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優(yōu)秀13篇)

字號:

    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書籍的消化和吸收,提升閱讀效果。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首先需要認真閱讀并理解書中的內(nèi)容。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寫讀后感時要有主題句和段落結(jié)構(gòu)的規(guī)劃,以保證文章的邏輯性和連貫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篇一
    當我敲擊鍵盤在寫《論語心得》讀后感時,2009年的春天已經(jīng)悄然來到了我的身邊,盡管春寒料峭,但也著實讓人嗅到春天的氣息了。當我從媽媽手里接過這本封面古色古香又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書籍時,自然有了一睹為快的沖動。
    拋開塵世的喧囂,披一路風塵,孔子孤身一人,踏上了為師的道路。說是旅行,不如說一次心路歷程,更是一次道德與心靈相融。同樣的一部著作,每個人的個性和經(jīng)歷不同,解讀自然也不同。也許,同樣是《論語》,憤世嫉俗的人讀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讀出了從容淡定,甘于平庸的人讀出了奮發(fā)進取,缺乏謀略的人讀出了生活的智慧……我們從中明白了“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我們從中懂得了“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在的資源”;我們感悟到了“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我們從小接受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倫理觀念,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很多人都說于丹的《論語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人領(lǐng)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
    于丹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開始談起的。從盤古來天開始變化達到的某種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這里既是一片理想主義天空,人們再次自由翱翔;還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自己行為的拓展?!硐胫髁x與現(xiàn)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在這里娓娓道來,向我們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xiàn)代人、普通人及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
    在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應(yīng)該如何把握為人的處世之道呢?孔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的眼里,做事情如果不把我分寸的話是與沒做是沒有什么兩樣的。那么應(yīng)該如何把握分寸?當我們遇見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應(yīng)該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身邊的人又應(yīng)該有什么一種心態(tài)?在這嘈雜的社會中我們有要保持著什么樣的人際關(guān)系呢?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如果一個人以德報怨了,那么你會用什么去報答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無微不至時,你又該怎么辦呢?“以德抱怨”的方式不可取,但“以怨報怨”是更不可取的,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做人還是應(yīng)該“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與光明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那么不是德也不是怨,這件事也不會損壞我們之間的感情了。
    今天的社會,物質(zhì)生活是越來約發(fā)達了,但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卻越來越冷漠?!墩撜Z》中何謂“仁愛”?是用平等和理性去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但凡稍微留一點的分寸,做事情時給別人保留一點的余地,就像《禪宗》里所說的那種至高無尚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也就是花一旦全開,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就要虧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園,這就是自己心中所期待的那種感情,而朋友之道和親人之道皆是如此,退一步,海闊天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分寸,恰到好處?,F(xiàn)在我們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加入我們真的能夠做到《論語》中的“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yǎng)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是自己變的快樂起來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孔子好像與我們在慢慢分離,我們對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遠去,怎樣為人處世、用怎樣的標準來約束自己,在我們心中好像變的模棱兩可。而于丹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孔子的話來詮釋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繹出來,而這個灰色幽默的孔子用自己最好的感悟來向我們解釋了這一點,從而演變出的是一種的積極的態(tài)度,心靈與靈魂的凈化、情感與智慧的升華。不管是于丹對《論語》的解讀,還是我們對《于丹〈論語〉心得》的解讀,我們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學會怎樣做人。千顆心有千種所得,萬顆心有萬種所得。我們對于生活,也是如此,無非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取明白一些簡單的道理。因此,我們不會忘記,我們永遠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思想會因生活的改變而改變,我們的人生會在感悟和理性中慢慢成熟。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樸素的、一種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
    洋洋灑灑寫了很多,與其說是讀后感,還不如說是自己心情的梳理,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記。感謝她讓我《論語》中全方位地審視了自己。這次學習也讓我體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我更加熱愛生活!
