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優(yōu)秀19篇)

字號:

    教案包含了教師的整體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在編寫教案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學習。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一
    《比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3點:
    1、理解比的意義,并能用準確的語言表述兩個量的比,能天上確讀寫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稱,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確求出比值。
    2、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義,比與除法與分數關系的探索過程,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培養(yǎng)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
    3、在觀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培養(yǎng)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務,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比的概念的建立與理解。
    教學難點:比與除法、分數之間聯系與區(qū)別的理解。
    教學設計在遵循教材編寫原理的基礎上,對教學題材進行了重組。設計本節(jié)課時我們立足學生實際和知識經驗基礎,由長方形長和寬之間的關系引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引入同類量之間的比,通過路程、時間、速度之間的數量關系再引出不同類量之間的比,在此基礎上再來概括出比的意義。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系。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采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
    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還要學會比的讀寫、比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數之間的關系等,這么多的內容,如果全部由老師教給學生,就會顯得多、雜,并且枯燥??紤]到這些內容的難度不大,學生能夠通過看書自學解決問題,所以在教學完比的意義后大膽放手,最大限度給學生以自學的機會。在教學比各部分名稱,求比值時采用自學為主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拓展課堂的寬度,同時也使教學重點得到強化。
    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系的時候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借助教材、板書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系,實現了自主學習。學生處在一種主動的狀態(tài)下,思維也就跟著緊張和活躍起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充分的被體現了出來。
    在練習的設計中,第一題填一填中看似是基礎的填空題實際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在完成出示的兩個題后,老師適時提問“你還能在這幅圖中找到哪些比?”通過這樣一個問題把學生思維打開。第二題判斷中,找了三個比較點型、學生比較易錯的地方,通過判斷引起學生的注意。
    最后采用“回頭看”的方式來總結,帶領學生回顧整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和方法,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和學習經驗。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jié)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傊?,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在如何簡潔的呈現自己和有效的引導學生方面作為斷的思考,來提高課堂效率,既體現學生的主體又達到有效的教學目的。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二
    第77頁噸的認識、“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十七第1-4題。
    1、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概念,直到1噸=1000千克,學會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小黑板。
    一、復習舊知。
    1.前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學過那些呢?
    二、教學新課。
    (2)你很聰明創(chuàng)造出的這個質量單位和科學家創(chuàng)造出的一樣,這節(jié)課我們就要來學習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它和克、千克一樣是常用的質量單位。
    (板書:噸)。
    (3)你能說一說,在你平常生活中,聽說過哪些東西的質量是用“噸”作單位的?
    (4)建立1噸的概念。
    出示袋子圖。
    逐一出示袋子圖,說明1袋子大米重100千克。出示一個就讓學生100千克、千克、300千克......地數,滿10張。
    提問: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書:1000千克)。
    告訴學生:這10袋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標出1噸)。
    板書:1噸=1000千克。
    (5)做“練一練”第1題。
    讓學生填空。
    (6)教學“試一試”
    出示:3噸=()千克。
    5000千克=()噸。
    引導:1噸是1000千克,3噸是3個1000千克,所以3噸等于3000千克。
    提問:根據前面我們學過的單位間的換算方法,這道題目應該怎么想呢?(指名回答)。
    (第2題先學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7)做練一練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說出怎么想的。
    三、組織練習。
    1、練習十七第1題。
    先分別看每個框里是什么物體,各有多少,再連起來說一說。(2頭牛重1噸,20袋水泥重1噸............)。
    2、練習十七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課堂。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噸,知道計量較重的或者較大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1噸=1000千克,根據噸與千克之間的這種關系,我們可以把噸和千克進行換算,換算時只要想幾噸是幾個1000千克,或者想多少千克里有幾個1000千克,就能很快推算出結果。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七第3、4題。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三
    1、給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認識到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直徑都相等,體會圓的特征及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會用圓規(guī)畫圓。
    2、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材分析。
    重點。
    在觀察、操作中體會圓的特征。知道半徑和直徑的概念。
    難點。
