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專業(yè)19篇)

字號:

    感悟可以啟迪智慧,拓展思維,引發(fā)共鳴。那么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呢?小編挑選了一些優(yōu)秀的感悟精選,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矸e極的影響和啟示。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一
    綿綿呵,似或存......看看自己的內(nèi)心,這清清楚楚地感覺到了無邊的空寂這種狀態(tài),是否一直綿綿不絕?你可以安住在這種狀態(tài)里,一邊靜靜地觀照,一邊靜靜地仔細地感受,仔細地體會......
    當這種狀態(tài)比較穩(wěn)定了之后,您再整體感受一下這語言所無法準確描述的狀態(tài).....
    它像不像一泓深深的潭水......雖然內(nèi)在可能會發(fā)生一些細微的波動,比如我們的這些[觀照]、[觀察]、[感受]、[體會]等細微的心靈作用調整,但這泓潭水從總體上而言仍是十分寧靜的,它的表面像鏡面一樣平靜,身心內(nèi)外的一切現(xiàn)象(比如遠方傳來的聲音)就像映在止水上的月影一樣,既無比地清晰、絲毫畢現(xiàn),卻又無法干擾到潭水的寧靜......
    這時候,老子的話,一如月影一般投射進這泓靜靜地止水里.....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憂.....
    原來,這些話,不過就是對這心如深潭止水映照心月一輪的描述罷了,一旦解釋,即屬多余......
    這即是[上善]之境。
    不管您修的是道家還是佛家,如果靜坐、禪定之中偏離了這[上善]之境,修得心如死灰、枯木寒巖,那就陷入了[頑空]的歧途,而真正的與道合一之境,是鮮活的空,是靈動的靜,是水靜月明的渾然一體,是無為無不為的綿綿若存、妙用無邊......
    到這里,已經(jīng)體悟完了,筆者所要說的見、修、行其實也已經(jīng)含括在其中了。
    稍微補充幾句:
    居,善地:深潭止水,空而鮮活,靜而靈明,上善之居也.....
    心,善淵:深遠沉靜,空寂靈明.....
    與,善仁:在這種狀態(tài)里,整個身心,從內(nèi)到外散發(fā)著濃濃的寧靜、安詳、祥和、慈悲......
    言,善信:一切“有言”或“無言”的因緣,就像月照水面一樣,自然地相互映照,無自無他,渾然一體.....
    政,善治:水靜自明,一切皆自然相應,萬象森然而紋絲不亂....
    事,善能:水靜自明,不動照心而自然映照,一切自然天成.....
    動,善時:深潭止水,風來自動,風去自靜,看似有動,其實未動......
    夫唯不爭,故無憂:本自無心,本自無物,本自無爭,本自無憂.......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二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1、[見]。
    上一章,老子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這一章,老子再次說到了[天地]。
    那么這一章中的[天地]又是指什么呢?
    為了更好地體悟這一章,今天早上靜坐的時候,當進入了深沉的空靜之后,專注于觀照這深沉的空靜,然后再總體上觀照這深沉的空靜與觀照的渾然一體,然后在保持這個總體觀照的基礎上,引入老子這一章的內(nèi)容: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原來,老子所說的內(nèi)容,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他所看見的[道],只不過再次換了一個角度來闡述而已。
    至少到目前為止,《道德經(jīng)》1-7章,在筆者看來,老子的闡述從未離開過他所看見的[道]本身,再進一步,從未離開過老子已經(jīng)與道合一的心本身,老子所說的唯一的內(nèi)容,就是[道],就是他的心,與道合一的道心。只是每一章所闡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所以這些章節(jié)皆屬于《道經(jīng)》是名副其實的。
    可以設想,當老子在為關尹子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其最大的目的即是希望關尹子以及所有有緣看到這些文字的人,能夠像他自己一樣見到道、認識道,合于道,成為一個擁有[道心]的生命。只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理解他要表達的[道],老子使用了很多生活中人們易于理解的語言,而老子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在自己的內(nèi)心見到道,繼而安于道、融于道、成為道。
    而老子之后的人們,將老子《道德經(jīng)》的智慧應用到了非常多的領域,包括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藝術、修身等等,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解讀,可是對于最直接的直指本心的解讀,卻一直難以見到(也許是筆者太過于孤陋寡聞了吧)。道家的各種氣功修煉、仙術修煉、內(nèi)丹修煉,對于《道德經(jīng)》都非常尊崇,并以之為圭臬,但是那些紛繁復雜的解讀和演繹不僅沒有讓我們更接近于我們內(nèi)在的本心,倒是被一堆堆的深奧的名詞給埋住了,使我們更難以見到[道]的真面目了。特別是對今天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那些浩如煙海的道藏典籍,很難有幾個人會去看,而且就是去看了也很難看得懂,一堆鼎爐鉛汞黃芽白雪,看著就頭大,不要說實際修煉了,就是光搞明白這些名詞,就要耗費很長的時間和功夫。
    而道,或者說我們的本心,是至為簡單的,所謂大道至簡。所以對于崇尚極簡主義的朋友,我們可以沿著直觀自心這條極簡主義道路繼續(xù)解讀與感悟下去,而喜歡探尋玄奧奇妙的朋友,則建議您可以去讀讀道藏,那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金丹妙藥仙術仙法,足可以驚天地泣鬼神。(筆者如此說,絕無半點否定道教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意思,如果您精通古文且有明師指點的話,道藏這一座恢宏瑰麗的道教文化寶庫還是非常值得去探寶的,否則就算是看過了萬卷丹書也難得真?zhèn)饕痪?。
    下面我們來繼續(xù)傾聽老子給我們講他所看見的道。
    天長,地久:老子想說,這個道啊,無生無滅,超越時空.....可是在那個時代,“時空”這個詞還沒誕生呢。那么,在一般人的腦海里最長久的是什么呢?天地也。就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孫悟空要求玉皇大帝給他封的至高無上的官銜也叫[齊天大圣],而道教修煉的目標,一般也稱為長生不老,壽與天齊。所以老子改口道:天長,地久.....
    可是我們不要忘了,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不止一次地強調,道,先天地生,道,像帝之先,道,天地之根.......
    所以這里的天、地,并非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天地,老子僅僅是借用了天、地這個名詞,來形容道的另一個方面的特征。
    那么天、地,在這里具體指的是什么呢?我們慢慢來體悟。
    在同為道家文化的《易經(jīng)》中,天代表乾卦,至陽,地代表坤卦,至陰。
    前面我們說,道是[鮮活的空],蘊含著無窮無盡的能量。
    那么這個[鮮活的空]都蘊含著什么樣的能量呢?
    [鮮活的空]中,有至陽的能量(天),也有至陰的能量(地),這兩種能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體無分,無二無別,天長地久,地久天長。
    需要注意的是,在[鮮活的空中],“天、地”并不是分離的,而是一體的。在[鮮活的空]中,只有唯一的鮮活的空,而這鮮活的空可以同時表現(xiàn)出兩種特性,一為空寂、靜寂,即至陰的特性,老子說,這至陰的特性,是超越時空的,是永恒的;另一特性為靈明,即至陽的特性,老子說,這至陽的特性,也是超越時空的,是永恒的。[鮮活的空],至空至靈,至靈至空,靈明空寂,空寂靈明。
    天長,地久:這[鮮活的空]啊,靈明空寂,空寂靈明,天長地久,地久天長。
    何以如此呢?老子接著說——。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鮮活的空]之所以能靈明空寂超越時空,是因為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不自生:自,如果解讀為“從”的話,則可翻譯為,不從己生,不從他生,不從緣生,不從任何而生,即[無生]。
    這[鮮活的空],已經(jīng)是天地萬物所有一切的本源,而其自身,是沒有來源的,既不能說祂自己生出了自己,也不能說是其他事物生出了祂。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三
    就像代號為[老子]的[鮮活的空]所看到的: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淵呵!似萬物之宗。[老子]還看到了什么呢?淵,深遠無邊之意。
    老子感嘆到,啊,太深遠了,無邊無際的深遠啊.....好像這里就是天地萬物所有一切最初始的根源了。
    老子此刻所說的,正是老子在深沉的定境中的直接體驗——深遠無邊的鮮活的虛空......
    在這種狀態(tài)里,能觀之人,即是所觀之境,沒有[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的區(qū)別,它們是一體無分的。并不是原本分開的它們現(xiàn)在合一了,而是它們本來就是合一的,但我們通常錯誤地認為它們是分開的。
    你所認為的你,連同此刻你所感知到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就在此時此刻即是[一體無分]的。這個整體上[一體無分]的才是[鮮活的空]的功能作用的全然展現(xiàn),而這所有的一切現(xiàn)象,都只是映在[鮮活的空]之中的影像而已,唯有[鮮活的空]是這所有一切現(xiàn)象背后的本源。而這個[鮮活的空]不是別的,正是真正的你。
    這里的“其”,在通常的解讀中,大多解讀為[道]本身。而以觀心之境視之,則別有意味。
    銼其銳:在我們的內(nèi)心,什么是最銳利的呢?對立分別。所有的矛盾都來自于對立分別。所以要見到[鮮活的空],必須銼掉內(nèi)心的銳氣,遠離思慮分別。在之前的文中也一再地強調,要放下我們的大腦,放下思考,放下概念,放下理論,放下思辨,否則是無法見到道的真面目的。
    解其紛:在我們的內(nèi)心,什么是最紛亂的呢?念頭。雜念紛飛,心無法靜下來,同樣無法見到[鮮活的空]。對于紛飛的念頭,應該如何應對呢?解。解,意味著要耐心,要有條理,要找到其“結”,還要找到起“結”的原因,然后一絲一縷地慢慢解開。
    對于分別思考這樣的“銳”,要毫不留情地“銼”掉,而對于念頭這樣的“紛”,則要慢慢地疏“解”。如何疏解呢?任其自來,任其自去,觀而不擾,觀而不隨,雜念自解。如果去打擾,去干預,去糾結,去攀緣,只會越來越亂。
    和其光:在我們的內(nèi)心,什么是最光明的呢?覺知。和,既意味著要融和,又意味著要溫和。而這,正是觀心之[觀]的要點。觀,是覺知作用的一種,是最能體現(xiàn)覺知特性的一種功能。和其光,即將我們整個身心都融入這個[觀]之中,成為[溫和的觀],即覺知清明,觀照一切,又不干擾一切,是溫和的,只是靜靜地觀照著即可?;璩?,不是[溫和的觀],去攀緣念頭,評判念頭,甚至被念頭帶跑了,更不是[溫和的觀]。
    同其塵:在我們的內(nèi)心,什么是最平凡的呢?平常心。當我們[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之后,我們的心就安靜了,就安寧了,就安祥了。一如未雕之木,未染之紗,樸素平常。同其塵,即安守在這樣的安寧之中,樸素之中,平常之中。
    這四句話,是觀心修行的要訣。包括具體實踐的先后順序、方法、要點,都已體現(xiàn)在其中了。
    以這樣的方法進行觀心修行,當功夫到了,在某一天就會見到[鮮活的空]。
    而如果您能做到當下截斷妄念之流,一念回機,亦可以在此時此刻直接見到[鮮活的空],直接驗證老子所說真實不虛。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吹搅薣鮮活的空],那是什么樣的體驗呢?
