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精選17篇)

字號:

    教案能夠幫助教師進行課堂管理和學生評價,促進教學的全面發(fā)展。在編寫教案時,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接下來是一些教案的實例,其中包含了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案模板。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一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后是時人傳習,最后經(jīng)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zhàn)國初年。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部分,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東周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事件,全書似乎是編輯各國舊存的史料而成,采擇有多有少,以《周語》的記載最祥備,其余各國所記,都是側(cè)重在某幾個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國語》在內(nèi)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
    國語》的文字質(zhì)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齊讀課文兩遍,正字正音。
    三、請同學默讀第一段,讀后質(zhì)疑。
    師點拔“謗”“堪”“以”“道路以目”
    四、齊讀第二段。師生共同討論。
    1、請三位同學分別口譯三層意思。
    2、請其他同學糾正。
    3、師點拔“障壅訣導”;講解“瞽、史、師、螋、朦”
    (師箴:教參與課本對“師”的解釋不同)。
    辯析“親戚”一詞古今的異義。
    五、齊讀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詞多義。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一和練習二。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學目標:
    1、能說出郁達夫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2、能抓住清、靜、悲涼來賞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結(jié)構(gòu)特點,初步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方法。
    3、領(lǐng)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主觀感情。
    設(shè)計思想: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讀寫結(jié)合。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難點: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中所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教學流程:
    一、由題導入,溫故知新。
    由題切入?;仡櫋逗商猎律窐祟}與文章內(nèi)容的關(guān)系,品味本文標題。從題目可以得出寫作內(nèi)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舊的,含著歷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戀之情。引導學生聚焦在秋上速讀全文。(意圖:教給學生由題入文的讀書方法)。
    二、整體感知,歸納點撥。
    要求學生帶著課后練習第一題再讀課文,圈點批注。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后,教師通過板書點撥明確行文思路和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明確幾幅秋景圖。
    三、圈點批注,鑒賞語句。
    要求學生帶著課后練習第二題再讀課文,圈點批注。全班交流,教師參與點撥,并由此引入作者生平介紹,知人論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后的主觀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遷移。
    結(jié)合背景,揭示故都秋的特點。
    五、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分組朗讀全文,再次感悟文章結(jié)構(gòu)和語言。
    作業(yè):借鑒本文寫法,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題為《江南的秋》4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寫出秋的特征。(意圖:照應(yīng)完成課后練習第三題)。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三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突出優(yōu)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fā)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學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難,而且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復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lián)想產(chǎn)生歷史的想象,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四
    課文《老人與海鷗》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jié)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課文結(jié)構(gòu)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xiàn)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課文語言樸實,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為人與動物這樣真摯的感情而動容。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五
    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讀占熬頭”,特別是閱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并茂的朗讀,只是理解內(nèi)容,那樣的閱讀教學是殘缺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要以讀代講,以讀悟情。課文中描寫海鷗的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傳神,也十分感人。教學中我會將朗讀和體會結(jié)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后適時指導學生朗讀。特別是引導學生回憶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告別時的場面,來引導學生體會海鷗為什么為老人守靈,理解文中為什么用“撲”而不用“飛”。文本與生活的結(jié)合,會使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海鷗對老人那深厚的情誼,很自然地通過朗讀流露出來,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讀(范讀、指名讀、引讀、男生讀、女生讀、師生賽讀,齊讀)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真正達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目的。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六
    學生根據(jù)自己搜集的資料談作家作品。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yōu)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
    陸蠡是一位真誠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七
    蘇軾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討論給你帶來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開始作者本來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貧w自然,回歸純凈,回歸自我。
    (2)“物與我皆無盡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為何也說永恒呢?
    從儒家思想來說,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過一些途徑?!疤嫌辛⒌?,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達到三者任何一個,都算作永恒。
    從道家思想來說,講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區(qū)別。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順應(yīng)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方式。
    佛家思想的禪宗:講究生死輪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圓缺,生生死死循環(huán)不止,生命的輪回讓人不再感覺生命的短暫。
    (3)茍非吾之所有……:輕視物質(zhì)的東西,輕視有限的時空。《觀棋》: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抖珊!罚浩澯纹娼^冠平生。當別人都在關(guān)心你到底能飛多高的時候,有個人還在關(guān)心你飛的累不累,這就是友情。
    (4)這里的“喜”和開頭的“樂”內(nèi)涵一樣嗎?區(qū)別是什么?