    圓的特征的認識及空間觀念的發(fā)展。
    教具。
    教學圓規(guī)。
    電化教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呈現教材套圈游戲中的第一幅圖)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對他們這種玩法有什么想法嗎?(從公平性上考慮)得到:大家站成一條直線時,由于每人離目標的距離不一樣導致不公平。
    2、(呈現教材套圈游戲中的第二幅圖)如果大家是這樣站的,你覺得公平嗎?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時,由于每人離目標的距離也不一樣導致也不公平。
    3、為了使游戲公平,你們能不能幫他們設計出一個公平的方案?(學生思考)學生想到圓后,出示第三幅圖,提問:為什么站成圓形就公平了呢?(每人離目標的距離都一樣)。
    4、上面我們接觸了三種圖形-----直線、正方形、圓。其中圓是有點特殊的,你能說說圓與正方形等圖形的不同之處嗎?舉出生活中看到的圓的例子。
    1、你們誰能畫出圓來嗎?動手試一試。
    2、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畫的圓,并說說你是怎樣畫的?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學有想法可以補充。
    3、思考:以上這些畫法中有什么共同之處?注意的問題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個點和一個長度,引出圓心和半徑)。
    1、教師邊畫圓邊講概念。(概念講解一定要結合圖形,并要舉一些反例)強調:圓心是一個點,半徑和直徑是線段。
    2、半徑和直徑的辨認。
    3、
    徑呢?(放動畫)。
    2、以點a為圓心畫兩個大小不同的圓。
    3、畫兩個半徑都是2厘米的圓。
    討論:圓的位置和什么有關系?圓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
    1、教材第5頁練一練。
    2、在平面上先確定兩個不同的點a和b,再畫一個圓,使這個圓同時經過點a和點b(就是這兩個點都在所畫的圓上),這樣的圓能畫幾個?(提高題)。
    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不直接說出圓,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
    在畫圖中體會圓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處時再一次體會圓的特征。
    通過正反例的練習,加深對半徑和直徑的理解。
    動手操作,理解畫圓的.關鍵是定圓心(位置)和半徑(大?。?BR>    鞏固提高,滿足不同學生要求。
    板書設計。
    圓(本質特征):圓上各點到定點(半徑)的距離都相等。
    圓的相關概念:圓心,半徑,直徑。
    同一個圓中,有無數條半徑,它們都相等;同一個圓中有無數條直徑,它們也都相等。
    在學生已認識圓的基礎上,深入的了解圓的各部份名稱。學生對圓心與圓。
    的半徑的作用能理解,掌握了本課的重點內容。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四
    1、學生親身體驗和經歷中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
    2、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簡單的轉化。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yǎng),激發(fā)求知欲。
    4、初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節(jié)課是在教學了克、千克、噸這三個重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的探索教學。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于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學1噸有多重,特別是"1噸"的現實意義是教學的難點。如果沒有相應的經驗支撐,純粹記憶1噸的概念是無意義的。因此本節(jié)課設計了一個學生樂于參與,容易參與的活動。全體學生在經歷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噸)的感受過程(很輕——輕——重——很重)。整個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從游戲中感受。通過用噸作單位的物品的展示和為什么不能帶這樣的物品到現場的提問,以及與帶來的物品比較初步感受到用"噸"作單位的物體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實踐作業(yè)《一噸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小組匯報合作結果,讓學生用準確、完整的語言來匯報小組推算的過程。用課件出示給學生從視覺上帶來更大的沖擊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yǎng),激發(fā)求知欲。
    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1【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揭題導入。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題導入。
    (1)感受。
    師:我們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老師準備了四樣物品,分別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個籃球、一個鉛球。它們的重分別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誰能來拎一拎,猜一猜給他們找出對應是物品。
    師:你能來說說你是怎么猜的。
    師:一噸的物品你能拎起來嗎,
    生1:太重了,拎不動。
    師:那么一噸有多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一噸有多重?》(出示課題)。
    活動2【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實踐。
    二、小組合作、探究實踐。
    (1)、實踐。
    師:老師這里有四樣物品,請同學們選擇一樣物品的重量進行推算,算一算多少個這樣的物品的重量大約是一噸,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課堂上完成這張實踐作業(yè)。
    師:小組內先商量一下,你們選擇哪個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師:為什么不選這兩個?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師:辦法總比困難多,想一想怎樣把它變成容易算的?哪個小組愿意來挑戰(zhàn)困難?
    師:鼓勵表揚。
    師:出示小組合作要求,請同學上前大聲閱讀并逐一解釋要求。
    生:小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組合作完畢。
    師:那組愿意上來交流你們的想法?
    師:我們來看大屏幕,(出示動畫演示)。
    10個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個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個5千克時10千克,20個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個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噸。
    生3: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個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個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個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約是500克2個500克是1千克,20個500克是10千克,200個500克是100千克,2000個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動3【練習】練習。
    師:出示課件動畫演示如果老師把20個籃球裝一筐,能裝多少筐呢?
