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匯總16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規(guī)劃和設計,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案的編寫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動性,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更好地編寫教案,提高教學效果。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一
    2.電子云的概念及核外電子運動的特征。
    對于多電子的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要復雜一些,通常,能量低的在離核較近的區(qū)域運動,能量高的在離核較遠的'區(qū)域運動。
    三、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1.電子層。
    層序數(shù)。
    1
    2
    3
    4
    5
    6
    7
    電子層符號。
    k
    l
    m
    n
    o
    p
    q
    離核遠近。
    能量。
    研究下稀有氣體元素原子電子層排布的情況。
    核電荷數(shù)。
    元素。
    名稱。
    元素。
    符號。
    各電子層的電子數(shù)。
    k
    l
    m
    n
    o
    p
    2
    氦
    he。
    2
    10。
    氖
    ne。
    2
    8
    18。
    氬
    ar。
    2
    8
    8
    36。
    氪
    kr。
    2
    8
    18。
    8
    54。
    氙
    xe。
    2
    8
    18。
    18。
    8
    86。
    氡
    rn。
    2
    8
    18。
    32。
    18。
    8
    討論。
    1.根據(jù)上表和在初中學習的部分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知識,討論核電荷數(shù)1~20的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情形以及核外電子排布的一般規(guī)律,并將討論的結果分別填入下表中.
    學生填寫:
    核電。
    荷數(shù)。
    元素。
    名稱。
    元素。
    符號。
    各電子層的電子數(shù)。
    k
    l
    m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結論:
    k層為最外層時,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shù)。
    除k層外,共他各層為最外層時,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shù)。
    次外層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shù)。
    倒數(shù)第3層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shù)。
    第n層里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shù)。
    討論。
    2.根據(jù)第層最多能容納2n2個電子的規(guī)律,請你檢驗下你所判斷的k、l=m層最多能容光煥發(fā)納的電子數(shù)據(jù)是否符合這一規(guī)律。
    [練習]某原子共有5個電子層,則其o層可容納電子個,n層可容納電子。
    個。
    四、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問]1,舉例說明什么是“穩(wěn)定結構”?
    2.指出金屬、非金屬和稀有氣體元素原子的結構特點和主要性質。
    [練習]寫出具有10個電子的微粒的符號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二
    3、舉例說出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1、了解內水、領海、毗連區(qū)、專屬經濟區(qū)、大陸架和公海等概念;
    2、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說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3、舉例說明建設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樹立人類共同擁有一個海洋的意識,為今后開發(fā)海洋,保護海洋,促進人類與海洋的共生與協(xié)調發(fā)展打下基礎。
    1、區(qū)別內水、領海、毗連區(qū)、大陸架、專屬經濟區(qū)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海洋國土”,它不僅僅包括一國的內水和領海,它是一國內海、領海、毗連區(qū)、專屬經濟區(qū)(eez)、大陸架等所有管轄海域的.形象總稱,是一個集合概念。
    1、海洋權益和《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
    《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世界性的海洋開發(fā)利用熱潮,使得國與國之間的海洋矛盾和沖突日益增多。國際社會經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過并生效的《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為解決矛盾與沖突提供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行為準則。該“公約”規(guī)定:沿海國家在享有12海里領海權外,其管轄范圍可外延至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qū),享有勘探、開發(fā)、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我國的專屬經濟區(qū)面積有300萬平方千米。
    2、我國的海洋國情。
    (1)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
    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島嶼6000多個,島岸線超過14000千米,中國的領海面積37萬平方公里,可主張管轄的海域面為300萬平方公里。
    (2)我國海洋環(huán)境狀況不容樂觀:
    海水污染范圍不斷擴大;海洋生態(tài)破壞加劇。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三
    (一)課標分析。
    分析《課程標準》對相關教學內容的要求,高中化學教學設計格式。
    (二)教材分析。
    1.本節(jié)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準或模塊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節(jié)教材內容與前后相關內容(包括初中教材)間的聯(lián)系。
    (三)學生分析。
    1.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分析。
    2.學生在本節(jié)內容學習上可能存在的困難分析。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1.知識與技能上重難點。
    2.過程與方法上重難點。
    (六)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學準備。
