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通用15篇)

字號:

    總結可以讓我們更加明確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從而做出更好的決策。要寫好關于這個分類的內容,我們需要傾聽和理解不同人的聲音。以下是一些關于總結寫作的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寫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資料。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一
    1、使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經歷度量三角形邊長的實踐活動,理解三角形三邊不等的關系。
    3、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培養(yǎng)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讓學生樹立幾何知識源于客觀實際,用于實際的觀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懂得判斷三角形三條線段能否構成一個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決有關的問題;
    一、聯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或表面是三角形?請收集和拍攝這類的圖片。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三角形的。展示學生收集的有關三角形的圖片。
    2播放錄像。
    師:接下來來看老師收集的到的一組有關三角形的錄像資料。
    3導入新課。
    師:我們大家認識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來簡單,但在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用處,看來生活中的三角形無處不在,三角形還有些什么奧秘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三角形的認識)。
    三、師生互動引導探索。
    1活動。要求:(1)每個小組利用教師事先為其準備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條線段,利用這三條線段擺一個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個小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組擺不成的。)。
    2學生拼圖時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請同學一起來觀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圖案(展示學生所擺的圖)。
    師:那你認為怎么樣的圖形才是三角形?到底這幾個圖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學們可以從書上找到答案!請學生閱讀課本的內容。
    板書:三條線段圍城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斷圖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斷:下面圖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師問:除了三角形概念,書中還向我們介紹了什么?
    (2)三角形表示法;
    1課件出示自行車、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圖片,為什么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決這個問題,下面我們先做個試驗: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教具,讓學生試拉它們,并思考,你發(fā)現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邊形不變形,應怎么辦?試試看。
    4那些物體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為什么了嗎?三角形的這種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在今后學習數學的時候,我們應該多想想,怎樣把數學中的有關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1師:在我們圍三角形的時候,有一組同學的三條線段圍不成三角形,看來不是任意三個小棒就可以圍成三角形,這里面也有奧秘。
    2學生小組活動:(時間約6分鐘)。
    下列每組數是三根小木棒的長度,用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學生每回答一題后就利用電腦動畫進行演示:三條線段是否能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發(fā)現了什么?
    3學生探討結束后讓學生代表發(fā)言,總結歸納三角形三邊的不等關系。學生代表可結合教具演示。
    教師問:我們是否要把三條線段中的每兩條線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斷?有沒有快捷的方法?(用較小的兩條線段的和與第三條線段的大小關系來檢驗)。
    4得到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電腦顯示)。
    教師問: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那么,三角形的兩邊之差與第三邊有何關系呢?
    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下課繼續(xù)研究。
    6(1)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么?
    (由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然后電腦演示籃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長,以此來判斷步幅應有多大?)。
    7有兩根長度分別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長度為3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2)用長度為1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3)在能擺成三角形,第三邊能用的木棒的長度范圍是。
    四、反思回顧。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二
    教學目標:
    通常學習,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性,按角分三角形的分類,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的意義,并會正確地作三角形的高。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性和分類。
    教學難點:
    掌握三角形高的意義和畫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三角形的概念和特性。
    2、畫一畫:請你在紙上任意畫幾個三角形。
    3、議一議:請你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什么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4、(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得到):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封閉圖形叫做三角形。
    重點理解:三條線段、圍成、封閉這些詞的意義。
    看一看:三角形有()個頂點,()條邊和()個角。
    出示:
    (1)用力拉一拉,你發(fā)現什么?(三角形不會變形)。
    (2)說明:三角形的這種特性,叫做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3)請你說一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二、教學三角形的分類和高。
    出示一些三角形:
    (1)你能不能給上面的三角形分分類?并說一說你是根據什么來分的。(如果學生分不出,可做適當的`引導。)。
    (2)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得出:
    1、6一類:三個角都是銳角:叫銳角三角形;
    2、4一類:有一個角是鈍角:叫鈍角三角形;
    3、5一類:有一個角是直角:叫直角三角形。
    (3)可用下面的圖來表示這三種三角形的關系:
    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師畫三角形的高。
    說明:從三角形的頂點向它的對邊(或對邊延長線)畫一條垂線,頂點到垂足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個頂點的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注意:(1)高要用虛線表示,并且標上垂直符號;
    (2)底邊的延長線也要用虛線表示。
    討論:(1)一個三角形可以作幾條高?
    (2)請找出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
    (3)作哪類三角形的高時,需要延長底邊?
