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書之后對書中情節(jié)、人物、意義等內(nèi)容的個人感受和思考的一種文字表達形式,它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品味所讀的書籍,并且加深對生活和人性的思考。讀完一本好書后,不妨寫一篇讀后感,將自己的感受與觀點進行整理和呈現(xiàn)。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借鑒他人的觀點和思路,以便更全面地評價和分析書籍。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這些范文以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展開對作品的評價和感悟,有的著重揭示了作品的主題和寓意,有的評論了作品的語言表達和人物塑造,有的探討了作品對自己的思考和啟發(fā)。通過閱讀這些范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讀后感的寫作要領(lǐng),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和思維能力。所以,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分享和感受閱讀的魅力吧。
冬牧場讀后感篇一
xx年的暑假,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是關(guān)于“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兒童生態(tài)道德教育”的書,讀《天鵝牧場》有感。這本書的作者是自然之子——格日勒其木格·黑鶴寫的。這本書共收入了黑鶴7部中短篇小說,是他中短篇的精粹之作。這本書的名字叫:《天鵝牧場》,在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第一篇故事——《滑雪場的雪橇犬》中的一句話:“它已經(jīng)跑過來了,無論我是否愿意,顯然它都要發(fā)泄自己久別重逢時應(yīng)有的激情。
”這句話深深的吸引著我。因為,這是一只名叫“哈克”的忠厚的雪橇犬。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哈克是一只被拋棄的狗,它的主人拋棄了自己,可哈克卻沒有去忘記主人、恨主人,而是把主人銘記在心??晒诉@么做是為了什么呢?為了報答主人對它的養(yǎng)育之恩,也為了有一天能見到主人,與主人重逢。正如文中所說“它已經(jīng)跑過來了,無論我是否愿意,顯然它都要發(fā)泄自己久別重逢時應(yīng)有的'激情?!?BR> 哈克見到一位和自己主人相像的人——作者,便不顧一切沖上去與“主人”重逢。這說明了哈克與主人多年沒有在一起啊,也表現(xiàn)出哈克是多么的期盼與主人見一面??!在哈克沖上來的那一瞬間,作者表現(xiàn)的非常自然,并沒有想這只狗想要干什么。這里說明了作者養(yǎng)過狗,對犬類很了解。從中也表現(xiàn)出作者親近與大自然,熱愛動物。在《天鵝牧場》中,你可以了解到一些知識:東北著名的四不像,喜歡睡床的熊……一切答案都在《天鵝牧場》!
冬牧場讀后感篇二
提到牧場這個詞,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藍藍的天,碧綠的草,潔白的羊群,旁邊的牧人騎在馬上悠閑自得。晚上回到蒙古包中,點起篝火,喝著馬奶酒,拉起馬頭琴,跳起蒙古舞……一副多么溫馨的畫面啊。
《冬牧場》卻給我們描述了另一幅震撼的畫面,該書描寫了一群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的冬牧場生活。在冬牧場中更多的詞匯是:
長途遷徙:牧場分春牧場、夏牧場和冬牧場。隨著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每次都要大遷徙,每次搬家的路程少則三四天,多則十幾天。每年都要進行十幾次或幾十次的轉(zhuǎn)場。
缺水:沙漠里,雪是唯一的水源。但不是天天都下雪,而且雪后往往是一場風,雪不知吹到哪里去了。人們每天要走上幾公里外去找雪背雪,然后把雪化開當作飲用水用于燒茶煮飯。
寒冷:生活在冬牧場中的人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冰箱中,正午的最高氣溫零下三度,半夜的最低氣溫零下四十二度。牧歸時,人的眼睫毛和眉毛結(jié)滿粗重的冰霜。羊背蓋滿大雪,馬渾身披滿白霜,嘴角拖著長長的冰凌。
生活艱辛:羊是牧人的財富,羊是一天都不能餓著的。所以每天都要出去放羊,放羊時牧人要在外面凍一天而且還沒有飯吃。
單調(diào)枯燥寂寞:牧場廣闊而單獨,黃沙漫漫,白雪斑駁。萬里的牧場只有兩家人,生活艱難且封閉,日子寂寞單調(diào),每天的生活就是放羊,趕牛,背雪,清理羊糞,烤馕,繡花氈。
與世隔絕:冬窩子離最近的縣城三百多公里,離最近的公路一百多公里。交通不便可想而知。沒有手機信號。電話只有在晚上才有很弱的信號。難以收到電視信號。
病痛:牧民一年到頭吃不了多少蔬菜和水果,常年缺乏維生素。寒冷使得周身都患上了關(guān)節(jié)炎,把止疼片當飯吃。常常半夜疼醒起來吃藥。
《冬牧場》中有句話:我們哈薩克人受的苦還少嗎?當時看這句話時,沒有太明白。后來讀完《冬牧場》之后,離交作業(yè)還有些時間,我于是拜讀了李娟的另外幾部作品:《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羊道—春牧場》、《養(yǎng)道—前山夏牧場》、《養(yǎng)道—深山夏牧場》。在這些書中了解到,原來牧民的生活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艱苦。
在春牧場中,天氣變幻無定。幾分鐘前老天還是風和日麗,在沒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馬上可能就是大雨、沙塵暴或者寒流。在一次轉(zhuǎn)場的途中,我們遇到了傾盆大雨。不管你穿得多厚,都給澆個濕透。走一會就要把手套和衣服擰一擰水。下馬時整條腿都僵了。到了目的地根本顧不上換身上的濕衣服,先要卸掉駱駝身上的物資搭氈房、燒火……在下一次轉(zhuǎn)場之前,作者特意進城買了幾件寬大結(jié)實的雨衣送給大家。但對于李娟的好心,大家都拒絕了。我猛然想起冬牧場中的那句話,“如果不能忍受艱苦的勞動,會讓人看不起的”
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人不堅強,心不堅強如何生存下去?面對辛苦、疼痛、饑餓、寒冷、疲憊等種種生存的痛苦,不能繞過,只能堅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如果只是怨天尤人,是被人民鄙視的。能夠在如此苦難的環(huán)境下,堅強而且體面地生存下去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據(jù)說這是全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游牧民族,他們沉寂在世界上最遙遠的角落,櫛風沐雨,順天應(yīng)地,逐水草而居。從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綿延千里的跋涉,他們堅韌、淳樸、熱情、勤勞、好客、自尊、自信、愛美。
春天,阿爾泰山的積雪從南向北漸次融化,牧人們便追逐這融化的進程,追逐著水的痕跡,從干涸的荒原趕往濕潤的深山。秋天,大雪又從北往南一路鋪灑,牧人們被大雪驅(qū)趕著一路南下,從雪厚之處去往南方的戈壁沙漠地帶的雪薄之處。在那里,羊群能夠用蹄子扒開積雪,啃食被掩埋的枯草殘根。在這條漫長寂靜的南來北往之路上,能有多少真正的水草豐美之地呢?更多的是冬天,更多的是荒漠,更多的是忍耐和堅持。
寒冷的日子總是意味著寒冷正在過去。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靂,不是莫名天災,不是不知盡頭的黑暗。它是這個行星的命運,是萬物已然接受的規(guī)則。一切總會過去。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為生活得有希望。
冬牧場讀后感篇三
休假時,利用空閑時間讀完了幾本書,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當屬李娟的《冬牧場》,這是李娟第一部長篇紀實散文,她以飽含深情又不失節(jié)制的文字,呈現(xiàn)出阿爾泰最后的“荒野主人”在冬季轉(zhuǎn)場時的獨特生存景觀。
該散文集講述了李娟跟隨新疆哈薩克斯坦牧民居麻一家深入冬牧場生活的經(jīng)歷。在荒野中,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類,冬窩子是唯一躲風避寒的地方。李娟所在的家深陷大地兩米深,面積不到二十平米,里面集臥房、廚房、客廳所有功能于一體。主人依靠勤勞的雙手,把這個溫暖的小窩打造得干凈、整潔,加上自創(chuàng)的獨特的民族刺繡裝飾,簡直可以稱得上賞心悅目了。在我看到后面作者附上的冬窩子照片時,深刻感受到身處一片荒野的生活環(huán)境中,作者與主人一家積極、樂觀、向上而生的生活態(tài)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讓我的內(nèi)心在震撼中,久久不能平靜。
讀著作者描繪的在冬牧場的生活場景及生活細節(jié),我時常會心一笑。惡劣的天氣和物質(zhì)的匱乏對冬窩子的人們并沒有太大影響,他們的生活總是充滿著歡樂、幽默、學習與分享,每個人都努力地參加勞動,盡力地維護整個牧場的正常運轉(zhuǎn),一切看似忙碌、充實近乎超能力的勞作,其實都是為了美好的`生活,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是希望之源!
冬牧場讀后感篇四
這只叫做哈克的狗等到了最后,但是仍然沒有等到他的主人”。這句話出自天鵝牧撤的一篇關(guān)于雪橇犬的故事。
讀完這篇文章時,我的眼淚已經(jīng)在眼眶里打轉(zhuǎn)。這篇文章不禁讓我想到了我曾經(jīng)看過的一部電影——《忠犬小八》。一個教授喂養(yǎng)了一只流浪狗,并將它取名為小八,每天小八都會陪教授從家里走到車站,還經(jīng)常在傍晚的時候到車站去迎接主人下班。后來教授因病去世,然而小八卻依然每天到車站去等候主人的歸來……等了10個春秋,等到主人的兒女們都長大成人了也沒等到主人。這只秋田犬的壽命也到了盡頭,就這樣靜靜地死在了車站。這是一個發(fā)生在日本的東京大學教授上野英三郎身上的真實故事。
這些故事都在啟示著人類,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是有感情的!它們的感情甚至比人類更真實、更細膩。人類卻一直忽視他們的情感世界,我們經(jīng)常在網(wǎng)絡(luò)上看到人們虐狗虐貓的新聞報道,也許在這些人的眼里,動物只是他們發(fā)泄情緒的工具,他們并不知道以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人類的朋友——動物,真希望這些人都能有機會讀到這本《天鵝牧場》,都能象本書的作者黑鶴一樣溫柔而小心翼翼地守護我們共同的朋友——動物。我想到那個時候,這個世界一定會因我們與動物的和諧相處而變得更加美好!
