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為教師備課、授課和評價教學效果提供指導的一份詳細的教學計劃,它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等內(nèi)容。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提前思考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每位教師在備課時都需要認真制定教案,以確保教學的有序進行。編寫教案時,需要注意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創(chuàng)新教學的引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大家一起來看看吧,相信這些教案范文會對我們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讀通讀順課文,知道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
2、抓住重點詞句,領悟祖母善良,樂于助人的品質(zhì),并使同學受到教育和熏陶。
設計理念: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注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并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荷花亭亭玉立,高雅脫俗,曾是許多文人墨客稱贊描寫的對象。同學們一定也積累了許多描寫荷花的詩詞,能悲幾首給老師聽聽嗎?(學生交流后出示有關描寫荷花的句子讀一讀)。
2、讀了這些詩句,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哪些畫面,或讓你想到些什么?
二、初讀課文。
自由朗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學生交流后板書:祖母種荷送荷)。
三、學習2-4自然段。
1、指名讀祖母栽種荷花的部分,其他同學認真聽一聽,看看祖母對待種荷花這件事的態(tài)度怎樣?這種態(tài)度讓你想到哪些詞語?(板:視如珍寶珍愛無比)。
2、你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祖母對荷花的喜愛的呢?自讀2-4段,劃出有關語句,重點詞下加:“?!?,還可在旁邊寫上感受。
3、學生默讀思考劃句,教師巡視。
四、學習5-7自然段。
1、請同學們用同樣的學習方法自學5-7自然段。
2、交流。
讀了這幾段,你覺得祖母對剪荷葉這件事的態(tài)度是什么樣的?(板:毫不在乎)。
你從哪些語句看出的?(交流后板書:趕快“咔”一聲最大)。
祖母種荷花時對那些荷花珍愛無比,而現(xiàn)在卻又毫不吝嗇地把荷葉煎了送人,難道是祖母突然不愛荷花了嗎?速讀后交流。(板書:善良樂于助人)小結(jié):這也是愛讓心愛的東西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給他人也帶去快樂,帶來益處,這是一種特別的愛,這種愛中包含了更多的善良和助人為樂。
五、總結(jié)升華。
2、開頭老師說那一池無邊的荷葉使作者生出了許多感動,此時,你明白作者感動什么了嗎?看到荷葉,他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完成填空:在那一池無邊的荷葉間,我看到了。
3、現(xiàn)在老師還想問一下,本問明明是寫人的文章,為什么用蓮葉青青為題?總結(jié):因為那青青的蓮葉上,映出了祖母那一顆善良慈愛的心,因為那青青的蓮葉上有著祖母關愛,幫助他人的影子。蓮葉是祖母的最愛,她如珍寶般地栽種荷花,而后又無私地送荷葉,這一切都緣自于他對荷花的愛,對他人的愛,這愛中包含了更多的慷慨和慈愛。更因為那片片青青的蓮葉也啟示了我要做一個熱于助人的人,要把愛的火把傳向世界的每個角落。(板書:借物喻人)。
六、作業(yè)。
學習本人借物喻人的方法寫一篇作文。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反復誦閱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課可先引導學生解詩題,知作者,并通過設計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自讀古詩,把握節(jié)奏,再通過自由交流理解詩意,其間適時引導朗讀,體會詞語的用法、詩的意境,在理解品讀中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漁舟唱晚》。
學生:搜集三首詩的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并背誦古詩。
3.通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畫面引入新課。
2.觀看多媒體(走進作者及課文內(nèi)容),了解詩人及作詩背景。
二、指導學詩,體會意境。
1.理解題意。
(1)題目“暮江吟”你是怎樣理解的?
(2)從題目看出這首詩是寫景還是敘事?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
2.學生讀詩自學,初步弄清古詩的含義,根據(jù)自己對詩的理解,大膽想象,用彩筆繪畫一幅《暮江吟》的圖畫。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錯誤的圖畫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對比詩文進行評析。
3.多媒體出示后兩句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釋,學生自讀自悟后兩句詩。
可憐:可愛。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師指點回答。(因為這是可愛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還是彎彎的月牙。)。
4.最后一句詩用了兩個比喻,它們分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們能說出來嗎?
師指點: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瑩發(fā)亮的珍珠。
(1)提問: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時候江邊的景色?
(從傍晚到夜幕降臨的江邊景色,可見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新月升起的時候)。
(2)從詩中描繪的景物,你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5.朗讀指導。
(1)請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古詩,看誰能讀出詩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
(3)有與他不同理解的嗎?以你的理解讀讀吧!全體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4)看同學們讀得熱火朝天,我心里直癢癢,誰來和老師比試讀一讀。
(5)聽范讀。(出示課件: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嘆;后兩句贊美)。
(6)大家看著畫面,聽著音樂再次齊聲讀一遍。(呈現(xiàn)秋景圖,播放古典樂)。
四、繪畫著色,感受詩文的畫面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背誦古詩并默寫古詩。
3.體會詩人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詩句的含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宋代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一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2.誰來說了你對蘇軾相關情況的了解。
(學生介紹蘇軾的生平及寫此詩的背景,教師指點、補充)。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釋和字典,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標出來。
5.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深入感悟。
1.小組匯報。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想象古詩描繪畫面,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范讀)。
4.兩個同學對讀,深入體會。
5.小組接龍練習背誦。
四、小結(jié)學法。
初讀,讀準讀通;再讀,了解大意;三讀,理解句意;四讀,體會情感;五讀,想象情境。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場雪了。老師帶了一些圖片讓大家一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一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為報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雪梅》。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注釋。結(jié)合注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shù)恼Z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一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后大發(fā)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課后收集描寫雪與梅的古詩。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cè)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于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nèi)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_者迷,旁觀者清?!弊寣W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獲(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為本。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啟發(fā)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注重了資源開發(fā)。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jié)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yǎng)讀書能力,激發(fā)閱讀興趣。寫字環(huán)節(jié)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啟發(fā)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愿。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yǎng)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并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課堂局限于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shù)耐卣寡由臁9旁姷睦斫獠荒軆H僅局限于這一首詩,而應該聯(lián)系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lián)系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后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xiàn)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三
1.用鋼筆描紅一段話。
2.認識部首的意義,并寫出屬于這個部首的字。
3.在括號里選擇能夠和后面的名詞相搭配的動詞。
4.練習修改不通順的句子。
5.熟記12條成語。
6.讀背古詩《竹里館》。
7.補充圖意,再把幾幅圖連貫起來說一說。
教學時間四課時。
l.審題。
(1)指讀題目。
(2)教師進一步明確練習要求。
2.指導。
(1)指名朗讀題中的這段話。
(2)學生思考并說出這段話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書寫的格式,字與字之間、字與標點之間的距離以及每個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讓學生說說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寫整齊,寫成一樣大小。
(5)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書寫"晨"、"碧"、"澈"、"粼"4個字。("晨"和"碧"要把豎畫縮短,寫得上緊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橫畫縮短,把字寫緊湊)
3.練習。
(1)學生練習描紅。
(2)根據(jù)描紅的情況,教師及時小結(jié)。
4.反饋。
(1)展示寫得好的.作業(yè),評點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據(jù)情況進行矯正強化練習。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要求。
(2)讓學生說一說做這道題的步驟。(先認識部首,再寫出屬于這個部首的字)
2.指導。
(1)分別觀察最左邊的四幅圖,說一說這四幅圖上分別畫了什么。(提醒學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圖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細觀察第二豎行的4個古文字,再和左邊相應的圖作比較,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古文字是由圖形演變而來的)
(3)認讀第三豎行中的4個部首,并與左邊相應的古文字作比較,有什么發(fā)現(xiàn)?(部首是由古文字演變而來的)
(4)聯(lián)系左邊的圖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見"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關?(以"彳"作部首的字與人有關;以"子"作部首的字與小孩、后代有關;以"立"作部首的字與立、直有關;以"見"作部首的字與眼看有關)
3.練習。
(1)根據(jù)上面的推測,想想有哪些字屬于這個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孫、孤;"立":站、端;"見":觀、覽、覺)再口頭匯報,并說出理由。
(2)翻開字典,找到檢字表中這四個部首的所在頁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寫在書上。
4.反饋。
(1)指名說出所填寫的字,可以補充。
(2)師生共同評議正誤。
(3)比比看誰寫得又對又多。再讀一讀這些字。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四
出發(fā)咯!山是那樣的青翠,路是那樣的顛簸,小鳥自由自在地在路旁吃食,忽聽車聲,忙讓路,撲騰著翅膀飛到樹上歡迎我們的到來了。小車帶著我們翻了二座山,彎彎轉(zhuǎn)轉(zhuǎn),耳朵有點嗡鳴了,這是路途遠的問題,還是海拔高的原因呢?從一路的歡笑到漸漸地安靜,其中滋味只能慢慢體會了。雖然一路辛苦,路小道又彎,而且時間長,但還是非常值得的??斓侥康牡亓耍俳?jīng)不起一點的被甩,迫不及待地下車了,走路定定神吧!聽說那地方叫蚊子坪吧,不知為何會取這怪名字?不理會了,靜心觀賞吧!此處空氣清新,水清見底,幾座成片的桉樹山,神奇美妙。深山之處隱藏著幾戶人家,幽靜的環(huán)境立增生機,公路剛剛建成,直通村莊,難以想像以前人們生活的畫面,如此的陡坡,泥濘不堪的道路,路小而無任何防護措施,他們是如何穿梭在山林中。如今政府工程做的如此到位,我們當代人坐享其成,真感幸福。
回歸大自然的生活美妙而有趣,我們真應該多到農(nóng)村體驗生活,開拓視野!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五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詞三首,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古詩詞描述的景物和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4、培養(yǎng)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詞的習慣。
1、理解詩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寫的畫面。
2、背誦古詩詞,默寫《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1、師生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指導學生收集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由題入手,弄清題意,了解詩人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鄉(xiāng)村四月。
2、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師:仔細觀察插圖,圖上描繪一幅怎樣的生動畫面?
