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精選18篇)

字號: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時間,高效地進行教學。教案的編寫需要注意教學評價的方式和評價指標,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選的一些教案,希望能對大家的備課工作有所幫助。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一
    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tǒng)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綜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識的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知識的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綜合,就會見木而不見林;只綜合不分析,又會只見林而不見木。
    2.比較和歸類的方法。
    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采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fā),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fā),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
    3.系統(tǒng)化和具體化的方法。
    系統(tǒng)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tǒng)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tǒng)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制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tǒng)地整理。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法,抽象可以有兩種水平層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抽象;二是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是將有關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聯系起來的一種思維方法,它也有兩種水平層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種是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二
    新課標對光合作用的認識過程從原來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說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內容從回顧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開始,讓學生感知他們探索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實驗設計的原則,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教材中詳細描述了各探究實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探究思維具有很好的啟發(fā)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光合作用被發(fā)現的基本過程。
    2、簡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反應場所。
    2、能力目標:
    2、在實驗探究中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3、過讀書和師生的討論活動,培養(yǎng)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自學和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歷程,體會科學概念是在不斷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形成;
    3、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內容和結果;
    4、認識到技術的發(fā)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光合作用的發(fā)現及研究歷史過程中的各實驗設計、優(yōu)缺點和結論。
    難點:光合作用的發(fā)現過程中各實驗如何巧妙地連接起來,如何過渡,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對于光合作用的發(fā)現歷史卻很陌生,關鍵對于我們這節(jié)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xù)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yōu)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教師要盡量創(chuàng)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五、教學方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
    學生收集了解關于光合作用研究歷史。興趣小組做關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實踐。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三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通過閱讀分析“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3.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教學難點。
    (1)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
    人不吃飯行嗎?食物進入人體內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在現在來說都已經十分清楚了。這些變化過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沒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學家就對此進行了探索。
    實驗介紹: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札尼將肉塊放在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后讓鷹吞下,過了一段時間,將籠子取出,肉塊不見了。
    問:(1)為何要將肉塊放在籠子中?
    答:排除了胃對肉塊的物理性消化。
    問:(2)對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質?
    答:一定是某些物質進入到金屬籠中,使肉分解。現在已經知道這個能讓肉分解的物質就是--酶。
    問:(3)進行肉類消化的過程的條件是怎樣的?
    答:進行分解肉的反應是在一種極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
    問:(4)在實驗室中能否也能讓肉分解?能的話需要怎樣的條件?
    答:實驗室也能進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體中來說,需要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劇烈的條件才能進行。
    二、問題探討。
    1.這個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是:鳥類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沒有化學性消化?
    2.是胃內的化學物質將肉塊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內的化學物質,看看這些物質在體外是否也能將肉塊分解。
    總結:對于一個生物體來說要進行的生理活動非常之多,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內的物質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tài),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于細胞內發(fā)生的生物化學反應,每一個化學反應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就叫細胞代謝。
    三、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實驗前介紹:動植物在代謝中產生的過氧化氫,對機體是有毒的。機體通過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氣而解毒。鐵離子也可催化這一反應。
    2h2o2h2o+o2。
    問:如何獲得過氧化氫酶?
    答:新鮮肝臟中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所以新鮮肝臟研磨液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
    按以下實驗步驟來進行實驗:
    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對照實驗的特點。
    答:共同點:都在試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壓力下進行。
    不同點:1和2:只有溫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臟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劑不同。
    問:1號試管沒有加任何試劑,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對照的作用。
    結論:進行該實驗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果結果不同,那么影響該結果的就是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實驗3試管和4試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劑不同,那么該實驗的結果3放的氧氣少,4放出氧氣多就是因為加入到4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號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問:2和4試管現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體中也利用2的方法來解毒?
    答:不能。加熱到這樣的溫度會造成生物的細胞死亡。
    問:能否用同一滴管給3和4試管加fecl3溶液和肝臟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會讓肝臟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殘留在滴管內,難以判斷出過氧化氫的分解是哪種滴加液的作用,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
    問:為何酶的催化效率會比無機催化劑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罨芫褪欠肿訌某B(tài)轉化變?yōu)槿菀装l(fā)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罨茉酱?,反應就越不容易進行,反之就容易進行。
    四、總結。
    在生物體中,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每時每刻進行著。以人為例:據估計人體細胞內每分鐘大約要發(fā)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么多的化學反應能在人體中順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無機催化劑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細胞內的物質變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個作用是其他物質無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學反應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卻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是一種催化劑。它是細胞內產生的,所以它也是細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劑。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醫(yī)院常用雙氧水作為身體出現小傷口的消毒用藥,能觀察到什么現象嗎?試解釋該現象。
    能看到傷口有氣泡產生。原因是人體細胞中產生的酶將雙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氣。
    課后小結。
    酶在細胞內的物質變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個作用是其他物質無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學反應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卻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是一種催化劑。它是細胞內產生的,所以它也是細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劑。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參考答案:
    基礎題。
    1.巴斯德:發(fā)酵與活細胞有關,發(fā)酵是整個細胞而不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發(fā)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是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發(fā)揮作用。
    畢希納: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后繼續(xù)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薩姆納:酶是蛋白質。
    2.提示:(1)細胞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成千上萬種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需要高效率地進行,酶的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得多。
    (2)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需要在常溫、常壓、酸堿度適中等溫和條件下進行,無機催化劑常常需要輔助以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劇烈條件才能有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題。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學過的鑒定蛋白質的方法。在薩姆納之前,之所以很難鑒定酶的本質,主要是因為細胞中酶的提取和純化非常困難。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四
    一、相關概念:
    1、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qū)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2、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的許多化學反應。
    3、酶:是活細胞(來源)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一類有機物。
    4、活化能:分子從常態(tài)轉變?yōu)槿菀装l(fā)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發(fā)現:
    1、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4、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fā)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質:
    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合成酶的場所主要是核糖體,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數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許多;。
    2、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3、酶需要較溫和的.作用條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五
    一、相關概念:
    1、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2、協(xié)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要借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3、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xié)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二、自由擴散、協(xié)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比較: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六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jié)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相關概念:
    1、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2、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3、肽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4、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5、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6、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ch—cooh)。
    三、氨基酸結構的特點:
    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1、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調節(jié)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
    5、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六、有關計算:
    1、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目-肽鏈數。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肽鏈數。
    第三節(jié)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1、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于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第四節(jié)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一、相關概念:
    1、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2、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二、糖類的比較: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七
    1.施萊登與施旺的稱謂的區(qū)別。在講細胞學說時,學生常將植物學家施萊登與動物學家施旺的稱謂混淆。我就告訴學生施萊登的“萊”字上有一草頭,“草”乃植物也,故其為植物學家。這樣學生就馬上把兩者的稱謂記住了。
    2.支原體無細胞壁,衣原體有細胞壁。常見的原核生物中只有支原體沒有細胞壁,但學生常將支原體和衣原體混淆,搞不清兩者誰有誰無細胞壁。我就對他們說,“衣”原體就像穿了一層衣服,因此衣原體有細胞壁,支原體也就無細胞壁了。
    3.常見的七種微量元素??刹捎弥C音記憶法,“甜夢童心盆沐浴”即“fe、mn、cu、zn、b、mo、cl”七種微量元素。
    4.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采用聯想記憶法,“蘇賴甲、本色亮、潔異亮”,想象出意義:蘇賴(人名)的指甲,本來顏色就亮,清潔之后異常亮了。即“蘇氨酸、賴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纈氨酸、異亮氨酸”八種氨基酸。
    5.細胞有絲分裂五期的變化特征,多而零碎,直接記憶難度很大。可以把各期的變化歸納為一句口訣,借助口訣記憶。間期:“復制合成暗準備”,意為在間期細胞表面沒有變化,但實質上在進行染色質復制,包括了dna復制和有關蛋白質合成,為分裂期作物質上的準備。
    前期:“膜仁消失顯兩體”,意為在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紡錘體及染色質變成染色體。
    中期:“形定數晰赤道齊”,意為到中期,染色體不再縮短變粗,形態(tài)固定,數目清晰,便于觀察,并整齊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點裂數加均兩極”,意為后期著絲點分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裂成兩條染色體,染色體數目加倍,在紡錘絲的牽引下移向細胞兩極,實現平均分配。
    末期:“兩消三現生二子”,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紡錘體消失,染色體變回染色質,核膜、核仁重現,細胞中央出現細胞板,形成新的細胞壁,把一個細胞分隔成兩個子細胞(動物細胞中歸納為“兩消兩現生二子”,因為不會出現細胞板了)。
    6.濾紙條上四色素帶記憶。用紙層析法分離綠葉中色素時,濾紙條上會出現4條色帶,從上到下依次為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可用概括記憶法,概括為“胡黃ab”四個字記住。
    7.神經纖維靜息時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神經纖維在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位表現為“內負外正”,學生很易跟“內正外負”混淆。可采用聯想記憶法,聯想“內含豐富(負)、外樹正氣”這句話,從而記住“內負外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八
    1.教材內容分析。
    《遺傳與進化》一書是以人們對基因的發(fā)現、研究和應用歷程,即遺傳學發(fā)展史為主線編寫的。第一章《遺傳因子的發(fā)現》隸屬于“基因的發(fā)現”部分;“基因的研究”部分有第二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質》、第四章《基因的表達》和第五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基因的應用”部分包括第六章《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由此可見,教材的編排不僅符合課標中“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由現象、本質、現象”的認知規(guī)律。
    1.1本章概述。
    1.1.1本章地位。
    結合《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要求和教科書內容編排的順序,本文確定出本章的地位有:
    (1)《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隸屬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
    (3)本章有關減數分裂的內容與《分子與細胞》。
    第六章有關細胞增殖、有絲分裂的內容有聯系;
    (4)是本模塊“基因研究”部分的首章內容,是后面學習內容的基礎。
    1.1.2本章作用。
    與上同理,本文確定出本章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即生物通過生殖和遺傳。
    實現生命延續(xù)和種族的繁衍,通過進化形成物種多樣性和適應性,實現生命的發(fā)展。在本章中,選取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內容,目的在于揭示生命延續(xù)的細胞學基礎;學生再次體驗觀察―提出假說―實驗驗證的科學思想方法,領略科學家嚴謹求證的科學態(tài)度和大膽假設、富于想像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
    1.1.3本章知識體系。
    本章是針對“基因在細胞中有沒有物質基礎?孟德爾提出的遺傳因子,究竟是不是物質實體?如果是,有存在于細胞的什么位置?”等問題,按照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體上、伴性遺傳的順序編寫,正體現了科學發(fā)展的歷程。因此,本章知識體系為(圖1):
    圖1。
    1.2各節(jié)內容分析《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知識體系。
    1.2.1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
    本節(jié)包括“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兩小節(jié),由于在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染色體行為和數目的變化,因而,第1節(jié)的“問題探討”部分是從比較“果蠅配子和體細胞的染色體差異”開始的。結合教材的內容及布局,本節(jié)知識有以下特點:
    減數分裂:
    思考題”幫助學生對精子形成過程的理解,其中在“圖2、2”的中央羅列出了“減數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分裂的主要特征”。有了精子的形成過程作基礎,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就可以介紹得比較簡略,教科書也借“圖2、4”介紹了卵細胞形成的部位,隨后用比較法敘述了卵細胞形成過程與精子形成過程的不同點,并配以圖解(圖2、5),最后用“圖2、6”對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進行歸納和總結。除此,本小節(jié)還用黑體字將重要知識標出,以示重要,如減數分裂、聯會的概念,四分體,染色體數目減半發(fā)生的時期等,用圖2、3幫助學生理解“交叉互換”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實驗幫助學生對本小節(jié)知識的鞏固。
    受精作用:
    本小節(jié)有兩個重點內容。一個是通過建立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數目和行為變化的模型,模擬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數目及主要行為的變化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理解配子中染色體組合的多樣性。另一個是受精作用的過程、實質和意義,教材中在借助文字詳細闡述的同時,還用“圖2、7”展示了受精過程的開始,用黑體字標示了受精作用的實質,最后教材用“技能訓練”部分加強學生對精原細胞形成精子過程中染色體數目變化的理解,同時注重對學生識圖和作圖能力的培養(yǎng)。
    1.2.2基因在染色體上。
    科書采取問題串的形式,并結合相關實驗圖解,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逐步揭開遺傳的奧秘,最終證實基因的確位于染色體上,同時,還用小號楷體字介紹了“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將基因定位在染色體上”的進展,并配以彩色圖片,這一內容不要求學生掌握,只是為了拓展學生視野。最后,教科書用黑體字標注了“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現代解釋”,幫助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同時,由于dna與染色體也是存在著明顯的平性關系,因而教材在“技能訓練”部分,采用了類比推理的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對dna與染色體的關系,這樣便于今后對“dna和染色體關系”的講解與學習。教材不僅給出了一定的練習題,還在“科學家的故事”欄中對摩爾根進行了簡單介紹。
    1.2.3伴性遺傳。
    紅綠色盲和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學生比較熟知、比較感興趣的兩大伴性遺傳病,因此,該教材在“問題探討”部分,從這兩種遺傳病的病癥入手,讓學生討論這兩種遺傳病,為什么在遺傳表現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為什么兩種遺傳病與性別關聯的表現又不相同?由此引出“伴性遺傳”的概念,并且概念用黑體字標識。教材在“伴性遺傳的特點”的講解中,教科書詳細介紹和分析了“人類紅綠色盲癥”。首先,教材用小號楷體介紹了紅綠色盲發(fā)現的故事,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對學生情感的教育,隨后通過“資料分析”活動,學生學會識別并分析家系圖,教材隨后用“表2、1”展示了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并且由此得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主要的幾種情況。遺傳方式總共有6種情況,由于女性和男性都正常,或都患病,其子代變現型是與他們一致的,所以教科書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只介紹了其余4種遺傳方式,并重視學生對遺傳分析的能力,用“圖2、14和圖2、15”進行展出,隨后,用文字對“交叉遺傳的特點”進行了總結。在“抗維生素d佝僂病和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的呈現中,由于教材已對“人類紅綠色盲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所以教材僅用文字進行了闡釋,并且教材采用了開放式的結尾,鼓勵學生查閱資料,多了解有關伴性遺傳規(guī)律在生產實踐中的其他應用。本章最后還設有“本章小結”和“自我檢測”,使得教材在總結本章內容的同時,也使學生們得以整體的檢測,除此,教材還向學生提供了幾個有關的學習網站,便于學生“繼續(xù)學習”。
    2.目標體系。
    本章的總目標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和能力三方面目標。知識目標方面,要求學生“闡明細胞的減數分裂,舉例說明配子的形成過程,舉例說明受精過程,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概述伴性遺傳”;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認同基因是物質實體,認同觀察、提出假說、實驗的方法在建立科學理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認同科學研究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大膽質疑和勤奮實踐的精神,以及對科學的熱愛”;能力目標方面,要求學生“使用高倍鏡,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運用模型建構的方法,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和行為的變化,嘗試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規(guī)律”。
    3.重難點。
    通過上述對。
    第一文庫網。
    各節(jié)教材內容的分析,并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將本章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第一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減數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過程和受精作用的過程;教學難點是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比較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的減數分裂。第二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和實驗證據和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現代解釋;教學難點是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和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第三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伴性遺傳的特點,教學難點是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
    4.教學建議。
    結合課標要求、教材內容的編排、本章目標和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為了實現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本章課可采用以下教學思路:
    第一節(jié)《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學思路采用:
    (3)本節(jié)教學建議用3課時完成,其中減數分裂部分的教學用2。
    課時。
    第二節(jié)《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教學思路采用:本節(jié)教材內容是“總結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的一部分,教學難點較多,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建議教師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圍繞“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探索過程,精心設計學生參與的活動,引導學生開展思維探究。同時,本節(jié)課建議用1課時完成。
    第三節(jié)《伴性遺傳》的教學思路采用:伴性遺傳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比較貼近,又能夠解釋一些常見的遺傳病例,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中極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和分析,并練習繪制遺傳圖解,真正理解伴性遺傳的特點,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再及時引導學生學習伴性遺傳的意義和應用。同時,本節(jié)課建議用1課時完成。
    5.教學活動設計。
    根據上述對各節(jié)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現有的知識與認知水平,同時結合教學重難點,本章各節(jié)可采用如下活動體系。具體如下:
    5.1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
    的現象,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對重點概念、精子形成過程的特點的理解與記憶。最后引導學生歸納出“減數分裂”的概念?!奥鸭毎c精子形成過程的比較”部分,采用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根據“卵細胞形成過程“的圖解,采用比較法,與精子形成過程的特點進行比較,并自主歸納出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特點?!办柟炭偨Y”部分,根據教材中“圖2、6減數分裂圖解”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實驗,引導學生加深對“減數分裂”的概念、特點的理解。
    “受精作用”的活動體系為:提問設疑、探討配子的多樣性、歸納原因、閱讀教材,理解受精作用的實質與意義、技能訓練與練習。具體到各個環(huán)節(jié)有:展示“人的染色體組型圖”通過提問如“人的體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人的精子和卵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從人的精子、卵細胞到人的體細胞之間應該有一個什么樣的變化過程?人的體細胞是怎樣形成的?”引起學生的思考進而理解受精作用的過程。“探討配子多樣性”部分,又有兩個小部分,即“展示配子多樣性的現象”和“分析多樣性來源”。在第一小部分中,教師敘述教材中“父親的所有精原細胞中染色體組成并無差別,母親體內的卵原細胞也是如此??墒恰耙荒干抛?,九子各不同。同樣的精(卵)原細胞會產生不同的配子嗎?”的內容,引導學生回憶精子或卵細胞形成過程和思考配子中染色體組成多樣的原因。第二小部分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染色單體交叉互換”的照片及示意圖,并讓學生思考這與配子中染色體組成的多樣性有什么關系?隨后,繼續(xù)“模型建構”活動,“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及討論”,并讓學生嘗試計算可能出現的配子類型數目,進而歸納出配子多樣性的原因。最后讓學生閱讀“受精作用”部分的教材內容,理解受精作用的實質與意義,通過“技能訓練與練習”對本節(jié)知識加以鞏固。
    5.2基因在染色體上。
    學生思考“摩爾根為什么把果蠅作為為實驗材料?”和分析“果蠅紅白眼雜交過程”,隨后借助教材中“圖2、10”,讓學生嘗試推演果蠅雜交;“嘗試用研究結果解釋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部分,首先借助教材第28頁中“思考與討論”部分,促進學生解釋孟德爾的分離定律,并讓學生嘗試解釋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最后“技能訓練”部分,教師借助書中第28頁,講述“類比推理”,隨后讓學生嘗試采用此方法,推斷基因與dna長鏈的關系,同時,安排課后任務,即練習和閱讀科學家故事。
    5.3伴性遺傳。
    法是采用思維導圖或概念圖法進行表示。除此,還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材分析時,盡可能地在ppt中展現教材中的內容,如圖片、材料分析等信息可用超級鏈接進行展現,這樣助于教材分析的完整和直觀。為此,衷心感謝李玉玲老師和同學的細心的點評和指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16、17.
