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優(yōu)秀16篇)

字號:

    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提前預測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教案的編寫需要注意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的引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一
    汕頭潮南礪青中學鄭光程。
    教學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fā)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边@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麟興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麟幸換鋝贍桑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三、串講詞的大意。
    四、分析詞的`上片:
    思考: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yè),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麟屑庇詒狽サ南質抵校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霸巍笔悄铣挝牡勰晏?。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薄皞}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八氖?,……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八氖辍比洌f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胺鹭傡簟笔潜蔽禾涞弁匕螤c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4、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確: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麟械木告。
    七、學生齊讀全詩。
    板書:
    孫權:英雄難覓。
    上闋建功立業(yè)、令人仰慕。
    劉裕:尋常巷陌、金戈鐵馬。
    劉義?。翰莶莩鰩?,倉皇北顧警告當朝詠史抒懷。
    下闋烽火揚州路,神鴉社鼓憤斥偏安借古諷今。
    詩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壯志未酬。
    作者郵箱:zhenggc84222@。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二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用典的方法,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
    2、體會辛棄疾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3、進一步學習反思歷史,借鑒歷史經驗提高社會的能力。
    4、聯系課內外,溝通文本和經驗,對接歷史與文化,結合本文的學習,結合南京特有的歷史文化,體驗一次懷古之旅。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
    (學生簡說)。
    1205年,南宋偉大愛國詞人,抗金英雄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今鎮(zhèn)江東北北固山上),思緒飛轉:憶古人,雄心勃發(fā);追往昔,痛心疾首;看今朝,壯志難酬……寫下了留傳千古的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抒寫自己的情懷。
    (出示課件:課題)。
    師朗讀文本。生聽,注意節(jié)奏和感情,感受詞的音韻美,初步了解大意。
    (出示課件:音韻美)。
    二、研習文本。
    1、學生自讀文本,熟悉文本內容。
    (1)有沒有不懂的字詞、句子?
    風流:這里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chuàng)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余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里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寫了哪些內容?(人和事)。
    (學生簡要說說,把握文章的內容。)。
    2、再讀文本,體會作者的感情。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擔任“掌書記”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干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率50騎兵,直閉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好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
    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義軍已經失敗,他便留在南京。從此以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他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裝,后來才被派往江陰作簽判,幫助地方官處理政務。辛棄疾被迫退隱江西上饒,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辛棄疾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喜泰三年(1203),辛棄疾64歲退居江西鄉(xiāng)!司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腚興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
    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為北伐作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腚幸換鋝贍桑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2)作者寫作本詞的目的是什么?僅僅是為了堆砌幾個歷史人物,陳述幾個歷史事件嗎?
    (借古喻今)。
    (引古事來比今事以抒發(fā)情懷,是古代詩文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通稱為“用典”。恰當地“用典”,可使詩文情思雋永,含蘊深刻。)。
    (3)討論文本用典的含義。
    (出示課件)。
    懷古喻今。
    孫權無覓仰慕英雄,暗諷當朝。
    上片(闋)。
    劉裕建業(yè)以史言志,抗金救國。
    文帝敗北以史為鑒,不可草率。
    烽火楊州歲月不再,山河破碎。
    下片(闋)。
    佛貍廟會祭祀異王,精神麻木。
    廉頗老矣借以自況,壯志難酬。
    3、再讀文本,讀出作者的感情。
    (1)朗讀與評價。結合評價南宋統(tǒng)治者與辛棄疾。
    (2)小結本文。
    (借古喻今,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戰(zhàn)略主張,表現愛國情懷。)。
    三、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的詞,雖然從時間上來看與我們相距遙遠,但從空間上來看,與我們近在咫尺。在本節(jié)課的末尾,讓我們再回到這節(jié)課的開頭:我們的南京是博愛之都、文化之都、綠色古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眾多!如夫子廟、中山陵……數不勝數!身為南京人、江蘇人,當你駐足于夫子廟前,仰望于中山陵下,一定感慨萬千,思如泉涌……現在,我們每個同學可以自選一處古跡,回憶一下你的經歷,讓我們再次在想像中暢游某處古跡,我們也來一次懷古,說一說你的感受。
    2、本專題為“歷史的回聲”,第一板塊是“后人之鑒”,第二板塊是“千古江山”,第二板塊的兩篇文章都是宋詞,且都屬豪放派,都是以懷古為題,二者有許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三
    [教學目標]。
    1、品讀語言,把握用典深意。
    2、體會詞人愛國憂時的博大胸懷。
    [教學重、難點]把握用典深意。
    [教學方式]誦讀---指導---點撥---歸納。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同學們知道詞從風格上可以分為兩派(豪放派、婉約派),大家能否舉出豪放派的兩位代表詞人(蘇軾、辛棄疾)。繼蘇軾后,把詞的豪放風格發(fā)揚光大,使之蔚然成為一大宗派,要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辛棄疾,走進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對于這樣一首豪放風格的詞,該如何讀?又應讀出怎樣的語氣?
