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讀完的讀后感范文(13篇)

字號:

    通過寫讀后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讀書籍的內涵和價值。那么,如何寫一篇有趣且有深度的讀后感呢?首先,要仔細閱讀作品,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核心思想;其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作品的情節(jié)和人物,可以適當引用片段來支持觀點;最后,結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達對作品的評價和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寫出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在讀后感的寫作過程中,我們可以參考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下面是一些精選的范例,供大家學習和欣賞。
    讀完的讀后感篇一
    袁隆平的形象可謂“幾十年如一日”的“農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駝,但也就是他,獲得了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證書和500萬元的高額獎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獲獎,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他不僅僅攪動了人們對科學家的好奇,更引起人們對大獎的產生以及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的關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雜交水稻“南優(yōu)2號”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guī)水稻平均增產20%,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38億畝,增產稻谷3600億公斤。
    1995年,袁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兩系法雜交水稻生產應用,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5000萬畝,平均產量比三系增長5%—10%,續(xù)寫“東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級雜交稻”到達農業(yè)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標,突破日本專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論極限產量,被全國400位院士評選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的第一項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第一只以科學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說,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術育出畝產800公斤的超級雜交水稻,目標是2005年實現(xiàn)大面積推廣。
    他先后獲得了聯(lián)合國知識產權組織“杰出發(fā)明家”金質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饑餓獎”、聯(lián)合國糧7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日本“日經亞洲大獎”、作物雜交優(yōu)勢利用世界“先驅科學家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等八項國際獎。
    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并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饑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fā)明之后的第五大發(fā)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讀完的讀后感篇二
    《地心游記》是由“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創(chuàng)作的。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為了證實火山口可以通向地球的中心,科學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帶著他的侄子和勇敢的導游踏上了這條神秘而又充滿危險的旅程。順著礦場的軌道疾馳而下,通向地心的入口,展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地球的中心擁有一個好無污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當然旅程中永遠少不了驚險:海中兇猛的食人魚,巨大的像恐龍一樣的生物等等。最后,他們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終于在一次火山噴發(fā)中回到了地面,結束了這段旅程。
    我讀這篇小說時,就好像親生經歷了這樣刺激的旅行,隨著主人公們的命運而為他們的勇敢和互幫互諒的精神而折服,經過多次的磨難,迷路被撞的頭破血流,被鯊魚追殺弄的亂七八糟……他們還是堅持走完這條充滿危險的道路。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阿里塞爾身受重傷,教授和漢斯把最后一口水塞進了他的嘴里,讓漢斯陪他離開,自己留下,完成這段地心之旅。而阿里塞爾卻非常堅決地說:“我不會在這個時候離開。”當昏睡的阿里塞爾看到漢斯離開,以為漢斯在這個時候離開他們,正在心里罵他不仁不義的時候。漢斯卻回來了,而且?guī)砹肆钊思拥叵?,漢斯找到了可以讓他們繼續(xù)旅行下去的水源。從這件事中,我深深體會到他們三人在面對困境時的團結、互助的精神。我們同學之間又是怎樣呢?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計較,常常弄得同學之間大吵大鬧,這又何必呢?當處理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時,只要互相謙讓一下就可以解決了,非要弄得人盡皆知。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不要再弄得大家都不高興,這樣對誰都沒有好處。團結、互助會讓我們更強大!
