三
    想必西游記這部小說大家一定都看過了吧?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老師或者家長講過這個故事吧?讀西游記,我有了更深刻的感想。
    大家都知道,西天拳過程中主要人物有五位: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師傅唐僧,雖說沒有孫悟空的本領、豬八戒的活絡、沙僧的勤快、白龍馬的腳力,但他品行端正,會念真經,不怕“千刀萬剮”,有堅定的.信念;孫悟空雖然犯過天條,但他神通廣大,而且通妖性,與妖魔打交道熟門熟路,他還會騰云駕霧,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一路上可以幫助唐僧降妖除魔;豬八戒雖然有點好吃懶做、貪心好色、撥弄是非的毛病,但他最通人性,懂得愛恨情仇,正是因為他這一點,與人打交道,方方面面調和,這些就不成問題了;沙僧和白龍馬雖說沒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甘心當好后勤,不好出風頭。像孫悟空、豬八戒,剛被唐僧收服時,不是三番五次地鬧著要回花果山,要回高老莊嗎?可沙僧卻一直默默無聞地挑著擔、背著行李;小白龍心甘情愿變成馴服的馬匹。
    我愿意學習孫悟空。我想大家看他沿途降妖伏魔的過人本領和不畏強暴、戰(zhàn)勝困難的頑強精神,一定都很佩服他吧x我不想讓小孩子們以他為榜樣。你看他出世那會,大鬧天宮,大鬧地府,大鬧龍宮……這么多罪名,那么多劣跡,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呀!拳途中還幾次要回花果山呢,要不是觀音菩薩教給唐僧緊箍咒控制住他,還不知會鬧出什么事來呢。
    如果說要再添個人物與唐僧一起去西天拳的話,你會選個什么樣的人呢?我想,最好是不要添加了,省得畫蛇添足,節(jié)外生枝。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四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點。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3.老師范讀課文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5.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并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澳瞬恢袧h,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坝嗳烁鲝脱又疗浼摇?,“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yōu)榱硕惚芮爻牡渷y,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五
    《夏洛的網》這本書十分經典,它適合小孩,也適合大人。
    《夏洛的網》這本書講了:小女孩費恩養(yǎng)了一只落腳豬,費恩天天照顧它,把它取名叫威爾伯。過了一段時間,威爾伯五個禮拜大了,費恩不能養(yǎng)了,于是她爸爸將它賣給了照顧牲口的朱克曼先生。以后,費恩天天看它。有一天威爾伯遇到了蜘蛛夏洛,它還和蜘蛛夏洛交成了朋友。有一天,老山羊不懷好意地告訴威爾伯,人們讓他長胖,是為了殺它,威爾伯十分驚訝,然后又哇哇大哭,夏洛告訴威爾伯,不會讓它死的。有一天早上,夏洛的網上出現了“了不起”三個字。朱克曼先生和朱克曼太太都十分驚訝,后來夏洛又織出了“光彩照人”和“王牌豬”。結果,超過一百人在威爾伯的.豬圈欣賞它。朱克曼先生決定不殺它,將他帶到集市上,贏得一筆獎金,在板條箱里,夏洛又織了個“謙卑”,使威爾伯贏得了大家的認可,得了特別獎,贏得了25美金。因此,威爾伯成了名豬,沒被殺死,而夏洛老了,升天了。雖然夏洛“去”了,但夏洛的三個孩子:快樂、阿拉妮和內莉仍陪在它的身邊。
    這本書有好多的好詞佳句,這本書是一本勵志小說,這本書使我學會了奉獻,勇于幫助別人,像書中的小蜘蛛夏洛編織了一張愛的大網,在上面織出字這網挽救了要成為熏肉火腿的威爾伯。我還學會了面對困難,要沉著冷靜得去面對,就像書中的夏洛,當它倆都得知威爾伯要被殺時,夏洛和威爾伯一樣著急,威爾伯急得上串下跳,夏洛則是沉著冷靜得在思考,沒有像威爾伯一樣大聲吵鬧。小蜘蛛夏洛是一只優(yōu)秀的小蜘蛛,從它身上我學會了很多東西。
    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希望我能有一個自己的公司,并能夠交到許多摯友,和我一起去幫助身邊的人,并用我們的行動去感染大家。人人獻出一點愛,我們的世界將更加美好!感謝《夏洛的網》給了我如此大的收獲。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六
    故宮,相信大家都聽過這認識的名字,光是聽,估計大家都沒有親自游覽過故宮,這是很遺憾的,但是我往過故宮,真是書上說的那樣,我相信你們讀了《故宮博物院》就能彌補那個遺憾。在首都北京的中央,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舉世著名的紫禁城,現在人們鳴它故宮,紫禁城是明朝和清朝兩代的皇宮,是我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也可以望做是一篇故宮導游解說詞。寫作本文的感情基調是愛。作者著手與贊美建筑,文物的精美,勞動人民的聰明,重要的歷史價值。但因為故宮曾是封建統(tǒng)治的中央,明清兩代先后有24個天子和一個女皇盤踞在這里,對他們作者是憎恨和揭露。好比在先容養(yǎng)心殿的一段中,作者用了一些帶有光鮮感情色彩的貶義詞,表達對禍國殃民的娜拉是慈禧的憎恨。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故宮的位置,歷史,和古代建筑的地位,總體布局和藝術風格,讓我們對故宮有了大致的了解。
    還先容了故宮的特點,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廣場為界把故宮分為前朝和內廷兩部門分別加以說明。前朝主要先容“前三殿”,先先容殿前建筑。以一游覽者的眼光先容了從前向后的游覽故宮所望到的`一切。,以總分的說明順序依次先容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接著先容了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分別先容了它們的作用。接著總結先容后三宮的彩畫圖案。游覽完觀全景,從景山離開這次故宮的旅行。
