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散文(通用13篇)

字號:

    總結(jié)是對過去一段時間的努力和付出的一種肯定和回顧。寫一篇完美的總結(jié)需要明確目標和重點。在這里匯總了一些寫作中常見的總結(ji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jié)散文篇一
    童年的端午并不富有,甚至可以說是貧窮的,雖然我們家在當?shù)氐纳钸€算是最好的。而母親的端午,也總是別樣。那時候,我們鎮(zhèn)子上并沒有見過賣粽子葉的,有的話也是極其稀缺。生活并不富裕的時候,人們也就少了許多講究。所以母親那時候給我們兄妹的并不是一個個冒著竹香氣的粽子,而總是一鍋冒著熱氣的紅皮雞蛋。雞蛋都是自己家的雞下的喂糧食的散養(yǎng)雞蛋,并不比今天標明為柴雞蛋的那種有絲毫的遜色;一鍋有大棗的紫紅和大米的純白交映著的香噴噴的米飯,總會令人迫不及待。雞蛋和米飯都是母親前一天的晚上泡在盆里,放在鍋里的,在我們的睡夢里,便做著一個香香美美的關(guān)于五月端午的好夢了。
    第二天早上,天才蒙蒙亮,大米和雞蛋就已經(jīng)放在桌前了。然后旁邊還有母親剛剛?cè)サ乩锊蓙淼陌锖蛙嚽白印?BR>    艾蒿插在大門口和屋門口,還有一些艾葉被摘下來,放在母親早已選好了的小小布塊里,縫成或心形,或長方體的小小荷包。荷包一定要用兩種顏色的布料對接而成,顏色鮮艷,大小相等:大紅配墨綠,紫紅配天藍,淡黃配粉色……然后,母親用自己手搓的幾種花線混合在一起的線繩穿起來,掛在我和弟弟的脖子里,長長地搭在胸前,隨著我們吃飯后的滿足里,尋一份精神的快樂,各自拿著胸前的荷包相互對比著。不久之后,在我們的蹦蹦跳跳中,那三兩只顏色各異的荷包也會歡快地上躥下跳著。幸福也就不請自來!
    據(jù)說這種荷包是夏天用來防蚊子的。
    車前子,是一味中藥,在我們當?shù)亟凶鲐i耳朵穗子。這種叫法很是形象,一方面葉子又大又厚,就仿佛是豬的耳朵一樣。而葉子中間長出來的長長的“果實”,就像是麥穗的模樣,雖然看起來更加細細長長的,但形狀卻是像極了。母親總是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天還不亮的時候,去家外不遠的壩的兩側(cè)(也許提前早已看好),或壩下的地里與溝邊拔回一些還帶著晨露的車前子,洗凈晾干,切碎,然后放在鐵鍋里?熟,再晾好,裝在三四個奶奶吃罐頭剩下的玻璃瓶里。一夏天甚至到秋天,我們兄妹若是不小心拉肚子了,拿出來用開水沖了,一碗一碗地喝吧,味道不苦不澀,多多少少有一點像今天的“萊蕪老干烘茶葉”的味道,顏色也差不多。幾碗下去,就把肚子喝好了,根本不用因為這個說起來就令人害羞的“病”去找醫(yī)生再花錢治療,免了吃苦藥喝苦水。
    其實也不只是有了病之后才喝,平時也還有防暑降溫抑菌的作用。得了紅眼病,還可以用這種水來洗眼睛;若是咳喘有黃痰,也可以喝這種水??梢哉f有病治病,無病防病。但一定是要在五月端五這一天太陽沒出來之前采用。
    于是后來才知道,母親的端午節(jié),是從前一天的夜里就開始的,整夜不睡覺。每一個端午,就像過春節(jié)和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一樣,在她像一件盛事。平時所具有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善良鐘情,又聰明賢惠,愛心滿滿,便集中體現(xiàn)在了端午節(jié)這一天。
    后來,比我和弟弟大得多的哥哥姐姐都成家了,母親在做了奶奶和姥娘之后,就在端午這一天,給小寶寶們從后腦勺上剪下一小縷頭發(fā)來,縫在大紅布里,成小小的朝天椒形狀,依然用母親手搓的花線小繩子,系在小寶寶們的手腕上,據(jù)說保佑寶寶們平安健康的。
    端午節(jié)散文篇二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在魯中,端午時節(jié)民間有流傳“吃了端午粽,才把炎熱送”的農(nóng)諺。當我們吃著粽子,頂著日漸炙熱的日頭,打著花傘欣賞龍舟賽的時候,北方真正意義的酷暑夏天已經(jīng)悄然而至。
    端午節(jié)是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2006年通過了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申報。據(jù)《史記》記載,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把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粽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今天的粽子。
    小時候,看到蘆葦發(fā)芽就扳著手指數(shù)算著端午節(jié)的到來,于是我們每天便跑到小河里看蘆葦長了沒有,期盼著蘆葦?shù)娜~子一天天的長大。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晚上,大街小巷便是一片粽子飄香,但是多數(shù)人家只是把粽子煮好,舍不得吃,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解饞的!端午節(jié)的早晨是粽子的天下,更是孩子們的天下,孩子們終于可以敞開肚皮大吃一頓!除了粽子,還有雞鴨鵝蛋,于是孩子們個個吃得直打飽嗝!多數(shù)孩子會把母親分給的雞鴨鵝蛋留著,帶到學校,和別人碰蛋,看誰的雞鴨鵝蛋更結(jié)實!哪一方的雞鴨鵝蛋碰破了就輸了,那時候碰蛋的游戲可要比現(xiàn)在的足球世界杯還能讓孩子興高采烈!中午時分,大大小小的孩子都被家長叫回家,用艾蒿水洗澡,洗完還要在耳朵、鼻孔、肚臍等地方抹雄黃酒,那酒抹在身上,涼涼的,辣辣的,感覺很特別。然后在脖子上系上母親給縫制的“荷包”,于是大街小巷脖子上掛著花花綠綠的“香荷包”,飄著清香艾蒿的味道.......