    讀完的讀后感篇三
    我愛看《笑貓日記》。其中,我最喜愛的是《那個黑色的下午》。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笑貓帶著虎皮貓和小貓們,為了找馬小跳奶奶的家,來到了櫻桃溝??蓙砹藳]多久,就發(fā)生了一場驚人的把笑貓一家震散了。因此笑貓?zhí)ど狭藢びH之路,一路上笑貓遇到了鷯哥、阿黃和萬年龜,終于找到了虎皮貓和小貓們。
    這告訴了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就能獲得成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讀完的讀后感篇四
    最近斷斷續(xù)續(xù)讀完了金克木先生的《書讀完了》。
    老先生出生于辛亥革命之時,接受過傳統(tǒng)的舊式私塾教育,經歷了西學東漸的風潮,后又赴印度鉆研佛學,成為一代梵語文學大家。這本書摘錄了老先生多年來在治學研究過程中關于讀書的一些感悟以及想法,雖然只是其著作的一部分而且只面向一個方面,但從中仍可一窺作者的風采。金先生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而又循循善誘,讀之如飲甘醇,如沐春風,受益匪淺。
    初讀書名可能會有疑問,為什么說書讀完了?世界上有這么多的書,怎么可能讀得完呢?原來,金先生這里的意思是,萬物皆有其源,不論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其源頭的經典并不多,拿西方來說,就是希臘神話和圣經,拿中國來說,就是四書五經,就印度而言,就是奧義書和佛教經書。如果我們用追本溯源的方法,將這些經典都理解領會了,那么其后的很多書都沒有讀的必要了,因為許多書都是對這些經典的簡單翻錄或者再演繹。相反,如果我們不熟悉這些經典的話,對于之后的很多書我們是沒有辦法領會理解的。如果這樣看,書當然是有可能讀完的,而且金先生在這里還為我們指點了一條讀書的法門。
    中國古籍卷帙浩繁,作為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國學教育的人難以摸到其門道。重點把握的無疑是先秦典籍,秦以后,雖然文體一再演變,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然而思想上卻再無創(chuàng)新(這也是一個悲哀)。諸子百家之中,儒家思想從漢武帝時代起被列為正統(tǒng),一直持續(xù)到清末。南宋朱熹將儒家思想提煉為四書五經并為之注釋,朱注四書從此成為科舉考試的官方指定教科書。
    其中《論語》、《孟子》是本已有其書,而《大學》和《中庸》是朱熹從《禮記》里面單獨摘出來的,金先生說,這四部書里面有著朱熹一以貫之的思想,是什么思想呢?書里沒有說,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而抓住了這一點,等于抓住了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靈魂。
    聯(lián)系和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分析事物的重要觀點,毛澤東運用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的新時代,沒想到金先生運用起來也是爐火純青。古印度《奧義書》和中國古典經書有何共同的命題和思想內涵呢?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中國古人的思想有何變化呢?類似這等命題如果自身不是有深厚的功底和系統(tǒng)的思想體系是萬難做出比較研究的。金先生卻能于兩個看起來毫不相干的文本之間提煉出它們在思想內核上的相通之處,這等功力,讓人佩服。
    古時候寫書不易,寫在竹簡上的,越簡短越好,而又因為古代史官記事不能明著褒貶,否則會惹來殺身之禍,只能暗寓褒貶于敘事之中。這就造就了著名的春秋筆法,微言大義,言有盡而意無窮,潛臺詞往往比明面上的意思更加重要,這可能也是中國文化崇尚含蓄內斂的一個原因吧?!霸辏?,王正月?!边@是春秋開篇的第一句話,看似簡單的一個敘事,后人將其內涵展開以后擴寫出來卻不下數(shù)千字??唇鹣壬跁幸云洳┕磐ń竦膶W識為現(xiàn)代的我們展示數(shù)千年前古人的智慧,讀起來饒有趣味。而深諳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的金先生對于這種春秋筆法運用得也是爐火純青,在言盡處,在文章的留白處,我們也可以敏銳地察覺到先生的言外之意,畢竟,在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仍然有很多話是無法放在明面上說的。
    讀完的讀后感篇五
    讀完《七色花》這篇故事后,我佩服《七色花》的主人公——然妮婭,他不僅善良,而且還勇敢。
    故事主要講的是然妮婭的媽媽讓然妮婭買面包圈,走在路上的時候,面包圈被狗叨走了,然妮婭就在路邊哭了起來,這時走來一位老太太送他一朵七色花,而且還說:”這朵七色花能幫助你做七件事“。于是然妮婭用這一朵七色花辦了七件好事,最后,他也得到了好報。
    然妮婭這種善良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我曾聽說這樣一篇故事:有一個小老頭有三個兒子,第一天大兒子帶一些干糧去森林砍柴,看見了一位五、六歲的小孩高的小老頭問他要吃的,大兒子擺擺手說:”不能給你“。于是,小老頭傷心的離開了,大兒子開始砍柴了,沒想到砍到自己的腿了,大兒子傷心的回家了。第二天,二兒子去砍柴,小老頭又出現(xiàn)了,又找二兒子要吃的,二兒子也不給他,小老頭又傷心的離開了,二兒子開始砍柴了,沒想到也砍到了自己的腿了,二兒子傷心的回家了。等到第三天,小兒子來砍柴也帶了一些干糧,小老頭又找小兒子要吃的,小兒子很善良,滿口就答應了,小老頭竟送小兒子一只金鵝。這就是善良得到的回報。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善良起來,那么世界就會變成美好人間!
