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一
大學畢業(yè)到現(xiàn)在就業(yè)工作得清閑空檔期如約而至了,在假期的頭兩天鼓起勇氣翻開老家還未拜讀的毛姆的《人性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877頁,64萬字,很久沒讀過這么長的小說了。感謝毛姆,這一次仍然沒讓我失望。
《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已經(jīng)像是身邊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了,他迷茫、懦弱、敏感、犯賤,而且還是個跛子,最后本來可以詩與遠方,卻選擇了結(jié)婚生子踏踏實實過日子,這下大家滿足了吧?不知道這是不是毛姆筆下唯一的一次寬恕,讓主角選擇了凡人普遍接受的幸福人生。
故事從1885年的倫敦開始,菲利普9歲的那一年里失去了雙親。philip的父親是一位年輕出色的外科醫(yī)生,家境殷實,但卻因為一次突如其來的敗血癥去世,他的母親當時正懷著身孕,可能由于丈夫去世這突然的打擊加上分娩的痛苦,也在六個月后散手人寰,philip的弟弟也沒能活下來,就這樣主角變成了孤兒,還是一個一只腳是畸形足的孤兒。
菲利普的伯父收養(yǎng)了他,這是一個刻板冷漠的牧師家庭,好在philip的伯母對他視如己出,更幸運的是他在這里“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了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習慣——閱讀的習慣”,從而減輕了許多抑郁和憂傷。不久,菲利普被送進了特爾坎布瑞的皇家公學,這里是專為培養(yǎng)神職人員的寄宿學校,philip的伯父希望他能在那里一直呆到18歲,然后去牛津大學,最后成為一個牧師,皈依上帝。在學校里,菲利普因為他的畸形足飽受同學、朋友甚至老師的嘲笑和侮辱,在虔誠地祈求上帝施與神跡后也未能應驗,讓他開始對宗教產(chǎn)生了最初的懷疑。
在學校呆到快18歲時受一個同學的影響,菲利普決心一個人去德國,因為他已經(jīng)對宗教體制下的皇家公學深惡痛絕,雖然他的成績足以讓他順利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但是那成為神父的未來還是令他感到厭煩。這是菲利普第一次自己選擇放棄。
在德國海德堡度過的短短3個月里,菲利普結(jié)識了好幾個喜歡談論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的朋友,促成了他思想的開蒙,“我完全不懂人們?yōu)槭裁匆欢ㄒ叛錾系邸?。放棄了宗教信仰的菲利普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宗教是他解開的第一套人生的枷鎖。
回到英國的牧師公館后,菲利普與一個大他很多歲的女人(估計應該大15歲左右)威爾金森小姐偷嘗了禁果,但這一切并非出于愛情,而是青春期的性沖動和對異性的好奇吧。這段感情隨著菲利普來到倫敦學習會計學就無疾而終了。菲利普是聽從伯父伯母的意見想試著成為一名皇家會計師的,但事實證明他并不擅長數(shù)學,從事會計的工作讓他感到痛苦,于是一年之后,菲利普第二次選擇放棄學習會計。他對自己的繪畫天賦產(chǎn)生了自信,決心去巴黎學藝術。
不顧伯父的反對,拿著伯母的資助,菲利普開始了第二段求學經(jīng)歷,這次學的是繪畫,持續(xù)了2年。在巴黎的繪畫學校里,一個叫普萊斯的小姐逐漸愛上了菲利普,但她相貌平平而且邋里邋遢,所以并沒有引起菲利普的注意。在巴黎,菲利普看到了太多為了追求藝術窮困潦倒最終一事無成的人,開始反思自己付出所有最后也最多是個二流畫家是否值得。而普萊斯小姐的自殺給了菲利普極大的震動,因為她學畫所付出的努力無人能及,但卻畫不出一幅讓人滿意的作品,那么這堅持又有什么意義?菲利普決定放棄學畫,這是第三次選擇放棄,決定回倫敦像他父親一樣,嘗試成為一名醫(yī)生。
22歲的菲利普進入倫敦圣魯克學院開始學醫(yī),在此期間他經(jīng)歷了人生中最瘋狂的愛情,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一個餐廳服務員—米爾德瑞德。這段感情中我們的男主角只能用犯賤兩個字來形容,放棄了所有的自尊、毫無理智。米爾德瑞德前后三次背叛了他,第一次跟一個叫米勒的德國已婚中年人同居,還給人家生了個女兒。這期間一個叫諾拉的女子愛上了菲利普,可以說用她的柔情和體貼治愈了失戀的菲利普,但米爾德瑞德一回來菲利普原諒了她,薄情寡義地拋棄了諾拉,還幫忙一塊養(yǎng)米爾德瑞德的私生子;第二次米爾德瑞德跟菲利普最好的朋友格瑞菲斯跑了,菲利普給人家私奔提供路費,希望米爾德瑞德瘋夠了能回心轉(zhuǎn)意;第三次米爾德瑞德毀滅了他所有的家當,而當菲利普碰到街頭凄慘的米爾德瑞德時仍然斬不斷自己和她的聯(lián)系。還好這時菲利普已經(jīng)沒什么錢了,他投資股票賠光了所有的財產(chǎn),自己的學醫(yī)生涯都繼續(xù)不下去了,淪落在商場當巡視員,幸虧遇見了艾瑟里一家給了他急需的幫助。這段落魄的經(jīng)歷讓菲利普大徹大悟了人生的意義,當他伯父去世后得到遺產(chǎn)完成學業(yè)的菲利普本來可以完成他環(huán)游世界的理想時,我們的男主第四次放棄了理想,選擇與艾瑟里的女兒薩莉在一起,過結(jié)婚生子這種平凡幸福的人生。
我讀的這個版本一共八百多頁,說實話前面700頁很難讀,感覺色調(diào)很昏暗,接連不斷的壓抑、糾結(jié)、折磨、痛苦。在748頁菲利普窮困潦倒時走進了大英博物館的一個布滿墓碑的房間,整本書的精神力量都集中在以后的3頁當中,頓悟了的菲利普打開了所有人生的枷鎖—宗教、信仰、愛情、理想還有自我。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把生命放到歷史的滾滾長河中去思考,把我們生活的世界放到浩渺無垠的宇宙中去思考,人生本無意義。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當你參透了這一點,注意這絕對不是消極的人生觀,恰恰相反。追逐你認為的幸福與品嘗實實在在痛苦同樣沒有意義,認同了這一點你會發(fā)現(xiàn)對挫折、對痛苦有了新的感受,似乎能從上帝視角,也就是第三方視角去看待自己生活中經(jīng)歷的種種不如意,然后一笑而過,那種感覺無比輕松。人生既然毫無意義,那么就不應該被任何枷鎖囚禁,只遵從自己的本心快樂生活就夠了,如果日子讓你快樂充實暖,那就一如既往地過下去,如果日子讓你空虛寂寞冷,那就剖析一下自己做出改變,也許就是這么簡單......
《人性的枷鎖》讓我產(chǎn)生了許多自己生活中的共鳴,現(xiàn)在的我們都迷茫、沖動、多愁善感。曾經(jīng)有人問我:大學時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說,是找到能讓自己從心底里感到快樂的事,值得一生從事的事。青春就是用來不斷嘗試新事物的,因為“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沒有時間資本再去重復菲利普那樣“嘗試—努力—悔恨—放棄—再嘗試”的人生循環(huán)了。為了夢想拼盡全力無疑是值得推崇的,但是拼搏過后放棄夢想的人也是需要莫大勇氣的。但這一切,需要你在為每一個夢想拼搏的過程中都傾盡全力,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在華麗轉(zhuǎn)身的時候?qū)ψ约赫f:我努力過,我不后悔。人生本無意義,好的與壞的結(jié)果都是浮云,留下的,只有一次次付出過后,只屬于你自己的人生圖案。
淡化過去,活在當下,享受過程,忽視結(jié)果。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二
生活的一切事情毫無道理可言,甚至沒有規(guī)則亦無序,既然已經(jīng)獲知人生的最終歸宿,那么如何快樂地活在當下,就成了生活的現(xiàn)實意義,而就如何活,才能不辜負,依然要通過不懈的追求與努力,這些追求勢必會涉及世俗、倫理、道德…以及欲望等,這些在我看來都是人性的一道道枷鎖,每每突破,確切說是釋然,就會迎來真正的喜悅與平和,也會離真正的生活越近一步。所幸,這一生都在一邊開啟枷鎖,又一邊突破樊籠的循環(huán)里可謂掙扎,亦可謂享受,畢竟俗世的生活總有瑕疵,本無美丑,只有真相。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三
于是,合上書本,回憶和它第一次接觸的心情。那刻的心情好像聽到了召喚,秒間還原出初見的感受:一陣濃濃的悲情,撲鼻而來。這種感覺好像聞到一種過濃的味道,味道太過強勢,勢必導致你無論香臭,都無力呼吸,以至幾乎窒息。
一位年輕貌美卻虛弱不堪的媽媽,躺在床上,等著抱一抱7歲的兒子。兒子半睡半醒地緊縮在媽媽的懷抱中,靜靜地看著她。他臉上掛著淺淺而滿足的微笑,微笑中傳遞著小朋友簡單的幸福,就像次縮在媽媽懷里一樣。假如能夠一直這樣下去,就好了??蛇@次的擁抱,卻是命運給予的比較后一次溫情。7歲的菲利普永遠不明白,那時候的媽媽已經(jīng)病入膏肓,哪怕是給他一個吻,都用盡了她半生的力氣。小小的他,如何能讀懂媽媽的溫柔微笑里,摻入了不舍和淚光。他也不了解,他被抱走后,媽媽如何痛恨自身無力再握緊他的小手。就這樣,他失去了媽媽。就這樣,媽媽裝著對他的牽掛,追隨他的爸爸而去。他們無奈地放開了菲利普的小手,和他的跛腳,永遠地離開了只給他們家冷酷究竟的世界。
菲利普得知媽媽過世后,爬到媽媽的床上,抓著媽媽的衣服,枕著媽媽睡過的枕頭,埋著頭小聲地哭泣。由于不懂,不信媽媽永遠的離開,由于害怕陌生的未來??拗?,哭著,直到哭累了,在淚水中睡著。這種情形將會伴隨著他成長。他,天生殘疾,無父無母,生活窮苦......能夠料想,未來的孤單寂寞,冷嘲熱諷,欺凌侮辱,對他來說不過是家常便飯。
艱難的人生,既然有開頭,勢必有結(jié)尾。
這位不受命運眷顧的主人公,開始了他跌跌撞撞的人生。這大概便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這本書完整地展示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少年,一瘸一拐地長到中年的人生過程。從他的人生經(jīng)歷中,很多人都能看到自身的影子。
由于跛腳,他剛進學校,就被大小朋友欺負。他們模仿他走路,強迫他把有缺陷的腳展示出來。他一開始拼命拒絕,后來卻屈服在了別人的鐵拳下邊,伸出了那只殘缺的腳。他用盡一生的屈辱,滿足他們一刻的好奇。欺凌的風暴平靜下來后,他在黑夜里躲進被窩靜靜地流淚。他痛恨自身對惡霸的屈服,反省自身性格的懦弱。后來,一切太痛苦了,他回憶起媽媽,感覺這一切都是一場夢。許多次,他都根據(jù)這樣的幻想,游離于現(xiàn)實,從想象中攫取安慰。想象成了他的溫暖和救贖。
時間便是這樣,雖然步子邁得非常重,但它還是會走過每一段歷程,或喜或悲,或甜或苦。但菲利普的成長,真的是苦多甜少。由于苦難總來湊熱鬧,他性格中的外向開朗便一一離去。好不容易他也成了學校的大小朋友。別人對他的腳不再好奇,他求學的日子開始好轉(zhuǎn)。由于酷愛讀書,因此他的學習成績秒殺別的同學。別人能不能拿獎學金還得看他的選擇,假如他去申請,別的人機會渣子也沒有。這成為他驕傲的資本。他掩藏不住對他們淺薄的蔑視,他開始對學習心不在焉,提不起興趣。比較后,他急不可耐地輟學,跑到德國去深造。放棄了幾個月后唾手可得的獎學金,和如探囊取物般容易獲得的劍橋大學入取通知書。
這件事,成為了他人生的轉(zhuǎn)折點。我總是忍不住想,假如他能規(guī)規(guī)矩矩地完成學業(yè),也許以后的路途就不會那么辛苦,不會波折,不會幾次半途而廢。由于終點都是一樣。走到終點的時候,他終于學會了正兒八經(jīng)地生活。他選擇了父親曾經(jīng)的職業(yè)。中途由于經(jīng)濟原因,輟學兩年的時候,他生命的目的和期待便是重新回到他學習的醫(yī)學院,完成學業(yè),拿到醫(yī)師執(zhí)照。想想,這個行醫(yī)資格曾經(jīng)不過是他4次生活嘗試之后的替補和將就。
曾經(jīng)瘋狂的文學夢想,癡迷的繪畫理想都成為了過往。恰如逝去的青春,它看似不溫不火,卻是個抑制不住暗流涌動,而絢爛的夢。他,歷經(jīng)折騰,比較后不過就想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一份穩(wěn)定體面的工作,一個健康美麗的妻子,一個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墒牵捎诋敵醯呐涯?,他繞好多彎,一瘸一拐,才終于靠岸。他的經(jīng)歷,豐富,沉重,但真實,強烈。假如聽從別人的建議,而不是遵循內(nèi)心的呼喚,他能夠輕易地生活。卻不會如此深刻而肯定地明白“生活的意義”:便是沒有意義。這卻沒有一句幽默段子,它是作者花掉整個青春,揮霍父母全部遺產(chǎn),經(jīng)受住身體心靈四面八方折磨才得出的人生真理。
