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成長的階段性記錄,每一個階段都值得被留存。總結應該客觀完整地反映所總結的內容。接下來是一些總結的模板和寫作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一
喝斷禪機心、龍場悟道都寫得很詳細,能對陽明先生一生有個大概了解,他娶了六個老婆這在當年明月的書中是沒有看到的。有幾個片斷印象深刻。
其一就是康海救李夢陽那一段。書中寫道,一代名士風范,救人于危難之際,卻不幸跌入了奸黨的泥坑中。這種事聽起來可笑,感覺有些不可思議,但卻勾勒出了人類社會的相處之難,勾勒出了人性的微妙與變幻。如果你做一個壞人,殺十人而饒過一人,那么殘存的人就會對你感恩戴德,千恩萬謝。如果你做一個好人,救一個人卻沒有能力救十個人,那么你救得這個人就嫌你沒有盡心盡力,救人救到底??岛>褪窍萑肓诉@個人性險惡的泥潭之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其二就是王陽明逃脫虎口一節(jié)。作者說,人與老虎之間能夠達成如此默契的合作,這表明了老虎是有人性的,同時也表明了人是有獸性的。而王守仁顯然是知道人之所以成為人,正是因為獸性未脫。正因為人性的黑惡一面,比之于獸性更不堪,所以人類社會才會有如此之多的苦難,同樣的,正因為人性中的光明一面,已經接近了佛家的圣靈,所以人類才演繹出了絢麗無比的文明。
其三就是失落的智慧那一節(jié)。作者認為智慧與思想是無法承傳的,甚至連對身邊的人熏陶的功能都不存在。陽明先生的妻子以及后人就是例子。思想與智慧也無法傳承。我認同,所以我自己總結在學習中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總結如下:
立德,謂創(chuàng)制垂法,博施濟眾;。
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
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1)學術:精通儒/道/釋,創(chuàng)立心學,致良知,讓自己名垂青史;。
2)事功:贛南剿匪,平定寧王叛亂,斷藤峽剿匪;用兵如神。
3)為人:身在官場,最后能全身而退;。
1)堅定的信念:圣人可學而至也;。
3)生死考驗,激發(fā)潛能:反對劉瑾被追殺,假裝跳江;山神廟遇虎,
機智逃脫;貴州龍場,蠻荒之地;。
4)深厚積淀:書香世家,家學淵源深厚,父親更是狀元郎。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二
王陽明,字仲弘,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其思想影響深遠,對后來的教育和哲學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锻蹶柮鞔髠鳌肥窃摃r代的一部著名傳記,而閱讀這本傳記也讓我受益匪淺,深刻認識到王陽明思想的獨特之處。以下是我對《王陽明大傳》的一些體會和心得。
首先,王陽明強調心性的重要性。王陽明認為,人的心性是天生的本能,是思考和判斷的源泉,也是每個人追求真理和修行的根本。他強調要以心性為主,去探索世界的真理和價值。在《王陽明大傳》中,通過描述王陽明對心性的反思和追求,我深刻認識到了內心的力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受環(huán)境和他人的影響,容易迷失自我。但是,只有通過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和價值觀。
其次,王陽明倡導實踐與行動的重要性。在《王陽明大傳》中,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強調知識和行動的緊密聯系。他認為,只有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真正地領悟和體驗其中的真理。這使我意識到,讀書只是為了獲得知識,而將知識付諸實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和成長。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并真正改變自己和社會。
再次,王陽明注重個人的責任和擔當。他認為,每個人都應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并為他人謀福利。在《王陽明大傳》中,王陽明的行為和言論無不展示出他對社會的憂患意識和對人民的深愛。這讓我深刻領悟到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我們不能只關注自己的利益,還要為他人的幸福和整個社會的進步負責。只有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奉獻,才能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
此外,王陽明提倡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他認為,人生應當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善良的行為準則。思想的純潔和美好的行為是追求真理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通過閱讀《王陽明大傳》,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高尚道德的力量和智慧的魅力。在現代社會,面對種種誘惑和考驗,我們需要在道德準則的指引下,做出正確的選擇,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最后,王陽明倡導和諧共處與和平發(fā)展。他主張君主與臣民、父母與子女、夫妻之間都應該建立和諧的關系,推動社會的穩(wěn)定與進步。他以身作則,以德服人,力圖實現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通過閱讀王陽明的故事,我認識到只有通過相互合作與包容,我們才能實現和諧與進步,共建美好的社會。
總而言之,讀完《王陽明大傳》后,我對王陽明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關注人的心性,注重實踐和行動,倡導個人的責任和擔當,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提倡和諧共處與和平發(fā)展。這些思想讓我深感啟發(fā)和鼓舞,讓我更加堅定了追求真理與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念和決心。我也會將這些思想轉化為實際行動,改變自己,影響他人,為構建和諧與進步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三
第一段:引言(引出主題)。
王陽明是中國明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探索了人類思維與行為的本質,并將其運用于教育實踐中。他提出的“王陽明讀書五要訣”被譽為中國古代讀書方法的經典之作,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傳承。本文將從五個方面探討我個人對王陽明讀書五要訣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用心體悟(感受身心的統(tǒng)一)。
王陽明讀書五要訣中強調的“要用心”,對我來說非常有觸動。在閱讀過程中,我發(fā)現只有用心才能真正體悟到書中的道理。當我全情投入時,能夠與作者產生共鳴,感受到其思想與情感的交融。這種狀態(tài)使每一本書都成為了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三段:見諸行動(將書中的道理付諸實踐)。
王陽明提到的“要體察”和“要貫徹”,敦促我們不僅要理解書中的道理,更要將其付諸實踐。閱讀后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紙面上,而是要通過行動去證明。在我的讀書過程中,我不僅關注書中的內容,更關注如何將書中的思想應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將書中的智慧融入實際行動,我逐漸感受到思想與行為的統(tǒng)一。
第四段:創(chuàng)造性思維(開拓思維的邊界)。
王陽明讀書五要訣中提到的“要深入”,對我來說是開拓思維的重要途徑。深入是指不僅要表面地理解書中的內容,更要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并加以運用和發(fā)展。當我深入思考某一問題時,會展開思維的翅膀,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找到更多的答案。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讓我的閱讀更加豐富和有趣。
第五段:與他人分享(交流與分享的重要性)。
最后一個要點是王陽明讀書五要訣中的“要廣播”。讀書不僅是個人的修行,更是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的過程。通過與他人的交流,我可以借鑒他人的理解和觀點,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思想。同時,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也是對自己知識和思考的一種鞏固和拓展,讓自己的讀書過程變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結尾:
通過對王陽明讀書五要訣的個人體會,我明白了閱讀的真正意義:用心體悟、見諸行動、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與他人分享。這些要點不僅適用于讀書,也適用于我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在今后的閱讀中,我將更加注重用心和行動,同時積極與他人交流和分享,致力于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四
在各種歷史學說中,王陽明的心學并沒那么矚目,但卻是現實生活中應用的最廣泛的一種。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實意地把他當作精神導師的偉大人物不勝枚舉,曾國藩、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都是他忠實的擁躉。15,日本人庵桂梧把心學帶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陽明心學影響下發(fā)動了舉世皆驚的“明治維新”,搖身一變而成為世界強國。我很好奇,心學到底是如何的一種學說,又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發(fā)。
在《知行合一王陽明》一書中,介紹了從王陽明生平伴隨著心學的萌芽、初露頭角、成熟的過程,讓人更好的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而我更關注的是王陽明的一生。在他的前半生,應該是在“龍場悟道”之前,他隨性但是有想法,執(zhí)著又心高氣傲。他精通儒學、朱熹理學,鉆研科舉、道教、佛教及軍事。雖然前半生毫無成就,但是也為他后來的理論成就和軍事治國成就奠定了基礎。在他的后半生,雖然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但是卻拖著疲憊的身體在建功立業(yè)和心學推廣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關注他的一生,就能慢慢理解他“知行合一”、“事上練”和“心即理”。
王陽明認為,知與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爸泻弦弧睂嶋H上也是他心學“事上練”和“心即理”的延伸。
對于王陽明的“事上練”,其實他本身也是一個喜歡實踐的人,從他的幼年到青年,從騎馬嚇退蒙古人到日日排兵布陣到為了研究道教就去深山請教高人等。他研究朱熹理學“格物致知”的時候,格竹子格到暈厥。用今天的話說,都屬于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天理既然都在我心中,后來他就明白他要做的就是去實踐來驗證他心中的天理,而不是去外面再尋找天理,如此一來,我們就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而這些時間可以用在實踐中。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理想。王陽明心學和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就在這里,它也正是王陽明心學的一個閃光點。在江西剿匪時,他之前從未有過剿匪經驗,但是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南贛土匪在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的四省剿匪部隊幾乎奈何不了他,但在王陽明指揮的一萬余部隊面前卻不堪一擊。原因何在?靠書上學,靠聽,靠問,靠靜坐悟道,無論想的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無補。王陽明剿匪取勝很大的原因在于他認為不要迷信自己的經驗,一定要“事上練”。必須要到事上去磨煉。
對于王陽明的“心即理”,做事時無愧于人、無愧于心,這才是王陽明心學所說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煉心”??涤袨樵f,言心學者并能成事,而且是大事,這句話在王陽明身上是不言而喻的真理。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一件事,只要你用心,正如王陽明所說,道理就在你心中,你用了這個道理,就必能成事。王陽明江西剿匪另一成功之道就是“用心”。他最初的目的是消滅山賊,他就“用心”研究匪患特點,然后靈活運用“詐術”消滅山賊。他后來的目的是還百姓一個太平世界,他就“用心”地設立政府據點、教化百姓,出爐《南贛鄉(xiāng)約》。因為他的使命感告訴他,消滅土匪后拍拍屁股走人不是做事的正確態(tài)度。“用心”其實就是一種使命感,為了一個目的而進行全方位的思考。
除了“知行合一”王陽明還有很多地方給我啟發(fā)。比如俗話說“拿起容易放下難”,王陽明用他的行動告訴了我們:該放手時就放手,不必計較付出多少。王陽明在辭章、道教、佛教上的付出如海洋般深沉,在這三方面的成績幾乎是他半生的心血。然而,他一旦想明白,說放就放,連個猶豫的眼神都沒有。他認為只有放棄,才有日后的得到。如果你在付出的人事上得不到快樂和人生價值的答案,它就是一個包袱,甚至是五行山,只有放下它,才能輕松上路,繼續(xù)你的前程。
王陽明的后半生并非為個人功成名就而拖著病軀各地剿匪、征戰(zhàn)朱宸濠、治理地方。此時的他已經把建功立業(yè)之理想拋棄腦后,更多地是因為自己的“良知”,解救百姓的生活,同時通過講學,使百姓獲得心靈解脫。在他的彌留之際,他最后一次總結了自己的“致良知”,致良知的功夫就是簡易真切,越真切就越簡易,越簡易就越真切。這段話無非是告訴那些人:你們在生活中只要簡易地按良知去真切地為人處世,那就是圣人氣象。真心實意的對待自己的父母,安分守己的工作,這是多么簡易的事,你把這些簡易的事真切地做明白了,每天都會感到心是充實的。我的心學也不過是讓你們內心充實,沒有煩惱。他拋棄了那些思辨的理論,單刀直入告訴世人,要學會王陽明心學非常簡單:只要按良知的指引去真切地為人處世,并持之以恒,圣賢的境界就在眼前。“心學”給我們生活及工作中的疑慮指明了方向。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五
過去半個月啃了兩本書:《知行合一王陽明》和《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國藩》,都是度陰山寫的。都說中國有兩個半圣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既然王陽明和曾國藩都是圣人,我既然一起讀了,那就一起寫吧,這就是“一個半圣人”。
格物致知。我之前對這四個字的理解是探究萬事萬物,從中明白萬事萬物的道理,這是朱熹理學的解釋,讀完這本書后,我發(fā)現在陽明心學中還有另外的解釋,“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人的念頭,因為外物是人心的映射,“致知”就是達到良知。整體的意思就是要不斷糾正自己的念頭,使我們找到“良知”。人都是有良知的,同時也有萬千個念頭,這些念頭中有好有壞,有利己的,也有利他的,有真我的,也有自我的,那么我們的良知就可能被一些出于私欲的念頭遮蔽,使其蒙上灰塵,格物致知就是要不斷地格自己的念頭,擦拭心靈,使良知清明。
知行合一。雖未行動,念頭一起,便是行了。反省自身,之前也會容忍自己腦海中許多沒有付諸實踐的自私自利的想法,但王陽明告訴我們,這是不行的,一定要把這種念頭“格”掉,雖然沒有這樣做,但是這樣想了,就是一種“行”。書中有一個故事,是王陽明外出郊游看見一處肥美的良田,于是有了占為己有的念頭,當出現這個念頭的時候,王陽明及時警覺,立即眉頭緊鎖,開始自我用功明知道當天黃昏,才對弟子們說:“終于把他克掉了,真難啊”。同樣的情景也反復出現在曾國藩的故事里,曾國藩在帶兵攻打太平天國的時候,由于中央政府對湘軍的掣肘。曾國藩也多次產生抱怨的念頭,每當此時,他就拿出自己的絕技“誠”字訣自我用功。他們兩人的情景不禁使我想起前幾天我讀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書,稻盛先生也說“莊嚴其心”,也說“反省自身,動機至善,私心了無”,由此可見,那些被稱為“圣人”的人都有非常不得了的克己修身的功夫。
