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思考的過程,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總結有助于我們發(fā)現自己在學習或工作過程中的弱點,并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總結范文,供您參考。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一
人間詞話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詞學批評著作,也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論詞著作之一。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境界。王國維開篇即講: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稱高格,自成名句??梢哉f,弄懂了境界二字,就抓住了本書的牛鼻子。
不過,這句話說的很含糊,和古人常說的氣象、格局一樣,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真要追問概念,又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王國維在第六則補充了一句: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有了這句注解,我們就可以把境界隱藏的內涵挖掘出來,也就是一個字“真”。你或許會覺得,真有什么難得?不就寫大實話嗎!小學老師教作文,第一條就是要有真情實感。其實不然,你所感所想和你真正傳達出來的效果是有差別的。就好像很多人通過話筒講話,會發(fā)現自己的聲音有“失真”的現象。
宋祁的朋友圈是這樣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看看,畫面感不一樣了吧。王國維在下面點贊:“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個鬧字,讓我們感覺到了一種熱烈的氣氛,甚至好像聽到蜜蜂在花心震動翅膀的聲音。
再加上后面一句,“長恨浮生歡愉少,肯愛千金輕一笑”,更有一種及時行樂的瀟灑感覺了。其實,詩人詞人的努力,無非是更明白的再現自己的觀感,同時讓每個字都能向讀者傳遞出更豐富的物象和可能。
這種真實和豐富,就是境界。按照王國維的分類,境界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造境”和‘寫境’。
寫境比較好理解,就是把看到的事情,原原本本寫下來,也就是說自然本身就構成了境界。
造境就比較微妙了。有的時候,心里細微的感覺,客觀世界的景物是不足以安放的,這就需要詞人創(chuàng)造出超自然的境界。比如,李商隱的“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這句話本來是描寫一個美女化妝,但僅僅如此嗎?其實從整個詞里面,我們可以讀出一種感受:美人不得君王喜愛,但讓然莊重梳洗,不肯自暴自棄。
這種感受不只是美人的感受,更是溫庭鈞對自己仕途不順,卻依然不肯自暴自棄的寫照,但他卻沒有直說,而是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閨房布景來詮釋心情。這個閨房是真實的嗎?不得而知,可能是真,更可能是幻,畢竟古代女子化妝的時候,是不可能讓一個陌生男人在一般干瞅著。這就是造幻境來表達真實。
第二種,是“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從字面上看,這一組的區(qū)別在于有沒有“我”。簡而言之,就是環(huán)境和人,也就是物和我的關系不一樣。好吧,對于這種很玄的說法,我們只好來舉例子。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這句話是說,我含著淚水跟花說話,但花不回答,卻化作一片片花瓣,飛落到墻外。是有我之境。
“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這句,就是無我之境。
你可能要問了,不對啊,這明明兩句都有我。如果我們細細體會,這兩個我是不一樣的。第一句,是我問花,我和物之間有互動,有影響,所以是有我之境。第二句,我和南山之間沒有互動,沒有影響,只是我在那里,南山也在那里。所以,是無我之境,如此而已。
這就是“以我觀物”和以物觀物的真實含義。我的心里難過,那么我描寫的景物和我也是一樣的心情。我難過,夕陽也在發(fā)愁;我傷心,小鳥也在悲鳴。如果渲染成功了,就是有我之境的寫法。
相反,如果我們認識到我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小小的情緒也只是世間百態(tài)之一,外物沒有必要呼應我的感情,我難過的望著浮云,看到天地原來這么大,嘆了一口氣,世界沒有響應,不如讓所有煩惱也隨風而去。用這種態(tài)度描寫出來的就是無我之境。
那么兩種境界,哪種更好呢?王國維給出了答案: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也就是說,沒有優(yōu)劣之別,就像川菜和粵菜,普洱與龍井,各有各的口味。
第三種,就是人們經常引用的讀書三境界了。
王國維說,做學問,做事業(yè)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引用的是晏殊的《鵲踏枝》,告訴我們想做大事,首先要懂得跳出那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世界,經過孤獨的思考,看到你真實想要的東西。簡而言之:跳出紛擾,找到目標。
第二重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柳永的詞,同樣是一首《鵲踏枝》。其實,做事業(yè)和談戀愛是一個道理,看到目標以后苦苦去追求,哪怕付出一切也不后悔,不會因短期的得失斤斤計較,也不會為最終沒有得到而悔恨,重要的是享受這個過程。
第三重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辛棄疾的《青玉案》。大意是說,我找了她這么久,突然發(fā)現就在一個很尋常、很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想要的東西。當然,這是王國維給出的一個喜劇結果,其實人生大多數時候,能夠得到的往往是“衣帶漸寬終不悔”。從另一種層面來講,這里最終的得到,或許并不是當初以為的那個目標,而是經歷了苦苦思索和探尋之后的頓悟。
我們可以說,王國維是在借詞說人生,這也是為什么他的詞話跟別人的不同,他用詞句里面的意像、情節(jié),搭起了一個新的臺子,來唱自己的戲。借別人的詩詞來造境,安放自己對人生的體悟。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二
人間詞話是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在他的晚年寫下的一部文學雜著,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文學批評觀點和獨到的詞曲藝術理論。作為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人間詞話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瑰寶。我在閱讀這部著作的過程中,深受啟發(fā),對于文學和人生有著全新的認識和體會。
第二段:感悟藝術批評的深遠意義。
人間詞話作為一部文學批評的杰作,對于我來說,它不僅是一本傳統(tǒng)文學的研究書籍,更是一本關于藝術批評的入門讀物。在人間詞話中,袁宏道對于詞曲藝術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從音韻、格律、意境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討論。通過閱讀,我深刻領悟到了藝術批評的深遠意義,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藝作品,還可以引導我們對作品進行評價和創(chuàng)作。
第三段:感受詞曲藝術的情感共鳴。
人間詞話中的詩詞曲藝術理論令我感受到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共鳴。文人以詠史抒懷的方式,通過對于客觀現實的抒發(fā),折射出了自己內心的情感與思考。在讀這篇著作的過程中,我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對于詞曲藝術的深厚情感,同時也能夠從中汲取到情感共鳴的力量,增強了我對于詞曲藝術的熱愛和創(chuàng)作的信心。
第四段:領悟人生之道的智慧。
人間詞話不僅僅是一本藝術批評的書籍,它更是一本關于人生之道的智慧之書。通過對于詞曲藝術的分析和評論,袁宏道不僅能夠理解和欣賞藝術作品,還能夠領悟到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能夠從中找到許多關于人生的啟示,對于如何處理人生中的困惑和挫折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
第五段:改變自我的思考方式。
通過閱讀人間詞話,我深刻地認識到了藝術的價值和意義。我們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欣賞和消費,更要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層含義。通過學習和研究藝術批評的知識,我們能夠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世界和人生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感悟。因此,我決定將讀書的過程和體會付諸行動,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和思考方式,為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總結:
人間詞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和感悟,不僅讓我更加了解了藝術的深層次意義,還讓我對人生的認識有了全新的視角。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堅持不懈地閱讀,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和視野,用藝術的智慧來指導我的思考和行動。我相信,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我能夠走出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并將藝術的美好與世人分享。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三
人間詞話是唐代文學家劉勰所著的一部講述詞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技巧的著作,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這本書以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劉勰對于詞的獨到見解以及對于藝術追求的堅持。下面就是我在閱讀《人間詞話》時所獲得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首先,在《人間詞話》中,劉勰對于詞的定義讓我受益匪淺。他認為詞應該具備音韻感和意象感,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來傳遞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詞不再僅僅是押韻的工具,而是一種寄托情感的媒介。閱讀劉勰的觀點讓我重新認識到了詞的無限魅力,也為我今后的寫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其次,《人間詞話》中的一些具體技巧和創(chuàng)作原則也對我產生了深深的啟發(fā)。劉勰提到既要注意對仗和押韻,同時也要講究諧音和避免平仄超越的問題。他還強調了對于詞牌的運用和曲調的選擇。這些技巧和原則對于我來說都是新的認識和領悟,在今后的寫作中將會派上很大的用場。
第三,《人間詞話》中對于詞人的要求也讓我受益匪淺。劉勰認為詞人應該具備崇高的情操和扎實的文學修養(yǎng)。他強調內秀性格和質樸真誠的品格對于詞作的影響。他還提到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修煉來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這些對于詞人的要求無疑也適用于其他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辛苦和付出。
第四,《人間詞話》中的一些案例和實例對于我理解和欣賞古代詞作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劉勰以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對于詞的獨特理解,詳細解說了很多著名的古代詞作品。通過對這些作品的分析和評述,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詞作品的內涵和特點,也為我理解和欣賞這些作品提供了更多的視角。
最后,《人間詞話》傳遞給我最深刻的一點是對于藝術追求的堅持不懈。劉勰提到詞的創(chuàng)作必須以真、純、雅為原則,堅持追求真實感情和獨特表達方式。他還強調創(chuàng)作中的用詞和意境的選擇要求細致入微。這些潛在的要求無疑對于每一個文學創(chuàng)作者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然而正是這種無止境的追求和堅持,才能讓藝術更加美麗和珍貴。
總之,《人間詞話》對于我的寫作和對于藝術的認識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對于詞的理解更加深入,寫作技巧也有了更多的啟發(fā)。同時,這本書也讓我明白了藝術追求的重要性和堅持創(chuàng)作的必要性。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寫作道路上不斷努力,融入劉勰的思想和個人感悟,一定會成為一名更加出色的作家。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四
曾經,有“秋波橫欲流”“魂迷春夢中”的綺麗浮靡;亦有“無淚可沾巾”“飄零事已空”的悔恨悲戚;然后,有了“垂淚對宮娥”“回首恨依依”的亡國之哀。傾盡“一江春水”,換來牽機毒藥。
南唐李煜。
王國維謂:“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薄伴喪烙鷾\,則性情愈真?!薄罢嫠^以血書者也?!?BR>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一個筆力縱橫,他豪放超逸、恬淡曠達;“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一個,筆力雄厚,他壯志難酬、慷慨悲壯。
北宋蘇軾、南宋辛棄疾。
王國維曰:“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薄白x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薄坝装仓烟?,在有性情,有境界?!?BR> “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他,至情的楞伽山人,面對富貴可以輕看,面對仕途亦會厭倦,面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面對心與境合的自然合諧狀態(tài),他卻流連向往。“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這才是他的《飲水集》。
滿清納蘭性德。
王國維評:“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BR>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杰出的學者,在文學、美。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五
讀《人間詞話》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極為愉快的閱讀之旅。這本書是清代文學家袁枚所著的一部文學評論集,對于理解古代文學的精髓和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受啟發(fā)和感動,通過對于書中內容的思考和吸收,我也發(fā)現了自己在寫作和文學欣賞等方面的不足之處。下面我將從書中的五個不同方面談談我的體會和心得。
首先,書中對于古典文學的賞析讓我對于古代文學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袁枚通過對于唐宋兩代文學的精彩點評,將文學賞析的方法論傳遞給了我。他在書中提到了很多古代文人作品的細節(jié),比如“九擬圖”、“鶯鶯幕中拋膽影”等,通過對于這些細節(jié)的解讀,我進一步領悟到了唐宋文學的獨特之處。而讀到這些具體細節(jié)時,我也時常會腦海中浮現出相關的古代詩詞和作品情節(jié),這種親近感讓我更加享受閱讀的過程。
其次,《人間詞話》對于寫作之道的探討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書中提到了文學作品要有“實”和“情”的并重,這給了我很深的觸動。很多時候,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過于追求華麗的文字和修辭,而忽視了情感的表達和思想的沉淀。袁枚告訴我,一篇好的文章必須要有生動的實物描寫,同時又要表達出作者內心的真實感受和獨到見解。這使我開始思考,寫作并不僅僅是漂亮的文字堆砌,而是要追求與讀者的情感共鳴和思想的交流。
第三,《人間詞話》中關于審美意識的討論也給了我很多啟發(fā)。袁枚在書中提到,詩詞的美在于流露出人間的真情實感。他指出,真正的美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的,詩人應當有真誠的眼光和感悟,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文學作品中。這讓我意識到,美是無處不在的,而詩詞就是一種美的表達方式。只要我們用真誠的心靈去體驗生活,去品味日常的點滴,就能夠把握住那些美好的瞬間,并通過寫作將之傳遞給讀者。
接下來,《人間詞話》中對于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思考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袁枚在書中多次強調對于古代文學傳統(tǒng)的重視,但又不求生硬的跟從。他認為文學的發(fā)展需要有前人的積累,但也需要有創(chuàng)新的力量。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意識到我作為現代人,有責任繼承和發(fā)展著古代文學的精神,并為之注入現代人類的關懷和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文學保持活力,并與時代同行。
最后,《人間詞話》的閱讀給了我很多對于文學欣賞的啟迪。書中提到了很多古代文學作品和詞曲欣賞之道,讓我重新審視了詩詞和曲目的魅力。通過對書中的描述和解讀,我再次感受到了古代文學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之美,這也讓我對于現代文學和音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欣賞。
總而言之,《人間詞話》這本書不僅是對于古代文學的研究和賞析,更是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審美意識的啟發(fā)。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加深了對古代文學的了解和喜愛,而且也為自己的寫作能力和文學欣賞水平的提升找到了方向。希望未來能夠更加努力地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讀書欣賞上有所突破,繼續(xù)追求美的境界。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六
《人間詞話》是明代文學家楊慎所著的一本詞論著作,共分為十四卷,堪稱詞學研究的經典之作。讀完此書,令我深受啟發(fā),對于詞的創(chuàng)作和鑒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對《人間詞話》的讀書心得和體會。
首先,楊慎在《人間詞話》中對于詞的定義與寫作技巧做了詳盡的解析。他指出,詞是一種音樂性的文學形式,要求具備抒情與婉約的特點。他提出了“本神妙,旨意悠久,淫聲雅音”的標準,強調了詞的音樂性、意境與表達的獨特魅力。此外,他還提出了“情景交融、意象生動、音韻和諧”等創(chuàng)作技巧,為后世的詞人們指明了創(chuàng)作的方向。這些理論觀點對我來說極具啟發(fā),使我更加明確了自己在創(chuàng)作中該追求什么樣的境界和表達。
其次,楊慎在《人間詞話》中對于古人和當代的詞作進行了詳細的評析,從而讓我們對于優(yōu)秀的詞作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他尤為推崇宋代的李清照和辛棄疾的詞作,認為他們在音韻、意境和表達上都有獨到之處。此外,他也對于當代的一些作品進行了評析,指出其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建議。通過閱讀這些詞評,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好的詞作,也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進行相應的改進和提高。
第三,楊慎在《人間詞話》中提到了許多關于情感的表達方式和內容,使我對于情感的表達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認為詞人應該直抒胸臆,不刻意拘泥于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和格局,要求其詞作有真實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靈活的表達。這讓我明白了詞作其實是一種情感表達的藝術形式,要在真實與藝術之間尋找平衡,通過自己的感悟與體悟進行情感的表達,使得讀者能夠共鳴并產生共鳴。