(學生仔細觀察后談感受,教師從“初夏美景”和“農(nóng)民繁忙”進行指導。)
3、師生交流資料,了解詩人: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倍际瞧缴嘁?。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評價。
4、小組合作,結(jié)合文中的插圖和注釋,利用工具書弄清句意。
5、小組交流,講講詩意。
三、全班交流,品評朗誦,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結(jié)合畫面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誦讀升華。
師:前兩句詩描寫了那些景物?
(綠原、白川、子規(guī)、煙雨)
(3~5位同學描述)(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師:這樣一幅美麗動人的鄉(xiāng)村風光,假如你是詩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愛、高興、贊美、欣賞)
師: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邊讀邊想象畫面
師:誰來讀后兩句詩,要讀出自己的感受,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
生1:我從“閑人少”體會到農(nóng)民都忙農(nóng)活去了。
生2:從“才……又”知道了農(nóng)民剛干完蠶桑又去忙插秧,說明勞動緊張而繁忙,也看得出農(nóng)民很辛苦。
生3:讀完了這兩句詩,我覺得勞動人民很偉大,我要贊美他們。
……
3、師小結(jié)全詩:
前兩句著重寫景,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
后兩句著重寫人,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贊美。
4、學生邊想象畫面,邊有感情地朗讀。
四、熟讀背誦,積累語言
五、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古詩,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辦法解決。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古詩。
六、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前兩首詩中出現(xiàn)的生字)
蠶桑晝耘績
1、“蠶、桑、晝”的讀音,書寫時上下結(jié)構(gòu)要勻稱。
2、“耘、績”書寫時要注意左窄又寬。
七、作業(yè)
1、抄寫《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2、收集描寫田園風光古詩詞,選擇一兩首背下來。
附: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游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六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cè)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于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nèi)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币簿褪俏覀兂Uf的一句俗語:“_者迷,旁觀者清?!弊寣W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獲(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為本。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啟發(fā)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注重了資源開發(fā)。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jié)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yǎng)讀書能力,激發(fā)閱讀興趣。寫字環(huán)節(jié)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啟發(fā)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愿。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yǎng)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并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課堂局限于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shù)耐卣寡由?。古詩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一首詩,而應該聯(lián)系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lián)系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后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xiàn)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反復誦閱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課可先引導學生解詩題,知作者,并通過設計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自讀古詩,把握節(jié)奏,再通過自由交流理解詩意,其間適時引導朗讀,體會詞語的用法、詩的意境,在理解品讀中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漁舟唱晚》。
學生:搜集三首詩的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并背誦古詩。
3.通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畫面引入新課。
2.觀看多媒體(走進作者及課文內(nèi)容),了解詩人及作詩背景。
二、指導學詩,體會意境。
1.理解題意。
(1)題目“暮江吟”你是怎樣理解的?
(2)從題目看出這首詩是寫景還是敘事?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
2.學生讀詩自學,初步弄清古詩的含義,根據(jù)自己對詩的理解,大膽想象,用彩筆繪畫一幅《暮江吟》的圖畫。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錯誤的圖畫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對比詩文進行評析。
3.多媒體出示后兩句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釋,學生自讀自悟后兩句詩。
可憐:可愛。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師指點回答。(因為這是可愛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還是彎彎的月牙。)。
4.最后一句詩用了兩個比喻,它們分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們能說出來嗎?
師指點: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瑩發(fā)亮的珍珠。
(1)提問: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時候江邊的景色?
(從傍晚到夜幕降臨的江邊景色,可見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新月升起的時候)。
(2)從詩中描繪的景物,你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5.朗讀指導。
(1)請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古詩,看誰能讀出詩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
(3)有與他不同理解的嗎?以你的理解讀讀吧!全體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4)看同學們讀得熱火朝天,我心里直癢癢,誰來和老師比試讀一讀。
(5)聽范讀。(出示課件: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嘆;后兩句贊美)。
(6)大家看著畫面,聽著音樂再次齊聲讀一遍。(呈現(xiàn)秋景圖,播放古典樂)。
四、繪畫著色,感受詩文的畫面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背誦古詩并默寫古詩。
3.體會詩人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詩句的含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宋代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一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2.誰來說了你對蘇軾相關情況的了解。
(學生介紹蘇軾的生平及寫此詩的背景,教師指點、補充)。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釋和字典,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標出來。
5.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深入感悟。
1.小組匯報。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想象古詩描繪畫面,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范讀)。
4.兩個同學對讀,深入體會。
5.小組接龍練習背誦。
四、小結(jié)學法。
初讀,讀準讀通;再讀,了解大意;三讀,理解句意;四讀,體會情感;五讀,想象情境。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場雪了。老師帶了一些圖片讓大家一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一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為報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雪梅》。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注釋。結(jié)合注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shù)恼Z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一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后大發(fā)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課后收集描寫雪與梅的古詩。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七
目標:
1.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xiàn)手法。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畫面。
3.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閑”“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重難點:
1.感悟詩中描寫的景色,想象美好畫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預習:
1.自學生字,熟讀三首詩。
2.借助注釋試講詩意,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3.搜集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第1課時。
教學目標:掌握生字詞,讀熟三首詩,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今天,我們還要從三首古詩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詩人筆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樣的。
二、讀課題,指名讀三首古詩。(檢查通過預習對課文熟悉的情況)。
指名認讀生字,提示應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導讀準后鼻音。
諳――暗:區(qū)別音、形、意。
四、分組學習。
1.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在組內(nèi)試講每首詩大意。
3.交流預習中的疑問,組內(nèi)解疑。
五、班內(nèi)交流匯報小組學習情況。
六、作業(yè):
1.抄寫生字。
2.讀、背三首詩。
第2課時。
教學目標:通過想象,進一步感受每首詩所表現(xiàn)的美好意境及表達方法,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一、吟誦、理解〈獨坐敬亭山〉。
1.議:詩中除了敬亭山還提到哪些事物,分別是什么樣的?