    《論語》中告訴我們的道理中有:做什么事情不能就急于求成;馬和驢的語言也告訴我們,我們應(yīng)該學習那匹隨唐僧取經(jīng)的馬,經(jīng)歷風雨,磨礪成長,不能像磨坊里的驢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此打轉(zhuǎn)。
    道理面前,順乎自然,柔韌而剛,做好自己!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篇二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感觸頗深,這本書給我?guī)淼淖畲蟾惺苣^于那種平和、淡定的心態(tài)。正如該書序中所言,孔子是灰色的,因為灰色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是的,我們需要這樣一位最具普適性的孔子,因為他讓我們感覺到了溫暖。
    在讀這本書以前,我一直認為《論語》的思想是高不可及的,讀罷覺得并非如此。它的思想是樸素的,簡單的,他所能讓我們獲取的是心靈的寧靜和快樂。
    首先在《于丹〈論語〉心得》的第一章便告訴我們,人應(yīng)該有信仰。物質(zhì)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nèi)心感到安定和對于政權(quán)的認可,則來自于信仰。在這里,于丹講到了國民幸福指數(shù),就是說,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絕對量和增長速度,要看每一個百姓內(nèi)心是否快樂。那么我們到底快不快樂呢?于丹在這里提到了一組數(shù)據(jù),從80年代末期到91年再到96年,我國國民幸福指數(shù)從64%升到73%,后又降到了68%,為什么在物質(zhì)極大繁榮的今天,人們依然不快樂呢?!在這里我想談?wù)劇鞍藏殬返馈?。這是孔子思想里的最高境界,可能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很難再有人認可這個觀點。我想談?wù)勎覍@種思想的理解。其實每個人都有虛榮的一面,沒有誰甘愿過苦日子,當我們看到別人穿著高檔的衣服,用著名牌的化妝品,可能都有一點點嫉妒。其實嫉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逾越自己,讓自己時時生活在這樣的陰影里面。我也希望擁有明亮寬敞的房子,高檔的時裝,名牌的化妝品,但是這些真的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嗎?我們擁有了這些就一定會快樂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國國民幸福指數(shù)就不會在物質(zhì)發(fā)達的今天反而下降了。因為追求永無止境,永遠都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就像很多年前流行的鄭智化的那首歌一樣,“我身上背著重重的殼,想努力往上爬,卻永永遠遠趕不上飛漲的房價……”所以何必要去比較呢?做自己就是最快樂的,其實快樂就是一種感受。當你用你自己掙的錢去享受屬于你的生活的時候;當你盡情享受親情的時候;當你和摯友歡聚的時候,你還有什么不快樂嗎?快樂是一種心態(tài),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滿足,像顏回那樣在艱苦的境遇中,仍然可以保持著樂觀的態(tài)度。所以我認為“安貧樂道”并非告訴我們要安于現(xiàn)狀,而是讓我們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不要單純的被物質(zhì)生活所累,因為畢竟物質(zhì)生活不是我們的全部。
    同樣,面對遺憾,孔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依然是勇敢、淡定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沒有人一生沒有留下一點遺憾的。面對遺憾,我們可以將其擴大,也可以將其縮小。就好比于丹所提到的那位著名的球星,兒時母親因拔牙引發(fā)心臟病,去世了,這個陰影一直留在她心里,最終在她準備拔牙之前,她因為極度擔憂和恐懼而死去。一個遺憾被放大到了多少倍??!同樣是遺憾,如果你可以淡定、勇敢的面對它,它就會被趕跑。正如于丹所言,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生命中,既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遺憾或失意,就注定無法改變了,你無論怎樣費盡心機去想、去反思,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遺憾也已無從彌補,既然是徒勞的,又何必要放心上呢?當不幸來臨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讓它盡快過去,拿出更多的時間,以一種淡定、平和的心態(tài)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就好比,西漢時的司馬遷,因李陵案發(fā)受牽連入獄,受宮刑。他出獄后,忍受巨大的精神與肉體的折磨,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完成130篇的巨著《史記》。我相信沒有哪種痛苦大過司馬遷所忍受的一切,但他承受著這些,依然能夠向著自己的目標前行,最終取得成功。所以,只要調(diào)整好心態(tài),你一定可以收獲很多,反之,你只能失去生命中更多精彩的、有價值的東西。讓我們用一顆勇敢、淡定的心去面對生活的.缺失與遺憾,從而讓自己的生命更加飽滿、充盈。
    在《于丹〈論語〉心得》中,它也為我們闡述了交友、處事的態(tài)度,對待君子的判定,如何樹立自己的理想以及對人生的規(guī)劃。在這些章節(jié)里面,《論語》的思想無不告訴我們,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都是需要一顆仁愛之心及勇敢、從容的處世態(tài)度,當然這只是成功的前提,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功與收獲,還需要把握好做事情的分寸,這在交友及處事上尤為重要。
    “過猶不及”這個詞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這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和朋友、親人相處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于丹在這里提到了《豪豬的哲學》,這個故事很早前就聽過了,當時并未完全理解它的含義,今天重新讀來,頗有感觸,可以說將《豪豬的哲學》用在這里真是恰如其分,我們和親人、朋友、甚至愛人相處都需要一個安全距離。
    “君子”是《論語》中出現(xiàn)最多的字眼,可是我們該如何判定君子呢?《論語》的思想告訴我們“君子不憂不懼”,一個真君子要能做到了內(nèi)心的仁、知、勇,這樣就少了憂、惑、懼。他不怨天,不尤人,并且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shè)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所以這個思想,或者說這個目標,既是高遠的,又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其實就存在于每個人的內(nèi)心,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真君子。
    如何樹立自己的理想和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在這兩方面《論語》的思想強調(diào)了從內(nèi)心出發(fā)的重要性,它告誡我們要以修身為起點,要從最近的、從內(nèi)心的完善做起。如果我們可以達到從心所欲的最高境界,那么我們就可以少一些迷惘,可以用包容憐憫的心去體諒他人。這就又歸結(jié)到開始我們所提到的平和的心態(tài),這種平和、淡定貫穿著《論語》思想的全部,我們所看到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來越強調(diào)內(nèi)心,越到后來越從容和緩,當然這是需要千錘百煉的,就像那尊被人膜拜的佛像一樣,是經(jīng)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的。所以,當我們感到不平衡,和別人比較的時候,應(yīng)該更多的比照一下自己的心靈。“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边@是于丹心語里面的一句話,其實歸根結(jié)底還是要求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讓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我們一起用善良勇敢的心去擁抱平和淡定的快樂。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篇三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闡明:“《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最欣賞的,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小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并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xiàn)代的眼光進行系統(tǒng)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圣賢之間的距離。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xié)于現(xiàn)實世界上很多的規(guī)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xiàn)代人、普通人及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
