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后所產生的自發(fā)性評價和回憶。在寫讀后感時,要注重結構的搭建,有一個清晰的開頭、中間和結尾。小編為大家精選了一些感人至深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引發(fā)大家對文學作品的思考和感悟。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一
第一次寫書評,可能還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書評,只不過是想寫寫讀后感罷了,望諸君莫笑。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郁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著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里面的主人公干著急,總是覺得就差這么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系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脫離的悲劇色彩。在閱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郁得喘不過氣了。在這里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yè),逃離了原來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里,無法勇敢當著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說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后面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時又是那么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后要么就自殺,要么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后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后,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后一個心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愛,就要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付諸行動。但是這一點,不僅僅是舊社會的人們,哪怕是新世紀的我們,有時也很難做到。
張愛玲的書雖然虐心,但是故事實在令人回味無窮,非常值得一看。anyway,作為一個英文狗,寫這么多中文對我來說也是挺不容易的,希望以后能堅持寫書評的習慣吧。
半生緣讀后感(三)。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二
第一次寫書評,可能還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書評,只不過是想寫寫讀后感罷了,望諸君莫笑。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郁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著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里面的主人公干著急,總是覺得就差這么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系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脫離的悲劇色彩。在閱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郁得喘不過氣了。在這里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yè),逃離了原來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里,無法勇敢當著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說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后面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時又是那么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后要么就自殺,要么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后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后,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后一個心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愛,就要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付諸行動。但是這一點,不僅僅是舊社會的人們,哪怕是新世紀的我們,有時也很難做到。
張愛玲的書雖然虐心,但是故事實在令人回味無窮,非常值得一看。anyway,作為一個英文狗,寫這么多中文對我來說也是挺不容易的,希望以后能堅持寫書評的習慣吧。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三
這是一句調侃。按《半生緣》的描述,曼楨和世均的故事應該是從1931年左右開始的,一直到1946年左右才收尾。這十四年的歷史里有很多事件,可真正被張愛玲提及的只有抗戰(zhàn)——在淪陷后的上海,曼楨匆匆地看見了世均來去的影。
從另一個側面這可以說明,抗戰(zhàn)對中國的影響是全面的。回到故事本身,這樣的一個情節(jié)匆匆閃過或許意味著: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故事也是這么演繹的。??匆娪腥嗽u論:最喜歡看前半部分曼楨和世均慢慢好起來的情節(jié),而對于后半部分的疏離則跳過為好。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似乎故事里面的情節(jié)正在現實里栩栩如生地上演著:到了一定年紀的男女都被長輩催著結婚;同樣的,許許多多的人并沒能堅持自己的愛與理想,而與現實選擇了妥協(xié)。有時候,我們只是以為一小步的妥協(xié),卻是往現實邁進了一大步。
這并不是說向現實妥協(xié)真的就是什么壞事。只是到頭來才真心發(fā)現了曼楨一句“我們回不去了”這么一般的感慨。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實往往是國人最大的信仰。這倒可以再一次聯系起抗戰(zhàn)的話題:戰(zhàn)爭的硝煙從中國蔓延向世界,而上海和重慶依然能夠車水馬龍、歌舞升平。
所以,我覺得后半部分的情節(jié)更有回味的價值。曼璐也不是壞人,至少她還是曼楨的姐姐,最終還能體諒這血緣里面的情感;世均也非無情,只是在現實壓下來的時候無力抗拒;至于曼楨本人,倒更是太多的感慨。她本是一個極為出色的女子,卻在滾滾紅塵中被風吹得飄蕩,最后只留下一句“回不去了”的感慨。與之類似的還有叔惠?,F實里的時間匆匆流過,沒有公主王子一般的童話。
應該說,目前為止,在我讀過的中國小說中,沒有一本能像這本小說給予我如此的震撼。自以為可以與時事隔離的人們,以為自己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世界中尋求完滿,卻不知道現實與世界無聲無息地壓過來,到頭來,空留下一句感慨——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四
《半生緣》讀來讓人心是揪著的,剛開始的世鈞、叔惠、和曼貞其實都在生活的洗刷下褪去了原本,他們都回不去了。
世鈞和曼貞最早也是因為叔惠才認識的,那時的三人組里世鈞總是沉默的,而叔惠特別善于交際,曼貞又是那樣的活潑。三人相處來倒好像世鈞是那個可有可無的人。然而又是世鈞在中間起到了很好的調節(jié)。剛開始一度以為叔惠是和曼貞很適合的,包括最后也抱著這樣的期望。世鈞的退縮妥協(xié)其實在剛開始作者便表露出來了。一直不敢向曼貞表露,躲的遠遠的,即使在知道了曼貞也是喜歡自己的時候,也是那樣扭捏說著:“要知道是這樣,即使別人搶了去,我也要去搶過來的”。
可見世鈞是畏懼于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然后選擇逃避的。世鈞內心是深愛著曼貞的,但他可以說更深愛的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了曼貞的前面的。對于他放棄工作回南京工作也是作出了決定辭職后才告訴曼貞的。
想來就覺得世鈞那種性格的人怎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還從沒有想過同曼貞商量下。連作者好似也驚奇給他拉來了外衣,這樣也可以為曼貞分擔些,可以借用家里的錢來解決他們婚姻。世鈞又怎可能不了解曼貞,她是絕不愿意這樣的。然而他依舊這樣做了,也只是事后去告訴了曼貞。想來當初他為了工作和父親生氣跑出來工作,現今又選擇回去不正是他性格使然嘛。他對曼貞的愛也是深切的,純潔的,但他從沒有真正走進過她,沒有懂她。兩人因為曼璐吵架,然后再也沒有相見,直到十幾年后各自經歷生活的顛沛流離再相見已經再也回不去了。兩人從沒有相到曼璐導致了他們吵架,最終也使得他們兩個徹底分離。
其實打一開始曼貞便和世鈞講到過了姐姐,這些好似不愿向他人提及,即使三人中的叔惠曼貞也沒有提起過。當再次換做從世鈞口里談到姐姐曼璐的時候,竟成了他們的抉別。
世鈞是在曼璐將紅寶石戒指送還他之后離開了上海,他還以為她同豫謹結了婚,然后匆匆忙忙回去赴了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宴。其實當初也有和丁小姐結婚的可能,甚至是其他幾個表姐妹。只是正好那段時間出現在他身邊的是石翠芝罷了。實在有些不解世鈞并沒有親口聽到曼貞決絕的話,便能拋去之前的一切。結婚當晚世鈞和翠芝都知道他們走錯了,可已經沒有后悔了。
其實這樣或許才是注定最好的歸宿,起碼生活上是幸福的,只是各自心里備受煎熬罷了。曼貞始終在等他,最后那封情書中曼貞說得我想你知道,無論何時,總有個人在等你。她等來了世鈞,可是也是她說得:“我們不可能了“。其實他們倒真的回不去了,世鈞知道了自己真正的內心。倒好希望他們兩個和叔惠、翠芝那般,從來沒有真正走近開始過這段感情,便不必承受這薄薄的半生緣的煎熬。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五
假如愛有天意。
愿你的愛戀有處安放。
翠芝和叔慧兩人互相喜歡,但是一直是翠芝默默抓住他們那一點默契、纏綿、回憶,叔慧呢,沒有勇氣、唯唯諾諾,不和翠芝在一起,也是必然的。因為要在一起的話,在他第一次送翠芝回家時,因為不知道世均家門牌號而喊住翠芝看見她淚流滿面時,就會在一起。有些事,在一剎那沒有發(fā)生,真的以后就不會再發(fā)生了。所以,這段關系里,就像是翠芝一個人的獨角戲,冗長無趣而又念念不忘。盡是遺憾。
世均和曼禎是真的回不去了。最后一次見面時一切已是塵埃落定,還又能做些什么呢。不過是掙扎、掙扎、再掙扎。從前有多甜蜜,多期待,這次見面以后也就釋然了。各人過各人的生活。愛過,錯過,不問值不值得。所以,我覺得他們兒孫滿堂時,回憶當初,也是大多數的甜里夾著一點酸。
翠芝和世均的結合就像闖了禍的兩個小孩??v使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我想,書中或許有我們看不見的茶米油鹽姜醋茶。大多數的人生不就是這樣么,又不能事事都如你意。但是,在這段婚姻里,如果他們都能彼此依偎、珍惜,也不一定會意難平。白月光和朱砂痣都在,不行嗎。
所以啊,就覺得一生愛一個人挺好的。倘若不是,那先來后到中,希望你能看到后到。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六
空閑時在網上找了一篇張愛玲的《半生緣》,這部小說前段時間在電視里看過,書還是第一次看,看完之后心情很沉重,同情的是曼楨的苦命,埋怨的是世鈞的懦弱以及對曼楨的不信任,痛恨的.是曼璐和祝鴻才的自私,他們不顧親情毀了曼楨一生的幸福。這些可能是大多數觀眾的最初想法,如果能聯系上當時的社會背景,想的更復雜更深刻點的話,我會對曼璐和祝鴻才存有一絲的理解和可憐。
曼楨和世鈞之所以會錯過這段美好姻緣是誰的責任?不完全是世鈞的懦弱,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如果曼璐能生育的話就不會發(fā)生那么多的事情,曼楨和世鈞也會順理成章地走到一起,過著甜甜蜜蜜的生活,當然果真是這樣的結局就不是張愛玲的寫作風格了,這么單調的劇情也就不會引起觀眾高度的評價。
往往人們對不好的結局印象更深,反而很快會忘記美好的結局,如果我是曼楨的話,我可以為了孩子和我不愛的人結婚,但絕不會和我恨的人在一起,即使割舍不下孩子我會帶著他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雖然對祝鴻才和家人的恨或許會伴隨我一生,看到孩子會想起這傷心的一切,但我會努力去尋找一種方式來忘記痛苦的往事,我想以女人的母性會克服這些的。
世鈞和曼楨這段姻緣的錯別,只能怨老天對命運的捉弄,只能對這個時代表示遺憾。而我感到幸運的是我生活在現代,我也只能用現代人的想法來剖析那個年代,如果我也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話,或許我會感到無奈,感到悲哀。
現今社會是敢愛敢恨的世界,戀人之間的分手,婚外情很普遍,但我不主張這些,即使婚外情中有許多真情在,但我想,一個人除了追求自己目標的同時還要想到責任心。責任感也能體現人生價值。
人人都在祈禱有情人終成眷屬,但往往會因為某些無奈的原因而不得不放棄,但愿有情人真的能終成眷屬!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七
有許多婚姻都是相愛的人不能結合,能結合的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栋肷墶?。
假期讀完了張愛玲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周日又在書店選了一本張的長篇小說“半生緣”。讀起來發(fā)現這個曾被拍成過電視劇的作品,自己上學時也曾讀過。
記得在學生時代,在圖書室借來看到一半時,感到作品寫得悲慘,便沒有讀下去。
現在讀起來,仍然覺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可悲可氣。
“半生緣”中展現了舊上海的一類人的生活。故事以世鈞與曼楨的情緣為線索,記錄了他們相識、相許、分離和相遇的過程。故事快結束時,他們相遇話別。
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幸福的,在錯誤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只有放手?!八麄兓夭蝗チ恕!弊x完很為他們的情緣感到悲哀。
作品中沒有我喜歡的女性,一個人也不喜歡。
作品中我認為最可氣的人是曼楨的母親。不論一個母親有沒有文化,她都但當著家庭統(tǒng)帥的責任。特別是曼楨的父親不在了,母親便是家中唯一的統(tǒng)帥。
而這個“統(tǒng)帥”允許她的長女曼璐去當歌女,來供養(yǎng)全家及弟弟妹妹們讀書。讀書重要嗎?比起做人,讀書是可以放棄的。如果曼璐是一個丑女,也許只能像曼璐的傭人阿寶那樣當一個小保姆,那么曼璐的人生或許會好一些。起碼這樣的工作可以在陽光下說起。英國的王妃戴安娜17歲時也給他人做過保姆。奪得全國模特大賽桂冠的阿根廷女孩妲妮拉曾經是一個撿垃圾的女孩。若生活還是無法繼續(xù),那么把孩子送他人撫養(yǎng),送一個無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總比讓一個子女去做見不得人的事情要強。
我想多數成家的男子都不會希望在自己消逝后,兒女去過那樣的生活。這樣的母親我不贊同。曼璐天天在做什么,她知道,曼楨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她可以忍受曼楨被囚禁那么久而不見。她聽大女兒的,也怕大女兒。我認為她在花曼璐那樣獲得的錢開始,她便在兒女面前矮了一大截,也就開始怕兒女了。我心里在想,這樣的母親,不如把孩子送人吧!