    1.學生(包括探究方案準備和分組等)。
    2.教師(包括教學用具實驗用品的準備)。
    3.合理選擇教學媒體,并闡明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方式。
    二、教學過程(課堂實錄)。
    (一)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每節(jié)新課的教學引語及導入方案,教學引語及方案要著力于起到“凝神、起興、點題”的作用,教案《高中化學教學設計格式》。
    (二)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部分的寫作要求:
    (1)設計出每節(jié)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
    (2)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
    在這一部分設計中要注意體現(xiàn)下列6個要求: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fā)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并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3)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
    (4)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shù)奶幚?,發(fā)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及育人作用。
    (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tǒng)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三)課堂總結的寫作要求:
    (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系統(tǒng)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
    (2)設計出發(fā)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復習鞏固方案。
    (四)課后作業(yè)。
    要素。
    內容。
    權重。
    體現(xiàn)基礎教育課程。
    改革理念。
    的評價方法和理念的體現(xiàn),等等。
    35。
    符合設計規(guī)范。
    運用教學設計模式和操作規(guī)范設計方案,體現(xiàn)化。
    學教學特點,所設計的教學過程及其依據(jù)表述清晰。
    25。
    原創(chuàng)與特色。
    對化學問題的處理、教學過程、情境的創(chuàng)設等有。
    原創(chuàng)性的設計。
    20。
    實踐中可行。
    學實踐的檢驗,有教學反思,反思中表明本設計的特色或亮點。
    20。
    總分。
    100。
    說明:
    1、全部教學過程的闡述要簡明,要求表明具體的教學流程和教學策略的主要內容,教學流程圖的制作規(guī)范。教學過程提倡采用敘述與流程圖相結合的方法闡明,也可以用敘述和恰當?shù)谋砀耜U明。不能用完全預設的師生一問一答的對白式敘述。
    2、全文字數(shù)一般在3~5千字。
    3、為便于匿名評比,作者姓名、單位另紙打印,作封面裝訂。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復習原子構成的初步知識,使學生懂得質量數(shù)和azx的含義,掌握構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
    2.了解關于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特征和常識。
    3.理解電子云的描述和本質。
    4.了解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能畫出1~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質子:1.6726×10-27kg
    原子核
    注意: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電子數(shù)近似原子量=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
    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
    決定元素種類的是:,決定原子質量的是:
    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主要是:,決定原子種類的是:
    2.質量數(shù)。
    質子的相對質量==1.007≈1
    中子的相對質量==1.008≈1
    將原子核內所有的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值整數(shù)加起來,所得的數(shù)值叫質量數(shù)(a)。
    質量數(shù)(a)=質子數(shù)(z)+中子數(shù)(n)n=acz。
    練習:用azx表示原子:
    (1)求中性原子的中子數(shù):n=。
    (2)求陽離子的中子數(shù),axn+共有x個電子,則n=。
    (3)求陰離子的中子數(shù),axn-共有x個電子,則n=。
    (4)求中性分子或原子團的中子數(shù),12c16o2分子中,n=。
    :.
    二、核外電子運動的特征。
    請一位同學講述宏觀物體的運動的特征。
    比較電子的運動和宏觀物體的運動。
    1.核外電子運動的特征:
    (1)帶負電荷,質量很小。
    (2)運動的空間范圍小。
    (3)高速運動。
    學生閱讀課本p91,播放電子云形成的動畫。
    2.電子云。
    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一定范圍內出現(xiàn),可以想象為一團帶負電荷的云霧籠罩在原子核的周圍,所以人們形象地把它叫做“電子云”。
    注意:(1)圖中的每個小黑點并不代表一個電子,小黑點的疏密表示電子在核外單位體積內出現(xiàn)機會的多少。
    (2)“電子云”是核外電子運動的一種形象化表示。
    2.以下有關電子云的描述,正確的是()。
    a電子云示意圖的小黑點疏密表示電子在核外空間出現(xiàn)機會的多少。
    b電子云示意圖中的每一個小黑點表示一個電子。
    c小黑點表示電子,黑點愈多核附近的電子就愈多。
    d小黑點表示電子繞核作圓周運動的軌道。
    第二課時。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五
    知識目標:
    1.復習原子構成的初步知識,使學生懂得質量數(shù)和azx的含義,掌握構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
    2.了解關于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特征和常識。
    3.理解電子云的描述和本質。
    4.了解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能畫出1~號元素的示意圖。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自學能力、歸納總結能力、類比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guī)律。
    教學難點: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的特征,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guī)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構成,原子為什么顯電中性?