    活動4【講授】小結。
    師:今天我們通過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噸的重量,在生活中還有更多有趣的數學知識等待我們去探索。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五
    1.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培養(yǎng)用噸這個單位估計物體質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噸=1000千克,學會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方法。
    認識質量單位噸,知道1噸=1000千克,學會噸與千克之間的換算。
    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形成印象。
    課件。
    一、情境引入。
    1.提問: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質量單位?(克、千克)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師板書:1千克=1000克。
    課件出示教材第22頁圖片,提問:老師也搜集了一些這樣的圖片,碼頭上這些集裝箱,火車皮所運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單位呢?(噸)明確:噸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計量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單位。今天我們就一塊學習另一個比千克還大的質量單位噸。
    二、交流共享。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課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談話: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見過這樣的一袋大米嗎?提過它嗎?提過的說說感受。
    學生回答,交流感受。
    課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學生跟著100千克、200千克地數,貼滿10張。提問: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書: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噸,即:1噸=1000千克。(板書:1噸=1000千克)。
    2.結合實際,進一步認識噸。
    (1)師:課前我們測量了自己的體重,你的體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師請體重大約是25千克的同學站起來。
    談話:三年級的小學生大約重25千克,4個學生的體重約是100千克。
    學生進行估算,并匯報。
    (2)實物出示裝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來掂一掂。
    (3)小結:稱比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噸作單位。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1題。
    指導學生看圖,讓學生說說圖中每種物體重1噸,各有多少?
    總結匯報:一頭牛重500千克,有2頭牛剛好是1噸;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噸;一頭豬重100千克,10頭豬重1噸;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噸。
    2.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噸與千克的單位換算,交流時,說說自己思考的過程。
    3.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6題。
    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并說說從圖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問:能用什么方法來計算?
    學生完成后,展示學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六
    有多重(認識千克、克)。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培養(yǎng)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輕重。
    1.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有兩個同學表現得非常好,老師要和他們熱烈擁抱。
    老師抱一個特別瘦的學生一下就抱起來了,而抱一個胖的學生怎么抱也抱不起來。
    師:通過剛才老師抱這兩個學生你有什么發(fā)現?
    師:真的嗎?(讓一個學生再來抱抱試試)。
    2.師讓學生從桌上任拿2個物品掂一掂,說一說誰比較輕,誰比較重。
    (二)探索新知。
    1.匯報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示的凈含量。用秤來稱。)。
    學生匯報。
    師: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非常好!同學們剛才說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國際上統一使用的質量單位,用來表示物品的質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克和千克!(教師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2.認識秤。
    (用秤來稱。)。
    生匯報:盤秤、臺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課件介紹各種秤的簡單使用。
    臺秤:把物品放入盤內,指針會告訴我們物品的質量。
    電子秤:把物品放入盤內,會自動顯示物品的質量。
    彈簧秤:把物品掛在鉤子上,就可以讀出物品的質量。
    天平:我們可以通過計算右盤內的砝碼和下面標尺表示的刻度來計算左盤中物品的質量。
    磅秤:計算秤砣質量和秤桿刻度表示的質量,我們可知被稱物品的質量。
    3.簡單介紹天平和盤秤的用法。
    師: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放著一臺天平和一個臺秤。老師簡單介紹天平各部分的名稱:托盤、橫梁、標尺、指針、螺旋、砝碼……(邊指邊說)。
    師: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邊的盤里放上要稱的物品,然后在右邊的盤里放上砝碼,直到天平的指針在標尺的中間為止。這時天平平衡表示兩端的質量相等,計算出右盤內的砝碼和下面的標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盤中物品的質量。(邊操作邊介紹)同學們桌上的天平,老師已經調試好了,在使用的時候,右邊放砝碼,左邊放物品,打開紅色的砝碼盒,里面有一個小鑷子,一定要用小鑷子來夾取砝碼,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會腐蝕砝碼。現在用小鑷子夾取每個砝碼認識一下每個砝碼的質量是多少。
    學生分組認識砝碼。
    師:現在老師把1克的砝碼放在臺秤的盤里,看看秤的指針有什么變化?
    師:指針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F在同學們每人選不同克數的砝碼,看看指針的位置在哪里,那個地方就是砝碼的質量。
    4.認識克。
    (1)稱一稱。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天平和臺秤,學習了它們的使用方法?,F在我們就用臺秤或天平稱出桌上的蘋果、鹽、幾粒黃豆、幾個回形針……的質量。同學們稱完之后寫清物品的名稱和質量做好記錄??丛?分內哪組同學稱的物品最多,哪組就是優(yōu)勝組!學生分組稱物品。
    (2)說一說。你稱的這些物品的重量。
    師:這些比較輕的物品,同學們都使用克作單位。很好!克用字母g來表示。(師邊說邊板書:克——g)。
    (3)掂一掂。
    (4)找一找。
    師: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
    師:同學們能夠結合自己的物品體會1克的質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學生分組活動,并交流匯報。
    (6)估一估。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任選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質量,然后再驗證估計得準不準。比一比誰估計得最準!