    其中一則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喝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笨鬃铀^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nèi)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nèi)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m然其中映現(xiàn)了封建思想,儒家做派的影子,但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夠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nèi)心快樂的風骨,無不吸引和震撼著我?;蛟S很多人會說,這不過是說說,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我左思右想,悲哀的發(fā)現(xiàn)自己無力用事實來說服擁有這樣思想的人,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積極的心態(tài)卻絕對是值得我們?nèi)プ非蟮?。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圣人這種心態(tài)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超凡脫俗而又可以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著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今天,作為一名年輕人,我們必須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tài),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
    通讀下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應(yīng)當是《論語·先進》“侍坐”,記載的就是孔子如何與學生一起暢談理想。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復始的工作節(jié)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你去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呢?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一個社會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們心靈的聲音。正如于丹所說,理想和行動的關(guān)系,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guān)系。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guān)鍵在于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的內(nèi)心愿望。你的內(nèi)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越會舍棄那些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nèi)心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也許不同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那樣的沉重。但靜下來想一想,它卻是所有那些人生大道社會理想得以實現(xiàn)的內(nèi)在基礎(chǔ)??鬃訌娬{(diào)一個人的內(nèi)心修養(yǎng),絕不是放棄對社會的責任,而是為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wù)。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yīng)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論語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xiàn)代的規(guī)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心得》所給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四
    什么叫心靈上的高興,無欲無求、紅塵看破也不過是避世;忙繁忙碌地名利追求又會錯失良辰美景;人活于世,于大千天下,可以不為人情事故所困?人情事故即人的相處,我們最近的關(guān)系網(wǎng)莫過于親友好友、同事還有一些“假想敵”:
    溫暖、質(zhì)樸的道理深化淺出讓我們再度重溫孔子,近間隔接觸孔子,實在“道不遠人”。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小人之道、交友之道、抱負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辨別論述“怎么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高興生活!”
    “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蔬矣”,不論與領(lǐng)導還是朋友,都要守舊一定的間隔。與朋友相處時“忠告而善道之,不行則止,毋自辱焉?!币馑际牵号笥炎龅牟粚Φ闹醒耄又龑?;要是他不聽就算了,不用自取其辱。
    可見,孔子并沒有倡導朋友有難,拔刀相助、出生入死的義薄云天,而是回歸通常,講究一個“度”,“見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對于剛了解的朋友是如許,而對于熟識很多的好友,要是每天在一同,也不見得是一樣功德,“小人之交淡若水”。朋友之交廣遍天下,時不時電話短信聯(lián)系,知道對方好欠好,相互交流思想、所見所聞,就可以了。
    去年年末,于丹在百家講壇開講《論語心得》,百家講壇的收視率一下飆升,臨時網(wǎng)上議論的沸沸揚揚,一月份我去買這本書,就曾經(jīng)重印了七次,看后以為心里克制了很久的東西自己表達不出來,但是書中表達出來了。對于《論語》,書店的書更多的是學者壓人式的講法,而《論語心得》這種親切的講法一下將讀者拉近了,我們好像就是孔子席前一個平靜的門生。正如書中說,論語差別與勵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導,而是一幕幕場景,像話劇一樣來看最故意思。
    仁是《論語》當中呈現(xiàn)很多的一個字眼,但是《論語》當中并沒有給出界說,只有兩句自制復禮為仁和仁者愛人,其他的解釋是針對差別的門生給于差別的答案,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對于小人,書中也沒有給出界說,而是將其與小人做了多次比擬。比如“小人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小人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總是將答案留給門生,現(xiàn)在又把答案留給了我們這些讀者。
    《論語》當中孔子是一個溫良恭儉讓的抽象,和門生探究題目總是平易近人,是商量的語氣,盡管孔子比他的門生要大很多多少歲。想想現(xiàn)在的講堂,老師在上面講,門生又要看幻燈,又要做筆記,忙的不亦樂乎,真是感慨良多啊。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篇五
    我用幾個晚上的時間讀完了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觸頗多,于丹教授結(jié)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yǎng),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yǎng)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fā)來解讀《論語》。