    [板書]一、原子核。
    1。
    原子核
    注意: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電子數(shù)近似原子量=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
    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
    決定元素種類的是:
    決定原子質量的是:
    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主要是:
    決定原子種類的是:
    2.質量數(shù)
    質子的相對質量==1.007≈1
    中子的相對質量==1.008≈1
    將原子核內所有的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值整數(shù)加起來,所得的數(shù)值叫質量數(shù)(a)。
    質量數(shù)(a)=質子數(shù)(z)+中子數(shù)(n)n=a–z。
    練習:用azx表示原子:
    (1)求中性原子的中子數(shù):n=。
    (2)求陽離子的中子數(shù),axn+共有x個電子,則n=。
    (3)求陰離子的中子數(shù),axn-共有x個電子,則n=。
    (4)求中性分子或原子團的中子數(shù),12c16o2分子中,n=。
    :
    二、核外電子運動的特征。
    請一位同學講述宏觀物體的運動的特征。
    比較電子的運動和宏觀物體的運動。
    1.核外電子運動的特征:
    (1)帶負電荷,質量很小。
    (2)運動的空間范圍小。
    (3)高速運動。
    學生閱讀課本p91,播放電子云形成的動畫。
    2.電子云。
    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一定范圍內出現(xiàn),可以想象為一團帶負電荷的云霧籠罩在原子核的周圍,所以人們形象地把它叫做“電子云”。
    注意:(1)圖中的每個小黑點并不代表一個電子,小黑點的疏密表示電子在核外單位體積內出現(xiàn)機會的多少。
    (2)“電子云”是核外電子運動的一種形象化表示。
    2.以下有關電子云的描述,正確的是()。
    a電子云示意圖的小黑點疏密表示電子在核外空間出現(xiàn)機會的多少。
    b電子云示意圖中的每一個小黑點表示一個電子。
    c小黑點表示電子,黑點愈多核附近的電子就愈多。
    d小黑點表示電子繞核作圓周運動的軌道。
    第二課時。
    [復習]1。原子的結構。
    2.電子云的概念及核外電子運動的特征。
    對于多電子的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要復雜一些,通常,能量低的在離核較近的區(qū)域運動,能量高的在離核較遠的區(qū)域運動。
    三、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1.電子層。
    層序數(shù)。
    1
    2
    3
    4
    5
    6
    7
    電子層符號。
    k
    l
    m
    n
    o
    p
    q
    離核遠近。
    能量。
    研究下稀有氣體元素原子電子層排布的情況。
    核電荷數(shù)。
    元素。
    名稱。
    元素。
    符號。
    各電子層的電子數(shù)。
    k
    l
    m
    n
    o
    p
    2
    氦
    he。
    2
    10。
    氖
    ne。
    2
    8
    18。
    氬
    ar。
    2
    8
    8
    36。
    氪
    kr。
    2
    8
    18。
    8
    54。
    氙
    xe。
    2
    8
    18。
    18。
    8
    86。
    氡
    rn。
    2
    8
    18。
    32。
    18。
    8
    討論。
    1.根據(jù)上表和在初中學習的部分元素示意圖的知識,討論核電荷數(shù)1~20的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情形以及核外電子排布的一般規(guī)律,并將討論的結果分別填入下表中.
    學生填寫:
    核電。
    荷數(shù)。
    元素。
    名稱。
    元素。
    符號。
    各電子層的電子數(shù)。
    k
    l
    m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結論:
    k層為最外層時,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shù)。
    除k層外,共他各層為最外層時,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shù)。
    次外層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shù)。
    倒數(shù)第3層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shù)。
    第n層里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shù)。
    討論。
    2.根據(jù)第層最多能容納2n2個電子的規(guī)律,請你檢驗下你所判斷的k、l=m層最多能容光煥發(fā)納的電子數(shù)據(jù)是否符合這一規(guī)律。
    [練習]某原子共有5個電子層,則其o層可容納電子。
    個,n層可容納電子。
    個。
    四、元素性質與的關系。
    [問]1,舉例說明什么是“穩(wěn)定結構”?