    小組內驗證,比一比誰估計得最準。
    5.認識千克。
    (1)教師介紹。
    師:我發(fā)現我們班有的同學非常聰明。結合課前的調查知道,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稱較輕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單位。稱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單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師邊說板書:千克——kg)。
    師:同學們剛才稱的鹽一袋是500克,兩袋鹽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師:請大家掂一掂兩袋鹽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4)拎一拎。
    師:請同學們想辦法任意稱出幾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學生有的把幾個小組的鹽都收集起來拎一拎,有的把書包稱一稱再拎一拎……。
    (5)說一說。
    師:請同學們以克和千克為單位說一說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質量。
    6.教學1千克=1000克。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克與千克,那么克與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請同學們猜一猜,然后想辦法驗證!
    (三)總結。
    師:學到這里,你有什么收獲?
    (四)鞏固練習。
    1.出示課本第20頁的圖。
    師:說一說下面物品的質量各是多少?
    (1)指導學生看第一個秤面上的刻度。
    師:從秤面上看這個秤最多可以稱多重的東西?兩個雞蛋重多少?一個雞蛋重多少呢?
    (2)第2小題生自己做。
    2.教科書第20頁“練一練”的第2題。
    讓學生直接填在教科書上,集體訂正。
    3.教科書第20頁“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比較,哪個重些?
    4.單位用錯的日記。
    師:老師這里有一篇日記請同學們認真閱讀,你能發(fā)現什么?
    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來,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臉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個65千克的雞蛋,然后背起3克的書包上學去了。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七
    通過練習及應用,鞏固所學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及其簡單的換算,加深學生對千米和噸的認識。
    1、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請分別用手勢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想象一下1千米大約有多長?說出相鄰長度單位的進率。
    2、我們學過哪些質量單位?說出相鄰單位的進率。
    3、1噸=()千克1千米=()米。
    7000米=()千米3000千克=()噸。
    9噸=()千克5千米=()米。
    4、寫在黑板上指名寫出,其余學生獨立完成。
    (1)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序下面各數。
    6厘米6分米6千米6米6毫米。
    (2)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下面各數。
    2千克2500克1噸1500千克1500克。
    出示情境圖“生活中的數”?!拔覀儗W過的這些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誰能說一說測量在生活中的運用?”鼓勵學生不僅說書上的例子,還可舉出生活中一些其它的例子。
    1、練習三第3題: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找到不同的裝車方案。
    2、作業(yè):練習三第4題,課后同學互相交流。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2、老師總結。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八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2、知道1噸是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化聚。
    3、培養(yǎng)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
    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1、(展示場景)水果貿易市場,一箱箱、一袋袋水果,一個蘋果重200。
    一箱蘋果重15(分別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一輛裝滿蘋果的'大卡車)請學生估計這一車的蘋果的重量。
    2、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在實踐體驗中認識“噸”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請同學們找出教室中有沒有可以用“噸”作單位的物體?
    (如:桌、椅、電視機、書本等用什么作單位比較合適?)。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九
    1、讓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2、學會換算質量單位。
    3、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這些質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學會估計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
    一、創(chuàng)設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體的質量。
    (1)老師手里握著一枚胸花,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里有什么,并估測它的質量。
    (2)、猜一猜老師約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頭牛媽媽、一匹馬爸爸、一頭豬姐姐、一只熊哥哥約重多少千克?
    2、講故事。
    師:這些動物們都住在美麗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條河岸上,這條河,河水很清,在河對岸也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住著白兔、小猴等動物。
    3、認識噸,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
    師:
    (1)牛媽媽、馬爸爸、豬姐姐、熊哥哥能一起過橋嗎?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第十一頁,看第十一頁的例6。
    (2)各學習小組議一議,這四只動物能一起過橋嗎?為什么?