母親了解自己未成年的兒女天天在做什么,這是必須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親,將不被兒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楨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里面。厄運來了,躲不掉了,那么就應該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運賭一場,可以笑著讓姐姐看自己絕食而死,或許曼璐會妥協(xié)放了曼楨。而不應該是最后曼楨妥協(xié)嫁給她姐夫。
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曾經和好友玩笑時說過:“如果我們是小鼠,前面來了一只老貓要吃掉小鼠,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變成一只有毒的老鼠,笑著向那老貓走去,吃下,必死?!边@只是一句玩笑話,因為我的世界里沒有惡勢力,也就不用把自己變成一只小毒鼠。
“半生緣”反映的是舊上海一類人的生活?,F在的社會比那時要好很多。
現在的社會中,也少不了母親這一角色。讓我們女性人人都做一個好母親吧。在丈夫和兒女搖起生活的船槳之時,我們捧起號角用力吹起,為他們加油!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八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
這個美妙的故事是因這樣而發(fā)生的:迪倫要去探望久未謀面的父親,卻在火車上遇難,醒來后驚奇地發(fā)現自己來到了一片荒原,還遇到了崔斯坦,他是她的靈魂擺渡人,要保護她度過荒原,去到另一個世界……迪倫的荒原,是她的心像投射,天氣隨她的心情而變,地形隨她的性情而成立,迪倫的心情也決定著他們命運的一部分。
在崔斯坦和迪倫穿越荒原的路途中,不得不時時刻刻防備著突如其來的惡魔和災難,但是崔斯坦每一句溫馨的話語,都是迪倫的動力;他那鈷藍色的雙眸,能夠點燃她心中的希望。即使有惡魔的進攻,但是只要有崔斯坦在陪在她身邊,迪倫就能綻開笑臉,勇敢面對困境。就像我們內心的荒原,有惡魔,有坎坷,有磨難,但是只要擁有朋友的陪伴,我們就能擊免受惡魔的傷害,就能完成一趟又一趟的旅程。
當快到達邊界時,他們終于決定在一起,但卻因現實而不得分開,本以為故事在這里就遺憾的戛然而止了,卻不曾想到勇敢的迪倫因為愛,獨自一人重新踏上恐怖之及的返回之路,尋找崔斯坦。迪倫每到達一個小屋,我心里都默默希望崔斯坦你趕快出現吧,前面的路太兇險了,迪倫一個人會有危險的,可他有他自己的使命,一直沒能出現。迪倫無畏的往下一個安全屋趕,去找尋崔斯坦,激動的最后是他們終于在命運的安排下相遇了!
迪倫的心中有一輪太陽,一輪信念和愛的太陽,這份愛指引著他們,義無反顧地穿過了那茫茫荒原,回到了迪倫遇難的火車。迪倫經過了生與死,她又回來了,崔斯坦也陪著她。兩人一句簡單的問候:“嗨,原來你在這里?!薄拔以谶@里。”讓人淚目。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九
1、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么個人。
2、也許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樣的,真正感人的愛情故事都有著悲劇的結尾,那種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尾巴經常讓人記不起,我們的惆悵常常是這樣的事實。
3、也許真的過十年二十年,在街上或者在一切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遇到以前的戀人,是不是可能想電影或者小說里寫得那樣,四面相對,傻傻的問:‘‘你還好嗎?”
4、不是不可能但前提必須是:愛過的人心底里只有對對方的愛和對上蒼的感激,不能再一起是造化弄人,而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5、命運選擇我們的時候我們沒有恨意,而我們選擇的命運,許多時候是含有恨意的。
6、多年以后,無敵的歲月磨平了一切,再看到那個人,很難再有什么感覺,如果有,也許只是問自己:我喜歡他嗎?感情通常是,因為某一個時間和地點;某種氛圍之下,因某一件細小瑣碎的事打動我們。
7、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人生太短,我們怕來不及。
8、有許多婚姻都是相愛的人不能結合,能結合的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
10、本來還有一絲機會再重新相聚一起,但是面對毫無慈悲的命運卻要一次次的擦肩而過的感情,不管將來是什么樣的人生,事到如今也許只能有十八春的緣分。只要錯過一次,就是等于自己錯過自己一輩子嗎?但愿,那好似一剎那的遺憾。
11、回首半生匆匆恍如一夢,你像風來了又走,我心滿又空,人生匆匆,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就在每一個不是巧合的巧合中錯過著時間,會改變一切,半生的等待又換來了什么-甜蜜而又絕望的等待和無止境的憂傷,最愛的人,近在眼前,卻又是那么遙遠。最后的見面,似上蒼早已注定的安排,一切都過去了,那些忘不了,變不了的......我們回不去了,時間是一條河,我們順水而漂,那是再也回不去的了,那個我愛的人,那個我們相愛的時光,那時微風輕輕吹,待如今只有冷雨凄凄吶。
12、如果我們用半生的時間來懷念一個人,在現代人的觀念里,如果不是自己狀況太差,總是遇人不淑。顯得前面的人太好了,就是活得太寂寞了,無所事事,只能在回憶里過日子。
14、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顧間的事??墒菍τ谀贻p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15、前者因了歲月滄海,洞悉。后者因了歲月榮華,天真。
16、很多年以前,我們刻骨銘心的愛過或被人刻骨銘心的愛過的都已經是昨日的黃昏。
《張愛玲半生緣經典語錄》。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郁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著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里面的主人公干著急,總是覺得就差這么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系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脫離的悲劇色彩。在閱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郁得喘不過氣了。在這里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yè),逃離了原來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里,無法勇敢當著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說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后面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么不容易??!但是她同時又是那么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后要么就自殺,要么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后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后,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后一個心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一
有許多婚姻都是相愛的人不能結合,能結合的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栋肷墶?。
雖然我想我在這半生恐怕只能在心境的黃昏里捧一本張愛玲的小說,漸漸讓自己進入那樣無孔不入的蒼涼中。
半生緣,其實就是一生。?!栋肷墶贰?BR> 假期讀完了張愛玲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周日又在書店選了一本張的長篇小說“半生緣”。讀起來發(fā)現這個曾被拍成過電視劇的作品,自己上學時也曾讀過。
記得在學生時代,在圖書室借來看到一半時,感到作品寫得悲慘,便沒有讀下去。
現在讀起來,仍然覺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可悲可氣。
“半生緣”中展現了舊上海的一類人的生活。故事以世鈞與曼楨的情緣為線索,記錄了他們相識、相許、分離和相遇的過程。故事快結束時,他們相遇話別。
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幸福的,在錯誤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只有放手?!八麄兓夭蝗チ??!弊x完很為他們的情緣感到悲哀。
作品中沒有我喜歡的女性,一個人也不喜歡。
作品中我認為最可氣的人是曼楨的母親。不論一個母親有沒有文化,她都但當著家庭統(tǒng)帥的責任。特別是曼楨的父親不在了,母親便是家中唯一的統(tǒng)帥。
而這個“統(tǒng)帥”允許她的長女曼璐去當歌女,來供養(yǎng)全家及弟弟妹妹們讀書。讀書重要嗎?比起做人,讀書是可以放棄的。如果曼璐是一個丑女,也許只能像曼璐的傭人阿寶那樣當一個小保姆,那么曼璐的人生或許會好一些。起碼這樣的工作可以在陽光下說起。英國的王妃戴安娜17歲時也給他人做過保姆。奪得全國模特大賽桂冠的阿根廷女孩妲妮拉曾經是一個撿垃圾的女孩。若生活還是無法繼續(xù),那么把孩子送他人撫養(yǎng),送一個無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總比讓一個子女去做見不得人的事情要強。
我想多數成家的男子都不會希望在自己消逝后,兒女去過那樣的生活。這樣的母親我不贊同。曼璐天天在做什么,她知道,曼楨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她可以忍受曼楨被囚禁那么久而不見。她聽大女兒的,也怕大女兒。我認為她在花曼璐那樣獲得的錢開始,她便在兒女面前矮了一大截,也就開始怕兒女了。我心里在想,這樣的母親,不如把孩子送人吧!