    讀完這篇故事,我感受最深的還是他的善良,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心,那么這個人就會走向罪惡!
    讀完的讀后感篇六
    5月22日13時07分,那位永遠不服老、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國家功勛獲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遠離開了我們。斯人已去,精神長存。緬懷先生,踏著他奮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傳承追求實踐出真知的科學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院士是親力親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檢查,他對所帶的研究生說“培養(yǎng)研究生,因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個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養(yǎng)”。正是有著異于常人的科學精神,吃苦奮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最高產量達到了畝產1500公斤,在江蘇南通的海水稻試驗田,最高畝產802.9公斤。打贏種業(yè)攻堅戰(zhàn)、端好中國人自己的飯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業(yè),將由中國水稻科學家們奮斗實現(xiàn),他所弘揚和代表的雜交水稻精神,將永遠成為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動力。
    學習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質。袁隆平院士從來不關注金錢的多少,即便獲得各方面的獎金,他也把這些獎金用在雜交水稻的研究經費中。穿幾十元的襯衫,戴十幾元的領帶。即便榮譽無數(shù),他仍然能夠撲下身子,兩腳沾滿泥土來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長勢。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畢生致力的事業(yè)。他已經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鐘南山院士對袁老的評語真摯和簡約。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寫照,也應是每一位中國人腳踏實地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標桿。
    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安全。袁老的夢想是解決吃飯問題,但另一方面,浪費無度問題又從另一方向抵消著增產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費法》剛剛獲得通過。在袁老去世后,有網友稱“今天他好好吃飯了,一粒米也沒?!薄4_實如此,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牢牢記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糧食來永遠緬懷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問一號已經著陸火星,祝融號已經開始巡視火星。天宮一號飛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創(chuàng)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業(yè),將在每一位中國人身上延續(xù),將在每一位自強國人的奮斗中實現(xiàn)。
    國士無雙,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后,無數(shù)湖南人,億萬中國人紛紛深切緬懷袁隆平,聯(lián)合國官微高度贊譽。榮譽無數(shù),難抵億萬民眾的口碑,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處。
    讀完的讀后感篇七
    我讀了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花費畢生精力完成的昆蟲學巨著《昆蟲記》這本書,這部書的內容讓我很感興趣。
    在這本書里,法布爾為我們精心描繪了各種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繁衍和死亡,記錄了它們在昆蟲王國的漫游歷程。法布爾用簡潔而優(yōu)美的筆觸,把每種昆蟲的形象都描繪得栩栩如生,生動可愛,使我們可以透過文字看到它們的喜怒哀樂。每個故事情節(jié)既具科學性,又有趣味性,充分滿足了我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并調動我們的閱讀興趣,同時培養(yǎng)我們親近自然、熱愛科學、尊重的探索精神。
    看完這套書,讓我收獲很多更詳細的了解了一些昆蟲,懂得更多的昆蟲知識。
    讀完的讀后感篇八
    讀后感受就是讀一本書帶給你的感受受,用書面意思去表達出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后感受怎么寫,歡迎參考閱讀!