    學生試讀,師生共同糾正字音錯誤,評價朗讀語氣。
    老師范讀,學生體會。
    學生自讀,進一步感受體會。
    學生回答,明確(孫仲謀,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
    辛棄疾為什么會想到他們?這些人又寄托著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讀上闕。
    思考問題一:上闕寫到孫權劉裕兩個歷史人物,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老師明確:都是建功立業(yè)的大英雄;事業(yè)從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詞人懷著怎樣的感情寫兩位英雄的?(欽佩,仰慕,贊美)。
    哪些字眼體現出詞人的這種情感?(千古,無覓一處;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詞句。
    思考問題二:詞人借助二人抒發(fā)了什么情懷。
    補充時代背景。
    學生回答:
    老師明確:主張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復失地,建功立業(yè)。同時借古代帝王的偉大功績批判南宋統(tǒng)治者的懦弱無能。
    齊讀上闕。(注意語氣和詞人內心的情感)。
    總結把握詞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內容;其次,結合詞人生活的社會背景和個人際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點,把握其中深意。
    (二)齊讀下闕,利用總結的方法自學下闕內容。
    思考問題:1、辛棄疾引用宋文帝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詞人寫佛貍詞下“神鴉社鼓”,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3、詞末運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學生自讀下闕,討論交流。
    明確問題一:委婉勸諫當朝,伐金要做好準備,不能草率行事。
    齊讀本句,體會情感(深沉,語重心長)。
    明確問題二:沉重。憂慮北方臣民安于異邦統(tǒng)治,南宋統(tǒng)治者不思收復失地。
    補充: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增強這種心情。(借“烽火揚州路”與“神鴉社鼓”的景象對比)默讀并注意體會。
    明確問題三:以廉頗自喻,想為國出力,但又壯志未酬。
    詞人時年66歲,仍思報國效力,正如曹操詩句所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齊讀此句,讀出氣勢,讀出詞人壯心不已的豪邁之氣。
    指導學生用兩個“既---又---”句式概括詞人情感。
    明確: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為國出力建功立業(yè),又報國無門,壯志難酬。
    小結:縱觀全詞,悲涼蒼勁,全文用典,卻無絲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豐富,表達出了詞人豐富的.、復雜的、多層次的情感。
    討論:對于詞人辛棄疾的這種猶豫不決,進退不定,你是怎么認識的?
    明確:愛國憂時的情懷。
    思考題:從辛棄疾身上發(fā)現的這種可貴的精神品質,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時的哪些人?
    學生發(fā)言:
    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
    升華:在他們身上,有一種共同的品質,那就是深沉的愛國情懷。是他們在國家危亡,民生凋敝時挺身而出,或力挽狂瀾,扶大廈于將傾;或揮筆為文,為社禝搖旗吶喊。正是他們,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們,才使得我們的民族五千年來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今天學習古代詩詞,不僅要學習、繼承先人遺留下來的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學習他們身上的這種深沉的愛國情懷和高貴品質。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四
    1、領略蘇軾豪放雄邁的詞風,初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
    2、能夠感詞人所感,讓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鑒賞古典詩歌的方法,培養(yǎng)對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1、通過誦讀法、品讀法、推敲法、比較法等方法,引導學生品味深厚獨特的藝術魅力。
    2、預設情境法,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體驗意境美的魅力。
    1課時。
    一、查資料,了解作者及與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書正音、正義、疏通詞語。
    三、熟讀課文。
    一、導入課文,創(chuàng)設情境。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聽完歌曲,品讀蘇詞。
    二、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完成:
    (1)拿出預習卡片,熟悉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
    (2)自由朗讀,揣摩作者的情感。
    2、運用多媒體播放影片范讀。
    3、學生齊讀。
    4、小組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1)說說你對這首詞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詞句。
    5、教師小結。
    這首詞是蘇軾游赤壁古戰(zhàn)場,因眼前之景,憶往昔之事,感自身處境,抒自己情懷。
    三、賞析上闋。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上闋,討論完成下表:
    2、請學生試著用盡可能優(yōu)美的語句把寫景部分的語句再現出來,體會詩歌的意境。
    滾滾東流的長江洶涌奔騰,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搏擊著江岸,滾滾的江流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
    3、面對壯美的赤壁景觀,很自然地會想到曾經活動在這里的英雄,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經在此的英雄。
    過五關斬六將的關云長,一聲斷喝長坂坡上的猛張飛,方天畫戟無人能敵的俊呂布,運籌帷幄,世所難當的諸葛亮。
    (1)學生自由朗讀下闋,思考問題,完成下表,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周瑜的?基調怎樣?作者自身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基調怎樣?(2)學生思考:對周瑜的追述是表現的是一種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種現實,感情基調的矛盾實際反映的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的:
    “人生如夢”,人生是短暫的,虛幻的,又何必執(zhí)著?
    灑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萬古愁懷隨江而去,感慨和動作中表現出一種超脫與曠達。
    教師:
    4、總結全文。
    內容:感懷、寫景、詠史、抒情。
    基調:昂揚、感奮、豪邁、蒼涼。
    全詞寫景、懷古、抒懷,三者完美結合,渾然一體。
    四、拓展延伸,比較提高(可作為課下作業(yè))。
    1、閱讀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風格差異。
    (1)投影顯示《雨霖鈴》。
    (2)教師用俞文豹《吹劍錄》中的文字總結:
    婉約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揚柳岸,曉風殘月”;
    豪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2、有人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中含有消極成分,試結合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談談自己的看法。聯系現實生活實際,說說當代青年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
    (這是個拓展性話題,不在于形成統(tǒng)一的結論,而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五
    本板塊選入宋人懷古詞兩首,都是作者面對歷史陳跡,沉入過往的年代,引發(fā)遐想而作的。本篇借觀景所見,追溯與景物有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抒發(fā)自己正確意見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懷。學習本詞要理解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
    1.接受和借鑒歷史經驗,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2.通過沉吟涵詠,體味鑒賞,豐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學素養(yǎng)。
    涵詠品味,研習比較。
    多媒體課件。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fā)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边@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fā)的周瑜相比,東坡自然會發(fā)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xx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配樂朗讀音頻】。
    上闋:歌頌迨慕英雄及其功勛業(yè)績,感嘆“時無英雄”。
    下闋:借劉義隆,廉頗的故事,抒發(fā)對南宋王朝的憤懣,以及自己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實現的苦悶。
    思考,探討: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
    明確: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
    明確: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yè),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霸巍笔悄铣挝牡勰晏枴K挝牡蹌⒘x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薄皞}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確: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八氖辍比?,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胺鹭傡簟笔潜蔽禾涞弁匕螤c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4、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
    明確: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確: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1.這首詞的寫作特點是運用典故,有人說辛棄疾的詞有掉出袋的毛病,你以為如何?
