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經(jīng)歷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種感悟和領(lǐng)悟。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yīng)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钚滦牡皿w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一
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人們都會有各種慶祝活動。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吃粽子。我曾經(jīng)親身體驗了制作和品嘗粽子的整個過程,從中不僅收獲了美食,還領(lǐng)悟到了一些人生的道理。下面我將分享一下我對粽子的心得體會。
首先,制作粽子是一項不易的任務(wù)。從準備粽葉、糯米,到包裹粽子的過程,一切都需要細心和耐心。首先是準備工作,要將糯米浸泡一段時間,直到充分吸收水分。然后將粽葉洗凈,放到清水中泡軟。這個過程需要大約兩到三個小時,而做粽子只是其中的一個步驟。當(dāng)把糯米和餡料包裹在粽葉中后,還需要細心地系好蘆葦葉,確保粽子的形狀不會變形。整個過程需要耐心和細致,同時也要非常小心,這樣才能做出美味的粽子。
其次,品嘗粽子是一種美妙的享受。當(dāng)香氣四溢的粽子出現(xiàn)在面前時,我忍不住感嘆它的美味。打開一個粽子,香噴噴的糯米和各種餡料撲面而來。品嘗一口,那種糯糯的口感和豐富的口味讓我吃得津津有味。不同地方的粽子風(fēng)味也有所不同,有咸香的肉粽,有甜美的豆沙粽,還有清淡的藕粽等等。每一種粽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令人回味無窮。
再次,粽子也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粽子的制作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制作的,也寓意著對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家庭的祝福。無論是制作還是品嘗粽子,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而且,粽子的形狀和大小也可以反映出地域和風(fēng)俗習(xí)慣的差異。這樣的差異正是中國民族多樣性的體現(xiàn),使得粽子成為了一個文化的符號。
最后,制作和品嘗粽子也是一種團結(jié)和分享的方式。在我親身體驗過程中,我和家人一起制作粽子,一起品嘗粽子。這不僅是一種親密的家人相處的方式,還是一種鄰里間和睦關(guān)系的體現(xiàn)。在制作的過程中,我們會互相合作,幫助對方,共同享受制作的樂趣。而品嘗粽子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快樂和美食,感受著親情和友情的情誼。
總之,我通過制作和品嘗粽子,不僅感受到了美食的魅力,還理解了傳統(tǒng)文化和家庭團結(jié)的重要性。粽子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它代表了中國人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家庭的熱愛和祝福。每當(dāng)吃到粽子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制作粽子的過程,想起家人團聚的場景,這些美好的回憶使我倍感幸福和滿足。因此,我相信無論是制作還是品嘗粽子,都是我們傳承中華文化和傳統(tǒng)的一種方式。希望未來的人們也能夠體驗到制作和品嘗粽子的喜悅,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二
我到外公家玩。當(dāng)我做完作業(yè)后,只看到媽媽正在包粽子。我對媽媽請求:“我可以一起包粽子嗎?"媽媽笑笑說:“你先看我怎么包的,然后你再試試看?!庇诰褪俏议_始仔細地觀察媽媽包粽子。
媽媽首先把四片粽葉疊成寬約5厘米,將一段和中心重疊,就像一個小漏斗,然后裝上肉和米。把剩下的一段與小漏斗重疊起來,在露出的一個小洞里填上米,把粽子里塞結(jié)實。最后用一根針把粽葉的小一段穿到背面拉緊,這樣一個好吃的.粽子就完成了。
我一定要好好學(xué)習(xí)包粽子,這樣以后就可以幫媽媽的忙了。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三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秋節(jié)、春節(jié)一樣,端午節(jié)也是人們團聚、重視家庭、弘揚文化的時刻。而端午節(jié)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則是粽子。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對于我來說,吃粽子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xí)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今天我來分享一下關(guān)于“端午吃粽子”的心得和體會。
第一段:粽子的起源
說到粽子,不得不提粽子的起源。據(jù)傳,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當(dāng)時,楚國諸侯屈原愛國不遂,為了保護百姓的幸福福利,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身于汨羅江中。后來,百姓為了紀念他,將糯米和肉餡包在箬葉里,投入江中讓屈原得到安慰。自此,人們每年都要在五月初五吃粽子,以此來紀念屈原的忠誠品質(zhì)和愛國精神。
第二段:粽子的種類
在各地的風(fēng)俗習(xí)慣的影響下,粽子的種類十分多樣。在南方,比較常見的是八寶粽,它是用糯米和各種干果、蜜餞、豆沙、蓮蓉、肉類等多種食材制成的。江浙地區(qū)的咸粽也很有特色,里面包括糯米、肉餡、鴨蛋黃等。而北方的粽子則大多以肉類為主料,比如北京的棗糕肉粽、天津的鹽水粽、山西的辣肉粽等。
第三段:品嘗的技巧
對于我來說,品嘗粽子也有一些小技巧。首先,要選好粽葉,粽葉不僅葉子質(zhì)量要好,而且要選味道好的,這樣煮出來的粽子才會更加美味可口。其次,要選擇新鮮的包肉,即肉餡鮮嫩,口感好,更有營養(yǎng)價值。最后是火候,要用中火慢煮,保持水面不沸騰,直到粽葉變軟為止。這樣做出來的粽子糯香又鮮美。
第四段:美食與文化
粽子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不僅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文化。各地的粽子文化形成了種類繁多、風(fēng)味各異的粽子品牌,但在不同地區(qū),粽子都是用來紀念古代傳說的。除了楚國屈原的故事,長白山的堅松粽纏繞著“蟾蜍跳泉”的吉祥寓意,湘西州的姜蔥肉粽則是紀念霸業(yè)夫婦的愛情故事。可以看出,粽子不僅僅是味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延續(xù)。
第五段:總結(jié)
端午吃粽子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文化,也是中國人團圓和思鄉(xiāng)寄情的象征。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家人團聚在一起品嘗美味的粽子,不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情感的凝聚。在今天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我們更應(yīng)該把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文化傳承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讓美食與文化相得益彰。當(dāng)然,在享用粽子的同時,也要保證自己的飲食健康,不能過度油膩,保持適度的數(shù)量,才能享受到美味的同時也保證了健康的身體。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四
端午節(jié),最開心的事莫過于吃粽子。我決定和媽媽一起動手,包美味的小粽子。
花生、豆子和米被媽媽摻在一起泡好了,葉子也放在開水中煮好撈出,泡涼水了。我按捺不住興奮,順著一個方向開心的攪拌起米來了。哦!對了,還有蜜棗。告訴大家,我媽媽其實也不會包粽子,她請了位阿姨當(dāng)幫手。我一定要好好的學(xué)習(xí),以后就可以包粽子給爸爸媽媽吃了。
阿姨超級厲害。只見她拿起了三片葉子,就跟變戲法似的,一下就窩成漏斗狀了,抓了一把米,又在中間放了一顆棗,接著又放了些米,直到填滿為止,只見她用手指壓緊實,又把口封好,打了個結(jié)。就這么幾下,粽子就包好了。
我有模有樣的學(xué)著,可怎么也不會弄。阿姨告訴我手不能松,一定要壓緊,這樣才不會松散而且口感會更好。在阿姨的幫助下我終于包好了個三角形的`粽子,樣子怪怪的,可我還是特開心。
聞著家家戶戶飄出的粽香味,我感受到了傳統(tǒng)端午節(jié)魅力。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五
我國有許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可我最喜歡端午節(jié)了!