    三、練習。
    1、p75第1、2題。
    四、總結: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三
    1.聯系實際和利用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操作、測量等學習活動,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初步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感悟三角形底和高相互依存的關系。
    2.在認識三角形有關特征的活動中,體會認識多邊形特征的基本方法,發(fā)展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3.體會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并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產生學習圖形的興趣和積極性。
    【教學重難點】。
    一、走進生活,導出課題。
    提問: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過三角形?(結合舉例出示自行車圖等)。
    揭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運用非常廣泛。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研究三角形。(板書課題:認識三角形)。
    二、動手操作,了解特征。
    1.激趣:想動手做一個三角形嗎?首先,我們要明確活動要求。出示要求:(1)用你手中的工具,想辦法做出一個三角形。
    (2)小組成員比較所做的不同的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共同點。
    2.操作: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
    3.交流:指名某組代表上臺利用實物投影介紹,別的小組補充。(材料:小棒、三角尺、方格紙、點子圖、白紙)。
    4.感受圍成提問:剛才有同學是用小棒擺三角形的,那么擺一個三角形至少要用幾根小棒?出示開口和出頭的兩種擺法:這樣行嗎?不管是擺還是畫三角形,都要注意三條邊首尾相連。(可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進行)。
    提問:我想來畫一個,你有什么需要提醒我的嗎?師在黑板上畫三角形。5.概括特征。
    得出:三個頂點、三條邊、三個角。板書三角形各部分名稱。
    出示課件:判斷下面哪些圖形是三角形。
    6加深認識:大家請看,方格紙上有4個點,從這4個點中任選3個作為頂點,都能畫一個三角形嗎?你有什么發(fā)現?哪三個點可以,哪三個點不可以,為什么?請在書上畫一畫,和同桌互相說一說你的發(fā)現。有小組已經完成了,請你給大家說說你們小組的發(fā)現。
    (b.c.d三點不可以畫一個三角形,因為這三個點在一條直線上。)所以我們發(fā)現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個點不能畫一個三角形。
    三、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底和高。
    2.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指名說一說量的是哪一條線段,和下面的橫梁在位置上有什么關系。
    如果我們把人字梁所表示的三角形畫下來,就可以這樣表示出它的高和底。(課件出示三角形的高和底)。
    完成教材第76頁“試一試”,指名學生上展臺演示畫的過程。
    出示活動二:(1)在圖中給出的線段(4厘米長)為底邊,畫一個高是2厘米的三角形。(每一小格的邊長看作1厘米)(2)小組交流畫法,比一比哪個小組畫的多。
    學生獨立畫完后,在小組交流。全班展示。
    在交流中明白:和底邊相距2厘米的直線上的任意一點,連接這點與底邊形成的三角形,都要符合要求。指出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內,也可能是三角形的一條邊,或是三角形外。
    四、鞏固練習。
    完成檢測反饋:畫出三角形底邊上的高。
    交流時小結:在直角三角形中,把一條直角邊看作三角形的底,另外一條直角邊就是這個三角形的高。
    五、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三角形又有了哪些認識?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四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標實驗教材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0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什么樣的圖形叫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類的方法,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能夠識別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關知道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
    3.滲透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和遷移推理等數學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欣賞的意識,感受生活中數學,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1)(課件演示)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圖片,仔細觀察:看看這些事物中都有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欣賞兩遍)。
    (三角形、圓形、梯形……)。
    這節(jié)課我們來重點研究三角形。
    (2)(準備小棒)現在想想三角形是什么樣子的?聽要求:請用手中的小棒快速地擺一個三角形。(生動手擺三角形,同時老師在黑板上畫三角形)。
    2.三角形的特性。
    (1)師拿出準備好的插接長方形,問:這是什么圖形?
    師拉動長方形,問:你發(fā)現了什么?
    (長方形變化了,說明它不穩(wěn)定)。
    (2)拉一拉剛才的三角形,你發(fā)現了什么?
    (沒有變化,說明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
    板書:穩(wěn)定性。
    剛才我們動手擺了三角形,還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你認識三角形了嗎?
    出示:
    根據剛才的學習誰能用一句話簡單地說說什么是三角形?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圍成”)。
    板書: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2.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稱。
    猜測:圍成三角形的每條線段叫什么?(邊)三角形一共有幾條邊?(3條邊)。
    每兩條邊線段的交點叫什么?(頂點)三角形一共有幾個頂點?(3個頂點)。
    仔細觀察三角形除了有三條邊,三個頂點之外,還有什么?(3個角)。
    誰能說說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角形有3條邊,3個頂點,3個角)。
    生回答師板書。
    三、三角形的分類。
    1.分類。
    看要求:(課件演示)給這些三角形分類:
    要求:
    (1)給每類三角形取個名字。
    (2)小組說說為什么這樣取名?
    生運用學具小組合作,老師巡回指導。
    生匯報,師總結板書:
    銳角三角形1個?3個?
    直角三角形1個。
    鈍角三角形1個。
    3、小游戲:
    猜角游戲師只露出一個角,生猜這是什么三角形?
    說說什么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四、小結: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考考你:
    選擇:
    (1)由三條()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a直線b射線c線段。
    (2)()的三角形叫銳角三角形。
    a有一個角是銳角b有兩個角是銳角c有三個角是銳角。
    判斷:
    (1)有三條線段的圖形一定是三角形。
    (2)任何三角形里都有兩個銳角。
    (3)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個角是直角。
    (4)有位同學看到三角形中有一個銳角,就說這個三角形是銳角三角形。(。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五
    通常學習,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性,按角分三角形的分類,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的意義,并會正確地作三角形的高。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性和分類。
    2、畫一畫:請你在紙上任意畫幾個三角形。
    3、議一議:請你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什么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4、(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得到):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封閉圖形叫做三角形。
    重點理解:三條線段、圍成、封閉這些詞的意義。
    看一看:三角形有()個頂點,()條邊和()個角。
    出示:
    (1)用力拉一拉,你發(fā)現什么?(三角形不會變形)。
    (2)說明:三角形的這種特性,叫做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3)請你說一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二、教學三角形的分類和高。
    出示一些三角形:
    (1)你能不能給上面的三角形分分類?并說一說你是根據什么來分的。(如果學生分不出,可做適當的引導。)。
    (2)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得出:
    1、6一類:三個角都是銳角:叫銳角三角形;
    2、4一類:有一個角是鈍角:叫鈍角三角形;
    3、5一類:有一個角是直角:叫直角三角形。
    (3)可用下面的圖來表示這三種三角形的關系:
    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說明:從三角形的.頂點向它的對邊(或對邊延長線)畫一條垂線,頂點到垂足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個頂點的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注意:(1)高要用虛線表示,并且標上垂直符號;
    (2)底邊的延長線也要用虛線表示。
    討論:(1)一個三角形可以作幾條高?