    讓沒有往過故宮的人可以領路到故宮的奇異和文化底蘊。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七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通譯全文。
    2、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4、學習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及敘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的特點。
    5、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情景動畫,并導入。
    同學們,我國湖南省有一處風景獨特、備受世人青睞的旅游勝地,她因東晉時期一位詩人的名作而聞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兒嗎?那位詩人又是誰呢?你去過沒有?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記》,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作者:
    二、誦讀和復述:
    1、教師泛讀課文,學生聽讀,從而熟悉字詞讀音、朗讀節(jié)奏。
    2、請一位同學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后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3、全班同學結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jié)。五分鐘后請同學復述大意,復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復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后反復自由朗讀。
    三、疏通詞句:
    1、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難解的、注解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2、教師可適當給同學講解詞語古今異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等,但不宜細講。有些詞語應盡可能聯(lián)系以前所學知識及相關知識,展開聯(lián)想、加深理解。
    3、請同學找出難譯的語句,尋找優(yōu)秀同學作答。(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激發(fā)敢于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4、請同學逐句翻譯,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重點講解部分”進行點撥。
    第二課時。
    一、理清思路:
    劃分課文段落層次,并歸納其大意。
    第一段:開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八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詩人、辭賦家、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歸隱后寫了大量田園詩,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創(chuàng)始人。
    寫作線索。
    《桃花源記》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1.發(fā)現桃花林。
    2.進入桃花源。
    3.離開桃花源。
    4.再尋桃花源。
    中心思想。
    本文借武陵人偶然發(fā)現桃花源的故事,表現了作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和對理想生活的熱切向往。
    句式。
    【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類判斷)。
    【省略句】。
    1、省略主語。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人)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2、省略賓語。例如:
    問(漁人)所從來,便要(漁人)還家。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余人各復延(漁人)至其家。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九
    千古名篇《桃花源記》出自我國屈原以后的又一偉大詩人、晉宋時代杰出的詩辭散文大作家陶淵明的手筆?!短一ㄔ从洝芳础短一ㄔ丛姟非斑叺挠?。記,是一種文體,為記述事物的文章,其后是一首五言古詩,“記”又相當于該詩的序。故《桃花源記》又叫《桃花源詩并序》。它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那么,陶令公寫這篇名記的動機和思想來源何在呢?這與陶淵明的身世有關。
    他生于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6年)一個沒落了的官僚世家。曾祖陶侃,封長沙公,贈大司馬。祖陶茂,武昌太守。父名已佚,無從查考。母孟氏,孟嘉女。孟嘉為桓溫長史,名為州里之冠,時稱盛德,而孟氏又為陶侃之外孫女。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中,陶淵明自幼聰明好學。史稱“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男,任真自得,為鄉(xiāng)鄰之所貴。”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劉裕殺晉安帝,立恭帝,朝廷大權全歸劉裕。為了籠絡人心,征淵明任著作佐郎,淵明說有病而不赴任,故又有“陶征士”之稱。公元420年,劉裕稱帝,國導宋,改元永初,廢晉恭帝,晉朝滅亡。第二年,恭帝為劉裕所殺。就在宋永初元年前后,陶淵朗使寫下了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詩并序》。