端午節(jié)是在農(nóng)歷的五月五日,到這天時,人們都會喝雄黃酒,灑雄黃水,而且還要包粽子。我想學(xué)包粽子,就跟著媽媽學(xué)包粽子。我先把碧綠的蘆葉折成三角形,再把糯米放進去,然后把鮮紅的棗子放進去,用繩子系住。再放進鍋里慢慢用火煮熟。煮熟后打開鍋蓋,頓時,一股芳香撲鼻而來。吃一口,那滋味叫一個美啊!
我一邊吃著親手包的粽子,一邊聽媽媽講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是因為秦王要來攻打楚國,屈原提出抗秦的提議遭到了貴族的反對,并且勸楚王將屈原革去職位,楚王聽了子蘭的話,就將屈原流放在楚國的各個地方。屈原在流放中寫了很多部書。最后跳河而死。楚國的百姓為了紀念屈原,紛紛打撈屈原的身體,一個漁夫把雞蛋餅拋入水中,說:“為了不讓魚兒們不吃屈原的身體,我決定把食物扔下去?!币粋€醫(yī)師把雄黃灑扔下去,說:“我這是讓魚兒們醉倒?!?BR> 這就是端午節(jié)的由來。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六
轉(zhuǎn)眼又到了端午節(jié),它除了讓人想起龍舟盛會以外,粽子的美味更令人神往,也是我夢寐以求的日子。我長這么大還沒吃過我家自己做的香噴噴的粽子,據(jù)我奶奶說味道好極了。自己做的粽子可以隨心所欲地加上自己喜歡的食物和配料。因此,今年我死纏爛打,軟磨硬泡,爸爸媽媽被我弄得沒辦法,只好同意了。
一切準備就緒后,我爸先將豬肉、香菇切成方塊,然后將豬肉放在鍋中炒制,加些事先準備好的調(diào)料炒出香味,才將豬肉撈起。接著,將香菇和事先泡制好的食物調(diào)好配料后一同炒熟,剩余湯汁炒以預(yù)先洗凈的上等糯米,至所有的汁都被上等糯米吸收進去為止,再放入剛才所炒的料一起拌勻。
接下來,該我媽媽上場了,我靜靜地站在一旁看。只見,媽媽取了兩張碧綠的箬竹葉子重疊在一塊,雙手抓住葉子兩端,輕輕向中心一卷,熟練地卷成圓錐形,放于左手掌中,右手用勺子舀了些剛才炒制好的餡料裝進圓錐形里邊,直到把圓錐形填滿了。這時,只見媽媽右手拇指和食指將葉子兩頭捏住輕輕向前一壓,再一個小的反剪,交于左手握牢不放松,空出來的右手拿一繩,一頭用牙齒咬住,一頭用右手拽緊,沿粽子腰間繞兩圈扎緊系牢。一個綠瑩瑩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看得我目瞪口呆。接著,媽媽繼續(xù)不厭其煩地包著,包著這有棱有角的小東西。
等待中,我覺得粽子真是個有意思的小東西,只需用那么幾張碧綠的箬竹葉把糯米和餡料包起來,蒸煮一番,糯米和餡料就帶上了箬竹葉味兒,而且家里也彌漫著淡淡的清香。我真喜歡由粽子而帶來的這清香的味兒,也希望明年我家還能繼續(xù)飄著這清香的味兒。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包粽子的心得體會作文集錦二
這端午節(jié)有個來歷,傳說從前有一個叫屈原的偉大愛國詩人,因為反對妥協(xié),主張聯(lián)齊抗秦,受到楚國權(quán)臣的打擊和陷害,先后遭到杯王和頃襄王的貶謫和放逐。屈原離開郢都以后,沿長江東下,踽踽獨行,顏色憔悴,披著長發(fā),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不知道為什么世界會是這樣黑白混淆,忠奸顛倒,美丑不分。他禁不住內(nèi)心的憤怒,一面大聲呵斥吟誦,一面提起筆來,洋洋灑灑在石壁上寫下一篇奇絕千古的《天問》。他深知自已無法同現(xiàn)實調(diào)和,最后自投于汩羅江,結(jié)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當(dāng)?shù)乩习傩远挤浅W鹁春蛺鄞髑?,生怕他的尸體被魚吃掉,就投下一種用棕葉包米的東西——棕子喂魚,好讓魚不去吃屈原。以后,每年都以此方法來紀念屈原。
今天正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聞到濃濃的棕子清香,于是趕緊洗涮,急不可待地坐到餐床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我想:為什么象屈原這樣的忠臣要被放逐,還要遭到壞人的打擊和陷害,那些奸臣為什么不會考慮國家會不會被人家吞并掉,總有一天,國家肯定要栽在他們的手里,還有那個笨大王,怎么也不知道屈原是個忠臣呢,真是笨。雖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點不影響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這個端午節(jié)我過的真開心,我真希望現(xiàn)在的每一天都是端午節(jié),讓我每一天都吃到美味可口的粽子!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包粽子的心得體會作文集錦三
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座位于長江口的小島,鐘靈毓秀,風(fēng)光旖旎,物阜民豐。幾年前,我背井離鄉(xiāng)只身來到上海求學(xué),在這座鋼筋混凝土的都市中,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與日俱增,而除了難以割舍的一份親情外,令我難忘的還有那清香醉人的粽子。
在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一到,家家戶戶都忙著采蘆葉。差不多全村人都出動了,成群結(jié)隊的,不久,所有的河灘上都洋溢著此起彼伏的笑聲了。
采完蘆葉,便回家包粽子了。在我看來,包粽子簡直可以說是門藝術(shù):先把采來的蘆葉用沸水煮半個小時,取出后用涼水浸泡,再用刀把葉柄切平,便可以包了。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可以加入花生、赤豆、紅棗、蜜餞等,比較講究的人家還包摻入咸精肉的“肉粽”,味道自然與眾不同。母親是個精打細算的人,不舍得花錢買紅棗或是蜜餞,更別提包“肉粽”了,只是用過年時余下來的兒兩赤豆包粽子給我吃,但味道也一樣香甜。
粽子的形狀更是層出不窮。最常見的要屬“寶塔粽”,差不多就是一個立體的方錐形,是所有粽子中個頭兒的。還有一些也比較常見,像方粽、菱粽、子母粽等,個個美觀大方,清香可口。而最為匠心獨具的要算“鴛鴦粽”了——把兩個同等大小的粽子用紅線連起來,美其名曰“千里姻緣一線牽”,以示夫妻相互依靠、恩恩愛愛。
家鄉(xiāng)有送粽子的習(xí)俗。每年這時,家家戶戶都會提著自家包的粽子走親訪友,相互饋贈。開始或許只是一種禮尚往來,可不知不覺中卻成了端午節(jié)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
包好的粽子不僅自己吃、送人吃,還要精心包兒個,用線綁在一起投到河里,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小時候,天真的我也曾問過母親:“為什么要紀念屈原?為什么要把好吃的粽子白白投進河里?”母親笑笑:“因為他在善良人的心中永遠值得紀念?!碑?dāng)時我對母親的話并不了解,如今想來,卻是富有哲理的。這正是勞動人民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的體現(xiàn)。因為他們的心是雪亮的,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或是嫉惡如仇,或是從善如流,且永遠是那么地?zé)o私,就如同粽子餡中的糯米那樣純正,又不乏蘆葉那般的清香。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包粽子的心得體會作文集錦四
我記得老師給我們講過端午節(jié)的由來。我說“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是出國的一位大臣,他非常愛自己的國家,屈原眼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而國王又不聽他的建議,去抵抗秦國的侵略,他心如刀割,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他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fēng)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媽媽說咱回家包粽子好嗎?我很爽快地說:“好,咱包八寶粽子吧”。
包粽子的過程:第一,先把、糯米、紅豆、葡萄干、花生、綠豆、豇豆、蕓豆、玉米粒泡半個小時。這是把粽葉洗洗,造好捆粽子的線。
第二步,包粽子時先把兩片粽葉疊在一起,握成錐形,然后放進泡好的粽子餡,再把粽葉對折過來把餡包嚴用線捆住,一定要捆緊了。因為煮的時候,米受熱會膨脹。
第三步,就是煮了,煮半個小時就好了。
我感覺自己包的粽子比超市賣的還好吃,因為這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所以自己感覺好嗎。
篇二:端午節(jié)包粽子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習(xí)俗,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泡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北方有北方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吃粽子的習(xí)俗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地區(qū)。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等。端午節(jié)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以愛國詩人屈原而展開,傳播各地,屈原之民人人皆知,大家用粽子悼念烈士。
今天媽媽就要教我包粽子!
