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制定應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確保教學內容的覆蓋度和深度。那么,如何編寫一份完美的教案呢?首先,我們要明確教學目標,確保目標明確、具體、實際可行。其次,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抓住重點、難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設計合理的教學步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另外,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最后,在教學評價方面,要多樣化評價手段,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幫助。通過學習這些教案,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年級和學科教學的特點和難點,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一
師:由于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而產生電流的現象叫電磁感應現象,它是根據電流能生磁逆向思維而獲得的科技成就,是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經過的探索在1831年首先發(fā)現的。在這個現象中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這個發(fā)現,使人類大規(guī)模用電成為了可能,開辟了電氣化的時代。
生:歸納: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_____________。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二
知識目標。
(1)知道熱機的效率。
(2)了解提高效率的途徑。
能力目標。
用物理圖表分析問題的能力,聯系實際思考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技術與社會的聯系,建立廢物利用的觀念.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從提出問題入手,讓學生思考熱機中的效率指的是什么,講解了熱機的效率并指出了蒸氣機的效率很低,內燃機的效率較高.又詳細分析了內燃機的能流圖,并說明了其中損失的能量是哪些,而有用的機械能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對于火電站教材也利用能流圖詳細的'介紹了各個過程中的能量損失,而轉化為電能的部分也是其中一部分.并指出了造成能量損失的一些原因.
在此基礎上,教材聯系實際情況,分析了提高熱機效率的方法,人們利用損失的能量開闊思路用于其他的用途,達到了又節(jié)省能源又廢物利用改善了環(huán)境.
教法建議。
本節(jié)內容建議用學生實驗探究和自主學習的方法,利用能流圖分析問題還是首次接觸,可以結合圖解幫助學生想像,提高學生觀察能能力,分析能力.本節(jié)的一個較大特點是緊密聯系實際,考察了能量在具體過程中的損耗,要注意讓學生細致的分析問題,養(yǎng)成縝密的思維形式.注意聯系實際的教學,學生要能夠利用所學到的提高效率的方法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解決簡單的問題.教學中要結合技術和社會的關系,了解熱電站相比一般的火電站的優(yōu)點,并結合所生活的社區(qū),思考關于節(jié)能和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熱機的效率。
【重難點】熱機的效率及影響熱機效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提高熱機效率的方法和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方法1、說明熱機不能把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全部利用,其中有一部分散失了,從而得出熱機的效率,可以畫餅圖分析出熱機效率的定義。教師提供資料,說明一些機械的效率,例如蒸汽機、汽油機、柴油機等的實際效率。
教材中有內燃機和火電站的能流圖,學生觀察內燃機能流圖,思考哪些是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散失的能量,對于火電站也可以思考哪些是用來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損失的能量。
方法2、教師在介紹完熱機的效率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本上的內燃機和火電站的能流圖來畫出餅圖,從餅圖中分析出哪些是用來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損失的能量。
學生可以自行收集信息,說明一些機械的效率,并從中分析出內燃機的發(fā)展趨勢,這種方法適用于教師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并善于控制課堂。
二.熱機效率的應用。
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分析和探究的參考問題有:如何提高熱機的效率;熱電站是怎樣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的。
探究活動。
實驗探究:汽油機的效率。
【課題】調查汽油機的效率。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調查汽油機的效率,并就其不合理的地方盡量提供建議.
【備注】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fā)現新問題。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三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能力,會在實驗中記錄必要的數據,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演示用:兩端開口的玻璃圓筒、側壁開口的玻璃圓筒、橡皮膜、壓強計、水、鹽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節(jié)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9題裝置。
學生用:壓強計、200ml的量筒、水、鹽水(以上器材,每兩位學生一組)。
1.什么叫壓強?寫出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
2.壓強的單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問題,由學生回答,回答有錯的請另外的學生糾正或補充,然后由教師評講。
問題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對支承它的物體表面有壓強。液體也受到重力作用,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盛在容器內對容器底部、側壁和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會有哪些特點呢?(板書課題:第二節(jié)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
1.演示、講述。
(1)演示實驗:將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開;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筒內(倒水前,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筒口相平),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側壁開口處扎有橡皮膜的圓筒(倒水前,也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側壁筒口相平),又請同學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講述:根據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于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教師板書)。
2.學生分組實驗:。
(1)講述設問: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這個壓強有什么規(guī)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部壓強的規(guī)律。
(2)介紹壓強計:介紹時,用手指輕輕按一按金屬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面出現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
(3)講述實驗步驟:。
一面講述,一面演示。接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的“實驗步驟”,弄清楚應當怎樣做實驗,通過實驗要研究什么問題。實驗時,注意金屬盒口朝著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體(水或鹽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時,觀察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認真做好記錄。
(4)學生按步驟進行實驗(一部分同學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學用鹽水做)。
實驗中,教師注意指導、檢查,著重檢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記錄數據和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3.課堂討論(教師問,學生答)。
問:當把壓強計連著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屬盒放入水中(或鹽水)時,在u形管中觀察到什么?(學生答:u形管的兩管液面出現高度差)。
問:出現這個高度差,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表明液體內部有壓強)。
問: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兩管液面還有沒有高度差?又說明什么問題?(仍有高度差,表明液體內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問:將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著不同的方向,這個高度差是否相等?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這個高度差相等,表明液體內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問: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處時,這個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6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比在3厘米處大,9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更大,表明液體內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問: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為什么鹽水比水大?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答:因為鹽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的壓強也越大)。
4.小結:。
教師根據剛才的課堂討論、師生對話,簡要進行歸納,表揚同學們認真做實驗的情況,鼓勵同學們對問題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師再把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簡述一遍,分別把各點結論進行板書。
1.講述:這節(jié)課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同學們分組實驗,知道了液體壓強的產生和液體內部壓強的規(guī)律,同學們很有收獲,今后還要繼續(xù)努力,發(fā)揚這種研究問題的精神,認真學好物理知識。
2.請同學們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1.演示第三節(jié)課文后練習第1題和章后習題第9題的實驗。
2.課堂討論,學生舉手發(fā)言回答對演示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最后由教師進行小結。
1.課后把剛才所做的兩個演示實驗(即第三節(jié)后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的解釋寫在課本上題目的旁邊。有條件的同學回家可把這兩個實驗做一做。
2.把第三節(jié)課后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8題做在作業(yè)本上。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四
1、復習提問:請舉例說明機械能可以轉化為內能。
學生舉例:打氣時氣筒會發(fā)熱。
用鋸子鋸木料時鋸條會發(fā)熱。
2、剛才的事例都說明機械能可以轉化為內能,那么反過來想內能會轉化為機械能嗎?
(二)進行新課。
一、探究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1、演示實驗:水蒸氣沖開橡皮塞。
現象:在水沸騰一段時間后,橡皮塞被水蒸氣沖開。
思考:這個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引導回答:說明了水蒸氣的內能會轉化為橡皮塞的機械能。
械能的效率較低。能不能把燃料移到內部去燃燒,來獲得更大的機械能?
