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在閱讀一本書之后,對書中內(nèi)容、情感和體驗的觸發(fā)和總結。它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讀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是對自己思考和感悟的表達。我想我們讀了這本書之后可以寫一篇讀后感了吧。要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可以引用書中的經(jīng)典語句或對話,增加文章的亮點和吸引力。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你更多寫作的靈感和思路。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一
買這本《古都》是因為它的名字很符合我的口味,它聽上去沒有想象中的大氣恢弘,相反在我腦海里卻構建出一幅櫻花飄落在澄澈的湖水里的清幽景象。事實上也是如此。
文章講了兩個女孩的故事,千重子和苗子。兩人本是孿生姐妹,后來姐姐被收養(yǎng)成為京都布商的女兒,妹妹卻不得不每天做勞累的工作。在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中,她們相遇了,之后便發(fā)展起了友誼。因友誼也牽扯出了五個年輕男女的愛情,可結局是開放式的,我們不得而知。
川端康成在他的書里運用了很多意象,比如千重子家門前的樹洞里的兩株紫地丁花,它們在一棵樹上,卻像彼岸花一樣:永遠相望卻不能相聚,也許連彼此都不知道。這兩株淡雅脆弱卻又堅韌的紫地丁花,就像苗子和千重子,明明是姐妹卻無法相聚。還有北杉山的松樹,它們挺拔高聳,是千重子所愛的,我想它也許象征著苗子的精神吧。任憑風吹雨打,永不會低下頭顱,她的堅強和獨立,還有她的健美,也猶如北杉山的松,永遠屹立不倒。
這篇作品有很濃的日本物哀的特點,它的寫法有一種虛幻的感覺,文字之間也透著淡淡的哀傷,但它卻讓你相信著它是真的。而且他們幾個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不同于別的小說中濃烈的愛情,如果說張愛玲的愛情是用平淡的文字寫出濃烈的愛情,那川端康成的愛情是用平淡的筆觸寫出平淡的愛情。好像幾個青年男女不由自主的就產(chǎn)生了愛情,沒有原因無需理由,雖說是愛情倒更像友情和親情。
“《古都》充滿了人類天性中最純真、誠摯的感情,體現(xiàn)了“風雅”的美感本質。日本美學傳統(tǒng)的物哀、風雅和幽玄在川端康成的小說里得到很好展現(xiàn),而且融合在《古都》中,相輔相成,使之顯示出令人久久難忘的獨特美感。由于對日本美學傳統(tǒng)的執(zhí)著和對西方藝術手法的探索,川端康成寫出了不朽的《古都》。作品中,他發(fā)揮了作家的主動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量,顯示出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融合的美麗色彩?!痹谶@段評價中,我覺得風雅一詞評價的最好,無論是小說中平安神宮的時代祭、葵祭、鞍馬寺的伐竹會、祇園祭、“大字”篝火儀式等,都無一透露出一種風雅,或是一種文化。還有主人公賞櫻花、賞竹林或是賞什么,都透出一種恬淡的氣息,像是京都獨有的一樣。
小說距離現(xiàn)在也有一些遠了,可是讀起來卻沒有一絲隔閡,雖然和現(xiàn)在的生活不大一樣,卻處處透露著一種讓人產(chǎn)生共鳴的,也許叫做精神更好吧。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二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三部作品之一。它描寫了一對孿生姐妹悲歡離合的際遇。
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貧寒,無力撫養(yǎng),即遭遺棄,幸而為一家綢緞批發(fā)商所收養(yǎng),成了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小姐。而妹妹苗子,雖未見棄于父母,卻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兒,孑立伶仃,長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種植北山杉。
《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來。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靜謐中進行的,就算是在一開始千重子與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宮賞櫻花,場景里卻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兩個人,婉婉地卻擲地有聲地道出各自的臺詞,紋絲不亂,這種與年齡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這兒卻比比皆是。年輕俊美的千重子喜歡那些清素的圖案,喜歡在閑暇時參觀一座座參觀古老的寺廟、神宮,一次次賞析古都里的自然風光。而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為整篇的筆法也都如此,清透無華,澄靜質樸。
而《古都》的結尾卻是最令人心醉的。苗子的離去就好像細雪消融一樣,無聲無息。一切都會繼續(xù)。淡淡的憂愁,隱隱的無奈,帶著意猶未盡的感覺,結束全文。
從《古都》中,可以讀到千重子父親太吉郎江郎才盡的哀怨、母親阿繁想放手女兒去追尋自身卻又依戀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棄兒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親姐姐卻不能與她親近的哀怨,真一因為門第而不能表達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氣是清新的卻總有揮之不去的陰霾感,看不見驚喜的太陽。所以他才會在文中隱隱地透露出過“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不覺得道出“幸福是短暫的,而孤獨卻是永久的”的念頭。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三
喜歡川端康成大概只因那一句“凌晨四點鐘,看到海棠花未眠”,莫名的感動和哀傷,我深深記住了這個一生充滿密集的哀傷與徹骨的孤獨但塑造了一個極致美的文學世界的作家,從《伊豆的舞女》、《千只鶴》、《雪國》再到《古都》,川端那種淡淡的憂傷始終揮之不去。而古都的美大概在我看來是最純粹、最動人的,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的呈現(xiàn)。
古都給你的感動是那種靜靜流淌的,你絕不會涕泗橫流但也不會無動于衷,就像歲月靜好這一個詞一樣,溫和從容。
京都是日本的故都,上千年的歷史發(fā)展和文化積淀,這里充滿了濃郁的歷史和文化氣息,豐富的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古色古香的各類建筑,民間傳統(tǒng)工藝的小店,甚至每一處小路,和服腰帶上的花紋都在靜靜敘述著這里的古老和優(yōu)美。
川端康成用其細膩的筆觸展示了古都的一年四季,春的明媚,夏的清涼,秋的落寞,冬的清冷,無論是京洛八重櫻壓滿枝頭、青蓮院的楠木還是北山杉森然矗立,古都的美景無時不在。踏過的青石板路、垂在水池的櫻花、安靜肅穆的尼姑庵、莊重典雅的神社,歷史與現(xiàn)在,自然與人工在這里完美地契合,煥發(fā)出別樣的光彩。
《古都》將一年中各種節(jié)日盛事穿插其中,也作為一個線索巧妙地貫穿人物活動,從葵節(jié)、袛園節(jié)再到送火節(jié)、時代祭,從賞花到參觀各式各樣的游行、祭祀活動,古老的都城,虔誠的信仰,對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jié)B透其中,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這座城市、對由來已久的風俗以及淳樸善良的人民的摯愛。
那一句“千重子發(fā)現(xiàn)老楓樹干上的紫花地丁開了花?!?,今年又開花了?!е刈痈惺艿酱汗獾拿髅??!遍]上眼睛,你仿佛穿越時光的陰翳,聞得到花香,感受得到那種明徹的春光,一個少女踏春光而來。
千重子自幼因雙親窮苦被遺棄,善良的太吉郎夫婦無兒無女好心收留了她,將千重子視如己出般細心呵護。太吉郎夫婦從事綢緞批發(fā)生意,雖然現(xiàn)在行情已大不如從前,但是家境較為殷實,千重子雖然集寵愛于一生,但是她從內(nèi)心對自己的身世感到懷疑,因此變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無論處境如何千重子身上總是少不了淡淡的哀愁和落寞。按日本民間的迷信說法,棄兒會淪為終身不幸,千重子也常為此憂傷不已。她糾結于自己的身世,但是天性乖巧懂事,耐心細致地照料雙親,穿父親構圖的衣裳,即使看起來不那么合適;在任何事情上服從父母的安排,即使在婚姻大事上;想讀大學但是為了父親的心愿寧可留下來繼承家業(yè)。
千重子還有一個孿生姐妹,命運像一條神奇的鎖鏈將她們連在一起。即使身處不同的地方,終究還是會相遇。千重子格外喜歡北山杉,亭亭玉立,光潔明凈的杉樹讓千重子想到到如果人心也可以那樣,該多好。敏感地千重子覺得自己的內(nèi)心彎彎曲曲,“我頂多就是生長在楓樹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哎呀,紫花地丁的花,不知不覺也要凋謝了?!备袀乃龎舻搅四莻€在北山村莊遇到的酷似她形象的姑娘,村莊的情景也清晰地浮現(xiàn)在她的夢里。不久在袛園節(jié)的參拜中便遇到了苗子,苗子正在禱告希望得知姐姐的下落,神靈指引她們重逢。
苗子健康美麗,淳樸的喜悅讓千重子不知所措,她反而因為自己是遺棄的孩子而更加憂傷。但是千重子和苗子的親情卻可以沖淡一切。苗子深知自己與姐姐地位懸殊,她保證不告訴任何人他們相逢的事情,但是千重子卻牽掛著妹妹,她叫秀男給妹妹送腰帶,自己還親自為她挑選和服;千重子鼓起勇氣說服養(yǎng)父母,把苗子接到家里來,使她脫離貧苦。千重子再去見苗子,姐妹二人在雷電交加的山林中相擁,苗子更是冒雨保護姐姐,姐妹之情至深至濃。