    讀后感受的概念有兩重含義:一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讀后感受,二是一種作文的體裁,考試時要接受各種條件的約束。下面這篇讀后感受,就接近于第一種讀后 感受。寫這種讀后感受,主要是給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實,有什么感受想(當然感受想應當有意義,值得一寫)就寫什么感受想,與心得筆記不同,它要展開來寫,盡量像一篇 文章,盡量寫得生動、實在、深刻。一般應當寫清楚讀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聯(lián)想到了什么,對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體、格式框框,寫起來也可長可短。
    寫讀后感受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fā)點,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在上一講里說過了,這里就不多講 了。其次,寫讀后感受,有它一定的規(guī)矩,有的書上把它歸納為“引、議、聯(lián)、結”,四個字,想公式一樣。對于這些規(guī)矩我們不可以不學,考試時只要內容有創(chuàng)意, 套用這種公式未嘗不可;但我們也不要受其所限,寫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嘗試在結構上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有自己的個性。但不管怎樣,讀后感受也離不開 “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受”——自己的感受想。只要把這兩個字表達好了,就是好的讀后感受。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受”。
    讀后感受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受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 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受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受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lián)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受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受。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lián)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xiàn)象。聯(lián)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lián)系、前后脫節(jié)。
    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受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xiàn)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第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受”的關系中,“讀”是“感受”的前提、基礎;“感受”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受”,不“讀”則無“感受”。因此,要寫 讀后感受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受情。
    第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受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 熟知的“濫竽充數(shù)”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 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 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lián)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 “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后感受,不能寫出諸多的感受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shù)母惺苁茳c,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長大,還是不長大?這永遠是一個問題。我們絕對相信科學,長大是必然的。時間會流逝,年齡會增長,你一定會一天天長大。長大,就意味著會有越來越多的作業(yè)、補習班。下課變得越來越晚。負擔也越來越重。不過暑假里,我讀了一本名為《我不想不想長大》的書,里面故事情節(jié)豐富多彩,讓我知道了,長大,并不可怕。
    這本書主要講了小男孩扇貝喜歡小動物,他養(yǎng)了很多小動物:小鳥、小兔子,可一個個小動物都離開了扇貝,為了彌補心靈的空缺,蒜泥媽媽給扇貝買了一只小豬——荷包蛋。荷包蛋的出現(xiàn)讓扇貝有了新的理想:吃好一點,睡好一點,每天都開心一點??尚∝i荷包蛋卻越長越大,扇貝想盡辦法幫它減肥,結果都失敗了,慢慢的,家也開始乘不下荷包蛋了,最后,媽媽執(zhí)意要將荷包蛋送走,荷包蛋在草頭表姨家受盡了苦。扇貝也在長大和好朋友荷包蛋的離去把他折磨得痛苦不堪。最后他帶著荷包蛋出走了。也最終找到了荷包蛋的理想家園。扇貝漸漸的不再害怕長大了,因為每個小動物都有一顆純潔的靈魂。對于小動物來說,長大就是竭盡全力活下去!所以只要堅強、努力、竭盡全力了,就不再害怕什么,也不再害怕長大了。
    只要竭盡全力,迎來的就是開心的笑臉。所以,長大,并不可怕!讓我們加油勇敢迎接嶄新的明天!