    2.引導學生找出詞中的對比,并體會其作用。
    (1)英雄業(yè)績與可悲現實對比:針對南宋的萎靡不振。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對比:抒發(fā)憂國傷時的感慨:
    這些對比使詞義更加豐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強烈,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此題設計,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兩首詞內容的異同,還要領會蘇辛這兩位豪放派代表詞人風格上的異同)。
    1.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
    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
    主旨上均為把古喻今。
    2.不同點:
    (1)《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杰”從景中逐層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
    (2)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深度不同。蘇軾詞作縱橫決蕩,議論能上以形而上的層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扣緊現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zhàn)略見解,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
    (3)蘇詞多鋪敘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事多,層層轉折,顯得隱晦。
    【板書】。
    孫權:英雄難覓。
    上闋建功立業(yè)、令人仰慕。
    劉裕:尋常巷陌、金戈鐵馬。
    劉義隆:草草出師,倉皇北顧警告當朝詠史抒懷。
    下闋烽火揚州路,神鴉社鼓憤斥偏安借古諷今。
    詩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壯志未酬。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六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南宋詞人辛棄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上片贊揚在京口建立霸業(yè)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下片借諷刺劉義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tài)度。該詞的抒發(fā)感慨連連用典,中間稍加幾句抒情性議論以見,不僅體現了辛棄疾詞好用典的特點,也可窺見“詞論”的風格。
    教學目標:
    1、流利朗讀全詞
    2、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整體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點難點:
    1、了解全詞中引用的各種典故
    2、作者的寫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學過程:
    【導入】:我們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過程中,曾經提到,我國是一個資源豐富,幅員遼闊,風景秀麗的國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我國這樣種類齊全的壯麗江山,我國這樣豐富的自然資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東有平原。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不僅我們中華民族有無數英雄要為它競折腰,而外國的強盜也對它既羨慕,又垂涎三尺。從奴隸社會時代起我國就面臨著外族的威脅,開始了保衛(wèi)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的戰(zhàn)斗。周朝,要抗擊西戎;戰(zhàn)國時直到東漢初年,中華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戰(zhàn)。為了保衛(wèi)我們的祖國,秦始皇征發(fā)數十萬人民修筑了長城,衛(wèi)青霍去病帶領漢家虎狼男兒幾次擊退匈奴,將他們趕出了威脅范圍內。南宋時期,更是有岳飛抗金,幾乎就要直搗黃龍;后來的文天祥更是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梢哉f南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愛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中有這樣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國統(tǒng)治的北方,山東濟南人。幼年時期,和黨懷英一起讀書,黨懷英后來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歲的時候金國統(tǒng)治的北方全境漢族人民發(fā)起了反抗金國統(tǒng)治的起義,當時濟南有一個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萬人,給金國的殘暴統(tǒng)治造成了很大威脅。他也集合了兩千人響應,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經追殺過叛逃的和尚義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統(tǒng)治者宋高宗趙構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來的時候一個叛徒殺害了耿京,他聽說后率領著五十名騎兵沖入大營,在五萬人中抓住了叛徒,帶領著部隊投奔了南宋。
    這個人,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作者——辛棄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棄疾并沒有得到統(tǒng)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趙構最可惡的一件事就是殺害了精忠報國的岳飛,自然對于辛棄疾這樣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從敵占區(qū)投奔過來的武將”不會重視,此后辛棄疾就一直擔任一些無關輕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棄疾的軍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轉戰(zhàn)于各地,戰(zhàn)功卓著。但是辛棄疾因為為人有些自負,又不會拍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在江西隱居。
    這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作者66歲的時候做的。當時一個很有權勢的大臣韓侂胄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決定北伐金國。為了籠絡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戰(zhàn)的老臣,當時辛棄疾也被韓侂胄任命為安撫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棄疾卻已看出了韓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復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對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韓侂胄不懂軍事,會導致北伐失敗。這首詞就是作者對于此事情況的內心感受的表達。
    【文章感知】
    1、帶領同學朗讀全文,糾正讀音。
    2、"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著,(但是)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
    明確:蘇軾的是“千古風流人物”側重人物,而辛棄疾則寫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夠掌握這片江山、保護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認為誰是保衛(wèi)祖國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們看下面“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找不到孫權這英雄了。很顯然,作者將孫權孫仲謀當成了這樣的英雄。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夠任用周瑜、黃蓋、魯肅等軍事家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家園。辛棄疾以“英雄”一詞贊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
    提問:作者在此時提到孫仲謀,暗含了一種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孫權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個浪費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yè)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如今)夕陽照著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這就是(當年)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豎利,配備精良,氣勢好象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虛景。
    劉裕:宋的開國皇帝,原名劉道成,字德輿。他出身貧寒,父親早逝,幼年竟淪落到靠賣草鞋為生,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過后來,劉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yè)。帶著如此雄心壯志,劉裕年輕時從軍,成為東晉北府軍的下級軍官。不久,東晉將領桓玄起兵反晉,攻破晉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晉稱帝,改國號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劉裕在家鄉(xiāng)京口起兵討伐,第二年,打敗了桓玄,擁護晉安帝司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馬德為了感謝他,把它的職位封為了類似于今天的國家總理這樣的職務。劉裕從此控制了東晉朝政,成為權頃天下的顯赫人物。此后,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公元420年在掃除所有障礙之后,大權在握的劉裕終于代晉稱帝。
    明確:說明了當初盡管劉裕那么英武非凡,軍隊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掃平了北方,建立了劉宋。但是直到今天,他當年豐功偉績也都如當初的舞榭特臺都化作了破敗的荒園一樣隨著歷史的風雨飄搖而去。
    提問:作者對劉裕的懷想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劉裕一樣建功立業(yè),對統(tǒng)治者表達了一種自我推薦,要收復失地的愿望。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盧成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樣做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看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悉通過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來理解詩詞的方法
    2、對蘇軾和辛棄疾這兩個豪放派的詞人進行橫向比較
    教學難點:
    2、通過對作者生平的比較來比較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
    3、對豪放派詞進行較深的分析。
    教學過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yè),由于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時作者所含的意思不僅僅是對張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對韓侂胄北伐的一種勸誡。
    明確:作者自我推薦,實際上是向建議:只有我這樣的老臣才可以指揮作戰(zhàn),獲取勝利
    那么,如果統(tǒng)治者不善用人,會怎樣呢?
