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通過個人經歷和感悟對某一問題或主題進行總結和歸納的一種文字表達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思考和行為,進而提高個人認知和生活質量。我想我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了。心得體會雖然是個人主觀感受的表達,但是它也應該具備客觀性和普遍性,因此在寫作過程中需要注重思辨和總結。心得體會可以涉及到各個方面,比如學習、工作、生活、人際關系等等。總之,心得體會的寫作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成長和進步的過程。寫心得體會時,可以通過具體的事例和案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和論述。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的心得體會素材,希望對大家撰寫心得體會有所啟發(fā)。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一
學習了“布衣院士”盧永根的故事,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副教授、“仲愷青年學者”孫偉深受感動。
他說,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應像盧院士一樣,心系國家發(fā)展需求,全心全意地奮斗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作為一名基層科研工作者,應扎根在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的最前線,將所學所想落實到田間地頭?!啊竟扔懈?,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我們將牢記盧院士的大愛,并付諸言行。”
“盧永根院士是一名具有執(zhí)著理想信念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是一名具有深沉家國情懷的杰出知識分子?!敝猩酱髮W農學院院長譚金芳認為,盧永根院士用一生的努力為oxiang.com農業(yè)高校師生樹立了人生坐標?!白鳛樾聲r代的新農人,我們一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對黨忠誠、為國奉獻、為民造福作為根本的政治擔當?!?BR> “小學二年級的一個夏天,我在華南農大研究生飯?zhí)贸晕顼垺R晃淮让忌颇康睦蠣敔斨糁照龋掷锬靡粋€飯盒,在排隊打飯的人群中顯得有些特別。他周圍的老師和大學生紛紛向這位老爺爺打招呼:‘盧老師好!’爸爸告訴我,他是著名的水稻育種專家盧永根院士?!比A南農業(yè)大學附屬小學五年級學生閆泰然說,“今年,盧永根爺爺永遠離開了我們,而他的精神在我們的校園里遍地開花。”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二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社會宣傳發(fā)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狈Q號。盧永根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將他的一腔熱血播撒在祖國、工作、人民之中。
將滿腔熱血化作對祖國的一片赤誠。生于兵荒馬亂之際,年少時目睹日寇暴行,盧永根對于國家的強盛、社會的發(fā)展有著更加殷切的期盼。他無數次說,無論是一帆風順的日子,還是身處逆境的時刻,他始終堅信,要把一生獻給黨和祖國。面對祖國危難盧永根毅然決然地投身祖國的懷抱,對祖國深沉的愛,貫穿盧永根的一生。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他對祖國的忠誠詮釋了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我們也應該將他這種對祖國的赤誠化作我們今后工作的動力,多關心世界和國家大事,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需要聯系在一起,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推動自己工作的動力。
將滿腔熱血化作對事業(yè)的一腔熱情。作為科學家,盧永根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一輩子研究學術,保存了華南地區(qū)富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庫。作為華南農業(yè)大學的老校長,13年間,為學校各項事業(yè)發(fā)展鞠躬盡瘁,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yǎng)的新格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惦記的還是自己的學術研究,在病床上仍然堅持研究、學習。我們也應該學習盧永根院士對工作的熱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發(fā)揚“釘釘子”的精神,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勤懇工作的決心做好人民的“勤務兵”。
將滿腔熱血化作對人民的一種深情。20xx年3月,盧永根以夫妻名義將畢生積蓄880余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成立教育基金協會,用于扶持農業(yè)教育事業(yè)。20xx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因病辭世。按照他和家屬意見,不舉行任何遺體告別儀式,遺體無償捐獻給醫(yī)學科研和醫(yī)學教育事業(yè)。盧永根將自己最后的余熱都奉獻給了他所摯愛的國家和人民,為國家和人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這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正是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最光輝的寫照嗎?作為一名在基層工作的組工人員,我們也應該學習盧老這種為黨和人民奉獻一切的深情,不斷提升自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覺悟,努力將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開展工作的前提,多為人民著想,多辦民生實事、多解人民之難。