2、介紹書中的實驗:酒精燃氣沖開蓋子。
學生看書中的內容,了解這個實驗的做法及實驗現象。
理解:這個實驗說明了酒精燃氣的內能快速轉化為蓋子的機械能。
理解:這個實驗說明了把燃料移到容器的內部去燃燒,可以獲得更大的機械能。
二、熱機。
1、熱機的原理:將燃料燃燒時放出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
2、熱機是熱力發(fā)動機的簡稱。
3、閱讀:“生活、物理、社會”,了解熱機的發(fā)展史。
蒸汽機――內燃機――噴氣發(fā)動機――火箭發(fā)動機。
三、汽油機的工作過程。
1、今天我們來學習熱機中的內燃機的代表:汽油機。
內燃機:燃料在氣缸內燃燒的熱機。汽油機是最常見的內燃機,以汽油為燃料,
2、構造(觀看活動掛圖,邊指示邊講解)。
進氣門,排氣門,火花塞,汽缸,活塞,連桿,曲軸。
(介紹名稱的同時,介紹各部分的功能)。
3、沖程:活塞從氣缸一端運動到另一端叫做一個沖程。
4、工作原理。(結合活動掛圖的演示)。
(講解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活塞的運動方向、氣門的開閉、連桿、曲軸的運動情況)。
內燃機的工作過程以一個循環(huán)為一個單元,一個循環(huán)又分為四個沖程。
開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氣缸上端,進、排氣門均關閉。工作時,活塞由上向下運動,進氣門打開,排氣門仍關閉。由于缸內體積增大,壓強減小,空氣和汽油的混合氣體被吸入氣缸。這是第一個沖程,吸氣沖程。
活塞運動到最下端,就開始轉為向上運動。這時進氣門、排氣門都關閉,混合氣體被強行壓縮,使氣體的溫度升高,壓強增大。此時是機械能轉化為內能。這是第二個沖程,壓縮沖程。
花,使燃料猛烈燃燒,產生高溫高壓氣體,高溫高壓燃氣推動活塞由上向下運動,通過連桿帶動曲軸轉動。實現了內能向機械能的轉化。這是第三個沖程,做功沖程。
做功沖程結束,活塞繼續(xù)由下向上運動,進氣門關閉,排氣門打開,燃燒后的廢氣被活塞推出缸外。這是最后一個沖程,排氣沖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運動,從此進入下一輪循環(huán)。
5、重點強調能的轉化。
在壓縮沖程中活塞向上運動壓縮汽缸中汽油和空氣的混合氣,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在做功沖程燃氣對活塞做功,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其余三個沖程靠消耗飛輪的慣性來完成。
6、熱機的啟動。
熱機不能自行啟動。開始運轉時,要靠外力使飛輪和曲軸轉動起來,由曲軸通過連桿帶動活塞運動,以后內燃機才能自己工作。
7、熱機的應用。
汽油機比較輕巧,常用在汽車、飛機和小型農業(yè)機械上面。柴油比較便宜,但柴油機比較笨重,主要用在載重汽車、拖拉機、坦克上面。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五
一、電阻的定義: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二、電阻的單位及其換算。
三、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導體的電阻大小是由導體的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決定的,還與溫度有關。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導體越長電阻越大;橫截面積越小電阻越大;大多數導體溫度升高時電阻增大,少數導體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四、變阻器。
1.滑動變阻器:(1)構造;(2)原理;(3)用途;(4)連接;(5)注意。
2.電阻箱:拔插式電阻箱和旋盤式電阻箱,優(yōu)點是可直接讀出連入電路中的阻值。
五、電工材料:導體、絕緣體。
2、絕緣體(1)定義:不容易導電的物體;(2)原因:缺少自由移動的電荷。
六、歐姆定律的表述:導體中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七、數學表達式及變形公式:i=u/r,u=ir,r=u/i。
九、歐姆定律的應用。
電流(i)電壓(v)電阻(r)。
串聯電路。
并聯電路。
第十五章電功電熱。
一、電功。
1.定義:電流所做的功。
2.電流做功的實質:電流做功的過程是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的過程,電功是電能轉化的量度。電功是過程量,電流做功時,總伴隨著能量狀態(tài)的變化。電流通過用電器所做的功的數值與該用電器此時消耗的電能數值完全相同。
3.電功的公式及其變換式:w=uit(變換式w=u2/rt,w=i2rt),即電流在某段電流上所做的功,等于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路中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的乘積。
4.電功的單位;焦耳(j)、千瓦時(kwh)。
5.電功測量:電能表是測量電功的儀表。
二、電功率。
1.定義及意義: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電功率。電流做功不僅有大小而且有快慢之分。用電器的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電功率大的用電器只能說明用電器電流做功快,并不表示電流做功的多少。
2.公式:p=w/t=uit=ui,該公式適用于任何電器。
3.單位:瓦特(w),千瓦(kw)。
4.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額定電壓是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額定功率是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
5.測小燈泡的電功率:(1)實驗原理;(2)實驗電路圖;(3)實驗步驟;(4)數據處理。
三、焦耳定律。
1.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
2.焦耳定律的數學表達式:q=i2rt。
四、熟記電學中基本量的規(guī)律和特點,進行電功、電功率和電熱的計算。
物理量(符號)公式單位(符號)串聯電路特點并聯電路特點。
電功(w)。
電功率(p)。
電熱(q)。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六
(1)知道液體內部壓強公式,能用該公式簡單說明一些物理現象;
(2)通過觀察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能用液體壓強公式解釋帕斯卡實驗,培養(yǎng)學生用理論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實驗,引導學生初步學習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之一。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液體內部壓強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邏輯性強、科學嚴密的特點;
(2)通過帕斯卡實驗的學習,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
用液體壓強公式解決相關問題。
活動設計。
1.提出問題設計方案。
演示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引導學生回憶上堂課實驗得出的結論?;貞洸⒒卮鹨后w壓強的特點。
強調:得到的這個規(guī)律是定性的,我們能不能具體測出液體內部一點上的壓強是多大呢?
同學們有沒有什么方案?對于定量測量,開始時,學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師提醒下大膽猜想,慢慢接近主題:
提出方案環(huán)節(jié)銜接不上時,教師適當分解問題,如:
(1)橡皮膜凹進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體給它向上的壓力被壓進玻璃管中去。
(3)能否從受力平衡入手來測量液體給橡皮膜的壓力?
(4)可以給膜施加一個向下的力與壓力平衡。測量這個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體壓力的大小。
(5)壓強怎么計算?