    當然,必將導致失敗了。但是作者此時并沒有直接說會失敗,而是回想當年,描繪了一幅失敗的時候的凄慘景象: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軍投靠南宋王朝的時候,也就是1163年,張浚北伐失敗,此時金國皇帝完顏亮趁機沉打過長江,在瓜補山的上修了一個行宮,供自己尋歡作樂,而且縱容金兵燒殺搶掠。
    明確:自然是張浚北伐失敗后造成的“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占區(qū)里后魏皇帝佛貍的廟前,香煙繚繞,充滿一片神鴉的叫聲的社日的鼓聲!
    看注解18
    當初魏武帝拓跋濤對漢族人民實行殘暴統(tǒng)治尋歡作樂得行宮,如今卻已變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景象。
    提問:作者有什么感想?
    最后,作者引用廉頗“尚能飯否”這個典故,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自己雖然已經老去,但依然可以為國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頗。而“憑誰問”則體現了一種無奈,無法被賞識的無奈。
    學過兩首詞后,我們不妨利用我們學過的分析法,對蘇軾和辛棄疾進行一下比較。
    【討論】:大家說說蘇軾和辛棄疾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七
    教學目標:
    1、流利朗讀全詞。
    重點難點:
    1、了解全詞中引用的各種典故。
    2、作者的寫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一、導入新課: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fā)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边@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三、聽朗讀、串講詞的大意。
    四、分析詞的上片:
    思考: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yè),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霸巍笔悄铣挝牡勰晏枴K挝牡蹌⒘x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八氖辍比?,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4、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確: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學生齊讀全詩。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八
    3、初步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九
    1、進一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體會辛棄疾與蘇軾豪放詞風的異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fā)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以及對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當的憤概。
    3、學會比較鑒賞。
    二.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的線索與作者的愛國主義感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用典。
    四.教學媒體。
    投影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
    1.作者、風格和時代。
    北宋——豪放派:蘇軾。
    婉約派:柳永秦觀。
    南宋——豪放派:辛棄疾。
    婉約派:李清照姜夔。
    2.名句背誦檢查,感知婉約詞豪放詞不同風格。
    1、《雨霖鈴》中詩人想象別后的羈旅生活寫出的最使人觸動離愁別恨的兩句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2、《鵲橋仙》中體現一種崇高而曠達的愛情觀的一句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3、《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描寫赤壁古戰(zhàn)場險要形勢的三句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蘇軾在詞中描寫赤壁之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當年古戰(zhàn)場上戰(zhàn)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fā)的周瑜相比,東坡自然會發(fā)出年華漸去、壯志難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南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要了解詩歌的內容,要學會知人論世。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擔任“掌書記”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干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事,親率50騎兵,直逼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奸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起義軍已經失敗,他便留在南京。從此以膈,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他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
    當時的南宋與金對峙,金兵入侵肆無忌憚,南宋躲避茍安偏安一隅,議和納幣稱臣,出現戰(zhàn)、和的爭議。宋代林升的《題臨安邸》寫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贝嗽姳惴从沉水敃r的狀況。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論》陳述策略,不被采納。42歲被貶鄉(xiāng)居,退隱江西上饒,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
    20多年后,韓佗胄把持朝政,企圖用北伐中原之事來釣譽固位,起用辛棄疾,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讓他在抗金前線鎮(zhèn)江當知府,辛棄疾一心雪恥復國,初到鎮(zhèn)江就積極為北伐作準備,而韓佗胄一伙兒政治腐敗,急于事功,辛棄疾對于這種政治局面憂心忡忡,由此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有扶傾持危的責任感,有抗金救國當仁不讓的熱情,從某種意義上講,本詞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韓佗胄遞的諫書。最終,他的意見也沒有被韓佗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開禧元年(1205年)回鉛山隱居,兩年后憂憤而死。后來,韓侂胄不聽辛棄疾勸告,于開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結果大敗而歸。次年,韓侂胄被殺。
    (三)、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1、學生自學課文。
    (1)借助注解和工具書正音、正義,疏通詞語。
    (2)自讀課文,感受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討論:詞中總共寫了幾個歷史人物,明確歷史人物事件。
    (1)孫仲謀(2)寄奴:(3)劉義?。?4)佛貍祠下:(5)廉頗:
    (四)、分析詞的上片:
    1、師補充孫權及劉裕事跡。
    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家園。
    劉裕出身貧寒,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討伐桓直,平定叛亂。帶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
    辛曾在美芹十論里,明白指出北伐應取道山東,因為山東之民勁勇,敵守備簡略。
    2、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
    明確:“英雄”表達了詩人對他的敬仰和向往。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即便是英雄事業(yè)的流風余韻也已經沒有了,表達了對前人事業(yè)后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
    “想當年”句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小結:作者借此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學生講劉義隆之典故。
    師補充明確:“元嘉草草”句?!霸巍笔悄铣挝牡勰晏枴K挝牡蹌⒘x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薄皞}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確: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八氖辏黄聒f社鼓!”寫什么內容?