天鵝牧撤是格日勒其木格。黑鶴寫得一部文集?!痘﹫龅难┣寥氛f的是作者在天鵝牧場巧遇一頭叫哈克的雄性雪橇犬的故事。
哈克是一頭很漂亮的雪橇犬,骨骼高大、兩耳直豎,有著一身銀色的長毛和狼一樣冷峻的眼神。
哈克是被主人遺棄在滑雪場的,一年來哈克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主人,作者就是這樣被哈克誤認為是主人而和這只雪橇犬初次相識的。
在和哈克的相處過程中,作者深深的感覺到這只雪橇犬的友好溫順和勇敢堅毅,有時候他簡直就是一個彬彬有禮的君子。
在滑雪場,作者認識了哈克的一群少年朋友,他們和哈克一樣也是很勇敢很有忠義之風骨。看到作者描述的哈克,我對雪橇犬很感興趣,真的想可以也養(yǎng)一頭這樣的好犬。
可惜這只可愛的哈克在一次意外中被一個小女孩撞成重傷,雖然少年們和作者想盡辦法的救治,還是沒有能夠挽留住他的生命,哈克死了。
作者和少年們把哈克埋葬在高高的山坡上的一顆大樹下,可以遠遠的看見滑雪場的大門。
唉,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哈克的主人忍心丟下他的呢?不知道哈克的主人是否可以看見作者寫的這篇文章,我想如果看見他一定會后悔的、一定會去看望祭奠他的哈克的。
冬牧場讀后感篇五
“干凈”,是我讀完這本書第一個想到的詞。整本書都太干凈了,仿佛眼前真的茫茫而白,大雪掩埋了遠方。羊啊,牛啊,和人啊,生活在一起,如此和諧純粹。李娟并不會刻意去擦拭,在她眼中,她心中的那片土地便真的是這般干凈。讀李娟的書,我想是需要沉淀的,包括你翻開書頁時那一片刻的沉淀。
無論你到過阿勒泰與否,她想帶你見的遠不止眼前的蒼茫景象。土地是有人情味的,即使天寒地凍,周遭的雪覆蓋了所有去路,住宅里騰起的溫熱奶香和嘮著的家長里短,都在溫暖著那片土地,因為人,土地從不曾被放棄、被冰凍。冬天的阿勒泰是,他們聽不懂漢語卻聽得出一聲“李娟”,他們攬了所有重活累活只為了給你帶來安逸的一夜,你趕著風雪去接一通遠方來電,回過頭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盼你等你。
李娟的散文世界里,沒有這個時代的焦慮,只有三樣東西:極致的人性美、自然美與生存的底色,冬牧場像一個有濃烈色彩的童話世界,剝?nèi)ッ髁恋牟糠郑涣粝麓笃幕?,那是草原人單調(diào)的生活,是一代一代人相同命運的重復,這種主題的文字,好像總易往灰暗的地方移了去,可李娟的世界,全沒有寒涼與消沉,而是飽含著令人無法忽視的向上的力量,她真正懂得如何把別人看來艱難單調(diào)的生活過得有趣,寫得有趣。
我們生活得其實有一些急躁,有時候會迫切地想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迫切地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甚至有時候讀書是這樣,閱讀成為了一種工具,忘記了閱讀的初心,忘記了我們是為什么而讀。李娟的書則能令你慢下來,讓你看到時間濃稠地流淌,讓你有時間好好看一看,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
《冬牧場》的最后寫道:“冬牧場的荒寒之氣漬透了這半年來的喧囂世事,每當心氣浮躁的時候,總算還有磐石鎮(zhèn)放胸間,總算不至迷惘。為此我深深地感激?!薄@也是我想對李娟說的話!
冬牧場讀后感篇六
我這幾天一直在看《天鵝牧場》這本動物文學的短篇小說合集,其中,第一篇故事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是一個冬天里的滑雪場發(fā)生的事情。
那是一只毛色漂亮,陽光下可以看出是銀色的毛的雪橇犬。它總是在滑雪場門口,全神貫注地看著每一輛車里的人出來又失望地繼續(xù)尋找自己的主人。我看到這里挺心疼那只雪橇犬的,它被自己主人拋棄了還在這里等待著再次回到這里。
主人公下車時便被這只雪橇犬撲了上來,當雪橇犬看清了他的模樣后,又帶著失望的眼神和疏離的.眼神看著他,過了一會兒它便帶著失望的身影孤獨地離開了。
直到雪橇犬的名字原來是叫“哈克”時,它與主人公越來越熟悉。有一天,滑雪場不準哈克在這里呆著了。主人公打算帶著哈克一起離開,畢竟主人公了解到了哈克的故事后一直很在意它,哈克好像明白了自己會帶走它一樣。靜靜的在門口等著,因為他的弟弟還沒開車來接他所以他便去滑雪,可是,回來時發(fā)現(xiàn)一個小女孩因為控制不好而撞上了哈克。哈克因為沒有及時救治當場死亡,主人公把哈克埋在了滑雪場的一棵白樺樹下用記號刻著。故事在這里告落,我記得最深的是“哈克死了,它最后還是沒有再看到主人一眼?!?BR> 哈克的忠誠感動了我,它直到死都沒有再見到自己的。也許,對于人來說哈克只是一直被人拋棄無用的雪橇犬??蓪τ诠藖碚f他愿意一直等,等到主人來的那天。給他一個最熱情的擁抱。
冬牧場讀后感篇七
燥熱難耐的夏天,坐在房間里,我始終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寫題,偶然一瞥,我看到了書架上的《冬牧場》。便抽下來開始閱讀,想用凜冬的寒意驅(qū)散一絲盛夏的酷熱、讓心沉下來。
其實這本書的內(nèi)容很簡單,主要記錄了作者李娟隨牧民居麻一家來到冬牧場放牧的生活,所有的故事都發(fā)生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作者逼真地還原了那個冬天的所有寒冷但寒冷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寒冷的反面。那就是人類在這種巨大寒冷中,在無際的荒野和漫長的冬天中,用雙手撐開的一小團溫暖與安字,雖然微弱,卻足夠與之抗衡。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中既充滿希望又感到迷惘,并且這兩種情感誰也無法說服誰。
首先是希望。即使是在極端貧窮,幾乎與世隔絕的情況下,牧民依然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對美充滿了追求,你能感受到他們的生命正在野蠻而旺盛地生長,一刻不停,生生不息。如故事中居麻的小女兒加瑪,一直戴著一對廉價又粗糙的紅色假水鉆的耳壞,其實如果是身處大都市,這樣的耳環(huán)一定會讓人覺得俗不可耐,可是在荒野中,它們的紅色和它們的亮閃閃簡直如月另外的太陽和月亮那樣光華動人。還有許多年邁的、辛勞一生的哈薩克婦人,她來們枯老而扭曲的雙手上戴滿碩大耀眼的寶石戒指。這些夸強的飾物令她們黯淡的生命充滿尊嚴,閃耀著她們樸素一生里全部的榮耀與傲慢—在廣袤無垠的荒野中,單調(diào)、空曠、沉寂、艱辛,再微小的裝飾物出現(xiàn)在這里,都忍不住用心濃烈,大放光彩。
又如文中一件看來微不足道的事,居麻的小女兒加瑪在回烏河之畔前特地去背了兩袋雪用來洗頭,但其實當時旱情嚴重,水非常珍貴,并且烏河之畔水源充沛,因此加瑪執(zhí)意洗頭的行為為作者所不解,她覺得這是虛榮的,可是后來作者有了新的想法,生活本來就夠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應(yīng)付那就是“破罐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嚴這個東西。而"尊嚴“須得從最小的細節(jié)上去呵護。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機和兩三名客面前體現(xiàn)短短幾個小時的清潔和體面,也是馬虎不得的??赐赀@段話,我感觸良多,是啊,再粗礪的生命也有其精致之處,缺乏生命的地方,恰是生命最熱烈的地方。在粗獷沉寂的荒野里,美的畫面不僅給人以慰藉,還平添了歡樂和希望。
另一種與之對立的感受是迷惘。長達半年的冬季以及土地的貧瘠使哈薩克人的祖先不得不選擇了“游牧"這種艱辛動蕩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年復一年恪守自然的規(guī)律在大地上穿梭。從阿爾泰深山一直到天山北部的開闊地帶,牧人們每每年遷徙距離逾千里。在冬牧場安定下來后,生活也并沒有輕松多少,凌晨三四點起床做準備,天亮出發(fā)去荒漠深處放羊,一直到天黑才能在小山丘上運運看到他們回來的渺小身影。漫長的一天里,荒涼沉寂的大地上,沒有人煙,沒有陪伴,只有覓食的羊群和耳邊不時傳來的風聲。放羊歸來后若能在地窩子里喝上一杯熱奶茶,便是極好的了。牧人的生活是平實的,艱辛的。甚至有時候是殘忍的。
但誰又有資格說都市里的生活不是令人無法忍受的呢?仔細想想,誰都沒有資格去憐憫哈薩克牧民,誰都沒有資格瞧不起他們的生活方式,就像書中所寫,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卻理所當然,寒冷可以忍受,可是其實在這世上并不存在無法忍受的生活。漂泊不定的,只有無盡的欲望和不安的心。
正如李娟所說的,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生,可牧人的一生呢?或許就在那一次次的出發(fā)和告別中,在綿延千里的大地上深淺不一的腳印里。他們的夢與希望,全部滲透在每片雪花掉落的枯草上。那么細小微弱,卻又堅硬沉重,如同放在奶茶中久久泡不開的馕。