    轉(zhuǎn)眼我自己成家了,而母親還是會在端午節(jié)記得為我送上一把艾蒿,叮囑我?guī)Щ匦录?,懸掛在門前。朱紅色防盜門上系著這把純天然的辟邪之物,滿載的是母親心目中那個永遠要惦念著的孩子,承載的是眷眷的母愛。
    每年的端午節(jié),母親都要到村西的臥虎山上采摘“柏臘葉”,親手包裹出一只只誘人的粽子,她說只有我們村子特有的柏臘葉才有這份獨特的清香。而我,卻不以為然,在遍布粽子花色、品種世界的超市,買一些就可以過節(jié),何必徒勞那份累。其實,不管是兒時,還是現(xiàn)在,我都不懂那份端午粽子里包裹著的深深母愛。雖然現(xiàn)在粽子的種類越來越多,但是總也品不出小時候的甜美。
    在民風樸素的魯中,端午的習俗和民俗風情雖然十里各異。但是,卻總能在各類端午的產(chǎn)物中查看到舐犢情深的影子,從母親對端午的那份神態(tài)和對包粽子那份堅持和執(zhí)著,端午,注定充滿了母愛的味道?!鞍锊逶诖箝T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魯中處處是端陽”……吟唱著這首描述端午的民謠,感受著“吳根越角”獨特的端午情,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端午節(jié)散文篇三
    端午前一天,母親就絮絮叨叨地囑咐父親,明天記得要早起,去南嶺樹林子那兒采七種樹頭,來去都不要與人搭話,也不要回頭。囑咐完了父親又囑咐我,明天一早起來什么話都不要說,臉朝外坐在門檻上,等著我給你剝雞蛋吃。見父母一臉莊重的樣子,我只有唯唯諾諾地答應。
    從小我就有偏頭疼的毛病,不知是遺傳了母親的基因還是受了別的什么影響。尤其是夏天會格外厲害,經(jīng)常會無緣無故地暈倒。為了給我治病,母親到處打聽偏方,聽說用蜂蜜蘸饅頭吃有效,就千方百計地買來蜂蜜讓我蘸饅頭。偏偏我極討厭吃甜食,所以每次看見母親蒸饅頭(那時生活還很艱苦,主食還是以地瓜和玉米餅為主)就如臨大敵。好在,母親又打聽到了新的偏方,說是在端午這天用七種樹頭煮雞蛋吃就可以根治偏頭疼。雖說禁忌有點多,但為了給我治病,父親和母親是不怕麻煩的。
    端午這天,天還未亮父母就起床了。兩個人誰也不說話,各人忙各人的事情。父親帶著鐮刀去南嶺砍樹頭,母親在家里生火燒水。等我起床的時候,雞蛋已經(jīng)煮好。我迷迷糊糊地坐在門檻上,吃著母親遞過來的雞蛋。一個之后,我就想打退堂鼓,剛要說話,就被母親嚴厲的眼神止住了。不知道父親采的是些什么樹,只知道經(jīng)過這種方法加工出來的雞蛋有一種奇怪的味道,簡直是難以下咽。勉強吃了兩個,我就說什么也不想再吃了。母親無法,只得開口說道,好了。見母親先開了口,我像得了特赦一般撒著歡地跑了出去。
    姥姥家和我家只隔著一條窄窄的胡同,剛才坐在門檻上的時候我就聞見粽子的香味了。我一溜煙地跑過去,還沒進門就喊了起來,姥姥,可以吃粽子了嗎?姥姥笑呵呵地說,可以吃了。我掀開鍋蓋,只見鍋里密密麻麻地擺滿了粽子,心里就涌上了許多滿足和興奮。
    我們這兒的粽子和別處不同,是用地地道道的棕葉包的。那時候,山嶺上有很多棕樹,樹葉是心形的,而且還有一種淡淡的馨香,用來包粽子最合適不過了。姥姥心靈手巧,包的粽子個大餡多,又好看又好吃。包粽子之前要把各種原料放在水里浸泡六七個小時,這樣米才能壓得實,棕葉才能包得住,麻繩才能捆得牢。粽子"吃"大火,需要在鍋里煮上整整一夜。姥姥在鍋里添滿水,架起柴火猛燒,為了讓米更軟糯,姥姥有時半夜還要起來再添一次柴。
    之所以會有滿足和興奮,是因為在我的心里,始終有一種粽子情結(jié)。小時候,我們過端午節(jié)是不吃粽子的。第一次吃粽子是在同學家里,那天我去找她一塊上學,她的奶奶遞給我一個黑乎乎的東西。我猶豫著不敢接,因為這東西實在丑陋——一道道麻繩纏著幾片樹葉包裹成的三角形的東西,也不知道里面包的是什么。見我不敢接,同學就熱情地幫我剝?nèi)ト~子,鼓動我嘗一下。這一嘗我就停不下來了,我從來不知道世間竟有如此好吃的東西。一個粽子很快就下了肚,我的饞蟲卻被勾出來了。整整一天我都有些魂不守舍,眼前始終晃動著粽子的影子?;丶液?,我跟姥姥說了這件事,并且無限神往地說,咱家什么時候也能包粽子就好了。可是,那時候尚在解決溫飽線上徘徊,家里哪有閑錢買糯米呢?從此,每年我都會熱切地企盼過端午節(jié),也熱切地企盼能夠吃上粽子,是想吃多少就有多少,可以撐到爆的那種吃。
    終于可以吃粽子了,我沒有耐心一圈圈地解麻繩,干脆一禿嚕把麻繩擼掉,再一層層地剝掉棕葉,綠瑩瑩的糯米(被棕葉染的)如凝脂美人呈現(xiàn)在眼前,紫瑩瑩的花生則如鑲嵌在美人頭上的寶珠。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甜、軟、糯各種滋味相繼襲來,讓人越吃越愛吃,吃了還想吃。姥姥就笑,別撐著了,下頓再吃,鍋里還有很多呢。那時,才算明白了什么是"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擔心呀,害怕呀,眼看著鍋里的粽子一個個進了別人的肚子,心里恨不得自己多長幾個肚子,也好多盛進去幾個粽子。
    端午節(jié)散文篇四
    小時候,每當母親將掛在陽臺上的干粽葉摘下來,我就知道端午節(jié)快到了,會數(shù)著日子等母親將這些粽葉包成香甜的粽子。
    那是上一年吃粽子后留下的相對完好的粽葉,母親細心地將它們洗凈,扎好,瀝干水分,再捆成一把把的曬在陽臺上。第二年用的時候先要在木盆里泡,還要在開水里煮,使之恢復韌性。當然這些粽葉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包好的粽子除了自己吃,還有一部分要送給鄰里品嘗。當孩子們背上書包上學的時候,母親通常會順手塞上幾個,囑咐給要好的同學吃,而這些粽葉是無法“回收”的。
    幾十年前的北京城比現(xiàn)在小得多,我住的百萬莊差不多是郊區(qū)了。不遠處的葦塘長著密密的蘆葦,也算一種玩耍吧,母親這時節(jié)會帶著我們?nèi)ゲ扇斎~。采來的蘆葦葉大多較窄,包粽子并不合適,母親包粽子時會將這些新鮮的葦葉與用過的粽葉插放在一起,為取它的清香。那時商場里買不到粽葉,但每到端午前夕,有時也會有三三兩兩的農(nóng)民守在街邊,從麻袋里掏出一捆捆扎好的粽葉叫賣,母親便會趕去很內(nèi)行地挑選到厚實寬大的粽葉,而端午節(jié)也就在這樣的準備中一天天臨近了。
    出生在南方的母親到了北京還守著家鄉(xiāng)的飲食**慣,每年端午要包三種粽子:肉粽、棗粽、紅豆粽。北方人**慣先將江米泡軟,但母親只在包之前把米淘凈,她說米泡軟了固然會增加粘性,但吃在嘴里沒有口勁。
    開始包粽子了,這在母親似乎是一種享受。若是紅豆粽,她會把江米和紅小豆混合在一起。若是肉粽,則要將五花肉切成紅燒肉那樣大的塊用醬油腌上,待肉充分入味后再和江米包在一起。棗粽就簡單了,包時先放些米,再放幾粒棗,最后用江米將粽面抹平。在母親靈巧的手中,那些散亂的粽葉和江米轉(zhuǎn)瞬間變成一個個結(jié)實飽滿的粽子,棱是棱,角是角,個個顯得精氣神十足。
