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的演講稿(優(yōu)秀17篇)

字號:

    好的演講稿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和激發(fā)思考,產生積極的影響。編寫演講稿時,可以通過分段、標點符號和強調等方式來實現(xiàn)邏輯和語氣的轉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演講稿范文,感受演講的力量和魅力吧。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一
    “開元盛世”被很多人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巔峰的時期,這主要得益于唐玄宗的統(tǒng)治。唐玄宗對之前的弊政加以整改,又慧眼識珠地把許多賢臣提拔了上去。他精簡了官僚部隊,把真的有用的人留了下來。唐玄宗仍然尊崇唐太宗的節(jié)儉風尚,大力提倡節(jié)儉。他還大量收復失地,降服了周圍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這為社會提供了和平穩(wěn)定的環(huán)境。
    在唐朝繁榮富強了不久后便開始走了下坡路,統(tǒng)治者因為滿足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喪失了向前發(fā)展的斗志。公元755年,安祿山在唐朝局勢混亂的時候發(fā)動叛亂攻入洛陽,唐玄宗逃離到了成都,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亂”。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二
    唐朝歷史從6唐高祖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開始,到9后梁太祖朱溫篡唐為止,共289年??梢愿怕苑殖蓴?shù)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唐太宗時期國力逐漸復蘇,擊敗強敵東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
    唐高宗時期擊敗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唐高宗去世后,武則天于690年建國周,即武周,女主政治達到高峰。直到7唐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得以恢復。女主政治直到唐玄宗繼位后才完全結束。唐玄宗時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于755年爆發(fā)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zhèn)、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暫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
    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fā)了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導致全國性的藩鎮(zhèn)割據(jù),唐室最后被藩鎮(zhèn)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遷都洛陽,并于907年逼唐哀帝禪位,唐亡。朱全忠建國梁,史稱后梁,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三
    唐朝(tangdynasty,6—9),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祚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又因其政治、文化、制度等繼承于隋朝并發(fā)揚光大,所以后世史學家常將兩朝合稱為隋唐。
    隋朝末天下群雄并起,大業(yè)十三年(6)七月,唐國公,晉陽留守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尊隋為名打著“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旗號起兵,每戰(zhàn)必克,十一月就攻下了首都長安,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立其13歲的孫子楊侑為帝(恭帝),改元“義寧”,被冊封為唐王,大丞相,把握了朝政。義寧二年(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帝位后李淵便以“唐”為國號稱帝。因國君姓李,故又稱李唐,尊稱為大唐?!靶溟T之變”后其次子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后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唐高宗李治承貞觀遺風開創(chuàng)“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神龍革命后恢復大唐國號,繼續(xù)李氏江山。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經濟發(fā)達,軍力強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chuàng)了經濟繁榮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后期又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fā)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tǒng)治根基。9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是版圖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tǒng)中原王朝。唐朝全盛時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xiàn)代中國的疆界范圍。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南詔、新羅、高句麗、百濟、渤海國和日本等周邊屬國在其政治體制與社會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響。
    在唐朝的前半葉,社會、經濟處于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大輸出時期,兼容并蓄的社會風氣,也給五胡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huán)境,統(tǒng)治者亦從外族文明汲取諸多。唐朝的后半葉,處于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土地、鹽鐵、賦稅制度的改革標志著社會的變化,自中期以下的繁榮,主要表現(xiàn)在工商業(yè)的興盛上。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涌現(xiàn)了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圣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后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固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之為“唐人街”。
    唐朝四個時期劃分。
    歷史劃分。
    初唐--玄武門之變以前。
    盛唐--玄武門之變以后到安史之亂以前。
    中唐--安史之亂以后到黃巢之亂以前。
    晚唐--黃巢之亂以后。
    文學史分期,主要是分唐詩時用的。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
    盛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七六六年)(因為安史之亂時期大詩人還在創(chuàng)作,而列入盛唐,似不妥)。
    中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七六六年)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
    晚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八三六年)至哀宗天佑四年(公元九o七年)。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李世民設計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被立為新任皇太子,并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公元627年玄奘天竺取經。
    公元629年李靖滅東突厥。
    公元635年李靖滅吐谷渾。
    公元636或638年武則天入宮,封為才人。