母親了解自己未成年的兒女天天在做什么,這是必須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親,將不被兒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楨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里面。厄運來了,躲不掉了,那么就應該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運賭一場,可以笑著讓姐姐看自己絕食而死,或許曼璐會妥協(xié)放了曼楨。而不應該是最后曼楨妥協(xié)嫁給她姐夫。
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曾經和好友玩笑時說過:“如果我們是小鼠,前面來了一只老貓要吃掉小鼠,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變成一只有毒的老鼠,笑著向那老貓走去,吃下,必死?!边@只是一句玩笑話,因為我的世界里沒有惡勢力,也就不用把自己變成一只小毒鼠。
“半生緣”反映的是舊上海一類人的生活?,F在的社會比那時要好很多。
現在的社會中,也少不了母親這一角色。讓我們女性人人都做一個好母親吧。在丈夫和兒女搖起生活的船槳之時,我們捧起號角用力吹起,為他們加油!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二
才女張愛玲揮動著手中的筆,用敏捷的才思,非凡的文采寫就了一部耐人尋味的悲劇——《半生緣》。
這是一個悲劇,相愛的人不能相濡以沫,執(zhí)子之手,與子坐看艷陽東升,夕陽西沉,溫柔相待,度過一生。一段雖平淡卻溫暖人心的愛情最終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幻滅為過眼云煙。正如鄧紫琪在《泡沫》中所唱:“再美的花朵,盛開過就凋落,再亮眼的心,一閃過就墜落。”而僅僅能夠擁有的只是在一起時的回憶,有此于心,在夜半醒來時,寒冷的心也會有些許溫暖,如此而已,半生也就如流沙般悄然而至了。
“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于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边@樣的開頭,充滿了辛酸與悲涼,卻也簡練的概括了男女主的一生。對于年輕時的他們來說,從相遇到分別不過幾載,但于他們而言卻仿佛經歷了許多事情,把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一切都經歷到了,這就是他們心中所謂的一生一世。而對于中年后的他們,十四年前發(fā)生的那一切就能已經是指顧間的事情了,一切恍若隔世,時間消失得如此之快,驀然回首,那人卻已不在燈火闌珊處。
世鈞和曼楨在餐館里相遇了,在那之后作為同事的他們便常常出去吃飯,直到世鈞冒雨到郊外為曼楨找回丟失的手套時,曼楨的臉紅了,從此兩人的關系有了點小發(fā)展,而后兩人單獨去吃飯,曼楨向世鈞透露自己隱藏許久的家庭秘密,包括父親的突然離世,家庭的艱難和一家人全靠著當舞女的姐姐曼璐養(yǎng)活的事情。兩人的距離又被拉近了一步。直到那晚在曼楨家中,他握著她的手,兩人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因而這晚的月亮也特別有人情味,它仿佛是從蒼茫人海中升起來的。雖然這一段感情曾因豫謹來到曼楨家而受到點輕微影響,但不用多久兩人便和好如初了。世鈞父親的病使其不得不辭去上海的職務而回去經營小店,在曼楨隨著世鈞來到南京時,他拿出在上海領薪水時買的戒指送給曼楨,兩人的關系最終得以確定了。
張筆下的這段愛情,不轟轟烈烈,也沒有大起大落,一切都那么自然的進行著。就如同那時的老上海,碼頭上的輪船嗚嗚的鳴著汽笛,城市里依舊車水馬龍,人們于燈紅酒綠中盡情歡樂著,仿佛明日就是世界末日。世鈞懂得曼楨一人努力工作賺錢養(yǎng)家的艱辛,他愛這個堅強的女子,愿意和她一起肩負重擔。而曼楨,也愿意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給這個男人,在即將寄給他的信中寫道:“我要你知道,總有一個人是在那兒等著你的。”兩人覺得憑借著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克服困難。故事的發(fā)展本該如讀者所希望的一般,兩人在煙火生活中結婚,幸福的度過一生。然而遺憾總是存在的,讓人頓覺無奈,為之扼腕。曼璐為了留住丈夫的心,“毅然”把自己的妹妹送給了丈夫。曼楨留下來陪姐姐的那夜,姐夫祝鴻才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對曼楨進行無情地凌辱,之后曼楨被囚禁了一年,企圖逃跑,卻頻頻以失敗告終。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逃了出來后,卻得知世鈞已結婚,再再后來為了自己的孩子和祝鴻才在一起。而世鈞也相信了曼璐的話,認為曼楨嫁給豫謹,萬念俱灰的他娶了自己并不愛的石翠芝,草草的度過了十四年。十四年后,重逢的兩人在館子里,回憶起過往,曼楨哽咽著說:“世鈞,我們回不去了?!笔前?,世事滄桑,被現實折磨得無力的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維持著現有的秩序。就想陳奕迅在《好久不見》里唱的:“只是沒了你的畫面,我們回不到那一天。”
說到從書中反應的人性問題,還得從社會大背景談起。至于曼璐,曼楨說得對,“我覺得我姐姐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地方,是這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她這樣的。”如此的明事理,的確難得。相比之下,那么多人被社會扭曲得不成人形。沒有人注意到那美麗袍子上爬滿了虱子,于是,悲劇就這樣釀造了。這樣看來,曼楨和世鈞,叔惠和翠芝,曼璐和豫謹等的人生悲劇就不可避免,這是時代的,社會的悲劇。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三
【導語】本站的會員“路人”為你整理了“讀張愛玲《半生緣》后感”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
張愛玲無疑是描寫情感的高手,普通人稀松平常的悲歡離合卻被她用簡簡單單的文字描摩得細致入微,驚心動魄,蕩氣回腸,譬如《半生緣》。凡是真心愛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團圓了。這句話用在曠世才女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中的四個青年男女顧曼楨與沈世鈞、石翠芝與許叔惠身上再貼切不過了。
1、此情可待成追憶。
世界上最幸運的愛情莫過于你喜歡我,我也恰好喜歡你,比如顧曼楨與沈世鈞。這世界上突然照耀著一種光,一切都可以看得特別清晰,確切。他有生以來從來沒有像這樣覺得心地清楚。好像考試的時候,坐下來一看題目,答案全是他知道的,心里是那樣地興奮,而又感到一種異樣的平靜。這是他第一次對一個姑娘表示他愛她。他所愛的人剛巧也愛他,這也是第一次。他所愛的人也愛他,想必也是極普通的事情,但是對于身當其境的人,卻好像是千載難逢的巧合。這樣的感情是那樣的細碎而溫暖,每每讀來,總是令人羨慕不已。然而太過美好的東西破碎起來總是愈發(fā)的慘不忍睹。她被囚禁在祝公館,在暗無天日的漫長歲月里,世鈞是唯一支撐著她活下去的動力和希望??墒悄莻€曾經在月光下答應過她,信誓旦旦地說過“我無論如何要把你搶過來的”的愛人,在面對她突然消失的既定事實的境況下,卻是慣有的消極作風。一個還在痛苦不堪的囚禁生活中堅定不移地憧憬著與他的美好未來,一個卻早已在自己的猜測試探中繳械投降了。對曼楨的不信任讓他輕而易舉地就相信了別人,無視他們定情信物紅寶石戒指上帶血的異樣,對家人妥協(xié),與一個自己不愛同樣也不愛自己的石翠芝結了婚。曼楨曾經寫信給他,堅定地說:我要讓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么時候,不管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么一個人??墒?,曼楨的深情與專一,遇上懦弱的世鈞,最終也只能是悲劇一場。當她歷盡千辛萬苦終于逃出來尋找世鈞的時候,得到的,卻是他前天已經結婚的消息,可憐的曼楨頓覺天地變色,痛不欲生。別人對她那樣的壞,卻統(tǒng)統(tǒng)不及世鈞對她這樣傷筋動骨的傷害。她心中僅有的希望也悲慘地湮滅了。而她深愛的世鈞卻心安理得地按照他們同一階層的人們所習慣的生活方式,循規(guī)蹈矩地過著平庸生活,自得其樂。全然不知曼楨經受著怎樣的疼痛與掙扎,過著怎樣麻木與絕望的生活,又是承受怎樣的苦難,最終才獲得了重生。十八年以后,當兩人終于意外地相遇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只剩下一聲嘆息:“我們回不去了?!笔前?,回不去了。溫吞水脾氣的世鈞心里也明鏡似的,深知“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痹僭鯓拥纳類塾秩绾文?現在我已經有妻有子女,“我只要你幸?!保?,那個人不是我。即便曾經愛的如火如荼,難舍難分,可是我們早已擦肩而過。如今唯有希望我曾經愛過的你幸福。
2.無疾而終的隱秘愛戀。
張愛玲在《半生緣》中寫石翠芝,許叔惠筆墨并不多,然而卻都很出彩。她是大家族里的千金小姐,偏偏愛上了那個朝氣蓬勃、長相漂亮,出身貧寒的許叔惠。叔惠同樣也很喜歡她,但是礙于門第懸殊,顧慮成長環(huán)境不同,而始終不敢表明心跡。翠芝不在意腳上簇新的繡花鞋子深陷泥水里,為了叔惠,冒雨拉走了狗;三個人一起看電影時,故意支使世鈞回去拿鞋,只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與許叔惠單獨相處;與叔惠泛舟玄武湖,兩人安然對坐,水珠濺到了身上,她卻毫不介意,直接擦了擦,沒有一點兒小姐脾氣。當他深夜送翠芝回來,遭到勢利的石太太的冷臉相待時,他篤定他與翠芝不是一路人。當翠芝送他出門,呵斥跟蹤的女傭,一個人淚流滿面的往回走的時候,他因有事相問,追了上去,看到翠芝的失態(tài),卻是裝作漠不關心,若無其事的樣子,把這份情愫悄然無聲地遮掩過去了。后來,翠芝寫信給他,想要到上??即髮W,他也只是隔了很久才回一封短短的信。那種疏離和漠視讓焦灼等待的翠芝黯然神傷,之后,她再也沒有寫信過來。當翠芝再次寫信來的時候,是告知叔惠她要訂婚的消息,期待他能表示什么,然而軟弱的叔惠卻退縮了。他不斷地在心里衡量他們之間的距離:他覺得問題并不是完全在她的家庭方面。他不能不顧慮到她本人,她是享受慣了的,從來不知道艱難困苦為何物,現在一時感情用事,將來一定要懊悔的。他自認為他們之間存在的問題并不是自己缺乏勇氣,而是因為他們之間的不適合。他胸懷大志,而她是個安分守己的嬌小姐,是他前行路上的絆腳石。盡管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自我狡辯,可是他的心依然是痛的。他借酒消愁,反而愈來愈愁。相對于他的軟弱來說,翠芝無疑是勇敢的。她自己做主,取消與一鵬的婚約,給家人留下一封信,想私自逃到上海,然而卻在火車站被家人截獲。她努力了,然而卻失敗了。叔惠參加世鈞和翠芝的婚禮的時候,喝的酩酊大醉,拉著翠芝的手,久久不放。之后,他傷心欲絕地遠走他國。而她,盡管心存遺憾,卻能心安理得地做自己的闊太太。多年以后,當得知他結婚又離婚,他開玩笑似的對翠芝說自己娶富家女的“惡性循環(huán)”都是拜她所賜,除非老得沒人要的時候,翠芝只感到一絲凄涼的滿足。原本以為愛他只是她自己的一廂情愿,不曾想他亦是那樣深愛著她,盡管愛情之花早已凋零,但是她也已經心滿意足了。
張愛玲筆下的男人都是懦弱的,他們都不是壞人,他們也都依然愛著的,但是面對人生中別人不曾遇到的些許困難時,他們便不由自主地妥協(xié)了。他們的愛沒有所謂的第三者橫刀奪愛,亦是沒有所謂的天災人禍,卻在人性弱點的無力感上在劫難逃,最終只能讓原本屬于彼此一生的緣分,半生已盡。曼楨獨自一個帶著孩子生活著,叔惠還在茫然地尋找類似翠芝的富家女,而世鈞和翠芝卻依然過著無愛而又瑣碎的庸常生活。曾經兩兩相愛的有情人,就這樣在命運面前學會了低眉順眼。這就是張愛玲筆下的凡俗人生。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然而個人的命運與幸福卻在日常生活中變化無常了。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四
【導語】本站的會員“人在他鄉(xiāng)網”為你整理了“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
這是一句調侃。按《半生緣》的描述,曼楨和世均的故事應該是從1931年左右開始的,一直到1946年左右才收尾。這十四年的歷史里有很多事件,可真正被張愛玲提及的只有抗戰(zhàn)——在淪陷后的上海,曼楨匆匆地看見了世均來去的影。
從另一個側面這可以說明,抗戰(zhàn)對中國的影響是全面的?;氐焦适卤旧?,這樣的一個情節(jié)匆匆閃過或許意味著: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故事也是這么演繹的。??匆娪腥嗽u論:最喜歡看前半部分曼楨和世均慢慢好起來的情節(jié),而對于后半部分的疏離則跳過為好。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似乎故事里面的情節(jié)正在現實里栩栩如生地上演著:到了一定年紀的男女都被長輩催著結婚;同樣的,許許多多的人并沒能堅持自己的愛與理想,而與現實選擇了妥協(xié)。有時候,我們只是以為一小步的妥協(xié),卻是往現實邁進了一大步。
這并不是說向現實妥協(xié)真的就是什么壞事。只是到頭來才真心發(fā)現了曼楨一句“我們回不去了”這么一般的感慨。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實往往是國人最大的信仰。這倒可以再一次聯系起抗戰(zhàn)的話題:戰(zhàn)爭的硝煙從中國蔓延向世界,而上海和重慶依然能夠車水馬龍、歌舞升平。
所以,我覺得后半部分的情節(jié)更有回味的價值。曼璐也不是壞人,至少她還是曼楨的姐姐,最終還能體諒這血緣里面的情感;世均也非無情,只是在現實壓下來的時候無力抗拒;至于曼楨本人,倒更是太多的感慨。她本是一個極為出色的女子,卻在滾滾紅塵中被風吹得飄蕩,最后只留下一句“回不去了”的感慨。與之類似的還有叔惠?,F實里的時間匆匆流過,沒有公主王子一般的童話。
應該說,目前為止,在我讀過的中國小說中,沒有一本能像這本小說給予我如此的震撼。自以為可以與時事隔離的人們,以為自己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世界中尋求完滿,卻不知道現實與世界無聲無息地壓過來,到頭來,空留下一句感慨——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五
這本書一開始就緊扣詞眼“緣”。愛情的產生,愛情來得如此簡單,如此純粹,曼楨與世均,翠芝與叔惠,僅一面之緣,便永遠將愛留在了對方那里。這也就是所謂的“一見鐘情”吧,古亦有之,今亦有之,自己身邊也有真實的例子。