第四,楊慎在《人間詞話》中還提到了一些關于修辭和寫作技巧的問題,使我對于如何提升詞作的表現力有了更多的思考。他強調對于修辭的熟練掌握和運用,認為修辭是提升詞作藝術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他還強調了修辭一定要與情景相得益彰,否則會顯得夸張而失真。這讓我明白了修辭的一種高境界是能夠將修辭與情感表達完美結合起來,并達到一種奇妙的境界。
最后,讀完《人間詞話》讓我對于詞這一文學形式有了全新的認識。詞不僅是一種優(yōu)美的音樂性的抒情表達,更是一種情感的釋放和表達。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對于詞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有了更高的審美追求。我相信,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思考,進一步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和素質,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加出色的詞作。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七
大師級別,修仙等級不夠。
最主要的是作者,大師真的很有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可能是我們之前上學讀書,應試而有了套路,遇到李白大神就說什么瀟灑豪放啊,遇到白居易就通俗易懂之類的,所以看到王國維大師對于幾大名家的見解,不明覺厲。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八
人間詞話是明代文學家辛棄疾所著的文藝理論著作,包括了辛辛集作者的若干論文和世界名家的一些詞法評論,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里程碑之作。讀書《人間詞話》給我?guī)砹松钌畹乃伎己蛦l(fā),我認為這本書是一部對于詞體詩的全面解讀,也是一部揭示其背后深層意義的啟迪之書。
人間詞話的開篇部分是辛棄疾對詞體詩的定義和分類。辛先生認為,詞體詩是人們在生活瑣碎之事、個別的人物和景象中所抒發(fā)的感情,它不同于其他文體的詩歌,注重情感的真實和直接表達。通過對宋詞的研究和思考,辛棄疾將詞體詩分為七種,從抒情詞、對景詞到議論詞和夜行船詞,普遍揭示了宋詞的多樣性。對于我來說,這讓我更加深入理解了詞體詩的特點和魅力。
人間詞話的第二部分是辛辛集作者對于詞體詩的創(chuàng)作心得。辛棄疾作為當時的一位重要詞人,他的創(chuàng)作心得對于研究和理解詞體詩的人們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他講到了對于情感的捕捉和表達,對于文字的選用和運用的重視,以及對于音韻的追求等等。讀到這部分,我深深感受到了創(chuàng)作的艱辛和對于詞體詩追求完美的堅持。
人間詞話的第三部分是對于詞人的評價和鑒賞。辛棄疾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詞人,他也是一位卓越的評論家。他通過對于當時詞人作品的評價和分析,給予了讀者更多的鑒賞視角和評判標準。他注重詞人的情感真實性和表達技巧,認為詞人需要有真摯的情感才能打動人心。這對于我來說,讓我對于詞體詩的鑒賞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人間詞話的第四部分是辛辛集作者對于詞詩起源和發(fā)展的深度探討。辛先生通過對于古代文學作品的梳理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將宋詞放在了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中,探究了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脈絡。他認為,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之一,它體現了文學的不斷進步和成熟。通過對于這部分的閱讀,我對于詞體詩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人間詞話的結尾部分是辛棄疾對于詞體詩的總結和展望。他認為,詞體詩是一種真實的表達法,詞人需要用真情實感去書寫,才能與讀者產生共鳴。辛辛集作者總結了詞體詩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技巧,對于后世詞人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大幫助。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詞體詩的魅力和獨特性。同時,辛棄疾的展望也讓我更加堅信,詞體詩在中國文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通過閱讀《人間詞話》,我對于詞體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這本書讓我對于詞體詩的構成、創(chuàng)作心得和鑒賞能力有了提高。同時,辛辛集作者對于詞體詩的發(fā)展和意義的探討也讓我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傊x書《人間詞話》讓我在詞體詩的海洋中,感受到了美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也更加珍視了中華文化的瑰寶。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九
人間詞話是明代文學評論家劉基所著的一部藝術理論著作。這部書以詞為主題,從藝術、寫作技巧、情感表達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評論。在閱讀人間詞話的過程中,不僅使我對詞的魅力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而且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也有了新的體悟。下面,我將分享我的讀書心得體會。
在我看來,人間詞話首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藝術啟示。劉基通過對于古代文人如杜牧、辛棄疾等的寫作風格和表現方式的分析,讓我明白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和自由性。他認為詞應該以寫景、抒情為主,但是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自由的形式和多樣的表現方式更加重要。這使我意識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可以是多樣的,創(chuàng)作者只需追求真實感受和自身情感的表達,而不必受拘束于固定的形式和風格。
人間詞話還對詞的寫作技巧進行了詳細的剖析。劉基以子虛烏有、含蓄和意境為基本特點,指出寫好一首詞需要注意選詞、運用修辭手法和清晰的結構。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如何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來提升作品的藝術效果。尤其是創(chuàng)作詞時,借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手法可以豐富作品的意境,使作品更加生動有趣。
此外,人間詞話還展示了劉基對情感表達的獨特見解。劉基認為情感表達是詞的靈魂,只有通過情感的渲染和表達,詞才能打動人心。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深有體會地感受到了這一點。一首好的詞應該能夠喚起讀者的共鳴,讓人產生共情之感。對于詞人來說,要懂得用簡練的文字將情感傳遞給讀者,使讀者感同身受,這是一種高深的藝術。
同時,人間詞話還對于詞的審美價值進行了探討。劉基認為好的詞作不只是娛樂和享受,更應該具備一定的思想性和感染力。閱讀了人間詞話之后,我對于詞的價值觀發(fā)生了改變。詞不僅是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思想的表達和情感的展示。一首好的詞作不僅應該能夠容納更多的思考和精神追求,還應該能夠通過文字傳達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
總的來說,閱讀人間詞話對我來說是一次有益的體驗。詞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文學形式,它的內涵和價值一直以來都備受討論和研究。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對詞的藝術性和表達方式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也對于詞的審美價值和意義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我相信,這些讀書心得體會將對于我今后的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
1、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主觀之詩人,不可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
2、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
3、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詩人之眼,則通古今而觀之。
4、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鳥共憂樂。
5、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6、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故謂文學后不如前,余未敢信。
7、辛棄疾【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女亙〕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秀笔谷顺?。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沈?。咳舻蓝箭R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一
人間詞話是明代文學家蔡東藩創(chuàng)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論的集大成之作。它以詩歌為主要切入點,對于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原則、技巧以及鑒賞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讀完人間詞話后,我深受啟發(fā),對于詩詞創(chuàng)作以及文學欣賞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對于人間詞話的一些個人心得和體會。
首先,人間詞話中強調了詩詞創(chuàng)作的真實性和情感表達的重要性。詩詞創(chuàng)作應該是藝術家真實感受的表達,而不是虛構的東西。蔡東藩在書中說:“言之無物似水中之浮云,心中無感似夜空之繁星”,意味著詩詞創(chuàng)作要貼近生活,流露出真實的情感。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我開始更加注重從生活中的點滴中獲取靈感,通過真實的情感表達,使作品更加質樸和有力量。
其次,人間詞話強調了詩詞創(chuàng)作的藝術性和獨特性。藝術作品應該有自己的風格和獨特之處,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或者模仿他人。蔡東藩在書中說:“吾嘗憎文字,即彼蘊意之局限而為耳”,強調了文字的局限性和創(chuàng)意的重要性。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我努力尋找自己的風格和獨特之處,不拘泥于既定的格式和規(guī)則。只有通過獨特的創(chuàng)意,才能使作品更加有個性和吸引力。
再次,人間詞話強調了詩詞創(chuàng)作與時代的聯系。蔡東藩在書中說:“吾素以八代詩論非欲吹捧眾人,但欲比照”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味跟風贊美一時之詩,而是看重作品與時代的關聯。在我的閱讀中,我也開始注重詩詞作品與當代社會之間的聯系,關注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體驗,將之反映在作品中,使作品更加富有時代感和現實意義。
此外,在人間詞話的閱讀中,我也學到了一些鑒賞詩詞的方法和技巧。蔡東藩提出了七言絕句的分類方法,對于不同類型的詩句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我的閱讀中,我開始注重從詩句的結構、韻律以及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提高了自己的鑒賞能力。
總之,人間詞話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文學理論著作,通過閱讀與學習,我對于詩詞創(chuàng)作以及文學欣賞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從中汲取了詩詞創(chuàng)作真實性和情感表達的精髓,注重了創(chuàng)造獨特和有個性的作品,關注了作品與時代的聯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詩詞鑒賞的方法和技巧。這些對于我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我相信我會在詩詞創(chuàng)作方面有更好的成績,并且能夠更好地欣賞和理解優(yōu)秀的詩詞作品。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二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階級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階級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王國維的這三境界是我讀師范時所了解的,當時就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次有幸拜讀后,頓覺詞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當你遨游其中使你會發(fā)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王國維一生在考據、哲學、文學評論等多方面成就俱佳,然而他對自己寫詞的工夫尤其自得,曾說過這么一段雄視百代的話,他說:余之于詞,雖所作尚不及百余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王國維說這話的時候剛滿三十歲,只寫過百來首詞,就輕易把八百年來的詞人幾乎全不放在眼里,寫作能寫到這等份上,先不說歷史評價如何,就算清狂自信也夠透徹的了。這位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在他五十歲的壯盛之年,跳入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沒頂而死,其一生就是對人生問題不斷追索討問的過程。有人說他是遜節(jié)于清朝的遺臣,有人說他是憂心世道的烈士,也有人說他只是受不住羅振玉這位師長的長期欺壓,一口怨氣咽不下去,就投水自盡了。王國維戲劇性的死亡對歷史學者而言是舉足輕重的,但對于寫作或畫畫的人而言,他所留下的文字比他個體生命的終始短長更重要。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是王國維文學批評的代表作,在清代眾多的詞話中,《人》以其見解之新穎,理論之獨創(chuàng)熔中西美學、文藝思想于一爐,突破清代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獨樹一幟,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條新路,在中國學術思想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雖為論詞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廣泛,不限于詞,“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夏承燾《詞論十評》),它突破清代詞壇浙派、常州派的門戶之見,獨創(chuàng)一派。這《人》是在探求歷代詞人創(chuàng)作得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自己藝術鑒賞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切身經驗,提出了“境界”說,為王國維藝術論的中心與精髓。
境界說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一個觀點,即文學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實際和它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觀和客觀,理想和現實,情感和理智的統(tǒng)一所謂境界非獨謂景物,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寫境,即有創(chuàng)造的境界,有寫實的境界。
在此,對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確的說明,繼而又對境界的構成作了具體闡述,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雖寫實象,亦理想家也,這就是說,境界是詩人模寫自然又表現理想構成,成功之詩必然是理想與寫實的密切結合。譬如書中對于境界的闡釋有:詞以境界為最上。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三
書籍簡介:。
摘抄:。
1.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2.自然中之物,互相關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3.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敢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4.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草共憂樂。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該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并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里,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深遠。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翻閱《人間詞話》,不難發(fā)現王國維讀了很多書,寫了許多書的評論,也因此《人間詞話》被譽為文學批評著作,但是我猜測,人間詞話只是王國維先生的讀書筆記而已。他讀一本書,摘抄語句,發(fā)表自己的感想,一開始也許他只是寫給自己看的,但是記錄著記錄著,由于見解獨到,有理有據,就成了一本評論著作。
由于我的文學功底的缺失,對本書中的一些文章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則完全不知所云了,唯一記得最牢的是書中最有名的一段話: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忘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這段話由三首詩中的三個句子組成,所表達的本意與王國維想表達的意思相去甚遠,但是經王先生一組合,表達了他認為的境界,卻也相當合理,可見王國維先生文學創(chuàng)新的能力很高。而其中所傳達的,對我們也有不可否認的現實意義。
在我看來,第一境,就是說…………立志,或者說清楚明白自己要怎么走?!惊毶细邩牵M天涯路】,就是說你得知道你現在研習的這門功課,到了后面到底能學成什么樣,你得怎樣學到那樣的程度,對自己攀登的這一條路有著清晰的了解。第二境,就是積累。積累自己的知識,積累格律音韻的發(fā)展歷史和各個時期的理論,積累詩才和典故,積累講故事的竅門橋段和閱歷……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一輩子都在這一境晃蕩,修煉到第二境巔峰的人就可被稱作大師矣。第三境,就是頓悟。在一瞬間明白自己這門功課的本質,將自己所積累的一切知識融會貫通,從此再不被束縛,隨心所欲,自在揮灑,即孔子言:“隨心而不逾矩”是也。所謂的不被束縛,不是說可以亂來,而是說徹底梳理建立完自己的理論體系后,一切逾距的行為根本不會在身上出現。那些不對的東西自然會覺得丑陋,而絕不會出現。
書中這樣說道:“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的確,蘇東坡和辛棄疾的詞能夠達到如此高的成就,并不僅僅是展現出的詞那樣簡單。能夠寫出這樣的詞,除了有運用文字的功力,還有他們淵博的學識和寬廣的胸襟。想要達到如此成就的人,若只是去效仿他們作出的詞,而沒有去積累知識拓展視野的話,那果真是東施效顰,不能達到目的。問題也就會變得更加復雜倘若我們腳踏實地的來完成自己的學習過程,其對我們的回報我相信不僅僅完成的喜悅。更多的可能是成就感!