    樂:面對突來的美景的欣然反應(yīng),未經(jīng)思考的接受,側(cè)重感官的體驗。如同當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們已經(jīng)看到“樂極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達到的一種精神的解脫,是感情淬火后發(fā)自內(nèi)心的欣喜,這里的喜是“喜從悲來”。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八
    (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
    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2、為什么要“囚”綠?
    (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綠嗎?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
    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九
    1.了解作者的有關(guān)資料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賞析本文的畫面美、語言美、情調(diào)美,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
    3.體會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
    4.欣賞本文的語言風格。
    重難點:
    1.把握寫作脈絡(luò),體會作者內(nèi)心情感;。
    2.賞析文中的畫面美;。
    3.學習本文樸實清新的語言風格。
    教學用具錄音機朗讀帶多媒體。
    課型誦讀鑒賞課:
    出示課題:荷塘月色。
    知識積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國現(xiàn)代散文家。是位有骨氣的文人,1948年8月,因貧得病逝,寧愿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氣概?!?毛澤東評)。
    2.創(chuàng)作背景。
    作于1927年,當時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找不到出路,一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面對現(xiàn)實的黑暗,卻又無法安心于這種“超然”。
    整體感知。
    聽錄音,感知大意,理清線索。
    1、路線: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靜尋靜得靜失靜。
    分析:
    開頭不寧靜,文中貫穿著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愁緒難消中又向往著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現(xiàn)實:不寧靜。
    文本賞析。
    (多媒體展示相關(guān)畫面,形象直觀,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
    一、閱讀第一段,思考: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怎么理解?(引導學生結(jié)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線索來分析。)。
    明確: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BR>    1、對現(xiàn)實的不滿;。
    2、對個人和國家前途的憂慮;。
    3、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讀,體會本段的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
    作者向我們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靜謐、美好、朦朧之美。由荷葉到荷花,接著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寫出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特別是比喻手法的運用,帶領(lǐng)學生重點分析。
    示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被嵊X為聽覺,把荷香和歌聲聯(lián)系在一起,取其若有若無的相似點,可謂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讀,其他學生體會荷塘中月色的特點。(生回答,師總結(jié)歸納)。
    明確:動詞“瀉”寫出了月光的鮮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實感,“浮”的運用寫出了月下荷花縹緲輕柔的姿容,“籠”寫出了月光的朦朧輕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層層淡淡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處。
    本段從不同角度,描寫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齊讀,思考:荷塘四周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楊柳、煙霧、燈光,陰暗、低沉。水里的蛙聲和樹上的蟬聲,反襯出作者內(nèi)心的失落和淡淡的憂愁。
    五、朗讀《采蓮賦》《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師點撥、歸納)。
    明確:
    荷塘的美景引動作者內(nèi)心的鄉(xiāng)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發(fā)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探究延伸。
    這是一篇散文佳作,寫出了一位知識分子當時內(nèi)心無法釋然的苦悶之情。學完本文之后,對“我”是怎么認識的?(組織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表評價)。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鑒賞。
    本文的語言樸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滿詩意。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向我們展現(xiàn)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學生互動交流,總結(jié)文中精彩句子的特點,試做歸納、發(fā)言)。
    明確:
    1.比喻的運用;。
    2.通感手法的運用;。
    3.疊詞的運用。
    課堂小結(jié)。
    在我們的眼前,展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荷葉田田,荷花朵朵。明月瀉銀輝,清風送荷香。這清新、神秘、靜謐的荷塘就是作者心靈的避難所。暫時的寧靜讓作者獲得了精神升華,引發(fā)出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學們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靈去體會,以自己獨特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萬物之美。
    課后作業(yè)。
    1.寫篇讀后感放在周記本上;。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十
    師:同學們,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想老人與海鷗相依相隨的許多畫面一定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像(播放老人與海鷗和諧相處的錄像,學生觀看)。
    師:看后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談感受)。
    師:說得真好!一個充滿著溫情的詞語:親人。老人與海鷗就像——(生接說)親人一樣。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那動人的情景,感受那份濃濃的親情。(板書課題)。