心外無物,讀懂了自己,就讀懂了天下人,世間一切的道理都是“我心具足”的,世人心中有良知,有善有惡,有七情六欲,我心中也有良知和善惡,也有七情六欲。所以讀懂了自己也就讀懂了天下人。當然我水平有限,只能理解到人這個層面上了,王圣人說的是“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山川草木,飛蟲走獸都是一樣的。這一點等我長大了再體悟吧。
太平天國,真的讓人很不理解。他真的很笨,有個故事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就是小偷進他家準備干一票,結果曾國藩回來了,小偷就躲床底下,曾國藩開始背書,結果背來背去都不行,直到小偷都替他著急了,從床底下鉆出來背了一遍,揚長而去,然后曾圣人接著背,所以,這位曾圣人不是一般的笨。但是根據評判圣人“三不朽”的標準,他確實做到了立德(整天拿著個“誠”字訣克來克去),立言(他那《曾國藩家書》大概就是為這個準備的),立功(就拿平定太平天國這一件事就夠吹三輩子),這么說他確實是我輩楷模。那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無論你多笨,比著曾圣人去做就行了,運氣好了你也是個圣人,這就是“人皆可以成圣”。作者:嘉哥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六
前段時間我因為看《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后迷上了明朝的歷史,最近我又買了一本關于明朝重要人物---王守仁的書《神奇的圣人王陽明》。
王守仁是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之一,他可以與孔子相提并論。
故事從大元末年劉伯溫平海盜不成開始,再到王綱被迫出山,他的兒子王彥達生了王與準,王與準后面是王杰,接著王倫,王華……每個人都是非凡了得,到了王守仁,這個最最杰出的人出生了。
王守仁有和他的祖輩一樣有著天生的文學基因,到了他這一輩這一優(yōu)勢已經是發(fā)展的相當成熟了。從小他就會用聰明的貓頭鷹“占卜”術從后媽那里奪回權益,之后竟然打通三大終極問題從而進入圣賢思維。陽明先生可將百年之后的運籌學述廉運用,也可以把別人需要兩個月干完的工程5天完成。
現在再來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你會發(fā)現與蘇格拉底的“致良知”是樣的道理,只是說法不同??梢?,陽明先生在那個時代的理念是多么的高深和現代。所以后來歷史上的各路名人,明朝的張居正,清朝的曾國藩,現代的孫中山,蔡元培,再到蔣經國,毛澤東,梁啟超等都視他為偶像。因為他的理論和處事觀點不會因為時間的變遷而過時。甚至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中,他也是最后的一劑心靈解藥。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七
最近讀了一本書《王陽明心學》,與這本書的結緣是辦公室里一位同事在聽《王陽明心學》的廣播,從講解人娓娓道來的話語中給我一種靜心的深邃,于是問她是什么內容?她告訴我是《王陽明心學》,并說家里有這本書愿意拿給我看,于是她第二天就把自己剛買的還沒有拆封的這本書拿給我看。
對于這種慷慨我怎能不好好讀呢?對于心學的書,我剛開始的感覺是內容深奧,理論性強,看不明白,但是拿到書籍從王陽明出生講起,文中語言淺顯易懂,有些傳奇的特色深深吸引了我。如,他出生時祖母夢見一群五彩祥云浩浩蕩蕩而來,為首的神人懷里抱著一個嬰兒,降落在王家門前,把嬰兒交給了他的祖母,之后王陽明便哇哇墜地。于是,給他取名王云,正因為這個名字他到五歲還不會開口說話,后來改名為“守仁”。奇妙的是,改名當天居然開口說話了,而且不鳴則起,一鳴驚人。不但日常用語對答如流,而且《四書五經》中的圣言一口氣都給背了出來。
王陽明從小是一個調皮的孩子,上學時逃課。經過老爸的多次訓斥和老師的多次教育后,仍然惡習不改,天天只想著玩兒。正當大人們對這個問題少年即將失去信心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徹底改變了王守仁。這件事情對我印象很深。
有一天,守仁又翹課了,在市場上瞎溜達,看見一個小孩兒在賣鳥,就湊過去問價錢,可問完價錢,掏掏口袋卻不夠數。守仁眼珠一轉,就讓那小孩兒先把鳥給他,回頭再送錢過來。那小孩兒可不傻,堅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守仁同學頓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伸手就要去搶。那小孩兒也不甘示弱,馬上跟他比畫。就在這時候,一個算命先生從他們身邊經過,無意間瞥了王守仁一眼,忽然停住了腳步。此人精通麻衣神相,當他看到王守仁的相貌時,心里馬上跳出一個念頭:此子他日大貴,當建非常功名。
算命先生當即把鳥買下,送給了守仁,然后慈愛地撫摸他的臉,意味深長地說了幾句話:“小朋友,記住我下面的話——日后,當你的胡須長到領口時,你就入了圣境;當胡須長至丹田,你就結了圣胎;當胡須長到丹田以下,你就結成圣果,功德圓滿了。”
臨走之前,算命先生又叮囑了一句,他說:“小朋友,你一定要讀書自愛,我所說的話,將來必定應驗!”就是最后這句話,把守仁同學從一個問題少年徹底變成了三好學生。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顆幼芽,老師就是那個澆灌者,有時老師想給予他們更多的陽光雨露讓他們快快成長,但太強的陽光、太多的水分也會對他們傷害,給他們適合自己的溫暖,他們定會茁壯成長!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八
王陽明被譽為中國明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論,對中國的哲學、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王陽明大傳》,我深受其啟發(fā),并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心得體會。本文將在五個方面展開,分別是倡導內心修養(yǎng)、踐行知行合一、提倡實踐立論、注重道德修養(yǎng)以及追求自我完善,希望能夠與讀者分享我的感受和理解。
首先,王陽明強調對內心修養(yǎng)的重視。他認為人們應該重視內心深處的感悟和直覺,而不僅僅是依賴外界的知識和經驗。在讀《王陽明大傳》的過程中,我深刻體驗到修養(yǎng)內心的重要性。不管是面對挑戰(zhàn)和壓力,還是面對困境和紛擾,我們需要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應對。只有通過認識和控制自己的內心,才能更好地應對外界的變化和挑戰(zhàn)。
其次,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思想的核心。他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在讀書過程中,我深刻理解到只有將所學的知識付諸實踐,才能真正獲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知識不僅僅是空洞的理論,更應該是我們行動和思考的指導。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不完善之處,進一步完善自己,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和認識。
第三,王陽明提倡實踐立論。他認為理論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驗證和升華。在讀書過程中,我被王陽明的這個觀點所深深觸動。有時候,我們容易沉溺于紙面上的理論和概念,而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只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實踐檢驗理論,讓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這是我們獲得進步和突破的關鍵。
第四,王陽明非常注重道德修養(yǎng)。他認為人的最高境界是心無掛礙,只有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和諧。通過閱讀《王陽明大傳》,我深刻認識到道德修養(yǎng)對于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在我們的行為和決策中,要始終堅守道德原則,做到言行一致。只有通過不斷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質,我們才能獲得內在的滿足和真正的幸福。
最后,閱讀《王陽明大傳》讓我認識到自我完善的重要性。王陽明強調每個人都應該不斷追求自我完善,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智慧。通過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為,我們可以成為更好的人。同時,他也強調每個人都有責任為社會做出貢獻。通過積極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能夠為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總之,閱讀《王陽明大傳》使我深受啟發(fā),我從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道理和智慧。王陽明的思想讓我明白只有通過內心修養(yǎng)、知行合一、實踐立論、道德修養(yǎng)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變成一個優(yōu)秀的人。感謝這本書的作者,讓我以一種新的視角看待自己和世界。我將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始終堅守王陽明思想的理念,不斷追求卓越和完善自己。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九
呂崢的《明朝一哥王陽明》讓我認識了王陽明以及“王學”。作為一個對歷史不擅長也不是很感興趣的讀者,能讀到這樣一本用通俗、風趣的語言來寫的有關歷史、哲學、心學的書籍,的確是一件十分幸運和值得高興的事情。85年出生的呂崢在本書中向讀者證明了他在寫作才華和潛力,而敢于抒發(fā)自己獨到見解的魄力與充滿張力的文思,更令我贊嘆不已。
有人說《明朝一哥王陽明》模仿了《明朝那些事兒》,并寄希望于借助后者的名氣來增加銷量。依我看,雖然兩本書的作者都很年輕,文筆也都比較幽默和犀利,但是畢竟《明朝那些事兒》寫的是歷史,《明朝一哥王陽明》寫的是哲學,前者是對大明朝成敗興衰的娓娓道來,后者則是對王陽明的一生的介紹,以及對“陽明心學”的深入淺出。兩本書的側重點不同,自然不可作比較。
也許《明朝那些事兒》讓人讀過之后大呼過癮,但是從精神補給以至于有補于世的角度出發(fā),顯然《明朝一哥王陽明》更具有現實意義。畢竟書中的主角是王陽明以及他的思想。我對國學的微小積累,僅限于讀過李澤厚的《論語今讀》,零星的看過幾集《百家講壇》節(jié)目。因為在我印象中,諸子百家爭鳴出來的結論,無非就是一些空話大道理、處世格言云云,沒什么實用價值。畢竟具有千年文化底蘊的中國,現如今依然是發(fā)展中國家。而只有百年基業(yè)的大雜燴國家美國,卻成了世界老大。想到此處,不禁為文明古國的發(fā)展現狀感到陣陣唏噓。但是,同樣是發(fā)達國家的日本,卻是利用了陽明心學,完成了推動國家迅速崛起的“明治維新”。正如書中所說:錯過了王陽明,中國停滯了數百年;得到了王陽明,日本有了明治維新。
王陽明究竟何方神圣?曾經擔任過高中政治課代表的我,對教材中批判唯心主義的案例印象不是很深刻,因為考試的時候,只要求你掌握:唯物主義是對的,唯心主義是錯的。但是究竟何為唯心主義,人民教育出版社顯然沒有在他們的出版物上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哪怕是一本影響了n代人、上億莘莘學子的出版物。但是跟許多同齡人一樣,王陽明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被我初識并錯過。
在讀《明朝一哥王陽明》時,我一直在尋找答案——王陽明如何“內圣外王,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原理又是什么?但是正如呂崢在書中提到:不把中國思想史這本爛賬算清,你就無法體認良知之學的偉大。所以像我這種對國學比較絕緣的人想一下子弄明白心學顯然不可能。幸好,呂崢慷慨地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帶我重溫了一遍相關歷史,并且又一次問候了那些曾經在語文課本上留給我輩無數文言文去背誦的思想家們。
可能有很多讀者跟我持有同樣的態(tài)度,就是對年輕作家要給予支持和鼓勵,尤其是像呂崢這樣初露鋒芒、霸氣外露的年輕作家。除了這篇評論開頭的那些話之外,我希望呂崢能夠進一步提升自己,寫出一本以詮釋“陽明心學”為主的書,讓更多生性駑鈍之人如我者易于掌握這門偉大的思想哲學。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開創(chuàng)的陽明心學無論是在在哲學還是道德倫理體系的歷史進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學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與其學說相抗衡者,也正是陽明心學。陽明心學可以看做是一種建立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同時批判朱子理學,具有他們那個時代內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種道德哲學體系。這種新型的道德哲學將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學本體的高度,簡化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情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以"心即理"為前提,以"致良知"為目標,通過"知行合一"動機論來解決傳統(tǒng)儒家道德理性與道德實踐互相脫節(jié)的問題,其學說的現實意旨在于實現"破心中賊"的道德凈化目的與政治教化目標。那么,在陽明的心學之中我們就必須把握三個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陽明主張"心即理",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質性的心,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靈明",具體表現為人的認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說陽明心學中的"心"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是感覺與認知之心;第二是人與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種憐憫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種判斷是非的道德理性。這里引用一段話來更簡單的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
"先生游南鎮(zhèn),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這里王陽明所說的心既是一種我們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們與萬物共有的憐憫之情,當我們去感知這朵花的時候這朵花才對我們而言具有了意義,由此也可見王陽明強調了人對于外物對于社會的一種價值,與西方著名的哲學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賴于環(huán)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體在是非知覺上的當即呈現,也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具有價值上的普遍性和絕對性,聯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個方面的含義,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層關于道德理性的體現。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極致,也指依良知而行,這就與知行合一聯系起來了。良知為知,致則有力行之義,致良知這一理論形式把心與理、知與行、道德修養(yǎng)與社會實踐融合為一,是王陽明一生思想的總結。"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目標,本心是可以無善惡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惡的,但具體的人會因為欲念而使本心染惡,那么久需要我們就要通過知行合一的方法去達到,去盡可能的還原我們的良知之心。