比較后,我們大概都會忍不住對菲利普說聲謝謝。由于,他身體力行地去探索了人生的意義,并且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了我們。讀者們,讀來,總是感同身受,卻省去了歲月的蹉跎,以及無法承受的疼痛。
誰的青春沒有在循規(guī)蹈矩地讀完10幾年書后,意猶未盡地暢想著輟學的生活。
誰的青春,沒有自以為是地相信自身具有某方面的天賦,而時時刻刻覺得自身是天才,想要拋棄全部,追逐所夢所愛。
誰的青春,沒有愛上一個讓你卑微到塵埃里,還開不出花來的人。
誰沒有假設過,用部的身家,甚至是全身的血液,去換愛人的一個熱吻。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四
大學畢業(yè)到現(xiàn)在就業(yè)工作得清閑空檔期如約而至了,在假期的頭兩天鼓起勇氣翻開老家還未拜讀的毛姆的《人性的枷鎖》(ofhumanbondage),877頁,64萬字,很久沒讀過這么長的小說了。感謝毛姆,這一次仍然沒讓我失望。
《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已經(jīng)像是身邊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了,他迷茫、懦弱、敏感、犯賤,而且還是個跛子,最后本來可以詩與遠方,卻選擇了結(jié)婚生子踏踏實實過日子,這下大家滿足了吧?不知道這是不是毛姆筆下唯一的一次寬恕,讓主角選擇了凡人普遍接受的幸福人生。
故事從1885年的倫敦開始,菲利普9歲的那一年里失去了雙親。philip的父親是一位年輕出色的外科醫(yī)生,家境殷實,但卻因為一次突如其來的敗血癥去世,他的母親當時正懷著身孕,可能由于丈夫去世這突然的打擊加上分娩的痛苦,也在六個月后散手人寰,philip的弟弟也沒能活下來,就這樣主角變成了孤兒,還是一個一只腳是畸形足的孤兒。
菲利普的伯父收養(yǎng)了他,這是一個刻板冷漠的牧師家庭,好在philip的伯母對他視如己出,更幸運的是他在這里“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了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習慣——閱讀的習慣”,從而減輕了許多抑郁和憂傷。不久,菲利普被送進了特爾坎布瑞的皇家公學,這里是專為培養(yǎng)神職人員的寄宿學校,philip的伯父希望他能在那里一直呆到18歲,然后去牛津大學,最后成為一個牧師,皈依上帝。在學校里,菲利普因為他的畸形足飽受同學、朋友甚至老師的嘲笑和侮辱,在虔誠地祈求上帝施與神跡后也未能應驗,讓他開始對宗教產(chǎn)生了最初的懷疑。
在學校呆到快18歲時受一個同學的影響,菲利普決心一個人去德國,因為他已經(jīng)對宗教體制下的皇家公學深惡痛絕,雖然他的成績足以讓他順利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但是那成為神父的未來還是令他感到厭煩。這是菲利普第一次自己選擇放棄。
在德國海德堡度過的短短3個月里,菲利普結(jié)識了好幾個喜歡談論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的朋友,促成了他思想的開蒙,“我完全不懂人們?yōu)槭裁匆欢ㄒ叛錾系邸?。放棄了宗教信仰的菲利普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宗教是他解開的第一套人生的枷鎖。
回到英國的牧師公館后,菲利普與一個大他很多歲的女人(估計應該大15歲左右)威爾金森小姐偷嘗了禁果,但這一切并非出于愛情,而是青春期的性沖動和對異性的好奇吧。這段感情隨著菲利普來到倫敦學習會計學就無疾而終了。菲利普是聽從伯父伯母的意見想試著成為一名皇家會計師的,但事實證明他并不擅長數(shù)學,從事會計的工作讓他感到痛苦,于是一年之后,菲利普第二次選擇放棄學習會計。他對自己的繪畫天賦產(chǎn)生了自信,決心去巴黎學藝術。
不顧伯父的反對,拿著伯母的資助,菲利普開始了第二段求學經(jīng)歷,這次學的是繪畫,持續(xù)了2年。在巴黎的繪畫學校里,一個叫普萊斯的小姐逐漸愛上了菲利普,但她相貌平平而且邋里邋遢,所以并沒有引起菲利普的注意。在巴黎,菲利普看到了太多為了追求藝術窮困潦倒最終一事無成的人,開始反思自己付出所有最后也最多是個二流畫家是否值得。而普萊斯小姐的自殺給了菲利普極大的震動,因為她學畫所付出的努力無人能及,但卻畫不出一幅讓人滿意的作品,那么這堅持又有什么意義?菲利普決定放棄學畫,這是第三次選擇放棄,決定回倫敦像他父親一樣,嘗試成為一名醫(yī)生。
22歲的菲利普進入倫敦圣魯克學院開始學醫(yī),在此期間他經(jīng)歷了人生中最瘋狂的愛情,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一個餐廳服務員—米爾德瑞德。這段感情中我們的男主角只能用犯賤兩個字來形容,放棄了所有的自尊、毫無理智。米爾德瑞德前后三次背叛了他,第一次跟一個叫米勒的德國已婚中年人同居,還給人家生了個女兒。這期間一個叫諾拉的女子愛上了菲利普,可以說用她的柔情和體貼治愈了失戀的菲利普,但米爾德瑞德一回來菲利普原諒了她,薄情寡義地拋棄了諾拉,還幫忙一塊養(yǎng)米爾德瑞德的私生子;第二次米爾德瑞德跟菲利普最好的朋友格瑞菲斯跑了,菲利普給人家私奔提供路費,希望米爾德瑞德瘋夠了能回心轉(zhuǎn)意;第三次米爾德瑞德毀滅了他所有的家當,而當菲利普碰到街頭凄慘的米爾德瑞德時仍然斬不斷自己和她的聯(lián)系。還好這時菲利普已經(jīng)沒什么錢了,他投資股票賠光了所有的財產(chǎn),自己的學醫(yī)生涯都繼續(xù)不下去了,淪落在商場當巡視員,幸虧遇見了艾瑟里一家給了他急需的幫助。這段落魄的經(jīng)歷讓菲利普大徹大悟了人生的意義,當他伯父去世后得到遺產(chǎn)完成學業(yè)的菲利普本來可以完成他環(huán)游世界的理想時,我們的男主第四次放棄了理想,選擇與艾瑟里的女兒薩莉在一起,過結(jié)婚生子這種平凡幸福的人生。
我讀的這個版本一共八百多頁,說實話前面700頁很難讀,感覺色調(diào)很昏暗,接連不斷的壓抑、糾結(jié)、折磨、痛苦。在748頁菲利普窮困潦倒時走進了大英博物館的一個布滿墓碑的房間,整本書的精神力量都集中在以后的3頁當中,頓悟了的菲利普打開了所有人生的枷鎖—宗教、信仰、愛情、理想還有自我。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把生命放到歷史的滾滾長河中去思考,把我們生活的世界放到浩渺無垠的宇宙中去思考,人生本無意義。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當你參透了這一點,注意這絕對不是消極的人生觀,恰恰相反。追逐你認為的幸福與品嘗實實在在痛苦同樣沒有意義,認同了這一點你會發(fā)現(xiàn)對挫折、對痛苦有了新的感受,似乎能從上帝視角,也就是第三方視角去看待自己生活中經(jīng)歷的種種不如意,然后一笑而過,那種感覺無比輕松。人生既然毫無意義,那么就不應該被任何枷鎖囚禁,只遵從自己的本心快樂生活就夠了,如果日子讓你快樂充實暖,那就一如既往地過下去,如果日子讓你空虛寂寞冷,那就剖析一下自己做出改變,也許就是這么簡單......
《人性的枷鎖》讓我產(chǎn)生了許多自己生活中的共鳴,現(xiàn)在的我們都迷茫、沖動、多愁善感。曾經(jīng)有人問我:大學時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說,是找到能讓自己從心底里感到快樂的事,值得一生從事的事。青春就是用來不斷嘗試新事物的,因為“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沒有時間資本再去重復菲利普那樣“嘗試—努力—悔恨—放棄—再嘗試”的人生循環(huán)了。為了夢想拼盡全力無疑是值得推崇的,但是拼搏過后放棄夢想的人也是需要莫大勇氣的。但這一切,需要你在為每一個夢想拼搏的過程中都傾盡全力,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在華麗轉(zhuǎn)身的時候?qū)ψ约赫f:我努力過,我不后悔。人生本無意義,好的與壞的結(jié)果都是浮云,留下的,只有一次次付出過后,只屬于你自己的人生圖案。
淡化過去,活在當下,享受過程,忽視結(jié)果。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五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的讀完了毛姆大叔的第三本作品《人性的枷鎖》。讀毛姆的書,感覺仿佛是和故事的主人公一同去用心感受和揭露這世界的真面目,有痛苦,有悲哀,也有些許的對人生的徹悟。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小時候到中年的人生經(jīng)歷,因為天生瘸腿收到皇家公學孩子們的譏笑和嘲諷,讓他從小形成了自卑,敏感,內(nèi)向的性格;現(xiàn)實就是如此殘酷,在自己愈發(fā)想躲避的時候,愈是有一把刀戳向你的心,慢慢的折磨你;在沒有得到上帝的回應,也看到教堂牧師們丑陋虛偽的面目,從小在基督教熏陶下的菲利普果斷棄教,“何必一定要信教?”這是他掙脫的第一個枷鎖,后來德國留學,去倫敦當會計,到巴黎求師學畫,再回來學醫(yī),最終還是繼承了父親的工作,當一名醫(yī)生。感覺命運真的在這里開了個不小的玩笑,我們努力掙扎的結(jié)果,最后還是回到了原點,很可恨卻又在情理之中。
但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菲利普在遇到人生種種問題時候的一種自我剖析和自省的能力,總是在糾結(jié),掙扎,悔恨,反省,正視自己身上暴露的問題,不管是自尊心作祟,還是自己的卑微羞怯的性格,在不斷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否定的道路上,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諦。就在這種需要你去不斷地作踐自己,剖析自己,折騰自己的社會生活中,可能才會獲得更深刻的生命體悟,正如毛姆大叔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才讓他能夠?qū)懗鋈绱讼麉s冷靜的作品吧。在生活的不斷摧殘和折磨下,自己的眼睛會更加透亮,更加成熟,看透了世界的骯臟不堪,卻依然能夠保持”寵辱不驚,閑看窗外云卷云舒”心態(tài),這就仿佛是在黑暗中粲然一笑,那種笑讓人看了只有安心和平靜。
關于人生的意義,克朗肖通過一個破爛不堪的紅地毯讓菲利普明白了”生活是毫無意義的“??此七@是個悲觀的想法,但正如書中所說”既然生活毫無意義,塵世也就無殘忍可言。不論是做過的還是沒來的及做的,一概都無關宏旨。失敗好不足奇,成功也等于零。他不過是暫時占據(jù)在地球表層的蕓蕓眾生中間的一個最不起眼的動物而已;然而,他又無所不能,因為他能從一片混沌之中探出其奧秘來?!拔覀兛偸窃谧非筮@成功和幸福,殊不知,幸福和痛苦是一樣的微不足道,不管是痛苦,還是失敗,還是幸福、歡樂,它們的降臨,跟生活中出現(xiàn)的其他細節(jié)一樣,不過是使得地毯變得更加紛繁復雜,絢麗多彩罷了。
所以生活中,何必把自己閉塞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去體驗世界,體會社會,不管它們是殘忍的,還是勢力的?即使碰的頭破血流,即使飽受饑寒交迫,即使被世界唾棄,那又怎樣?生活既然是沒有意義的,又有何懼?生活的毫無意義正是生活的意義所在,正因為生活毫無意義,我們才有勇氣在社會中摸爬滾打也不怕,在折磨和摧殘下,慢慢獲得自己對于生活的體悟,而這對自己才是最具有意義的東西。不禁妄想,那些在別處過著自己不敢想象的生活的人們,是不是正是感悟到這一點,才有勇氣在黑暗中翩翩起舞,燦爛的微笑著。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六
初看到書名,還以為是本艱澀難懂的哲學類書籍呢,哪知一翻開,立刻就被吸引了,作文。這本書很好看,而且不管你年齡大還是小,只要你看了這本書,相信一定會引起你的思考,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碰到類似的問題,那就是人生無處不枷鎖!
