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強教學設計案例(優(yōu)秀21篇)

字號:

    自我反思是不斷進步的關鍵,我們應該及時檢視自己的行為和決策。在總結中,要表現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和對未來的期望??偨Y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一些總結寫作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能夠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
    ·了解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壓強現象,理解壓強的概念;
    ·通過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掌握壓強的定義和公式,掌握控制變量法;
    ·通過經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提問、猜想、實驗和分析數據、總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善于觀察生活等科學技能和科學素養(yǎng)。
    【教學重點】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壓強的概念。
    【教學難點】通過探究實驗,學習下定義的科學方法。
    【教法學法】對于壓強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師啟發(fā)式教學;對于壓強的影響因素和定義采用探究式教學;對于壓強的計算采用講授法及講練結合的方法;對于增大和減小壓強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
    【教具準備】。
    鉛筆,海綿,壓力小桌,砝碼。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觀察圖片并欣賞音樂《腳印》。
    1
    師:用物理的語言描述這些事例,找出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提出:相同之處,都有壓力產生,都產生了作用效果)。
    如圖,兩手指受壓時的形變和感覺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變化?
    師:誰能夠根據這些現象提出一個可探究的問題嗎?(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
    二、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及受力面積的關系。
    1.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呢?請說出你的理由。
    2.設計實驗:
    師:如何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變壓力、受力面積等變量?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小組展示。
    5.師總結: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我們物理學中用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板書: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
    當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都不同時怎樣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討論并回答。(教師提示:我們是如何比較物體速度的?)。
    師:總結比較壓強大小時即不能夠只比較壓力,也不能夠只比較受力面積,應比較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最方便,所以我們用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表示壓強。
    板書: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說明:采用啟發(fā)引導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體會下定義的研究方法。)。
    例題:計算芭蕾舞演員和大象對水平地面的壓強。
    四、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
    通過問題和實例讓學生總結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減小壓強?我們分別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組交流討論后回答)。
    五、當堂練習。
    )
    a.原處站立不動b.立即改成單腳站立。
    c.趕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邊爬行。
    4.某工廠要建造一個煙囪,設計總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強是5×106pa,則煙囪的基礎面積至少是___________m2。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二
    1.了解定量氣體的壓強和體積的關系。
    2.了解打氣筒的構造和原理。
    3.了解壓縮空氣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定量氣體的壓強跟體積的關系。
    打氣筒的工作過程的敘述。
    一、前言。
    前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大氣壓強,即包圍地球周圍的大氣層中的壓強,今天我們介紹某一容器中的氣體的壓強。所謂某一容器內的氣體的壓強,例如一個乒乓球內的氣體、自行車胎內的氣體的壓強。
    二、氣體的壓強跟體積的關系。
    1.實驗。我們先做一個實驗。這是一個注射器,活塞位于筒的中部,用手指堵住前端的小孔,這樣筒內就封住了一部分空氣,空氣跟外界隔絕。這些氣體就是一定質量的氣體?,F在,我們向前推活塞,筒內的定量氣體的體積變小,手指有什么感覺?(請幾位同學試試看)。這個實驗說明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向后拉活塞,手指有什么感覺,怎樣解釋。
    2.實驗。拿一根兩端開口的玻璃管,一端插入裝有水銀的容器內(邊講解邊演示)。用手指堵住上口,管內封住了一些空氣,而且這部分空氣的質量是不變的。請一位同學用刻度尺測量這段空氣柱的長。管內氣體的壓強等于大氣壓強。將管輕輕上提,下口仍在水銀面下,我們看到管內水銀面上升,說明管內氣體的壓強變小了。再用刻度測量空氣柱的長度,顯然氣體的體積增大了。
    3.這兩個實驗中的氣體溫度沒有變化。可見,在溫度不變時,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4.一定質量的氣體,壓強跟體積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得到應用。我們人體的呼吸就是這個道理。
    人吸氣時,胸部擴張,肺泡同時擴散,肺的容積增大,肺內的氣體壓強變小,小于外界的大氣壓強,大氣壓將新鮮空氣壓入肺中。呼氣時則相反。胸部收縮,肺容積減小,肺內氣體壓強增大,超過了外界大氣壓,肺中的一部分氣體呼出體外。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胸部肌肉的力量,有利于增大肺的收縮和舒張,對增大肺活量和改善呼吸大有好處。
    三、打氣筒。
    定量氣體的壓強和體積的關系還應用在打氣筒、抽氣機、空氣壓縮機和噴灑農藥的噴霧器上。
    這是一個打氣筒,將它拆開,我們發(fā)現它的構造很簡單(邊講邊拆)。在金屬圓筒中有一個活塞,活塞上安裝一個橡皮圓盤,俗稱皮錢。它和金屬筒之間有空隙?;钊聣簳r,活塞下的定量氣體體積變小,壓強增大,橡皮盤緊貼筒壁使氣體不能漏出,較大的壓強沖開輪胎的氣門芯進入輪胎?;钊咸釙r,活塞下邊的氣體體積增大,壓強減小,筒外的空氣順著橡皮盤周圍的縫隙進入活塞下邊。這樣往復運動,可以將大量的空氣打進輪胎(學生敘述)。
    根據打氣筒的原理和工作過程可知,打氣筒中的關鍵部件是橡皮盤,它必須大小合適、且成凹形。這為我們維修打氣筒提供了線索。
    打氣筒可以使定量氣體的壓強增大到三個大氣壓,要得到壓強更大的壓縮空氣,應使用空氣壓縮機。我們這里只簡單介紹壓縮空氣的應用。
    四、壓縮空氣的應用。
    在很多機器設備上都要使用壓縮空氣,礦山上用壓縮空氣開動風鎬、風鉆,電車和汽車用壓縮空氣開關車門;火車上用壓縮空氣制動等等。
    請大家看課本第137頁的圖。這是利用壓縮空氣制動的示意圖。我們應練習看這種機器的示意圖。能根據平面圖想象出立體實物,根據靜止情況想象出工作時的運動情況。
    1.我們先看構造。給大家一分鐘,能記住它。(學生回答)。
    2.再看圖,分清哪些部件是靜止的,哪些部件是可動的。(學生回答)。
    3.可運動的部件怎樣動(學生回答)。
    4.誰主動、誰被動(學生回答)。
    請大家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認真閱讀課本第137頁,結合示意圖填空。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重點是一定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體積越小、壓強越大,體積越大,壓強越小。以及應用這個道理制成了打氣筒。并介紹了壓縮空氣的應用。
    六、作業(yè)。
    1.敘述打氣筒的工作原理及過程。
    2.復習利用壓縮空氣制動的過程。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三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4.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基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壓強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壓力與重力面積的正確理解.。
    五、教學用具:壓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碼、橡皮泥、木條、彈簧秤、
    1/2。
    1、請同學們在草稿本上畫出下列各圖中物體對表面的壓力示意圖。
    壓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壓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壓力與重力的比較。
    2、活動10.2探究壓力作用的效果。
    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物理上用p表示壓強,用f表示壓力,用s表示受力面積。壓強公式:p=f/s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面積的單位是"米2",壓強的單位是"牛/米2"(板書:壓強的單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該單位讀作"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名稱叫做帕斯卡,簡稱帕。
    例:一臺機器重1000牛頓,與地的接觸面積是2米2,這臺機器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
    4、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5、布置作業(yè)。
    2/2。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四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理解壓強的概念;
    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能夠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4、了解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主要方法。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壓強現象,理解壓強的概念;
    2、通過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掌握壓強的定義和公式,掌握控制變量法;
    3、通過經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提問、猜想、實驗和分析數據、總結概括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善于觀察生活等科學技能和科學素養(yǎng)。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壓強大小決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正確理解及壓強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具準備:
    課件、氣球、針、鉛筆、小刀、橡皮泥、勾碼、彈簧測力計、細繩、長方體木條教學過程。
    一、
    二、新課教學。
    (一)壓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思考回答:力的作用方向都是垂直于物體表面的;都使物體發(fā)生了形變。
    學生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驗證猜想(運用控制變量法,學生自主實驗,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點的認識,教師巡回指導,及時反饋,用時十分鐘左右)。
    鼓勵幾個小組上前演示(學生展現個人風采,增強自信),總結結論。
    (二)壓強。
    通過數據(比值定義法)得出壓強的表達式。
    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1牛每平方米表示1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為1牛。