    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時候,什么《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在添鴨式的教育中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里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
    當看了于丹教授的書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
    于丹教授說“《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保?,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為于丹教授把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jié)合后給予的精辟闡釋表示喝彩!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
    或許,沒有于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圣賢為什么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ⅰ懊舳脤W,不恥下問”。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nèi)粘9ぷ髦?,每天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都可以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yǎng)品。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lǐng)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鬃記]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
    一好本書,就像一盞明燈指引著我,警醒著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保持著一份清醒,我相信,內(nèi)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真正進步。我要學從書本中吸收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思想永遠決定著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今天,作為一名年輕人,我們必須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tài),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
    看于丹論語心得,重新認真領(lǐng)悟古老理論精華,心里產(chǎn)生許多共鳴。在多年忽視文化、漠視文化之后,終于發(fā)現(xiàn)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態(tài)、生活艱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調(diào)節(jié)社會行為的作用。但要真正達到論語的境界并不容易,還要靠自己繼續(xù)深入學習,勇敢實踐。以前只要一談?wù)撜Z,或者引用一句古話,馬上有人說“寶氣”,更不用說身體力行了?!熬用粲谛卸G于言”,我們應(yīng)該重新解讀論語,重新認識論語,讓論語成為一面鏡子,時時對照自己的行為。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六
    我喜歡國學,國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古圣先賢的智慧寶典。讀過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后,我的心靈被震撼,我的精神被沖擊,我的靈魂被牽引。遠古時代的孔夫子似乎來到我們的身邊,用溫和的語氣跟我們訴說著天地人之道、處世之道、為人之道、人生之道。
    記得上初中時在教室里讀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讀的不亦樂乎,卻不懂其意。心中疑惑我們現(xiàn)代人為何要學習這些深奧難懂的古文。后來,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了解到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的道理之深刻,思想境界之高,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去領(lǐng)悟、去實踐。
    于丹教授用簡單通俗易懂的語言,結(jié)合當今社會現(xiàn)實,闡述了其中的道理??此粕願W的古文古語,一下子變得簡單明了。對于我這個不愛動腦筋,文學功底不深的人來說,讀《論語心得》是了解《論語》的最佳途徑。
    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工作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快。人心浮躁,精神空虛,人人都在追求物質(zhì),追求幸福。物質(zhì)越來越豐富了,幸福感卻越來越少了。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說到,想要生活幸福,活的有意義,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相處和睦,愛崗敬業(yè),安于本職,奉獻社會?,F(xiàn)如今的世界很亂,社會成了大染缸,是因為人心變了。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了。對于如何拯救當今世界這個問題,曾有人說,到中國尋找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西方國家都在學習孔子,研究國學,開辦了孔子學院。因為只有孔圣先賢才能拯救這個不安分的世界。平常的生活中,除了學生應(yīng)付上課和考試,極少有人去認真學習《論語》,更不會將《論語》作為生活法則去遵循和實踐。我想正是因為我們?nèi)狈W習古圣先賢的教誨,不懂得處世之道、為人之道。在生活中受挫,心態(tài)不平衡,總是與幸福無緣。
    一個人如果偏離軌道行走,會越走越偏。價值觀錯誤,行事不端,這樣永遠無法擁有幸福,甚至走上不歸路。在社會交往中,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蹦阍谑裁绰毼唬妥鍪裁词?,不能越過職位,去做本不該你做的事。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思是說,學生子貢問老師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讓人終身去遵循的,老師說,這個字應(yīng)該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能強加給別人。做到寬恕自己,寬恕他人。孔子的言語總是溫和的,態(tài)度是謙遜的。他從不嚴厲苛責學生,更不會強令學生要怎樣做。《論語》并非古板教條,在那個遠古時代,一位圣賢老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周游列國,帶領(lǐng)門下幾千名學生。他們跟老師學習,與老師探討,研究學問,思考問題,尋找人生真諦。一個個學子與老師的故事在于丹的語言下栩栩如生,仿佛讓我穿越時空來到孔子門下,虔心做學問。
    我們想要快樂的生活,就要做到修身養(yǎng)性。用心品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感悟《論語》中的真諦。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用豁達的胸懷,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才能找到自己內(nèi)心的安寧,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篇七
    終于在忙里偷閑中粗讀了這轟動一時的暢銷書,網(wǎng)絡(luò)內(nèi)外的爭論也大概了解了些。對專家學者或義憤填膺或痛心疾首或嗤之以鼻的評價,一時也難下個人的斷語,只是幾點粗淺的感受,趁熱先拿出來留樣。
    篇目很引人注目的齊刷刷用了個“道”: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等等。通篇充滿了指點迷津的意味。沒道理的,突然想起了很久之前一位日僧的小冊子。日僧娓娓道來的佛心、寬恕、感恩,與心得有異曲同工之處。樂貧、自制、修己,與宗教真沒太大的區(qū)別,都是盡力地調(diào)試自己的修為來適應(yīng)現(xiàn)實,來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
    于丹的膽子也真不小。憑自身的幾分感悟,愣敢往央視開講,其錯誤就在所難免了?!白闶?,足兵,民信之矣,”硬說成百姓對國家的信仰,膽子夠大。又突然想起論壇上碰到過的一位作小學老師的朋友,愣敢胡解《道德經(jīng)》,還與教育扯些關(guān)系。此君若有機緣,恐怕與于丹有得一拼。話說回來,能來引起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guān)注,于丹還是有功勞的。至少我得把多年未碰的《論語》及相關(guān)著作都翻出來重新學習了。那些書應(yīng)該還在吧?好象當年的南懷瑾的《別裁》也流行過的。