終于該我包了,我也像媽媽那樣把兩片粽葉重疊一部分,再卷成漏斗狀,我也抓了一小把糯米塞進了粽葉里,可因為我的手松了一下粽葉里的糯米全掉了出來,地上臟兮兮的,“失敗不怕重要的是堅持,再來!”媽媽鼓勵我,第二遍我終于越過了那個坎,第三步就該放東西了我挑了一大塊蜜棗放了進去,然后又放了一把糯米,可我在用白箱包的時候,包不嚴好多糯米都灑了出來,媽媽教導(dǎo)我說:“在粽葉里面放東西不能放得太多,要不然就會潵出來”“毆”我點了點頭,看我再三努力的面上,成功的光芒終于照到了我身上,我成功包好了一個粽子,雖然看著不怎墨陽,但很好吃。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包粽子的心得體會作文集錦五
今天是端午節(jié),我親愛的老媽有事,所以把我“托”到了王別格家。
我剛一沖進門,就看到了王別格和岳阿姨在餐桌上忙活。王別格一見我來了,就讓我一塊兒包粽子。怎么辦?我可是個包粽子的“大菜鳥”啊!叫我吃粽子還行,叫我包粽子還不如讓我去毀粽子呢!我當(dāng)時那個汗那。我直愣愣的站在那里?!翱禳c過來!”王別格又朝我喊道。我_奈只好硬著頭皮走了上去,說:“呃,這個嘛,我不會?!蓖鮿e格不以為然的說:“我也不會嘛,我第一次包粽子的時候還把粽子包成了沙漏,一松手,米”嘩嘩“的往下流”。我只好拿起一片竹葉跟她學(xué)了起來。“首先,把竹葉對折,再折一個小角。”,王別格向我演示完就來檢查我折的怎么樣。“哎呀。這是吃的,你不要把她當(dāng)成卡紙折啊!”王別格對我說。我無可奈何,只好重新折了一次?!班?,這次還不錯”聽到了她說的話,我大大的松了一口氣。看樣子,她不會再叫我重新再折一遍了?!敖又阳杖~打開,握住下面”王別格一看,說:“做的還不錯,現(xiàn)在要放餡兒了。先放一勺米,再放一勺豆,然后再放一勺米,然后再放半個棗,最后放一勺米?!蓖鮿e格說的太快了,我有暈,于是對她說:“你直接告訴我要幾勺米、幾勺豆、幾勺棗就可以了,我自己搭配。”岳阿姨說:“其實這個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口味來搭配。”我曰:“那我就光加米,不加豆,也不加棗?!蓖鮿e格說:“不行,就你喜歡那種口餡,別人都不喜歡。誰知道你你包的粽子是哪個呢?”我立刻反駁道:“做個記號不就得了?”由于往下我不能做了,所以那個半成品被送到了岳阿姨那里,叫她幫忙“整整容”,再“縫好皮膚”。
該煮粽子了。阿姨先把粽子倒進“盆地”(小鍋)里,又把一盆水倒進“盆地”里,讓水沒過粽子,使所有的粽子“溺水”,無一幸免(當(dāng)然不能有幸免的了,不然,怎么吃呀)。然后,煮上兩個小時,再悶上半個小時,粽子就煮好了。
王別格一聽說粽子煮好了,便飛也似的跑向餐桌。岳阿姨剛把粽子端上來,她便迫不及待地把一個粽子撥開,把粽子用筷子一分為二,小口小口的品嘗完了,對粽子贊不絕口。我被她所逼,原本想“付出無回報”的,但被她硬塞進了大半個粽子。噎的我直翻白眼,不得不以跑步的方式來緩解我那可憐腸胃的壓力。
這可真是個有喜也有憂的端午節(jié)。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七
第一段:引言(150字)
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很好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載體。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端午節(jié),學(xué)校組織了一次活動,讓孩子們在學(xué)習(xí)中感受端午節(jié)的氛圍,這次活動讓我們孩子們開心又充實。下面我將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包粽子的過程(250字)
這次活動我們孩子們真的是玩的興高采烈,因為我們要包粽子。孩子們分成小組,每個小組有兩個家長來協(xié)助,并給我們介紹了粽子的起源和文化內(nèi)涵。以及粽子的特點和做法。隨后,我們開始動手包粽子,先是調(diào)配餡料、洗好粽葉、擺好粽葉的形狀,然后裝餡,再上縫線,最后彎成三角形。盡管包粽子需要耗費心思和體力,但孩子們卻非常興奮,因為包好的粽子都是他們自己做的,他們常常相互競賽,誰能先包好就是誰最棒。最后,孩子們的粽子成功的煮好了,在共同的歡呼聲中,品嘗起來非常的美味。
第三段:體會粽子背后的文化(250字)
每個人的孩子包出來的粽子不同,但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共同的理解:粽子背后的文化。除了旨在讓孩子們體驗包粽子的歡樂和感受粽子的美味以外,活動還通過一系列互動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了解到端午節(jié)的起源,了解粽子的文化內(nèi)涵。 其中,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習(xí)俗方面的內(nèi)容,了解到中國古代人民為了紀念屈原,在端午節(jié)的時任敲擊鼓,高懸彩旗和劃龍舟等等。孩子們紛紛表示,以后要多了解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了解它們背后的故事和含義。
第四段:參與活動后的心情變化(250字)
通過參與這次活動,孩子們的心情和性格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包粽子班活動不僅增強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同時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孩子們紛紛表示,以后還要多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學(xué)習(xí)祖國的歷史。參與活動的過程,是孩子們認識世界并塑造自己的過程,也使他們在自信與生長中不斷發(fā)展。
第五段:總結(jié)(300字)