人生來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仔細想來,難道不灰心喪氣嗎?這部有點自傳體的小說是英國作家威廉.薩姆賽特.毛姆的力作,毛姆描述了菲利普從八歲到三十多歲的生活歷程,主人公菲利普遭遇了情感的枷鎖、金錢的枷鎖、宗教的枷鎖等種種羈絆,他在擺脫這些羈絆時,受盡了靈魂的拷問,從他相信上帝到不信,他的跛足讓他的人生受盡了冷嘲熱諷,童年孤獨而痛苦,上帝并沒有給他治好跛足,成年后他瘋狂的愛上了明明知道不值得愛不應該去愛的女子,他卑顏奴膝,喪失尊嚴的討好該女子,陷入了情欲的.深淵,他的理性在愛情面前毫無用處。萬幸的是他堅守住了自己的目標,最終擺脫了枷鎖,他常常思考,人的一生為什么總是受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所左右?他總結(jié)出了人生的哲理,他說:生活毫無意義,人降生在這個世上,就是受苦受難,生活沒有意義,人活著也沒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也無足輕重,既然生活毫無意義,塵世也就無殘忍可言,生活就像一塊舊的波斯地毯,有許多的格局,每個人的格局都不同,幸福和痛苦跟生活中出現(xiàn)的其他細節(jié)一樣,不過是使人生格局更趨紛繁復雜,地毯的顏色布局更鮮艷別致罷了,讀后感《作文》。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七
這幾天讀完同事推薦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深刻領悟到了這一點。乍看厚厚的一本,八百多頁,還怕會讀不下去,沒想到開始讀后,竟再也不忍釋卷。書中的文字,句句都似在寫著自己的內(nèi)心。我也因了作者的筆墨,將自己全然投入進了主人公菲利普的世界。
那些天每有所思,腦海里全是那跛足少年。當他虔誠地祈禱上帝治愈他的殘疾時,為顯示誠意他故意讓自己吃苦,想象著自己被治愈后幸??鞓返臉幼樱胂笾瘸靶λ娜耸窃鯓幽康煽诖簟藭r,我真想去擁抱這個善良純樸的少年,這不就是當年的我嗎?小時候,自己也曾因過于害羞,老是沉浸于自己的缺點,而不敢回答問題,不懂得與同學相處。盡管外表沉默寡言,內(nèi)心卻把自己想象成班里最棒的那位同學,甚至于暗地里模仿她的一言一行,整天如白日夢般遐思,還常常為自己想象出來的幸福吃吃傻笑。
少年菲利普不斷遭人嘲弄,逐漸失卻了孩提的天真,進而痛苦地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哪個少年不是在自身的煩惱中成長起來的?“菲利普看了好多書,腦子里塞滿了各種各樣的念頭,正由于他對書里講的事理只是一知半解,這反倒為他的想象力開闊了馳騁的天地。在他痛苦的羞態(tài)背后,在他的心靈深處,某種東西卻在逐漸成形,他迷迷糊糊地意識到了自己的個性。”
讀書使人成長。作者在書中列了大量主人公在不同階段讀的書,這些書中的思想和他周圍人物的思想都在影響著他?!耙粋€人仿佛是一個包得緊緊的蓓蕾。一個人所讀的書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對他毫無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對一個人來說確實具有一種特殊意義,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使得蓓蕾綻開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連開放,最后便開成一朵鮮花?!闭驗榉评粘掷m(xù)閱讀的習慣,才使他能一次次突破枷鎖,獲得人生意義上的自由。
閱讀中,我分明覺出菲利普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恍惚有自己的影子。我也曾有他遇到過的迷茫,而我卻不知道如何處理。在人生的不同時期,就是讀書與沉思讓菲利普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他對朋友的選擇,他的求學之路,他對神學的思考……他不顧伯父反對,遠赴德國求學;后來到倫敦成為一名會計學徒,因為厭倦了枯燥的生活,很快他又轉(zhuǎn)到巴黎學習繪畫。意識到自己在藝術上資質(zhì)平平,不會有所建樹,后來他決定去倫敦學醫(yī)。書中最吸引人的,是菲利普在面對生活抉擇時的反思,其中落魄詩人克朗肖對他影響最大。“克朗肖”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物,雖然他后來的物質(zhì)生活有些悲慘,但我非常欣賞他身上的落泊文才和曠達的哲學思維。
菲利普的朋友阿特爾涅對我觸動也很大,尤其是他的擇妻觀。他自己多才多藝,可是卻離開與他同樣有才華的前妻,選擇與一個樸實能干的女仆生活在一起。他共有九個孩子,過著真實而平凡的幸福生活。他的很多思想都影響到菲利普。
主人公對米爾德麗德的愛情可能最令讀者難以理解。他怎么會愛上一個如此自私自利甚至無恥的女人?菲利普也認識到了她的真面目,但還是一次次無奈地感到:他不能不愛這個女人。他清楚這種痛苦只有等到他死時才能消失。在這場愛情的追逐中,菲利浦喪失了獨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嚴,還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財產(chǎn)?!笆澜缟献畲蟮恼勰ツ^于在愛的同時又帶著藐視了”……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用類似病態(tài)的精神折磨過自己?因不甘失去的.一些東西,特別是曾經(jīng)投入過的感情,即使已經(jīng)明了是錯的,卻仍在主觀意識里寄希望那是永遠美好的存在。也許這就是人性無法突破的枷鎖。
目,但還是一次次無奈地感到:他不能不愛這個女人。他清楚這種痛苦只有等到他死時才能消失。在這場愛情的追逐中,菲利浦喪失了獨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嚴,還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財產(chǎn)。“世界上最大的折磨莫過于在愛的同時又帶著藐視了”……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用類似病態(tài)的精神折磨過自己?因不甘失去的一些東西,特別是曾經(jīng)投入過的感情,即使已經(jīng)明了是錯的,卻仍在主觀意識里寄希望那是永遠美好的存在。也許這就是人性無法突破的枷鎖。
很多人讀書過于看重實用性、目的性,而最終面對茫茫書海無所措手。實際上,讀書是為了自己永遠的成長?!爱斈闼龅囊磺?,都是為了滿足既定的目標,你就沒辦法發(fā)現(xiàn)在這個目標范圍外,更廣闊的可能性是什么”??雌饋頉]什么用處的書,或許會給你的未來早早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書是不分國家與年代的,因為不管哪個國家的人性都是相通的,歷史也是相似的。當你在成長中遇到困惑時,或許古今中外的某本書里早已告訴你解決問題的答案。
傅雷曾提到過一本書對他的影響。一開始他因為情緒波動,“神經(jīng)亦復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后偶然讀到羅曼·羅蘭寫的《貝多芬》,“讀罷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燭照,頓獲新生之力,自此奇跡般突然振作。此實余性靈生活中之大事?!?BR> 由此可見,通過讀書治愈人生各種疑難雜癥,的確不失為一良好途徑。只要你還想成長,讀書就不會晚。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八
《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一部小說。初識毛姆,緣于《月亮與六便士》,讀罷,掩卷長思,月亮代表完美的理想,六便士代表骨感的現(xiàn)實,我們仰望高高月亮時,總會忽視腳底下的六便士;我們追求六便士時,又總會忘了純潔的月亮。月亮與六便士,無論想要什么都是你的選擇,我們均有選擇的權(quán)利。處于混沌中的人們,難以兩全,追求“六便士”的同時炫耀是在追求“月亮”。
如果說《月亮與六便士》是探討理想與現(xiàn)實的話,而《人性的枷鎖》便是在追尋生命的意義,跟著菲利普,我們看見了束縛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有形無形的枷鎖,最終尋得出路還是困頓其中,我想毛姆的作品為我們點亮了一盞黑暗中的明燈。
主人公菲利普先生一生都在與枷鎖作斗爭。從小殘疾的他敏感而自卑,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出身,父母雖然去世的早,但給他留下了一筆不小的財產(chǎn),他可以自由去選擇他的學業(y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用善良和真誠,收獲了友誼和愛情,自卑的枷鎖也蕩然無存。成年后,情欲又給他帶來枷鎖,他不斷掙扎在情欲的枷鎖里,經(jīng)歷了那么多事之后,他想明白了一切。在追求理想的途中,他又面臨了抉擇,是愛情和家庭?還是周游世界,探索人生?最后他選擇了家庭。
不難看出,這里的枷鎖是指生理上的殘疾,情欲的難以控制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艱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和菲利普一樣,只不過我們沒有毛姆的文筆,難以用文字書寫自己的不甘和掙扎,只能活在麻木的生活里。所以,某種意義上,毛姆將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在很久以前就進行了深度的刻畫,再讀毛姆,可以更加認真的審視自己,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向,早日擺脫枷鎖。
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尋找到那個自己,我們都曾為自己身上的某些缺點而自、和痛苦,或為生活的艱辛而喪失信心,那是真實的自己,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敏感情緒。我們要做的是打破命運的安排,努力去尋夢,堅持到底,領悟人生的真諦。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九
菲利普是個等愛的孩子啊。他從小父母雙亡,由冷酷的伯伯和不知如何表達情感的伯母帶大。
由于天生殘疾,性格敏感內(nèi)向,沒有同齡的朋友,菲利普的人生沒有愛,他渴望愛與被愛。
童年的孤獨,青春期的迷茫,青年時期的情欲,終生尋找的關于人生的意義,他遇到的問題可能我們每一個人都遇到過,可是由于他的敏感,由于他的缺愛,這些問題才傷他至深。所幸他還有理智,雖然理智在情欲面前也退避三舍;所幸他還有遠大的夢想,能讓他掉入泥潭中還能不致墮落。雖然我知道毛姆并不想賺取讀者的同情心,可能他還痛恨這個,看到菲利普一個人苦苦掙扎,在生活中,在思想上,真想走近他,哪怕只是無聲的陪伴。
毛姆通過菲利普的苦苦追尋,向世人道出人生的意義:人生無意義。多么喪!還好毛姆又說,盡管如此,也要在人生這塊掛毯上織出美麗的圖案。
可是馬上他又拋出問題,究竟如何生活才算織出美麗的圖案?也許寫這本書時的毛姆也沒有答案吧。
關于愛情,毛姆用大量的篇幅描繪情欲所引發(fā)的激情,雖然極其不可理喻,可是感人至深。
而書到最后,菲利普與薩利之間的感情,真摯,默契,美好,菲利普甚至為了這段情,甚至放棄了鼓勵他一直從泥潭中走過來的美好理想,但是讀下來,放佛能看到毛姆撇撇嘴漫不經(jīng)心的樣子。想來,毛姆認為的愛情是前一種吧。
只不過作者也知道那種轟轟烈烈的由情欲引發(fā)的愛情,并不能在生活這塊掛毯上織出美麗的圖案,還有可能燒毀掛毯。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十