    [2]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5、40.
    [3]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2、67.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九
    知識方面。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說出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情感態(tài)度方面。
    1、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
    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是重點;說出生命系統(tǒng)的層次是難點。
    ppt幻燈片。
    讓學生收集關于冠裝病毒相關的資料。
    1課時。
    教學內容。
    1、引入新課。
    2、分析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難點)。
    小結。
    課后練習教師活動。
    小結上面的內容,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在細胞外表現不出生命的特征,說明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為什么呢?)細胞的任何一部分脫離了細胞就不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質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提出問題:細胞能表現出那些生命活動呢?指導學生閱讀資料,并開展討論。
    小結:(幻燈片展示提綱)細胞為什么是生命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一個細胞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多細胞生物是在在細胞生命活動基礎上實現各種的生命功能。(舉出一些實例)。
    地球上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可謂是恒河沙數,但是這些生物,小到組成它們身體的細胞,大到一個生物個體,一個物種、甚至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整個生物圈,都可以一個一個的生命系統(tǒng)(什么是系統(tǒng)呢),而且這些生命系統(tǒng)之間還有層次的關系。(以一只龜為例分析)。
    學生活動。
    討論、思考問題:病毒是怎么樣復制的?(在細胞內)。
    匯報冠狀病毒的相關的資料。
    閱讀資料并討論: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生物系統(tǒng)的層次性、以及嘗試分析后面幾個層次作為生命系統(tǒng)的原因。(著重引導說出多個組分互相配合影響成為整體)。
    完成資料后的“思考與討論”。
    第1節(jié)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為什么說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實例。
    生物生物類型生命活動基本特征說明。
    草履蟲單細胞生物運動和分裂。
    人多細胞生物生殖和發(fā)育。
    人多細胞生物縮手反射。
    病毒非細胞形態(tài)的生物入人體的淋巴細胞。
    人人和高等動物免疫。
    二、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結構。
    層次概念舉例學生舉例。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這些生物生活的無機環(huán)境共同組成地球上只有一個生物圈。
    三、小結: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十
    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特征。
    [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教材中提供的歷史文獻,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史實,并在此基礎上能對其種類、部門、管理等方面進行列舉。
    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對“工官”制度作進一步認識;同時,能對所涉及的手工業(yè)專有名詞進行探究。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歷史文獻的習慣,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借助歷史文獻進行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的特征,了解其生產的意義和局限性,進行合理的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探索,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結合課本中所提供的歷史圖片和內容以及手工業(yè)發(fā)展的數據,鼓勵學生進行推理和論證,提高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結合地圖,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手工業(yè)中心的地理分布,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時空感和觀察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中所提供的歷史文獻和圖片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大膽的想像、合理的推理和主動的探究。并嘗試運用觀察法、閱讀法(包括歷史文獻、地圖等)、訪問法和調查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探究和思考。
    教師應該注重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則對歷史事件進行歸類;同時,設計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對討論過程和結果以及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知道中國古代有高度發(fā)達的手工業(yè)技術和完備的手工業(yè)部門,中國的手工業(yè)生產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從而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我們偉大祖國與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
    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地區(qū),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訪談,增加對古代手工業(yè)成就的切身感受。
    通過書中文獻、歷史圖片和地圖對中國古代的手工業(yè)文明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共分為五個目。第一目,從總體上詳細地介紹了中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背景下手工業(yè)生產的基本情況,并說明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建立在以小農為經營主體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事實。農戶以耕作為主,兼營副業(yè),在中國傳統(tǒng)農耕社會是比較普遍的。手工業(yè)的生產規(guī)模和經營形式,因此受到限制。
    第二目,介紹了西漢手工業(yè)的“工官”制度和后來“匠戶”的產生。并說明“工官”制度的延續(xù),使得技術水準較高的手工業(yè)局限于為帝王貴族服務的范圍里,技術發(fā)明和革新不能服務于社會,新技術難以廣泛推行。在“匠戶”制度下,工匠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能力受到限制。
    第三目,介紹了中國古代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和成就以及在世界上所產生的影響。說明當時絲綢制品主要為上層社會所消費,勞動人民在紡織品方面的消費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
    第四目,介紹了中國古代冶鑄業(yè)的發(fā)展。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銅器。商代的青銅器文明高度發(fā)達。春秋時期出現鐵器,中國生鐵和塊煉鐵大體同時出現。中國古代的冶鐵鼓風技術較早就進入了成熟期。
    第五目,介紹了中國古代陶瓷業(yè)的發(fā)展。說明中國原始時代的彩陶就已經表現出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從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是從陶到瓷的過渡階段。中國古代的制瓷業(yè)高度發(fā)達,地域分布較廣,在世界上影響深遠。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史實。
    難點: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特征。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當時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上去理解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可以適當地借助歷史文獻法和講解法,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進行探究。
    (三)問題解答。
    [想一想]中國古代宮廷工藝品和民間用品相比有哪些差異?
    答案提示:(1)生產機構不同:宮廷工藝品由專門的官辦皇家工場生產,而民間用品由普通的民間工場生產;(2)用途不同:宮廷工藝品除供日常使用外,還供藝術欣賞,而民間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3)管理機構不同:宮廷工藝品從生產到使用都由專門的官僚機構管理,而民間用品則不是這樣;(4)工藝水平不同:宮廷工藝品的生產水平是全國的,而民間用品則沒有那么高的水平;(5)生產者的身份不同:宮廷工藝品的生產者幾乎沒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務范圍只限于宮廷,技術發(fā)明不能服務于社會,而民間用品的生產者則不受人身限制,技術的發(fā)明直接服務于社會;(6)價值不同:宮廷工藝品造價昂貴,而民間用品則價格低廉。
    [議一議]。
    1.運用我們從古代詩文、戲曲、民間傳說中已經學到的知識,舉例說明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狀況。
    答案提示:戲曲“黃梅戲”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男耕女織”的劇情,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典型體現。
    答案提示:譯文:禹在涂山召集諸侯,有許多諸侯手執(zhí)玉器和絲帛參與盛會。這說明物質生產比較貧乏的禹的時代,絲織業(yè)的生產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然而,在中國古代絲綢是貴重織物,往往為貴族所專有。