    2.指出金屬、非金屬和稀有氣體元素原子的結構特點和主要性質。
    [說明]元素的化學性與有密切的關系。
    [練習]寫出具有10個電子的微粒的符號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六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shù)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涵義。
    4.使學生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了解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
    5.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掌握有關概念的計算。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強調解題規(guī)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節(jié)內容主要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和摩爾質量。這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物質的量這個詞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難以理解。容易和物質的質量混淆起來。因此教材首先從為什么學習這個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聯(lián)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紐帶,在實際應用中有重要的意義,即引入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物質的量與物質的微粒數(shù)之間的關系。教師應注意不要隨意拓寬和加深有關內容,加大學生學習的困難。
    關于摩爾質量,教材是從一些數(shù)據(jù)的分析,總結出摩爾質量和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自然引出摩爾質量的定義。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本節(jié)還涉及了相關的計算內容。主要包括:物質的量、摩爾質量、微粒個數(shù)、物質的質量之間的計算。這類計算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有關化學計算的能力,還可以通過計算進一步強化、鞏固概念。
    本節(jié)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本節(jié)難點:物質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1.在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時,可以從學生學習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理解物質的量是聯(lián)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橋梁,可以適當舉例說明。
    2.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不能拆分。它和物質的質量雖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學中應該注意對比,加以區(qū)別。
    3.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但是這一概念對于學生來講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對高中化學的畏懼,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師應注意分散難點,多引入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引發(fā)學習興趣。
    4.應讓學生準確把握物質的量、摩爾的定義,深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1)明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以微觀粒子為計量對象的。
    (2)明確粒子的含義。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單一粒子,也可以是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
    (3)每一個物理量都有它的標準??茖W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數(shù)定為1mol作為物質的量的基準。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數(shù)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因此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近似值為6.02×1023mol-1,在敘述和定義時要用“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在計算時取數(shù)值“6.02×1023mol-1”。
    5.關于摩爾質量。由于相對原子質量是以12c原子質量的作為標準,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shù)即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作為物質的量的基準,就能夠把摩爾質量與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聯(lián)系起來。如一個氧原子質量是一個碳原子質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數(shù),所以1mol氧原子質量是1mol碳原子質量的倍,即。在數(shù)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給物質的量的計算帶來方便。
    6.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本節(jié)的另一個重點。需要通過一定量的練習使學生加深、鞏固對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質的量與微粒個數(shù)、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
    復習提問:方程式的含義是什么?
    學生思考:方程式的含義有:宏觀上表示56份質量的鐵和32份質量的硫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88份質量的硫化亞鐵。微觀上表示每一個鐵原子與一個硫原子反應生成一個硫化亞鐵分子。
    導入:56g鐵含有多少鐵原子?20個鐵原子質量是多少克?
    回答:質量、長度、溫度、電流等,它們的單位分別是千克、米、開、安(培)。
    投影: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
    講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質及其變化時,很需要把微粒(微觀)跟可稱量的物質(宏觀)聯(lián)系起來。怎樣建立這個聯(lián)系呢?科學上用“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質的量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工農業(yè)生產等方面,特別是在中學化學里,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化學計算的核心和基礎。這同初中化學計算以質量為基礎不同,是認知水平提高的表現(xiàn)。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應注意這一變化。
    板書: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
    提問:通過觀察和分析表格,你對物質的量的初步認識是什么?
    回答: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摩爾是它的單位。
    講述:“物質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減字。初次接觸說起來不順口,通過多次練習就行了。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七
    高中化學新教材的實施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fā)展的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初步學會物質的檢驗、分離、提純和溶液配制等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在實驗中能夠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完成實驗報告,并主動進行交流。
    本課時選自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第一節(jié)《化學實驗基本方法》中的混合物的分離和提純。在課程內容標準中主題2化學實驗基礎中是這樣規(guī)定的:讓學生初步學會物質的檢驗、分離、提純等實驗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運用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證研究方法。并能夠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完成實驗報告,并能主動進行交流。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思維活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好奇心強,同時以具備一定的實驗技能。知識儲備上,他們已經熟悉了過濾和蒸發(fā)這兩種固體液體的分離方法,但對于兩種都是液體的`混合物如何分離還不太明確,有這方面的學習渴望,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在對實驗現(xiàn)象及結果的分析和處理能力還有一定的欠缺,也需要教師不失時機的引導。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蒸餾及萃取的原理。
    (二)教學難點萃取的操作。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萃取原理,掌握萃取的實驗操作。
    2、了解蒸餾原理,練習蒸餾操作。能根據(jù)常見物質的性質設計分離和提純物質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3、會用合理的方法檢驗離子。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操作和實驗安全問題的分析,讓學生對實驗探究有進一步的認識2、通過對初中常見物質分離與提純以及分離提純物質一般方法的復習鞏固,培養(yǎng)學生綜合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驗設計和評價辨析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四、教學用品、教學手段和主要教學方法。
    (一)教學用品。
    藥品:制取蒸餾水裝置1套、50ml分液漏斗、10ml量筒、燒杯、鐵夾臺、鐵圈、ccl4、碘水。
    (二)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實驗探究。
    (三)主要教學方法啟發(fā)、誘導、閱讀、討論、實驗探究、練習五、教學流程示意圖。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八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一種,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guī)律,小編與大家分享高中化學的教學設計,歡迎參考!