    母親包粽子的“本事”是從小練就的,還是小姑娘時,她就和小伙伴們一起采了河塘里的葦葉用泥練著包粽子。母親說,那時的小姑娘都要學著做家務(wù),不然嫁出去會被婆家人小看。
    粽子包好了,母親會分別做出記號。棗粽是一個一個的,而肉粽是將系粽子的馬藺兩個兩個的系在一起,紅豆粽呢,母親在包的時候故意不剪掉多余的葉尖,這樣,留著小尾巴的就是紅豆粽了。在兒時的我眼里,母親每次包的粽子都小山一樣多,用熬稀飯的大鍋要足足煮上好幾鍋。那時沒有高壓鍋,一鍋粽子往往要在火上燜四五個小時。到了屋里飄滿粽香的時候,母親掀開了第一鍋。但這還不是孩子們解饞的時候,母親會準備幾只大碗,三樣粽子各放一些,讓孩子們給鄰里的阿姨叔叔們送去嘗嘗鮮。記得每次拿著空碗回來的時候,母親會顯得不經(jīng)意地問一句,阿姨叔叔說什么啦?我說阿姨說謝謝。母親往往還會跟一句,還說什么啦?我說阿姨說媽媽包的粽子特別漂亮。而這,才是母親真正想聽的話。
    之后的幾天里,每天早晨起床后,母親會問幾個孩子想吃幾個粽子,各要什么口味的。于是有的說要紅小豆的,有的說要肉的,有的說要棗的。母親一一從鍋里挑揀出來,放在各自的碗里,然后坐在桌邊看我們狼吞虎咽,臉上帶著滿足的笑意。
    這樣的端午一直伴隨著我離開北京到農(nóng)村插隊,那時全家五口人分了四處,下放到干校的母親不再有興致過端午了。等全家人又聚到一起的時候是十幾年之后,我們都已成家有了孩子。母親又恢復了早年過端午的**慣。她會早早準備好粽葉,包上一大堆,等我們回家時一起吃,每次吃完還要拿一些帶回各自的小家。
    看到母親年紀漸漸大了,我多次勸她不必再費神自己包粽子。母親不語,然而每年的端午仍要包很多粽子,我們回去時仍會從冰箱里拿出她早為孩子們留出的口味不同的粽子,直到她去世的前一年。記得那年端午節(jié)我去看她,母親臉上帶著些許歉意,說:今年沒包粽子,媽媽覺得力氣不夠了。我笑著安慰道:想吃粽子,超市里隨時買吧,各種口味的也都有。母親慈祥地嘆道:外面賣的總歸不如自己包的好吃些。
    母親去世以后,我很少吃粽子了。每逢端午,會有朋友送一些,但無論何種口味,都遠不如母親的粽子香甜。
    我對端午的`記憶永遠屬于母親。那是母親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散文篇五
    村子里人一年只過兩個節(jié),春節(jié)是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也是傳統(tǒng)的。其它節(jié)日,村子里人沒多少概念。
    村里人的端午節(jié),走親是必需的。嫁出去的姑娘攜兒帶女,回家看父母,熱熱鬧鬧;未婚女婿也要走親,帶上禮物,拜見岳父、岳母。左鄰右舍,親朋友好友,也要趁端午嘗新面,摘鮮果。
    山村的端午節(jié),吃也是一道風景。金黃色的麥粒是新收獲的,趕在端午節(jié),人們要嘗新。村里的女人們白天忙碌,于是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滿是汗香的手臂旋轉(zhuǎn)著小石磨。磨沿口,白花花的面粉舞動姿態(tài),象瀑布傾瀉下來。端午節(jié),雪白雪白的面粉在女人們手頭成了蒸饃、饅頭,升騰著誘人的馨香。蒸饃、饅頭出籠后,誰也不能動手,先是用盤放在院壩里的桌上敬天、敬地,祈禱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然后送上十來個給左鄰右舍,祝福和和睦睦、團結(jié)友愛,最后是家人一起品嘗。
    端午節(jié)的吃,當然離不開粽子。山里人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吃粽子,也不知道粽子的來歷,反正祖輩傳下來的規(guī)矩就是這樣。山里多簝竹,那葉片又寬又長,端午節(jié)來臨前,人們就上山采摘。做粽子前,將簝竹葉用沸水稍煮,然后將自產(chǎn)浸泡后的糯米加上紅棗,用簝竹葉包成錐型,放鍋蒸煮。
    出鍋的粽子清香淡雅,軟糯滑膩。當然這粽子也不能先吃,得先放在堂屋的神龕前,沒神龕的就搭張桌子放在堂屋,將粽子供在桌上,敬奉給祖先,畢恭畢敬的程序進行完畢后,一家人才圍坐在一起,享受美味的粽子和豐盛的午餐。
    端午節(jié)散文篇六
    我大底上算不上是城里人,只不過后來搬往城里上學,順便落了腳,那時候只十歲出頭,父母便把戶口改到城里去了,然而我最快樂的日子是離開城西鎮(zhèn)龍窩村之前的那段生活,那時候我的奶奶還是個很疼愛孫子和孫女的健康的老人,像早年農(nóng)村過端午節(jié)包粽子這樣的體力活,我的奶奶也能提個小板凳,坐在大門口,給一群如我一般大的小孩子表演包粽子,這樣包一個上午,然后煮一個下午,第二天來便把煮好的粽子都分到各家去。
    早年的端午節(jié),對我來說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一來這端午節(jié)每年只有一次,不用上學還能有好東西吃,這對一個農(nóng)村的小孩子是多么快樂的事情;二來,三兩天的時間里,我可以暫且不做留守兒童,那滿鍋的豐盈的粽子總能把我的父母從很遠的地方領(lǐng)回家來。所以,早年的端午節(jié),是農(nóng)村人一個認真包粽子和吃粽子的節(jié)日,而對我來說是一個認真看奶奶包粽子、認真吃各樣的粽子、認真地等待父母回家的節(jié)日。
    吃粽子該是每個人都會,早年的我是個很會吃粽子的人,然而包粽子卻不是每個人都會,想包的好又更是困難,所以但凡是到了包粽子的節(jié)日,我的奶奶定會拉我和姐姐去,先把包粽子的所有要件都備齊了。我小的時候,奶奶一只手指著我的鼻子一只手指著離我家不到十米的魚塘對我說:“不準到那邊去。”而奶奶總會在包粽子之前,帶著我到魚塘邊去采粽葉子。我自然是被命令了待得遠遠的看著,后來蹲在地上兩手托著腮兩條手臂都無聊的酸痛了,才央求也去采兩片粽葉子玩。
    蘇北魚塘水渠多,魚塘邊的蘆葦便成了包粽子的好葉子。離我家最近的魚塘只不過幾米,魚塘的斜坡上,繁茂蒼翠的葦葉在涼風里抖擻著,搭拉著尖尖的角,相互戳鬧著。我一頭鉆進葦叢里,揚起小手,揪住一片細小的嫩綠的葉子,一把扯下來,把蘆葦桿上的嫩皮也硬生生地拽了一大塊下來;我自覺得粗魯,于是便小心翼翼地把手伸向另一片可愛的葦葉,像是要活捉一只靈活的螞蚱似的,我把手輕輕放在葦葉的根部,往下一掰,“嘎嘣”一聲清脆的響聲過后,那軟滑的嫩葉便健健康康地被我抓在手里了。我掐掉尖兒,從細窄那一側(cè)開始裹,過程一個喇叭狀,便對著葦叢里背著一摞碩大葦葉的奶奶認真的吹了起來。
    奶奶采葦葉極專注,一棵高大的葦葉上,長滿了葦葉,而奶奶每到一棵葦葉前,便要左歪歪頭、又伸伸脖子,最后從那一片葦葉里迅速麻利地掰下極少的幾片來,扭過身去又到另一棵蘆葦前去,再晃晃腦袋,掰下幾片來。這樣采粽葉,我覺得慢到無聊,于是跟在奶奶后面,把一棵蘆葦?shù)娜~子全采了下來,于是那豐滿的蘆葦頓時成了光棍,奶奶一把搶過我手里的葦葉,拍在我頭上,一頓訓斥:“胡亂采什么,撿大的采,小的等到長大了再采,你把大的`小的都采了,人家吃什么?”