書中說“詞之忠實,不獨對人事宜然。即對一草一木,亦須有忠實之意,否則所謂游詞也”?!爸覍崱庇兄液窭蠈?、忠誠實在之意。對人事的忠誠態(tài)度,這一直是我們強調的。忠于他人,不瞞騙,不欺詐,這是最基本的做人準則,也是大家從小就了解的。然而,對草木這些沒有人事互動的自然景物,要本著如此的忠實態(tài)度,的確還沒有太重視。聽過很多人的寫作過程,大家都比較習慣于借景抒情?;蛟S,當大家增加對萬物自然本色的重視,堅持尊重自然的情境,以本色為上,再加以自己情感的文字,兩者相融,一定會有更多令人稱贊的作品出現。一草一木的原有本色,有不一樣的光彩。同時,忠實于自然,也要忠實于人事,忠誠得對待他人,這是一直不能撇下的做人準則,對人對物對文,“忠實”二字不可拋。
如今走入大學,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告誡我們要懂得為人處世,這不是教我們處心積慮,而是讓我們明白人與人交往有必須堅持的準則和不能碰觸的原則。所以如今讀完《人間詞話》,看到王國維先生對詞話的評判,就自然聯系到了人事這一面。其實對詩詞的要求,何不就是對詩人詞人的要求呢?詩人詞人對作品的態(tài)度,又怎不能體現出他們對萬事處理的心態(tài)呢?對萬事的處理又怎會不包含對人事的處理呢?也就是順著這條思路,我便有了這些感想?;蛟S我的讀書感想并不是大部分讀者的感受,但“一百個讀者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同一本書在不同的人心中會與作者產生不同的“共鳴”,而我的反應就是這些文字。寫詩作詞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為人處世也不是一門淺顯的學科。我認為,在我們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學習過程里,也就摻雜著對人事的看法和體悟。學好學校里的課程,不僅可以增長學識,加深內涵,寬廣胸襟,也可以將我們塑造成一個個“有情有義”“有人情味”的人。對一個社會人而言,這是多么基本的標準,然而如今這樣的人已十分珍貴。我們是小文人,更是社會人。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四
王靜安的《人間詞話》問世以來,一直膾炙人口,他的詞話所標舉的“境界”一詞,文學評論者多奉為圭臬?!熬辰纭币辉~的提出,蓋欲取代嚴羽的“興趣”,王士禎的“神韻”,王靜安并自負此為“探其本”的發(fā)現。
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
其實,這里的意境一詞,依舊是滄浪所謂的興趣,阮亭所謂的神韻,只不過說法不同而已。而王氏的境界說,以為詞之有無境界的關鍵,便是自然,也就是真。
前人有言:論詞者之所謂自然,蓋有二義。如王灼《碧雞漫志》所主的自然,是不待錘煉之自然,他舉《敕勒歌》和《易水歌》為例來說明自然是“變徵換羽于立談間”,是出口成章,揮筆成文的;這和劉勰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鐘嶸《詩品序》所標舉的“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等說法較為近似,這是一類;另如彭孫遹、王鵬運、況周頤等所主張的自然,而是絢爛之極復歸平淡的自然。前者主吟詠情性,不待雕飾,故特別注重天才;后者因主“自然從追琢中來,”所以除了天才,他們還重視學識,甚至于認為學識可以彌補天才之不足。而王靜安的境界說,可肯定是屬于前者,是重視天才,主創(chuàng)造而不主因襲的,即“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tài),”“不使吏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照此一說,可知“自然”也是“真”的含義之一,并為達到“真”的必備條件。則王靜安以為納蘭詞的好處,是在自然也就是像李后主一樣,都是閱歷淺而有赤子之心的人。所謂赤子之心,其含義究竟如何?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并沒有明確的界說,但他在《叔本華與尼采》一文中曾引尼采《察拉圖斯德拉》的一段文字,“赤子若狂也,自然之輪也,第一運動也,神圣之自尊也。”如是,王氏所謂的“赤子之心,”似乎是一種純依智力不受意志左右,純依主觀不受客觀影響,純依直觀不雜概念的心理狀態(tài);但就藝術而言,唯有天才具備此種心態(tài)。具備此種純真無染的赤子之心,則詩人詞人,就能“以自然之眼觀物,”以直觀去領受這個世界,做到妙手造文,能使紛沓之情思,以極自然之表現,望之不啻真實之暴露,而修辭的自然,也就成為理所當然,不待追琢錘煉了。
其實,以上的“自然”一論,在王靜安的境界說中,是就寫作技巧而言,是說表現要恰到好處,不可過于雕琢;而所謂真,是就作品內容而言,是要感情真摯,不可虛浮。
談到這里,就要說一說境界的內容?!度碎g詞話》卷上云: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據此,我們曉得所謂境界是統(tǒng)意與境二者而言的,境界也就是情趣和意象。情趣是屬于情感的,而意象是屬于景物的,因此境界有造境與寫境之分。《人間詞話》又說: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皩毢熼e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可見,據王靜安的看法,境界又有大小之分。但我們細讀全書,可以發(fā)現這和他所說的`造境、寫境與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深相關聯。蓋據康德說,優(yōu)美乃無我之境所表現的形式,往往確定而有限;而壯美乃有我之境因只存于我們的思想之中,不見于實際自然界,因此達于無窮。所以無我之境界較小,而有我之境者境界較大。
以上就王靜安的觀點,將境界說的要點,作了一個概括的說明,現在談談筆者個人意見,參考各家說法,評論其得失。
先說境界說的好處,前人曾推許王靜安為“文學革命的先驅者”,此話并無過譽之處,王氏確可當之無愧。其一,與舊有詞話相比,王氏沒有摘句之弊,其論詞又能以哲學、美學觀點來分析申論,不落俗套;其二,晚晴詞風多主南宋且競相效仿,因襲陳故者甚繁,而開創(chuàng)新意者少,故王靜安轉變風氣,實在可說是獨具慧眼,雖未免有矯枉過正之處,卻亦能切中時弊,為后來的文學革命開一先河;其三,王靜安主真切,重自然,此乃千古文學不易之定理,而王靜安除此之外,尚且要求在真切之余,能夠表現人生,美化人生。他的詞話所以叫做《人間詞話》,都可以曉得他是有意描寫人生的,這點和歷代那些評論詩詞的人,就其對人生的體驗而言,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五
王觀堂在人間詞話中闡述了他關于詞的理論,語言往往短小精辟。如“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一切景語皆情語”、“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也”;讀之,似乎也如入境界,在慢慢細品中由“獨上高樓”而至“人憔悴”,最終達到“驀然回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在閱讀中有了點滴收獲——與觀堂先生一起讀詞,詞之差別與境界豁然開朗。
“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BR> 真情最為動人。沒有真實情感的賦予,再華麗的辭藻也顯得膚淺虛偽,再精巧的構思也顯得空洞無味。境界,原來全在一個“情”字上。寫詞如此,寫詩、散文、小說,不都是如此嗎?文學如此,做事、為人,不都是如此嗎?真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秉著一顆真心,才能打動別人的真心。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現實二派之所由分。然而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BR> 中國文學自古就有現實主義的《詩經》與浪漫主義的《離騷》?!对娊洝冯m然寫實,卻不覺得其晦澀或枯燥無味;《離騷》雖然想象,也不覺得其怪誕而不可理喻。我們不可能將真正偉大的作品完全歸于哪一派——它們在主體上屬于某一派,然而在另一方面,另一種風格的補充又使其具有自然之美,而不是僵死在某一個框架里。誠如王觀堂先生所言,一個詩人往往既是理想家又是寫實家,因為他活于物質的世界中,必然心存實物;而只有當他人保存著不竭的想像之泉,他才能掌握文字的靈性。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BR> 有我和無我之境并無高下優(yōu)劣之分,只是為寫詩的心態(tài)和情感所決定。無我之境如佛家,置身事外,寫景得以淡然悠遠;而有我之境便是一個感情豐富的歌者,隨心吟詠之中使得情景交融,人與景交相呼應。
“境界有大小,不以事而分優(yōu)劣?!?BR> 同樣,“寫什么”往往決定了境界的大小。然而并非寫大場面、頌大事業(yè)就是境界高人一籌。婉約派們寫來寫去也總是傷春悲秋,相思高樓,依舊是有著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之類的詞之大家。小境界更能寫出點點滴滴的離愁別緒,百轉愁腸。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BR> 客觀之詩人必須多閱世,這是必然的;而主觀之詩人無需閱世,只需保留著赤子之心嗎?閱世當然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觀堂先生是認為“閱世少”造就了這些浪漫主義的詩人——我以為不然。屈原閱盡世間污濁和不平,性情不是仍然真到了極點嗎?李太白仕途不順,云游天下,閱世少了嗎?李后主身負亡國之痛,從詞中固然可窺見其赤子之心,然閱世大概也是并不少的。閱世是對這個世界的深層理解,是情感和心靈的體驗和碰撞。真正的詩人絕不會回避直面生活的現實,赤子之心也不會在閱世中逐漸消失。
觀堂先生花了大量的筆墨點評各家之詞,如歐陽修、秦少游、李后主、馮正中……他分析各家特點,具言長處。然而對于張玉田、吳夢窗之輩,又語言犀利,甚至曾有“白石尚有骨,玉田則一乞人耳?!贝搜耘u其詞砌字而淺薄,意竭于模擬;評價白樸,既有《秋夜梧桐雨》的“元曲冠冕”,亦有《天籟詞》粗淺到“不足為稼軒奴隸”。觀堂先生的評價抓住要害,可謂解頤。又提到周濟、劉熙載的觀點:“梅溪詞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周旨蕩而史意貪”,原來詞品連于人品,此二者不可分。
《人間詞話》,我仍是沒有讀完的。也許,直到某一天我得以熟悉觀堂先生提到的每一詞家,我才可能有一些真正的領悟。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六
隔與不隔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提出的一對相反的審美概念。
隔,隔膜,是指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其情、景、辭,或是藝術構思,境界物化等,有關節(jié)不妥貼,不圓潤,給讀者造成隔膜。所謂不隔、與隔相反,詩歌創(chuàng)作完美渾成,詩意濃郁,形象鮮明生動,含意深厚耐人尋味,隔與不隔,既可以對一位詩人而論,又可就具體的詩作或手法而言。
這一點與大家熟知的王國維先生的讀書三境界說是一脈相承的。王國維先生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BR> 王國維先生認為詞以境界為上,判斷詞的核心標準是境界。
說老實話,我對詞是一無所知。但是我對王國維先生的境界說頗為認同,從事教育工作也當如此,不能靠技巧,而要靠真心。
我一直認為,當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主要就是和學生交往。我也一直和家長說,如果你能夠和孩子正常的、無障礙的交流,那就行了。剩下的就交給我了?,F在的問題是,如何能夠在有學習壓力的情況下與學生正常交往。
于是乎,出現了多種不同的交往手法。比如,裝。有一個老師在介紹點名經驗的時候這樣說。開學第一天點名,發(fā)現有一個學生姓名不認識,怎么辦呢?直接跳過出,點完以后,然后問,還有哪個同學沒有點到。其實,完全沒有必要,老師也沒有必要裝的高高在上,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課前應該看看花名冊,不認識的查查字典,實在弄錯了,當場承認,也沒有什么。
還有的老師喜歡哄學生。說得好聽一點是鼓勵?,F在的班主任,很少去罵學生,更不要說是打了。原因很簡單,害怕出事。倒不是害怕把孩子打傷出了事,而是害怕學生舉報,自己出了事情。很明顯,這是一種不真誠的表現,也不是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施教的。
也有的老師喜歡騙。明明學生考大學一點希望都沒有,還欺騙學生說能夠上一本,并且說的信誓旦旦。適當的鼓勵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沒有原則的欺騙就沒有必要了,如其那樣,還不如讓學生腳踏實地,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能上大學固然最好,不能上也要考慮未來,是上???,還是復讀,要么是走其他的道路。不至于因為一個虛無縹緲的大學而耽誤了學生。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七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靜安先生以“境界”二字作為文篇開首,奠定了中心,一詞知因,至于這果,還是要細細來品。葉嘉瑩先生曾提出過《人間詞話基本理論—境界說》,縱觀各位學者,讀者的評價多以“境界”而起。
詞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行于宋。與詩似而大不同,相對而言,詞的規(guī)格,平仄,韻律更為嚴謹,卻較多數書讀者傾心。我個人自小愛詞就甚于詩,有些許受不了詩那種五言七律的正統(tǒng)規(guī)格,卻作詩多于詞,詩的主體更易把握,不易離神。而詞雖然熟知創(chuàng)作基準,稍有不慎便易離神,換種說法散神。與靜安先生所說“境界”差不多。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可見得,境界之于詞在靜安先生眼中的重要性。其境界為人不同為人同,故可獨樹一幟,從詞的發(fā)展來看,出彩詞作便是向我們一一印證了其沉淀的瑰麗。
《人間詞話》是靜安先生的大作。古往今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對詞的評價極到位,以西方美學的觀點定義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瑰寶,可是卻也如葉嘉瑩先生所言,受到中國封建古典文學的影響,使《人間詞話》沿用文言體,評價雖簡潔精煉,卻無法給讀者呈現出透徹的品詞之想,便略顯不足。這也是《人間詞話》被一些人所排斥的原因之一。
于我而言,其不然,這種言盡意未盡的表達方式,其實是給讀者擴展的空間。也并不是不可取。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八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階級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階級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王國維的這三境界是我讀師范時所了解的,當時就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次有幸拜讀后,頓覺詞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當你遨游其中使你會發(fā)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王國維一生在考據、哲學、文學評論等多方面成就俱佳,然而他對自己寫詞的工夫尤其自得,曾說過這么一段雄視百代的話,他說:余之于詞,雖所作尚不及百余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王國維說這話的時候剛滿三十歲,只寫過百來首詞,就輕易把八百年來的詞人幾乎全不放在眼里,寫作能寫到這等份上,先不說歷史評價如何,就算清狂自信也夠透徹的了。這位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在他五十歲的壯盛之年,跳入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沒頂而死,其一生就是對人生問題不斷追索討問的過程。有人說他是遜節(jié)于清朝的遺臣,有人說他是憂心世道的烈士,也有人說他只是受不住羅振玉這位師長的長期欺壓,一口怨氣咽不下去,就投水自盡了。王國維戲劇性的死亡對歷史學者而言是舉足輕重的,但對于寫作或畫畫的人而言,他所留下的文字比他個體生命的終始短長更重要。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是王國維文學批評的代表作,在清代眾多的詞話中,《人》以其見解之新穎,理論之獨創(chuàng)熔中西美學、文藝思想于一爐,突破清代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獨樹一幟,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條新路,在中國學術思想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雖為論詞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廣泛,不限于詞,“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夏承燾《詞論十評》),它突破清代詞壇浙派、常州派的門戶之見,獨創(chuàng)一派。這《人》是在探求歷代詞人創(chuàng)作得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自己藝術鑒賞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切身經驗,提出了“境界”說,為王國維藝術論的中心與精髓。
境界說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一個觀點,即文學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實際和它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觀和客觀,理想和現實,情感和理智的統(tǒng)一所謂境界非獨謂景物,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寫境,即有創(chuàng)造的境界,有寫實的境界。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九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先生接受西方美學思想的洗禮之后,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王國維先生早年從事過西方哲學的研究,而《人間詞話》卻寫于他已厭倦西方哲學而興趣轉移于中國舊文學之際,故其中雖然時時流露出早年所受西方思想之影響,然而就全書的體裁和批評方式而言,其實與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話詞話一類作品是相似的。
接觸到《人間詞話》,便不可避免地談論到“境界”一詞,王國維先生開篇便將“境界”一詞作為評詞的基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痹诮酉聛?,則是標舉境界說的一些批評理論如“造境”和“寫境”之說、“有我”和“無我”兩種境界的討論等等,后部分為批評的實踐舉例部分。
作為純粹的詩詞評論,“境界”一詞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地點出了優(yōu)秀詞作所必須具有的特點。境界為詞之根本,而“興趣”、“神韻”乃詞的表象。有了意境,“興趣”“神韻”便自然而然顯現出來。無意境之詞,縱然辭藻華麗,也不過是其外金玉而已。其實對于各種文學體裁,都是要有境界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這樣才能久遠,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通常認為《人間詩話》是王國維關于詩詞之學的著作,這只是說對了一半,可以說,王國維其實是以評詞的方式,在言說著一種人生態(tài)度與生活方式,歸結到“境界”這一詞上來說,境界不僅僅是對于詞、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要求,其實更反映在人生的意義上。