引王陽明的兩句話來認識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論:
"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體論的,良知之心就是我們要追求和還原的本心,那么我們就只能向內去求得我們的良知之心,這種向內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過與向外的行來達到,知行合一是達到致良知的方法。在這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的觀點是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的,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對于倫理道德是只知而"終身不行",只不過是講之以口耳,并不身體力行。而道德信條如果不能身體力行,則毫無意義。所以,陽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題,強調了道德信條的實踐性品格。王陽明主張在道德實踐之中,我們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思想的階段。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用這四句話歸納總結王陽明的心學:"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即使理,我們無需求理與外,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人的本心無善惡之分,但受欲念的紛擾染惡,所以我們要通過知行合一的方式去還原我們的良知之心。
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時?;叵胝苋说乃枷?,自己去不斷地反思和思考,我們總會有更多的收獲,從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一
半個月時間,斷斷續(xù)續(xù),總共用了十二個半小時粗略讀了一遍。開篇幾章感覺文風有點偏現代,與這樣一位歷史人物似乎不符,關于作者百度資料也少,只知道是位70后的歷史碩士,寫過帝王師之類。通篇讀完,還是受益頗深,值得再次細讀,或者可以換個作者換個角度,再讀一遍王明陽的一生和他的心學。
王陽明在被放逐到貴州時悟出了心即理,指出人的心就是天理,不要費力向外探尋,這與朱熹理學的“格物致知”提倡的向外物探尋天理相反。初一看,好像心學是唯心論,不管是不是,我覺得心學對一個人的為人為事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王陽明的心即理的心指的是良知,他指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辨是非,明善惡的良知,這是“知”,他要求人的行為要和自己良知相統(tǒng)一,也就是“知行合一”,但很多人的良知被自己的私欲給蒙蔽了,往往就做出了違背良知的事情。如受賄,食品安全等,當事人的良知都知道這么做是錯是惡,但都被利益、欲望給蒙蔽了。
心學又提出“致良知”,教人們要去私欲存良知,他的方法不是佛教通過打坐修到達到心的無欲無求,而是“煉心”,通過“事上煉”,也就是通過自己身邊的每一件事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去除私欲,使自己的良知越來越明朗,而達到“知行合一”。去私欲也不是要求無欲無求,而是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同時也不反對人們去追求財富和名利,承認人有天賦差異,如果有能力,為什么不去呢。
“知行合一”是很簡單的道理,但人遇到事就很難做到“心不動”,總是會思前想后,權衡左右,往往就與良知背道而馳了。
最后說一句,媽的,我知道經常喝酒不好,可還是擋不住喝酒的欲望,咋整啊[酷]。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二
王陽明作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所提出的心學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和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起了巨大的影響作用,并且對后代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在我學習王陽明思想的過程中,我深有感觸地認為,這種思想表現了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獨特的價值倫理觀,是我們今天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以下是我對王陽明心學思想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段,先要明白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王陽明提出人人天性亦善,差別只在于“知行有別”。他認為人人都有一個純凈善良的心靈本性,只是在實踐行動上,有更優(yōu)秀的人和不那么優(yōu)秀的人之分,因此要通過學習和實踐,去打開心靈的大門,讓人自由自在地發(fā)揮本性的善良品質。這個核心思想就是所謂的“致良知”?!傲贾撸烊酥g之所以為良知者也?!蓖蹶柮髡J為,良知不僅是人天之間的共同點,更是人與天地之間的聯系點,通過開發(fā)良知,才能與天地間形成合一之道。這種道即是所謂的“格物致知”的思想。
第二段,學會如何“格物致知”。所謂“格物”,就是觀察世間萬物,去尋找人性的本質和人生的真諦。而所謂“致知”,則是通過觀察經驗,積累認知,發(fā)現新的認知和智慧,從而提高人的智慧和認知水平。這種“格物致知”的思想,需要人們具備調查研究的精神和對于客觀事物的探求精神。這樣才能夠開啟并且提高人類智慧的大門,通往更高更大的認知空間。
第三段,要自我寬容,換位思考別人的感受。王陽明所提出的“知我不祥,而為之奈何”的思想,告訴我們當自己遇到危難或者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尋找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并且在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后要積極改正,不能埋頭于消極情緒之中。同時,當我們看待別人的錯誤的時候,也要首先認識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換位思考別人的感受和處境,從容對待,以寬容和愛心去包容別人的錯誤,為別人著想。
第四段,要以天地之大和天人之間的良知為準則。王陽明晚年提出“天理”思想。他認為,人要做事,不應該僅僅從自己的個人角度出發(fā),而是要將人類歸于天地的整體環(huán)境之中來思考。這樣,人們的行為才是與外在世界相協調的,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具有一種超越個人的意義。同時,王陽明還提倡窮通,雖貧而無怨,雖富而有度,這種“窮通”的道德準則也需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貫徹落實。
第五段,思考王陽明的思想對我們當代的影響。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對我們的當代生活也有很大的啟示。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以物質為主的社會,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心靈的質量。我們應該時刻關注自己的內心,用心去感受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同時要保持客觀的態(tài)度,去感知外在的世界。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
總之,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人性和哲學的基礎。這種基礎也為我們創(chuàng)造出符合我們自己人性需求和社會需求的新的發(fā)展道路。我們應該在生活的過程中,認真學習并貫徹落實王陽明的思想,對于提高生活品質,進步個人素質都有很大的幫助。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三
王陽明審謝志珊的時候,非常有意思。史料里記載說:“謝志珊就擒,先生問曰:‘汝何得黨類之眾若此?’”就是被抓住之后,王陽明就問,說謝志珊你行啊,規(guī)模搞得挺大,自號征南王。怎么會有這么多的土匪聽你的號令呢?謝志珊雖然被抓了,還是有一番豪氣,說“亦不容易”,說自己也挺不容易。
王陽明就問:怎么說?謝志珊說:“平生見世上好漢,斷不輕易放過,多方鉤致之,或縱其酒,或助其急,待其相德,與之吐實,無不應矣?!边@一番話說的是什么呢?說自己平常見到世上的英雄好漢,決不輕易放過,一定是多方結交、接納。如果開始他們不聽我的,我就慢慢用事業(yè)、用感情去感化他。
比如那個藍天鳳,藍天風自己勢力也很大,謝志珊就孤身上門,說我們都是做土匪的,但不能只看眼前,要做大事業(yè),你跟我混,我們做一個聯盟。藍天鳳說,我憑什么跟你混啊?你小子行啊,膽子蠻大的,只身孤人就敢到我的地盤來?謝志珊笑笑,既然你不愿意聯合,那就不聯合好了,咱們交個朋友總可以。喝酒!然后喝完酒回去了,過了幾天又來看藍天鳳,說我上次發(fā)現你喜歡烈酒,但是這個夏天啊,天氣太熱,烈酒對身體不好,我?guī)Я艘恍┣寰苼斫o你喝,你喝喝我這酒。一來二去,這感情就深了。
后來藍天鳳徹底被謝志珊折服,就拜謝志珊為老大了。所以你看,這個謝志珊很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到最后那些人都成為他聯盟中的成員。
聽了這個話,我們會覺得王陽明對謝志珊很是青睞有加,很看重。那么,他會怎么對待謝志珊呢?沒想到的是,夸獎完謝志珊之后,王陽明拔出令牌往地下一扔,命人把謝志珊推出去斬了。
有學生不理解,先生不是說謝志珊這個人挺好的嗎?為什么不能感化他,卻要殺了他?
這件事恰恰體現了王陽明的大智慧。王陽明講知行合一,行動能力超強,只要有理由,他絕不猶豫。為什么要殺謝志珊?前面殺的詹師富是非常兇悍的土匪,殺人越貨,無惡不作,這種人一定要殺,因為他良知徹底泯滅。謝志珊這種人為什么也要殺呢?因為他有智慧、有追求,這樣的土匪更不能留。對于整個社稷、政權來講,最大的危險不是詹師富這種土匪,而恰恰是謝志珊這種有智慧、有頭腦的土匪。這種土匪一旦做大,對整個政權的威脅便是真正致命的成脅。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四
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表達了一個人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和習慣。而王陽明,則是一個早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對于當時的歷史發(fā)展以及當下人們的思維方式、性格形成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將從不同角度探究王陽明的思想和心得體會,以期啟迪自己和讀者。
第一段:王陽明思想簡介。
王陽明,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朱熹、程頤并稱“公羊、梁父、左氏之徒”,他的思想主張始終緊密結合著實際生活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王陽明思想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他認為人的認識與行為的實踐應該是完美結合的,即認識到了就要實踐,落實到生活中去,將學術研究與傳統(tǒng)文化和實際生活融合在一起。
王陽明強調“誠實”這一品質,認為誠實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實事求是、說真話、做老實事,才能建立起互信互諒的人際關系,才能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支持。同時,“誠實”也是一個人內心自我修養(yǎng)和成長的前提,因為只有心地純凈,才能真正掌握人生決策的主動權,才能在復雜的人生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向心力。
王陽明思想中的“知行合一”理念,要求人們不僅要有高深的學識和文化素養(yǎng),更要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知行合一強調的是實踐性,而實踐性則意味著學習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說教和紙上談兵的層面上,而應該貫穿于日常生活中。在知行合一的思想下,我們要傳承人類的文化、美德和真理,并將它們準確有序地融入到現代生活中。這種方法有利于我們自我發(fā)展和全面提高,也使我們成為更有價值的人。
良知是王陽明重要的思想之一,他認為良知是人與眾不同的根源,是人性的本質和人生價值的發(fā)源地。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良知,以良知作為內心的引導和判斷標準。只有追求良知,才可以擺脫外在的迷惑和誘惑,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時,也可以以良知為依據,選擇正確、公正的道德觀和行為方式。
第五段:個人心得感悟。
要想真正理解和體會王陽明的思想,不僅要了解他的代表性觀點,還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生活經驗出發(fā),結合當今時代特點進行總結領悟。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良知等思想,都是對于當下社會變化和發(fā)展的有益啟示。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應該加強對人生方向和道德選擇的自我思考和探究,并以良知作為判斷準則,真正理解并踐行王陽明思想中實踐的內容。
在總結上述內容之后,我們應該明白,王陽明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義,誠實和工作實踐的重要性,而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理念,也更加強調人的內在修養(yǎng)和自我認知的提高。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思想和體驗,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去,就可以變得更加有自信和責任感,更加具有互聯網時代所需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高效工作能力。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五
2、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5、能勇敢向前是勇氣,能轉身是智慧,智勇兼?zhèn)?,才可成大?BR> 6、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7、虔誠的堅持唯一志向,是讀書之本;循序漸進,是讀書的方法
8、無論多么宏大深淵的宗教,在人性面前都要俯首稱臣。王陽明在佛教領域多年的浸染和探究,終于在最被人忽視的人性上看穿了佛教的弊端。正如他創(chuàng)建心學后所說的,佛教是逃兵的避難所。佛教徒所以出家,就是想逃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這五倫中他們本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
9、什么是灑脫?王陽明用他的行為告訴了我們:該放手時就放手,不必計較付出多少
10、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5、宇宙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世事也在變幻,但那些良知未被遮蔽的心對于孝順的要求卻是亙古不變的。想要真孝順,做到五個字就可以了。這五個字是:讓父母心安。
18、修養(yǎng)和學問本就是一回事,就如知行是一回事,不可分割
20、王陽明心學是一門要人去外面建功立業(yè)的學說,而佛道是龜縮避世的學說
21、那些精明的人往往都是用心的人,用心的人就會發(fā)現別人所不能發(fā)現的秘密
22、在心上用功存天理去人欲,鍛造強大的內心。一個內心強大的人肯定是做事的人
23、“觸之不動”正是王陽明心學的目標,它是希望我們無論面對什么樣的處境時都應寵辱不驚,不因得失而動心。