    湛呵!似或存。清明而深遠,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
    當自己見到了[鮮活的空]時,自己也就成為了[鮮活的空]。
    [鮮活的空]體驗著[鮮活的空],清清楚楚地體驗著,無邊無際,無限深遠,似乎有個什么存在,又似乎什么也不存在.......(一旦落實就錯了,只承認存在,即落于常見,只承認不存在,即落于斷見,其他方式的承認或不承認都不對。只要有承認,就會有不承認,相反也是如此,而真相,與承認不承認無關)。
    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匆娏薣鮮活的空]的老子說,我不知道這[鮮活的空]是[誰的孩子],倒像是人們說的天地萬物之主宰的那個[天帝]的祖先。也就是說,這[鮮活的空]已經(jīng)是最后的本源了。
    1)道,無形無相,無邊無際,無限深遠,同時蘊藏著無窮的活力;。
    2)道,作用潛藏時,看似虛無空寂,作用展現(xiàn)時,則無窮無盡;。
    3)無形無相深遠無邊的道,是天地萬物所有一切的終極根源;。
    4)道,遠離思慮言說,不在一切概念分別之中;。
    5)大道至簡,平常樸素,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內(nèi)觀的方法實現(xiàn)體道悟道;。
    2、[修]。
    2)放下大腦思考,放下概念分別,讓充滿雜念的心安靜下來,以心觀心,直觀自心,保持清明的觀照,將整個身心都融入[觀照]之中,保持平常心,安住于內(nèi)心深處本有的寧靜之中,不斷地去深入地體會心靈的空寂、寧靜、深遠、鮮活、清明、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似存不存.........
    3)即是見到了[道],也不要生起分別心,而是去不斷地體驗、融入、安住、任運、隨順、妙用......
    3、[行]。
    將[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逐步體現(xiàn)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切都是道的化現(xiàn),一切都是自心的化現(xiàn),要將一切都視為修行的對境,唯一要修好的只有自己的心,不過分顯揚自己的個性,不執(zhí)著于對錯分別,面對外面的紛紛擾擾時,仍然安住于內(nèi)心的寧靜,保持清明的觀照,消除狹隘的小我之心,在精進修行做事利眾的同時保持一顆樸素的平常心。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四
    說完了第一章的[見],下面說一下修和行。
    2、修。
    在知識上了解了[見]之后,如果不去實修,那么知識就永遠是知識,無法轉變?yōu)檎鎸嵉闹腔邸?BR>    那么在自己直接[看見]之前,應該如何進行實踐呢?這里列了幾點,供大家參考。
    1)放下大腦思考,不辯論,少說話,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
    既然道的真相不在思慮言說,不在語言概念,不在邏輯思維,那么就需要在實踐中盡量地減少內(nèi)心這些方面的活動。
    2)安靜下來后,將注意力收到自己的內(nèi)在,以心觀心。
    3)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內(nèi)心的狀態(tài),是[有欲]還是[無欲],如果念頭較多,即為有欲,這時觀心的重點就在于[觀其所徼],即觀察念頭如何生起,如何息滅等等,如果念頭非常少,甚至基本沒有念頭,即為無欲,這時觀心的重點就在于[觀其妙],即深入觀察[無]的微妙之處——這[無]的狀態(tài),從哪里生?向哪里滅?有實質還是無實質?是常是斷?是垢是凈?是善是惡?這[無]的本體到底在哪里?它和我們的生命是什么關系?.......
    5)將觀照的對象鎖定觀照自身,即觀照[觀照]本身,這觀照來自哪里?從哪里生?向哪里滅?有實質還是無實質?是常是斷?是垢是凈?是善是惡?這[觀照]的本體到底在哪里?它和我們的生命是什么關系?.......
    6)深入觀察[有欲]的本體、[無欲]的本體、[觀照]的本體,這三者的本體為一為異?它們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他們最究竟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3、行。
    修,側重于專修實踐,行,側重生活實踐。
    2)自己為自己制定身、口、意的戒律,加強覺知和自律;。
    3)少欲、知足、樂寂靜、勤精進、不戲論、時時提起正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4)將專修中獲得的體驗延伸到生活中,如寂靜、安寧、少念、清明、安詳?shù)?。
    5)逐漸學會在生活中觀心,知道自己心里念頭、情緒、思想的生起,并練習觀而不隨。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五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1、[見]。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這里又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民],與[民]相對的是[圣人]。
    在觀心之境中,圣人,相當于真心,民,相當于妄心,即意識心。
    真心是遠離分別執(zhí)著的,而妄心最大的特點就是分別執(zhí)著。
    所以在觀心修行中,需要遠離這樣幾種分別執(zhí)著:賢愚、貴賤、好惡。
    如果存在賢愚對立,妄心就會去攀緣執(zhí)著于這個[賢],爭奪[賢]的好名聲。這時就遠離了[道]。
    如果存在貴賤之別,妄心就會去攀緣執(zhí)著于這個[貴],盜取[貴]的好東西。這時亦遠離了[道]。
    如果存在好惡之別,妄心就會去攀緣執(zhí)著于可以滿足欲望心的[可欲],被欲望擾亂了清凈心。這時同樣也遠離了[道]。
    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
    圣人之治,即真心當家做主——。
    實其腹:道家修行的[實其腹],大多是指以下丹田為爐鼎修煉內(nèi)丹(精氣神),藏傳佛教修行中也有修中住氣、寶瓶氣等修法,也可以算[實其腹]。那么在[觀心]修行中,[實其腹]又如何實踐呢?有兩種方式,一為在觀心的同時,稍微分一絲注意力,稍稍鼓腹并一直持續(xù)保持,這樣有利于在觀心的同時為后續(xù)的修行打好基礎。第二種方式,[腹]為人體之[中],引申為[生命之中],后續(xù)在《道德經(jīng)》中有[守中]的修法,[實其腹],可以視為[守中]的修法。如何來守中呢?當心靈空靜下來后,安住于空靜之心的整體狀態(tài),專注于空靜之心的整體狀態(tài),即是[守中],即是[實其腹]。實,即不斷堅定、堅實、堅固之意。實其腹,即不斷地增強安住于空寂之心的定力,越空越定,越靜越定。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發(fā)生在[觀心]之[觀照]的范圍內(nèi)。如果丟掉了觀照,昏昏欲睡了,或者像冷灰枯木一樣沒有了活力,實其腹就失去意義了。[觀心]修行的實其腹,是在明明朗朗的觀照之下的實其腹。
    弱其志:志,即意志、意圖。在觀心修行的時候,要保持放松的心態(tài),同時保持清明的觀照,觀照,只是保持清明的覺察,但不去干擾觀照的對象,不以自己的意志或意圖去刻意對觀照對象做出什么行為。
    那么為什么是[弱]而不是[去]呢?因為保持清明的觀照本身就是一種[志],雖然區(qū)別于刻意左右觀照對象的[志],但畢竟仍然是一種[志],所以是[弱其志],僅僅保持觀照即可。
    強其骨:道家有修煉腎氣以強健骨氣的修法,在[觀心]修行中,強其骨,則可理解為強其主心骨,即真心。強其骨,即增強真心當家做主的力量,亦即強化安住于真心之意。
    恒使民無知、無欲也:要經(jīng)常使意識心處于“無知”、“無欲”的狀態(tài),換句話說,即是要讓心靈經(jīng)常處于真心的狀態(tài)。無知,即無分別執(zhí)著,知,代表了分別心和世間知識。無欲,即遠離欲望,遠離[可欲]。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要安住于真心狀態(tài),時時安住,念念安住,使分別心不敢妄為,這樣的狀態(tài)即是無為,時刻保持無為之心,則無不治矣。治,即真心為體,意識心為用,各居其位,各司其能,一切合于[道],自然圓滿。
    1)安住真心,遠離分別執(zhí)著,遠離欲望污染;。
    2)空去意識心,堅實空靜心,保持觀照心,強化本元心;。
    3)保持無為之心,真心為君,意心為臣,各具其位,各司其能;。
    2、[修]。
    1)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觀心修行環(huán)境,遠離各種欲望污染源;。
    2)放下大腦,放空心靈,以心觀心,直觀自心;。
    3)強化定力,安住于心靈本有的空靜,同時保持清明的觀照;。
    4)[寬坦并任運,警覺且放松],既要做到念起即覺,覺而不隨,又要做到不對念頭進行任何評判、干擾和處理,任其自來自去,只是清楚地旁觀即可。
    3、[行]。
    1)在生活中也盡量保持心靈的空靜,盡量遠離各種充滿欲望的環(huán)境;。
    2)在生活中練習觀心、觀照,面對事情時,少用分別心,多用觀照心;。
    4)在真心做主的基礎上,隨緣應用意識心,有效地處理好各種事務,同時保持無為之心,努力做事,而對結果隨緣、不執(zhí)著。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1、[見]。
    上一章結尾說,[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守,即安守、安住之意。那么[中]呢?