    (2)請找出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
    (3)作哪類三角形的高時,需要延長底邊?
    三、練習。
    1、p75第1、2題。
    四、總結: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六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7。
    5、76頁的例。
    1、例2?!窘虒W過程】。
    一、交流欣賞,引入新課。
    學生交流。
    師:老師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我們一起來欣賞(課件播放)。師:看到三角形可以用手比劃比劃,運動運動。師:通過剛才的交流與欣賞,你有什么感受?師:三角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生交流。
    師:看得出,同學們對三角形都有自己的思考。我們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節(jié)課我們就先來研究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三角形有什么特點?
    2.如何給三角形下一個定義?什么樣的圖形叫作三角形呢?
    3.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底?
    師:我們先來研究前兩個問題。請看學習要求:
    二、操作思辨,學練新知。
    (一)三角形的特點1.我會學。
    師(出示)請同學們在學習單上畫一個三角形,邊畫邊想,三角形有什么特點,然后和同桌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師同步在黑板上畫一個三角形)。
    2.特點。
    師:剛才同學們都畫了三角形,如果都放在一起比一比,你們畫的都一樣嗎?再看老師畫的這些,一樣嗎?哪兒不一樣了?(形狀、大?。ㄗ疃?人)。
    師:盡管這些三角形形狀、大小各不相同,但你們能看出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生:三角形有三個角、三條邊、三個頂點。師:同學們,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出示)。
    (二)定義1.說一說。
    師:帶著對三角形的認識,你能給三角形下個定義,你覺得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讓有代表性的同學到前面來)。
    師:還有誰想說?
    師:梳理一下,有幾種意見:
    (1)有三個頂點、三條邊連在一起的;(2)有三條邊、三個角的(3)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的;師:我們逐一來評判一下。
    師:那按你們的想法,老師舉個例子,一起來看:第一不是線段的,只關注邊。第二是射線的。生:沒有圍起來。
    師:三條邊應該怎樣?同學們用動作表示一下。(強化一下動作)第三三角旗子,強調要首尾相連圍成的。
    3.用字母表示。
    師:同學們,為了表達方便,通常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黑板上的這個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板書)。
    師:現在,我們解決了前兩個問題,對三角形的認識是不是更進一步了。
    (三)三角形的高。
    1.初步體驗高(1)初步感知。
    師:請看,方格紙上有4個點。從這4個點中任選3個作為頂點,都能畫一個三角形嗎?
    師:哪三個點不能?
    師:那看來三角形是有高度的,那這個三角形的高,你們認為是指哪一段的距離?(生指)。
    師:原來這個三角形的高呢?請在方格紙上用尺子快速地畫下來。(2)第一次認高。
    師:這個三角形的高在哪?誰來指一指,你是怎么畫的?
    師:把他所指的畫下來,就是這樣的一條線段是三角形的高,是嗎?都這樣嗎?
    師:(傾斜)那這條線段是嗎?怎么就不是了?(垂直線段)。
    師: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來量一量,從頂點a出發(fā),向它的對邊畫的這條線段確實是和對邊bc垂直。你們的判斷是對的,像這樣的垂直線段,我們就說它是三角形bc這條邊上的高。
    師:那這條線段不是垂直線段,把它去掉。
    師:結合剛才的操作,誰能試著說說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生:交流。
    師:同學們,再次友情提醒,我們在給一個概念下定義的時候,語言表述要嚴謹,盡可能簡潔。(如果不行)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自學學習單下面的內容:重點地點可以用筆畫一畫。
    師:書上是怎么說的?(課件出示:高、底)(3)變式認高。
    師:下面,我們變換三角形的位置,再來感受一下,這條垂直線段還是三角形bc這條邊上的高嗎?(如有爭辯:不統(tǒng)一,就要看書上怎么說的?我們學了知識就要會用?。。?。
    生交流。師肯定。
    師:再看,這條垂直線段還是bc邊上的高嗎?bc邊就是和它對應的底。師:現在,還是嗎?(顯示)我們,高和它對應的底就像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師:再變換位置,還是嗎?(顯示)。
    師:我們看,三角形的高和底,和生活中常說的高和底一樣嗎?(交流)師:(演示揭示概念)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是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是三角形的底。為了和邊區(qū)別,以后畫高時一律用虛線。
    2.畫高。
    師: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畫出三角形指定底邊上的高。(課件出示題目:我會畫)(在黑板上標出底)(巡視)。
    師:畫好后,同桌互相說一說畫法,有錯的及時訂正。師:誰做小老師到前面來展示一下,說一說。(切換:展示)師:這位同學表達得非常好!
    師:(在黑板上演示畫法)畫高時,只要用三角尺上的一條直角邊先和這條底邊重合,使另一條直角邊過這條底邊所對的頂點,這樣畫出的垂直線段就是這條底邊上的高。(標出高)。
    師:剛才,有畫錯的嗎?學習中難免會出錯,找到原因,及時糾正,就好了。師:從a點出發(fā),能向它的對邊畫出一條高。
    師:如果從b點出發(fā),怎樣向它的對邊畫高?(指名)這條垂直線段是哪條邊上的高?