24、“存天理去人欲”,去人欲的目的就是讓人心存天理,有真理在心,就不會對任何榮辱動心。他以此希望人人都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任何事和物來觸之,都不會因之而動。
25、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30、任何一件事靠你一個獨坐想象,無論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無補。必須要到事上去磨煉。做事時無愧于人、無愧于心,這才是王陽明心學所說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煉心”
32、道理其實就在你心中: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34、人只要時刻格心,讓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35、政治無是非、無親情,利害即是非
36、人類最悲痛的事就是遺忘,恩情、仇恨都能被遺忘,漫長的時間則是罪魁禍首
37、人因性格、人生閱歷和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看待事物時的態(tài)度就會迥然不同
40、仁者所以無懼,是因為做事全憑良知。
45、天理是什么,其實就是有良知的大多數人對一個道理達成的共識。
46、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47、王陽明一生中共證了三次道:一次是貴州龍場證出了格物致知的靈動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證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就是這次在浙江余姚證出了“四句教”
51、他在精神上的艷遇讓他早年的內心世界放蕩不羈
52、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53、心學對我們有什么用——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
54、每個人心中都有個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惡,“是非”屬于智慧,“善惡”屬于道德,圣人也不過是既有智慧又有無懈可擊道德的凡人,而你一出生就具備這兩種素質,所以你就是個潛在的圣人。只要你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致良知),那就是圣人了。自然而然致良知的,是圣人;勉強自己而致良知的,是賢人;不肯去致良知的說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雖然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但他的良知卻仍然存在。如果能致良知,那和圣賢就沒有區(qū)別。也就是說,圣愚的良知是一樣的,只要肯“致”,那就是“人人皆可為堯舜”
59、王陽明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我們心中的賊有很多,不過不出七情六欲(七種情感:喜、怒、哀、懼、愛、惡、欲;六種欲望:色、聲、香、味、觸、法)
60、什么是私欲,過了的基本欲望就是私欲?;蛘哒f,良知認為錯的欲望就是私欲
61、我們的欲望應該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度內,而不能讓它像野草一樣野蠻生長
62、人的私欲看似有六種,實際上只有兩種,那就是名利之欲和生存之欲
63、上天賦予人的命運,悠遠深邃,永不停歇
67、王陽明相信人生是多變的,沒有人可以預料下一步將發(fā)生什么。“操心”的事,是愚蠢的人干的。你只要順其自然就好。
68、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這就是王陽明心學,它高屋建瓴,直指終極密碼。
70、天下一切事情就怕“用心”兩個字,任何一件事,只要你肯下苦功,肯用心,幾乎就沒有做不到的。
71、中國人喜歡在人際關系中獲得幸福,而西方人則喜歡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獲得幸福
72、人生在世第一大難題不是洪水猛獸這些大自然的挑戰(zhàn),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73、理學家們給“仁”下的定義是:生理上有對萬物的知覺,這一知覺進而能感悟到道德性的東西。
75、“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首先要求的就是要我們在內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會指引你,做到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如果宇宙中的那些天理就在我們心中,那么,每個人不必向外去尋求,就可以在內心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
76、知的真切篤實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覺就是知
7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9、直覺就是意識的本能反應,不是思考的結果。大概是意識的源反應,比以語言要素通過邏輯關系構建的反應系統(tǒng)要更加高效、更具準確性。只是能引起意識源反應的機會很稀少。也許人類在語言意識未建立前,依靠的就是這種意識的本能反應——直覺。
81、為什么直覺比以語言要素通過邏輯關系構建的.反應系統(tǒng)要更加高效、更具準確性?因為我們在構造邏輯關系時,有極強的目的性,這個目的性就是私欲,為了構造完美的邏輯關系,我們會左右論證和辯駁。這就是說,我們從我們私心的立場出發(fā)在制造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制造出來后可能是完美的,但它總有雕琢的痕跡。雕琢的東西必有私欲在,因為我們制造它出來的目的無非是獲得成就感。
83、致良知:聽從內心的聲音!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六
理學主要討論的問題,按照錢穆先生的說法,是兩個:一個是本體論,主張萬物一體;另一個是修養(yǎng)論,主張變化氣質。簡單講理學主張萬物之理是相同的,人們通過“窮理”可以體悟到,而“變化氣質”是人們通過修養(yǎng)功夫實現“窮理”的方式。
梁日孚于是向先生請教“居敬”和“窮理”應當是怎么樣的。陽明先生從他剛才的觀點講起,主張二者其實是一件事。“主一”是好的,但如果只知道亂下功夫,不知道一就是理,后果會很糟,堅持“一”的時候心隨物轉,沒有“一”的時候又變成了“空”。那應該怎么辦呢?無論有沒有事,都要在天理上下功夫。窮理在具體事情上的專一堅持就是居敬,居敬功夫到了精密之處就是窮理,二者本來是一件事,并不是居敬有個居敬的心,窮理又有一個窮理的心。孔子、孟子在提到這些時只是說一點,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件事。
梁日孚對于陽明先生主張中的窮理就是盡性,也就是領悟理就是領悟人們的本性,還有疑問。先生主張,理存在于人的本性中(與宋儒主張的萬物一理相同),仁義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窮”到仁義的理,也就是探究到了人們的本性。還舉了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的例子。孟子舉例說,如果看到一個小孩子快掉到水井里了,任何人都會有憐憫擔憂,這就是人人相同的惻隱之心。以此為出發(fā)點,發(fā)展到極點就是仁。這種努力和發(fā)展就是窮理。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七
正在這時,王陽明派特使來問池仲容,說王大人對你很好,你至少該投桃報李吧?這都快要過年了,不去南安府拜見一下王大人嗎?你光說降,光說降,這個降的過程可有點漫長。你這么久都不去拜見一下王大人,合適嗎?池仲容想想也對,但是萬一王陽明使詐,自已此去可就是入了虎穴龍?zhí)读恕?BR> 這個時候,池仲容匪性的一面體現出來了。想來想去,池仲容一身是膽,心里說我就去看看,王陽明他能拿我怎么樣?實在不行我調頭就走。池仲容精選了九十三個兄弟。這些人都是池仲容手下功夫最好的,可以飛檐走壁,以一擋百,功夫也相當于特種兵。于是,池仲容就帶著這九十三個兄弟,來到了南安府。
到了南安之后,王陽明正在衙門里等著池仲容。池仲容也不去衙門,先去校場。聽說王陽明已經讓士兵都休息了,真的還是假的?要去校場看一看。校場里果然看不到兵。池仲容還不放心,又去了市場,看看老百姓的生活面貌,就知道是不是暗中在整軍備戰(zhàn)。結果一看,老百姓都在準備過年了,一副升平景象。但池仲容依然不放心,又偷偷花錢到獄中看看盧珂到底是不是關在獄中。一看,果然盧珂確實關在獄中。這樣一來,池仲容徹底放心了,才到府衙來拜見王陽明。
到了府衙,自己還不進去,讓手下先去通報。結果手下剛進去,就被罵出來了,把王大人的話也帶出來了。王陽明說,池仲容你進了南安城不先來見我,結果先去校場,又去市場,再去監(jiān)獄,到底是安的什么心?披頭就一番質問。
這一下,就體現出王陽明的大智慧了。其實他對池仲容的動向早已了如指掌,但這時候他要不說出來,就顯得他太老謀深算了。池仲容也不相信他進了南安城,自己的動向沒有人報告給王陽明。但是王陽明直截了當說出來了。池仲容這種多疑的性格,越是直面他,他越驚慌。
池仲容滿頭大汗,趕快疾步趨進府中,一頭跪下來,然后承認錯誤,向王陽明連聲道歉。王陽明上前扶起池仲容,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回頭是岸。你不愧是當世英雄,明辨是非,知道哪一個選擇才是對的,我是真心招降你的。
后人評說這一段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王陽明使詐,就是要把池仲容騙來宰了他。事實上,王陽明好好招待池仲容,安排的住宿都是最好的地方。讀書筆記。一切接待工作,王陽明都安排得非常細致,非常好,以致讓池仲容漸漸緩下心來。王陽明還經常陪著他在南安城中看看百姓的生活百態(tài)。當時快要過年了,南安城中要辦燈會,也是慶祝剿匪成功。王陽明就陪著池仲容一起去看。
在與池仲容相處的這一段日子里,王陽明發(fā)現池仲容目光游移,心思不定,很難徹底感化,這才下了狠心要滅掉池仲容。
到了快過年的前幾天,池仲容說,我也來了好幾天了,跟大人相處甚歡,但我那幫兄弟在家里頭不知道我的消息,我正在準備整編他們一起向大人投降,還得回去做做工作。王陽明笑笑說,這個說得也有道理,但是離過年不過六七天,你現在趕回去,六七天也趕不回山寨,索性過了年再回去吧。我們好好聚一聚。池仲安也勸哥哥,你都已經來了,王大人又對你這么好,你就留下來過個年再走。池仲容猶豫一下,就留了下來。
池仲容這時對王陽明戒心大概已經放下來,但那九十三個兄弟還是與他寸步不離,到哪兒都跟著。一直到了春節(jié),吃過年夜飯,過了子夜,到了大年初一要給賞錢啊。王陽明說,你的這幫兄弟各有賞錢,來的都是客,就得給啊。不過不能這么多人去領吧,每五個、每五個出去領賞錢。然后池仲容的手下就五個、五個一撥出去領賞錢。九十三個人,一撥一撥一撥,到最后都被干掉了,只剩一個池仲容。
池仲容等了半天,沒一個兄弟回來,傻眼了。這時候王陽明臉一沉,問池仲容到底是真降還是假降?池仲容噗通一聲就跪下了,我真降,我直降。但這個時侯,王陽明歷數池仲容派池仲安以及手下做的各種壞事,說池仲容是數十年巨匪、巨寇,為禍一方。我為一方百姓,與你交流數日,但看你首鼠兩端,游移不定,實不能留啊。這就是王陽明的果斷,為一方百姓,為整個社稷考慮,最后殺掉了池仲容。
這邊在南安府殺掉池仲容,另一邊所有的官軍早已秘密潛行夜伏,找到池仲容老巢,總攻浰頭寨,一舉殲滅了池仲容這股土匪。
池仲容被滅之后,四省剿匪就大獲成功了。此時距王陽明就任南贛巡撫不過一年零三個月。四省之間密密麻麻數百股土匪,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全被王陽明蕩平。數十年來,從來沒有人能夠在這么短時間內徹底剿滅匪患。王陽明各種奇招無所不用其極,手段簡直神出鬼沒。他招盧、滅謝、疑池,足見其對人性洞見之深,每個人的欲望、每個人的情緒、每個人的習性都把握得非常透徹。王陽明把人把握住了,也就把整個事把握住了,也就把整個局面控制住了,這就是控局之法的大智慧。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八
為善去惡是格物?!?BR> 觀王陽明的一生,年少發(fā)狠做圣人,無畏言語貶龍場,于最低谷之處,迎來龍場悟道,后得人生伯樂,實現少年之理想。在戰(zhàn)場上的他詭計多端,用王陽明的話來說,這是攻心,書中也提到王陽明對于這種做法是懷著愧疚的。再后來,打山賊,平定寧王造反,他始終遠離朝政,為一方百姓著想,年老之時,不得已上路安定廣西,路過之地,百姓、門徒無不頂禮,可想其在眾人心中之威嚴。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小篇幅寫到王陽明的負面之處,比如家室混亂,也曾有過私心占寧王府財產等等。讓我們知道了,原來圣人并不是完美的人,他們也會犯錯,他們也會有所疏漏,只是不斷的在進取罷了。
書的另一部的是講王陽明心學,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從心上求理,遵循良知的指引,然后按照良知去行事。這于現實有很大的意義,規(guī)避了朱熹門徒只在知上下功夫,忽略行的弊端。于我們而言,更是提醒著我們,讀書并不只是為了讀書,其最終目標應該是去實踐書中道理。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九
王陽明(1472-1529)是中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和教育家,同時也是王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他為人處世的哲學思想被稱為“陽明心學”,他的著作《王陽明集》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本文將從不同角度和層面上總結和歸納關于“王陽明集”的心得體會。
首先,王陽明集在人性追求方面給我很大的啟示。他提出了“性即是心,心即是理”這一重要觀點。王陽明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真實的自我,人的真實思想和感情是可以通過人的內心得以觸及的,也就是所謂的“心即是理”。他強調,只要我們能夠摒棄繁瑣的世俗迷惑,回歸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就能夠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真理。通過讀《王陽明集》,我深深體會到了心性對人的行為和思維的影響之大,也明白了在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問題時,保持內心的純真與善良是多么重要。
其次,王陽明集給我?guī)砹肆硪环矫娴膯⑹?追求無我境界。在《王陽明集》中,他多次提到了“無我”的概念。他認為,人應該不斷地超越自我,放下個人私欲,追求一個無私無欲的境界。他強調人需要舍棄世俗的眼光和利益主義,而往更高的境界追求,只有超越自我,才能真正實現個人的價值和世界的和諧。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因為個人利益往往是我們行動和思考的驅動力。但讀完《王陽明集》,我深思并認識到,只有拋棄一切個人私欲和欲望,我們才能跳出狹隘的視野和局限的思維,才能真正把握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此外,王陽明集中的“知行合一”理念給予了我很深的啟發(fā)。他認為,知識和行動應該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王陽明反對空談學問,注重實際行動和實踐。他認為只有通過實際行動和實踐,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世界和改變自己。這一觀點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理論知識雖然重要,但要想真正改變自己和提高自己,只有通過實際行動和實踐,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另外,讀完《王陽明集》讓我對人與人的關系有了新的認知。王陽明在他的作品中強調了人之間的互助與合作。他認為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只有通過共同合作和互惠互利,才能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的社會。這給我很大的啟示,讓我明白到在與他人相處時,我們不能僅僅追求個人的利益,而應該關注整體大局,通過互相幫助和合作,才能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讀完《王陽明集》給我?guī)砹嗽S多心得體會。他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他的著作,我認識到內心真實和純粹的重要性,追求超越自我的境界,知識和行動相結合的重要性,以及共同合作和互助的價值。這些思想啟示都是我在今后的人生中可以應用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希望能夠真正把這些思想融入到我的實際行動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和有價值。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一
