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模板17篇)

字號:

    教案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特點,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編寫教案時,要注意深入分析教學內容,把握重點和難點。以下是一些教學設計實例,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創(chuàng)新的思路和方法。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一
    2、會用有理數加法法則正確地進行有理數的加法運算。
    3、經歷有理數加法法則的探究過程,體會分類和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
    有理數加法則的探索及運用。
    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的理解及運用。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展示足球賽圖片,你知道足球賽中“凈勝球”是怎么回事嗎?
    (學生口答,教師介紹凈勝球的算法:只要把各場比賽的結果相加就可以得到,由此揭示課題。)。
    二、探求新知。
    1、甲、乙兩隊進行足球比賽,
    (1)、如果上半場贏了3球,下半場又贏了2球,那么全場累計凈勝幾球?
    (2)、如果上半場贏了3球,下半場輸了2球,那么全場累計凈勝幾球?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得到兩種情況下的凈勝球數,從而列出算式:(+3)+(+2)=+5;(+3)+(-2)=+1,教師板書。)。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輸贏球其它可能的情況,盡可能完整地說出所有的可能,由此感受兩個有理數相加的各種情況,讓學生自由發(fā)言,相互補充,教師板書算式:(-3)+(+2)=-1,(-3)+(-2)=-5,(-3)+0=-3,0+(+2)=+2,教師還可根據學生回答情況補充:上半場贏了3球,下半場輸了3球;上半場打平,下半場也打平,最后的凈勝球情況,由學生說出結果并列出算式:(+3)+(-3)=0,0+0=0)。
    2、你能舉出一些運用有理數加法的實際例子嗎?
    (學生列舉實例并根據具體意義寫出算式)。
    3、學生活動:
    (3)、你還能再做一些類似的活動,并寫出相應的算式嗎?
    (教師示范活動(1)的操作過程,學生列出算式并完成(2)(3),得到一組算式,教師板書。這一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從“形”的角度,直觀感受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4、歸納法則:。
    觀察上述算式,和小學學過的加法運算有什么區(qū)別?你能歸納出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嗎?
    (由前面所學的內容學生已經知道:有理數由符號和絕對值兩部分組成,所以兩個有理數的相加時,確定和時也需要分別確定和的符號和絕對值,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照情境中輸贏球的情況分別探索和的符號和絕對值如何確定,學生相互交流,自由發(fā)言,不斷完善。通過探索有理數加法法則的過程,學生體會分類和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
    5、例題精講:
    例1、計算。
    (1)、(-5)+(-3)(2)、(-8)+(+2);;(3)、(+6)+(-4)。
    (4)、5+(-5);(5)、0+(-2);(學生口答計算結果,并對照法則說說是如何確定和的符號和絕對值的,教師板書解題過程,讓學生體會“運算有據”。)。
    解:(1)、(-5)+(-3)。
    =-(5+3)(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減)。
    =-8。
    (2)、(-8)+(+2)。
    =-(8-2)(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的符號,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
    =-6。
    (4)、5+(-5);。
    =0(互為相反的兩數之和為0)。
    6、訓練鞏固:
    1、p33練一練2。
    (學生利用撲克完成本題,通過游戲進一步鞏固有理數加法法則,體現“做中學”的新課程理念。)。
    7、延伸拓展:
    (1)、一個數是2的相反數,另一個數的絕對值是5,求這兩個數的和。
    (這兩題都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第(1)題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類的數學思想方法。第(2)題具有開放性,可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法則。)。
    三、課堂小結:
    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談談自己對有理數加法法則的理解及如何進行有理數加法運算。
    四、布置作業(yè):
    1、課本p41第1題。
    2、列舉一些生活中運用有理數加法的實際例子,并相互交流。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二
    教學目標:了解總體、個體、樣本及樣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樣調查的意義,明確在什么情況下采用抽樣調查或全面調查,進一步熟悉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教學重點:對概念的理解及對數據收集整理。
    教學難點:總體概念的理解和隨機抽樣的合理性。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chuàng)設,引入新課。
    二、新課。
    1.抽樣調查的意義。
    在上述問題中,由于學生人數比較多,全面調查花費的時間長,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尋求既省時又省力又能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抽樣調查。
    抽樣調查:抽取一部分對象進行調查的方法,叫抽樣調查。
    2.總體、個體、樣本、樣本容量的意義。
    總體:所要考察對象的全體。
    個體:總體的每一個考察對象叫個體。
    樣本:抽取的部分個體叫做一個樣本。
    樣本容量:樣本中個體的數目。
    3.抽樣的注意事項。
    下面是某同學抽取樣本數量為100的調查節(jié)目統(tǒng)計表:
    表中的數據信息也可以用條形統(tǒng)計圖或扇形統(tǒng)計圖來描述。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三
    1.重點:
    (1)了解多邊形及其有關概念,理解正多邊形及其有關概念.