鳥:多、高飛無影。
云:少(孤)慢慢飄走(閑)。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
2.在詩人筆下,萬物似乎都與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請你從詩中找出這樣的詞句。
閑、相看兩不厭――體會詩中擬人的表現(xiàn)手法。
3.教師簡介寫作背景,讓學生粗略了解詩中寄寓的情感。
此詩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悶時所作,因此通過眾鳥高飛、孤云閑浮、人與山“相看兩不厭”來表達自己抱負不得施展,有志難酬的無奈。讀起來使人產(chǎn)生一種失落、孤獨之感。
4.指導背誦《獨坐敬亭山》。
二、吟誦、理解〈望洞庭〉。
1.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洞庭湖景色,看誰描述得最美。
此環(huán)節(jié)注意提示學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諧;湖面的光亮平靜。
(2)白銀盤和青螺分別所指。
――從詩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還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詩人是站在湖邊往遠處看的?
3.詩人通過恰當?shù)谋扔靼讯赐バ闵珜懙梦┟钗┬?,請找出詩中的比喻?BR> 二句,把光亮平靜的湖面比作未經(jīng)打磨的鏡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銀盤,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導背誦《望洞庭》。
三、吟讀、理解《憶江南》。
1.釋題:憶,在此當回憶講?!皯浗稀睘樵~牌。
2.根據(jù)學生可能產(chǎn)生的疑問補充注釋。(舊:過去勝:超過)。
3.說說你從這首詞中體會到怎樣的景色,詩人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這樣的景色的。(太陽升起的時候,天空布滿火紅的朝霞,江邊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燒著的火焰還要紅;那一江春水像藍草一樣青綠,像晶瑩的翡翠。――比較、比喻)。
4.請聯(lián)系前面幾句詩的意思,把最后的反問句寫完整。江南的景色,讓我怎能?
5.指導背誦《憶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白居易所作《憶江南》另兩首。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鹿砦》《望廬山瀑布》《滁州西澗》《山行》《小池》。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
五、作業(yè):
1.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1.初中語文必備古詩。
2.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練習題及答案。
3.小學生古詩詞競賽課件。
4.高中語文古詩詞節(jié)選。
5.高中語文古詩詞。
6.高中語文必背古詩詞。
7.高中語文必背的古詩詞。
8.高中語文古詩詞必背。
10.關于高中語文必背古詩詞。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八
1.反復朗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
2.初步了解現(xiàn)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讀過哪些詩歌呢?你認為讀詩歌有什么好處呢?(學生踴躍發(fā)言)。
教師小結(jié):
(詩歌能凈化人的心靈,升華人的情感。)。
著名作家冰心的一句話“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本褪菍γ喿x最好的詮釋。
二、讀小詩,知作者。
師朗誦:這些事——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生齊接下句: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
師述:冰心還將母愛、童真、自然融為一體。
師朗誦: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
生齊接下句: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師述:在《繁星》中,冰心把母愛視為最崇高的最美好的東西,反復地加以歌頌,詩人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把母愛之情傳達出來,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對母愛的歌頌,奠定了這兩部作品深沉細膩的感情基調(diào),與母愛緊密相連的,便是對童真、童趣、童心以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真愛。
師述:在冰心看來,人類來自自然,歸于自然,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一致的。
師述:冰心還將母愛、童真、自然融為一體。
生背誦,自由展示。
在詩歌中我們知道了冰心的溫柔、愛心、機敏、才智,你還知道冰心的哪些事情?
生自由發(fā)言。多媒體出示相應圖片、視頻。
三、選小詩,贈親友。
古人以畫贈友,以歌贈友,以文贈友,是一件風雅、高尚的活動,今天我們也來一次贈詩活動。用“我要把這首詩送給,因為”的句式來交流。
老師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點評,或贊同或補充,或質(zhì)疑或深化。
學生自由發(fā)言,老師給予點評。
四、寫小詩,訴真情。
看到這種小詩,同學們也會想一試身手吧些,請有模仿寫作并大聲朗誦,說說自己的創(chuàng)作靈感,同學們自由點評,可以提問,可以質(zhì)疑。
老師點評詩作,或鼓勵寫作,或幫助修改,或談自己感受。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九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diào)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肚迤綐贰ご寰印芬暂p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nóng)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和情感。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diào)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詩意。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1.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二、初讀古詩,想象畫面。
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全詩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通過評讀、賽讀、合作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讀通詩歌,讀出節(jié)奏。]。
三、品讀古詩,領悟詩意。
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
自學要求:
(1)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3)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學生自主學習)。
2.交流反饋。
學習《牧童》。
(1)理解字詞。
(2)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a.“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蹦愀惺艿搅耸裁?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b.“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闭f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么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3)誦讀古詩,感受意境。
學習《舟過安仁》。
(1)理解字詞。
(2)品讀詩句,入情入境。
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弊x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崩斫庠娋湟馑?,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c.你喜歡他們嗎?詩人喜歡嗎?為什么?
(3)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diào)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四、再讀古詩,陶冶情趣。
比較兩首詩,你有什么話想對誰說?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chuàng)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引入新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
[通過回憶,既鞏固了舊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發(fā)了學習興趣。]。
二、揭題解題,獲得知識。
1.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qū)別。
2.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3.師小結(jié):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結(jié)合課前預習,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詞與詩的區(qū)別,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4.初讀全文,讀準讀通。
(1)自由讀詞,讀準字音。(注意:醉、媚、鋤、媼、亡賴、剝)。
(2)合作探究,理解字詞。(可以查字典、看圖、聯(lián)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討論)。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且讀且評,讀出韻律節(jié)奏。
三、品讀全文,獲得美感。
1.邊讀邊想象畫面,談談有什么感受,試著用一個詞語概括。
2.課文中,什么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BR> 感情練讀,讀出孩子們的輕松、活潑、愉快。
(2)“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BR> 他們會親熱地說些什么呢?
這句中的哪個字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情?(“醉”。)。
難道僅僅是酒使他們醉了嗎?說說你的體會。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BR> 結(jié)合圖畫,說說感受。
四、再讀全文,升華情感。
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悟情。
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欣賞到的畫面描繪出來嗎?
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fā)興趣。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yōu)美的短文。
3.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diào)唱《清平樂·村居》。
4.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
()()()()。
二、按要求完成古詩詞練習。
1、默寫《牧童》()。
后兩句詩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寫《舟過安仁》()。
3、《清平樂?村居》()。
1、先解釋帶點字的意思,再寫寫句子的意思。
(1)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怪生:遮:
詩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賴:
詩句的意思是:。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一
引用自賈島原著《尋隱者不遇》一首。
尋隱者不遇——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我去尋訪一位隱士,在松樹下遇到了他的藥童,他告訴我老師采藥不在家,但沒有走出這隱居的大山,可是深山中云霧繚繞,他的師傅現(xiàn)在何處,小童就說不出來了。
松下遇到了隱士的童子,告訴我他的老師采藥去了。他應該就在這座隱居的山中,但是深山里終年彌漫云霧,他到底在何處,小童就不知道了。
小小的讀后感:。
賈島,我想念過初中的人對他應該有所了解,語文課本上有賈島關于寫詩要注重推敲的范文。前面的讀后感里介紹過他,這里沒有要補充的資料。
詩中的隱士是一位博學長者,懂醫(yī)術,避在深山中修心養(yǎng)性,頗有士者的風骨。這位隱士顯然為詩人所尊崇,見不到隱士本人,詩人表露了心中些許的焦急,但這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深化了隱者飄然世外的那種清癯形象。
自古以來大山都是清幽的地方,修行的人常以大山為廬,用以避開世俗的喧鬧。詩中寫的隱者,并沒有露出廬山真面目,一座云遮霧繞的深山,誠實可愛的童子,就將這位隱士刻畫得入木三分。為了表現(xiàn)主題,詩里用到“松下”,“只在”,“云深”這樣的素材,對表現(xiàn)隱者的高骨有修飾的作用。如果大山是背景,云霧,松樹就是恰到好處的色彩,全詩有著國畫山水般的意韻,一樣都是令人遐想的藝術,一樣是美麗的作品。文學與美術似乎從來就有著深深的聯(lián)系。
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是此詩最突出的優(yōu)點,用五言絕句寫出如此含蓄美麗的詩,可以說已將絕句這種體裁的優(yōu)點發(fā)揮到了極致。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二
1、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并學習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2、能根據(jù)作者的寫作順序了解其在不同的時期、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學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
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布置學生課前預習。
1、把課文讀正確,了解讀課文時還不太理解的詞語。
3、了解巴金先生的生平,他是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寫的這篇文章?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我們今天學習哪篇課文?
