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愛這土地教案課件(精選8篇)

字號: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愛這土地教案課件篇一
    1.了解有關(guān)艾青的文學常識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形象,學習象征手法,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3.感受和體驗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正確劃分詩的節(jié)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并發(fā)散思維,進行簡單的詩歌創(chuàng)作。
    本篇課文屬于中學階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第一課的內(nèi)容。學習此詩不僅僅是學習幾個生詞,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能掌握學習詩歌的門徑,為后面幾首詩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首詩將分2個課時著重分析。本課的教學是在七、八年級的詩歌學習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更高的鑒賞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如掌握本詩的象征手法。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學習優(yōu)秀的詩歌可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本詩是艾青在抗戰(zhàn)初期寫的,充滿了深沉而熱烈的愛國情懷。另外,也希望學生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初步培養(yǎng)詩歌創(chuàng)作能力。
    1)介紹作家生平和本詩寫作背景。
    2)導入新課。
    3)由同學按感覺先劃分詩的節(jié)奏,然后老師再糾正,教給大家朗讀要領(lǐng),之后全班朗讀,讓同學們進入詩歌的意境。
    4)在同學們熟悉詩歌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分析詩歌,再以小組為單位輪流發(fā)表意見,最后由老師整合做總結(jié)。
    1)通過問題的形式具體分析關(guān)鍵詩句及意象的象征意義,分析作品的藝術(shù)特色。
    3)最后簡述詩歌創(chuàng)作,欣賞幾首詩歌,鼓勵同學們課后進行創(chuàng)作。
    1)朗讀詩歌
    2)理解關(guān)鍵詞和關(guān)鍵句
    3)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本詩的主旨。
    1)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2)象征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3)欣賞探究法
    本著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這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采用教師展示課件,學生合作探究,教師指導點撥,師生共同學習的策略。為了達到課堂的最佳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關(guān)鍵是營造詩意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并且我還利用網(wǎng)絡信息資源,增加了視頻和音頻的教學,增強了直觀性,趣味性。
    作家生平: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1929年赴法國學習繪畫,并開始寫詩。早期詩風格渾厚質(zhì)樸,調(diào)子深沉憂郁。1932年回國,在上海參加了“中國左翼美術(shù)家聯(lián)盟”。抗戰(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diào)昂揚。建國后曾任《人民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等職,其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他生長在農(nóng)村,自幼為貧苦農(nóng)婦哺養(yǎng),對農(nóng)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jīng)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為1個革命者。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shù)最高勛章。
    寫作背景: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祖國山河淪陷,生靈涂炭,在這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中華兒女紛紛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guān)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土地,自古以來便是眾多詩人飽含深情歌頌的對象。中國作為1個歷史悠久的農(nóng)業(yè)社會,土地孕育了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土地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首先,我們先來回憶一下我們曾經(jīng)學過的表達愛國主義感情的詩文名句。例如: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而當中華民族走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詩人艾青用飽含深情的詩歌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nóng)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重要篇幅?!卑鄬ν恋氐年P(guān)注,就是對祖國的摯愛。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自由討論,老師總結(jié)本次討論
    根據(jù)班級人數(shù)分為4~六個小組進行分組討論,最后選出代表發(fā)表對詩歌看法。
    老師綜合各小組看法,對此次討論做簡單總結(jié)。
    問題:
    a.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b.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jié)合以上歌唱的內(nèi)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參考答案:
    a.鳥歌唱的內(nèi)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xiàn)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b.“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c.“鳥”是詩人自己的象征,這只鳥是1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zhí)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d.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nèi)涵,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藝術(shù)特色:
    a.意象內(nèi)涵豐富(象征手法)。在詩中的每1個事物都賦于豐富的內(nèi)涵,“鳥”是詩人的虛擬,是泛指,是共名,嘶啞著喉嚨歌唱的既是“鳥”,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樣,大地.河流.風和黎明等,都是詩人心目中賦于了一定意義的形象。