    (2)區(qū)別凸多邊形和凹多邊形.
    2.難點:
    多邊形定義的準確理解.
    一、新課講授
    投影:圖形見課本p84圖7.3一l.
    你能從投影里找出幾個由一些線段圍成的圖形嗎?
    上面三圖中讓同學邊看、邊議.
    在同學議論的基礎上,老師給以總結,這些線段圍成的圖形有何特性?
    (1)它們在同一平面內.
    (2)它們是由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幾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組成的.
    這些圖形中有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八邊形,那么什么叫做多邊形呢?
    提問:三角形的定義.
    你能仿照三角形的定義給多邊形定義嗎?
    1.在平面內,由一些線段首位順次相接組成的圖形叫做多邊形.
    如果一個多邊形由n條線段組成,那么這個多邊形叫做n邊形.(一個多邊形由幾條線段組成,就叫做幾邊形.)
    2.多邊形的邊、頂點、內角和外角.
    3.多邊形的對角線
    連接多邊形的不相鄰的兩個頂點的線段,叫做多邊形的對角線.
    讓學生畫出五邊形的所有對角線.
    4.凸多邊形與凹多邊形
    看投影:圖形見課本p85.7.3―6.
    5.正多邊形
    由正方形的特征出發(fā),得出正多邊形的概念.
    各個角都相等,各條邊都相等的多邊形叫做正多邊形.
    二、課堂練習
    課本p86練習1.2.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相關概念.
    四、課后作業(yè)
    課本p90第1題.
    備用題:
    一、判斷題.
    1.由四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組成的圖形叫四邊形.()
    2.由不在一直線上四條線段首尾次順次相接組成的圖形叫四邊形.()
    3.由不在一直線上四條線段首尾順次接組成的圖形,且其中任何一條線段所在的直線、使整個圖形都在這直線的同一側,叫做四邊形.()
    4.在同一平面內,四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組成的圖形叫四邊形.()
    二、填空題.
    1.連接多邊形的線段,叫做多邊形的對角線.
    2.多邊形的任何整個多邊形都在這條直線的,這樣的多邊形叫凸多邊形.
    3.各個角,各條邊的多邊形,叫正多邊形.
    三、解答題.
    1.畫出圖(1)中的六邊形abcdef的所有對角線.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四
    【教學目標】。
    1、會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理解負數的意義。
    2、會把已知數在數軸上表示,能說出已知點所表示的數。
    3、了解數軸的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能畫出數軸。
    4、會比較數軸上數的大小。
    【知識講解】。
    一、本講主要學習內容。
    1、負數的意義及表示2、零的位置和地位。
    3、有理數的分類4、數軸概念及三要素。
    5、數軸上數與點的對應關系6、數軸上數的比較大小。
    其中,負數的概念,數軸的概念及其三要素以及數軸上數的比較大小是重點。負數的意義是難點。
    下面概述一下這六點的主要內容。
    1、負數的意義及表示。
    把大于0的數叫正數如5,3,+3等。在正數前加上“-”號的數叫做負數如-5,-3,-等。負數是表示相反意義的量,如:低于海平面-155米表示為-155m,虧損50元表示-50元。
    2、零的位置和地位。
    零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但它是自然數。它可以表示沒有,也可以在數軸上分隔正數和分數,甚至可以表示始點,表示缺位,這將在下面詳細介紹。
    3、有理數的分類。
    正整數、零、負整數統(tǒng)稱為整數,正分數、負分數統(tǒng)稱為分數,整數和分數統(tǒng)稱為有理數。
    正整數。
    整數零正有理數。
    有理數負整數或有理數零。
    分數正分數負有理數。
    負分數。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五
    借助“線段圖”分析復雜的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從而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發(fā)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點、難點。
    1.重點: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有關行程問題。
    2.難點:間接設未知數。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時間速度=路程/時間。
    畫“線段圖”分析,若直接設元,設小張家到火車站的路程為x千米。
    1.坐公共汽車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車用了多少時間,乘出租車用了多少時間?
    3.如果都乘公共汽車到火車站要多少時間?
    4,等量關系是什么?