    讀完的讀后感篇九
    寒假我讀了冰心散文集一書,其中包括了《寄小讀者》?!都男∽x者》,是冰心女士在1920年-1920年間寫給小讀者的通訊,共二十九篇,其中有二十一篇是她赴美留學期間寫成的,主要記述了海外的風光和奇聞異事,同時也抒發(fā)了她對祖國、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和思念之情?!都男∽x者》可以說是中國近現(xiàn)代較早的兒童文學作品,冰心女士也因此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人。主題自然、童真。這樣的主題恰好顯現(xiàn)了冰心女士創(chuàng)作的思想內核:愛的哲學。這也正是我最大的感悟。冰心在這本書中對于愛的描寫,非常讓人感動,回味無窮。
    首先就是對于孩子的愛,是寄小讀者的主題。在寄小讀者的自序中,冰心寫道“小朋友,冰心應許你在這一春中,再報告你們幼稚的快樂,天真的眼睛,雖然她也怕在生命花刺漸漸握滿之后,歡笑不成,眼淚不落……”她教導小朋友愛惜生命,做個好孩子。冰心要求孩子監(jiān)督她的行為,這也是從另外的一面教育孩子要像她所說的那樣做人。其中也有很多話語是冰心把自己融入小朋友中,成為小朋友而說出來的,其中不乏可愛的言語,像我的話完了,小朋友拍雙手贊成等,顯得更加親切。當然也介紹了很多的海外景色和穿插可很多小詩。
    其次是對于兄弟姐妹的愛,文中也有涉及,在冰心的媽媽逝去前后,她始終沒告訴海外的弟弟們這消息,怕他們在海外傷心,沒人照顧。再者是和丈夫的愛,簡樸的愛,在舉手投足之間表現(xiàn)了近代的愛情。
    最后是對母親的愛,這是我最感動的地方,在這本書中描寫的最深刻。在往事一中冰心就自比是紅蓮,母親是荷葉,表現(xiàn)出了母親對冰心的呵護和冰心對母親的愛。她喜歡常常挨著母親,要求母親講冰心孩時的故事。在冰心離開故園出國時,母親和冰心都是非常的傷心。最后在南歸中寫了母親病逝前后的故事,這也是他寫給在國外的弟弟的。母親病逝之前依然很關心家人,而冰心也每時每刻守在母親身旁,這里是我看得最感動的地方,這里我就沒法表達給大家聽了,大家想要感受的話看就借書或上網看看吧。
    母親為我們付出太多,而我們要學會回報,這里就和我們寒假的作業(yè)相呼應了。讀完這本書我得到最深刻的就是要理解父母的愛,關心父母,回報父母,有空沒空也要多給父母打打電話,不要等他們給你打,因為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實在太多太多,我們看到的已是很多,看不到的就更多。
    讀完的讀后感篇十
    《朝花夕拾》長期以來保持著動人的力量,這是和它的高度的藝術成就有關的。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讀完朝花夕拾的。
    讀后感。
    希望大家喜歡!
    自小我所接受教育,告訴我,在所有的我所認為的我?guī)熤?,其中有我父母和實在意義上的老師,他們的話我都在諦聽,他們教導我的是記住某種理論,而是絕非是人,而所要記住的人,是因他做了某事而應該被后人宣傳和銘記。
    其寮我公是記住了事而深入了解才會知道人,我為了解事的后幕而明白了人,為知道“為什么”而去了解了人,而要求深記的往往是事或它所存在的背景,而其它的,例如做事的人,就如同爺爺說的那樣:都是歷史了。
    “早上的花晚上拾起。指所紀大的時候回憶小時候的事情?!痹谌魏我槐驹~典里可以翻閱到的——朝花夕拾的定義。這解釋之中便頗有意味了,老了過后來回想小時候的事,魯迅先生便也實是在這么做?;叵胄r候的事,因為“事”我們想起了“人”因為有了“人”才構成了“事”又因為構顧了“事”所以“事”也就有了值得銘記的地方,它或是體現(xiàn)了一種思想,也許傳承了一種時世,但魯迅本人專承了時世給后人,而魯迅的文章便又記錄了一時盛行的腐敗思想,因為魯迅寫了這些事,我們也隨之而然的記住了他,因為他是令人欽佩敬仰的。
    《父親的病》《藤野先生》等讓人深思的文章,魯迅先生讓我了解的是:一個國家需要的不只是一群善戰(zhàn)的精英,或是一窩醫(yī)術無敵的醫(yī)生,而它需要的是一種信念。雖然很多所謂的國民黨反動派不希望像魯迅這樣的人,從早到晚說個不停,說個不斷,總是采用強暴和和斷令其屈服,為什么革命還會成功?我個人想原因盡管紙代替了嘴馬,筆墨代替了語言,但是文字卻總是能保持它的力量和魅力。言語為我們提供了表達見解的方式,而文字卻提供了人們記錄歷史的渠道,也因此魯迅先生的童年記憶被我們所知道并認可,壹個偉人便是這樣簡簡單單的做了一件小事——寫字,卻讓我們得知了中國的過去,于是我們感激于寫字的人,事和人的關系就這么確立了,先生寫出了文章先生的文章成就了他。我們沒有可悲的落下其中的一個,都記下了。