    一
    (一)
    必修模塊要求選修模塊要求
    《課程標準》要求《模塊學習要求》《課程標準》要求《模塊學習要求》
    能列舉合金材料的重要應用
    1、能列舉鋁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了解銅合金在工業(yè)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1、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
    2、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1.
    (1)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了解銅合金在工業(yè)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2.
    (1)運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對教材和教師給出的合金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概括,引導學生信息加工。
    (3)體驗科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的互相影響的過程。
    (4)通過完成小論文,體驗科學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
    3.
    (1)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并通過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動,增進感情,培養(yǎng)合作的精神。
    (2)通過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熱情和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
    材料發(fā)展的歷史從生產力的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文明使,鑒于金屬材料在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本節(jié)主要學習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確選用金屬材料等。此外金屬材料自身還在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鋼鐵工業(yè)在冶煉、澆鑄、加工和熱處理等方面不斷出現(xiàn)新工藝。新型的金屬材料如高溫合金、形狀記憶合金、儲氫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態(tài)合金等相繼問世,大大擴展了金屬材料的應用范圍。所以介紹金屬材料面臨的挑戰(zhàn),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生活中鐵合金及銅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為本節(jié)的知識重點;
    (2)培養(yǎng)學生的獲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教學的重點;
    (3)解決怎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是教學重點
    難點為:
    三、
    (一)
    本節(jié)內容是在初中介紹的金屬和金屬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屬種類選了“鈉、鋁、鐵、銅”,具有代表性:除鈉外,其他三種金屬都是常見金屬,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能與日常生活中金屬的應用相結合。鑒于金屬材料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編寫一節(jié)金屬材料的內容,以體現(xiàn)教科書內容的時代性,反應教學與生產、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化學1第三章第三節(jié)教學內容,是金屬知識的應用,密切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際。教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實物、圖片、錄象等展示,讓學生對金屬材料形成一個初步概念再學習
    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過金屬材料及有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合理使用金屬材料的意義。
    合金以及金屬材料的內容學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識基礎,課標要求也僅為“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了解銅合金在工業(yè)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故不應過多介紹各種合金材料組成、性質、用途,以致過多使用課堂資源。應該著力開展實踐活動(小論文要延伸至課外,做好動員和指導即可),組織好關于選用材料的討論。這些教學內容充分體現(xiàn)了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理應獲得相應的重視和教學資源。
    (一)利用大量的圖片信息和視頻材料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的教學中,可展示常見鐵和銅金屬材料的實物,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展示多種金屬材料的圖片或視頻,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合金等金屬材料的認識。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關網(wǎng)站
    這節(jié)課在“知識與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學的重點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落實“過程與方法”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建議靈活地應用多種學習方式,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
    1.獨立思考
    2.交流討論
    3.展示交流
    4.學生小結
    (一)上網(wǎng)查閱我國材料科學的發(fā)展史
    (二)可上網(wǎng)查閱相關資料,就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交流討論
    (三)任選你感興趣的關于合金的課題進行調查,完成一篇關于合金的小論文。
    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度,可以通過活動表現(xiàn)評價表的方式進行。
    小組成員:
    小組分工:
    評價的內容評價細目結果備注
    abc
    主題選擇1、為什么選擇此設計思路?
    2、對能否完成好此設計思路是否進行論證?
    活動過程評價1、學生的參與意識
    2、分析問題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資料對所學知識的學習、理解是否有恰當?shù)膸椭?BR>    資料收集與整理1、小組成員能否分工?通過多種手段收集相關資料?