看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面紗,刀鋒,繼人性的枷鎖是放在最后來閱讀的。因為喜歡這么一本厚厚的大部頭書,你會不知不覺跟著作者游歷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所愛所恨,所憫所怨。而后知后覺的將自己融入其中,來思索自身所活著的意義,追求的自由,渴望的愛情,心底的欲望。像一場洗滌心靈的救贖,久久不能釋然抒發(fā)。
人類可貴之處就在于每每跌跌撞撞疼痛前行的路上,哪怕世俗再殘酷,我們?nèi)栽诓粩嘧非笙蛲敲篮玫纳睢6枷胍欢ㄊ亲杂傻恼?,善,美作為衡量人性的標準,顯得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生命沒有意義,這是菲利普在經(jīng)歷了眾多人間冷暖,世態(tài)炎涼后得出的結(jié)論。但是如果生命沒有意義,那我們又何嘗計較失敗,成功。我們也只是在這大千世界活出一個小小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能做的事做到更好,心之所向,我想這便是活著的意義,生存的希望。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十一
我認認真真的想了想,我是如何開始喜歡上毛姆的。這是無意中我的.同事跟我提到了《月亮與六便士》,她說:“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xù)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說道這里她突然問我:“如果是你,你選月亮還是六便士?”我并沒有立刻回答她的問題,因為我在思考。
正因為我倆無意中談到的話題讓我對毛姆產(chǎn)生了極大地興趣。于是我買了他三本書回來慢慢看,《人性的枷鎖》是我了解毛姆的開始。
一篇關于格非的文章,《文學在讀者中尋找認同》,引用里面的一段話:從最根本的意義來說,文學是一項尋求認同的事業(yè)——作者通過寫作來尋求理解,尋覓知音,而讀者則通過閱讀,來發(fā)現(xiàn)作者與他們建立認同。我之所以愛上閱讀也是因為想要在作品中找到與作者有共鳴的地方,在迷茫的時候在書中尋找答案,然后學會思考,學會反思。小說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個矛盾的結(jié)合體,真實、糾結(jié);既不安于現(xiàn)狀,又沒有能力改變未來。我又何嘗不是自己想的挺好的,可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但我永遠比不上菲利普的一點是,他一直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奔波,他有一顆無處安放的心,他在不斷尋找生命的意義,而我卻沒勇氣邁出哪怕是一步,只好不甘心的安于現(xiàn)狀。
當菲利普發(fā)現(xiàn)自己的跛腳被別人嘲笑的時候,他好像感受到了生命的苦澀。他幼小的心靈模糊的意識到這種不幸與痛苦可能會和自己終生相伴。他開始變得敏感,不合群,在小小的學校里,默默忍受孤獨。中學時代,他擁有了他認為最好的朋友羅斯。但他渴望只有他一人擁有羅斯的友誼,所以當他看到羅斯和其他人玩的時候,他會憤怒、不安,好像被搶去了心愛玩具的孩子一樣無助,終于因羅斯受不了他歇斯底里的占有欲而離開他。最后就算他可以有機會進入頂端大學,可他還是急于逃離了那片讓他發(fā)瘋的地方。這一時期,菲利普的性格養(yǎng)成對他今后的生活和人走向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愛情。
他去了德國留學,到法國學畫畫,然后又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從醫(yī),直到他找到生命的意義,最后終于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放棄進入頂端大學的機會,非要這么折騰,哪怕別人說他當畫家失敗,當學徒失敗,但他說他不后悔。對啊,為什么要后悔呢?如果所有的東西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的話,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呢。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十二
生而受難,久難而終。
以為人生有意義,就是人性最大的枷鎖。趙林老師在西方哲學史講演錄這本書里提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意義這種東西究竟是本就藏于事物內(nèi)部的抽象概念,還是人類在自我發(fā)展過程中強行賦予事物的一種妄想。我在高中階段想過這個問題,認為意義還是存在的,必須為了這樣的東西devoteyourself,在渾渾噩噩中生存下來;現(xiàn)在倒是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或者說,人生沒有必要有意義。
毛姆寫的小說老是這樣:主人公永遠想一出是一出,月亮與六便士里的查爾斯突然抬頭看了看月亮,拋下一切到深山里去創(chuàng)作;刀鋒里的拉里一直為心中那種不可解說的神秘信仰四處流浪;這里的菲利普為了尋找自己的人生哲學,從德國到法國最后回到英國,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的本質(zhì)一條破爛不堪粗制濫造的波斯地毯,花紋隨意,不需要任何附加冗余的意義,編織過程的隨意本身,就是一種意義。
很少一口氣把一本小說看完,主要是菲利普當舔狗那一段看著令人生氣,每次米爾德里德回去找他的時候都捶胸頓足,心里暗暗祈禱菲利普一定要甩掉這樣粗俗又野蠻的女人。菲利普小時候那段看著比較平淡,有印象的就是校長對他說,“如果你對自己的出境總是心存不滿,企圖反抗,那只會給你帶來更深的羞恥?!贝_實,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是當代人感到焦慮的重要枷鎖。菲利普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跛足受到他人的非議,總歸是太把自己當回事,試圖跟上帝較勁,作為一個基督教徒,他天真地認為誠心可以讓上帝對他網(wǎng)開一面,少承受許多苦難,直到最后牧師臨死,菲利普才想到質(zhì)疑:你真的認為上帝存在嗎,在你將死之時,你真的因為上帝的存在而感到平和嗎?抑或是你還是落入塵網(wǎng)中,同樣困惑而恐懼地面對死亡。毛姆在小說里總是會尤其關注宗教信仰的問題,就像之前周濂老師說的一樣,從理性到信仰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需要驚險地一躍,而這一躍,決然不是理性途徑。還包括了許多神秘主義的東西,包括印度的佛教,講究不可言說的密語,個人永遠可以通天,但卻由于語言的束縛,無法交流溝通。
最喜歡他在巴黎畫畫還有回倫敦當醫(yī)學生這幾段。在巴黎那段遇見了二流詩人克朗肖,他送給菲利普的毯子解釋了人生最后的意義,但在他自身平庸乏味甚至下流不堪的人生中,我們可以匆匆一瞥,了解到人性的無常。一直到克朗肖和海沃德死去那段,才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在巴黎畫畫的時候,菲利普“好不容易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平庸,但卻為時已晚,這才是最殘忍的事情啊?!蹦且院笏_始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一切都無關乎真理。世上本沒有真理。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哲學家。
失敗不重要,成功也一文不值?!边@個道理如果能越早地理解到,生命不會變得冗長乏味缺乏光彩,反而會更加閃閃動人,因為之前的世界被附上了太多本不該擁有的價值——金錢、地位、名利,如果拿來,世界該是如何就是如何,有苦難不是因為上帝狠心,而是世界本就如此,不要妄圖抵抗命運的重擊,接受他,“視生命為編織地毯上的花紋,既無意義,也無用處,只圖一樂罷了……
我們就必須要提前轉(zhuǎn)換思維,重塑標準。”對生命這樣的認識如果被視為悲觀主義,才是人類最大的悲觀。我們只不過是認識到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卻被人說成是對這個世界的悲觀。我有時候會仔細思考宗教對人的態(tài)度,他要我們寬恕,要我們?nèi)蚀龋_自身的目的,也許是他把我們拉到上帝的視角上,從哲學上鄙視眾生。耶穌在臨終之際的教誨——寬恕他們吧,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菲利普原諒了背叛自己的好友以及愛過的人,最后向薩莉投降,看似是對生活的屈服,“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認了生命的失敗,可這樣的失敗卻比任何勛章都更加閃亮?!蔽疫@幾年一直有意識地培養(yǎng)一種觀念:大部分觀點不存在高下之分,只存在左右之別。
我從前總會認為,不食人間煙火,不沾染上社會的污濁才是層次高的;而那些在社會中蠅營狗茍生存的蕓蕓眾生,他們被金錢洗腦,被消費主義浪潮裹挾,是低下的。實際上不存在這樣的區(qū)分,不存在你視金錢如糞土就高人一等,也不存在你求財逐利就是低人一等,價值觀之間是無法比較高低的,因為任何一種觀念都植根于一種環(huán)境之中,“任何一種語言只有在生活之流中才有意義。”我們年輕時候所看重的那種不被社會所污染、崇尚自由主義的想法,無所謂對錯,只是在一種生存狀態(tài)下的反應,因為必須有人掃大街,也必須有人學哲學。你能說誰比誰過得有意義嗎,對于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人性的枷鎖才是我們最真實的寫照,月亮與六便士,只是訴說天才的簡史。
拋棄人生有意義的想法,就是打碎了人性最大的枷鎖。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十三
毛姆大概是我讀過最多的英國作家了,他的書總有種殘酷的犀利,像一把手術刀,總能精準地劃開皮膚直指病灶。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我就下意識地認為這會是一本沉重致郁的書,畢竟“枷鎖”從來不是一個好詞。沒想到向來刻薄的毛姆給了主人公一個平凡而又溫暖的結(jié)局,倒是有點出人預料。
《月亮與六便士》是天才的故事,這本書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曾經(jīng)我們都認為自己會是那個天才,最后卻發(fā)現(xiàn)不過是蕓蕓眾生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員,于是在閱讀這本《人性的枷鎖》,仿佛也看到自己身上背負的一切。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BR> 這個“枷鎖”是什么,家庭、社會、文化、愛情、道德、夢想,這些給我們快樂和希望,卻也伴隨著無盡的煩惱,每個人都是一個集合體,在這些枷鎖下成為自己,就算掙脫這些也會又新的枷鎖套上來,主人公菲利普就在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除去舊的枷鎖,心甘情愿地套上新的枷鎖,他承認自己輸了,不可能掙脫人性的枷鎖,但是他向幸福投降了,這沒什么可恥的——“難道他沒意識到,一個人出生、工作、結(jié)婚、生子、死去,這種最簡單的圖案,不就是最完美的圖案嗎?向幸福投降,或許就是承認失敗,但是,這種失敗,卻比無數(shù)次的勝利要強?!?BR> 學過醫(yī)成為醫(yī)生,生活在同樣的時代,很多細節(jié)的描寫大概就是作者本人的生活細節(jié)吧。不同的是菲利普曾經(jīng)向往旅行的生活,最終卻選擇了停留,毛姆的生活可以說就是主人公的理想狀態(tài),可是毛姆沒有讓其實現(xiàn),這算不算是一種毛姆對自己生活的補充,因為人一旦選擇了一種生活就只能拋棄其他的生活方式,但又忍不住想如果自己選擇了另一種方式,生活又會怎樣?