    因為人和事都是偉大的。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正與它超凡脫俗的名字一樣。魯迅先生在晚年時回味著自己童年時的點點滴滴,想必那味道會是別有一番風味吧?猶如清晨的鮮花在陽光的點綴下悄然聲息的綻放著它絢麗無比的美,待到夕陽時分去摘取,花亦那花,但卻失去了晨時的艷麗與芬芳。夕陽便賦予它一種令人浮想聯(lián)翩,回味無窮的力量。
    魯迅先生是一位眾所周知的大作家,其作品不遮掩、不用華麗的文字去渲染,書中從未有過一個壞形象,但卻能簡潔的表現(xiàn)出封建社會的丑惡與對人們的殘忍。因此,我更加喜愛他的作品。
    他童年并不絢麗,同時也并不乏味。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百草園無憂無慮的兒時生活甚是讓我羨慕,可是待我讀到三味書屋中私塾先生的嚴厲讓我感到忽如一陣寒風襲過。兒童喜歡玩樂的天性與封建式私塾教育的束縛。充分表明了魯迅先生對舊社會私塾教育給予極其不滿的態(tài)度?!白尯⒆于A在起跑線上”——是的,但是這樣做,不就是讓孩子在起跑線上沒了信心嗎?所以應當讓孩子健康活潑成長。
    《朝花夕拾》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富有飽滿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著監(jiān)獄般囚禁人們的舊社會。一切的感受,都是這么天真,都是這么的爛漫。最值得贊嘆的是,作者以一個小孩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讀起來讓我感到無比的親切,時不時還會引起我心中的共鳴。
    時間的推移,童年漸漸遠去,留下的只是些朦朧不堪的記憶。細細的品味著《朝花夕拾》感受著那段不同年代的童年夢,與魯迅先生一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吧!
    暑假里,我仔細閱讀了已故作家魯迅先生的一部經典著作——《朝花夕拾》。魯迅先生沒有使用什么華麗的辭藻,卻帶給我們這些讀者一種平和如小橋流水般清新的感覺。
    這本書向我們反映了清末民初,封建社會那種壓抑、守舊、苦悶的生活。通過魯迅先生的講述,“阿長”長媽媽的這個名字的來歷反映出了舊社會對待人們的不同,特別是像阿長這樣的生活在下層的人們來說,根本沒有什么人權可言。舊社會人們對待別人的態(tài)度只能靠“錢”與“權”這兩種的東西判斷,在他們看來,只要有了這兩種東西,自己就是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這種十分病態(tài)的心理。
    據(jù)我了解,舊社會還存在著很多的陋習,例如女性纏足與女性人權低下這種情況。那時的晚清與民國女性,就是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的中國人類的代表,人們認為女子勞動能力低下,有的甚至只是用來生孩子,還有的人家生下女孩,就馬上厭惡的拋棄或是殺死。身為一個新中國的女性,我對舊社會的人們存在很大的疑惑,女人為什么就不能干活呢?女人哪里比男人差了呢?為什么女人們就不能起來反抗舊社會的惡習呢?為什么還要自甘墮落甘愿把本該由自己掌握的命運統(tǒng)統(tǒng)交到別人的手中呢?這也許就是舊中國為什么百遭磨難,低聲下氣的原因之一吧。
    合上書,我捉摸了很多,思來想去,我覺的清末明初的中國為何屢遭磨難呢?也許是窮人們被惡人們壓迫,低聲下氣的不能敢于反抗,也許反而更增長了惡人們的狂妄自大,助長了他們的施暴的心理,國力便會空虛,皇帝貪圖享樂不理政事,奸臣們在皇帝耳邊顛倒黑白,富人們紛紛買官,社會上的人們?yōu)鯚熣螝?,外國趁機向我們運輸毒品,造就了一個個癮君子,還被外國人戲稱為“東亞病夫”,打仗的時候忠臣全被害光了,癮君子們也無法動身奔赴戰(zhàn)場,所以導致舊中國君主制集權終于被推翻,外國人連年侵略的慘劇。
    讀完的讀后感篇十一
    大部分的內容都提到了君子。我想,君子這一詞,應該是孔子畢生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他教導學生要奮斗的目標。