    這一章講的內(nèi)容即是[中]。老子一邊[守中]一邊向我們描述他所守的[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谷,空而能應為谷,你對著山谷吶喊,山谷中會回響著你的吶喊。神,即無形而鮮活的力量,比如人的精神(精微之神),雖然是無形的,卻擁有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量。[谷神],即[空而能應同時無形而鮮活],其實之前我們已經(jīng)提到了,即[鮮活的空]。[鮮活的空]即是[谷神],即是[中],即是[道],即是[真我],即是[如來],即是[上帝],即是[安拉],即是[老天爺],即是[良知],即是[根本智],即是[真空妙有],即是[真如],即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法身]。
    [谷神]不死,當我們放下所有的思想、情緒,當我們徹底地放下自己,僅僅只是安住于自己的內(nèi)心,讓內(nèi)心靜下來,當心靈的虛空中所有的云彩都全然消散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成為了[鮮活的空],然后你就深入地去體會這[鮮活的空],看看祂會生滅嗎?會間斷嗎?有形體嗎?有邊際嗎?有內(nèi)外嗎?有善惡嗎?有垢凈嗎?有任何語言概念可以去形容它嗎?你能定義祂是什么嗎?你能說祂是一種實在的有嗎?你又能說祂是絕對的虛無嗎?甚至你可以想法去打碎它,看看能打碎嗎?甚至你可以想盡一切辦法拋棄祂,看看能拋棄的掉嗎?祂是那樣的空,空到了極致,祂是那樣的廣,與祂相比,138億光年的宇宙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可以試試看,你如何才能[殺死]這[鮮活的空]?就像再猛烈的閃電也奈何不了天空一樣,沒有任何事物能殺死這[鮮活的空],那么死神呢?難道你沒發(fā)現(xiàn),所謂的[死神],不過就是這[鮮活的空]戴上了另一個面具而已。當你和死神都同時脫掉所有的偽裝,摘下所有的面具,你們就都恢復了本來的“真身”——鮮活的空。不要說你們無法殺死對方,連自殺都不可能。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老子不僅是一位得道高人,還是一位詩人!他一邊守中,一邊詩意大發(fā),啊,無生無滅的鮮活的空啊,真是一個偉大而玄妙的子宮!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這偉大而玄妙的子宮,孕育著天地誕生的種子!當這種子逐漸長大,生根發(fā)芽,天地就從這玄妙的子宮中噴薄而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管天地萬物如何地紛繁復雜,可是其根源時時刻刻未曾離開過這偉大而玄妙的子宮,而正是通過這偉大而玄妙的子宮源源不斷地輸送著能量和營養(yǎng),天地才會這么清明,日月才會這樣光明,樹木才會這么青蔥,花朵才會這么鮮艷。而我們這群天地大道的孩子,才能在這美麗的星球上不斷地創(chuàng)造著豐富多彩的瑰麗的夢想。
    綿綿呵!其若存。那源源不斷的能量和營養(yǎng),從偉大而玄妙的子宮里一直在向天地萬物傳送著,傳送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里,傳送到我們所看見的每一處風景中,綿綿不絕,但我們卻看不到它,似有若無。這[鮮活的空]太過精微,無有其形卻活力滿滿。而如果你做不到“致虛極,守靜篤”,那么就很難見到祂。
    用之不堇。[鮮活的空],所蘊含的能量是永遠也不會枯竭的,是永遠也無法用盡的。但是,如果你不能將自己融入[鮮活的空],而總是沉溺于六根情境,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的話,那么你就可能會像一個進了賭場的賭徒一樣,快速地輸?shù)羲械囊磺?,自食苦果。而如果你能看破一切外境的虛幻,連自己也徹底放下,向著自己的內(nèi)心去追尋的話,那么有一天你就會見到祂、融于祂、成為祂。當你像一滴水匯入大海一樣的時候,就再也不用擔心會枯竭了。
    1)[鮮活的空],即是[谷神],即是[中],即是[道];。
    2)[鮮活的空],無生無滅,無形無相,蘊含著無窮的鮮活的能量;。
    3)[鮮活的空],孕育一切,化現(xiàn)一切,是天地萬物之根源;。
    4)[鮮活的空],至為精微,若存若無,綿綿不絕,用之不竭;。
    2、[修]。
    這一章是上一章的延續(xù),具體的修法與上一章相同,即:
    視一切為芻狗,視而不見,觀而不隨,六根清凈,專心守中。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守的[中]是不是老子所說的[中]呢?
    可以用這一章的內(nèi)容去檢驗,看看自己所守的[中]是不是符合老子這一章對[中]的描述。
    符合就對了,不符合就調整,直到符合為止。
    找對了[中],就可以安心地[守中]了。
    守中,日日守,時時守,分分守,秒秒守,就這么守下去,生命不息,守中不止。
    守到什么時候呢?守到不需要守而[中]自在,守到你自己已經(jīng)完全成為了中,你就是中,中就是你,也就沒有必要再守了。
    3、[行]。
    守中,修的內(nèi)容,就是行的內(nèi)容,修行一體。
    專修守,散修亦守,生活守,工作亦守。
    有事做事,無事守中。
    宇宙間最浪漫的事。
    莫過于與心愛的人一起守中。
    就這樣一直相守著。
    哪管它。
    海枯石爛。
    地老天荒。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七
    道,只是按照自身本有的規(guī)律演繹著一切,萬物皆是道的化現(xiàn),所以本自無爭。
    但這只是從道的本體上來說的。
    對于道所化現(xiàn)出的某一個個體而言,則可能會出現(xiàn)被[扮相]所迷的情況,那么就會因迷惑而執(zhí)著,因執(zhí)著而相爭。
    故幾于道:老子借水喻道,借喻之后,還不忘說一句,水之善,與道之上善相比,只是有些接近罷了。老子其實是在提醒我們,他闡述的重點依然是[道]。
    老子在總體闡述完[上善若水]之后,進一步從多個角度分別來闡述[道之上善]。
    居,善地:道,居于何處呢?[善地],即圓滿之地。地,《易經(jīng)》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老子說,這個道啊,居于“圓滿之地”,如大地一樣厚德載物。其實,道沒有固定不變的居處,道遍及一切,無所不在,道在萬物之中,萬物亦皆在道之中。
    心,善淵:道,其心如何呢?[善淵],如深淵一樣,深遠、廣闊、空寂、沉靜。這里說的其實是與道合一的圣人之心,接下來的五個方面,說的也是圣人之心。
    與,善仁:圣人之心,如何處世呢?與,即關系的處理。[善仁],充滿仁愛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言,善信:圣人之心,其言如何呢?[善信],至真至信,符合于道?!督饎偨?jīng)》中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是對[善信]最好的說明了。
    政,善治:圣人心,于政如何呢?[善治],順道而為,自然任運,無為無爭,無事太平。
    事,善能:圣人之心,于事如何呢?[善能],順從規(guī)律,把握先機,無為無爭,自然成就。
    動,善時:道心,如何起用呢?[善時],因時而動,因機而動,動亦非動,如如不動。
    夫唯不爭,故無尤:其居無爭,其心無爭,其言無爭,其政無爭,其事無爭,其動無爭,因其無爭,故無憂。
    1)道的品格,善利萬物而不爭,去高就低,卑微自處;。
    2)道,厚德載物,胸懷廣闊,仁愛慈悲,至真至信,自然任運,無為無爭。
    2、[修]、[行]。
    本章內(nèi)容側重于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道的品格,見、修、行融為一體,因此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1)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精進利眾生同時為而不爭,放低自己,保持謙卑之心;。
    2)厚德載物,胸懷廣闊,仁愛慈悲,至真至信,自然任運,無為無爭,以道的品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八
    《道德經(jīng)》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shù)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那么小編今天就給大家?guī)韼灼P于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
    我覺得《道德經(jīng)》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必須的客觀規(guī)律,這個客觀規(guī)律,需要我們有聯(lián)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于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guī)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資料在這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好處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欲橫流的這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欲”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能夠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jīng)”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應對私欲,務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么就能夠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chǎn)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chǎn)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chǎn)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到達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fā)達、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tài)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情緒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tài)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yǎng),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能夠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tài)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持續(x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僅如此,平和的心態(tài)還能夠幫忙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jīng)》后,我覺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yǎng)。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zhí),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復歸于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tài),統(tǒng)治者卑謙若谷,民眾為而不爭,然后社會才能正常發(fā)展。
    《道德經(jīng)》一書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對事態(tài)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戰(zhàn)爭頻仍、社會動蕩、生命無常,點點滴滴積淀成老子的關于人性修養(yǎng)、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
    那《道德經(jīng)》究竟和好處何在呢?下面是我們組對《道德經(jīng)》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們把它概括為兩點,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處下無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來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經(jīng)里面說“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說能夠用語言表達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為什么呢?因為第一語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第二道是運動變化的,不斷展開的,而說明他的語言是固定的,不能隨時運動變化的!舉個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問我到底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什么不直接形容證明到底有多愛,而是說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為這種愛太深沉,太永恒。所以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夠道明。任何華麗的詞藻,在這深沉而又永恒的愛面前是那樣的蒼白無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說的越是深沉普遍的東西越無法表達、說清與道明!那既然道是無法說清與道明的,所以我們認為那只能“悟”那怎樣去悟呢?要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悟呢?我們認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道的真正與真諦!
    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終身不會出現(xiàn)困阻!這教育我們要靜心,要寬容!
    前面講的都是指善要對別人好,其實善也要對自己好。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則能夠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說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獲得天下還重要的人,才能夠把天下交給他;對自己的生命比對獲得天下還愛惜的人,才能夠把天下交給他。老子的意思用此刻比較流行的話解釋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他要求我們學會一種養(yǎng)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貫穿于整部《道德經(jīng)》的。里面關于善的句子還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無棄人;恒善救物,故無棄物?!痹偃绲厮氖耪隆笆ト撕銦o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钡诎耸徽隆靶叛圆幻?,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對《道德經(jīng)》德第二點領悟是“處下無為成大德”?!兜赖陆?jīng)》第三十九章說“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是其以賤為本也?”意思是說貴要以賤為根本,高要以低為基礎,因此王候自稱“孤、寡、不谷”,這不正是以賤為本嗎?孤的含義是孤立無助。寡的含義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稱職。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兜赖陆?jīng)》第六十六章還說“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意思是說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歸附的匯聚之所,是因為他們能處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這也是在要求我們要學會處下!《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币馑际钦f已經(jīng)有了知識,還以為沒有知識,只是上等的有知。沒有只是,還以為有了知識,這是有知的弊病。這也是在教我們要處下,要謙虛!