2.誰能把課題寫出來?(指名寫,寫時強調(diào)該字筆畫較多,要寫緊湊)寫得怎樣?(簡單評價)。
3、理解課題:“繁”是什么意思?(多)繁星呢?(許多的星星、數(shù)不清的星)。
4、簡介背景:課文是誰寫的?1927年的中國還很落后,一群有理想的熱血青年,為了改變祖國的命運,相約去海外求學,其中就有巴金先生,在乘船去法國巴黎的旅途中,他寫下了許多游記,《繁星》就是其中一篇。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導讀:文中寫了巴金先生幾次看星,分別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在預習中你是不是把這些內(nèi)容都找出來了?請同學們來交流你們的預習成果。
2、指名學生說。
3、按照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zhuǎn)換,這篇課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還有別的分法嗎?(提示:這是一篇游記,游記就是寫在旅游的途中,今天我到哪兒了,看到什么玩了些什么?但這篇游記有些不太一樣,誰看出來了?前兩次并不是在他這次旅游途過過程中的事,而是--回憶。所以這篇文章還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寫回憶,一部分寫現(xiàn)在)。
三、學習課文,了解作者看星的感受。
1、直奔重點段,了解作者的感受:這三段中,大家覺得哪一段寫得最好?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今在海上,是怎樣的情景勾起了巴金先生對以往看星的回憶?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的第三段,一邊讀一邊劃,用橫線劃出巴金看到的星是什么樣子的,用括號圈出他看到這樣的星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并把你覺得重要的詞語標上小黑點,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按提示自學第三自然段。
3、集體交流反饋:
深藍色的天空里懸著無數(shù)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動,星也在動,它們是這樣低,真是搖搖欲墜呢!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shù)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
(1)這段話由幾句話組成,我們一起來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樣的?指名讀每一句,概括一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樣的星?(理解“半明半昧”板書昧,問:昧是什么意思?半明半昧呢?這半明半昧的星是怎樣裝點在天空中的?理解“懸”)。
(2)再來看第二句,指名讀,概括一下,這句中的星又是怎樣的?(理解“搖搖欲墜”板書,問:墜是什么意思?欲是什么意思?整個詞的意思就是--搖搖晃晃地快要掉下來)。
(3)第三句,指名讀,概括講這時的星星是什么樣子的?(像是螢火蟲在我周圍飛舞,出示:飛舞)。
(4)指板書,聯(lián)系“懸-搖搖欲墜-飛舞”你們看,星星在作者眼里發(fā)生了……變化,變得越來越……近,提問:星星為什么會跑到他的身邊來飛舞?作者覺得星星像是螢火蟲一樣在身邊飛舞,覺得和星星在一起,是星星從天上飛下來了,來到他身邊,還是作者飛上天去了,來到群星中間?他已經(jīng)把自己融入到星空里了,已經(jīng)陶醉于星空之中了,他的身體上去了嗎?不,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上去了,他隨著他的.情感,隨著他的想象來到了群星之間,陶醉其中,來,把這種情感讀出來:讀哪一句就要想象哪一句的內(nèi)容,腦子中要出現(xiàn)與作者描寫相同的情景。指兩名學生讀,齊讀。
(1)指名回答。(出示相關段落)。
(2)提問:這段話寫出了作者的幾點感受?指名回答。
a.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靜寂的,是夢幻的。(體會柔和、靜寂、夢幻的不同感覺,指導朗讀)他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了他總的感受的?(觸覺、聽覺、幻覺)他把這幾種感覺排列在一塊兒寫,突出表達了他此時內(nèi)心總的感受,這樣排在一起的寫法,能給人帶來豐富的內(nèi)心體驗,我們也來像這樣寫一寫)仿寫句子。(1我校的學生是……的,……的,……的。2上海這座城市是……的,……的,……的。)。
5.與前兩次比較看到的星星有何不同。
(1)這是作者如今在海上的艙面上所看到的星以及他看到星時內(nèi)心的感受,那么他之前在家鄉(xiāng)和在南京看到的星是什么樣子,內(nèi)心又是什么樣的感受呢?請同學們讀課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用橫線劃出作者看到的星星的樣子,用括號圈出看到這樣的星時內(nèi)心的感受,把關鍵的詞語標上小黑點。
(2)交流反饋:以前在家鄉(xiāng)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樣子?(密密麻麻)三年前在南京呢?(星群密布)它們有區(qū)別嗎?(密密麻麻是滿天的星星,看起來沒有秩序,星群密布雖然還是滿天的星星,沒有改變,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已經(jīng)把它們看成一群一群,一組一組的呢?為什么他會組合這些星星了?看書回答。
(3)他認識了許多星星,再看看星星就不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了,看,這幾顆星組成了(師畫北斗七星)……現(xiàn)在,他能把星星組合起來了,這時候就是他說的……星群密布。
(4)那么,前兩次看到“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的星空時,他分別有什么樣的感受?指名學生回答。(一是仿佛回到母親的懷里,一是仿佛在和朋友談話。)相機出示三次的感受,這三次感受有沒有什么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它們是一樣的嗎?(提示: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看到同一景物時,他的感受會是一樣的嗎?)。
(5)學生自主感悟后,與周圍的學生交流交流。
(6)集體交流反饋。
四、根據(jù)課文線索歸納主要內(nèi)容。
師:今天我們所學的這篇課文,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zhuǎn)換一一展開的,這三次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所看到的星,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感受,就是這篇文章的線索,請你根據(jù)這線索,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指兩名學生歸納)。
五、布置作業(yè),課外延伸。
請你也在晴朗的夜晚靜靜地去觀察星空,讓星星和你作伴,讓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把自己的觀察所得,把自己的奇妙想象寫下來。
板書設計:
繁星。
從前家鄉(xiāng)庭院密密麻麻母親。
三年前南京菜園星群密布朋友。
如今海上艙面半明半昧朋友“母親”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三
1、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了解主要內(nèi)容。
2、感受娃麗關愛他人的美好心靈。
了解課文大意,體會娃麗有責任心、能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zhì)。
三疑三探
1課時
一、設疑自探
談話導入,審題質(zhì)疑
同學們,你們知道信箱是用來干什么的嗎?(學生自由說)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第25課(學生齊讀課題)——《信箱》,看看這個信箱又給我們引出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輕聲地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同桌合作讀詞語,檢查讀書情況。
錘子鑰匙摔跤郵票門牌潘諾夫滑稽地址
3、默讀課文,概括出課文主要寫了哪些人物,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
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1、學生再讀課文,提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進行歸納。
(1)哥哥、娃麗各是怎樣對待這封送錯的信?
(2)娃麗為什么能管信箱了?
(3)對于哥什提亞、娃麗的做法,你認為誰更值得學習?
2、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剛才提出的問題,用筆畫出相關句子,并把自己的體會批注在旁邊的空白處。
3、教師巡視,點撥。
二、解疑合探
哥哥、娃麗各是怎樣對待這封信的?
1、指名回答哥哥:將這封信放在臺階上等著郵遞員拿走。娃麗:不顧大風雪在黑暗里找門牌號,將信準確的送到主人家里。
3、指名回答
5、討論
a、此時此刻,你想用什么樣的話來贊美娃麗?
b、你身邊有像娃麗這樣的人嗎?他們都做了哪些好事?你將怎樣向娃麗學習呢?
6、學生代表展示。
7、小結(jié)。
娃麗為什么能管信箱了?
生:因為娃麗的做法讓爸爸相信她可以管好這個信箱,所以就讓她管信箱了。
生:娃麗的做法贏得了爸爸的信任,所以讓她和哥哥一起管理信箱。
三、質(zhì)疑再探
1、想一想,課前提出的兩個問題弄明白了嗎?
2、快速閱讀課文,看還有沒有其它的疑問?預設:爸爸才讓娃麗和哥哥輪流管信箱,爸爸的用意何在?(學生自由發(fā)言:鼓勵娃麗繼續(xù)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暗示哥哥要像娃麗一樣做個有責任感的人等。)
四、拓展學習
1、根據(jù)本節(jié)課所學為同桌設計一道測試題。
2、展示。
3、教師補充題:你喜歡娃麗嗎,為什么?