當千重子邀請苗子來她們家后,苗子含著眼淚說道,“我只要上你店去一次,只要一次也就行了。我不愿意妨礙小姐的幸福,哪怕一星半點。我想我索性隱形埋名算了。”當千重子希望苗子再來時,苗子搖搖頭,始終沒回頭。
而養(yǎng)父母太吉郎夫婦對千重子的寵愛也深刻體現(xiàn)了深摯的親情,他們從來沒有把千重子當成棄兒看待,為她的將來考慮,為她的幸福謀劃。千重子的母親阿繁更是堅定的說不會把千重子的婚姻做買賣,只是要為千重子找一個好人家。當阿繁知道千重子有孿生姐妹時毫不猶疑地叫她把妹妹帶到家里來,太吉郎則表示苗子有任何困難都可以收養(yǎng)她,還向千重子承諾,“千重子,你是我一手喂奶喂大的,我非常疼愛你,對那姑娘我也盡量做到一視同仁,不分彼此。”沒有生離死別只是淡淡的愛,于細節(jié)中,于瑣事中,情不自禁地感動讓你熱淚盈眶。對于將孤獨視為生命悲劇的千重子來說,親情的溫暖雖然不能改變那與生俱來的愁思,但是太吉郎夫婦的愛給了千重子莫大的感動。即使身處寒夜,親情就像那永不泯滅的燈塔指引著你,給予你前行的力量。
川斷筆下的感情從來就沒有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總是那么純真,那么唯美,即使是愛情依然如故,沒有牽手,沒有糾結,但是那真摯的情感卻始終縈繞在書中,真一與千重子從小青梅竹馬,互為了解,感情深厚;龍助較千重子年長對她疼愛有加,為了愛情寧肯放棄繼承權;秀男情不自禁地喜愛苗子,大膽地與苗子相約。
清逸的筆觸,靈動的風景,純真的情感,無一項占據(jù)全篇,無一項一筆帶過,相互穿插,情景交融,人物感情與四時之景巧妙地結合,以名勝古跡為背景,以風俗節(jié)日為線索,將日本文化傳統(tǒng)的物哀表現(xiàn)地淋淋盡致,纖弱、傳統(tǒng)的美與深沉、風雅的悲哀更是讓人難以忘懷。
故事的結尾寫到:“在千重子的前發(fā)上飄落了少許細雪,很快就消融了。整個市街也也還在沉睡著。就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一樣,真一還是那么天真,龍助只是幫忙打理店鋪,苗子義無反顧回到了生長的地方,千重子飄雪的清晨望著漸行漸遠的妹妹。
含蓄地結尾,卻充滿了希冀,期盼著苗子可以一直健康活躍,期盼著千重子可以一直善良正直。京都就那么沉睡了,仿佛在絮語著什么古老的故事,又仿佛只是靜靜等待新的一天的到來。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四
窗外的老楓樹發(fā)出了新芽。
小說不僅用詩意的語言描繪了古城,還動人地敘寫了一段曲折的故事。故事發(fā)生在上世紀中葉的京都。主人公千重子是和服世家佐田家的長女。她有著高貴的靈魂,一顆心思細膩敏感而又懂得感恩的心,一如那純潔的紅色垂櫻。
然而時代卻像個頑童一般和她開了個玩笑,在自己最天真、無憂無慮的豆蔻年華里,她卻不幸得知了自己是棄兒。得知這一殘酷現(xiàn)實,她沒有怨恨,沒有感到震驚,而是平靜地接受了這一現(xiàn)實,反而因為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而更加感恩他們。從她得知自己有個孿生妹妹那一刻起,千重子就無時無刻不想著她的妹妹,為自己妹妹的命運擔憂,擔心她像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窮苦。千重子覺得自己和妹妹就像庭院里的那兩株紫花地丁,分別在樹的兩端開花,但卻永遠不能相見。
終于,千重子在袛園節(jié)上遇見了自己的孿生妹妹——苗子。當她得知妹妹那多舛的命運后,愧疚不已的她想方設法地想讓妹妹過得幸福……終于,兩姐妹如愿以償,相聚在一起。
望向窗外,老楓樹上的嫩芽生長的正茂盛,然而樹干上卻并沒有盛開的花。但是,總有一天,會有的吧!合上書,我似乎看見柴扉半掩的小園里,兩株紫花地丁不知何時相遇,成了一株,在陽光的照耀下正開得爛漫。美麗的兩姐妹手牽著手,她們相視一笑,走進園中,消失在一片金色的光輝和淡紫色的爛漫里。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五
因為《雪國》的唯美,因為《千只鶴》的無奈,我毫不遲疑地接著讀完《古都》。
不想,《古都》成了這三部作品里我的最愛。我以為川端康成是位心靈作家,《雪國》如此,《古都》更是。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棄兒,先被遺棄,然后再來被拯救……”
懂得寂寞的人才能懂得千重子,懂得寂寞的千重子才是那個美麗的千重子??墒菦]有人懂得千重子,父親似乎懂得,母親似乎懂得。但總有些隔膜(因為不是親生吧);真一似乎也懂得,但真一太過懦弱,不能去撫慰她的寂寞;秀男是她心靈之外的人,是只會埋頭織腰帶抬頭憧憬他的美麗心上人的人,是不能懂得她的。也許與生俱來的寂寞是無人能懂也是無可撫慰的吧,能懂得自己的只有自己,千重子那個孿生的姐妹,幻影一樣的姐妹不就是千重子自己的影子嗎?那么貼心的一個人卻只能若隱若現(xiàn),只能是一個影子,是人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繪就的一個幻影而已。
寂寞真的是如影子一樣,與生命同息同在呀。
只是,寂寞著,又有什么不好呢?
你看千重子的素凈的美麗,那是寂寞的美麗;你看那暮靄里的凈水寺的美麗,是寂寞的美麗,還有那最美的北山杉林,更是寂寞長出的一片蓊郁。
只有寂寞著的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不苛求,不想往,只在眼前的一花一葉里尋覓生命的本真。不再尋求誰人來安慰寂寞。你看千重子,能安慰她寂寞的,除了內(nèi)心的幻影,就只有那一片美麗的讓靈魂安靜的北山杉了。
幻影終會離去。千重子還有那片北山杉,于我而言,我的北山杉又在哪里呢?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六
合上薄薄的這一本書,我深深地吸了氣。閉上眼,書中的文字仍歷歷在目,書中的人物、風景也在心中鮮活起來。這本令人回味無窮的書就是《古都》。
“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語言,來表現(xiàn)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边@是這本書的作者獲諾獎的頒獎辭。對于川端康成的作品來說,這樣形容再恰當不過了。而他的這本代表作,更是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一種純粹而細膩的美。
小說主要講述一對失散的姐妹——千重子和苗子失散多年后再次重逢的故事。千重子作為綢布店老板唯一的養(yǎng)女,倍受呵護,但她不嬌氣,也沒有小姐架子,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也沒有傷心、不滿;相反地,她是一個溫柔、善良、善解人意的姑娘,她孝順養(yǎng)父母,善待朋友,對苗子更是真心呵護。千重子好像是一個孩子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那屬于她的溫暖與幸福。而苗子,這個從小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姑娘,她勤奮、能干,有著一雙千重子都羨慕與佩服的靈巧的手。她看似卑微謹慎,其實在她心里,那個孿生姐姐雖然失散多年,但仍是她最親、最愛的人。
書中的這一對姐妹,雖然外表相似,但性格迥異,唯一相同的,就是都有著一顆善良、溫柔的心,無論是御旅所相遇時的驚喜與驚訝,還是北山杉林遇雨時苗子為千重子擋雨,姐妹倆之間總存在著一種令人感到溫暖默契。千重子和苗子,兩個不同的人生,卻有著一個相同的靈魂。
若千重子是一株纖柔嬌好的櫻花,那苗子就是一場紛飛晶瑩的雪,她們的相遇是偶然,分離是必然,命運在冥冥之中安排了一切——就如小說的結局,苗子為了不讓姐姐因身世被別人嘲笑,毅然選擇消失在千重子的世界。單純而又善良的苗子,她不正如她們離別時所下的那一場溫暖的雪嗎?我曾想,為什么作者不能給她們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我很快明白,這樣的結局,未嘗不是一種美好。這個結局,像眼淚,苦澀而又晶瑩,悲傷中帶有一種治愈人心的力量。
整本書無論從語言還是情節(jié)以至人物都簡單、質樸。它不象別的小說一樣有強烈的感情沖突,無論從頭到尾都是淡淡的,娓妮道來般,如鄰家阿婆緩緩的呢喃,如清晨古寺的陽光,又如春日的一場雨,冬末的一場雪。無論是千重子與真一關于幸福的看法,還是她與苗子關于靈魂的探討,都發(fā)人深思,而又確實觸及你的內(nèi)心。書中關于靈魂,關于宿命的觀點,總是在你看到的那一秒,直擊你的內(nèi)心。對于《古都》,我有一點很喜愛,那就是這本書中人物的塑造,小說中的每一個人,從千重子和苗子到其他角色,他們性格分明,但沒有所謂的壞人,有的角色或許談不上品格高尚,但所有的這些人,心中都有一顆善良的靈魂,例如絲綢布店夫婦,雖然將千重子從親生父母身邊偷走,但對千重子如親生女兒般,給予她常人所沒有的關懷。在這個仙境般的古都里,一切都是美的、好的。擁有紙窗格子的店鋪、繁華的寺廟舊神社、如晚霞般絢爛的樹林,以及一個個善良的人:綢布店夫婦、真一、秀男……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議,卻又美的令人神往。或許這樣一個古都在現(xiàn)實中永遠不會存在,只是川端康成心中理想的烏托邦。它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般,是一個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美好。但那又何妨,即使只是夢中的仙境,它的美好仍能溫暖人心,治愈內(nèi)心的傷痛。
千重子和苗子,相遇在櫻花最燦爛的季節(jié),而我與《古都》相逢于花落時節(jié),我沉浸在這與世隔絕的美好中,探尋人生的哲理,亦在溫暖的話語中,發(fā)現(xiàn)人性的美好。
很想引用千重子一句充滿了淡淡的憂傷的獨白:“也許幸運是短暫的,而孤單卻是長久的?!痹诠陋毢歪葆鍟r,不妨捧起這樣一本書,去領略一場絕美的“八重櫻吹雪”的盛宴,然后在孤獨與彷徨的黑房子里,發(fā)現(xiàn)那一線光亮,繼續(xù)尋找幸福和光明的方向。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七
斷斷續(xù)續(xù)讀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歡得立刻又讀一遍。