(6)壓強=壓力/膜的受力面積;往管內加一定的水或沙,它們的重力等于壓力。
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實驗方案。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綜合思考形成設計方案,寫在設計卡片上。
請學生報告自己的實驗方案或對各個問題的回答。教師進行適當點評和改進。交流討論實驗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選方案,推導公式畫出燒杯、玻璃管的結構圖,帶領學生對橡皮膜進行受力分析,畫出受力圖,分析f水柱=g水柱=水gh水柱s。
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水gh水柱。能正確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導出液體壓強公式。
進行演示實驗,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平衡時管內水面與燒杯水面的關系。
提示:加入水時,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離,即對應位置的深度。
這也和我們以前得到的結論“越深的地方,壓強越大”是一致的。注意到最終管內水柱與液面相平。
最終明確公式中常用的h即為液體該處的深度。
3.推廣結論推廣得出:液體內深度為h處的壓強為:p=gh。
意識到公式中的h是液體的深度,該公式適合于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
指出推廣公式的物理意義,適合于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結合公式,分析影響液體壓強的幾個因素。知道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有:液體密度、該處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實驗一定量的水改變深度將會得到不同的壓強值。帕斯卡實驗剛好驗證了這個結論。
演示以下實驗:觀察現象,關注實驗現象及結論。
緩慢提高漏斗,達到一定高度時,氣球破裂(課前注意反復試驗,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時再加水)。針對教師問題積極猜想:
(1)提高漏斗,不會有變化;
(2)提高漏斗,氣球會破。
提問:氣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聽取學生的解釋,適當總結。一些同學能夠根據壓強公式解釋現象。
引入數據講解書上例題。積極思考例題計算過程,對實驗現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問:生活中有沒有類似帕斯卡實驗的現象發(fā)生?我們是怎樣利用液體這個特性的?展開討論,舉出類似的例子。或在教師提示下將關注并收集相關資料。
三、課堂小結(1)液體內h深度的壓強公式;
(2)定量計算及定性解釋帕斯卡實驗。
四、課堂練習討論完成“發(fā)展空間”中“自我評價”的第3題。
【實踐活動】。
(1)利用身邊材料,自己動手做一做帕斯卡實驗,加深液體壓強公式的理解。
(2)收集關于三峽大壩的相關資料,包括壩體的形狀、高度、寬度等數據及壩體設計原理等,形成小型書面總結。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七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描述電磁鐵,說明電磁鐵的工作原理。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線圈匝數的關系。
3.能說明電磁繼電器的結構及工作原理,了解電磁繼電器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說明書和觀察電磁繼電器,知道如何使用電磁繼電器,會說明電磁繼電器在實際電路中的工作過程。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認識電磁鐵的實際應用,加強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jié)內容是“電生磁”知識的延續(xù)與應用,簡單講電磁鐵就是帶有鐵芯的通電螺線管,利用鐵芯使磁性增強。電磁鐵在實際中應用廣泛,如本節(jié)中的涉及的電磁繼電器、電鈴和自動控制電路等,所以本節(jié)重點是研究電磁鐵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既是為后面的應用服務,也體驗了實驗探究的過程,強化利用實驗得出結論的能力。電磁鐵與永磁體相比具有磁性可控、磁極可控的優(yōu)點,電磁繼電器利用了電磁鐵磁性的有無可以利用電流的有無來控制這一特點。通過對電磁繼電器工作原理的了解,掌握利用低壓控制高壓、弱電流控制強電流的方法。雖然電磁繼電器在很多用電器中有廣泛應用,但學生獨立接觸電磁繼電器的機會較小,很難單獨來研究它的工作過程,所以利用掛圖、模型等了解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應用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
重點:實驗研究電磁鐵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
難點: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應用。
三、教學策略。
電磁鐵的學習可以從通電螺線管開始,因為電能生磁,但通電螺線管的磁性很弱,在實際中應用較少,通過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在螺線管中插入鐵芯的方法可以增強磁性,從而提出研究電磁鐵的意義。對比電磁鐵與磁鐵的優(yōu)缺點,得出電磁鐵的磁性可以利用電流來控制,不僅可以控制磁性的有無,還可以控制磁極、磁性的`強弱等,繼而提出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探究問題。在實驗中利用學生的分組實驗,繞制電磁鐵進行實驗,要利用到轉化的物理方法、控制變量的思想等,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驗方法,又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通過實驗得出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線圈匝數等因素有關;電磁鐵的磁極與電流的方向有關。電磁繼電器在實際應用中雖非常廣泛,但學生直接接觸的比較少,比較陌生,可以從圖片、視頻等入手,使學生對電磁繼電器有初步印象,它可以用于控制電路中,相當于一個開關,只是利用低壓控制高壓、弱電流控制強電流,所以電磁繼電器使用中大多要用到兩種電源:低壓控制電源和高壓工作電源。再展示掛圖或實物來分析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結合實例提出一些實際應用,了解它是如何控制電路的。
四、教學資源準備。
校園局域網、多媒體課件整合網絡、漆包線、規(guī)格相同的鐵釘2根、電源、開關、導線、大頭針、滑動變阻器等。
五、教學過程。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八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了解的焦點、焦距。
2.了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3.同發(fā)聲體發(fā)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4.通過實驗觀察得出凸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和凹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用具。
一、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問:在前一章光現象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有所了解的鏡子是什么?
生: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
問:那么生活中你們還知道哪些鏡子?
生:(比如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
問:你們講到的這些鏡與我們第一章所講到的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有什么不同?`。
(分別出示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
觀察后得出結論: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都是面鏡,不能透過光線,光線在面鏡的反射面上發(fā)生反射。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則能夠透過光線,凡是類似的這一些片我們都叫做。
還有哪些是我們經??匆姾徒佑|到的呢?(圖片展示:照相機的鏡片,望遠鏡的鏡片、顯微鏡的鏡片等等)。
二、進行新課。
[生]包括兩種:凸和凹。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在形狀上與剛才的這兩塊有稍許不同,你們怎樣區(qū)分它們,通過什么方法來區(qū)分它們。
[師]先看我投影出來的這幾塊分鐘是什么,辨認一下。
學生討論。
[師]我們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辨認它們的?對中間厚、邊緣薄的是凸反之則是凹。
(發(fā)下一組,其中既有凸也有凹,讓學生自行辨認它們。簡單的直觀的通過觸摸來辨別。)。
[師]凸和凹是怎么畫出來的?
課件演示。
我們看到兩個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塊凸,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主光軸這塊凸的中心叫做光心。
兩個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間部分就是一塊凹,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主光軸這塊凸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軸和光心是我們研究的兩個常用科學術語。
[師]下面我們來探究凸對光線的作用。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實驗。(用平面鏡取光做凸使光線會聚的實驗并記錄在白紙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的距離。然后取出另一塊不同的凸讓一位學生模仿剛才的實驗做一次看結果是否相同。最后換用凹,重做以上實驗,看有什么結果。)。
學生討論。
得出實驗的結論:
凸對光線有會聚的作用。不同的凸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
凹對光線有發(fā)散的作用。
(課件演示光路圖)。
由于凸對光線起會聚作用,所以我們看見太陽光是一束平行光,通過之后會聚于一個小而亮的點。我們把這個點叫做焦點。(這時太陽光與主光軸平行,焦點恰好在主光軸上)我們把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實驗中我們看到不同的焦距是不同的。
凹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光路圖)。
從光路圖出發(fā)我們來研究幾條特殊光線通過后的走向。
(分別演示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光線恰好通過光心,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凹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學過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發(fā)畫出逆向射入的光線光路圖)。
動手動腦學物理1、2小題作為課堂練習。
作業(yè):物理套餐的相應內容。
板書設計:。
第三章及其作用。
一、
1.凸和凹。
2.有關的幾個名詞: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3.(1)凸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2)凹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九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比熱容授課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比熱容是初中物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從日常生活常識出發(fā),說明物質在溫度變化時,吸收(或釋放)的熱量與物體質量和溫度變化量有關,從而為比熱容概念的引出作好鋪墊。然后安排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分析,最終抽象出比熱的概念,并進一步由比熱的定義說明其單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見物質的比熱表,并聯系實際討論一些日?,F象。同時比熱容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通過對它的學習,可以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本節(jié)在設計時運用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新;通過設計實驗,科學探究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通過聯系社會生活,拓展升華,來提升學生能力。
問:同學們有燒開水的'經歷嗎?
問:是一壺水容易燒開還是半壺水容易燒開?
問:將一壺水燒開還是燒熱,哪個需要時間長?
問: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板書: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水溫升高的多少有關。質量越大、水溫升高越高吸收熱量越多。
問:你能根據這一現象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嗎?