    [設(shè)計意圖]欣賞老人愛海鷗的錄像,欣賞老人愛海鷗的錄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力求使學生感受到這樣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同時更是一位特殊的老人,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海鷗身上,這種與海鷗之間難以割舍的濃濃的情感,在音樂的渲染下更讓人動容,也為第二課時,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情誼埋下了情感上的伏筆。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先看一組大家耳熟能詳?shù)某烧Z。滄海一粟遺世獨立不絕如縷正襟危坐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語是我們民族語言的瑰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如此多的成語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賦》,由此可見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這篇文章。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古代有才學之士、有抱負之士,一旦登上高處眺望遠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發(fā)詩興,寫下《觀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表現(xiàn)出詩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懷。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吟誦“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备袊@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發(fā)了他懷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澤東重游橘子洲時又會抒發(fā)什么樣的情懷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長沙》。
    二、寫作背景。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lǐng)袖,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杰出的文學家。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fā)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fā),湖南、廣東等地農(nóng)動日益高漲。毛澤東直接領(lǐng)導了湖南的農(nóng)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已經(jīng)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nóng)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對如畫的秋景,回憶在長沙的求學生活和革命斗爭經(jīng)歷,不禁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這首詞。
    三、關(guān)于詞的知識。
    1、定義:詞,又稱長短句,產(chǎn)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后來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所以又稱為“詩余”。
    2、特點:詞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詞牌。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shù)、句數(shù)和平仄聲韻。在“沁園春.長沙”里面,“沁園春”就是詞牌。為什么會起這么個名字呢?相傳東漢明帝有個女兒名沁水公主,她的園林名沁園。后來沁園被外戚竇憲仗勢奪取。有人作詩吟詠這件事,“沁園春”詞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園春”是詞牌,那“長沙”,就是這首詞的標題。
    3、詞牌和詞的標題的區(qū)別:詞牌是一首詞詞調(diào)的名稱。詞的標題是詞的內(nèi)容的集中體現(xiàn),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nèi)容。長沙,作為這首詞的標題,揭示這首詞的主要內(nèi)容均與詩人當年在長沙求學時有關(guān)。
    4、詞的分類:詞按字數(shù)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內(nèi))、中調(diào)(59—90字)、長調(diào)(90字以上)。詞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蘇軾和辛棄疾。婉約派作品清麗含蓄,感情婉轉(zhuǎn)纏綿,情調(diào)或輕松活潑,或婉約細膩,題材較狹窄,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教材分析:
    本文節(jié)選自《莊子·內(nèi)篇·大宗師第六》。大意是:泉水干涸了,有兩條魚被擱淺到了陸地上,它們靠彼此呼出的濕氣存活,吐出口水來互相喂養(yǎng)。如此苦苦相守,茍延殘喘,不如在江湖中暢游,互不相識。后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2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會講這個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會用這個成語。
    教學重點:熟讀背誦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準備:掛圖、有條件的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備課人:初鵬。
    備課時間:上課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自己讀課文,讀正確。
    2、教師范讀,注意斷句。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學習生字:濡沫涸。
    4、練讀課文,讀熟練。
    二、學習課文。
    1、借助書下注釋,試著自己講講課文的意思。
    2、指導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3)相呴以濕:(它們)互相哈氣用來濕潤(對方)。呴:張口呼氣;噓氣。以濕:使?jié)駶櫋?BR>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對方)沾濕。
    3、朗讀背誦課文。
    4、總結(jié):莊子是一個灑脫的人。莊子的意思其實是說,與其兩人身處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開開心心,沒有身入困境,也彼此從來不曾認識對方。
    三、拓展閱讀。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呵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水源干枯了,魚兒一起在陸地上,用濕氣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濕,還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與其稱頌堯而譴責桀,不如把兩者忘掉來歸化那道。天地賦予形體讓我承受,賦予生命讓我勞累,賦予衰老讓我安逸,賦予死亡讓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著看作是樂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樂事了。
    四、布置作業(yè):語文書后給出了四個成語“杞人憂天”“塞翁失馬”“畫蛇添足”“鐵杵磨針”,查找資料了解這幾個寓言的內(nèi)容,并了解寓意。
    板書設(shè)計:相濡以沫。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呵以濕,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1、師渡:是啊,老人的心里歸牽掛的還是海鷗,海鷗們對老人也是依依不舍,我想,他們一定還有好多好多的話想向彼此傾訴,讓我們一起來幫他們完成這個心愿吧!