    明確: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4、“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學生談此句的意思。
    “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5、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師補充典故:廉頗是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一飯三遺矢)。于是趙王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確:以廉頗自比,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7、小結下片:
    繼續(xù)寫自己報效祖國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憤。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研討藝術特點:
    1、這首詞的寫作特點是運用典故,有人說辛棄疾的詞有掉書袋的毛病,你以為如何?
    明確:用典緊扣“京口懷古;典故與思想感情緊密聯系。情思雋永,含蓄深刻。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這恰是這首詞的長處。
    2、本詞除了用典外還突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對比)。
    引導學生找出詞中的對比,并體會其作用。
    (1)英雄業(yè)績與可悲現實對比:針對南宋的萎靡不振。
    (贊孫權力抗曹操,建風流業(yè)績,江山本應代有才人出,嘆孫權之流不再有,抒發(fā)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不滿情緒)。
    (2)劉?!皻馔倘f里如虎”與劉義隆“贏得倉皇北顧對比: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劉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礙他建功立業(yè)——表己抗金救國之志。其子劉義隆草率北伐,結果一敗涂地——告誡當今統(tǒng)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對比,抒發(fā)憂國傷時的感慨。(金主完顏亮被嘩變的部下所殺,正是南宋反攻復國的好機會,但趙構在此后三天去議和,弄到如今異族皇帝廟前還有人祭祀,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十
    教學目的:
    1、領略蘇軾豪放雄邁的詞風,初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
    2、能夠感詞人所感,讓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鑒賞古典詩歌的方法,培養(yǎng)對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學方法:
    1、通過誦讀法、品讀法、推敲法、比較法等方法,引導學生品味深厚獨特的藝術魅力。
    2、預設情境法,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體驗意境美的魅力。
    教學時數:1課時。
    課前準備:
    一、查資料,了解作者及與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書正音、正義、疏通詞語。
    三、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創(chuàng)設情境。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聽完歌曲,品讀蘇詞。
    二、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完成:
    (1)拿出預習卡片,熟悉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
    (2)自由朗讀,揣摩作者的情感。
    2、運用多媒體播放影片范讀。
    3、學生齊讀。
    4、小組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1)說說你對這首詞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詞句。
    5、教師小結。
    這首詞是蘇軾游赤壁古戰(zhàn)場,因眼前之景,憶往昔之事,感自身處境,抒自己情懷。
    三、賞析上闋。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上闋,討論完成下表:
    2、請學生試著用盡可能優(yōu)美的'語句把寫景部分的語句再現出來,體會詩歌的意境。
    滾滾東流的長江洶涌奔騰,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搏擊著江岸,滾滾的江流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
    3、面對壯美的赤壁景觀,很自然地會想到曾經活動在這里的英雄,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經在此的英雄。
    過五關斬六將的關云長,一聲斷喝長坂坡上的猛張飛,方天畫戟無人能敵的俊呂布,運籌帷幄,世所難當的諸葛亮。
    (1)學生自由朗讀下闋,思考問題,完成下表,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周瑜的?基調怎樣?作者自身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基調怎樣?(2)學生思考:對周瑜的追述是表現的是一種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種現實,感情基調的矛盾實際反映的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的:
    “人生如夢”,人生是短暫的,虛幻的,又何必執(zhí)著?
    灑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萬古愁懷隨江而去,感慨和動作中表現出一種超脫與曠達。
    教師:
    4、總結全文。
    內容:感懷、寫景、詠史、抒情。
    基調:昂揚、感奮、豪邁、蒼涼。
    全詞寫景、懷古、抒懷,三者完美結合,渾然一體。
    四、拓展延伸,比較提高(可作為課下作業(yè))。
    1、閱讀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風格差異。
    (1)投影顯示《雨霖鈴》。
    (2)教師用俞文豹《吹劍錄》中的文字總結:
    婉約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揚柳岸,曉風殘月”;
    豪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2、有人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中含有消極成分,試結合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談談自己的看法。聯系現實生活實際,說說當代青年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這是個拓展性話題,不在于形成統(tǒng)一的結論,而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十一
    生:﹙齊聲﹚但我已飛過。
    生1:圓明園,讓我們永記恥辱。
    生2:昭君墓,讓我們看到一個女子的不幸和偉大。
    生3:杜甫草堂,讓我們看到一代詩圣憂國憂民的情懷。
    生4:武候詞,讓我們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的一生。
    師:同學們都說的很好,咱們今天說歷史人物的事跡都是用散文形式,把剛才大家說的話放在一起就是一個排比句。
    ﹙學生笑﹚。
    師:詠史懷古詩,知道嗎?