    (3)匯報;
    4、小結:
    (1)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
    (2)1噸=1000千克。
    5、請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1噸。
    二、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1、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匯報。
    3、總結單位名稱的換算方法。
    三、鞏固、運用新知。
    1、讓學生說一說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2、獨立完成練習三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3、指導學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題和練習三中的第三題和第四題。
    四、全課總結:
    說說這節(jié)課你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你有什么收獲?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十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52---54頁。
    這個信息窗呈現的是各種各樣的輪子。擬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發(fā)現各種各樣的輪子都是圓的,引發(fā)學生提出輪子為什么設計成圓形的疑問,自然而然的引出對畫圓以及圓的特點的研究,明確怎樣畫圓、直徑與半徑的關系,從而明白輪子為什么設計成圓形的。
    1.結合具體情境,學習圓的'認識。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通過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3.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識的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談話:同學們,你認識這些交通工具嗎?仔細觀察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出示情境圖,學生觀察。
    談話:這些輪子都是圓形的。根據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輪子為什么設計成圓形的呢?……。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十一
    1、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思考等教學活動,認識圓并掌握圓的特征。
    2、讓學生理解在同一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系,學會用圓規(guī)畫圓。
    3、初步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方法和極限的數學思想。
    直觀地認識圓的特征,學會用圓規(guī)畫圓。
    明確圓心與圓的位置之間的關系,半徑與圓的大小關系。
    一、談話導入(大屏幕出示主題圖)請同學們觀察主題圖,去找一找那些物體是圓形的。
    提問:為什么車輪是圓形的?
    師: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去探尋其中的奧秘好嗎?
    二、課堂展示。
    1、初步感知圓。
    生:閱讀課前查找有關圓的材料。
    師:好,圓這樣神奇,你能想辦法在紙上畫一個圓嗎?
    學生介紹自己畫圓的方法。
    提問:圓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自由發(fā)言,初步體會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認識圓各部分名稱。
    (1)師:圓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自學教材56頁例2。
    (2)小組合作交流并匯報。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
    3、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出示問題:
    (1)在同一個圓里,能畫出多少條半徑和直徑?(無數條)。
    (2)在同一個圓里,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相等)。
    (3)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有什么關系?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4、用圓規(guī)畫圓。
    學生自學用圓規(guī)畫圓的方法,并嘗試畫圓。
    師生共同總結用圓規(guī)畫圓的.方法。
    提問:用圓規(guī)畫圓時,圓的位置是有什么決定的?(圓心)。
    圓的大小是由什么決定的?(半徑)。
    三、總結。
    本節(jié)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十二
    1、通過學生的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了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
    2、通過圍、量、算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多種方法。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fā)展數學思考能力,享受學習的快樂。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并計算出周長。
    樹葉、平面圖形、繩子、直尺等。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邊線。
    1.建立周長表象。
    大家想聽笑話嗎?大象貝貝新做了條褲子,可高興拉!可是,粗心的裁縫把腰圍做大了3分米。你知道三分米有多長嗎?(學生比劃出長度)貝貝跟媽媽說:媽媽,褲子腰圍大了,你幫我把腰圍裁去3分米。媽媽說:我現在忙,待會做。貝貝便跑去讓奶奶做,可奶奶也說忙,待會弄。到了晚上,媽媽才想起貝貝的褲子,便裁去了3分米。后奶奶也想起這事,也把腰圍剪了3分米。第二天,貝貝滿心歡喜穿新褲,結果發(fā)現:褲子腰圍只能塞的下一只腿了。
    這個笑話里還隱藏著數學知識呢。你知道腰圍怎么量嗎?(圍繞腰一周的長度)腰圍可以叫做腰的周長。(板書:周長)。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關于周長的知識。
    2.認識邊線。
    (出示多拉愛夢外型圖片)你能很快指出圖片的邊在哪里嗎?(生說師示范)我們就把邊緣上的這條線叫做它的邊線。(演示:將邊線拿下來)。
    板書:邊線。
    3.感受物體表面的邊線。
    請你指出數學書封面的邊在哪?(學生用手摸一摸)。
    除了這些之外,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物體的表面都有自己的邊線,請你先找一找再摸一摸它一周的邊線,說給你的同座位聽一聽。
    集體交流。誰先來指一指,說一說。指名2-3人邊指邊說。
    4.描一描,理解周長。
    剛才我們找到的摸出的都是物體表面一周的邊線,這里有一些平面圖形,(想想做做第2題)你能描出它的邊線嗎?請你描一描。
    學生自己描,描好后請學生拿上臺展示,(2人)請同學來評價。
    在描這幾個圖形中,你發(fā)現有什么不同嗎?
    (從學生的發(fā)言中引出邊線是有曲有直的。)。
    揭示:剛才我們通過摸一摸,指一指,描一描,一起感受了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一周的邊線。這一周邊線的長就叫做周長。(補充板書:認識周長)。
    二.計算圖形的周長。
    1.計算直線圍成的圖形的周長。
    完成試一試。(明確應先量出每個圖形的各條邊長度,然后將圖形中各條邊的長度相加算出周長)。
    學生自己獨立測量計算。
    誰來匯報一下自己是怎么算的。
    提問:你是怎么算三角形的周長的?