    但處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內(nèi)不化。所謂外化就是要與他人友好和睦相處,對他人謙和禮讓,時時以比較低的姿態(tài)去應對生活。體此刻你能夠為他人為社會改變和放下多少外在的東西!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內(nèi)不化呢?所謂的內(nèi)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紛繁復雜多變而又充滿諸多誘惑的社會,你能持續(xù)多少內(nèi)心的世界不變!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價值觀和人生理念,持續(xù)自己的本色永不變,從而到達內(nèi)心的寧靜與閑和,使自己能夠遇事不憂,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無故加之而不怒!進而使自己的內(nèi)心將不會受外在事物的影響、觸動和改變!這就是內(nèi)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內(nèi)不化才能做到處下!
    老子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為”意思是說用自然無為的方法去處事,就能無所不成?!盁o為”指的是不要去個性地提倡什么、鼓勵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還是要“實其腹”,“強其骨”滿足人們地要求,讓人好好活著。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需,這些是還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閑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閑!”能夠把世人所忙祿的事情節(jié)省下來,才能有時間去忙世人所清閑放下的事情!無為是有為的根,只有無為才會有有為。老子第十一章中說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載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們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為,為了各種欲望不停地追逐,為名利不停去行有為之事。殊不知萬物“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為為器,行無為之大道。有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見的,而無為是道,好象是看不見的,但它卻是確實客觀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響著、決定著我們的生活里的一切。
    讀《道德經(jīng)》給我的感悟頗深,讀之前我時常感慨“學業(yè)未成,事業(yè)未定;名不遠揚,家不成立;待吾處者,煩勞甚憂。君子存,必,譽響四方,功成名就,流傳千古!”那里表達的更是一種壯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輕別離的情懷!讀完《道德經(jīng)》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變“求學在外,憶往事南尋,雖為堂堂君子,難免痛苦流淚,欲拭無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壞鄉(xiāng)!憶親人之語,無一不催人淚下;懷鄉(xiāng)之山水,無一不觸動心弦;念友人之助,無一不深為感動.”那里更多表現(xiàn)的是回到人最本質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親情,友情和大自然當中的情趣所帶給人的簡單與感動。體味親情的滋潤,去欣賞久違的風景,去呼吸闊別已久的空氣!
    在如今誘惑頗多煩惱也頗多的社會,我們馬不停蹄地追逐著功名利祿,我們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書中的氣定神閑,寧靜致遠,淡泊名利似乎與現(xiàn)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格格不入,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我們需要讀《道德經(jīng)》這樣的古書來陶冶我們的情操,來洗滌我們庸俗焦灼的心靈,來寄托我們無所棲息的靈魂,來指明我們前進中的道路。他們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鏡照亮我們的面容,如同一個個烙印鐫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氣流催動我勇往直前!
    老子的“道”,其實并不像很多人說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和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關于“道”是物質還是精神之爭,是膚淺的,屬于表象范疇。
    所謂自然規(guī)律:它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運動形式。人們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卻無法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醫(yī)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醫(yī)生豈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這一點,或不愿相信這個簡單道理。特別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術士,服用什么“靈丹妙藥”,妄圖長生不老,結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對立統(tǒng)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規(guī)律,也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觀點之一。所謂對立統(tǒng)一,不是單個事物的對立與統(tǒng)一,也不是事物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無數(shù)對立的事物交織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響、變化、轉換,構成了動態(tài)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基礎。
    “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又一觀點。如:鐘擺,您說它是在左邊?右邊?中間?不好說?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鐘擺,只是它在某一時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鐘擺,人們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時段運動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關因素的制約,只能在一定范圍內(nèi)運行,所以,——物極必反。人們由此誤以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某一時段的短暫現(xiàn)象。試問古往今來,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遠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沒有!也決不可能有!
    “失衡而動”是事物動因的自然規(guī)律,是宇宙的原動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運動的,但為什么要動?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事實上是無數(shù)物質的復合體,從某一個體,到相近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它們相互依存、制約、影響、變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體運行,甚至鳥兒飛翔,人類行走,汽車行駛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環(huán)往復,構成了對立統(tǒng)一、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暫時的。物質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難道不是這樣嗎?放眼世界:小到人際關系,大到國家政局乃至國際形勢,概莫能外。
    水往低處流,這是人們所熟知的水的一條自然規(guī)律。也是水在常態(tài)下的一種運動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熱就會變成氣體,會往高處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懸浮,這是由于水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兩種現(xiàn)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規(guī)律所能涵蓋的。由此可見:自然規(guī)律也是有條件的。同一件事物,時、空及環(huán)境改變了,規(guī)律也會隨之而改變。這就是“規(guī)律”的規(guī)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只有通過自己的感官,全面認識和系統(tǒng)分析客觀事物,進而掌握自然規(guī)律,利用自然規(guī)律,而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才是人間之“正道”。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笔钦f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懊擅?,非常名?!闭f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笔钦f天地剛剛呈現(xiàn)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xiàn)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越?jīng)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按藘烧撸龆惷??!笔钦f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巴^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靶中娒钪T。”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jīng)》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guī)律的理解。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边@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認為堅持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guī)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边@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guī)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捌渲轮蓖贫灾?BR>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闭f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tǒng)治天下就可能顛覆?!肮寿F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彼愿毁F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笆且院钔踝灾^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shù)輿與輿。世故不欲如玉,如石?!边@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xiàn)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后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xiàn)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彼哉f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tài)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于無為老在《道德經(jīng)》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BR>    《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nèi)松闹笇谴笥旭砸娴摹?BR>    “無為”就是合道之為。通行本《道德經(jīng)》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tài)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xiàn)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無為”即是根據(jù)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而采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有透徹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盁o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那么怎樣才算是“無為”?怎樣實施和推行“無為”?由于現(xiàn)階段對世間萬物及其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還很有限,對這些問題也許還沒有準確一致的答案。但個人認為“無為”必有以下特點:。
    一、“無為”以平等為基礎。雖然用現(xiàn)代科學的眼光看,天下萬物因進化程度或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動物、有機物和無機物等的分別,但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都是由道產(chǎn)生的,它們既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貴踐之別。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們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都是一樣的、平等的。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天下萬物有些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從某種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們都是道安排給我們的朋友,它們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為天地萬物一員的人,不能也不應該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其它萬物的生死。
    比如細菌會使人類致病,許多人都討厭它,但現(xiàn)代科學已證明如果地球上沒有細菌,動植物的殘體將無法分解,綠色植物將因缺乏養(yǎng)分而死亡,人類將無法從食物中得到營養(yǎng),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將會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沒有土壤等無機物,植物就沒了食物來源無法繼續(xù)生存,若沒了植物,食草動物就沒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沒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也無法繼續(xù)存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萬物是一個生命鏈條,每一個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們只能按道的要求與萬物平等共處。人和人之間也一樣,雖然膚色不同、語言各異、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區(qū)別,但在道這個母體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這個世界的平等一員。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guī)律即有各自的“德”。誰也不屬于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在一個合道的社會里,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們在世間享有的權益(陽光、空氣、財富、權勢、自由、親情、健康、病痛、快樂、痛苦等的總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財富,你占有的財富是少了,但你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樂,你的權益并沒有因此而減少;你搶劫得了許多錢,你的財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著警察,天天受到心靈的譴責而痛苦,你的權益也并沒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變這種均衡性,這是不符合道的準則的,長期看也是肯定辦不到。只有采取切實的措施來保護這種平等的權利,保障均衡的權益,才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最優(yōu)選擇?!笆ト恕闭峭笍氐乩斫饬诉@一點,才順勢而為,采取“無為”的策略。