    師:如果把ab邊作為底,應該從哪個頂點來畫它的高?(演示:另外兩種畫法)。
    師:我們看,從三角形任意一個頂點出發(fā)都可以向對邊畫高,任意一條邊也都可以作為底,來畫出它的高。
    師:三角形有幾條高?(三條高)。
    三、
    總結。
    回顧,拓展延伸。
    師:(課播放)請看:這是被踐踏的草坪。小草依依,踏之何忍?我們可不能這樣。不過,讓我們深思一下,為什么很多人喜歡從草坪上穿過呢?(課件動態(tài)呈現)。
    被踩踏的草坪。
    生:比較近。
    師:你能從數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嗎?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去思考一下。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七
    1使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經歷度量三角形邊長的實踐活動,理解三角形三邊不等的關系。
    3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培養(yǎng)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讓學生樹立幾何知識源于客觀實際,用于實際的觀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懂得判斷三角形三條線段能否構成一個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決有關的問題;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或表面是三角形?請收集和拍攝這類的圖片。
    1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三角形的。展示學生收集的有關三角形的圖片。
    2播放錄像。
    師:接下來來看老師收集的到的一組有關三角形的錄像資料。
    3導入新課。
    師:我們大家認識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來簡單,但在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用處,看來生活中的三角形無處不在,三角形還有些什么奧秘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三角形的認識)。
    1活動。要求:(1)每個小組利用教師事先為其準備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條線段,利用這三條線段擺一個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個小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組擺不成的。)。
    2學生拼圖時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請同學一起來觀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圖案,(展示學生所擺的圖)。
    師:那你認為怎么樣的圖形才是三角形?到底這幾個圖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學們可以從書上找到答案!請學生閱讀課本的內容。
    板書:三條線段圍城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斷圖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斷:下面圖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師問:除了三角形概念,書中還向我們介紹了什么?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1課件出示自行車、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圖片,為什么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決這個問題,下面我們先做個試驗: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教具,讓學生試拉它們,并思考,你發(fā)現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邊形不變形,應怎么辦?試試看。
    4那些物體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為什么了嗎?三角形的這種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在今后學習數學的`時候,我們應該多想想,怎樣把數學中的有關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1師:在我們圍三角形的時候,有一組同學的三條線段圍不成三角形,看來不是任意三個小棒就可以圍成三角形,這里面也有奧秘。
    2學生小組活動:(時間約6分鐘)。
    下列每組數是三根小木棒的長度,用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學生每回答一題后就利用電腦動畫進行演示:三條線段是否能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發(fā)現了什么?
    3學生探討結束后讓學生代表發(fā)言,總結歸納三角形三邊的不等關系。學生代表可結合教具演示。
    教師問:我們是否要把三條線段中的每兩條線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斷?有沒有快捷的方法?(用較小的兩條線段的和與第三條線段的大小關系來檢驗)。
    4得到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電腦顯示)。
    教師問: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那么,三角形的兩邊之差與第三邊有何關系呢?
    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下課繼續(xù)研究。
    6(1)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么?
    (由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然后電腦演示籃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長,以此來判斷步幅應有多大?)。
    7有兩根長度分別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長度為3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2)用長度為1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3)在能擺成三角形,第三邊能用的木棒的長度范圍是。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特性:穩(wěn)定性。
    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八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經歷度量三角形邊長的實踐活動,理解三角形三邊不等的關系。
    3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培養(yǎng)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讓學生樹立幾何知識源于客觀實際,用于實際的觀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學難點;
    懂得判斷三角形三條線段能否構成一個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決有關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或表面是三角形?請收集和拍攝這類的圖片。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三角形的`。展示學生收集的有關三角形的圖片。
    2播放錄像。
    師:接下來來看老師收集的到的一組有關三角形的錄像資料。
    3導入新課。
    師:我們大家認識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來簡單,但在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用處,看來生活中的三角形無處不在,三角形還有些什么奧秘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三角形的認識)。
    三、師生互動引導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義:
    3要使平行四邊形不變形,應怎么辦?試試看。
    4那些物體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為什么了嗎?三角形的這種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在今后學習數學的時候,我們應該多想想,怎樣把數學中的有關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1師:在我們圍三角形的時候,有一組同學的三條線段圍不成三角形,看來不是任意三個小棒就可以圍成三角形,這里面也有奧秘。
    2學生小組活動:(時間約6分鐘)。
    下列每組數是三根小木棒的長度,用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學生每回答一題后就利用電腦動畫進行演示:三條線段是否能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發(fā)現了什么?
    3學生探討結束后讓學生代表發(fā)言,總結歸納三角形三邊的不等關系。學生代表可結合教具演示。
    教師問:我們是否要把三條線段中的每兩條線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斷?有沒有快捷的方法?(用較小的兩條線段的和與第三條線段的大小關系來檢驗)。
    4得到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電腦顯示)。
    教師問: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那么,三角形的兩邊之差與第三邊有何關系呢?
    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下課繼續(xù)研究。
    6(1)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么?
    (由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然后電腦演示籃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長,以此來判斷步幅應有多大?)。
    7有兩根長度分別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長度為3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2)用長度為1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3)在能擺成三角形,第三邊能用的木棒的長度范圍是。
    四、反思回顧。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特性:穩(wěn)定性。
    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九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有形p59、60、61。
    《三角形的認識》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六年制數學第二學段“空間與圖形”中的學習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對三角形有了直觀地認識,已經能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節(jié)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它的特征,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其他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1、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自學書本、觀看視頻講解,逐步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稱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
    2、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會畫三角形的高。
    3、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實驗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及其應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邊長度固定,形狀大小就確定的穩(wěn)定性的本質。
    4、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
    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穩(wěn)定性。
    高的畫法和意義。
    1、孩子們,三角形,你認識了嗎?(認識了)。
    相信大家已經進行了自學,認真看過學習視頻了,那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做些什么呢?
    (1)請小老師上臺畫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呢?師板書:由3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對“圍成”二字的理解呢?
    強調出:三角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
    2、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
    為了表達的方便,現在可以給這個三角形取個名字了吧!