    生想象寫話:
    2、生寫,交流。
    [設(shè)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意在引導學生在理解、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過程中,滲透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體會情感和人文價值,使語文課堂的“語文味”更濃些。引導學生超越文本,升華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主旨,引導學生從課文中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的情意,讓學生讀懂作品,領(lǐng)悟真諦,通過超越文本的讀書讓學生變得智慧、變得美麗。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1、理解小說曲折生動的情節(jié)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體味歐?亨利似的結(jié)尾的妙處。
    2、能認識建立精神的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學習主人公“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學習方式】設(shè)計若干問題,帶著問題品讀文本。
    【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內(nèi)容。
    資料:歐?亨利簡介。
    (一)導語: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生命顯得何其重要,人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也關(guān)愛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樣的人更能顯示人性的光輝,今天,我們走進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去解讀這樣一個人,讓我們在感動中洗禮心靈,升華精神。
    (二)整體感知。
    1、按小說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可分為四個部分。請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開端(第1至11節(jié)):寫年輕畫家瓊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發(fā)展(第12至36節(jié)):寫瓊珊不聽勸慰,望葉等死。
    高潮(第37至50節(jié)):不落的藤葉使瓊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結(jié)局(第51至55節(jié)):瓊珊脫離險,貝爾曼病逝。揭示葉子不落的謎底。
    2、請找出時間線索與人物、情節(jié)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十一月:瓊珊病倒;一天早晨:瓊珊病重;這天夜里:貝爾曼畫常春藤葉;第二天早晨:瓊珊病危,貝爾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瓊珊病情轉(zhuǎn)好,貝爾曼被送到醫(yī)院;第四天:瓊珊脫離危險,貝爾曼在醫(yī)院去世。|整個故事發(fā)生在四天里。
    (二)文本研習。
    1、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jié)?說明原因。
    應(yīng)該是小說的結(jié)局部分,因為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謎: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后一片葉子這幅他追求終生的杰作,而正是這幅杰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
    2、試問小說的結(jié)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
    歐?亨利式的結(jié)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說的藝術(shù)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說的意外結(jié)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著情節(jié)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發(fā)展,但結(jié)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伏筆見p263-4段。
    3、最后一片葉子與瓊珊有怎樣的關(guān)系?為什么最后的藤葉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葉子關(guān)系到瓊珊的生死。葉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葉子落了,她也就給自己找到了放棄抗爭的理由;當然,只要葉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爭,在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
    4、為什么說貝爾曼畫的最后一片藤葉是他的杰作?
    因為這片葉子給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xiàn)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5、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yīng)是小說的重要情節(jié),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
    作品沒有實寫這一情節(jié),使得小說產(chǎn)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jié)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想象,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樣冒雨踉踉蹌蹌爬到離地面二十來英尺的地方,顫抖著調(diào)拌黃色和綠色,在墻上施展他從未施展的藝術(shù)才能,同時也毫無保留地獻出了生命。
    6、貝爾曼是小說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寫他的只有兩處,試分析這個他怎樣的人?