大多數人接觸到王國維先生的評詞是從他的“三種境界”開始的:“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在這里,王國維將這三種境界講的似乎很透徹分明,闡述了那些成就大業(yè),有大學問的人所需奮斗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體現在“獨”和“望盡天涯路”上面,指一個人在孤獨中尋求自己的夢想,意為人生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第二個階段,體現在“為伊消得人憔悴”上,確立目標后,應為之付出無悔的努力;第三個階段,體現在“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上,就是說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標便會自然的實現。在這里,作者用評詞的方式說明了人生哲學的道理。在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地方,例如:“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這可以歸到理想與現實的討論;而“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钡恼撌隹梢宰鳛樽陨硇摒B(yǎng)對于處事的影響的論證。
在《人間詞話》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詞來描述所要表達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我想,王國維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詞來描述,是因為看重于其可以真切生動地表達感受,對于內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寫的景物而言,沒有比“境界”更好的詞語了,但“境界”在文中到底該做怎樣的解釋,從自己的`理解以及在對別人的評價做參考之后,似乎有了一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但終究只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那種朦朧的感覺,可能還是沒有讀懂的緣故吧,不過從葉嘉瑩著的《王國維及其文學評論》中關于境界的討論來看,似乎有了一點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認為王國維選擇“境界”一詞來作為他的評詞的特殊用語,是因為這種選擇符合中國文人在用詞時強調“有出處”的慣例,所以盡管語義含糊模棱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藝術,但也依然為讀者所接受。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二十
王靜安的《人間詞話》問世以來,一直膾炙人口,他的詞話所標舉的“境界”一詞,文學評論者多奉為圭臬。“境界”一詞的提出,蓋欲取代嚴羽的“興趣”,王士禎的`“神韻”,王靜安并自負此為“探其本”的發(fā)現。
《人間詞話》卷上云:
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
其實,這里的意境一詞,依舊是滄浪所謂的興趣,阮亭所謂的神韻,只不過說法不同而已。而王氏的境界說,以為詞之有無境界的關鍵,便是自然,也就是真。
前人有言:論詞者之所謂自然,蓋有二義。如王灼《碧雞漫志》所主的自然,是不待錘煉之自然,他舉《敕勒歌》和《易水歌》為例來說明自然是“變徵換羽于立談間”,是出口成章,揮筆成文的;這和劉勰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鐘嶸《詩品序》所標舉的“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等說法較為近似,這是一類;另如彭孫遹、王鵬運、況周頤等所主張的自然,而是絢爛之極復歸平淡的自然。前者主吟詠情性,不待雕飾,故特別注重天才;后者因主“自然從追琢中來,”所以除了天才,他們還重視學識,甚至于認為學識可以彌補天才之不足。而王靜安的境界說,可肯定是屬于前者,是重視天才,主創(chuàng)造而不主因襲的,即“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tài),”“不使吏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
《人間詞話》卷上云: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照此一說,可知“自然”也是“真”的含義之一,并為達到“真”的必備條件。則王靜安以為納蘭詞的好處,是在自然也就是像李后主一樣,都是閱歷淺而有赤子之心的人。所謂赤子之心,其含義究竟如何?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并沒有明確的界說,但他在《叔本華與尼采》一文中曾引尼采《察拉圖斯德拉》的一段文字,“赤子若狂也,自然之輪也,第一運動也,神圣之自尊也?!比缡牵跏纤^的“赤子之心,”似乎是一種純依智力不受意志左右,純依主觀不受客觀影響,純依直觀不雜概念的心理狀態(tài);但就藝術而言,唯有天才具備此種心態(tài)。具備此種純真無染的赤子之心,則詩人詞人,就能“以自然之眼觀物,”以直觀去領受這個世界,做到妙手造文,能使紛沓之情思,以極自然之表現,望之不啻真實之暴露,而修辭的自然,也就成為理所當然,不待追琢錘煉了。
其實,以上的“自然”一論,在王靜安的境界說中,是就寫作技巧而言,是說表現要恰到好處,不可過于雕琢;而所謂真,是就作品內容而言,是要感情真摯,不可虛浮。
談到這里,就要說一說境界的內容?!度碎g詞話》卷上云: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據此,我們曉得所謂境界是統(tǒng)意與境二者而言的,境界也就是情趣和意象。情趣是屬于情感的,而意象是屬于景物的,因此境界有造境與寫境之分?!度碎g詞話》又說: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凹氂牯~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皩毢熼e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可見,據王靜安的看法,境界又有大小之分。但我們細讀全書,可以發(fā)現這和他所說的造境、寫境與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深相關聯。蓋據康德說,優(yōu)美乃無我之境所表現的形式,往往確定而有限;而壯美乃有我之境因只存于我們的思想之中,不見于實際自然界,因此達于無窮。所以無我之境界較小,而有我之境者境界較大。
以上就王靜安的觀點,將境界說的要點,作了一個概括的說明,現在談談筆者個人意見,參考各家說法,評論其得失。
先說境界說的好處,前人曾推許王靜安為“文學革命的先驅者”,此話并無過譽之處,王氏確可當之無愧。其一,與舊有詞話相比,王氏沒有摘句之弊,其論詞又能以哲學、美學觀點來分析申論,不落俗套;其二,晚晴詞風多主南宋且競相效仿,因襲陳故者甚繁,而開創(chuàng)新意者少,故王靜安轉變風氣,實在可說是獨具慧眼,雖未免有矯枉過正之處,卻亦能切中時弊,為后來的文學革命開一先河;其三,王靜安主真切,重自然,此乃千古文學不易之定理,而王靜安除此之外,尚且要求在真切之余,能夠表現人生,美化人生。他的詞話所以叫做《人間詞話》,都可以曉得他是有意描寫人生的,這點和歷代那些評論詩詞的人,就其對人生的體驗而言,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再說《人間詞話》的一些缺點。蓋《人間詞話》乃王氏早年之作,因此我們實在不必以此來責備他。不過,就《人間詞話》論《人間詞話》,我暫且歸納了下列幾個缺點:其一,體例為臻完善,編排秩序也沒有系統(tǒng),因而論點錯雜間出,沒有統(tǒng)一感,這恐怕與他采用札記筆記方式的評論有關;其二,有些理論說得不透徹,容易令人發(fā)生誤會,如“隔與不隔”的問題,如“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問題等;其三,太過于自信主觀。譬如他太注重先天的才力而忽視了后天的人力,這是頗為值得商榷的;其四,論詞太偏重文章而忽略聲律。詞由樂府詩演化而來,原來是合律可歌的,張炎謂其先父《瑞鶴仙》詞的“粉蝶兒撲定花心不去,閑了尋香兩翅,”所以要將“撲”改為“守”;《惜花香》詞的“瑣窗深”所以要將“深”改為“幽”,又改為“明”,就是為了要合律的緣故。在講究聲律的詞人來看,詞的音律效果是要重于文字效果的,這點王靜安似乎沒有留意,因而不能對某些詞人——譬如南宋的吳夢窗、王碧山、姜白石、張玉田諸家,予以適當的評價。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二十一
詞,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文化的詮釋,和詩歌一樣,它是我們華夏文化中一朵璀璨奪目的奇葩。喜歡古老的中國文化,更喜愛精美絕倫的詞,因而愛上了《人間詞話》。
在細雨紛紛的暮春,最愜意的莫過于手捧書卷,憩于窗欞之旁,沏一壺香茗,享受極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書在懷,實是人生1大樂事!細品《人間詞話》,讓靈魂在古詞中得以沖滌,然后緩緩地,帶著清新的心情,讓蟄伏的心靈重新煥發(fā)活力。
在《人間詞話》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一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境雖過于平直,然登高遠望,無遮無攔,妙在深遠、曠達。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氣象取勝,無大胸襟,大豪氣難以為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是也,讀罷令人神清氣爽,胸襟開闊。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雖有些柔弱,然感觸細膩,凄婉動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性情取勝,無細致的感受,癡迷的情懷難以為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也,讀罷令人柔腸百轉,纏綿悱惻。
此二種境界易造,古詩詞中出現也最多,若論造境之難,之高妙當在第3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境之妙在于頓徹,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無宇宙間的大智慧而不可得?;蛟S唯靈性二字可當之。凡含此境之作必為神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也。
造境之種類有三,造境之法卻只有一個真字。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須下定決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是的,成功的靈感是一個不速之客,它永遠在不經意間光顧,如電光乍現。然而將這句話細細品呷,仿佛又能讀出1種超脫成功的喜悅,透著一絲智慧的禪意。
忘不了李后主之詞那以血書成的文字。在他的筆下,詞不再是風月筆墨,而是生命與亡國之恨的長吟。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詞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為無論順境逆境,他都保有著一顆赤子之心。國破家亡,從君主淪為階下囚的命運不但沒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發(fā)純粹,而他的痛苦也愈發(fā)深刻。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份深切的亡國之痛,也許深深觸痛作為前清遺老的王國維先生,在他的內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鳴。作為前清遺民,眼看國運日下,世道蒼涼,王國維先生卻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許他也曾感慨稱過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也許他也想褪下長袍馬褂,換上盔甲,一如東坡筆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衛(wèi)國。
在昆明湖畔,王國維先生縱身一躍,帶著一腔的熱血以及滿懷的無奈與憤懣,在年富力強之際早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嘆息。也許那人心動蕩的民國亂世,無從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顆赤子之心安眠的歸宿。我輕撫書冊,昔人已去,然而這由幾十條短句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聲,在每個愛詞者耳畔輕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二十二
王靜安的《人間詞話》問世以來,一直膾炙人口,他的詞話所標舉的“境界”一詞,文學評論者多奉為圭臬。“境界”一詞的提出,蓋欲取代嚴羽的“興趣”,王士禎的“神韻”,王靜安并自負此為“探其本”的發(fā)現。
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
其實,這里的意境一詞,依舊是滄浪所謂的興趣,阮亭所謂的神韻,只不過說法不同而已。而王氏的境界說,以為詞之有無境界的關鍵,便是自然,也就是真。
前人有言:論詞者之所謂自然,蓋有二義。如王灼《碧雞漫志》所主的自然,是不待錘煉之自然,他舉《敕勒歌》和《易水歌》為例來說明自然是“變徵換羽于立談間”,是出口成章,揮筆成文的;這和劉勰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鐘嶸《詩品序》所標舉的“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等說法較為近似,這是一類;另如彭孫遹、王鵬運、況周頤等所主張的自然,而是絢爛之極復歸平淡的自然。前者主吟詠情性,不待雕飾,故特別注重天才;后者因主“自然從追琢中來,”所以除了天才,他們還重視學識,甚至于認為學識可以彌補天才之不足。而王靜安的境界說,可肯定是屬于前者,是重視天才,主創(chuàng)造而不主因襲的,即“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tài),”“不使吏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BR>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照此一說,可知“自然”也是“真”的含義之一,并為達到“真”的必備條件。則王靜安以為納蘭詞的好處,是在自然也就是像李后主一樣,都是閱歷淺而有赤子之心的人。所謂赤子之心,其含義究竟如何?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并沒有明確的界說,但他在《叔本華與尼采》一文中曾引尼采《察拉圖斯德拉》的一段文字,“赤子若狂也,自然之輪也,第一運動也,神圣之自尊也?!比缡?,王氏所謂的“赤子之心,”似乎是一種純依智力不受意志左右,純依主觀不受客觀影響,純依直觀不雜概念的心理狀態(tài);但就藝術而言,唯有天才具備此種心態(tài)。具備此種純真無染的赤子之心,則詩人詞人,就能“以自然之眼觀物,”以直觀去領受這個世界,做到妙手造文,能使紛沓之情思,以極自然之表現,望之不啻真實之暴露,而修辭的自然,也就成為理所當然,不待追琢錘煉了。
其實,以上的“自然”一論,在王靜安的境界說中,是就寫作技巧而言,是說表現要恰到好處,不可過于雕琢;而所謂真,是就作品內容而言,是要感情真摯,不可虛浮。
談到這里,就要說一說境界的內容?!度碎g詞話》卷上云: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據此,我們曉得所謂境界是統(tǒng)意與境二者而言的,境界也就是情趣和意象。情趣是屬于情感的,而意象是屬于景物的,因此境界有造境與寫境之分?!度碎g詞話》又說: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皩毢熼e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可見,據王靜安的看法,境界又有大小之分。但我們細讀全書,可以發(fā)現這和他所說的造境、寫境與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深相關聯。蓋據康德說,優(yōu)美乃無我之境所表現的形式,往往確定而有限;而壯美乃有我之境因只存于我們的思想之中,不見于實際自然界,因此達于無窮。所以無我之境界較小,而有我之境者境界較大。
以上就王靜安的觀點,將境界說的要點,作了一個概括的說明,現在談談筆者個人意見,參考各家說法,評論其得失。
先說境界說的好處,前人曾推許王靜安為“文學革命的先驅者”,此話并無過譽之處,王氏確可當之無愧。其一,與舊有詞話相比,王氏沒有摘句之弊,其論詞又能以哲學、美學觀點來分析申論,不落俗套;其二,晚晴詞風多主南宋且競相效仿,因襲陳故者甚繁,而開創(chuàng)新意者少,故王靜安轉變風氣,實在可說是獨具慧眼,雖未免有矯枉過正之處,卻亦能切中時弊,為后來的文學革命開一先河;其三,王靜安主真切,重自然,此乃千古文學不易之定理,而王靜安除此之外,尚且要求在真切之余,能夠表現人生,美化人生。他的詞話所以叫做《人間詞話》,都可以曉得他是有意描寫人生的,這點和歷代那些評論詩詞的人,就其對人生的體驗而言,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再說《人間詞話》的一些缺點。蓋《人間詞話》乃王氏早年之作,因此我們實在不必以此來責備他。不過,就《人間詞話》論《人間詞話》,我暫且歸納了下列幾個缺點:其一,體例為臻完善,編排秩序也沒有系統(tǒng),因而論點錯雜間出,沒有統(tǒng)一感,這恐怕與他采用札記筆記方式的評論有關;其二,有些理論說得不透徹,容易令人發(fā)生誤會,如“隔與不隔”的問題,如“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問題等;其三,太過于自信主觀。譬如他太注重先天的才力而忽視了后天的人力,這是頗為值得商榷的;其四,論詞太偏重文章而忽略聲律。詞由樂府詩演化而來,原來是合律可歌的,張炎謂其先父《瑞鶴仙》詞的“粉蝶兒撲定花心不去,閑了尋香兩翅,”所以要將“撲”改為“守”;《惜花香》詞的“瑣窗深”所以要將“深”改為“幽”,又改為“明”,就是為了要合律的緣故。在講究聲律的詞人來看,詞的音律效果是要重于文字效果的,這點王靜安似乎沒有留意,因而不能對某些詞人——譬如南宋的吳夢窗、王碧山、姜白石、張玉田諸家,予以適當的評價。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一
人間詞話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詞學批評著作,也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論詞著作之一。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境界。王國維開篇即講: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稱高格,自成名句??梢哉f,弄懂了境界二字,就抓住了本書的牛鼻子。
不過,這句話說的很含糊,和古人常說的氣象、格局一樣,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真要追問概念,又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王國維在第六則補充了一句: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有了這句注解,我們就可以把境界隱藏的內涵挖掘出來,也就是一個字“真”。你或許會覺得,真有什么難得?不就寫大實話嗎!小學老師教作文,第一條就是要有真情實感。其實不然,你所感所想和你真正傳達出來的效果是有差別的。就好像很多人通過話筒講話,會發(fā)現自己的聲音有“失真”的現象。
宋祁的朋友圈是這樣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看看,畫面感不一樣了吧。王國維在下面點贊:“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個鬧字,讓我們感覺到了一種熱烈的氣氛,甚至好像聽到蜜蜂在花心震動翅膀的聲音。
再加上后面一句,“長恨浮生歡愉少,肯愛千金輕一笑”,更有一種及時行樂的瀟灑感覺了。其實,詩人詞人的努力,無非是更明白的再現自己的觀感,同時讓每個字都能向讀者傳遞出更豐富的物象和可能。
這種真實和豐富,就是境界。按照王國維的分類,境界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造境”和‘寫境’。
寫境比較好理解,就是把看到的事情,原原本本寫下來,也就是說自然本身就構成了境界。
造境就比較微妙了。有的時候,心里細微的感覺,客觀世界的景物是不足以安放的,這就需要詞人創(chuàng)造出超自然的境界。比如,李商隱的“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這句話本來是描寫一個美女化妝,但僅僅如此嗎?其實從整個詞里面,我們可以讀出一種感受:美人不得君王喜愛,但讓然莊重梳洗,不肯自暴自棄。