盧永根就像一朵小火花,他默默奉獻,點亮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盧永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生堅定理想信念,為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奉獻了一切。盧永根用他的實際行動教會我們怎么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用他的赤誠之心抒寫了“我和我的祖國”這一壯麗篇章。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三
盧永根自始至終堅守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勤儉節(jié)約,蠟炬成灰淚始干,為熱愛的祖國奉獻了一生。黨員干部應該學習盧永根院士身上這股頑強不屈,腳踏實地的苦干精神,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黨員干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盧永根院士上高山、下峽谷、披荊棘、踏草叢,為老百姓解決溫飽問題,是共產黨員的楷模。黨員干部要牢記自己的初心與使命,踏實肯干,不畏艱難困苦,不搞形式主義,堅持群眾路線,一步一個腳印地深入到老百姓家中,深入他們的心中,真心實意的為老百姓著想,解決與落實他們的難題與訴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黨員干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的工作作風。盧永根院士將自己的畢生積蓄都捐贈給了華南農業(yè)大學,他沒有選擇用這筆錢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切從簡的他反而將自己的積蓄都貢獻給了教育事業(yè)。黨員干部要嚴格執(zhí)行中央的八項規(guī)定,不利用職務之便大吃大喝,收受高檔禮品,要做到兩袖清風,不向老百姓吃拿卡要,杜絕沒有好處就不辦事的陋習,不在老百姓面前端架子,作威作福,向老百姓展現一個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
黨員干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盧永根院士不僅將自己畢生的積蓄都捐贈給了教育事業(yè),還決定將自己去世后的遺體捐獻給醫(yī)學科研與醫(yī)學教育事業(yè),他為祖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黨員干部要堅守自己作為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腳踏實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履職,以集體利益為重,做好犧牲個人利益的思想覺悟,為祖國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四
他是一位科學家,曾帶領團隊繼承了丁穎院士生前收集到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并擴充到1萬多份;87歲,他與妻子一同捐贈了880萬元用于扶持農業(yè)教育事業(yè);89歲,他在廣州病逝,將遺體捐贈用于醫(yī)學研究;他將他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他就是“布衣院士”盧永根。
當只是這些數字聚集在一起時,或許我們還不能夠勾勒出一位“時代楷?!钡男蜗?。小編這次來到了廣州,走訪了盧院士曾經辦公的場所,訪談了他身邊的人,也對這位布衣院士有了一些新的了解。
愛人眼里的他:堅定的無產階級信仰者。
盧永根院士少年時代在殖民統治下的香港讀中學,很早就開始接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在18歲那年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把入黨的日子作為自己的另一個生日,對黨的深厚情感70年從未改變。
我們見到盧院士的夫人徐雪賓教授時,她剛從養(yǎng)老院的健身房回到房間,當她講起盧院士的故事時親切地稱呼他:阿盧。徐教授娓娓道來,為我們介紹盧院士的入黨經歷,她說:“入黨時的承諾阿盧堅守了一生,也將個人的理想始終與祖國的需要結合在一起?!?BR> 學生眼里的他:無名英雄。
12月2日,是盧永根院士89歲生日,在華南農業(yè)大學院士廣場的雕塑前擺滿了前來祭奠的鮮花。
盧永根院士常年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20世紀60年代,他作為著名水稻專家丁穎教授的助手,協助組織開展“中國水稻品種光溫條件反應特性研究”。丁穎院士去世后,他繼承了7000多份野生稻種,并帶領團隊探尋更多的水稻種質資源,不斷擴充這一規(guī)模,這成為了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20世紀80年代初,盧院士帶領團隊研究水稻的雜種不育性,并和助手張桂權一起提出了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概念,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yè)界認為是目前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由于在水稻遺傳育種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他在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向東教授是盧院士的學生,也是他的第三個博士,他眼里的盧院士是嚴謹、凡事親為、默默奉獻的一個人。