    例題練習ppt(學生通過練習將公式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鞏固知識點)。
    (三)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老師提出問題:利用橡皮泥和小刀,在橡皮泥上切一刀,怎么才能使橡皮泥對桌面的壓強減小一半?(學生設計實驗,并到前面演示,通過這個實驗,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學生討論怎樣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用時四分鐘左右)。教師總結:
    這節(jié)課,從壓力的作用效果認識了壓強這個物理量,并且利用了實驗探究的方法和比值定義法得出了壓強的定義公式和單位,學生親身驗證了一下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扣題)請同學們解釋一下課前的現象(學生解釋),教師說明,任何物體所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而在實際生活中,有的時候需要增大壓強,而有的時候需要減小壓強,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辨別并說明都運用了什么樣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
    1、壓力:物理學中把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
    與壓力的大小有關,與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壓強: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公式:
    單位:帕斯卡(pa)。
    3、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四、當堂練習。
    設計關于壓力作用效果、壓強、及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方面的練習題,鞏固新知識點,用ppt展示。
    五、
    作業(yè)。
    探究生活中與壓強有關的實例,舉出五個以上實例并說明運用了本節(jié)課的哪部分知識。
    六、
    壓力:物理學中把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公式:
    單位:帕斯卡(pa)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五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笨梢?,探究性教學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的取向之一;把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實踐操作、解決生活中與物理學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探究性教學的教學設計應主要圍繞學生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環(huán)境這兩方面來展開、本文僅就現行的初中教科書《物理》(第一冊)第十一章中的“大氣的壓強”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淺析探究性教學設計中學習策略和學習環(huán)境的有關問題。
    觀察1將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一段時間,用一插有長細玻璃管的橡膠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緊,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這時玻璃管中的“水往高處走”,如圖1所示。
    觀察2在一玻璃杯中裝滿水,用一蓋玻片將其蓋住,手壓住蓋玻片,將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開手后蓋玻片并不掉下,如圖2所示。
    觀察3把一個內徑比手指肚稍小一點的玻璃管或飲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沒。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將其從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當手指松開被堵塞的管口,水才會流出來,如圖3所示。
    現象的觀察主要是為學生正確理解“大氣具有壓強”提供感性認識,引起學生注意,也就是為他們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一種學習環(huán)境。同時,這一環(huán)境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物理的良好欲望。
    物理概念的學習是物理學習的基礎,只有讓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茖W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個構建已有事實的邏輯數學結構的過程,因此,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做出玻璃管中水、蓋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圖,進一步明確大氣壓的存在,這是把原始問題抽象成物理(或數學邏輯結構)模型,也是解決物理問題的關鍵。
    現象的觀察與分析為學生建立了“大氣壓”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確與否卻需要有實驗的驗證。有步驟地進行實驗,不但增強了學生的體驗機會,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幫助。這時教師可以在組織學生在認真分析前面三個演示實驗的基礎上,列舉出與大氣壓強有關的自然現象或物理現象,并演示給學生看,或者說,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實驗中來。
    教師也可利用物理學史中關于人類對大氣壓強的認識,幫助學生構建具有抽象意義上的“大氣的壓強”。如馬德堡半球實驗:德國物理學家奧托?格里克利用自己發(fā)明的抽氣機把兩個直徑只有26.4厘米的鐵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馬來對拉,卻怎么也拉不開兩個鐵球,可見大氣壓強有多大。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六
    《8.1認識壓強》教學設計(第1課時)
    備課人:黃明靜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1)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
    (2)壓強概念的建立和壓強的公式。
    難點:(1)壓力的大小與重力的關系;
    (2)壓強的概念理解和壓強公式的運用。
    【教學思路設計】
    本節(jié)課的內容一般在學習了力的作用效果之后進行。這節(jié)課的設計意圖在于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和“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的理念。
    首先通過生活實例,引發(fā)學生們思考其中的原因,激發(fā)學生們的求知欲。緊接著圖片展示讓學生交流討論找共同點總結出壓力的作用點在物體表面,壓力方向垂直于物體表面指向被壓物體。然后通過重物壓鋼尺和玻璃瓶微小形變感知壓力的作用效果。再次讓學生受壓氣球和手壓筆尖感知壓力的作用效果并猜想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通過學生探究實驗,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壓強的概念,最后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
    【教學方法】
    討論與觀察法,實驗法、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器材】
    多媒體課件、圖釘、氣球、鉛筆,海綿,鉤碼等【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比一比誰先扎開奶茶,展示所用的吸管(一個平口,一個尖端)。
    二、新課學習
    (一)什么是壓力?[教師引導]:觀察圖片,
    學生思考討論:(1)三幅圖中的力有什么共同點?(方向和作用點方面引導)
    (2)壓力的大小和重力相等嗎?(演示實驗)
    [師生總結]:壓力
    1、定義:物理學中,把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力叫做壓力。
    2、符號:f,單位:n
    3、產生條件:相互接觸擠壓。
    4、方向:垂直于受力物的表面且指向受力物。
    5、作用點:受力物的表面處。 6.大?。翰灰欢ǖ扔谥亓?。
    感受壓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實驗
    1、用鉛筆的兩端分別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壓手心,談感覺。
    2、用手心和手指壓氣球,觀察接觸處的形變程度
    (二)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1、提出問題:
    你認為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2、猜想與假設: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1)具體談談怎樣控制變量?
    (2)根據問題引導,明確了設計思路,下面制定實驗方案并選擇合適的器材進行實驗,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完成活動二??茨囊恍〗M設計的精彩,有創(chuàng)意,一會兒給大家展示。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學生分組實驗a.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關系
    結論:在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教師總結]:
    1、壓力作用效果和壓力以及受力面積有關。
    2、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三)壓強
    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2、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3、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1pa = 1n/m=1nm
    4、物理意義:每m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n。
    三、課堂練習:
    3、下列有關力學知識說法中,正確的是(b)
    d.站在領獎臺上的運動員,受到的支持力和運動員對領獎臺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四、課堂小結:
    【師生交流】學過本節(jié)課后,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問題?
    五、作業(yè)布置:自我評價與作業(yè)
    1、2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認識壓強
    一、壓力
    定義: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方向:與受力物的表面垂直
    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壓面積的大小有關
    二、壓強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七
    1.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知道壓強公式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且能用壓強公式進行計算。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的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2.了解壓強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廣泛性。
    3.了解改變壓強的實際意義,了解改變壓強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理解的感性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yǎng)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壓強的概念和壓強的公式。
    難點:壓強公式的應用。
    【實驗器材】
    多媒體、鉛筆、氣球、壓強桌、海綿、金屬塊、飲料瓶2個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躺釘床的視頻,提出問題引出第一節(jié)壓強的課題。
    (教學說明:通過社會生活中新奇的現實例子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本節(jié)知識的欲望,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也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推進新課】
    一、壓力
    請同學們找出圖中的壓力,并畫出示意圖:
    問題:1觀察所畫壓力有什么共同點?