    生:知道。
    師:其實,它跟你們剛才說過的這些句子很相似,只不過是講究韻律、平仄、水平更高罷了。
    ﹙學生笑﹚。
    師:好,你們都知道哪些詠史懷古類的詩?
    生1:杜牧的《赤壁》。
    生2:杜牧的《過華清宮》。
    生3:杜甫的《詠懷古跡》。
    生4:杜甫的《蜀相》。
    生5: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師:很好,看來同學們知道的懷古詩還真不少。你們能說說懷古詩常用的方法嗎?
    生1:一般是借寫歷史人物的事跡,抒發(fā)個人的感慨,如《蜀相》、《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生2:也有用歷史遺跡抨擊時政,抒發(fā)對王朝更潛的感慨,如《過華清宮》。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好,其實懷古詩常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為:借古諷今,借古抒懷。
    師: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來鑒賞一首懷古詩,就是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師:同學們對辛棄疾了解多少?
    生1:他是南宋愛國詞人。
    生2:他是歷城人,也就是山東濟南人。
    生3: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他的詞大多收在《稼軒長短句》里。
    生4:辛棄疾生活的南宋時代,金軍南下,山河飄零,朝廷茍安。
    生5:辛棄疾一生都主張恢復中原,但卻壯志難酬。
    師:為什么會這樣?
    生6:大概是朝廷里投降派太多了。
    師:還有一個因素,辛棄疾率一萬余抗金起義軍南歸,作為抗金起義的將領,朝廷對他肯定有所提防吧。
    ﹙學生點頭﹚。
    生1:學過他的《破陣子》。
    ﹙學生背誦,卻不熟﹚。
    生2:“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生:可憐白發(fā)生!
    師:夢境與現實的落差越大,越能表現人物感情。
    生:這首詞寫于南宋高宗開禧元年,當時辛棄疾任鎮(zhèn)江知府。
    師:對,當時韓侂胄當權。他想對金用兵來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棄疾一樣致力于收復,所以并不積極備戰(zhàn),辛棄疾認為伐金一定要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從事,否則會重蹈覆轍,使北伐陷于失敗。在這種情況下,辛棄疾登臨北固亭,覽景抒懷,寫成了這首千古名篇。
    師: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下這首詞,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懷。
    ﹙學生朗讀全詞,教師巡視指導﹚。
    師: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這首詞。
    ﹙學生朗讀,聲音清脆柔婉﹚。
    師:你們覺得她讀的怎么樣?
    生1:好,字正腔圓。
    生2:我覺得她讀得太婉約了。
    師: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生2:應該讀得慷慨激昂一些,因為這是一首豪放詞。
    ﹙該生朗讀全詞,讀得慷慨激昂,贏得一片掌聲﹚。
    師:這位同學讀出了這篇作品的風格。請同學們齊聲朗讀全詞。
    ﹙學生齊聲朗讀全詞﹚。
    師:同學們注意到沒有,這首詞用的典故比較多。
    ﹙學生點頭﹚。
    生1:孫權曾經在京口建立吳都,并擊退曹操軍隊的南侵。
    師:辛棄疾對孫權怎樣評價?
    生2:從“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可見他對孫權的評價很高。
    生1:英雄難覓,有點遺憾。
    生2:我覺得作者是在慨嘆當時南宋統(tǒng)治集團無孫權那樣的英雄人物。
    師:說得好,這就是以古諷今的手法。
    師:還寫了什么典故?
    生1:南宋武帝劉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權。
    師:詞中怎樣寫他北伐時的英雄氣概的?
    生2: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師:很神氣,很有氣魄!
    師:你怎樣理解“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生1:這是劉裕起兵前的生活環(huán)境,這說明出身也很低微。
    生2:出身低微并不妨礙他成就英雄業(yè)績。
    生3:“英雄不論出身”,諸葛亮、劉備都是這樣的英雄。
    生4:還有朱元璋。
    生5:毛澤東。
    ﹙學生紛紛舉出自己認為的英雄人物﹚。
    ﹙學生笑、點頭﹚。
    師:如果再來讀詞的上片,你覺得應該讀出什么樣的感情來?
    生1:應該讀出對孫權和劉裕的贊美。
    生2:應該讀出對他們英雄業(yè)績的向往。
    生3:應該讀出“英雄無覓”的遺憾。
    師:好,那么咱們就齊聲朗誦全詞,讀出你認為該讀出的感情。
    ﹙學生齊讀全詞,感情很充沛,也很豐富。﹚。
    師:讀得很好,我們在下片中繼續(xù)找典故。
    生1:宋文帝劉義隆草率出師北伐,全軍敗還。
    生2:作者借此事詠嘆近事,即宋孝宗隆興元年,張浚北伐,在符離兵敗的事。
    師:運用這一典故有什么用意?
    生1:劉義隆兵敗的原因是“草率出師北伐”,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也可以說是辛棄疾的一種擔憂。
    生2:可能也是對南宋當權者的一種警告。
    師:還有更沉痛的事嗎?
    生1:金主完顏亮南犯遭宋軍痛擊,宋卻主動與金議和,錯失恢復良機。
    生2:拓跋燾建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景象。
    師:同學們,能想得出辛棄疾寫下這些文字時的感受嗎?