他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野生稻種的收集十分不容易,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邊、水庫邊,甚至山頂、沼澤地,位置都比較危險。而盧老師始終希望可以拿到第一手的資料,看看野生稻的生長環(huán)境,以便之后的研究。他帶著我們前去廣東、海南、江西等有代表的地方去收集野生稻。有一次去佛岡,野生稻長在山頂的水塘,因山路長期無人行走,灌木已經遮擋了上山的路。我們都說盧老師年紀大了,就不要上去了。但盧老師十分堅持,于是我們前邊有人開路,后邊有人扶他,終于到了山頂。當他看到野生稻被灌木隔離時十分開心,因為這樣,野生稻的基因就可以保存的比較完整,他很高興地和大家在那里合影。”盧院士追求真理、追求第一手資料、嚴謹的科學精神也使他的學生們都堅持:有三分結果下三分結論,踏踏實實搞好每個研究。收集種質資源枯燥、工作量大且繁瑣又難以出成果,沒有奉獻精神是難以堅持下來的,盧院士一堅持就是這么多年,并且不求回報地將種質資源提供給他人進行學術研究,是一位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
秘書眼里的他:嚴謹的奉獻者。
盧院士的辦公室書桌上有一本略顯破舊的筆記本,扉頁寫著: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
2017年,盧永根院士夫婦將畢生積蓄880萬余元無償捐獻給了華南農業(yè)大學,設立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yōu)秀青年教師,這也是華南農業(yè)大學建校以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贈。他們說這是國家發(fā)給我們的錢,我們又將它還給了國家。這880萬元的捐款,卻是兩位老師日常節(jié)約下來的。
趙杏娟是盧院士生前的秘書,從她大學畢業(yè)后便在盧院士身邊工作,轉眼也已過去22年?!氨R院士十分嚴謹,在平時研究生做報告時,他對于標點符號都要求很嚴格??吹絼e人出了差錯,他會很認真地指出來,直到你改正為止,如果下次還犯這個錯誤,他就會很嚴肅的講出來。他對自己嚴格要求也要求著身邊人嚴謹對待工作?!壁w老師如是說。
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盧院士夫婦的收入是可觀的,但他們生活卻十分簡單。無論家居還是穿著都奉行著節(jié)約的理念,甚至還留有大學時期的物品。八十年代的家具、電視,破舊的臺燈,折疊桌,鐵架床……只要東西沒有用完、用爛就不會丟掉。經歷過生活艱難的時期,才更為珍惜如今的生活。節(jié)約生活的背后是880萬元回饋社會的慷慨,高風亮節(jié)、淡泊名利,是老黨員、老科學家始終堅信一生的追求。盧永根院士一生有多個身份,他卻將每個身份都做到了極致,心中有光,永葆奮斗,他是“時代楷?!?,也是我們心中的光。
近日,“時代楷?!薄安家略菏俊北R永根矢志奮斗永葆初心的先進事跡在南縣城西中學黨員教師中引發(fā)熱議。南縣城西黨總支將“向布衣院士盧永根同志學習”活動與開展“不忘從教初心,牢記育人使命,努力擔當作為”主題教育相結合,組織部分黨員、教師收看了《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桃李滿天下盧永根》視頻,并在教師中開展主題大討論。用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盧永根同志先進事跡,引導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培植教育情懷。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是一名有著近70年黨齡的老黨員,一生節(jié)儉樸素,被譽為“布衣院士”。卻將畢生積蓄8809446.44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yōu)秀青年教師,支持教育事業(yè)。“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BR> 城西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羅勇向全體教師發(fā)出了向盧永根學習的倡議:學習盧永根同志先進事跡,在盧永根同志的事跡中汲取從教的精神力量,提升從教的價值追求,爭做一名有情懷的教育人。
教師們紛紛表示要學習盧永根同志愛黨愛國,為國家事業(yè)矢志奮斗的堅定信念,要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滿懷教育情懷,積極投身學校的教育事業(yè)。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五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按照省教育工委和教育廳《關于廣泛開展向盧永根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要求,人文學院學生黨支部在學院大會議室召開組織生活會,學習盧永根院士的先進事跡。
通過觀看視頻短片的介紹,同學們紛紛被“南粵楷?!?、“優(yōu)秀共產黨員”盧永根同志的事跡所感動。盧永根同志以“先黨員,后校長,先校長,后教授”為原則,堅定對黨的信仰,始終把黨的教育事業(yè)和師生利益放在首位,這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意識的升華。他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上不畏艱辛,前仆后繼,艱苦奮斗,一絲不茍的研究態(tài)度,勇擔重任的敬業(yè)精神,更是為指引不同專業(yè)的預備黨員們在各自的專業(yè)領域上開拓創(chuàng)新和攻克困難方面,起到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生活上,盧永根同志的艱苦樸素,嚴于律己,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更是體現了他爭做時代先鋒的精神,彰顯共產黨人的本色。
大家一致認為盧永根同志是當今時代的楷模,我們要學習他愛國敬業(yè)、甘于奉獻的好思想,學習他刻苦鉆研、真才實學的好本領,學習他拼搏奮進、淡泊名利的好作風,將盧永根院士的精神發(fā)揚光大。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六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fā)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狈Q號。盧永根是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xx年8月,因病在廣州逝世。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斗,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為國家農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一位杰出的農業(yè)科學家。