    b.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達分層強化。運用比喻借物抒情,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為了能久久撥動讀者的心弦,還要不斷的強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開頭就用“假如”這是第一層強化;以“嘶啞”來形容鳥聲(一反鳥聲優(yōu)美清脆),這是第二層強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飾語,這是第三層強化。
    主旨和作者情感: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詩人艾青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更能表達詩人為祖國前途、命運擔憂,心力交瘁的情狀。
    詩歌創(chuàng)作:
    要求形象生動傳神,創(chuàng)造優(yōu)美意境,思想內(nèi)容深刻,語句高度凝煉集中,概括性強,優(yōu)美形象生動,韻律節(jié)奏鮮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凝聚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詩歌作為文學體裁,以抒情為主,或敘事,或說理,想象豐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欣賞兩首詩歌:劉湛秋《中國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優(yōu)點:本次教學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注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形式多樣,包括朗讀感知、師生討論、問題探究與課外詩歌欣賞等。在[)教學工具上,采用的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結(jié)合視頻或音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由此,整個教學很好地營造了文本學生老師三者的詩意對話,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缺點:由于課時安排較長,內(nèi)容較多,可能造成課程不集中的學習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1)課時分配
    本詩學習分為2個課時,第一課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感悟能力,第二課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章節(jié)與總結(jié)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艾青的詩有著特有的憂郁美。詩人的這種憂郁,源自民族的苦難,體現(xiàn)著他深刻的憂患意識,博大的歷史襟懷和濃烈的愛國真情!通過學習,我們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學習了象征的手法,同時,我們還感受到了那個民族危亡年代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難。憶古思今,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好好珍惜。愛國,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唱不盡的主題。在這首詩中,我們沐浴在作者的飽含愛國熱淚中,我們感動,也激勵我們,為祖國更好的明天奮斗,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3)作業(yè)與答疑
    作業(yè):
    a.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1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對此應如何理解?2、這首詩的第二節(jié)與第一節(jié)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怎樣理解最后兩句詩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
    b.背誦全詩
    c.課后延伸:請同學們課外閱讀《艾青詩選》
    課后答疑示例:
    參考答案:
    a.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jié),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b.詩人不用“圓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jīng)歷的坎坷悲酸和執(zhí)著的愛國熱情。
    附: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嫣紅姹紫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
    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風,
    像1個太悲哀了的老婦。
    緊緊地跟隨著,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著行人的衣襟。
    用著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
    那從林間出現(xiàn)的,
    趕著馬車的,
    你中國的農(nóng)夫,
    戴著皮帽,
    冒著大雪,
    你要到哪兒去呢?
    告訴你,
    我也是農(nóng)人的后裔——
    由于你們的,
    刻滿了痛苦的皺紋的臉,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的,
    歲月的艱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們快樂啊,
    ——躺在時間的河流上,
    苦難的浪濤,
    曾經(jīng)幾次把我吞沒而又卷起——
    流浪與監(jiān)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貴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們的生命,
    一樣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沿著雪夜的河流,
    一盞小油燈在徐緩地移行,
    那破爛的烏篷船里,
    映著燈光,垂著頭,
    坐著的是誰呀?
    ——啊,你,
    蓬發(fā)垢面的少婦,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與溫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敵人,
    燒毀了么?
    是不是
    也像這樣的夜間,
    失去了男人的保護,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經(jīng)受盡敵人刺刀的戲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無數(shù)的,
    我們的年老的媽媽,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異邦人,
    不知明天的車輪,
    要滾上怎樣的路程?
    ——而且,
    中國的路,
    是如此的崎嶇,
    是如此的泥濘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透過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嚙啃著的地域,
    無數(shù)的,土地的墾植者,
    失去了他們所飼養(yǎng)的家畜,
    失去了他們肥沃的田地,
    擁擠在,
    生活的絕望的污巷里;
    饑饉的大地,
    朝向陰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顫抖著的兩臂。
    中國的苦痛與災難,
    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中國,
    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
    所寫的無力的詩句,
    能給你些許的溫暖么?