回答學生的提問然后板書課題。1、學生思考問題并回答
2、學生互相交流、反駁,對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補充完善,共同討論、回答、得出結論。
結論一:與水的質量有關,水的質量越大吸收熱量越多。
結論二:與水溫升高多少有關,水溫升高越多吸收熱量越多。
3、當老師提到美麗的青島海濱,同學們熱情高漲,討論熱烈,都會搶著回答。都有“腳在水中感到涼,在沙灘上感到暖”的生活經驗。
經過思考、討論后提出:物質吸熱,跟物質的種類有關系嗎?
問:同學們能對自己提出的問題作出合理的猜想嗎?同學們能談談猜想的依據嗎?
2上述的方法是我們物理研究中經常用到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研究方法?
3大家如何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請大家寫出實驗的步驟,并設計表格。
4請小組代表上講臺交流設計方案。
5分析同學們設計的方案。在這些方案中,哪些更優(yōu)秀?應選哪個方案進行實驗?
實驗操作時注意:盡管方案的設計者已考慮到了兩盞酒精燈的火焰要盡量一樣大,但實際上難以控制。最好用同一熱源,要求用開水。萬一水不開,也可考慮把這一裝置固定到鐵架臺上,墊上石棉網,用酒精燈加熱。還有此實驗玻璃儀器較多,要求同學們安全使用儀器。
師問:
1、根據實驗數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2、若要使質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熱量,怎么辦?
3、質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暖量后,升高的溫度一樣嗎?這說明了什么?
4、通過探究,現在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它們吸暖的本領是不一樣的。
5、如何比較不同物質的這種特性呢?
6、引導學生分析怎樣比較不同。
7、物質的吸熱能力。
8、請同學們想一下我們是怎樣給密度下定義的?要比較不同物質的密度,怎么辦?
這樣,通過類比不僅可以建立比熱容概念,同時可讓學生意識到比熱容和密度一樣屬于物質的基本屬性。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勢能包括: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并且通過實驗了解動能和勢能受哪些因素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物體的動能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實驗,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實驗探究加強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對物理學科的喜愛。
【重點】。
【難點】。
對質量相同,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速度相同,質量越大,動能越大的理解。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學生回答:流水、彈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動水車,將彈丸射出。
教師引導流水、彈丸都對外做了功,它們都具有能量,而這個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引出今天的課題——動能和勢能(板書)。
環(huán)節(jié)二:生成新知。
(一)動能。
1.教師引導:
草地上運動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它們身上具有什么能量?
學生根據導入以及課前的預習回答:動能。
教師總結: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板書)。
(二)勢能。
1.重力勢能。
學生回答:物體的質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板書)。
2.彈性勢能。
教師展示圖片:發(fā)生形變的網球拍和拉彎的弓具有什么能量?
根據重力勢能的學習學生回答:彈性勢能。(板書)。
追問:彈性勢能受什么因素影響?
學生回答: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板書)。
總結: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是常見的兩種勢能。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請學生判斷下列物體具有哪種形式的能量:
1、在水平公路上行駛的汽車;。
2、懸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
3、在空中飛行的飛機;。
4、發(fā)生形變的網球拍。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一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實驗探究和信息學習的方法.實例如下。
實驗探究: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圖書館、互聯網查閱有關半導體方面的資料,小組討論,總結半導體和導體、絕緣體的區(qū)別.
【板書設計】。
1.半導體。
概念。
與導體、絕緣體的區(qū)別。
2.半導體材料。
3.半導體的電學性能。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二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聲音的產生:物體的振動;。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真空不能傳聲。
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
二、樂音與噪聲。
1、區(qū)別:動聽悅耳的、有規(guī)律的聲音稱為樂音;。
難聽刺耳的、沒有規(guī)律的聲音稱為噪聲。
與情景有關,如動聽音樂在擾人清夢時就是噪聲。
2、聲音的三大特性:響度、音調、音色。
響度: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與離聲源的距離、振幅、傳播的集中程度有關。
音調:聲音的高低;與聲源振動的快慢(頻率)有關,
即長短、粗細、松緊有關。(前者音調低,后者音調高)。
例:熱水瓶充水時的音調會越來越高(聲源的長度越來越短)。
音色:聲音的特色(不同物體發(fā)出的聲音都不一樣)。能認出是哪個人說話或哪種樂器就是因為音色。
3、噪聲的防治:在聲源處、在傳播過程中、在人耳處;。
三、超聲與次聲。
1、可聽聲:頻率在20hz—0hz之間的聲音;(人可以聽見)。
超聲:頻率在20000hz以上的聲音;(人聽不見)。
次聲:頻率在20hz以下的聲音;(人聽不見)。
2、超聲的特點及其應用。
(1)超聲的方向性強:聲納、雷達、探測魚群、暗礁等。
(2)超聲的穿透能力強:超聲波診斷儀(b超)。
(3)超聲的破碎能力強:超聲波清洗儀、提高種子發(fā)芽率。
四、與速度公式聯合,解題時應依物理情景畫出草圖。
例:遠處開來列車,通過鋼軌傳到人耳的聲音比空氣傳來的聲音早2s,求火車離此人多遠?(此時聲音在鋼軌中的傳播速度是5200m/s)。
解1:設火車離此人的距離為s,則。
—=2解得s=727.6m。
解2:設聲音通過鋼軌傳播的時間為t,則通過空氣傳播的時間為t+2,則依題意有:
340(t+2)=5200t解得t=0.14s。
則火車離此人的距離為s=vt=5200m/s0.14s=727.6m。
1、在城市道路常見如圖所示的標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鼓號樂隊不能進入;b.禁止鳴笛,保持安靜;。
c.道路彎曲,行車注意安全;d.樂器商店的標志。
2.你的鄰居搞裝修十分吵鬧,干擾你的學習和生活,下列哪一個是無效的:()。
a.趕快將門窗關緊;b用棉花塞住耳朵;。
c將窗打開讓空氣加快流通;d.將棉被掛在窗戶上。
3.挑選瓷器時,常輕輕敲它一下,由聲音來判斷是否破損,是根據:()。
a.音調;b.音色;c.響度;d.以上都不對。
4.口琴和笛子同時演奏,我們一聽便能從聲音中區(qū)分出兩種樂器發(fā)出的聲音,這是因為兩種樂器發(fā)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
a.音調;b.頻率;c.響度;d.音色。
5.為了減少高速行駛的車輛產生的噪聲對公路兩側單位、居民的干擾,常在高速公路的兩側架設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這種有效、可行的防止噪聲的措施屬于:()。
a堵塞感受噪聲器官b控制產生噪聲的聲源。
c阻隔噪聲傳播的途徑d防止噪聲產生回聲。
6.吹奏笛子時,笛子發(fā)出的聲音是由振動引起的,鑼發(fā)聲的時候,用手按住鑼面.鑼聲就消失了,這是因為。
7.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m/s,人面對山谷對面的山峰喊一聲,2秒后聽到回音,則人與山峰之間的距離大約是m。.
8.聲音要靠傳播,登月的人只能靠無線電交流,因為聲音不能在中傳播.