    如果設乘公共汽車行了x千米,則出租車行駛了2x千米。小張家到火車站的路程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設公共汽車從小張家到火車站要x小時。
    設未知數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復雜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設未知數時要有所選擇。
    教科書第17頁練習1、2。
    有關行程問題的應用題常見的一個數量關系:路程=速度×時間,以及由此導出的其他關系。如何選擇設未知數使方程較為簡單呢?關鍵是找出較簡捷地反映題目全部含義的等量關系,根據這個等量關系確定怎樣設未知數。
    教科書習題6.3.2,第1至5題。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六
    通過有序數對確定位置,讓學生感受二維空間觀,發(fā)展符號感及抽象思維能力,讓學生體會 具體-抽象-具體的數學學習過程。
    有序數對的概念及平面內確定點的方法
    [引例1]小明買了一張8排6號的電影票,怎樣才能既快又準地找到座位呢?
    [引例2]規(guī)定豎為列,橫為排,如果我的朋友在第3列,你能知道他(她)是誰嗎?
    如果說我的朋友在第3列,第2排,那么你知道他(她)是誰嗎?
    歸納8排6座、第3列,第2排共同點:用兩個數表示位置。
    約定:影院座位,排數在前,座數在后;教室座位列數在前,排數在后。則上述位置可簡記為(8,6),(3,2)。
    介紹:像(8,6)、(3,2)這種用括號括起來的一對數我們把它叫做數對。
    可以發(fā)現,有順序的兩個數a與b組成的數對,如果約定了前面的數表示列數,后面的數表示排數,那么a與b組成的數對就表示一個確定的位置。
    引入課題有序數對
    由上述問題直接引出概念
    有序數對:有順序的兩個數a與b組成的數對叫做有序數對,記作(a,b)。
    請思考: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有序數對,有序數對都有哪些用途?
    [探究1]請學生結合實際的教室座位 若位置記法為(列數,排數)
    (1)請問(5,4)和(4,5)表示的是哪個同學的座位?
    (2)游戲:教師說出一組數對相應的學生立即站起來。
    (3)思考:(3,4)和(4,3)指的是不是同一位置?
    [討論]利用有序數對,能夠準確地表示一個位置,生活中利用有序數對表示位置的情況很常見,如人們常用經緯度來表示地球上的地點等。(展示課件)
    小明是朝陽實驗學校剛入學的初一新生,他為了盡快熟悉學校,請高年級同學為他畫了學校的平面示意圖。如果用(2,4)表示圖上校門的位置,那么花壇圖書館、體育館、教學樓的位置分別可以表示成什么?(課件展示地圖)
    解:花壇(4,6),圖書館(5,0),體育館(9,6),教學樓(10,3)
    知識點:有序數對
    有順序的兩個數a與b組成的數對叫做有序數對,記作(a,b)。
    注意點:(a,b)與(b,a)表示的是兩個不同的位置。
    主要方法:利用有序數對可以確定平面內點的位置,如根據數對畫圖形。反之,也可點的位置轉化為有序數對,如經緯網的使用。有序數對與點的位置實現了簡單的數形結合。
    小王初到某個公司,你有什么辦法讓他比較容易地找到圖上的幾處場所。
    自由設計 二選一
    1、 在方格紙上設計一個用有序數對描述的圖形。
    2、設計一個游戲,如解密游戲、迷宮游戲等。
    七年級學生的好奇心較重,學習主動性不夠,主要是靠自己的興趣而學習。因此,我從學生的特點出發(fā),明確了以學生為中心,利用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來引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本節(jié)課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一方面能生動清楚的反映圖形,增加課堂的容量,同時有利于突出重點, 增強教學條理性,形象性,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七
    3.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重點:初步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正確掌握數軸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難點:正確理解有理數與數軸上點的對應關系.
    1.小學里曾用“射線”上的點來表示數,你能在射線上表示出1和2嗎?
    2.用“射線”能不能表示有理數?為什么?
    3.你認為把“射線”做怎樣的改動,才能用來表示有理數呢?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這就是我們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數軸.
    與溫度計類似,我們也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出刻度,標上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零.具體方法如下(邊說邊畫):
    提問:我們能不能用這條直線表示任何有理數?(可列舉幾個數)
    在此基礎上,給出數軸的定義,即規(guī)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通過上述提問,向學生指出: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缺一不可.
    例1畫一個數軸,并在數軸上畫出表示下列各數的點:
    例2指出數軸上a,b,c,d,e各點分別表示什么數.
    課堂練習
    示出來.
    2.說出下面數軸上a,b,c,d,o,m各點表示什么數?
    1.在下面數軸上:
    (1)分別指出表示-2,3,-4,0,1各數的點.
    (2)a,h,d,e,o各點分別表示什么數?
    2.在下面數軸上,a,b,c,d各點分別表示什么數?
    3.下列各小題先分別畫出數軸,然后在數軸上畫出表示大括號內的一組數的點:
    (1){-5,2,-1,-3,0}; (2){-4,2.5,-1.5,3.5};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八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
    2.會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將分式變形.