    陶淵明逝世前幾年,生活因苦極了。因為年老多病,完全喪失了勞動力,經常斷炊,而靠乞食度日。當時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給他送來糧食和肉類,勸他做官,都被淵明所拒絕,一無所受。宋元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淵明己63歲了。他為自己寫了《統(tǒng)歌詩》、《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顏延之作了《陶征土誄》稱他為“有晉征士”,把他比為巢父、許由、伯夷、四浩等人物,突出了他的高節(jié),說他“心好異書,性樂酒德”,又介紹了他困苦的一生:“少而貧病,居無仆妾,井臼弗任,黎菽不給,母老子幼,就養(yǎng)勤匱”。并說他:“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已之操”,符合謚典。于是詢諸友好,溢他為“靖節(jié)征士”。
    當然,陶淵明寫出這篇杰作,是有其思想基礎的。一些學者指出,《桃花源記》的產生,其思想來源主要有三:一‘是受老子、莊子“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影響。他們說,在原始社會,人們都“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共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二是受了魏晉以來嵇康、阮籍、鮑敬言等人的思想影響。嵇康說;“刑本禁暴,今以脅賢,昔為天下,今為一身。”阮籍說:“蓋無君而遮物定,無臣而萬事理?!薄熬鞫芭d,臣設而賊生.坐制禮法,束縛下民?!滨U敬言創(chuàng)“無君論”,認為君主是社會一切丑惡、災難的根源。他說:“曩古之世,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面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爾自得,不竟不榮,無榮無辱?!边@種言論,反映了農民階級對殘酷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抗議,表達了廣大農民希望擺脫一切剝削壓迫而過安居樂業(yè)生活的要求。三是受了儒家“大同”思想的影響。《禮運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餅情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養(yǎng)也,男有分,女有歸。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BR>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十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文章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世人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八年級下《桃花源記》公開課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背誦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及句法。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及句法。
     1.透過文章內容,結合時代背景,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2.了解文言詞語,尤其是本課中古今異義的詞。
      導讀法、討論法
    2課時
    
      
     師:同學們,大家還記得七年級時學過的《飲酒》這首詩歌嗎?
     生:記得……
     師:那我們一起把這首詩歌背一遍。
     師生齊背詩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師:好,那還記得這首詩歌的作者是誰嗎?
     生:陶淵明……
     師:對,陶淵明,哪個朝代的人呢?
     生:東晉。
     師: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是一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詩人。相傳陶淵明在40多歲時在朋友的勸告和幫助下,曾第二次擔任彭澤縣令,在他上任81天時,剛好郡里的一個督郵下來視察工作,這個督郵是一個極度貪婪的家伙,他經常以視察作為借口,要下面的縣令給他送禮,如果有誰不送或者送的不夠的話,他就會栽贓陷害這個縣令。有屬下對陶淵明建議要他“束帶迎之”,也就是要穿戴的整整齊齊的,準備一份厚禮去參見這個督郵。沒想到陶淵明一聽居然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說完就掛冠而去,辭職回家了,從此以后,他再沒有出來做官,一邊讀書,一邊耕作,過著清貧的日子。人們都感慨于陶淵明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精神,尤其是后世的知識分子,更是將這種精神奉為道德行為的楷模,成為千古佳話。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來學習他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記》,請大家打開課文25課,把這篇課文齊讀一遍,注意讀準字音。
     生:(齊讀課文)
     師:先來看課文的題目“桃花源記”,大家說說看“源”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源頭/水的源頭……
     生:(講述一個漁人發(fā)現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的故事)/一個漁人捕魚時無意間闖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受到了桃花源村民的熱情款待。出了桃花源后,想帶其他人重新去尋找桃花源,卻再也找不著了。
     生:開頭第一段。
     師:哦,僅僅是開頭第一段嗎?開頭第一段結束時漁人就發(fā)現了桃花源嗎?