    生1:辛棄疾一生主張恢復,而南宋統(tǒng)治者卻懦弱茍安,錯失痛擊良機,他肯定非常遺憾,也非常憤慨。
    生2:他收復中原的壯志難以實現,肯定非常痛苦。
    生3:他看到中原百姓已忘記了異族入侵的恥辱,肯定非常痛心。
    師:是啊,作為一個愛國詞人,辛棄疾很痛苦,也很無奈。
    (學生臉上現出憤憤不平之氣)。
    生: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師:同學們看最后這一個典故。
    ﹙指名一位同學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的“廉頗三遺矢”的故事﹚。
    師:你們談談作者用這一典故的目的。
    生1:作者以廉頗自況,抒發(fā)了自己老當益壯,仍不忘為國效力的耿耿忠心。
    生2:廉頗之所以不被重用,主要是因為“郭開”等小人暗中使壞。
    ﹙生點頭﹚。
    生2:我覺得這一典故還抒發(fā)了辛棄疾壯志空懷,不被重用的憤慨。
    師:辛棄疾曾經寫過這樣的兩句詩“只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地書”,可以說是寫盡他的滿腔悲憤與無奈。
    師:同學們,我們來朗讀詞的下片,體會作者的復雜感情。
    ﹙學生齊讀一下,感情漸趨深沉﹚。
    師:辛棄疾之所以悲憤是因為他愛國。那么,怎樣才算一個愛國詩人?
    生1:總是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
    生2:時時把國家、民族的命運掛在心中。
    師:陸游是嗎?
    生:是?!耙龟@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夢里都在為國殺敵!
    師:岳飛是嗎?
    生:是?!熬缚祼u,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一腔復國之情!
    師:只可惜,陸游和岳飛跟辛棄疾一樣空有一腔報國之志,卻無法實現,而他們都生活在南宋時期,這應該是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一個極大的諷刺吧。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十二
    1、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及其詩詞大意。
    2、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法加之小組合作探究法,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之上,學會關鍵典故的含義和及其作用。
    3、體味詞人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愿望及壯志未酬的苦悶。
    1、重點: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法加之小組合作探究法,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之上,學會各個典故的含義及其作用。
    2、難點:體味詞人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愿望及壯志未酬的苦悶。
    朗讀法、圈點勾畫法、自主與合作探究相結合。
    (一)導入新課。
    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呢?滾滾長江東逝水,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卻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發(fā)光。本文作者就是這樣,他有一顆愛國之心,憑一己之力,挽救家國山河。讓我們感受民族氣節(jié),體味赤誠之心。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文章——《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文,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關鍵字詞的讀音和詞義并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2、再讀文章,理順詩詞的大概內容和結構層次。
    明確: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業(yè)的孫權和贊美率軍京口北伐的劉裕;下片諷刺了劉義隆冒進誤國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頗學習的態(tài)度。
    (三)深入研讀。
    問題1:辛棄疾登北固亭,極目遠眺,想到孫權和劉裕,寄托了什么情懷?
    明確1:孫權曾在京口守國御敵,成就霸業(yè)。現如今卻“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經“氣吞萬里如虎”。作者借兩位英雄人物的事跡來: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復中原的偉大抱負,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問題2: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確2:教師滲透時代背景——統(tǒng)治者抗金準備不足,想要倉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時人微言輕,不被重用,一腔熱血只能流于悲嘆。作者此時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典故,是在借鑒歷史,來說明:伐金必須作好準備,不能草率行事。
    問題3:作者最后引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確3:當政者昏庸無能,又有小人挑撥,作者擔心像廉頗一樣被棄置不用。作者以廉頗自況,表明自己雖然老去,但依然有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而這,正是全詩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類型的文體作品的拓展,進行對比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作者將自己和英雄人物進行對比,抒發(fā)出年華漸去、壯志難酬的感慨。
    (五)小結作業(yè)。
    1、小結:梳理板書進行小結。
    2、作業(yè)布置:首先,熟讀并背誦詩文;其次,學生可以將詩詞轉譯為白話文的小故事,講給同學聽。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十三
    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孫權擊敗曹操,建太平偉業(yè))。
    2、寄奴曾住(劉裕)(劉裕北伐收中原,氣勢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⒘x隆北伐,因草率而敗北)。
    4、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拔燾)(拓拔燾擊敗宋文帝)。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廉頗雖老仍不忘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十四
    1、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及其詩詞大意。
    2、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法加之小組合作探究法,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之上,學會關鍵典故的含義和及其作用。
    3、體味詞人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愿望及壯志未酬的苦悶。
    1、重點: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法加之小組合作探究法,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之上,學會各個典故的含義及其作用。
    2、難點:體味詞人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愿望及壯志未酬的苦悶。
    朗讀法、圈點勾畫法、自主與合作探究相結合。
    (一)導入新課。
    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呢?滾滾長江東逝水,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卻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發(fā)光。本文作者就是這樣,他有一顆愛國之心,憑一己之力,挽救家國山河。讓我們感受民族氣節(jié),體味赤誠之心。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文章——《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文,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關鍵字詞的讀音和詞義并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2、再讀文章,理順詩詞的大概內容和結構層次。
    明確: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業(yè)的孫權和贊美率軍京口北伐的劉裕;下片諷刺了劉義隆冒進誤國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頗學習的態(tài)度。
    (三)深入研讀。
    問題1:辛棄疾登北固亭,極目遠眺,想到孫權和劉裕,寄托了什么情懷?