    公元640年候君集滅高昌。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謀反,太宗一征高麗。
    公元644年唐滅焉耆。
    公元645年太宗二征高麗。
    公元648年唐滅龜茲。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高宗繼位,次年將武則天從感業(yè)寺召回宮中。
    公元651年阿史那賀魯一統(tǒng)西突厥。
    公元655年立武則天為后。
    公元657年蘇定方滅西突厥。
    公元659年長孫無忌被逼自盡。
    公元660年蘇定方,劉仁軌平百濟。
    公元663年大唐,扶桑于高麗白江口發(fā)生首次戰(zhàn)爭。
    公元679年裴行儉滅突厥。
    公元683年唐高宗駕崩,太子中宗李顯繼位,同年廢中宗為廬陵王,武則天立豫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
    公元684年開唐大將李世勛的嫡孫徐敬業(yè)造反。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
    公元7武則天被逼退位,同年病逝,享年84。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四
    到了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對宰相的權力又是一次大分割。
    我國有位歷史學家就說過,漢朝的宰相是元首制,而唐朝的宰相更像委員制。
    為什么這么說呢?三省六部就是把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辦事效率。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加強皇權。
    三省是指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尚書負責執(zhí)行。尚書下面有六部,工部兵部刑部禮部戶部和吏部。舉一個例子吧,假如唐太宗時,國家要在關中一帶修建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那么其運作的程序應該是先經過中書省的起草,然后再經過門下省的封駁審議,然后讓皇帝做決策?;实劢o出決策后,交給工部完成。所以皇帝的一道懿旨,就包含了中書省、門下省和皇帝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之中,皇帝的權力多多少少也被限制了,但是宰相的權力可是被正式分割的。
    除此之外,皇帝還不滿足,還設置一個類似于內朝的機構樞密院。唐朝時掌權的宦官,常以樞密使的名義,削奪宰相的職權而干預朝政,甚至參與包括宰相在內的大臣的任命,后來發(fā)展到與宰相共參政事,宰相掌文,樞密使掌武。以此來分割宰相的權力。這也是君主加強君權的一種策略。
    那么三省六部制是否很像近代西方的三權分立呢?二者有著本質的差別。我國和西方的政治制度發(fā)展趨勢都是分權,但是我國分的是相權,而西方分的是皇權。三省六部制目的就是為了強化皇權,是君主專制的產物。而西方的三權分立呢,是為了防止專制,是近代資產階級民主的產物。
    知識補充:
    三省六部的政治制度.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一個三省體制.到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唐朝改名為中書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tǒng)治機構.在唐朝初.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掌管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fā)皇帝的詔令.門下省掌管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無事不總”.只負責執(zhí)行政令.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互相牽制和監(jiān)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chuàng)舉.而且.在尚書省下設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且完善了三省六部體制.此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五
    我是特別喜歡唐朝,我覺得唐朝是一個很有吸引人的朝代,我會經常會問長輩們唐朝的點點滴滴,或者看歷史書知道唐朝的.歷史。接下來我就給你們看看唐朝的歷史。
    唐朝:公元618年,關隴貴族李淵建立唐朝。唐朝享國二百九十年,歷二十一帝中(包括女皇武則天)。在唐朝有一件事,可是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李淵次子李世民立下了汗馬功勞,功勛最高。李淵稱帝后,將長子李建成立為太子,將李世民冊封為秦王。然而,李世民在朝堂上下具有極高的聲望,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忌憚。太子遂聯(lián)合四弟齊王李元吉,共同排擠李世民,雙方明爭暗斗不斷。武德九年,唐朝邊疆遭到突厥的侵犯,李建成借機向李元推薦李元吉擔任統(tǒng)帥抵御突厥,以謀奪秦王的兵權,并打算在昆明池設下伏兵除掉李世民。太子府有人向李世民密告了此事,李世民將計就計。同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命尉遲敬德等人在玄武門設下伏兵。當天李建成和李元吉準備上朝,就遭到伏兵襲擊。隨后,太子東宮和齊王府的衛(wèi)隊也相繼被打敗?!边@次事變就是著名――“玄武門之變”。
    歷史上有一位女皇誕生在唐朝那就是――武則天。武則天,可是歷史上的女皇,無人不知。那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二十三年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唐高宗的皇后武則天原是太宗的才人,太宗駕崩之后就入感業(yè)寺剃發(fā)出家。唐高宗永徽二年,高宗下旨召他入宮。身手高宗寵愛的武則天,在永徽六年被立為皇后。由于高宗個性軟弱,身體虛弱,而武則天卻機敏聰明,通文史、識大局、有謀略,所以從顯慶五年高宗患上風疾之后,武則天就開始幫助高宗處理政事。麒麟元年,朝廷的大權已經全部掌握在了武則天手中,“自是上每視是,則后垂簾于后”,“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從此高宗和武則天被大臣稱為“二圣”。當武則天稱帝后武則天開始整肅李唐宗室。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登上皇位,將過好定為“周”,年號天授,自稱為大周“圣神皇帝”。
    在一次兵變上,使得武則天退位:神龍元年(705)正月,武則天因患病而臥床不起。時任宰相的張柬之和朝廷大臣等人聯(lián)合禁軍統(tǒng)領李多祚,以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意圖謀反為由,發(fā)動兵變,率領五百禁軍殺入宮中,將張氏兄弟斬殺,之后又將武則天的寢宮包圍起來,逼迫武則天退位,不得已之下,武則天將皇位禪讓給了太子李顯,李顯即為唐中宗。歷史上將這次兵變成為“神龍革命”或者“神龍政變”。至此武周一朝正式結束,唐朝復辟,朝廷官員、旗幟和服飾、文字等全部恢復唐時之制,以神都(及洛陽)為東都。神龍元年(705)冬,武則天病逝于洛陽上陽宮,終年八十二歲。武則天遺詔稱: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第二年,武則天與高宗合葬與乾隆。這就武則天,傳說中的武則天。
    唐朝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喜歡唐朝,他讓我認識到更多,認識到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武則天,認識到為唐朝帶來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還認識到為唐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唐高宗(李治)。唐朝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譜寫了絢爛的篇章。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六
    1、李淵的爺爺叫李虎,所以唐初避諱虎字,所以傳說中三英戰(zhàn)呂布的虎牢關,在唐初叫“武牢”。李靖的舅舅韓擒虎,唐人一般稱為韓擒或韓擒豹。
    2、唐代禁止吃鯉魚,捕到必須立刻放了,賣者要杖六十。雖然朝廷三令五申,但是美味當前,即便法令嚴苛,也堵不住吃貨們的嘴。上頭不讓,但下面大家還照樣吃。
    這也是一種避諱,因為“鯉”同“李”。
    3、唐代社會風氣開放,相對而言女性社會地位也較高,所以廣大唐代女性有能力也愿意在追求美這件事上下功夫。唐代女子的妝容花樣百出,各有特色,名字也大多起的很文藝,像什么“桃花妝”、“飛霞妝”之類。不過按照今天的審美標準來看并不見得好看。
    4、唐朝的茶和現(xiàn)在所說的茶有很大的區(qū)別,有點類似于擂茶。茶里要放姜、蔥、棗、橘皮、茱萸、薄荷,還放蘇椒和酪,有時還加入桂皮等香料,將這些材料碾碎后再放到滾水里煮一道,然后喝那一鍋茶湯。
    感覺有點像火鍋底料啊!