    我愛這土地教案課件篇二
    一,說教材:
    二,說目標:(教學目標)
    2,思想品德目標:讓學生體會詩中表現(xiàn)的對歷經(jīng)磨難兒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
    3,知識掌握目標:了解詩歌的特點,通過朗讀,背誦,拓展閱讀來培養(yǎng)閱讀詩歌的興趣
    三,學情分析:
    四,說教法:
    2,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意象的分析,即從意象入手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
    五,說學法:
    2,多朗讀,朗讀中體會詩歌濃郁的情感,從而體會美感
    3,把握意象分析意象,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完成請感的遷移
    六,教學設計
    2,聽錄音,指導朗讀,注重分步驟朗讀
    a,讀準字音(方法:學生讀,教師指導)桂冠()璀璨()謳歌()洶涌()
    b,讀準節(jié)奏,學會斷句,學會讀輕重音(結(jié)合附文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討論,讀對讀懂)
    教師示范一例: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句中“也”“嘶啞”“歌唱”應重讀,因為他們能突出抗戰(zhàn)時期悲壯的時代氣氛,也是“悲哀的詩人”(詩人自稱)所具有的特殊的氣質(zhì)和個性的深情流露因而讀重音的應是最能體現(xiàn)詩句感情的字詞根據(jù)詩句的意義來劃分停頓,即斷句為: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其余有學生討論劃分,教師點撥全詩的節(jié)奏如下(展示課件)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休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c,教師導讀深入內(nèi)容
    本文意象象征義分析:
    黎明象征了解放前象征了光明與希望,讓學生理解把握意象,指出意象的使用是詩人用來表現(xiàn)自己,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是詩人感情的寄托。
    我愛這土地教案課件篇三
    1、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fā)的愛國主義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1、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理解詩歌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蘊。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抒發(fā)的情感。
    播放(《共和國之戀》)。
    (一)初讀詩歌,領(lǐng)會感情基調(diào)
    1、請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讀完之后結(jié)合具體的語句來談自己初讀的感受。
    2、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必須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教師介紹相關(guān)時代背景。
    3、作者簡介
    4、學生聆聽錄音,再次感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同時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語氣、語調(diào)。
    (二)、再讀詩歌,品味詩情。
    1、在朗誦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潛藏在這首詩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懷。請概括說明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這一情感?(要求學生必須用詩歌中的詩句來說明觀點)
    2、帶著詩作所表達的情感朗讀詩歌,解讀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請學生把理解詩意過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提出來,互相探討理解。
    (三)。三讀詩歌,賞析詩句。
    請學生再讀詩歌,品味賞析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指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所表達的深層意蘊(從詞語的表達效果分析,特別要結(jié)合時代背景解讀):
    a.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c.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學生細細品讀詩歌,以小組形式分析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挖掘。
    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意象象征
    鳥詩人自己
    土地受蹂躪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憤怒的抗爭精神
    黎明(光明的未來)解放區(qū)
    1、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jié)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2、鳥兒歌唱的內(nèi)容中分別有什么象征意義?
    ()
    3、如何準確把握詩中“鳥”的形象?
    ()
    ()
    我愛這土地教案課件篇四
    剛剛經(jīng)歷了國慶六十周年,思考一個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獝蹏?BR>    歸納要點:
    1.祖國強大,我感到自豪,所以我愛國;
    2.國家培養(yǎng)了我,所以我熱愛祖國;
    3.老師家長教育我要愛國,周圍的人愛國,所以我也愛國。
    出示課文ppt(創(chuàng)作年代不顯示),散讀課文。
    思考:每一句詩句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并要求學生讀出這種語氣。
    我愛這土地(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痛苦)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悲憤)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柔和)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低緩、沉重)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深沉)
    歸納問題并板書:
    1.為什么詩人要把自己比作一只鳥?
    2.為什么是一只嘶啞著喉嚨快死去的鳥?
    3.詩人筆下的土地為什么是這樣的?
    4.這只鳥為什么會“常含淚水”?