9.噪聲會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試舉世2個例子。
(1)__________;。
(2)。
10.現給你如下器材:鋼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一個乒乓球(系著細線)、橡皮筋、鼓、一張紙、小錘。你任選器材設計三個有關聲現象的探究實驗,并按下表要求填寫。
器材。
實驗目的。
操作過程。
發(fā)生現象。
示例:鼓、小錘。
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
用小錘敲擊鼓。
11、某同學乘坐的汽艇遙對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聲,歷時5秒他聽到了回聲。問:
若他喊時離高崖是875m,則汽艇行駛的速度是多少?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一
師:由于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而產生電流的現象叫電磁感應現象,它是根據電流能生磁逆向思維而獲得的科技成就,是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經過的探索在1831年首先發(fā)現的。在這個現象中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這個發(fā)現,使人類大規(guī)模用電成為了可能,開辟了電氣化的時代。
生:歸納: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_____________。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二
知識目標。
(1)知道熱機的效率。
(2)了解提高效率的途徑。
能力目標。
用物理圖表分析問題的能力,聯系實際思考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技術與社會的聯系,建立廢物利用的觀念.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從提出問題入手,讓學生思考熱機中的效率指的是什么,講解了熱機的效率并指出了蒸氣機的效率很低,內燃機的效率較高.又詳細分析了內燃機的能流圖,并說明了其中損失的能量是哪些,而有用的機械能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對于火電站教材也利用能流圖詳細的'介紹了各個過程中的能量損失,而轉化為電能的部分也是其中一部分.并指出了造成能量損失的一些原因.
在此基礎上,教材聯系實際情況,分析了提高熱機效率的方法,人們利用損失的能量開闊思路用于其他的用途,達到了又節(jié)省能源又廢物利用改善了環(huán)境.
教法建議。
本節(jié)內容建議用學生實驗探究和自主學習的方法,利用能流圖分析問題還是首次接觸,可以結合圖解幫助學生想像,提高學生觀察能能力,分析能力.本節(jié)的一個較大特點是緊密聯系實際,考察了能量在具體過程中的損耗,要注意讓學生細致的分析問題,養(yǎng)成縝密的思維形式.注意聯系實際的教學,學生要能夠利用所學到的提高效率的方法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解決簡單的問題.教學中要結合技術和社會的關系,了解熱電站相比一般的火電站的優(yōu)點,并結合所生活的社區(qū),思考關于節(jié)能和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熱機的效率。
【重難點】熱機的效率及影響熱機效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提高熱機效率的方法和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方法1、說明熱機不能把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全部利用,其中有一部分散失了,從而得出熱機的效率,可以畫餅圖分析出熱機效率的定義。教師提供資料,說明一些機械的效率,例如蒸汽機、汽油機、柴油機等的實際效率。
教材中有內燃機和火電站的能流圖,學生觀察內燃機能流圖,思考哪些是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散失的能量,對于火電站也可以思考哪些是用來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損失的能量。
方法2、教師在介紹完熱機的效率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本上的內燃機和火電站的能流圖來畫出餅圖,從餅圖中分析出哪些是用來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損失的能量。
學生可以自行收集信息,說明一些機械的效率,并從中分析出內燃機的發(fā)展趨勢,這種方法適用于教師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并善于控制課堂。
二.熱機效率的應用。
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分析和探究的參考問題有:如何提高熱機的效率;熱電站是怎樣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的。
探究活動。
實驗探究:汽油機的效率。
【課題】調查汽油機的效率。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調查汽油機的效率,并就其不合理的地方盡量提供建議.
【備注】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fā)現新問題。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三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能力,會在實驗中記錄必要的數據,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演示用:兩端開口的玻璃圓筒、側壁開口的玻璃圓筒、橡皮膜、壓強計、水、鹽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節(jié)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9題裝置。
學生用:壓強計、200ml的量筒、水、鹽水(以上器材,每兩位學生一組)。
1.什么叫壓強?寫出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
2.壓強的單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問題,由學生回答,回答有錯的請另外的學生糾正或補充,然后由教師評講。
問題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對支承它的物體表面有壓強。液體也受到重力作用,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盛在容器內對容器底部、側壁和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會有哪些特點呢?(板書課題:第二節(jié)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
1.演示、講述。
(1)演示實驗:將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開;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筒內(倒水前,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筒口相平),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側壁開口處扎有橡皮膜的圓筒(倒水前,也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側壁筒口相平),又請同學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講述:根據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于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教師板書)。
2.學生分組實驗:。
(1)講述設問: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這個壓強有什么規(guī)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部壓強的規(guī)律。
(2)介紹壓強計:介紹時,用手指輕輕按一按金屬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面出現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
(3)講述實驗步驟:。
一面講述,一面演示。接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的“實驗步驟”,弄清楚應當怎樣做實驗,通過實驗要研究什么問題。實驗時,注意金屬盒口朝著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體(水或鹽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時,觀察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認真做好記錄。
(4)學生按步驟進行實驗(一部分同學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學用鹽水做)。
實驗中,教師注意指導、檢查,著重檢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記錄數據和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3.課堂討論(教師問,學生答)。
問:當把壓強計連著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屬盒放入水中(或鹽水)時,在u形管中觀察到什么?(學生答:u形管的兩管液面出現高度差)。
問:出現這個高度差,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表明液體內部有壓強)。
問: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兩管液面還有沒有高度差?又說明什么問題?(仍有高度差,表明液體內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問:將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著不同的方向,這個高度差是否相等?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這個高度差相等,表明液體內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問: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處時,這個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6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比在3厘米處大,9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更大,表明液體內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問: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為什么鹽水比水大?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答:因為鹽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的壓強也越大)。
4.小結:。
教師根據剛才的課堂討論、師生對話,簡要進行歸納,表揚同學們認真做實驗的情況,鼓勵同學們對問題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師再把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簡述一遍,分別把各點結論進行板書。
1.講述:這節(jié)課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同學們分組實驗,知道了液體壓強的產生和液體內部壓強的規(guī)律,同學們很有收獲,今后還要繼續(xù)努力,發(fā)揚這種研究問題的精神,認真學好物理知識。
2.請同學們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1.演示第三節(jié)課文后練習第1題和章后習題第9題的實驗。
2.課堂討論,學生舉手發(fā)言回答對演示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最后由教師進行小結。
1.課后把剛才所做的兩個演示實驗(即第三節(jié)后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的解釋寫在課本上題目的旁邊。有條件的同學回家可把這兩個實驗做一做。
2.把第三節(jié)課后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8題做在作業(yè)本上。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四
1、復習提問:請舉例說明機械能可以轉化為內能。
學生舉例:打氣時氣筒會發(fā)熱。
用鋸子鋸木料時鋸條會發(fā)熱。
2、剛才的事例都說明機械能可以轉化為內能,那么反過來想內能會轉化為機械能嗎?
(二)進行新課。
一、探究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1、演示實驗:水蒸氣沖開橡皮塞。
現象:在水沸騰一段時間后,橡皮塞被水蒸氣沖開。
思考:這個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引導回答:說明了水蒸氣的內能會轉化為橡皮塞的機械能。
械能的效率較低。能不能把燃料移到內部去燃燒,來獲得更大的機械能?