    有人用階級分析的觀點指責于丹在社會矛盾復雜的當下,大談安貧樂道,是維護利益既得者。這說法多少有點“文革”的余味??鬃釉谀菆龊平僦斜慌?,不就是因為他的保守嗎?這種指責倒反證了于丹沒太大地偏離《論語》基本的出發(fā)點。在社會大變革中尋道,是每個國人有意或無意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書院派的“十博士”很生氣,他們有十足的理由生氣。你一個影視學的博士來講《論語》,還名利雙收,這不撈過界了嗎?撈過界就會犯錯,就成“高學歷文盲”了。但這就不大令人尊敬了。你的研究領(lǐng)域引起了國人關(guān)注,應(yīng)該是好事啊!博士們何不來個通俗的正解呢?又是抵制,又是挖苦,讓人笑掉大牙。博士們還真沒學到《論語》的真諦。
    景丹常用關(guān)于留學英語推薦信。
    2017景丹常用留學推薦信范文。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八
    炎炎夏日,看于丹的《心得》看出了一絲清涼,一份釋然,一份感悟。
    于丹說:“我不主張從性別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钡拇_,于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一位孔子,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孔子用一部《論語》鏈接了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但其主題卻很單純,單純到只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它傳遞的溫度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說,人家都有兄弟,可是我沒有。于是他的同學子夏就說了一番我認為很有深度的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BR>    于丹針對這一句話告訴我們:“對于缺憾,我們可以轉(zhuǎn)化自己的態(tài)度和處事方式?!?BR>    人生決不會盡善盡美,而面對缺憾也是一種勇氣。我個人認為我還是有這種勇氣的,因為我覺得,比起我所擁有的,這些缺憾不算什么,有句話說:“樸素的,溫暖的態(tài)度。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只是通過于丹的講解識得其冰山一角,但我依然把這一角寫下來,因為這見證著我思想高度的一次上升。
    人生百年,誰能無憾?!墩撜Z》中說,有一次,司馬牛憂傷的人生中應(yīng)該計算自己得到了些什么,而不應(yīng)計較自己失去了什么?!痹阢氪ǖ卣鹨恢苣陼r,我寫道:“我們多么幸福,我們還活著,看著冉冉升起的太陽,我們擁有健康的體魄,還可以肆意的奔跑?!彼裕湎КF(xiàn)在所擁有的,面對缺憾和不如意,我們無力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這樣我們會很快樂,很滿足,進而很幸福。
    如果只看重缺憾,這個缺憾將成為一種心理暗示,他會成為你生命中的陰影,影響到你生命的質(zhì)量。所以我們對于缺憾學會微笑吧!
    關(guān)于處世之道,于丹也教給了我們很多,她引用了《論語》中的一句話。有人問孔子:“以德報德,何如?”孔子回答:“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于丹說:“這是孔夫子教給我們的處世的分寸,提倡的是一種人生效率和人生的尊嚴??鬃硬毁澇梢栽贡г?,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一種不道德,那么,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huán),無休無止。當然孔子也不贊成以德報怨,因為你付出太多的恩德和慈悲,對于已經(jīng)有負于你的人是種浪費。
    于丹這番話讓我對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在生活中“德”也就是通俗說的寬容是處世的重要因素,我始終摒持這一觀點,然而,久而久之,我發(fā)現(xiàn)因為我對什么事都付之一笑的態(tài)度,讓不少同學喜歡拿我開刷,為此我很郁悶。知道了這些道理以后,我嘗試讓自己懂得一點分寸,也讓別人給我留些空間。
    說道這兒,我又想起了我以前的一種想法,壞人是可以用善良和寬容感化的。所以我以前對那些不太好的同學都很寬容和友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想法也在腦中淡化,原以為是長大了,世故了,現(xiàn)在我才明白是他們消磨了我的寬容和耐心。對于有些事,有些人,不值得?,F(xiàn)在我的原則是:對于該以德報怨的,我一笑置之,不值得的,我不會浪費力氣。
    在于丹的心得里,還有一部分讓我感受頗深,那便是交友之道。關(guān)于這個《論語》中有很多,于丹也講解了很多。但我覺得我最欠缺的于如何與朋友相處融洽。
    《論語》中有句話:“言未及之言謂之躁?!庇诘そ忉屨f:就是話還沒有說到那里,你就出來發(fā)表意見了,這是我與朋友相處的最大缺點。于丹告訴我說:“大家有公共話題時,一定要眾望所歸,大家在期待一個話題時,再娓娓道來?!边@是我很需要學習的。
    其中還有一句:“言及之而不言。”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話說一半,這是我很討厭的一種行為,但在我身上也找的到蹤跡,這也是我需要克服的一種行為。
    最后一種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換位思考的相處方式是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我覺得會不會換位思考是你人緣好壞的關(guān)鍵。這也是一種品質(zhì),一種素養(yǎng)。
    于丹說《論語》是最樸素,最溫暖的簡單道理,于丹也用最樸素的言語為我們講解了孔夫子歷經(jīng)杏壇講經(jīng)、雪宮施教﹑泰山登臨﹑齊國聞韶中悟出的《論語》。
    而我也用及其樸素的語言寫下了我的點點感悟,與其說是感悟,倒不如說是啟發(fā)。比起于丹,我體味的.太少太少,談起《論語》我也只能說一知半解,但于丹說:“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輝下學會成長?!?BR>    在漫漫的此人生路上,我會慢慢去感悟這些“每個人心中有而口中無”的簡單道理,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用這些溫暖的簡單的道理連接我五彩的一生。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篇九
    當我敲擊鍵盤在寫《論語心得》讀后感時,20xx年的春天已經(jīng)悄然來到了我的身邊,盡管春寒料峭,但也著實讓人嗅到春天的氣息了。當我從媽媽手里接過這本封面古色古香又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書籍時,自然有了一睹為快的沖動。
    拋開塵世的喧囂,披一路風塵,孔子孤身一人,踏上了為師的道路。說是旅行,不如說一次心路歷程,更是一次道德與心靈相融。同樣的一部著作,每個人的個性和經(jīng)歷不同,解讀自然也不同。也許,同樣是《論語》,憤世嫉俗的人讀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讀出了從容淡定,甘于平庸的人讀出了奮發(fā)進取,缺乏謀略的人讀出了生活的智慧……我們從中明白了“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我們從中懂得了“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在的資源”;我們感悟到了“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我們從小接受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倫理觀念,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很多人都說于丹的《論語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人領(lǐng)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
    于丹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開始談起的。從盤古來天開始變化達到的某種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這里既是一片理想主義天空,人們再次自由翱翔;還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自己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在這里娓娓道來,向我們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xiàn)代人、普通人及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