    采粽葉我不會,包粽子我自然更不會了。奶奶把粽葉帶回家去用熱水泡著,便淘米,白花花的大米一瓢一瓢地從缸里蹦出來,與緋紅的豆豆攪和在一起,躍進那個臉盆大的游泳池里,我迸濺的水花里,好似飄溢著糯米粽子柔美甜膩的香氣,讓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巴不得這雪白的大米馬上就能黏在一起,成為一個三角形的粽子,到我碗里來。
    包粽子之前的晚上,奶奶睡得早,第二天起得也早,吃得飽飽的。我從屋里把那一盆大米艱難地拖出來,挪到大門口。那裝粽葉的盆是我洗澡用的大盆,我躺進去只露個腦袋的超大型號的盆。我去奶奶屋里提了大凳子和小凳子,奶奶去拿了一塊長木板夾在粽葉盆上,于是奶奶坐在大凳子上,我坐在小凳子上,面對面的坐著,開始包粽子。
    我起初不敢碰粽葉子和奶奶左腳邊的大米,只兩手托著腮,咬著舌頭看奶奶包粽子。奶奶兩手從大盆里捧出一小捧水來,灑在木板上,然后左手伸到盆里,摸出一片已經(jīng)浸滿了水的粽葉子來,寬的那頭朝左,尖的那頭朝右,平鋪在木板上,用兩個大拇指撫平,然后又摸出一片來,貼在第一片葉子旁邊,這樣重復幾回,奶奶一共在木板上貼了八片粽葉子,一邊寬,一邊窄,像是一把折開了一半的扇子,奶奶又從盆里捧出水來,攤開大手從中間往兩邊壓平八片粽葉。奶奶甩了甩手上的水,伸直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夾住八片葉子寬的那一側(cè),右手捏住那尖尖的角,只那么一轉(zhuǎn)一擰,就像是變戲法似的把一個扇形的葉片擰成漏斗狀,又手夾住那錐形漏斗,左手伸到腳邊的米盆里,撈出一小把米裝在漏斗里,又把手伸到米盆里,抖掉黏在手上的小棉粒,捏一個紅棗塞在米里,左手掂一掂,把米逗得直跳,又捏一捏圓鼓的地方,于是那墨綠色的葉子里,白的紅的隨性的扭動著,奶奶用右手把漏斗的帽子蓋下來,按在木板上,把那細長的尾巴分成兩條細長的繩子,于是我看得糊里糊涂地,那粽子就沉穩(wěn)地睡在了奶奶右腳的空盆里了。
    我舔了舔嘴唇,對奶奶笑笑,然后把手伸進粽葉盆里,抽出一片葉子來鋪在木板上,學奶奶一般鋪的整整齊齊的,這樣鋪了四片,我用食指和中指量了量,大底差不多了,我便沒有再多鋪,擔心兩支手指夾不過來,與是看著奶奶的手,也一手夾著,一手捏著,擰過來擰過去也沒有擰成一個漏斗,奶奶攥著我的手腕,只一掰,那四片小葉子便立即乖巧的變成的漏斗,我用兩手夾著,讓奶奶給我弄點米過來,然后也那么掂一掂,倒是把米給掂了出來,我把剩下的米胡亂用粽葉子過載一起,最后也沒有綁成三角狀的,我滿心歡喜的把自己包好的粽子送到盆里,還沒有順利放進盆里,那米便都齊刷刷排好隊從那縫隙里鉆出來了。
    奶奶一直不停地包,周圍的人漸漸得多了起來,鄰居湊上來看看生活:“包這么多,吃的完嗎?”奶奶笑笑,仍舊邊包粽子邊說:“他爸媽來家了,得多包點,多了還怕吃不了嗎?吃不了挨家挨戶分,不怕吃不了?!比硕夹α?,我也跟著笑,然后就和同齡孩子去打鬧,問他們家有沒有包粽子,沒有就來我們家吃。
    我看奶奶包粽子的時候,奶奶一片一片地鋪葉子,竟鋪了九片,我說奶奶你多鋪了一片,奶奶說:“包個大的給你吃?!蔽翌D時興奮起來,指著紅棗說:“我要兩個紅棗?!蹦棠贪阳兆影梅蚀?,填了三個紅棗,我害怕別人搶了我的粽子,于是把這個粽子放到另一個盆子里,然后做了標記。包到下午,粽子終于摞滿了三個盆,白花花的大米真的成了綠色的了,我急不可耐地讓奶奶趕緊煮粽子,奶奶說:“要晚上悶一夜。你先去打個電話給你父親母親,看什么時候到家?!?BR>    晚上奶奶便起鍋煮粽子,我和姐姐去公路上接帶了一堆行李的父親母親,回來的時候,粽子已經(jīng)下鍋了。奶奶坐在火爐前,邊劈木頭,邊往鍋底塞,火舌從鍋底崩裂開,躥舞出幾道火紅,鞭策著黑乎乎的鍋底。那黃色的木蓋下,不停地冒出輕軟的白氣,混雜著大米紅棗和粽葉子的香氣,筆直地往上涌,抬起頭時,一層灰白厚重的霧壓下來,我鼓足一口氣,使勁地吹,于是那霧像是被我戳了個窟窿一般,有瞬間合上了。我拉著父親母親來說:“這里面有一個最大的粽子,有三個紅棗,不許跟我搶?!?BR>    晚上是沒有吃到粽子,直到第二天一大早,我起床的時候,粽子已經(jīng)上了桌。沒有來得及洗漱,我便蹲到凳子上,拿著筷子等著。母親讓我去刷牙洗臉,否則不給我大粽子,于是我極不情愿地洗刷好,再蹲回桌子前,一個碩大可愛的粽子已經(jīng)安安靜靜地躺在我的碗里了。略黃的白色皮膚上,鑲著幾顆圓潤的紅珠,我把鼻子湊上去,使勁地聞著,清棉的香氣像是細柔的綢布一般劃過我的臉頰,我抓起筷子,插進粽子里,舉起來伸到嘴邊,一口咬下一角,再咬去一角,順帶著把最后一個角也給咬了,于是三只角在我的嘴里,像是軟糖一般甜膩。奶奶搶過我手里的粽子,放回碗里:“哪有這么吃的。”母親用筷子把我的粽子一塊一塊地夾開,露出三顆紅棗來,又抹了點紅糖,對我說:“吃吧!”我仍舊是用筷子插在那小塊兒的粽子上,一口吞進嘴里,那紅棗比那三只角甜多了,沒一分鐘,碗里便沒了,于是奶奶便又剝了粽子,剝了一半,讓我拿在手里吃。
    母親把粽子鍋里煮的棕白色的鴨蛋剝了殼,送到我嘴邊,那鴨蛋竟還是兩個蛋黃的,我便像是吃了這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一般,鼓著圓滑的肚子便跑了。
    早早得吃過粽子,我便與奶奶一起去分粽子。每家也都包了粽子,奶奶只分十來個與人嘗嘗,又換回三兩個來給我當場解決掉,于是這樣分來分去,我的一天三頓飯,幾乎全是粽子了。
    我是到了二十歲的時候又開始吃粽子了,那粽子倒是花哨的很,有蛋黃、肉、香菇,味道也很特別,是在超市里買的,那時候我的奶奶已經(jīng)去世七八年了,這期間我都沒有吃粽子,也無暇去在意端午節(jié)這樣的日子。既沒機會認真地看人包粽子,也沒有機會認真的吃粽子,而我也已經(jīng)不是留守兒童了,更離了龍窩村的魚塘,住到了水更多魚更多的海邊,然而卻一棵蘆葦也見不著。
    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完全提不起吃粽子的心思了,倒是懶于去吃,更是吃不出那味道了,按說我現(xiàn)在吃到的香菇肉粽該是很美味的,要比紅棗米粽味道要好,然而我仍是沒有想吃的欲望,更沒有蹲在凳子上,用筷子插起來吃。沒了認真看奶奶包粽子的過程,也沒了吃一臉粽子米粒的任性了。
    我終究還是個農(nóng)村人,于是我離了龍窩村,也就忘記了端午節(jié)。所以說那粽子,也還是多少年前,我奶奶包的紅棗米粽好吃,尤其是一家人看著我吃三個棗的,比一個棗的甜得多了。
    端午節(jié)散文篇七
    題記:有一種習俗,生長在靈魂處,任歲月遷移,依然不改當初的模樣,因為那里有父母的身影印在了兒時記憶的深處在最溫暖的時光。
    站在歲月的明媚,輕拈著光陰的命脈,淡著絢麗的色彩,在盛夏焦灼的靜待中,一束比夏更濃的情,執(zhí)意演繹著一場足夠的精彩、熱烈的來了,灑潑著濃濃情懷,端午節(jié)。我知道,這種深入骨髓的隱痛,來自時間深處的召喚,一個背負著深重苦難,行走了兩千多年的節(jié)日,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存在,尋找一個答案。