    2、壓力與重力相同嗎? 3什么情況下,壓力的大小等于重力?
    學生回答
    歸納總結:
    壓力是垂直作用于受壓表面的力。
    (教學教學說明:教材沒有給出壓力的定義,此處對壓力的教學有兩個目的,一是為讓學生區(qū)分壓力和重力,二是為接下來壓力的作用效果作鋪墊。)
    二、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學生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
    猜想1: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壓力____有關;
    猜想2: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受力面積_________
    有關;
    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探究二
    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實驗回顧與數據分析:結論
    1、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2、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怎樣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教學說明:如果學生的探究能力較強,探究活動的過程一定要完全放給學生。如果學生的探究能力較弱,教師可作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提出問題并猜想,幫助學生設計操作方便,現象明顯的方案,但不能代替學生,完全包辦。)
    三、壓強
    什么是壓強?請同學們類比曾經學習的速度定義。結論:
    簡稱:帕
    符號:pa小數據:
    一張報紙對折平放時對桌面的壓強約1pa(教學說明: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運用類比的方法,結合學生通過探究實驗自己得出結論,自主得出壓強的定義和公式。讓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例題:一本重2.5n的教科書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 m -2,試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學生思考并解答
    師:強調受力面積的問題。
    (教學說明:通過計算物理課本平放在桌面上產生的壓強,記憶公式,理解公式,應用公式。理解公式中各個符合的意義,進一步認識壓力不同于重力,受力面積是接觸面積)
    四、改變壓強的方法
    師:通過公式p=f/s大家知道壓強的計算,那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學生討論并分析
    結論:增大壓強的方法:
    (1)在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減小壓強的方法:
    在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在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
    (教學說明:利用多媒體展示實例,進一步感受壓強在生活中的廣泛性。同時,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利用物理知識揭示社會中的偽科學,體會學習物理是有用的。)
    【課堂小結】
    一、壓力:垂直作用于物體表面的力叫做壓力
    二、壓強:(物理學上用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
    1、壓強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2、壓強公式:
    三、減小和增大壓強的方法
    ,壓強自小到大的順序是
    。
    2.人在走路時對地面的壓力和壓強,與人站立在地面時相比較(
    )。 a.壓力不變,壓強改變
    b.壓力不變,壓強不變c.壓力改變,壓強改變
    d.壓力改變,壓強不變
    3.小麗買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回家,走了沒多遠,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據我們學過的物理知識,請你幫助她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并說明這樣做的道理。
    4.思考:現在如果讓你表演躺釘板的雜技,應該注意些什么才能安然無恙?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八
    每個教師都應該學會做好教學設計,一起來看看壓強教學設計吧!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了解壓強的增大與減小的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的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3)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浮力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悟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yǎng)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基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壓強的大小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教學工具。
    釘板、砝碼、石粉、鉛筆、海棉、橡皮泥、鐵釘等。
    一.引入新課。
    (一)壓力: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方向:與接觸面垂直。
    大小:有時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時)、有時不等于重力。
    2.突破難點的方法:
    練習:利用圖幾種情況分析壓力的作用情況來鞏固所學的壓力的知識。
    利用探究實驗進行壓強的學習。
    1.提出問題。
    2.進行假設和猜想。
    3.設計方案(實驗)。
    4.進行實驗(學生探究)。
    5.分析現象。
    6.歸納總結得出規(guī)律或結論。
    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p)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壓強的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壓強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p---壓強---帕斯卡(pa)f---壓力---牛頓(n)s---受力面積―平方米(m2)。
    1pa=1n/m2。
    壓強的物理意義:
    以p=20pa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20n。
    講解例題,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壓強及有關計算(特別是公式的應用和單位的統(tǒng)一)。
    通過列舉相關的實例(啄木鳥、圖釘、刀等),提出問題,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感受、經驗進行討論并總結和歸納:
    減小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增大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減小壓力。
    (3)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增大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減小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增大壓力。
    (3)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九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了解壓強的增大與減小的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的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3)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浮力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悟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yǎng)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基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壓強的大小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教學工具。
    釘板、砝碼、石粉、鉛筆、海棉、橡皮泥、鐵釘等。
    一.引入新課。
    (一)壓力: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方向:與接觸面垂直。
    大?。河袝r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時)、有時不等于重力。
    2.突破難點的方法:
    練習:利用圖幾種情況分析壓力的作用情況來鞏固所學的壓力的知識。
    利用探究實驗進行壓強的學習。
    1.提出問題。
    2.進行假設和猜想。
    3.設計方案(實驗)。
    4.進行實驗(學生探究)。
    5.分析現象。
    6.歸納總結得出規(guī)律或結論。
    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p)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壓強的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壓強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p---壓強---帕斯卡(pa)f---壓力---牛頓(n)s---受力面積—平方米(m2)。
    1pa=1n/m2。
    壓強的物理意義:
    以p=20pa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20n。
    講解例題,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壓強及有關計算(特別是公式的應用和單位的統(tǒng)一)。
    通過列舉相關的實例(啄木鳥、圖釘、刀等),提出問題,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感受、經驗進行討論并總結和歸納:
    減小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增大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減小壓力。
    (3)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增大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減小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增大壓力。
    (3)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十
    ·能夠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
    ·了解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壓強現象,理解壓強的概念;
    ·通過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掌握壓強的定義和公式,掌握控制變量法;
    ·通過經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提問、猜想、實驗和分析數據、總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善于觀察生活等科學技能和科學素養(yǎng)。
    【教學重點】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壓強的概念。
    【教學難點】通過探究實驗,學習下定義的科學方法。
    【教法學法】對于壓強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師啟發(fā)式教學;對于壓強的影響因素和定義采用探究式教學;對于壓強的計算采用講授法及講練結合的方法;對于增大和減小壓強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
    【教具準備】。
    鉛筆,海綿,壓力小桌,砝碼。
    1.觀察圖片并欣賞音樂《腳印》。
    師:用物理的語言描述這些事例,找出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提出:相同之處,都有壓力產生,都產生了作用效果)。
    師:請同學們分析這些現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提出:不同之處,壓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等不同)。
    2.動手體驗。
    如圖,兩手指受壓時的形變和感覺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變化?
    師:誰能夠根據這些現象提出一個可探究的問題嗎?(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
    1.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呢?請說出你的理由。
    2.設計實驗:
    師:如何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變壓力、受力面積等變量?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小組展示。
    5.師總結: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我們物理學中用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板書: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
    當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都不同時怎樣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討論并回答。(教師提示:我們是如何比較物體速度的?)。
    師:總結比較壓強大小時即不能夠只比較壓力,也不能夠只比較受力面積,應比較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最方便,所以我們用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表示壓強。
    板書: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說明:采用啟發(fā)引導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體會下定義的研究方法。)。
    例題:計算芭蕾舞演員和大象對水平地面的壓強。
    通過問題和實例讓學生總結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減小壓強?我們分別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組交流討論后回答)。
    1.冬天北方的河面結冰,某同學在結冰的河面上行走時突然發(fā)現冰面即將破裂,他應采取的措施是()。
    a.原處站立不動b.立即改成單腳站立。
    c.趕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邊爬行。
    4.某工廠要建造一個煙囪,設計總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強是5×106pa,則煙囪的基礎面積至少是___________m2。
    (1)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2)我們主要采取了幾種研究問題的方法?