    在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應(yīng)該如何把握為人的處世之道呢?孔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的眼里,做事情如果不把我分寸的話是與沒做是沒有什么兩樣的。那么應(yīng)該如何把握分寸?當我們遇見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應(yīng)該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身邊的人又應(yīng)該有什么一種心態(tài)?在這嘈雜的社會中我們有要保持著什么樣的人際關(guān)系呢?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如果一個人以德報怨了,那么你會用什么去報答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無微不至時,你又該怎么辦呢?“以德抱怨”的方式不可取,但“以怨報怨”是更不可取的,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做人還是應(yīng)該“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與光明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那么不是德也不是怨,這件事也不會損壞我們之間的感情了。
    今天的社會,物質(zhì)生活是越來約發(fā)達了,但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卻越來越冷漠?!墩撜Z》中何謂“仁愛”?是用平等和理性去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但凡稍微留一點的分寸,做事情時給別人保留一點的余地,就像《禪宗》里所說的那種至高無尚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也就是花一旦全開,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就要虧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園,這就是自己心中所期待的`那種感情,而朋友之道和親人之道皆是如此,退一步,海闊天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分寸,恰到好處。現(xiàn)在我們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加入我們真的能夠做到《論語》中的“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yǎng)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是自己變的快樂起來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孔子好像與我們在慢慢分離,我們對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遠去,怎樣為人處世、用怎樣的標準來約束自己,在我們心中好像變的模棱兩可。而于丹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孔子的話來詮釋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繹出來,而這個灰色幽默的孔子用自己最好的感悟來向我們解釋了這一點,從而演變出的是一種的積極的態(tài)度,心靈與靈魂的凈化、情感與智慧的升華。不管是于丹對《論語》的解讀,還是我們對《于丹〈論語〉心得》的解讀,我們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學會怎樣做人。千顆心有千種所得,萬顆心有萬種所得。我們對于生活,也是如此,無非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取明白一些簡單的道理。因此,我們不會忘記,我們永遠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思想會因生活的改變而改變,我們的人生會在感悟和理性中慢慢成熟。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樸素的、一種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
    洋洋灑灑寫了很多,與其說是讀后感,還不如說是自己心情的梳理,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記。感謝她讓我《論語》中全方位地審視了自己。這次學習也讓我體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我更加熱愛生活!
    《論語》中告訴我們的道理中有:做什么事情不能就急于求成;馬和驢的語言也告訴我們,我們應(yīng)該學習那匹隨唐僧取經(jīng)的馬,經(jīng)歷風雨,磨礪成長,不能像磨坊里的驢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此打轉(zhuǎn)。
    道理面前,順乎自然,柔韌而剛,做好自己!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十
    忽然發(fā)現(xiàn)最近讀的書都是沖著作者而去的??催@本書,是因為于丹。
    于丹,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作為古代文化研究者和傳播者,試圖用一種“下里巴人”的表達方式,讓觀眾走進“陽春白雪”的世界。
    這本書很薄,讀完它只花了2個多小時。但給予人的啟發(fā)與感觸卻猶如海寧潮,恢宏而洶涌。光是于丹在飛機上寫下的自序,就讓我感嘆許久。
    好久沒有看到這么精致的序了。說是精致,并不是因為它短,而是因為這里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似乎都經(jīng)過精雕玉鐲。于丹的文學修養(yǎng)和思想境界在這些字里行間不經(jīng)意流露。大三獨攬?zhí)┥?,她想到的是“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頓悟的是儒家的踐行之道,千里之行,積于跬步,直至天下?lián)敗O氲降氖恰疤斓赜写竺蓝谎?,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開悟的是鮮有碑銘的后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對生命的另一種成全,陽光中折射出莊子的微笑。
    接受《百家講壇》的邀請,于丹說是愿意把心中那雙翅膀放飛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講將她所謂的一己之得,以莊子之名給她自己一些華麗豪邁的夢想,暢意一回天地遨游。
    對于莊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祿,淡對死亡,是了的。但是,如何將這些哲理與生活之道融為一體,確實悟性不夠。于丹,為我們大眾點亮了一盞燈。
    “認識你自己”。這是千古以來一個最難解決的命題。據(jù)說,在西方的神話寓言體系里,這被表述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謎。于丹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有向外發(fā)現(xiàn)和向內(nèi)觀看的兩種能力。向外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無比遼闊的世界,向內(nèi)可以發(fā)展一個無比深邃的內(nèi)心。而每個人都應(yīng)該不斷地審視自己,有自知之明。
    于丹在談到莊子關(guān)于“心態(tài)和狀態(tài)”的觀點時,有一個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說的是一個科學家?guī)е?0個實驗者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過橋。一個人的心態(tài),決定了他的生活的狀態(tài)。而就自己而言,我總無法抵消外界的各種恐懼。這兩天看斯諾克世錦賽,最愛的奧沙利文就是憑借純熟的技術(shù)和良好的心態(tài)第三次問鼎冠軍。我想,如果是我在打147最后一桿的時候,一定會全身發(fā)抖。但他每次都那么坦然,所以在這次世錦賽他迎來了第8個147。自省一下,高考理綜的時候緊張地腦子一片空白,那真是慘不忍睹??墒堑降子卸嗌偃四軌蜃龅綐s辱不驚呢?有多少人能夠像莊子那樣豁達,與世無爭啊。這個現(xiàn)實的社會,已經(jīng)是赤裸裸的了。
    畢竟我不是莊子,除了感嘆和佩服他高超的覺悟之外,實在不能真的根據(jù)他的理念去效仿什么。估計莊子也沒想到現(xiàn)在的社會是如此的世俗與混雜。當然啦,記得自己最后的那頭羊,最短的那塊板還是很重要的。扁鵲的故事富含哲理,可是在這個利益當頭的社會,你有見過爭著當治感冒的醫(yī)生的?人人都渴望作大手術(shù)揚名立外。那能不能盡可能的讓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呢?“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庇浀茫@是所謂的人生大智慧。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十一