    二、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
    2.難點:靈活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將分式變形.
    3.認知難點與突破方法。
    教學難點是靈活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將分式變形.突破的方法是通過復習分數的通分、約分總結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再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質.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導出通分、約分的概念,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地將分式變形.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學生觀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相應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這個整式,填到括號里作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變.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進一步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約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約分是要找準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結果要是最簡分式;通分是要正確地確定各個分母的最簡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數的最小公倍數,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冪的積,作為最簡公分母.
    教師要講清方法,還要及時地糾正學生做題時出現的錯誤,使學生在做提示加深對相應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習題16.1的第5題是:不改變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號.這一類題教材里沒有例題,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質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號,改變其中任何兩個,分式的值不變.
    “不改變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號”是分式的基本性質的應用之一,所以補充例5.
    四、課堂引入。
    1.請同學們考慮:與相等嗎?與相等嗎?為什么?
    2.說出與之間變形的過程,與之間變形的過程,并說出變形依據?
    3.提問分數的基本性質,讓學生類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質.
    五、例題講解。
    p7例2.填空:
    [分析]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整式,使分式的值不變.
    p11例3.約分:
    [分析]約分是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個整式,使分式的值不變.所以要找準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約分的結果要是最簡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確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數的最小公倍數,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冪的積,作為最簡公分母.
    (補充)例5.不改變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號.
    [分析]每個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號,其中兩個符號同時改變,分式的值不變.
    解:=,=,=,=,=。
    六、隨堂練習。
    1.填空:
    (1)=(2)=。
    (3)=(4)=。
    2.約分:
    (1)(2)(3)(4)。
    3.通分:
    (1)和(2)和。
    (3)和(4)和。
    4.不改變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號.
    (1)(2)(3)(4)。
    七、課后練習。
    1.判斷下列約分是否正確:
    (1)=(2)=。
    (3)=0。
    2.通分:
    (1)和(2)和。
    3.不改變分式的值,使分子第一項系數為正,分式本身不帶“-”號.
    (1)(2)。
    八、答案:
    六、1.(1)2x(2)4b(3)bn+n(4)x+y。
    2.(1)(2)(3)(4)-2(x-y)2。
    3.通分:
    (1)=,=。
    (2)=,=。
    (3)==。
    (4)==。
    4.(1)(2)(3)(4)。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九
    1.通過七巧板的制作,拼擺等活動,進一步豐富對平行,垂直及角等有關內容的認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能用適當的圖形和語言表示自己的思考結果。
    本堂內容的重點是七巧板的制作和拼擺,難點是拼圖所要表現的幾何圖形,對已學過的平行,垂直及角等有關內容的有機聯系和語言表達。
    引導活動討論
    引導:意在教師講解七巧板的歷史,七巧板制作的方法。
    活動:人人參與制作七巧板,拼擺七巧板的圖案。
    討論:對自己所拼擺的圖形與同伴交流,與全班同學交流(利用多媒體工具)與老師進行交流。
    啟發(fā)式教學
    先用多媒體顯示各種已拼擺好的動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等然后介紹它是由怎樣的一副拼板拼擺而成的(不一定要七巧板)。緊接著就介紹七巧板的歷史,制作方法,讓學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顏色。
    利用所做的七巧板拼出兩個不同的圖案,并與同伴交流,與全班同學交流,與老師交流。
    (1) 你的拼圖用了什么形狀的板?你想表現什么?
    (2) 在你的拼出的圖案中,指出三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線段,并將它們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3) 在你拼出的圖案中,找出一個銳角、一個直角、一個鈍角,并將它們表示出來,它們分別是多少度。
    通過學生的展示,教師作適時的評價,樹立榜樣,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
    介紹老師制作的3副游戲板,并用多媒體顯示十幾種的拼擺圖案,通過生動有趣的圖案,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提出你還有材料嗎?有信心憑自己的智慧制作一副游戲板嗎?意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想象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由附近的同學四人小組制作完成)。
    由四人小組制作的游戲板,拼擺二個不同圖案,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全體同學,用語言表示拼圖所表現的內容,與所學的知識的聯系,呈現平行,垂直及角的有關知識。
    通過制作七巧板及游戲板進一步學會了畫平行線段、垂線段、找線段中點的方法,通過拼擺豐富了對平行、垂直及角等有關內容的認識,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了空間觀念和觀察、分析、概括表達的能力。
    利用20cm20cm的硬紙板做一副游戲板,利用它拼出5個自己喜歡的圖案,并把它畫下來,布置教室的環(huán)境。
    (一)知識回顧 (三)例題解析 (五)課堂小結
    (二)觀察發(fā)現 (四)課堂練習 練習設計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十
    一、學習與導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通過師生、生生合作學習,促進交流,激發(fā)興趣。
    二、學程與導程活動:
    a、準備活動:
    1、師生游戲“唱反調”:我們知道在小學學過的0以外的數前面加上負號“-”的數就是負數?,F在我說一個正數,你們給它添上“-”號說出來,我如果說一個負數,你們反過來說出對應的正數。+3、+1、-1/2、-18.4、0.75,學生很快說出-3、-1、1/2、18.4、-0.175。
    2、上述“唱反調”的兩個數3與-3,1與-1,-1/2與1/2……,在數軸上對應的點的位置如何?可建議生擇兩組在數軸上表示以后作答(在原點兩側到原點的`距離相等,真可謂從原點背道而馳“唱反調”)。
    提問:數軸上與原點距離是4的點有幾個?這些點表示的數是多少?