喝斷禪機心、龍場悟道都寫得很詳細,能對陽明先生一生有個大概了解,他娶了六個老婆這在當年明月的書中是沒有看到的。有幾個片斷印象深刻。
其一就是康海救李夢陽那一段。書中寫道,一代名士風范,救人于危難之際,卻不幸跌入了奸黨的泥坑中。這種事聽起來可笑,感覺有些不可思議,但卻勾勒出了人類社會的相處之難,勾勒出了人性的微妙與變幻。如果你做一個壞人,殺十人而饒過一人,那么殘存的人就會對你感恩戴德,千恩萬謝。如果你做一個好人,救一個人卻沒有能力救十個人,那么你救得這個人就嫌你沒有盡心盡力,救人救到底??岛>褪窍萑肓诉@個人性險惡的泥潭之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其二就是王陽明逃脫虎口一節(jié)。作者說,人與老虎之間能夠達成如此默契的合作,這表明了老虎是有人性的,同時也表明了人是有獸性的。而王守仁顯然是知道人之所以成為人,正是因為獸性未脫。正因為人性的黑惡一面,比之于獸性更不堪,所以人類社會才會有如此之多的苦難,同樣的,正因為人性中的光明一面,已經接近了佛家的圣靈,所以人類才演繹出了絢麗無比的文明。
其三就是失落的智慧那一節(jié)。作者認為智慧與思想是無法承傳的,甚至連對身邊的人熏陶的功能都不存在。陽明先生的妻子以及后人就是例子。思想與智慧也無法傳承。我認同,所以我自己總結在學習中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總結如下:
立德,謂創(chuàng)制垂法,博施濟眾;。
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
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1)學術:精通儒/道/釋,創(chuàng)立心學,致良知,讓自己名垂青史;。
2)事功:贛南剿匪,平定寧王叛亂,斷藤峽剿匪;用兵如神。
3)為人:身在官場,最后能全身而退;。
1)堅定的信念:圣人可學而至也;。
3)生死考驗,激發(fā)潛能:反對劉瑾被追殺,假裝跳江;山神廟遇虎,
機智逃脫;貴州龍場,蠻荒之地;。
4)深厚積淀:書香世家,家學淵源深厚,父親更是狀元郎。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二
王陽明,字仲弘,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其思想影響深遠,對后來的教育和哲學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锻蹶柮鞔髠鳌肥窃摃r代的一部著名傳記,而閱讀這本傳記也讓我受益匪淺,深刻認識到王陽明思想的獨特之處。以下是我對《王陽明大傳》的一些體會和心得。
首先,王陽明強調心性的重要性。王陽明認為,人的心性是天生的本能,是思考和判斷的源泉,也是每個人追求真理和修行的根本。他強調要以心性為主,去探索世界的真理和價值。在《王陽明大傳》中,通過描述王陽明對心性的反思和追求,我深刻認識到了內心的力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受環(huán)境和他人的影響,容易迷失自我。但是,只有通過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和價值觀。
其次,王陽明倡導實踐與行動的重要性。在《王陽明大傳》中,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強調知識和行動的緊密聯系。他認為,只有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真正地領悟和體驗其中的真理。這使我意識到,讀書只是為了獲得知識,而將知識付諸實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和成長。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并真正改變自己和社會。
再次,王陽明注重個人的責任和擔當。他認為,每個人都應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并為他人謀福利。在《王陽明大傳》中,王陽明的行為和言論無不展示出他對社會的憂患意識和對人民的深愛。這讓我深刻領悟到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我們不能只關注自己的利益,還要為他人的幸福和整個社會的進步負責。只有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奉獻,才能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
此外,王陽明提倡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他認為,人生應當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善良的行為準則。思想的純潔和美好的行為是追求真理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通過閱讀《王陽明大傳》,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高尚道德的力量和智慧的魅力。在現代社會,面對種種誘惑和考驗,我們需要在道德準則的指引下,做出正確的選擇,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最后,王陽明倡導和諧共處與和平發(fā)展。他主張君主與臣民、父母與子女、夫妻之間都應該建立和諧的關系,推動社會的穩(wěn)定與進步。他以身作則,以德服人,力圖實現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通過閱讀王陽明的故事,我認識到只有通過相互合作與包容,我們才能實現和諧與進步,共建美好的社會。
總而言之,讀完《王陽明大傳》后,我對王陽明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關注人的心性,注重實踐和行動,倡導個人的責任和擔當,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提倡和諧共處與和平發(fā)展。這些思想讓我深感啟發(fā)和鼓舞,讓我更加堅定了追求真理與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念和決心。我也會將這些思想轉化為實際行動,改變自己,影響他人,為構建和諧與進步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三
第一段:引言(引出主題)。
王陽明是中國明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探索了人類思維與行為的本質,并將其運用于教育實踐中。他提出的“王陽明讀書五要訣”被譽為中國古代讀書方法的經典之作,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傳承。本文將從五個方面探討我個人對王陽明讀書五要訣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用心體悟(感受身心的統(tǒng)一)。
王陽明讀書五要訣中強調的“要用心”,對我來說非常有觸動。在閱讀過程中,我發(fā)現只有用心才能真正體悟到書中的道理。當我全情投入時,能夠與作者產生共鳴,感受到其思想與情感的交融。這種狀態(tài)使每一本書都成為了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三段:見諸行動(將書中的道理付諸實踐)。
王陽明提到的“要體察”和“要貫徹”,敦促我們不僅要理解書中的道理,更要將其付諸實踐。閱讀后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紙面上,而是要通過行動去證明。在我的讀書過程中,我不僅關注書中的內容,更關注如何將書中的思想應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將書中的智慧融入實際行動,我逐漸感受到思想與行為的統(tǒng)一。
第四段:創(chuàng)造性思維(開拓思維的邊界)。
王陽明讀書五要訣中提到的“要深入”,對我來說是開拓思維的重要途徑。深入是指不僅要表面地理解書中的內容,更要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并加以運用和發(fā)展。當我深入思考某一問題時,會展開思維的翅膀,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找到更多的答案。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讓我的閱讀更加豐富和有趣。
第五段:與他人分享(交流與分享的重要性)。
最后一個要點是王陽明讀書五要訣中的“要廣播”。讀書不僅是個人的修行,更是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的過程。通過與他人的交流,我可以借鑒他人的理解和觀點,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思想。同時,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也是對自己知識和思考的一種鞏固和拓展,讓自己的讀書過程變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結尾:
通過對王陽明讀書五要訣的個人體會,我明白了閱讀的真正意義:用心體悟、見諸行動、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與他人分享。這些要點不僅適用于讀書,也適用于我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在今后的閱讀中,我將更加注重用心和行動,同時積極與他人交流和分享,致力于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四
在各種歷史學說中,王陽明的心學并沒那么矚目,但卻是現實生活中應用的最廣泛的一種。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實意地把他當作精神導師的偉大人物不勝枚舉,曾國藩、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都是他忠實的擁躉。15,日本人庵桂梧把心學帶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陽明心學影響下發(fā)動了舉世皆驚的“明治維新”,搖身一變而成為世界強國。我很好奇,心學到底是如何的一種學說,又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發(fā)。
在《知行合一王陽明》一書中,介紹了從王陽明生平伴隨著心學的萌芽、初露頭角、成熟的過程,讓人更好的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而我更關注的是王陽明的一生。在他的前半生,應該是在“龍場悟道”之前,他隨性但是有想法,執(zhí)著又心高氣傲。他精通儒學、朱熹理學,鉆研科舉、道教、佛教及軍事。雖然前半生毫無成就,但是也為他后來的理論成就和軍事治國成就奠定了基礎。在他的后半生,雖然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但是卻拖著疲憊的身體在建功立業(yè)和心學推廣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關注他的一生,就能慢慢理解他“知行合一”、“事上練”和“心即理”。
王陽明認為,知與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爸泻弦弧睂嶋H上也是他心學“事上練”和“心即理”的延伸。
對于王陽明的“事上練”,其實他本身也是一個喜歡實踐的人,從他的幼年到青年,從騎馬嚇退蒙古人到日日排兵布陣到為了研究道教就去深山請教高人等。他研究朱熹理學“格物致知”的時候,格竹子格到暈厥。用今天的話說,都屬于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天理既然都在我心中,后來他就明白他要做的就是去實踐來驗證他心中的天理,而不是去外面再尋找天理,如此一來,我們就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而這些時間可以用在實踐中。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理想。王陽明心學和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就在這里,它也正是王陽明心學的一個閃光點。在江西剿匪時,他之前從未有過剿匪經驗,但是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南贛土匪在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的四省剿匪部隊幾乎奈何不了他,但在王陽明指揮的一萬余部隊面前卻不堪一擊。原因何在?靠書上學,靠聽,靠問,靠靜坐悟道,無論想的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無補。王陽明剿匪取勝很大的原因在于他認為不要迷信自己的經驗,一定要“事上練”。必須要到事上去磨煉。
對于王陽明的“心即理”,做事時無愧于人、無愧于心,這才是王陽明心學所說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煉心”??涤袨樵f,言心學者并能成事,而且是大事,這句話在王陽明身上是不言而喻的真理。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一件事,只要你用心,正如王陽明所說,道理就在你心中,你用了這個道理,就必能成事。王陽明江西剿匪另一成功之道就是“用心”。他最初的目的是消滅山賊,他就“用心”研究匪患特點,然后靈活運用“詐術”消滅山賊。他后來的目的是還百姓一個太平世界,他就“用心”地設立政府據點、教化百姓,出爐《南贛鄉(xiāng)約》。因為他的使命感告訴他,消滅土匪后拍拍屁股走人不是做事的正確態(tài)度。“用心”其實就是一種使命感,為了一個目的而進行全方位的思考。
除了“知行合一”王陽明還有很多地方給我啟發(fā)。比如俗話說“拿起容易放下難”,王陽明用他的行動告訴了我們:該放手時就放手,不必計較付出多少。王陽明在辭章、道教、佛教上的付出如海洋般深沉,在這三方面的成績幾乎是他半生的心血。然而,他一旦想明白,說放就放,連個猶豫的眼神都沒有。他認為只有放棄,才有日后的得到。如果你在付出的人事上得不到快樂和人生價值的答案,它就是一個包袱,甚至是五行山,只有放下它,才能輕松上路,繼續(xù)你的前程。
王陽明的后半生并非為個人功成名就而拖著病軀各地剿匪、征戰(zhàn)朱宸濠、治理地方。此時的他已經把建功立業(yè)之理想拋棄腦后,更多地是因為自己的“良知”,解救百姓的生活,同時通過講學,使百姓獲得心靈解脫。在他的彌留之際,他最后一次總結了自己的“致良知”,致良知的功夫就是簡易真切,越真切就越簡易,越簡易就越真切。這段話無非是告訴那些人:你們在生活中只要簡易地按良知去真切地為人處世,那就是圣人氣象。真心實意的對待自己的父母,安分守己的工作,這是多么簡易的事,你把這些簡易的事真切地做明白了,每天都會感到心是充實的。我的心學也不過是讓你們內心充實,沒有煩惱。他拋棄了那些思辨的理論,單刀直入告訴世人,要學會王陽明心學非常簡單:只要按良知的指引去真切地為人處世,并持之以恒,圣賢的境界就在眼前。“心學”給我們生活及工作中的疑慮指明了方向。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五
過去半個月啃了兩本書:《知行合一王陽明》和《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國藩》,都是度陰山寫的。都說中國有兩個半圣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既然王陽明和曾國藩都是圣人,我既然一起讀了,那就一起寫吧,這就是“一個半圣人”。
格物致知。我之前對這四個字的理解是探究萬事萬物,從中明白萬事萬物的道理,這是朱熹理學的解釋,讀完這本書后,我發(fā)現在陽明心學中還有另外的解釋,“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人的念頭,因為外物是人心的映射,“致知”就是達到良知。整體的意思就是要不斷糾正自己的念頭,使我們找到“良知”。人都是有良知的,同時也有萬千個念頭,這些念頭中有好有壞,有利己的,也有利他的,有真我的,也有自我的,那么我們的良知就可能被一些出于私欲的念頭遮蔽,使其蒙上灰塵,格物致知就是要不斷地格自己的念頭,擦拭心靈,使良知清明。
知行合一。雖未行動,念頭一起,便是行了。反省自身,之前也會容忍自己腦海中許多沒有付諸實踐的自私自利的想法,但王陽明告訴我們,這是不行的,一定要把這種念頭“格”掉,雖然沒有這樣做,但是這樣想了,就是一種“行”。書中有一個故事,是王陽明外出郊游看見一處肥美的良田,于是有了占為己有的念頭,當出現這個念頭的時候,王陽明及時警覺,立即眉頭緊鎖,開始自我用功明知道當天黃昏,才對弟子們說:“終于把他克掉了,真難啊”。同樣的情景也反復出現在曾國藩的故事里,曾國藩在帶兵攻打太平天國的時候,由于中央政府對湘軍的掣肘。曾國藩也多次產生抱怨的念頭,每當此時,他就拿出自己的絕技“誠”字訣自我用功。他們兩人的情景不禁使我想起前幾天我讀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書,稻盛先生也說“莊嚴其心”,也說“反省自身,動機至善,私心了無”,由此可見,那些被稱為“圣人”的人都有非常不得了的克己修身的功夫。