    端午的由來,有著許許多多不朽的傳說,有抱石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忠貞之士伍之胥,到東漢之女曹娥,都在民間流傳著。
    而生在北方關(guān)中大地的人們,端午節(jié)才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的開始。黃瞪瞪亮瑩瑩的油菜堆集在場上,菜角里包裹的里黝黝的小珍珠散落在場間滿眼烏黑,在太陽的照耀下黝亮黝亮。成熟的小麥低著沉甸旬的麥穗,在微風的搖曳中翻滾的著金色麥浪,來來往往的人們,戴著一頂頂黃色的草帽,迎著炎炎烈日穿梭于田埂之間,顧不上擦拭臉上的汗水,有的揮舞著銀鐮,生龍活虎,熱火朝天,成片熟透小麥齊刷刷在閃閃的刀刃下躺倒在地上,金燦燦的麥穗映襯著人們歡欣的笑臉上。有的深一腳淺一腳的緊緊跟隨收割機后面,有的在田間地頭等著滿倉而歸的收割機,滿臉的灰塵和汗水也掩蓋不住歡欣鼓舞豐收的喜悅,赤銅色臉上平日里的愁緒也被褐黃色的麥香淡化,淺露出燦爛的笑意。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歲歲年年端午情。今天又逢端午,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種樸素的思想,一縷純潔的情愫,一種濃濃的情意,仿佛又見父親踩著露水的草地,在我家坡坎上割艾草的背影,母親打半夜起來熬油羔、做香包、做花花繩的身影,我又聞了艾香,又想到那甜甜酥脆的油糕。
    陣陣油糕雞蛋香,艾葉插門廊,花花繩拴避邪魔,香包熏香飄。小時候家里窮,根本沒有錢去買米做粽子,但到了端午節(jié),母親總會用她自己的方式叫我們過好節(jié)日,她會提前用紅、黃、蘭、黑、白等色的線合擰在一起,母親說這是花花繩,能保佑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見了手上、腳上纏著花花綠綠的花花繩都會離得遠遠的。一般都還在我們熟睡的時候就系在我們的手碗腳碗處,在衣服的'袖窩處縫掛上親手做的香包〈我們叫熏火蟲〉,母親說戴上它能防止蚊蟲叮咬,香包的香料都是母親親自選的小茴香、大香及上年的艾香等香料,然后碾碎再縫在香包里,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彌久留香,像從未走遠。并在節(jié)前的晚上就和好了做油糕的面,備好黑糖、青紅絲,等我們起來時,熱騰騰的油糕,一碗香味四溢的合包雞蛋湯就做好了,那種飄著蔥花、香菜的蛋湯,至今想起來都讓人饞。
    父親則在黎明的時候去采割艾草,有一年,父親叫我跟著他去割艾草,路上我問父親為什么要起的這么早,今天要采割呀,父親說今天割的艾草,草花未開香最濃,這個時候去因草上的露珠還在,采割的艾草因露水的浸潤留香會更長久。還給我講了割艾草、掛艾香驅(qū)災避難的傳說,父親說“從前,有個叫黃巢人,殺了好多人。一天,他決定去屠殺一個村莊,但想起那個村子有個人曾救過他的命,于是,他來到這個村子,找到他的救命恩人,讓他在自家門口掛個一把艾蒿做標記,他回去告訴手下,門口掛放艾蒿這家不能殺,其余全殺。黃巢走后,這位好心的人,告訴了村子所有的人家在門口放掛上上一把艾蒿。待黃巢的人來后,看到村中家家門口都掛放著一把艾蒿,這些人看到后離開村子,村中人因此避去了血洗之禍。從那時起,每年端五節(jié)早晨,家家門口都放一把艾蒿。以驅(qū)災避難”。直到多年后我才在書本里看到了這個傳說,想那不識字的父親記的這些,一定是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就像今天的人們,早己不再為吃不到粽子而無米發(fā)愁了,但我們似乎正缺失了什么,這種缺少讓我們一直走來,一直找尋。
    端午,是一種的傳統(tǒng),更是一種情懷,它厚重而堅固。我們已經(jīng)到了雖是節(jié)日但人們卻不再以為是過節(jié)日的時代,而時光帶給人們的早已失去了節(jié)日的祥慶和喜悅的同時,是否也該尋找已經(jīng)缺失懷舊和信仰中那種博愛、仁厚,不要忘卻己有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忘記已傳頌了千百年愛國的傳承。
    一個節(jié)日,因為收留了偉大詩人的高尚魂魄,而內(nèi)涵充溢。也許這就是節(jié)日,這就是端午節(jié)吧!但愿我們都不要去想那個時光,可當明天變成了今天成為了昨天、到最后成為記憶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之中,我們都被時間推著向前向前的走,節(jié)日也許就成為我們最為重要的記憶。這種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詩人余光中所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更是對祖國的赤誠。
    而在我的心中,還是早前那個早晨,陽光暖暖的照在了小小窗戶上,微微的細風搖曳著樹枝,鳥兒嘰嘰喳喳的叫著,還在夢醒之中、蒙蒙朧朧的時候,母親用圍腰布揣著一個小小煮熟的雞蛋,給我說今天是端午節(jié),父親正抱摟著艾草跨進門簾的時候。
    感謝屈原,讓我們銘記這個日子,既有對古文化的追溯,同時又承載著啟迪后人的使命,感謝這個節(jié)日,讓傳承在我們?nèi)松谐蔀橐环N美好的回憶和向往,愿這朵傳統(tǒng)的奇葩之花在中華大地綻放更加的美麗。更愿在每個端午節(jié)時,我們不要忘親情,親人,忘了真實的自己,情系粽香,粽香傳情,世代永遠?;蛟S如此,節(jié)日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眼角晶瑩的淚珠,不僅僅是疼痛,更是幸福的抒寫,相約的美麗。
    端午節(jié)散文篇八
    天氣轉(zhuǎn)暖,溫度升高了許多,石榴樹開始在枝頭炸開一朵又一朵花。“梔子花啦,白蘭花啊,要不?”一串如歌似的叫賣聲飄在大街小巷,賣花姑娘的周邊彌漫著梔子花、白蘭花特有的清香。大嫂買了幾朵梔子花,頭上插一朵,身上別一朵,在家中蚊帳上也別上兩朵,呵呵,到晚上,別提帳子里的香氣有多濃。哦,又快到端午節(jié)了。
    節(jié)前兩天,我們這里家家要買來生長在高郵湖邊的蘆葉——粽箬葉子,用翠綠的粽箬葉子把雪白的糯米裹成粽子。裹出的粽子特色紛呈,就食材上分,有鮮肉粽、咸肉粽、赤豆粽、蜜棗粽和普通的白糯米粽等等。從粽子的形狀上分,有四角粽、蹺腳粽等。粽子裹好后,每兩只聯(lián)結(jié)在一體成為一對。到了煮粽子的時間,家家戶戶散發(fā)出陣陣誘人的粽葉清香,把整個小城染透,用“香噴噴”這個詞來修飾端午節(jié)是最恰當不過了。