錯過了就注定是錯過了的,人的一生就是被這樣一種抓不住看不見的緣分給捉弄了,也是被這樣有緣無份的感情傷害了。更是被那愛著卻錯過的人折磨著。曼楨、世均、翠芝、叔惠以及曼璐他們都走入了婚姻,然而愛情與婚姻卻錯位了,在外人看來,他們的婚姻是幸福的天做之合,只有他們自己清楚,沒有愛的婚姻是怎樣的無奈與悵然,婚姻中沒有愛情的影子,有的只是生活的寫照,他們的愛情落在了永遠不能觸碰的地方,只能被封存著,等到白發(fā)蒼蒼時講故事給別人聽,以回想曾經的美好時光與愛情。
書中有那么句廣為流傳又常被借用的話,那就是“我們已經回不去了。”故事讀完讓人感到很蒼涼,書中幾對戀人是“有緣相見,無緣結果”任何銘心的戀情都敵不過時間的消磨,那一時錯過,永生也錯過了,既使重逢也是滿腔無奈。
人生就像一場戲劇,你剛唱罷我登臺,你一轉身我上場,總是在對的時間里碰不到對的人,空留一個背影在那里,暗自猜想揣摩。就因缺了那么一點勇氣,差了那么一步的時間,你的命運被纂改,我也隨波逐流了。雖然多年的時間我們都在懷想著對方,可誰也不想再改變了。那你幸福嗎?想你時是幸福,不想你時是貌似幸福。
張愛玲用《半生緣》詮釋它的殘忍與友善,不錯,緣,伴隨著生命而來,陪著生命走,最后在伴隨生命而去。
人生世事變遷,但愿一切的緣份都靜如止水,不會帶給生命太多的痛楚。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六
炎炎夏日,勤勞的空調在我的日夜驅使下,暫時停止了深呼吸。屋外的熱浪滾滾而來仿佛湮沒了我。也許是我太過于享受了,對這突如其來的熱浪暗暗抱怨。
我放下手中的筆,酷熱已經蒸發(fā)了我學習的興頭。我起身走出房間,一如既往地向電腦走去,仿佛那兒是最涼爽的地兒。一本《方與圓》靜靜地放在桌上,一行小字吸引了我的目光——中國惟一暢銷世界的成功學書。就是這一行小字,引著我進入一個寶庫,也許正如書上說的,我的生活道路就此改變。
書中特別強調了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自信、勇氣、熱忱??吹健白孕拧⒊晒Α边@兩個詞,我眼前便浮現出兩幅美好的畫面。但是“熱忱”,我從未注意到這一點,因而也感到陌生。
自信,是萬事的保證,有了強烈的自信心,就會覺得做任何事情都底氣十足。否則,一旦遇到困難挫折就打退堂鼓,哪來成功可言?拿破侖曾經宣稱“在我的字典中沒有不可能的字眼”,這是何等的自信啊。
勇氣,使你立于不敗之地。勇氣,就是敢做敢為,就是將計劃變?yōu)樾袆拥囊环N力量??偸窃谙?,總是在說,卻總沒有做,就仿佛熔巖在地層運動,卻沒足夠的力量噴發(fā)。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中機會無處不在。鍵在于如何把握,在于有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熱忱,就是要永遠保持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情,對事業(yè)的狂熱,有句名言說的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思緒翻飛,仿佛有無數彩色線條穿梭在腦海中,心情也是豁然開朗。在這一刻,我好像明白了許多。我停止了思考,身邊的熱浪依舊,卻不能觸及到我,因為此刻的我,有一個涼爽的心靈,煥然一新。時光飛逝,入夜了,我化身一枚外圓內方的銅錢,四周圍繞著“自信、勇氣、熱忱”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七
半生緣,他們之間的緣分也就僅僅半生而已。叔惠與翠芝的緣分也只有半生。奈何人生變數如此之多,本是相愛的兩對最后卻是各自鴛鴦單飛。下面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了半生緣有感的內容,歡迎大家的閱讀。
認識《半生緣》是因為張愛玲,認識張愛玲是因為《半生緣》。
翻開書的精美扉頁,不禁想起江南水鄉(xiāng)的女子身著藍底碎花布旗袍,挽著發(fā)髻,舉著油紙傘,漫步在濕潤的窄道胡同里。也許只有這樣的背景才配得上張愛玲的世界。
初看張愛玲的半生緣,是恨那鴻才,若不是他欺侮了曼楨,也許曼楨與世鈞就不會在茫茫人海中失去了對方,更不會在幾十年后望著物是人非的世界喊著,“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是啊,除了他們未變的愛情,還有何當初是一樣的!
眼淚忽然落了下來,在紙上當印成了深深的棕色……。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郁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著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里面的主人公干著急,總是覺得就差這么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系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脫離的悲劇色彩。在閱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郁得喘不過氣了。在這里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yè),逃離了原來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里,無法勇敢當著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說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后面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時又是那么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后要么就自殺,要么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后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后,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后一個心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愛,就要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付諸行動。但是這一點,不僅僅是舊社會的人們,哪怕是新世紀的我們,有時也很難做到。
紅塵中,浮沉多少個夢?太匆匆,轉眼又是一個秋?;厥装肷腥缫粔?,何處停留?迷蒙中,化作一只風箏,在天涯盡頭,擦身而過,注定的結果。
顧曼楨是張愛玲筆下鮮有的幾個沒有戾氣的女子之一,外表看似柔弱易碎,實則堅實勇敢,與世鈞的愛情像緩緩流淌的樂章,沁人心脾,也像陳年老酒,愈沉淀愈香醇。秋日,在世鈞目光中,踩著落葉甜蜜地離開,纏滿絨線的紅寶石戒指就是一生的約定,原本以為這就是她全部的故事,平靜,浪漫,溫馨,怎奈何,陰錯陽差的一個轉身,天翻地覆,空余半生緣,半生淚。
曼楨可以理解她:“她沒有錯,是這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得她這樣的。要說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和妓女誰更不道德?!笨赡切┳栽傉傻娜藭斫馑龁?道貌岸然的人太多,能設身處地為他人想的人太少。后來的她陷入癲狂又悲哀地死去,她最美好的時光定格在與豫瑾約會的晚上,紫色旗袍,青春明媚,只是這終究還是抓不住的過往。
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紊鐣卤瘎♂劤傻拇呋瘎?,一抹很重的底色,渲染了卑微、可憐的生命。充滿著高尚與卑鄙,新潮與頑固的年代,嫖客可以一邊花天酒地,一邊一本正經地大談時局政治,一邊接受別人的諂媚與敬重;而妓女就只能永遠背著沉重的道德枷鎖,受人歧視,禍及家人。當新式青年追求自由平等的愛情時,借腹生子,門當戶對的舊習俗舊觀念卻硬生生沖散了原本相愛的人們,曼楨與世鈞,翠芝與叔惠,他們擋不住的是命運的翻云覆雨還是內心的怯懦與退讓?如果當初能勇敢一點,決絕一點,是不是就會不一樣?可惜早已沒有如果,沒有了當初。
十四年后,兜兜轉轉再次相見,早已為人父母,結局已定,只能嘆一聲:我們,回不去了,無悲無喜?;蛟S這就是最好的結束,世鈞繼續(xù)著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曼楨守著當初心花無涯的驚艷,耐得住寂寞終老。十四年物轉星移,不復當年模樣,各自需尋各自路。半生匆匆,就當是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夢醒了,淚干了,曲終人散,天各一方。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八
《半生緣》是張愛玲離開大陸之后的重要創(chuàng)作之一,它以三男三女的命運為主線。曼璐為養(yǎng)活一家七口人,十七歲時與初戀情人豫謹分手,下海做了舞女,淪落紅塵,后與商人祝鴻才結婚。此后,維護“祝太太”這個名份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柱?;楹蟮淖x櫜旁萎吢?,沾花惹草,性情暴烈。妹妹曼楨溫柔敬愛堅強,與紡織廠的同事――溫和敦厚的沈世鈞相愛。沈世鈞的另外一個開朗活潑的同事――許叔惠與他的一個遠房表妹――翠芝相愛,后因沈母的門戶之見而出國留學?;楹蟮穆词率虏蝗缫?,妒忌有很多男人(包括自己的初戀情人)為之傾倒的妹妹,想出了姐妹共伺一夫的毒計,結果是曼楨成了單身母親。曼璐在疾病成郁中死去。曼楨起先在一個村子里教書,后為了照顧自己的骨肉,和平生最痛恨的男人同住在一個屋檐下。而世鈞與自己不愛的翠芝結了婚。十八年一晃而過,世鈞與曼楨又在上海重逢,然而世事滄桑。二人恍若隔世,都知道無法回到過去,人生便是如此。
《半生緣》實際所寫的是互相牽連在一起的兩個悲劇。一個是曼楨與世鈞的愛情悲劇,一個是曼璐的人生悲劇。相較而言,在曼楨與世鈞的愛情未發(fā)生之前.曼璐就已成為一個悲劇的主角――為家人犧牲做了舞女.后來她又親手導演和制造了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悲劇,這些才是作者暗自著力表現的。因此,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悲劇不過是套在曼璐人生悲劇中的小悲劇,換句話說,曼璐首先作為一個悲劇的存在,又由她親手導演和制造了新的悲劇――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悲劇,從而使她成為更大的悲劇的存在!在曼璐身上所體現出的悲劇意義要遠比曼楨、世鈞的不幸要深刻、復雜得多。
曼璐這一形象有著很強的現代性意義,這也使得《半生緣》具有了更為高遠、更為深厚的文本內涵。對于這個故事的現代性,王岳川教授做了如下解釋:現代性就是“傳統(tǒng)和現代之間的一種緊張的關系”,是“新和舊的關系”,同時“還是世俗性與神圣性的關系”。而在曼璐身上,恰恰凝聚了張愛玲對“傳統(tǒng)和現代之間的關系”、“新和舊的關系”、“世俗性與神圣性的關系”的深刻思考。
曼璐的困境,同樣也從某個角度揭示了現代中國人的困境。在她身上,凝聚了一種身處“貞女”與“怨婦”之間的痛楚與無望.也凝聚著作家對“傳統(tǒng)和現代之間的緊張的關系”的深刻思考。這種緊張關系,不僅是“新和舊的關系”,還是“世俗性和神圣性的關系”。曼璐實際上就成為這種緊張關系的表征。從傳統(tǒng)的`、舊的、世俗性的角度看.她就是一個有傷風化、為人不齒的娼女;可從現代的、新的、神圣的角度看,她又可稱為一個偉大的犧牲者.盡管肉體被沾污,但她的犧牲精神依然是圣潔的,單從精神上講,她并不遜色于守身如玉的“貞女”們。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她既不同于地地道道的娼女。也不能成為偶像化了的貞女,只能像飛天一樣默默承受著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苦悶、孤獨與焦慮,最終成為貨真價實的怨婦,為了守住可憐至極的所謂正常人的夫妻生活,不惜做出瘋狂之舉,親手摧毀自己用犧牲換來的幸福。
在這個故事中,曼璐犧牲了自己為了使家人幸福.家人幸福了自己卻未獲得應得的東西,便要反過來將這種幸福再度毀滅。細細想來,這種“平衡”又帶有一種近乎殘忍的真實。這種真實就在于對傳統(tǒng)的一種反動。反傳統(tǒng)的突出表現在于張愛玲“根本反對神圣化本身”,她是“以世俗的實用態(tài)度,以女性的邊緣位置去消解一切旨在建立中心、等級和神圣的價值體系秩序”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被美化、神化的東西實在是多不勝數,而這種美化、神化也更多是在維護一種等級秩序。
曼璐的犧牲精神是會被傳統(tǒng)認可的,甚至會被美化、神化;但在世俗社會中的她的生活,卻又會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子。因為傳統(tǒng)需要的只是她的精神,而不是她已被玷污的肉體。這也恰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倫理、傳統(tǒng)道德的虛偽和殘忍所在。而張愛玲更大的貢獻在于她通過曼璐形象的塑造,將充滿現代性追問的悲劇命題做了深刻的本土化、民族化的詮釋。同時。也因其未脫離民族文化語境而有了某種程度的創(chuàng)新,甚至超越!單從這一點來說,張愛玲對華語文學的貢獻就是不可磨滅的,其影響正如一篇論文的標題所揭示的:“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小說總是從各個角度述說著別人無法看到的真實,她站在文字的背后用看似平淡的心和清冷的眼光在看透這一切,這些簡單的文字構成了最宏大的場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過去和現在。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一