    引導說出:三角形abc,師標出字母abc。
    說一說角a角b角c,各條線段的名稱。
    3、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會畫三角形的高。
    (1)匯報導學單上高和底的概念。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組頂點與對邊。揭示板書:3條高。
    (4)同桌交流導學單上畫高的過程。
    (5)指名板演:作高。
    (1)交流導學單上第5小題。師板書:穩(wěn)定性。
    (2)拿出學具,拼擺三角形及四邊形。
    (3)同桌互相交換,拉一拉,談發(fā)現;前后排的同學轉過來比一比,談發(fā)現。
    (4)說一說生活中哪里有應用到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呢?
    1、快速找出對應的頂點和對邊。
    2、請畫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邊上的高。
    (1)實物投影校對。
    (2)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互為高和底。
    (3)利用第3個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實踐操作。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十
    1、使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經歷度量三角形邊長的實踐活動,理解三角形三邊不等的關系。
    3、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培養(yǎng)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讓學生樹立幾何知識源于客觀實際,用于實際的觀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懂得判斷三角形三條線段能否構成一個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決有關的問題;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或表面是三角形?請收集和拍攝這類的圖片。
    1、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三角形的。展示學生收集的有關三角形的圖片。
    2、播放錄像。
    師:接下來來看老師收集的到的一組有關三角形的錄像資料。
    3、導入新課。
    師:我們大家認識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來簡單,但在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用處,看來生活中的三角形無處不在,三角形還有些什么奧秘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三角形的認識)。
    1、活動要求:
    (1)每個小組利用教師事先為其準備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條線段,利用這三條線段擺一個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個小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組擺不成的。)。
    2、學生拼圖時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請同學一起來觀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圖案(展示學生所擺的圖)。
    師:那你認為怎么樣的圖形才是三角形?到底這幾個圖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學們可以從書上找到答案!請學生閱讀課本的內容。
    板書:三條線段圍城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斷圖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斷:下面圖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師問:
    除了三角形概念,書中還向我們介紹了什么?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1、課件出示自行車、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圖片,為什么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決這個問題,下面我們先做個試驗: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教具,讓學生試拉它們,并思考,你發(fā)現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邊形不變形,應怎么辦?試試看。
    4、那些物體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為什么了嗎?三角形的這種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在今后學習數學的時候,我們應該多想想,怎樣把數學中的有關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1、師:在我們圍三角形的時候,有一組同學的三條線段圍不成三角形,看來不是任意三個小棒就可以圍成三角形,這里面也有奧秘。
    2、學生小組活動:(時間約6分鐘)。
    下列每組數是三根小木棒的長度,用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學生每回答一題后就利用電腦動畫進行演示:三條線段是否能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發(fā)現了什么?
    3、學生探討結束后讓學生代表發(fā)言,總結歸納三角形三邊的不等關系。學生代表可結合教具演示。
    教師問:我們是否要把三條線段中的每兩條線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斷?有沒有快捷的方法?(用較小的兩條線段的和與第三條線段的大小關系來檢驗)。
    4、得到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電腦顯示)。
    教師問: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那么,三角形的兩邊之差與第三邊有何關系呢?
    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下課繼續(xù)研究。
    6、(1)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么?
    (由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然后電腦演示籃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長,以此來判斷步幅應有多大?)。
    7、有兩根長度分別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長度為3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2)用長度為1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3)在能擺成三角形,第三邊能用的木棒的長度范圍是。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特性:穩(wěn)定性。
    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十一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準備:三角尺。
    教師準備:多媒體投影、課件、三角板、禮物盒(內含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各一個)、作業(yè)單(每人2份)。
    教學重點: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過程:
    一、聯系舊知。
    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Я艘环荻Y物(出示盒子,搖一下)咦!里面有東西!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生答。師:那讓我們來摸摸他里面的東西,好不好?生答。師:老師需要一位小助手蒙眼睛,誰愿意幫幫老師?準備就緒,宣布活動規(guī)則:將你摸到的東西大聲地說出來并告訴大家你是如何判斷出來的。
    活動結束后教師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我們已經學習過了,所以大家能夠根據他們的性質準確的認出他們,三角形大家也能夠認出來,但是今天我們還需要更進一步地學習三角形,看看三角形有哪些特性?(板書課題)。
    二、情境導入。
    師:大家在生活中見過三角形嗎?生答。師:那現在老師給大家出示一組圖片,看看大家能不能找出圖中的三角形(課件出示圖片)。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樣三角形形狀的東西一直陪伴著大家,你們知道嗎?生答:紅領巾。師:沒錯,是紅領巾(課件出示)今天老師就把同學們的紅領巾畫到黑板上,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看看它有哪些特點(黑板上畫三角形)。
    三、探究新知。
    師:同學們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嗎?指名說一說。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畫的三角形標出各部分的名稱(課件展示)。
    現在請同學們繼續(xù)觀察這個三角形,你能看到什么?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師:同學們請看老師擺成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為什么?那什么叫三角形呢?(學生邊總結,教師邊板書)。
    師:請你們幫助老師判斷下面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課件出示練習題)。
    師:通常我們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上面這個三角形就可以表示為三角形abc。(出示課件)。
    師:同學們看這個圖形由幾個三角形組成,用字母分別怎么表示?指名說一說。
    4、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師;以前我們學過怎么畫平形四邊形的高還記得嗎?請一生上臺給平行四邊形作高。
    師:三角形也是有高的,我們來學習一下。(課件出示三角形的高的定義和畫法)。
    5、學畫三角形的高。
    師:現在同學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的高,你會畫三角形的高嗎?