    出示創(chuàng)作日期“1938年11月17日”,抗日戰(zhàn)爭時期。
    ppt出示“抗日戰(zhàn)爭年表”,依次朗讀屏幕出示的字幕: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布建立,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29日,北平失守。
    30日,天津失守。
    8月3日,中日淞滬會戰(zhàn)開始。
    11月8日,日軍占領(lǐng)太原。
    12日,上海淪陷。
    20日,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
    12月5日,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開始。
    13日,日軍侵占南京并開始進行長達6個星期的血腥大屠殺。
    27日,日軍占領(lǐng)濟南。
    1938年2月3日,徐州會戰(zhàn)開始。
    5月19日,徐州棄守。
    從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軍先后對重慶轟炸218次,投放各類炸彈21593枚,炸死炸傷市民24萬人。
    1938年6月12日,日軍攻占安慶,武漢會戰(zhàn)開始。
    10月25日,漢口失陷,武漢會戰(zhàn)結(jié)束。
    27日,日軍占領(lǐng)武漢三鎮(zhèn)。
    1938年11月13日,長沙警備部隊縱火焚城。大火延燒3日3夜,全城被燒十分之九,燒毀房屋5萬余棟,2萬余人被燒死。
    再次朗讀課文,并播放朗誦錄音。
    嘗試回答質(zhì)疑時提出的四個問題。
    艾青愛不愛國?當時廣大的中國人民是否熱愛祖國?
    當時的國家是否強大?當時的中國是否給廣大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
    那么為什么人民這么熱愛自己的祖國?
    因為國家需要他的人民。
    出示: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么,而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
    ——肯尼迪
    1938年早已成為歷史,我們只能通過歷史資料走進那個時代;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又都在經(jīng)歷著歷史,創(chuàng)造著歷史。
    剛剛過去的2008,在座每一位都經(jīng)歷過。這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但這又是最令人感動的一年,是中國人最團結(jié)最勇敢的一年。
    出示圖片
    (持續(xù)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已造成全國19個省受災)
    (拉薩“3·14”事件)
    (4月7日,奧運火炬巴黎受阻)
    (4月28日,膠濟鐵路火車相撞)
    (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fā)生8.0級地震)
    (2008年8月,第29屆奧運會在中國北京舉行。)
    (三鹿牌嬰幼兒奶粉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008年9月25日晚21時10分04秒,神七飛天)
    (2008年9月美國金融危機,引發(fā)全球動蕩)
    回憶起剛過去的這一年,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視頻《2008感動中國特別獎》。
    穿過2008這平凡而又偉大的一年,我們由衷地從心底里發(fā)出一個聲音:“中國加油!”是災難,也是力量的凝聚。生死相依,生死相助,我們在一起;是歡樂,也是精神的檢閱,微笑相連,激情相遞,我們在一起;這是一張又一張陌生的面孔,在這個瞬間被我們記住,這是一個又一個無言的身影,在這樣的場景被我們銘記,這是一個又一個感動的聲音,在這樣的時刻被我們傳遞,因為他就是我和你。2008,為什么我們眼中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們的心在2008緊緊地與祖國貼在一起,在2008,我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人。
    (頒獎詞)
    2007年第一次上這篇課文,沒什么感覺。只是覺得要學生走進抗戰(zhàn)這段歷史,很難。現(xiàn)在的處理則很好。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有一天突然收到同事發(fā)來的短信,發(fā)的就是這一首詩。一時間萬分感動。第二天拿去班上讀給學生聽,學生也很受感染。
    但是這一次在課堂上回顧2008,效果反而不如預想的好。如何處理,還需更加考慮。
    我愛這土地教案課件篇五
    1.了解有關(guān)艾青的文學常識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形象,學習象征手法,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3.感受和體驗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正確劃分詩的節(jié)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并發(fā)散思維,進行簡單的詩歌創(chuàng)作。
    本篇課文屬于中學階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第一課的內(nèi)容。學習此詩不僅僅是學習幾個生詞,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能掌握學習詩歌的門徑,為后面幾首詩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首詩將分2個課時著重分析。本課的教學是在七、八年級的詩歌學習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更高的鑒賞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如掌握本詩的象征手法。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學習優(yōu)秀的詩歌可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本詩是艾青在抗戰(zhàn)初期寫的,充滿了深沉而熱烈的愛國情懷。另外,也希望學生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初步培養(yǎng)詩歌創(chuàng)作能力。
    1)介紹作家生平和本詩寫作背景。
    2)導入新課。
    3)由同學按感覺先劃分詩的節(jié)奏,然后老師再糾正,教給大家朗讀要領(lǐng),之后全班朗讀,讓同學們進入詩歌的意境。
    4)在同學們熟悉詩歌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分析詩歌,再以小組為單位輪流發(fā)表意見,最后由老師整合做總結(jié)。
    1)通過問題的形式具體分析關(guān)鍵詩句及意象的象征意義,分析作品的藝術(shù)特色。
    3)最后簡述詩歌創(chuàng)作,欣賞幾首詩歌,鼓勵同學們課后進行創(chuàng)作。