第一次寫書評,可能還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書評,只不過是想寫寫讀后感罷了,望諸君莫笑。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郁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著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里面的主人公干著急,總是覺得就差這么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系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脫離的悲劇色彩。在閱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郁得喘不過氣了。在這里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yè),逃離了原來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里,無法勇敢當著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說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后面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時又是那么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后要么就自殺,要么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后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后,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后一個心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愛,就要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付諸行動。但是這一點,不僅僅是舊社會的人們,哪怕是新世紀的我們,有時也很難做到。
張愛玲的書雖然虐心,但是故事實在令人回味無窮,非常值得一看。anyway,作為一個英文狗,寫這么多中文對我來說也是挺不容易的,希望以后能堅持寫書評的習慣吧。
半生緣讀后感(三)。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二
第一次寫書評,可能還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書評,只不過是想寫寫讀后感罷了,望諸君莫笑。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郁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著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里面的主人公干著急,總是覺得就差這么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系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脫離的悲劇色彩。在閱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郁得喘不過氣了。在這里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yè),逃離了原來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里,無法勇敢當著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說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后面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時又是那么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后要么就自殺,要么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后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后,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后一個心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愛,就要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付諸行動。但是這一點,不僅僅是舊社會的人們,哪怕是新世紀的我們,有時也很難做到。
張愛玲的書雖然虐心,但是故事實在令人回味無窮,非常值得一看。anyway,作為一個英文狗,寫這么多中文對我來說也是挺不容易的,希望以后能堅持寫書評的習慣吧。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三
這是一句調侃。按《半生緣》的描述,曼楨和世均的故事應該是從1931年左右開始的,一直到1946年左右才收尾。這十四年的歷史里有很多事件,可真正被張愛玲提及的只有抗戰(zhàn)——在淪陷后的上海,曼楨匆匆地看見了世均來去的影。
從另一個側面這可以說明,抗戰(zhàn)對中國的影響是全面的。回到故事本身,這樣的一個情節(jié)匆匆閃過或許意味著: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故事也是這么演繹的。??匆娪腥嗽u論:最喜歡看前半部分曼楨和世均慢慢好起來的情節(jié),而對于后半部分的疏離則跳過為好。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似乎故事里面的情節(jié)正在現實里栩栩如生地上演著:到了一定年紀的男女都被長輩催著結婚;同樣的,許許多多的人并沒能堅持自己的愛與理想,而與現實選擇了妥協(xié)。有時候,我們只是以為一小步的妥協(xié),卻是往現實邁進了一大步。
這并不是說向現實妥協(xié)真的就是什么壞事。只是到頭來才真心發(fā)現了曼楨一句“我們回不去了”這么一般的感慨。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實往往是國人最大的信仰。這倒可以再一次聯系起抗戰(zhàn)的話題:戰(zhàn)爭的硝煙從中國蔓延向世界,而上海和重慶依然能夠車水馬龍、歌舞升平。
所以,我覺得后半部分的情節(jié)更有回味的價值。曼璐也不是壞人,至少她還是曼楨的姐姐,最終還能體諒這血緣里面的情感;世均也非無情,只是在現實壓下來的時候無力抗拒;至于曼楨本人,倒更是太多的感慨。她本是一個極為出色的女子,卻在滾滾紅塵中被風吹得飄蕩,最后只留下一句“回不去了”的感慨。與之類似的還有叔惠?,F實里的時間匆匆流過,沒有公主王子一般的童話。
應該說,目前為止,在我讀過的中國小說中,沒有一本能像這本小說給予我如此的震撼。自以為可以與時事隔離的人們,以為自己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世界中尋求完滿,卻不知道現實與世界無聲無息地壓過來,到頭來,空留下一句感慨——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四
《半生緣》讀來讓人心是揪著的,剛開始的世鈞、叔惠、和曼貞其實都在生活的洗刷下褪去了原本,他們都回不去了。
世鈞和曼貞最早也是因為叔惠才認識的,那時的三人組里世鈞總是沉默的,而叔惠特別善于交際,曼貞又是那樣的活潑。三人相處來倒好像世鈞是那個可有可無的人。然而又是世鈞在中間起到了很好的調節(jié)。剛開始一度以為叔惠是和曼貞很適合的,包括最后也抱著這樣的期望。世鈞的退縮妥協(xié)其實在剛開始作者便表露出來了。一直不敢向曼貞表露,躲的遠遠的,即使在知道了曼貞也是喜歡自己的時候,也是那樣扭捏說著:“要知道是這樣,即使別人搶了去,我也要去搶過來的”。
可見世鈞是畏懼于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然后選擇逃避的。世鈞內心是深愛著曼貞的,但他可以說更深愛的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了曼貞的前面的。對于他放棄工作回南京工作也是作出了決定辭職后才告訴曼貞的。
想來就覺得世鈞那種性格的人怎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還從沒有想過同曼貞商量下。連作者好似也驚奇給他拉來了外衣,這樣也可以為曼貞分擔些,可以借用家里的錢來解決他們婚姻。世鈞又怎可能不了解曼貞,她是絕不愿意這樣的。然而他依舊這樣做了,也只是事后去告訴了曼貞。想來當初他為了工作和父親生氣跑出來工作,現今又選擇回去不正是他性格使然嘛。他對曼貞的愛也是深切的,純潔的,但他從沒有真正走進過她,沒有懂她。兩人因為曼璐吵架,然后再也沒有相見,直到十幾年后各自經歷生活的顛沛流離再相見已經再也回不去了。兩人從沒有相到曼璐導致了他們吵架,最終也使得他們兩個徹底分離。
其實打一開始曼貞便和世鈞講到過了姐姐,這些好似不愿向他人提及,即使三人中的叔惠曼貞也沒有提起過。當再次換做從世鈞口里談到姐姐曼璐的時候,竟成了他們的抉別。
世鈞是在曼璐將紅寶石戒指送還他之后離開了上海,他還以為她同豫謹結了婚,然后匆匆忙忙回去赴了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宴。其實當初也有和丁小姐結婚的可能,甚至是其他幾個表姐妹。只是正好那段時間出現在他身邊的是石翠芝罷了。實在有些不解世鈞并沒有親口聽到曼貞決絕的話,便能拋去之前的一切。結婚當晚世鈞和翠芝都知道他們走錯了,可已經沒有后悔了。
其實這樣或許才是注定最好的歸宿,起碼生活上是幸福的,只是各自心里備受煎熬罷了。曼貞始終在等他,最后那封情書中曼貞說得我想你知道,無論何時,總有個人在等你。她等來了世鈞,可是也是她說得:“我們不可能了“。其實他們倒真的回不去了,世鈞知道了自己真正的內心。倒好希望他們兩個和叔惠、翠芝那般,從來沒有真正走近開始過這段感情,便不必承受這薄薄的半生緣的煎熬。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五
假如愛有天意。
愿你的愛戀有處安放。
翠芝和叔慧兩人互相喜歡,但是一直是翠芝默默抓住他們那一點默契、纏綿、回憶,叔慧呢,沒有勇氣、唯唯諾諾,不和翠芝在一起,也是必然的。因為要在一起的話,在他第一次送翠芝回家時,因為不知道世均家門牌號而喊住翠芝看見她淚流滿面時,就會在一起。有些事,在一剎那沒有發(fā)生,真的以后就不會再發(fā)生了。所以,這段關系里,就像是翠芝一個人的獨角戲,冗長無趣而又念念不忘。盡是遺憾。
世均和曼禎是真的回不去了。最后一次見面時一切已是塵埃落定,還又能做些什么呢。不過是掙扎、掙扎、再掙扎。從前有多甜蜜,多期待,這次見面以后也就釋然了。各人過各人的生活。愛過,錯過,不問值不值得。所以,我覺得他們兒孫滿堂時,回憶當初,也是大多數的甜里夾著一點酸。
翠芝和世均的結合就像闖了禍的兩個小孩??v使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我想,書中或許有我們看不見的茶米油鹽姜醋茶。大多數的人生不就是這樣么,又不能事事都如你意。但是,在這段婚姻里,如果他們都能彼此依偎、珍惜,也不一定會意難平。白月光和朱砂痣都在,不行嗎。
所以啊,就覺得一生愛一個人挺好的。倘若不是,那先來后到中,希望你能看到后到。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六
空閑時在網上找了一篇張愛玲的《半生緣》,這部小說前段時間在電視里看過,書還是第一次看,看完之后心情很沉重,同情的是曼楨的苦命,埋怨的是世鈞的懦弱以及對曼楨的不信任,痛恨的.是曼璐和祝鴻才的自私,他們不顧親情毀了曼楨一生的幸福。這些可能是大多數觀眾的最初想法,如果能聯系上當時的社會背景,想的更復雜更深刻點的話,我會對曼璐和祝鴻才存有一絲的理解和可憐。
曼楨和世鈞之所以會錯過這段美好姻緣是誰的責任?不完全是世鈞的懦弱,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如果曼璐能生育的話就不會發(fā)生那么多的事情,曼楨和世鈞也會順理成章地走到一起,過著甜甜蜜蜜的生活,當然果真是這樣的結局就不是張愛玲的寫作風格了,這么單調的劇情也就不會引起觀眾高度的評價。
往往人們對不好的結局印象更深,反而很快會忘記美好的結局,如果我是曼楨的話,我可以為了孩子和我不愛的人結婚,但絕不會和我恨的人在一起,即使割舍不下孩子我會帶著他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雖然對祝鴻才和家人的恨或許會伴隨我一生,看到孩子會想起這傷心的一切,但我會努力去尋找一種方式來忘記痛苦的往事,我想以女人的母性會克服這些的。
世鈞和曼楨這段姻緣的錯別,只能怨老天對命運的捉弄,只能對這個時代表示遺憾。而我感到幸運的是我生活在現代,我也只能用現代人的想法來剖析那個年代,如果我也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話,或許我會感到無奈,感到悲哀。
現今社會是敢愛敢恨的世界,戀人之間的分手,婚外情很普遍,但我不主張這些,即使婚外情中有許多真情在,但我想,一個人除了追求自己目標的同時還要想到責任心。責任感也能體現人生價值。
人人都在祈禱有情人終成眷屬,但往往會因為某些無奈的原因而不得不放棄,但愿有情人真的能終成眷屬!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七
有許多婚姻都是相愛的人不能結合,能結合的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栋肷墶?。
假期讀完了張愛玲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周日又在書店選了一本張的長篇小說“半生緣”。讀起來發(fā)現這個曾被拍成過電視劇的作品,自己上學時也曾讀過。
記得在學生時代,在圖書室借來看到一半時,感到作品寫得悲慘,便沒有讀下去。
現在讀起來,仍然覺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可悲可氣。
“半生緣”中展現了舊上海的一類人的生活。故事以世鈞與曼楨的情緣為線索,記錄了他們相識、相許、分離和相遇的過程。故事快結束時,他們相遇話別。
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幸福的,在錯誤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只有放手?!八麄兓夭蝗チ恕!弊x完很為他們的情緣感到悲哀。
作品中沒有我喜歡的女性,一個人也不喜歡。
作品中我認為最可氣的人是曼楨的母親。不論一個母親有沒有文化,她都但當著家庭統(tǒng)帥的責任。特別是曼楨的父親不在了,母親便是家中唯一的統(tǒng)帥。
而這個“統(tǒng)帥”允許她的長女曼璐去當歌女,來供養(yǎng)全家及弟弟妹妹們讀書。讀書重要嗎?比起做人,讀書是可以放棄的。如果曼璐是一個丑女,也許只能像曼璐的傭人阿寶那樣當一個小保姆,那么曼璐的人生或許會好一些。起碼這樣的工作可以在陽光下說起。英國的王妃戴安娜17歲時也給他人做過保姆。奪得全國模特大賽桂冠的阿根廷女孩妲妮拉曾經是一個撿垃圾的女孩。若生活還是無法繼續(xù),那么把孩子送他人撫養(yǎng),送一個無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總比讓一個子女去做見不得人的事情要強。
我想多數成家的男子都不會希望在自己消逝后,兒女去過那樣的生活。這樣的母親我不贊同。曼璐天天在做什么,她知道,曼楨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她可以忍受曼楨被囚禁那么久而不見。她聽大女兒的,也怕大女兒。我認為她在花曼璐那樣獲得的錢開始,她便在兒女面前矮了一大截,也就開始怕兒女了。我心里在想,這樣的母親,不如把孩子送人吧!