心外無物,讀懂了自己,就讀懂了天下人,世間一切的道理都是“我心具足”的,世人心中有良知,有善有惡,有七情六欲,我心中也有良知和善惡,也有七情六欲。所以讀懂了自己也就讀懂了天下人。當然我水平有限,只能理解到人這個層面上了,王圣人說的是“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山川草木,飛蟲走獸都是一樣的。這一點等我長大了再體悟吧。
太平天國,真的讓人很不理解。他真的很笨,有個故事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就是小偷進他家準備干一票,結果曾國藩回來了,小偷就躲床底下,曾國藩開始背書,結果背來背去都不行,直到小偷都替他著急了,從床底下鉆出來背了一遍,揚長而去,然后曾圣人接著背,所以,這位曾圣人不是一般的笨。但是根據評判圣人“三不朽”的標準,他確實做到了立德(整天拿著個“誠”字訣克來克去),立言(他那《曾國藩家書》大概就是為這個準備的),立功(就拿平定太平天國這一件事就夠吹三輩子),這么說他確實是我輩楷模。那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無論你多笨,比著曾圣人去做就行了,運氣好了你也是個圣人,這就是“人皆可以成圣”。作者:嘉哥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六
前段時間我因為看《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后迷上了明朝的歷史,最近我又買了一本關于明朝重要人物---王守仁的書《神奇的圣人王陽明》。
王守仁是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之一,他可以與孔子相提并論。
故事從大元末年劉伯溫平海盜不成開始,再到王綱被迫出山,他的兒子王彥達生了王與準,王與準后面是王杰,接著王倫,王華……每個人都是非凡了得,到了王守仁,這個最最杰出的人出生了。
王守仁有和他的祖輩一樣有著天生的文學基因,到了他這一輩這一優(yōu)勢已經是發(fā)展的相當成熟了。從小他就會用聰明的貓頭鷹“占卜”術從后媽那里奪回權益,之后竟然打通三大終極問題從而進入圣賢思維。陽明先生可將百年之后的運籌學述廉運用,也可以把別人需要兩個月干完的工程5天完成。
現在再來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你會發(fā)現與蘇格拉底的“致良知”是樣的道理,只是說法不同??梢?,陽明先生在那個時代的理念是多么的高深和現代。所以后來歷史上的各路名人,明朝的張居正,清朝的曾國藩,現代的孫中山,蔡元培,再到蔣經國,毛澤東,梁啟超等都視他為偶像。因為他的理論和處事觀點不會因為時間的變遷而過時。甚至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中,他也是最后的一劑心靈解藥。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七
最近讀了一本書《王陽明心學》,與這本書的結緣是辦公室里一位同事在聽《王陽明心學》的廣播,從講解人娓娓道來的話語中給我一種靜心的深邃,于是問她是什么內容?她告訴我是《王陽明心學》,并說家里有這本書愿意拿給我看,于是她第二天就把自己剛買的還沒有拆封的這本書拿給我看。
對于這種慷慨我怎能不好好讀呢?對于心學的書,我剛開始的感覺是內容深奧,理論性強,看不明白,但是拿到書籍從王陽明出生講起,文中語言淺顯易懂,有些傳奇的特色深深吸引了我。如,他出生時祖母夢見一群五彩祥云浩浩蕩蕩而來,為首的神人懷里抱著一個嬰兒,降落在王家門前,把嬰兒交給了他的祖母,之后王陽明便哇哇墜地。于是,給他取名王云,正因為這個名字他到五歲還不會開口說話,后來改名為“守仁”。奇妙的是,改名當天居然開口說話了,而且不鳴則起,一鳴驚人。不但日常用語對答如流,而且《四書五經》中的圣言一口氣都給背了出來。
王陽明從小是一個調皮的孩子,上學時逃課。經過老爸的多次訓斥和老師的多次教育后,仍然惡習不改,天天只想著玩兒。正當大人們對這個問題少年即將失去信心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徹底改變了王守仁。這件事情對我印象很深。
有一天,守仁又翹課了,在市場上瞎溜達,看見一個小孩兒在賣鳥,就湊過去問價錢,可問完價錢,掏掏口袋卻不夠數。守仁眼珠一轉,就讓那小孩兒先把鳥給他,回頭再送錢過來。那小孩兒可不傻,堅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守仁同學頓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伸手就要去搶。那小孩兒也不甘示弱,馬上跟他比畫。就在這時候,一個算命先生從他們身邊經過,無意間瞥了王守仁一眼,忽然停住了腳步。此人精通麻衣神相,當他看到王守仁的相貌時,心里馬上跳出一個念頭:此子他日大貴,當建非常功名。
算命先生當即把鳥買下,送給了守仁,然后慈愛地撫摸他的臉,意味深長地說了幾句話:“小朋友,記住我下面的話——日后,當你的胡須長到領口時,你就入了圣境;當胡須長至丹田,你就結了圣胎;當胡須長到丹田以下,你就結成圣果,功德圓滿了。”
臨走之前,算命先生又叮囑了一句,他說:“小朋友,你一定要讀書自愛,我所說的話,將來必定應驗!”就是最后這句話,把守仁同學從一個問題少年徹底變成了三好學生。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顆幼芽,老師就是那個澆灌者,有時老師想給予他們更多的陽光雨露讓他們快快成長,但太強的陽光、太多的水分也會對他們傷害,給他們適合自己的溫暖,他們定會茁壯成長!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八
王陽明被譽為中國明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論,對中國的哲學、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王陽明大傳》,我深受其啟發(fā),并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心得體會。本文將在五個方面展開,分別是倡導內心修養(yǎng)、踐行知行合一、提倡實踐立論、注重道德修養(yǎng)以及追求自我完善,希望能夠與讀者分享我的感受和理解。
首先,王陽明強調對內心修養(yǎng)的重視。他認為人們應該重視內心深處的感悟和直覺,而不僅僅是依賴外界的知識和經驗。在讀《王陽明大傳》的過程中,我深刻體驗到修養(yǎng)內心的重要性。不管是面對挑戰(zhàn)和壓力,還是面對困境和紛擾,我們需要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應對。只有通過認識和控制自己的內心,才能更好地應對外界的變化和挑戰(zhàn)。
其次,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思想的核心。他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在讀書過程中,我深刻理解到只有將所學的知識付諸實踐,才能真正獲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知識不僅僅是空洞的理論,更應該是我們行動和思考的指導。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不完善之處,進一步完善自己,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和認識。
第三,王陽明提倡實踐立論。他認為理論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驗證和升華。在讀書過程中,我被王陽明的這個觀點所深深觸動。有時候,我們容易沉溺于紙面上的理論和概念,而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只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實踐檢驗理論,讓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這是我們獲得進步和突破的關鍵。
第四,王陽明非常注重道德修養(yǎng)。他認為人的最高境界是心無掛礙,只有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和諧。通過閱讀《王陽明大傳》,我深刻認識到道德修養(yǎng)對于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在我們的行為和決策中,要始終堅守道德原則,做到言行一致。只有通過不斷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質,我們才能獲得內在的滿足和真正的幸福。
最后,閱讀《王陽明大傳》讓我認識到自我完善的重要性。王陽明強調每個人都應該不斷追求自我完善,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智慧。通過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為,我們可以成為更好的人。同時,他也強調每個人都有責任為社會做出貢獻。通過積極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能夠為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總之,閱讀《王陽明大傳》使我深受啟發(fā),我從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道理和智慧。王陽明的思想讓我明白只有通過內心修養(yǎng)、知行合一、實踐立論、道德修養(yǎng)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變成一個優(yōu)秀的人。感謝這本書的作者,讓我以一種新的視角看待自己和世界。我將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始終堅守王陽明思想的理念,不斷追求卓越和完善自己。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九
呂崢的《明朝一哥王陽明》讓我認識了王陽明以及“王學”。作為一個對歷史不擅長也不是很感興趣的讀者,能讀到這樣一本用通俗、風趣的語言來寫的有關歷史、哲學、心學的書籍,的確是一件十分幸運和值得高興的事情。85年出生的呂崢在本書中向讀者證明了他在寫作才華和潛力,而敢于抒發(fā)自己獨到見解的魄力與充滿張力的文思,更令我贊嘆不已。
有人說《明朝一哥王陽明》模仿了《明朝那些事兒》,并寄希望于借助后者的名氣來增加銷量。依我看,雖然兩本書的作者都很年輕,文筆也都比較幽默和犀利,但是畢竟《明朝那些事兒》寫的是歷史,《明朝一哥王陽明》寫的是哲學,前者是對大明朝成敗興衰的娓娓道來,后者則是對王陽明的一生的介紹,以及對“陽明心學”的深入淺出。兩本書的側重點不同,自然不可作比較。
也許《明朝那些事兒》讓人讀過之后大呼過癮,但是從精神補給以至于有補于世的角度出發(fā),顯然《明朝一哥王陽明》更具有現實意義。畢竟書中的主角是王陽明以及他的思想。我對國學的微小積累,僅限于讀過李澤厚的《論語今讀》,零星的看過幾集《百家講壇》節(jié)目。因為在我印象中,諸子百家爭鳴出來的結論,無非就是一些空話大道理、處世格言云云,沒什么實用價值。畢竟具有千年文化底蘊的中國,現如今依然是發(fā)展中國家。而只有百年基業(yè)的大雜燴國家美國,卻成了世界老大。想到此處,不禁為文明古國的發(fā)展現狀感到陣陣唏噓。但是,同樣是發(fā)達國家的日本,卻是利用了陽明心學,完成了推動國家迅速崛起的“明治維新”。正如書中所說:錯過了王陽明,中國停滯了數百年;得到了王陽明,日本有了明治維新。
王陽明究竟何方神圣?曾經擔任過高中政治課代表的我,對教材中批判唯心主義的案例印象不是很深刻,因為考試的時候,只要求你掌握:唯物主義是對的,唯心主義是錯的。但是究竟何為唯心主義,人民教育出版社顯然沒有在他們的出版物上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哪怕是一本影響了n代人、上億莘莘學子的出版物。但是跟許多同齡人一樣,王陽明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被我初識并錯過。
在讀《明朝一哥王陽明》時,我一直在尋找答案——王陽明如何“內圣外王,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原理又是什么?但是正如呂崢在書中提到:不把中國思想史這本爛賬算清,你就無法體認良知之學的偉大。所以像我這種對國學比較絕緣的人想一下子弄明白心學顯然不可能。幸好,呂崢慷慨地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帶我重溫了一遍相關歷史,并且又一次問候了那些曾經在語文課本上留給我輩無數文言文去背誦的思想家們。
可能有很多讀者跟我持有同樣的態(tài)度,就是對年輕作家要給予支持和鼓勵,尤其是像呂崢這樣初露鋒芒、霸氣外露的年輕作家。除了這篇評論開頭的那些話之外,我希望呂崢能夠進一步提升自己,寫出一本以詮釋“陽明心學”為主的書,讓更多生性駑鈍之人如我者易于掌握這門偉大的思想哲學。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開創(chuàng)的陽明心學無論是在在哲學還是道德倫理體系的歷史進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學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與其學說相抗衡者,也正是陽明心學。陽明心學可以看做是一種建立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同時批判朱子理學,具有他們那個時代內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種道德哲學體系。這種新型的道德哲學將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學本體的高度,簡化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情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以"心即理"為前提,以"致良知"為目標,通過"知行合一"動機論來解決傳統(tǒng)儒家道德理性與道德實踐互相脫節(jié)的問題,其學說的現實意旨在于實現"破心中賊"的道德凈化目的與政治教化目標。那么,在陽明的心學之中我們就必須把握三個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陽明主張"心即理",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質性的心,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靈明",具體表現為人的認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說陽明心學中的"心"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是感覺與認知之心;第二是人與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種憐憫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種判斷是非的道德理性。這里引用一段話來更簡單的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
"先生游南鎮(zhèn),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這里王陽明所說的心既是一種我們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們與萬物共有的憐憫之情,當我們去感知這朵花的時候這朵花才對我們而言具有了意義,由此也可見王陽明強調了人對于外物對于社會的一種價值,與西方著名的哲學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賴于環(huán)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體在是非知覺上的當即呈現,也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具有價值上的普遍性和絕對性,聯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個方面的含義,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層關于道德理性的體現。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極致,也指依良知而行,這就與知行合一聯系起來了。良知為知,致則有力行之義,致良知這一理論形式把心與理、知與行、道德修養(yǎng)與社會實踐融合為一,是王陽明一生思想的總結。"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目標,本心是可以無善惡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惡的,但具體的人會因為欲念而使本心染惡,那么久需要我們就要通過知行合一的方法去達到,去盡可能的還原我們的良知之心。