正如李漁談到女人之美在“態(tài)”,這本書也寫出了“態(tài)”,無論是女主角千重子,還是家人,乃至整個京都的風貌。試想和服職人的千金,行走在櫻花杉樹,陣雨細雪之間,是何等的畫面。然而書中既沒有描摹衣香鬢影,也沒有詩詞歌賦的詠嘆。不僅是以自然為美,更是以美為自然。就像書中人苗子所說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頭,所以她的頭發(fā)一直這么好看。”沒錯,就是這樣,旁人認為出眾的事物,在這里一直這么美麗,成為一種習慣。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帶和稍嫌樸素的和服,看似不夠美,缺乏古都味道,卻正是通身之美的點綴,就像調味料。美人既非濃妝艷抹,也不粗服亂頭。就這樣自然地美著。
川端很贊賞三島由紀夫的《春雪》,譽為“現(xiàn)代的《源氏物語》”。但那書就像一捧晶瑩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對感情的態(tài)度也讓人遺憾?!豆哦肌穭t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親切,苗子的謙遜,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禮,讓人感覺他們無論怎樣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長的話說,這些人都“知物哀”。開頭的紫花地丁體現(xiàn)千重子對身世和親情的思索,中間杉樹林體現(xiàn)苗子清幽純樸的心境,都是很優(yōu)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飄然而去,尤為迷離。姐妹相知能否相見?兩位少女花落誰家?都沒有最終答案,()讓書中人和讀者都很牽掛。但這種微妙的惆悵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樹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滄桑男子之筆,寫嬌柔少女,寫得這樣好;以嬌柔少女之事,寫滄桑古都,寫得這樣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筆。此外,就像賈政說的,并不堆砌光彩晶瑩等字眼,以清淡悠遠的手法寫出,才是古都風味。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八
苗子和千重子這孿生姐妹之間的悲歡離合,以及年輕一輩之間愛情。
與婚姻的纏綿。
《古都》講述了孿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的故事。幼年時家里貧。
寒,不得已將千重子棄于紅門格子下的街道。千重子有幸被一批發(fā)。
商收養(yǎng),當做他們的獨生女,悉心培養(yǎng)。后來遇到了苗子。紡織戶。
長子秀男誤將對千金千重子的愛慕轉移到了苗子身上,把她當做千。
重子的幻影,對其求婚?!皩γ赖幕糜埃倹]有厭倦的時候吧?!?BR> 苗子說出此話,內(nèi)心的無奈,又有誰知道。還有就是千重子,她的。
青梅竹馬真一,她所遇見的秀男,她的愛情。最終她也不過是選擇。
了家庭的產(chǎn)業(yè),選擇了真一的哥哥,龍助。最值得一提的,還是這。
悲情姐妹的故事。原本她們是一家人,第一次團聚的歡樂,漸漸地。
被現(xiàn)實所打破。苗子,她只是出賣體力的下層勞動者,又如何去和。
大家千金的千重子對等?更如何融入到她的家?“苗子搖搖頭。千。
重子抓住紅格子門,目送苗子遠去。苗子始終沒有回頭。在千重子。
的前發(fā)上飄落了少許細雪,很快就消融了。整個市街也還在沉睡著。
”寧靜,苗子的離去就好像細雪消融一樣,無聲無息一切都會。
繼續(xù)。淡淡的憂愁,隱隱的無奈,帶著意猶未盡的感覺,結束全文。
此外,川端康成對京都這日本文化集中的地方的描寫,各種節(jié)。
日,寺院,植物對于我來說,更像是一本日本文化百科全書。像時。
代祭、葵祭、鞍馬寺的伐竹會、祇園祭、“大字”篝火儀式等,這。
些京都民風民俗,帶著濃郁的日本文化色彩,出現(xiàn)在文章當中。并。
且在細膩的文風下,散發(fā)著無盡的日本文化美。文章對當?shù)氐沫h(huán)境。
描寫,更是將文章的哀愁烘托得淋漓盡致?!按禾?,西山柔和的暮。
色,幾乎把京都的半邊天染上了一層淡淡的霞光?!贝撼?,傍晚,
霞染天。在那里,千重子靜靜地述說著她那棄兒的故事。
《古都》從一開始就渲染著淡淡的感傷,楓樹上的紫花地丁是。
一開場出現(xiàn)的景物。“上邊和下邊的紫花地丁彼此會不會相見,會。
不會相識呢?”雖然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實卻不盡如此,這。
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別易聚還難,太多無奈,太多嘆息,這。
就是人生。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九
漫步在一望無際的雪原之上,周圍唯有一片黑暗,感受著雪花落在手心的冰涼觸覺,看著雪花在手心慢慢的消逝,化作水汽飄向天空。小時候并不覺得有什么,讀完《雪國》后才知道那是屬于雪的悲哀,雪的徒勞。虛無主義是作者的全部,是對于靈的追求,對大自然的向往。對于作者來說,終極的空虛才是美的所在。所以,他創(chuàng)造了島村這一人物形象。
島村是個虛無主義者,他沒有正當?shù)穆殬I(yè),靠祖輩留下的財產(chǎn)過著悠閑慵懶的日子,精神極度空虛,沒什么追求和人生目標。他研究西洋舞蹈,卻從來不看西洋人跳的舞蹈。他欣賞的不是肉體跳出來的舞蹈,而是通過文字構建起來的虛幻世界。在島村看來,生命的存在原本就是一種美麗的徒勞,一種虛無。
他的人生理念體現(xiàn)在作者構建的女主人公---駒子身上。駒子本是一位舞女,但因為師傅的兒子病危,需要錢來治療,于是迫不得已賣身當了藝妓,在山莊結識島村,在島村問她要不要發(fā)生關系時,她的尊嚴使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她寫讀書筆記,在來客稀少的山莊練習琴技,賣身當藝妓,明明被灌得醉醺醺但仍然認為客人需要她而去送客,漸漸愛上了不可能有結果的島村。這些在島村眼中都是徒勞的,他對駒子是抱有憐憫、同情的。表達了作者抱有對男女之情悲觀的心態(tài)。但在世人眼中駒子是一位有尊嚴,熱愛生活,敢于打破精神束縛的新時代女子。駒子的結局無疑是悲慘的,行男去世,自己喜歡的島村因為喜歡葉子離她遠去,自己的處境沒有一絲好轉。每當想到這里,我都會不禁感慨世態(tài)炎涼,為駒子美麗的徒勞感到悲哀。
第二位女主人公是葉子,作者在寫《雪國》時說到駒子是以真實人物改編的,而葉子是想象出來的人物。葉子的身上承載著作者對虛無之美的追求,島村第一次看到葉子時是在火車上。葉子正照顧她的病人,島村透過車窗看見了葉子的眼睛這一段描寫很是深入人心。島村對葉子的追求實則是對于虛無之美的追求。小說中葉子從悉心關照病人的形象到愿隨波逐流成為山莊藝妓后島村的態(tài)度微變,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葉子的欲壓過靈的深深的失望,為葉子結局救小孩不幸身亡做鋪墊。從葉子死前的掙扎和星河傾倒寄予了作者對于葉子超脫于世間的贊美和對虛無之美的追求。島村對于葉子的逝去并不感到悲哀,相反卻從葉子的升天般的死亡之中得到精神的升華和心靈的徹悟。但駒子卻沖上前抱起葉子仿佛抱著自己的犧牲和罪惡一樣。兩者截然不同的做法表達虛無主義的追求是靈魂的升華,是超脫于現(xiàn)世,對虛無之美的傾心、仰慕,對于肉體的欲的追求是徒勞的。
在現(xiàn)代,虛無主義被視作消極主義。因為這對于文明來說是不利的,但從虛無主義對于超脫世界上的自然之美的向往來看是沒錯的。本來世界上并無對錯,只是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從創(chuàng)作背景來看,作者創(chuàng)作《雪國》時,日本軍國主義正進行瘋狂的侵略戰(zhàn)爭,作者沒有正面反映這場戰(zhàn)爭,而是通過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就從我個人角度而言,我贊成駒子的生活態(tài)度。因為島村的思想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的,我要高考,工作,結婚生子,逝世。對于我來說,在繁忙的生活中有太多繁瑣卻不可舍棄的事物。有時在夜間回到鄉(xiāng)下,坐在潮濕的草地上,望著滿天星空,體會虛無之美,便足夠了。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十
讀這本書的初衷是因為想今年去一趟京都,疫情影響下計劃也就泡湯了。讀的時候也有一種讀村上春樹的感覺,只不過主角是少年少女的區(qū)別?;叵肫饋磉@本書講的內(nèi)容倒是很簡單,一對棄兒雙胞胎,一個是被當?shù)氐慕z綢商收養(yǎng)家境較好的大小姐千重子,一個是在京都周邊從事體力勞動的姑娘苗子。某次意外相見后發(fā)生的故事,其中還牽扯到一些少年之間的感情糾葛。
故事很短,文章結束的特別快,有一種劇情還沒開始的感覺,但還是給人一種平靜的感覺,也許京都這座城市也是給人相同的感受吧。文章中從京都春季一直寫到冬天,關于京都的三大祭和植物也都有描寫,更多的是通過人的心里活動來側面烘托這些物的美麗。印象比較深的是千重子對父親說,這不就是京都嗎,所有的東西都像是盆景一般。我很喜歡蘇州的園子,倒是從沒有覺得蘇州的園子有盆景的感覺,還是有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感覺吧。對千重子的父親也比較感慨,比較厭世的一個人,沒有生活的壓力的人,會因為一枝花而選擇買不買一所宅子的人。不知道生活的意義是什么,盡可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追尋自己認為的美吧。接受沒有意義的事實,盡可能多些體驗,平靜的活著吧。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十一
“但是,看上去她那種對城市事物的憧憬,現(xiàn)在已隱藏在純樸的絕望之中,變成一種天真的夢想。他強烈地感到:她這種情感與其說帶有城市敗北者的那種傲慢的不滿,不如說是一種單純的徒勞。她自己沒有顯露出落寂的樣子,然而在島村的眼里卻成了難以想象的哀愁。如果一味沉溺在這種思緒里,連島村自己恐怕也要陷入縹緲的感傷之中,以為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徒勞。”
______題記。
凄美人生。
《雪國》講述了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它一反傳統(tǒng)小說的筆法,不突出情節(jié),瑣碎細小,哀婉纏綿。