    二、“無為”以加強個人修養(yǎng)和以身垂范為手段?!盁o為”就是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就是不妄為、不胡為。因此,要推廣和實行“無為”就必須加強對客觀規(guī)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采取對策的目的性和準確性。同時,更為主要的是要加強個人修養(yǎng),做到以身垂范。要秉持“道德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按取本褪瞧降葘Υ煜滤腥?,不分善、惡、美、丑都要照顧和關懷,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儉”就是不甚、不奢,不占有別人的資源和權益,天下人的資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權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欲,多予少取。少私寡欲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欲了,才可能多予少取;“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不提倡什么,也不反對什么,即不干涉別人的自由,同時,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有了這樣的修為,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就會更深入、更全面,采取的管理措施才會更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養(yǎng)了萬物,但道并不占有萬物,也沒有從中獲得一點私利,因為他不謀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間萬物的母體,它的功勞和功用才永遠不會失去。受此啟發(fā),創(chuàng)建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僅僅為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奪,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必須要以有利于公司員工和合作伙伴的成長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百年老店;同理“圣人”治國也不是為了個人或為某個小團體獲取私利,而只是為了保護萬物的平等權利,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為了民眾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只有以此為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才是符合廣大百姓利益的措施,才是合道的“無為”政策。
    三、“無為”以達至和諧為最終目標。實行“無為”就是為了達到人和人、人和環(huán)境、各環(huán)境因素之間的全面和諧。要實現(xiàn)這樣的全面的和諧。領導者除了前述加強個人修養(yǎng)外,在目前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還很有限的條件下,尤其要做好以下二點:一是善于傾聽百姓的心聲。“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處于第一線的“百姓”對客觀事物的接觸最直接,認識也最清楚,他們總結出的經(jīng)驗往往也最接近客觀規(guī)律,他們也最清楚自己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對待,他們的心聲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為心”就容易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是實行“無為”的捷徑。二是要當好調和萬物矛盾的“氣”。“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間,人和物、物和物之間都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陰陽),矛盾本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但因為(道向陰陽之間)沖填了“氣”而實現(xiàn)了和諧,由此可見“氣”是調和矛盾、實現(xiàn)和諧的關鍵。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九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弗居。
    【現(xiàn)代漢語解讀】。
    踮著腳很難站得長久,大踏步趕路走不遠,總盯著自己優(yōu)點的人難以彰顯自己,處處表現(xiàn)自己的人其優(yōu)點卻不容易被別人看見,越是自我吹噓的人越難建立大功勞,自己抬高自己的人沒法做一個好領導。在道的層面來看,這些行為像多余的食物、身體的贅肉一樣,人們都討厭它。所以有道的人不會這樣做。
    【延伸解讀】。
    企,腳踏離地努力抅東西的動作。跨,大踏步地往前走。這一句比喻過度的努力往往欲速則不達,不要刻意抬高自己,攀高枝。人要分清楚使命與目標,使命可以定得高一些,但目標要定得扎扎實實,經(jīng)過努力可以實現(xiàn)的。拔苗助長對于人的成長來說是很不好的,可能把一個人才生生地毀掉。
    章,也作彰,把好的東西、美麗的東西彰顯出來。總是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反而使自己的優(yōu)點彰顯不出來。見,同現(xiàn)。您自己把事情做得好,張揚一點,表現(xiàn)自己倒沒有問題。您實際上沒有人做得那么好卻處處表現(xiàn)自己,反而惹得別人的反感。人的社會中生存,其自我意識會被強化,在社會交往中非常在乎別人的評價,調整自己。作為普通人,自我表現(xiàn)一下沒有問題。但是作為領導者(道德經(jīng)是給領導者看的),你的自我表現(xiàn),特別容易受到屬下的吹捧,很容易自我膨脹,陷入到虛幻的自我認知中。譬如某領導把自己寫得一般的字拿出來,立馬會被吹捧成書法家,聽的`好話多了,自己也會飄飄然起來,說不定某一天就會出丑。紙上談兵的趙括也一樣,對于兵法能說會道,在同僚們的吹捧中自命不凡,最后長平一戰(zhàn),不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害了四十萬趙軍將士的性命,曾經(jīng)強大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袁世凱當上大總統(tǒng)之后,自我感覺很好,周圍的人出于各種目的吹捧他,甚至編印假報紙,說民眾都希望他當皇帝。結果在他稱帝之后,才發(fā)現(xiàn)眾叛親離,郁郁而死。
    伐,進攻,作戰(zhàn)的功勞,引申為自我吹噓,自夸。矜,鐵矛的頭,自己夸自己,自己抬高自己。例如,韓信這人很自傲,認為漢的江山他有一半的功勞,說話非常不客氣,越來越遭受到劉邦的猜忌。與他相反的是張良,非常清醒,很謙虛,得以善終。生活中,喝酒也一樣,在你感覺特別好的時候,容易吹牛,那么喝醉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有時候你感覺到對手非常強大,你就會小心謹慎,往往還能夠保持清醒。
    余食,吃多了食物,吃飽了之后還再吃的食物,古人認為這樣有害健康。贅,多余錢,身外之物。多余的東西也叫贅。行,通形,措形體。居,居于這樣的位置。
    老子講的這些道理直指人性。人性總是要私心與集體公心、在利己與利他之間搖擺。人的動物性是自私的,但人的社會性必須得有公心,懂得利他。只有具備公心與利他精神,才能真正做好領導。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十
    老子《道德經(jīng)》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nèi)的和外延,老子道德經(jīng)讀后感。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jīng)》的感受。而在微觀上,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zhàn)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
    下面對《道德經(jīng)》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guī)律,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xiàn)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xiàn)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tài)。
    “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xiàn)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區(qū)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xiàn)象。
    (2)“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無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事件時,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在這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jīng)驗和高度智慧。
    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你不會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jīng)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的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jù)經(jīng)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發(fā)地,地發(fā)天,天發(fā)道,道法自然。(25章)。
    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順序,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fā)現(xiàn)出了我們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而不是給出“神造”的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在這一章里,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換句話,可以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31章)。
    老子在強兵反戰(zhàn)與孫子的戰(zhàn)略思想同出一轍,是以不戰(zhàn)而勝為上上,而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zhàn)爭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在這一句話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xiàn)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是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最基本的東西嗎?那么,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xiàn)代物理學對應的是什么?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于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從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義?!岸本褪恰皠印薄ⅰ傲Α边@二個事件的存在產(chǎn)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體的宇宙,就是我們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chǎn)生動、力這“二”個現(xiàn)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的因果關系。
    最后,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在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的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chǎn)生道和道產(chǎn)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jīng)》命名的一個主要。與之對應的是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于運動軌道是由力產(chǎn)生的物理現(xiàn)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系。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是人類難于直觀覺察到的事件。關于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可以認為道德經(jīng)可以對應于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于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于“力”對于我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然而,在社會科學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由于人類更注重于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在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德”更高層次的“德”是“以怨報德”,關于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我就不在這里進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對于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最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shù)學物理關系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他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總而言之,《道德經(jīng)》是在哪個時期,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的簡明而客觀的經(jīng)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著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lián)系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同于專業(yè)道家的分析來充實道德經(jīng)的。至于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論也正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所以《道德經(jīng)》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他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最大的參照系而已。這也是《道德經(jīng)》的偉大之所在!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一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1、[見]。
    這一章非常重要,從觀心角度而言,這是老子對他看見道時的直觀感受的描述,這種描述遠離大腦思維,而是當下最直接的體驗,即直接對[道]的體證。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這一句的斷句與常見的斷句方式不同,之所以這樣斷句,筆者認為這樣更符合以[觀心之境]解讀這一章的主旨。
    沖,一般解讀為空,但在觀心之中,不僅僅為空,而是[動態(tài)的空],這個“動態(tài)”是指帶有能量和活力的意思。這樣這句話的意思就更明了了。
    在[觀心之境]中看見[道]的時候,[道]是什么樣的呢?
    沖而用之,有弗盈也!這個道啊,無形無相如同虛空卻潛藏著無窮的能量與活力,其作用的發(fā)揮即體現(xiàn)為[有],而這個[有]是永遠也無法窮盡的啊。
    這樣的一句話,就已經(jīng)把[道]的本質揭示得清清楚楚。
    一方面,道是空,是虛,但不是頑空,不是死寂般的空,而是[鮮活的空],當這種[鮮活的空]處于靜寂狀態(tài)時,就好像成了虛無,但只是好像而已。這有點像科學家說的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點],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任何物質,看似絕對空無,但實際上蘊藏著無窮的能量,我們所看到的無邊無際的宇宙、星系、時間、空間,皆是從這看似虛無的“奇點”演變而來。
    另一方面,當[鮮活的空]發(fā)生作用的時候,則可以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作用,所有人類知道和不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這[鮮活的空]作用生起之展現(xiàn),而且,沒有例外。
    有弗盈也,從[鮮活的空]產(chǎn)生的[有],是沒有窮盡的。
    那么在[觀心之境]中看到的這[鮮活的空],與觀心之人是什么關系呢?
    這[鮮活的空]不是外在的,而是深藏于我們自己之內(nèi)的。
    而實際上,應該這樣描述才是真相——你,或者我,真正的本來面目就是這[鮮活的空],我們自己所認為的你、我、他、生命、世界、時間、空間、宇宙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這[鮮活的空]作用的顯現(xiàn)。
    [觀心]其實,是[鮮活的空]在[觀照][鮮活的空]自己而已。
    覺悟,是[鮮活的空]覺悟[鮮活的空]自己的真相而已。
    [觀照]本身,就是[鮮活的空]所本具的功能作用之一,即[有]的其中之一種。
    但只有[觀照],是[鮮活的空]認識自己真相、覺悟自己真相的唯一途徑。
    而所謂的[迷],就是[鮮活的空]對[映現(xiàn)]在自己之中的而且是由自己作用產(chǎn)生的[有],產(chǎn)生了一種錯誤的認識而已。
    什么樣錯誤的認識呢?
    這些[有]是[鮮活的空]自身作用的顯現(xiàn)。而[鮮活的空]的作用是不斷流動變化的,否則就不再是[鮮活的空]了,既然是鮮活的,那么作用的展現(xiàn)也是鮮活的,是一個瞬間接著一個瞬間不斷更新的,而且,正是因為這相續(xù)不斷的更新既相互聯(lián)系又不斷變化,就產(chǎn)生了[鮮活的影像世界]。
    關鍵是,這[鮮活的空]是可以[看見]自己所產(chǎn)生的[鮮活的影像世界]。
    這就像,你在虛擬現(xiàn)實當中看一部全方位的3d電影一樣,除了電影,你根本找不到自己在何處。
    你所見的一切,皆是鮮活的影像,而且其[真實]的程度足以令你忘記了這僅僅是[影像],而把這一切錯誤地當成了[真實]。特別是當這[影像]以圖像、聲音、氣味、味道、觸覺、感受、思想、情緒、情感.....直接被你所體驗到的時候,你就已經(jīng)分不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
    更加可悲的是,你已經(jīng)全然忘記了自己的“真身”是[鮮活的空],而把佩戴的虛擬現(xiàn)實設備以及在虛擬現(xiàn)實中的各種體驗,當成了自己。
    在不同的虛擬現(xiàn)實影片中,你對自己有不同的認知。有時,你認為自己是某個男人,有時,你認為自己是某個女人,有時你認為自己是個長著翅膀在空中飛的“飛人”。你總是在不停地變換著各種不同的身份,每一次都把新的身份當成真實的自己,卻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地把某種身份當成過自己。在每一個新的身份里,你都演得不亦樂乎,無怨無悔。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是好演員。
    但總會有厭倦的時候,總會有感覺不對勁的時候。
    [鮮活的空]怎么會永遠一直迷惑在由自己的運動作用所產(chǎn)生的如夢如幻的現(xiàn)象之中呢?