4、小結(jié):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天真可愛的娃麗,她有責任心,能為別人著想的品質(zhì)值得我們學習。
5、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讀通讀順課文,知道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
2、抓住重點詞句,領悟祖母善良,樂于助人的品質(zhì),并使同學受到教育和熏陶。
設計理念: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注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并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荷花亭亭玉立,高雅脫俗,曾是許多文人墨客稱贊描寫的對象。同學們一定也積累了許多描寫荷花的詩詞,能悲幾首給老師聽聽嗎?(學生交流后出示有關描寫荷花的句子讀一讀)。
2、讀了這些詩句,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哪些畫面,或讓你想到些什么?
二、初讀課文。
自由朗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學生交流后板書:祖母種荷送荷)。
三、學習2-4自然段。
1、指名讀祖母栽種荷花的部分,其他同學認真聽一聽,看看祖母對待種荷花這件事的態(tài)度怎樣?這種態(tài)度讓你想到哪些詞語?(板:視如珍寶珍愛無比)。
2、你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祖母對荷花的喜愛的呢?自讀2-4段,劃出有關語句,重點詞下加:“?!?,還可在旁邊寫上感受。
3、學生默讀思考劃句,教師巡視。
四、學習5-7自然段。
1、請同學們用同樣的學習方法自學5-7自然段。
2、交流。
讀了這幾段,你覺得祖母對剪荷葉這件事的態(tài)度是什么樣的?(板:毫不在乎)。
你從哪些語句看出的?(交流后板書:趕快“咔”一聲最大)。
祖母種荷花時對那些荷花珍愛無比,而現(xiàn)在卻又毫不吝嗇地把荷葉煎了送人,難道是祖母突然不愛荷花了嗎?速讀后交流。(板書:善良樂于助人)小結(jié):這也是愛讓心愛的東西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給他人也帶去快樂,帶來益處,這是一種特別的愛,這種愛中包含了更多的善良和助人為樂。
五、總結(jié)升華。
2、開頭老師說那一池無邊的荷葉使作者生出了許多感動,此時,你明白作者感動什么了嗎?看到荷葉,他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完成填空:在那一池無邊的荷葉間,我看到了。
3、現(xiàn)在老師還想問一下,本問明明是寫人的文章,為什么用蓮葉青青為題?總結(jié):因為那青青的蓮葉上,映出了祖母那一顆善良慈愛的心,因為那青青的蓮葉上有著祖母關愛,幫助他人的影子。蓮葉是祖母的最愛,她如珍寶般地栽種荷花,而后又無私地送荷葉,這一切都緣自于他對荷花的愛,對他人的愛,這愛中包含了更多的慷慨和慈愛。更因為那片片青青的蓮葉也啟示了我要做一個熱于助人的人,要把愛的火把傳向世界的每個角落。(板書:借物喻人)。
六、作業(yè)。
學習本人借物喻人的方法寫一篇作文。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反復誦閱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課可先引導學生解詩題,知作者,并通過設計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自讀古詩,把握節(jié)奏,再通過自由交流理解詩意,其間適時引導朗讀,體會詞語的用法、詩的意境,在理解品讀中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漁舟唱晚》。
學生:搜集三首詩的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并背誦古詩。
3.通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畫面引入新課。
2.觀看多媒體(走進作者及課文內(nèi)容),了解詩人及作詩背景。
二、指導學詩,體會意境。
1.理解題意。
(1)題目“暮江吟”你是怎樣理解的?
(2)從題目看出這首詩是寫景還是敘事?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
2.學生讀詩自學,初步弄清古詩的含義,根據(jù)自己對詩的理解,大膽想象,用彩筆繪畫一幅《暮江吟》的圖畫。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錯誤的圖畫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對比詩文進行評析。
3.多媒體出示后兩句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釋,學生自讀自悟后兩句詩。
可憐:可愛。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師指點回答。(因為這是可愛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還是彎彎的月牙。)。
4.最后一句詩用了兩個比喻,它們分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們能說出來嗎?
師指點: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瑩發(fā)亮的珍珠。
(1)提問: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時候江邊的景色?
(從傍晚到夜幕降臨的江邊景色,可見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新月升起的時候)。
(2)從詩中描繪的景物,你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5.朗讀指導。
(1)請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古詩,看誰能讀出詩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
(3)有與他不同理解的嗎?以你的理解讀讀吧!全體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4)看同學們讀得熱火朝天,我心里直癢癢,誰來和老師比試讀一讀。
(5)聽范讀。(出示課件: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嘆;后兩句贊美)。
(6)大家看著畫面,聽著音樂再次齊聲讀一遍。(呈現(xiàn)秋景圖,播放古典樂)。
四、繪畫著色,感受詩文的畫面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背誦古詩并默寫古詩。
3.體會詩人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詩句的含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宋代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一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2.誰來說了你對蘇軾相關情況的了解。
(學生介紹蘇軾的生平及寫此詩的背景,教師指點、補充)。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釋和字典,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標出來。
5.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深入感悟。
1.小組匯報。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想象古詩描繪畫面,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范讀)。
4.兩個同學對讀,深入體會。
5.小組接龍練習背誦。
四、小結(jié)學法。
初讀,讀準讀通;再讀,了解大意;三讀,理解句意;四讀,體會情感;五讀,想象情境。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場雪了。老師帶了一些圖片讓大家一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一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為報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雪梅》。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注釋。結(jié)合注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shù)恼Z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一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后大發(fā)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課后收集描寫雪與梅的古詩。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cè)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于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nèi)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_者迷,旁觀者清?!弊寣W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獲(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為本。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啟發(fā)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注重了資源開發(fā)。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jié)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yǎng)讀書能力,激發(fā)閱讀興趣。寫字環(huán)節(jié)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啟發(fā)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愿。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yǎng)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并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課堂局限于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shù)耐卣寡由臁9旁姷睦斫獠荒軆H僅局限于這一首詩,而應該聯(lián)系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lián)系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后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xiàn)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三
1.用鋼筆描紅一段話。
2.認識部首的意義,并寫出屬于這個部首的字。
3.在括號里選擇能夠和后面的名詞相搭配的動詞。
4.練習修改不通順的句子。
5.熟記12條成語。
6.讀背古詩《竹里館》。
7.補充圖意,再把幾幅圖連貫起來說一說。
教學時間四課時。
l.審題。
(1)指讀題目。
(2)教師進一步明確練習要求。
2.指導。
(1)指名朗讀題中的這段話。
(2)學生思考并說出這段話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書寫的格式,字與字之間、字與標點之間的距離以及每個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讓學生說說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寫整齊,寫成一樣大小。
(5)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書寫"晨"、"碧"、"澈"、"粼"4個字。("晨"和"碧"要把豎畫縮短,寫得上緊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橫畫縮短,把字寫緊湊)
3.練習。
(1)學生練習描紅。
(2)根據(jù)描紅的情況,教師及時小結(jié)。
4.反饋。
(1)展示寫得好的.作業(yè),評點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據(jù)情況進行矯正強化練習。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要求。
(2)讓學生說一說做這道題的步驟。(先認識部首,再寫出屬于這個部首的字)
2.指導。
(1)分別觀察最左邊的四幅圖,說一說這四幅圖上分別畫了什么。(提醒學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圖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細觀察第二豎行的4個古文字,再和左邊相應的圖作比較,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古文字是由圖形演變而來的)
(3)認讀第三豎行中的4個部首,并與左邊相應的古文字作比較,有什么發(fā)現(xiàn)?(部首是由古文字演變而來的)
(4)聯(lián)系左邊的圖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見"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關?(以"彳"作部首的字與人有關;以"子"作部首的字與小孩、后代有關;以"立"作部首的字與立、直有關;以"見"作部首的字與眼看有關)
3.練習。
(1)根據(jù)上面的推測,想想有哪些字屬于這個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孫、孤;"立":站、端;"見":觀、覽、覺)再口頭匯報,并說出理由。
(2)翻開字典,找到檢字表中這四個部首的所在頁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寫在書上。
4.反饋。
(1)指名說出所填寫的字,可以補充。
(2)師生共同評議正誤。
(3)比比看誰寫得又對又多。再讀一讀這些字。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四
出發(fā)咯!山是那樣的青翠,路是那樣的顛簸,小鳥自由自在地在路旁吃食,忽聽車聲,忙讓路,撲騰著翅膀飛到樹上歡迎我們的到來了。小車帶著我們翻了二座山,彎彎轉(zhuǎn)轉(zhuǎn),耳朵有點嗡鳴了,這是路途遠的問題,還是海拔高的原因呢?從一路的歡笑到漸漸地安靜,其中滋味只能慢慢體會了。雖然一路辛苦,路小道又彎,而且時間長,但還是非常值得的??斓侥康牡亓耍俳?jīng)不起一點的被甩,迫不及待地下車了,走路定定神吧!聽說那地方叫蚊子坪吧,不知為何會取這怪名字?不理會了,靜心觀賞吧!此處空氣清新,水清見底,幾座成片的桉樹山,神奇美妙。深山之處隱藏著幾戶人家,幽靜的環(huán)境立增生機,公路剛剛建成,直通村莊,難以想像以前人們生活的畫面,如此的陡坡,泥濘不堪的道路,路小而無任何防護措施,他們是如何穿梭在山林中。如今政府工程做的如此到位,我們當代人坐享其成,真感幸福。
回歸大自然的生活美妙而有趣,我們真應該多到農(nóng)村體驗生活,開拓視野!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五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古詩詞三首,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古詩詞描述的景物和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4、培養(yǎng)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詞的習慣。
1、理解詩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寫的畫面。
2、背誦古詩詞,默寫《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1、師生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指導學生收集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由題入手,弄清題意,了解詩人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鄉(xiāng)村四月。
2、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師:仔細觀察插圖,圖上描繪一幅怎樣的生動畫面?