駒子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描寫得細膩傳神,讓人品味不荊她的每一舉動飽含著對愛的執(zhí)著,對生命的渴望,對尊嚴的追求。她是混亂污濁的人世中純潔的尤物,讓人憐愛和心痛。雖為藝妓,卻有著真誠細膩的情感,身處不幸卻又奮斗不息。
島村同情駒子,愛著駒子卻又無能為力。家庭的牽累,世俗的牽絆,他不能突破。他能為駒子做些什么?這份愛本是沒有結果的徒勞。
葉子何嘗不是單純的尤物。她純真善良,干凈的如瑩澈的溪水。她同樣愛著島村,青春的妒火讓她平靜的心微起波瀾。她對駒子愛恨摻雜,那恨卻又很淡,如一縷青煙。她死了,那樣凄美,像一片隨風飄落的樹葉。
這篇小說纏綿悱惻而又艷麗冷峻。讓人深思,回味。
傷逝.古都。
古都是一座具有濃郁日本文化色彩的城市,在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下,它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作者哀嘆古典文明的逝去,悲痛不已。
作品介紹了分離的孿生姊妹間真摯的情感。又有濃郁的氛圍中古典的愛情故事,讓人緬懷和心動。
細膩的敘述中透露出一縷淡淡的哀傷,揮之不去。是悲悼愛情的破碎,是追憶古典的逝去,還是作者對人世的傷懷?我總覺得一個人只有在空淡虛明的時候才會有那種難以言說的悲憫和感傷。川端康成應該是空淡虛名的,細膩敏感的。每每讀到他的文字,總能觸動我的心弦。
真愛。
《千只鶴》講述了一個愛情的悲劇。太田夫人深愛著菊治的父親,并成為菊治父親的情-婦。菊治父親死后,一個偶然的機會,太田夫人看到了年輕的菊治。此時溫柔的太田夫人卻分不清菊治與其父親的差別。兩人一著錯發(fā)生了關系。為了卸去沉重的負罪感,太田夫人選擇了自殺。在以后的日子里菊治發(fā)現(xiàn)他真愛著的卻是太田文子,太田夫人的女兒??墒俏淖硬荒苋淌苓@種沉重的愛情毅然地選擇了永遠地離開這個世界。
太田夫人是對還是錯?錯是因為太愛了吧。太田夫人太愛菊治的父親,以至他死后太田夫人拼命在一切東西上尋找他存在過的.痕跡。她在和父親長得很像的菊治身上找到了希望。與其說她愛著菊治不如說她愛著菊治身上的蹤影。
對于菊治的行為,我想是青春的沖動和兒時所收的傷害在默默地發(fā)揮著作用。菊治父親曾和近子發(fā)生關系,這給幼小的菊治帶來莫大的傷害。他永遠不能忘記近子胸前那塊丑陋的令他惡心的黑痣。在一言一行中他不忘嘲笑近子。那嘲笑雖不帶臟話,卻能一解心中之恨。
文子與菊治的愛情是含蓄的,也是悲劇的。
書中的每一個形象都是鮮活的,近子的善于謀算、世俗和嫉妒;太田夫人的溫柔,純真;文子的安靜、純潔;菊治得細膩、憎惡、彬彬有禮。讓我喜歡,回味。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十二
“夏季晝長,尚未到夕陽晚照的時分。還不是一抹寂寞的天色。上空燃燒著一著璀璨的云霞?!?BR> 這段話出于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川端康成出于對傳統(tǒng)的切實的追求,寫了《古都》。《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來:講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這對孿生姐妹相離,相遇,相知,相認,最終又相離的凄楚動人的故事。
古都是指日本東京,也許我們看待日本時會帶有貶義的眼光,但在作者筆下,古都是那般繁華,那般充滿著日本獨特風情味的一座城市。在這樣一個充滿韻味的古都,那茂密的樹林,特有的古風長橋,千重子和苗子也相遇在那櫻花之下。
在我看來,千重子和苗子,兩個不同的人生,一個相同的靈魂。若千重子是一樹飄飛的櫻花樹,而苗子則是那個冬晨里微化的細雪。在那一個暖意的下午,我品著一杯暖茶,走進一個夢境,看到一個絕美的“八重櫻吹雪”之宴。于我,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美。
在漫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珍惜所擁有的幸福,接納命運的坎坷,以一顆易感動,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長。
望見,古都,那股繁華。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十三
說起川端康成的作品都離不開“物哀”的創(chuàng)作特色,這一特色幾乎貫穿他所有的作品。事物嘛,都是客觀存在的;哀嘛,是人對事物的主觀意向、感覺、情緒,這些由于萬物而引發(fā)人的低沉、憂傷、哀愁、迷蒙的情感其實是印映在每個個體人的身上。
日本國民由于他們國家的地理位置,特別是歷史、文化的發(fā)展,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看待世界美的視角,“物哀”就是其中的一種。這種表達注重以物寄情,特別是那些瞬間的、生命力極短的絢爛、凄楚、纖弱,則格外被大家所珍惜和欣賞,內(nèi)心由衷地敬畏這種美,享受這種美的感覺;如飄落的櫻花、絢麗的焰火、漫天的飛雪、遠去的火車,甚至逝去的生命。
他們做起這些來都特別正式、隆重、有儀式感。
例如《古都》的第一部分“春花”中的平安神宮,千重子與兩小無猜的真一,在茶室外面的小道繼續(xù)前行,遇到一個較大的池子。在“池邊櫻樹的紅色垂櫻倒映在水中,凄美無比”這句話之前,是昏暗的林蔭小道、嫩葉的清香和濕土的芬芳撲鼻而來、明亮的庭院,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自然、清新、甜美。人美、情美、景美、花美,倒映在水中紅色垂櫻就“凄美”了,這完全是因為川端康成賦予千重子的個人感覺。因為千重子已經(jīng)想好了,要告訴真一自己是棄嬰這件事。
我不否認川端康成的《古都》“物哀”特色的存在,千重子和苗子姊妹襁褓中分離的事實,個人成長經(jīng)歷的現(xiàn)實以及重聚的情感碰撞,都使兩人始終陷在縹緲、纏綿的感傷之中,故事本身就符合體現(xiàn)了川端的人生虛無和幽玄思想。但是,我從川端描述中也讀出了另外的含義。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十四
斷斷續(xù)續(xù)讀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歡得立刻又讀一遍。
正如李漁談到女人之美在“態(tài)”,這本書也寫出了“態(tài)”,無論是女主角千重子,還是家人,乃至整個京都的風貌。試想和服職人的千金,行走在櫻花杉樹,陣雨細雪之間,是何等的畫面。然而書中既沒有描摹衣香鬢影,也沒有詩詞歌賦的詠嘆。不僅是以自然為美,更是以美為自然。就像書中人苗子所說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頭,所以她的頭發(fā)一直這么好看?!睕]錯,就是這樣,旁人認為出眾的事物,在這里一直這么美麗,成為一種習慣。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帶和稍嫌樸素的和服,看似不夠美,缺乏古都味道,卻正是通身之美的點綴,就像調味料。美人既非濃妝艷抹,也不粗服亂頭。就這樣自然地美著。
川端很贊賞三島由紀夫的《春雪》,譽為“現(xiàn)代的《源氏物語》”。但那書就像一捧晶瑩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對感情的態(tài)度也讓人遺憾?!豆哦肌穭t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親切,苗子的謙遜,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禮,讓人感覺他們無論怎樣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長的話說,這些人都“知物哀”。開頭的紫花地丁體現(xiàn)千重子對身世和親情的思索,中間杉樹林體現(xiàn)苗子清幽純樸的心境,都是很優(yōu)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飄然而去,尤為迷離。姐妹相知能否相見?兩位少女花落誰家?都沒有最終答案,()讓書中人和讀者都很牽掛。但這種微妙的.惆悵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樹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滄桑男子之筆,寫嬌柔少女,寫得這樣好;以嬌柔少女之事,寫滄桑古都,寫得這樣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筆。此外,就像賈政說的,并不堆砌光彩晶瑩等字眼,以清淡悠遠的手法寫出,才是古都風味。
魯迅明天讀后感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讀后感。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十五
對朱天心最初的印象,是小時候讀她姐姐朱天文的書里對她的描寫:“每一天小妹出門,都很不好意思似的,說,出去賭博了”姐妹倆都是作家,朱天心在書里寫為了不讓母親應對外人詢問她職業(yè)的煩惱,她每次都早出晚歸,在咖啡廳寫作。這是在《威尼斯之死》里寫到的。
朱天文的書對于十歲的我來說過于晦澀難懂,一點也不有趣,但那種難以理解的未知卻對我產(chǎn)生莫名的吸引力和好感,即使早已忘記書的內(nèi)容,我仍然對朱天文抱有奇怪的柔情。我給我的朋友講“這是臺灣作家朱天文的書,她還有個妹妹,她妹妹也是作家?!币患叶际亲骷遥瑢πr候的我來講是很浪漫的。
朋友反問我:“誒?那她妹妹叫什么?朱地理嗎”我:“……朱天心?!蹦闷鹬焯煨牡臅袷墙K于可以結識一個早有耳聞的人。對她和她的文字并未有所期待,更像是一種懷舊。
年紀漸增,再讀臺灣文學仍覺晦澀,尤其是同名短篇《古都》,我也逐漸明白,這是因為作為大陸人,我對臺灣的歷史和人文了解的太少太少了,這種文化隔閡造成的艱澀對于從小讀了很多書來講的我是罕見的,我不禁想,讀大洋彼岸的外國文學都沒有這么艱澀,我們義務教育教國際史,我們生活中有好萊塢,英國歷史劇等等,卻對臺灣知之甚少,即使我們有著一樣的語言和文化土壤,這讓我感到遺憾。
除此之外的其他短篇則好讀的多,敘述的故事是更加廣泛意義上容易共情的,例如氣味,即《匈牙利之水》篇。