    歸納:設a是一個正數,數軸上與原點距離是a的點有兩個,分別在原點左右表示-a和a,我們說這兩點關于原點對稱。
    b、學習概念:
    1、像3和-3,1和-1,-1/2和1/2這樣,只有負號不同的兩個數給它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名稱合適呢?生:互為相反數,師:很好,我們把上述只有負號不同的兩個數叫做互為相反數(oppositenumber)。也就是說3的相反數是-3,-3的相反數是3??梢姡合喾磾凳浅蓪Τ霈F的,不能單獨存在。
    一般地,a和-a互為相反數?!?a”可讀成“a的相反數”。
    2、在數軸上看,表示相反數的兩個點和原點有什么關系?(關于原點對稱)。
    3、從上述意義上看,你看如何規(guī)定0的相反數更為合理?
    商討得:0的相反數仍是0,即0的相反數等于它本身。
    c、應用舉例:
    1、兩人一組,一人任說一個有理數,請同伴說出它的相反數。
    2、如果a=-a,那么表示數a的點在數軸上的什么位置?a=?(a=0)。
    3、在正數前面添上“-”號,就得到這個數的相反數,同樣地,在任意一個數前面添上“-”號,新的數就表示原數的相反數,如:-(+5)=-5,-(-5)=5,-0=0。
    4、化簡下列各數p124練習,你愿意繼續(xù)嘗試化簡下列各式嗎?
    +(-2/3),-(-2/3),-(+2/3),+(+2/3)。
    你能試著總結規(guī)律嗎?(括號內外同號結果為正,括號內外異號結果為負)。
    5、若a=-5,則-a=;若-x=7,則x=。
    三、筆記與板書提綱:
    課題應用舉例中的2。
    活動引例應用舉例中的4(學生練習)。
    概念。
    四、練習與拓展選題:
    1、教科書p18/3;。
    2、如圖是正方形紙盒的側面展示圖,請你在正方形內分別填上6個不同的數,使折成正方體后相對的面上的兩個數互為相反數(寫出滿足條件的一種情形即可)。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十一
    2.學習如何找出實際問題中的已知數和未知數,并分析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
    3.通過具體的例子感受一些常用的相等關系式.
    【對話探索設計】。
    〖探索1〗。
    (1)某校前年購買計算機x臺,去年購買的數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購買的數量又是去年的2倍,去年購買的計算機的數量是________;今年購買的計算機的數量是________;三年總共購買的數量是_________.
    解:設前年購買計算機x臺,那么,。
    設計(1)是讓學生感受列代數式是列方程的基礎.
    去年購買的計算機的數量是________;。
    今年購買的計算機的數量是________;。
    根據關系:三年共購買計算機140臺(關系式:前年購買量+去年購買量+今年購買量=140臺),列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并得________________.
    系數化為1得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歸納:總量等于各部分量的和是一個基本的相等關系.
    〖探索2〗。
    (1)把一些書分給某班學生閱讀,如果每人分3本,則剩余20本,若這個班級有x名學生,則這些書有_______本.
    (2)把一些書分給某班學生閱讀,如果每人分4本,則還缺20本,若這個班級有x名學生,則這些書有_______本.
    解:設這個班級有x名學生,。
    根據第一關系,這批書共_________________本;。
    根據第二關系,這批書共_________________本;。
    這批書的總數是個定值,表示它的兩個不同的式子應該相等.
    熟悉這些關系有助于列方程.
    根據這一相等關系列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怎樣解這個方程?
    歸納:表示同一個量的兩個不同的式子相等,這也是我們列方程經常用到的相等關系.
    〖練習〗。
    1.(1)同樣大的實驗田,噴灌的用水量是漫灌的25%,若漫灌要用水x噸,則改用噴灌只需_________噸.