    (1)要求學生在作業(yè)單上畫出三角形制定底邊上的高。指名學生展示,并講解畫高的方法,教師適當給予點評。
    (2)分析強調直角三角形搞得畫法。
    (3)全班集體評價,總結三角形高的畫法及注意事項。
    思考:一個三角形可以畫出幾條高?(3條)。
    四、總結評價,回顧全課。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三角形有了哪些深層次的認識?還有什么有關三角形的問題?
    五、作業(yè)。
    1、完成課本第65頁練習十五,第1題。
    2、自選作業(yè)單上一個圖形,畫出它的三條高。(有能力的同學請把三個都畫出來。)。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十二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高的畫法。
    三角形高的畫法。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或表面是三角形?請收集和拍攝這類的圖片。
    1、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三角形的。展示學生收集的有關三角形的圖片。
    2、播放錄像。
    師:接下來來看老師收集的到的一組有關三角形的錄像資料。
    3、導入新課。
    師:我們大家認識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來簡單,但在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用處,看來生活中的三角形無處不在,三角形還有些什么奧秘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三角形的認識)。
    1、活動。
    要求:(1)每個小組利用教師事先為其準備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條線段,利用這三條線段擺一個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個小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組擺不成的。)。
    2、學生拼圖時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請同學一起來觀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圖案(展示學生所擺的圖)。
    師:那你認為怎么樣的圖形才是三角形?到底這幾個圖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學們可以從書上找到答案!請學生閱讀課本的內容。
    板書:三條線段圍城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斷圖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斷:下面圖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師問:除了三角形概念,書中還向我們介紹了什么?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課件出示自行車、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圖片,為什么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決這個問題,下面我們先做個試驗: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教具,讓學生試拉它們,并思考,你發(fā)現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邊形不變形,應怎么辦?試試看。
    4、那些物體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為什么了嗎?三角形的這種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在今后學習數學的時候,我們應該多想想,怎樣把數學中的有關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1、師:在我們圍三角形的時候,有一組同學的三條線段圍不成三角形,看來不是任意三個小棒就可以圍成三角形,這里面也有奧秘。
    2、學生小組活動:(時間約6分鐘)。
    下列每組數是三根小木棒的長度,用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學生每回答一題后就利用電腦動畫進行演示:三條線段是否能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發(fā)現了什么?
    3、學生探討結束后讓學生代表發(fā)言,總結歸納三角形三邊的不等關系。學生代表可結合教具演示。
    教師問:我們是否要把三條線段中的每兩條線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斷?有沒有快捷的方法?(用較小的兩條線段的和與第三條線段的大小關系來檢驗)。
    4、得到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電腦顯示)。
    教師問: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那么,三角形的兩邊之差與第三邊有何關系呢?
    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下課繼續(xù)研究。
    6、(1)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么?
    (由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然后電腦演示籃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長,以此來判斷步幅應有多大?)。
    7、有兩根長度分別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長度為3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2)用長度為1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3)在能擺成三角形,第三邊能用的木棒的長度范圍是。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十三
    教學目標:
    1、體驗用不同的工具畫圓。
    2、認識圓,了解圓各部分的名稱。
    3、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或者在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5、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數學傳統(tǒng)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掌握圓各部分的名稱及圓的特征和圓的畫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圓規(guī)、直尺、線、圓片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剛才同學們朗誦的傳統(tǒng)文化的片斷,非常精彩,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些相關的知識,你能從中獲取哪些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呢?(出示課件)。
    師:仔細觀察這幾幅圖片,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們都有圓。
    生:它們都和圓有關。
    板書:圓。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畫圓。
    生:想。
    請同學們拿出畫圓的工具,畫出自己喜歡的圓。
    生:他拿圓規(guī)的方法不對。(圓規(guī)應該拿在手柄處)。
    生:他畫圓時可能針尖移動了位置。(畫圓時針尖的位置一定要固定)。
    生:他圓規(guī)兩腳一下近一下遠。(對,圓規(guī)兩腳之間的距離不能變)。
    (學生邊匯報,師邊示范用圓規(guī)畫圓)。
    其實,同學們剛才說的就是畫圓時應注意的地方。
    現在請同學們利用圓規(guī)畫一個標準的圓。
    (二)、初步感知圓。
    同學們,通過你們的努力畫出了這么美麗的圓,那在這之前我們還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生: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生匯報,師出示相應課件)。
    這些圖形和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它們的邊都是直直的。
    對,它們都由線段圍成的封閉圖形。
    師:請拿出課桌里的圓片來摸一摸,有什么感覺?
    生:彎彎的。
    這樣彎彎的線我們稱它為曲線。(課件出示曲線)圓就是由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課件演示圓)。
    (三)、自學圓的概念:圓心、半徑、直徑。
    俗話說圓是最美麗的幾何圖形,你想了解圓的哪些知識呢?
    生:我想知道怎樣求圓的周長.
    生:我想知道怎么求圓的面積.
    無論是求圓的面積還是求圓的周長,我們都必須先認識圓。(板書:圓的認識)。
    (1)引導學習圓心。
    生:這些折痕相交與一點。
    對,這一點呀我們稱它為圓心,用字母o表示。(邊總結邊在黑板上標出圓心)。
    請同學們標出自己手中那個圓的圓心。
    (2)自學半徑。
    其實,在圓里還有半徑和直徑兩個重要的概念,科學家是如何定義它們的呢?這個秘密就藏在數學書56頁的例2中,請同學們自學相關的內容并用筆畫出相關的概念和重要的詞語。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半徑嗎?
    生:從圓心出發(fā)至圓邊上任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
    師:圓邊上任意一點我們叫它圓上任意一點。
    請你幫老師找出黑板上這個圓的半徑,其他同學標出自己手中那個圓的半徑。
    (3)自學直徑。
    通過自學你們認識了半徑,那你能找出下面圖形中的直徑來嗎?(出示課件)。
    ab為什么不是直徑,它是什么?