通過這次活動,我感到端午節(jié)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日,也是一個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活動中我除了參與包粽子的過程之外,還和同班的小伙伴們一起分享粽子的文化內(nèi)涵。我們談笑風(fēng)生,分享了彼此的看法和體會。通過了解端午節(jié)和包粽子的歷史文化,我感到自己更加親近了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更加重視我自己文化的根基,這次活動讓我覺得學(xué)習(x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可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總之,這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體驗到了包粽子的快樂,也領(lǐng)略到了端午節(jié)的文化,讓孩子們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知識和精神,更加堅定了孩子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我相信,這種體驗和感悟,在孩子們的成長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八
要過端午節(jié)了,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今天,我就和我媽媽學(xué)起了包粽子。
看,已經(jīng)開始了。我媽媽先倒好江米,用水泡上,又把粽葉和花生也泡上了。大約過了半小時,我們就開始包粽子了。
只見我媽媽先把一個粽葉卷成圓錐形,一會放江米,一會放蜜棗和花生,有的還放香腸呢,(想想都好吃*^__^*嘻嘻……)最后再把剩下的葉子翻過來,蓋在上面,然后用繩子一捆,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做好了。
我看得眼花繚亂了,只好憑著印象學(xué)著我媽媽的樣子做了。當(dāng)我卷好粽葉放江米時,江米卻“跑”了。我一看,原來粽葉底下沒封好口,結(jié)果成了漏斗,江米就順著口漏了。請教我媽媽后,我又重新卷,這次讓粽葉重疊著,你看,江米就老老實實地待在粽子里了。
可是沒過多久,新問題就又出來了:我的粽葉怎么也蓋不住了,成不了型。這時我媽媽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說:“你放米太多了,少一點就蓋住了?!蔽衣犃酥螅胄虐胍?,但還是剝走了一些米,果然一下子就蓋上了。(我高興啊~)趕緊著,用繩子系牢,一個粽子就在我的手中誕生了。
等我媽媽和我全部做好后,就放到鍋里煮,那個時間長啊,饞得我口水都流出來……
終于出鍋了,聞著粽葉散發(fā)出的清香,品嘗著自己親手做的粽子,我的心中香甜無比!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一
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人們都會有各種慶祝活動。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吃粽子。我曾經(jīng)親身體驗了制作和品嘗粽子的整個過程,從中不僅收獲了美食,還領(lǐng)悟到了一些人生的道理。下面我將分享一下我對粽子的心得體會。
首先,制作粽子是一項不易的任務(wù)。從準備粽葉、糯米,到包裹粽子的過程,一切都需要細心和耐心。首先是準備工作,要將糯米浸泡一段時間,直到充分吸收水分。然后將粽葉洗凈,放到清水中泡軟。這個過程需要大約兩到三個小時,而做粽子只是其中的一個步驟。當(dāng)把糯米和餡料包裹在粽葉中后,還需要細心地系好蘆葦葉,確保粽子的形狀不會變形。整個過程需要耐心和細致,同時也要非常小心,這樣才能做出美味的粽子。
其次,品嘗粽子是一種美妙的享受。當(dāng)香氣四溢的粽子出現(xiàn)在面前時,我忍不住感嘆它的美味。打開一個粽子,香噴噴的糯米和各種餡料撲面而來。品嘗一口,那種糯糯的口感和豐富的口味讓我吃得津津有味。不同地方的粽子風(fēng)味也有所不同,有咸香的肉粽,有甜美的豆沙粽,還有清淡的藕粽等等。每一種粽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令人回味無窮。
再次,粽子也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粽子的制作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制作的,也寓意著對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家庭的祝福。無論是制作還是品嘗粽子,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而且,粽子的形狀和大小也可以反映出地域和風(fēng)俗習(xí)慣的差異。這樣的差異正是中國民族多樣性的體現(xiàn),使得粽子成為了一個文化的符號。
最后,制作和品嘗粽子也是一種團結(jié)和分享的方式。在我親身體驗過程中,我和家人一起制作粽子,一起品嘗粽子。這不僅是一種親密的家人相處的方式,還是一種鄰里間和睦關(guān)系的體現(xiàn)。在制作的過程中,我們會互相合作,幫助對方,共同享受制作的樂趣。而品嘗粽子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快樂和美食,感受著親情和友情的情誼。
總之,我通過制作和品嘗粽子,不僅感受到了美食的魅力,還理解了傳統(tǒng)文化和家庭團結(jié)的重要性。粽子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它代表了中國人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家庭的熱愛和祝福。每當(dāng)吃到粽子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制作粽子的過程,想起家人團聚的場景,這些美好的回憶使我倍感幸福和滿足。因此,我相信無論是制作還是品嘗粽子,都是我們傳承中華文化和傳統(tǒng)的一種方式。希望未來的人們也能夠體驗到制作和品嘗粽子的喜悅,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二