    解:設第二塊地(漫灌)用水x噸,。
    第一塊地(噴灌)用水________噸.
    根據關系:兩塊地共用水300噸,可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得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業(yè)〗。
    p79.練習,p84.1,6。
    〖補充作業(yè)〗。
    1.按要求列出方程:。
    (1)x的1.2倍等于36;(2)y的四分之一比y的2倍大24.
    2.某廠去年的產量是前年的2倍還多150噸,若去年的產量是950噸,求前年的產量.
    根據去年的產量是950噸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解得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十二
    能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能用正數或負數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借助生活中的實例理解有理數的意義,體會負數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數應用的廣泛性.
    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1.重點:正確理解負數的意義,掌握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的方法.
    2.難點:正確理解負數的概念.
    3.關鍵: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加深對負數意義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我們知道,數是人們在實際生活和生活需要中產生,并不斷擴充的.人們由記數、排序、產生數1,2,3,…;為了表示“沒有物體”、“空位”引進了數“0”,測量和分配有時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為此產生了分數和小數.
    在生活、生產、科研中經常遇到數的表示與數的運算的問題,例如課本第2頁至第3頁中提到的四個問題,這里出現的.新數:-3,-2,-2.7%在前面的實際問題中它們分別表示:零下3攝氏度,凈輸2球,減少2.7%.
    (1)、像-3,-2,-2.7%這樣的數(即在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前面加上負號“-”的數)叫做負數.而3,2,+2.7%在問題中分別表示零上3攝氏度,凈勝2球,增長2.7%,它們與負數具有相反的意義,我們把這樣的數(即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叫做正數,有時在正數前面也加上“+”(正)號,例如,+3,+2,+0.5,+,…就是3,2,0.5,,…一個數前面的“+”、“-”號叫做它的符號,這種符號叫做性質符號.
    (2)、中國古代用算籌(表示數的工具)進行計算,紅色算籌表示正數,黑色算籌表示負數.
    (3)、數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但0是正數與負數的分界數.
    (4)、0可以表示沒有,還可以表示一個確定的量,如今天氣溫是0℃,是指一個確定的溫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5)、把0以外的數分為正數和負數,起源于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正數和負數在許多方面被廣泛地應用.在地形圖上表示某地高度時,需要以海平面為基準,通常用正數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負數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為8844m,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為-155m.記錄賬目時,通常用正數表示收入款額,負數表示支出款額.
    (6)、請學生解釋課本中圖1.1-2,圖1.1-3中的正數和負數的含義.
    (7)、你能再舉一些用正負數表示數量的實際例子嗎?
    (8)、例如,通常用正數表示汽車向東行駛的路程,用負數表示汽車向西行駛的路程;用正數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負數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數表示買進東西的數量,用負數表示賣出東西的數量.
    課本第3頁,練習1、2、3、4題.
    為了表示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我們引進了負數.正數就是我們過去學過的數(除0外),在正數前放上“-”號,就是負數,但不能說:“帶正號的數是正數,帶負號的數是負數”,在一個數前面添上負號,它表示的是原數意義相反的數.如果原數是一個負數,那么前面放上“-”號后所表示的數反而是正數了,另外應注意“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1.課本第5頁習題1.1復習鞏固第1、2、3題.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十三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方差的定義和計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
    3.會用方差計算公式來比較兩組數據的波動大小。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方差產生的必要性和應用方差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理解方差公式。
    3.難點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比較復雜,學生理解和記憶這個公式都會有一定困難,以致應用時常常出現計算的錯誤,為突破這一難點,我安排了幾個環(huán)節(jié),將難點化解。
    (1)首先應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確學生很難對本節(jié)課內容產生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多舉幾個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選擇儀仗隊隊員、選擇運動員、選擇質量穩(wěn)定的電器等。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生活中為了更好的做出選擇判斷經常要去了解一組數據的波動程度,僅僅知道平均數是不夠的。
    (2)波動性可以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出來?第一環(huán)節(jié)中點明了為什么去了解數據的波動性,第二環(huán)節(jié)則主要使學生知道描述數據,波動性的方法??梢援嬚劬€圖方法來反映這種波動大小,可是當波動大小區(qū)別不大時,僅用畫折線圖方法去描述恐怕不會準確,這自然希望可以出現一種數量來描述數據波動大小,這就引出方差產生的必要性。
    (3)第三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直接對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釋,波動大小指的是與平均數之間差異,那么用每個數據與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整體的波動大小可以通過對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的一個統(tǒng)計量,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程度和課堂時間決定是否介紹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數據波動大小的其他統(tǒng)計量。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教材p125的討論問題的意圖: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2).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計算公式作鋪墊。
    (3).介紹了一種比較直觀的衡量數據波動大小的方法——畫折線法。
    (4).客觀上反映了在解決某些實際問題時,求平均數或求極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方差的意義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設計意圖:
    (1).例1放在方差計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數據波動大小的規(guī)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時復習,鞏固對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題步驟也為學生做了一個示范,學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決其他類似的實際問題。
    四.課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選擇一些更時代氣息、更有現實意義的引例。例如,通過學生觀看奧運會劉翔勇奪110米欄冠軍的錄像,進而引導教練員根據平時比賽成績選擇參賽隊員這樣的實際問題上,這樣引入自然而又真實,學生也更感興趣一些。
    五.例題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過程中應抓住以下幾點:
    1.題目中“整齊”的含義是什么?說明在這個問題中要研究一組數據的什么?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齊即波動小,所以要研究兩組數據波動大小,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明確題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個統(tǒng)計量,為什么?學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數,因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這個問題可以使學生明確利用方差計算步驟。
    3.方差怎樣去體現波動大小?