    端午節(jié)這天,小城許多人家的大門上要插上蒲草和香艾,用來驅(qū)邪。母親要給孩子的手腕系上五色絲線編成的“百索子”,用來避邪護身。民間有“六月六,百索子拋上屋”的歌謠。“百索子”一定要拋上屋,而不能隨意拋棄。據(jù)說在六月初六這天,拋上屋的“百索子”,會被等候的喜鵲銜去,用于在銀河之上搭起彩橋,讓牛郎織女過橋相會呢。小孩的脖子上,還會掛著母親頭一天晚上用彩線編成的網(wǎng)兜,網(wǎng)兜里裝著一只煮熟的綠殼咸鴨蛋。
    做飯的時辰,戶戶菜香四溢。在我的記憶中,一年中節(jié)日的菜肴,除了春節(jié),就數(shù)端午節(jié)菜品豐富,也更有特色。這天的菜有“十二紅”,這是我們揚州的傳統(tǒng)菜式。一般有:炒紅莧菜、拌萵苣、拌涼粉、拌黃瓜、鹽水毛豆、糖漬西紅柿、燒黃魚、炒河蝦、炒黃鱔、紅燒肉、紅燒鵝和流淌著紅油的咸鴨蛋等等。
    中午,不客氣地熱起來的太陽當頂照著村子。家家圍著八仙桌吃飯,大人們喝著雄黃酒,戲說著許仙與白娘子的千古傳說;孩子們的兩只筷子像長了眼睛似的,瞄著炒黃鱔的盤子,夾著香軟的黃鱔脊背直往嘴里送。一家人直吃得滿面紅光、酒足飯飽。
    飯后,家長還會帶著孩子去浴室洗艾水澡。巧的是,在端午節(jié)這天泡艾水澡,到了盛夏時節(jié)即便受了暑氣,身上也不生瘡皰。所以端午節(jié)前后三天,郵城大大小小的男浴室,都會打出“艾水澡”的招牌,前來沐浴者不少,一個個唱著歌兒來去。
    在我的記憶里,端午節(jié)就是一頓香噴噴的甘美豐盛的家宴,以及一些驅(qū)魔避邪的故事,還有搬運工人在古運河賽龍舟時吼出的震天號子……久遠依稀,像一個不散的夢,年年五月初五,如約而來。
    端午節(jié)散文篇九
    這是記憶中飄香的端午,放在心里溢滿了馨香,今兒把艾香散飛,凝成一只粽子,化作漫天的思念。
    ——題記。
    青青艾香飄端午,濃濃情思粽是情。此情此景九州同,萬家歡樂樂萬家。
    端午時節(jié)梅雨紛飛,龍舟競渡江河湖海。急鼓聲聲震天響,萬水千山“粽”是情。一年一度的龍舟節(jié),粽子節(jié),在中國神州大地各處沿襲上演。端午趣事,還是童年時最為好玩,我的思緒又隨著粽香,回到了歡樂的兒時記憶深處。那里有我可愛的家鄉(xiāng),歡樂的童年往事。艾葉青青門前掛,粽香濃濃四處飄。憶起童年家鄉(xiāng)事,幾多歡樂幾多情。
    每到端午,在我們家鄉(xiāng),那天,家家戶戶都是要在門前掛上青青的艾葉菖蒲和別的叫不出名來的青藤避邪祈福。我們小孩子們最為高興,因為可以名正言順地為家里做點事啦,我們成群結(jié)隊,興高采烈地上山采青,把那一簇簇綠色青翠的散發(fā)著草木清香的艾葉菖蒲等青藤采下來,順手用一根青藤綁起來,扎成一小捆,拿一根樹枝或竹枝穿插著,兩小伙伴一組,快樂得像只小白兔般,一蹦三跳地往家中趕。然后把摘來的艾葉等青藤分了,因為不夠高,拿上個小板凳墊在腳下,把采摘的艾葉菖蒲掛在自家的門前,那綠色青翠的艾葉,散發(fā)著濃濃的植物天然香味,好聞極了。我們小孩子家家串門,看在眼里,喜上心頭,也為那些獨居老人家門前掛上一把青青的艾葉,以表節(jié)日的祈福。
    到了晚上,媽媽便要把白天摘來的艾葉、柚子葉、長命草等我不知名的葉子煲成水,用來給我們一家人洗澡以驅(qū)邪。在那時只覺得用這些葉子水洗澡很好玩味道很香,可沒想到可以驅(qū)邪什么的,只是晚上倒是沒有那么多蚊子咬我那稚嫩的皮膚了,哈哈,睡覺也香甜了。這種傳統(tǒng),到今天媽媽每逢過年過節(jié)的,都會像以前那樣,到青草涼茶鋪買來給我們弄葉子水來洗澡。只是現(xiàn)在遠離了鄉(xiāng)土,沒有了以前的那種采摘的樂趣了。童年端午樂趣,也唯有在夢里依稀了。
    端午節(jié)還有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那時我們家鄉(xiāng)人包的粽子,不像今天那么多種類,只有那種純純的家鄉(xiāng)口味,唔,特別的香,是用山上的一種叫“蚊驚”的植物燒成的`灰做成的灰水和在做粽子的材料里。做成的粽子,味道獨特,輕咬一口,滿齒噙香,透著自然的草木清香,這是家鄉(xiāng)的味道,愛極了。如果你偏愛吃甜點,則可剝了粽子,輕沾白沙糖,又是別有一番風味。
    還記得我奶奶,最愛吃這個粽子了,那時,我們一家圍著奶奶團團坐著,嘴里邊吃著香甜美味的家鄉(xiāng)粽子,邊聽奶奶絮叨著南湖老家鄉(xiāng)的往事。奶奶也懷念舊時往日,只是老家鄉(xiāng)南湖,因筑了水庫,已成了泱泱的水之國。據(jù)我奶奶說,她的媽媽,也就是我們的太婆婆了,一到端午,也是忙里忙外的,給兒孫們包上美味的粽子。居然還有咸蛋肉粽子,我爸爸小時候吃過,據(jù)說可香了。輕嘆一聲,奶奶輕咬一口手中的粽子,眼光微微閃著淡淡的幸福,仿佛在吃著太婆婆當年香香的,無可替代的粽子了,引得我們也直流口水。粽子還是粽子,只是吃在嘴里,心里憶念著已故去的親人,那永留人世的血脈親情,在這個粽香飄飄的端午節(jié),有著濃濃的思緒飄著,天上人間粽(總)是情。
    奶奶也會給我們講端午節(jié)的故事,說農(nóng)歷五月五端午節(jié)也叫端陽節(jié),我們家鄉(xiāng)習慣叫五月節(jié)。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記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據(jù)說,屈原是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終生憂國憂民,卻屢遭排擠陷害。一紙《離騷》,滿腹經(jīng)綸,終化泡影。最后,詩人竟魂歸汨羅江。后來,為記念屈原,端午節(jié)也叫“詩人節(jié)”。
    猶記得前些年,和父母同住的時期,一到端午節(jié)前,家門前那條清清的新豐江水,就會隔水傳來,那鼓聲陣陣,吆喝聲聲,“咚咚,一二,咚咚,一二”的齊聲同氣的劃漿聲勢。那漂流在江河上紅的,黃的色彩鮮艷的龍舟隊伍,在記憶的長河中,永遠難忘記。有一年賽龍舟,天空飄灑著龍舟水,爸爸帶著我們,奔走在沿江路,追著龍舟跑。龍舟在水上,我們在岸上,觀眾無數(shù),都在隔岸吶喊助威。盡管天空還飄灑著雨,我們亦不管不顧,只為這一年一度熱鬧的端午龍舟賽。
    中國的端午節(jié),有著濃濃的歷史文化,神舟大地上,在端午節(jié)前后,便有著濃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風味。端午節(jié)對于我,也有著別樣的情懷。懷念家鄉(xiāng),懷念親人,似乎總是在特定的節(jié)日里更加的浮現(xiàn)在眼前,鑲嵌在心里。
    飄雨的端午,飄香的端午,在今天,又飄來了端午時節(jié)的快樂往事,原來美好的事物在我記憶深處從不曾失落,就像那串掛在家鄉(xiāng)門前的艾草青青還有那家鄉(xiāng)獨特的粽子飄香……在我的記憶長河里永遠都是鮮活的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艾草青青,粽香濃濃。情思飄飄,思憶綿綿!最是一年端午香!在這個飄香的節(jié)日,每座城,每顆心里,都溢滿了濃濃的端午節(jié)味道,在此,祝福親朋好友們端午節(jié)快樂!