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長期奮戰(zhàn)在高等農業(yè)教育最前沿,關愛和支持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了一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yè)專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始終堅持共產黨員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作風,將積蓄880多萬元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捐獻給醫(yī)學研究和醫(yī)療教育事業(yè),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曾榮獲“最美奮斗者”“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
近一段時間,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干部群眾普遍認為,盧永根的身上集中體現了為黨和人民事業(yè)奮斗終身、獻出一切的家國情懷,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和知識分子楷模。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表示,要深入學習盧永根信念堅定、至誠報國,開拓創(chuàng)新、勤奮耕耘,勇擔重任、甘為人梯,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大力弘揚愛國奮斗奉獻精神和忠誠執(zhí)著樸實品格,建功立業(yè)新時代,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zhí)行主席白春禮向全體新當選院士發(fā)出了向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教授盧永根學習的倡議。
白春禮呼吁,院士們要學習盧永根忠貞愛黨、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學習他艱苦樸素、淡泊名利的優(yōu)秀品德,學習他甘為人梯、提攜后學的大家風范。院士們要把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跡和精神品格,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對黨忠誠、為民造福作為根本的政治擔當,爭做新時代的明德楷模,不辜負黨、國家和人民賦予院士的崇高榮譽。同時,為充分發(fā)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于當日發(fā)出倡議書,倡議廣大院士向盧永根學習,堅定理想信念,至誠愛國奉獻,無私教書育人,積極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功立業(yè)。倡議書提到,盧永根熱愛祖國,信仰堅定,品格崇高,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為祖國的科技教育事業(yè)無私奉獻,是中科院院士愛國報國的先進代表,是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模范,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楷模。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盧永根出生于香港,1949年在高中時期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年輕時的學習和革命經歷,讓盧永根不斷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改革開放后,盧永根始終與黨一致,時時踐行著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入黨誓言。近年來,他因年事已高又身患重病長期住院,無法正常參加支部活動,在他的主動要求下成立了“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每月定期在醫(yī)院開展組織生活,及時了解掌握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按照要求學習黨的文件與材料,保持與黨組織的密切聯系。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獻身科教,勇于創(chuàng)新。盧永根在擔任華南農業(yè)大學校長期間,始終把黨的教育事業(yè)和師生利益放在首位。他頂住壓力,破格晉升優(yōu)秀的中青年科研人員,打開了華南農業(yè)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新格局,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在科研方面,盧永根在1978年完成《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tài)》一書,成為我國水稻育種工作者最重要的參考書,同時也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盧永根勇于創(chuàng)新,他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認為是對栽培稻雜交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生活中,盧永根發(fā)揚共產黨員樸素節(jié)儉的優(yōu)良作風,辦公室設施簡單,家里陳設簡樸。與生活中近乎苛刻的節(jié)約形成鮮明對比,盧永根捐資助教卻毫無保留。xx年3月,他撐著孱弱病軀和夫人徐雪賓將畢生積蓄880余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滿室皆舊物,布衣好耕讀。積蓄八百萬,捐贈不遲疑。”這是盧永根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七