這種感受不只是美人的感受,更是溫庭鈞對自己仕途不順,卻依然不肯自暴自棄的寫照,但他卻沒有直說,而是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閨房布景來詮釋心情。這個閨房是真實的嗎?不得而知,可能是真,更可能是幻,畢竟古代女子化妝的時候,是不可能讓一個陌生男人在一般干瞅著。這就是造幻境來表達真實。
第二種,是“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從字面上看,這一組的區(qū)別在于有沒有“我”。簡而言之,就是環(huán)境和人,也就是物和我的關系不一樣。好吧,對于這種很玄的說法,我們只好來舉例子。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這句話是說,我含著淚水跟花說話,但花不回答,卻化作一片片花瓣,飛落到墻外。是有我之境。
“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這句,就是無我之境。
你可能要問了,不對啊,這明明兩句都有我。如果我們細細體會,這兩個我是不一樣的。第一句,是我問花,我和物之間有互動,有影響,所以是有我之境。第二句,我和南山之間沒有互動,沒有影響,只是我在那里,南山也在那里。所以,是無我之境,如此而已。
這就是“以我觀物”和以物觀物的真實含義。我的心里難過,那么我描寫的景物和我也是一樣的心情。我難過,夕陽也在發(fā)愁;我傷心,小鳥也在悲鳴。如果渲染成功了,就是有我之境的寫法。
相反,如果我們認識到我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小小的情緒也只是世間百態(tài)之一,外物沒有必要呼應我的感情,我難過的望著浮云,看到天地原來這么大,嘆了一口氣,世界沒有響應,不如讓所有煩惱也隨風而去。用這種態(tài)度描寫出來的就是無我之境。
那么兩種境界,哪種更好呢?王國維給出了答案: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也就是說,沒有優(yōu)劣之別,就像川菜和粵菜,普洱與龍井,各有各的口味。
第三種,就是人們經常引用的讀書三境界了。
王國維說,做學問,做事業(yè)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引用的是晏殊的《鵲踏枝》,告訴我們想做大事,首先要懂得跳出那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世界,經過孤獨的思考,看到你真實想要的東西。簡而言之:跳出紛擾,找到目標。
第二重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柳永的詞,同樣是一首《鵲踏枝》。其實,做事業(yè)和談戀愛是一個道理,看到目標以后苦苦去追求,哪怕付出一切也不后悔,不會因短期的得失斤斤計較,也不會為最終沒有得到而悔恨,重要的是享受這個過程。
第三重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辛棄疾的《青玉案》。大意是說,我找了她這么久,突然發(fā)現就在一個很尋常、很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想要的東西。當然,這是王國維給出的一個喜劇結果,其實人生大多數時候,能夠得到的往往是“衣帶漸寬終不悔”。從另一種層面來講,這里最終的得到,或許并不是當初以為的那個目標,而是經歷了苦苦思索和探尋之后的頓悟。
我們可以說,王國維是在借詞說人生,這也是為什么他的詞話跟別人的不同,他用詞句里面的意像、情節(jié),搭起了一個新的臺子,來唱自己的戲。借別人的詩詞來造境,安放自己對人生的體悟。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二
人間詞話是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在他的晚年寫下的一部文學雜著,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文學批評觀點和獨到的詞曲藝術理論。作為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人間詞話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瑰寶。我在閱讀這部著作的過程中,深受啟發(fā),對于文學和人生有著全新的認識和體會。
第二段:感悟藝術批評的深遠意義。
人間詞話作為一部文學批評的杰作,對于我來說,它不僅是一本傳統(tǒng)文學的研究書籍,更是一本關于藝術批評的入門讀物。在人間詞話中,袁宏道對于詞曲藝術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從音韻、格律、意境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討論。通過閱讀,我深刻領悟到了藝術批評的深遠意義,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藝作品,還可以引導我們對作品進行評價和創(chuàng)作。
第三段:感受詞曲藝術的情感共鳴。
人間詞話中的詩詞曲藝術理論令我感受到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共鳴。文人以詠史抒懷的方式,通過對于客觀現實的抒發(fā),折射出了自己內心的情感與思考。在讀這篇著作的過程中,我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對于詞曲藝術的深厚情感,同時也能夠從中汲取到情感共鳴的力量,增強了我對于詞曲藝術的熱愛和創(chuàng)作的信心。
第四段:領悟人生之道的智慧。
人間詞話不僅僅是一本藝術批評的書籍,它更是一本關于人生之道的智慧之書。通過對于詞曲藝術的分析和評論,袁宏道不僅能夠理解和欣賞藝術作品,還能夠領悟到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能夠從中找到許多關于人生的啟示,對于如何處理人生中的困惑和挫折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
第五段:改變自我的思考方式。
通過閱讀人間詞話,我深刻地認識到了藝術的價值和意義。我們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欣賞和消費,更要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層含義。通過學習和研究藝術批評的知識,我們能夠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世界和人生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感悟。因此,我決定將讀書的過程和體會付諸行動,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和思考方式,為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總結:
人間詞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和感悟,不僅讓我更加了解了藝術的深層次意義,還讓我對人生的認識有了全新的視角。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堅持不懈地閱讀,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和視野,用藝術的智慧來指導我的思考和行動。我相信,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我能夠走出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并將藝術的美好與世人分享。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三
人間詞話是唐代文學家劉勰所著的一部講述詞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技巧的著作,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這本書以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劉勰對于詞的獨到見解以及對于藝術追求的堅持。下面就是我在閱讀《人間詞話》時所獲得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首先,在《人間詞話》中,劉勰對于詞的定義讓我受益匪淺。他認為詞應該具備音韻感和意象感,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來傳遞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詞不再僅僅是押韻的工具,而是一種寄托情感的媒介。閱讀劉勰的觀點讓我重新認識到了詞的無限魅力,也為我今后的寫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其次,《人間詞話》中的一些具體技巧和創(chuàng)作原則也對我產生了深深的啟發(fā)。劉勰提到既要注意對仗和押韻,同時也要講究諧音和避免平仄超越的問題。他還強調了對于詞牌的運用和曲調的選擇。這些技巧和原則對于我來說都是新的認識和領悟,在今后的寫作中將會派上很大的用場。
第三,《人間詞話》中對于詞人的要求也讓我受益匪淺。劉勰認為詞人應該具備崇高的情操和扎實的文學修養(yǎng)。他強調內秀性格和質樸真誠的品格對于詞作的影響。他還提到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修煉來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這些對于詞人的要求無疑也適用于其他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辛苦和付出。
第四,《人間詞話》中的一些案例和實例對于我理解和欣賞古代詞作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劉勰以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對于詞的獨特理解,詳細解說了很多著名的古代詞作品。通過對這些作品的分析和評述,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詞作品的內涵和特點,也為我理解和欣賞這些作品提供了更多的視角。
最后,《人間詞話》傳遞給我最深刻的一點是對于藝術追求的堅持不懈。劉勰提到詞的創(chuàng)作必須以真、純、雅為原則,堅持追求真實感情和獨特表達方式。他還強調創(chuàng)作中的用詞和意境的選擇要求細致入微。這些潛在的要求無疑對于每一個文學創(chuàng)作者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然而正是這種無止境的追求和堅持,才能讓藝術更加美麗和珍貴。
總之,《人間詞話》對于我的寫作和對于藝術的認識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對于詞的理解更加深入,寫作技巧也有了更多的啟發(fā)。同時,這本書也讓我明白了藝術追求的重要性和堅持創(chuàng)作的必要性。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寫作道路上不斷努力,融入劉勰的思想和個人感悟,一定會成為一名更加出色的作家。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四
曾經,有“秋波橫欲流”“魂迷春夢中”的綺麗浮靡;亦有“無淚可沾巾”“飄零事已空”的悔恨悲戚;然后,有了“垂淚對宮娥”“回首恨依依”的亡國之哀。傾盡“一江春水”,換來牽機毒藥。
南唐李煜。
王國維謂:“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薄伴喪烙鷾\,則性情愈真?!薄罢嫠^以血書者也?!?BR>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一個筆力縱橫,他豪放超逸、恬淡曠達;“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一個,筆力雄厚,他壯志難酬、慷慨悲壯。
北宋蘇軾、南宋辛棄疾。
王國維曰:“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薄白x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薄坝装仓烟?,在有性情,有境界?!?BR> “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他,至情的楞伽山人,面對富貴可以輕看,面對仕途亦會厭倦,面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面對心與境合的自然合諧狀態(tài),他卻流連向往。“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這才是他的《飲水集》。
滿清納蘭性德。
王國維評:“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BR>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杰出的學者,在文學、美。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五
讀《人間詞話》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極為愉快的閱讀之旅。這本書是清代文學家袁枚所著的一部文學評論集,對于理解古代文學的精髓和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受啟發(fā)和感動,通過對于書中內容的思考和吸收,我也發(fā)現了自己在寫作和文學欣賞等方面的不足之處。下面我將從書中的五個不同方面談談我的體會和心得。
首先,書中對于古典文學的賞析讓我對于古代文學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袁枚通過對于唐宋兩代文學的精彩點評,將文學賞析的方法論傳遞給了我。他在書中提到了很多古代文人作品的細節(jié),比如“九擬圖”、“鶯鶯幕中拋膽影”等,通過對于這些細節(jié)的解讀,我進一步領悟到了唐宋文學的獨特之處。而讀到這些具體細節(jié)時,我也時常會腦海中浮現出相關的古代詩詞和作品情節(jié),這種親近感讓我更加享受閱讀的過程。
其次,《人間詞話》對于寫作之道的探討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書中提到了文學作品要有“實”和“情”的并重,這給了我很深的觸動。很多時候,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過于追求華麗的文字和修辭,而忽視了情感的表達和思想的沉淀。袁枚告訴我,一篇好的文章必須要有生動的實物描寫,同時又要表達出作者內心的真實感受和獨到見解。這使我開始思考,寫作并不僅僅是漂亮的文字堆砌,而是要追求與讀者的情感共鳴和思想的交流。
第三,《人間詞話》中關于審美意識的討論也給了我很多啟發(fā)。袁枚在書中提到,詩詞的美在于流露出人間的真情實感。他指出,真正的美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的,詩人應當有真誠的眼光和感悟,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文學作品中。這讓我意識到,美是無處不在的,而詩詞就是一種美的表達方式。只要我們用真誠的心靈去體驗生活,去品味日常的點滴,就能夠把握住那些美好的瞬間,并通過寫作將之傳遞給讀者。
接下來,《人間詞話》中對于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思考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袁枚在書中多次強調對于古代文學傳統(tǒng)的重視,但又不求生硬的跟從。他認為文學的發(fā)展需要有前人的積累,但也需要有創(chuàng)新的力量。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意識到我作為現代人,有責任繼承和發(fā)展著古代文學的精神,并為之注入現代人類的關懷和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文學保持活力,并與時代同行。
最后,《人間詞話》的閱讀給了我很多對于文學欣賞的啟迪。書中提到了很多古代文學作品和詞曲欣賞之道,讓我重新審視了詩詞和曲目的魅力。通過對書中的描述和解讀,我再次感受到了古代文學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之美,這也讓我對于現代文學和音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欣賞。
總而言之,《人間詞話》這本書不僅是對于古代文學的研究和賞析,更是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審美意識的啟發(fā)。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加深了對古代文學的了解和喜愛,而且也為自己的寫作能力和文學欣賞水平的提升找到了方向。希望未來能夠更加努力地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讀書欣賞上有所突破,繼續(xù)追求美的境界。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六
《人間詞話》是明代文學家楊慎所著的一本詞論著作,共分為十四卷,堪稱詞學研究的經典之作。讀完此書,令我深受啟發(fā),對于詞的創(chuàng)作和鑒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對《人間詞話》的讀書心得和體會。
首先,楊慎在《人間詞話》中對于詞的定義與寫作技巧做了詳盡的解析。他指出,詞是一種音樂性的文學形式,要求具備抒情與婉約的特點。他提出了“本神妙,旨意悠久,淫聲雅音”的標準,強調了詞的音樂性、意境與表達的獨特魅力。此外,他還提出了“情景交融、意象生動、音韻和諧”等創(chuàng)作技巧,為后世的詞人們指明了創(chuàng)作的方向。這些理論觀點對我來說極具啟發(fā),使我更加明確了自己在創(chuàng)作中該追求什么樣的境界和表達。
其次,楊慎在《人間詞話》中對于古人和當代的詞作進行了詳細的評析,從而讓我們對于優(yōu)秀的詞作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他尤為推崇宋代的李清照和辛棄疾的詞作,認為他們在音韻、意境和表達上都有獨到之處。此外,他也對于當代的一些作品進行了評析,指出其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建議。通過閱讀這些詞評,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好的詞作,也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進行相應的改進和提高。
第三,楊慎在《人間詞話》中提到了許多關于情感的表達方式和內容,使我對于情感的表達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認為詞人應該直抒胸臆,不刻意拘泥于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和格局,要求其詞作有真實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靈活的表達。這讓我明白了詞作其實是一種情感表達的藝術形式,要在真實與藝術之間尋找平衡,通過自己的感悟與體悟進行情感的表達,使得讀者能夠共鳴并產生共鳴。
第四,楊慎在《人間詞話》中還提到了一些關于修辭和寫作技巧的問題,使我對于如何提升詞作的表現力有了更多的思考。他強調對于修辭的熟練掌握和運用,認為修辭是提升詞作藝術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他還強調了修辭一定要與情景相得益彰,否則會顯得夸張而失真。這讓我明白了修辭的一種高境界是能夠將修辭與情感表達完美結合起來,并達到一種奇妙的境界。
最后,讀完《人間詞話》讓我對于詞這一文學形式有了全新的認識。詞不僅是一種優(yōu)美的音樂性的抒情表達,更是一種情感的釋放和表達。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對于詞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有了更高的審美追求。我相信,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思考,進一步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和素質,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加出色的詞作。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七