    炎炎夏日,看于丹的《心得》看出了一絲清涼,一份釋然,一份感悟。
    于丹說:“我不主張從性別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钡拇_,于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一位孔子,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孔子用一部《論語》鏈接了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但其主題卻很單純,單純到只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它傳遞的溫度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說,人家都有兄弟,可是我沒有。于是他的同學子夏就說了一番我認為很有深度的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于丹針對這一句話告訴我們:“對于缺憾,我們可以轉(zhuǎn)化自己的態(tài)度和處事方式?!?BR>    人生決不會盡善盡美,而面對缺憾也是一種勇氣。我個人認為我還是有這種勇氣的,因為我覺得,比起我所擁有的,這些缺憾不算什么,有句話說:“樸素的,溫暖的態(tài)度。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只是通過于丹的講解識得其冰山一角,但我依然把這一角寫下來,因為這見證著我思想高度的一次上升。
    人生百年,誰能無憾?!墩撜Z》中說,有一次,司馬牛憂傷的人生中應(yīng)該計算自己得到了些什么,而不應(yīng)計較自己失去了什么?!痹阢氪ǖ卣鹨恢苣陼r,我寫道:“我們多么幸福,我們還活著,看著冉冉升起的太陽,我們擁有健康的體魄,還可以肆意的奔跑?!彼?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面對缺憾和不如意,我們無力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這樣我們會很快樂,很滿足,進而很幸福。
    如果只看重缺憾,這個缺憾將成為一種心理暗示,他會成為你生命中的陰影,影響到你生命的質(zhì)量。所以我們對于缺憾學會微笑吧!
    關(guān)于處世之道,于丹也教給了我們很多,她引用了《論語》中的一句話。有人問孔子:“以德報德,何如?”孔子回答:“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庇诘ふf:“這是孔夫子教給我們的處世的分寸,提倡的是一種人生效率和人生的尊嚴??鬃硬毁澇梢栽贡г?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一種不道德,那么,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huán),無休無止。當然孔子也不贊成以德報怨,因為你付出太多的恩德和慈悲,對于已經(jīng)有負于你的人是種浪費。
    于丹這番話讓我對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在生活中“德”也就是通俗說的寬容是處世的重要因素,我始終摒持這一觀點,然而,久而久之,我發(fā)現(xiàn)因為我對什么事都付之一笑的態(tài)度,讓不少同學喜歡拿我開刷,為此我很郁悶。知道了這些道理以后,我嘗試讓自己懂得一點分寸,也讓別人給我留些空間。
    說道這兒,我又想起了我以前的一種想法,壞人是可以用善良和寬容感化的。所以我以前對那些不太好的同學都很寬容和友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想法也在腦中淡化,原以為是長大了,世故了,現(xiàn)在我才明白是他們消磨了我的寬容和耐心。對于有些事,有些人,不值得?,F(xiàn)在我的原則是:對于該以德報怨的,我一笑置之,不值得的,我不會浪費力氣。
    在于丹的心得里,還有一部分讓我感受頗深,那便是交友之道。關(guān)于這個《論語》中有很多,于丹也講解了很多。但我覺得我最欠缺的于如何與朋友相處融洽。
    《論語》中有句話:“言未及之言謂之躁?!庇诘そ忉屨f:就是話還沒有說到那里,你就出來發(fā)表意見了,這是我與朋友相處的最大缺點。于丹告訴我說:“大家有公共話題時,一定要眾望所歸,大家在期待一個話題時,再娓娓道來?!边@是我很需要學習的。
    其中還有一句:“言及之而不言。”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話說一半,這是我很討厭的一種行為,但在我身上也找的到蹤跡,這也是我需要克服的一種行為。
    最后一種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換位思考的相處方式是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我覺得會不會換位思考是你人緣好壞的關(guān)鍵。這也是一種品質(zhì),一種素養(yǎng)。
    于丹說《論語》是最樸素,最溫暖的簡單道理,于丹也用最樸素的言語為我們講解了孔夫子歷經(jīng)杏壇講經(jīng)、雪宮施教﹑泰山登臨﹑齊國聞韶中悟出的《論語》。
    而我也用及其樸素的語言寫下了我的點點感悟,與其說是感悟,倒不如說是啟發(fā)。比起于丹,我體味的太少太少,談起《論語》我也只能說一知半解,但于丹說:“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輝下學會成長?!?BR>    在漫漫的此人生路上,我會慢慢去感悟這些“每個人心中有而口中無”的簡單道理,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用這些溫暖的簡單的道理連接我五彩的一生。
    感謝《論語》!感謝于丹!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十二
    結(jié)合區(qū)教育局和學校開展“品讀好書共鑄師魂”讀書征文活動,我利用短暫的寒假仔細閱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讀后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于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jīng)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第二屆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頒獎晚會上,當主持人問黃埔區(qū)法官徐文娟“為何在信訪調(diào)解上成績斐然”時,她說是小學班主任楊老師的一句話鼓勵她努力、勇敢、奮進。由此可見,教師的言行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下面從兩方面談?wù)勼w會:
    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他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薄鞍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边@就強調(diào)教師要有愛崗敬業(yè)的精神和終身學習的理念。作為一名教師,應(yīng)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務(wù),努力教好自己的學生,向他們傳授有用的知識,讓他們有所發(fā)展。還應(yīng)利用平時的休息時間來不斷學習,來適應(yīng)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在工作和學習中,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wù)水平和職業(yè)道德水平中,一種涵養(yǎng)一種自信讓我感受到無比的充實和快樂。
    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教師,只要自己擁有健康的心態(tài),才能培養(yǎng)出擁有健康心態(tài)的學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tài)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zhì)量。比如這幾年,我任教三個班級數(shù)學,課時少,內(nèi)容多,要求高,班內(nèi)差生多,教學任務(wù)繁重,每天備課備得頭昏眼花;同時又擔任班主任和教研組長,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務(wù)需要處理。又由于所帶的班級學生年齡小,許多事都要老師親力親為,手把手教。