2、介紹書中的實驗:酒精燃氣沖開蓋子。
學生看書中的內容,了解這個實驗的做法及實驗現象。
理解:這個實驗說明了酒精燃氣的內能快速轉化為蓋子的機械能。
理解:這個實驗說明了把燃料移到容器的內部去燃燒,可以獲得更大的機械能。
二、熱機。
1、熱機的原理:將燃料燃燒時放出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
2、熱機是熱力發(fā)動機的簡稱。
3、閱讀:“生活、物理、社會”,了解熱機的發(fā)展史。
蒸汽機――內燃機――噴氣發(fā)動機――火箭發(fā)動機。
三、汽油機的工作過程。
1、今天我們來學習熱機中的內燃機的代表:汽油機。
內燃機:燃料在氣缸內燃燒的熱機。汽油機是最常見的內燃機,以汽油為燃料,
2、構造(觀看活動掛圖,邊指示邊講解)。
進氣門,排氣門,火花塞,汽缸,活塞,連桿,曲軸。
(介紹名稱的同時,介紹各部分的功能)。
3、沖程:活塞從氣缸一端運動到另一端叫做一個沖程。
4、工作原理。(結合活動掛圖的演示)。
(講解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活塞的運動方向、氣門的開閉、連桿、曲軸的運動情況)。
內燃機的工作過程以一個循環(huán)為一個單元,一個循環(huán)又分為四個沖程。
開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氣缸上端,進、排氣門均關閉。工作時,活塞由上向下運動,進氣門打開,排氣門仍關閉。由于缸內體積增大,壓強減小,空氣和汽油的混合氣體被吸入氣缸。這是第一個沖程,吸氣沖程。
活塞運動到最下端,就開始轉為向上運動。這時進氣門、排氣門都關閉,混合氣體被強行壓縮,使氣體的溫度升高,壓強增大。此時是機械能轉化為內能。這是第二個沖程,壓縮沖程。
花,使燃料猛烈燃燒,產生高溫高壓氣體,高溫高壓燃氣推動活塞由上向下運動,通過連桿帶動曲軸轉動。實現了內能向機械能的轉化。這是第三個沖程,做功沖程。
做功沖程結束,活塞繼續(xù)由下向上運動,進氣門關閉,排氣門打開,燃燒后的廢氣被活塞推出缸外。這是最后一個沖程,排氣沖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運動,從此進入下一輪循環(huán)。
5、重點強調能的轉化。
在壓縮沖程中活塞向上運動壓縮汽缸中汽油和空氣的混合氣,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在做功沖程燃氣對活塞做功,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其余三個沖程靠消耗飛輪的慣性來完成。
6、熱機的啟動。
熱機不能自行啟動。開始運轉時,要靠外力使飛輪和曲軸轉動起來,由曲軸通過連桿帶動活塞運動,以后內燃機才能自己工作。
7、熱機的應用。
汽油機比較輕巧,常用在汽車、飛機和小型農業(yè)機械上面。柴油比較便宜,但柴油機比較笨重,主要用在載重汽車、拖拉機、坦克上面。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五
一、電阻的定義: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二、電阻的單位及其換算。
三、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導體的電阻大小是由導體的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決定的,還與溫度有關。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導體越長電阻越大;橫截面積越小電阻越大;大多數導體溫度升高時電阻增大,少數導體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四、變阻器。
1.滑動變阻器:(1)構造;(2)原理;(3)用途;(4)連接;(5)注意。
2.電阻箱:拔插式電阻箱和旋盤式電阻箱,優(yōu)點是可直接讀出連入電路中的阻值。
五、電工材料:導體、絕緣體。
2、絕緣體(1)定義:不容易導電的物體;(2)原因:缺少自由移動的電荷。
六、歐姆定律的表述:導體中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七、數學表達式及變形公式:i=u/r,u=ir,r=u/i。
九、歐姆定律的應用。
電流(i)電壓(v)電阻(r)。
串聯電路。
并聯電路。
第十五章電功電熱。
一、電功。
1.定義:電流所做的功。
2.電流做功的實質:電流做功的過程是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的過程,電功是電能轉化的量度。電功是過程量,電流做功時,總伴隨著能量狀態(tài)的變化。電流通過用電器所做的功的數值與該用電器此時消耗的電能數值完全相同。
3.電功的公式及其變換式:w=uit(變換式w=u2/rt,w=i2rt),即電流在某段電流上所做的功,等于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路中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的乘積。
4.電功的單位;焦耳(j)、千瓦時(kwh)。
5.電功測量:電能表是測量電功的儀表。
二、電功率。
1.定義及意義: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電功率。電流做功不僅有大小而且有快慢之分。用電器的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電功率大的用電器只能說明用電器電流做功快,并不表示電流做功的多少。
2.公式:p=w/t=uit=ui,該公式適用于任何電器。
3.單位:瓦特(w),千瓦(kw)。
4.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額定電壓是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額定功率是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
5.測小燈泡的電功率:(1)實驗原理;(2)實驗電路圖;(3)實驗步驟;(4)數據處理。
三、焦耳定律。
1.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
2.焦耳定律的數學表達式:q=i2rt。
四、熟記電學中基本量的規(guī)律和特點,進行電功、電功率和電熱的計算。
物理量(符號)公式單位(符號)串聯電路特點并聯電路特點。
電功(w)。
電功率(p)。
電熱(q)。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六
(1)知道液體內部壓強公式,能用該公式簡單說明一些物理現象;
(2)通過觀察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能用液體壓強公式解釋帕斯卡實驗,培養(yǎng)學生用理論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實驗,引導學生初步學習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之一。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液體內部壓強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邏輯性強、科學嚴密的特點;
(2)通過帕斯卡實驗的學習,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
用液體壓強公式解決相關問題。
活動設計。
1.提出問題設計方案。
演示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引導學生回憶上堂課實驗得出的結論?;貞洸⒒卮鹨后w壓強的特點。
強調:得到的這個規(guī)律是定性的,我們能不能具體測出液體內部一點上的壓強是多大呢?
同學們有沒有什么方案?對于定量測量,開始時,學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師提醒下大膽猜想,慢慢接近主題:
提出方案環(huán)節(jié)銜接不上時,教師適當分解問題,如:
(1)橡皮膜凹進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體給它向上的壓力被壓進玻璃管中去。
(3)能否從受力平衡入手來測量液體給橡皮膜的壓力?
(4)可以給膜施加一個向下的力與壓力平衡。測量這個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體壓力的大小。
(5)壓強怎么計算?