大師級別,修仙等級不夠。
最主要的是作者,大師真的很有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可能是我們之前上學讀書,應試而有了套路,遇到李白大神就說什么瀟灑豪放啊,遇到白居易就通俗易懂之類的,所以看到王國維大師對于幾大名家的見解,不明覺厲。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八
人間詞話是明代文學家辛棄疾所著的文藝理論著作,包括了辛辛集作者的若干論文和世界名家的一些詞法評論,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里程碑之作。讀書《人間詞話》給我?guī)砹松钌畹乃伎己蛦l(fā),我認為這本書是一部對于詞體詩的全面解讀,也是一部揭示其背后深層意義的啟迪之書。
人間詞話的開篇部分是辛棄疾對詞體詩的定義和分類。辛先生認為,詞體詩是人們在生活瑣碎之事、個別的人物和景象中所抒發(fā)的感情,它不同于其他文體的詩歌,注重情感的真實和直接表達。通過對宋詞的研究和思考,辛棄疾將詞體詩分為七種,從抒情詞、對景詞到議論詞和夜行船詞,普遍揭示了宋詞的多樣性。對于我來說,這讓我更加深入理解了詞體詩的特點和魅力。
人間詞話的第二部分是辛辛集作者對于詞體詩的創(chuàng)作心得。辛棄疾作為當時的一位重要詞人,他的創(chuàng)作心得對于研究和理解詞體詩的人們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他講到了對于情感的捕捉和表達,對于文字的選用和運用的重視,以及對于音韻的追求等等。讀到這部分,我深深感受到了創(chuàng)作的艱辛和對于詞體詩追求完美的堅持。
人間詞話的第三部分是對于詞人的評價和鑒賞。辛棄疾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詞人,他也是一位卓越的評論家。他通過對于當時詞人作品的評價和分析,給予了讀者更多的鑒賞視角和評判標準。他注重詞人的情感真實性和表達技巧,認為詞人需要有真摯的情感才能打動人心。這對于我來說,讓我對于詞體詩的鑒賞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人間詞話的第四部分是辛辛集作者對于詞詩起源和發(fā)展的深度探討。辛先生通過對于古代文學作品的梳理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將宋詞放在了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中,探究了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脈絡。他認為,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之一,它體現了文學的不斷進步和成熟。通過對于這部分的閱讀,我對于詞體詩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人間詞話的結尾部分是辛棄疾對于詞體詩的總結和展望。他認為,詞體詩是一種真實的表達法,詞人需要用真情實感去書寫,才能與讀者產生共鳴。辛辛集作者總結了詞體詩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技巧,對于后世詞人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大幫助。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詞體詩的魅力和獨特性。同時,辛棄疾的展望也讓我更加堅信,詞體詩在中國文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通過閱讀《人間詞話》,我對于詞體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這本書讓我對于詞體詩的構成、創(chuàng)作心得和鑒賞能力有了提高。同時,辛辛集作者對于詞體詩的發(fā)展和意義的探討也讓我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傊x書《人間詞話》讓我在詞體詩的海洋中,感受到了美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也更加珍視了中華文化的瑰寶。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九
人間詞話是明代文學評論家劉基所著的一部藝術理論著作。這部書以詞為主題,從藝術、寫作技巧、情感表達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評論。在閱讀人間詞話的過程中,不僅使我對詞的魅力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而且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也有了新的體悟。下面,我將分享我的讀書心得體會。
在我看來,人間詞話首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藝術啟示。劉基通過對于古代文人如杜牧、辛棄疾等的寫作風格和表現方式的分析,讓我明白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和自由性。他認為詞應該以寫景、抒情為主,但是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自由的形式和多樣的表現方式更加重要。這使我意識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可以是多樣的,創(chuàng)作者只需追求真實感受和自身情感的表達,而不必受拘束于固定的形式和風格。
人間詞話還對詞的寫作技巧進行了詳細的剖析。劉基以子虛烏有、含蓄和意境為基本特點,指出寫好一首詞需要注意選詞、運用修辭手法和清晰的結構。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如何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來提升作品的藝術效果。尤其是創(chuàng)作詞時,借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手法可以豐富作品的意境,使作品更加生動有趣。
此外,人間詞話還展示了劉基對情感表達的獨特見解。劉基認為情感表達是詞的靈魂,只有通過情感的渲染和表達,詞才能打動人心。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深有體會地感受到了這一點。一首好的詞應該能夠喚起讀者的共鳴,讓人產生共情之感。對于詞人來說,要懂得用簡練的文字將情感傳遞給讀者,使讀者感同身受,這是一種高深的藝術。
同時,人間詞話還對于詞的審美價值進行了探討。劉基認為好的詞作不只是娛樂和享受,更應該具備一定的思想性和感染力。閱讀了人間詞話之后,我對于詞的價值觀發(fā)生了改變。詞不僅是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思想的表達和情感的展示。一首好的詞作不僅應該能夠容納更多的思考和精神追求,還應該能夠通過文字傳達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
總的來說,閱讀人間詞話對我來說是一次有益的體驗。詞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文學形式,它的內涵和價值一直以來都備受討論和研究。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對詞的藝術性和表達方式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也對于詞的審美價值和意義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我相信,這些讀書心得體會將對于我今后的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
1、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主觀之詩人,不可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
2、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
3、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詩人之眼,則通古今而觀之。
4、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鳥共憂樂。
5、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6、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故謂文學后不如前,余未敢信。
7、辛棄疾【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女亙〕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秀笔谷顺?。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沈?。咳舻蓝箭R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一
人間詞話是明代文學家蔡東藩創(chuàng)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論的集大成之作。它以詩歌為主要切入點,對于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原則、技巧以及鑒賞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讀完人間詞話后,我深受啟發(fā),對于詩詞創(chuàng)作以及文學欣賞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對于人間詞話的一些個人心得和體會。
首先,人間詞話中強調了詩詞創(chuàng)作的真實性和情感表達的重要性。詩詞創(chuàng)作應該是藝術家真實感受的表達,而不是虛構的東西。蔡東藩在書中說:“言之無物似水中之浮云,心中無感似夜空之繁星”,意味著詩詞創(chuàng)作要貼近生活,流露出真實的情感。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我開始更加注重從生活中的點滴中獲取靈感,通過真實的情感表達,使作品更加質樸和有力量。
其次,人間詞話強調了詩詞創(chuàng)作的藝術性和獨特性。藝術作品應該有自己的風格和獨特之處,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或者模仿他人。蔡東藩在書中說:“吾嘗憎文字,即彼蘊意之局限而為耳”,強調了文字的局限性和創(chuàng)意的重要性。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我努力尋找自己的風格和獨特之處,不拘泥于既定的格式和規(guī)則。只有通過獨特的創(chuàng)意,才能使作品更加有個性和吸引力。
再次,人間詞話強調了詩詞創(chuàng)作與時代的聯系。蔡東藩在書中說:“吾素以八代詩論非欲吹捧眾人,但欲比照”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味跟風贊美一時之詩,而是看重作品與時代的關聯。在我的閱讀中,我也開始注重詩詞作品與當代社會之間的聯系,關注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體驗,將之反映在作品中,使作品更加富有時代感和現實意義。
此外,在人間詞話的閱讀中,我也學到了一些鑒賞詩詞的方法和技巧。蔡東藩提出了七言絕句的分類方法,對于不同類型的詩句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我的閱讀中,我開始注重從詩句的結構、韻律以及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提高了自己的鑒賞能力。
總之,人間詞話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文學理論著作,通過閱讀與學習,我對于詩詞創(chuàng)作以及文學欣賞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從中汲取了詩詞創(chuàng)作真實性和情感表達的精髓,注重了創(chuàng)造獨特和有個性的作品,關注了作品與時代的聯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詩詞鑒賞的方法和技巧。這些對于我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我相信我會在詩詞創(chuàng)作方面有更好的成績,并且能夠更好地欣賞和理解優(yōu)秀的詩詞作品。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二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階級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階級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王國維的這三境界是我讀師范時所了解的,當時就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次有幸拜讀后,頓覺詞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當你遨游其中使你會發(fā)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王國維一生在考據、哲學、文學評論等多方面成就俱佳,然而他對自己寫詞的工夫尤其自得,曾說過這么一段雄視百代的話,他說:余之于詞,雖所作尚不及百余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王國維說這話的時候剛滿三十歲,只寫過百來首詞,就輕易把八百年來的詞人幾乎全不放在眼里,寫作能寫到這等份上,先不說歷史評價如何,就算清狂自信也夠透徹的了。這位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在他五十歲的壯盛之年,跳入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沒頂而死,其一生就是對人生問題不斷追索討問的過程。有人說他是遜節(jié)于清朝的遺臣,有人說他是憂心世道的烈士,也有人說他只是受不住羅振玉這位師長的長期欺壓,一口怨氣咽不下去,就投水自盡了。王國維戲劇性的死亡對歷史學者而言是舉足輕重的,但對于寫作或畫畫的人而言,他所留下的文字比他個體生命的終始短長更重要。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是王國維文學批評的代表作,在清代眾多的詞話中,《人》以其見解之新穎,理論之獨創(chuàng)熔中西美學、文藝思想于一爐,突破清代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獨樹一幟,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條新路,在中國學術思想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雖為論詞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廣泛,不限于詞,“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夏承燾《詞論十評》),它突破清代詞壇浙派、常州派的門戶之見,獨創(chuàng)一派。這《人》是在探求歷代詞人創(chuàng)作得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自己藝術鑒賞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切身經驗,提出了“境界”說,為王國維藝術論的中心與精髓。
境界說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一個觀點,即文學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實際和它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觀和客觀,理想和現實,情感和理智的統(tǒng)一所謂境界非獨謂景物,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寫境,即有創(chuàng)造的境界,有寫實的境界。
在此,對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確的說明,繼而又對境界的構成作了具體闡述,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雖寫實象,亦理想家也,這就是說,境界是詩人模寫自然又表現理想構成,成功之詩必然是理想與寫實的密切結合。譬如書中對于境界的闡釋有:詞以境界為最上。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三
書籍簡介:。
摘抄:。
1.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2.自然中之物,互相關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3.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敢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4.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草共憂樂。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該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并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里,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深遠。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翻閱《人間詞話》,不難發(fā)現王國維讀了很多書,寫了許多書的評論,也因此《人間詞話》被譽為文學批評著作,但是我猜測,人間詞話只是王國維先生的讀書筆記而已。他讀一本書,摘抄語句,發(fā)表自己的感想,一開始也許他只是寫給自己看的,但是記錄著記錄著,由于見解獨到,有理有據,就成了一本評論著作。
由于我的文學功底的缺失,對本書中的一些文章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則完全不知所云了,唯一記得最牢的是書中最有名的一段話: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忘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這段話由三首詩中的三個句子組成,所表達的本意與王國維想表達的意思相去甚遠,但是經王先生一組合,表達了他認為的境界,卻也相當合理,可見王國維先生文學創(chuàng)新的能力很高。而其中所傳達的,對我們也有不可否認的現實意義。
在我看來,第一境,就是說…………立志,或者說清楚明白自己要怎么走?!惊毶细邩牵M天涯路】,就是說你得知道你現在研習的這門功課,到了后面到底能學成什么樣,你得怎樣學到那樣的程度,對自己攀登的這一條路有著清晰的了解。第二境,就是積累。積累自己的知識,積累格律音韻的發(fā)展歷史和各個時期的理論,積累詩才和典故,積累講故事的竅門橋段和閱歷……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一輩子都在這一境晃蕩,修煉到第二境巔峰的人就可被稱作大師矣。第三境,就是頓悟。在一瞬間明白自己這門功課的本質,將自己所積累的一切知識融會貫通,從此再不被束縛,隨心所欲,自在揮灑,即孔子言:“隨心而不逾矩”是也。所謂的不被束縛,不是說可以亂來,而是說徹底梳理建立完自己的理論體系后,一切逾距的行為根本不會在身上出現。那些不對的東西自然會覺得丑陋,而絕不會出現。
書中這樣說道:“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的確,蘇東坡和辛棄疾的詞能夠達到如此高的成就,并不僅僅是展現出的詞那樣簡單。能夠寫出這樣的詞,除了有運用文字的功力,還有他們淵博的學識和寬廣的胸襟。想要達到如此成就的人,若只是去效仿他們作出的詞,而沒有去積累知識拓展視野的話,那果真是東施效顰,不能達到目的。問題也就會變得更加復雜倘若我們腳踏實地的來完成自己的學習過程,其對我們的回報我相信不僅僅完成的喜悅。更多的可能是成就感!