冬牧場讀后感篇八
《冬牧場》是李娟第一部長篇紀實散文,2010年她跟隨熟識的牧民居麻一家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度過了近四個月的荒野生活。在書的后記里她提到本書的起因是因為參與了《人民文學》的非虛構(gòu)寫作計劃,也提到隨著牧民定居工程的推進,曾經(jīng)順應(yīng)天時、自律謹慎的游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亡。或許不久的將來,這塊古老、貧瘠而又廣闊的牧場也將會被拋棄。
阿勒泰應(yīng)該記得李娟,冬窩子也記得她。她把風雪捏在手里攥成了故事,但在觀察這一切時又坦誠得想個孩子。她的字句像是風吹過的沙地,有種干凈粗糙而又真實的質(zhì)地。她寫新疆牧民就是誠實地與牧民一同生活、放羊、受凍,就是被戈壁灘上的風吹黑皮膚,誠實得讓人感動。
阿勒泰之于李娟就像史鐵生之于地壇。不同的是李娟在《冬牧場》里找到了一種生活和文學更加融為一體的方式,因為長時間身處阿勒泰的冬季牧場,在嚴苛的生活環(huán)境中她主觀上已經(jīng)把文學和生活的邊界模糊化,書中所述就是生活的全部,我們所見就是荒野上風雪的聲音、牛羊歸圈的聲音、煮奶茶的聲音,就是這各種聲音雜糅后的回響。這種回響帶著生命沉重的呼吸、不應(yīng)被任何華麗過分修飾的辭藻遮蓋。
書中對牧民艱苦生活的描寫讓人印象深刻,牧民早上趕著羊群出發(fā),在沙漠里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才趕回來。最冷的時候離家還有百十米時像是走不動了一樣,下了馬就地躺倒,再慢慢坐起來,抬起腿碰一碰麻木的雙腳。羊糞塊壘成的地窩子也是后來才有的,以前的哈薩克牧民的冬天就住氈房,那里四面八方都是冬天。貧困的小孩沒有衣褲,裹一張羊皮過冬。上了年紀的牧民因為關(guān)節(jié)炎不能安眠,夜里不時起來吃阿司匹林、卷莫合煙,即使在睡夢中也會因為病痛無意識地呻吟。
路過的牧民曾對李娟說:“你覺得我們哈薩克受的罪還不夠嗎?”雖然如此艱辛,人民依然堅忍又快樂地生活,或者說唯有這樣堅忍又快樂地生活才能抵御這樣的艱辛,才能度過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寒冬?,F(xiàn)代生活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古老的游牧民族,戈壁的地窩子里有了太陽能電視,年輕人抱著手機不放,孩子們想著繼續(xù)學習以后去城里生活,到房子里干活。
自然是否能夠補充人類取得的進展?是否完成了人類半途而廢或苦苦堅持的工作?當看到牧民隨著季節(jié)流轉(zhuǎn)、作家隨著時代流轉(zhuǎn),在塵土里成為卑微而偉大的存在,自然應(yīng)該是得意的。李娟孤獨地在戈壁上尋找寫作答案,讀者孤獨地在她的敘述里尋找人生答案,尋找一個寄托來分享情感,實現(xiàn)完成自我認知的夢想。
“像往常一樣”這是多么幸福的事,希望這片牧場上的一切在今后的時日里能夠一直“像往常一樣”,流動不息。
冬牧場讀后感篇九
茫茫的原野上,雪像羊毛被似的,把大地捂得嚴嚴實實的。在這寒冷的大地上,有無數(shù)的牛、羊、馬,以及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
李娟跟隨一家哈薩克牧民去了冬牧場?!抖翀觥分v的是她以自述的方式,在冬牧場度過一段荒野生活。
李娟的文字很平實,不愧為文壇清新之風。一開頭,李娟就說明了自己不是那種嚴謹,舉止優(yōu)雅的作家?!拔艺林闲?,沿著水渠大呼小叫的跑,邊跑邊回揮棍子?!备杏X一點也不像個作家。
在沙漠中即使是很廉價的東西也是寶貴的,在荒野中,加瑪帶著的一對土里土氣又廉價的耳環(huán)在荒野的映襯下顯得光彩動人。
還一個最重要的東西————水。一望無際的沙漠,沙漠里哪來的水呢,只能把地上的雪融化以后用,而且還是要把地上的雪渣一點一點收集起來,而雪水是有點,或者說非常臟,融化以后還要沉淀好幾遍,而沉淀后的水也看不下去,但這就是他們的生活用水,而煮一下就成了飲用水了。
在冬牧場中最重要的角色莫過于牲蓄們了。人們對牲蓄們也是十分關(guān)心。關(guān)愛的在李娟的筆下,由許多動物,但她都以仿佛跟一個和一個人說話的口吻寫他們。有因為生病而住進住院部地窩子的少先隊員,小羊。天天被居麻打的嗷嗷亂叫的梅花貓,能吃好喝好假裝努力守護地窩子的熊貓狗剛生完小狗就被人抱走了,連叫都不叫。還有到處亂跑找吃的駱駝。。。這些動物陪伴牧民們度過一個又一個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天。
在李娟他們的冬窩子里有一臺電視機。這玩意兒在荒野上得有多稀罕??!雖然信號十分不好,充一次電需要很久,而看不了多久,又得充電。但是有了一個電視,她們就很滿足了,他們能接受到外面世界的信息了,他們?yōu)榱丝措娨?,晚上也不點燈,大家在黑暗中一起注視著電視屏幕。
在書中有一句話出自李娟之口?!耙驗閺男∩顒邮帲鸥潙賹庫o與一成不變,因為歷經(jīng)暴力才更愿意描述平安與溫柔,因為悲傷才敏感與喜悅”正如李娟所言,在荒野中并非沒有痛苦,只是將目光轉(zhuǎn)向了快樂。在平凡的生活中寫出不一樣的瞬間。
冬牧場讀后感篇十
第一次接觸《冬牧場》這本書是我高三時在學校的閱覽室翻看《課堂內(nèi)外》時發(fā)現(xiàn)的,那雜志節(jié)選了幾段此書的內(nèi)容。其中一段我印象很是深刻,《冬牧場》的作者把三遍洗衣服的混濁程度比喻成家常調(diào)料,她說衣服洗的第一遍是大醬色,第二遍是老抽色,第三遍是醬油色。我當時看到這一段就覺得這比喻得也太巧妙了吧,忍不住為之叫好。于是我毫不猶豫的下單了這本書。
這本書有兩版,第一版的封面為冷色調(diào)茫茫大雪中伴有生靈的漫畫景,而第二版則為暖色調(diào)雪景的實景。李娟的書,正如她名字一般,給人以一種涓涓細流,細水長流之感,書的內(nèi)容會慢慢的就流進了你的心里。
李娟為了向我們呈現(xiàn)哈薩克民族放牧轉(zhuǎn)場時最真實的景象,她跟隨一家哈薩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牧場,沙漠,度過了一段艱辛迥異的荒野生活。他們一起趕著牛,羊,馬群和駱駝在沙漠中走了四五天,在草原上住由經(jīng)驗豐富的牧民挖出來的冬窩子,吃的是奶疙瘩,喝的是大自然的雪水。李娟前幾天的吃穿住行很是艱難啊,雖然后面也沒好到那里去。但是李娟沒有抱怨,她用她溫柔細膩的文筆記錄下了這一切。她把奶疙瘩的硬說成是陳年奶酪,硬的不近人情,轉(zhuǎn)悲為歡。
這本書里的每個人,每只動物的形象都活靈活現(xiàn),居麻大哥的破口大罵和責任心,嫂子的勤勞善良,加瑪?shù)那纹勖溃€有鄰居家牙牙學語的小嬰兒和一只聽話的小狗,在荒無人煙的冬牧場只有這兩家人挨在一起,大家相互串門,誰家做美食都會相邀共享,逗逗小嬰兒,看看因太陽能電量不足所以只能看一會的電視。
荒蕪的原野,屈指可數(shù)的娛樂活動讓雪地里的生活很是乏味。但這樣的情況下,一點點小快樂都會被無限的放大,比如采到一袋干凈沒有泥沙的雪啦,再比如夜晚起夜抬頭一望,滿眼星河。冬窩子有人來拜訪時,那快樂簡直直接加倍,每個人都會開心的像過年一樣,因為大多數(shù)時候的冬窩子是平靜而有序的。
我最敬佩李娟的一點就是她能從很小很細微的事情中發(fā)掘出很多有趣有智慧的東西,好比如她在書里所這樣形容哈薩克婦人飾品“她們枯老而扭曲的雙手上戴滿碩大耀眼的寶石戒指,這些夸張的飾物令她們黯淡的生命充滿尊嚴,閃耀著他們樸素的一生里全部的榮耀與傲慢”這段話給了我一種茫茫大漠中出現(xiàn)一點綠的生機感和一種對生活的儀式感、一種對生命的敬畏感。
合上這本書時,感覺整個人都剛從書里描寫的場景抽離出來,仿佛剛把羊群趕回羊圈,仿佛剛吃完酥油茶,仿佛剛撿完最重要的燃料――羊糞。實不相瞞,當時看完這本書,我真想直接就買票沖進阿勒泰沖進冬牧場去看看這個靜謐而美好的地方。
讀李娟的書是一種無上的享受,本為消磨時光而來,卻無意間真正消磨了時光。李娟把散文寫出了詩,卻又不像詩那樣一本正經(jīng)。愿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冬牧場,可娛樂,可休憩,可抬頭一望,滿眼星河。
冬牧場讀后感篇十一
“我說:‘家里不是有狗了嗎?’他說?!l知道能活多久?’居麻給梅花貓吃肉時,嫂子反對:‘豁切!’嫂子給貓吃肉時,加瑪反對:‘行啦行啦!’加瑪給貓吃肉時,我反對:‘它已經(jīng)吃了不少了!’我給貓吃肉時,居麻反對:‘它吃得比你還多!’總之一家人就這樣互相寵溺著它?!?BR> 每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總會想起七歲時,我在一個電話亭旁看到一個大哥哥,他背著一個書包,你做夢也不會想到那里面究竟有什么?那里面有貓,不是一只貓,也不是普通的貓,而是兩只全身金黃,剛生下來沒幾天的小奶貓!