    1)朗讀詩歌
    2)理解關(guān)鍵詞和關(guān)鍵句
    3)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本詩的主旨。
    1)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2)象征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3)欣賞探究法
    本著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這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采用教師展示課件,學生合作探究,教師指導點撥,師生共同學習的策略。為了達到課堂的最佳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關(guān)鍵是營造詩意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并且我還利用網(wǎng)絡信息資源,增加了視頻和音頻的教學,增強了直觀性,趣味性。
    作家生平: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1929年赴法國學習繪畫,并開始寫詩。早期詩風格渾厚質(zhì)樸,調(diào)子深沉憂郁。1932年回國,在上海參加了“中國左翼美術(shù)家聯(lián)盟”。抗戰(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diào)昂揚。建國后曾任《人民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等職,其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他生長在農(nóng)村,自幼為貧苦農(nóng)婦哺養(yǎng),對農(nóng)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jīng)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為1個革命者。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shù)最高勛章。
    寫作背景: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祖國山河淪陷,生靈涂炭,在這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中華兒女紛紛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guān)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土地,自古以來便是眾多詩人飽含深情歌頌的對象。中國作為1個歷史悠久的農(nóng)業(yè)社會,土地孕育了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土地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首先,我們先來回憶一下我們曾經(jīng)學過的表達愛國主義感情的詩文名句。例如: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而當中華民族走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詩人艾青用飽含深情的詩歌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nóng)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重要篇幅?!卑鄬ν恋氐年P(guān)注,就是對祖國的摯愛?,F(xiàn)在,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自由討論,老師總結(jié)本次討論
    根據(jù)班級人數(shù)分為4~六個小組進行分組討論,最后選出代表發(fā)表對詩歌看法。
    老師綜合各小組看法,對此次討論做簡單總結(jié)。
    問題:
    a.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b.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jié)合以上歌唱的內(nèi)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參考答案:
    a.鳥歌唱的內(nèi)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氨瘧崱薄凹づ倍急憩F(xiàn)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盁o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b.“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c.“鳥”是詩人自己的象征,這只鳥是1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zhí)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d.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nèi)涵,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藝術(shù)特色:
    a.意象內(nèi)涵豐富(象征手法)。在詩中的每1個事物都賦于豐富的內(nèi)涵,“鳥”是詩人的虛擬,是泛指,是共名,嘶啞著喉嚨歌唱的既是“鳥”,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樣,大地。河流。風和黎明等,都是詩人心目中賦于了一定意義的形象。
    b.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達分層強化。運用比喻借物抒情,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為了能久久撥動讀者的心弦,還要不斷的強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開頭就用“假如”這是第一層強化;以“嘶啞”來形容鳥聲(一反鳥聲優(yōu)美清脆),這是第二層強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飾語,這是第三層強化。
    主旨和作者情感: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詩人艾青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更能表達詩人為祖國前途、命運擔憂,心力交瘁的情狀。
    詩歌創(chuàng)作:
    要求形象生動傳神,創(chuàng)造優(yōu)美意境,思想內(nèi)容深刻,語句高度凝煉集中,概括性強,優(yōu)美形象生動,韻律節(jié)奏鮮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凝聚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詩歌作為文學體裁,以抒情為主,或敘事,或說理,想象豐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欣賞兩首詩歌:劉湛秋《中國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優(yōu)點:本次教學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注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形式多樣,包括朗讀感知、師生討論、問題探究與課外詩歌欣賞等。在[)教學工具上,采用的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結(jié)合視頻或音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由此,整個教學很好地營造了文本學生老師三者的詩意對話,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缺點:由于課時安排較長,內(nèi)容較多,可能造成課程不集中的學習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1)課時分配
    本詩學習分為2個課時,第一課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感悟能力,第二課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章節(jié)與總結(jié)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艾青的詩有著特有的憂郁美。詩人的這種憂郁,源自民族的苦難,體現(xiàn)著他深刻的憂患意識,博大的歷史襟懷和濃烈的愛國真情!通過學習,我們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學習了象征的手法,同時,我們還感受到了那個民族危亡年代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難。憶古思今,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好好珍惜。愛國,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唱不盡的主題。在這首詩中,我們沐浴在作者的飽含愛國熱淚中,我們感動,也激勵我們,為祖國更好的明天奮斗,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3)作業(yè)與答疑
    作業(yè):
    a.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1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對此應如何理解?2、這首詩的第二節(jié)與第一節(jié)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怎樣理解最后兩句詩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
    b.背誦全詩
    c.課后延伸:請同學們課外閱讀《艾青詩選》
    課后答疑示例:
    參考答案:
    a.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jié),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b.詩人不用“圓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jīng)歷的坎坷悲酸和執(zhí)著的愛國熱情。
    附: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嫣紅姹紫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
    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風,
    像1個太悲哀了的老婦。
    緊緊地跟隨著,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著行人的衣襟。
    用著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
    那從林間出現(xiàn)的,
    趕著馬車的,
    你中國的農(nóng)夫,
    戴著皮帽,
    冒著大雪,
    ()你要到哪兒去呢?
    告訴你,
    我也是農(nóng)人的后裔——
    由于你們的,
    刻滿了痛苦的皺紋的臉,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的,
    歲月的艱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們快樂啊,
    ——躺在時間的河流上,
    苦難的浪濤,
    曾經(jīng)幾次把我吞沒而又卷起——
    流浪與監(jiān)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貴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們的生命,
    一樣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沿著雪夜的河流,
    一盞小油燈在徐緩地移行,
    那破爛的烏篷船里,
    映著燈光,垂著頭,
    坐著的是誰呀?
    ——啊,你,
    蓬發(fā)垢面的少婦,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與溫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敵人,
    燒毀了么?
    是不是
    也像這樣的夜間,
    失去了男人的保護,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經(jīng)受盡敵人刺刀的戲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無數(shù)的,
    我們的年老的媽媽,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異邦人,
    不知明天的車輪,
    要滾上怎樣的路程?
    ——而且,
    中國的路,
    是如此的崎嶇,
    是如此的泥濘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透過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嚙啃著的地域,
    無數(shù)的,土地的墾植者,
    失去了他們所飼養(yǎng)的家畜,
    失去了他們肥沃的田地,
    擁擠在,
    生活的絕望的污巷里;
    饑饉的大地,
    朝向陰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顫抖著的兩臂。
    中國的苦痛與災難,
    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中國,
    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
    所寫的無力的詩句,
    能給你些許的溫暖么?