    (三角形的周長就是把它三條邊加起來的和)。
    那四邊形呢?
    2.計算曲線圍成的圖形的周長。
    (1)我們有什么辦法知道樹葉的周長呢?
    請你們開動腦筋,討論一下,然后說說你的想法。
    同座位討論一下,再集體交流。
    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想的.?(方法:1.用繩子圍著樹葉繞一圈,再把它拉直測量。2.還可以用其它的軟的材料代替繩子。)。
    (2)自選圖形,量出周長。
    指名出示圖形,如果用線去圍同樣大小的,需要多長的線呢?先獨立量,后他生估計周長,驗證結果。
    小結: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的周長我們可以想辦法把它們一周的邊線化曲為直測量出它的周長。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題。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算周長,這里還有幾個圖形,看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很快算出它的周長。
    (學生說算式,師板書學生的算式)。
    適當評價方法。
    2.想想做做第5題。
    說明:這里每一個小方格的邊長是1厘米。
    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
    那它的周長是多少呢?你是怎樣算的?(板書算式)。
    (如果方法不夠簡潔可以再請一生補充。)。
    長方形的長是多少厘米?寬呢?
    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你是怎樣算的?(板書算式)。
    現在我把這兩個圖形拼起來,你能很快告訴我它的周長嗎?
    指名一生先說,他說的對嗎?我們大家一起來動手算算看吧。
    自己先做,列出算式。讓學生說說你是怎么想的。板書學生的算式。集體評講。
    (在講評時如果學生直接將兩個圖形的周長直接相加,要引導學生發(fā)現:兩個圖形拼起來形成的新圖形一周的邊線發(fā)生了變化,所以不能直接將兩個圖形的周長直接相加)。
    3.互量腰圍。
    指出:實際生活中買上衣和褲子是量的腰圍要比實際量的大出幾厘米。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的知識?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
    指名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十三
    教材第100―103頁和練習二十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過程與方法: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連,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知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培養(yǎng)學生估測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
    難點:估測物體的質量。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電子課本、天平、2分硬幣、食鹽等。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引導觀察主題圖,交流觀察所得。
    2、揭示課題,隨之板書。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教師介紹: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作單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學生獨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幣,靜靜感知1克。
    (3)集體交流:互相說一說感覺,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約重1克的物品。
    2、教學例2。
    (1)教師介紹: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凈含量”,明確克與千克的關系。
    (3)學生輪流掂一掂兩袋食鹽,靜靜感知1千克。
    (4)認識用千克作單位的幾種秤,會認讀各種秤。
    三、鞏固應用。
    小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頁和第103頁的“做一做”,教師巡視。
    四、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的認識。
    克g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1千克=1000克。
    千克kg兩袋食鹽重1000克,即1千克。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十四
    知識目標:認識9個生字,會寫5個字,學習新筆畫豎折。
    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情感目標:感受優(yōu)美的語言,展開想像。
    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能按筆順規(guī)則書寫5個生字。
    觀察法、導讀法、啟發(fā)式教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件、生字卡、太陽圖片。
    一、猜謎引入,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班里來了位神秘的客人,請大家猜猜它是誰?一位老公公,面孔紅彤彤。晴天早早起,按時來上工。它是誰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兒歌《太陽》。齊讀課題。
    二、感知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畫出生字,把難讀的多讀幾遍,向同桌提個醒。
    3、同桌考讀。
    4、教師用卡片采用不同形式檢查生字學習情況。
    漢字“是”在課文里帶了一串它的好朋友和大家見面,你能讀好它們嗎?
    出示:太陽是從水里跳出來的;
    太陽是從草里冒出來的;
    太陽是被雄雞叫出來的;
    太陽是被鳥聲鬧出來的。
    三、指導朗讀,感悟課文。
    1、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如:自由讀、和好朋友一塊兒讀、和同桌比賽讀。
    3、請大家出主意,我們可以怎樣來讀好這篇課文?