    5、日本料理以生魚片最為著名,堪稱日本菜的代表作。殊不知,日本人對生魚片的熱愛其實是從唐朝傳過去的,現(xiàn)在贛南一些客家人聚居地都有吃生魚片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或可追溯到唐代。唐朝人把生魚片叫魚鲙,不管什么樣的魚都喜歡片成薄片,蘸著蒜、豆豉等生吃。
    當然,還有一部分原因市民日本為島國、魚類資源豐富,想吃其他的也沒那么容易。
    6、著名的酷吏來俊臣,他其實本來不姓來,應該姓蔡。他的生父叫蔡本,賭錢賭輸了沒法還就干脆拿老婆抵賬。而那個債主也原本就和蔡本的老婆有私情,就順水推舟收下了。當時蔡本的老婆就已經懷了孕,生下來的孩子就隨了情夫的姓,姓來。順便一提,這個來姓人的名字,叫來操。
    好吧難怪來俊臣這么變態(tài)。
    7、唐朝都城長安,有許多胡人從西域而來,到此經商游歷,還有新羅、百濟、倭國等周邊國家派來的遣唐使、學者、僧人等等。廣州更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印度來的佛教徒,躲避宗教迫害的穆斯林,還有非洲來的昆侖奴。
    8、開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種貨幣,也是發(fā)行量最大,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由于其質量合理,通貨控制得當,錢幣做工比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愛。開元通寶已經成為大五帝錢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財?shù)墓πА?BR>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七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fā)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xiāng)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fā)那么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xiàn)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BR>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這堪稱對魏征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八
    柴紹(588年-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洪洞縣(今山西臨汾市堯都區(qū)賈得鄉(xiāng)柴村)人,唐朝初期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娶唐高祖女平陽昭公主為妻,唐朝建國以后封為霍國公,食邑封一千二百戶。柴紹幼以任俠聞。補隋為太子千牛備身,淵起兵,紹兼領馬軍總管,率先登陷陣。高祖武德初,從李世民征戰(zhàn),以功封霍國公。太宗貞觀初,轉左衛(wèi)大將軍,出為華州刺史,后加鎮(zhèn)軍大將軍。
    紀錄平陽公主事跡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一作于后晉,一作于北宋,但無一記載平陽公主的名字和年齡。唐高祖李淵共有19個女兒,平陽公主排行老三。平陽公主的母親是李淵的原配竇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親。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歲,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兩歲,這樣推斷,平陽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
    平陽公主在李淵太原起兵前就嫁給了柴紹。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淵起兵前讓家人親戚逃回太原,其中包括兒子建成、元吉,女婿柴紹等人。這時柴紹和平陽公主在京城洛陽,柴紹接到李淵的信后,對平陽公主說:“你老爸要造反,我想去和他會合。我們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會有危險,你說怎么辦?”平陽公主立刻說:“你盡管一個人走,我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到時候自有辦法?!庇谑遣窠B就丟下老婆獨自逃走了。
    平陽公主回到李家在武功縣的別宅,遂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之徒,得到數(shù)百人,起兵響應李淵。又派家僮馬三寶說服附近的“盜賊”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投誠,攻克長安附近不少縣城。她嚴明法令,禁止士兵搶劫,附近的`人都來投奔,最后集結兵力七萬人之多,威振關中。
    公元617年9月,李淵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中,這時他發(fā)現(xiàn)平陽公主已經為他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于是派柴紹帶了幾百騎兵去迎接平陽公主。接下來,平陽公主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與平陽公主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有各自的幕府,平陽公主的這一萬多精兵就稱為“娘子軍”。唐軍能南渡黃河進入關中,不作一戰(zhàn)就包圍長安,然后很快攻克之,平陽公主的功勞是至關重要的。關中平定之后,這才被封為"平陽公主",因為獨有軍功,每次賞賜,都與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長安之戰(zhàn)后,平陽公主的事跡就不再見于史籍,直到她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去逝。史書上記載了她的死訊。而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還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禮與眾不同,有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禮官提意見說女人下葬用鼓吹與古禮制不合,李淵則說:“鼓吹就是軍樂,從前公主親臨戰(zhàn)陣,擂鼓鳴金,參謀軍務,古時候有這樣的女子嗎?以軍禮來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特地破例以軍禮下葬平陽公主,并且詔命按照謚法所謂"明德有功曰“昭”,謚平陽公主為“昭”。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九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后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后,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xiàn)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于世的精神。