母親了解自己未成年的兒女天天在做什么,這是必須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親,將不被兒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楨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里面。厄運來了,躲不掉了,那么就應該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運賭一場,可以笑著讓姐姐看自己絕食而死,或許曼璐會妥協(xié)放了曼楨。而不應該是最后曼楨妥協(xié)嫁給她姐夫。
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曾經和好友玩笑時說過:“如果我們是小鼠,前面來了一只老貓要吃掉小鼠,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變成一只有毒的老鼠,笑著向那老貓走去,吃下,必死?!边@只是一句玩笑話,因為我的世界里沒有惡勢力,也就不用把自己變成一只小毒鼠。
“半生緣”反映的是舊上海一類人的生活?,F在的社會比那時要好很多。
現在的社會中,也少不了母親這一角色。讓我們女性人人都做一個好母親吧。在丈夫和兒女搖起生活的船槳之時,我們捧起號角用力吹起,為他們加油!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八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
這個美妙的故事是因這樣而發(fā)生的:迪倫要去探望久未謀面的父親,卻在火車上遇難,醒來后驚奇地發(fā)現自己來到了一片荒原,還遇到了崔斯坦,他是她的靈魂擺渡人,要保護她度過荒原,去到另一個世界……迪倫的荒原,是她的心像投射,天氣隨她的心情而變,地形隨她的性情而成立,迪倫的心情也決定著他們命運的一部分。
在崔斯坦和迪倫穿越荒原的路途中,不得不時時刻刻防備著突如其來的惡魔和災難,但是崔斯坦每一句溫馨的話語,都是迪倫的動力;他那鈷藍色的雙眸,能夠點燃她心中的希望。即使有惡魔的進攻,但是只要有崔斯坦在陪在她身邊,迪倫就能綻開笑臉,勇敢面對困境。就像我們內心的荒原,有惡魔,有坎坷,有磨難,但是只要擁有朋友的陪伴,我們就能擊免受惡魔的傷害,就能完成一趟又一趟的旅程。
當快到達邊界時,他們終于決定在一起,但卻因現實而不得分開,本以為故事在這里就遺憾的戛然而止了,卻不曾想到勇敢的迪倫因為愛,獨自一人重新踏上恐怖之及的返回之路,尋找崔斯坦。迪倫每到達一個小屋,我心里都默默希望崔斯坦你趕快出現吧,前面的路太兇險了,迪倫一個人會有危險的,可他有他自己的使命,一直沒能出現。迪倫無畏的往下一個安全屋趕,去找尋崔斯坦,激動的最后是他們終于在命運的安排下相遇了!
迪倫的心中有一輪太陽,一輪信念和愛的太陽,這份愛指引著他們,義無反顧地穿過了那茫茫荒原,回到了迪倫遇難的火車。迪倫經過了生與死,她又回來了,崔斯坦也陪著她。兩人一句簡單的問候:“嗨,原來你在這里?!薄拔以谶@里。”讓人淚目。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九
1、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么個人。
2、也許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樣的,真正感人的愛情故事都有著悲劇的結尾,那種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尾巴經常讓人記不起,我們的惆悵常常是這樣的事實。
3、也許真的過十年二十年,在街上或者在一切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遇到以前的戀人,是不是可能想電影或者小說里寫得那樣,四面相對,傻傻的問:‘‘你還好嗎?”
4、不是不可能但前提必須是:愛過的人心底里只有對對方的愛和對上蒼的感激,不能再一起是造化弄人,而不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5、命運選擇我們的時候我們沒有恨意,而我們選擇的命運,許多時候是含有恨意的。
6、多年以后,無敵的歲月磨平了一切,再看到那個人,很難再有什么感覺,如果有,也許只是問自己:我喜歡他嗎?感情通常是,因為某一個時間和地點;某種氛圍之下,因某一件細小瑣碎的事打動我們。
7、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人生太短,我們怕來不及。
8、有許多婚姻都是相愛的人不能結合,能結合的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
10、本來還有一絲機會再重新相聚一起,但是面對毫無慈悲的命運卻要一次次的擦肩而過的感情,不管將來是什么樣的人生,事到如今也許只能有十八春的緣分。只要錯過一次,就是等于自己錯過自己一輩子嗎?但愿,那好似一剎那的遺憾。
11、回首半生匆匆恍如一夢,你像風來了又走,我心滿又空,人生匆匆,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就在每一個不是巧合的巧合中錯過著時間,會改變一切,半生的等待又換來了什么-甜蜜而又絕望的等待和無止境的憂傷,最愛的人,近在眼前,卻又是那么遙遠。最后的見面,似上蒼早已注定的安排,一切都過去了,那些忘不了,變不了的......我們回不去了,時間是一條河,我們順水而漂,那是再也回不去的了,那個我愛的人,那個我們相愛的時光,那時微風輕輕吹,待如今只有冷雨凄凄吶。
12、如果我們用半生的時間來懷念一個人,在現代人的觀念里,如果不是自己狀況太差,總是遇人不淑。顯得前面的人太好了,就是活得太寂寞了,無所事事,只能在回憶里過日子。
14、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顧間的事??墒菍τ谀贻p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15、前者因了歲月滄海,洞悉。后者因了歲月榮華,天真。
16、很多年以前,我們刻骨銘心的愛過或被人刻骨銘心的愛過的都已經是昨日的黃昏。
《張愛玲半生緣經典語錄》。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郁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著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里面的主人公干著急,總是覺得就差這么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系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脫離的悲劇色彩。在閱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郁得喘不過氣了。在這里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yè),逃離了原來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里,無法勇敢當著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說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后面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么不容易??!但是她同時又是那么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后要么就自殺,要么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后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后,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后一個心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一
有許多婚姻都是相愛的人不能結合,能結合的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栋肷墶?。
雖然我想我在這半生恐怕只能在心境的黃昏里捧一本張愛玲的小說,漸漸讓自己進入那樣無孔不入的蒼涼中。
半生緣,其實就是一生。?!栋肷墶贰?BR> 假期讀完了張愛玲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周日又在書店選了一本張的長篇小說“半生緣”。讀起來發(fā)現這個曾被拍成過電視劇的作品,自己上學時也曾讀過。
記得在學生時代,在圖書室借來看到一半時,感到作品寫得悲慘,便沒有讀下去。
現在讀起來,仍然覺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可悲可氣。
“半生緣”中展現了舊上海的一類人的生活。故事以世鈞與曼楨的情緣為線索,記錄了他們相識、相許、分離和相遇的過程。故事快結束時,他們相遇話別。
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幸福的,在錯誤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只有放手?!八麄兓夭蝗チ??!弊x完很為他們的情緣感到悲哀。
作品中沒有我喜歡的女性,一個人也不喜歡。
作品中我認為最可氣的人是曼楨的母親。不論一個母親有沒有文化,她都但當著家庭統(tǒng)帥的責任。特別是曼楨的父親不在了,母親便是家中唯一的統(tǒng)帥。
而這個“統(tǒng)帥”允許她的長女曼璐去當歌女,來供養(yǎng)全家及弟弟妹妹們讀書。讀書重要嗎?比起做人,讀書是可以放棄的。如果曼璐是一個丑女,也許只能像曼璐的傭人阿寶那樣當一個小保姆,那么曼璐的人生或許會好一些。起碼這樣的工作可以在陽光下說起。英國的王妃戴安娜17歲時也給他人做過保姆。奪得全國模特大賽桂冠的阿根廷女孩妲妮拉曾經是一個撿垃圾的女孩。若生活還是無法繼續(xù),那么把孩子送他人撫養(yǎng),送一個無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總比讓一個子女去做見不得人的事情要強。
我想多數成家的男子都不會希望在自己消逝后,兒女去過那樣的生活。這樣的母親我不贊同。曼璐天天在做什么,她知道,曼楨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她可以忍受曼楨被囚禁那么久而不見。她聽大女兒的,也怕大女兒。我認為她在花曼璐那樣獲得的錢開始,她便在兒女面前矮了一大截,也就開始怕兒女了。我心里在想,這樣的母親,不如把孩子送人吧!