     生:還沒有發(fā)現。直到第二段的“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才發(fā)現了桃花源。
     師:對了,第一段只是說漁人對發(fā)現的情況感到奇怪,想要去探索一下到底是什么東西,只是起了好奇心,還沒有發(fā)現桃花源。直到第二部分的“豁然開朗”才可以說真正發(fā)現了桃花源。那請大家把漁人發(fā)現桃花源這部分內容齊讀一下。
     生:(齊讀“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到“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師:好,漁人發(fā)現了桃花源,那他所見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樣的景象呢?
     生:“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BR>     生:房屋布局嚴整、環(huán)境優(yōu)美、勤勞善良、衣著獨特、悠閑舒適……
     生: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生:外面世界的人/桃花源外面的人/東晉朝代以外的人……
     生:大吃一驚/感到非常吃驚……
     師: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來呢?
     生:見漁人,乃大驚……
     生:都不是,是熱情的招待漁人。
     生: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生:善良、好客、熱情……
     生:……/穿著秦朝的衣服,用秦朝以前的禮節(jié)跟漁人交談。
     師:哦,有同學說穿的是秦朝以前的衣服,行的可能是秦朝以前的禮節(jié),你是怎么知道的?課文又沒有告訴我們。
     師:哦,這句話什么意思呢?能否說說看?(提問學生翻譯這句)
     師:這里的“妻子”、“絕境”是什么意思呀?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意思一樣嗎?(視學生翻譯情況分析這個句子)
     生:不一樣/……
     生:告訴我們桃花源的由來/告訴我們他們?yōu)槭裁磿淼教一ㄔ催@個地方。
     生:不想/沒有……
     生: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薄?BR>     師:哦,“不足為外人道也!”也就是說桃花源里的`人在漁人離開時還特意叮囑他不要跟外面的人說這件事呀!看來桃花源的人的確不想跟外面的世界有什么聯(lián)系。到這里為止,漁人在桃花源中渡過的美好的幾天已經過去了。請大家把二三兩段再齊讀一遍。
     生:(齊讀二、三兩段)
     生:不舍得/舍得……
     生:在路上到處做記號。
     師:哦,處處做記號,文中寫到“扶向路,處處志之”,他做記號想干嘛呢?
     生:再來桃花源……
     生:報告給太守,讓太守派人跟他一起去找桃花源……
     生:非常吃驚/很高興/很好奇/立馬想去找這個地方……
     生:找不到了,他們迷路了……
     生:劉子驥……
     師:對,南陽劉子驥,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聽說了這件事也想去找桃花源,結果也沒找到。桃花源就這么平空消失了。漁人無意間發(fā)現了桃花源,特意做記號想再去一次卻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讓我們感覺桃花源里的人好像是神仙一樣,見首不見尾,就像后人詩中所寫的那樣“竊怪當日仙人,獨思漁父。遍尋此中村落,不見桃花?!?BR>     師:到這里為止,課文內容我們基本上已經有個大致的印象了。而課文最后是寫別人包括漁人都再也無法找到桃花源了。那我們假設如果漁人等人順著記號再次來到了桃花源,會是怎樣的情景呢?下面給大家?guī)追昼姇r間,發(fā)揮你們的想象力,寫一段假如漁人發(fā)現了桃花源之后會是怎樣的情景。請大家動筆寫,看看大家誰的想象最奇特。
     生:(擴寫想像的內容)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對課文的內容做了分析,這篇文章的故事很神奇,除了剛才的練習外,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發(fā)揮想象:比如桃花源里的人見到漁人時他們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漁人回到郡里時會怎樣跟太守回報?如果你是桃花源里的人,聽了漁人的描述之后你想不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俗話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篇課文有這么大的想象空間,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嘗試著寫寫看,小說、戲劇等都行,這也是對文本的一種理解,一種再創(chuàng)造。
     通過這節(jié)課的分析希望有助于加深大家對課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大家背誦課文。剩下時間請大家齊讀全文,會背誦的可以合上課本齊背一遍。
     生:(齊讀全文)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冊課內部分。
      
     桃花源記
     陶淵明
     發(fā)現桃花林——異
     進入桃花源——驚
     離開桃花源——不舍
     再尋桃花源——不見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十一
    1、熟讀并背誦課文,積累并扎實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及文言現象。
    2、通過合作探究,能夠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激情展示,陽光參與。以極度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享受學習的快樂。
    準確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1、 在充分預習,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學案。
    2、 認真限時完成,規(guī)范書寫;小組合作討論,答疑解惑。
    1、走進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在約是寧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 )儼然( )阡陌( )垂髫( )便要還家( )劉子驥( )詣( )
    3、重點詞語釋義。
    為業(yè): 緣: 夾岸: 雜: 鮮美: 異: 窮: 舍: 豁然: 開朗:
    平曠: 屬: 怡然自樂: 悉: 所從來: 咸: 問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復出焉: 焉: 間隔: 皆: 嘆惋: 延: 語告: 不足: 既: 志: 詣: 如此:
    遣: 欣然:
    4、古今異義
    5、一詞多義
    6、特殊句式