    4、讀了這篇課文,你知道太陽可以從哪些地方升起來?(感受太陽升起帶來的快樂。)。
    指導讀好課文1~4分句。小朋友讀了這幾句話,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嗎?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跳、冒、鬧”。
    5、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好幾行詩中“跳”“冒”“叫”“唱”等詞語的感情,讓學生做做動作來體會詩中用詞的準確,體會日出的美麗景色。
    6、選句朗讀。把你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還可以請你的小伙伴給你評一評。
    7、太陽還能從哪些地方升起來?學著兒歌的樣子講一講。
    8、出示最后一句,學生練讀。(學到這兒,你想對太陽說點什么?)。
    9、看誰最先能把兒歌背下來。
    10、把你課前查找的資料和伙伴們交流。老師也搜集到了一些有關太陽的資料,我們共同分享吧!(見《補充材料》及后羿射日的故事)。
    四、老師指導,學寫生字。
    1、出示四個要求寫的生字認讀。
    3、教師指導寫“出”字要強調筆順,第三筆是“長豎”,不是兩個“山”字撂在一起的。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十五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3、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學重點:
    1、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換算關系: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主題掛圖,一個2分硬幣,一些大豆、圖釘、乒乓球等實物,或其他能表現1克有多重的實物。準備一些重1千克的物體,如1袋重1千克的鹽,準備兩袋各重500克的砂糖。準備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盤秤、電子秤、彈簧秤等。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2分硬幣。課前要求學生準備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樣物品。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圖)說一說:哪個輕,哪個重?第一組:一個西瓜和一個氣球。第二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氣球輕,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輕。
    2、掂一掂:一本數學書和一支鉛筆,讓學生說說有什么樣的感覺。
    3、從剛才的實踐得出結論:物體有輕有重。板書課題。
    二、實踐操作、形成觀念。
    1、出示主題掛圖,引出質量單位。
    觀察主題掛圖:
    (1)、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幅圖畫的是什么?
    (2)、這幅圖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說什么?
    生答:一盒餅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師:同學們說了這么多,你有什么發(fā)現嗎?
    生:有的后面帶:“克”,有的后面帶“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單位來表示。
    (4)、在學生說的同時,老師拿出有準備的東西展示。
    2、千克的認識。
    (2)用不同的“方式”體驗1千克的質量。
    (3)估計1千克重的本子大約有幾本?怎么驗證同學們的估計準不準?
    (4)認識各種秤。
    (5)體驗幾千克的質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說說你的感覺。
    (6)估計一疊本子的質量。
    3、克的認識。
    (1)你們知道1克有多重嗎?出示三樣物品,猜測哪樣東西的質量是1克。
    用天平驗證。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估計數學書的質量。
    4、1千克=1000克的教學。
    (1)猜一猜,你覺得克和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
    (2)使用盤秤驗證。一袋鹽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兩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課中小結:
    生活中什么時候用克作單位比較合適,什么時候用千克作單位比較合適?
    生答: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十六
    我選擇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小的面積單位都是同學們熟悉的,當出現大的面積時,我們的知識是不夠的,揭示出公頃,學生這時對公頃的認識是:這只是個詞語,學生認識還沒有完全站在數學的角度,從1平方米到1公頃,它們之間的跨越已經超出了學生的思維寬度,只有當學生感覺目標就在眼前時,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從學生比較容易感知的長度入手,再建立面積的概念,有了100米的模型,邊長100米的正方形表象就能在頭腦中建立,它的面積就是1公頃,學生對1公頃的認識就會比原先的認識更深刻了。
    怎樣才能找到這個知識的生長點,建立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聯系呢?讓28個同學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圖形的面積是孩子能借助經驗找到的。為什么書上要借助100平方米的面積,作為認識1公頃的“橋梁”呢?當學生的思維不能一下子找到落點時,我們要給孩子找到一個支點,這樣才便于第二次飛躍。學生對于10倍的關系非常熟悉,對于100倍的關系不算陌生,教材中剛學習面積單位時,就引導學生在平面圖上直觀感知100倍的關系,但是1000倍,甚至10000倍學生肯定沒有任何參照物來進行直觀認識。100平方米就是學生認識公頃第二次飛躍的起點,當學生圍出100平方米后,再去建立100倍的大的面積表象,這是學生思維所能到達的,從1公頃到100平方米到1平方米,學生找到了思維的起點,建立起1公頃的表象就會更容易了,而且這樣的表象建立會像學生們學習小的面積單位一樣,是完全可以來進行比劃的。只有對內涵的認識深刻了,教師的“舉一”才算充分,學生的“反三”才能更全面,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借助對1公頃的初步認識,去感知生活中的1公頃,找準公頃與平方米的關系;利用已有的求面積的方法解決一些面積計算與轉化的問題;利用對1公頃的認識,去了解周邊熟悉的面積,加深對1公頃的理解;將所學知識自覺應用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上,把數學知識變成了一種生活技能。這樣才能體現數學的價值,學習數學的價值。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十七
    教材第100―103頁和練習二十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過程與方法: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連,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知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培養(yǎng)學生估測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