    (3)在研究問題時,采取了幾種思維程序?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十一
    1、立足于“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本節(jié)內容與生活現象密切相關,貼近學生生活。課堂開始用實驗激發(fā)學生興趣,通過探究生活中與大氣壓強有關的物理現象,感受物理就在身邊。再用所學知識來解釋身邊的現象,服務于社會生活。
    2、注重科學探究,教學方式多樣化。
    科學探究在本節(jié)課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鼓勵學生合作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更好的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建立基礎。
    3、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出發(fā)點的網絡教學。
    借助計算機,通過教師引導,同學合作,利用校園網、互聯(lián)網上的學習資料。給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和提高能力以充足的空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不同需要自主學習,獲取知識。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出自人教實驗版九年級物理課本第十三章《壓強和浮力》的第三節(jié)《大氣壓強》。學生將在前兩節(jié)已有固體壓強和液體壓強的知識基礎上,自主探究氣體壓強的相關知識。
    個體分析:
    本節(jié)內容中關于大氣壓強的存在、與大氣壓有關的現象、及大氣壓在生活中的應用,經探究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但托里拆利實驗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難點。由于個體差異,需要對一部分同學課下進行輔導,以加深理解。
    本節(jié)內容可分為三大版塊:大氣壓強的存在、大氣壓強的測量、大氣壓強的應用。教學過程中將分別以“馬德堡半球實驗”“托里拆利實驗”兩實驗為重點,“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式水泵”將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其中托里拆利實驗所用水銀為有毒物質,故采用視頻播放和動畫結合的形式。教學過程中,始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將課本知識拓展開來,讓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更多相關知識。
    教學方式:實驗、探究、精講、點撥。
    學習方式:任務驅動法、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大氣壓強及大氣壓強的應用。
    2、了解大氣壓強的大小及測量方法。
    3、了解抽水機的工作過程和工作原理。
    過程與方法:
    1、觀察與大氣壓強有關的現象,感知它的存在。
    2、觀察托里拆利實驗,弄清標準大氣壓的大小。
    3、探究人類生活和生產如何利用大氣壓強。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對大氣壓強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大氣壓強的存在與測量。
    教學難點:托里拆利實驗及拓展。
    (一)實驗導入,激趣設疑。
    2、覆水實驗:用食指堵住兩端開口的玻璃管管口下端,注滿水。
    設疑:水會不會流下來?
    大膽設想,此時若將管倒拿,開口朝下,水會不會流出來?
    設疑:水為什么沒有流出來?是失去重力了嗎?我的特異功能將水吸住了嗎?
    學生活動:動腦思索,回答問題,考慮這些現象與什么有關?
    設計意圖:激趣、設疑,引出本節(jié)課題,既使學生自發(fā)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又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創(chuàng)設一種學生要學、想學的情境。體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教學思想的活力。
    (二)播放動畫,引人入境。
    屏幕廣播,輔以繪聲繪色地講述:
    千百年來人們對大氣壓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最初人們并不承認它的存在。直到1654年法國奧托。格里克做了驗證大氣壓存在的經典實驗。他將兩個金屬半球緊密結合在一起,抽光空氣,達到真空,而外面有空氣。兩側曾各用七匹馬拉不見分曉。有誰知道,最后每側各加到幾匹馬呢?我們看到馬夫將鞭子甩的啪啪作響,馬嘶嘯嘯,塵土飛揚。最后砰的一聲球裂為兩半。八匹馬各帶半塊小球一下沖出幾百米遠。有力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
    學生活動:學生由視聽感受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大氣壓的存在。
    設計意圖: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到大氣壓的存在。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提出問題,請同學點擊“我的知識點”自己找尋答案。
    探究問題:
    1、什么是大氣壓強?產生原因是什么?
    2、生活中應用的例子?注射器是怎樣應用大氣壓強的?
    3、你能將吸盤附著在墻壁上嗎?試解釋吸盤掛鉤原理。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大氣壓強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學會將物理。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
    共同釋疑:現在你是否清楚我們的課前實驗都是在利用什么呢?
    (四)點撥精講、解難析疑。
    過渡:現在誰愿意親自感受一下大氣壓強?請兩位大力士來拉開這馬德堡半球,采訪一下你們的感覺,大氣壓大不大?有多大呢?引出托里拆利實驗。
    教師活動:
    1、播放視頻“托里拆利實驗模擬錄像”。
    2、動畫演示“托里拆利實驗”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盡情猜想可以從不同方面自由提出自己的見解,為他們的多向思維提供空間,激發(fā)他們課下自主探究,利用網絡資源尋求答案,敢于猜想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將為他們敲開科學探究之門。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實驗步驟和現象,分析原因。
    1、玻璃管傾斜,水銀柱怎樣變化?你怎樣理解高度?
    2、玻璃管提起些又怎樣?
    3、向槽內再倒入水銀結果如何?
    分析:水銀柱高度不變的原因是什么?
    (外界大氣壓強沒變,等于液柱產生的壓強,而液體壓強只與密度、高度有關,密度不變高度自然不變與其他因素無關)。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將液體壓強公式與本節(jié)內容相聯(lián)系,弄清實驗過程,突破難點。教師的點撥,引導作用在此環(huán)節(jié)要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
    (五)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生活中怎樣測量大氣壓強?請同學們趕快步入“資料超市”了解氣壓計,找尋答案,同學發(fā)言。
    1、常用氣壓計有哪些,各自特點是什么?
    2、簡單介紹金屬盒氣壓計。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信息,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導言:大氣壓是我們的朋友,大家生活在城市里,一定沒見過活塞式抽水機和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離心式水泵,想了解嗎?一起來吧!
    先播放視頻資料,了解離心式水泵。再請同學自主了解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式水泵的工作過程及原理,演示動畫,共同探究,明確問題。
    學生活動:自由瀏覽,利用信息資料學習。分組討論,自主探究。
    設計意圖:讓他們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自主探究,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當他們帶著疑問主動去發(fā)現會比被動接受印象深刻。
    (七)反饋練習:請同學點擊“想想做做”,自我檢測,分組討論,點擊答案,驗證。提出疑難。疑難由學生解釋,教師點撥補充。
    設計意圖:培養(yǎng)用所學知識解釋問題的能力,加強同學間的交流,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八)知識拓展:時間同學自由支配,可以進入“自由瀏覽”、“科學家簡介”、“習題套餐”、“網絡平臺”根據需要自由選擇。相信網絡中一定有你感興趣的大氣壓的知識,開始自由選擇吧!