    明確1:孫權曾在京口守國御敵,成就霸業(yè)?,F如今卻“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經“氣吞萬里如虎”。作者借兩位英雄人物的事跡來: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復中原的偉大抱負,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問題2: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確2:教師滲透時代背景——統(tǒng)治者抗金準備不足,想要倉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時人微言輕,不被重用,一腔熱血只能流于悲嘆。作者此時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典故,是在借鑒歷史,來說明:伐金必須作好準備,不能草率行事。
    問題3:作者最后引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確3:當政者昏庸無能,又有小人挑撥,作者擔心像廉頗一樣被棄置不用。作者以廉頗自況,表明自己雖然老去,但依然有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而這,正是全詩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類型的文體作品的拓展,進行對比閱讀?!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分凶髡邔⒆约汉陀⑿廴宋镞M行對比,抒發(fā)出年華漸去、壯志難酬的感慨。
    (五)小結作業(yè)。
    1、小結:梳理板書進行小結。
    2、作業(yè)布置:首先,熟讀并背誦詩文;其次,學生可以將詩詞轉譯為白話文的小故事,講給同學聽。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十五
    教學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fā)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边@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三、串講詞的大意。
    四、分析詞的上片:
    思考: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yè),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霸巍笔悄铣挝牡勰晏枴K挝牡蹌⒘x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八氖?,……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胺鹭傡簟笔潜蔽禾涞弁匕螤c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4、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確: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學生齊讀全詩。
    板書:
    孫權:英雄難覓。
    上闋建功立業(yè)、令人仰慕。
    劉裕:尋常巷陌、金戈鐵馬。
    劉義隆:草草出師,倉皇北顧警告當朝詠史抒懷。
    下闋烽火揚州路,神鴉社鼓憤斥偏安借古諷今。
    詩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壯志未酬。
    作者郵箱: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導入篇十六
    1、進一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體會辛棄疾與蘇軾豪放詞風的異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fā)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以及對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當的憤概。
    3、學會比較鑒賞。
    二.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的線索與作者的愛國主義感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用典。
    四.教學媒體。
    投影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
    (二)、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蘇軾在詞中描寫赤壁之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當年古戰(zhàn)場上戰(zhàn)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fā)的周瑜相比,東坡自然會發(fā)出年華漸去、壯志難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南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要了解詩歌的內容,要學會知人論世。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擔任“掌書記”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干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事,親率50騎兵,直逼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奸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起義軍已經失敗,他便留在南京。從此以膈,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他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
    當時的南宋與金對峙,金兵入侵肆無忌憚,南宋躲避茍安偏安一隅,議和納幣稱臣,出現戰(zhàn)、和的爭議。宋代林升的《題臨安邸》寫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贝嗽姳惴从沉水敃r的狀況。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論》陳述策略,不被采納。42歲被貶鄉(xiāng)居,退隱江西上饒,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
    20多年后,韓佗胄把持朝政,企圖用北伐中原之事來釣譽固位,起用辛棄疾,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讓他在抗金前線鎮(zhèn)江當知府,辛棄疾一心雪恥復國,初到鎮(zhèn)江就積極為北伐作準備,而韓佗胄一伙兒政治腐敗,急于事功,辛棄疾對于這種政治局面憂心忡忡,由此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有扶傾持危的責任感,有抗金救國當仁不讓的熱情,從某種意義上講,本詞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韓佗胄遞的諫書。最終,他的意見也沒有被韓佗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開禧元年(1205年)回鉛山隱居,兩年后憂憤而死。后來,韓侂胄不聽辛棄疾勸告,于開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結果大敗而歸。次年,韓侂胄被殺。
    (三)、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2、討論:詞中總共寫了幾個歷史人物,明確歷史人物事件。
    1)孫仲謀(2)寄奴:(3)劉義?。海?)佛貍祠下:(5)廉頗:
    (四)、分析詞的上片:
    1、師補充孫權及劉裕事跡。
    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家園。
    劉裕出身貧寒,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討伐桓直,平定叛亂。帶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
    2、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明確:“英雄”表達了詩人對他的敬仰和向往?!帮L流總被雨打風吹”即便是英雄事業(yè)的流風余韻也已經沒有了,表達了對前人事業(yè)后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
    “想當年”句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小結:作者借此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學生講劉義隆之典故。師補充明確:“元嘉草草”句?!霸巍笔悄铣挝牡勰晏?。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薄皞}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明確: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八氖?,??一片神鴉社鼓!”寫什么內容?
    明確: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4、“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學生談此句的意思。
    “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5、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師補充典故:廉頗是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埃ㄒ伙埲z矢)。于是趙王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確:以廉頗自比,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7、小結下片:
    繼續(xù)寫自己報效祖國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憤。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研討藝術特點:
    1、這首詞的寫作特點是運用典故,有人說辛棄疾的詞有掉書袋的毛病,你以為如何?
    明確:用典緊扣“京口懷古;典故與思想感情緊密聯系。情思雋永,含蓄深刻。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這恰是這首詞的長處。
    (1)英雄業(yè)績與可悲現實對比:針對南宋的萎靡不振。
    (贊孫權力抗曹操,建風流業(yè)績,江山本應代有才人出,嘆孫權之流不再有,抒發(fā)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不滿情緒)。
    (2)劉?!皻馔倘f里如虎”與劉義隆“贏得倉皇北顧對比: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劉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礙他建功立業(yè)——表己抗金救國之志。其子劉義隆草率北伐,結果一敗涂地——告誡當今統(tǒng)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對比,抒發(fā)憂國傷時的感慨。(金主完顏亮被嘩變的部下所殺,正是南宋反攻復國的好機會,但趙構在此后三天去議和,弄到如今異族皇帝廟前還有人祭祀,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八)、拓展延伸。
    1、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上均為借古喻今。
    2、不同點:(1)《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杰”從景中逐層襯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
    (2)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深度不同。蘇軾詞感慨年華漸去,壯志難酬;辛棄疾的詞扣緊現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zhàn)略見解,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
    (3)蘇詞多鋪敘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事多,層層轉折,顯得隱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