引王陽明的兩句話來認識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論:
"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體論的,良知之心就是我們要追求和還原的本心,那么我們就只能向內去求得我們的良知之心,這種向內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過與向外的行來達到,知行合一是達到致良知的方法。在這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的觀點是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的,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對于倫理道德是只知而"終身不行",只不過是講之以口耳,并不身體力行。而道德信條如果不能身體力行,則毫無意義。所以,陽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題,強調了道德信條的實踐性品格。王陽明主張在道德實踐之中,我們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思想的階段。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用這四句話歸納總結王陽明的心學:"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即使理,我們無需求理與外,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人的本心無善惡之分,但受欲念的紛擾染惡,所以我們要通過知行合一的方式去還原我們的良知之心。
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時?;叵胝苋说乃枷?,自己去不斷地反思和思考,我們總會有更多的收獲,從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一
半個月時間,斷斷續(xù)續(xù),總共用了十二個半小時粗略讀了一遍。開篇幾章感覺文風有點偏現代,與這樣一位歷史人物似乎不符,關于作者百度資料也少,只知道是位70后的歷史碩士,寫過帝王師之類。通篇讀完,還是受益頗深,值得再次細讀,或者可以換個作者換個角度,再讀一遍王明陽的一生和他的心學。
王陽明在被放逐到貴州時悟出了心即理,指出人的心就是天理,不要費力向外探尋,這與朱熹理學的“格物致知”提倡的向外物探尋天理相反。初一看,好像心學是唯心論,不管是不是,我覺得心學對一個人的為人為事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王陽明的心即理的心指的是良知,他指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辨是非,明善惡的良知,這是“知”,他要求人的行為要和自己良知相統(tǒng)一,也就是“知行合一”,但很多人的良知被自己的私欲給蒙蔽了,往往就做出了違背良知的事情。如受賄,食品安全等,當事人的良知都知道這么做是錯是惡,但都被利益、欲望給蒙蔽了。
心學又提出“致良知”,教人們要去私欲存良知,他的方法不是佛教通過打坐修到達到心的無欲無求,而是“煉心”,通過“事上煉”,也就是通過自己身邊的每一件事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去除私欲,使自己的良知越來越明朗,而達到“知行合一”。去私欲也不是要求無欲無求,而是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同時也不反對人們去追求財富和名利,承認人有天賦差異,如果有能力,為什么不去呢。
“知行合一”是很簡單的道理,但人遇到事就很難做到“心不動”,總是會思前想后,權衡左右,往往就與良知背道而馳了。
最后說一句,媽的,我知道經常喝酒不好,可還是擋不住喝酒的欲望,咋整啊[酷]。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二
王陽明作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所提出的心學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和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起了巨大的影響作用,并且對后代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在我學習王陽明思想的過程中,我深有感觸地認為,這種思想表現了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獨特的價值倫理觀,是我們今天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以下是我對王陽明心學思想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段,先要明白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王陽明提出人人天性亦善,差別只在于“知行有別”。他認為人人都有一個純凈善良的心靈本性,只是在實踐行動上,有更優(yōu)秀的人和不那么優(yōu)秀的人之分,因此要通過學習和實踐,去打開心靈的大門,讓人自由自在地發(fā)揮本性的善良品質。這個核心思想就是所謂的“致良知”?!傲贾撸烊酥g之所以為良知者也?!蓖蹶柮髡J為,良知不僅是人天之間的共同點,更是人與天地之間的聯系點,通過開發(fā)良知,才能與天地間形成合一之道。這種道即是所謂的“格物致知”的思想。
第二段,學會如何“格物致知”。所謂“格物”,就是觀察世間萬物,去尋找人性的本質和人生的真諦。而所謂“致知”,則是通過觀察經驗,積累認知,發(fā)現新的認知和智慧,從而提高人的智慧和認知水平。這種“格物致知”的思想,需要人們具備調查研究的精神和對于客觀事物的探求精神。這樣才能夠開啟并且提高人類智慧的大門,通往更高更大的認知空間。
第三段,要自我寬容,換位思考別人的感受。王陽明所提出的“知我不祥,而為之奈何”的思想,告訴我們當自己遇到危難或者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尋找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并且在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后要積極改正,不能埋頭于消極情緒之中。同時,當我們看待別人的錯誤的時候,也要首先認識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換位思考別人的感受和處境,從容對待,以寬容和愛心去包容別人的錯誤,為別人著想。
第四段,要以天地之大和天人之間的良知為準則。王陽明晚年提出“天理”思想。他認為,人要做事,不應該僅僅從自己的個人角度出發(fā),而是要將人類歸于天地的整體環(huán)境之中來思考。這樣,人們的行為才是與外在世界相協調的,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具有一種超越個人的意義。同時,王陽明還提倡窮通,雖貧而無怨,雖富而有度,這種“窮通”的道德準則也需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貫徹落實。
第五段,思考王陽明的思想對我們當代的影響。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對我們的當代生活也有很大的啟示。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以物質為主的社會,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心靈的質量。我們應該時刻關注自己的內心,用心去感受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同時要保持客觀的態(tài)度,去感知外在的世界。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
總之,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人性和哲學的基礎。這種基礎也為我們創(chuàng)造出符合我們自己人性需求和社會需求的新的發(fā)展道路。我們應該在生活的過程中,認真學習并貫徹落實王陽明的思想,對于提高生活品質,進步個人素質都有很大的幫助。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三
王陽明審謝志珊的時候,非常有意思。史料里記載說:“謝志珊就擒,先生問曰:‘汝何得黨類之眾若此?’”就是被抓住之后,王陽明就問,說謝志珊你行啊,規(guī)模搞得挺大,自號征南王。怎么會有這么多的土匪聽你的號令呢?謝志珊雖然被抓了,還是有一番豪氣,說“亦不容易”,說自己也挺不容易。
王陽明就問:怎么說?謝志珊說:“平生見世上好漢,斷不輕易放過,多方鉤致之,或縱其酒,或助其急,待其相德,與之吐實,無不應矣?!边@一番話說的是什么呢?說自己平常見到世上的英雄好漢,決不輕易放過,一定是多方結交、接納。如果開始他們不聽我的,我就慢慢用事業(yè)、用感情去感化他。
比如那個藍天鳳,藍天風自己勢力也很大,謝志珊就孤身上門,說我們都是做土匪的,但不能只看眼前,要做大事業(yè),你跟我混,我們做一個聯盟。藍天鳳說,我憑什么跟你混啊?你小子行啊,膽子蠻大的,只身孤人就敢到我的地盤來?謝志珊笑笑,既然你不愿意聯合,那就不聯合好了,咱們交個朋友總可以。喝酒!然后喝完酒回去了,過了幾天又來看藍天鳳,說我上次發(fā)現你喜歡烈酒,但是這個夏天啊,天氣太熱,烈酒對身體不好,我?guī)Я艘恍┣寰苼斫o你喝,你喝喝我這酒。一來二去,這感情就深了。
后來藍天鳳徹底被謝志珊折服,就拜謝志珊為老大了。所以你看,這個謝志珊很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到最后那些人都成為他聯盟中的成員。
聽了這個話,我們會覺得王陽明對謝志珊很是青睞有加,很看重。那么,他會怎么對待謝志珊呢?沒想到的是,夸獎完謝志珊之后,王陽明拔出令牌往地下一扔,命人把謝志珊推出去斬了。
有學生不理解,先生不是說謝志珊這個人挺好的嗎?為什么不能感化他,卻要殺了他?
這件事恰恰體現了王陽明的大智慧。王陽明講知行合一,行動能力超強,只要有理由,他絕不猶豫。為什么要殺謝志珊?前面殺的詹師富是非常兇悍的土匪,殺人越貨,無惡不作,這種人一定要殺,因為他良知徹底泯滅。謝志珊這種人為什么也要殺呢?因為他有智慧、有追求,這樣的土匪更不能留。對于整個社稷、政權來講,最大的危險不是詹師富這種土匪,而恰恰是謝志珊這種有智慧、有頭腦的土匪。這種土匪一旦做大,對整個政權的威脅便是真正致命的成脅。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四
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表達了一個人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和習慣。而王陽明,則是一個早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對于當時的歷史發(fā)展以及當下人們的思維方式、性格形成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將從不同角度探究王陽明的思想和心得體會,以期啟迪自己和讀者。
第一段:王陽明思想簡介。
王陽明,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朱熹、程頤并稱“公羊、梁父、左氏之徒”,他的思想主張始終緊密結合著實際生活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王陽明思想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他認為人的認識與行為的實踐應該是完美結合的,即認識到了就要實踐,落實到生活中去,將學術研究與傳統(tǒng)文化和實際生活融合在一起。
王陽明強調“誠實”這一品質,認為誠實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實事求是、說真話、做老實事,才能建立起互信互諒的人際關系,才能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支持。同時,“誠實”也是一個人內心自我修養(yǎng)和成長的前提,因為只有心地純凈,才能真正掌握人生決策的主動權,才能在復雜的人生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向心力。
王陽明思想中的“知行合一”理念,要求人們不僅要有高深的學識和文化素養(yǎng),更要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知行合一強調的是實踐性,而實踐性則意味著學習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說教和紙上談兵的層面上,而應該貫穿于日常生活中。在知行合一的思想下,我們要傳承人類的文化、美德和真理,并將它們準確有序地融入到現代生活中。這種方法有利于我們自我發(fā)展和全面提高,也使我們成為更有價值的人。
良知是王陽明重要的思想之一,他認為良知是人與眾不同的根源,是人性的本質和人生價值的發(fā)源地。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良知,以良知作為內心的引導和判斷標準。只有追求良知,才可以擺脫外在的迷惑和誘惑,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時,也可以以良知為依據,選擇正確、公正的道德觀和行為方式。
第五段:個人心得感悟。
要想真正理解和體會王陽明的思想,不僅要了解他的代表性觀點,還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生活經驗出發(fā),結合當今時代特點進行總結領悟。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良知等思想,都是對于當下社會變化和發(fā)展的有益啟示。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應該加強對人生方向和道德選擇的自我思考和探究,并以良知作為判斷準則,真正理解并踐行王陽明思想中實踐的內容。
在總結上述內容之后,我們應該明白,王陽明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義,誠實和工作實踐的重要性,而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理念,也更加強調人的內在修養(yǎng)和自我認知的提高。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思想和體驗,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去,就可以變得更加有自信和責任感,更加具有互聯網時代所需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高效工作能力。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五
2、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5、能勇敢向前是勇氣,能轉身是智慧,智勇兼?zhèn)?,才可成大?BR> 6、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7、虔誠的堅持唯一志向,是讀書之本;循序漸進,是讀書的方法
8、無論多么宏大深淵的宗教,在人性面前都要俯首稱臣。王陽明在佛教領域多年的浸染和探究,終于在最被人忽視的人性上看穿了佛教的弊端。正如他創(chuàng)建心學后所說的,佛教是逃兵的避難所。佛教徒所以出家,就是想逃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這五倫中他們本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
9、什么是灑脫?王陽明用他的行為告訴了我們:該放手時就放手,不必計較付出多少
10、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5、宇宙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世事也在變幻,但那些良知未被遮蔽的心對于孝順的要求卻是亙古不變的。想要真孝順,做到五個字就可以了。這五個字是:讓父母心安。
18、修養(yǎng)和學問本就是一回事,就如知行是一回事,不可分割
20、王陽明心學是一門要人去外面建功立業(yè)的學說,而佛道是龜縮避世的學說
21、那些精明的人往往都是用心的人,用心的人就會發(fā)現別人所不能發(fā)現的秘密
22、在心上用功存天理去人欲,鍛造強大的內心。一個內心強大的人肯定是做事的人
23、“觸之不動”正是王陽明心學的目標,它是希望我們無論面對什么樣的處境時都應寵辱不驚,不因得失而動心。
24、“存天理去人欲”,去人欲的目的就是讓人心存天理,有真理在心,就不會對任何榮辱動心。他以此希望人人都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任何事和物來觸之,都不會因之而動。