    設計意圖:據九年級學生特點。適應不同層次,不同要求學生的需要,給他們自主學習,提高能力一定的空間。開闊同學們的視野”讓他們的思維更鮮活,更富有個性,使他們真正進入網絡時代,充分感受網絡環(huán)境的魅力。
    (九)創(chuàng)新交流:
    學生活動:學生在留言本中與教師、同學交流,暢談自己的感受,將知識拓展創(chuàng)新。
    設計意圖:這是師生交流的平臺,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十)作業(yè):
    1、利用網絡資源,分組查尋高度、天氣對大氣壓的影響。
    2、你是否有自己的測量大氣壓的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也要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新意識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十二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了解壓強的增大與減小的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的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3)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浮力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悟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yǎng)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基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壓強的大小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教學工具。
    釘板、砝碼、石粉、鉛筆、海棉、橡皮泥、鐵釘等。
    一.引入新課。
    (一)壓力: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方向:與接觸面垂直。
    大?。河袝r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時)、有時不等于重力。
    2.突破難點的方法:
    練習:利用圖幾種情況分析壓力的作用情況來鞏固所學的壓力的知識。
    利用探究實驗進行壓強的學習。
    1.提出問題。
    2.進行假設和猜想。
    3.設計方案(實驗)。
    4.進行實驗(學生探究)。
    5.分析現象。
    6.歸納總結得出規(guī)律或結論。
    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p)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壓強的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壓強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p---壓強---帕斯卡(pa)f---壓力---牛頓(n)s---受力面積—平方米(m2)。
    1pa=1n/m2。
    壓強的物理意義:
    以p=20pa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20n。
    講解例題,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壓強及有關計算(特別是公式的應用和單位的統(tǒng)一)。
    通過列舉相關的實例(啄木鳥、圖釘、刀等),提出問題,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感受、經驗進行討論并總結和歸納:
    減小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增大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減小壓力。
    (3)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增大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減小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增大壓力。
    (3)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十三
    在備《大氣壓強》這堂課時,我力圖體現新教材的理念,通過覆杯及其他的實驗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上,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去分析實驗的原理,拓展學生的思維,真正體會到大氣壓的存在,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在做覆杯實驗時,我將紙片蓋在杯子口,然后倒過來,紙片由于重力掉下。然后在杯中裝滿水,將紙片蓋在杯子上,然后倒過來。學生們驚奇的發(fā)現,紙片居然沒有掉下來。我順勢提問——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有的學生思維很快,說:“紙片被水吸住了!”這個答案令我很意外。我靈機一動,將杯中水倒掉一半,此時,杯中也有水,倒過來為什么紙片掉下來了?看來不是被水吸住了,而是被大氣托住了!這樣結合理論分析,讓學生認識到容器外存在壓力或壓強,從而認識到大氣也有壓強。
    在講馬德堡半球可利用塑料吸盤,讓它吸在玻璃板上,讓學生感受大氣壓的大小。
    托里拆利實驗對認識大氣壓值很重要。由于水銀有毒不適宜在課堂演示,但通過動畫講解,在動畫設計中一定要有玻璃管豎直和傾斜的對比及玻璃管粗細的對比,讓學生知道水銀柱的高度差與管子的粗細、豎直與否都無關。
    在“大氣的壓強”一節(jié)的教學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實驗之外,我們還應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說出證明大氣壓存在的有關生活事例。學生們經過回憶可以列舉出大量事例,其中僅與“吸盤”有關的常見事例就有:
    (1)把帶有掛鉤的塑料吸盤按在玻璃上,能掛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來;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盤,擠壓出空氣后,需要用很大力氣才能向上提起;
    (5)有時可以看到,搬運大塊玻璃板的工人不是直接用手去抬玻璃,而是用兩個橡皮吸盤壓在玻璃上,能很方便、很安全地把玻璃板抬起來。
    這些事例能夠配合課堂上的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切身實際感受到大氣壓的存在,學生學習起來感到親切,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十四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的感性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培養(yǎng)學生的廢物利用和環(huán)保意識。
    設計實驗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突破重點。
    難點是對壓強概念的理解應用,采用講授的方法。
    2、新課第一個內容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讓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材料研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實驗,學生自己動手積極主動,實質上有很多知識咋準備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掌握了。
    在沒有實施探究前引導學生一起做壓鉛筆的實驗,鉛筆一端尖,一段平面,夾在兩個手指之間,會感受到什么?找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尖的一端手疼,為什么呢?尖的一端受力面積小,壓力的作用效果明顯;然后用力壓鉛筆還會感覺到什么,學生回答用力壓的時候手更疼了,為什么?因為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從上面的小實驗中引導學生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少走彎路。
    在探究活動中提醒學生用什么樣的`物理方法研究問題?怎樣控制變量?如何反應壓力的作用效果,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得出正確的結論。
    第一名是武洪斌同學:“老師我用了一個沙盒,一個壓力小桌,還有一個鋼筆水瓶做的實驗,首先讓壓力小桌壓在沙盒上,看桌子腿在沙盒中下陷的深度,然后在小桌上放一個鋼筆水瓶,會看到小桌下陷的深度增加了,然后我把小桌倒過來,放在沙盒中,再在小桌上放一個鋼筆水瓶,會發(fā)現小桌沒怎么樣?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對比得出: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第二步和第三步對比可以得出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BR>    第二名是張朋生同學:和上名同學差不多,但是比上名同學敘述的更完善。
    第三名是劉羽琦同學:“老師我用的材料是泡沫、一個裝滿橙汁的密封杯子有兩個面,一個大,一個小,實驗是這樣的,我用杯子的大面與泡沫接觸壓在泡沫上,會覺得泡沫的形變量鄙視很大,然后我用小面與泡沫接觸壓在泡沫上,會發(fā)現泡沫被壓的痕跡深一些,兩次對比可以得出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第四名是曲冰冰同學:“老師我用的是一個壓力小桌,一個沙盒和一個水杯,讓水杯充當增大壓力的物體,壓力的改變通過加水來實現的”
    第四名同學的思維和前幾個有所不同,及時的給予鼓勵。
    結束實驗時,在黑板上板書結論,重點突出。
    3講授第二個內容時,在前一個問題的基礎上直接引出,在物理學中用壓強這個物理量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利用公式解決問題,此處我設了兩道題,作為例題和練習題,找同學到黑板做,難度不同找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計算時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糾正。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敢于發(fā)言,在學生回答問題有偏差時,不說你錯了,給予必要的提示,引導她回到正確的思維軌道上來。
    不足是無法讓更多的學生把探究的過程展示給大家,課下有學生表示遺憾老師我都準備好了你也不叫我。
    另外課件使用的不是很熟練。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十五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學內容的重點知識,而壓強概念又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也是生產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的一個概念,也是學生以后學習液體壓強、大氣壓、浮力知識的基礎。這一節(jié)內容著重學習的是固體的壓強,它是在學習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礎上編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學中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此外,壓力、壓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本節(jié)教材從生活場景走進物理學習,又從物理學習走進社會應用,體現了物理與生活、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
    學情分析。
    在本節(jié)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并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jié)學習的認知基礎;控制變量、比值定義、對比、歸納等學習方法,在以前的學習中已有所涉及,這為本節(jié)課的探究學習提供了方法基礎。另外,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本節(jié)內容所學習的壓力,已有了壓力大、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和壓力總等于重力的誤區(qū),這也是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壓強的概念。
    2、理解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
    3、知道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且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采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信息處理和分析能力。
    2、在壓強概念的學習中,學習運用比值定義法和類比法。
    3、了解改變壓強的實際意義和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現象和自然規(guī)律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壓強的概念和壓強的公式。教學難點:影響壓強的因素。教法學法:
    教法:啟發(fā)、講解與討論相結合。
    學法:控制變量法、比值定義法、類比法、對比法、分類法、歸納法。教具學具:多媒體、海綿塊、鉛筆、啤酒瓶、水、燒杯。
    教學過程。
    生甲:腳會陷到雪里,舉步維艱。
    課件動畫播放:小聰陷到雪地里。
    師:怎么辦呢?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讓小聰在雪地里自由行走?