11月15-17日,智能制造學院學生黨支部號召全體學生黨員觀看“時代楷?!北R永根同志先進事跡的視頻。視頻中主要講述了盧永根同志是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208月,因病逝世。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為國家農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一位杰出的農業(yè)科學家。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長期奮戰(zhàn)在高等農業(yè)教育最前沿,培養(yǎng)了一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yè)專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將積蓄880多萬元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捐獻給醫(yī)學研究和醫(yī)療教育事業(yè),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
通過本次對“時代楷?!北R永根同志先進事跡的學習,智能制造學院學生黨支部全體成員獲益匪淺,并表示要認真學習盧永根先生的優(yōu)秀品質。在工作上,盧永根同志獻身科教,勇于創(chuàng)新,打開了華南農業(yè)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新格局,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在生活中,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繼承與發(fā)揚了共產黨員樸素節(jié)儉的優(yōu)良作風。
盧永根同志用自己一生默默無聞的行動,展現了黨性的強度和純度,詮釋了自己的力量,為新時代共產黨員樹立起模范作用。而且,他一生堅守赤誠報國的信仰,淡泊名利,以“布衣院士”的形象,印證著一名愛國知識分子的初心。為此,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學生黨員,我們更有責任和義務把他的崇高精神繼承和發(fā)揚,如他那般對黨忠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如他那般情操高尚,甘于奉獻、淡泊名利,勤勞樸素,用實際行動展示共產黨員的人格力量。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八
盧永根,作物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教授。祖籍廣東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
盧永根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研究領域包括稻的遺傳資源、稻的經濟性狀遺傳、稻的雄性不育遺傳和栽培稻的雜種不育性遺傳等方面。曾協助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開展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tài)研究,主持總結該項工作并參加撰寫《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tài)》,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yè)界認為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在理論上有所創(chuàng)新,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盧永根今年已84歲高齡,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他每天仍行走在華南農業(yè)大學的高樹綠蔭之下,行走在家里和辦公室之間。他的治校和治學理念已經融入華南農業(yè)大學的精神,而他本人,也成為華南農業(yè)大學最寶貴的財富。
40多歲的年齡差異,并沒能阻擋兩人互相學習的勁頭:在學術上,盧永根不停地向丁穎靠攏;在政治上,丁穎也經常向盧永根請教。
從“香港仔”到革命者。
盧永根祖籍廣東花縣,即如今的廣州市花都區(qū)。其祖父幼年家貧,輾轉至香港謀生,先在一家海味店當伙計。因為為人誠實勤勞,在香港得以立足,并逐漸富裕。盧永根的父親盧國棉是一家英國律師行的高級職員,家境已頗為殷實。
1930年,盧永根出生于香港,在這個典型的中產家庭中排行第四。1936年開始入讀香港粵華中學附屬小學,接受到較好的香港教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香港仔”。1941年,在盧永根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香港被日軍占領。盧國棉眼看局勢危急,便安排將盧永根等幾位兒女送回老家的鄉(xiāng)下避難。但廣東花都當時也屬于淪陷區(qū),不僅三天兩頭有日軍到鄉(xiāng)下來騷擾、很不安寧,而且那里的物質生活也非常貧乏。和之前在香港的生活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盧永根自小接受香港殖民地教育,民族意識本來比較淡薄,但此時親眼目睹日軍兇殘,也體會到戰(zhàn)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體會到當亡國奴的苦楚,他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在鄉(xiāng)下待了將近兩年之后,盧永根返回香港,入港僑中學讀初中。不久,日軍宣布投降,部分國民黨軍隊進駐香港。然而,媒體報道的“國軍”在香港的種.種行為,讓年輕的盧永根日益失望。
初中時期,有兩種學??晒┧x擇:一是上英文書院繼續(xù)接受英式教育,另一是上中文書院。民族意識已經覺醒的盧永根沒有遵照父親的意愿繼續(xù)讀英文書院,而是自己選擇了嶺英中學。
在嶺英中學,盧永根碰到了思想進步的語文老師林莽中(蕭野),并經他介紹到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在盧永根看來,培僑中學的三年時光,是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里他從一個無知的青少年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培僑中學是一所愛國的進步學校,愛國和民主思想非常活躍,學校里經常有來自內地的進步人士,在這里舉行讀書會、時事報告會等,盧永根深受感染,他自己也開始熱衷于投身各種進步活動,成為一名非常活躍的進步學生。他參加民主競選,當選為香港培僑中學學生自治會主席。他組織辯論會,號召同學們關注社會的未來。