    生:它雖然通過了圓心,但它只有一端在圓上,所以它不是直徑,它是圓的半徑。
    ef為什么不是直徑?
    生:它沒有通過圓心。
    gh為什么不是直徑?
    簡單的說,圓的直徑必須滿足哪幾點要求?
    生:一要通過圓心,二要兩端都在圓上,三要是線段。
    (四)、自主探索圓的特征。
    (1)探究。
    生:有(自信地)。
    師:說得好,其實不說別的,就圓心、直徑、半徑,還蘊藏著許多豐富的規(guī)律呢,同學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研究研究?(想?。┩瑢W們手中都有圓片、直尺、圓規(guī)等等,這就是咱們的研究工具。待會兒就請同學們動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新的發(fā)現。兩點小小的建議:第一,研究過程中,別忘了把你們組的結論,哪怕是任何細小的發(fā)現都記錄在學習紙上,到時候一起來交流。
    (隨后,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研究,并將研究的成果記錄在教師提供的“研究發(fā)現單”上,并在小組內先進行交流)。
    (2)匯報。
    生:是。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大家的發(fā)現吧?。◣熓占艘恍┰诖硇缘陌l(fā)現)。
    展示發(fā)現1:圓有無數條半徑。
    師:能說說你們是怎么發(fā)現的嗎?
    生:我們組是通過折發(fā)現的。把一個圓先對折,再對折、對折,這樣一直對折下去,展開后就會發(fā)現圓上有許許多多的半徑。
    生:我們組是通過畫得出這一發(fā)現的。只要你不停地畫,你會在圓里畫出無數條半徑。
    生:我們組沒有折,也沒有畫,而是直接想出來的。
    師:噢?能具體說說嗎?
    生:不需要了,因為道理是一樣的。
    師:關于半徑或直徑,還有哪些新發(fā)現?
    展示發(fā)現2:所有的半徑或直徑長度都相等。
    師:能說說你們的想法嗎?
    生:我們組是通過量發(fā)現的。先在圓里任意畫出幾條半徑,再量一量,結果發(fā)現它們的長度都相等,直徑也是這樣。
    生:我們組是折的。將一個圓連續(xù)對折,就會發(fā)現所有的半徑都重合在一起,這就說明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直徑長度相等,道理應該是一樣的。
    生:我認為,既然圓心在圓的正中間,那么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應該都相等,而這同樣也說明了半徑處處都相等。
    生:關于這一發(fā)現,我有一點補充。因為不同的圓,半徑其實是不一樣長的。所以應該加上“在同一圓內”,這一發(fā)現才準確。
    師:大家覺得他的這一補充怎么樣?
    生:有道理。
    展示發(fā)現3:在同一個圓里,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兩倍。
    師:請原創(chuàng)組說說你們是怎么發(fā)現的?
    生:我們是動手量出來的。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我們是動手折出來的。
    師:看來,大家的想象力還真豐富。
    生:我們組還發(fā)現圓的大小和它的半徑有關,半徑越長,圓就越大,半徑越短,圓就越小。
    師:圓的大小和它的半徑有關,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關呢?
    生:應該和圓心有關,圓心定哪兒,圓的位置就在哪兒了。
    生:好。
    [設計意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改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從學生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中逐漸形成了一個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自主去探究。這樣的設計更突出了對學的過程的重視,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自己動手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相互交流、討論、補充、啟發(fā),得到圓的特征,不僅使學生的認識從具體上升到抽象,而且使學生感悟了研究數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發(fā)現、總結圓的特征,使學生感到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探尋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小組內交流,組與組交流,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讓信息不斷交流,思維不斷碰撞,學生在探究未知領域的同時,實現了智力的發(fā)展]。
    三、拓展練習。
    生:圓心。
    師:那同長又指什么呢?大膽猜猜看。
    生:半徑一樣長。
    生:直徑一樣長。
    師:這一發(fā)現,和剛才大家的發(fā)現怎么樣?
    生:完全一致。
    師:更何況,我古代這一發(fā)現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聽到這里,同學們感覺如何?
    生:特別的自豪。
    生:特別的驕傲。
    生:我覺得我國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師:我們不單為中國人民而自豪,更為我們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蘊面自豪。
    其實,我國古代關于圓的研究和記載還遠不止這些。老師這兒還搜集到一份資料,《周髀算經》中有這樣一個記載,說“圓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謂圓出于方,就是說最初的圓形并不是用現在的這種圓規(guī)畫出來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斷地切割而來的(動畫演示)。
    現在,如果告訴你正方形的邊長是6厘米,你能獲得關于圓的哪些信息?
    生:圓的直徑是6厘米。
    生:圓的半徑是3厘米。
    師:說起中國古代的圓,大家還記得它吧?。ㄕn件出示太極圖)。
    生:陰陽太極圖。
    師:想知道這幅圖是怎么構成的嗎?(想!)原來它是用一個大圓和兩個同樣大的小圓組合而成的(課件出示構成圖)。
    現在,如果告訴你小圓的半徑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生:小圓的直徑是6厘米。
    生:大圓的半徑是6厘米。
    生:大圓的直徑是12厘米。
    生:小圓的直徑相當于大圓的半徑。
    ……。
    師:看來,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善于聯系,我們還能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經過四近十分鐘的努力,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呢?