    生乙:穿上滑雪板。
    課件動畫播放:小聰的朋友穿上滑雪板在雪地里自由行走、滑行。
    小實驗:讓學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夾著一端削尖的鉛筆,兩個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生甲:食指感覺有點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覺得疼,肌肉凹得淺。
    師:你實驗做得很認真,觀察得很仔細。
    以上現象都是由壓力產生的與壓力的作用效果有關。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壓力,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什么叫壓強等。
    1.壓力。
    師:請同學們大膽說出自己的問題或想法。生甲:人走過雪地為什么會留下腳印?生乙:人在雪地上,對雪地的壓力差不多,為什么一個人陷了下去,而另一個沒陷下去?生丙:筆尖和筆帽扎手時的感覺為什么會不一樣?生乙:我認為上面的那些現象都是力作用的結果。
    師:請同學們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筆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時,人對地或粉筆盒對桌面的作用力的情況。
    生甲: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對地面有一個向下的作用力,板擦或粉筆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時對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應等于物體的重力。
    師:當我們要將釘子釘入墻面或將一枚圖釘按在墻上(也可請一名同學演示,感覺)時,釘子對墻面的作用力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生:按圖釘或釘釘子的時候,釘對墻面有垂直于墻面的作用力。
    師:同學們剛才談到的幾種力的情況,它們有共同的地方嗎?生:不論是對地面、桌面的力還是對墻面的力,它們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觸面上的。作用點在地面或墻面(接觸面)上。
    師:我們把這種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課件播放:靜止在斜面上或從斜面滑下的物體。
    師:請同學們分析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生:物體對斜面的壓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總結:通過分析,學生應明確,有些壓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產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況下壓力和重力無關,壓力不是重力。
    師: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呢?怎樣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生甲:力越大產生效果越明顯,因此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關。生乙:用筆尖和筆帽扎手時,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筆尖扎得很痛,而筆帽則沒有什么感覺,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與接觸面積有關。
    生丙: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積可能都有關系。生甲: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過比較壓力作用下物體的凹陷程度的大小。
    師:研究物理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驗。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大家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實驗?同學們分組活動,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們的活動,最后進行交流。
    生甲:我們組是利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的關系。將啤酒瓶放在海綿上,受力面積一定,通過在瓶子中加水來改變瓶子對海綿的壓力,從海綿的凹陷程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
    生乙:我們將瓶蓋蓋緊,保持瓶子對海綿的壓力不變,通過倒放和正放來改變瓶子對海綿的受力面積,從海綿的凹陷程度大小可以反映壓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大小的關系。
    總結: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積的大小都有關系。
    師:設疑:怎樣方便地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呢?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積的大小都有關系,要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就要取相同的面積上受到的壓力來進行比較。我們可以利用“類比法”(與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速度)及“比值定義法”等得出壓強的概念。
    師: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生:可以說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教師歸納:
    (1)壓強的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2)壓強的計算公式:p=f/s教師說明,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n),面積的單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確定壓強的單位就是牛頓每平方米(n/m2)。人們給壓強規(guī)定了一個專門的單位叫帕斯卡,簡稱帕(pa)。
    師:任何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會被損壞。因此在生產生活中,有時需要增大壓強,有時又需要減小壓強。如何改變壓強的大小呢?師:請同學們看教材p40的圖。討論人們是要增大壓強還是要減小壓強,用的是什么辦法?課件展示圖片。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個很薄的刃,這是為了增大壓強。
    生:不論是釘子還是大頭針、圖釘做得很尖,這也是為了增大壓強。
    生:載重的大卡車上裝有許多很大的輪子,滑雪者的滑板做得又寬又長,這些都是為了減小壓強。
    師:請同學們從舉出的這些例子中,歸納出改變壓強的方法有哪些?生: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改變受力面積的大小改變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用改變壓力的大小改變壓強。
    教師歸納:可從壓強公式p=f/s分析:
    f一定時,s增大,p減??;s減小,p增大。s一定時,f增大,p增大;f減小,p減小。
    壓強。
    1、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2、公式:p=f/s。
    3、單位:帕(pa)1牛頓/平方米=1帕斯卡。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自始至終讓學生利用隨手可得的材料,親自觀察和實驗,經過分析歸納出物理概念,把學習和探索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無疑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索能力、實驗能力等智能因素得到發(fā)展,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由于課堂教學時間較緊,對壓強計算花時較少,對壓力和壓強概念的類比還比較初步,這些只能在以后的教學中給予加強。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十六
    能說出大氣壓產生的原因,能簡單描述托里拆利實驗,知道標準大氣壓的數值。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托里拆利實驗,知道如何測量大氣壓強以及大氣壓的數值。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通過對大氣壓應用的了解,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大氣壓存在的原因和大氣壓的測定。
    【難點】。
    大氣壓的測定。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拿出馬德堡半球進行講解:這是兩個半球,將兩個半球靠在一起,抽去里面的空氣制成馬德堡半球,在上課之前,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實驗名字叫拔河,請幾位力氣大的同學上臺來與馬德堡半球進行拔河,在規(guī)定時間內,如果把半球拉開,則同學們贏,反之則半球贏。
    教師引導,大氣像液體一樣具有流動性,那么它是不是也像液體存在液體壓強一樣也存在大氣壓強呢?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一探究竟。
    環(huán)節(jié)二:建立規(guī)律,生成新知。
    演示:
    1、將塑料掛鉤掛在光滑的墻上;
    2、在玻璃管里盛滿水,用紙片覆蓋,再倒立過來,水不會流出來;
    3、請同學用吸管吸飲料。
    師生總結:大氣壓強確實存在,產生原因是由于重力,且空氣具有流動性,發(fā)生了擠壓。
    環(huán)節(jié)三:深化概念。
    提問:大氣壓強如何測量?
    教師播放演示實驗: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用手指將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手指,管內水銀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時就不再下降,這時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約為760mm。把管子傾斜,豎直高度差也不發(fā)生變化。
    教師講解:實驗中玻璃管內水銀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銀面的上方是大氣,因此,是大氣壓支持管內這段水銀柱不會落下,大氣壓的數值等于這段水銀柱產生的壓強。這個實驗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做的,他測得的水銀柱高度為760mm,通常把這樣大小的大氣壓叫做標準大氣壓。
    教師:在粗略計算中,標準大氣壓可以取。
    當學生得出實驗結論之后,教師對實驗過程進行提問:
    1、以下操作對實驗有無影響:
    a、玻璃管是否傾斜;
    b、玻璃管的粗細;
    c、在不離開水銀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距水銀面的位置。學生結合教材在交流討論后會得出不會影響實驗結果的結論。
    2、如果在實驗中玻璃管不慎漏有少量空氣,液體高度減小,測量值與真實值的大小關系。
    生答:測量值比真實值偏小。
    3、這個實驗利用了什么思想?
    生答:等效替換。
    4、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做氣壓計,影響大氣壓的因素有哪些?
    生討論得:高度。
    師繼續(xù)補充:還與溫度有關,氣溫升高時,空氣密度變小,大氣壓減小。
    師: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做氣壓計。學生思考大氣壓在我們生活中有什么應用?