(6)壓強=壓力/膜的受力面積;往管內加一定的水或沙,它們的重力等于壓力。
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實驗方案。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綜合思考形成設計方案,寫在設計卡片上。
請學生報告自己的實驗方案或對各個問題的回答。教師進行適當點評和改進。交流討論實驗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選方案,推導公式畫出燒杯、玻璃管的結構圖,帶領學生對橡皮膜進行受力分析,畫出受力圖,分析f水柱=g水柱=水gh水柱s。
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水gh水柱。能正確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導出液體壓強公式。
進行演示實驗,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平衡時管內水面與燒杯水面的關系。
提示:加入水時,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離,即對應位置的深度。
這也和我們以前得到的結論“越深的地方,壓強越大”是一致的。注意到最終管內水柱與液面相平。
最終明確公式中常用的h即為液體該處的深度。
3.推廣結論推廣得出:液體內深度為h處的壓強為:p=gh。
意識到公式中的h是液體的深度,該公式適合于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
指出推廣公式的物理意義,適合于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結合公式,分析影響液體壓強的幾個因素。知道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有:液體密度、該處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實驗一定量的水改變深度將會得到不同的壓強值。帕斯卡實驗剛好驗證了這個結論。
演示以下實驗:觀察現象,關注實驗現象及結論。
緩慢提高漏斗,達到一定高度時,氣球破裂(課前注意反復試驗,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時再加水)。針對教師問題積極猜想:
(1)提高漏斗,不會有變化;
(2)提高漏斗,氣球會破。
提問:氣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聽取學生的解釋,適當總結。一些同學能夠根據壓強公式解釋現象。
引入數據講解書上例題。積極思考例題計算過程,對實驗現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問:生活中有沒有類似帕斯卡實驗的現象發(fā)生?我們是怎樣利用液體這個特性的?展開討論,舉出類似的例子。或在教師提示下將關注并收集相關資料。
三、課堂小結(1)液體內h深度的壓強公式;
(2)定量計算及定性解釋帕斯卡實驗。
四、課堂練習討論完成“發(fā)展空間”中“自我評價”的第3題。
【實踐活動】。
(1)利用身邊材料,自己動手做一做帕斯卡實驗,加深液體壓強公式的理解。
(2)收集關于三峽大壩的相關資料,包括壩體的形狀、高度、寬度等數據及壩體設計原理等,形成小型書面總結。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七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描述電磁鐵,說明電磁鐵的工作原理。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線圈匝數的關系。
3.能說明電磁繼電器的結構及工作原理,了解電磁繼電器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說明書和觀察電磁繼電器,知道如何使用電磁繼電器,會說明電磁繼電器在實際電路中的工作過程。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認識電磁鐵的實際應用,加強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jié)內容是“電生磁”知識的延續(xù)與應用,簡單講電磁鐵就是帶有鐵芯的通電螺線管,利用鐵芯使磁性增強。電磁鐵在實際中應用廣泛,如本節(jié)中的涉及的電磁繼電器、電鈴和自動控制電路等,所以本節(jié)重點是研究電磁鐵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既是為后面的應用服務,也體驗了實驗探究的過程,強化利用實驗得出結論的能力。電磁鐵與永磁體相比具有磁性可控、磁極可控的優(yōu)點,電磁繼電器利用了電磁鐵磁性的有無可以利用電流的有無來控制這一特點。通過對電磁繼電器工作原理的了解,掌握利用低壓控制高壓、弱電流控制強電流的方法。雖然電磁繼電器在很多用電器中有廣泛應用,但學生獨立接觸電磁繼電器的機會較小,很難單獨來研究它的工作過程,所以利用掛圖、模型等了解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應用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
重點:實驗研究電磁鐵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
難點: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應用。
三、教學策略。
電磁鐵的學習可以從通電螺線管開始,因為電能生磁,但通電螺線管的磁性很弱,在實際中應用較少,通過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在螺線管中插入鐵芯的方法可以增強磁性,從而提出研究電磁鐵的意義。對比電磁鐵與磁鐵的優(yōu)缺點,得出電磁鐵的磁性可以利用電流來控制,不僅可以控制磁性的有無,還可以控制磁極、磁性的`強弱等,繼而提出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探究問題。在實驗中利用學生的分組實驗,繞制電磁鐵進行實驗,要利用到轉化的物理方法、控制變量的思想等,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驗方法,又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通過實驗得出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線圈匝數等因素有關;電磁鐵的磁極與電流的方向有關。電磁繼電器在實際應用中雖非常廣泛,但學生直接接觸的比較少,比較陌生,可以從圖片、視頻等入手,使學生對電磁繼電器有初步印象,它可以用于控制電路中,相當于一個開關,只是利用低壓控制高壓、弱電流控制強電流,所以電磁繼電器使用中大多要用到兩種電源:低壓控制電源和高壓工作電源。再展示掛圖或實物來分析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結合實例提出一些實際應用,了解它是如何控制電路的。
四、教學資源準備。
校園局域網、多媒體課件整合網絡、漆包線、規(guī)格相同的鐵釘2根、電源、開關、導線、大頭針、滑動變阻器等。
五、教學過程。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八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了解的焦點、焦距。
2.了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3.同發(fā)聲體發(fā)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4.通過實驗觀察得出凸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和凹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用具。
一、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問:在前一章光現象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有所了解的鏡子是什么?
生: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
問:那么生活中你們還知道哪些鏡子?
生:(比如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
問:你們講到的這些鏡與我們第一章所講到的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有什么不同?`。
(分別出示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
觀察后得出結論: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都是面鏡,不能透過光線,光線在面鏡的反射面上發(fā)生反射。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則能夠透過光線,凡是類似的這一些片我們都叫做。
還有哪些是我們經??匆姾徒佑|到的呢?(圖片展示:照相機的鏡片,望遠鏡的鏡片、顯微鏡的鏡片等等)。
二、進行新課。
[生]包括兩種:凸和凹。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在形狀上與剛才的這兩塊有稍許不同,你們怎樣區(qū)分它們,通過什么方法來區(qū)分它們。
[師]先看我投影出來的這幾塊分鐘是什么,辨認一下。
學生討論。
[師]我們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辨認它們的?對中間厚、邊緣薄的是凸反之則是凹。
(發(fā)下一組,其中既有凸也有凹,讓學生自行辨認它們。簡單的直觀的通過觸摸來辨別。)。
[師]凸和凹是怎么畫出來的?
課件演示。
我們看到兩個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塊凸,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主光軸這塊凸的中心叫做光心。
兩個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間部分就是一塊凹,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主光軸這塊凸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軸和光心是我們研究的兩個常用科學術語。
[師]下面我們來探究凸對光線的作用。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實驗。(用平面鏡取光做凸使光線會聚的實驗并記錄在白紙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的距離。然后取出另一塊不同的凸讓一位學生模仿剛才的實驗做一次看結果是否相同。最后換用凹,重做以上實驗,看有什么結果。)。
學生討論。
得出實驗的結論:
凸對光線有會聚的作用。不同的凸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
凹對光線有發(fā)散的作用。
(課件演示光路圖)。
由于凸對光線起會聚作用,所以我們看見太陽光是一束平行光,通過之后會聚于一個小而亮的點。我們把這個點叫做焦點。(這時太陽光與主光軸平行,焦點恰好在主光軸上)我們把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實驗中我們看到不同的焦距是不同的。
凹對光線起發(fā)散作用(光路圖)。
從光路圖出發(fā)我們來研究幾條特殊光線通過后的走向。
(分別演示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光線恰好通過光心,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凹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學過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發(fā)畫出逆向射入的光線光路圖)。
動手動腦學物理1、2小題作為課堂練習。
作業(yè):物理套餐的相應內容。
板書設計:。
第三章及其作用。
一、
1.凸和凹。
2.有關的幾個名詞: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3.(1)凸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2)凹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九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比熱容授課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比熱容是初中物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從日常生活常識出發(fā),說明物質在溫度變化時,吸收(或釋放)的熱量與物體質量和溫度變化量有關,從而為比熱容概念的引出作好鋪墊。然后安排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分析,最終抽象出比熱的概念,并進一步由比熱的定義說明其單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見物質的比熱表,并聯系實際討論一些日?,F象。同時比熱容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通過對它的學習,可以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本節(jié)在設計時運用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新;通過設計實驗,科學探究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通過聯系社會生活,拓展升華,來提升學生能力。
問:同學們有燒開水的'經歷嗎?
問:是一壺水容易燒開還是半壺水容易燒開?
問:將一壺水燒開還是燒熱,哪個需要時間長?
問: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板書: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水溫升高的多少有關。質量越大、水溫升高越高吸收熱量越多。
問:你能根據這一現象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嗎?