    [自我測評]。
    在地圖上標示出定窯、鈞窯、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和耀州窯的大體位置。
    答案提示:它們的所在省份是:定窯——河北、均窯——河南、景德鎮(zhèn)窯——江西、龍泉窯——浙江、耀州窯——陜西。
    [材料閱讀與思考]閱讀《顏氏家訓》中的一段話,思考中國傳統(tǒng)農戶是怎樣實現消費的基本自給自足的:
    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殖之物也。至能守其業(yè)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
    譯文: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來源于莊稼,穿的衣服來源于桑麻。蔬菜果類是園子里生產的;雞豬等畜類是圈養(yǎng)的。至于住的房屋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燃料和照明所用燈燭,無一不是勞動經營所得。所以,能守住家業(yè)的人,即使不出門生存所需的東西都有了,只是家中沒有鹽井而已。
    答案提示:因為中國古代長期以來都處于自然經濟狀態(tài)下,這就造成了中國的傳統(tǒng)農戶基本不和外界發(fā)生關系,尤其是商品交換關系;他的日常所需,諸如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通過土地來直接或間接地獲得。其中“桑麻以衣”以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等,都是手工業(yè)生產所得。
    [知識鏈接]“匠戶”和“匠籍”
    明代學者王守仁設計“十家牌法”,關于“匠戶”寫道:“匠戶則云某里甲下某色匠?!笨芍硲艄芾淼男问?。
    (四)教學評價建議。
    [評價目標]了解學生的歷史歸納、概括能力和觀察能力。激勵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之奠定更好的學習基礎。
    [評價方法]測驗法、活動法。
    [評價過程]。
    在本課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就本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測驗以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主要形式可以是筆試。要把歷史知識和歷史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考查,不僅考查學生再現知識的能力,更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應當重視對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的基本特征的考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教學內容,通過作業(yè)或制作歷史圖表來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從而有助于所學歷史知識的掌握。進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發(fā)展學生的良好個性。
    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歷史遺跡,如各地有名的瓷窯等。參觀結束后,要求學生寫出參觀報告,教師以此對學生進行評價。
    [評價總結]本課的內容適合用各種評價方法。在此只用了兩種,來檢測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變化和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方法。
    [崔是與《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的作者崔是,生活在東漢中晚期之間,生年不詳,卒于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出生于當地一個“清門望族”之家,祖駟,父瑗,雖未居顯位,然均有文名。中年以前居家。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由原郡薦舉,出仕為郎。同年轉為議郎。不久(約元嘉元年以后,延熹二年以前,即公元151—159年之間),出任五原太守。任內勸導當地人民種麻和發(fā)展家庭紡織業(yè),并整頓邊防,卓有成效。因病去職,再任議郎。大約延熹六年(公元163年),鮮卑犯邊,被任命為遼東太守,因母喪未竟就職。以后,大約永康元年(167年)底到建寧二年(169年)之間,被任命為尚書,“以世方阻亂,稱疾不視事。數月免歸”。為官清廉,去世時,“家徒四壁立,無以殯斂”。他是當時與蔡邕齊名的的學者,兩次任議郎期間,均參與在“東觀”(東漢的國家藏書館)撰修《漢紀》、審定《五經》等工作?!八⒄?、箴、銘、苔、七言、祠、文、表、記、書凡十五篇?!贝碜魇恰墩摗芬粫?,“指切時要,言辯而確,當世稱之”(《后漢書?崔是傳》)。
    《四民月令》作為一部家庭經營手冊,主要是根據當時農業(yè)生產的實況來設計的,但其中也融會了作者的政治觀點和經濟思想。
    《四民月令》成書后,流傳甚廣。
    新中國建立后,農史工作者把《四民月令》的整理研究當做整理祖國農業(yè)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1965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石聲漢的《四民月令校注》。1981年,農業(yè)出版社出版了繆啟瑜的《四民月令輯釋》。這兩個輯佚本均以《玉燭寶典》為主要根據,廣泛汲取《齊民要術》和各種類書中的有關資料,參考各種輯本,盡量做到不漏輯、不誤輯,對所輯原文作了詳細??焙妥⑨專⒎謩e在“附錄”和“序說”中分析了崔是的生平、思想和《四民月令》的內容與價值。他們的工作比前人大大前進了一步,為對《四民月令》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作為反映東漢末年地主經濟和社會生產生活的珍貴資料,《四民月令》亦為史學界所重視,視作重要的研究對象。
    《四民月令》的主題,是按一年十二個月,將一個家庭中的事務,作有秩序有計劃的安排。這些家庭事務,可以區(qū)分為三類:一是家庭生產和交換;二是家庭生活(其中又包括祭祀、醫(yī)藥養(yǎng)生、子弟教育、住房和器物的修繕保藏等方面);三是社會交往。
    《四民月令》所載家庭事務雖然牽涉面廣泛,但有關家庭生產和交換的內容是最多的。在家庭生產當中,大田作物栽培、園圃作物栽培、林木種植和利用、畜牧、采集,都屬于廣義農業(yè)的范疇,其中種植業(yè)尤其是糧食作物種植業(yè)占居主導地位。在家庭手工業(yè)中,桑蠶紡織是與農業(yè)相結合的特殊的手工業(yè)生產項目,釀造和其他食品制作也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屬于農產品從生產轉向消費的重要一環(huán)。交換活動主要是農產品和家庭副業(yè)產品的賤買貴賣。因此,雖然《四民月令》不是專談農事的,更沒有具體論述農業(yè)生產技術的原理,只講什么時令應該做什么事情,但這些事情大多直接或間接與農業(yè)有關,《四民月令》整個按月安排的計劃中,中心和起決定作用的無疑是農事活動,這與后世專談節(jié)序的月令書不同,所以歷來都把它視為農書。
    “四民”包括“士、農、工、商”,是指四種不同職業(yè)的編戶齊民?!八拿裨铝睢?,顧名思義,它按時令所安排的各項活動應該對“士、農、工、商”“四民”都是適用的;從《四民月令》的內容來考察,它的確有普遍適用的一面,并非只適用于哪一個階層。書中對各項農事的時間安排,如“三月桃花盛,農人候時而種也”;六月“趣耘鋤,毋失時”;十月“趣納禾稼,毋或在野”,只要是氣候條件相似的地方,當然對所有經營農業(yè)的編戶齊民都是適用的。其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活動的安排亦然。
    [自然經濟]。
    自然經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它的基本特點是: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直接滿足本經濟單位或生產者個人的需要。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是由許多成獨立體系的經濟單位(如原始氏族公社、奴隸制莊園、宗法式的農民家庭和封建莊園等)組成的。每一個這樣的單位,除了主要經營農業(yè)(少數則是畜牧業(yè))以外,還從事其他各種經濟活動:從采掘原料開始,直到最后把這些原料加工成消費品,都在本單位內部實現,和外界的經濟聯系很少。例如,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農民個體經濟就是一種自然經濟,它們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家庭成員按照性別、年齡所形成的自然分工,從事各種不同的勞動,如耕作、放牧、打柴、紡線、織布、縫紉以及制造工具等等。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yè)品”(《-選集》,第586—587頁)。農業(yè)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是自然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
    自然經濟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fā)達的產物。從有人類社會起,一直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前,基本上是自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商品經濟只具有從屬和補充的作用。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與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物質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很大的狹隘性和單純性。由于生產力低下,生產規(guī)模十分狹小,各個經濟單位又彼此處于分散、孤立的狀態(tài),因此,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閉關自守,也就成了這種經濟的必然具有的特征。
    在向近代化邁進的時期,由于商品貨幣關系的迅速發(fā)展,自然經濟逐漸趨于瓦解,并終于為資本主義經濟所代替。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生產,自然經濟只是作為一種落后的經濟殘余而存在。不過,在殖民地和附屬國里,由于資本帝國主義的長期控制和奴役,社會生產力得不到充分的發(fā)展,自然經濟仍然被大量保留下來。
    [匠戶制度]。
    蒙古統(tǒng)治者在其初期掠奪戰(zhàn)爭中,把從中亞各地和中原地區(qū)俘獲的手工藝匠人集中起來,加以利用。這些工匠成為元代初期官營手工業(yè)中的主要勞動力,他們的身份同于工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結束后,元政府采取拘括戶口的辦法來控制工匠。工匠的戶籍,編入另冊,稱為匠戶。
    元代匠戶主要有兩種,為軍隊生產,受軍隊管轄的是軍匠;為各局院生產,受局院管轄的是官局人匠,總稱系官人匠。此外,還有受各貴族王公直接管轄的,稱投下匠戶。匠戶名義上不再負擔其他科差,每月并向政府領取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消費品,大致是每人米三斗、鹽半斤。家屬只供給四口,大口每月二斗五升,小口一斗五升,超過四口的,不予供給。由于長官的克扣,經常還不能夠完全領到手。所以工匠們常是“衣食不給,致有庸力將男女質典者”。
    匠戶的職業(yè)是世襲的,非經放免,子孫不能脫籍。官局中的勞役完全是強制性質的,這就是所謂“匠不離局”。