    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又通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癡般的想法”后,“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jīng)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為冒雨畫最后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愛心、自我犧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xiàn)。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無私關(guān)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借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7、品讀歐?亨利式的語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y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shù)區(qū)里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薄叭~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BR>    品味:采用幽默、風趣、俏皮、夸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nèi)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
    (三)課外練習。
    認真完成《學習與評價》有關(guān)練習,迎接檢查。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能夠運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課文內(nèi)容以及對比辨析、近義互解等方法理解文中“道別、叮嚀、歌韻、歌吟”等詞語的意思。
    3.了解課文中描述的秋天的聲音,邊讀邊想象,感受秋天的聲韻美、景色美,激發(fā)熱愛秋天的情感。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邊讀邊想象,感受秋天的特色,表達對秋天的喜愛。
    教學難點:
    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詩歌中的新詞,邊讀邊想象,感受秋天的美。
    教法:情境誦讀法、遷移引導法。
    學法:對比練習法、閱讀想象法。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自讀課文。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指名學生發(fā)言,從視覺、聽覺、感覺等不同角度去了解秋天。)。
    是啊,有人喜歡看秋天,看它的五彩斑斕。今天,讓我們來聽秋天,聽秋的聲音。
    (板書課題)。
    誰來讀讀?(指導朗讀,讀出停頓,讀出靜心,讀出陶醉,讀出號召。)。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首詩,讀好它就是最美的語文課。
    二、學習新課:
    1.自己讀一讀,注意帶拼音的生字,做到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每人一節(jié),檢查是否做到了正確、流利。
    3.檢測朗讀:
    (1)指名分節(jié)朗讀。
    (2)詞語認讀檢測。
    4.分節(jié)朗讀,讀出節(jié)奏:
    出示第一、二節(jié):
    老師也想來讀,請你仔細聽,這樣讀好嗎?
    (老師范讀第一節(jié),學生點評,指導學生讀好象聲詞,讀出秋天的幽靜。學生練讀第二節(jié)。)。
    知道老師為什么把這兩節(jié)放在一起讀嗎?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詩節(jié)語句結(jié)構(gòu)的相似性,第一節(jié)寫秋風吹樹葉,第二節(jié)寫蟋蟀鳴叫。)。
    當你找到了規(guī)律,就可以把它讀得很好?,F(xiàn)在請你在詩中找一找,還有類似的語句嗎?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第三節(jié)、第五節(jié)、第六節(jié)中的近似語句,指導讀出節(jié)奏和情感。)。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
    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送來一片豐收的歌吟。
    (指導讀好“暖暖的叮嚀”“掠過”“歌吟”。)。
    (2)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顆飽滿的谷粒里。
    (指導讀出排比句的起伏變化。)。
    (3)聽聽,秋的聲音,從遠方匆匆地來,向遠方匆匆地去。
    聽聽,我們?nèi)ヂ犌锏穆曇簟?BR>    (指導讀好“遠方”“匆匆”。)。
    還有一節(jié),誰能來試著讀讀?其他同學聽聽他是怎么讀的。
    再出示: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透明的音樂廳,你好好好地去聽——秋的聲音。
    5.想象朗讀,讀出趣味:
    聽著大家的朗讀,我仿佛也走進了作者眼中的秋天里。
    (1)出示第一、二節(jié):老師讀,學生閉上眼睛聽聽,你能看到那幅畫嗎?
    (引導學生想象秋風吹黃葉、蟋蟀擦翅的場景,補充語言訓練:黃葉會說什么?蟋蟀會唱什么?)。
    (2)我們把詩歌變成了圖畫,你能把圖畫變成詩歌嗎?
    (出示秋雨圖和詩歌架構(gòu),讓學生嘗試填空式表達。)。
    (3)出示第三小節(jié),你聽到了什么聲音?你能用這樣的句子再來說說嗎?