    讀課文,將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譯在下面。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桃花源美在何處?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一ㄔ葱腋T诤翁??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處?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試著寫一篇《桃花源后記》或給桃源人寫一封信,談談你對和平的認識。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十二
    在老師的作業(yè)里有一項作業(yè)是讓我們讀一本叫《青銅葵花》的書,也是這樣才讓我有機會讀到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是講一個叫葵花的女孩跟隨爸爸來到一個叫大麥地的地方生活。孤單的她認識了以為啞巴男孩青銅,并成為了朋友。爸爸的意外死亡使葵花變成了孤兒。幸運的是貧窮而又善良的青銅家接納了她。一家人為了撫養(yǎng)葵花也用盡了心力,而青銅更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葵花:放棄自己的學位,讓給葵花,為了讓葵花晚上能寫作業(yè),特意抓了許多螢火蟲做十盞南瓜燈……可命運卻偏偏玩弄他們,葵花要被接回城里生活!青銅因失去妹妹,痛苦地從心底里喊出了“葵花”二字。
    讀完了這本書我不由得敬佩起青銅家。他們一家在這么差的環(huán)境下不但沒有嫌棄葵花,還把葵花認領了,給葵花最好的甚至比自己的親生的孩子青銅還要好。而青銅就更值得我們敬佩。他幾乎把自己能給的全都給了葵花。他們一家的做法是我們的教科書!
    要是世界的人們能像曹文軒筆下的'青銅一家一樣做的好,那世界上將會是多么和諧??善陀幸恍┎缓玫默F象發(fā)生。就說之前新聞上說:一個女記者長相不錯,在公交車上經常會有人給她讓座。而有一天,她想到一個想法:扮成老奶奶在一輛人很多的公交車上,以往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有人讓座給她,而現在卻沒有一個人讓位。
    我讀完了這篇文章覺得很奇怪,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事情,后來仔細想想,發(fā)現現在很多這種情況。對于這種現象,我們應該給老人多一些關心,在公交車上更應該給比自己小的人或老人讓位。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十三
    晉太元年間,武陵捕魚人。
    一日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
    中間無雜樹,芳草愈鮮美。
    見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漁人復前行,欲要窮其林。
    林盡至水源,便見得一山。
    山下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漁人便舍船,自從小口入。
    初時洞極狹,才能通一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矣。
    土地一平曠,屋舍多儼然。
    有良田美池,兼桑竹之屬。
    阡陌交互通,有雞犬相聞。
    其往來種作,衣著如外人。
    黃發(fā)和垂髫,并怡然自樂。
    村人見漁人,眾人乃大驚。
    問汝所從來,漁人具言聞。
    便邀還其家,設酒雞作食。
    村中聞此人,咸來問外訊。
    自云避秦亂,先世來此境。
    率妻子邑人,不復出村焉。
    遂與外人隔,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更無論魏晉。
    此人為具言,一一憑所聞。
    村人皆嘆惋,余人各復延。
    至家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道外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來路。
    處處以志之,及郡詣太守。
    依實說如此,太守遣吏隨。
    尋向己所志,遂迷不得路。
    南陽劉子驥,乃高尚士也。
    聞之欣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終成千古謎。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十四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是重點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內容。
    《桃花源記》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的大意,了解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的主旨,這里我要講的是第二課時。
    (三)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幾點:
    (1)理清結構。
    (2)品味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于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法。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三、說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xiāng)鎮(zhèn)學生閱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為:
    1、誦讀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高效課堂”。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一)課堂導入。
    因為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為:檢查上節(jié)課作業(yè)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
    (二)回顧內容,梳理結構: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么為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fā)現桃花源的經過,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三)賞讀課文、品說桃花源。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說:“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為這篇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huán)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桃花源中的人美?!跋虂韱栍崱保敖猿鼍剖场?,“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xù)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敘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欣賞的美,不要拘限于的語言,人物的行為。
    2、接下來讓找出表現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個字是重點?