這篇非常打動我,對酒精敏感的我?guī)缀趼劜坏么蟛糠窒闼闹袑τ跉馕杜c記憶,氣味所代表的幻覺的描寫攝人心魂,因為氣味,記憶真實的宛如幻覺。因為氣味,人和事鮮活如斯。現(xiàn)在回憶起來心都砰砰直跳,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篇。
寫的很好,以至于我怎么遣詞造句寫評價都無法好好的描繪我的心情,總之是讀到的人一定會留下深刻印象,像氣味濃烈卻不刺鼻,身姿挺拔讓人無法忽視的人,也許不喜歡,但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一
買這本《古都》是因為它的名字很符合我的口味,它聽上去沒有想象中的大氣恢弘,相反在我腦海里卻構建出一幅櫻花飄落在澄澈的湖水里的清幽景象。事實上也是如此。
文章講了兩個女孩的故事,千重子和苗子。兩人本是孿生姐妹,后來姐姐被收養(yǎng)成為京都布商的女兒,妹妹卻不得不每天做勞累的工作。在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中,她們相遇了,之后便發(fā)展起了友誼。因友誼也牽扯出了五個年輕男女的愛情,可結局是開放式的,我們不得而知。
川端康成在他的書里運用了很多意象,比如千重子家門前的樹洞里的兩株紫地丁花,它們在一棵樹上,卻像彼岸花一樣:永遠相望卻不能相聚,也許連彼此都不知道。這兩株淡雅脆弱卻又堅韌的紫地丁花,就像苗子和千重子,明明是姐妹卻無法相聚。還有北杉山的松樹,它們挺拔高聳,是千重子所愛的,我想它也許象征著苗子的精神吧。任憑風吹雨打,永不會低下頭顱,她的堅強和獨立,還有她的健美,也猶如北杉山的松,永遠屹立不倒。
這篇作品有很濃的日本物哀的特點,它的寫法有一種虛幻的感覺,文字之間也透著淡淡的哀傷,但它卻讓你相信著它是真的。而且他們幾個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不同于別的小說中濃烈的愛情,如果說張愛玲的愛情是用平淡的文字寫出濃烈的愛情,那川端康成的愛情是用平淡的筆觸寫出平淡的愛情。好像幾個青年男女不由自主的就產(chǎn)生了愛情,沒有原因無需理由,雖說是愛情倒更像友情和親情。
“《古都》充滿了人類天性中最純真、誠摯的感情,體現(xiàn)了“風雅”的美感本質。日本美學傳統(tǒng)的物哀、風雅和幽玄在川端康成的小說里得到很好展現(xiàn),而且融合在《古都》中,相輔相成,使之顯示出令人久久難忘的獨特美感。由于對日本美學傳統(tǒng)的執(zhí)著和對西方藝術手法的探索,川端康成寫出了不朽的《古都》。作品中,他發(fā)揮了作家的主動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量,顯示出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融合的美麗色彩?!痹谶@段評價中,我覺得風雅一詞評價的最好,無論是小說中平安神宮的時代祭、葵祭、鞍馬寺的伐竹會、祇園祭、“大字”篝火儀式等,都無一透露出一種風雅,或是一種文化。還有主人公賞櫻花、賞竹林或是賞什么,都透出一種恬淡的氣息,像是京都獨有的一樣。
小說距離現(xiàn)在也有一些遠了,可是讀起來卻沒有一絲隔閡,雖然和現(xiàn)在的生活不大一樣,卻處處透露著一種讓人產(chǎn)生共鳴的,也許叫做精神更好吧。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二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三部作品之一。它描寫了一對孿生姐妹悲歡離合的際遇。
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貧寒,無力撫養(yǎng),即遭遺棄,幸而為一家綢緞批發(fā)商所收養(yǎng),成了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小姐。而妹妹苗子,雖未見棄于父母,卻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兒,孑立伶仃,長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種植北山杉。
《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來。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靜謐中進行的,就算是在一開始千重子與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宮賞櫻花,場景里卻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兩個人,婉婉地卻擲地有聲地道出各自的臺詞,紋絲不亂,這種與年齡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這兒卻比比皆是。年輕俊美的千重子喜歡那些清素的圖案,喜歡在閑暇時參觀一座座參觀古老的寺廟、神宮,一次次賞析古都里的自然風光。而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為整篇的筆法也都如此,清透無華,澄靜質樸。
而《古都》的結尾卻是最令人心醉的。苗子的離去就好像細雪消融一樣,無聲無息。一切都會繼續(xù)。淡淡的憂愁,隱隱的無奈,帶著意猶未盡的感覺,結束全文。
從《古都》中,可以讀到千重子父親太吉郎江郎才盡的哀怨、母親阿繁想放手女兒去追尋自身卻又依戀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棄兒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親姐姐卻不能與她親近的哀怨,真一因為門第而不能表達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氣是清新的卻總有揮之不去的陰霾感,看不見驚喜的太陽。所以他才會在文中隱隱地透露出過“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不覺得道出“幸福是短暫的,而孤獨卻是永久的”的念頭。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三
喜歡川端康成大概只因那一句“凌晨四點鐘,看到海棠花未眠”,莫名的感動和哀傷,我深深記住了這個一生充滿密集的哀傷與徹骨的孤獨但塑造了一個極致美的文學世界的作家,從《伊豆的舞女》、《千只鶴》、《雪國》再到《古都》,川端那種淡淡的憂傷始終揮之不去。而古都的美大概在我看來是最純粹、最動人的,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的呈現(xiàn)。
古都給你的感動是那種靜靜流淌的,你絕不會涕泗橫流但也不會無動于衷,就像歲月靜好這一個詞一樣,溫和從容。
京都是日本的故都,上千年的歷史發(fā)展和文化積淀,這里充滿了濃郁的歷史和文化氣息,豐富的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古色古香的各類建筑,民間傳統(tǒng)工藝的小店,甚至每一處小路,和服腰帶上的花紋都在靜靜敘述著這里的古老和優(yōu)美。
川端康成用其細膩的筆觸展示了古都的一年四季,春的明媚,夏的清涼,秋的落寞,冬的清冷,無論是京洛八重櫻壓滿枝頭、青蓮院的楠木還是北山杉森然矗立,古都的美景無時不在。踏過的青石板路、垂在水池的櫻花、安靜肅穆的尼姑庵、莊重典雅的神社,歷史與現(xiàn)在,自然與人工在這里完美地契合,煥發(fā)出別樣的光彩。
《古都》將一年中各種節(jié)日盛事穿插其中,也作為一個線索巧妙地貫穿人物活動,從葵節(jié)、袛園節(jié)再到送火節(jié)、時代祭,從賞花到參觀各式各樣的游行、祭祀活動,古老的都城,虔誠的信仰,對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jié)B透其中,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這座城市、對由來已久的風俗以及淳樸善良的人民的摯愛。
那一句“千重子發(fā)現(xiàn)老楓樹干上的紫花地丁開了花?!?,今年又開花了?!е刈痈惺艿酱汗獾拿髅??!遍]上眼睛,你仿佛穿越時光的陰翳,聞得到花香,感受得到那種明徹的春光,一個少女踏春光而來。
千重子自幼因雙親窮苦被遺棄,善良的太吉郎夫婦無兒無女好心收留了她,將千重子視如己出般細心呵護。太吉郎夫婦從事綢緞批發(fā)生意,雖然現(xiàn)在行情已大不如從前,但是家境較為殷實,千重子雖然集寵愛于一生,但是她從內(nèi)心對自己的身世感到懷疑,因此變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無論處境如何千重子身上總是少不了淡淡的哀愁和落寞。按日本民間的迷信說法,棄兒會淪為終身不幸,千重子也常為此憂傷不已。她糾結于自己的身世,但是天性乖巧懂事,耐心細致地照料雙親,穿父親構圖的衣裳,即使看起來不那么合適;在任何事情上服從父母的安排,即使在婚姻大事上;想讀大學但是為了父親的心愿寧可留下來繼承家業(yè)。
千重子還有一個孿生姐妹,命運像一條神奇的鎖鏈將她們連在一起。即使身處不同的地方,終究還是會相遇。千重子格外喜歡北山杉,亭亭玉立,光潔明凈的杉樹讓千重子想到到如果人心也可以那樣,該多好。敏感地千重子覺得自己的內(nèi)心彎彎曲曲,“我頂多就是生長在楓樹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哎呀,紫花地丁的花,不知不覺也要凋謝了?!备袀乃龎舻搅四莻€在北山村莊遇到的酷似她形象的姑娘,村莊的情景也清晰地浮現(xiàn)在她的夢里。不久在袛園節(jié)的參拜中便遇到了苗子,苗子正在禱告希望得知姐姐的下落,神靈指引她們重逢。
苗子健康美麗,淳樸的喜悅讓千重子不知所措,她反而因為自己是遺棄的孩子而更加憂傷。但是千重子和苗子的親情卻可以沖淡一切。苗子深知自己與姐姐地位懸殊,她保證不告訴任何人他們相逢的事情,但是千重子卻牽掛著妹妹,她叫秀男給妹妹送腰帶,自己還親自為她挑選和服;千重子鼓起勇氣說服養(yǎng)父母,把苗子接到家里來,使她脫離貧苦。千重子再去見苗子,姐妹二人在雷電交加的山林中相擁,苗子更是冒雨保護姐姐,姐妹之情至深至濃。
當千重子邀請苗子來她們家后,苗子含著眼淚說道,“我只要上你店去一次,只要一次也就行了。我不愿意妨礙小姐的幸福,哪怕一星半點。我想我索性隱形埋名算了。”當千重子希望苗子再來時,苗子搖搖頭,始終沒回頭。