    難點:估測物體的質量。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電子課本、天平、2分硬幣、食鹽等。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引導觀察主題圖,交流觀察所得。
    2、揭示課題,隨之板書。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教師介紹: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作單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學生獨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幣,靜靜感知1克。
    (3)集體交流:互相說一說感覺,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約重1克的物品。
    2、教學例2。
    (1)教師介紹: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凈含量”,明確克與千克的關系。
    (3)學生輪流掂一掂兩袋食鹽,靜靜感知1千克。
    (4)認識用千克作單位的幾種秤,會認讀各種秤。
    三、鞏固應用。
    小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頁和第103頁的“做一做”,教師巡視。
    四、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的認識。
    克g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1千克=1000克。
    千克kg兩袋食鹽重1000克,即1千克。
    作業(yè)設計。
    1、練習二十的第1―4題。
    2、填一填。
    (1)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作單位,它用字母()表示;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作單位,它用字母()表示。
    學案設計。
    1、觀察主題圖,交流觀察所得。
    2、學習例。
    (1)獨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幣,靜靜感知1克。
    (2)集體交流:互相說一說感覺,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約重1克的物品。
    3、學習例。
    (1)理解“凈含量”,明確克與千克的關系。
    (2)輪流掂一掂兩袋食鹽,靜靜感知1千克。
    (3)認識用千克作單位的幾種秤,會認讀各種秤。
    4、小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頁和第103頁的“做一做”。
    教學反思。
    克與千克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全新的概念,比較難理解。本節(jié)課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及生活經驗,設計了猜、掂、稱、說、體驗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在自身的體驗與感悟中,從不同的角度建立克與千克的質量概念,并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即進率。本課設計了豐富的實踐活動和趣味橫生的練習,使課堂層層深入、高潮迭起。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十八
    2、使學生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難點: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課件、每人準備一張長方形紙片、兩張圓形紙片、一張正方形紙片、水彩筆。
    師:今天是星期天,小明要過生日,他請好朋友小紅一起到郊外玩,看,他們都帶了哪些什么好吃的?(看大屏幕)(4個蘋果、2瓶礦泉水、還有一個大蛋糕。)。
    師:把這些食品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各分得多少?你會分嗎?(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個;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得1瓶)。
    師: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板書:平均)(一個蛋糕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分得了這塊蛋糕的一半。)。
    師:怎么分?(動畫演示)一半在數學上用什么數來表示呢?(1/2),1/2就是分數,這節(jié)課咱們就一起來認識一種新的數分數。(板書課題:認識分數)。
    秒的認識教案教學過程篇十九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編寫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掌握1克和1千克的關系,能正確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正確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你們進教室的時候,有沒有發(fā)現教室里與平時有什么不同呢?
    你們想不想仔細的看一看并了解一下這些秤呢?
    那好,就請你們下地去看看,哪些是你見過的,哪些沒見過,你能說出秤的名字嗎?
    誰能到前面來指著說說,你認識的那種秤的名字呀?
    二、新授。
    1、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感受重量。
    2、用用手掂的方法感受物體的重量。
    3、用用秤稱的辦法準確的知道物體的重量。
    4、學習字母表示的方法。
    5、體會1克有多重。在稱量物品的時候要選擇適合的稱來稱。
    5、感受10克有多重,50克、1000克有多重。并學會如何認識稱。
    6、引出千克這個重量單位。
    那你們想想千克這個重量單位多用在稱量什么樣的物體呢?
    生:比較大的,重的物體上。
    師:在生活中稱量什么可以用千克做單位呢?
    生:體重,大米......
    師:你們都是善于觀察生活的孩子,說得真好,通過以上研究,我們認識了克和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并和他們交上了好朋友,他們邀請我們去開心游樂園玩,你們高興嗎?好,讓我們學得開心玩的快樂!
    第一個游戲:猜猜單位名稱。
    請你像老師這樣說題,讓你的好朋友猜出它的單位名稱,大家快速的判斷對錯,然后請你繼續(xù)出題找其他同學回答,要貼近我們的實際生活。
    (師生互動)。
    第二個游戲。
    猜猜小組同學的體重,你可以抱一抱或背一背,估計一下你的好朋友多重,再填報告單,
    (師生互動)。
    師:說說你同桌是多重,(生答)實際測量一下吧!生到前面(找兩組)。
    總結:同學們的估算能力是逐步從生活經驗中培養(yǎng),提高和積累來的,多用心你會估得越來越準確。
    生:……。
    三、總結。
    我們共同度過了豐富而又有意義的40分鐘,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能更好地運用所學的知識,為我們的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