    明確:樂。繼續(xù)追問:樂在何處?
    此處我設計一個情境:讓一個學生扮成記者,穿越到晉朝,來到桃花源,進行采訪,以“你快樂嗎?”采訪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婦女等,讓他們學出他們的快樂。然后再采訪一下漁人,讓漁人說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與桃花源中的人的快樂形成對比。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當時的社會的黑暗。
    3、讀過此文,同學們肯定覺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處吧?那你覺得奇在何處呢?引導學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結局之奇。
    為什么“處處志之”,又“不復得路”呢?這就為下面的環(huán)節(jié)作了引子。
    (四)評說桃花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主要是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有批判地閱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桃源世界?
    題意在引導學生明確桃花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圖片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圖,形成對比,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過我們現在人的生活,應辨證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以此引導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五)歸納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品味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景,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國與東晉相比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業(yè)。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為板書應直觀,簡潔明白,能體現了的主要脈絡。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十五
    首先,我說說教材,《桃花源記》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由不同體裁的文言文組成,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寄托了作者的情懷,使人深思。作者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yǎng)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和新課標對文學作品的要求,貫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育。我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常見的文言詞語,注意文中古今異義現象。
    2、理解背誦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以上對教材內容及目標的分析,并且依據學生現在認知水平及心理特征,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積累文言詞語,翻譯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不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還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因此,我將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作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與學法。
    課堂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真正對話。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
    根據我對新課標的理解,為了盡可能做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本節(jié)課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教法、學法這兩件法寶不光要說,還要真真正正的用到教學過程中去)。
    三、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這樣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一)(首先是)激情導入。
    在課堂的開始,我將展示以前學習過的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讓學生讀一讀并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學生回答:表達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表達了對自由、安寧生活的向往。這時,自然地導入新課。
    那么今天,又為我們帶來了什么呢?請跟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形成一種強烈的閱讀期待心理,拉近了學生與《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之間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關于整體感知文章,我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反復閱讀課文,借助注解和工具書自主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在讀書過程中,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匯總起來。然后學生自主閱讀開始。
    1,學生閱讀完之后小組內交流,看能不能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內部解決,進行初步消化,實在解決不了的,請小組代表板書在黑板上。
    2,小組交流完之后,引導學生全班交流,用搶答或叫號的方式把黑板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進行再次消化。
    3,在搶答和提問的過程中,如果發(fā)現學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沒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組代表再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此之后,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適當點撥。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鼓勵學生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勇敢的站起來,說說自己的見解!”“很好,第二組的同學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不斷的鼓勵聲和贊揚聲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勇氣被激發(fā)。課堂呈現出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良好狀態(tài),爭搶有序的搶答氛圍已經形成。
    就這樣,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弄懂了重點詞句的意思,從而理解了文章內容。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主持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一直掌握在學生手中,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適當點撥,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學習的整體效應。
    (三)精讀課文,把握文章脈絡,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
    你認為桃花源怎么樣?是從哪里讀出來的?