25、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30、任何一件事靠你一個獨坐想象,無論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無補。必須要到事上去磨煉。做事時無愧于人、無愧于心,這才是王陽明心學所說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煉心”
32、道理其實就在你心中: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34、人只要時刻格心,讓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35、政治無是非、無親情,利害即是非
36、人類最悲痛的事就是遺忘,恩情、仇恨都能被遺忘,漫長的時間則是罪魁禍首
37、人因性格、人生閱歷和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看待事物時的態(tài)度就會迥然不同
40、仁者所以無懼,是因為做事全憑良知。
45、天理是什么,其實就是有良知的大多數人對一個道理達成的共識。
46、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47、王陽明一生中共證了三次道:一次是貴州龍場證出了格物致知的靈動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證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就是這次在浙江余姚證出了“四句教”
51、他在精神上的艷遇讓他早年的內心世界放蕩不羈
52、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53、心學對我們有什么用——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
54、每個人心中都有個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惡,“是非”屬于智慧,“善惡”屬于道德,圣人也不過是既有智慧又有無懈可擊道德的凡人,而你一出生就具備這兩種素質,所以你就是個潛在的圣人。只要你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致良知),那就是圣人了。自然而然致良知的,是圣人;勉強自己而致良知的,是賢人;不肯去致良知的說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雖然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但他的良知卻仍然存在。如果能致良知,那和圣賢就沒有區(qū)別。也就是說,圣愚的良知是一樣的,只要肯“致”,那就是“人人皆可為堯舜”
59、王陽明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我們心中的賊有很多,不過不出七情六欲(七種情感:喜、怒、哀、懼、愛、惡、欲;六種欲望:色、聲、香、味、觸、法)
60、什么是私欲,過了的基本欲望就是私欲?;蛘哒f,良知認為錯的欲望就是私欲
61、我們的欲望應該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度內,而不能讓它像野草一樣野蠻生長
62、人的私欲看似有六種,實際上只有兩種,那就是名利之欲和生存之欲
63、上天賦予人的命運,悠遠深邃,永不停歇
67、王陽明相信人生是多變的,沒有人可以預料下一步將發(fā)生什么。“操心”的事,是愚蠢的人干的。你只要順其自然就好。
68、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這就是王陽明心學,它高屋建瓴,直指終極密碼。
70、天下一切事情就怕“用心”兩個字,任何一件事,只要你肯下苦功,肯用心,幾乎就沒有做不到的。
71、中國人喜歡在人際關系中獲得幸福,而西方人則喜歡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獲得幸福
72、人生在世第一大難題不是洪水猛獸這些大自然的挑戰(zhàn),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73、理學家們給“仁”下的定義是:生理上有對萬物的知覺,這一知覺進而能感悟到道德性的東西。
75、“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首先要求的就是要我們在內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會指引你,做到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如果宇宙中的那些天理就在我們心中,那么,每個人不必向外去尋求,就可以在內心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
76、知的真切篤實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覺就是知
7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9、直覺就是意識的本能反應,不是思考的結果。大概是意識的源反應,比以語言要素通過邏輯關系構建的反應系統(tǒng)要更加高效、更具準確性。只是能引起意識源反應的機會很稀少。也許人類在語言意識未建立前,依靠的就是這種意識的本能反應——直覺。
81、為什么直覺比以語言要素通過邏輯關系構建的.反應系統(tǒng)要更加高效、更具準確性?因為我們在構造邏輯關系時,有極強的目的性,這個目的性就是私欲,為了構造完美的邏輯關系,我們會左右論證和辯駁。這就是說,我們從我們私心的立場出發(fā)在制造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制造出來后可能是完美的,但它總有雕琢的痕跡。雕琢的東西必有私欲在,因為我們制造它出來的目的無非是獲得成就感。
83、致良知:聽從內心的聲音!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六
理學主要討論的問題,按照錢穆先生的說法,是兩個:一個是本體論,主張萬物一體;另一個是修養(yǎng)論,主張變化氣質。簡單講理學主張萬物之理是相同的,人們通過“窮理”可以體悟到,而“變化氣質”是人們通過修養(yǎng)功夫實現“窮理”的方式。
梁日孚于是向先生請教“居敬”和“窮理”應當是怎么樣的。陽明先生從他剛才的觀點講起,主張二者其實是一件事。“主一”是好的,但如果只知道亂下功夫,不知道一就是理,后果會很糟,堅持“一”的時候心隨物轉,沒有“一”的時候又變成了“空”。那應該怎么辦呢?無論有沒有事,都要在天理上下功夫。窮理在具體事情上的專一堅持就是居敬,居敬功夫到了精密之處就是窮理,二者本來是一件事,并不是居敬有個居敬的心,窮理又有一個窮理的心。孔子、孟子在提到這些時只是說一點,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件事。
梁日孚對于陽明先生主張中的窮理就是盡性,也就是領悟理就是領悟人們的本性,還有疑問。先生主張,理存在于人的本性中(與宋儒主張的萬物一理相同),仁義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窮”到仁義的理,也就是探究到了人們的本性。還舉了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的例子。孟子舉例說,如果看到一個小孩子快掉到水井里了,任何人都會有憐憫擔憂,這就是人人相同的惻隱之心。以此為出發(fā)點,發(fā)展到極點就是仁。這種努力和發(fā)展就是窮理。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七
正在這時,王陽明派特使來問池仲容,說王大人對你很好,你至少該投桃報李吧?這都快要過年了,不去南安府拜見一下王大人嗎?你光說降,光說降,這個降的過程可有點漫長。你這么久都不去拜見一下王大人,合適嗎?池仲容想想也對,但是萬一王陽明使詐,自已此去可就是入了虎穴龍?zhí)读恕?BR> 這個時候,池仲容匪性的一面體現出來了。想來想去,池仲容一身是膽,心里說我就去看看,王陽明他能拿我怎么樣?實在不行我調頭就走。池仲容精選了九十三個兄弟。這些人都是池仲容手下功夫最好的,可以飛檐走壁,以一擋百,功夫也相當于特種兵。于是,池仲容就帶著這九十三個兄弟,來到了南安府。
到了南安之后,王陽明正在衙門里等著池仲容。池仲容也不去衙門,先去校場。聽說王陽明已經讓士兵都休息了,真的還是假的?要去校場看一看。校場里果然看不到兵。池仲容還不放心,又去了市場,看看老百姓的生活面貌,就知道是不是暗中在整軍備戰(zhàn)。結果一看,老百姓都在準備過年了,一副升平景象。但池仲容依然不放心,又偷偷花錢到獄中看看盧珂到底是不是關在獄中。一看,果然盧珂確實關在獄中。這樣一來,池仲容徹底放心了,才到府衙來拜見王陽明。
到了府衙,自己還不進去,讓手下先去通報。結果手下剛進去,就被罵出來了,把王大人的話也帶出來了。王陽明說,池仲容你進了南安城不先來見我,結果先去校場,又去市場,再去監(jiān)獄,到底是安的什么心?披頭就一番質問。
這一下,就體現出王陽明的大智慧了。其實他對池仲容的動向早已了如指掌,但這時候他要不說出來,就顯得他太老謀深算了。池仲容也不相信他進了南安城,自己的動向沒有人報告給王陽明。但是王陽明直截了當說出來了。池仲容這種多疑的性格,越是直面他,他越驚慌。
池仲容滿頭大汗,趕快疾步趨進府中,一頭跪下來,然后承認錯誤,向王陽明連聲道歉。王陽明上前扶起池仲容,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回頭是岸。你不愧是當世英雄,明辨是非,知道哪一個選擇才是對的,我是真心招降你的。
后人評說這一段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王陽明使詐,就是要把池仲容騙來宰了他。事實上,王陽明好好招待池仲容,安排的住宿都是最好的地方。讀書筆記。一切接待工作,王陽明都安排得非常細致,非常好,以致讓池仲容漸漸緩下心來。王陽明還經常陪著他在南安城中看看百姓的生活百態(tài)。當時快要過年了,南安城中要辦燈會,也是慶祝剿匪成功。王陽明就陪著池仲容一起去看。
在與池仲容相處的這一段日子里,王陽明發(fā)現池仲容目光游移,心思不定,很難徹底感化,這才下了狠心要滅掉池仲容。
到了快過年的前幾天,池仲容說,我也來了好幾天了,跟大人相處甚歡,但我那幫兄弟在家里頭不知道我的消息,我正在準備整編他們一起向大人投降,還得回去做做工作。王陽明笑笑說,這個說得也有道理,但是離過年不過六七天,你現在趕回去,六七天也趕不回山寨,索性過了年再回去吧。我們好好聚一聚。池仲安也勸哥哥,你都已經來了,王大人又對你這么好,你就留下來過個年再走。池仲容猶豫一下,就留了下來。
池仲容這時對王陽明戒心大概已經放下來,但那九十三個兄弟還是與他寸步不離,到哪兒都跟著。一直到了春節(jié),吃過年夜飯,過了子夜,到了大年初一要給賞錢啊。王陽明說,你的這幫兄弟各有賞錢,來的都是客,就得給啊。不過不能這么多人去領吧,每五個、每五個出去領賞錢。然后池仲容的手下就五個、五個一撥出去領賞錢。九十三個人,一撥一撥一撥,到最后都被干掉了,只剩一個池仲容。
池仲容等了半天,沒一個兄弟回來,傻眼了。這時候王陽明臉一沉,問池仲容到底是真降還是假降?池仲容噗通一聲就跪下了,我真降,我直降。但這個時侯,王陽明歷數池仲容派池仲安以及手下做的各種壞事,說池仲容是數十年巨匪、巨寇,為禍一方。我為一方百姓,與你交流數日,但看你首鼠兩端,游移不定,實不能留啊。這就是王陽明的果斷,為一方百姓,為整個社稷考慮,最后殺掉了池仲容。
這邊在南安府殺掉池仲容,另一邊所有的官軍早已秘密潛行夜伏,找到池仲容老巢,總攻浰頭寨,一舉殲滅了池仲容這股土匪。
池仲容被滅之后,四省剿匪就大獲成功了。此時距王陽明就任南贛巡撫不過一年零三個月。四省之間密密麻麻數百股土匪,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全被王陽明蕩平。數十年來,從來沒有人能夠在這么短時間內徹底剿滅匪患。王陽明各種奇招無所不用其極,手段簡直神出鬼沒。他招盧、滅謝、疑池,足見其對人性洞見之深,每個人的欲望、每個人的情緒、每個人的習性都把握得非常透徹。王陽明把人把握住了,也就把整個事把握住了,也就把整個局面控制住了,這就是控局之法的大智慧。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八
為善去惡是格物?!?BR> 觀王陽明的一生,年少發(fā)狠做圣人,無畏言語貶龍場,于最低谷之處,迎來龍場悟道,后得人生伯樂,實現少年之理想。在戰(zhàn)場上的他詭計多端,用王陽明的話來說,這是攻心,書中也提到王陽明對于這種做法是懷著愧疚的。再后來,打山賊,平定寧王造反,他始終遠離朝政,為一方百姓著想,年老之時,不得已上路安定廣西,路過之地,百姓、門徒無不頂禮,可想其在眾人心中之威嚴。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小篇幅寫到王陽明的負面之處,比如家室混亂,也曾有過私心占寧王府財產等等。讓我們知道了,原來圣人并不是完美的人,他們也會犯錯,他們也會有所疏漏,只是不斷的在進取罷了。
書的另一部的是講王陽明心學,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從心上求理,遵循良知的指引,然后按照良知去行事。這于現實有很大的意義,規(guī)避了朱熹門徒只在知上下功夫,忽略行的弊端。于我們而言,更是提醒著我們,讀書并不只是為了讀書,其最終目標應該是去實踐書中道理。
王陽明傳讀書心得篇十九
王陽明(1472-1529)是中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和教育家,同時也是王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他為人處世的哲學思想被稱為“陽明心學”,他的著作《王陽明集》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本文將從不同角度和層面上總結和歸納關于“王陽明集”的心得體會。
首先,王陽明集在人性追求方面給我很大的啟示。他提出了“性即是心,心即是理”這一重要觀點。王陽明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真實的自我,人的真實思想和感情是可以通過人的內心得以觸及的,也就是所謂的“心即是理”。他強調,只要我們能夠摒棄繁瑣的世俗迷惑,回歸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就能夠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真理。通過讀《王陽明集》,我深深體會到了心性對人的行為和思維的影響之大,也明白了在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問題時,保持內心的純真與善良是多么重要。
其次,王陽明集給我?guī)砹肆硪环矫娴膯⑹?追求無我境界。在《王陽明集》中,他多次提到了“無我”的概念。他認為,人應該不斷地超越自我,放下個人私欲,追求一個無私無欲的境界。他強調人需要舍棄世俗的眼光和利益主義,而往更高的境界追求,只有超越自我,才能真正實現個人的價值和世界的和諧。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因為個人利益往往是我們行動和思考的驅動力。但讀完《王陽明集》,我深思并認識到,只有拋棄一切個人私欲和欲望,我們才能跳出狹隘的視野和局限的思維,才能真正把握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此外,王陽明集中的“知行合一”理念給予了我很深的啟發(fā)。他認為,知識和行動應該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王陽明反對空談學問,注重實際行動和實踐。他認為只有通過實際行動和實踐,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世界和改變自己。這一觀點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理論知識雖然重要,但要想真正改變自己和提高自己,只有通過實際行動和實踐,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另外,讀完《王陽明集》讓我對人與人的關系有了新的認知。王陽明在他的作品中強調了人之間的互助與合作。他認為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只有通過共同合作和互惠互利,才能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的社會。這給我很大的啟示,讓我明白到在與他人相處時,我們不能僅僅追求個人的利益,而應該關注整體大局,通過互相幫助和合作,才能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讀完《王陽明集》給我?guī)砹嗽S多心得體會。他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他的著作,我認識到內心真實和純粹的重要性,追求超越自我的境界,知識和行動相結合的重要性,以及共同合作和互助的價值。這些思想啟示都是我在今后的人生中可以應用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希望能夠真正把這些思想融入到我的實際行動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和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