    這一問題的提出主要復習鞏固方差,反映數據波動大小的規(guī)律。
    六.隨堂練習:
    1.從甲、乙兩種農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別測得它的苗高如下:(單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問:(1)哪種農作物的苗長的比較高?
    (2)哪種農作物的苗長得比較整齊?
    測試次數12345。
    段巍1314131213。
    金志強1013161412。
    參考答案:1.(1)甲、乙兩種農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齊。
    2.段巍的成績比金志強的成績要穩(wěn)定。
    七.課后練習:
    1.已知一組數據為2、0、-1、3、-4,則這組數據的方差為。
    2.甲、乙兩名學生在相同的條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環(huán)數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經過計算,兩人射擊環(huán)數的平均數相同,但ss,所以確定去參加比賽。
    3.甲、乙兩臺機床生產同種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別是()。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別計算出兩個樣本的平均數和方差,根據你的計算判斷哪臺機床的性能較好?
    4.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練習中成績如表所示:(單位:秒)。
    如果根據這幾次成績選拔一人參加比賽,你會選誰呢?
    4.=10.9、s=0.02;。
    =10.9、s=0.008。
    選擇小兵參加比賽。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十四
    1,掌握相反數的概念,進一步理解數軸上的點與數的對應關系;。
    2,通過歸納相反數在數軸上所表示的點的特征,培養(yǎng)歸納能力;。
    3,體驗數形結合的思想。
    教學難點歸納相反數在數軸上表示的點的特征。
    知識重點相反數的概念。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設計理念。
    設置情境。
    引入課題問題1:請將下列4個數分成兩類,并說出為什么要這樣分類。
    4,-2,-5,+2。
    允許學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說出道理,都要難予鼓勵,但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逐漸得出5和-5,+2和-2分別歸類是具有較特征的分法。
    (引導學生觀察與原點的距離)。
    思考結論:教科書第13頁的思考。
    再換2個類似的數試一試。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與歸納能力,滲透數形思想。
    深化主題提煉定義給出相反數的定義。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歸納總結。
    規(guī)律:一般地,數a的相反數可以表示為-a。
    思考:數軸上表示相反數的兩個點和原點有什么關系?
    練一練:教科書第14頁第一個練習體驗對稱的圖形的特點,為相反數在數軸上的特征做準備。
    深化相反數的概念;“零的相反數是零”是相反數定義的一部分。
    強化互為相反數的數在數軸上表示的點的幾何意義。
    給出規(guī)律。
    解決問題問題3:-(+5)和-(-5)分別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簡它們嗎?
    學生交流。
    分別表示+5和-5的相反數是-5和+5。
    練一練:教科書第14頁第二個練習利用相反數的概念得出求一個數的相反數的方法。
    小結與作業(yè)。
    1,相反數的定義。
    2,互為相反數的數在數軸上表示的點的特征。
    3,怎樣求一個數的相反數?怎樣表示一個數的相反數?
    本課作業(yè)1,必做題教科書第18頁習題1.2第3題。
    2,選做題教師自行安排。
    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相反數的概念使有理數的各個運算法則容易表述,也揭示了兩個特殊數的特征.這兩個特殊數在數量上具有相同的絕對值,它們的和為零,在數軸上表示時,離開原點的距離相等等性質均有廣泛的應用.所以本教學設計圍繞數量和幾何意義展開,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2,教學引人以開放式的問題人手,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把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觀察它們的特征,在復習數軸知識的同時,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數與形的相互轉化也能加深對相反數概念的理解;問題2能幫助學生準確把握相反數的概念;問題3實際上給出了求一個數的相反數的方法.