怎么才能說出《冬牧場》的有趣之處呢?如果說《雪域豹影》是一幅漫天大雪與一座山的水彩畫;《紅豺》是一幅青青草原地上一只兔子與一只鹿地相遇,那么《冬牧場》則是一個人與一群馬、一群牛、一群駱駝的合影。
在李娟筆下,如此凜冽的環(huán)境都能有著如此快樂的氣氛。
可是,這并不意味著你是一個遠離快樂的人。
是的,寒冷的冬天雖然已經(jīng)過去,但是它依舊在我的心中,告訴我沒有風雨地吹打就不會存活。
“每當我獨自走在暮色四合的荒野里,看著輕飄飄的月越來越堅硬,成為銀白鋒利的月亮”。
冬牧場讀后感篇十二
慢慢悠悠,夏牧場一直看到了冬牧場,這一本終于還是看到了李娟表現(xiàn)出對自己作為外人的無能為力和無所適從,正因此讀下來才覺得孤寂。
這一次李娟沒有繼續(xù)和扎克拜媽媽一家,原因使人啼笑皆非,李娟和斯馬胡里是一對的謠言不脛而走,自然是要避嫌的了。李娟跟居麻一家進入冬窩子,沒有料到的是居麻和嫂子居然是能夠?qū)郾磉_出來的人,那么溫馨浪漫,老夫老妻竟也會抱著彼此,吧唧親一口,這么外放的愛,我好向往。
李娟每天似乎沒有在夏牧場那么忙碌了,只是更加古老地放羊喝茶做家務(wù),時不時看電視學哈語。但這時嚴酷的環(huán)境本就令人難受,也就難做更多事情了。在遙遠的冬牧場,孤獨的牧羊人放羊面對一片白茫茫遼闊的大地,羊簌簌吃草,人只能聽著手機播放的音樂抑或是唱幾首歌消遣。似乎有點開始理解為什么山歌存在了,當人面臨無垠無限時,為了證明甚至確認自己的存在,驅(qū)趕內(nèi)心的恐懼,一支高昂激蕩人心的山歌響徹空氣中,緊緊攥住一絲慰藉。
最好笑的一章是大家喜歡聚集在居麻家一起看電視,電視信號奇差無比,雪花和模糊也阻擋不了大家的熱情,牧民們看到不用心的導演安排馬兒腿受傷,另一匹來救主角的情節(jié)時用了同一匹馬,牧民們竟然都認出來了,太好笑了,我都想說一句豁切。我其實看到這一本我才驚覺,其實這生活也不過是十年前,十年前我小學六年級,當時家里用的也是厚厚的電視,手機播放長視頻也得連上電腦下載下來,我才意識到這十年科技發(fā)展太快了,回憶起以前用的電子產(chǎn)品居然會有隔了一世紀的時間錯覺。我現(xiàn)在好想知道牧民是否依舊轉(zhuǎn)場,科技的發(fā)展是否給他們帶去些許便利。我事實上和李娟有些惋惜這樣古老的生活方式消散,但這生活太艱苦了,哪能這么自私呢。
我老莫名覺得李娟的樂觀堅強下埋著很深的憂郁,正因為如此她疼惜所有生命,折騰著把小熊貓狗帶回家,她說在冬天經(jīng)歷的苦難要加倍補償它。但對牧民呢,好似還有許許多多個這樣的寂寞的日子,好似電視的雪花滋滋地逐漸占據(jù)一生。在這樣苦難的日子磨耗下,牧民的樣貌都普遍顯老,也都因為營養(yǎng)問題多病多痛。五十歲左右的居麻居然會感嘆自己和嫂子六七年后是否還活著,苦難下誰覺得自己能長命百歲,或許是誰又愿意長命百歲長久受難呢?又扯遠了,其實我是想說李娟少有的在大年三十顯示出來的些許愁緒。
她意識到自己在走馬觀花,那幾個月她參與了冬牧場的轉(zhuǎn)場,但只是參與了,生活又不是比賽,參與了一小個生活刻度又算什么呢。我身為讀者我想為她辯解。借助她的作品更多人了解牧民的`轉(zhuǎn)場生活,不必借實體的茍延殘喘,而是借助文字的記載,這樣的生活方式會更為人所知;并且牧民的生活現(xiàn)狀會受到關(guān)注,也會對他們的生活有所改善。
大年三十,居麻不斷切歌為了找首漢語歌播放,算是給李娟恭賀新年。我有點悲觀地認為,這些哈薩克人其實沒有把李娟看作他們中的一份子,他們或多或少有些疏離,李娟好孤單。一個漢族人跌跌撞撞一樣闖進哈薩克牧民里,大家都知道裁縫女兒,都知道李娟家開小賣部,但僅此而已沒有深入了解。而李娟則不止于此,她希望走入哈薩克牧民里,她想要了解他們依存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并且紀錄保存下來。她明白,孩子們接受義務(wù)教育后了解世界并不止草原不止牛羊,孩子知道轉(zhuǎn)場生活的艱苦,隨著青年普遍接受教育走出草原,這樣的生活總會消失。她有種無力感。
但那些虔誠那些信仰都會作為一種力量存在于哈薩克民族精神里,那些堅強不屈都會在歲月長河里延展。了解到這一點,那些轉(zhuǎn)場的生活方式的消亡并不代表民族精神的消散,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對這個古老生活方式的消失確實沒什么可感到難過的。
綿長的冬牧場經(jīng)歷隨著顛簸的車途的結(jié)束拋諸腦后,恍惚間自家的黃房子赫然在面前,一切都匆忙草率地結(jié)束了。看到后記我也有些落寞,牧場轉(zhuǎn)場生活對我來說也算結(jié)束了。還能從哪了解他們的生活現(xiàn)狀呢?沒有了,我和這些人都斷了聯(lián)系,那么迅速那么令我愕然。那就五顆星來祝書里的所有生命都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度過余生吧。
冬牧場讀后感篇十三
然而這個故事里木有喀納斯的顏色、木有喀納斯的湖怪,木有成片的白樺林讓你去感受禾木村的原始,哦,對了,他們在赴冬窩子的行李中有帶著樺樹皮,用來引火。
新疆的美景讓人流連,但恐怕大多數(shù)人的記憶是夏秋的色彩,而慢漫冬季長達半年(十月底十一月初下雪,山區(qū)更早,二三月才會開始化雪,山頂上常年會有積雪)。放牧,一種原始的生態(tài)鏈生活,逐水草而居,帶上你的牛羊,趕上你的駱駝,我們一起去沙漠、去草場。趕上了春天的青翠,踏過了夏天的碧綠,奔跑在秋天的金黃,堅挺在冬季的枯黃。想象不出的艱難,可是哈薩克牧民把它作為畢生的事業(yè),繼承者、維持著。勇敢的向自然而生,那么積極、那么樂觀,有水草的地方有牛羊,有牛羊的地方有氈房,有氈房的地方有居麻和他的家。
我在新疆出生、長大,故事中的場景再熟悉不過,但是趕冬牧場住地窩子還真是第一次細致的了解到。只知道每年的春秋兩季時,沿山的公路都得減速慢行,更甚禁行,為的是這些生靈能夠順利的轉(zhuǎn)場、遷移。路上,你遇到了羊群,打喇叭都是不管用的,因為它們習以為常的聽著,更甚站在車前呆呆的望著你。你只能默默的看著、等著,等著、看著。
近些年,當?shù)卣苍诜e極響應(yīng)號召并落實安居政策,為牧民在各村鎮(zhèn)規(guī)劃定居點,幫助建造安居房,希望他們能夠安居樂業(yè),無奈這樣的生活祖祖輩輩,基因里都烙著“流浪的”印記,沒幾月,該出走的還是出走,該遷移的還是遷移,沒有辦法,工作還得慢慢做。
哈薩克族牧民,很淳樸。寬闊的臉型,純凈的眼神,尤其是孩子。
感慨,好的作品源自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李娟四個月的深入“臥底”,向我們揭開了冬窩子的神秘,讓我們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還有愛。
面對困境,哭喊與無奈是無用的,需要自己去突破,沒有房子我們找地窩子,挖挖修修,沒有水源我們有雪,沒有富裕的糧食我們就“節(jié)約”,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協(xié)作、幫助、相愛相惜絕對一點兒也不少,老祖先的生存智慧更甚光輝。
喜歡居麻一家,喜愛那片冰凍的熱土。
冬牧場讀后感篇十四
《冬牧場》用平實的語言講述了李娟在2010年到2011年的冬天跟隨一個叫做局麻的牧民一家子進入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南部的沙漠中為期三個月的游牧生活,以一名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到這種生活中去,與牧民一家子愉快地度過了三個月的游牧生活。
書中很詳細地向讀者們講述了他們?nèi)绾未罱ǘC子、如何放羊、殺馬、嫂子如何泡茶等等生活的細節(jié),這是我覺得整本書最有趣的地方。它讓我們領(lǐng)略到了草原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不同之處,同時也知道了草原生活的艱苦以及牧民們的艱辛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熱愛冬天牧場的生活。
但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作者筆下栩栩如生、描寫極為細致的大自然。作者在書中曾經(jīng)數(shù)次提到自己有個照相機,并且寫自己會不停地拍照。在書的最后還附上了自己所拍攝的照片。大部分拍的都是雪地的景色以及局麻一家和自己搭建的冬窩子。體現(xiàn)了作者對冬天的牧場、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
在描寫冬宰之后,李娟對羊的一生做了一個很經(jīng)典的注解:“你不因有罪而死,我們不因挨餓而生。"雖然她說自己不忍心看冬宰的場面,但還是想看并且鼓起勇氣去看。從宰殺前的準備工作,到宰殺時牧人的禱告,到“一匹清晨還在曠野中自在奔跑的馬兒,中午見散成堆骨肉”,“這是馬兒留給我們最后的力量,幫助我們度過長冬的力量”。這種筆觸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的尊敬和贊頌。
在《冬牧場》一書中,作者用詼諧而平實的語言將我們帶進了一個新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并向讀者們表達了自己對游牧生活的喜愛、對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對生命的贊頌。
這個世界沒有變動,人們?nèi)匀煌硕嗟牡胤綌D,沒有幾個人走在曠野里,除非自己甘愿。
冬牧場讀后感篇十五
2010年冬,女作家李娟一路跟隨哈薩克族牧民居麻一家親身體驗游牧民族的冬牧轉(zhuǎn)場、冬季放牧生活,并以35篇散文真實地紀錄下了3個多月在轉(zhuǎn)場和荒漠深處牧場上生活的點點滴滴,結(jié)集而成《冬牧場》。本書沒有嚴格的行文構(gòu)思,沒有新奇入勝的故事,也沒有風起云涌的歷史畫卷,作者本真地描寫牧民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甚至顯得瑣碎繁冗,但透視性地展現(xiàn)了牧民的生存境遇。
作家對這些易被忘卻,易被忽視的凍土、冷點和微弱群體投射了人文關(guān)懷和飽滿熱情,將這些大地最隱秘微小的褶皺,這每一處最狹小脆弱的棲身之地中沉默無聲的青春、愛情、生命和希望呈現(xiàn)給了大眾,讓我們看到各異的社會、生活,領(lǐng)略到多彩的生態(tài)和頑強的生命力量,是值得贊許和夸耀的,這可能也源自“非虛構(gòu)寫作計劃”的初衷。頭戴鋼盔走天涯,四海為家的物探人與牧民何其的相似,看到書友們中講述的工地“小搬家”故事,五味雜陳,同路人之感尤盛,希望能有更多像李娟一樣的作家,去深入,去挖掘,去展現(xiàn)物探行業(yè)有骨有肉、有笑有淚、有血有汗的生活,為物探人而寫、而歌、而呼,或許我們都有去作“李娟”的潛在機會,更需要有“李娟”的責任感和情懷。
千百年來,游牧民族靠放牧為生,逐水草而居的社會形態(tài)逐步造就了草原文明,放牧轉(zhuǎn)場也成為草原文明的文化遺產(chǎn)。如果沒有轉(zhuǎn)場,草原文明不會像今天一樣形態(tài)化,地球上養(yǎng)育人類的草原等不到農(nóng)耕和城市文明的來臨。游牧民族依賴于自然,受制于自然,想存活于天地之間,就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停更換牧場,寒暑更替,南遷北返。轉(zhuǎn)場是牧人生存的必然,也是游牧民族繁盛的必須。
沒有一塊土地永遠地鮮花長開、水草常豐。萬千生靈,莫不存于自然,囿于自然。北雁南飛、鮭魚回巡莫不是為生命存續(xù),不得不轉(zhuǎn)戰(zhàn)、遷徙。循此理,人生轉(zhuǎn)場也不可避免,常言說,樹挪死,人挪活,無不是這個道理。面對人生轉(zhuǎn)場,有驚慌,存恐懼,是無奈被動,還是主動豪邁?人之常情,均可理解。
轉(zhuǎn)場是尋求一種嶄新鮮綠的出路,牛羊已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只要我們明白:人生轉(zhuǎn)場不是等死或瞎折騰,而是為了存活、更好生活的本質(zhì)。我們將會坦然、淡然。因而,需要轉(zhuǎn)場的時候,萬萬不能自以為是,自我圈禁,自我封閉,一條路走到天黑,這時的守始如終并不值得擊節(jié)贊嘆,實為不可取的愚鈍、固執(zhí)。態(tài)度決定結(jié)果,如視轉(zhuǎn)場為機遇,主動出擊,理性思考,則轉(zhuǎn)場是生命之積極,是超越,是充滿自信,是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否則,怕轉(zhuǎn)場,充滿恐懼,就會喪失創(chuàng)造新生的勇氣,只能是無所作為,坐等衰亡。究其本質(zhì),轉(zhuǎn)場與堅守并不相悖。相反,轉(zhuǎn)場就是在堅守一種生命的規(guī)律,進取的規(guī)律。在轉(zhuǎn)場中,獲取生命更多的希冀和新的支撐力量。
當然,放牧轉(zhuǎn)場對牧民來說是艱辛的、痛苦的經(jīng)歷,特別是冬季轉(zhuǎn)場,寒冷令人痛苦不堪,甚至是生命極限的挑戰(zhàn)。但寒冷卻理所應(yīng)當,因為,寒冬孕育春暖。在人生轉(zhuǎn)場中,我們要有應(yīng)變而生的勇氣,逐光而行的堅持,也要有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萬千得失,不過一段燭光消逝的淡然,我們終會熬過寒冬,面朝大海,迎來春暖花開,我們也將因?qū)さ昧松钕M硎苄腋:涂鞓贰?BR>
冬牧場讀后感篇一
xx年的暑假,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是關(guān)于“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兒童生態(tài)道德教育”的書,讀《天鵝牧場》有感。這本書的作者是自然之子——格日勒其木格·黑鶴寫的。這本書共收入了黑鶴7部中短篇小說,是他中短篇的精粹之作。這本書的名字叫:《天鵝牧場》,在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第一篇故事——《滑雪場的雪橇犬》中的一句話:“它已經(jīng)跑過來了,無論我是否愿意,顯然它都要發(fā)泄自己久別重逢時應(yīng)有的激情。
”這句話深深的吸引著我。因為,這是一只名叫“哈克”的忠厚的雪橇犬。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哈克是一只被拋棄的狗,它的主人拋棄了自己,可哈克卻沒有去忘記主人、恨主人,而是把主人銘記在心??晒诉@么做是為了什么呢?為了報答主人對它的養(yǎng)育之恩,也為了有一天能見到主人,與主人重逢。正如文中所說“它已經(jīng)跑過來了,無論我是否愿意,顯然它都要發(fā)泄自己久別重逢時應(yīng)有的'激情?!?BR> 哈克見到一位和自己主人相像的人——作者,便不顧一切沖上去與“主人”重逢。這說明了哈克與主人多年沒有在一起啊,也表現(xiàn)出哈克是多么的期盼與主人見一面??!在哈克沖上來的那一瞬間,作者表現(xiàn)的非常自然,并沒有想這只狗想要干什么。這里說明了作者養(yǎng)過狗,對犬類很了解。從中也表現(xiàn)出作者親近與大自然,熱愛動物。在《天鵝牧場》中,你可以了解到一些知識:東北著名的四不像,喜歡睡床的熊……一切答案都在《天鵝牧場》!