書中說“詞之忠實,不獨對人事宜然。即對一草一木,亦須有忠實之意,否則所謂游詞也”?!爸覍崱庇兄液窭蠈?、忠誠實在之意。對人事的忠誠態(tài)度,這一直是我們強調的。忠于他人,不瞞騙,不欺詐,這是最基本的做人準則,也是大家從小就了解的。然而,對草木這些沒有人事互動的自然景物,要本著如此的忠實態(tài)度,的確還沒有太重視。聽過很多人的寫作過程,大家都比較習慣于借景抒情?;蛟S,當大家增加對萬物自然本色的重視,堅持尊重自然的情境,以本色為上,再加以自己情感的文字,兩者相融,一定會有更多令人稱贊的作品出現。一草一木的原有本色,有不一樣的光彩。同時,忠實于自然,也要忠實于人事,忠誠得對待他人,這是一直不能撇下的做人準則,對人對物對文,“忠實”二字不可拋。
如今走入大學,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告誡我們要懂得為人處世,這不是教我們處心積慮,而是讓我們明白人與人交往有必須堅持的準則和不能碰觸的原則。所以如今讀完《人間詞話》,看到王國維先生對詞話的評判,就自然聯系到了人事這一面。其實對詩詞的要求,何不就是對詩人詞人的要求呢?詩人詞人對作品的態(tài)度,又怎不能體現出他們對萬事處理的心態(tài)呢?對萬事的處理又怎會不包含對人事的處理呢?也就是順著這條思路,我便有了這些感想?;蛟S我的讀書感想并不是大部分讀者的感受,但“一百個讀者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同一本書在不同的人心中會與作者產生不同的“共鳴”,而我的反應就是這些文字。寫詩作詞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為人處世也不是一門淺顯的學科。我認為,在我們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學習過程里,也就摻雜著對人事的看法和體悟。學好學校里的課程,不僅可以增長學識,加深內涵,寬廣胸襟,也可以將我們塑造成一個個“有情有義”“有人情味”的人。對一個社會人而言,這是多么基本的標準,然而如今這樣的人已十分珍貴。我們是小文人,更是社會人。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四
王靜安的《人間詞話》問世以來,一直膾炙人口,他的詞話所標舉的“境界”一詞,文學評論者多奉為圭臬?!熬辰纭币辉~的提出,蓋欲取代嚴羽的“興趣”,王士禎的“神韻”,王靜安并自負此為“探其本”的發(fā)現。
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
其實,這里的意境一詞,依舊是滄浪所謂的興趣,阮亭所謂的神韻,只不過說法不同而已。而王氏的境界說,以為詞之有無境界的關鍵,便是自然,也就是真。
前人有言:論詞者之所謂自然,蓋有二義。如王灼《碧雞漫志》所主的自然,是不待錘煉之自然,他舉《敕勒歌》和《易水歌》為例來說明自然是“變徵換羽于立談間”,是出口成章,揮筆成文的;這和劉勰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鐘嶸《詩品序》所標舉的“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等說法較為近似,這是一類;另如彭孫遹、王鵬運、況周頤等所主張的自然,而是絢爛之極復歸平淡的自然。前者主吟詠情性,不待雕飾,故特別注重天才;后者因主“自然從追琢中來,”所以除了天才,他們還重視學識,甚至于認為學識可以彌補天才之不足。而王靜安的境界說,可肯定是屬于前者,是重視天才,主創(chuàng)造而不主因襲的,即“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tài),”“不使吏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照此一說,可知“自然”也是“真”的含義之一,并為達到“真”的必備條件。則王靜安以為納蘭詞的好處,是在自然也就是像李后主一樣,都是閱歷淺而有赤子之心的人。所謂赤子之心,其含義究竟如何?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并沒有明確的界說,但他在《叔本華與尼采》一文中曾引尼采《察拉圖斯德拉》的一段文字,“赤子若狂也,自然之輪也,第一運動也,神圣之自尊也。”如是,王氏所謂的“赤子之心,”似乎是一種純依智力不受意志左右,純依主觀不受客觀影響,純依直觀不雜概念的心理狀態(tài);但就藝術而言,唯有天才具備此種心態(tài)。具備此種純真無染的赤子之心,則詩人詞人,就能“以自然之眼觀物,”以直觀去領受這個世界,做到妙手造文,能使紛沓之情思,以極自然之表現,望之不啻真實之暴露,而修辭的自然,也就成為理所當然,不待追琢錘煉了。
其實,以上的“自然”一論,在王靜安的境界說中,是就寫作技巧而言,是說表現要恰到好處,不可過于雕琢;而所謂真,是就作品內容而言,是要感情真摯,不可虛浮。
談到這里,就要說一說境界的內容?!度碎g詞話》卷上云: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據此,我們曉得所謂境界是統(tǒng)意與境二者而言的,境界也就是情趣和意象。情趣是屬于情感的,而意象是屬于景物的,因此境界有造境與寫境之分。《人間詞話》又說: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皩毢熼e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可見,據王靜安的看法,境界又有大小之分。但我們細讀全書,可以發(fā)現這和他所說的`造境、寫境與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深相關聯。蓋據康德說,優(yōu)美乃無我之境所表現的形式,往往確定而有限;而壯美乃有我之境因只存于我們的思想之中,不見于實際自然界,因此達于無窮。所以無我之境界較小,而有我之境者境界較大。
以上就王靜安的觀點,將境界說的要點,作了一個概括的說明,現在談談筆者個人意見,參考各家說法,評論其得失。
先說境界說的好處,前人曾推許王靜安為“文學革命的先驅者”,此話并無過譽之處,王氏確可當之無愧。其一,與舊有詞話相比,王氏沒有摘句之弊,其論詞又能以哲學、美學觀點來分析申論,不落俗套;其二,晚晴詞風多主南宋且競相效仿,因襲陳故者甚繁,而開創(chuàng)新意者少,故王靜安轉變風氣,實在可說是獨具慧眼,雖未免有矯枉過正之處,卻亦能切中時弊,為后來的文學革命開一先河;其三,王靜安主真切,重自然,此乃千古文學不易之定理,而王靜安除此之外,尚且要求在真切之余,能夠表現人生,美化人生。他的詞話所以叫做《人間詞話》,都可以曉得他是有意描寫人生的,這點和歷代那些評論詩詞的人,就其對人生的體驗而言,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五
王觀堂在人間詞話中闡述了他關于詞的理論,語言往往短小精辟。如“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一切景語皆情語”、“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也”;讀之,似乎也如入境界,在慢慢細品中由“獨上高樓”而至“人憔悴”,最終達到“驀然回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在閱讀中有了點滴收獲——與觀堂先生一起讀詞,詞之差別與境界豁然開朗。
“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BR> 真情最為動人。沒有真實情感的賦予,再華麗的辭藻也顯得膚淺虛偽,再精巧的構思也顯得空洞無味。境界,原來全在一個“情”字上。寫詞如此,寫詩、散文、小說,不都是如此嗎?文學如此,做事、為人,不都是如此嗎?真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秉著一顆真心,才能打動別人的真心。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現實二派之所由分。然而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BR> 中國文學自古就有現實主義的《詩經》與浪漫主義的《離騷》?!对娊洝冯m然寫實,卻不覺得其晦澀或枯燥無味;《離騷》雖然想象,也不覺得其怪誕而不可理喻。我們不可能將真正偉大的作品完全歸于哪一派——它們在主體上屬于某一派,然而在另一方面,另一種風格的補充又使其具有自然之美,而不是僵死在某一個框架里。誠如王觀堂先生所言,一個詩人往往既是理想家又是寫實家,因為他活于物質的世界中,必然心存實物;而只有當他人保存著不竭的想像之泉,他才能掌握文字的靈性。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BR> 有我和無我之境并無高下優(yōu)劣之分,只是為寫詩的心態(tài)和情感所決定。無我之境如佛家,置身事外,寫景得以淡然悠遠;而有我之境便是一個感情豐富的歌者,隨心吟詠之中使得情景交融,人與景交相呼應。
“境界有大小,不以事而分優(yōu)劣?!?BR> 同樣,“寫什么”往往決定了境界的大小。然而并非寫大場面、頌大事業(yè)就是境界高人一籌。婉約派們寫來寫去也總是傷春悲秋,相思高樓,依舊是有著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之類的詞之大家。小境界更能寫出點點滴滴的離愁別緒,百轉愁腸。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BR> 客觀之詩人必須多閱世,這是必然的;而主觀之詩人無需閱世,只需保留著赤子之心嗎?閱世當然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觀堂先生是認為“閱世少”造就了這些浪漫主義的詩人——我以為不然。屈原閱盡世間污濁和不平,性情不是仍然真到了極點嗎?李太白仕途不順,云游天下,閱世少了嗎?李后主身負亡國之痛,從詞中固然可窺見其赤子之心,然閱世大概也是并不少的。閱世是對這個世界的深層理解,是情感和心靈的體驗和碰撞。真正的詩人絕不會回避直面生活的現實,赤子之心也不會在閱世中逐漸消失。
觀堂先生花了大量的筆墨點評各家之詞,如歐陽修、秦少游、李后主、馮正中……他分析各家特點,具言長處。然而對于張玉田、吳夢窗之輩,又語言犀利,甚至曾有“白石尚有骨,玉田則一乞人耳?!贝搜耘u其詞砌字而淺薄,意竭于模擬;評價白樸,既有《秋夜梧桐雨》的“元曲冠冕”,亦有《天籟詞》粗淺到“不足為稼軒奴隸”。觀堂先生的評價抓住要害,可謂解頤。又提到周濟、劉熙載的觀點:“梅溪詞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周旨蕩而史意貪”,原來詞品連于人品,此二者不可分。
《人間詞話》,我仍是沒有讀完的。也許,直到某一天我得以熟悉觀堂先生提到的每一詞家,我才可能有一些真正的領悟。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六
隔與不隔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提出的一對相反的審美概念。
隔,隔膜,是指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其情、景、辭,或是藝術構思,境界物化等,有關節(jié)不妥貼,不圓潤,給讀者造成隔膜。所謂不隔、與隔相反,詩歌創(chuàng)作完美渾成,詩意濃郁,形象鮮明生動,含意深厚耐人尋味,隔與不隔,既可以對一位詩人而論,又可就具體的詩作或手法而言。
這一點與大家熟知的王國維先生的讀書三境界說是一脈相承的。王國維先生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BR> 王國維先生認為詞以境界為上,判斷詞的核心標準是境界。
說老實話,我對詞是一無所知。但是我對王國維先生的境界說頗為認同,從事教育工作也當如此,不能靠技巧,而要靠真心。
我一直認為,當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主要就是和學生交往。我也一直和家長說,如果你能夠和孩子正常的、無障礙的交流,那就行了。剩下的就交給我了?,F在的問題是,如何能夠在有學習壓力的情況下與學生正常交往。
于是乎,出現了多種不同的交往手法。比如,裝。有一個老師在介紹點名經驗的時候這樣說。開學第一天點名,發(fā)現有一個學生姓名不認識,怎么辦呢?直接跳過出,點完以后,然后問,還有哪個同學沒有點到。其實,完全沒有必要,老師也沒有必要裝的高高在上,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課前應該看看花名冊,不認識的查查字典,實在弄錯了,當場承認,也沒有什么。
還有的老師喜歡哄學生。說得好聽一點是鼓勵?,F在的班主任,很少去罵學生,更不要說是打了。原因很簡單,害怕出事。倒不是害怕把孩子打傷出了事,而是害怕學生舉報,自己出了事情。很明顯,這是一種不真誠的表現,也不是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施教的。
也有的老師喜歡騙。明明學生考大學一點希望都沒有,還欺騙學生說能夠上一本,并且說的信誓旦旦。適當的鼓勵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沒有原則的欺騙就沒有必要了,如其那樣,還不如讓學生腳踏實地,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能上大學固然最好,不能上也要考慮未來,是上???,還是復讀,要么是走其他的道路。不至于因為一個虛無縹緲的大學而耽誤了學生。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七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靜安先生以“境界”二字作為文篇開首,奠定了中心,一詞知因,至于這果,還是要細細來品。葉嘉瑩先生曾提出過《人間詞話基本理論—境界說》,縱觀各位學者,讀者的評價多以“境界”而起。
詞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行于宋。與詩似而大不同,相對而言,詞的規(guī)格,平仄,韻律更為嚴謹,卻較多數書讀者傾心。我個人自小愛詞就甚于詩,有些許受不了詩那種五言七律的正統(tǒng)規(guī)格,卻作詩多于詞,詩的主體更易把握,不易離神。而詞雖然熟知創(chuàng)作基準,稍有不慎便易離神,換種說法散神。與靜安先生所說“境界”差不多。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可見得,境界之于詞在靜安先生眼中的重要性。其境界為人不同為人同,故可獨樹一幟,從詞的發(fā)展來看,出彩詞作便是向我們一一印證了其沉淀的瑰麗。
《人間詞話》是靜安先生的大作。古往今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對詞的評價極到位,以西方美學的觀點定義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瑰寶,可是卻也如葉嘉瑩先生所言,受到中國封建古典文學的影響,使《人間詞話》沿用文言體,評價雖簡潔精煉,卻無法給讀者呈現出透徹的品詞之想,便略顯不足。這也是《人間詞話》被一些人所排斥的原因之一。
于我而言,其不然,這種言盡意未盡的表達方式,其實是給讀者擴展的空間。也并不是不可取。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八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階級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階級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王國維的這三境界是我讀師范時所了解的,當時就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次有幸拜讀后,頓覺詞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當你遨游其中使你會發(fā)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王國維一生在考據、哲學、文學評論等多方面成就俱佳,然而他對自己寫詞的工夫尤其自得,曾說過這么一段雄視百代的話,他說:余之于詞,雖所作尚不及百余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王國維說這話的時候剛滿三十歲,只寫過百來首詞,就輕易把八百年來的詞人幾乎全不放在眼里,寫作能寫到這等份上,先不說歷史評價如何,就算清狂自信也夠透徹的了。這位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在他五十歲的壯盛之年,跳入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沒頂而死,其一生就是對人生問題不斷追索討問的過程。有人說他是遜節(jié)于清朝的遺臣,有人說他是憂心世道的烈士,也有人說他只是受不住羅振玉這位師長的長期欺壓,一口怨氣咽不下去,就投水自盡了。王國維戲劇性的死亡對歷史學者而言是舉足輕重的,但對于寫作或畫畫的人而言,他所留下的文字比他個體生命的終始短長更重要。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是王國維文學批評的代表作,在清代眾多的詞話中,《人》以其見解之新穎,理論之獨創(chuàng)熔中西美學、文藝思想于一爐,突破清代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獨樹一幟,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條新路,在中國學術思想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雖為論詞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廣泛,不限于詞,“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夏承燾《詞論十評》),它突破清代詞壇浙派、常州派的門戶之見,獨創(chuàng)一派。這《人》是在探求歷代詞人創(chuàng)作得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自己藝術鑒賞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切身經驗,提出了“境界”說,為王國維藝術論的中心與精髓。
境界說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一個觀點,即文學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實際和它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觀和客觀,理想和現實,情感和理智的統(tǒng)一所謂境界非獨謂景物,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寫境,即有創(chuàng)造的境界,有寫實的境界。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十九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先生接受西方美學思想的洗禮之后,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王國維先生早年從事過西方哲學的研究,而《人間詞話》卻寫于他已厭倦西方哲學而興趣轉移于中國舊文學之際,故其中雖然時時流露出早年所受西方思想之影響,然而就全書的體裁和批評方式而言,其實與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話詞話一類作品是相似的。
接觸到《人間詞話》,便不可避免地談論到“境界”一詞,王國維先生開篇便將“境界”一詞作為評詞的基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痹诮酉聛?,則是標舉境界說的一些批評理論如“造境”和“寫境”之說、“有我”和“無我”兩種境界的討論等等,后部分為批評的實踐舉例部分。