    3,本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觀察歸納,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并給學生留有發(fā)揮的余地.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十五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特點與教學重、難點,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結合新課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了什么樣的項是同類項的基礎上,通過具體情境探究得出同類項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類項的法則。
    (2)、能運用合并同類項的法則進行合并同類項。
    2.能力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的觀察、思考、類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分類思想,使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學會學習。
    (2)、通過具體情境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挖掘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會利用合并同類項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通過知識梳理,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1)、通過由數的加減推廣到同類項的合并,可以培養(yǎng)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認知規(guī)律。
    (2)、通過具體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和積極參與、勤于思考意識。
    4.美育目標。
    通過合并同類項,學生們能明顯地感覺到數學的形式美、簡潔美,感悟到學數學是一種美的享受,愛學、樂學數學。
    二、教學方法、手段。
    1.教學設想。
    突出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2.教學方法。
    利用引導發(fā)現法、討論法,引導學生從具體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提出問題與學生共同探索、學生與學生共同探索,以調動學生求知欲望,培養(yǎng)探索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
    3.教學手段。
    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發(fā)現、歸納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以利于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新課標提倡教學中要重視現代教育技術、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主動去獲得新的知識,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因而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樂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三、學法指導。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十六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獨特的意義,同時,對后續(xù)教學內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應用題的一個重要步驟是根據題意找出相等關系,然后列出方程,關鍵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間關系及尋找相等關系。
    (b)。
    通過和;差;倍;分的量與量之間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個字母表示未知數,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數的情況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
    (2)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初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綜合歸納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思想目標:
    通過對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教學,讓學生初步認識體會到代數方法的優(yōu)越性,同時滲透把未知轉化為已知的辯證思想,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對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發(fā)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決心為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而學好數學的思想;同時,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通過知識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根據題意尋找和;差;倍;分問題的相等關系是本課的重點,根據題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課的難點,其理論依據是關鍵讓學生找出相等關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這一難點,但由于學生年齡小,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弱,對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的理解難度大。
    1:學生初學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往往弄不清解題步驟,不設未知數就直接進行列方程或在設未知數時,有單位卻忘記寫單位等。
    2:學生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可能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
    (1)抓不準相等關系;。
    (2)找出相等關系后不會列方程;。
    (3)習慣于用小學算術解法,得用代數方法分析應用題不適應,不知道要抓怎樣的相等關系。
    3:學生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可能還會存在分析問題時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這樣一來部分學生可能認為存在錯誤,實際不是,作為教師應鼓勵學生開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確,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確的,讓學生選擇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盡可能簡單明了。
    4:學生在學習中可能習慣于用算術方法分析已知數與未知數,未知數與已知數之間的關系,對于較為復雜的應用題無法找出等量關系,隨便行事,亂列式子。
    5: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不重視分析等量關系,而習慣于套題型,找解題模式。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
    1:“讀(看)——議——講”結合法。
    2:圖表分析法。
    3:教學過程中堅持啟發(fā)式教學的原則。
    教學的理論依據是:
    1:必須先明確根據應用題題意列方程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的觀點,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抓住關鍵,克服難點,正確列方程弄清楚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并列出代數式表示這相等關系的左邊和右邊。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知曉解題步驟,通過例1可以讓學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
    2: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仔細審題,認真閱讀例題的內容提要,弄清題意,找出能夠表。
    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分析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只寫在草稿上,在寫解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先設未知數,再根據相等關系列出需要的代數式,再把相等關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這個方程,并寫出答案,在設未知數時,如有單位,必須讓學生寫在字母后,如例1中,不能把“設原來有x千克面粉”寫成“設原來有x”。另外,在列方程中,各代數式的單位應該是相同的,如例1中,代數式“x”“—15%x”“42500”的單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學中,關鍵在于找出這個相等關系,將其中涉及待求的某個數設為未知數,其余的數用已知數或含有已知數與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從而列出方程。在例1中的相等關系比較簡單明顯,可通過啟發(fā)式讓學生自己找出來。在例1教學中同時讓學生鞏固解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五個步驟,特別是第2步是關鍵步驟。
    初一數學教案華師大篇十七
    分析:要求現在汽車從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時,那么先要求出汽車現在的速度,而汽車現在的速度是原來的2.5倍,那么還得先求出汽車原來的速度。根據`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52千米。汽車原來從甲地到乙要11小時',可以求出汽車原來的速度。
    學生寫出解答過程:汽車原來的速度:352÷1=32(千米);汽車現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現在的時間:352÷80=4.4(小時)。
    問:用比例的思路該怎么樣理解這道題目呢?
    2.5倍。即:11÷2.5=4.4(小時)。
    這樣解答使得`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52千米'成了多余條件,但是又不影響解答問題。
    在解答應用題時要善于應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