    我愛這土地教案課件篇六
    《我愛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詩歌。《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選擇了“鳥”這一意象,表達了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表達了他渴望祖國拜托日寇侵略,獲得解放的心情。
    現(xiàn)在的初三學生處在和平年代,沒有什么體驗,對我愛這土地的理解、對領(lǐng)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把本課教學分為五大模塊,即“導課—介紹作者—朗讀吟誦——品味欣賞--總結(jié)”。通過聽說讀品等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理解加深,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根據(jù)新課程標準要求,結(jié)合學生實際,我對本課做出以下安排:
    1、學習現(xiàn)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jié)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通過誦讀、欣賞、聯(lián)想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體會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jié)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讓學生體會美。
    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的能力。
    作為中國人,我們因為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但是,我們也要記得,中國不只有文明,有輝煌,還有恥辱。這份恥辱始于*片戰(zhàn)爭,盛于日本侵略。即使這些都已成為過去,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依然要銘記,無論它是光榮的,還是屈辱的。
    抗日戰(zhàn)爭雖然帶給中國人民巨大災難,但同時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歷史。(生活在和平年代養(yǎng)尊處優(yōu)環(huán)境中的學生做到讀詩悟情,把詩人那種特殊的內(nèi)涵極其復雜的情感理解深刻卻并非易事,這里的導入可幫學生進入情境,利于他們理解詩歌主題。
    1938年抗戰(zhàn)初期,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guān)頭,他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詩歌《我愛這土地》。(再次強化特殊背景,加強愛國氛圍)
    在這一步,著重讓學生讀,并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方法指導。通過反復朗讀,理解“鳥”這一意象,體會作者對日本鐵蹄蹂躪下祖國深沉的愛和為國獻身的熱情。
    讓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來感悟和體驗,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明理由。注重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總結(jié)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再細細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熟讀成誦
    鳥——歌唱——土地
    我——熱愛——祖國
    這節(jié)課的設計依據(jù)了詩歌體裁特點,教給學生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即品讀法。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我愛這土地》一詩以獨特的意象,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完善的形式抒發(fā)了濃厚強烈的思鄉(xiāng)情懷,整堂課教學氣氛熱烈,學生學習興趣高。
    我愛這土地教案課件篇七
    現(xiàn)代詩歌和外國詩歌在現(xiàn)用人教版教材中共有23篇,約占整個教材的1/10,比以往的任何一套教材都重視,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學業(yè)考試不考,教師對詩歌教學有輕視的情緒。而實際上,詩歌在人的審美情趣和陶冶情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所以選《我愛這土地》進行這次教學。
    教學法上,以反復朗讀和教師的精彩賞析為主,盡可能地避免無目的的泛泛討論,避免看起來很熱鬧,學生收獲很少。
    1、個人朗讀和專家朗讀相結(jié)合;專家朗讀安排了復調(diào)的形式,以突現(xiàn)朗讀的個性化,淡化朗讀技巧,讓學生學會“情動而辭發(fā)”。
    2、教學過程中注意:讀寫結(jié)合,方法和能力先結(jié)合(具體什么方法:聯(lián)系背景去讀)具體詩歌朗讀過程中從語言到思想情感,從思想情感到語言形式。
    總之,閱讀教學是一個對話的過程,是文本教師讀者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師生互動時應尊重文本,超越文本,基于文本,拓展文本。語文老師要擔當這一文化使命,讓心靈詩意的棲居,成為思想的蘆葦。
    1、在反復朗讀和教師的賞析中,把握詩歌的意象和情感。(意象老師掌握,實際可以不用意象這個術(shù)語,可以用形象。)
    2、感受和體驗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
    意象(如鳥、暴風雨、河流、風、黎明)的理解。
    一、觀看影片,激發(fā)情感
    播放《小兵張嘎》片段
    師:看著這一場景,同學們,你們的心情是如何的?
    生:憤怒……
    師:今天我們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歌寫于1938年11月17日,與《小兵張嘎》的背景相一致,當時,日軍侵占了我國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任意地殺戮我們的同胞,制造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慘案,面對這一社會現(xiàn)實,詩人艾青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他又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
    二、初讀詩歌,理解內(nèi)容
    1、學生自由朗讀。
    2、師:通過朗讀,同學們,你認為詩中,這是一只什么樣的鳥?
    (生:愛國、勇敢、抗爭……)
    師:這是一只愛國、勇敢、敢于抗爭的鳥,這只鳥實際上就是誰的寫照?
    生:詩人。
    師:是的,詩人正是通過借助“鳥”來表達自己對祖國情感的!這是詩歌與其他文體的不同,它往往借助一些具體的事物形象,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鳥對土地的熱愛,正是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
    2、師:鳥兒在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她歌唱什么呢?