(學生仔細觀察后談感受,教師從“初夏美景”和“農(nóng)民繁忙”進行指導。)
3、師生交流資料,了解詩人: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倍际瞧缴嘁?。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評價。
4、小組合作,結(jié)合文中的插圖和注釋,利用工具書弄清句意。
5、小組交流,講講詩意。
三、全班交流,品評朗誦,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結(jié)合畫面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誦讀升華。
師:前兩句詩描寫了那些景物?
(綠原、白川、子規(guī)、煙雨)
(3~5位同學描述)(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師:這樣一幅美麗動人的鄉(xiāng)村風光,假如你是詩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愛、高興、贊美、欣賞)
師: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邊讀邊想象畫面
師:誰來讀后兩句詩,要讀出自己的感受,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
生1:我從“閑人少”體會到農(nóng)民都忙農(nóng)活去了。
生2:從“才……又”知道了農(nóng)民剛干完蠶桑又去忙插秧,說明勞動緊張而繁忙,也看得出農(nóng)民很辛苦。
生3:讀完了這兩句詩,我覺得勞動人民很偉大,我要贊美他們。
……
3、師小結(jié)全詩:
前兩句著重寫景,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
后兩句著重寫人,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贊美。
4、學生邊想象畫面,邊有感情地朗讀。
四、熟讀背誦,積累語言
五、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古詩,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辦法解決。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古詩。
六、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前兩首詩中出現(xiàn)的生字)
蠶桑晝耘績
1、“蠶、桑、晝”的讀音,書寫時上下結(jié)構(gòu)要勻稱。
2、“耘、績”書寫時要注意左窄又寬。
七、作業(yè)
1、抄寫《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2、收集描寫田園風光古詩詞,選擇一兩首背下來。
附: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游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六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cè)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于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nèi)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币簿褪俏覀兂Uf的一句俗語:“_者迷,旁觀者清?!弊寣W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獲(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為本。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啟發(fā)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注重了資源開發(fā)。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jié)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yǎng)讀書能力,激發(fā)閱讀興趣。寫字環(huán)節(jié)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啟發(fā)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愿。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yǎng)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并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課堂局限于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shù)耐卣寡由?。古詩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一首詩,而應該聯(lián)系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lián)系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后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xiàn)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反復誦閱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課可先引導學生解詩題,知作者,并通過設計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自讀古詩,把握節(jié)奏,再通過自由交流理解詩意,其間適時引導朗讀,體會詞語的用法、詩的意境,在理解品讀中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漁舟唱晚》。
學生:搜集三首詩的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并背誦古詩。
3.通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畫面引入新課。
2.觀看多媒體(走進作者及課文內(nèi)容),了解詩人及作詩背景。
二、指導學詩,體會意境。
1.理解題意。
(1)題目“暮江吟”你是怎樣理解的?
(2)從題目看出這首詩是寫景還是敘事?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
2.學生讀詩自學,初步弄清古詩的含義,根據(jù)自己對詩的理解,大膽想象,用彩筆繪畫一幅《暮江吟》的圖畫。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錯誤的圖畫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對比詩文進行評析。
3.多媒體出示后兩句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釋,學生自讀自悟后兩句詩。
可憐:可愛。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師指點回答。(因為這是可愛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還是彎彎的月牙。)。
4.最后一句詩用了兩個比喻,它們分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們能說出來嗎?
師指點: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瑩發(fā)亮的珍珠。
(1)提問: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時候江邊的景色?
(從傍晚到夜幕降臨的江邊景色,可見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新月升起的時候)。
(2)從詩中描繪的景物,你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5.朗讀指導。
(1)請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古詩,看誰能讀出詩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
(3)有與他不同理解的嗎?以你的理解讀讀吧!全體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4)看同學們讀得熱火朝天,我心里直癢癢,誰來和老師比試讀一讀。
(5)聽范讀。(出示課件: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嘆;后兩句贊美)。
(6)大家看著畫面,聽著音樂再次齊聲讀一遍。(呈現(xiàn)秋景圖,播放古典樂)。
四、繪畫著色,感受詩文的畫面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背誦古詩并默寫古詩。
3.體會詩人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詩句的含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宋代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一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2.誰來說了你對蘇軾相關情況的了解。
(學生介紹蘇軾的生平及寫此詩的背景,教師指點、補充)。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釋和字典,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標出來。
5.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深入感悟。
1.小組匯報。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想象古詩描繪畫面,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范讀)。
4.兩個同學對讀,深入體會。
5.小組接龍練習背誦。
四、小結(jié)學法。
初讀,讀準讀通;再讀,了解大意;三讀,理解句意;四讀,體會情感;五讀,想象情境。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場雪了。老師帶了一些圖片讓大家一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一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為報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雪梅》。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注釋。結(jié)合注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shù)恼Z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一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后大發(fā)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課后收集描寫雪與梅的古詩。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七
目標:
1.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xiàn)手法。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畫面。
3.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閑”“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重難點:
1.感悟詩中描寫的景色,想象美好畫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預習:
1.自學生字,熟讀三首詩。
2.借助注釋試講詩意,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3.搜集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第1課時。
教學目標:掌握生字詞,讀熟三首詩,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今天,我們還要從三首古詩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詩人筆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樣的。
二、讀課題,指名讀三首古詩。(檢查通過預習對課文熟悉的情況)。
指名認讀生字,提示應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導讀準后鼻音。
諳――暗:區(qū)別音、形、意。
四、分組學習。
1.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在組內(nèi)試講每首詩大意。
3.交流預習中的疑問,組內(nèi)解疑。
五、班內(nèi)交流匯報小組學習情況。
六、作業(yè):
1.抄寫生字。
2.讀、背三首詩。
第2課時。
教學目標:通過想象,進一步感受每首詩所表現(xiàn)的美好意境及表達方法,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一、吟誦、理解〈獨坐敬亭山〉。
1.議:詩中除了敬亭山還提到哪些事物,分別是什么樣的?
鳥:多、高飛無影。
云:少(孤)慢慢飄走(閑)。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
2.在詩人筆下,萬物似乎都與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請你從詩中找出這樣的詞句。
閑、相看兩不厭――體會詩中擬人的表現(xiàn)手法。
3.教師簡介寫作背景,讓學生粗略了解詩中寄寓的情感。
此詩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悶時所作,因此通過眾鳥高飛、孤云閑浮、人與山“相看兩不厭”來表達自己抱負不得施展,有志難酬的無奈。讀起來使人產(chǎn)生一種失落、孤獨之感。
4.指導背誦《獨坐敬亭山》。
二、吟誦、理解〈望洞庭〉。
1.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洞庭湖景色,看誰描述得最美。
此環(huán)節(jié)注意提示學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諧;湖面的光亮平靜。
(2)白銀盤和青螺分別所指。
――從詩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還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詩人是站在湖邊往遠處看的?