    端午節(jié)散文篇十
    端午將至,大街小巷,有很多大娘和大嫂們,她們面前的木架上、地攤上,均懸掛著五顏六色、形態(tài)各異的五彩香包、香囊和五彩絲繩等飾品與掛件,無不吸引著過往行人的眼球。超市里琳瑯滿目的粽子、綠豆糕等禮品盒,應有盡有。菜市場里,有的攤位上,不銹鋼大盆里,碼放著許多扎著各色線繩的粽子,以區(qū)別里面裹著的餡兒;還有的攤位上,則是支起油鍋,只見熱油翻滾,黃燦燦的油糕就被夾起,架在了鍋旁。哦!夏風輕輕地吹過,香包的幽香,粽子的清香,油糕的噴香,全飄進人們的嗅覺里,勾起人們極強的購買與品嘗的欲望,便會不由自主地掏起腰包,以解其欲和口饞。但是,在端午節(jié)的那天最讓我不能忘懷的是那野生的艾葉草。它氣味芬芳,香味濃郁,且是那么的特別,那么的淡定。它不顯富,不顯貴,不奪寵,與世無爭,即使被當作節(jié)日的必需品賣,也是一大把才一、兩元錢,可謂是“賤”草!但別忘了,在北方端午節(jié)的那天,可是家家戶戶都離不開哦!
    我曾記得,那時還在故鄉(xiāng),人們盡可能的早起,出門、上山、爬坡去尋找它,撥開荊棘雜草,割下帶著晨露的艾葉,盡管褲管被露水打濕了,但如果尋找到高而粗壯的艾葉時,割艾人的喜悅之情便油然而生,喜上眉梢。多少年來,每當端午節(jié)來臨時,不管我走到那里居住,很多次節(jié)日的清晨,等到我起來打開房門時,一股艾葉草的芬香撲鼻而來,啊!過節(jié)了,這一定是樓下或?qū)﹂T的鄰里送來的,那一刻,只覺心底溫熱而起,感動不已!
    五月的端午,只見家家戶戶的門框和窗臺上,都懸掛或是擺放著,那綠中泛白,散發(fā)著特殊的香味艾葉草,有了它,節(jié)日的氣氛立顯出來,有句民諺這樣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用以驅(qū)瘴。但是,自古以來,有關(guān)端午節(jié)的粽子傳說很多很多,但對艾葉的傳說也僅限此民諺了,但我要說:端午節(jié)離不開它,沒它不為此節(jié)!
    艾葉草,春夏秋冬,它可以生在崖畔上,也可以長在田地邊,沒有肥沃它也長,土地貧瘠它也長,四季輪回,它自生自孽……但大千世界,萬物生靈,天地之合,即生此物,便有用之。
    很多史記上都有艾葉的記載:如《別錄》中:艾葉,主灸百病?!侗静菡分校喊~,能通十二經(jīng),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于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還有其他方面的論述: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制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因此,看起貌不驚人的山野之草,竟然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對人類有作為,所以它不是賤草哦!
    年年歲歲,大地輪回,我愿五月的端午,艾葉飄香……。
    端午節(jié)散文篇十一
    對于節(jié)日的印象在我已是很模糊了,常年在外的奔波,為的是能讓日子往好處奔,人也活得能走到街上去,常常把時間就給淡忘了,只是某月某日某一節(jié)日的到來亦或是已經(jīng)過去,我才恍然明白,這已是該過端午節(jié)了。
    在我的印象中過節(jié)大多是孩子們喜歡的事,因為我小時候就喜歡過節(jié)。
    記得那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那一年的端午節(jié)我們院子上屋的來友哥要結(jié)婚了,那幾天整個小院像是沸騰了,全院所有的人都在忙碌著,就連街上的四鄰也前來幫忙,最熱鬧的還算是我們這些不干活白吃白喝還鬧事的孩子們,在我的印象中那幾天真的比過年還要熱鬧。
    大人們一大早就開始忙碌起來,有包粽子的,有做綠豆糕的,還有炸油糕的,大人們一見到我們孩子就往我們的身上掛一個香包,有幾次我們幾個孩子為了那個香包香,那個香包好看而鬧得不可開交,大人們不管我們的吵鬧,看著我們只是在一旁笑,但他們的手腳是不會停下來的。
    前來道喜的人們擠滿了我們的小院,不管是大人和孩子來的都是客,最讓我們這些孩子們高興的事,那天來了很多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剛開始大家還比較拘束,一旦玩熟了,那些孩子比我們更加的能瘋,我們很快和他們成了好朋友,有幾個孩子在分手告別時哭的哇哇的,大人們只好留一兩個孩子在小院過夜,幾家的孩子都在搶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到他家去住,這時的大人們笑得更加的開心了。
    我那是時搞不清人為什么要結(jié)婚,端午節(jié)剛過不久,我們幾個孩子就問大人,來友哥什么時候還結(jié)婚呢?大人們說:人一輩子只能結(jié)一次婚,你來友哥不再結(jié)婚了,那還有誰要結(jié)婚呢?大人說:你們問誰結(jié)婚干什么,結(jié)婚就有好吃的,好喝的,還有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和我們玩,大人們笑著逗我們說:等你們長大了就可以結(jié)婚了,我們就問大人:我們什么時候長大,我們什么時候能結(jié)婚。
    在我的印象中,那時的人們前來道喜,大多有前來幫忙的意思,禮品的`多少都不會受到人們的恥笑或非議,特別是人們一見面時的道喜場面顯得更加的融合,親切,吉祥。就如同大家是一家人似的,我每每想來心里總有一種難于言說的留戀,那情景在我已是很久遠,很久遠的事了,就如同已故的親人們,我只能想念他們,而永遠也見不到他們一樣。
    我記得那天的晚上,來友哥的爸爸還給我們這些孩子們講起屈原的故事,也許我是從那時起喜歡上了屈原,后來又喜歡上了屈原的(橘頌),特別是經(jīng)過郭沫若改編的新橘頌,更使我永遠記住他。
    輝煌的橘樹呀。
    枝葉紛披。
    生長在這南方。
    獨立不移。
    綠的葉。
    白的花。
    尖銳的刺。
    多么可愛。
    圓滿的果子。
    由青而黃。
    色彩多門么美麗……。
    我一遍遍默記著,在心里一遍遍朗誦著,一直伴我走到了今天,這也許就是我心中的端午節(jié)了,一個久以記在心里,又很少拿出來在看一眼、想一回陳年舊事了,但在我把它當成一種正經(jīng)的事來看的,在美好的過去也會被忘記的。
    端午節(jié)散文篇十二
    輕輕的風,輕輕的夢,輕輕的晨鐘暮鼓;淡淡的云,淡淡的淚,淡淡的朝思暮想;默默的憶,默默的念,默默的魂牽夢縈?;厥琢髂辏麎舾∩?,一些絢爛一些惆悵,一半歡喜一半憂傷,經(jīng)年重逢,若念若離,香箋小語,落字成殤,一段段回憶如殘葉隨風飄落,落在我肩上,落盡我眸中,拾起一段回憶,卻拾不起那遺落在風中的經(jīng)年,將那抹剪影,定格于歲月的流年中,悠遠,綿長。
    和著淡淡的月光,繾綣在夜的情韻里,思緒,宛如一朵小花,慢慢開出了微妙的心事,是誰在午夜用靈魂相依相暖?紅塵如煙,蒼茫天地誰可鑒?深情似夢,愛恨離散幾相逢?相遇如花,誰為誰傾盡天下?與君化蝶,醉過風花月兒圓。誰的回眸,香染了半世浮華;誰的守候,等成了各安天涯;誰的轉(zhuǎn)身,褪盡了相遇繁華,時光消逝了深情,歲月蹉跎了韶華,那瞬間絢爛的花期,不知傾覆了誰的美如花。很多往事,漸行漸遠漸生涼,念起一些人,一些事,當所有的痛,所有的傷,所有的不甘,都不敵手中一杯暖茶、嘴角一絲淺笑時,念起的一定是故事的美,人的好,愛的真。