    [鮮活的空]永遠鮮活,導致的自然結果就是[現(xiàn)象]不可能永恒。
    而[鮮活的空]卻希望在[現(xiàn)象]里找到永恒。
    當[鮮活的空]在某一天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象]里無論如何尋找都找不到永恒的時候,覺悟的路就開始了。
    當[鮮活的空]不再去追逐自己生出的各種現(xiàn)象,而是去追尋能夠[看見]這一切現(xiàn)象的[看見]之本源,終有一天,[鮮活的空]就會看見[鮮活的空]自身的真面目。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二
    縱觀《道德經(jīng)》,只五千余字,但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微言大義,可謂博大精深。數(shù)次讀罷,仍多有不解之處,然只窺冰山一角,亦覺受用無窮。正如尼采所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經(jīng)》一書,“道”一字貫穿全文,可謂中心,道是什么,老子說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道實際上不可言說,但我們還是希望道有所言說,所以勉強給它一種代號,稱之為道,就我理解,類似于西歐哲學中的“邏各斯”(仍有區(qū)別),即世間萬物變化的一種微妙尺度和準則。
    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兇?!保ǖ谑拢┎⒂谩兜赖陆?jīng)》向我們傳授了許多有關道的感悟,教導我們?nèi)绾瓮ㄟ^了解自然規(guī)律,并以此指導個人行動來全生避害。而關于自然規(guī)律,老子提倡“無為”,“無為”是老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理念,正確理解這一理念對領會老子以及整個道家學說至關重要。有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比較消極,不如孔子積極,就是因為對老子的“無為”二字理解錯誤所造成的?!盁o為”二字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過分作為。
    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物極必反,所以過分作為必將適得其反,老子舉例說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第三十三章)而老子提倡的正確做法為“襲明”,既“將欲弱之,必先強之”(第三十六章),“襲明”的通則馮友蘭先生解釋:“想要得到的東西,須從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惫识麖姡叵戎??!笆ト撕笃渖矶硐?,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為無為,則無不治?!保ǖ谌拢?。如今社會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然富而不貴者,比比皆是,何以至此,皆因人們過分追求,正如《小窗幽記》第一章所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無一日不醉。趨名者醉于朝,趨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聲色車馬?!弊恚阌杏?,欲,則有求,求,必缺靜,躁,終將過,過,猶不及?!暗溎笥诓恢?,咎莫大于欲得?!保ǖ谒氖拢?,所以,必須清心寡欲。
    關于如何清心寡欲,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不尚賢,不使民爭(第五十七章)”,既必須摒棄虛名,而后《道德經(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辈⑹匾饽钋迕?,便可清心寡欲,便可無為。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所以我們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正如周國平先生說:“人應該致力于成為優(yōu)秀的人,名利只是優(yōu)秀的副產(chǎn)品?!鄙偎焦延且环N靜心的境界,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于是便可守清耐貧,不受名利困擾,安心工作,不做畫蛇添足之事,從而提升人生境界。
    靜心除了清心寡欲,不妄為,還有謙遜,這樣就像老子推崇的善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本又t遜行事,謹遵天道,因為就人類活動而論,一個人前進的極限是相對于他的`主管感覺和客觀環(huán)境而存在的,“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驕就到了前進極限,艾薩克·牛頓說他感覺到他對于宇宙的認識與整個宇宙相比,簡直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對于海的認識因此,正因如此,他才取得了相對于人類的巨大成就。
    而有了綜上所述的德性,無為、清心、謙遜后,人自然會有淡然超脫的心境,寵辱不驚,善利萬物而不爭,于品格修養(yǎng),有“唯之阿之,相去幾何?善之惡之,相去若何?”(第二十章)的淡定從容,這種君子會以自身為輻射中心,帶動良好的風氣,因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二十六章),不僅抑制了自身的輕浮躁動,也會令周圍人心向往之。寵辱不驚,“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如此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小子自知淺薄,讀罷《道德經(jīng)》略抒己見,為免貽笑大方,于此先行告罪。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三
    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十分快,備受矚目,中國文化也一向吸引著世界的目光。《道德經(jīng)》就是我們?nèi)松胁豢扇鄙俚臅??!兜赖陆?jīng)》中包含著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道德經(jīng)》里面蘊含的資料也在塑造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墩撜Z》里面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硬塞給別人,這是從反面來論證你應當怎樣對待別人,是一種“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講“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當你身居高位,或者處于優(yōu)勢地位時,要包容比你差的人,構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不要讓人對你恨之入骨,這是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強調要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從《論語》到《孟子》,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應當怎樣學習。中華經(jīng)典中《道德經(jīng)》的作者就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以往老子的出生地是一個謎,為了解決這個謎1990年以來繼清代所以前賢做了很多艱苦細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渦陽縣閘北鎮(zhèn)太清宮的流星原址。兩千多年以來,在老子故里渦陽人民心田里,長期浸潤著老子光輝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對于人類的貢獻,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國人揭示自然界奧秘的一種嘗試,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個系統(tǒng)提出了“道”,這個“道”來源于自然,以“無”為本,以“有”為用,以“反始守柔”為處事之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與無”成為《老子》五千言的綱領。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jīng)》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能夠闡說的,可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渾然一體,永恒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無,稱天地的初始;有,稱萬物的本原。所以,從常無中,將以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將以觀察道的端倪。這無,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為自己而生,所以能夠長久。所以,圣人把自身置于眾人之后,卻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卻能保存自己。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己,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樣我們才能從《道德經(jīng)》中汲取營養(yǎng)。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十四
    佛在法會上,手拈一花,視來眾,盡皆茫然,獨摩柯迦耶會心一笑。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諸摩柯迦耶?!?BR>    花,本不自生,而是生于植株;也不自滅,而是歸于植株。其不自生,亦不自滅,卻適時令而存在,它暫居于生命的本體,它所遵循的生命的軌跡,即為“道”。
    林語堂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道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道家與儒家的思想摩擦激蕩,相輔相成。但我認為: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中,儒為表,道才是最深的內(nèi)在。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坝形锘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nèi)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這是我們后人所理解的道。
    然而老子自己卻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粗淺的理解為:能夠用語言說出道就不是道了。道就像空氣,伸手去抓,以為得到了,張開手卻空空如也?!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就是天道關系。
    “道”既混成了萬物,但它又是恍恍惚惚,虛虛幻幻的。在恍惚虛幻中,它有象—有萬物的影象;有物—有形形色色的物質實體;有精—有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緣由;有信—人們可以憑著一定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它、驗證它??梢?,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始。今天,科學技術如此發(fā)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一定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guī)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xiàn)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在自然領域里也極富。
    可以說老子生命的代表。如果生命是荒誕的,老子也是荒誕的;如果生命本身是一種怪誕的邏輯,老子也有同樣的邏輯。老子只是反映生命的本真。他不給自然添加什么,也不摒棄什么。他不在里面選擇,也不賦予它意義;不管自然是什么模樣,他都欣然承認。老子愿意相信自然與生命的純真,他更欣賞不加修飾的天然之氣。
    而現(xiàn)實社會中,有多少人懂得欣賞自然的美,生命最初的不加修飾的純真,和萬物固有的運行軌跡。現(xiàn)今的人們常常視自己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他們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邏輯,任意地去改造自然,享受著經(jīng)過加工后的變質的生活,與自然斗爭。他們認為人生的價值正體現(xiàn)于不斷地斗爭中。歷史,有過慘痛的教訓,歷史的經(jīng)驗不可謂不深刻。但是,歷史更多的時候是在重復著的是極其相似的悲劇。所以這些“善斗”的人類,被自然一次次的還之以顏色,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老子教導人們在大自然面前應該沒有選擇,只有接受。人們因此認為,老子的價值觀和生活觀是消極的和無為的。其實,正如老子所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弊裱匀?,所謂的消極最終會給人類帶來福音和一種最積極的結果。相反,那些倡導所謂積極的人會發(fā)現(xiàn)正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帶給人類的是使人們走向滅亡的道路和最消極的旅程。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后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在《經(jīng)典釋文》中,陸德明解釋王弼《道德經(jīng)注》時曾指出:“德,道之用也”?!暗馈笔鞘挛锕逃械囊?guī)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nèi)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tài)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他講究“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BR>    有人說,治徳分為三步。失-徳-道?!皬浴睘椤暗馈敝?,是道德體現(xiàn),修道先修德。我最喜愛的一句話“上善若水”,敝以為可以作為一生的信條去遵循。這是一種超脫的世界觀,一種雖柔弱卻睥睨萬物的高尚情操。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世界上最溫柔的事物莫過于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于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于萬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每本書都有其局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處。如《論語》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義,《莊子》的虛幻不切實際?!兜赖陆?jīng)》中也有其消極避世的一面。但我們不能否認古典的經(jīng)、史、子、集歷年歷代給中國人以智慧的啟迪,以心靈的釋然,以生活的動力,以處于天地之間行動的規(guī)則。每一種道理也總不能囊括世間萬物,合眾人脾胃。因此才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宴,與不同世界觀的人生。讀書在于使人有一種滿足感,一種對未知求得解答的渴望。
    讀罷此書,掩卷暇思,不禁嘆服古代人民對自然崇高的敬意,對人生透徹的洞悉。這樣如璣似玉的文字,清新暢懷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論,雖不盡善盡美,也無可顛覆了。
    又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睂哟尾煌?,領悟的道就有區(qū)別。道法自然,道亙古不變,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讀此罷,書受益良多,無以為饋,愿共享此書之精華。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五
    開篇之前我以為應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nèi),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托,便著《道德經(jīng)》以警后人。
    《道德經(jīng)》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數(shù)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芍^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辦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涵養(yǎng)、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的聰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jīng)》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理?!痹俦确秸f日本的魯川芳郎,他以為此書有一種共同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榨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氣。確實,《道德經(jīng)》一書通知我們應該怎樣豁然的看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悲觀的人生觀、世界觀對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覺得就是一個字——深!能夠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終身去詮釋!《道德經(jīng)》一書只要五千余字,而“道”字卻呈現(xiàn)了八十屢次,那么終究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了解此書了,但是,他又在后幾章屢次為道注解,即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含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構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了解愈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幾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屢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jīng)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義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報答,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操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矛頭難劈至柔之水。我們曉得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能夠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銅墻鐵壁。但是你能用刀劍劈開水么?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么?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只能在水中隱于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由于道是“無”。我們曉得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shù)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共同。我們并不能由于這一點兒自居,應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shù)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應該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xiàn)方式,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只要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整,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世故。