生活沒有如果,選擇了一種生活,戴上了那個枷鎖,就戴著它走下去,久而久之,枷鎖就和肉連在一起了,要想剝離下來必定要經(jīng)歷苦痛,新的選擇不過是新的枷鎖,沒有人能完全掙脫枷鎖,普通人如菲利普不能,天才如查爾斯也不能,但是他們最終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不論在別人看來是好是壞,他們只會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直至生命終點。
就像書中說的那樣“人生既無意義,也無必要。人們做事,僅僅是圖自己快樂。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十四
4.13就讀完了,談不上有多少感慨,結(jié)局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平凡”,因了這個書名,本以為會有些不同尋常??催@本書時,狀態(tài)差得要命,轉(zhuǎn)眼快過去三個月,談不上恢復以往的活力,但回了家,心里沒有害怕的感覺了。
人生,總會遇到一些問題,你料不到、逃不了,甚至放不下。有些事兒,明明知道不值得去計較,但是,你讓情緒這東西強大起來,那便身不由己,或許生存還是毀滅就真成了一個問題。錢鐘書先生說過,目光放遠,萬事皆悲。
人這一生太多可能性了,菲利普可能做牧師、會計、畫家、醫(yī)生、小職員,太多機遇巧合,誰也看不到未來有什么在等待著他。不安于長輩安排,隨心去嘗試一切想嘗試,職業(yè)即事業(yè),無所謂大小,但這關乎熱情,對生命價值實現(xiàn)的熱情。
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人。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有些人進走你的生命,陪伴著走過一段風景后不知不覺沒了音信,而又有些人從不相識到相知相惜,朋友,永遠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色彩。還有些人,能把你的生活弄得不知所措。“事隔經(jīng)年,我將如何致你,以眼淚,以沉默”。愛情里面,各自放過吧,能不糾纏就放手,計較太多,容易失去一起發(fā)現(xiàn)美好的樂趣。遇到能心生喜歡的人,都是幸運,唯愿君安。還沒遇到的,總會遇到的。
人性的枷鎖,是世事難料,是心有執(zhí)念。無論如何,無愧于心就好。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一
大學畢業(yè)到現(xiàn)在就業(yè)工作得清閑空檔期如約而至了,在假期的頭兩天鼓起勇氣翻開老家還未拜讀的毛姆的《人性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877頁,64萬字,很久沒讀過這么長的小說了。感謝毛姆,這一次仍然沒讓我失望。
《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已經(jīng)像是身邊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了,他迷茫、懦弱、敏感、犯賤,而且還是個跛子,最后本來可以詩與遠方,卻選擇了結(jié)婚生子踏踏實實過日子,這下大家滿足了吧?不知道這是不是毛姆筆下唯一的一次寬恕,讓主角選擇了凡人普遍接受的幸福人生。
故事從1885年的倫敦開始,菲利普9歲的那一年里失去了雙親。philip的父親是一位年輕出色的外科醫(yī)生,家境殷實,但卻因為一次突如其來的敗血癥去世,他的母親當時正懷著身孕,可能由于丈夫去世這突然的打擊加上分娩的痛苦,也在六個月后散手人寰,philip的弟弟也沒能活下來,就這樣主角變成了孤兒,還是一個一只腳是畸形足的孤兒。
菲利普的伯父收養(yǎng)了他,這是一個刻板冷漠的牧師家庭,好在philip的伯母對他視如己出,更幸運的是他在這里“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了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習慣——閱讀的習慣”,從而減輕了許多抑郁和憂傷。不久,菲利普被送進了特爾坎布瑞的皇家公學,這里是專為培養(yǎng)神職人員的寄宿學校,philip的伯父希望他能在那里一直呆到18歲,然后去牛津大學,最后成為一個牧師,皈依上帝。在學校里,菲利普因為他的畸形足飽受同學、朋友甚至老師的嘲笑和侮辱,在虔誠地祈求上帝施與神跡后也未能應驗,讓他開始對宗教產(chǎn)生了最初的懷疑。
在學校呆到快18歲時受一個同學的影響,菲利普決心一個人去德國,因為他已經(jīng)對宗教體制下的皇家公學深惡痛絕,雖然他的成績足以讓他順利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但是那成為神父的未來還是令他感到厭煩。這是菲利普第一次自己選擇放棄。
在德國海德堡度過的短短3個月里,菲利普結(jié)識了好幾個喜歡談論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的朋友,促成了他思想的開蒙,“我完全不懂人們?yōu)槭裁匆欢ㄒ叛錾系邸?。放棄了宗教信仰的菲利普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宗教是他解開的第一套人生的枷鎖。
回到英國的牧師公館后,菲利普與一個大他很多歲的女人(估計應該大15歲左右)威爾金森小姐偷嘗了禁果,但這一切并非出于愛情,而是青春期的性沖動和對異性的好奇吧。這段感情隨著菲利普來到倫敦學習會計學就無疾而終了。菲利普是聽從伯父伯母的意見想試著成為一名皇家會計師的,但事實證明他并不擅長數(shù)學,從事會計的工作讓他感到痛苦,于是一年之后,菲利普第二次選擇放棄學習會計。他對自己的繪畫天賦產(chǎn)生了自信,決心去巴黎學藝術。
不顧伯父的反對,拿著伯母的資助,菲利普開始了第二段求學經(jīng)歷,這次學的是繪畫,持續(xù)了2年。在巴黎的繪畫學校里,一個叫普萊斯的小姐逐漸愛上了菲利普,但她相貌平平而且邋里邋遢,所以并沒有引起菲利普的注意。在巴黎,菲利普看到了太多為了追求藝術窮困潦倒最終一事無成的人,開始反思自己付出所有最后也最多是個二流畫家是否值得。而普萊斯小姐的自殺給了菲利普極大的震動,因為她學畫所付出的努力無人能及,但卻畫不出一幅讓人滿意的作品,那么這堅持又有什么意義?菲利普決定放棄學畫,這是第三次選擇放棄,決定回倫敦像他父親一樣,嘗試成為一名醫(yī)生。
22歲的菲利普進入倫敦圣魯克學院開始學醫(yī),在此期間他經(jīng)歷了人生中最瘋狂的愛情,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一個餐廳服務員—米爾德瑞德。這段感情中我們的男主角只能用犯賤兩個字來形容,放棄了所有的自尊、毫無理智。米爾德瑞德前后三次背叛了他,第一次跟一個叫米勒的德國已婚中年人同居,還給人家生了個女兒。這期間一個叫諾拉的女子愛上了菲利普,可以說用她的柔情和體貼治愈了失戀的菲利普,但米爾德瑞德一回來菲利普原諒了她,薄情寡義地拋棄了諾拉,還幫忙一塊養(yǎng)米爾德瑞德的私生子;第二次米爾德瑞德跟菲利普最好的朋友格瑞菲斯跑了,菲利普給人家私奔提供路費,希望米爾德瑞德瘋夠了能回心轉(zhuǎn)意;第三次米爾德瑞德毀滅了他所有的家當,而當菲利普碰到街頭凄慘的米爾德瑞德時仍然斬不斷自己和她的聯(lián)系。還好這時菲利普已經(jīng)沒什么錢了,他投資股票賠光了所有的財產(chǎn),自己的學醫(yī)生涯都繼續(xù)不下去了,淪落在商場當巡視員,幸虧遇見了艾瑟里一家給了他急需的幫助。這段落魄的經(jīng)歷讓菲利普大徹大悟了人生的意義,當他伯父去世后得到遺產(chǎn)完成學業(yè)的菲利普本來可以完成他環(huán)游世界的理想時,我們的男主第四次放棄了理想,選擇與艾瑟里的女兒薩莉在一起,過結(jié)婚生子這種平凡幸福的人生。
我讀的這個版本一共八百多頁,說實話前面700頁很難讀,感覺色調(diào)很昏暗,接連不斷的壓抑、糾結(jié)、折磨、痛苦。在748頁菲利普窮困潦倒時走進了大英博物館的一個布滿墓碑的房間,整本書的精神力量都集中在以后的3頁當中,頓悟了的菲利普打開了所有人生的枷鎖—宗教、信仰、愛情、理想還有自我。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把生命放到歷史的滾滾長河中去思考,把我們生活的世界放到浩渺無垠的宇宙中去思考,人生本無意義。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當你參透了這一點,注意這絕對不是消極的人生觀,恰恰相反。追逐你認為的幸福與品嘗實實在在痛苦同樣沒有意義,認同了這一點你會發(fā)現(xiàn)對挫折、對痛苦有了新的感受,似乎能從上帝視角,也就是第三方視角去看待自己生活中經(jīng)歷的種種不如意,然后一笑而過,那種感覺無比輕松。人生既然毫無意義,那么就不應該被任何枷鎖囚禁,只遵從自己的本心快樂生活就夠了,如果日子讓你快樂充實暖,那就一如既往地過下去,如果日子讓你空虛寂寞冷,那就剖析一下自己做出改變,也許就是這么簡單......
《人性的枷鎖》讓我產(chǎn)生了許多自己生活中的共鳴,現(xiàn)在的我們都迷茫、沖動、多愁善感。曾經(jīng)有人問我:大學時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說,是找到能讓自己從心底里感到快樂的事,值得一生從事的事。青春就是用來不斷嘗試新事物的,因為“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沒有時間資本再去重復菲利普那樣“嘗試—努力—悔恨—放棄—再嘗試”的人生循環(huán)了。為了夢想拼盡全力無疑是值得推崇的,但是拼搏過后放棄夢想的人也是需要莫大勇氣的。但這一切,需要你在為每一個夢想拼搏的過程中都傾盡全力,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在華麗轉(zhuǎn)身的時候?qū)ψ约赫f:我努力過,我不后悔。人生本無意義,好的與壞的結(jié)果都是浮云,留下的,只有一次次付出過后,只屬于你自己的人生圖案。
淡化過去,活在當下,享受過程,忽視結(jié)果。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二
生活的一切事情毫無道理可言,甚至沒有規(guī)則亦無序,既然已經(jīng)獲知人生的最終歸宿,那么如何快樂地活在當下,就成了生活的現(xiàn)實意義,而就如何活,才能不辜負,依然要通過不懈的追求與努力,這些追求勢必會涉及世俗、倫理、道德…以及欲望等,這些在我看來都是人性的一道道枷鎖,每每突破,確切說是釋然,就會迎來真正的喜悅與平和,也會離真正的生活越近一步。所幸,這一生都在一邊開啟枷鎖,又一邊突破樊籠的循環(huán)里可謂掙扎,亦可謂享受,畢竟俗世的生活總有瑕疵,本無美丑,只有真相。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三
于是,合上書本,回憶和它第一次接觸的心情。那刻的心情好像聽到了召喚,秒間還原出初見的感受:一陣濃濃的悲情,撲鼻而來。這種感覺好像聞到一種過濃的味道,味道太過強勢,勢必導致你無論香臭,都無力呼吸,以至幾乎窒息。
一位年輕貌美卻虛弱不堪的媽媽,躺在床上,等著抱一抱7歲的兒子。兒子半睡半醒地緊縮在媽媽的懷抱中,靜靜地看著她。他臉上掛著淺淺而滿足的微笑,微笑中傳遞著小朋友簡單的幸福,就像次縮在媽媽懷里一樣。假如能夠一直這樣下去,就好了??蛇@次的擁抱,卻是命運給予的比較后一次溫情。7歲的菲利普永遠不明白,那時候的媽媽已經(jīng)病入膏肓,哪怕是給他一個吻,都用盡了她半生的力氣。小小的他,如何能讀懂媽媽的溫柔微笑里,摻入了不舍和淚光。他也不了解,他被抱走后,媽媽如何痛恨自身無力再握緊他的小手。就這樣,他失去了媽媽。就這樣,媽媽裝著對他的牽掛,追隨他的爸爸而去。他們無奈地放開了菲利普的小手,和他的跛腳,永遠地離開了只給他們家冷酷究竟的世界。
菲利普得知媽媽過世后,爬到媽媽的床上,抓著媽媽的衣服,枕著媽媽睡過的枕頭,埋著頭小聲地哭泣。由于不懂,不信媽媽永遠的離開,由于害怕陌生的未來??拗?,哭著,直到哭累了,在淚水中睡著。這種情形將會伴隨著他成長。他,天生殘疾,無父無母,生活窮苦......能夠料想,未來的孤單寂寞,冷嘲熱諷,欺凌侮辱,對他來說不過是家常便飯。
艱難的人生,既然有開頭,勢必有結(jié)尾。
這位不受命運眷顧的主人公,開始了他跌跌撞撞的人生。這大概便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這本書完整地展示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少年,一瘸一拐地長到中年的人生過程。從他的人生經(jīng)歷中,很多人都能看到自身的影子。
由于跛腳,他剛進學校,就被大小朋友欺負。他們模仿他走路,強迫他把有缺陷的腳展示出來。他一開始拼命拒絕,后來卻屈服在了別人的鐵拳下邊,伸出了那只殘缺的腳。他用盡一生的屈辱,滿足他們一刻的好奇。欺凌的風暴平靜下來后,他在黑夜里躲進被窩靜靜地流淚。他痛恨自身對惡霸的屈服,反省自身性格的懦弱。后來,一切太痛苦了,他回憶起媽媽,感覺這一切都是一場夢。許多次,他都根據(jù)這樣的幻想,游離于現(xiàn)實,從想象中攫取安慰。想象成了他的溫暖和救贖。
時間便是這樣,雖然步子邁得非常重,但它還是會走過每一段歷程,或喜或悲,或甜或苦。但菲利普的成長,真的是苦多甜少。由于苦難總來湊熱鬧,他性格中的外向開朗便一一離去。好不容易他也成了學校的大小朋友。別人對他的腳不再好奇,他求學的日子開始好轉(zhuǎn)。由于酷愛讀書,因此他的學習成績秒殺別的同學。別人能不能拿獎學金還得看他的選擇,假如他去申請,別的人機會渣子也沒有。這成為他驕傲的資本。他掩藏不住對他們淺薄的蔑視,他開始對學習心不在焉,提不起興趣。比較后,他急不可耐地輟學,跑到德國去深造。放棄了幾個月后唾手可得的獎學金,和如探囊取物般容易獲得的劍橋大學入取通知書。