    在這種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工匠們經常用逃亡和怠工等形式來進行反抗。由于工匠們的反抗,官局手工業(yè)各部門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差,有時不得不采用差派民間工匠到官局手工業(yè)部門中勞動的辦法來解決技術、勞力缺乏的問題。
    明代沿襲了元代的匠戶制度,將人戶分為民、軍、匠三等。其中匠籍全為手工業(yè)者,軍籍中也有不少在各都司衛(wèi)所管轄的軍器局中服役者,稱為軍匠。從法律地位上說,這些被編入特殊戶籍的工匠和軍匠比—般民戶地位低,他們要世代承襲,且為了便于勾補,不許分戶。匠、軍籍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需經皇帝特旨批準方可,隸匠、軍籍是不得應試躋身士流的。輪班匠的勞動是無償的,要受工官坐頭的管制盤剝,工匠以怠工、逃亡等手段進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制定了適應商品經濟發(fā)展的以銀代役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輪班匠一律征銀,政府則以銀雇工。這樣,輪班匠實際名存實亡,身隸匠籍者可自由從事工商業(yè),人身束縛大為削弱。明中期開始的逐步深化的匠役改革無疑促進了民間手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到了清代,持續(xù)了4個半世紀的匠戶制度正式終結。
    [中國早期蠶絲生產]。
    中國是最早發(fā)明養(yǎng)蠶織絲的國家,傳說其發(fā)明者是黃帝的妻子嫘祖。她用蠶絲織造絹帛,使人們有了衣裳。絲織品比葛、麻類纖維織出的粗布具有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
    把傳說與考古加以印證,說明中國蠶絲的出現確實不下五千年的歷史。近年考古學家在良渚文化(距今約5250—4150年)遺址中發(fā)現了不少絲綢的物證。如在吳江梅堰袁家棣出土的一件陶壺的下腹部刻有五條頭向一致的蠶紋,其形態(tài)與現代家養(yǎng)桑蠶酷似,證明當時已經飼養(yǎng)了桑蠶。錢山漾遺址中還出土了絹片、絲帶和絲線。經鑒定,原料都屬家蠶絲。絲帶寬0.5厘米,是由30根單絲分10股編織而成的圓形帶子。絹片的經緯密度為每平方厘米48根,可能是先繅而后織,推測是用水平式腰機織成的。這說明早在四五千年前中國的絲織業(yè)已達到了一定水平。
    家蠶絲又叫桑蠶絲,與野生柞蠶絲、葛麻絲不同,是桑蠶化蛹前吐的絲,顏色潔白,有光澤,手感柔軟。一只桑蠶能吐800—1500米天然纖維。現代家蠶個體大,吐的絲也粗。古代的家蠶形體小,蠶絲纖維偏細,所以當時用增加經緯絲數來達到絹織物的密度。桑蠶的飼養(yǎng)及先繅后織技術的發(fā)明確實是中國古代一項很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
    [西漢的絲織業(yè)]。
    西漢時期的紡織技術有很大的提高。當時,長安和臨淄(山東淄博市)是全國絲織業(yè)的中心。長安設有東西織室,臨淄和陳留襄邑(河南睢縣)等地設立了大規(guī)模的官營作坊,作坊的織工常達數千人之多。在絲織業(yè)發(fā)達的城市里,也有富商大賈經營的作坊。農民家庭則主要是紡織自己穿用和繳納賦稅的麻布、葛布和絹帛,有時也出售一小部分紡織品。
    絲織品的種類很多,官營作坊以生產比較貴重的錦、繡、紗觳為主。1972年,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絹、紗、綺、錦、起毛棉、刺繡、麻布等絲麻織品,這些絢麗多彩的高級絲織物,用織、繡、繪、印等技術制成各種動物、云紋、卷草及菱形等花紋,反映西漢的紡織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特別是一件素紗禪衣,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其重量僅49克,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才能。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西漢帛畫和漢畫像石中已有單錠紡車的圖像。特別是1956年在江蘇銅山洪樓出土的畫像石上面刻有幾個人物在織布、紡紗和調絲操作的圖像,展示了一幅紡織生產的生動情景。
    西漢時不僅有紡紗的工具,而且出現了織布機。秦漢之際,斜織機在南北方地區(qū)已經比較普遍,在農村廣泛地采用了腳踏提綜的織機。同時還有織造提花織物的機械——提花機,提花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漢錦是漢代織物水平的代表,是多彩織物。經對絲織品的化學分析,知道是用茜草素和藍靛作染料,可染成綠、紅等色。這比戰(zhàn)國時的染色工藝提高了一步。
    [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在湖南長沙市東郊五里牌,為一馬鞍形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徑30米左右。原來以為是五代楚王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繼發(fā)掘,先后出土3座西漢墓葬。據考證,這是西漢初期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結構非常宏偉復雜,其中一、三號墓棺槨葬具保存完好。一號墓由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槨室構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槨(外槨、中槨、內槨)、三棺(外棺、中棺、內棺),以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約1萬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達60—130厘米。棺內女尸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為國內所僅見。隨葬物品非常豐富,達3000余件,有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竹木器、木桶、農畜產品、中草藥等。其中覆蓋在內棺上的一幅彩繪帛畫,花紋鮮艷,色彩絢麗,畫面內容想像豐富,是中國現存2100多年前的絲織品繪畫珍品。另外,一號漢墓中出土了大量西漢初年的絲麻織品,有許多錦、綺、菱紋羅等精美的提花織物,還有凸版彩色套印的印花紗以及多次套染與媒染相結合染成的織物,據分析共有三十六種色相,反映了西漢初期紡織和印染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根據漆器款識、封泥、印章等推斷,一號墓為漢侯利蒼之妻,二號墓為利蒼本人,三號墓是利蒼之子。3座墓葬的時間相距20多年。又據考證,侯系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四年(公元前191年)即廢。
    馬王堆漢墓的發(fā)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如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其原書比《黃帝內經》(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藥物計240多種。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段迨》健返陌l(fā)現,補充了《內經》以前醫(yī)學的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yī)學遺產。出土文物后移至湖南省博物館陳列,三號墓坑則仍保留原樣,以供中外游人參觀游覽。
    [青銅時代]。
    青銅是銅與鉛、錫的合金。紅銅又稱純銅。由于銅礦石與其他有色金屬礦常常是伴生的,所以紅銅中常含有鉛、錫等金屬。一般稱錫含量低于2%,鉛含量低于3%的銅為紅銅。紅銅的熔點為1083℃,鑄成的器物硬度差,鑄造過程中的流動性也不好,冷卻時收縮性也較大。但加入錫、鉛以后,其性能可以改善。例如:加入10%的鉛,熔點可降低43℃;加入10%的錫,熔點可降低73℃;若加入20%的錫,熔點可降低193℃。同時,布氏硬度也可以提高。紅銅的布氏硬度為35,加入5%一7%的錫,布氏硬度就增高到50—65,加入9%一10%的錫以后,布氏硬度可達到70—100。另外,加入鉛和錫以后,鑄器時可使銅液的流動性得以改善,使青銅器表面的裝飾花紋獲得清晰的效果。
    商代除了鉛青銅(銅鉛合金)和錫青銅(銅錫合金)外,還出現了銅鉛錫三元合金。大約在商王武丁前后,古代工匠已經掌握了這種三元合金工藝。這比西方要早好幾個世紀。
    一件銅器的鑄造需要經過以下的工藝流程:(1)制模,即將要制作的青銅器先用泥塑出模子,有花紋的要刻出花紋;(2)從泥模上翻制外范;(3)將泥模刮去薄薄一層,使之成為范芯;(4)范芯與泥模先陰干,然后用高溫烘烤;(5)將陶范與范芯組裝起來,并予以固定;(6)澆注銅液;(7)拆去陶范與范芯;(8)修整、打磨毛刺。這時—件金燦燦的銅器就鑄造出來了。
    在完成上述程序后即可獲得一件銅器的稱為渾鑄法。但有些銅器造型奇特,如四羊尊的肩部有四只形象生動的羊頭,用渾鑄法不能鑄成。于是工匠們用分鑄法,先鑄出附件(羊頭),再在鑄造器身時,將它們鑄接在一起;也有的是先鑄器身,再將附件與器身鑄接在—起。這種分鑄技術在商代已被工匠們熟練地掌握,所以鑄造出許多精美、奇特的銅器。泥范分鑄方法的應用,開創(chuàng)了與古代西方不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范鑄技術,這是三千年前中國工匠的杰出創(chuàng)造。
    青銅文化即青銅時代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大約從夏代開始,中國進入青銅時代。到了商代,青銅器的應用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由于青銅工具的銳利遠勝于石器,加以當時的鑄造技術可以制作出適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種手工工具和農具,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fā)展。因此,擁有眾多人口的都邑出現了。在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宮殿;修造大型王陵;構筑起城垣與壕溝之類的防御設施。在都邑與各地之間有馬車與舟船等交通工具相連接;還出現了鍥刻的甲骨文,用于記錄社會生活中的事件;天文、歷法、醫(yī)學等科學也發(fā)展起來。青銅工具用于采礦業(yè),可以采出更多的礦石。冶煉業(yè)發(fā)展的結果,反過來又促使青銅鑄造業(yè)的發(fā)展。這種良性循環(huán),使中國的青銅時代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它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中國古代冶鐵業(yè)]。
    中國古代冶鐵業(yè)興盛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春秋戰(zhàn)國之際進入鐵器時代,鑄鐵件大量用于制作農具、手工工具等。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中國后,設“鐵官”管理冶鐵業(yè)。到公元前119年的漢武帝元狩四年,共在大河上下、長江南北的39個郡內的49個產鐵地區(qū)設有鐵官。到唐代,全國共有鐵礦104處。公元810年前后,鐵的年收入量約為200萬斤。到宋代,全國冶鐵場所分布于36個州,年總收入量達到550萬斤,其中的74%集中在今河北的邢臺、磁縣兩地。元明時代,中國官鐵收入大幅度增長,元初達到1000萬斤/年,明初更達到1800余萬斤/年。同時,冶鐵業(yè)重點南移到江西、湖廣地區(qū)。公元1395年的明洪武28年,官庫存鐵達3700余萬斤。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停辦官冶鐵,讓民間自由開采,官府只按2/30的稅率收稅。至清代,大型鐵場集中在廣東佛山和陜西漢中2處。佛山的冶鐵工人曾多達3000人。漢中鐵場有大小分廠幾十處,大廠有2000—3000人,小廠有數百人至千余人不等。