    在孔子的理念當中,君子給我的感覺就是像一張白紙一樣潔白,同時又帶有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貴。雖然他不一定是大富大貴的富家子弟,但卻散發(fā)著高貴,令人敬重的氣質,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當然這一切都是孔子的理想,世界上根本不會有這樣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就連提出這一理論的孔子,自身也有做不到的地方。但是我們還是要向著這樣一個目標去發(fā)展。雖然不能成為完美,但至少做到接近完美。
    要成為君子,就要學會培養(yǎng)自己的高尚情操。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钡鹊?。這些看似簡單的話語做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要堅持下去的時候。我們現(xiàn)在身處中學,因此同學之間都應該是沒有猜疑,大家赤誠相待的。但是當我們身處社會中時,各種各樣的利益關系,身份,地位的差異,使得人們不得不一步一個腳印地腳踏實地。曾經讀過一本書,在里面貫穿其中的一句話是“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币虼?,即使是我們自身懷著赤誠之心,秉承君子之道與人交往,還是得處處小心。不過我也相信,若是有越來越多的人秉承君子之道,在人們的相互感染下,整一個社會的氛圍也會有所改變。
    讀完的讀后感篇十二
    20xx年9月7日,是袁隆平90歲陽歷生日。他在家中許下生日愿望,希望自己領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早日實現(xiàn)。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單季畝產取得2092.6斤的成績。袁老的生日愿望透露出無盡的家國情懷,我們共同企盼著袁老的生日愿望早日實現(xiàn)!
    袁老身上有很多標簽,比如“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師”“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這些標簽或大氣、或詼諧、或酷炫,反映的是這位“90后”老爺子熱愛田野、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本真。而這些品質,是需要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學習的。
    也有荊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們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濘小路變成康莊大道,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基層黨員干部要永遠熱愛人民?!叭嗣袷菤v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睘槿嗣穹帐莻ゴ蠖鈽s的事業(yè),袁隆平強調,不能搞犧牲產量來求優(yōu)質,為了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應該要搞既高產又優(yōu)質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熱愛人民、不斷奮斗,才讓我們解決了吃飽和吃好的問題,從而“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廣大基層黨員干部也應如此,對于人民要心存熱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人民謀福祉、謀利益,為人民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們依然要熱愛生活,“以苦為樂”,開心過好每一天。唯有此,我們才能不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為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奮斗終身!
    我們廣大基層黨員干部也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奮斗和努力,以另一種方式去守護袁老深愛的偉大祖國!