母親了解自己未成年的兒女天天在做什么,這是必須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親,將不被兒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楨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里面。厄運來了,躲不掉了,那么就應該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運賭一場,可以笑著讓姐姐看自己絕食而死,或許曼璐會妥協(xié)放了曼楨。而不應該是最后曼楨妥協(xié)嫁給她姐夫。
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曾經和好友玩笑時說過:“如果我們是小鼠,前面來了一只老貓要吃掉小鼠,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變成一只有毒的老鼠,笑著向那老貓走去,吃下,必死?!边@只是一句玩笑話,因為我的世界里沒有惡勢力,也就不用把自己變成一只小毒鼠。
“半生緣”反映的是舊上海一類人的生活?,F在的社會比那時要好很多。
現在的社會中,也少不了母親這一角色。讓我們女性人人都做一個好母親吧。在丈夫和兒女搖起生活的船槳之時,我們捧起號角用力吹起,為他們加油!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二
才女張愛玲揮動著手中的筆,用敏捷的才思,非凡的文采寫就了一部耐人尋味的悲劇——《半生緣》。
這是一個悲劇,相愛的人不能相濡以沫,執(zhí)子之手,與子坐看艷陽東升,夕陽西沉,溫柔相待,度過一生。一段雖平淡卻溫暖人心的愛情最終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幻滅為過眼云煙。正如鄧紫琪在《泡沫》中所唱:“再美的花朵,盛開過就凋落,再亮眼的心,一閃過就墜落。”而僅僅能夠擁有的只是在一起時的回憶,有此于心,在夜半醒來時,寒冷的心也會有些許溫暖,如此而已,半生也就如流沙般悄然而至了。
“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于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边@樣的開頭,充滿了辛酸與悲涼,卻也簡練的概括了男女主的一生。對于年輕時的他們來說,從相遇到分別不過幾載,但于他們而言卻仿佛經歷了許多事情,把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一切都經歷到了,這就是他們心中所謂的一生一世。而對于中年后的他們,十四年前發(fā)生的那一切就能已經是指顧間的事情了,一切恍若隔世,時間消失得如此之快,驀然回首,那人卻已不在燈火闌珊處。
世鈞和曼楨在餐館里相遇了,在那之后作為同事的他們便常常出去吃飯,直到世鈞冒雨到郊外為曼楨找回丟失的手套時,曼楨的臉紅了,從此兩人的關系有了點小發(fā)展,而后兩人單獨去吃飯,曼楨向世鈞透露自己隱藏許久的家庭秘密,包括父親的突然離世,家庭的艱難和一家人全靠著當舞女的姐姐曼璐養(yǎng)活的事情。兩人的距離又被拉近了一步。直到那晚在曼楨家中,他握著她的手,兩人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因而這晚的月亮也特別有人情味,它仿佛是從蒼茫人海中升起來的。雖然這一段感情曾因豫謹來到曼楨家而受到點輕微影響,但不用多久兩人便和好如初了。世鈞父親的病使其不得不辭去上海的職務而回去經營小店,在曼楨隨著世鈞來到南京時,他拿出在上海領薪水時買的戒指送給曼楨,兩人的關系最終得以確定了。
張筆下的這段愛情,不轟轟烈烈,也沒有大起大落,一切都那么自然的進行著。就如同那時的老上海,碼頭上的輪船嗚嗚的鳴著汽笛,城市里依舊車水馬龍,人們于燈紅酒綠中盡情歡樂著,仿佛明日就是世界末日。世鈞懂得曼楨一人努力工作賺錢養(yǎng)家的艱辛,他愛這個堅強的女子,愿意和她一起肩負重擔。而曼楨,也愿意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給這個男人,在即將寄給他的信中寫道:“我要你知道,總有一個人是在那兒等著你的。”兩人覺得憑借著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克服困難。故事的發(fā)展本該如讀者所希望的一般,兩人在煙火生活中結婚,幸福的度過一生。然而遺憾總是存在的,讓人頓覺無奈,為之扼腕。曼璐為了留住丈夫的心,“毅然”把自己的妹妹送給了丈夫。曼楨留下來陪姐姐的那夜,姐夫祝鴻才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對曼楨進行無情地凌辱,之后曼楨被囚禁了一年,企圖逃跑,卻頻頻以失敗告終。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逃了出來后,卻得知世鈞已結婚,再再后來為了自己的孩子和祝鴻才在一起。而世鈞也相信了曼璐的話,認為曼楨嫁給豫謹,萬念俱灰的他娶了自己并不愛的石翠芝,草草的度過了十四年。十四年后,重逢的兩人在館子里,回憶起過往,曼楨哽咽著說:“世鈞,我們回不去了?!笔前?,世事滄桑,被現實折磨得無力的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維持著現有的秩序。就想陳奕迅在《好久不見》里唱的:“只是沒了你的畫面,我們回不到那一天。”
說到從書中反應的人性問題,還得從社會大背景談起。至于曼璐,曼楨說得對,“我覺得我姐姐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地方,是這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她這樣的。”如此的明事理,的確難得。相比之下,那么多人被社會扭曲得不成人形。沒有人注意到那美麗袍子上爬滿了虱子,于是,悲劇就這樣釀造了。這樣看來,曼楨和世鈞,叔惠和翠芝,曼璐和豫謹等的人生悲劇就不可避免,這是時代的,社會的悲劇。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三
【導語】本站的會員“路人”為你整理了“讀張愛玲《半生緣》后感”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
張愛玲無疑是描寫情感的高手,普通人稀松平常的悲歡離合卻被她用簡簡單單的文字描摩得細致入微,驚心動魄,蕩氣回腸,譬如《半生緣》。凡是真心愛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團圓了。這句話用在曠世才女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中的四個青年男女顧曼楨與沈世鈞、石翠芝與許叔惠身上再貼切不過了。
1、此情可待成追憶。
世界上最幸運的愛情莫過于你喜歡我,我也恰好喜歡你,比如顧曼楨與沈世鈞。這世界上突然照耀著一種光,一切都可以看得特別清晰,確切。他有生以來從來沒有像這樣覺得心地清楚。好像考試的時候,坐下來一看題目,答案全是他知道的,心里是那樣地興奮,而又感到一種異樣的平靜。這是他第一次對一個姑娘表示他愛她。他所愛的人剛巧也愛他,這也是第一次。他所愛的人也愛他,想必也是極普通的事情,但是對于身當其境的人,卻好像是千載難逢的巧合。這樣的感情是那樣的細碎而溫暖,每每讀來,總是令人羨慕不已。然而太過美好的東西破碎起來總是愈發(fā)的慘不忍睹。她被囚禁在祝公館,在暗無天日的漫長歲月里,世鈞是唯一支撐著她活下去的動力和希望??墒悄莻€曾經在月光下答應過她,信誓旦旦地說過“我無論如何要把你搶過來的”的愛人,在面對她突然消失的既定事實的境況下,卻是慣有的消極作風。一個還在痛苦不堪的囚禁生活中堅定不移地憧憬著與他的美好未來,一個卻早已在自己的猜測試探中繳械投降了。對曼楨的不信任讓他輕而易舉地就相信了別人,無視他們定情信物紅寶石戒指上帶血的異樣,對家人妥協(xié),與一個自己不愛同樣也不愛自己的石翠芝結了婚。曼楨曾經寫信給他,堅定地說:我要讓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么時候,不管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么一個人??墒?,曼楨的深情與專一,遇上懦弱的世鈞,最終也只能是悲劇一場。當她歷盡千辛萬苦終于逃出來尋找世鈞的時候,得到的,卻是他前天已經結婚的消息,可憐的曼楨頓覺天地變色,痛不欲生。別人對她那樣的壞,卻統(tǒng)統(tǒng)不及世鈞對她這樣傷筋動骨的傷害。她心中僅有的希望也悲慘地湮滅了。而她深愛的世鈞卻心安理得地按照他們同一階層的人們所習慣的生活方式,循規(guī)蹈矩地過著平庸生活,自得其樂。全然不知曼楨經受著怎樣的疼痛與掙扎,過著怎樣麻木與絕望的生活,又是承受怎樣的苦難,最終才獲得了重生。十八年以后,當兩人終于意外地相遇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只剩下一聲嘆息:“我們回不去了?!笔前?,回不去了。溫吞水脾氣的世鈞心里也明鏡似的,深知“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痹僭鯓拥纳類塾秩绾文?現在我已經有妻有子女,“我只要你幸?!保?,那個人不是我。即便曾經愛的如火如荼,難舍難分,可是我們早已擦肩而過。如今唯有希望我曾經愛過的你幸福。
2.無疾而終的隱秘愛戀。
張愛玲在《半生緣》中寫石翠芝,許叔惠筆墨并不多,然而卻都很出彩。她是大家族里的千金小姐,偏偏愛上了那個朝氣蓬勃、長相漂亮,出身貧寒的許叔惠。叔惠同樣也很喜歡她,但是礙于門第懸殊,顧慮成長環(huán)境不同,而始終不敢表明心跡。翠芝不在意腳上簇新的繡花鞋子深陷泥水里,為了叔惠,冒雨拉走了狗;三個人一起看電影時,故意支使世鈞回去拿鞋,只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與許叔惠單獨相處;與叔惠泛舟玄武湖,兩人安然對坐,水珠濺到了身上,她卻毫不介意,直接擦了擦,沒有一點兒小姐脾氣。當他深夜送翠芝回來,遭到勢利的石太太的冷臉相待時,他篤定他與翠芝不是一路人。當翠芝送他出門,呵斥跟蹤的女傭,一個人淚流滿面的往回走的時候,他因有事相問,追了上去,看到翠芝的失態(tài),卻是裝作漠不關心,若無其事的樣子,把這份情愫悄然無聲地遮掩過去了。后來,翠芝寫信給他,想要到上??即髮W,他也只是隔了很久才回一封短短的信。那種疏離和漠視讓焦灼等待的翠芝黯然神傷,之后,她再也沒有寫信過來。當翠芝再次寫信來的時候,是告知叔惠她要訂婚的消息,期待他能表示什么,然而軟弱的叔惠卻退縮了。他不斷地在心里衡量他們之間的距離:他覺得問題并不是完全在她的家庭方面。他不能不顧慮到她本人,她是享受慣了的,從來不知道艱難困苦為何物,現在一時感情用事,將來一定要懊悔的。他自認為他們之間存在的問題并不是自己缺乏勇氣,而是因為他們之間的不適合。他胸懷大志,而她是個安分守己的嬌小姐,是他前行路上的絆腳石。盡管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自我狡辯,可是他的心依然是痛的。他借酒消愁,反而愈來愈愁。相對于他的軟弱來說,翠芝無疑是勇敢的。她自己做主,取消與一鵬的婚約,給家人留下一封信,想私自逃到上海,然而卻在火車站被家人截獲。她努力了,然而卻失敗了。叔惠參加世鈞和翠芝的婚禮的時候,喝的酩酊大醉,拉著翠芝的手,久久不放。之后,他傷心欲絕地遠走他國。而她,盡管心存遺憾,卻能心安理得地做自己的闊太太。多年以后,當得知他結婚又離婚,他開玩笑似的對翠芝說自己娶富家女的“惡性循環(huán)”都是拜她所賜,除非老得沒人要的時候,翠芝只感到一絲凄涼的滿足。原本以為愛他只是她自己的一廂情愿,不曾想他亦是那樣深愛著她,盡管愛情之花早已凋零,但是她也已經心滿意足了。
張愛玲筆下的男人都是懦弱的,他們都不是壞人,他們也都依然愛著的,但是面對人生中別人不曾遇到的些許困難時,他們便不由自主地妥協(xié)了。他們的愛沒有所謂的第三者橫刀奪愛,亦是沒有所謂的天災人禍,卻在人性弱點的無力感上在劫難逃,最終只能讓原本屬于彼此一生的緣分,半生已盡。曼楨獨自一個帶著孩子生活著,叔惠還在茫然地尋找類似翠芝的富家女,而世鈞和翠芝卻依然過著無愛而又瑣碎的庸常生活。曾經兩兩相愛的有情人,就這樣在命運面前學會了低眉順眼。這就是張愛玲筆下的凡俗人生。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然而個人的命運與幸福卻在日常生活中變化無常了。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四
【導語】本站的會員“人在他鄉(xiāng)網”為你整理了“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
這是一句調侃。按《半生緣》的描述,曼楨和世均的故事應該是從1931年左右開始的,一直到1946年左右才收尾。這十四年的歷史里有很多事件,可真正被張愛玲提及的只有抗戰(zhàn)——在淪陷后的上海,曼楨匆匆地看見了世均來去的影。
從另一個側面這可以說明,抗戰(zhàn)對中國的影響是全面的?;氐焦适卤旧?,這樣的一個情節(jié)匆匆閃過或許意味著: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故事也是這么演繹的。??匆娪腥嗽u論:最喜歡看前半部分曼楨和世均慢慢好起來的情節(jié),而對于后半部分的疏離則跳過為好。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似乎故事里面的情節(jié)正在現實里栩栩如生地上演著:到了一定年紀的男女都被長輩催著結婚;同樣的,許許多多的人并沒能堅持自己的愛與理想,而與現實選擇了妥協(xié)。有時候,我們只是以為一小步的妥協(xié),卻是往現實邁進了一大步。
這并不是說向現實妥協(xié)真的就是什么壞事。只是到頭來才真心發(fā)現了曼楨一句“我們回不去了”這么一般的感慨。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實往往是國人最大的信仰。這倒可以再一次聯系起抗戰(zhàn)的話題:戰(zhàn)爭的硝煙從中國蔓延向世界,而上海和重慶依然能夠車水馬龍、歌舞升平。
所以,我覺得后半部分的情節(jié)更有回味的價值。曼璐也不是壞人,至少她還是曼楨的姐姐,最終還能體諒這血緣里面的情感;世均也非無情,只是在現實壓下來的時候無力抗拒;至于曼楨本人,倒更是太多的感慨。她本是一個極為出色的女子,卻在滾滾紅塵中被風吹得飄蕩,最后只留下一句“回不去了”的感慨。與之類似的還有叔惠?,F實里的時間匆匆流過,沒有公主王子一般的童話。