我到外公家玩。當(dāng)我做完作業(yè)后,只看到媽媽正在包粽子。我對媽媽請求:“我可以一起包粽子嗎?"媽媽笑笑說:“你先看我怎么包的,然后你再試試看?!庇诰褪俏议_始仔細地觀察媽媽包粽子。
媽媽首先把四片粽葉疊成寬約5厘米,將一段和中心重疊,就像一個小漏斗,然后裝上肉和米。把剩下的一段與小漏斗重疊起來,在露出的一個小洞里填上米,把粽子里塞結(jié)實。最后用一根針把粽葉的小一段穿到背面拉緊,這樣一個好吃的.粽子就完成了。
我一定要好好學(xué)習(xí)包粽子,這樣以后就可以幫媽媽的忙了。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三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秋節(jié)、春節(jié)一樣,端午節(jié)也是人們團聚、重視家庭、弘揚文化的時刻。而端午節(jié)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則是粽子。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對于我來說,吃粽子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xí)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今天我來分享一下關(guān)于“端午吃粽子”的心得和體會。
第一段:粽子的起源
說到粽子,不得不提粽子的起源。據(jù)傳,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當(dāng)時,楚國諸侯屈原愛國不遂,為了保護百姓的幸福福利,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身于汨羅江中。后來,百姓為了紀念他,將糯米和肉餡包在箬葉里,投入江中讓屈原得到安慰。自此,人們每年都要在五月初五吃粽子,以此來紀念屈原的忠誠品質(zhì)和愛國精神。
第二段:粽子的種類
在各地的風(fēng)俗習(xí)慣的影響下,粽子的種類十分多樣。在南方,比較常見的是八寶粽,它是用糯米和各種干果、蜜餞、豆沙、蓮蓉、肉類等多種食材制成的。江浙地區(qū)的咸粽也很有特色,里面包括糯米、肉餡、鴨蛋黃等。而北方的粽子則大多以肉類為主料,比如北京的棗糕肉粽、天津的鹽水粽、山西的辣肉粽等。
第三段:品嘗的技巧
對于我來說,品嘗粽子也有一些小技巧。首先,要選好粽葉,粽葉不僅葉子質(zhì)量要好,而且要選味道好的,這樣煮出來的粽子才會更加美味可口。其次,要選擇新鮮的包肉,即肉餡鮮嫩,口感好,更有營養(yǎng)價值。最后是火候,要用中火慢煮,保持水面不沸騰,直到粽葉變軟為止。這樣做出來的粽子糯香又鮮美。
第四段:美食與文化
粽子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不僅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文化。各地的粽子文化形成了種類繁多、風(fēng)味各異的粽子品牌,但在不同地區(qū),粽子都是用來紀念古代傳說的。除了楚國屈原的故事,長白山的堅松粽纏繞著“蟾蜍跳泉”的吉祥寓意,湘西州的姜蔥肉粽則是紀念霸業(yè)夫婦的愛情故事。可以看出,粽子不僅僅是味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延續(xù)。
第五段:總結(jié)
端午吃粽子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文化,也是中國人團圓和思鄉(xiāng)寄情的象征。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家人團聚在一起品嘗美味的粽子,不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情感的凝聚。在今天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我們更應(yīng)該把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文化傳承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讓美食與文化相得益彰。當(dāng)然,在享用粽子的同時,也要保證自己的飲食健康,不能過度油膩,保持適度的數(shù)量,才能享受到美味的同時也保證了健康的身體。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四
端午節(jié),最開心的事莫過于吃粽子。我決定和媽媽一起動手,包美味的小粽子。
花生、豆子和米被媽媽摻在一起泡好了,葉子也放在開水中煮好撈出,泡涼水了。我按捺不住興奮,順著一個方向開心的攪拌起米來了。哦!對了,還有蜜棗。告訴大家,我媽媽其實也不會包粽子,她請了位阿姨當(dāng)幫手。我一定要好好的學(xué)習(xí),以后就可以包粽子給爸爸媽媽吃了。
阿姨超級厲害。只見她拿起了三片葉子,就跟變戲法似的,一下就窩成漏斗狀了,抓了一把米,又在中間放了一顆棗,接著又放了些米,直到填滿為止,只見她用手指壓緊實,又把口封好,打了個結(jié)。就這么幾下,粽子就包好了。
我有模有樣的學(xué)著,可怎么也不會弄。阿姨告訴我手不能松,一定要壓緊,這樣才不會松散而且口感會更好。在阿姨的幫助下我終于包好了個三角形的`粽子,樣子怪怪的,可我還是特開心。
聞著家家戶戶飄出的粽香味,我感受到了傳統(tǒng)端午節(jié)魅力。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五
我國有許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可我最喜歡端午節(jié)了!