    2、能否對收集資料進行有序的分類整理?
    3、收集的資料是否充分并能圍繞設計思路?
    交流與表達1、能否對所選設計思路作準確、有條理的表達?
    2、能否對他人觀點做準確、恰當?shù)难a充?
    3、能否對他人的觀點提出合理的質疑并能正確回答他人質疑?
    整體評價1、參與意識
    2、合作意識
    3、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4、交流表達能力
    5、查閱和整理資料能力
    6、處理現(xiàn)場提問的應變能力
    整體表現(xiàn)評價結果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九
    教材的編者在編寫教材理論知識結構時,根據(jù)教學理念都精心設計了學生開闊視野環(huán)節(jié)及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在教材中具體設計如下“:實驗探究”“學與問“”資料卡片“”思考交流”等,這樣的設計意圖是為了給學生學習化學提供指引方向。所以,對于傳統(tǒng)理念下的化學教材來說,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教材為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僅提供了模板,而且還提供了可使用的教學參考資料,從而為教師的備課提供了方便,減輕了教師查找新課程資料的工作負擔。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正確處理好教學設計與教材的關系,以教材作為理論依據(jù),但也要在此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1.教材編寫難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編寫者針對大多數(shù)高中學生的一般心理情況,以及已經形成的化學知識及生活經驗而設計,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一定會有不同的學習情況,這樣就要適當改變相應的教學設計,所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全面合理地進行教學。
    由于每位教師文化素養(yǎng)及掌握專業(yè)知識的程度不同,教材的活動設計不可能適合每位教師的授課風格,因此在進行授課前,要根據(jù)自身的具體情況制訂適合自己的教學設計,從而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要以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為理論依據(jù),仔細研究高中化學教材,吃透教材,在此基礎上要根據(jù)自身的教學風格并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設計適合自己的教學設計。所以說,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只有正確處理好教學設計與教材的關系,才能更好地進行相關教學,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林曉華 單位:吉林省琿春市第一高級中學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十
    本節(jié)內容為高中化學新課程(人教版)選修4的第四章電化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該內容學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節(jié)是該內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個鹽橋內容。掌握本節(jié)知識,對指導學生了解生活中電池使用原理、金屬腐蝕和防護,研究探索發(fā)明新電池有重要意義。
    已有基礎:對原電池原理有初步認識;具有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局限認識:氧化劑和還原劑只有接觸才可能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
    發(fā)展方向:通過實驗活動對原電池原理形成完整認識,提高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與技能:深入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對原電池的形成條件有更完整的認識。學會書寫電極反應式和電池總反應。能根據(jù)反應設計簡單的原電池。過程與方法:通過pb—cuso4電池的設計活動,感悟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進一步體會控制變量在科學探究中的應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設計原電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為國家作出貢獻,感受原電池原理應用于化學電源開發(fā)的關鍵作用。
    教學重點:原電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氧化還原反應完全分開在兩極(兩池)發(fā)生及鹽橋的作用。
    以“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實驗探究,自主分析設計”的學習方式學習。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不斷深入認識原電池原理和形成條件,最終實現(xiàn)知識和能力上的跨越。
    (1)情境導課:讓學生舉一些手機、電子表等新型電池例子。聯(lián)系生活,吸引學生注意力,喚起學生學習欲望。
    (2)回顧原電池:復習基本概念,溫故而知新。
    學生回憶原電池的有關內容,調動學生思考,回憶概念為后期探究作準備。板書(便于學生直觀記憶、理解掌握)。
    1.概念。
    2.電極名稱。
    3.構成條件。
    4.原電池工作原理(課件展示微觀過程)。
    (3)設計原電池:(板書)。
    活動一、依pb+cuso4=pbs04+cu反應,自主設計原電池。紙上談兵重溫原電池原理。
    活動二、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此原電池反應。實踐出真知,培養(yǎng)學生實驗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三、成果展示:學生寫出有關電極反應方程式,進行練習。
    活動四、學生總結單池原電池的設計思路,形成整體思維模式。
    活動五、學生評價原電池:電流不穩(wěn),引出新發(fā)明。
    (4)改良原電池:(板書)啟發(fā)分析電流不穩(wěn)定的原因,引導雙池原電池的設計思路,學習課本知識,按實驗小組發(fā)放鹽橋,重新實驗。探討鹽橋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5)鹽橋的作用:(板書)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理解掌握。
    1.補充電荷。
    2.使裝置形成閉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轉化率。
    (6)結尾的設計:學生談談學習本節(jié)的感受,情感表達及分享。
    總體設計思想: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親手實驗,觀察現(xiàn)象,提出疑問,自主解答,自主設計,合作評價。在自主提問的過程中推動課的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問題意識,學會實驗,學會提問、學會探究、學會設計、學會合作、學會評價。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的定義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能力目標1、根據(jù)功和能的關系,推導出重力勢能的表達式;。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曾經讀過一篇文章,叫做《汕頭的雪》,汕頭也會下雪嗎?