    中國鑄鐵冶煉技術所以能夠比歐洲早1900年發(fā)明,并且很早推廣應用,主要由于繼承和發(fā)展了青銅冶鑄技術,并運用了長期累積的豐富經驗。遠在商代和西周時代,青銅冶鑄技術已有很高水平,商代已能鑄造大型青銅器如“司母戊大方鼎”,西周已能鑄造大型青銅器如“大盂鼎”、“大克鼎”等。春秋時代已使用高大的圓錐形煉銅豎爐,高達1.2到1.5米左右,爐缸有一或兩個鼓風口,有著鼓風設備,因而到春秋后期,冶鐵鼓風爐有重大的進步,已能鑄造大型鐵器用來頒布成文的刑法。公元前513年,晉國曾在國都征收“一鼓鐵”的軍賦,把成文的刑法(即當時所謂“刑書”)鑄在鐵鼎上頒布(《左傳》昭公29年)。
    我國冶鐵技術的進步是和冶鐵鼓風爐的改進分不開的。由于冶鐵手工業(yè)積累了經驗,擴大了煉爐,加強了鼓風設備,使得煉爐的溫度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也就改進了冶鐵技術。當時冶鐵煉爐上的鼓風設備是一種特制的有彈性的大皮囊,這種大皮囊的形式和當時一種盛物的叫做“橐”的皮囊相類似,兩端比較緊括,中部鼓起,好似駱駝峰。在這個大皮囊上有把手,用手拿把手來鼓動,就可把空氣中的氧不斷地壓送到煉爐鼓風管中,以促進煉爐中木炭的燃燒,從而提高煉爐的溫度。這時冶鐵的煉爐叫做“橐”。鼓風的大皮囊因為形式像橐,就稱為“橐”。那個煉爐的鼓風管的裝置,因為和一種稱為“篇”的管樂器差不多,就稱為“篇”。這種鼓風設備也總稱為“橐篇”。
    1953年河北興隆燕國冶鐵遺址出土大批鐵質鑄范,包括六角梯形鋤范、雙鐮范、斧范、雙鑿范、車具范等,大多數是復合范,構造復雜,制作精美,說明這時鑄鐵的鑄造工藝已達到相當完美的程度。從六角梯形鋤范使用鐵內芯來形成鋤柄孔的辦法(即通過鋤范壁插入一根鐵芯子)來看,說明當時冶鐵手工業(yè)工人已掌握了相當熟練的操作技術。鐵范本身是白口生鐵的鑄件,又是鑄造鐵器的模具。這樣用鐵范來鑄造鐵器,可使鑄件形狀穩(wěn)定而精致,并可連續(xù)使用,不致像一般陶范那樣用一次就要毀壞,其生產效率就可以提高很多。
    戰(zhàn)國時代開始廣泛使用鑄鐵的工具,但是早期的鑄鐵,是質脆而硬的白口鐵,很容易折斷,不耐用。因此,當時勞動人民從生產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兩種柔化鑄鐵的技術:一種方法是鑄鐵件的可鍛化熱處理,經過氧化脫碳并析出部分石墨,使成為白心可鍛鑄鐵。到戰(zhàn)國晚期,出現了黑心可鍛鑄鐵,是經過長時間加熱退火而成,韌性比白心可鍛鑄鐵高。
    另一種方法是經過加熱氧化,對鑄鐵進行脫碳處理。在脫碳不完全時,鑄件外層已成為鋼,內層還是鑄鐵,成為一種鋼和鐵同存于同一工具中的復合組織;在脫碳較完全時,白心組織消失,鑄件組織全部由鐵變成鋼,但還保存有鑄件的特點(具有縮孔、氣眼等特征)。
    當時還利用控制退火辦法,創(chuàng)造了表面為低碳純鐵、中心為硬度高的鋼質復合鑄件,使用中把表面層磨損,露出中間層作為刃口,解決了某些工具要求有堅硬鋒利耐磨的刃口而又具有韌性的矛盾,這種方法在戰(zhàn)國后期,北起燕趙、南達楚國的范圍內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鐵工具的功能。
    我國鑄鐵柔化技術的發(fā)明要比外國早2000多年。歐洲到18世紀才有白心可鍛鑄鐵,19世紀美國才開始熔制黑心可鍛鑄鐵。我國這項鑄鐵柔化技術的發(fā)明,對于當時鐵工具的廣泛使用,對于促進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具有重大作用。
    [湖北大冶銅綠山遺址]。
    湖北大冶銅綠山遺址是目前中國發(fā)現最早、規(guī)模的采煉工場。這個遺址長2公里、寬1公里,發(fā)現有古礦井、冶煉遺址和煉銅爐。古礦井分為豎井、斜井、水-三種,深入地下40至50米,坑道用木架支撐,井下有排水系統(tǒng)和通風設施。在不同期的井內出土的開采工具有:木質的錘、鏟、鍬、鉤,船形木斗,銅質的斧、錛、鑿、鋤,鐵質的斧、錘、鋤、耙等。古礦井附近的冶煉遺址,地表覆蓋著大量爐渣,總重量約達40萬噸左右。煉爐則為豎爐,它由爐基、爐缸、爐身構成,有風溝、風口、金門,作鼓風、排渣和出銅液使用。爐壁各部位用不同的耐火材料建造,礦石被碎成3至4厘米的球狀,加入溶劑配料后入爐。模擬試驗表明,爐溫可高達1200℃,銅塊含銅91%一93%,爐渣含銅量0.7%。為研究古代冶煉技術提供了可靠資料。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十一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觀點介紹】柏拉圖:理念;黑格爾:絕對精神;上帝創(chuàng)世說、女媧造人說。
    中國宋代哲學家朱熹:主張"理"一元論,認為理在事先,理在氣先,認為精神性的"理"產生了物質性的"氣"。
    以上這些客觀唯心主義觀點把本來是屬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經過抽象變成一種離開人而客觀獨立的精神實體。這種精神實體從根本上說是虛構的,甚至會成為上帝的代名詞。
    【探究】p13(朱熹)。
    【提示】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觀點。理和天地萬物的關系是:物質決定意識。
    【討論】宗教屬于唯心主義,是一種非科學的世界觀,但是當代大學生信教的人數越來越多。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a社會根源-社會轉型時期,體制還不完善,人們的價值觀念出現多元化,產生許多社會問題,如:-問題、下崗失業(yè)問題、就業(yè)問題等。由于上述原因而導致的一些社會不公平現象,讓人們尤其是青年學生喪失奮斗的信念,迷失信仰。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十二
    1.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2.理解小說折射出的時代信息。
    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三課時
    一、導語設計
    對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們來說,也許他們從小就有一個疑問:山外是什么?也許祖祖輩輩有著同樣的回答,山外還是山。然而幸運地是小山村臺兒溝人們的生活因為一列火車而發(fā)生了變化,從那以后,他們知道了山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鐵凝將為我們展現這一劃時代的變化。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我們一起來學習鐵凝的抒情小說《哦,香雪》。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這篇小說是發(fā)表于《青年文學》1982年第五期,并獲得1982年全國最佳短篇小說獎。作者鐵凝,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夜路》,中短篇小說集《沒有紐扣的紅襯衫》《鐵凝小說集》。
    《哦,香雪》寫的是一列火車經過小山村臺兒溝時,帶給以香雪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種種沖擊,以此折射出受現代文明沖擊的農村蹣跚前進的身影。小說借臺兒溝的一角,寫出了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從歷史的陰影下走出,擺脫封閉、愚昧和落后,走向開放、文明與進步的痛苦與喜悅,構思巧妙,表述獨特,語言精美。在小說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突現了作品的抒情風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麗的小說和一群美麗的姑娘。
    三、復述故事情節(jié)(小說主要通過哪幾個故事情節(jié)表現的呢?)
    (火車來之前……火車來之后……)
    1引子:火車開進小山村。
    2開端:精心打扮,等待火車,尋求新奇 。
    3發(fā)展:準備雞蛋,爬上火車,換取鉛筆盒。
    4高潮:愿望實現,換取鉛筆盒,徒步返回。
    5結局:深夜歸來,姊妹相遇,共同歡呼。
    這位同學復述得很好,火車的經過給一向寧靜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們尤其是以鳳嬌和香雪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瀾。
    “哦,香雪”是一個有詩意的標題,同時我們也可以從標題體會到作者對香雪這個人物形象傾注了贊嘆、喜愛之情。
    四、感知課文,討論把握幾個問題
    2、 火車開進深山以后,臺兒溝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山村里的姑娘們都有著怎樣的表現?)
    明確:臺兒溝以往的寧靜被攪亂了,這群姑娘都因為火車的經過而攪亂了年輕的心。“姑娘們剛把晚飯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亂吃幾口,扔下碗就開始梳妝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飾和容貌……就朝村口火車經過的地方跑,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隔壁的鳳嬌第二個就跟了出來?!比ビ幽橇兄煌R环昼姷幕疖嚨牡絹?。
    她們對山外的東西全都充滿了好奇:一個發(fā)卡、一塊比指甲蓋還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書包、一個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都會帶給她們熱烈的話題和美妙的遐想;在這好奇與向往的目光里,還融入了少女對未來生活的個人夢想。
    起初是觀望議論,后來就做生意換一些發(fā)卡、紗巾之類的裝飾品,再后來想換一個鉛筆盒,最后為換一個鉛筆盒香雪還登上火車走出了三十里路。
    賞析人物形象
    1、 香雪與其他姑娘們的表現有什么異同?
    明確:相同點:香雪與其他姑娘們一樣,表現了她們對山外世界的關注,對美的十分熱烈地向往和追求。
    不同點:鳳嬌,忙著看頭飾、手表,和“北京話”做買賣。她注意到的不是婦女頭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蓋還小的手表??偸怯秒u蛋、紅棗等土產換回自己喜愛的發(fā)卡、紗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龍絲襪。
    香雪在她們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車廂里的學生書包、鉛筆盒之類的文化用品??释靡换@子雞蛋換一個班上其他同學都有的自動鉛筆盒,打聽北京的大學、配樂詩朗誦、鉛筆盒,渴望交換鉛筆盒。
    2.提問:香雪為什么會有這種與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現呢?
    直接原因:因為香雪是臺兒溝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學有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們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地希望能擁有和她一樣的鉛筆盒。所以當她看到火車上的學生有這樣的鉛筆盒時她就更加注意了。
    3、提問:香雪的木制鉛筆盒是怎么得來的?
    明確:那是她“當木匠的父親為她考上中學特意制作的,它在臺兒溝還是獨一無二呢?!?BR>    4、提問:那她為什么還要追求火車上的那個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呢?
    明確:因為她的鎮(zhèn)上的同桌總是把自己那只寬大的塑料泡沫鉛筆盒擺弄得噠噠亂響。而且她們總喜歡問她一天吃幾頓飯。香雪后來明白,自己的木制鉛筆盒在她們眼里成了貧窮、落后、封閉的代名詞,她們是瞧不起她的貧窮,是對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視。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她想擁有和鎮(zhèn)上同學一樣的鉛筆盒,也想學著同桌那樣,把鉛筆盒“啪”地合得嚴嚴實實。
    5、提問:那么香雪所追求的“那個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又代表著什么呢?