而養(yǎng)父母太吉郎夫婦對千重子的寵愛也深刻體現(xiàn)了深摯的親情,他們從來沒有把千重子當成棄兒看待,為她的將來考慮,為她的幸福謀劃。千重子的母親阿繁更是堅定的說不會把千重子的婚姻做買賣,只是要為千重子找一個好人家。當阿繁知道千重子有孿生姐妹時毫不猶疑地叫她把妹妹帶到家里來,太吉郎則表示苗子有任何困難都可以收養(yǎng)她,還向千重子承諾,“千重子,你是我一手喂奶喂大的,我非常疼愛你,對那姑娘我也盡量做到一視同仁,不分彼此。”沒有生離死別只是淡淡的愛,于細節(jié)中,于瑣事中,情不自禁地感動讓你熱淚盈眶。對于將孤獨視為生命悲劇的千重子來說,親情的溫暖雖然不能改變那與生俱來的愁思,但是太吉郎夫婦的愛給了千重子莫大的感動。即使身處寒夜,親情就像那永不泯滅的燈塔指引著你,給予你前行的力量。
川斷筆下的感情從來就沒有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總是那么純真,那么唯美,即使是愛情依然如故,沒有牽手,沒有糾結,但是那真摯的情感卻始終縈繞在書中,真一與千重子從小青梅竹馬,互為了解,感情深厚;龍助較千重子年長對她疼愛有加,為了愛情寧肯放棄繼承權;秀男情不自禁地喜愛苗子,大膽地與苗子相約。
清逸的筆觸,靈動的風景,純真的情感,無一項占據(jù)全篇,無一項一筆帶過,相互穿插,情景交融,人物感情與四時之景巧妙地結合,以名勝古跡為背景,以風俗節(jié)日為線索,將日本文化傳統(tǒng)的物哀表現(xiàn)地淋淋盡致,纖弱、傳統(tǒng)的美與深沉、風雅的悲哀更是讓人難以忘懷。
故事的結尾寫到:“在千重子的前發(fā)上飄落了少許細雪,很快就消融了。整個市街也也還在沉睡著。就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一樣,真一還是那么天真,龍助只是幫忙打理店鋪,苗子義無反顧回到了生長的地方,千重子飄雪的清晨望著漸行漸遠的妹妹。
含蓄地結尾,卻充滿了希冀,期盼著苗子可以一直健康活躍,期盼著千重子可以一直善良正直。京都就那么沉睡了,仿佛在絮語著什么古老的故事,又仿佛只是靜靜等待新的一天的到來。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四
窗外的老楓樹發(fā)出了新芽。
小說不僅用詩意的語言描繪了古城,還動人地敘寫了一段曲折的故事。故事發(fā)生在上世紀中葉的京都。主人公千重子是和服世家佐田家的長女。她有著高貴的靈魂,一顆心思細膩敏感而又懂得感恩的心,一如那純潔的紅色垂櫻。
然而時代卻像個頑童一般和她開了個玩笑,在自己最天真、無憂無慮的豆蔻年華里,她卻不幸得知了自己是棄兒。得知這一殘酷現(xiàn)實,她沒有怨恨,沒有感到震驚,而是平靜地接受了這一現(xiàn)實,反而因為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而更加感恩他們。從她得知自己有個孿生妹妹那一刻起,千重子就無時無刻不想著她的妹妹,為自己妹妹的命運擔憂,擔心她像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窮苦。千重子覺得自己和妹妹就像庭院里的那兩株紫花地丁,分別在樹的兩端開花,但卻永遠不能相見。
終于,千重子在袛園節(jié)上遇見了自己的孿生妹妹——苗子。當她得知妹妹那多舛的命運后,愧疚不已的她想方設法地想讓妹妹過得幸福……終于,兩姐妹如愿以償,相聚在一起。
望向窗外,老楓樹上的嫩芽生長的正茂盛,然而樹干上卻并沒有盛開的花。但是,總有一天,會有的吧!合上書,我似乎看見柴扉半掩的小園里,兩株紫花地丁不知何時相遇,成了一株,在陽光的照耀下正開得爛漫。美麗的兩姐妹手牽著手,她們相視一笑,走進園中,消失在一片金色的光輝和淡紫色的爛漫里。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五
因為《雪國》的唯美,因為《千只鶴》的無奈,我毫不遲疑地接著讀完《古都》。
不想,《古都》成了這三部作品里我的最愛。我以為川端康成是位心靈作家,《雪國》如此,《古都》更是。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棄兒,先被遺棄,然后再來被拯救……”
懂得寂寞的人才能懂得千重子,懂得寂寞的千重子才是那個美麗的千重子??墒菦]有人懂得千重子,父親似乎懂得,母親似乎懂得。但總有些隔膜(因為不是親生吧);真一似乎也懂得,但真一太過懦弱,不能去撫慰她的寂寞;秀男是她心靈之外的人,是只會埋頭織腰帶抬頭憧憬他的美麗心上人的人,是不能懂得她的。也許與生俱來的寂寞是無人能懂也是無可撫慰的吧,能懂得自己的只有自己,千重子那個孿生的姐妹,幻影一樣的姐妹不就是千重子自己的影子嗎?那么貼心的一個人卻只能若隱若現(xiàn),只能是一個影子,是人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繪就的一個幻影而已。
寂寞真的是如影子一樣,與生命同息同在呀。
只是,寂寞著,又有什么不好呢?
你看千重子的素凈的美麗,那是寂寞的美麗;你看那暮靄里的凈水寺的美麗,是寂寞的美麗,還有那最美的北山杉林,更是寂寞長出的一片蓊郁。
只有寂寞著的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不苛求,不想往,只在眼前的一花一葉里尋覓生命的本真。不再尋求誰人來安慰寂寞。你看千重子,能安慰她寂寞的,除了內(nèi)心的幻影,就只有那一片美麗的讓靈魂安靜的北山杉了。
幻影終會離去。千重子還有那片北山杉,于我而言,我的北山杉又在哪里呢?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六
合上薄薄的這一本書,我深深地吸了氣。閉上眼,書中的文字仍歷歷在目,書中的人物、風景也在心中鮮活起來。這本令人回味無窮的書就是《古都》。
“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語言,來表現(xiàn)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边@是這本書的作者獲諾獎的頒獎辭。對于川端康成的作品來說,這樣形容再恰當不過了。而他的這本代表作,更是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一種純粹而細膩的美。
小說主要講述一對失散的姐妹——千重子和苗子失散多年后再次重逢的故事。千重子作為綢布店老板唯一的養(yǎng)女,倍受呵護,但她不嬌氣,也沒有小姐架子,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也沒有傷心、不滿;相反地,她是一個溫柔、善良、善解人意的姑娘,她孝順養(yǎng)父母,善待朋友,對苗子更是真心呵護。千重子好像是一個孩子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那屬于她的溫暖與幸福。而苗子,這個從小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姑娘,她勤奮、能干,有著一雙千重子都羨慕與佩服的靈巧的手。她看似卑微謹慎,其實在她心里,那個孿生姐姐雖然失散多年,但仍是她最親、最愛的人。
書中的這一對姐妹,雖然外表相似,但性格迥異,唯一相同的,就是都有著一顆善良、溫柔的心,無論是御旅所相遇時的驚喜與驚訝,還是北山杉林遇雨時苗子為千重子擋雨,姐妹倆之間總存在著一種令人感到溫暖默契。千重子和苗子,兩個不同的人生,卻有著一個相同的靈魂。
若千重子是一株纖柔嬌好的櫻花,那苗子就是一場紛飛晶瑩的雪,她們的相遇是偶然,分離是必然,命運在冥冥之中安排了一切——就如小說的結局,苗子為了不讓姐姐因身世被別人嘲笑,毅然選擇消失在千重子的世界。單純而又善良的苗子,她不正如她們離別時所下的那一場溫暖的雪嗎?我曾想,為什么作者不能給她們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我很快明白,這樣的結局,未嘗不是一種美好。這個結局,像眼淚,苦澀而又晶瑩,悲傷中帶有一種治愈人心的力量。
整本書無論從語言還是情節(jié)以至人物都簡單、質樸。它不象別的小說一樣有強烈的感情沖突,無論從頭到尾都是淡淡的,娓妮道來般,如鄰家阿婆緩緩的呢喃,如清晨古寺的陽光,又如春日的一場雨,冬末的一場雪。無論是千重子與真一關于幸福的看法,還是她與苗子關于靈魂的探討,都發(fā)人深思,而又確實觸及你的內(nèi)心。書中關于靈魂,關于宿命的觀點,總是在你看到的那一秒,直擊你的內(nèi)心。對于《古都》,我有一點很喜愛,那就是這本書中人物的塑造,小說中的每一個人,從千重子和苗子到其他角色,他們性格分明,但沒有所謂的壞人,有的角色或許談不上品格高尚,但所有的這些人,心中都有一顆善良的靈魂,例如絲綢布店夫婦,雖然將千重子從親生父母身邊偷走,但對千重子如親生女兒般,給予她常人所沒有的關懷。在這個仙境般的古都里,一切都是美的、好的。擁有紙窗格子的店鋪、繁華的寺廟舊神社、如晚霞般絢爛的樹林,以及一個個善良的人:綢布店夫婦、真一、秀男……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議,卻又美的令人神往。或許這樣一個古都在現(xiàn)實中永遠不會存在,只是川端康成心中理想的烏托邦。它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般,是一個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美好。但那又何妨,即使只是夢中的仙境,它的美好仍能溫暖人心,治愈內(nèi)心的傷痛。
千重子和苗子,相遇在櫻花最燦爛的季節(jié),而我與《古都》相逢于花落時節(jié),我沉浸在這與世隔絕的美好中,探尋人生的哲理,亦在溫暖的話語中,發(fā)現(xiàn)人性的美好。
很想引用千重子一句充滿了淡淡的憂傷的獨白:“也許幸運是短暫的,而孤單卻是長久的?!痹诠陋毢歪葆鍟r,不妨捧起這樣一本書,去領略一場絕美的“八重櫻吹雪”的盛宴,然后在孤獨與彷徨的黑房子里,發(fā)現(xiàn)那一線光亮,繼續(xù)尋找幸福和光明的方向。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七
斷斷續(xù)續(xù)讀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歡得立刻又讀一遍。
正如李漁談到女人之美在“態(tài)”,這本書也寫出了“態(tài)”,無論是女主角千重子,還是家人,乃至整個京都的風貌。試想和服職人的千金,行走在櫻花杉樹,陣雨細雪之間,是何等的畫面。然而書中既沒有描摹衣香鬢影,也沒有詩詞歌賦的詠嘆。不僅是以自然為美,更是以美為自然。就像書中人苗子所說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頭,所以她的頭發(fā)一直這么好看。”沒錯,就是這樣,旁人認為出眾的事物,在這里一直這么美麗,成為一種習慣。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帶和稍嫌樸素的和服,看似不夠美,缺乏古都味道,卻正是通身之美的點綴,就像調味料。美人既非濃妝艷抹,也不粗服亂頭。就這樣自然地美著。