    與薛丁山的相知相識。
    隋末唐初,唐王李淵奪取隋朝政權,建立了唐朝。由于治理有方,國力強盛,聲望很高,西域各地紛紛遣使到中原與大唐修好,伊吾城主石萬年舉七城首先歸附大唐。但自持強大的突劂勢力不甘衰敗,常常出兵侵撓唐王朝控制的西州和伊州,還挾制焉耆王,挑動高昌王和伊州城主與大唐為敵,甚至阻斷交通,劫掠各國使臣。
    當時,鎮(zhèn)守河西鎖陽城的大唐名將薜仁貴,智勇雙全,頓食斗米,膂力過人,單臂可以扶起被狂風刮倒的營帳旗桿,在唐初是東征西戰(zhàn)中一位勇猛強悍的老將。
    為阻止突厥侵撓,唐王朝遣守邊將軍薜仁貴發(fā)兵西征,當大軍開赴東天山腳下,與突厥兵馬對陣準備廝殺時,只見薜仁貴身披戰(zhàn)袍,手持方天畫戟,英姿勃發(fā),氣度非凡,為了邊陣的安定,為了絲路暢通,大唐的統(tǒng)一,他在短兵相交之刻,向敵陣張弓連發(fā)三箭,射中敵陣大小頭目三人。這在敵軍陣營中立即引起一片驚慌。敵陣首領深感薜仁貴久經沙場,武功高強,非等閑之輩,自知絕不是對手,便立即下馬請降議和,使即將血染東天山的一場惡仗才沒有重演。這就是“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凱歌入漢關”這一美傳的由來。
    當薜仁貴回師白虎關(在今安西與柳園之間)休整時,傳說前來支援薜仁貴之子薜丁山誤以為營帳內突然顯現(xiàn)白虎星下凡,慌亂中張弓就射,竟然把薜仁貴當白虎星射殺身亡,這個帶有神化色彩的故事雖然不足為信,但薜仁貴三箭定天山的美言卻千百年來廣泛流傳在民間。
    樊梨花是參與唐王朝西征中的一員女將。據(jù)傳樊梨花原本是唐朝蕃邦一個山寨的首領,并不依附唐軍,只因為西突厥不斷東侵騷撓,具有愛國熱情的樊梨花在唐將程咬金的勸說和邀請下,才毅然起兵西征。在她轉戰(zhàn)天山南北過程中,配合唐軍確實打了不少勝仗,表現(xiàn)非常英勇,不僅為唐軍弘揚了軍威,也為后人留下了不少生動感人的傳說,像在東天山煥彩溝點將換裝的故事,在鳴沙山同敵人遭遇,欲血奮戰(zhàn),最后流傳下來的沙山藏營典故等……如今,你若沿哈巴公路老路前往山北,在走進南山口不遠,便可看到一個叫煥彩溝的地方,這里有一塊巨大的漢碑,就曾是唐代樊梨花行軍途中休整的地方。因為從這里越往山里走,天氣會越涼,若回頭往山外走,天氣則會越熱,所以樊梨花才傳令人馬在此停留,進行了點將換裝,并為死難將士在這里準備了棺木。當時人們見此情景,便給此處留名叫棺材溝。延用到清代,一次寧遠大將軍岳鐘琪路過這里,聽說這條溝叫棺材溝,覺得很不好聽,也不吉祥,便下令更改為今日的名子叫煥彩溝。
    沙山藏營則是說樊犁花在西征中,先派一營女兵探路,在走進草原柳條河邊的沙山子時,沒想到突然同埋伏在沙山附近的.突厥鐵騎遭遇,戰(zhàn)斗打得非常激烈,結果終因援軍未能及時趕到,女營寡不敵眾,傷亡殘重。當樊犁花率大軍趕來把敵軍打跑,才將壯烈犧牲的戰(zhàn)士埋葬于沙山之下。另有一說是西征女兵有一營當時先扎營于沙山之下,沒想到一夜之間,天氣突變,狂風大作,越刮越猛,鋪天蓋地,防不勝防,第二天女兵全被埋在厚重的沙山之下。后來每到風天或者有人上山滑沙,沙山就會發(fā)出各種響聲,音量隨著震動大小變化不同,時而像戰(zhàn)鼓雷鳴,時而像戰(zhàn)馬沖鋒,時而似精靈哭泣,時而又如萬眾歡呼,時隱時現(xiàn),若幻若真,人們說這是長眠在沙山下的征戰(zhàn)將士忠魂不散。其實呢,仔細想想,這不過是人民群眾把古代征戰(zhàn)將士為國捐軀的愛國主義精神總愿同大自然的物理現(xiàn)象相結合罷了,以表達后人對傳說中的遠征將士的一種緬懷之情。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巾幗英雄。和花木蘭、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話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墩f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仁貴征西的故事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說的是在大唐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寶座之后,以現(xiàn)在甘肅武威為中心的西涼國等一些西北小國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轄,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對抗。為此,唐太宗李世民決定派薛仁貴前去征討。所有關于樊梨花的傳說便都發(fā)生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上。
    關于樊梨花的身世,民間的傳說多數(shù)認為和她的出生有關。說她出生之時就因有人預言她會弒父殺兄,而被自己的父親,也就是西涼國寒江關守將樊洪扔在了野河灘上。后來,據(jù)說是一位得道的高人梨山老母途徑此地將她帶到山中。在撫養(yǎng)她長大的同時,教會了她移山倒海的法術。也許是因為人的天性,18歲的樊梨花在一次游歷中偶然遇見了薛丁山,也就是唐王朝征西元帥薛仁貴的公子,并一見傾心。從此之后,她便開始了對理想愛情的苦苦追求與守候。為了愛情,她將薛丁山抓了三次放了三次;為了愛情,她在勸說自己的父兄歸順唐王朝而沒有結果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兄??杉词惯@樣,滿腦子正統(tǒng)思想并抱有偏見的薛丁山對她卻依然不冷不熱。就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與她結了婚,也還要將樊梨花一休再休。只是后來戰(zhàn)事吃緊,所以才又有了“三請樊梨花”的故事。據(jù)說后來還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了圣旨,由程咬金做媒,才最終促成了他們兩人的婚事,也才有了后來因為反唐而被人們記住名字的薛剛。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十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王朝,它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在學習了唐朝的歷史后,我深感唐朝的偉大和它給后人留下的寶貴財富。以下是我對唐朝歷史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唐朝的政治制度穩(wěn)定而高效。在唐朝的統(tǒng)治下,國家的政權得以長期穩(wěn)定下來,社會安定有序。唐太宗推行了以科舉制度為核心的選官制度,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官員的素質和能力。