    明確:這個鉛筆盒不僅是一個實物,它也是一種象征,是文化和知識,是她要求擺脫小山溝封閉落后生活的一種企盼,是對現代文明的一種渴求。
    正因為如此香雪才會成為第一個走出臺兒溝的人,登上火車換取她渴望得到的鉛筆盒,
    集體朗讀小說結尾香雪回家這部分,體會香雪的情緒變化和她眼中景物的變化,并想想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明確香雪情緒的變化:怕——不怕——猶豫——堅定
    以上幾處景物描寫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圖畫,它在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背景的同時,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內心活動,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這一變化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它使香雪完成了由自卑、封閉、落后到自信、開放、進步的巨大心理變化,這一變化正是小說要著力表現的內容。
    明確:這并不是因為她愛慕虛榮。
    首先那個鉛筆盒主人一定要把鉛筆盒送給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雞蛋,但是,香雪在臨下車的時候還是悄悄地把雞蛋塞在女學生的座位下面了,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純樸的香雪。
    其次,香雪覺得學生是在哄她……“臺兒溝再窮,也沒有白拿過別人的東西”……當她知道“北京話”有愛人時“替鳳嬌委屈,替臺兒溝委屈” ……“趕快下去,趕快回家,第二天趕快上學,……理直氣壯地打開書包”……在鎮(zhèn)上同學面前掙回她代表臺兒溝的高貴的自尊,她不要別人看不起她,她要從臺兒溝帶去和同學一樣的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掙回屬于臺兒溝的尊嚴。
    7提問:你認為香雪身上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她文靜、靦腆、清純、樸實(純樸)、誠實、自尊、執(zhí)著、向往現代文明、熱愛家鄉(xiāng),想改變家鄉(xiāng)面貌,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又有著崇高的精神追求。作者展示人物這種個性特點,不僅注重人物語言的描寫,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畫。
    明確:不同的人物話語不同,潛臺詞非常豐富。鳳嬌說話大膽直率:“喲,我們小,你就老了嗎?”縮小年齡距離,暗示下文鳳嬌對“北京話”的非同一般的感情。香雪少言寡語,性格文靜靦腆,內心世界極其豐富。“那個姑娘”雖沒名字,打趣鳳嬌的言談,潑辣性格分明不在鳳嬌之下。
    紅花應由綠葉襯,作者首先為我們展現香雪的同伴——以鳳嬌為代表的一群山里姑娘,是為了襯托香雪的清純。香雪既是這群姑娘中普通的一員,又有許多和她們不同的地方。她們的雖然有著不同的表現,但是她們的目的都一樣,就是要換回自己需要的東西,只不過換的東西不同中學。
    明確:因為小孩少不更事,他們的思想還很稚嫩;老者們已近垂暮,他們已經不再能擔負起臺兒溝的發(fā)展和興盛;而青年男人們雖然有年輕的思想,可以很快接受新興的事物,也有開創(chuàng)新氣象的勇氣。但男人一般比較獨立,他們很少成群結對地出門。但是從小說的創(chuàng)作需要來看,小說是通過一群女孩子來襯托香雪這個主人公,展示出這里的變化。其次,那些拿雞蛋換東西做買賣的事情一般只有女孩子才能做得來,小伙子一般從事體力勞動。另外,女孩子們的穿著打扮可以給人帶來一種清新的,充滿朝氣的感受,乘客在心理上更容易接納她們。
    五、小結:孫犁評價《香雪》這篇小說時說:“……從頭到尾都是詩,它是一瀉千里的,紿終一致的。這是一首純凈的詩,即是清泉。它所經過的地方,也都是純凈的境界……”是的,這是一篇很美的小說,它為我們刻畫了香雪這樣一個清純、美麗,不沾一點塵雜,清澈透明,總能給人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感覺的女孩子。更難得地是她對知識,對現代文明充滿著渴求和執(zhí)著,展現了山里姑娘淳樸自愛的心靈以及擺脫山村封閉、落后、貧窮狀況的迫切心情。
    一、 簡介并導入:
    這篇小說是發(fā)表于《青年文學》1982年第五期,并獲得1982年全國最佳短篇小說獎的小說。作者鐵凝,1957年生,河北趙縣人,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發(fā)表中短篇小說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夜路》,中短篇小說集《沒有紐扣的紅襯衫》《鐵凝小說集》。她以一個女作家的敏銳、細膩的藝術感受力,真摯美好的情致,對生活素材獨到的發(fā)掘和精巧提取,語言清朗睿智,作品蘊涵深摯,質樸優(yōu)美。
    二、閱讀分析并說明過渡語
    小說主要寫了四個情節(jié):
    1、 姑娘們對“北京話”的議論;
    2、 姑娘們與旅客做生意,過渡語是:哦,五彩繽紛的一分鐘,你飽含著臺兒溝姑娘們多少喜怒哀樂!
    3、 香雪渴望有一個鉛筆盒,過渡語是:“也難怪,咱們香雪是學生呀?!币灿腥颂嫦阊┓直妗?BR>    4、 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愛的鉛筆盒,過渡語是:可是,那誘人的噠噠聲老是在耳邊響個沒完。
    三、感知課文,討論把握幾個問題
    1、 火車開進深山以前,臺兒溝是個什么樣子?
    2、 火車開進深山以后,臺兒溝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臺兒溝以往的寧靜被攪亂了。姑娘們剛把晚飯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亂吃幾口,扔下碗就開始梳妝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飾和容貌后,就朝村口火車經過的地方跑,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鳳嬌是第二。起初是觀望議論,后來就做生意換一些發(fā)卡、紗巾之類的裝飾品,再后來想換一個鉛筆盒,最后為換一個鉛筆盒香雪還登上火車走出了三十里路。發(fā)生了有過程的變化。
    3、 香雪與其他姑娘們的表現有什么異同?
    香雪與其他姑娘們一樣,表現了她們對山外世界裝扮的關注,對美的十分熱烈地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在她們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書包、鉛筆盒之類的文化用品。因為香雪是她們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識和追求使她與其他姑娘們的問題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樣,也正是這樣,原本膽小的她才能第一個登上火車,第一個走出這個山村,第一個對山外的世界有了認識的姑娘。文化知識和文化追求使她與別人不同,比別人的追求更高,顯得比別人更勇敢,更突出?!爸R就是力量”,這正是小說著力表現的內容,也是小說折射出來的時代信息之所在。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十三
    鳳慶縣第二中學查文蘭。
    一.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單元的第七課,晉代文學家李密的這篇作品,陳情懇切,言辭婉轉,情理兼?zhèn)?,感人至深,一篇傳誦千古的絕妙好文。學生通過學習本文,不僅可以培養(yǎng)“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領悟作品的語言美、情感美,更重要的是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認識。同時,對學習下一篇課文奠定基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確定的依據及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建設高中語文課程,應繼續(xù)堅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fā)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知識目標:熟讀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以及特殊句式。
    能力目標:學習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形象精粹的語言。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進退兩難的情感,加深對“孝”的認識。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重要的古漢語詞語知識。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四、說教法與學法。
    1、說教的法。
    2、教學方法:多讀、互動、探究、總結。具體是指反復誦讀課文,強化文言字音、字義、實詞、虛詞、句式等基礎知識訓練,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互動,課堂探究,討論感悟,最后是課堂總結,背誦課文,布置作業(yè)。
    3、說學的方法:反復誦讀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知識。
    4、教具準備:錄音機、自制多媒體課件。
    計劃課時:2課時。
    五、說程序。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熟悉課文,掌握古漢語語詞知識,理清課文思路。
    (一)導入新課。
    南宋謝枋得《文章軌范》引安子順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此三文遂被并稱為抒情佳篇而傳誦于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陳情表》。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檢查預習情況(投影本課生字詞,主要檢查生字詞的讀音)。
    設計意圖: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三)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一遍后播放朗讀帶。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讀再聽錄音,這樣學生就能把自己讀錯的字詞的音糾正過來,并能很好的斷句。
    2、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五遍)后,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這樣能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教師及時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及錯誤的朗讀節(jié)奏。
    3、提問:是誰陳情?向誰陳情?陳什么情?李密怎樣才能說服晉武帝呢?
    學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晉犍為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征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征。
    晉武帝。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李密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請求辭官終養(yǎng)祖母的衷情。那么,李密要想說服晉武帝,是應該先曉之以真情呢,還是喻之以大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保┦堑?,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凄苦悲涼的氛圍之中。
    設計意圖:這樣能夠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感受到李密的孝心,親情的可貴。
    (四)分析課文。
    (五)1、齊讀第一段。
    (六)2、由一組學生找出重要的實詞、虛詞,并連同詞義大聲讀出。
    3、教師和兩名學生共同口譯本段文字。
    4、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學生回答:總領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學生討論,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師提供參考答案,投影逐條顯示)。
    閔兇之一:父喪母嫁;
    閔兇之二:幼弱孤苦;
    閔兇之三:家門衰落;
    閔兇之四:內外無親;
    閔兇之五:祖母臥病。
    5、學生對照投影試背第一段。
    設計意圖: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使課堂上的雙向、多項活動生動活潑地開展起來。落實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作者悲苦的境遇。
    (五)小結。
    僅僅有第一段的悲苦說辭,能夠打動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嗎?晉武帝會不會認為這是李密為保留名節(jié)的托辭呢?這個問題對于李密來說至關重要,這關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樣陳述的,我們下一節(jié)課再賞讀《陳情表》的其他章節(jié)。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為下節(jié)課打好基礎。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繼續(xù)積累古漢語語詞知識;賞析李密婉曲的言辭技巧;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教師背誦第一段前兩句,引導學生齊誦全段。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
    (二)導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訴說了自己的“五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晉武帝的同情了。但問題在于晉武帝建立新晉,招攬人才,收買人心。他會不會認為李密是不想為他效力呢?我們首先看新晉對李密的態(tài)度。
    設計意圖: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三)分析課文。
    1、學生齊讀第二段后投影以下幾個問題,待學生回答后出示參考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
    (2)從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李密的態(tài)度堅決呢,還是他的哀婉陳情?
    2、讓學生默讀并口頭通譯第三段并投影以下幾個問題,待學生回答后出示參考答案。
    3、(1)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他是怎么為自己辯解的?
    (2)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么?文意的重點落在哪里?
    (3)“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內容?