    有些人常以為只要“有”才是能夠被我們所應用的。但是實踐并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能夠獨立在“有”之上,只要經(jīng)過一定的形體才干顯現(xiàn)出“有”的價值。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由于“無”。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盁o”其實就是指空間。比如說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途是由于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假如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如說一個糖果盒,由于里面是空的,能夠裝糖果,也就完成了他“有”的價值?!坝小迸c“無”這兩個概念不只適用于物質與空間。還適用于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說,給我們一些空間。假如其別人過多的觸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十分的窄,透不過氣,十分的悶。宇宙之所以為宇宙,是由于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假如人有這么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在!(這里所提到的自在,是絕對的自在)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所以我們內(nèi)心總通知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是由于我們內(nèi)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追求一個理想與虛擬“有”與“無”并作的境地。只要這樣,才可能到達相對自在,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松。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十六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nèi)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得動聽?!靶叛圆幻?,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ㄑ郧烧Z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么越說明他內(nèi)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吧普卟晦q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么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腦袋聰明不如內(nèi)心聰明。睿智高于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nèi)涵,不如有內(nèi)涵地活得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nèi)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爸卟徊┱卟恢倍嗌娅C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赡苁チ?物質"但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助越多,得到的內(nèi)心滿足感越多。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的,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尺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于助人,溫暖他人。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美好,修養(yǎng)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七
    至于為什么要讀《道德經(jīng)》,是因為它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著作,是歷代學者研究了兩千年的一部著作。就連近代大作家魯迅都說,不讀完老子一部書,不知中國文化。讀完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實則為一部人生的教科書,讓我明白了很多哲理。
    不看虛名看本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事物名稱雖異,但只是一種指代關系,并不能表達事物的本質。因此人們不要執(zhí)著于事物所謂的名號。企業(yè)注重員工的實干能力,而不注重其言辭。我們學生也是一樣,學習也是為了提升自身素質,而不為“三好”。
    要少說多做,靜默守中。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話說得太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很多時候,知道的沒必要的東西太多,顧慮就會更多,因而妨礙自己的行動。聞一多先生有言:“別人都是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蔽覀儜撟龅?,就是努力學習,而不是天天喊口號。要知道,空缸震響,滿缸無聲。
    老子有些話說得好:“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薄笆ト擞挥??!爆F(xiàn)在學習壓力大,戒貪已成為我的當務之急,力求減少自己的欲望。
    人最忌自大自夸。跂者不利,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吹自擂和大躍進中的浮夸風沒什么區(qū)別,只有踏踏實實走好鋪墊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做任何事都應該服從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比七大自然簡直是相形見絀,但是他們?yōu)榱搜矍暗男±?,破壞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那么明天會怎么樣是可想而知的。
    人在福中不知福。因此人一定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不知足會導致可怕的貪婪,讓人忘記一切,包括人格。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懂得放棄,懂得知足,不要患得患失,要不為失搞到悲傷。只有知足,才能常樂。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聰明的人不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的人不聰明。有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這說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質問題,就是沒有自知之明,往往帶來壞的結果,害人害己。楊修因為恃才放曠,所以引來了殺身之禍。
    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更不會為人處世。
    每個人都想從書本中汲取點什么,不同層次的人考慮會有所不同。由于這種差異性的原因,我的眼光從當今移開,去古書中找尋。讀點自己不懂得東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論,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質。經(jīng)朋友的推薦,找到一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道德經(jīng)解讀》,試讀之后,雖不甚理解,僅得皮毛,但堅持靜靜看完,零散地記載了些東西。結合現(xiàn)實,生發(fā)些個人的東西,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國。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稱,而老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曾做過小官,職位不高。這和傳統(tǒng)的文人沒有太多的不同,后來辭官歸隱,生活平靜,精通修養(yǎng)之術。據(jù)說活了200歲,是道教的開山鼻祖,都尊他為太上老君。他的哲學思想與其他的偉人有太多的不同,我們總說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撐我們活下去?!暗婪ㄗ匀弧薄ⅰ盁o為而治”,想探尋一下“道”為何物。
    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說“道”是空虛無形,但不是空無所有。如果從物質層面而言,創(chuàng)萬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國之道,再回歸到個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說“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種宇宙萬物存在和發(fā)展所依賴的力量。
    “道”,是對付應變之術,是法則和智慧,是自然規(guī)律?!暗揽傻?,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說的,它一落到語言上,人就無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內(nèi)涵?!本痛蟮姆矫?,老子的治國之道是清靜無為的統(tǒng)治方式,就個人而言,我們該成為一個有“道”之士。
    《道德經(jīng)》告訴我們,“道”是人類自然和社會的法則。其實讀書學習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然,順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恒長存。領悟之后,尋求解脫。心浮氣躁的我們,孔子的“禮”“仁”,有時顯得蒼白。莊子亦如老子一樣,看開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悅,我亦滿心期待,于是記之。
    老子《道德經(jīng)》,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持續(x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jīng)》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薄R馑际钦f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持續(xù)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主角,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職責,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yè),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群眾,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圣典《道德經(jīng)》,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工作團結,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長地久”、“上善若水”,很早之前就對《道德經(jīng)》中這些句子耳熟能詳,但是一直對這些話“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對《道德經(jīng)》總是望而卻步,只在不同的場合讀過一丁點片段,只能算是驚鴻一瞥,管中窺豹,難以談得上有什么深刻體會。上《政治學》時,楚老師為我們列的13本必讀書目中,中國的經(jīng)典讀物有三本:《論語》、《孟子》《道德經(jīng)》,這些文章是流傳千古的經(jīng)典之作,治國教材,不得不認真拜讀?!懊鞯氯松鷮Ш接媱潯眴雍螅覀兣c人生導師張學長達成共識———集體閱讀《道德經(jīng)》,并將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思考。
    這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因為《道德經(jīng)》內(nèi)容艱深晦澀,語言精練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閱讀過程中經(jīng)常感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兜赖陆?jīng)》流傳千年,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處境,到現(xiàn)在,在國學熱的大潮中,對《道德經(jīng)》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謂千奇百怪,多種多樣。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書市上買的,和《論語》、《孟子》三本十元,買來之后,認真的看了兩遍《論語》,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經(jīng)》。目前看到第十九章,還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沒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簡單說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蹦玫亩嗔搜b不下,差不多夠了就行了;揣的東西太多凸起來,不可能長久,大家都會發(fā)現(xiàn)。滿堂的金銀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貴但卻驕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禍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退,這才是天道。啟示我們對待物質享受時要適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進退自如。這使我想起了我國政界的“59歲現(xiàn)象”,有一些有作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榮隱退之際,經(jīng)不起物質的誘惑,抵擋不知內(nèi)心不良思想的蠱惑,廉潔一生,糊涂一時。誠然,這與我國官員的考核的激勵體系有關,我國的官員體制中,有大量與職級職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隨著官員退休帶走。
    在法治建設不健全,人們思想價值體系混亂的年代,會渾水摸魚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天,而嚴格遵守規(guī)則辦事的人則很難有所作為,在這種獎劣懲優(yōu)的體制中,官員大多自身難保。需要有機會,同時也需要有動機,前者是制度環(huán)境,人人面對的制度約束一樣,權力不同的機會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潔身自好,沒有的動機,那就不會侵蝕到你,這就是為什么政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總有一些道德高尚、為民請命的清官和青天。從這個意義上講,老祖宗已經(jīng)為我們指明了道路,物質追求適可而止,進退自如才是王道。
    《道德經(jīng)》是一本關于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為,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為“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道德經(jīng)》能啟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鑒。
    《道德經(jīng)》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著“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nèi)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xiàn)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jīng)》,這也體現(xiàn)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
    《道德經(jīng)》中闡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么透徹,這著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fā)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fā)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jīng)歷了初期創(chuàng)立、巔峰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tǒng)治有很大的關系。當?shù)弁醺F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tǒng)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guī)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jīng)》就是想從先哲那里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學習哲學有特定的方法和順序:首先,要明確是否存在一個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在確定答案后,再思考人生該何去何從的問題。傅老師以《道德經(jīng)》為例來說明這個先后順序?!兜赖陆?jīng)》先確定“道”這一本源的存在,然后以“德”來回答人生何去何從的問題。這也是國學的特色與精彩之處。
    我是先學習西方哲學,再回頭探討中國哲學的。這個先后順序,使我能以更客觀、更全面的眼光,理解國學的特色與精彩,且以老子《道德經(jīng)》為例,做個簡單說明。
    “道”是否存在。
    首先,西方哲學家雖然透過翻譯才可閱讀《道德經(jīng)》,結果呢?無不被其深度所折服。當我們對《道德經(jīng)》第一章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覺得困擾時,他們卻眼睛一亮,好像發(fā)現(xiàn)了稀世珍寶。
    因為從古希臘的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以來,西方的愛智者看到變化紛紜的宇宙萬物,總要思索一個問題,就是:在這一切變化的后面,有沒有一個不變的本體,可以作為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只有確定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有辦法進一步解說”人生有無意義”的問題。
    現(xiàn)在,《老子》第一章清楚肯定了”道是不可說的”,這個答案與西方第一流哲學家與宗教家的想法是完全相應的?!北倔w”或”存在本身”是不可說的;”太一”或”上帝”是不可說的;老子的”道”也是不可說的。
    老子《道德經(jīng)》的特色之一,是使用全書八十一章的大約五分之一篇幅,從各種角度,藉各種方式來描寫”道”是怎么回事?這一點使西方學者大為驚艷。
    人生應該何去何從。
    接著,肯定”道”的存在,并且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之后,人生應該何去何從?這是不易回答的新問題。老子《道德經(jīng)》用”德”字來說明,”德”是萬物得之于”道”的各自的本性。
    萬物各依其德而運作,原本應該保持和諧的生態(tài)平衡,但是人間常有困境,亂象層出不窮,又是怎么回事?對此,老子也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說明天下大亂是如何來自人的認知與欲望,然后提出針對的解決方法。