端午節(jié)是在農(nóng)歷的五月五日,到這天時,人們都會喝雄黃酒,灑雄黃水,而且還要包粽子。我想學(xué)包粽子,就跟著媽媽學(xué)包粽子。我先把碧綠的蘆葉折成三角形,再把糯米放進去,然后把鮮紅的棗子放進去,用繩子系住。再放進鍋里慢慢用火煮熟。煮熟后打開鍋蓋,頓時,一股芳香撲鼻而來。吃一口,那滋味叫一個美啊!
我一邊吃著親手包的粽子,一邊聽媽媽講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是因為秦王要來攻打楚國,屈原提出抗秦的提議遭到了貴族的反對,并且勸楚王將屈原革去職位,楚王聽了子蘭的話,就將屈原流放在楚國的各個地方。屈原在流放中寫了很多部書。最后跳河而死。楚國的百姓為了紀念屈原,紛紛打撈屈原的身體,一個漁夫把雞蛋餅拋入水中,說:“為了不讓魚兒們不吃屈原的身體,我決定把食物扔下去?!币粋€醫(yī)師把雄黃灑扔下去,說:“我這是讓魚兒們醉倒?!?BR> 這就是端午節(jié)的由來。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六
轉(zhuǎn)眼又到了端午節(jié),它除了讓人想起龍舟盛會以外,粽子的美味更令人神往,也是我夢寐以求的日子。我長這么大還沒吃過我家自己做的香噴噴的粽子,據(jù)我奶奶說味道好極了。自己做的粽子可以隨心所欲地加上自己喜歡的食物和配料。因此,今年我死纏爛打,軟磨硬泡,爸爸媽媽被我弄得沒辦法,只好同意了。
一切準備就緒后,我爸先將豬肉、香菇切成方塊,然后將豬肉放在鍋中炒制,加些事先準備好的調(diào)料炒出香味,才將豬肉撈起。接著,將香菇和事先泡制好的食物調(diào)好配料后一同炒熟,剩余湯汁炒以預(yù)先洗凈的上等糯米,至所有的汁都被上等糯米吸收進去為止,再放入剛才所炒的料一起拌勻。
接下來,該我媽媽上場了,我靜靜地站在一旁看。只見,媽媽取了兩張碧綠的箬竹葉子重疊在一塊,雙手抓住葉子兩端,輕輕向中心一卷,熟練地卷成圓錐形,放于左手掌中,右手用勺子舀了些剛才炒制好的餡料裝進圓錐形里邊,直到把圓錐形填滿了。這時,只見媽媽右手拇指和食指將葉子兩頭捏住輕輕向前一壓,再一個小的反剪,交于左手握牢不放松,空出來的右手拿一繩,一頭用牙齒咬住,一頭用右手拽緊,沿粽子腰間繞兩圈扎緊系牢。一個綠瑩瑩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看得我目瞪口呆。接著,媽媽繼續(xù)不厭其煩地包著,包著這有棱有角的小東西。
等待中,我覺得粽子真是個有意思的小東西,只需用那么幾張碧綠的箬竹葉把糯米和餡料包起來,蒸煮一番,糯米和餡料就帶上了箬竹葉味兒,而且家里也彌漫著淡淡的清香。我真喜歡由粽子而帶來的這清香的味兒,也希望明年我家還能繼續(xù)飄著這清香的味兒。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包粽子的心得體會作文集錦二
這端午節(jié)有個來歷,傳說從前有一個叫屈原的偉大愛國詩人,因為反對妥協(xié),主張聯(lián)齊抗秦,受到楚國權(quán)臣的打擊和陷害,先后遭到杯王和頃襄王的貶謫和放逐。屈原離開郢都以后,沿長江東下,踽踽獨行,顏色憔悴,披著長發(fā),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不知道為什么世界會是這樣黑白混淆,忠奸顛倒,美丑不分。他禁不住內(nèi)心的憤怒,一面大聲呵斥吟誦,一面提起筆來,洋洋灑灑在石壁上寫下一篇奇絕千古的《天問》。他深知自已無法同現(xiàn)實調(diào)和,最后自投于汩羅江,結(jié)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當(dāng)?shù)乩习傩远挤浅W鹁春蛺鄞髑?,生怕他的尸體被魚吃掉,就投下一種用棕葉包米的東西——棕子喂魚,好讓魚不去吃屈原。以后,每年都以此方法來紀念屈原。
今天正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聞到濃濃的棕子清香,于是趕緊洗涮,急不可待地坐到餐床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我想:為什么象屈原這樣的忠臣要被放逐,還要遭到壞人的打擊和陷害,那些奸臣為什么不會考慮國家會不會被人家吞并掉,總有一天,國家肯定要栽在他們的手里,還有那個笨大王,怎么也不知道屈原是個忠臣呢,真是笨。雖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點不影響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這個端午節(jié)我過的真開心,我真希望現(xiàn)在的每一天都是端午節(jié),讓我每一天都吃到美味可口的粽子!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包粽子的心得體會作文集錦三
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座位于長江口的小島,鐘靈毓秀,風(fēng)光旖旎,物阜民豐。幾年前,我背井離鄉(xiāng)只身來到上海求學(xué),在這座鋼筋混凝土的都市中,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與日俱增,而除了難以割舍的一份親情外,令我難忘的還有那清香醉人的粽子。
在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一到,家家戶戶都忙著采蘆葉。差不多全村人都出動了,成群結(jié)隊的,不久,所有的河灘上都洋溢著此起彼伏的笑聲了。
采完蘆葉,便回家包粽子了。在我看來,包粽子簡直可以說是門藝術(shù):先把采來的蘆葉用沸水煮半個小時,取出后用涼水浸泡,再用刀把葉柄切平,便可以包了。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可以加入花生、赤豆、紅棗、蜜餞等,比較講究的人家還包摻入咸精肉的“肉粽”,味道自然與眾不同。母親是個精打細算的人,不舍得花錢買紅棗或是蜜餞,更別提包“肉粽”了,只是用過年時余下來的兒兩赤豆包粽子給我吃,但味道也一樣香甜。
粽子的形狀更是層出不窮。最常見的要屬“寶塔粽”,差不多就是一個立體的方錐形,是所有粽子中個頭兒的。還有一些也比較常見,像方粽、菱粽、子母粽等,個個美觀大方,清香可口。而最為匠心獨具的要算“鴛鴦粽”了——把兩個同等大小的粽子用紅線連起來,美其名曰“千里姻緣一線牽”,以示夫妻相互依靠、恩恩愛愛。