    (4)本段討歡心、訴悲苦、求諒解、表心志,極盡陳情之能事,請結合本段文字具體分析。
    設計意圖:這樣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和任務,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師范讀第四段。
    4、教師串講:(可以參照教學用書中的賞析文字,主要是給學生提供鑒賞的范例)。
    4、師生討論總結四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投影逐條顯示)。
    5、第一段: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6、第二段: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7、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jié);
    8、第四段;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愿乞終養(yǎng)請求。
    9、(四)分析藝術特色:(學生討論分析后,教師投影訂正)。
    1、感情真摯,融情于事;2、文脈暢達,照應聯通;3、駢散結合,音韻和諧;4、陳辭婉曲,屈伸適宜。
    設計意圖:學習并把握以上幾種藝術手法。
    (五)總結本課古漢語語詞、文化知識(逐條投影)。
    1、一詞多義:
    2、古今異義:
    2、古今異義:
    3、通假現象:
    4、成語:
    5、修辭方式:
    6、文化知識: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設計意圖:這樣落實了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和規(guī)律。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本課訓練練習冊中的第4題。
    設計意圖: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可鞏固所學知識。
    何云。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十四
    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包括: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和食物鏈和食物網。
    2.食物網越復雜,生態(tài)系統(tǒng)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就越強。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結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
    3.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其特點是單向流動和逐級遞減。
    4.在相鄰兩個營養(yǎng)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營養(yǎng)級越多,在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頂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過生物富集作用,體內的有害成分卻越多。
    5.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便是流經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
    6.研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guī)劃、設計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還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xù)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7.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具有全球性和反復利用的特點。
    8.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和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等過程。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huán)境之間循環(huán)往返。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十五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簡述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提高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提高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過程。
    難點:氨基酸形成蛋白質過程和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設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著,ppt展示兩組圖片:(1)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它的蛛絲的強度非常的高。(2)熒光水母的圖片,熒光水母因為它體內的“熒光蛋白”,使得它能發(fā)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fā)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蛋白質有什么樣的結構?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課題)。
    (過渡)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二)資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擁有4種氨基酸,讓學生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四種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組成?有什么共同特點?區(qū)別是什么?
    (2)如果將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嘗試歸納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種氨基酸都由c、h、o、n四種元素組成,每個分子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羧基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共同點);r基不同(不同點)。
    教師邀請兩位學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并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三)動手操作,演示蛋白質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讓一組學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嘗試怎樣才能連接起來。學生會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問:
    (1)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2)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3)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4)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還能繼續(xù)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用表格的形式)。
    創(chuàng)設情景:觀看蛋白質形成的flash動畫。
    課件展示:胰島素的空間結構。
    師生共同探討歸納蛋白質的形成過程。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活動:將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同學相互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代表發(fā)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氨基酸種類不同;氨基酸數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順序變化多端;多肽鏈盤曲折疊形成的蛋白質空間結構千差萬別。)。
    (五)鞏固新知,歸納總結概念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概念圖。
    (六)作業(yè)拓展。
    課后調查資料:科學上第一個人工蛋白質的誕生和“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研究進展及成就。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和結構通式。
    二、蛋白質結構的形成。
    三、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十六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2、說出花的結構與果實發(fā)育的關系;。
    3、舉例說出果實或種子與傳播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表達交流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探究學習的能力。
    1、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重點: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2、說出花和果實的發(fā)育關系。
    難點: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問:在花的這些結構當中什么是主要結構?
    述:現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結構。
    問:大家還記不記得在雄蕊的花藥里含有什么物質?
    述:在植物開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會散落出來,落在雌蕊的柱頭上,這個過程被稱為傳粉。
    問:傳粉有哪兩種方式?
    1、什么叫自花傳粉:小麥、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異花傳粉:油花、向日葵、蘋果(cai展示)。
    補充:花粉的傳播也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你知道有哪些途徑呢?
    蟲媒:蘋果花;。
    風媒:玉米花。
    師生回憶子房的結構,結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發(fā)育過程示意圖。
    講述:當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受到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花粉開始萌發(fā)長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內有兩枚精子。花粉落到柱頭上便開始了受精過程,要了解受精過程,我們先來了解子房的結構。
    述:花粉管過以穿過柱頭、花柱,到達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內)。
    述:接下來的步驟就是通過精卵細胞的結構完全受精,這一重要過程發(fā)生在子房中,我們再來詳細了解一下子房的結構。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極核:卵細胞(靠近珠孔)。
    述:綠色開花植物的受精過程被稱為雙受精,為什么這么說?我們一起通過圖片來了解。(動畫:雙受精)。
    述:當花粉管從珠孔進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釋放出來,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與極核結合形成受精極核,完成雙受精過程。
    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受精卵(受精)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雙受精。
    述:由于完成了精卵細胞的結合,所以這種生殖方式也被稱為有性生殖,請大家在書上勾劃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述:觀在我們再通過一個動畫來回顧一下植物有性生殖及個體以育的過程(動畫)。
    果實和種子形成述:在完成了雙受精作用之后,花的`各部分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述:我們曾經講過,果實有哪兩部分組成。
    問:果皮和種子又分別由子房的哪兩個結構發(fā)育而成呢?
    問:種子又由哪些部分組成?
    問:它們又分別由子房的什么結構以育而來?(cai展示)。
    播放影片,展示種子的傳播方法。
    課堂小結:(略)。
    習題鞏固(cai及教材)。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植物的有性生殖。
    一、植物的傳粉與受精。
    1、傳粉:自花傳粉異花傳粉。
    2、受精過程。
    二、果實與種子的形成。
    1、子房——果實:果皮(子房壁)、種子(胚珠)。
    2、種子:種皮(珠被)、胚(受精卵)、胚乳(受精極核)。
    三、果實和種子的傳播。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十七
    分析就是把知識的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知識的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綜合,就會見木而不見林;只綜合不分析,又會只見林而不見木。
    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采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fā),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fā),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
    系統(tǒng)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tǒng)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tǒng)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制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tǒng)地整理。
    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抽象是抽取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法,抽象可以有兩種水平層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抽象;二是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是將有關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聯系起來的一種思維方法,它也有兩種水平層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種是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是知識的倉庫,是思維的伴侶,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所以學習中依據不同知識的特點,配以適宜的記憶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高二生物教案必修二篇十八
    生:(異口同聲)想。
    師:那就讓我們一同乘坐宇宙飛船到太空去遙望我們的地球吧!
    生:閱讀課文。
    師:生活在這樣一個異常美麗的地球上,我們一定會感到非常幸福。今天就讓我們。
    一起來關注一下身邊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環(huán)境,以進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講授新課。
    師:大家看屏幕上展示的幾張照片,你們熟悉嗎?
    生:那是我們校園的不同地點。
    1指出學校教學樓。
    2指出教學樓前的花壇。
    3指出校園旁邊的稻田地。
    4指出操場上訪的藍天、白云。
    5指出水房子的一角。
    師:在我們熟悉的校園中你能找出那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嗎?
    生:教學樓、藍天、白云和水是非生物,因為它們沒有生命?;▔锏母鞣N花草,蜜蜂,蝴蝶,蜻蜓,水稻,青蛙是生物,因為它們是有生命的。
    生:不對。我認為水也是生物。
    生:水是非生物。(學生觀點出現不一致)。
    生:是。
    師: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后分組討論:
    包括金魚在內的生物都有哪些特征?
    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們需要什么條件才能存活?
    生:金魚能進行呼吸。人和其他動物也能呼吸。比如:鯨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師:很好。那么,植物能呼吸嗎?
    生:金魚要吃水藻等食物。其他的生物也要吃食物以補充營養(yǎng)。
    師:植物是怎樣吃食物的?
    生:植物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機物。
    師: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生物只有在營養(yǎng)充分的情況下才能健康的成長。尤其是我們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階段,更應該注意營養(yǎng)的合理攝入,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生物對吃進的食物能全部吸收嗎?
    生:不能。除了吸收外,還要產生一些廢物排出體外。
    師:生物排出體內廢物的途徑是什么呢。
    生:學生討論。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出體外。
    金魚可以通過呼吸、排尿排出體內廢物。
    師:那么植物也是通過出汗、排尿?
    生:植物通過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
    生:植物通過蒸騰作用還能帶走一部分廢物。
    生:植物也能通過呼吸排出廢物。
    師:同學們回答的比較全面。
    現在,看我伸手抓金魚時,它是乖乖的讓我抓嗎?
    生:不是。而是逃跑。
    師:這是生物的什么特征?
    生: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
    師:你們能舉出其他的例子嗎?
    生:獅子發(fā)現獵物后迅速追擊;斑馬發(fā)現敵害后迅速奔逃。
    生: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子會合攏。生:小貓眼睛的瞳孔到了中午變成一條縫,到了晚上則變得很圓。
    生:豬籠草的小葉片受到某種小動物的刺激時會自動關閉。
    生:向日葵總是向著陽光生長。
    生:種子播下后,根總是向下,而莖總是向上。
    師:看來同學們對這部分知識已經掌握的很好。那么,金魚還有什么特征?生:金魚還能由小長大,如果是雌的,還能產卵,繁殖下一代。
    師: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很多,除了產卵繁殖外,還有哪些繁殖方式?
    生:有產仔繁殖,如:貓、狗、豬。
    師:這實際上叫胎生,是哺乳動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又是怎樣繁殖的?
    生:有的植物是用種子繁殖,有的植物是用莖繁殖,還有用根和葉繁殖的。
    生:金魚還會睡眠休息。
    生:金魚有一定的壽命。其他的生物也有一定的壽命,如: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植物是龍血樹,有8000多歲。
    生:生物還能自衛(wèi),有的生物能產生毒素,特殊的氣味或披針帶刺等等。
    師:同學們觀察的非常仔細,所以說的很準確,希望同學們今后更要注意觀察我們身邊的生物,從而得出更多更新穎的建議。
    師:你自己是否也具有這些特征呢?請你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征嗎?
    生:我也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鞏固練習。
    生: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鐘乳石是非生物。
    珊瑚蟲是生物。
    珊瑚是非生物。
    師:學完這節(jié)課,你們該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那么,水是生物嗎?
    生:學完這節(jié)課,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有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yǎng),進行新陳代謝,有生老病死,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活動有規(guī)律,可以適應環(huán)境,還可以影響環(huán)境……..所以水不是生物。
    生:不會。因為它們和我一樣都是有生命的。
    師:讓我們共同去珍愛生命,保護生命,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