冬牧場讀后感篇二
提到牧場這個詞,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藍藍的天,碧綠的草,潔白的羊群,旁邊的牧人騎在馬上悠閑自得。晚上回到蒙古包中,點起篝火,喝著馬奶酒,拉起馬頭琴,跳起蒙古舞……一副多么溫馨的畫面啊。
《冬牧場》卻給我們描述了另一幅震撼的畫面,該書描寫了一群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的冬牧場生活。在冬牧場中更多的詞匯是:
長途遷徙:牧場分春牧場、夏牧場和冬牧場。隨著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每次都要大遷徙,每次搬家的路程少則三四天,多則十幾天。每年都要進行十幾次或幾十次的轉(zhuǎn)場。
缺水:沙漠里,雪是唯一的水源。但不是天天都下雪,而且雪后往往是一場風,雪不知吹到哪里去了。人們每天要走上幾公里外去找雪背雪,然后把雪化開當作飲用水用于燒茶煮飯。
寒冷:生活在冬牧場中的人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冰箱中,正午的最高氣溫零下三度,半夜的最低氣溫零下四十二度。牧歸時,人的眼睫毛和眉毛結(jié)滿粗重的冰霜。羊背蓋滿大雪,馬渾身披滿白霜,嘴角拖著長長的冰凌。
生活艱辛:羊是牧人的財富,羊是一天都不能餓著的。所以每天都要出去放羊,放羊時牧人要在外面凍一天而且還沒有飯吃。
單調(diào)枯燥寂寞:牧場廣闊而單獨,黃沙漫漫,白雪斑駁。萬里的牧場只有兩家人,生活艱難且封閉,日子寂寞單調(diào),每天的生活就是放羊,趕牛,背雪,清理羊糞,烤馕,繡花氈。
與世隔絕:冬窩子離最近的縣城三百多公里,離最近的公路一百多公里。交通不便可想而知。沒有手機信號。電話只有在晚上才有很弱的信號。難以收到電視信號。
病痛:牧民一年到頭吃不了多少蔬菜和水果,常年缺乏維生素。寒冷使得周身都患上了關(guān)節(jié)炎,把止疼片當飯吃。常常半夜疼醒起來吃藥。
《冬牧場》中有句話:我們哈薩克人受的苦還少嗎?當時看這句話時,沒有太明白。后來讀完《冬牧場》之后,離交作業(yè)還有些時間,我于是拜讀了李娟的另外幾部作品:《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羊道—春牧場》、《養(yǎng)道—前山夏牧場》、《養(yǎng)道—深山夏牧場》。在這些書中了解到,原來牧民的生活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艱苦。
在春牧場中,天氣變幻無定。幾分鐘前老天還是風和日麗,在沒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馬上可能就是大雨、沙塵暴或者寒流。在一次轉(zhuǎn)場的途中,我們遇到了傾盆大雨。不管你穿得多厚,都給澆個濕透。走一會就要把手套和衣服擰一擰水。下馬時整條腿都僵了。到了目的地根本顧不上換身上的濕衣服,先要卸掉駱駝身上的物資搭氈房、燒火……在下一次轉(zhuǎn)場之前,作者特意進城買了幾件寬大結(jié)實的雨衣送給大家。但對于李娟的好心,大家都拒絕了。我猛然想起冬牧場中的那句話,“如果不能忍受艱苦的勞動,會讓人看不起的”
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人不堅強,心不堅強如何生存下去?面對辛苦、疼痛、饑餓、寒冷、疲憊等種種生存的痛苦,不能繞過,只能堅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如果只是怨天尤人,是被人民鄙視的。能夠在如此苦難的環(huán)境下,堅強而且體面地生存下去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據(jù)說這是全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游牧民族,他們沉寂在世界上最遙遠的角落,櫛風沐雨,順天應(yīng)地,逐水草而居。從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綿延千里的跋涉,他們堅韌、淳樸、熱情、勤勞、好客、自尊、自信、愛美。
春天,阿爾泰山的積雪從南向北漸次融化,牧人們便追逐這融化的進程,追逐著水的痕跡,從干涸的荒原趕往濕潤的深山。秋天,大雪又從北往南一路鋪灑,牧人們被大雪驅(qū)趕著一路南下,從雪厚之處去往南方的戈壁沙漠地帶的雪薄之處。在那里,羊群能夠用蹄子扒開積雪,啃食被掩埋的枯草殘根。在這條漫長寂靜的南來北往之路上,能有多少真正的水草豐美之地呢?更多的是冬天,更多的是荒漠,更多的是忍耐和堅持。
寒冷的日子總是意味著寒冷正在過去。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靂,不是莫名天災,不是不知盡頭的黑暗。它是這個行星的命運,是萬物已然接受的規(guī)則。一切總會過去。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為生活得有希望。
冬牧場讀后感篇三
休假時,利用空閑時間讀完了幾本書,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當屬李娟的《冬牧場》,這是李娟第一部長篇紀實散文,她以飽含深情又不失節(jié)制的文字,呈現(xiàn)出阿爾泰最后的“荒野主人”在冬季轉(zhuǎn)場時的獨特生存景觀。
該散文集講述了李娟跟隨新疆哈薩克斯坦牧民居麻一家深入冬牧場生活的經(jīng)歷。在荒野中,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類,冬窩子是唯一躲風避寒的地方。李娟所在的家深陷大地兩米深,面積不到二十平米,里面集臥房、廚房、客廳所有功能于一體。主人依靠勤勞的雙手,把這個溫暖的小窩打造得干凈、整潔,加上自創(chuàng)的獨特的民族刺繡裝飾,簡直可以稱得上賞心悅目了。在我看到后面作者附上的冬窩子照片時,深刻感受到身處一片荒野的生活環(huán)境中,作者與主人一家積極、樂觀、向上而生的生活態(tài)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讓我的內(nèi)心在震撼中,久久不能平靜。
讀著作者描繪的在冬牧場的生活場景及生活細節(jié),我時常會心一笑。惡劣的天氣和物質(zhì)的匱乏對冬窩子的人們并沒有太大影響,他們的生活總是充滿著歡樂、幽默、學習與分享,每個人都努力地參加勞動,盡力地維護整個牧場的正常運轉(zhuǎn),一切看似忙碌、充實近乎超能力的勞作,其實都是為了美好的`生活,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是希望之源!
冬牧場讀后感篇四
這只叫做哈克的狗等到了最后,但是仍然沒有等到他的主人”。這句話出自天鵝牧撤的一篇關(guān)于雪橇犬的故事。
讀完這篇文章時,我的眼淚已經(jīng)在眼眶里打轉(zhuǎn)。這篇文章不禁讓我想到了我曾經(jīng)看過的一部電影——《忠犬小八》。一個教授喂養(yǎng)了一只流浪狗,并將它取名為小八,每天小八都會陪教授從家里走到車站,還經(jīng)常在傍晚的時候到車站去迎接主人下班。后來教授因病去世,然而小八卻依然每天到車站去等候主人的歸來……等了10個春秋,等到主人的兒女們都長大成人了也沒等到主人。這只秋田犬的壽命也到了盡頭,就這樣靜靜地死在了車站。這是一個發(fā)生在日本的東京大學教授上野英三郎身上的真實故事。
這些故事都在啟示著人類,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是有感情的!它們的感情甚至比人類更真實、更細膩。人類卻一直忽視他們的情感世界,我們經(jīng)常在網(wǎng)絡(luò)上看到人們虐狗虐貓的新聞報道,也許在這些人的眼里,動物只是他們發(fā)泄情緒的工具,他們并不知道以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人類的朋友——動物,真希望這些人都能有機會讀到這本《天鵝牧場》,都能象本書的作者黑鶴一樣溫柔而小心翼翼地守護我們共同的朋友——動物。我想到那個時候,這個世界一定會因我們與動物的和諧相處而變得更加美好!