家鄉(xiāng)有送粽子的習(xí)俗。每年這時,家家戶戶都會提著自家包的粽子走親訪友,相互饋贈。開始或許只是一種禮尚往來,可不知不覺中卻成了端午節(jié)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
包好的粽子不僅自己吃、送人吃,還要精心包兒個,用線綁在一起投到河里,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小時候,天真的我也曾問過母親:“為什么要紀念屈原?為什么要把好吃的粽子白白投進河里?”母親笑笑:“因為他在善良人的心中永遠值得紀念?!碑?dāng)時我對母親的話并不了解,如今想來,卻是富有哲理的。這正是勞動人民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的體現(xiàn)。因為他們的心是雪亮的,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或是嫉惡如仇,或是從善如流,且永遠是那么地?zé)o私,就如同粽子餡中的糯米那樣純正,又不乏蘆葉那般的清香。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包粽子的心得體會作文集錦四
我記得老師給我們講過端午節(jié)的由來。我說“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是出國的一位大臣,他非常愛自己的國家,屈原眼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而國王又不聽他的建議,去抵抗秦國的侵略,他心如刀割,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他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fēng)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媽媽說咱回家包粽子好嗎?我很爽快地說:“好,咱包八寶粽子吧”。
包粽子的過程:第一,先把、糯米、紅豆、葡萄干、花生、綠豆、豇豆、蕓豆、玉米粒泡半個小時。這是把粽葉洗洗,造好捆粽子的線。
第二步,包粽子時先把兩片粽葉疊在一起,握成錐形,然后放進泡好的粽子餡,再把粽葉對折過來把餡包嚴用線捆住,一定要捆緊了。因為煮的時候,米受熱會膨脹。
第三步,就是煮了,煮半個小時就好了。
我感覺自己包的粽子比超市賣的還好吃,因為這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所以自己感覺好嗎。
篇二:端午節(jié)包粽子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習(xí)俗,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泡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北方有北方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吃粽子的習(xí)俗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地區(qū)。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等。端午節(jié)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以愛國詩人屈原而展開,傳播各地,屈原之民人人皆知,大家用粽子悼念烈士。
今天媽媽就要教我包粽子!
終于該我包了,我也像媽媽那樣把兩片粽葉重疊一部分,再卷成漏斗狀,我也抓了一小把糯米塞進了粽葉里,可因為我的手松了一下粽葉里的糯米全掉了出來,地上臟兮兮的,“失敗不怕重要的是堅持,再來!”媽媽鼓勵我,第二遍我終于越過了那個坎,第三步就該放東西了我挑了一大塊蜜棗放了進去,然后又放了一把糯米,可我在用白箱包的時候,包不嚴好多糯米都灑了出來,媽媽教導(dǎo)我說:“在粽葉里面放東西不能放得太多,要不然就會潵出來”“毆”我點了點頭,看我再三努力的面上,成功的光芒終于照到了我身上,我成功包好了一個粽子,雖然看著不怎墨陽,但很好吃。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包粽子的心得體會作文集錦五
今天是端午節(jié),我親愛的老媽有事,所以把我“托”到了王別格家。
我剛一沖進門,就看到了王別格和岳阿姨在餐桌上忙活。王別格一見我來了,就讓我一塊兒包粽子。怎么辦?我可是個包粽子的“大菜鳥”啊!叫我吃粽子還行,叫我包粽子還不如讓我去毀粽子呢!我當(dāng)時那個汗那。我直愣愣的站在那里?!翱禳c過來!”王別格又朝我喊道。我_奈只好硬著頭皮走了上去,說:“呃,這個嘛,我不會?!蓖鮿e格不以為然的說:“我也不會嘛,我第一次包粽子的時候還把粽子包成了沙漏,一松手,米”嘩嘩“的往下流”。我只好拿起一片竹葉跟她學(xué)了起來。“首先,把竹葉對折,再折一個小角。”,王別格向我演示完就來檢查我折的怎么樣。“哎呀。這是吃的,你不要把她當(dāng)成卡紙折啊!”王別格對我說。我無可奈何,只好重新折了一次?!班?,這次還不錯”聽到了她說的話,我大大的松了一口氣。看樣子,她不會再叫我重新再折一遍了?!敖又阳杖~打開,握住下面”王別格一看,說:“做的還不錯,現(xiàn)在要放餡兒了。先放一勺米,再放一勺豆,然后再放一勺米,然后再放半個棗,最后放一勺米?!蓖鮿e格說的太快了,我有暈,于是對她說:“你直接告訴我要幾勺米、幾勺豆、幾勺棗就可以了,我自己搭配。”岳阿姨說:“其實這個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口味來搭配。”我曰:“那我就光加米,不加豆,也不加棗?!蓖鮿e格說:“不行,就你喜歡那種口餡,別人都不喜歡。誰知道你你包的粽子是哪個呢?”我立刻反駁道:“做個記號不就得了?”由于往下我不能做了,所以那個半成品被送到了岳阿姨那里,叫她幫忙“整整容”,再“縫好皮膚”。
該煮粽子了。阿姨先把粽子倒進“盆地”(小鍋)里,又把一盆水倒進“盆地”里,讓水沒過粽子,使所有的粽子“溺水”,無一幸免(當(dāng)然不能有幸免的了,不然,怎么吃呀)。然后,煮上兩個小時,再悶上半個小時,粽子就煮好了。
王別格一聽說粽子煮好了,便飛也似的跑向餐桌。岳阿姨剛把粽子端上來,她便迫不及待地把一個粽子撥開,把粽子用筷子一分為二,小口小口的品嘗完了,對粽子贊不絕口。我被她所逼,原本想“付出無回報”的,但被她硬塞進了大半個粽子。噎的我直翻白眼,不得不以跑步的方式來緩解我那可憐腸胃的壓力。