    默讀課文,邊讀變標記相關的語句,在旁邊寫出讀書體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默讀完之后請全班交流。
    默讀完之后,鼓勵學生進行搶答:
    我認為桃花源的環(huán)境很美,是從“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讀出來的。
    我認為桃花源的百姓很快樂。是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讀出來的。
    我認為桃花源的人很好客,是從“余人各復延至其家”中讀出來的。
    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讀書感悟,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美麗、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安寧祥和,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學生邊讀書邊談感受,從中領悟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體會出作者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并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在學生理解了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后,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獨到的體會和感悟。學生先在小組內試讀,然后小組之間進行賽讀,每兩小組讀完,都有學生進行評價,然后激勵其他小組直接挑戰(zhàn)。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板書:美),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體驗情感的'目的。
    此時,我又給學生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桃花源在陶淵明時代真正存在嗎?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學生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依據,然后全班交流辯論,在辯論后,老師補充有關陶淵明的生活時代背景,讓學生重新思考,并順勢引導學生感受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時,也感受到他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這也是對課文內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課的學習,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真正對話的過程。老師、學生和陶淵明之間進行了真誠的交流,從而感受到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和他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
    這個過程,不是學生被動聽講,而是學生自主合作、交流,體會文章中的感情,是教師、學生、文本真正對話的過程。
    經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把書讀厚了,也就是讀進去了,讀進去還要讀出來,讀出自己的體驗。
    (四)拓展延伸。
    學生聯(lián)系現在的生活現實,談談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樣的,讓學生感受到現在生活的幸福,老師適時補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數據資料,讓學生體會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從而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對學生的反饋提升。
    結束語:桃花落盡,落英繽紛,若是找不到那山青水美,怡然自得,不要悲傷,不要著急,只要想著真誠、善良與美好,世外桃源就會常駐你的心里。
    六,說評價。
    激勵是精神的清新氧氣?!獑讨巍·亞當斯。
    這節(jié)課,我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形式下,評論到“組”,而不是“個人”。在每一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的感悟進行評價。
    (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評價時。(以鼓勵為主,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堂的結尾,用客觀公正的評價,激勵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不斷提升自己。
    桃花源美。
    最后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話結束說課:“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也會繼續(xù)激勵、喚醒和鼓舞我的學生探索語文的奧秘。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十六
    《水滸傳》送本書講述了北宋未年,梁山伯好漢聚眾起義的故事。再現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從發(fā)生、發(fā)展、到失敗的全過程。塑造了宋江、林沖、武松、李逵、魯智生等英雄人物。是中國優(yōu)秀長篇小說之一。
    《水滸傳》是作者以見于史書的材料為主要內容依據,再接合民間傳說,戲曲文化、兒童畫本等里面形形色色的故事又經過長期加工和創(chuàng)造才編寫出來的。
    這本書中最引人入勝的東西就是那一百零八個好漢了,人物雖然都稱不上個個都性格鮮明,但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拿手絕活。例如浪里白條張順水性就很好,智多星吳用智慧過人,及時雨宋江有勇有謀,哪一個不是人中奇才?《水滸傳》中的.英雄都可謂是極品呀。
    這本書首先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朽,以及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也體現出來了英雄好漢的很多精神。我們要學習豹子頭林沖的能忍,忍辱負重,楊志的精明能干,相當警惕,吳用的智慧過人,足智多謀,盧俊義的武功高強,為人能干。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很多,我還要繼續(xù)品讀這本書。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十七
    在這個隨著信息技術同樣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里,金錢、利益、權利,時刻充滿著這個時代人的思想。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親情已成腳下階梯,友情化作足下糞土。我厭惡這里的燈紅酒綠,看透了現在人的利欲熏心。這就是我所在的時代,這就是我所在的社會。一名默默無聞的普通小學生,去談論時代,談論社會,也許,還太幼稚。不過,我以自己的眼睛去看時代,看社會,它是最真實的寫照。我多想揉揉我的眼睛,去看清這個“美麗”的世界。而我又多想背起行囊,逃離這個可怕的地方,飛入那與世隔絕、令我夢寐以求的桃花源。
    于是我想找位同伴,隨我一同前往,我問他們:“你需要去桃花源嗎?”和紳說:“我不需要。加官晉爵,官及子孫,才是我所追求的?!鼻貦u說:“我不需要。經紀事物,榮華富貴,才是我所向往的?!标愊Mf:“我不需要。吃喝玩樂,子孫不愁,才是我所向往的。”聽完這些,我便沒有再問。因為我知道,我再怎樣問,也是同一個答案:“不需要”。為什么,為什么?他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但他們快樂嗎?我雖與陶淵明相隔數世紀,但我們好像相接相通,他筆下的桃花源,正是我所向往的。
    我所向往的桃花源,擁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空靈;也擁有“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的輕盈;更擁有“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生機。哦,我明白了,人世間,最美麗的桃花源就在我自己的心中。在我心中,桃花源里,一切都顯得如此單純,如此美好。在我心中,沒有荒淫奢侈,也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功名利祿,也沒有勾心斗角。在我心中,有著“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的寧靜;有著“明月半墻,桂影班駁”的靈動,有著“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喜悅。人與人之間,以平和相間,以誠懇對待,徜徉在和諧、平靜之中。