川端很贊賞三島由紀夫的《春雪》,譽為“現(xiàn)代的《源氏物語》”。但那書就像一捧晶瑩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對感情的態(tài)度也讓人遺憾?!豆哦肌穭t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親切,苗子的謙遜,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禮,讓人感覺他們無論怎樣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長的話說,這些人都“知物哀”。開頭的紫花地丁體現(xiàn)千重子對身世和親情的思索,中間杉樹林體現(xiàn)苗子清幽純樸的心境,都是很優(yōu)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飄然而去,尤為迷離。姐妹相知能否相見?兩位少女花落誰家?都沒有最終答案,()讓書中人和讀者都很牽掛。但這種微妙的惆悵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樹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滄桑男子之筆,寫嬌柔少女,寫得這樣好;以嬌柔少女之事,寫滄桑古都,寫得這樣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筆。此外,就像賈政說的,并不堆砌光彩晶瑩等字眼,以清淡悠遠的手法寫出,才是古都風味。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八
苗子和千重子這孿生姐妹之間的悲歡離合,以及年輕一輩之間愛情。
與婚姻的纏綿。
《古都》講述了孿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的故事。幼年時家里貧。
寒,不得已將千重子棄于紅門格子下的街道。千重子有幸被一批發(fā)。
商收養(yǎng),當做他們的獨生女,悉心培養(yǎng)。后來遇到了苗子。紡織戶。
長子秀男誤將對千金千重子的愛慕轉移到了苗子身上,把她當做千。
重子的幻影,對其求婚?!皩γ赖幕糜埃倹]有厭倦的時候吧?!?BR> 苗子說出此話,內(nèi)心的無奈,又有誰知道。還有就是千重子,她的。
青梅竹馬真一,她所遇見的秀男,她的愛情。最終她也不過是選擇。
了家庭的產(chǎn)業(yè),選擇了真一的哥哥,龍助。最值得一提的,還是這。
悲情姐妹的故事。原本她們是一家人,第一次團聚的歡樂,漸漸地。
被現(xiàn)實所打破。苗子,她只是出賣體力的下層勞動者,又如何去和。
大家千金的千重子對等?更如何融入到她的家?“苗子搖搖頭。千。
重子抓住紅格子門,目送苗子遠去。苗子始終沒有回頭。在千重子。
的前發(fā)上飄落了少許細雪,很快就消融了。整個市街也還在沉睡著。
”寧靜,苗子的離去就好像細雪消融一樣,無聲無息一切都會。
繼續(xù)。淡淡的憂愁,隱隱的無奈,帶著意猶未盡的感覺,結束全文。
此外,川端康成對京都這日本文化集中的地方的描寫,各種節(jié)。
日,寺院,植物對于我來說,更像是一本日本文化百科全書。像時。
代祭、葵祭、鞍馬寺的伐竹會、祇園祭、“大字”篝火儀式等,這。
些京都民風民俗,帶著濃郁的日本文化色彩,出現(xiàn)在文章當中。并。
且在細膩的文風下,散發(fā)著無盡的日本文化美。文章對當?shù)氐沫h(huán)境。
描寫,更是將文章的哀愁烘托得淋漓盡致?!按禾?,西山柔和的暮。
色,幾乎把京都的半邊天染上了一層淡淡的霞光?!贝撼?,傍晚,
霞染天。在那里,千重子靜靜地述說著她那棄兒的故事。
《古都》從一開始就渲染著淡淡的感傷,楓樹上的紫花地丁是。
一開場出現(xiàn)的景物。“上邊和下邊的紫花地丁彼此會不會相見,會。
不會相識呢?”雖然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實卻不盡如此,這。
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別易聚還難,太多無奈,太多嘆息,這。
就是人生。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九
漫步在一望無際的雪原之上,周圍唯有一片黑暗,感受著雪花落在手心的冰涼觸覺,看著雪花在手心慢慢的消逝,化作水汽飄向天空。小時候并不覺得有什么,讀完《雪國》后才知道那是屬于雪的悲哀,雪的徒勞。虛無主義是作者的全部,是對于靈的追求,對大自然的向往。對于作者來說,終極的空虛才是美的所在。所以,他創(chuàng)造了島村這一人物形象。
島村是個虛無主義者,他沒有正當?shù)穆殬I(yè),靠祖輩留下的財產(chǎn)過著悠閑慵懶的日子,精神極度空虛,沒什么追求和人生目標。他研究西洋舞蹈,卻從來不看西洋人跳的舞蹈。他欣賞的不是肉體跳出來的舞蹈,而是通過文字構建起來的虛幻世界。在島村看來,生命的存在原本就是一種美麗的徒勞,一種虛無。
他的人生理念體現(xiàn)在作者構建的女主人公---駒子身上。駒子本是一位舞女,但因為師傅的兒子病危,需要錢來治療,于是迫不得已賣身當了藝妓,在山莊結識島村,在島村問她要不要發(fā)生關系時,她的尊嚴使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她寫讀書筆記,在來客稀少的山莊練習琴技,賣身當藝妓,明明被灌得醉醺醺但仍然認為客人需要她而去送客,漸漸愛上了不可能有結果的島村。這些在島村眼中都是徒勞的,他對駒子是抱有憐憫、同情的。表達了作者抱有對男女之情悲觀的心態(tài)。但在世人眼中駒子是一位有尊嚴,熱愛生活,敢于打破精神束縛的新時代女子。駒子的結局無疑是悲慘的,行男去世,自己喜歡的島村因為喜歡葉子離她遠去,自己的處境沒有一絲好轉。每當想到這里,我都會不禁感慨世態(tài)炎涼,為駒子美麗的徒勞感到悲哀。
第二位女主人公是葉子,作者在寫《雪國》時說到駒子是以真實人物改編的,而葉子是想象出來的人物。葉子的身上承載著作者對虛無之美的追求,島村第一次看到葉子時是在火車上。葉子正照顧她的病人,島村透過車窗看見了葉子的眼睛這一段描寫很是深入人心。島村對葉子的追求實則是對于虛無之美的追求。小說中葉子從悉心關照病人的形象到愿隨波逐流成為山莊藝妓后島村的態(tài)度微變,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葉子的欲壓過靈的深深的失望,為葉子結局救小孩不幸身亡做鋪墊。從葉子死前的掙扎和星河傾倒寄予了作者對于葉子超脫于世間的贊美和對虛無之美的追求。島村對于葉子的逝去并不感到悲哀,相反卻從葉子的升天般的死亡之中得到精神的升華和心靈的徹悟。但駒子卻沖上前抱起葉子仿佛抱著自己的犧牲和罪惡一樣。兩者截然不同的做法表達虛無主義的追求是靈魂的升華,是超脫于現(xiàn)世,對虛無之美的傾心、仰慕,對于肉體的欲的追求是徒勞的。
在現(xiàn)代,虛無主義被視作消極主義。因為這對于文明來說是不利的,但從虛無主義對于超脫世界上的自然之美的向往來看是沒錯的。本來世界上并無對錯,只是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從創(chuàng)作背景來看,作者創(chuàng)作《雪國》時,日本軍國主義正進行瘋狂的侵略戰(zhàn)爭,作者沒有正面反映這場戰(zhàn)爭,而是通過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就從我個人角度而言,我贊成駒子的生活態(tài)度。因為島村的思想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的,我要高考,工作,結婚生子,逝世。對于我來說,在繁忙的生活中有太多繁瑣卻不可舍棄的事物。有時在夜間回到鄉(xiāng)下,坐在潮濕的草地上,望著滿天星空,體會虛無之美,便足夠了。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十
讀這本書的初衷是因為想今年去一趟京都,疫情影響下計劃也就泡湯了。讀的時候也有一種讀村上春樹的感覺,只不過主角是少年少女的區(qū)別?;叵肫饋磉@本書講的內(nèi)容倒是很簡單,一對棄兒雙胞胎,一個是被當?shù)氐慕z綢商收養(yǎng)家境較好的大小姐千重子,一個是在京都周邊從事體力勞動的姑娘苗子。某次意外相見后發(fā)生的故事,其中還牽扯到一些少年之間的感情糾葛。
故事很短,文章結束的特別快,有一種劇情還沒開始的感覺,但還是給人一種平靜的感覺,也許京都這座城市也是給人相同的感受吧。文章中從京都春季一直寫到冬天,關于京都的三大祭和植物也都有描寫,更多的是通過人的心里活動來側面烘托這些物的美麗。印象比較深的是千重子對父親說,這不就是京都嗎,所有的東西都像是盆景一般。我很喜歡蘇州的園子,倒是從沒有覺得蘇州的園子有盆景的感覺,還是有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感覺吧。對千重子的父親也比較感慨,比較厭世的一個人,沒有生活的壓力的人,會因為一枝花而選擇買不買一所宅子的人。不知道生活的意義是什么,盡可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追尋自己認為的美吧。接受沒有意義的事實,盡可能多些體驗,平靜的活著吧。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十一
“但是,看上去她那種對城市事物的憧憬,現(xiàn)在已隱藏在純樸的絕望之中,變成一種天真的夢想。他強烈地感到:她這種情感與其說帶有城市敗北者的那種傲慢的不滿,不如說是一種單純的徒勞。她自己沒有顯露出落寂的樣子,然而在島村的眼里卻成了難以想象的哀愁。如果一味沉溺在這種思緒里,連島村自己恐怕也要陷入縹緲的感傷之中,以為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徒勞。”
______題記。
凄美人生。
《雪國》講述了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它一反傳統(tǒng)小說的筆法,不突出情節(jié),瑣碎細小,哀婉纏綿。
駒子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描寫得細膩傳神,讓人品味不荊她的每一舉動飽含著對愛的執(zhí)著,對生命的渴望,對尊嚴的追求。她是混亂污濁的人世中純潔的尤物,讓人憐愛和心痛。雖為藝妓,卻有著真誠細膩的情感,身處不幸卻又奮斗不息。