    (生:土地、河流、風、黎明。)
    3、思考問題:
    師:這首詩,除了鳥、土地這些具體形象之外,還有暴風雨、河流、風、黎明,那這些形象又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呢,請同學們聯(lián)系1938年的歷史背景進行思考。(可以讓學生讀一讀)
    (生:活著,我將傾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懷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離開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要為她獻出一切。)
    5、學生齊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把第一小節(jié)朗讀一下。
    師:剛才同學們都讀得非常地整齊,但詩歌,光光讀得整齊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深情地去朗讀,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晃幻胰沃竞昀蠋熅实睦收b,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6、欣賞任志宏老師的朗讀。
    師:聽完之后,請同學們試著、學著去讀一讀,讀出情感。
    7、學生學讀。
    師:下面
    8、學生齊讀。
    三、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師:同學們,我們對這首詩歌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有了體驗,朗讀詩歌不但要把握它的情感,而且要體味它精彩的語言。下面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這首詩歌的語言。
    1、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也應該”什么意思?
    生:“也”表示即使自己力量很薄弱,也要歌唱;應該是“理所當然”的意思,表明面對祖國遭受蹂躪,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2、“嘶啞”:
    (1)鳥的精神:不停地歌唱
    (2)喉嚨嘶啞也要歌唱
    (3)無比的悲憤
    (4)飽受苦難
    師:“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我們一般形容鳥的聲音是怎樣的?
    生:清脆、悅耳、動聽……
    生:(1)不停地歌唱,時間長,喉嚨都嘶啞了。
    (2)喉嚨嘶啞也要歌唱。
    (3)內(nèi)心無比的悲憤。
    (4)飽受苦難形象。
    3、理解“的”的作用。
    生:使這些形象更加具體,土地是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即當時我們的國土正遭受日寇的欺凌。面對我們的土地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蹂躪,我們奮起反抗,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郁結(jié)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詩人加上這些修飾語更好地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纏綿地深沉的愛。
    生:生死與共,至死都不分離;活著,我將傾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懷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離開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要為她獻出一切;面對祖國遭受欺凌,我們要奮起反抗,直到勝利。(無比溫柔的黎明)
    師:是啊,詩人與土地生死與共,為了無比溫柔的黎明,愿意奉獻自己的一切,我們深深體會到了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下面讓我們再一起聆聽一下陳鐸老師的朗誦。同學們可以試著跟讀。
    5、陳鐸老師的朗誦。
    6、可以的話,可請學生朗誦。
    四、讀寫結(jié)合,升華情感
    師:在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如果你再來創(chuàng)作,可以換哪些詞?請同學們拿起筆寫下來。
    生:交流……
    師小結(jié):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詩人用精彩的語言,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祖國深沉的愛,相信詩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也撞擊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背誦這首詩歌!
    五、結(jié)束:
    齊讀詩歌結(jié)束本課。
    我愛這土地教案課件篇八
    哪怕它早已遍體鱗傷
    佝僂著身子
    忍受著風霜的摧殘
    我愛這蒼茫的山林
    哪怕它早已脆弱不堪
    孤獨的心靈
    承受著昔日的殘魂
    外人以不解的眼光看著它的憂傷
    卻不知它也曾有過爛漫年華
    山風吹過荒涼的原野
    不經(jīng)意間便絢爛了色彩
    那條小路,蜿蜒著
    伸向遠方
    那個叫做家的地方
    總有人說著它的不是
    控訴著這早已不平和的地方
    說著人心已變
    說著早已傷痕累累的地方
    卻不曾明白
    它曾給了人們多少慰藉
    在黑夜里的勇氣
    兒時的每一聲歡笑
    都在它心里,久久回旋
    成為歷史
    像本破舊的書
    孤獨守在角落里
    用殘缺的身體
    守著那點渴望,守著那點想念
    過路人看見了它的滄桑
    他不懂
    卻覺悲哀
    曾如此美麗的家園
    他無從得知
    他只看見了那點難堪
    所以他憤慨
    在身后
    有人默默拾起了那點憐憫
    因為見過曾經(jīng)的美麗
    因為曾陪著它一起成長
    因為
    那是自己的家
    那個地方
    叫做故鄉(xiāng)
    哪怕早已有人將它拋棄
    我愛這蒼茫的山林
    哪怕它沒了昔日的綠葉
    只因
    它是我的家園
    一輩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