這種制度的實施,使唐朝的官員隊伍中涌現(xiàn)出一大批才華出眾的人才,使得政府得以高效地運轉,也為唐朝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段:唐朝的文化底蘊深厚且多元化。唐朝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期,文人墨客們的作品層出不窮,詩人的地位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杜牧、白居易、李白、蘇東坡等一系列杰出的詩人的創(chuàng)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自然、人生、愛情等各個方面的真摯情感和深刻思考。唐朝的文化多元化也體現(xiàn)在了唐朝與外國文化交流的活躍程度上,與西亞、中亞等地區(qū)的文化交流成為當時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段:唐朝的科技和經濟發(fā)展有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唐朝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的科技繁榮時期,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如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等。這些創(chuàng)新不僅使得唐朝在科技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也使得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唐朝的經濟繁榮使得社會上產生了大量的工商業(yè)階層,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分工的細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四段:唐朝的外交政策廣泛而開放。唐朝積極開展外交活動,擴大國家的地理邊界,與周邊國家保持友好關系,處理好與突厥、吐蕃等異族國家的關系。這種外交政策的廣泛而開放,使得唐朝能夠與其他國家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從而吸收和借鑒外國文化和科技成果,推動了國家的進步和繁榮。
    第五段:唐朝的滅亡給我們留下了重要的啟示。唐朝的滅亡源于諸多因素,其中的內憂外患、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等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反思。唐朝的滅亡告訴我們,一個政權的長治久安需要正確的政治方針和社會制度,需要抵御外來侵略和保持國家獨立,需要尊重和發(fā)展人民的力量,需要合理平衡中央與地方各級權力關系。唐朝的滅亡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經驗和借鑒。
    總之,唐朝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關于政治、文化、科技和外交等方面的寶貴財富。我們應當從中汲取精華,吸取教訓,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追求進步和發(fā)展。唐朝的歷史將永遠閃耀在中國歷史的天空之中,為我們樹立榜樣和指引。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十一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輕時,愛好到處游歷,廣交朋友。有一次,他認識了張書生,結伴來到一個叫梁的地方,誰知張書生突然生起病來,而且十分嚴重。李勉替他請醫(yī)生,買藥煎藥,喂水喂飯,照顧得非常周到。但是張書生的病不見好轉。張書生對李勉說:“李兄,看來我是沒救了。我死后,你用我的銀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錢財,就送給你用吧,以答謝你連日來對我悉心的照顧?!?BR>    張書生去世后,李勉遵照亡友的遺言辦理了喪事,然后收拾好行裝,來到了朋友的故鄉(xiāng),把死訊告訴了張書生的家人,并把剩余的錢財全部歸還給他的家人。李勉當時雖然也是一個窮書生,但他不貪取別人的錢財,這種誠實的行為使張書生的家人非常感動。
    后來李勉當上了節(jié)度使,不但處事廉潔公正,而且十分愛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發(fā)現(xiàn)一個叫王晬的縣尉很有才干,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來王晬為人耿直,秉公辦事,得罪了朝中權貴,遭人誣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無辜受害,趕回京城面見皇帝,力陳王晬的為人,夸獎他是個人才,請求加以重用?;实垡娎蠲銟O力為國家推薦人才,心里十分贊賞,赦免了王晬,還升他為縣令。王晬上任后,正直清廉,勤政為民,深受百姓愛戴。大家都說李勉是個善于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節(jié)度使的時候,聽說李巡和張參很有學問,便請他們出來辦事,每有宴會,都邀請他們一同暢飲。李勉后來當了宰相,雖然地位尊貴,但從不驕傲自大,親自到士兵家里慰問他們的家屬,上上下下都稱贊李勉是個禮賢下士的好官。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十二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之一,它的歷史影響深遠,給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在學習唐朝的歷史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唐朝的繁榮與輝煌,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真理。下面,我將通過五段式的文章,來分享我的關于唐朝的心得與體會。
    首先,唐朝的政治制度的獨特之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次進入課堂,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唐朝的科舉制度,這個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通過科舉制度,唐朝實現(xiàn)了官員的選拔與錄用常年效制,以才德為本。這一制度不僅保證了政府官員的素質與能力,也使社會上人人有機會通過努力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這種政治制度的獨特之處對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次,唐朝的文化與藝術給我?guī)砹松钊氲乃伎?。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與藝術最為繁榮的時代之一,各種文學作品不斷涌現(xiàn),儒家、道家、佛教等各種思想的交融也使得唐朝文化包容性十分強大。通過學習唐朝的詩詞,我深深感受到了唐詩在表達情感、揭示人生哲理方面的獨特魅力。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以及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等作品都體現(xiàn)了唐朝詩人們對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與準確把握,這些作品不僅具有藝術上的美感,更帶給人們對人生與世界的真實感悟。