島村同情駒子,愛著駒子卻又無能為力。家庭的牽累,世俗的牽絆,他不能突破。他能為駒子做些什么?這份愛本是沒有結果的徒勞。
葉子何嘗不是單純的尤物。她純真善良,干凈的如瑩澈的溪水。她同樣愛著島村,青春的妒火讓她平靜的心微起波瀾。她對駒子愛恨摻雜,那恨卻又很淡,如一縷青煙。她死了,那樣凄美,像一片隨風飄落的樹葉。
這篇小說纏綿悱惻而又艷麗冷峻。讓人深思,回味。
傷逝.古都。
古都是一座具有濃郁日本文化色彩的城市,在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下,它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作者哀嘆古典文明的逝去,悲痛不已。
作品介紹了分離的孿生姊妹間真摯的情感。又有濃郁的氛圍中古典的愛情故事,讓人緬懷和心動。
細膩的敘述中透露出一縷淡淡的哀傷,揮之不去。是悲悼愛情的破碎,是追憶古典的逝去,還是作者對人世的傷懷?我總覺得一個人只有在空淡虛明的時候才會有那種難以言說的悲憫和感傷。川端康成應該是空淡虛名的,細膩敏感的。每每讀到他的文字,總能觸動我的心弦。
真愛。
《千只鶴》講述了一個愛情的悲劇。太田夫人深愛著菊治的父親,并成為菊治父親的情-婦。菊治父親死后,一個偶然的機會,太田夫人看到了年輕的菊治。此時溫柔的太田夫人卻分不清菊治與其父親的差別。兩人一著錯發(fā)生了關系。為了卸去沉重的負罪感,太田夫人選擇了自殺。在以后的日子里菊治發(fā)現(xiàn)他真愛著的卻是太田文子,太田夫人的女兒??墒俏淖硬荒苋淌苓@種沉重的愛情毅然地選擇了永遠地離開這個世界。
太田夫人是對還是錯?錯是因為太愛了吧。太田夫人太愛菊治的父親,以至他死后太田夫人拼命在一切東西上尋找他存在過的.痕跡。她在和父親長得很像的菊治身上找到了希望。與其說她愛著菊治不如說她愛著菊治身上的蹤影。
對于菊治的行為,我想是青春的沖動和兒時所收的傷害在默默地發(fā)揮著作用。菊治父親曾和近子發(fā)生關系,這給幼小的菊治帶來莫大的傷害。他永遠不能忘記近子胸前那塊丑陋的令他惡心的黑痣。在一言一行中他不忘嘲笑近子。那嘲笑雖不帶臟話,卻能一解心中之恨。
文子與菊治的愛情是含蓄的,也是悲劇的。
書中的每一個形象都是鮮活的,近子的善于謀算、世俗和嫉妒;太田夫人的溫柔,純真;文子的安靜、純潔;菊治得細膩、憎惡、彬彬有禮。讓我喜歡,回味。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十二
“夏季晝長,尚未到夕陽晚照的時分。還不是一抹寂寞的天色。上空燃燒著一著璀璨的云霞?!?BR> 這段話出于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川端康成出于對傳統(tǒng)的切實的追求,寫了《古都》。《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來:講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這對孿生姐妹相離,相遇,相知,相認,最終又相離的凄楚動人的故事。
古都是指日本東京,也許我們看待日本時會帶有貶義的眼光,但在作者筆下,古都是那般繁華,那般充滿著日本獨特風情味的一座城市。在這樣一個充滿韻味的古都,那茂密的樹林,特有的古風長橋,千重子和苗子也相遇在那櫻花之下。
在我看來,千重子和苗子,兩個不同的人生,一個相同的靈魂。若千重子是一樹飄飛的櫻花樹,而苗子則是那個冬晨里微化的細雪。在那一個暖意的下午,我品著一杯暖茶,走進一個夢境,看到一個絕美的“八重櫻吹雪”之宴。于我,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美。
在漫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珍惜所擁有的幸福,接納命運的坎坷,以一顆易感動,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長。
望見,古都,那股繁華。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十三
說起川端康成的作品都離不開“物哀”的創(chuàng)作特色,這一特色幾乎貫穿他所有的作品。事物嘛,都是客觀存在的;哀嘛,是人對事物的主觀意向、感覺、情緒,這些由于萬物而引發(fā)人的低沉、憂傷、哀愁、迷蒙的情感其實是印映在每個個體人的身上。
日本國民由于他們國家的地理位置,特別是歷史、文化的發(fā)展,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看待世界美的視角,“物哀”就是其中的一種。這種表達注重以物寄情,特別是那些瞬間的、生命力極短的絢爛、凄楚、纖弱,則格外被大家所珍惜和欣賞,內(nèi)心由衷地敬畏這種美,享受這種美的感覺;如飄落的櫻花、絢麗的焰火、漫天的飛雪、遠去的火車,甚至逝去的生命。
他們做起這些來都特別正式、隆重、有儀式感。
例如《古都》的第一部分“春花”中的平安神宮,千重子與兩小無猜的真一,在茶室外面的小道繼續(xù)前行,遇到一個較大的池子。在“池邊櫻樹的紅色垂櫻倒映在水中,凄美無比”這句話之前,是昏暗的林蔭小道、嫩葉的清香和濕土的芬芳撲鼻而來、明亮的庭院,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自然、清新、甜美。人美、情美、景美、花美,倒映在水中紅色垂櫻就“凄美”了,這完全是因為川端康成賦予千重子的個人感覺。因為千重子已經(jīng)想好了,要告訴真一自己是棄嬰這件事。
我不否認川端康成的《古都》“物哀”特色的存在,千重子和苗子姊妹襁褓中分離的事實,個人成長經(jīng)歷的現(xiàn)實以及重聚的情感碰撞,都使兩人始終陷在縹緲、纏綿的感傷之中,故事本身就符合體現(xiàn)了川端的人生虛無和幽玄思想。但是,我從川端描述中也讀出了另外的含義。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十四
斷斷續(xù)續(xù)讀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歡得立刻又讀一遍。
正如李漁談到女人之美在“態(tài)”,這本書也寫出了“態(tài)”,無論是女主角千重子,還是家人,乃至整個京都的風貌。試想和服職人的千金,行走在櫻花杉樹,陣雨細雪之間,是何等的畫面。然而書中既沒有描摹衣香鬢影,也沒有詩詞歌賦的詠嘆。不僅是以自然為美,更是以美為自然。就像書中人苗子所說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頭,所以她的頭發(fā)一直這么好看?!睕]錯,就是這樣,旁人認為出眾的事物,在這里一直這么美麗,成為一種習慣。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帶和稍嫌樸素的和服,看似不夠美,缺乏古都味道,卻正是通身之美的點綴,就像調味料。美人既非濃妝艷抹,也不粗服亂頭。就這樣自然地美著。
川端很贊賞三島由紀夫的《春雪》,譽為“現(xiàn)代的《源氏物語》”。但那書就像一捧晶瑩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對感情的態(tài)度也讓人遺憾?!豆哦肌穭t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親切,苗子的謙遜,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禮,讓人感覺他們無論怎樣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長的話說,這些人都“知物哀”。開頭的紫花地丁體現(xiàn)千重子對身世和親情的思索,中間杉樹林體現(xiàn)苗子清幽純樸的心境,都是很優(yōu)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飄然而去,尤為迷離。姐妹相知能否相見?兩位少女花落誰家?都沒有最終答案,()讓書中人和讀者都很牽掛。但這種微妙的.惆悵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樹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滄桑男子之筆,寫嬌柔少女,寫得這樣好;以嬌柔少女之事,寫滄桑古都,寫得這樣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筆。此外,就像賈政說的,并不堆砌光彩晶瑩等字眼,以清淡悠遠的手法寫出,才是古都風味。
魯迅明天讀后感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讀后感。
古都讀后感論文篇十五
對朱天心最初的印象,是小時候讀她姐姐朱天文的書里對她的描寫:“每一天小妹出門,都很不好意思似的,說,出去賭博了”姐妹倆都是作家,朱天心在書里寫為了不讓母親應對外人詢問她職業(yè)的煩惱,她每次都早出晚歸,在咖啡廳寫作。這是在《威尼斯之死》里寫到的。
朱天文的書對于十歲的我來說過于晦澀難懂,一點也不有趣,但那種難以理解的未知卻對我產(chǎn)生莫名的吸引力和好感,即使早已忘記書的內(nèi)容,我仍然對朱天文抱有奇怪的柔情。我給我的朋友講“這是臺灣作家朱天文的書,她還有個妹妹,她妹妹也是作家?!币患叶际亲骷遥瑢πr候的我來講是很浪漫的。
朋友反問我:“誒?那她妹妹叫什么?朱地理嗎”我:“……朱天心?!蹦闷鹬焯煨牡臅袷墙K于可以結識一個早有耳聞的人。對她和她的文字并未有所期待,更像是一種懷舊。
年紀漸增,再讀臺灣文學仍覺晦澀,尤其是同名短篇《古都》,我也逐漸明白,這是因為作為大陸人,我對臺灣的歷史和人文了解的太少太少了,這種文化隔閡造成的艱澀對于從小讀了很多書來講的我是罕見的,我不禁想,讀大洋彼岸的外國文學都沒有這么艱澀,我們義務教育教國際史,我們生活中有好萊塢,英國歷史劇等等,卻對臺灣知之甚少,即使我們有著一樣的語言和文化土壤,這讓我感到遺憾。
除此之外的其他短篇則好讀的多,敘述的故事是更加廣泛意義上容易共情的,例如氣味,即《匈牙利之水》篇。
這篇非常打動我,對酒精敏感的我?guī)缀趼劜坏么蟛糠窒闼闹袑τ跉馕杜c記憶,氣味所代表的幻覺的描寫攝人心魂,因為氣味,記憶真實的宛如幻覺。因為氣味,人和事鮮活如斯。現(xiàn)在回憶起來心都砰砰直跳,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篇。
寫的很好,以至于我怎么遣詞造句寫評價都無法好好的描繪我的心情,總之是讀到的人一定會留下深刻印象,像氣味濃烈卻不刺鼻,身姿挺拔讓人無法忽視的人,也許不喜歡,但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