    環(huán)節(jié)四:鞏固提高。
    環(huán)節(jié)五:小結作業(yè)。
    提問:大氣壓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數值是什么?課后思考如何用塑料瓶分離蛋黃和蛋清。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十七
    每個教師都應該學會做好教學設計,一起來看看壓強教學設計吧!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了解壓強的增大與減小的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的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3)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浮力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悟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yǎng)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基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壓強的大小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教學工具。
    釘板、砝碼、石粉、鉛筆、海棉、橡皮泥、鐵釘等。
    一.引入新課。
    (一)壓力: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方向:與接觸面垂直。
    大?。河袝r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時)、有時不等于重力。
    2.突破難點的方法:
    練習:利用圖幾種情況分析壓力的作用情況來鞏固所學的壓力的知識。
    利用探究實驗進行壓強的學習。
    1.提出問題。
    2.進行假設和猜想。
    3.設計方案(實驗)。
    4.進行實驗(學生探究)。
    5.分析現象。
    6.歸納總結得出規(guī)律或結論。
    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p)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壓強的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壓強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p---壓強---帕斯卡(pa)f---壓力---牛頓(n)s---受力面積―平方米(m2)。
    1pa=1n/m2。
    壓強的物理意義:
    以p=20pa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20n。
    講解例題,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壓強及有關計算(特別是公式的應用和單位的統(tǒng)一)。
    通過列舉相關的實例(啄木鳥、圖釘、刀等),提出問題,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感受、經驗進行討論并總結和歸納:
    減小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增大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減小壓力。
    (3)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增大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減小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增大壓力。
    (3)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十八
    知識與技能。
    1.經歷實驗探究過程,學習控制變量法。2.在壓強概念的學習中,理解比值定義的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認識科學方法的重要性。
    2.通過對日常生活、生產中壓強現象的解釋,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學原理的精神和將物理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生產的意識。
    重點:壓強概念的理解和壓強公式的應用。
    難點:壓力和受力面積的正確解釋。
    教學準備:壓強小桌、鉤碼、細沙、海綿、鉛筆、課件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2、指導學生看課本29頁的插圖。
    師:這些現象都與壓強的知識有關,今天我們來學習壓強這一節(jié)。(板書課題——壓強)。
    二、新課教學。
    過渡:要學習壓強,需要先認識壓力。
    (一)壓力:
    舉例分析:(媒體播放圖例)。
    1、粉筆盒放在桌子上,粉筆盒對桌子有壓力。
    2、向墻上摁圖釘,圖釘對墻有壓力。
    3、將木塊放在斜面上,木塊對斜面有壓力。
    師問:這幾個力有什么共同點?
    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展示觀點。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板書:概念----壓力是垂直作用在于壓物體表面的力。
    師再問:壓力與重力有什么關系呢?可根據上面三個事例,畫出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和各物體的重力,區(qū)分壓力和重力。
    學生小組交流:
    1、重力方向怎樣?壓力方向怎樣?
    2、物體受的壓力一定是重力產生的嗎?
    3、如果壓力是由重力產生,壓力和重力是什么關系?
    4、什么情況下壓力等于重力,這時能否說壓力就是重力?
    歸納總結:壓力是物體間的擠壓作用,壓力不一定是由重力產生的。壓力的方向是垂直于受壓物體表面指向受壓物體。只有在物體處于水平面上時,壓力大小才會等于重力大小。
    (二)壓力的作用效果。
    問題1:分析節(jié)首圖,人走過,雪地上留下什么?為什么?(人走后,雪地上留有腳印,腳印是人對雪地的壓力作用形成的,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發(fā)生形變。)。
    問題2: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通過實際體驗——筆戳手、課本29頁“想想議議”引導學生猜想影響壓力的作用效果)學生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受力面積和壓力的大小有關。對于如何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可通過以下幾個問題引導:1.如何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2.探究過程中應采取什么方法?3.如何改變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提供的實驗器材有:壓強小桌、鉤碼、細沙、海綿、橡皮泥等。引導學生可不同的小組選用不同的器材,如小桌、砝碼與細沙;木塊、砝碼與海綿;木板、砝碼與氣球等(旨是觀察效果,歸納結論)。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實驗后,各小組代表臺前展示實驗方案,并說出觀察到的現象,分析歸納總結實驗結論。
    教師板書: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
    教師引入:在物理學上,壓力的作用效果用壓強來表示。(板書:壓強)。
    (二)壓強:
    (提示:在前面學習速度時,當我們遇到時間、路程各不相同的兩個個體,在比較他們的速度大小時,我們比較的是單位時間所通過的路程。那么現在比較壓力、受力面積各不相同的兩個物體對桌面壓強大小時,我們是否同樣可以比較在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大小呢?)。
    由此引出壓強的定義:物體所受壓力與受力面積之比叫壓強。學生閱讀課本30頁下面的內容,自學壓強的公式、符號、單位,(抽學生板書),并仿照1米/秒的物理意義說出1帕的物理意義:某物體在1m的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為1n。
    教師補充:帕是很小的單位:兩張作業(yè)紙對桌面的壓強約為1帕。一個人雙腳站著對地面壓強為1萬多帕。點撥:s指受力面積,不是接觸面積,也不是物體的表面積。(課件圖示不同:受力面積是物體間發(fā)生擠壓部分的接觸面積。)。
    例題:水平桌面放一本書,書所受重力為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m,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三)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
    列舉課本31頁實例,結合“想想議議”,引導學生根據公式p=f/s進行分析,它們各自是需要增大壓強還是減小壓強?主要是通過改變什么量來實現的?你還能舉出哪些生活中控制壓強的例子?學生先自己討論,再共同歸納總結:
    1.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可增大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可以增大壓強。
    2.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教師補充說明:任何物體所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會被損壞。所以,路面、橋梁上會有限重標志。
    三、課堂小結。
    1、壓力。
    (1)定義:物理學中把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2)大?。褐挥性谖矬w處于水平面上時,壓力大小才會等于重力大小。其他情況與重力大小無關。
    影響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1)與壓力的大小有關(2)與受力面積有關。
    2、壓強:(1)、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2)、公式:p=f/s(3)、單位:帕斯卡(pa)(4)、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四、課堂練習。
    1、關于物體所受的重力和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壓力就是物體所受的重力。b.壓力一定等于物體所受的重力。c.壓力和重力不可能是同一個力。d.壓力和重力的方向都是豎直向下的。
    2、一個木箱放在斜面上,如圖所示,能夠正確表示斜面受到木箱的壓力f的是()。
    3、小明同學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時,做了如圖甲、乙所示的實驗。
    (1)實驗能夠得出的結論是。
    (2)若想繼續(xù)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大小但關系”,應再做圖。
    (選填“丙”或“丁”)所示實驗。
    4、如圖所示,將一塊磚平放、立放、側放時,它對地面的壓強(。
    )
    a.平放時最大。b.立放時最大。c.側放時最大。
    d.平放、立放、側放時一樣大。
    )
    a.號稱“森林醫(yī)生”的啄木鳥,長有細長而又堅硬的尖喙,便于啄開樹皮。
    b.人口腔里的牙齒根據咀嚼功能的不同,分出了切牙、尖牙等。c.駱駝的體重比馬的體重大不了一倍,腳掌面積卻是馬蹄的`三倍。d.大象長有兩個大耳朵,即可以發(fā)揮聽覺功能,還可用于散熱。
    6、一個物體放在斜面上,請用力的示意圖畫出物體受到的重力和斜面受到的壓力。
    五、作業(yè):課后練習。
    1、
    2、
    3、4。
    駐馬店實驗優(yōu)質課評選。
    遂平縣槐樹鄉(xiāng)中。
    郭
    二0一四年五月。
    敏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十九
    為了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突出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既要做到講解準確,指導有力,又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物理知識;所以本節(jié)課我將通過多種手段和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等幾個方面進行本次說課。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壓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是對前面學習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續(xù),又為后面學習液體壓強奠定基礎知識。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奠定一些認知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組織一定的探究實驗來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等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知道壓強的概念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的方式,學習控制變量法,提高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高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并且樂于把理論聯(lián)系生活實際。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確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而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