作為純粹的詩詞評論,“境界”一詞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地點出了優(yōu)秀詞作所必須具有的特點。境界為詞之根本,而“興趣”、“神韻”乃詞的表象。有了意境,“興趣”“神韻”便自然而然顯現出來。無意境之詞,縱然辭藻華麗,也不過是其外金玉而已。其實對于各種文學體裁,都是要有境界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這樣才能久遠,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通常認為《人間詩話》是王國維關于詩詞之學的著作,這只是說對了一半,可以說,王國維其實是以評詞的方式,在言說著一種人生態(tài)度與生活方式,歸結到“境界”這一詞上來說,境界不僅僅是對于詞、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要求,其實更反映在人生的意義上。
大多數人接觸到王國維先生的評詞是從他的“三種境界”開始的:“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在這里,王國維將這三種境界講的似乎很透徹分明,闡述了那些成就大業(yè),有大學問的人所需奮斗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體現在“獨”和“望盡天涯路”上面,指一個人在孤獨中尋求自己的夢想,意為人生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第二個階段,體現在“為伊消得人憔悴”上,確立目標后,應為之付出無悔的努力;第三個階段,體現在“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上,就是說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標便會自然的實現。在這里,作者用評詞的方式說明了人生哲學的道理。在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地方,例如:“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這可以歸到理想與現實的討論;而“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钡恼撌隹梢宰鳛樽陨硇摒B(yǎng)對于處事的影響的論證。
在《人間詞話》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詞來描述所要表達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我想,王國維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詞來描述,是因為看重于其可以真切生動地表達感受,對于內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寫的景物而言,沒有比“境界”更好的詞語了,但“境界”在文中到底該做怎樣的解釋,從自己的`理解以及在對別人的評價做參考之后,似乎有了一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但終究只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那種朦朧的感覺,可能還是沒有讀懂的緣故吧,不過從葉嘉瑩著的《王國維及其文學評論》中關于境界的討論來看,似乎有了一點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認為王國維選擇“境界”一詞來作為他的評詞的特殊用語,是因為這種選擇符合中國文人在用詞時強調“有出處”的慣例,所以盡管語義含糊模棱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藝術,但也依然為讀者所接受。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二十
王靜安的《人間詞話》問世以來,一直膾炙人口,他的詞話所標舉的“境界”一詞,文學評論者多奉為圭臬。“境界”一詞的提出,蓋欲取代嚴羽的“興趣”,王士禎的`“神韻”,王靜安并自負此為“探其本”的發(fā)現。
《人間詞話》卷上云:
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
其實,這里的意境一詞,依舊是滄浪所謂的興趣,阮亭所謂的神韻,只不過說法不同而已。而王氏的境界說,以為詞之有無境界的關鍵,便是自然,也就是真。
前人有言:論詞者之所謂自然,蓋有二義。如王灼《碧雞漫志》所主的自然,是不待錘煉之自然,他舉《敕勒歌》和《易水歌》為例來說明自然是“變徵換羽于立談間”,是出口成章,揮筆成文的;這和劉勰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鐘嶸《詩品序》所標舉的“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等說法較為近似,這是一類;另如彭孫遹、王鵬運、況周頤等所主張的自然,而是絢爛之極復歸平淡的自然。前者主吟詠情性,不待雕飾,故特別注重天才;后者因主“自然從追琢中來,”所以除了天才,他們還重視學識,甚至于認為學識可以彌補天才之不足。而王靜安的境界說,可肯定是屬于前者,是重視天才,主創(chuàng)造而不主因襲的,即“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tài),”“不使吏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
《人間詞話》卷上云: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照此一說,可知“自然”也是“真”的含義之一,并為達到“真”的必備條件。則王靜安以為納蘭詞的好處,是在自然也就是像李后主一樣,都是閱歷淺而有赤子之心的人。所謂赤子之心,其含義究竟如何?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并沒有明確的界說,但他在《叔本華與尼采》一文中曾引尼采《察拉圖斯德拉》的一段文字,“赤子若狂也,自然之輪也,第一運動也,神圣之自尊也?!比缡牵跏纤^的“赤子之心,”似乎是一種純依智力不受意志左右,純依主觀不受客觀影響,純依直觀不雜概念的心理狀態(tài);但就藝術而言,唯有天才具備此種心態(tài)。具備此種純真無染的赤子之心,則詩人詞人,就能“以自然之眼觀物,”以直觀去領受這個世界,做到妙手造文,能使紛沓之情思,以極自然之表現,望之不啻真實之暴露,而修辭的自然,也就成為理所當然,不待追琢錘煉了。
其實,以上的“自然”一論,在王靜安的境界說中,是就寫作技巧而言,是說表現要恰到好處,不可過于雕琢;而所謂真,是就作品內容而言,是要感情真摯,不可虛浮。
談到這里,就要說一說境界的內容?!度碎g詞話》卷上云: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據此,我們曉得所謂境界是統(tǒng)意與境二者而言的,境界也就是情趣和意象。情趣是屬于情感的,而意象是屬于景物的,因此境界有造境與寫境之分?!度碎g詞話》又說: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凹氂牯~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皩毢熼e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可見,據王靜安的看法,境界又有大小之分。但我們細讀全書,可以發(fā)現這和他所說的造境、寫境與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深相關聯。蓋據康德說,優(yōu)美乃無我之境所表現的形式,往往確定而有限;而壯美乃有我之境因只存于我們的思想之中,不見于實際自然界,因此達于無窮。所以無我之境界較小,而有我之境者境界較大。
以上就王靜安的觀點,將境界說的要點,作了一個概括的說明,現在談談筆者個人意見,參考各家說法,評論其得失。
先說境界說的好處,前人曾推許王靜安為“文學革命的先驅者”,此話并無過譽之處,王氏確可當之無愧。其一,與舊有詞話相比,王氏沒有摘句之弊,其論詞又能以哲學、美學觀點來分析申論,不落俗套;其二,晚晴詞風多主南宋且競相效仿,因襲陳故者甚繁,而開創(chuàng)新意者少,故王靜安轉變風氣,實在可說是獨具慧眼,雖未免有矯枉過正之處,卻亦能切中時弊,為后來的文學革命開一先河;其三,王靜安主真切,重自然,此乃千古文學不易之定理,而王靜安除此之外,尚且要求在真切之余,能夠表現人生,美化人生。他的詞話所以叫做《人間詞話》,都可以曉得他是有意描寫人生的,這點和歷代那些評論詩詞的人,就其對人生的體驗而言,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再說《人間詞話》的一些缺點。蓋《人間詞話》乃王氏早年之作,因此我們實在不必以此來責備他。不過,就《人間詞話》論《人間詞話》,我暫且歸納了下列幾個缺點:其一,體例為臻完善,編排秩序也沒有系統(tǒng),因而論點錯雜間出,沒有統(tǒng)一感,這恐怕與他采用札記筆記方式的評論有關;其二,有些理論說得不透徹,容易令人發(fā)生誤會,如“隔與不隔”的問題,如“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問題等;其三,太過于自信主觀。譬如他太注重先天的才力而忽視了后天的人力,這是頗為值得商榷的;其四,論詞太偏重文章而忽略聲律。詞由樂府詩演化而來,原來是合律可歌的,張炎謂其先父《瑞鶴仙》詞的“粉蝶兒撲定花心不去,閑了尋香兩翅,”所以要將“撲”改為“守”;《惜花香》詞的“瑣窗深”所以要將“深”改為“幽”,又改為“明”,就是為了要合律的緣故。在講究聲律的詞人來看,詞的音律效果是要重于文字效果的,這點王靜安似乎沒有留意,因而不能對某些詞人——譬如南宋的吳夢窗、王碧山、姜白石、張玉田諸家,予以適當的評價。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二十一
詞,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文化的詮釋,和詩歌一樣,它是我們華夏文化中一朵璀璨奪目的奇葩。喜歡古老的中國文化,更喜愛精美絕倫的詞,因而愛上了《人間詞話》。
在細雨紛紛的暮春,最愜意的莫過于手捧書卷,憩于窗欞之旁,沏一壺香茗,享受極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書在懷,實是人生1大樂事!細品《人間詞話》,讓靈魂在古詞中得以沖滌,然后緩緩地,帶著清新的心情,讓蟄伏的心靈重新煥發(fā)活力。
在《人間詞話》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一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境雖過于平直,然登高遠望,無遮無攔,妙在深遠、曠達。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氣象取勝,無大胸襟,大豪氣難以為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是也,讀罷令人神清氣爽,胸襟開闊。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雖有些柔弱,然感觸細膩,凄婉動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性情取勝,無細致的感受,癡迷的情懷難以為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也,讀罷令人柔腸百轉,纏綿悱惻。
此二種境界易造,古詩詞中出現也最多,若論造境之難,之高妙當在第3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境之妙在于頓徹,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無宇宙間的大智慧而不可得?;蛟S唯靈性二字可當之。凡含此境之作必為神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也。
造境之種類有三,造境之法卻只有一個真字。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須下定決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是的,成功的靈感是一個不速之客,它永遠在不經意間光顧,如電光乍現。然而將這句話細細品呷,仿佛又能讀出1種超脫成功的喜悅,透著一絲智慧的禪意。
忘不了李后主之詞那以血書成的文字。在他的筆下,詞不再是風月筆墨,而是生命與亡國之恨的長吟。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詞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為無論順境逆境,他都保有著一顆赤子之心。國破家亡,從君主淪為階下囚的命運不但沒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發(fā)純粹,而他的痛苦也愈發(fā)深刻。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份深切的亡國之痛,也許深深觸痛作為前清遺老的王國維先生,在他的內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鳴。作為前清遺民,眼看國運日下,世道蒼涼,王國維先生卻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許他也曾感慨稱過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也許他也想褪下長袍馬褂,換上盔甲,一如東坡筆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衛(wèi)國。
在昆明湖畔,王國維先生縱身一躍,帶著一腔的熱血以及滿懷的無奈與憤懣,在年富力強之際早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嘆息。也許那人心動蕩的民國亂世,無從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顆赤子之心安眠的歸宿。我輕撫書冊,昔人已去,然而這由幾十條短句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聲,在每個愛詞者耳畔輕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
人間詞話讀書心得篇二十二
王靜安的《人間詞話》問世以來,一直膾炙人口,他的詞話所標舉的“境界”一詞,文學評論者多奉為圭臬。“境界”一詞的提出,蓋欲取代嚴羽的“興趣”,王士禎的“神韻”,王靜安并自負此為“探其本”的發(fā)現。
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
其實,這里的意境一詞,依舊是滄浪所謂的興趣,阮亭所謂的神韻,只不過說法不同而已。而王氏的境界說,以為詞之有無境界的關鍵,便是自然,也就是真。
前人有言:論詞者之所謂自然,蓋有二義。如王灼《碧雞漫志》所主的自然,是不待錘煉之自然,他舉《敕勒歌》和《易水歌》為例來說明自然是“變徵換羽于立談間”,是出口成章,揮筆成文的;這和劉勰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鐘嶸《詩品序》所標舉的“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等說法較為近似,這是一類;另如彭孫遹、王鵬運、況周頤等所主張的自然,而是絢爛之極復歸平淡的自然。前者主吟詠情性,不待雕飾,故特別注重天才;后者因主“自然從追琢中來,”所以除了天才,他們還重視學識,甚至于認為學識可以彌補天才之不足。而王靜安的境界說,可肯定是屬于前者,是重視天才,主創(chuàng)造而不主因襲的,即“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tài),”“不使吏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BR>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照此一說,可知“自然”也是“真”的含義之一,并為達到“真”的必備條件。則王靜安以為納蘭詞的好處,是在自然也就是像李后主一樣,都是閱歷淺而有赤子之心的人。所謂赤子之心,其含義究竟如何?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并沒有明確的界說,但他在《叔本華與尼采》一文中曾引尼采《察拉圖斯德拉》的一段文字,“赤子若狂也,自然之輪也,第一運動也,神圣之自尊也?!比缡?,王氏所謂的“赤子之心,”似乎是一種純依智力不受意志左右,純依主觀不受客觀影響,純依直觀不雜概念的心理狀態(tài);但就藝術而言,唯有天才具備此種心態(tài)。具備此種純真無染的赤子之心,則詩人詞人,就能“以自然之眼觀物,”以直觀去領受這個世界,做到妙手造文,能使紛沓之情思,以極自然之表現,望之不啻真實之暴露,而修辭的自然,也就成為理所當然,不待追琢錘煉了。
其實,以上的“自然”一論,在王靜安的境界說中,是就寫作技巧而言,是說表現要恰到好處,不可過于雕琢;而所謂真,是就作品內容而言,是要感情真摯,不可虛浮。
談到這里,就要說一說境界的內容?!度碎g詞話》卷上云: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據此,我們曉得所謂境界是統(tǒng)意與境二者而言的,境界也就是情趣和意象。情趣是屬于情感的,而意象是屬于景物的,因此境界有造境與寫境之分?!度碎g詞話》又說: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皩毢熼e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可見,據王靜安的看法,境界又有大小之分。但我們細讀全書,可以發(fā)現這和他所說的造境、寫境與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深相關聯。蓋據康德說,優(yōu)美乃無我之境所表現的形式,往往確定而有限;而壯美乃有我之境因只存于我們的思想之中,不見于實際自然界,因此達于無窮。所以無我之境界較小,而有我之境者境界較大。
以上就王靜安的觀點,將境界說的要點,作了一個概括的說明,現在談談筆者個人意見,參考各家說法,評論其得失。
先說境界說的好處,前人曾推許王靜安為“文學革命的先驅者”,此話并無過譽之處,王氏確可當之無愧。其一,與舊有詞話相比,王氏沒有摘句之弊,其論詞又能以哲學、美學觀點來分析申論,不落俗套;其二,晚晴詞風多主南宋且競相效仿,因襲陳故者甚繁,而開創(chuàng)新意者少,故王靜安轉變風氣,實在可說是獨具慧眼,雖未免有矯枉過正之處,卻亦能切中時弊,為后來的文學革命開一先河;其三,王靜安主真切,重自然,此乃千古文學不易之定理,而王靜安除此之外,尚且要求在真切之余,能夠表現人生,美化人生。他的詞話所以叫做《人間詞話》,都可以曉得他是有意描寫人生的,這點和歷代那些評論詩詞的人,就其對人生的體驗而言,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再說《人間詞話》的一些缺點。蓋《人間詞話》乃王氏早年之作,因此我們實在不必以此來責備他。不過,就《人間詞話》論《人間詞話》,我暫且歸納了下列幾個缺點:其一,體例為臻完善,編排秩序也沒有系統(tǒng),因而論點錯雜間出,沒有統(tǒng)一感,這恐怕與他采用札記筆記方式的評論有關;其二,有些理論說得不透徹,容易令人發(fā)生誤會,如“隔與不隔”的問題,如“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問題等;其三,太過于自信主觀。譬如他太注重先天的才力而忽視了后天的人力,這是頗為值得商榷的;其四,論詞太偏重文章而忽略聲律。詞由樂府詩演化而來,原來是合律可歌的,張炎謂其先父《瑞鶴仙》詞的“粉蝶兒撲定花心不去,閑了尋香兩翅,”所以要將“撲”改為“守”;《惜花香》詞的“瑣窗深”所以要將“深”改為“幽”,又改為“明”,就是為了要合律的緣故。在講究聲律的詞人來看,詞的音律效果是要重于文字效果的,這點王靜安似乎沒有留意,因而不能對某些詞人——譬如南宋的吳夢窗、王碧山、姜白石、張玉田諸家,予以適當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