    可是,這個城市越是渲染得華麗,我對桃源的感覺就越是朦朧。思忖一下,竟明白,桃源是個永遠也到不了的遠方,桃源,只是一場無法實現的夢,如此而已。如果,在現實面前,我們仍然保持著一顆和善的心,從生活中汲取一絲快樂,這同樣也是一種享受。我們去不了心中那片神圣的桃花源,卻一定要擁有桃花一般純潔的心。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十八
    第一、分析教材。
    1.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是蘇教版語文初二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可以是文言知識的再積累、再鞏固。為今后的文言學習都大有裨益;況且,本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優(yōu)美,意蘊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的課文。
    2.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共同發(fā)展的三維教學理念,結合文言文的體裁特征,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1)理解重要實虛詞的含義。
    (2)理清本文的線索。
    (3)體會世外桃源虛實相生,寄托的社會理想。
    3.教學重點。
    本文的.教學目標就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4.教學難點。
    本文的難點就是目標的(3)。
    第二、分析教法。
    (1)這節(jié)課主要采用問題導引法、啟發(fā)式、講解法。對于文言文,學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詞語需要老師直接點撥;有些可以結合以前所學知識及整體感受啟發(fā)喚起學生的認知;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設疑激趣問題導引,使學生在問題中閱讀,目標明確,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這種方式的運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產生好的視聽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擴大教學容量。
    第三、分析學法。
    這節(jié)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討論法。文言的時代距離要求學生讀準音,讀透意,體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韻美,熟讀成誦。課堂討論可以節(jié)約時間,擴大容量,是達到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第四、教學過程。
    (1)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補充相關知識。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課外查閱資料的習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展示預習成果,互相補充,使之對作者、背景有較充分的認識,有利于對課文中心的理解。教師可以簡要補充,并對學生進行肯定表揚,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檢查學生讀準音,讀順句,對句讀加以點撥,為學生課堂正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利用多媒體,配音、配畫引導學生讀準音,讀出韻味,增加課堂吸引力。
    (2)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字、詞、句的含義。為減低難度,可以分段進行。學生課堂討論,合作探究詞句的含義。這是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充分利用小組集體的智慧,相互學習,集中疑點當堂提出,其余小組可以代答,教師只在有代表性的問題上啟發(fā)或解答,始終使學生充當課堂的主人。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大膽、細心的作風,獨立發(fā)表見解的膽識。教師對于課堂活動積極的學生要加以肯定,培養(yǎng)他們的信心。
    (3)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基礎知識,檢查學生掌握情況,作到及時反饋。題目應該眉目清楚,按實詞、虛詞、特殊用法、句子,分門別類,利于學生掌握。
    (4)教師采用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線索、層次;理解本文虛實相生、作者寄托的社會理想。問題設置要由表及里,環(huán)環(huán)相扣,力爭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學生討論,主要利用多媒體出示這幾個問題:
    你喜歡桃花源嗎?請用畫筆描繪出這幅美麗的風光,并用詞語概括它的特點??梢酝七x擅長美術的同學在多媒體上展示,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5)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展示配樂、配圖朗誦,學生自由聽讀,跟讀,在重新認識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品味文言文的語言美、思想美。
    (6)作業(yè)布置:教育學要求作業(yè)要少而精,有啟發(fā)性。因此本課作業(yè)定為——。
    練習三的字詞含義。
    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幅桃源的圖畫。
    第五、板書:略。
    八年級桃花源記讀后感篇十九
    寫漁人發(fā)現桃花林。
    第二、三段:發(fā)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的見聞和經歷。
    第四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視頻――音樂電視片《桃花源》,從而加深學生對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理解。
    二、深入研讀:
    1、揣摩語言。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從而體會陶淵明文章的語言技巧。
    (1)“忽逢桃花林”,“忽”表現漁人怎樣的心情?
    (2)“漁人甚異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窮其林”,“窮”與前文哪個詞照應?表現作者怎樣的心理?
    (4)前文與“豁然開朗”相對應的詞語是什么?
    (5)為什么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
    2、主題探究。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討論結束后每題每組選派一名代表發(fā)言。
    明確:
    1、
    2、
    3、
    三、拓展思考:
    獨抒己見(根據立場、觀點相同或相近的特點,將全班同學分成兩至三派進行討論,然后以自由辯論會形式發(fā)表各自見解。)。
    (1)漁人為何“停數日”就“辭去”?為什么不留下來?
    (2)這種理想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成為現實?
    (3)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理想?
    四、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僅學到了一些相關的語文知識,也進一步了解了封建社會的一些社會狀況,了解了陶淵明其人。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當關注社會,關注歷史,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五、布置作業(yè):
    你認為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會不會成為現實?為什么?請寫一篇短文,表達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