    此外,唐朝的發(fā)展也為我提供了對中國歷史的認識與理解。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它不僅得以保留前代的文化遺產,還能與后世的宋朝相互照應。唐朝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了蓬勃發(fā)展的經濟與物資基礎。唐朝的疆域廣闊,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頻繁,這些因素為唐朝的繁榮提供了外在的支撐。通過學習唐朝的歷史,我深刻認識到了歷史的發(fā)展是由許多外因與內因相互作用的結果。
    唐朝經歷了多次政治與社會的變遷,這些變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貞觀之治到安史之亂,再到黃巢之亂,唐朝的輝煌與灰燼反映了人類社會的不斷前進與碰撞。然而,經歷了種種困難與挫折之后,唐朝民眾依然保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種精神讓我深受鼓舞。無論是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在社會道義中,困難與挫折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們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那么我們就能夠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輝煌。
    總結起來,學習唐朝自古至今的歷史,讓我受益匪淺。我不僅對唐朝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體會,也對文化與藝術的繁榮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從唐朝的發(fā)展與變遷中深刻理解到了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學習這段歷史,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并從中受到啟發(fā)與鼓舞,堅定了積極向上的信念。唐朝的歷史是一部輝煌的篇章,它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代之一,也是我們身為中國人應該引以為傲的歷史傳統(tǒng)。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十三
    夾纈盛行于隋唐,隋煬帝曾令工匠們印染五彩夾纈花羅裙,賞賜給宮女和百官妻女。唐朝時期,朝廷頒布貴族等級的用色制度以便分尊卑(以紫為貴,皇室對國家有功的臣民實行賜紫制度),由于當時技術的進一步提高,色彩的多樣化使得印染工藝難度越來越難,印制出夾纈的工藝品色彩更為絢麗斑斕,從而得到皇室貴族的喜愛,在當時幾乎成為皇家貴族婦女專用服飾,有皇家不惜成本的金錢支持和開發(fā)新樣式,夾纈的花樣繁華似錦,不斷推出,以至后來官兵的軍服有時也用不容易仿制的夾纈來做標識。唐代詩人們也留下成都新夾纈,梁漢碎胭脂、醉纈拋紅網,單羅掛綠蒙的詩句,夾纈藝術在唐代達到了顛峰。《唐語林》引《因語錄》云:玄宗時柳婕妤有才學,上甚重之。婕妤妹適趙氏,性巧慧,因使工鏤板為雜花之象而為夾纈。因婕妤生日獻王皇后一匹,上見而賞之,因敕宮中依樣制之。當時甚秘,后漸出,遍于天下。這說明早期夾纈工藝是來自民間的,由于其染織技術的復雜,而產量又特別低,一般平民百姓是用不起的,只是皇家及貴族婦女向平民百姓炫耀其高貴身分的特殊用品。
    羊木臈纈屏風,為對稱夾染的一半,亦即一扇屏風。花紋染印在淡黃色的絲織物上,用茶黃和淡綠兩色印染。構圖分上中下三段,上中兩段稍有交錯。上段是一棵大樹,盛滿花朵,花葉均為綠色。有兩只小猴子在樹上攀援,一只在上,似去采摘花葉;另一只在下,拉住一段枯枝玩耍,很有生活情趣。中間一段是一頭昂首健步的山羊,也是本圖的主體,羊的造形神態(tài)生動,尤其是一對彎曲的犄角,不僅有所夸張,并且作了平面而對稱的處理,顯得特別有神;四腿之間的小草,有意擺得很整齊,好像是踏著節(jié)奏的.律動。紺地花樹雙鳥紋夾纈。夾染紅、黃、藍、綠等色,色彩絢麗。紋飾以花樹鴛鴦組成大團花,花樹下兩只鴛鴦展翅對舞。團花外下有花邊作沿,絲質地,紋飾以花樹鴛鴦組成大團花,花樹下兩只鴛鴦展翅對舞。
    夾纈印染必須先雕作鏤空型版雙面板,圖樣設計以傳統(tǒng)吉祥紋樣或以皇家專用紋樣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將錦帛夾持于兩塊鏤空版之間用線繩加以緊固,不使織物移動,于鏤空處以天然燃料入染一定時間,然后解開型版花紋即現(xiàn)。如涂刷防白漿,則經干燥染色后,搓去白漿就能制得色底白花織物。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樣花紋,以絹布對折,夾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處染色,成為對稱花紋,其印花所成的錦、絹等絲織物叫夾纈。
    絞纈,又稱撮纈、撮暈纈。是我國古代紡織品的一種防染法染花工藝,也是我國傳統(tǒng)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它依據(jù)一定的花紋圖案,用針和線將織物縫成一定形狀(成疙瘩形狀),或直接用線捆扎,然后抽緊扎牢,使織物皺攏重疊,染色時折疊處不易上染,而未扎結處則容易著色,從而形成別有風味的暈色效果。
    隋唐時期,絞纈由于皇家的喜好,更是風靡一時,史料記載的絞纈名稱就有大撮暈纈、瑪瑙纈、醉眼纈、方勝纈、團宮纈等?,F(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已經失傳。而日本卻將這種染織方法沿襲了下來。
    蠟纈又稱臈纈、蠟染。用蠟在織物上畫出圖案(古制:用各種各樣的金屬花樣模具粘上融蠟在衣物上燙出蠟花樣),然后以天然燃料入染,最后沸煮去蠟,則成為色底白花的印染品。由于蠟凝結收縮或加以揉搓,產生許多裂紋,染料滲入裂縫,成品花紋往往產生一絲絲不規(guī)則紋理,形成一種獨特的裝飾效果。蠟纈有單色染和復色染兩種。復色染有套色到四五色的(用色越多難度越大),色彩自然而豐富。蠟染工藝品的魅力除了圖案精美外,還在于蠟冷卻后在織物上產生龜裂,色料滲入裂縫,得到變化多樣的色紋,俗稱冰紋。同一圖案設計,做成蠟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紋。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十四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后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后,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xiàn)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于世的精神。