這件事,成為了他人生的轉(zhuǎn)折點。我總是忍不住想,假如他能規(guī)規(guī)矩矩地完成學業(yè),也許以后的路途就不會那么辛苦,不會波折,不會幾次半途而廢。由于終點都是一樣。走到終點的時候,他終于學會了正兒八經(jīng)地生活。他選擇了父親曾經(jīng)的職業(yè)。中途由于經(jīng)濟原因,輟學兩年的時候,他生命的目的和期待便是重新回到他學習的醫(yī)學院,完成學業(yè),拿到醫(yī)師執(zhí)照。想想,這個行醫(yī)資格曾經(jīng)不過是他4次生活嘗試之后的替補和將就。
曾經(jīng)瘋狂的文學夢想,癡迷的繪畫理想都成為了過往。恰如逝去的青春,它看似不溫不火,卻是個抑制不住暗流涌動,而絢爛的夢。他,歷經(jīng)折騰,比較后不過就想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一份穩(wěn)定體面的工作,一個健康美麗的妻子,一個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墒牵捎诋敵醯呐涯?,他繞好多彎,一瘸一拐,才終于靠岸。他的經(jīng)歷,豐富,沉重,但真實,強烈。假如聽從別人的建議,而不是遵循內(nèi)心的呼喚,他能夠輕易地生活。卻不會如此深刻而肯定地明白“生活的意義”:便是沒有意義。這卻沒有一句幽默段子,它是作者花掉整個青春,揮霍父母全部遺產(chǎn),經(jīng)受住身體心靈四面八方折磨才得出的人生真理。
比較后,我們大概都會忍不住對菲利普說聲謝謝。由于,他身體力行地去探索了人生的意義,并且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了我們。讀者們,讀來,總是感同身受,卻省去了歲月的蹉跎,以及無法承受的疼痛。
誰的青春沒有在循規(guī)蹈矩地讀完10幾年書后,意猶未盡地暢想著輟學的生活。
誰的青春,沒有自以為是地相信自身具有某方面的天賦,而時時刻刻覺得自身是天才,想要拋棄全部,追逐所夢所愛。
誰的青春,沒有愛上一個讓你卑微到塵埃里,還開不出花來的人。
誰沒有假設過,用部的身家,甚至是全身的血液,去換愛人的一個熱吻。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四
大學畢業(yè)到現(xiàn)在就業(yè)工作得清閑空檔期如約而至了,在假期的頭兩天鼓起勇氣翻開老家還未拜讀的毛姆的《人性的枷鎖》(ofhumanbondage),877頁,64萬字,很久沒讀過這么長的小說了。感謝毛姆,這一次仍然沒讓我失望。
《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已經(jīng)像是身邊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了,他迷茫、懦弱、敏感、犯賤,而且還是個跛子,最后本來可以詩與遠方,卻選擇了結(jié)婚生子踏踏實實過日子,這下大家滿足了吧?不知道這是不是毛姆筆下唯一的一次寬恕,讓主角選擇了凡人普遍接受的幸福人生。
故事從1885年的倫敦開始,菲利普9歲的那一年里失去了雙親。philip的父親是一位年輕出色的外科醫(yī)生,家境殷實,但卻因為一次突如其來的敗血癥去世,他的母親當時正懷著身孕,可能由于丈夫去世這突然的打擊加上分娩的痛苦,也在六個月后散手人寰,philip的弟弟也沒能活下來,就這樣主角變成了孤兒,還是一個一只腳是畸形足的孤兒。
菲利普的伯父收養(yǎng)了他,這是一個刻板冷漠的牧師家庭,好在philip的伯母對他視如己出,更幸運的是他在這里“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了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習慣——閱讀的習慣”,從而減輕了許多抑郁和憂傷。不久,菲利普被送進了特爾坎布瑞的皇家公學,這里是專為培養(yǎng)神職人員的寄宿學校,philip的伯父希望他能在那里一直呆到18歲,然后去牛津大學,最后成為一個牧師,皈依上帝。在學校里,菲利普因為他的畸形足飽受同學、朋友甚至老師的嘲笑和侮辱,在虔誠地祈求上帝施與神跡后也未能應驗,讓他開始對宗教產(chǎn)生了最初的懷疑。
在學校呆到快18歲時受一個同學的影響,菲利普決心一個人去德國,因為他已經(jīng)對宗教體制下的皇家公學深惡痛絕,雖然他的成績足以讓他順利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但是那成為神父的未來還是令他感到厭煩。這是菲利普第一次自己選擇放棄。
在德國海德堡度過的短短3個月里,菲利普結(jié)識了好幾個喜歡談論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的朋友,促成了他思想的開蒙,“我完全不懂人們?yōu)槭裁匆欢ㄒ叛錾系邸?。放棄了宗教信仰的菲利普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宗教是他解開的第一套人生的枷鎖。
回到英國的牧師公館后,菲利普與一個大他很多歲的女人(估計應該大15歲左右)威爾金森小姐偷嘗了禁果,但這一切并非出于愛情,而是青春期的性沖動和對異性的好奇吧。這段感情隨著菲利普來到倫敦學習會計學就無疾而終了。菲利普是聽從伯父伯母的意見想試著成為一名皇家會計師的,但事實證明他并不擅長數(shù)學,從事會計的工作讓他感到痛苦,于是一年之后,菲利普第二次選擇放棄學習會計。他對自己的繪畫天賦產(chǎn)生了自信,決心去巴黎學藝術。
不顧伯父的反對,拿著伯母的資助,菲利普開始了第二段求學經(jīng)歷,這次學的是繪畫,持續(xù)了2年。在巴黎的繪畫學校里,一個叫普萊斯的小姐逐漸愛上了菲利普,但她相貌平平而且邋里邋遢,所以并沒有引起菲利普的注意。在巴黎,菲利普看到了太多為了追求藝術窮困潦倒最終一事無成的人,開始反思自己付出所有最后也最多是個二流畫家是否值得。而普萊斯小姐的自殺給了菲利普極大的震動,因為她學畫所付出的努力無人能及,但卻畫不出一幅讓人滿意的作品,那么這堅持又有什么意義?菲利普決定放棄學畫,這是第三次選擇放棄,決定回倫敦像他父親一樣,嘗試成為一名醫(yī)生。
22歲的菲利普進入倫敦圣魯克學院開始學醫(yī),在此期間他經(jīng)歷了人生中最瘋狂的愛情,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一個餐廳服務員—米爾德瑞德。這段感情中我們的男主角只能用犯賤兩個字來形容,放棄了所有的自尊、毫無理智。米爾德瑞德前后三次背叛了他,第一次跟一個叫米勒的德國已婚中年人同居,還給人家生了個女兒。這期間一個叫諾拉的女子愛上了菲利普,可以說用她的柔情和體貼治愈了失戀的菲利普,但米爾德瑞德一回來菲利普原諒了她,薄情寡義地拋棄了諾拉,還幫忙一塊養(yǎng)米爾德瑞德的私生子;第二次米爾德瑞德跟菲利普最好的朋友格瑞菲斯跑了,菲利普給人家私奔提供路費,希望米爾德瑞德瘋夠了能回心轉(zhuǎn)意;第三次米爾德瑞德毀滅了他所有的家當,而當菲利普碰到街頭凄慘的米爾德瑞德時仍然斬不斷自己和她的聯(lián)系。還好這時菲利普已經(jīng)沒什么錢了,他投資股票賠光了所有的財產(chǎn),自己的學醫(yī)生涯都繼續(xù)不下去了,淪落在商場當巡視員,幸虧遇見了艾瑟里一家給了他急需的幫助。這段落魄的經(jīng)歷讓菲利普大徹大悟了人生的意義,當他伯父去世后得到遺產(chǎn)完成學業(yè)的菲利普本來可以完成他環(huán)游世界的理想時,我們的男主第四次放棄了理想,選擇與艾瑟里的女兒薩莉在一起,過結(jié)婚生子這種平凡幸福的人生。
我讀的這個版本一共八百多頁,說實話前面700頁很難讀,感覺色調(diào)很昏暗,接連不斷的壓抑、糾結(jié)、折磨、痛苦。在748頁菲利普窮困潦倒時走進了大英博物館的一個布滿墓碑的房間,整本書的精神力量都集中在以后的3頁當中,頓悟了的菲利普打開了所有人生的枷鎖—宗教、信仰、愛情、理想還有自我。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把生命放到歷史的滾滾長河中去思考,把我們生活的世界放到浩渺無垠的宇宙中去思考,人生本無意義。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當你參透了這一點,注意這絕對不是消極的人生觀,恰恰相反。追逐你認為的幸福與品嘗實實在在痛苦同樣沒有意義,認同了這一點你會發(fā)現(xiàn)對挫折、對痛苦有了新的感受,似乎能從上帝視角,也就是第三方視角去看待自己生活中經(jīng)歷的種種不如意,然后一笑而過,那種感覺無比輕松。人生既然毫無意義,那么就不應該被任何枷鎖囚禁,只遵從自己的本心快樂生活就夠了,如果日子讓你快樂充實暖,那就一如既往地過下去,如果日子讓你空虛寂寞冷,那就剖析一下自己做出改變,也許就是這么簡單......
《人性的枷鎖》讓我產(chǎn)生了許多自己生活中的共鳴,現(xiàn)在的我們都迷茫、沖動、多愁善感。曾經(jīng)有人問我:大學時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說,是找到能讓自己從心底里感到快樂的事,值得一生從事的事。青春就是用來不斷嘗試新事物的,因為“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沒有時間資本再去重復菲利普那樣“嘗試—努力—悔恨—放棄—再嘗試”的人生循環(huán)了。為了夢想拼盡全力無疑是值得推崇的,但是拼搏過后放棄夢想的人也是需要莫大勇氣的。但這一切,需要你在為每一個夢想拼搏的過程中都傾盡全力,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在華麗轉(zhuǎn)身的時候?qū)ψ约赫f:我努力過,我不后悔。人生本無意義,好的與壞的結(jié)果都是浮云,留下的,只有一次次付出過后,只屬于你自己的人生圖案。
淡化過去,活在當下,享受過程,忽視結(jié)果。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五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的讀完了毛姆大叔的第三本作品《人性的枷鎖》。讀毛姆的書,感覺仿佛是和故事的主人公一同去用心感受和揭露這世界的真面目,有痛苦,有悲哀,也有些許的對人生的徹悟。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小時候到中年的人生經(jīng)歷,因為天生瘸腿收到皇家公學孩子們的譏笑和嘲諷,讓他從小形成了自卑,敏感,內(nèi)向的性格;現(xiàn)實就是如此殘酷,在自己愈發(fā)想躲避的時候,愈是有一把刀戳向你的心,慢慢的折磨你;在沒有得到上帝的回應,也看到教堂牧師們丑陋虛偽的面目,從小在基督教熏陶下的菲利普果斷棄教,“何必一定要信教?”這是他掙脫的第一個枷鎖,后來德國留學,去倫敦當會計,到巴黎求師學畫,再回來學醫(yī),最終還是繼承了父親的工作,當一名醫(yī)生。感覺命運真的在這里開了個不小的玩笑,我們努力掙扎的結(jié)果,最后還是回到了原點,很可恨卻又在情理之中。
但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菲利普在遇到人生種種問題時候的一種自我剖析和自省的能力,總是在糾結(jié),掙扎,悔恨,反省,正視自己身上暴露的問題,不管是自尊心作祟,還是自己的卑微羞怯的性格,在不斷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否定的道路上,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諦。就在這種需要你去不斷地作踐自己,剖析自己,折騰自己的社會生活中,可能才會獲得更深刻的生命體悟,正如毛姆大叔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才讓他能夠?qū)懗鋈绱讼麉s冷靜的作品吧。在生活的不斷摧殘和折磨下,自己的眼睛會更加透亮,更加成熟,看透了世界的骯臟不堪,卻依然能夠保持”寵辱不驚,閑看窗外云卷云舒”心態(tài),這就仿佛是在黑暗中粲然一笑,那種笑讓人看了只有安心和平靜。
關于人生的意義,克朗肖通過一個破爛不堪的紅地毯讓菲利普明白了”生活是毫無意義的“??此七@是個悲觀的想法,但正如書中所說”既然生活毫無意義,塵世也就無殘忍可言。不論是做過的還是沒來的及做的,一概都無關宏旨。失敗好不足奇,成功也等于零。他不過是暫時占據(jù)在地球表層的蕓蕓眾生中間的一個最不起眼的動物而已;然而,他又無所不能,因為他能從一片混沌之中探出其奧秘來?!拔覀兛偸窃谧非筮@成功和幸福,殊不知,幸福和痛苦是一樣的微不足道,不管是痛苦,還是失敗,還是幸福、歡樂,它們的降臨,跟生活中出現(xiàn)的其他細節(jié)一樣,不過是使得地毯變得更加紛繁復雜,絢麗多彩罷了。
所以生活中,何必把自己閉塞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去體驗世界,體會社會,不管它們是殘忍的,還是勢力的?即使碰的頭破血流,即使飽受饑寒交迫,即使被世界唾棄,那又怎樣?生活既然是沒有意義的,又有何懼?生活的毫無意義正是生活的意義所在,正因為生活毫無意義,我們才有勇氣在社會中摸爬滾打也不怕,在折磨和摧殘下,慢慢獲得自己對于生活的體悟,而這對自己才是最具有意義的東西。不禁妄想,那些在別處過著自己不敢想象的生活的人們,是不是正是感悟到這一點,才有勇氣在黑暗中翩翩起舞,燦爛的微笑著。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六
初看到書名,還以為是本艱澀難懂的哲學類書籍呢,哪知一翻開,立刻就被吸引了,作文。這本書很好看,而且不管你年齡大還是小,只要你看了這本書,相信一定會引起你的思考,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碰到類似的問題,那就是人生無處不枷鎖!