    汕頭也會下雪,與眾不同的雪——木棉棉絮。南方的人,對北方的雪總有一些期待,我也不例外。
    有哪些同學見過北方的雪嗎?
    潔白無垠的雪,總讓人浮想聯(lián)翩,也讓人向往,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它也具有驚人的破壞力:
    例1:2002年9月21日上午,俄羅斯高加索北奧塞梯地區(qū)的一個村莊發(fā)生雪崩,造成100人失蹤(附圖片)。
    例2:四川丹巴亞丁雪崩(附圖片)。
    如此美麗的雪花,怎么會有這么大的破壞力?雪崩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能量?
    浩瀚夜空,點點繁星,當我們在欣賞璀璨星空的時候,絕不會想象到它們也會給地球帶來巨大的傷害:
    美國內華達州亞利桑那隕石坑,5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30~50m的鐵質流星撞擊地面,它的爆炸力超過美國轟炸日本廣島那顆原子彈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產生了一個大坑,據(jù)說,坑中可以安放下20個足球場,四周的看臺則能容納200多萬觀眾。(附圖片)。
    隕石為何具有這么大的能量?這些能量與什么因素有關?
    雪崩和隕石都有一個特點,具有一定的高度。
    小實驗(視頻):
    實驗一:相同質量的小球,從不同高度下落。
    實驗二:不同質量的物體,從同一高度下落。
    學生觀察后得出結論:
    實驗一:質量一定時,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實驗二:高度一定時,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要研究重力勢能,就不能脫離對重力做功的研究新課教學一、重力做功。
    討論小球豎直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體由a運動到b,重力做功mgh。
    討論小球沿斜線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體由a運動到b,重力做功mgh。
    3、討論小球沿曲線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體由a運動到b,重力做功mgh。
    綜合以上三種情況,可以得到結論:物體運動時,重力對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點和終點的位置有關,而跟物體運動的路徑無關。
    即wg=mgh1-mgh2。
    二、重力勢能:
    結合功和能的關系,我們可以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體重力勢能的變化,并且經過推導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這個量的變化,所以在物理學中就用mgh這個式子來表示物體的重力勢能。
    重力勢能:物體憑借其高度而具有的能量ep=mgh。
    1、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wg=mgh1-mgh2=ep1-ep2。
    重力做功wg。
    (正、負)。
    重力勢能ep。
    (增加、減少)。
    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
    物體上升。
    負
    增加。
    物體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勢能的增加。
    物體下落。
    正
    減少。
    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勢能的減少。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十二
    自查自糾——提出疑點——討論釋疑——點撥。
    總結。
    說明:
    首先,分發(fā)試卷后,先由學生自主查漏補缺,找出自己的疑點。然后,在組內討論解決,對于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小組代表匯總后展示在演練板上,再由組間討論解決,討論結果由各組代表進行口頭或書面展示。
    最后,教師針對展示情況進行點撥、總結出易錯易混點以及原因和解決對策。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十三
    1.知道什么是烴的衍生物。
    2.能說出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的實驗現(xiàn)象并能寫出化學方程式,能推測乙醇的結構簡式。
    3.認識到乙醇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聯(lián)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推測乙醇結構簡式的過程,認識到有機物的性質與其官能團息息相關,初步學會“結構—性質”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過程中體會化學帶來的樂趣,感受學到知識帶來的成就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乙醇的結構簡式。
    【難點】有機物“結構—性質”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引導】物質的結構決定了性質,性質決定了用途,反過來說,通過探究物質的性質我們也可以推知物質的結構。【提出問題】已經知道了乙醇的分子式是,那么乙醇的結構是怎樣的呢,又具有哪些化學性質呢?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1.金屬鈉與乙醇的反應。
    【提出問題】金屬鈉與水可以發(fā)生反應生成氫氣,乙醇能否與金屬鈉發(fā)生反應?