    但是我經(jīng)常告訴自己:每天認真?zhèn)湔n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學生;一名優(yōu)秀的班主任應(yīng)學會遇事冷靜、對學生有耐心,有愛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圍繞你,否則會影響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無成。其實學生都怕老師,特別是犯錯誤后,更不敢在老師面前抬起頭來,這時老師如果大發(fā)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靜氣地談話,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經(jīng)常聽老師說,我們很盡力,也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后,總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郁悶的。讀了“論語心得”后,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也許有較長時間的面對,絕不要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抱怨領(lǐng)導的不理解而是要積極思考,班級里盡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較多好學生,說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對于那部分學困生,只要我們不斷反思,努力尋找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終有一天他們也會進步的。正如那句經(jīng)典的老話:“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痹谌粘5慕虒W中,我們要學會積極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快樂成為教師生活的主旋律。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精髓的東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師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guān)愛別人,就是仁”。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就是要愛學生。那么怎樣愛學生呢?于丹說得好,過分的苛責,不如寬容的力量而恒久。學會了寬容,老師就可以走進學生及家長的內(nèi)心世界,學生及家長也就會感恩于老師的付出;學會了寬容,我們的內(nèi)心將會有一種坦蕩蕩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為教師的我們,與學生的接觸較多,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學生,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我們在處理時,多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問題,要少一些指責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勵和贊揚。只有這樣,你才會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才能正常地開展。只有這樣,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guān)系才會和諧與融洽?!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心態(tài)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尊重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差異出發(fā),因勢利導,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予他們適度的寬容與諒解,體諒理解他們的難處與苦衷,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不說任何傷害他們自尊的話語等,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看到自身的價值,鼓起他們自信的風帆,讓每個學生都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深入開展,“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關(guān)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關(guān)愛學生是師生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學會寬容與包容,要以智慧去解決,以人格去感化;愛由心生,心中有愛,言行才能有愛!所以教師必須要有一顆寬容、博大的愛心!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一向在讀于丹的《論語心得》,這是一本十分好的書。其實從小我們就開始學《論語》,雖然在填鴨式的教育中我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壤世噬峡诘木渥樱菍@些話的明白卻是膚淺和隨意的,甚至于覺得《論語》是很深奧的東西。但是看完于丹的這本《論語》心得,我才明白先人圣賢為什么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這天,仍然能夠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币虼耍斶@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為于丹把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人的生活透過《論語》完美結(jié)合后給予的精辟闡釋表示喝彩!對于丹的《論語》心得,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悟到就能夠了,因此,在那里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曇郧皢柪蠋?,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樣樣?孔子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個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僅安于貧賤,不僅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nèi)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正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nèi)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持續(xù)著做人的尊嚴和內(nèi)心的快樂?;蛟S很多人會說,這但是是說說,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也許,這樣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確實很難做到,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用心的心態(tài)卻絕對是值得我們?nèi)プ非蟮摹R参ㄓ锌辖蛹{肯效仿圣人這種心態(tài)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超凡脫俗而又能夠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著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這天,作為一名年輕人,務(wù)必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tài),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
    于丹說,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安貧樂道,在現(xiàn)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發(fā)奮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志。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diào)整心態(tài),調(diào)整與他人的關(guān)聯(lián)。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著我,警醒著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持續(xù)著一份清醒,我堅信,內(nèi)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圣人內(nèi)心的溫暖照亮整個人生!鼓舞士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