    歲月如歌,心情如花,總有一份情,讓人總不能忘卻;總有一段緣,詮釋人生遇見。美好就像一杯酒,歲月的沉淀,經(jīng)久的佳釀,永遠的醇香,回想起便會醉了,既使有時感傷得想要落淚,但淚花里有苦澀也有甜蜜的笑意!在默然而沉寂的時光里閃著永恒的美麗。常常會累,也常常會心情浮燥,常常在一些早已老去的回憶里念念不忘;常常因為將心情投入了哪段文或者是哪首歌而引發(fā)了些感慨,也很容易陷入別人的情緒或別人的故事,所以,也總是絮絮著些許憂傷。
    倚著夜光,沐浴春風中清新淡雅,懷有詩一樣的心情,任由思緒與花瓣隨風飛揚,夾帶著一點點縹緲的心事以及幾分刻意的傷感,依水而歌,依風而逝。一直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個在生活中很懶散而隨性的人,可對待感情卻有著極致的細膩與敏感,多愁善感卻又固執(zhí)己見,常?;煜爽F(xiàn)實與夢境之間的差距,常常迷失在真與幻的邊緣,常常感傷在記憶里,走不出心的荒濛。
    那滴滴凝淚里,或許微蘊著似有還無的一抹淡淡的相思,或許盈滿了紅塵中那已化為輕煙的往事。蝶戀天涯,遷移一季,守望一季,對影兩相忘,愛不為情生,璨璨淚雨下,流年,殘惜,終究太多的痛,繁花,沒落,終究逃不過惆悵!筆生花,淺痕暗,書素墨,帶箋妝,眼眸含淚,笑靨冷殘,輕斟淺醉,虛弱的筆,依舊為你,填補斷句殘章。纖指滑過靈魂的憂傷,多少深情未了,多少笑淚飛揚,驀然回首,惘然一夢,傾盡一生溫柔與詩意,惘然回顧中,卻早已遺失了你。
    多少事,盡塵埃,悵然看花隨風去,似把離愁歌一曲,了卻思緒,驀然,風又起,亂了青絲,斷了思意,是不是每一場繁華到最后都會以黯然收場?是不是每場盛宴到最后都會有一曲斷腸的殤曲?是不是每一位知心的知己到最后都難免會陌路?我仍在執(zhí)念著對你千絲萬縷情,徒留在文字間的那抹孤單的身影,美麗的讓人憂傷,而你,可曾看見,淡絹濃墨那渺渺的思念。
    銀白色的月光灑滿了夏夜,墨染了一池的悵惘,漸濃,微涼,滿地殘花堆積,不知何處惹相思!將一席憂傷寫盡。我用沾著春雨的筆墨寫歲月花開,一段塵緣,風月輪回,僅一筆,就寫進昨日的風煙,然后,看浮華萬千都悉數(shù)遠去,一顆心,平靜安好,通透清遠,誰能執(zhí)守一顆心,直到永遠?誰愿牽一人手,走過滄海桑田?一直盛開在我的字里行間,明麗著心里永恒的春天。
    執(zhí)筆無言,縱雙目滯情欲語曾知,獨留嘆息相回,卸下一身的繁華,刺痛了夢里花香,惹了一身惆悵,空留一生回憶,無眠了多少夜,又付了多少枕間相思,如癡,如醉,醉相忘,何當纏眷,堪憐午夜,疏影話凄涼,千年緣識,今生情惆,載不動,許多愁,欲語淚先流,在不老的夜里,串起你溫潤的片言碎語,折疊成文字,鋪襯今夜的彎月,一種情緣只能遙寄夢里,而我,化成夢里的蝴蝶,在瘦長的月光中等待黎明的瞬刻,共舞。
    凝眸思遠,月瘦星稀,冷風過,單衣不奈五更寒,誰的情思在夜色中沉寂,搖曳了夢里繁花空等誰記起?欲語淚先流,滿腹相思對誰傾!在這端午節(jié)的午夜時分,雖然我的心,那么傷、那么涼,卻依然。端午情節(jié),多少相思醉。
    端午節(jié)散文篇十三
    現(xiàn)在,我已記不清以前的端午節(jié)是咋過的,今年的端午節(jié)顯得很揪心、很疲憊、很傷感?;蛟S心力憔悴的緣故,或許是瑣事繁多的緣故,我顯得很迷茫、很困惑,竟然不知道自己該干些什么,我是誰,我要干什么,我為誰活著,人生到底有什么意義,我無法詮釋,只好付諸筆墨,傾訴心聲。
    端午節(jié)那天,我特地起個大早,悄然喊醒了熟睡的妻子,我不敢高聲語,因為怕吵醒了熟睡的孩子。我決定去地里拾柴,家里一般的事都是我說了算,我說干啥就必須干啥。我也不知道自己為啥那天這么勤快。妻子極不情愿的起來了,半路上我們還吵了一架,我傷心極了。原本以為妻子不會來地里了,當我汗流浹背的時候,妻子來了。我們彼此沒有言語,默默干活,把那些柴一點一點的剁碎,一點一點地放到車子上。伴隨著機械的運動,斧頭、剪子的飛舞,我的心也在飛揚,思忖萬千。
    我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妻子,想到了兒子,就是沒有想到我。父母快60歲了,他們還在為生活奔波著,為我,為這個家,操碎了心。父親是高血壓,經(jīng)常吃藥,還常常給人干活,掙些錢,為家里增加收入;母親有頸椎病,總是在周末我回家的時候,為別人打短工(孩子我照看,她出去打工),掙些零花錢,補貼家用。而我月工資很有限,自己要吃飯,還要還房貸,日子過的緊緊巴巴的。兒子才四歲,今天剛剛過四歲生日,兒子是個好孩子,我很愛很愛他。常常我在抱著兒子的時候,想到父母當年抱我的情景。這也許就是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吧。
    我想到了自己的病。自從得了慢性前列腺炎以后,我吃了3個月的中藥,加強鍛煉身體,現(xiàn)在瘦了20多斤,身體恢復的很快,也能上班了,這是壞事也是好事,壞事是疾病花了我2萬多元,好事是我認識了鍛煉身體、保養(yǎng)身體的重要性。很感謝在生病以來,關(guān)心關(guān)注我的所有朋友。
    我想到了自己的債。現(xiàn)在,我背負著疾病所欠下的外債、買房所欠下的房貸,自己還要生活,還要養(yǎng)家,還要裝修房子,很多人說我很摳門。是的,自從買房子之后,我和朋友漸漸疏遠,和家庭漸漸疏遠,和妻兒漸漸疏遠,關(guān)心少了,關(guān)懷少了,關(guān)注少了,多的只是惆悵,只是無奈,只是獨斷和孤單,我把自己封閉起來,做了一個繭,包裹了自己。
    我想到了自己的工作。我只是一個工作狂。把自己融入到工作中去,把自己獻給了工作,把身體獻給了工作。盡管我現(xiàn)在什么都不是,可以說一無所有。我有的,只是激情,只是狂熱的心,不老的心,不死的心。古人云,知恥而后勇,我也是這樣的。盡管前路迷茫,我還是要勇敢向前,永不退縮,為家庭,也為生活,更為自己健康活著。
    我想到了妻子的嘮叨。妻子的嘮叨似乎有一次回蕩在耳旁:“你慫本事都沒有,叫你辦個低保,你辦不成;叫你調(diào)個工資,你協(xié)調(diào)不下來;叫你給我調(diào)動個工作你調(diào)不成;掙錢吧,你又掙不了大錢,你能弄啥,跟你瞎了眼了。”其實,我只是一個小人物,一個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的小人物。每每至此,我都無語,此時無聲勝有聲,我覺得無語是最好的回答。
    父母為我的房子問題一直在奔波,我痛苦、我傷神、我無語。端午節(jié),本是娛樂休閑的假日,而我和妻子,頂著烈日在地里揮汗如雨,只為了家里能多一些柴火、多一些旺氣。我不知道,一個農(nóng)民的娃娃,到底能干啥,到底能干成啥,到底路在何方?我無語,頓時覺得好困惑、好無助、好傷感。
    端午節(jié)就這樣結(jié)束了,我在單位值了一天班,在家和妻子拾了兩天柴。寫了這么多,也不知道自己寫了些什么,這或許是一個而立之年男人的困惑吧。
    男人,有時候也是很脆弱的。其實,男人更需要被關(guān)愛、被關(guān)注、被關(guān)心,特別是上班族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