人生來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仔細想來,難道不灰心喪氣嗎?這部有點自傳體的小說是英國作家威廉.薩姆賽特.毛姆的力作,毛姆描述了菲利普從八歲到三十多歲的生活歷程,主人公菲利普遭遇了情感的枷鎖、金錢的枷鎖、宗教的枷鎖等種種羈絆,他在擺脫這些羈絆時,受盡了靈魂的拷問,從他相信上帝到不信,他的跛足讓他的人生受盡了冷嘲熱諷,童年孤獨而痛苦,上帝并沒有給他治好跛足,成年后他瘋狂的愛上了明明知道不值得愛不應該去愛的女子,他卑顏奴膝,喪失尊嚴的討好該女子,陷入了情欲的.深淵,他的理性在愛情面前毫無用處。萬幸的是他堅守住了自己的目標,最終擺脫了枷鎖,他常常思考,人的一生為什么總是受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所左右?他總結(jié)出了人生的哲理,他說:生活毫無意義,人降生在這個世上,就是受苦受難,生活沒有意義,人活著也沒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也無足輕重,既然生活毫無意義,塵世也就無殘忍可言,生活就像一塊舊的波斯地毯,有許多的格局,每個人的格局都不同,幸福和痛苦跟生活中出現(xiàn)的其他細節(jié)一樣,不過是使人生格局更趨紛繁復雜,地毯的顏色布局更鮮艷別致罷了,讀后感《作文》。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七
這幾天讀完同事推薦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深刻領悟到了這一點。乍看厚厚的一本,八百多頁,還怕會讀不下去,沒想到開始讀后,竟再也不忍釋卷。書中的文字,句句都似在寫著自己的內(nèi)心。我也因了作者的筆墨,將自己全然投入進了主人公菲利普的世界。
那些天每有所思,腦海里全是那跛足少年。當他虔誠地祈禱上帝治愈他的殘疾時,為顯示誠意他故意讓自己吃苦,想象著自己被治愈后幸??鞓返臉幼樱胂笾瘸靶λ娜耸窃鯓幽康煽诖簟藭r,我真想去擁抱這個善良純樸的少年,這不就是當年的我嗎?小時候,自己也曾因過于害羞,老是沉浸于自己的缺點,而不敢回答問題,不懂得與同學相處。盡管外表沉默寡言,內(nèi)心卻把自己想象成班里最棒的那位同學,甚至于暗地里模仿她的一言一行,整天如白日夢般遐思,還常常為自己想象出來的幸福吃吃傻笑。
少年菲利普不斷遭人嘲弄,逐漸失卻了孩提的天真,進而痛苦地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哪個少年不是在自身的煩惱中成長起來的?“菲利普看了好多書,腦子里塞滿了各種各樣的念頭,正由于他對書里講的事理只是一知半解,這反倒為他的想象力開闊了馳騁的天地。在他痛苦的羞態(tài)背后,在他的心靈深處,某種東西卻在逐漸成形,他迷迷糊糊地意識到了自己的個性。”
讀書使人成長。作者在書中列了大量主人公在不同階段讀的書,這些書中的思想和他周圍人物的思想都在影響著他?!耙粋€人仿佛是一個包得緊緊的蓓蕾。一個人所讀的書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對他毫無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對一個人來說確實具有一種特殊意義,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使得蓓蕾綻開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連開放,最后便開成一朵鮮花?!闭驗榉评粘掷m(xù)閱讀的習慣,才使他能一次次突破枷鎖,獲得人生意義上的自由。
閱讀中,我分明覺出菲利普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恍惚有自己的影子。我也曾有他遇到過的迷茫,而我卻不知道如何處理。在人生的不同時期,就是讀書與沉思讓菲利普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他對朋友的選擇,他的求學之路,他對神學的思考……他不顧伯父反對,遠赴德國求學;后來到倫敦成為一名會計學徒,因為厭倦了枯燥的生活,很快他又轉(zhuǎn)到巴黎學習繪畫。意識到自己在藝術上資質(zhì)平平,不會有所建樹,后來他決定去倫敦學醫(yī)。書中最吸引人的,是菲利普在面對生活抉擇時的反思,其中落魄詩人克朗肖對他影響最大。“克朗肖”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物,雖然他后來的物質(zhì)生活有些悲慘,但我非常欣賞他身上的落泊文才和曠達的哲學思維。
菲利普的朋友阿特爾涅對我觸動也很大,尤其是他的擇妻觀。他自己多才多藝,可是卻離開與他同樣有才華的前妻,選擇與一個樸實能干的女仆生活在一起。他共有九個孩子,過著真實而平凡的幸福生活。他的很多思想都影響到菲利普。
主人公對米爾德麗德的愛情可能最令讀者難以理解。他怎么會愛上一個如此自私自利甚至無恥的女人?菲利普也認識到了她的真面目,但還是一次次無奈地感到:他不能不愛這個女人。他清楚這種痛苦只有等到他死時才能消失。在這場愛情的追逐中,菲利浦喪失了獨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嚴,還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財產(chǎn)?!笆澜缟献畲蟮恼勰ツ^于在愛的同時又帶著藐視了”……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用類似病態(tài)的精神折磨過自己?因不甘失去的.一些東西,特別是曾經(jīng)投入過的感情,即使已經(jīng)明了是錯的,卻仍在主觀意識里寄希望那是永遠美好的存在。也許這就是人性無法突破的枷鎖。
目,但還是一次次無奈地感到:他不能不愛這個女人。他清楚這種痛苦只有等到他死時才能消失。在這場愛情的追逐中,菲利浦喪失了獨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嚴,還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財產(chǎn)。“世界上最大的折磨莫過于在愛的同時又帶著藐視了”……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用類似病態(tài)的精神折磨過自己?因不甘失去的一些東西,特別是曾經(jīng)投入過的感情,即使已經(jīng)明了是錯的,卻仍在主觀意識里寄希望那是永遠美好的存在。也許這就是人性無法突破的枷鎖。
很多人讀書過于看重實用性、目的性,而最終面對茫茫書海無所措手。實際上,讀書是為了自己永遠的成長?!爱斈闼龅囊磺?,都是為了滿足既定的目標,你就沒辦法發(fā)現(xiàn)在這個目標范圍外,更廣闊的可能性是什么”??雌饋頉]什么用處的書,或許會給你的未來早早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書是不分國家與年代的,因為不管哪個國家的人性都是相通的,歷史也是相似的。當你在成長中遇到困惑時,或許古今中外的某本書里早已告訴你解決問題的答案。
傅雷曾提到過一本書對他的影響。一開始他因為情緒波動,“神經(jīng)亦復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后偶然讀到羅曼·羅蘭寫的《貝多芬》,“讀罷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燭照,頓獲新生之力,自此奇跡般突然振作。此實余性靈生活中之大事?!?BR> 由此可見,通過讀書治愈人生各種疑難雜癥,的確不失為一良好途徑。只要你還想成長,讀書就不會晚。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八
《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一部小說。初識毛姆,緣于《月亮與六便士》,讀罷,掩卷長思,月亮代表完美的理想,六便士代表骨感的現(xiàn)實,我們仰望高高月亮時,總會忽視腳底下的六便士;我們追求六便士時,又總會忘了純潔的月亮。月亮與六便士,無論想要什么都是你的選擇,我們均有選擇的權(quán)利。處于混沌中的人們,難以兩全,追求“六便士”的同時炫耀是在追求“月亮”。
如果說《月亮與六便士》是探討理想與現(xiàn)實的話,而《人性的枷鎖》便是在追尋生命的意義,跟著菲利普,我們看見了束縛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有形無形的枷鎖,最終尋得出路還是困頓其中,我想毛姆的作品為我們點亮了一盞黑暗中的明燈。
主人公菲利普先生一生都在與枷鎖作斗爭。從小殘疾的他敏感而自卑,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出身,父母雖然去世的早,但給他留下了一筆不小的財產(chǎn),他可以自由去選擇他的學業(y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用善良和真誠,收獲了友誼和愛情,自卑的枷鎖也蕩然無存。成年后,情欲又給他帶來枷鎖,他不斷掙扎在情欲的枷鎖里,經(jīng)歷了那么多事之后,他想明白了一切。在追求理想的途中,他又面臨了抉擇,是愛情和家庭?還是周游世界,探索人生?最后他選擇了家庭。
不難看出,這里的枷鎖是指生理上的殘疾,情欲的難以控制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艱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和菲利普一樣,只不過我們沒有毛姆的文筆,難以用文字書寫自己的不甘和掙扎,只能活在麻木的生活里。所以,某種意義上,毛姆將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在很久以前就進行了深度的刻畫,再讀毛姆,可以更加認真的審視自己,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向,早日擺脫枷鎖。
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尋找到那個自己,我們都曾為自己身上的某些缺點而自、和痛苦,或為生活的艱辛而喪失信心,那是真實的自己,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敏感情緒。我們要做的是打破命運的安排,努力去尋夢,堅持到底,領悟人生的真諦。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九
菲利普是個等愛的孩子啊。他從小父母雙亡,由冷酷的伯伯和不知如何表達情感的伯母帶大。
由于天生殘疾,性格敏感內(nèi)向,沒有同齡的朋友,菲利普的人生沒有愛,他渴望愛與被愛。
童年的孤獨,青春期的迷茫,青年時期的情欲,終生尋找的關于人生的意義,他遇到的問題可能我們每一個人都遇到過,可是由于他的敏感,由于他的缺愛,這些問題才傷他至深。所幸他還有理智,雖然理智在情欲面前也退避三舍;所幸他還有遠大的夢想,能讓他掉入泥潭中還能不致墮落。雖然我知道毛姆并不想賺取讀者的同情心,可能他還痛恨這個,看到菲利普一個人苦苦掙扎,在生活中,在思想上,真想走近他,哪怕只是無聲的陪伴。
毛姆通過菲利普的苦苦追尋,向世人道出人生的意義:人生無意義。多么喪!還好毛姆又說,盡管如此,也要在人生這塊掛毯上織出美麗的圖案。
可是馬上他又拋出問題,究竟如何生活才算織出美麗的圖案?也許寫這本書時的毛姆也沒有答案吧。
關于愛情,毛姆用大量的篇幅描繪情欲所引發(fā)的激情,雖然極其不可理喻,可是感人至深。
而書到最后,菲利普與薩利之間的感情,真摯,默契,美好,菲利普甚至為了這段情,甚至放棄了鼓勵他一直從泥潭中走過來的美好理想,但是讀下來,放佛能看到毛姆撇撇嘴漫不經(jīng)心的樣子。想來,毛姆認為的愛情是前一種吧。
只不過作者也知道那種轟轟烈烈的由情欲引發(fā)的愛情,并不能在生活這塊掛毯上織出美麗的圖案,還有可能燒毀掛毯。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十
看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面紗,刀鋒,繼人性的枷鎖是放在最后來閱讀的。因為喜歡這么一本厚厚的大部頭書,你會不知不覺跟著作者游歷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所愛所恨,所憫所怨。而后知后覺的將自己融入其中,來思索自身所活著的意義,追求的自由,渴望的愛情,心底的欲望。像一場洗滌心靈的救贖,久久不能釋然抒發(fā)。
人類可貴之處就在于每每跌跌撞撞疼痛前行的路上,哪怕世俗再殘酷,我們?nèi)栽诓粩嘧非笙蛲敲篮玫纳睢6枷胍欢ㄊ亲杂傻恼?,善,美作為衡量人性的標準,顯得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生命沒有意義,這是菲利普在經(jīng)歷了眾多人間冷暖,世態(tài)炎涼后得出的結(jié)論。但是如果生命沒有意義,那我們又何嘗計較失敗,成功。我們也只是在這大千世界活出一個小小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能做的事做到更好,心之所向,我想這便是活著的意義,生存的希望。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十一