回答學生的提問然后板書課題。1、學生思考問題并回答
2、學生互相交流、反駁,對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補充完善,共同討論、回答、得出結論。
結論一:與水的質量有關,水的質量越大吸收熱量越多。
結論二:與水溫升高多少有關,水溫升高越多吸收熱量越多。
3、當老師提到美麗的青島海濱,同學們熱情高漲,討論熱烈,都會搶著回答。都有“腳在水中感到涼,在沙灘上感到暖”的生活經驗。
經過思考、討論后提出:物質吸熱,跟物質的種類有關系嗎?
問:同學們能對自己提出的問題作出合理的猜想嗎?同學們能談談猜想的依據嗎?
2上述的方法是我們物理研究中經常用到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研究方法?
3大家如何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請大家寫出實驗的步驟,并設計表格。
4請小組代表上講臺交流設計方案。
5分析同學們設計的方案。在這些方案中,哪些更優(yōu)秀?應選哪個方案進行實驗?
實驗操作時注意:盡管方案的設計者已考慮到了兩盞酒精燈的火焰要盡量一樣大,但實際上難以控制。最好用同一熱源,要求用開水。萬一水不開,也可考慮把這一裝置固定到鐵架臺上,墊上石棉網,用酒精燈加熱。還有此實驗玻璃儀器較多,要求同學們安全使用儀器。
師問:
1、根據實驗數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2、若要使質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熱量,怎么辦?
3、質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暖量后,升高的溫度一樣嗎?這說明了什么?
4、通過探究,現在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它們吸暖的本領是不一樣的。
5、如何比較不同物質的這種特性呢?
6、引導學生分析怎樣比較不同。
7、物質的吸熱能力。
8、請同學們想一下我們是怎樣給密度下定義的?要比較不同物質的密度,怎么辦?
這樣,通過類比不僅可以建立比熱容概念,同時可讓學生意識到比熱容和密度一樣屬于物質的基本屬性。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勢能包括: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并且通過實驗了解動能和勢能受哪些因素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物體的動能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實驗,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實驗探究加強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對物理學科的喜愛。
【重點】。
【難點】。
對質量相同,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速度相同,質量越大,動能越大的理解。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學生回答:流水、彈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動水車,將彈丸射出。
教師引導流水、彈丸都對外做了功,它們都具有能量,而這個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引出今天的課題——動能和勢能(板書)。
環(huán)節(jié)二:生成新知。
(一)動能。
1.教師引導:
草地上運動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它們身上具有什么能量?
學生根據導入以及課前的預習回答:動能。
教師總結: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板書)。
(二)勢能。
1.重力勢能。
學生回答:物體的質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板書)。
2.彈性勢能。
教師展示圖片:發(fā)生形變的網球拍和拉彎的弓具有什么能量?
根據重力勢能的學習學生回答:彈性勢能。(板書)。
追問:彈性勢能受什么因素影響?
學生回答: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板書)。
總結: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是常見的兩種勢能。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請學生判斷下列物體具有哪種形式的能量:
1、在水平公路上行駛的汽車;。
2、懸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
3、在空中飛行的飛機;。
4、發(fā)生形變的網球拍。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一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實驗探究和信息學習的方法.實例如下。
實驗探究: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圖書館、互聯網查閱有關半導體方面的資料,小組討論,總結半導體和導體、絕緣體的區(qū)別.
【板書設計】。
1.半導體。
概念。
與導體、絕緣體的區(qū)別。
2.半導體材料。
3.半導體的電學性能。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二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聲音的產生:物體的振動;。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真空不能傳聲。
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
二、樂音與噪聲。
1、區(qū)別:動聽悅耳的、有規(guī)律的聲音稱為樂音;。
難聽刺耳的、沒有規(guī)律的聲音稱為噪聲。
與情景有關,如動聽音樂在擾人清夢時就是噪聲。
2、聲音的三大特性:響度、音調、音色。
響度: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與離聲源的距離、振幅、傳播的集中程度有關。
音調:聲音的高低;與聲源振動的快慢(頻率)有關,
即長短、粗細、松緊有關。(前者音調低,后者音調高)。
例:熱水瓶充水時的音調會越來越高(聲源的長度越來越短)。
音色:聲音的特色(不同物體發(fā)出的聲音都不一樣)。能認出是哪個人說話或哪種樂器就是因為音色。
3、噪聲的防治:在聲源處、在傳播過程中、在人耳處;。
三、超聲與次聲。
1、可聽聲:頻率在20hz—0hz之間的聲音;(人可以聽見)。
超聲:頻率在20000hz以上的聲音;(人聽不見)。
次聲:頻率在20hz以下的聲音;(人聽不見)。
2、超聲的特點及其應用。
(1)超聲的方向性強:聲納、雷達、探測魚群、暗礁等。
(2)超聲的穿透能力強:超聲波診斷儀(b超)。
(3)超聲的破碎能力強:超聲波清洗儀、提高種子發(fā)芽率。
四、與速度公式聯合,解題時應依物理情景畫出草圖。
例:遠處開來列車,通過鋼軌傳到人耳的聲音比空氣傳來的聲音早2s,求火車離此人多遠?(此時聲音在鋼軌中的傳播速度是5200m/s)。
解1:設火車離此人的距離為s,則。
—=2解得s=727.6m。
解2:設聲音通過鋼軌傳播的時間為t,則通過空氣傳播的時間為t+2,則依題意有:
340(t+2)=5200t解得t=0.14s。
則火車離此人的距離為s=vt=5200m/s0.14s=727.6m。
1、在城市道路常見如圖所示的標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鼓號樂隊不能進入;b.禁止鳴笛,保持安靜;。
c.道路彎曲,行車注意安全;d.樂器商店的標志。
2.你的鄰居搞裝修十分吵鬧,干擾你的學習和生活,下列哪一個是無效的:()。
a.趕快將門窗關緊;b用棉花塞住耳朵;。
c將窗打開讓空氣加快流通;d.將棉被掛在窗戶上。
3.挑選瓷器時,常輕輕敲它一下,由聲音來判斷是否破損,是根據:()。
a.音調;b.音色;c.響度;d.以上都不對。
4.口琴和笛子同時演奏,我們一聽便能從聲音中區(qū)分出兩種樂器發(fā)出的聲音,這是因為兩種樂器發(fā)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
a.音調;b.頻率;c.響度;d.音色。
5.為了減少高速行駛的車輛產生的噪聲對公路兩側單位、居民的干擾,常在高速公路的兩側架設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這種有效、可行的防止噪聲的措施屬于:()。
a堵塞感受噪聲器官b控制產生噪聲的聲源。
c阻隔噪聲傳播的途徑d防止噪聲產生回聲。
6.吹奏笛子時,笛子發(fā)出的聲音是由振動引起的,鑼發(fā)聲的時候,用手按住鑼面.鑼聲就消失了,這是因為。
7.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m/s,人面對山谷對面的山峰喊一聲,2秒后聽到回音,則人與山峰之間的距離大約是m。.
8.聲音要靠傳播,登月的人只能靠無線電交流,因為聲音不能在中傳播.
9.噪聲會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試舉世2個例子。
(1)__________;。
(2)。
10.現給你如下器材:鋼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一個乒乓球(系著細線)、橡皮筋、鼓、一張紙、小錘。你任選器材設計三個有關聲現象的探究實驗,并按下表要求填寫。
器材。
實驗目的。
操作過程。
發(fā)生現象。
示例:鼓、小錘。
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
用小錘敲擊鼓。
11、某同學乘坐的汽艇遙對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聲,歷時5秒他聽到了回聲。問:
若他喊時離高崖是875m,則汽艇行駛的速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