3.詩人通過恰當?shù)谋扔靼讯赐バ闵珜懙梦┟钗┬?,請找出詩中的比喻?BR> 二句,把光亮平靜的湖面比作未經(jīng)打磨的鏡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銀盤,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導背誦《望洞庭》。
三、吟讀、理解《憶江南》。
1.釋題:憶,在此當回憶講?!皯浗稀睘樵~牌。
2.根據(jù)學生可能產(chǎn)生的疑問補充注釋。(舊:過去勝:超過)。
3.說說你從這首詞中體會到怎樣的景色,詩人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這樣的景色的。(太陽升起的時候,天空布滿火紅的朝霞,江邊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燒著的火焰還要紅;那一江春水像藍草一樣青綠,像晶瑩的翡翠。――比較、比喻)。
4.請聯(lián)系前面幾句詩的意思,把最后的反問句寫完整。江南的景色,讓我怎能?
5.指導背誦《憶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白居易所作《憶江南》另兩首。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鹿砦》《望廬山瀑布》《滁州西澗》《山行》《小池》。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
五、作業(yè):
1.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1.初中語文必備古詩。
2.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練習題及答案。
3.小學生古詩詞競賽課件。
4.高中語文古詩詞節(jié)選。
5.高中語文古詩詞。
6.高中語文必背古詩詞。
7.高中語文必背的古詩詞。
8.高中語文古詩詞必背。
10.關于高中語文必背古詩詞。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八
1.反復朗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
2.初步了解現(xiàn)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讀過哪些詩歌呢?你認為讀詩歌有什么好處呢?(學生踴躍發(fā)言)。
教師小結(jié):
(詩歌能凈化人的心靈,升華人的情感。)。
著名作家冰心的一句話“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本褪菍γ喿x最好的詮釋。
二、讀小詩,知作者。
師朗誦:這些事——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生齊接下句: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
師述:冰心還將母愛、童真、自然融為一體。
師朗誦: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
生齊接下句: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師述:在《繁星》中,冰心把母愛視為最崇高的最美好的東西,反復地加以歌頌,詩人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把母愛之情傳達出來,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對母愛的歌頌,奠定了這兩部作品深沉細膩的感情基調(diào),與母愛緊密相連的,便是對童真、童趣、童心以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真愛。
師述:在冰心看來,人類來自自然,歸于自然,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一致的。
師述:冰心還將母愛、童真、自然融為一體。
生背誦,自由展示。
在詩歌中我們知道了冰心的溫柔、愛心、機敏、才智,你還知道冰心的哪些事情?
生自由發(fā)言。多媒體出示相應圖片、視頻。
三、選小詩,贈親友。
古人以畫贈友,以歌贈友,以文贈友,是一件風雅、高尚的活動,今天我們也來一次贈詩活動。用“我要把這首詩送給,因為”的句式來交流。
老師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點評,或贊同或補充,或質(zhì)疑或深化。
學生自由發(fā)言,老師給予點評。
四、寫小詩,訴真情。
看到這種小詩,同學們也會想一試身手吧些,請有模仿寫作并大聲朗誦,說說自己的創(chuàng)作靈感,同學們自由點評,可以提問,可以質(zhì)疑。
老師點評詩作,或鼓勵寫作,或幫助修改,或談自己感受。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九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diào)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肚迤綐贰ご寰印芬暂p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nóng)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和情感。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diào)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詩意。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1.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二、初讀古詩,想象畫面。
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全詩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通過評讀、賽讀、合作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讀通詩歌,讀出節(jié)奏。]。
三、品讀古詩,領悟詩意。
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
自學要求:
(1)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3)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學生自主學習)。
2.交流反饋。
學習《牧童》。
(1)理解字詞。
(2)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a.“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蹦愀惺艿搅耸裁?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b.“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闭f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么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3)誦讀古詩,感受意境。
學習《舟過安仁》。
(1)理解字詞。
(2)品讀詩句,入情入境。
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弊x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崩斫庠娋湟馑?,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c.你喜歡他們嗎?詩人喜歡嗎?為什么?
(3)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diào)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四、再讀古詩,陶冶情趣。
比較兩首詩,你有什么話想對誰說?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chuàng)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引入新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
[通過回憶,既鞏固了舊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發(fā)了學習興趣。]。
二、揭題解題,獲得知識。
1.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qū)別。
2.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3.師小結(jié):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結(jié)合課前預習,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詞與詩的區(qū)別,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4.初讀全文,讀準讀通。
(1)自由讀詞,讀準字音。(注意:醉、媚、鋤、媼、亡賴、剝)。
(2)合作探究,理解字詞。(可以查字典、看圖、聯(lián)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討論)。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且讀且評,讀出韻律節(jié)奏。
三、品讀全文,獲得美感。
1.邊讀邊想象畫面,談談有什么感受,試著用一個詞語概括。
2.課文中,什么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BR> 感情練讀,讀出孩子們的輕松、活潑、愉快。
(2)“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BR> 他們會親熱地說些什么呢?
這句中的哪個字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情?(“醉”。)。
難道僅僅是酒使他們醉了嗎?說說你的體會。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BR> 結(jié)合圖畫,說說感受。
四、再讀全文,升華情感。
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悟情。
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欣賞到的畫面描繪出來嗎?
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fā)興趣。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yōu)美的短文。
3.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diào)唱《清平樂·村居》。
4.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
()()()()。
二、按要求完成古詩詞練習。
1、默寫《牧童》()。
后兩句詩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寫《舟過安仁》()。
3、《清平樂?村居》()。
1、先解釋帶點字的意思,再寫寫句子的意思。
(1)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怪生:遮:
詩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賴:
詩句的意思是:。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一
引用自賈島原著《尋隱者不遇》一首。
尋隱者不遇——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我去尋訪一位隱士,在松樹下遇到了他的藥童,他告訴我老師采藥不在家,但沒有走出這隱居的大山,可是深山中云霧繚繞,他的師傅現(xiàn)在何處,小童就說不出來了。
松下遇到了隱士的童子,告訴我他的老師采藥去了。他應該就在這座隱居的山中,但是深山里終年彌漫云霧,他到底在何處,小童就不知道了。
小小的讀后感:。
賈島,我想念過初中的人對他應該有所了解,語文課本上有賈島關于寫詩要注重推敲的范文。前面的讀后感里介紹過他,這里沒有要補充的資料。
詩中的隱士是一位博學長者,懂醫(yī)術,避在深山中修心養(yǎng)性,頗有士者的風骨。這位隱士顯然為詩人所尊崇,見不到隱士本人,詩人表露了心中些許的焦急,但這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深化了隱者飄然世外的那種清癯形象。
自古以來大山都是清幽的地方,修行的人常以大山為廬,用以避開世俗的喧鬧。詩中寫的隱者,并沒有露出廬山真面目,一座云遮霧繞的深山,誠實可愛的童子,就將這位隱士刻畫得入木三分。為了表現(xiàn)主題,詩里用到“松下”,“只在”,“云深”這樣的素材,對表現(xiàn)隱者的高骨有修飾的作用。如果大山是背景,云霧,松樹就是恰到好處的色彩,全詩有著國畫山水般的意韻,一樣都是令人遐想的藝術,一樣是美麗的作品。文學與美術似乎從來就有著深深的聯(lián)系。
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是此詩最突出的優(yōu)點,用五言絕句寫出如此含蓄美麗的詩,可以說已將絕句這種體裁的優(yōu)點發(fā)揮到了極致。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二
1、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并學習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2、能根據(jù)作者的寫作順序了解其在不同的時期、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學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
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布置學生課前預習。
1、把課文讀正確,了解讀課文時還不太理解的詞語。
3、了解巴金先生的生平,他是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寫的這篇文章?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我們今天學習哪篇課文?