我認認真真的想了想,我是如何開始喜歡上毛姆的。這是無意中我的.同事跟我提到了《月亮與六便士》,她說:“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xù)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說道這里她突然問我:“如果是你,你選月亮還是六便士?”我并沒有立刻回答她的問題,因為我在思考。
正因為我倆無意中談到的話題讓我對毛姆產(chǎn)生了極大地興趣。于是我買了他三本書回來慢慢看,《人性的枷鎖》是我了解毛姆的開始。
一篇關于格非的文章,《文學在讀者中尋找認同》,引用里面的一段話:從最根本的意義來說,文學是一項尋求認同的事業(yè)——作者通過寫作來尋求理解,尋覓知音,而讀者則通過閱讀,來發(fā)現(xiàn)作者與他們建立認同。我之所以愛上閱讀也是因為想要在作品中找到與作者有共鳴的地方,在迷茫的時候在書中尋找答案,然后學會思考,學會反思。小說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個矛盾的結(jié)合體,真實、糾結(jié);既不安于現(xiàn)狀,又沒有能力改變未來。我又何嘗不是自己想的挺好的,可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但我永遠比不上菲利普的一點是,他一直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奔波,他有一顆無處安放的心,他在不斷尋找生命的意義,而我卻沒勇氣邁出哪怕是一步,只好不甘心的安于現(xiàn)狀。
當菲利普發(fā)現(xiàn)自己的跛腳被別人嘲笑的時候,他好像感受到了生命的苦澀。他幼小的心靈模糊的意識到這種不幸與痛苦可能會和自己終生相伴。他開始變得敏感,不合群,在小小的學校里,默默忍受孤獨。中學時代,他擁有了他認為最好的朋友羅斯。但他渴望只有他一人擁有羅斯的友誼,所以當他看到羅斯和其他人玩的時候,他會憤怒、不安,好像被搶去了心愛玩具的孩子一樣無助,終于因羅斯受不了他歇斯底里的占有欲而離開他。最后就算他可以有機會進入頂端大學,可他還是急于逃離了那片讓他發(fā)瘋的地方。這一時期,菲利普的性格養(yǎng)成對他今后的生活和人走向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愛情。
他去了德國留學,到法國學畫畫,然后又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從醫(yī),直到他找到生命的意義,最后終于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放棄進入頂端大學的機會,非要這么折騰,哪怕別人說他當畫家失敗,當學徒失敗,但他說他不后悔。對啊,為什么要后悔呢?如果所有的東西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的話,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呢。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十二
生而受難,久難而終。
以為人生有意義,就是人性最大的枷鎖。趙林老師在西方哲學史講演錄這本書里提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意義這種東西究竟是本就藏于事物內(nèi)部的抽象概念,還是人類在自我發(fā)展過程中強行賦予事物的一種妄想。我在高中階段想過這個問題,認為意義還是存在的,必須為了這樣的東西devoteyourself,在渾渾噩噩中生存下來;現(xiàn)在倒是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或者說,人生沒有必要有意義。
毛姆寫的小說老是這樣:主人公永遠想一出是一出,月亮與六便士里的查爾斯突然抬頭看了看月亮,拋下一切到深山里去創(chuàng)作;刀鋒里的拉里一直為心中那種不可解說的神秘信仰四處流浪;這里的菲利普為了尋找自己的人生哲學,從德國到法國最后回到英國,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的本質(zhì)一條破爛不堪粗制濫造的波斯地毯,花紋隨意,不需要任何附加冗余的意義,編織過程的隨意本身,就是一種意義。
很少一口氣把一本小說看完,主要是菲利普當舔狗那一段看著令人生氣,每次米爾德里德回去找他的時候都捶胸頓足,心里暗暗祈禱菲利普一定要甩掉這樣粗俗又野蠻的女人。菲利普小時候那段看著比較平淡,有印象的就是校長對他說,“如果你對自己的出境總是心存不滿,企圖反抗,那只會給你帶來更深的羞恥?!贝_實,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是當代人感到焦慮的重要枷鎖。菲利普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跛足受到他人的非議,總歸是太把自己當回事,試圖跟上帝較勁,作為一個基督教徒,他天真地認為誠心可以讓上帝對他網(wǎng)開一面,少承受許多苦難,直到最后牧師臨死,菲利普才想到質(zhì)疑:你真的認為上帝存在嗎,在你將死之時,你真的因為上帝的存在而感到平和嗎?抑或是你還是落入塵網(wǎng)中,同樣困惑而恐懼地面對死亡。毛姆在小說里總是會尤其關注宗教信仰的問題,就像之前周濂老師說的一樣,從理性到信仰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需要驚險地一躍,而這一躍,決然不是理性途徑。還包括了許多神秘主義的東西,包括印度的佛教,講究不可言說的密語,個人永遠可以通天,但卻由于語言的束縛,無法交流溝通。
最喜歡他在巴黎畫畫還有回倫敦當醫(yī)學生這幾段。在巴黎那段遇見了二流詩人克朗肖,他送給菲利普的毯子解釋了人生最后的意義,但在他自身平庸乏味甚至下流不堪的人生中,我們可以匆匆一瞥,了解到人性的無常。一直到克朗肖和海沃德死去那段,才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在巴黎畫畫的時候,菲利普“好不容易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平庸,但卻為時已晚,這才是最殘忍的事情啊?!蹦且院笏_始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一切都無關乎真理。世上本沒有真理。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哲學家。
失敗不重要,成功也一文不值?!边@個道理如果能越早地理解到,生命不會變得冗長乏味缺乏光彩,反而會更加閃閃動人,因為之前的世界被附上了太多本不該擁有的價值——金錢、地位、名利,如果拿來,世界該是如何就是如何,有苦難不是因為上帝狠心,而是世界本就如此,不要妄圖抵抗命運的重擊,接受他,“視生命為編織地毯上的花紋,既無意義,也無用處,只圖一樂罷了……
我們就必須要提前轉(zhuǎn)換思維,重塑標準。”對生命這樣的認識如果被視為悲觀主義,才是人類最大的悲觀。我們只不過是認識到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卻被人說成是對這個世界的悲觀。我有時候會仔細思考宗教對人的態(tài)度,他要我們寬恕,要我們?nèi)蚀龋_自身的目的,也許是他把我們拉到上帝的視角上,從哲學上鄙視眾生。耶穌在臨終之際的教誨——寬恕他們吧,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菲利普原諒了背叛自己的好友以及愛過的人,最后向薩莉投降,看似是對生活的屈服,“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認了生命的失敗,可這樣的失敗卻比任何勛章都更加閃亮?!蔽疫@幾年一直有意識地培養(yǎng)一種觀念:大部分觀點不存在高下之分,只存在左右之別。
我從前總會認為,不食人間煙火,不沾染上社會的污濁才是層次高的;而那些在社會中蠅營狗茍生存的蕓蕓眾生,他們被金錢洗腦,被消費主義浪潮裹挾,是低下的。實際上不存在這樣的區(qū)分,不存在你視金錢如糞土就高人一等,也不存在你求財逐利就是低人一等,價值觀之間是無法比較高低的,因為任何一種觀念都植根于一種環(huán)境之中,“任何一種語言只有在生活之流中才有意義。”我們年輕時候所看重的那種不被社會所污染、崇尚自由主義的想法,無所謂對錯,只是在一種生存狀態(tài)下的反應,因為必須有人掃大街,也必須有人學哲學。你能說誰比誰過得有意義嗎,對于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人性的枷鎖才是我們最真實的寫照,月亮與六便士,只是訴說天才的簡史。
拋棄人生有意義的想法,就是打碎了人性最大的枷鎖。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十三
毛姆大概是我讀過最多的英國作家了,他的書總有種殘酷的犀利,像一把手術刀,總能精準地劃開皮膚直指病灶。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我就下意識地認為這會是一本沉重致郁的書,畢竟“枷鎖”從來不是一個好詞。沒想到向來刻薄的毛姆給了主人公一個平凡而又溫暖的結(jié)局,倒是有點出人預料。
《月亮與六便士》是天才的故事,這本書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曾經(jīng)我們都認為自己會是那個天才,最后卻發(fā)現(xiàn)不過是蕓蕓眾生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員,于是在閱讀這本《人性的枷鎖》,仿佛也看到自己身上背負的一切。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BR> 這個“枷鎖”是什么,家庭、社會、文化、愛情、道德、夢想,這些給我們快樂和希望,卻也伴隨著無盡的煩惱,每個人都是一個集合體,在這些枷鎖下成為自己,就算掙脫這些也會又新的枷鎖套上來,主人公菲利普就在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除去舊的枷鎖,心甘情愿地套上新的枷鎖,他承認自己輸了,不可能掙脫人性的枷鎖,但是他向幸福投降了,這沒什么可恥的——“難道他沒意識到,一個人出生、工作、結(jié)婚、生子、死去,這種最簡單的圖案,不就是最完美的圖案嗎?向幸福投降,或許就是承認失敗,但是,這種失敗,卻比無數(shù)次的勝利要強?!?BR> 學過醫(yī)成為醫(yī)生,生活在同樣的時代,很多細節(jié)的描寫大概就是作者本人的生活細節(jié)吧。不同的是菲利普曾經(jīng)向往旅行的生活,最終卻選擇了停留,毛姆的生活可以說就是主人公的理想狀態(tài),可是毛姆沒有讓其實現(xiàn),這算不算是一種毛姆對自己生活的補充,因為人一旦選擇了一種生活就只能拋棄其他的生活方式,但又忍不住想如果自己選擇了另一種方式,生活又會怎樣?
生活沒有如果,選擇了一種生活,戴上了那個枷鎖,就戴著它走下去,久而久之,枷鎖就和肉連在一起了,要想剝離下來必定要經(jīng)歷苦痛,新的選擇不過是新的枷鎖,沒有人能完全掙脫枷鎖,普通人如菲利普不能,天才如查爾斯也不能,但是他們最終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不論在別人看來是好是壞,他們只會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直至生命終點。
就像書中說的那樣“人生既無意義,也無必要。人們做事,僅僅是圖自己快樂。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篇十四
4.13就讀完了,談不上有多少感慨,結(jié)局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平凡”,因了這個書名,本以為會有些不同尋常??催@本書時,狀態(tài)差得要命,轉(zhuǎn)眼快過去三個月,談不上恢復以往的活力,但回了家,心里沒有害怕的感覺了。
人生,總會遇到一些問題,你料不到、逃不了,甚至放不下。有些事兒,明明知道不值得去計較,但是,你讓情緒這東西強大起來,那便身不由己,或許生存還是毀滅就真成了一個問題。錢鐘書先生說過,目光放遠,萬事皆悲。
人這一生太多可能性了,菲利普可能做牧師、會計、畫家、醫(yī)生、小職員,太多機遇巧合,誰也看不到未來有什么在等待著他。不安于長輩安排,隨心去嘗試一切想嘗試,職業(yè)即事業(yè),無所謂大小,但這關乎熱情,對生命價值實現(xiàn)的熱情。
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人。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有些人進走你的生命,陪伴著走過一段風景后不知不覺沒了音信,而又有些人從不相識到相知相惜,朋友,永遠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色彩。還有些人,能把你的生活弄得不知所措。“事隔經(jīng)年,我將如何致你,以眼淚,以沉默”。愛情里面,各自放過吧,能不糾纏就放手,計較太多,容易失去一起發(fā)現(xiàn)美好的樂趣。遇到能心生喜歡的人,都是幸運,唯愿君安。還沒遇到的,總會遇到的。
人性的枷鎖,是世事難料,是心有執(zhí)念。無論如何,無愧于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