    師:其實啊,生活中圓的魅力無處不在,只要你們用心觀察,善于思考,就能探索出關于圓更多的奧秘。
    五、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十四
    教學內容: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有形p59、60、61。
    教材簡析:《三角形的認識》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六年制數學第二學段“空間與圖形”中的學習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對三角形有了直觀地認識,已經能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節(jié)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它的特征,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其他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1、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自學書本、觀看視頻講解,逐步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稱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
    2、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會畫三角形的高。
    3、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實驗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及其應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邊長度固定,形狀大小就確定的穩(wěn)定性的本質。
    4、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
    教學重點: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穩(wěn)定性。
    教學難點:高的畫法和意義。
    教學預設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孩子們,三角形,你認識了嗎?(認識了)。
    相信大家已經進行了自學,認真看過學習視頻了,那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做些什么呢?
    二、匯報自主學習導學單。
    1、畫三角形、揭示概念。
    (1)請小老師上臺畫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呢?師板書:由3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對“圍成”二字的理解呢?
    強調出:三角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
    2、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
    為了表達的方便,現在可以給這個三角形取個名字了吧!
    引導說出:三角形abc,師標出字母abc。
    說一說角a角b角c,各條線段的名稱。
    3、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會畫三角形的高。
    (1)匯報導學單上高和底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認識”學習視頻回顧。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組頂點與對邊。揭示板書:3條高。
    (4)同桌交流導學單上畫高的過程。
    (5)指名板演:作高。
    4、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及應用。
    (1)交流導學單上第5小題。師板書:穩(wěn)定性。
    (2)拿出學具,拼擺三角形及四邊形。
    (3)同桌互相交換,拉一拉,談發(fā)現;前后排的同學轉過來比一比,談發(fā)現。
    (4)說一說生活中哪里有應用到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呢?
    三、鞏固練習、應用新知。
    1、快速找出對應的頂點和對邊。
    2、請畫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邊上的高。
    三角形的認識――姜微微。
    (1)實物投影校對。
    (2)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互為高和底。
    (3)利用第3個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實踐操作。
    四、課堂總結1、[課件演示]畫一個三角形及一條底邊上的高,旋轉三角形。
    師:孩子們,讓我們靜靜地看大屏幕,靜靜地回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認識三角形教學設計意圖篇十五
    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知道同一圓內半徑、直徑的特征,初步學會用圓規(guī)畫圓。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個圓里直徑與半徑的關系,能根據這種關系求圓的直徑或半徑。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知識解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個圓里直徑和半徑的關系,能根據這種關系求圓的直徑或半徑。
    教學準備:。
    多媒體一套。學生準備硬幣等圓形物體若干;圓規(guī)一把、直尺一把、三角尺一副;小剪刀一把;紅色、藍色彩筆各一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2、你見過圓嗎?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能說說嗎?一直說下去能說完嗎?的確圓是無處不在的。(打開有關生活中圓的課件)問:同學們你們從中又看到了圓了嗎?你會畫圓嗎?動手試一試,看誰想的方法多。
    3、怎樣可以畫出一個圓?還有其它方法嗎?
    師根據學生口答邊畫圓邊歸納方法:
    (1)定長(2)定點(3)旋轉。
    請大家用這個方法再畫一個圓,并很快把它剪下來。
    要進行套圈比賽的圓肯定比較大,用圓規(guī)畫行嗎?怎么辦?
    4、揭題:為什么站成圓形大家會覺得比較公平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圓的認識(板書課題),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一定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圓心。
    1、圓形畫好了,游戲可以開始了嗎?套圈用的瓶子要放在哪兒呢?
    2、你能很快找出圓的中心嗎?試一試,找出剛才剪下的圓的中心。誰先發(fā)現,誰就先上來介紹。
    說明:圓的中心叫“圓心”,就是畫圓時針固定的一點,用字母o表示。(師板書:圓心o)。
    (二)認識半徑。
    2、要站在圓上,隨便哪一點都可以嗎?為什么?怎樣證明?(引導學生畫一畫、量一量)。
    說明:象這樣,連接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圓的半徑,用字母r來表示。
    3、你能畫出幾條半徑?
    4、認識特點:在同一個圓里,有()條半徑,它們的長度()。
    5、想一想:(1)畫圓時,圓規(guī)兩腳間的距離其實就是圓的什么?針尖固定的一點呢?
    (三)認識直徑及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1、剛才我們用折紙的方法確定圓心時,發(fā)現圓上有許多折痕。這些折痕叫什么?有什么特點?與半徑有什么關系?請大家看看書、動動手畫一畫,看看能畫幾條?并在小組中說一說。
    2、組織學生交流,教師畫直徑時有意兩端不在圓上,讓學生判斷。
    教師板書:(1)直徑:d。
    (2)d=2r或r=1/2d。
    追問:直徑肯定是半徑的2倍嗎?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一下你手中圓的直徑,會不會是黑板上圓的半徑的2倍?你認為應該怎么說?(板書:在同一個圓里)。
    3、口答:畫一個直徑是5厘米的圓,圓規(guī)兩腳間的距離應是()。
    4、完成課本的做一做。
    三、全課總結。
    四、延伸拓展。
    1、同學們想一起到籃球場玩套圈游戲,你會怎么安排?說說你的想法。
    2、在籃球場上要畫一個直徑6米的大圓,至少要準備一根多少米長的繩子?
    站在這個圓上的同學中,離得最遠的兩個同學最多相距多少米?
    追問:依據是什么?怎樣證明“兩端在圓上的線段中,直徑最長?
    3、利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你能測出硬幣等圓形物體的直徑嗎?
    4、生活中哪些物體必須做成圓形的,為什么?
    (課件出示兩輛跑車)讓學生展開討論:車輪為什么是圓的?
    講述:同學們,其實何嘗是大自然對圓情有獨鐘?在我們人類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里,圓都扮演著重要角色,都成了美的使者和化身。(顯示生活中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