天鵝牧撤是格日勒其木格。黑鶴寫得一部文集?!痘﹫龅难┣寥氛f的是作者在天鵝牧場巧遇一頭叫哈克的雄性雪橇犬的故事。
哈克是一頭很漂亮的雪橇犬,骨骼高大、兩耳直豎,有著一身銀色的長毛和狼一樣冷峻的眼神。
哈克是被主人遺棄在滑雪場的,一年來哈克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主人,作者就是這樣被哈克誤認為是主人而和這只雪橇犬初次相識的。
在和哈克的相處過程中,作者深深的感覺到這只雪橇犬的友好溫順和勇敢堅毅,有時候他簡直就是一個彬彬有禮的君子。
在滑雪場,作者認識了哈克的一群少年朋友,他們和哈克一樣也是很勇敢很有忠義之風骨。看到作者描述的哈克,我對雪橇犬很感興趣,真的想可以也養(yǎng)一頭這樣的好犬。
可惜這只可愛的哈克在一次意外中被一個小女孩撞成重傷,雖然少年們和作者想盡辦法的救治,還是沒有能夠挽留住他的生命,哈克死了。
作者和少年們把哈克埋葬在高高的山坡上的一顆大樹下,可以遠遠的看見滑雪場的大門。
唉,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哈克的主人忍心丟下他的呢?不知道哈克的主人是否可以看見作者寫的這篇文章,我想如果看見他一定會后悔的、一定會去看望祭奠他的哈克的。
冬牧場讀后感篇五
“干凈”,是我讀完這本書第一個想到的詞。整本書都太干凈了,仿佛眼前真的茫茫而白,大雪掩埋了遠方。羊啊,牛啊,和人啊,生活在一起,如此和諧純粹。李娟并不會刻意去擦拭,在她眼中,她心中的那片土地便真的是這般干凈。讀李娟的書,我想是需要沉淀的,包括你翻開書頁時那一片刻的沉淀。
無論你到過阿勒泰與否,她想帶你見的遠不止眼前的蒼茫景象。土地是有人情味的,即使天寒地凍,周遭的雪覆蓋了所有去路,住宅里騰起的溫熱奶香和嘮著的家長里短,都在溫暖著那片土地,因為人,土地從不曾被放棄、被冰凍。冬天的阿勒泰是,他們聽不懂漢語卻聽得出一聲“李娟”,他們攬了所有重活累活只為了給你帶來安逸的一夜,你趕著風雪去接一通遠方來電,回過頭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盼你等你。
李娟的散文世界里,沒有這個時代的焦慮,只有三樣東西:極致的人性美、自然美與生存的底色,冬牧場像一個有濃烈色彩的童話世界,剝?nèi)ッ髁恋牟糠郑涣粝麓笃幕?,那是草原人單調(diào)的生活,是一代一代人相同命運的重復,這種主題的文字,好像總易往灰暗的地方移了去,可李娟的世界,全沒有寒涼與消沉,而是飽含著令人無法忽視的向上的力量,她真正懂得如何把別人看來艱難單調(diào)的生活過得有趣,寫得有趣。
我們生活得其實有一些急躁,有時候會迫切地想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迫切地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甚至有時候讀書是這樣,閱讀成為了一種工具,忘記了閱讀的初心,忘記了我們是為什么而讀。李娟的書則能令你慢下來,讓你看到時間濃稠地流淌,讓你有時間好好看一看,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
《冬牧場》的最后寫道:“冬牧場的荒寒之氣漬透了這半年來的喧囂世事,每當心氣浮躁的時候,總算還有磐石鎮(zhèn)放胸間,總算不至迷惘。為此我深深地感激?!薄@也是我想對李娟說的話!
冬牧場讀后感篇六
我這幾天一直在看《天鵝牧場》這本動物文學的短篇小說合集,其中,第一篇故事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是一個冬天里的滑雪場發(fā)生的事情。
那是一只毛色漂亮,陽光下可以看出是銀色的毛的雪橇犬。它總是在滑雪場門口,全神貫注地看著每一輛車里的人出來又失望地繼續(xù)尋找自己的主人。我看到這里挺心疼那只雪橇犬的,它被自己主人拋棄了還在這里等待著再次回到這里。
主人公下車時便被這只雪橇犬撲了上來,當雪橇犬看清了他的模樣后,又帶著失望的眼神和疏離的.眼神看著他,過了一會兒它便帶著失望的身影孤獨地離開了。
直到雪橇犬的名字原來是叫“哈克”時,它與主人公越來越熟悉。有一天,滑雪場不準哈克在這里呆著了。主人公打算帶著哈克一起離開,畢竟主人公了解到了哈克的故事后一直很在意它,哈克好像明白了自己會帶走它一樣。靜靜的在門口等著,因為他的弟弟還沒開車來接他所以他便去滑雪,可是,回來時發(fā)現(xiàn)一個小女孩因為控制不好而撞上了哈克。哈克因為沒有及時救治當場死亡,主人公把哈克埋在了滑雪場的一棵白樺樹下用記號刻著。故事在這里告落,我記得最深的是“哈克死了,它最后還是沒有再看到主人一眼?!?BR> 哈克的忠誠感動了我,它直到死都沒有再見到自己的。也許,對于人來說哈克只是一直被人拋棄無用的雪橇犬??蓪τ诠藖碚f他愿意一直等,等到主人來的那天。給他一個最熱情的擁抱。
冬牧場讀后感篇七
燥熱難耐的夏天,坐在房間里,我始終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寫題,偶然一瞥,我看到了書架上的《冬牧場》。便抽下來開始閱讀,想用凜冬的寒意驅(qū)散一絲盛夏的酷熱、讓心沉下來。
其實這本書的內(nèi)容很簡單,主要記錄了作者李娟隨牧民居麻一家來到冬牧場放牧的生活,所有的故事都發(fā)生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作者逼真地還原了那個冬天的所有寒冷但寒冷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寒冷的反面。那就是人類在這種巨大寒冷中,在無際的荒野和漫長的冬天中,用雙手撐開的一小團溫暖與安字,雖然微弱,卻足夠與之抗衡。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中既充滿希望又感到迷惘,并且這兩種情感誰也無法說服誰。
首先是希望。即使是在極端貧窮,幾乎與世隔絕的情況下,牧民依然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對美充滿了追求,你能感受到他們的生命正在野蠻而旺盛地生長,一刻不停,生生不息。如故事中居麻的小女兒加瑪,一直戴著一對廉價又粗糙的紅色假水鉆的耳壞,其實如果是身處大都市,這樣的耳環(huán)一定會讓人覺得俗不可耐,可是在荒野中,它們的紅色和它們的亮閃閃簡直如月另外的太陽和月亮那樣光華動人。還有許多年邁的、辛勞一生的哈薩克婦人,她來們枯老而扭曲的雙手上戴滿碩大耀眼的寶石戒指。這些夸強的飾物令她們黯淡的生命充滿尊嚴,閃耀著她們樸素一生里全部的榮耀與傲慢—在廣袤無垠的荒野中,單調(diào)、空曠、沉寂、艱辛,再微小的裝飾物出現(xiàn)在這里,都忍不住用心濃烈,大放光彩。
又如文中一件看來微不足道的事,居麻的小女兒加瑪在回烏河之畔前特地去背了兩袋雪用來洗頭,但其實當時旱情嚴重,水非常珍貴,并且烏河之畔水源充沛,因此加瑪執(zhí)意洗頭的行為為作者所不解,她覺得這是虛榮的,可是后來作者有了新的想法,生活本來就夠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應(yīng)付那就是“破罐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嚴這個東西。而"尊嚴“須得從最小的細節(jié)上去呵護。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機和兩三名客面前體現(xiàn)短短幾個小時的清潔和體面,也是馬虎不得的??赐赀@段話,我感觸良多,是啊,再粗礪的生命也有其精致之處,缺乏生命的地方,恰是生命最熱烈的地方。在粗獷沉寂的荒野里,美的畫面不僅給人以慰藉,還平添了歡樂和希望。
另一種與之對立的感受是迷惘。長達半年的冬季以及土地的貧瘠使哈薩克人的祖先不得不選擇了“游牧"這種艱辛動蕩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年復一年恪守自然的規(guī)律在大地上穿梭。從阿爾泰深山一直到天山北部的開闊地帶,牧人們每每年遷徙距離逾千里。在冬牧場安定下來后,生活也并沒有輕松多少,凌晨三四點起床做準備,天亮出發(fā)去荒漠深處放羊,一直到天黑才能在小山丘上運運看到他們回來的渺小身影。漫長的一天里,荒涼沉寂的大地上,沒有人煙,沒有陪伴,只有覓食的羊群和耳邊不時傳來的風聲。放羊歸來后若能在地窩子里喝上一杯熱奶茶,便是極好的了。牧人的生活是平實的,艱辛的。甚至有時候是殘忍的。
但誰又有資格說都市里的生活不是令人無法忍受的呢?仔細想想,誰都沒有資格去憐憫哈薩克牧民,誰都沒有資格瞧不起他們的生活方式,就像書中所寫,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卻理所當然,寒冷可以忍受,可是其實在這世上并不存在無法忍受的生活。漂泊不定的,只有無盡的欲望和不安的心。
正如李娟所說的,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生,可牧人的一生呢?或許就在那一次次的出發(fā)和告別中,在綿延千里的大地上深淺不一的腳印里。他們的夢與希望,全部滲透在每片雪花掉落的枯草上。那么細小微弱,卻又堅硬沉重,如同放在奶茶中久久泡不開的馕。
冬牧場讀后感篇八
《冬牧場》是李娟第一部長篇紀實散文,2010年她跟隨熟識的牧民居麻一家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度過了近四個月的荒野生活。在書的后記里她提到本書的起因是因為參與了《人民文學》的非虛構(gòu)寫作計劃,也提到隨著牧民定居工程的推進,曾經(jīng)順應(yīng)天時、自律謹慎的游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亡。或許不久的將來,這塊古老、貧瘠而又廣闊的牧場也將會被拋棄。
阿勒泰應(yīng)該記得李娟,冬窩子也記得她。她把風雪捏在手里攥成了故事,但在觀察這一切時又坦誠得想個孩子。她的字句像是風吹過的沙地,有種干凈粗糙而又真實的質(zhì)地。她寫新疆牧民就是誠實地與牧民一同生活、放羊、受凍,就是被戈壁灘上的風吹黑皮膚,誠實得讓人感動。
阿勒泰之于李娟就像史鐵生之于地壇。不同的是李娟在《冬牧場》里找到了一種生活和文學更加融為一體的方式,因為長時間身處阿勒泰的冬季牧場,在嚴苛的生活環(huán)境中她主觀上已經(jīng)把文學和生活的邊界模糊化,書中所述就是生活的全部,我們所見就是荒野上風雪的聲音、牛羊歸圈的聲音、煮奶茶的聲音,就是這各種聲音雜糅后的回響。這種回響帶著生命沉重的呼吸、不應(yīng)被任何華麗過分修飾的辭藻遮蓋。