應該說,目前為止,在我讀過的中國小說中,沒有一本能像這本小說給予我如此的震撼。自以為可以與時事隔離的人們,以為自己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世界中尋求完滿,卻不知道現實與世界無聲無息地壓過來,到頭來,空留下一句感慨——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五
這本書一開始就緊扣詞眼“緣”。愛情的產生,愛情來得如此簡單,如此純粹,曼楨與世均,翠芝與叔惠,僅一面之緣,便永遠將愛留在了對方那里。這也就是所謂的“一見鐘情”吧,古亦有之,今亦有之,自己身邊也有真實的例子。
錯過了就注定是錯過了的,人的一生就是被這樣一種抓不住看不見的緣分給捉弄了,也是被這樣有緣無份的感情傷害了。更是被那愛著卻錯過的人折磨著。曼楨、世均、翠芝、叔惠以及曼璐他們都走入了婚姻,然而愛情與婚姻卻錯位了,在外人看來,他們的婚姻是幸福的天做之合,只有他們自己清楚,沒有愛的婚姻是怎樣的無奈與悵然,婚姻中沒有愛情的影子,有的只是生活的寫照,他們的愛情落在了永遠不能觸碰的地方,只能被封存著,等到白發(fā)蒼蒼時講故事給別人聽,以回想曾經的美好時光與愛情。
書中有那么句廣為流傳又常被借用的話,那就是“我們已經回不去了。”故事讀完讓人感到很蒼涼,書中幾對戀人是“有緣相見,無緣結果”任何銘心的戀情都敵不過時間的消磨,那一時錯過,永生也錯過了,既使重逢也是滿腔無奈。
人生就像一場戲劇,你剛唱罷我登臺,你一轉身我上場,總是在對的時間里碰不到對的人,空留一個背影在那里,暗自猜想揣摩。就因缺了那么一點勇氣,差了那么一步的時間,你的命運被纂改,我也隨波逐流了。雖然多年的時間我們都在懷想著對方,可誰也不想再改變了。那你幸福嗎?想你時是幸福,不想你時是貌似幸福。
張愛玲用《半生緣》詮釋它的殘忍與友善,不錯,緣,伴隨著生命而來,陪著生命走,最后在伴隨生命而去。
人生世事變遷,但愿一切的緣份都靜如止水,不會帶給生命太多的痛楚。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六
炎炎夏日,勤勞的空調在我的日夜驅使下,暫時停止了深呼吸。屋外的熱浪滾滾而來仿佛湮沒了我。也許是我太過于享受了,對這突如其來的熱浪暗暗抱怨。
我放下手中的筆,酷熱已經蒸發(fā)了我學習的興頭。我起身走出房間,一如既往地向電腦走去,仿佛那兒是最涼爽的地兒。一本《方與圓》靜靜地放在桌上,一行小字吸引了我的目光——中國惟一暢銷世界的成功學書。就是這一行小字,引著我進入一個寶庫,也許正如書上說的,我的生活道路就此改變。
書中特別強調了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自信、勇氣、熱忱??吹健白孕拧⒊晒Α边@兩個詞,我眼前便浮現出兩幅美好的畫面。但是“熱忱”,我從未注意到這一點,因而也感到陌生。
自信,是萬事的保證,有了強烈的自信心,就會覺得做任何事情都底氣十足。否則,一旦遇到困難挫折就打退堂鼓,哪來成功可言?拿破侖曾經宣稱“在我的字典中沒有不可能的字眼”,這是何等的自信啊。
勇氣,使你立于不敗之地。勇氣,就是敢做敢為,就是將計劃變?yōu)樾袆拥囊环N力量??偸窃谙?,總是在說,卻總沒有做,就仿佛熔巖在地層運動,卻沒足夠的力量噴發(fā)。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中機會無處不在。鍵在于如何把握,在于有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熱忱,就是要永遠保持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情,對事業(yè)的狂熱,有句名言說的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思緒翻飛,仿佛有無數彩色線條穿梭在腦海中,心情也是豁然開朗。在這一刻,我好像明白了許多。我停止了思考,身邊的熱浪依舊,卻不能觸及到我,因為此刻的我,有一個涼爽的心靈,煥然一新。時光飛逝,入夜了,我化身一枚外圓內方的銅錢,四周圍繞著“自信、勇氣、熱忱”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七
半生緣,他們之間的緣分也就僅僅半生而已。叔惠與翠芝的緣分也只有半生。奈何人生變數如此之多,本是相愛的兩對最后卻是各自鴛鴦單飛。下面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了半生緣有感的內容,歡迎大家的閱讀。
認識《半生緣》是因為張愛玲,認識張愛玲是因為《半生緣》。
翻開書的精美扉頁,不禁想起江南水鄉(xiāng)的女子身著藍底碎花布旗袍,挽著發(fā)髻,舉著油紙傘,漫步在濕潤的窄道胡同里。也許只有這樣的背景才配得上張愛玲的世界。
初看張愛玲的半生緣,是恨那鴻才,若不是他欺侮了曼楨,也許曼楨與世鈞就不會在茫茫人海中失去了對方,更不會在幾十年后望著物是人非的世界喊著,“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是啊,除了他們未變的愛情,還有何當初是一樣的!
眼淚忽然落了下來,在紙上當印成了深深的棕色……。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郁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著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里面的主人公干著急,總是覺得就差這么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系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脫離的悲劇色彩。在閱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郁得喘不過氣了。在這里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yè),逃離了原來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里,無法勇敢當著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說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后面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時又是那么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后要么就自殺,要么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后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后,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后一個心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愛,就要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付諸行動。但是這一點,不僅僅是舊社會的人們,哪怕是新世紀的我們,有時也很難做到。
紅塵中,浮沉多少個夢?太匆匆,轉眼又是一個秋?;厥装肷腥缫粔?,何處停留?迷蒙中,化作一只風箏,在天涯盡頭,擦身而過,注定的結果。
顧曼楨是張愛玲筆下鮮有的幾個沒有戾氣的女子之一,外表看似柔弱易碎,實則堅實勇敢,與世鈞的愛情像緩緩流淌的樂章,沁人心脾,也像陳年老酒,愈沉淀愈香醇。秋日,在世鈞目光中,踩著落葉甜蜜地離開,纏滿絨線的紅寶石戒指就是一生的約定,原本以為這就是她全部的故事,平靜,浪漫,溫馨,怎奈何,陰錯陽差的一個轉身,天翻地覆,空余半生緣,半生淚。
曼楨可以理解她:“她沒有錯,是這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得她這樣的。要說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和妓女誰更不道德?!笨赡切┳栽傉傻娜藭斫馑龁?道貌岸然的人太多,能設身處地為他人想的人太少。后來的她陷入癲狂又悲哀地死去,她最美好的時光定格在與豫瑾約會的晚上,紫色旗袍,青春明媚,只是這終究還是抓不住的過往。
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紊鐣卤瘎♂劤傻拇呋瘎?,一抹很重的底色,渲染了卑微、可憐的生命。充滿著高尚與卑鄙,新潮與頑固的年代,嫖客可以一邊花天酒地,一邊一本正經地大談時局政治,一邊接受別人的諂媚與敬重;而妓女就只能永遠背著沉重的道德枷鎖,受人歧視,禍及家人。當新式青年追求自由平等的愛情時,借腹生子,門當戶對的舊習俗舊觀念卻硬生生沖散了原本相愛的人們,曼楨與世鈞,翠芝與叔惠,他們擋不住的是命運的翻云覆雨還是內心的怯懦與退讓?如果當初能勇敢一點,決絕一點,是不是就會不一樣?可惜早已沒有如果,沒有了當初。
十四年后,兜兜轉轉再次相見,早已為人父母,結局已定,只能嘆一聲:我們,回不去了,無悲無喜?;蛟S這就是最好的結束,世鈞繼續(xù)著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曼楨守著當初心花無涯的驚艷,耐得住寂寞終老。十四年物轉星移,不復當年模樣,各自需尋各自路。半生匆匆,就當是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夢醒了,淚干了,曲終人散,天各一方。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八
《半生緣》是張愛玲離開大陸之后的重要創(chuàng)作之一,它以三男三女的命運為主線。曼璐為養(yǎng)活一家七口人,十七歲時與初戀情人豫謹分手,下海做了舞女,淪落紅塵,后與商人祝鴻才結婚。此后,維護“祝太太”這個名份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柱?;楹蟮淖x櫜旁萎吢?,沾花惹草,性情暴烈。妹妹曼楨溫柔敬愛堅強,與紡織廠的同事――溫和敦厚的沈世鈞相愛。沈世鈞的另外一個開朗活潑的同事――許叔惠與他的一個遠房表妹――翠芝相愛,后因沈母的門戶之見而出國留學?;楹蟮穆词率虏蝗缫?,妒忌有很多男人(包括自己的初戀情人)為之傾倒的妹妹,想出了姐妹共伺一夫的毒計,結果是曼楨成了單身母親。曼璐在疾病成郁中死去。曼楨起先在一個村子里教書,后為了照顧自己的骨肉,和平生最痛恨的男人同住在一個屋檐下。而世鈞與自己不愛的翠芝結了婚。十八年一晃而過,世鈞與曼楨又在上海重逢,然而世事滄桑。二人恍若隔世,都知道無法回到過去,人生便是如此。
《半生緣》實際所寫的是互相牽連在一起的兩個悲劇。一個是曼楨與世鈞的愛情悲劇,一個是曼璐的人生悲劇。相較而言,在曼楨與世鈞的愛情未發(fā)生之前.曼璐就已成為一個悲劇的主角――為家人犧牲做了舞女.后來她又親手導演和制造了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悲劇,這些才是作者暗自著力表現的。因此,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悲劇不過是套在曼璐人生悲劇中的小悲劇,換句話說,曼璐首先作為一個悲劇的存在,又由她親手導演和制造了新的悲劇――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悲劇,從而使她成為更大的悲劇的存在!在曼璐身上所體現出的悲劇意義要遠比曼楨、世鈞的不幸要深刻、復雜得多。
曼璐這一形象有著很強的現代性意義,這也使得《半生緣》具有了更為高遠、更為深厚的文本內涵。對于這個故事的現代性,王岳川教授做了如下解釋:現代性就是“傳統(tǒng)和現代之間的一種緊張的關系”,是“新和舊的關系”,同時“還是世俗性與神圣性的關系”。而在曼璐身上,恰恰凝聚了張愛玲對“傳統(tǒng)和現代之間的關系”、“新和舊的關系”、“世俗性與神圣性的關系”的深刻思考。
曼璐的困境,同樣也從某個角度揭示了現代中國人的困境。在她身上,凝聚了一種身處“貞女”與“怨婦”之間的痛楚與無望.也凝聚著作家對“傳統(tǒng)和現代之間的緊張的關系”的深刻思考。這種緊張關系,不僅是“新和舊的關系”,還是“世俗性和神圣性的關系”。曼璐實際上就成為這種緊張關系的表征。從傳統(tǒng)的`、舊的、世俗性的角度看.她就是一個有傷風化、為人不齒的娼女;可從現代的、新的、神圣的角度看,她又可稱為一個偉大的犧牲者.盡管肉體被沾污,但她的犧牲精神依然是圣潔的,單從精神上講,她并不遜色于守身如玉的“貞女”們。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她既不同于地地道道的娼女。也不能成為偶像化了的貞女,只能像飛天一樣默默承受著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苦悶、孤獨與焦慮,最終成為貨真價實的怨婦,為了守住可憐至極的所謂正常人的夫妻生活,不惜做出瘋狂之舉,親手摧毀自己用犧牲換來的幸福。
在這個故事中,曼璐犧牲了自己為了使家人幸福.家人幸福了自己卻未獲得應得的東西,便要反過來將這種幸福再度毀滅。細細想來,這種“平衡”又帶有一種近乎殘忍的真實。這種真實就在于對傳統(tǒng)的一種反動。反傳統(tǒng)的突出表現在于張愛玲“根本反對神圣化本身”,她是“以世俗的實用態(tài)度,以女性的邊緣位置去消解一切旨在建立中心、等級和神圣的價值體系秩序”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被美化、神化的東西實在是多不勝數,而這種美化、神化也更多是在維護一種等級秩序。
曼璐的犧牲精神是會被傳統(tǒng)認可的,甚至會被美化、神化;但在世俗社會中的她的生活,卻又會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子。因為傳統(tǒng)需要的只是她的精神,而不是她已被玷污的肉體。這也恰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倫理、傳統(tǒng)道德的虛偽和殘忍所在。而張愛玲更大的貢獻在于她通過曼璐形象的塑造,將充滿現代性追問的悲劇命題做了深刻的本土化、民族化的詮釋。同時。也因其未脫離民族文化語境而有了某種程度的創(chuàng)新,甚至超越!單從這一點來說,張愛玲對華語文學的貢獻就是不可磨滅的,其影響正如一篇論文的標題所揭示的:“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小說總是從各個角度述說著別人無法看到的真實,她站在文字的背后用看似平淡的心和清冷的眼光在看透這一切,這些簡單的文字構成了最宏大的場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過去和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