    重點是壓強的概念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是探求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導入新課】。
    在導入新課環(huán)節(jié)我利用幻燈片展示一組圖片,通過設置問題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從課下到課上身心快速轉換,從而使學生可以更快地進入角色,進而對本節(jié)課課堂知識進行學習。此時我會說:“同學們,咱們來看這組圖片,圖片中小紅踩著雪橇版在雪地上輕松的行走,而小明顯得較為吃力,一步一個深深的腳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請問為什么會這樣呢?”通過學生的回答,我此時并不立馬給予答案,交代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就能解開這個謎底,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學習興趣。
    【講授新課】。
    在講授新課環(huán)節(jié),我組織大家進行“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試驗,本著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因此在試驗開始之前,結合試驗工具“海綿,砝碼,小桌子”來引發(fā)學生思考,同時說明在設計時我們要控制變量的重要性,此時安排前后左右四人為一小組,給學生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談論如何進行實驗操作,而后根據不同小組的回答,整理得出統(tǒng)一的操作流程。按照設計思路,班級以中線右邊的小組做“在同一海綿上放兩個小桌,其中一個小桌上放一砝碼”,班級中線左邊的小組做“在同一海綿上放兩個小桌,一個小桌上放砝碼,另一個小桌倒置放砝碼”。在此過程我會對學生操作進行指導,經過十分鐘的小組探究總結,請小組代表發(fā)表意見,并且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壓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積。并再次展示雪地圖片,從而學生很快會理解到受力面積不同,發(fā)現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來我將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在此突出強調這是本節(jié)課學習的主題(板書標題)。并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上有關壓強的定義: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并提問由學生根據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再次交代根據比值定義法得出公式p=f/s,單位n/m2。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m2外,還有專業(yè)名稱: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的環(huán)節(jié),本著對忠于教材,回歸教材的理解,此時我將結合書上例題,來使學生對壓強的概念和公式進行深化理解。并且結合生活實例,比如鋪鐵軌要用寬大的枕木,來說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應用。
    【小結作業(yè)】。
    在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我會采用生生總結,師生總結的方式,來使學生重溫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
    最后結合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指導學生去發(fā)現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實例我們是采用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原理,以此作為小結作業(yè),來深化學生對本知識點的理解,并激發(fā)他們持續(xù)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我的板書本著簡介、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在課后我會及時對本節(jié)課出現的問題進行相應反思。
    以上就是我今天全部的說課內容,請各位老師指正,感謝各位老師!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二十
    理解壓強的概念;。
    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能夠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掌握壓強的定義和公式,掌握控制變量法;。
    通過經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學生提問、猜想、實驗和分析、總結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養(yǎng)成尊重客觀事實、善于觀察生活等科學技能和科學素養(yǎng)。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壓強的概念。
    【難點】。
    通過探究實驗,學習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壓力作用效果。
    【圖片導入】。
    展示一系列圖片:
    (2)用手指肚按鉛筆的兩端,鉛筆對手指肚有壓力,筆尖的一端覺得很疼,而筆尾的一端疼痛感很弱。
    環(huán)節(jié)二:建立概念。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及受力面積的關系。
    我會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生根據之前對圖片的分析可以回答出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有關。并在這里我會提問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這些因素有關,如果我們要研究跟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在這里復習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方法。
    學生根據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討論得出結論: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通過控制放在木塊上砝碼的個數控制壓力;通過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積。
    在學生分組實驗過程中我進行巡視指導。
    實驗結束請同學們說出實驗的過程和得到的結論。我對學生的結論進行總結: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并提出物理學中用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壓強的概念。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例1.冬天北方的河面結冰,某同學在結冰的河面上行走時突然發(fā)現冰面即將破裂,他應采取的措施是()。
    a.原處站立不動。
    b.立即改成單腳站立。
    c.趕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邊爬行。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我們主要采取了幾種研究問題的方法?
    ·閱讀課本接下來的內容,思考如何增大與減小壓強,下節(jié)課我們來進一步討論。
    略
    壓強教學設計案例篇二十一
    一、知識技能。
    1、了解壓力的概念及壓力與重力的區(qū)別。
    2、理解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4、知道液體壓強;了解液體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有關。
    二、過程與方法。
    l、通過師生共同理順知識結構,使學生對固體壓強、液體壓強、知識理解的系統(tǒng)化、條理化。
    2、通過課堂訓練,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l、通過師生共同理順知識結構,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2、液體壓強是教學難點。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
    一、知識點。
    其次,對于各個知識點,采取邊復習邊練習各個擊破。實驗:“頑強的氣球”。引入課題。
    (一)、復習“壓力”壓力:
    (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壓力的方向是垂直物體表面。思考1:壓力一定等于重力嗎?
    (二),復習固體壓強。
    研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實驗。
    課本p143實驗甲、乙說明: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乙、丙說明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概括這兩次實驗結論是: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本實驗研究問題時,采用了控制變量法和對比法,從而引出壓強的概念。
    2、壓強:
    (3)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單位分別是:壓強(p):帕斯卡(pa);壓力(f):牛頓(n),受力面積(s):米2(m2)。注意事項:
    a使用該公式計算壓強時,關鍵是找出壓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積s(受力面積要注意兩物體的接觸部分)。
    小受力面積的方法來增大壓強如:縫衣針做得很細、菜刀刀口很薄。
    思考2:受力面積和物體底面積一樣嗎?
    如圖甲所示,將一塊質地均勻的長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向右緩慢推動木板,使其右端漸漸露出桌面,如圖乙所示。在推動木板使其右端逐漸離開桌面邊緣至木板中心到達桌面邊緣的過程中,長木板對桌面的壓力________,壓強________,所受摩擦力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思考3:壓力大對應的壓強一定大嗎?(計算說明)。
    例坦克40t著地面積5m2。
    女孩體重:50kg高跟鞋著地面積:25cm2。
    教師演示實驗:將保鮮袋裝里放入蘋果,逐漸進入深水中,袋子里的空氣被排出,成為真空。引出液體壓強。
    二、液體的壓強。
    1、液體壓強的特點:
    (1)液體對容器底和測壁都有壓強,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2)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不同液體的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同一深度,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2、壓強公式:液體壓強公式p=pgh說明:a、公式適用的條件為:液體。
    b、公式中物理量的單位為:液體壓強p:pa;g:n/kg;深度h:mc、從公式中看出:液體的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液體的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質量、體積、重力、容器的底面積、容器形狀均無關。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實驗充分說這一點。
    3、生活實例:
    (1)、人能否在水中無限下潛?
    (2)、深海的魚被捕上來后,放在盛海水的容器中會很快死去,這是為什么?4.連通器。
    (1)、定義:上端開口,下部相連通的容器。
    (2)、原理:連通器里裝一種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3)應用:茶壺、鍋爐水位計、乳牛自動喂水器、船閘等都是根據連通器的原理來工作的。
    思考1:液體內深度和高度一樣嗎?
    如圖所示的容器中間用隔板分成左右兩部分,隔板下部有一用薄橡皮膜封閉的圓孔,在兩側倒入不同質量的水,a、b兩點距容器底部高度相等,則(填“a”或“b”)點水的壓強較大,橡皮膜會向(填“左”或“右”)邊凸起。
    思考2:當液體中出現物體時......
    )
    如圖,一個重4n,底面積為20cm2的薄壁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將重5n的水倒入杯中,水面到杯底的距離為10cm,則:
    【課堂小結】。
    1.壓力與壓強的概念及壓強的計算2.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及其應用;
    【作業(yè)布置】。
    導學案后的《課后演練》板書設計。
    一,壓力。
    二、液體的壓強。
    1、液體壓強的特點:
    2、壓強公式:液體壓強公式p=pgh。
    3、生活實例4.連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