這可真是個有喜也有憂的端午節(jié)。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七
第一段:引言(150字)
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很好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載體。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端午節(jié),學(xué)校組織了一次活動,讓孩子們在學(xué)習(xí)中感受端午節(jié)的氛圍,這次活動讓我們孩子們開心又充實。下面我將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包粽子的過程(250字)
這次活動我們孩子們真的是玩的興高采烈,因為我們要包粽子。孩子們分成小組,每個小組有兩個家長來協(xié)助,并給我們介紹了粽子的起源和文化內(nèi)涵。以及粽子的特點和做法。隨后,我們開始動手包粽子,先是調(diào)配餡料、洗好粽葉、擺好粽葉的形狀,然后裝餡,再上縫線,最后彎成三角形。盡管包粽子需要耗費心思和體力,但孩子們卻非常興奮,因為包好的粽子都是他們自己做的,他們常常相互競賽,誰能先包好就是誰最棒。最后,孩子們的粽子成功的煮好了,在共同的歡呼聲中,品嘗起來非常的美味。
第三段:體會粽子背后的文化(250字)
每個人的孩子包出來的粽子不同,但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共同的理解:粽子背后的文化。除了旨在讓孩子們體驗包粽子的歡樂和感受粽子的美味以外,活動還通過一系列互動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了解到端午節(jié)的起源,了解粽子的文化內(nèi)涵。 其中,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習(xí)俗方面的內(nèi)容,了解到中國古代人民為了紀念屈原,在端午節(jié)的時任敲擊鼓,高懸彩旗和劃龍舟等等。孩子們紛紛表示,以后要多了解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了解它們背后的故事和含義。
第四段:參與活動后的心情變化(250字)
通過參與這次活動,孩子們的心情和性格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包粽子班活動不僅增強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同時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孩子們紛紛表示,以后還要多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學(xué)習(xí)祖國的歷史。參與活動的過程,是孩子們認識世界并塑造自己的過程,也使他們在自信與生長中不斷發(fā)展。
第五段:總結(jié)(300字)
通過這次活動,我感到端午節(jié)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日,也是一個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活動中我除了參與包粽子的過程之外,還和同班的小伙伴們一起分享粽子的文化內(nèi)涵。我們談笑風(fēng)生,分享了彼此的看法和體會。通過了解端午節(jié)和包粽子的歷史文化,我感到自己更加親近了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更加重視我自己文化的根基,這次活動讓我覺得學(xué)習(x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可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總之,這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體驗到了包粽子的快樂,也領(lǐng)略到了端午節(jié)的文化,讓孩子們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知識和精神,更加堅定了孩子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我相信,這種體驗和感悟,在孩子們的成長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篇八
要過端午節(jié)了,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今天,我就和我媽媽學(xué)起了包粽子。
看,已經(jīng)開始了。我媽媽先倒好江米,用水泡上,又把粽葉和花生也泡上了。大約過了半小時,我們就開始包粽子了。
只見我媽媽先把一個粽葉卷成圓錐形,一會放江米,一會放蜜棗和花生,有的還放香腸呢,(想想都好吃*^__^*嘻嘻……)最后再把剩下的葉子翻過來,蓋在上面,然后用繩子一捆,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做好了。
我看得眼花繚亂了,只好憑著印象學(xué)著我媽媽的樣子做了。當(dāng)我卷好粽葉放江米時,江米卻“跑”了。我一看,原來粽葉底下沒封好口,結(jié)果成了漏斗,江米就順著口漏了。請教我媽媽后,我又重新卷,這次讓粽葉重疊著,你看,江米就老老實實地待在粽子里了。
可是沒過多久,新問題就又出來了:我的粽葉怎么也蓋不住了,成不了型。這時我媽媽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說:“你放米太多了,少一點就蓋住了?!蔽衣犃酥螅胄虐胍?,但還是剝走了一些米,果然一下子就蓋上了。(我高興啊~)趕緊著,用繩子系牢,一個粽子就在我的手中誕生了。
等我媽媽和我全部做好后,就放到鍋里煮,那個時間長啊,饞得我口水都流出來……
終于出鍋了,聞著粽葉散發(fā)出的清香,品嘗著自己親手做的粽子,我的心中香甜無比!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