2.誰能把課題寫出來?(指名寫,寫時強調(diào)該字筆畫較多,要寫緊湊)寫得怎樣?(簡單評價)。
3、理解課題:“繁”是什么意思?(多)繁星呢?(許多的星星、數(shù)不清的星)。
4、簡介背景:課文是誰寫的?1927年的中國還很落后,一群有理想的熱血青年,為了改變祖國的命運,相約去海外求學,其中就有巴金先生,在乘船去法國巴黎的旅途中,他寫下了許多游記,《繁星》就是其中一篇。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導讀:文中寫了巴金先生幾次看星,分別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在預習中你是不是把這些內(nèi)容都找出來了?請同學們來交流你們的預習成果。
2、指名學生說。
3、按照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zhuǎn)換,這篇課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還有別的分法嗎?(提示:這是一篇游記,游記就是寫在旅游的途中,今天我到哪兒了,看到什么玩了些什么?但這篇游記有些不太一樣,誰看出來了?前兩次并不是在他這次旅游途過過程中的事,而是--回憶。所以這篇文章還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寫回憶,一部分寫現(xiàn)在)。
三、學習課文,了解作者看星的感受。
1、直奔重點段,了解作者的感受:這三段中,大家覺得哪一段寫得最好?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今在海上,是怎樣的情景勾起了巴金先生對以往看星的回憶?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的第三段,一邊讀一邊劃,用橫線劃出巴金看到的星是什么樣子的,用括號圈出他看到這樣的星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并把你覺得重要的詞語標上小黑點,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按提示自學第三自然段。
3、集體交流反饋:
深藍色的天空里懸著無數(shù)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動,星也在動,它們是這樣低,真是搖搖欲墜呢!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shù)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
(1)這段話由幾句話組成,我們一起來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樣的?指名讀每一句,概括一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樣的星?(理解“半明半昧”板書昧,問:昧是什么意思?半明半昧呢?這半明半昧的星是怎樣裝點在天空中的?理解“懸”)。
(2)再來看第二句,指名讀,概括一下,這句中的星又是怎樣的?(理解“搖搖欲墜”板書,問:墜是什么意思?欲是什么意思?整個詞的意思就是--搖搖晃晃地快要掉下來)。
(3)第三句,指名讀,概括講這時的星星是什么樣子的?(像是螢火蟲在我周圍飛舞,出示:飛舞)。
(4)指板書,聯(lián)系“懸-搖搖欲墜-飛舞”你們看,星星在作者眼里發(fā)生了……變化,變得越來越……近,提問:星星為什么會跑到他的身邊來飛舞?作者覺得星星像是螢火蟲一樣在身邊飛舞,覺得和星星在一起,是星星從天上飛下來了,來到他身邊,還是作者飛上天去了,來到群星中間?他已經(jīng)把自己融入到星空里了,已經(jīng)陶醉于星空之中了,他的身體上去了嗎?不,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上去了,他隨著他的.情感,隨著他的想象來到了群星之間,陶醉其中,來,把這種情感讀出來:讀哪一句就要想象哪一句的內(nèi)容,腦子中要出現(xiàn)與作者描寫相同的情景。指兩名學生讀,齊讀。
(1)指名回答。(出示相關段落)。
(2)提問:這段話寫出了作者的幾點感受?指名回答。
a.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靜寂的,是夢幻的。(體會柔和、靜寂、夢幻的不同感覺,指導朗讀)他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了他總的感受的?(觸覺、聽覺、幻覺)他把這幾種感覺排列在一塊兒寫,突出表達了他此時內(nèi)心總的感受,這樣排在一起的寫法,能給人帶來豐富的內(nèi)心體驗,我們也來像這樣寫一寫)仿寫句子。(1我校的學生是……的,……的,……的。2上海這座城市是……的,……的,……的。)。
5.與前兩次比較看到的星星有何不同。
(1)這是作者如今在海上的艙面上所看到的星以及他看到星時內(nèi)心的感受,那么他之前在家鄉(xiāng)和在南京看到的星是什么樣子,內(nèi)心又是什么樣的感受呢?請同學們讀課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用橫線劃出作者看到的星星的樣子,用括號圈出看到這樣的星時內(nèi)心的感受,把關鍵的詞語標上小黑點。
(2)交流反饋:以前在家鄉(xiāng)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樣子?(密密麻麻)三年前在南京呢?(星群密布)它們有區(qū)別嗎?(密密麻麻是滿天的星星,看起來沒有秩序,星群密布雖然還是滿天的星星,沒有改變,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已經(jīng)把它們看成一群一群,一組一組的呢?為什么他會組合這些星星了?看書回答。
(3)他認識了許多星星,再看看星星就不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了,看,這幾顆星組成了(師畫北斗七星)……現(xiàn)在,他能把星星組合起來了,這時候就是他說的……星群密布。
(4)那么,前兩次看到“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的星空時,他分別有什么樣的感受?指名學生回答。(一是仿佛回到母親的懷里,一是仿佛在和朋友談話。)相機出示三次的感受,這三次感受有沒有什么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它們是一樣的嗎?(提示: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看到同一景物時,他的感受會是一樣的嗎?)。
(5)學生自主感悟后,與周圍的學生交流交流。
(6)集體交流反饋。
四、根據(jù)課文線索歸納主要內(nèi)容。
師:今天我們所學的這篇課文,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zhuǎn)換一一展開的,這三次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所看到的星,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感受,就是這篇文章的線索,請你根據(jù)這線索,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指兩名學生歸納)。
五、布置作業(yè),課外延伸。
請你也在晴朗的夜晚靜靜地去觀察星空,讓星星和你作伴,讓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把自己的觀察所得,把自己的奇妙想象寫下來。
板書設計:
繁星。
從前家鄉(xiāng)庭院密密麻麻母親。
三年前南京菜園星群密布朋友。
如今海上艙面半明半昧朋友“母親”
四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篇十三
1、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了解主要內(nèi)容。
2、感受娃麗關愛他人的美好心靈。
了解課文大意,體會娃麗有責任心、能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zhì)。
三疑三探
1課時
一、設疑自探
談話導入,審題質(zhì)疑
同學們,你們知道信箱是用來干什么的嗎?(學生自由說)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第25課(學生齊讀課題)——《信箱》,看看這個信箱又給我們引出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輕聲地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同桌合作讀詞語,檢查讀書情況。
錘子鑰匙摔跤郵票門牌潘諾夫滑稽地址
3、默讀課文,概括出課文主要寫了哪些人物,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
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1、學生再讀課文,提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進行歸納。
(1)哥哥、娃麗各是怎樣對待這封送錯的信?
(2)娃麗為什么能管信箱了?
(3)對于哥什提亞、娃麗的做法,你認為誰更值得學習?
2、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剛才提出的問題,用筆畫出相關句子,并把自己的體會批注在旁邊的空白處。
3、教師巡視,點撥。
二、解疑合探
哥哥、娃麗各是怎樣對待這封信的?
1、指名回答哥哥:將這封信放在臺階上等著郵遞員拿走。娃麗:不顧大風雪在黑暗里找門牌號,將信準確的送到主人家里。
3、指名回答
5、討論
a、此時此刻,你想用什么樣的話來贊美娃麗?
b、你身邊有像娃麗這樣的人嗎?他們都做了哪些好事?你將怎樣向娃麗學習呢?
6、學生代表展示。
7、小結(jié)。
娃麗為什么能管信箱了?
生:因為娃麗的做法讓爸爸相信她可以管好這個信箱,所以就讓她管信箱了。
生:娃麗的做法贏得了爸爸的信任,所以讓她和哥哥一起管理信箱。
三、質(zhì)疑再探
1、想一想,課前提出的兩個問題弄明白了嗎?
2、快速閱讀課文,看還有沒有其它的疑問?預設:爸爸才讓娃麗和哥哥輪流管信箱,爸爸的用意何在?(學生自由發(fā)言:鼓勵娃麗繼續(xù)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暗示哥哥要像娃麗一樣做個有責任感的人等。)
四、拓展學習
1、根據(jù)本節(jié)課所學為同桌設計一道測試題。
2、展示。
3、教師補充題:你喜歡娃麗嗎,為什么?
4、小結(jié):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天真可愛的娃麗,她有責任心,能為別人著想的品質(zhì)值得我們學習。
5、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