    星光不負趕路人,功夫不負有心人。袁老的禾下乘涼夢終會實現(xiàn)的。
    讀完的讀后感篇十三
    中篇小說《邊城》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贊者認為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杰作”;貶者說它是“掏空了人物的階級屬性”
    “有意無意地回避尖銳的社會矛盾”;還有人認為文壇“總有一天會對沈從文作出公正的評價:把沈從文、福樓拜、斯特恩、普羅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倘若我們拋開社會政治經濟的因素,從文學本身的自然魅力(即倫理道德)來審視沈從文的作品,就能明白人們盛贊沈氏的根由了。
    他的作品“以其獨到的思想認識和藝術表現(xiàn)方式,繪制了一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社會生活的恢宏畫卷”。
    作品中那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異的湘西邊陲,作為構筑善與美的“神廟”的地基。
    人性,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在沈從文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xiàn)。
    因為在沈從文看來:“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xiàn)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惫时憩F(xiàn)人性便是他創(chuàng)作的中心。
    而在古老的生活節(jié)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種“優(yōu)美、健康”的生活。
    故而,他的作品游離于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文學的大道上另辟蹊徑,以抒寫自然的人性為題材,從而寄托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反思。
    在他眾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說《邊城》就是這類內容的代表。
    小說《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追求以及與這追求相呼應的田園牧歌情調。
    這種情調若和當時由卑鄙的人組成的動蕩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塵寰的“世外桃源”。
    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愛”。
    正因為這“愛”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里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小說《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愛、祖孫之間的親愛、鄰里之間的互愛來表現(xiàn)人性之美的。
    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迷人的形象,是全書之魂。
    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兒。
    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
    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給了她一顆絕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載滿了她那少女的悠悠歲月。
    祖孫倆在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邊、小船上、白塔下相依為命。
    一不貪財,二不羨貴,三不嫌貧,四不偷懶,愿守清貧,甘于助人,體現(xiàn)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勤勞、善良、淡泊。
    幼小的翠翠正是在這種祥和而又古樸的小屋里,從爺爺那里繼承了自己應該繼承的東西,弘揚了本該弘揚的內容。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變化:少了一點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歡笑,多了一份羞澀。
    由少時爭著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轎,學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縛在頭上,裝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頭聽那迷人的鼓聲,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來便有了青春期少女們同有的心事。
    面對著那突如其來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緒,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應該快樂,還是應該憂愁。
    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頭上,站在渡船上沉靜地慢慢地咀嚼著人生的酸澀苦甜,吞咽著自己為自己釀造的人生苦酒。
    后來,翠翠路遇了剛剛在劃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fā)。
    從此她覺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種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說出來。
    當別人“無意中提到什么時”,她會臉紅,在內心深處卻又在盼望著聽到與之有關的內容,等到這種盼望日久天長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純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兩年后端午節(jié)前夕她又見到了儺送,情不自禁地對爺爺說:“那個人很好?!币灾猎诳磩澊瑫r無意間聽到別人議論儺送婚事時,一向沉穩(wěn)的翠翠心中也便亂作一團,甚至儺送和她說話也忘了應答。
    后來,儺送在月下為翠翠唱歌,酣夢中的翠翠竟被儺送的情歌所吸引,靈魂也浮了起來。
    可惜的是她卻不知道這月下唱歌的年輕后生就是自己愛著的儺送。
    不久,天保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儺送尋兄歸來過溪時,又得不到翠翠的一點暗示,便賭氣遠走他鄉(xiāng)。
    老船夫也溘然長逝。
    翠翠忍受著親人離去之痛、愛人負氣出走之苦,仍決定留在渡船上翹首期盼心上人的歸來。
    有的只是原始鄉(xiāng)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有的只是“遵從古禮”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蘊的東方的傳統(tǒng)美德。
    作者著重表現(xiàn)了他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
    在作者的筆下,翠翠是個天真無邪的山區(qū)女孩,她聰明、美麗、乖巧、純樸、善良。
    儺送是個童稚無欺的鄉(xiāng)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熱情、勤勞。
    在這人杰地靈的偏僻之地,兩顆年青的心靠攏了,他們按照自己的標準同時選擇了對方。
    一切顯得那么自然,而在這自然之中卻顯示了“人性”在這塊尚不開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
    作者正是通過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了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