    (嘗試用不同的句式表達聽到的雨聲。)。
    (4)試著自己讀讀,還能讀出一幅怎樣的畫面來?和同桌說一說。
    (5)組織全班交流,讓秋天的美麗個性化呈現(xiàn)。
    6.一詠三嘆,讀好結(jié)尾:
    出示:聽聽,秋的聲音,從遠方匆匆地來,向遠方匆匆地去。
    聽聽,我們?nèi)ヂ犌锏穆曇簟?BR>    (聲音漸小,秋去秋來。)。
    三、小結(jié):
    聽聽,秋的聲音——看看,秋的風景。
    高一新編語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七
    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luò)。
    2、精彩片斷賞析。
    3、項羽人物形象探究。
    【教學過程】。
    一、齊讀課文,抽查正音情況。
    二、學生復述故事情節(jié)(板書)。
    范增獻計。
    宴會前項伯夜訪起因。
    (1、2)張良定計。
    劉項約婚。
    劉邦請罪。
    宴會中范增舉玦。
    (3、4)項莊舞劍經(jīng)過。
    樊噲闖帳。
    劉邦離席。
    宴會后張良獻禮結(jié)果。
    (5~7)無傷被誅。
    三、精彩片斷賞析。
    [轉(zhuǎn)載]《鴻門宴》教案2[轉(zhuǎn)載]《鴻門宴》教案2[轉(zhuǎn)載]《鴻門宴》教案2[轉(zhuǎn)載]《鴻門宴》教案2[轉(zhuǎn)載]《鴻門宴》教案2[轉(zhuǎn)載]《鴻門宴》教案2閱讀文章第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場順序,分節(jié)記憶人物言行,理清背誦思路。
    三起三落,情節(jié)張弛有效,波瀾起伏如下圖:
    玦項劍項帳項。
    舉羽舞伯闖王。
    增不莊翼噲款范應(yīng)項蔽樊待。
    四、項羽人物形象探究(分組討論主要人物——項羽。)。
    提問1: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jù)是什么?
    明確:沽名釣譽,缺乏政治遠見;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游說,便放棄進攻。
    剛愎自用: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后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yīng)。
    胸無城府,有不忍之心;脫口出賣曹無傷,經(jīng)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tài)度更是如此。
    寡謀輕信,輕敵自大;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據(jù)即可。)。
    提問2:項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人物形象的?(學生討論)。
    教師點撥:(1)作者善于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fā)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jié)。
    (2)對比烘托也是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對劉邦的刻畫,突出其善于用人(與項羽約為婚姻,對張良言聽計從)、能言善變、狡詐多端、當機立斷(誅殺曹無傷)的性格特征,這些都是為突出主要人物項羽服務(wù)的。
    拓展:鴻門宴上劉、項性格的較量,不過是“楚漢相爭”的縮影,要充分認識項羽的性格,不妨選以下三個片段:
    (一)。
    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绷貉谄淇?,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解說: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二)。
    秦末,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guān)。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愿與沛公西入關(guān)。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弊洳辉S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說:在滅秦戰(zhàn)爭中,劉邦大軍幾乎兵不血刃,秦軍即聞風瓦解。反觀項羽卻一路苦戰(zhàn),在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之中來到咸陽時,已是姍姍來遲。
    (三)。
    項羽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shù)月。當此時,彭越數(shù)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睗h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解說:性格急噪與老_巨猾對比鮮明。
    提問3:性格特征對領(lǐng)導人物的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試結(jié)合課文分析,作者司馬遷在客觀冷靜的敘述中寄寓了什么樣的情感,贊嘆、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學生討論)。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急,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襲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自矜功伐,奮其斯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解說: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寫的,他一方面號稱“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贊嘆,又有惋惜。
    五、分角色朗讀。
    選六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中選兩個朗讀基礎(chǔ)好的學生擔任主要角色項羽、劉邦,其他四個學生分別擔任范增、項伯、張良、樊噲,由擔任項伯的學生讀敘述文字。
    教師指導:本文故事性強,人物形象豐滿,朗讀應(yīng)注意突出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及情節(jié)發(fā)展的張弛有效。
    正如我們上面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樣,項羽一聽到劉邦欲王關(guān)中的消息,立刻大怒,應(yīng)讀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狀來;第二天劉邦赴宴一段謙詞卑禮的請罪,他又顯得洋洋自得,失口將曹無傷告密一事和盤托出。應(yīng)讀得“得意忘形”。劉邦,赴鴻門假意屈從,言辭中用透出謙卑、偽飾。另外,老謀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練透辟的張良,豪壯威嚴的樊噲,都應(yīng)在朗讀中使其栩栩如生,讓人物自己開口說話,如在眼前。至于情節(jié),在矛盾的展開中,時松時緊,應(yīng)學會動用朗讀渲染氣氛,使聽者身臨其境。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背誦課文三、四段。
    2、結(jié)合課文學習,談?wù)勀銓椨疬@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寫一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