    對此,老子最大的手筆與最多的篇幅,是虛擬一個”圣人”作為悟道的統(tǒng)治者,從根本上撥亂反正,要人回歸原始的純樸心境與類似嬰兒的單純狀態(tài)。
    真正懂得老子的用意,就會轉移時空,不必想去統(tǒng)治別人,而須學習成為自己生活的管理者,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萬物有其來源與歸宿,人又何嘗例外?明白了這個要點,就會像嬰兒般依靠在母親懷抱中,然后表現(xiàn)新穎的人生觀:少私寡欲、以德報怨、上善若水、全身保真、柔弱勝剛強、不爭而善勝等等。這樣的人生只有”平安喜樂”四字可以描寫。
    我有機會在喜馬拉雅講述老子《道德經(jīng)》,希望藉此分享自己的心得。我的責任是重大的,而我的心情是愉悅的。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惡。自古以來,善惡之辯就已存在。人們對于美善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對于美善的追究卻從未停歇?!兜赖陆?jīng)》有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在老子的眼里,水澤被萬物,卻不與誰爭,即為上善。這種大善似有一種奉獻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紅化作春泥護花,春雪化為甘露滋養(yǎng)大地一般。這種至高境界的善,不僅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眾生以及儒家的仁愛都是在向這種至善無限靠近。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里講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意思是,圣人經(jīng)常救贖他人,因此沒有人會被拋棄;圣人常常珍愛萬物,因此沒有什么東西會被浪費。渡人是一種善,就好像伯樂一樣,能在眾多的馬中挑出千里馬,使它的才美外顯,不至于祗辱于奴隸人之手。愛物也是一種善,這種善對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久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便與自然達成一種天然的默契。春種,秋收,冬藏,狩獵時不捕懷著幼崽的母獸和幼獸,捕魚時也不用細小網(wǎng)眼的漁網(wǎng),人們懂得與自然保持平衡。而工業(yè)革命至今,人們對于自然地索取有增無減,甚至涸澤而漁不顧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對人類這種無度掠奪和破壞的懲罰,霧霾、沙塵暴、極端天氣等無不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如果我們能夠早點明白《道德經(jīng)》中蘊藏著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許有許多的動物還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館中。
    老子還在《道德經(jīng)》中寫道:與善仁,言善信,夫唯不爭,故無尤。這里的善,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與人相處,要本著與人為善態(tài)度,說話時要真誠誠信,遵守諾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可遠怨矣?!奔磳Υ约阂獓栏褚?,對待別人則要寬容。這樣我們之間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善有至善但無大小,奉獻社會熱衷公益為善;尊老愛幼,與人為善是善;愛護花草,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善。當小善積累如潺潺溪流,再匯入江海,那么我們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會隱于此間。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十八
    “無為”就是合道之為。通行本《道德經(jīng)》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tài)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梢姟暗馈本褪鞘澜绠a(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xiàn)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盁o為”即是根據(jù)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而采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有透徹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那么怎樣才算是“無為”?怎樣實施和推行“無為”?由于現(xiàn)階段對世間萬物及其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還很有限,對這些問題也許還沒有準確一致的答案。但個人認為“無為”必有以下特點:
    一、“無為”以平等為基礎。雖然用現(xiàn)代科學的眼光看,天下萬物因進化程度或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動物、有機物和無機物等的分別,但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都是由道產(chǎn)生的,它們既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貴踐之別。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們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都是一樣的、平等的。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天下萬物有些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從某種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們都是道安排給我們的朋友,它們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為天地萬物一員的人,不能也不應該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其它萬物的生死。
    比如細菌會使人類致病,許多人都討厭它,但現(xiàn)代科學已證明如果地球上沒有細菌,動植物的殘體將無法分解,綠色植物將因缺乏養(yǎng)分而死亡,人類將無法從食物中得到營養(yǎng),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將會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沒有土壤等無機物,植物就沒了食物來源無法繼續(xù)生存,若沒了植物,食草動物就沒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沒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也無法繼續(xù)存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萬物是一個生命鏈條,每一個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們只能按道的要求與萬物平等共處。人和人之間也一樣,雖然膚色不同、語言各異、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區(qū)別,但在道這個母體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這個世界的平等一員。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guī)律即有各自的“德”。誰也不屬于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在一個合道的社會里,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們在世間享有的權益(陽光、空氣、財富、權勢、自由、親情、健康、病痛、快樂、痛苦等的總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財富,你占有的財富是少了,但你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樂,你的權益并沒有因此而減少;你搶劫得了許多錢,你的財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著警察,天天受到心靈的譴責而痛苦,你的權益也并沒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變這種均衡性,這是不符合道的準則的,長期看也是肯定辦不到。只有采取切實的措施來保護這種平等的權利,保障均衡的權益,才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最優(yōu)選擇?!笆ト恕闭峭笍氐乩斫饬诉@一點,才順勢而為,采取“無為”的策略。
    二、“無為”以加強個人修養(yǎng)和以身垂范為手段?!盁o為”就是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就是不妄為、不胡為。因此,要推廣和實行“無為”就必須加強對客觀規(guī)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采取對策的目的性和準確性。同時,更為主要的是要加強個人修養(yǎng),做到以身垂范。要秉持“道德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按取本褪瞧降葘Υ煜滤腥耍环稚?、惡、美、丑都要照顧和關懷,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儉”就是不甚、不奢,不占有別人的資源和權益,天下人的資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權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欲,多予少取。少私寡欲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欲了,才可能多予少取;“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不提倡什么,也不反對什么,即不干涉別人的自由,同時,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有了這樣的修為,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就會更深入、更全面,采取的管理措施才會更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養(yǎng)了萬物,但道并不占有萬物,也沒有從中獲得一點私利,因為他不謀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間萬物的母體,它的功勞和功用才永遠不會失去。受此啟發(fā),創(chuàng)建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僅僅為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奪,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必須要以有利于公司員工和合作伙伴的成長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百年老店;同理“圣人”治國也不是為了個人或為某個小團體獲取私利,而只是為了保護萬物的平等權利,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為了民眾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只有以此為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才是符合廣大百姓利益的措施,才是合道的“無為”政策。
    三、“無為”以達至和諧為最終目標。實行“無為”就是為了達到人和人、人和環(huán)境、各環(huán)境因素之間的全面和諧。要實現(xiàn)這樣的全面的和諧。領導者除了前述加強個人修養(yǎng)外,在目前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還很有限的條件下,尤其要做好以下二點:一是善于傾聽百姓的心聲。“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處于第一線的“百姓”對客觀事物的接觸最直接,認識也最清楚,他們總結出的經(jīng)驗往往也最接近客觀規(guī)律,他們也最清楚自己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對待,他們的心聲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為心”就容易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是實行“無為”的捷徑。二是要當好調和萬物矛盾的“氣”?!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間,人和物、物和物之間都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陰陽),矛盾本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但因為(道向陰陽之間)沖填了“氣”而實現(xiàn)了和諧,由此可見“氣”是調和矛盾、實現(xiàn)和諧的關鍵。
    道德經(jīng)的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九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無為而無不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等經(jīng)典名句,它們都出自《道德經(jīng)》。這些智慧能量滿滿的文字,滲透在中華文化中傳遞千年,歷久彌新,哪怕隨手翻出來一兩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獲,這就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所在。
    無為,是《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之一。歷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讀認為無為的思想過于消極,是不思進取。其實,老子倡導的無為并非目的,而是一種常人很難企及的狀態(tài),是“為”到極致才能達到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種“為”與“無為”之間的轉化就像陰陽兩極的關系,是辯證的客關規(guī)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環(huán)滬事業(yè)部有著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爾設置一些小激勵,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務,可以獲取精美小禮物。從“為”的角度來看,單次5km對于不常鍛煉的人來說是需要一點毅力來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對于跑半馬甚至全馬的大神級人物來說,完成單次5km不在話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樣,不用刻意,輕松完成,那么這種狀態(tài)就有點接近“無為”了。
    又比如,我們地產(chǎn)開發(fā)是一個綜合性很強、涉獵面很廣的行業(yè),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復雜,所以對流程的規(guī)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過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為種.種不合規(guī)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線下溝通不到位而導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復雜的流程要反復“折騰”,刻意而“為”,才能通過審批。讀后感·隨著工作熟練度的增加,我們走流程前已經(jīng)懂得做好線下溝通,流程規(guī)范也早就心中有數(shù)。這時,走流程這項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為”就可以順利完成,這種工作狀態(tài)也可以說是離“無為”近了一點。
    結合上面的小案例我們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導的“無為”,是“為”到極致才能到達的一種境界,俗語中的“熟能生巧”、哲學三大辯證法規(guī)律中的“量變引起質變”理論也都具有類似的概念,這些概念強調的不是結果,而是具備這種能力的狀態(tài)。
    所以,《道德經(jīng)》帶給我們的不是虛無縹緲的消極不作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種客關規(guī)律,對人的作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目標——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標志,關于道德問題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對道德問題的一點感悟。
    關于道德與本性,先秦時代就有三種不同的論斷: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惡論。探究這三種觀點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這三種觀點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處。
    我以為論本性無分善惡,同情、憐憫、嫉妒、殘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導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卻很難。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個導向善的助力,這個助力就是教育。
    原始氏族社會是否存在著道德的意識?這個問題是復雜的,氏族社會的基礎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而原始社會是以群居為生存形態(tài)。氏族社會的首領是德律的一種權威,原始人無鑒別的能力,有一種群體從眾的心理,這正是道德的一種強制性。而這種強制性的接受會使人在道德權威的陰影下形成一種固守舊俗的狀態(tài)。
    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對道德的重視程度越高,對道德的認識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會越多,從而產(chǎn)生與時俱進的新道德。
    道德的內(nèi)在精神。
    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對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風俗、習慣或是外在因素作為判斷道德的標準是不確切的。雖然道德的外在充滿不確定因素,但道德內(nèi)在的原理與精神是確定的,即道德要適應時代環(huán)境,道德要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有利。
    情緒是推動個人道德發(fā)展的動力??鬃釉f過:“克己復禮”,克己實則是對自我情緒的一種節(jié)制,但這種節(jié)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壓抑與消滅情緒,而是要把壞情緒轉化為好的情緒。
    情緒也分為個人情緒與社會情緒,在群體壓力下個人情緒可能會受到社會情緒的影響,如果完全放棄個人情緒而遵從社會情緒,那么社會就不會發(fā)展。正如杜威說的:“文明進化的歷史是特立獨行之英雄的歷史?!?BR>    過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發(fā)展的阻力。
    每個人都有私心和欲望,過度的自私和欲求會破壞道德的發(fā)展,但適當?shù)乃叫呐c欲望是道德發(fā)展的動力。比如你現(xiàn)在幫助一個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對她的同情,其實潛意識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當自己陷入困境的時候,希望受自己幫助的人也會給予同樣幫助,這是一種互助的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