    隋末唐初,唐王李淵奪取隋朝政權,建立了唐朝。由于治理有方,國力強盛,聲望很高,西域各地紛紛遣使到中原與大唐修好,伊吾城主石萬年舉七城首先歸附大唐。但自持強大的突劂勢力不甘衰敗,常常出兵侵撓唐王朝控制的西州和伊州,還挾制焉耆王,挑動高昌王和伊州城主與大唐為敵,甚至阻斷交通,劫掠各國使臣。
    當時,鎮(zhèn)守河西鎖陽城的大唐名將薜仁貴,智勇雙全,頓食斗米,膂力過人,單臂可以扶起被狂風刮倒的營帳旗桿,在唐初是東征西戰(zhàn)中一位勇猛強悍的老將。
    為阻止突厥侵撓,唐王朝遣守邊將軍薜仁貴發(fā)兵西征,當大軍開赴東天山腳下,與突厥兵馬對陣準備廝殺時,只見薜仁貴身披戰(zhàn)袍,手持方天畫戟,英姿勃發(fā),氣度非凡,為了邊陣的安定,為了絲路暢通,大唐的統(tǒng)一,他在短兵相交之刻,向敵陣張弓連發(fā)三箭,射中敵陣大小頭目三人。這在敵軍陣營中立即引起一片驚慌。敵陣首領深感薜仁貴久經沙場,武功高強,非等閑之輩,自知絕不是對手,便立即下馬請降議和,使即將血染東天山的一場惡仗才沒有重演。這就是“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凱歌入漢關”這一美傳的由來。
    當薜仁貴回師白虎關(在今安西與柳園之間)休整時,傳說前來支援薜仁貴之子薜丁山誤以為營帳內突然顯現(xiàn)白虎星下凡,慌亂中張弓就射,竟然把薜仁貴當白虎星射殺身亡,這個帶有神化色彩的故事雖然不足為信,但薜仁貴三箭定天山的美言卻千百年來廣泛流傳在民間。
    樊梨花是參與唐王朝西征中的一員女將。據(jù)傳樊梨花原本是唐朝蕃邦一個山寨的首領,并不依附唐軍,只因為西突厥不斷東侵騷撓,具有愛國熱情的樊梨花在唐將程咬金的勸說和邀請下,才毅然起兵西征。在她轉戰(zhàn)天山南北過程中,配合唐軍確實打了不少勝仗,表現(xiàn)非常英勇,不僅為唐軍弘揚了軍威,也為后人留下了不少生動感人的傳說,像在東天山煥彩溝點將換裝的故事,在鳴沙山同敵人遭遇,欲血奮戰(zhàn),最后流傳下來的沙山藏營典故等……如今,你若沿哈巴公路老路前往山北,在走進南山口不遠,便可看到一個叫煥彩溝的地方,這里有一塊巨大的漢碑,就曾是唐代樊梨花行軍途中休整的地方。因為從這里越往山里走,天氣會越涼,若回頭往山外走,天氣則會越熱,所以樊梨花才傳令人馬在此停留,進行了點將換裝,并為死難將士在這里準備了棺木。當時人們見此情景,便給此處留名叫棺材溝。延用到清代,一次寧遠大將軍岳鐘琪路過這里,聽說這條溝叫棺材溝,覺得很不好聽,也不吉祥,便下令更改為今日的名子叫煥彩溝。
    沙山藏營則是說樊犁花在西征中,先派一營女兵探路,在走進草原柳條河邊的沙山子時,沒想到突然同埋伏在沙山附近的突厥鐵騎遭遇,戰(zhàn)斗打得非常激烈,結果終因援軍未能及時趕到,女營寡不敵眾,傷亡殘重。當樊犁花率大軍趕來把敵軍打跑,才將壯烈犧牲的戰(zhàn)士埋葬于沙山之下。另有一說是西征女兵有一營當時先扎營于沙山之下,沒想到一夜之間,天氣突變,狂風大作,越刮越猛,鋪天蓋地,防不勝防,第二天女兵全被埋在厚重的沙山之下。后來每到風天或者有人上山滑沙,沙山就會發(fā)出各種響聲,音量隨著震動大小變化不同,時而像戰(zhàn)鼓雷鳴,時而像戰(zhàn)馬沖鋒,時而似精靈哭泣,時而又如萬眾歡呼,時隱時現(xiàn),若幻若真,人們說這是長眠在沙山下的征戰(zhàn)將士忠魂不散。其實呢,仔細想想,這不過是人民群眾把古代征戰(zhàn)將士為國捐軀的愛國主義精神總愿同大自然的物理現(xiàn)象相結合罷了,以表達后人對傳說中的遠征將士的一種緬懷之情。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巾幗英雄。和花木蘭、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話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墩f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仁貴征西的故事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說的是在大唐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寶座之后,以現(xiàn)在甘肅武威為中心的西涼國等一些西北小國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轄,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對抗。為此,唐太宗李世民決定派薛仁貴前去征討。所有關于樊梨花的傳說便都發(fā)生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上。
    關于樊梨花的身世,民間的傳說多數(shù)認為和她的出生有關。說她出生之時就因有人預言她會弒父殺兄,而被自己的父親,也就是西涼國寒江關守將樊洪扔在了野河灘上。后來,據(jù)說是一位得道的高人梨山老母途徑此地將她帶到山中。在撫養(yǎng)她長大的同時,教會了她移山倒海的法術。也許是因為人的天性,18歲的樊梨花在一次游歷中偶然遇見了薛丁山,也就是唐王朝征西元帥薛仁貴的公子,并一見傾心。從此之后,她便開始了對理想愛情的苦苦追求與守候。為了愛情,她將薛丁山抓了三次放了三次;為了愛情,她在勸說自己的父兄歸順唐王朝而沒有結果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兄??杉词惯@樣,滿腦子正統(tǒng)思想并抱有偏見的薛丁山對她卻依然不冷不熱。就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與她結了婚,也還要將樊梨花一休再休。只是后來戰(zhàn)事吃緊,所以才又有了“三請樊梨花”的故事。據(jù)說后來還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了圣旨,由程咬金做媒,才最終促成了他們兩人的婚事,也才有了后來因為反唐而被人們記住名字的薛剛。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十五
    文成公主入藏時間是641年3月2日。這個時間的具體的日子或許有出入,但是年份的確是這樣。文成公主入藏的時候也不過十六歲左右,再來看看她的出生年份,約是623—680。如此推算,文成公主入藏時間大約是在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的經過還相當曲折,相對于其他幾個遠嫁的公主來說,文成公主這次的和親令唐太宗相當?shù)牟凰踔潦怯悬c被松贊干布強迫著和親。在文成公主入藏時間前后,漢藏兩族的關系相當?shù)木o迫,當時藏族在松贊干布的帶領下已經打到唐朝的松洲,而這一切只是為了和親。當時的唐太宗也命人出兵,強勢還擊,擊退松贊干布的軍隊。松贊干布服軟退兵,再次派人來和親。