書中對牧民艱苦生活的描寫讓人印象深刻,牧民早上趕著羊群出發(fā),在沙漠里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才趕回來。最冷的時候離家還有百十米時像是走不動了一樣,下了馬就地躺倒,再慢慢坐起來,抬起腿碰一碰麻木的雙腳。羊糞塊壘成的地窩子也是后來才有的,以前的哈薩克牧民的冬天就住氈房,那里四面八方都是冬天。貧困的小孩沒有衣褲,裹一張羊皮過冬。上了年紀的牧民因為關(guān)節(jié)炎不能安眠,夜里不時起來吃阿司匹林、卷莫合煙,即使在睡夢中也會因為病痛無意識地呻吟。
路過的牧民曾對李娟說:“你覺得我們哈薩克受的罪還不夠嗎?”雖然如此艱辛,人民依然堅忍又快樂地生活,或者說唯有這樣堅忍又快樂地生活才能抵御這樣的艱辛,才能度過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寒冬?,F(xiàn)代生活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古老的游牧民族,戈壁的地窩子里有了太陽能電視,年輕人抱著手機不放,孩子們想著繼續(xù)學習以后去城里生活,到房子里干活。
自然是否能夠補充人類取得的進展?是否完成了人類半途而廢或苦苦堅持的工作?當看到牧民隨著季節(jié)流轉(zhuǎn)、作家隨著時代流轉(zhuǎn),在塵土里成為卑微而偉大的存在,自然應(yīng)該是得意的。李娟孤獨地在戈壁上尋找寫作答案,讀者孤獨地在她的敘述里尋找人生答案,尋找一個寄托來分享情感,實現(xiàn)完成自我認知的夢想。
“像往常一樣”這是多么幸福的事,希望這片牧場上的一切在今后的時日里能夠一直“像往常一樣”,流動不息。
冬牧場讀后感篇九
茫茫的原野上,雪像羊毛被似的,把大地捂得嚴嚴實實的。在這寒冷的大地上,有無數(shù)的牛、羊、馬,以及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
李娟跟隨一家哈薩克牧民去了冬牧場?!抖翀觥分v的是她以自述的方式,在冬牧場度過一段荒野生活。
李娟的文字很平實,不愧為文壇清新之風。一開頭,李娟就說明了自己不是那種嚴謹,舉止優(yōu)雅的作家?!拔艺林闲?,沿著水渠大呼小叫的跑,邊跑邊回揮棍子?!备杏X一點也不像個作家。
在沙漠中即使是很廉價的東西也是寶貴的,在荒野中,加瑪帶著的一對土里土氣又廉價的耳環(huán)在荒野的映襯下顯得光彩動人。
還一個最重要的東西————水。一望無際的沙漠,沙漠里哪來的水呢,只能把地上的雪融化以后用,而且還是要把地上的雪渣一點一點收集起來,而雪水是有點,或者說非常臟,融化以后還要沉淀好幾遍,而沉淀后的水也看不下去,但這就是他們的生活用水,而煮一下就成了飲用水了。
在冬牧場中最重要的角色莫過于牲蓄們了。人們對牲蓄們也是十分關(guān)心。關(guān)愛的在李娟的筆下,由許多動物,但她都以仿佛跟一個和一個人說話的口吻寫他們。有因為生病而住進住院部地窩子的少先隊員,小羊。天天被居麻打的嗷嗷亂叫的梅花貓,能吃好喝好假裝努力守護地窩子的熊貓狗剛生完小狗就被人抱走了,連叫都不叫。還有到處亂跑找吃的駱駝。。。這些動物陪伴牧民們度過一個又一個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天。
在李娟他們的冬窩子里有一臺電視機。這玩意兒在荒野上得有多稀罕??!雖然信號十分不好,充一次電需要很久,而看不了多久,又得充電。但是有了一個電視,她們就很滿足了,他們能接受到外面世界的信息了,他們?yōu)榱丝措娨?,晚上也不點燈,大家在黑暗中一起注視著電視屏幕。
在書中有一句話出自李娟之口?!耙驗閺男∩顒邮帲鸥潙賹庫o與一成不變,因為歷經(jīng)暴力才更愿意描述平安與溫柔,因為悲傷才敏感與喜悅”正如李娟所言,在荒野中并非沒有痛苦,只是將目光轉(zhuǎn)向了快樂。在平凡的生活中寫出不一樣的瞬間。
冬牧場讀后感篇十
第一次接觸《冬牧場》這本書是我高三時在學校的閱覽室翻看《課堂內(nèi)外》時發(fā)現(xiàn)的,那雜志節(jié)選了幾段此書的內(nèi)容。其中一段我印象很是深刻,《冬牧場》的作者把三遍洗衣服的混濁程度比喻成家常調(diào)料,她說衣服洗的第一遍是大醬色,第二遍是老抽色,第三遍是醬油色。我當時看到這一段就覺得這比喻得也太巧妙了吧,忍不住為之叫好。于是我毫不猶豫的下單了這本書。
這本書有兩版,第一版的封面為冷色調(diào)茫茫大雪中伴有生靈的漫畫景,而第二版則為暖色調(diào)雪景的實景。李娟的書,正如她名字一般,給人以一種涓涓細流,細水長流之感,書的內(nèi)容會慢慢的就流進了你的心里。
李娟為了向我們呈現(xiàn)哈薩克民族放牧轉(zhuǎn)場時最真實的景象,她跟隨一家哈薩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牧場,沙漠,度過了一段艱辛迥異的荒野生活。他們一起趕著牛,羊,馬群和駱駝在沙漠中走了四五天,在草原上住由經(jīng)驗豐富的牧民挖出來的冬窩子,吃的是奶疙瘩,喝的是大自然的雪水。李娟前幾天的吃穿住行很是艱難啊,雖然后面也沒好到那里去。但是李娟沒有抱怨,她用她溫柔細膩的文筆記錄下了這一切。她把奶疙瘩的硬說成是陳年奶酪,硬的不近人情,轉(zhuǎn)悲為歡。
這本書里的每個人,每只動物的形象都活靈活現(xiàn),居麻大哥的破口大罵和責任心,嫂子的勤勞善良,加瑪?shù)那纹勖溃€有鄰居家牙牙學語的小嬰兒和一只聽話的小狗,在荒無人煙的冬牧場只有這兩家人挨在一起,大家相互串門,誰家做美食都會相邀共享,逗逗小嬰兒,看看因太陽能電量不足所以只能看一會的電視。
荒蕪的原野,屈指可數(shù)的娛樂活動讓雪地里的生活很是乏味。但這樣的情況下,一點點小快樂都會被無限的放大,比如采到一袋干凈沒有泥沙的雪啦,再比如夜晚起夜抬頭一望,滿眼星河。冬窩子有人來拜訪時,那快樂簡直直接加倍,每個人都會開心的像過年一樣,因為大多數(shù)時候的冬窩子是平靜而有序的。
我最敬佩李娟的一點就是她能從很小很細微的事情中發(fā)掘出很多有趣有智慧的東西,好比如她在書里所這樣形容哈薩克婦人飾品“她們枯老而扭曲的雙手上戴滿碩大耀眼的寶石戒指,這些夸張的飾物令她們黯淡的生命充滿尊嚴,閃耀著他們樸素的一生里全部的榮耀與傲慢”這段話給了我一種茫茫大漠中出現(xiàn)一點綠的生機感和一種對生活的儀式感、一種對生命的敬畏感。
合上這本書時,感覺整個人都剛從書里描寫的場景抽離出來,仿佛剛把羊群趕回羊圈,仿佛剛吃完酥油茶,仿佛剛撿完最重要的燃料――羊糞。實不相瞞,當時看完這本書,我真想直接就買票沖進阿勒泰沖進冬牧場去看看這個靜謐而美好的地方。
讀李娟的書是一種無上的享受,本為消磨時光而來,卻無意間真正消磨了時光。李娟把散文寫出了詩,卻又不像詩那樣一本正經(jīng)。愿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冬牧場,可娛樂,可休憩,可抬頭一望,滿眼星河。
冬牧場讀后感篇十一
“我說:‘家里不是有狗了嗎?’他說?!l知道能活多久?’居麻給梅花貓吃肉時,嫂子反對:‘豁切!’嫂子給貓吃肉時,加瑪反對:‘行啦行啦!’加瑪給貓吃肉時,我反對:‘它已經(jīng)吃了不少了!’我給貓吃肉時,居麻反對:‘它吃得比你還多!’總之一家人就這樣互相寵溺著它?!?BR> 每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總會想起七歲時,我在一個電話亭旁看到一個大哥哥,他背著一個書包,你做夢也不會想到那里面究竟有什么?那里面有貓,不是一只貓,也不是普通的貓,而是兩只全身金黃,剛生下來沒幾天的小奶貓!
怎么才能說出《冬牧場》的有趣之處呢?如果說《雪域豹影》是一幅漫天大雪與一座山的水彩畫;《紅豺》是一幅青青草原地上一只兔子與一只鹿地相遇,那么《冬牧場》則是一個人與一群馬、一群牛、一群駱駝的合影。
在李娟筆下,如此凜冽的環(huán)境都能有著如此快樂的氣氛。
可是,這并不意味著你是一個遠離快樂的人。
是的,寒冷的冬天雖然已經(jīng)過去,但是它依舊在我的心中,告訴我沒有風雨地吹打就不會存活。
“每當我獨自走在暮色四合的荒野里,看著輕飄飄的月越來越堅硬,成為銀白鋒利的月亮”。
冬牧場讀后感篇十二
慢慢悠悠,夏牧場一直看到了冬牧場,這一本終于還是看到了李娟表現(xiàn)出對自己作為外人的無能為力和無所適從,正因此讀下來才覺得孤寂。
這一次李娟沒有繼續(xù)和扎克拜媽媽一家,原因使人啼笑皆非,李娟和斯馬胡里是一對的謠言不脛而走,自然是要避嫌的了。李娟跟居麻一家進入冬窩子,沒有料到的是居麻和嫂子居然是能夠?qū)郾磉_出來的人,那么溫馨浪漫,老夫老妻竟也會抱著彼此,吧唧親一口,這么外放的愛,我好向往。
李娟每天似乎沒有在夏牧場那么忙碌了,只是更加古老地放羊喝茶做家務(wù),時不時看電視學哈語。但這時嚴酷的環(huán)境本就令人難受,也就難做更多事情了。在遙遠的冬牧場,孤獨的牧羊人放羊面對一片白茫茫遼闊的大地,羊簌簌吃草,人只能聽著手機播放的音樂抑或是唱幾首歌消遣。似乎有點開始理解為什么山歌存在了,當人面臨無垠無限時,為了證明甚至確認自己的存在,驅(qū)趕內(nèi)心的恐懼,一支高昂激蕩人心的山歌響徹空氣中,緊緊攥住一絲慰藉。
最好笑的一章是大家喜歡聚集在居麻家一起看電視,電視信號奇差無比,雪花和模糊也阻擋不了大家的熱情,牧民們看到不用心的導演安排馬兒腿受傷,另一匹來救主角的情節(jié)時用了同一匹馬,牧民們竟然都認出來了,太好笑了,我都想說一句豁切。我其實看到這一本我才驚覺,其實這生活也不過是十年前,十年前我小學六年級,當時家里用的也是厚厚的電視,手機播放長視頻也得連上電腦下載下來,我才意識到這十年科技發(fā)展太快了,回憶起以前用的電子產(chǎn)品居然會有隔了一世紀的時間錯覺。我現(xiàn)在好想知道牧民是否依舊轉(zhuǎn)場,科技的發(fā)展是否給他們帶去些許便利。我事實上和李娟有些惋惜這樣古老的生活方式消散,但這生活太艱苦了,哪能這么自私呢。
我老莫名覺得李娟的樂觀堅強下埋著很深的憂郁,正因為如此她疼惜所有生命,折騰著把小熊貓狗帶回家,她說在冬天經(jīng)歷的苦難要加倍補償它。但對牧民呢,好似還有許許多多個這樣的寂寞的日子,好似電視的雪花滋滋地逐漸占據(jù)一生。在這樣苦難的日子磨耗下,牧民的樣貌都普遍顯老,也都因為營養(yǎng)問題多病多痛。五十歲左右的居麻居然會感嘆自己和嫂子六七年后是否還活著,苦難下誰覺得自己能長命百歲,或許是誰又愿意長命百歲長久受難呢?又扯遠了,其實我是想說李娟少有的在大年三十顯示出來的些許愁緒。
她意識到自己在走馬觀花,那幾個月她參與了冬牧場的轉(zhuǎn)場,但只是參與了,生活又不是比賽,參與了一小個生活刻度又算什么呢。我身為讀者我想為她辯解。借助她的作品更多人了解牧民的`轉(zhuǎn)場生活,不必借實體的茍延殘喘,而是借助文字的記載,這樣的生活方式會更為人所知;并且牧民的生活現(xiàn)狀會受到關(guān)注,也會對他們的生活有所改善。