    【播放視頻】金屬鈉與乙醇的反應。
    【提出問題】根據(jù)現(xiàn)象判斷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生成的氣體是什么?
    【學生回答】金屬鈉與乙醇反應生成了一種可燃性氣體,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淡藍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干而冷的燒杯,燒杯內壁有水珠生成,由此判斷金屬鈉與乙醇反應生成的氣體是氫氣。
    2.乙醇的結構。
    【學生回答】不同。
    【提出問題】烴分子中的氫原子是如何連接的?乙醇分子中的氫原子是這樣連接的嗎?
    【學生回答】烴分子中的氫原子都是與c原子直接相連的。乙醇分子中的氫原子并不都是與烴分子中的氫原子連接方式相同。
    【提出問題】根據(jù)乙醇的分子式,可以寫出幾種結構簡式,哪一種才是符合乙醇化學性質的結構簡式?為什么?請小組內討論之后給出結論。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十四
    目的要求:
    1、使學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掌握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質,并會用它們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
    2、通過分析正方形的概念、性質與矩形、菱形的概念、性質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正方形的定義。
    教學難點:掌握理解正方形的定義。
    教具準備:一副三角板。
    教學方法:歸納法。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讓學生分別敘述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定義和它們的特殊性質。
    2、說明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內在聯(lián)系。
    引入新課:
    我們知道矩形和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一個是使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成為直角,而另一個則是使平行四邊形的一組對邊相等得到的,于是大家想到如果一個平行四邊形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就組成了一個更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一堂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極為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正方形。
    新課講解:
    因為學生對正方形很熟悉,所以可以直接介紹正方形的定義。
    有一組鄰邊相等,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正方形。
    從正方形的概念可知,首先正方形是在平行四邊形的前提下下定義的。同時它又包括兩層涵義:(1)它是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2)它是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十五
    權重。
    體現(xiàn)基礎教育課程。
    改革理念。
    的評價方法和理念的體現(xiàn),等等。
    35。
    符合設計規(guī)范。
    運用教學設計模式和操作規(guī)范設計方案,體現(xiàn)化。
    學教學特點,所設計的教學過程及其依據(jù)表述清晰。
    25。
    原創(chuàng)與特色。
    對化學問題的處理、教學過程、情境的創(chuàng)設等有。
    原創(chuàng)性的設計。
    20。
    實踐中可行。
    學實踐的檢驗,有教學反思,反思中表明本設計的特色或亮點。
    20。
    總分。
    100。
    說明:
    1、全部教學過程的闡述要簡明,要求表明具體的教學流程和教學策略的主要內容,教學流程圖的制作規(guī)范。教學過程提倡采用敘述與流程圖相結合的方法闡明,也可以用敘述和恰當?shù)谋砀耜U明。不能用完全預設的師生一問一答的對白式敘述。
    2、全文字數(shù)一般在3~5千字。
    3、為便于匿名評比,作者姓名、單位另紙打印,作封面裝訂。
    高中化學教學教案設計篇十六
    分析《課程標準》對相關教學內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1.本節(jié)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準或模塊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節(jié)教材內容與前后相關內容(包括初中教材)間的聯(lián)系。
    (三)學生分析。
    1.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分析。
    2.學生在本節(jié)內容學習上可能存在的困難分析。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1.知識與技能上重難點。
    2.過程與方法上重難點。
    (六)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學準備。
    1.學生(包括探究方案準備和分組等)。
    2.教師(包括教學用具實驗用品的準備)。
    3.合理選擇教學媒體,并闡明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方式。
    二、教學過程(課堂實錄)。
    (一)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每節(jié)新課的教學引語及導入方案,教學引語及方案要著力于起到“凝神、起興、點題”的作用。
    (二)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部分的寫作要求:
    (1)設計出每節(jié)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
    (2)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
    在這一部分設計中要注意體現(xiàn)下列6個要求: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fā)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并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3)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
    (4)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shù)奶幚?,發(fā)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及育人作用。
    (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tǒng)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三)課堂總結的寫作要求:
    (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系統(tǒng)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
    (2)設計出發(fā)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復習鞏固方案。
    (四)課后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