    難道松贊干布不會好好的來和親?在此之前,松贊干布得知突厥和吐谷渾已經娶到了大唐公主,便派人來和親,但是被唐太宗拒絕。而使者帶回去的結果是吐谷渾從中作梗。于是松贊干布出擊吐谷渾,直接對唐太宗進行威脅。雖然唐太宗擊退了松贊干布,但是最后還是把文成公主嫁出去了。由此看來這可能就是松贊干布的一個軟硬兼施的計策。
    所以說文成公主入藏時間發(fā)生的事情相當?shù)牟缓茫@對于她嫁入西藏之后的生活也是影響很大。盡管唐太宗送給藏族那么多技術和書籍作為公主的陪嫁,但是依然改變不了這一時間段里漢藏兩族緊張關系的事實。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十六
    至德元年十一月,安祿山派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巖、牛廷介四員大將,分別從定州、上黨、大同、幽州,領兵10萬,圍攻太原。當時李光弼精兵都已調赴朔方,手下只有烏合之眾,還不滿萬人。史思明得意地對諸將說:“太原屈指可下,太原一攻占,朔方、河、隴可鼓行而下。”李光弼率領戰(zhàn)士和百姓到城外挖壕溝,又用所挖土做了幾十萬塊磚坯,存放城內。等敵兵攻城,李光弼一邊守城,一邊用磚坯加高城墻,哪里有損壞,立即運磚坯補上。敵兵攻不進城,便在城外叫罵,光弼在軍中招募到善修地道的士兵3名,讓他們率兵連夜修地道,通到陣地前,當敵人叫罵之際,將士突然伸手拽住敵將的腳,拖進地道,拉到城上斬首,從此敵將不敢逼近城墻。李光弼又趕制大炮,發(fā)射巨石,等敵人逼城,一發(fā)即可擊斃20多人。敵人損失十分之二三后,在離城數(shù)十步外扎營,將太原團團圍住。光弼派人約期投降,同時挖地道至敵營周圍,到期,光弼在城上派偏將率數(shù)千人出城,裝作投降模樣,敵正舉目張望之際,營中忽然地陷,1000余人被埋入土中,敵營大亂,光弼之軍乘機攻殺,俘斬萬人。至德二年二月,李光弼乘敵松懈之際,組織敢死隊出擊蔡希德,大獲全勝,殺敵數(shù)萬,蔡扔下軍資器械,狼狽逃竄。一月七日,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慶緒繼承帝位后,調史思明歸范陽,留下蔡希德繼續(xù)圍攻太原。二月,李光弼乘敵松懈之際,組織敢死隊出擊蔡希德,大獲全勝,殺敵數(shù)萬,蔡扔下軍資器械,狼狽逃竄。
    李光弼的太原保衛(wèi)戰(zhàn)是中國城市防守戰(zhàn)役的典范,李光弼的軍事才能也在這一戰(zhàn)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對于搖搖欲墜風雨之中的大唐而言,守護者太原,就是守護了大唐最后的榮耀,也是給唐朝軍隊打了一支強心劑。
    唐朝歷史的演講稿篇十七
    柴紹(588年—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洪洞縣(今山西臨汾市堯都區(qū)賈得鄉(xiāng)柴村)人,唐朝初期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娶唐高祖女平陽昭公主為妻,唐朝建國以后封為霍國公,食邑封一千二百戶。柴紹幼以任俠聞。補隋為太子千牛備身,淵起兵,紹兼領馬軍總管,率先登陷陣。高祖武德初,從李世民征戰(zhàn),以功封霍國公。太宗貞觀初,轉左衛(wèi)大將軍,出為華州刺史,后加鎮(zhèn)軍大將軍。
    負心漢之說。
    紀錄平陽公主事跡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一作于后晉,一作于北宋,但無一記載平陽公主的名字和年齡。唐高祖李淵共有19個女兒,平陽公主排行老三。平陽公主的母親是李淵的原配竇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親。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歲,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兩歲,這樣推斷,平陽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
    平陽公主在李淵太原起兵前就嫁給了柴紹。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淵起兵前讓家人親戚逃回太原,其中包括兒子建成、元吉,女婿柴紹等人。這時柴紹和平陽公主在京城洛陽,柴紹接到李淵的'信后,對平陽公主說:“你老爸要造反,我想去和他會合。我們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會有危險,你說怎么辦?”平陽公主立刻說:“你盡管一個人走,我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到時候自有辦法。”于是柴紹就丟下老婆獨自逃走了。
    平陽公主回到李家在武功縣的別宅,遂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之徒,得到數(shù)百人,起兵響應李淵。又派家僮馬三寶說服附近的“盜賊”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投誠,攻克長安附近不少縣城。她嚴明法令,禁止士兵搶劫,附近的人都來投奔,最后集結兵力七萬人之多,威振關中。
    公元617年9月,李淵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中,這時他發(fā)現(xiàn)平陽公主已經為他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于是派柴紹帶了幾百騎兵去迎接平陽公主。接下來,平陽公主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與平陽公主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有各自的幕府,平陽公主的這一萬多精兵就稱為“娘子軍”。唐軍能南渡黃河進入關中,不作一戰(zhàn)就包圍長安,然后很快攻克之,平陽公主的功勞是至關重要的。關中平定之后,這才被封為"平陽公主",因為獨有軍功,每次賞賜,都與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長安之戰(zhàn)后,平陽公主的事跡就不再見于史籍,直到她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去逝。史書上記載了她的死訊。而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還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禮與眾不同,有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禮官提意見說女人下葬用鼓吹與古禮制不合,李淵則說:“鼓吹就是軍樂,從前公主親臨戰(zhàn)陣,擂鼓鳴金,參謀軍務,古時候有這樣的女子嗎?以軍禮來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特地破例以軍禮下葬平陽公主,并且詔命按照謚法所謂"明德有功曰“昭”,謚平陽公主為“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