大年三十,居麻不斷切歌為了找首漢語歌播放,算是給李娟恭賀新年。我有點悲觀地認為,這些哈薩克人其實沒有把李娟看作他們中的一份子,他們或多或少有些疏離,李娟好孤單。一個漢族人跌跌撞撞一樣闖進哈薩克牧民里,大家都知道裁縫女兒,都知道李娟家開小賣部,但僅此而已沒有深入了解。而李娟則不止于此,她希望走入哈薩克牧民里,她想要了解他們依存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并且紀錄保存下來。她明白,孩子們接受義務(wù)教育后了解世界并不止草原不止牛羊,孩子知道轉(zhuǎn)場生活的艱苦,隨著青年普遍接受教育走出草原,這樣的生活總會消失。她有種無力感。
但那些虔誠那些信仰都會作為一種力量存在于哈薩克民族精神里,那些堅強不屈都會在歲月長河里延展。了解到這一點,那些轉(zhuǎn)場的生活方式的消亡并不代表民族精神的消散,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對這個古老生活方式的消失確實沒什么可感到難過的。
綿長的冬牧場經(jīng)歷隨著顛簸的車途的結(jié)束拋諸腦后,恍惚間自家的黃房子赫然在面前,一切都匆忙草率地結(jié)束了。看到后記我也有些落寞,牧場轉(zhuǎn)場生活對我來說也算結(jié)束了。還能從哪了解他們的生活現(xiàn)狀呢?沒有了,我和這些人都斷了聯(lián)系,那么迅速那么令我愕然。那就五顆星來祝書里的所有生命都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度過余生吧。
冬牧場讀后感篇十三
然而這個故事里木有喀納斯的顏色、木有喀納斯的湖怪,木有成片的白樺林讓你去感受禾木村的原始,哦,對了,他們在赴冬窩子的行李中有帶著樺樹皮,用來引火。
新疆的美景讓人流連,但恐怕大多數(shù)人的記憶是夏秋的色彩,而慢漫冬季長達半年(十月底十一月初下雪,山區(qū)更早,二三月才會開始化雪,山頂上常年會有積雪)。放牧,一種原始的生態(tài)鏈生活,逐水草而居,帶上你的牛羊,趕上你的駱駝,我們一起去沙漠、去草場。趕上了春天的青翠,踏過了夏天的碧綠,奔跑在秋天的金黃,堅挺在冬季的枯黃。想象不出的艱難,可是哈薩克牧民把它作為畢生的事業(yè),繼承者、維持著。勇敢的向自然而生,那么積極、那么樂觀,有水草的地方有牛羊,有牛羊的地方有氈房,有氈房的地方有居麻和他的家。
我在新疆出生、長大,故事中的場景再熟悉不過,但是趕冬牧場住地窩子還真是第一次細致的了解到。只知道每年的春秋兩季時,沿山的公路都得減速慢行,更甚禁行,為的是這些生靈能夠順利的轉(zhuǎn)場、遷移。路上,你遇到了羊群,打喇叭都是不管用的,因為它們習以為常的聽著,更甚站在車前呆呆的望著你。你只能默默的看著、等著,等著、看著。
近些年,當?shù)卣苍诜e極響應(yīng)號召并落實安居政策,為牧民在各村鎮(zhèn)規(guī)劃定居點,幫助建造安居房,希望他們能夠安居樂業(yè),無奈這樣的生活祖祖輩輩,基因里都烙著“流浪的”印記,沒幾月,該出走的還是出走,該遷移的還是遷移,沒有辦法,工作還得慢慢做。
哈薩克族牧民,很淳樸。寬闊的臉型,純凈的眼神,尤其是孩子。
感慨,好的作品源自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李娟四個月的深入“臥底”,向我們揭開了冬窩子的神秘,讓我們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還有愛。
面對困境,哭喊與無奈是無用的,需要自己去突破,沒有房子我們找地窩子,挖挖修修,沒有水源我們有雪,沒有富裕的糧食我們就“節(jié)約”,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協(xié)作、幫助、相愛相惜絕對一點兒也不少,老祖先的生存智慧更甚光輝。
喜歡居麻一家,喜愛那片冰凍的熱土。
冬牧場讀后感篇十四
《冬牧場》用平實的語言講述了李娟在2010年到2011年的冬天跟隨一個叫做局麻的牧民一家子進入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南部的沙漠中為期三個月的游牧生活,以一名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到這種生活中去,與牧民一家子愉快地度過了三個月的游牧生活。
書中很詳細地向讀者們講述了他們?nèi)绾未罱ǘC子、如何放羊、殺馬、嫂子如何泡茶等等生活的細節(jié),這是我覺得整本書最有趣的地方。它讓我們領(lǐng)略到了草原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不同之處,同時也知道了草原生活的艱苦以及牧民們的艱辛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熱愛冬天牧場的生活。
但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作者筆下栩栩如生、描寫極為細致的大自然。作者在書中曾經(jīng)數(shù)次提到自己有個照相機,并且寫自己會不停地拍照。在書的最后還附上了自己所拍攝的照片。大部分拍的都是雪地的景色以及局麻一家和自己搭建的冬窩子。體現(xiàn)了作者對冬天的牧場、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
在描寫冬宰之后,李娟對羊的一生做了一個很經(jīng)典的注解:“你不因有罪而死,我們不因挨餓而生。"雖然她說自己不忍心看冬宰的場面,但還是想看并且鼓起勇氣去看。從宰殺前的準備工作,到宰殺時牧人的禱告,到“一匹清晨還在曠野中自在奔跑的馬兒,中午見散成堆骨肉”,“這是馬兒留給我們最后的力量,幫助我們度過長冬的力量”。這種筆觸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的尊敬和贊頌。
在《冬牧場》一書中,作者用詼諧而平實的語言將我們帶進了一個新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并向讀者們表達了自己對游牧生活的喜愛、對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對生命的贊頌。
這個世界沒有變動,人們?nèi)匀煌硕嗟牡胤綌D,沒有幾個人走在曠野里,除非自己甘愿。
冬牧場讀后感篇十五
2010年冬,女作家李娟一路跟隨哈薩克族牧民居麻一家親身體驗游牧民族的冬牧轉(zhuǎn)場、冬季放牧生活,并以35篇散文真實地紀錄下了3個多月在轉(zhuǎn)場和荒漠深處牧場上生活的點點滴滴,結(jié)集而成《冬牧場》。本書沒有嚴格的行文構(gòu)思,沒有新奇入勝的故事,也沒有風起云涌的歷史畫卷,作者本真地描寫牧民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甚至顯得瑣碎繁冗,但透視性地展現(xiàn)了牧民的生存境遇。
作家對這些易被忘卻,易被忽視的凍土、冷點和微弱群體投射了人文關(guān)懷和飽滿熱情,將這些大地最隱秘微小的褶皺,這每一處最狹小脆弱的棲身之地中沉默無聲的青春、愛情、生命和希望呈現(xiàn)給了大眾,讓我們看到各異的社會、生活,領(lǐng)略到多彩的生態(tài)和頑強的生命力量,是值得贊許和夸耀的,這可能也源自“非虛構(gòu)寫作計劃”的初衷。頭戴鋼盔走天涯,四海為家的物探人與牧民何其的相似,看到書友們中講述的工地“小搬家”故事,五味雜陳,同路人之感尤盛,希望能有更多像李娟一樣的作家,去深入,去挖掘,去展現(xiàn)物探行業(yè)有骨有肉、有笑有淚、有血有汗的生活,為物探人而寫、而歌、而呼,或許我們都有去作“李娟”的潛在機會,更需要有“李娟”的責任感和情懷。
千百年來,游牧民族靠放牧為生,逐水草而居的社會形態(tài)逐步造就了草原文明,放牧轉(zhuǎn)場也成為草原文明的文化遺產(chǎn)。如果沒有轉(zhuǎn)場,草原文明不會像今天一樣形態(tài)化,地球上養(yǎng)育人類的草原等不到農(nóng)耕和城市文明的來臨。游牧民族依賴于自然,受制于自然,想存活于天地之間,就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停更換牧場,寒暑更替,南遷北返。轉(zhuǎn)場是牧人生存的必然,也是游牧民族繁盛的必須。
沒有一塊土地永遠地鮮花長開、水草常豐。萬千生靈,莫不存于自然,囿于自然。北雁南飛、鮭魚回巡莫不是為生命存續(xù),不得不轉(zhuǎn)戰(zhàn)、遷徙。循此理,人生轉(zhuǎn)場也不可避免,常言說,樹挪死,人挪活,無不是這個道理。面對人生轉(zhuǎn)場,有驚慌,存恐懼,是無奈被動,還是主動豪邁?人之常情,均可理解。
轉(zhuǎn)場是尋求一種嶄新鮮綠的出路,牛羊已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只要我們明白:人生轉(zhuǎn)場不是等死或瞎折騰,而是為了存活、更好生活的本質(zhì)。我們將會坦然、淡然。因而,需要轉(zhuǎn)場的時候,萬萬不能自以為是,自我圈禁,自我封閉,一條路走到天黑,這時的守始如終并不值得擊節(jié)贊嘆,實為不可取的愚鈍、固執(zhí)。態(tài)度決定結(jié)果,如視轉(zhuǎn)場為機遇,主動出擊,理性思考,則轉(zhuǎn)場是生命之積極,是超越,是充滿自信,是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否則,怕轉(zhuǎn)場,充滿恐懼,就會喪失創(chuàng)造新生的勇氣,只能是無所作為,坐等衰亡。究其本質(zhì),轉(zhuǎn)場與堅守并不相悖。相反,轉(zhuǎn)場就是在堅守一種生命的規(guī)律,進取的規(guī)律。在轉(zhuǎn)場中,獲取生命更多的希冀和新的支撐力量。
當然,放牧轉(zhuǎn)場對牧民來說是艱辛的、痛苦的經(jīng)歷,特別是冬季轉(zhuǎn)場,寒冷令人痛苦不堪,甚至是生命極限的挑戰(zhàn)。但寒冷卻理所應(yīng)當,因為,寒冬孕育春暖。在人生轉(zhuǎn)場中,我們要有應(yīng)變而生的勇氣,逐光而行的堅持,也要有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萬千得失,不過一段燭光消逝的淡然,我們終會熬過寒冬,面朝大海,迎來春暖花開,我們也將因?qū)さ昧松钕M硎苄腋:涂鞓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