1947年12月,盧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并積極開展地下活動。1949年8月9日,年輕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黨。
在高中即將畢業(yè)的時候,黨組織通知盧永根,高中畢業(yè)后他可能有三種去向:一是直接投身解放事業(yè),回內地打游擊;二是繼續(xù)留在香港升學或工作;三是回內地,繼續(xù)學習。經反復研究,黨組織決定安排盧永根回內地,到嶺南大學讀書和從事革命工作,到廣州去迎接解放。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九
他,是中科院原資深院士,曾任華南農業(yè)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帶領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他就是“時代楷?!北R永根,永葆初心、矢志奮斗的布衣院士!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時代楷模盧永根的學習心得,方便大家學習。
9月的紫荊園,陽光和煦溫暖。在華南農業(yè)大學院士廣場的盧永根院士雕像前,三五成群的學生默默獻上鮮花,紀念這位剛剛離開的老校長。
盧永根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保存了華南地區(qū)富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庫。20xx年罹患癌癥后,他將畢生積蓄880萬余元無償捐獻給華農,設立了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yōu)秀青年教師。
8月12日,盧永根因病醫(yī)治無效逝世,享年89歲。根據生前遺愿,他的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遺體于當天無償捐獻給醫(yī)學研究和醫(yī)學教育事業(yè)。
傳承水稻“寶庫”,動員學者歸國。
“盧院士對科學實事求是,學風嚴謹,生活簡樸,淡泊名利,晚年將畢生積蓄捐贈學校,反哺社會。這種奉獻精神對我們是很大的激勵?!痹芙逃诒R永根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說,當年他赴日本留學后,盧永根接二連三寫信動員他回國。最終,劉耀光回到華農潛心科研,成為學術大家。
盧永根出生于1930年的香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爭的殘酷讓盧永根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在香港培僑中學的3年學習中,他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1952年,作為華南農學院的首批學生,盧永根在這里遇到了我國著名農業(yè)科學家、教育家丁穎。
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后來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這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20世紀80年代初,他帶領團隊研究水稻的雜種不育性,并和助手張桂權一起提出了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概念,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yè)界認為是目前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教師,盧永根以他的一腔愛國之情教育和感染了身邊無數人。
改革開放后,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定地拒絕。
“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20xx年華農校長。其間,他打破學校面臨的人才斷層困局,給有能有為的年輕人拓展了廣闊天地。一大批優(yōu)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在他的感召下,放棄國外的優(yōu)渥生活回到祖國,成長為各自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
華農副校長溫思美回憶,1984年偶遇盧永根后兩人多有深談,盧永根力邀其畢業(yè)后回國工作。“正是盧院士對國家民族的熱愛,以及為人為學的人格魅力吸引我來到華農?!?BR> 為教育事業(yè)捐盡有用之軀。
20xx年3月,盧永根及夫人徐雪賓將畢生積蓄合計8809446元全部捐贈給華農,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扶持農業(yè)教育事業(yè)。這是華農建校120xx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在慷慨捐贈的背后,是盧永根堅守一生的節(jié)約。他家里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老式收音機、臺燈;沒有全職保姆,過去常常在學校食堂與學生們一起排隊打飯。
對黨和國家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以及對自己近乎嚴苛的要求,在盧永根的人生中一以貫之。
他的秘書趙杏娟回憶:“盧院士發(fā)表的文章、
發(fā)言稿。
學術報告等都是他自己去收集材料起草的。我根據他的要求整理后,他會認真修改文章的排版布局,反復推敲用詞造句,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BR> 盧永根堅決不同意學校派專車接送他上下班,堅持走路,因私出行則會選擇坐公交車;出差搭飛機時,他都是買經濟艙;患病住院期間,他也要求秘書用公交車和地鐵出行;在辦公室自備郵票,私人信件絕不花費公家一分錢。
有人發(fā)現,他在筆記本的扉頁上題字自勉: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
“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20xx年3月,盧永根獲評“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
早在患病前,盧永根就辦理了遺體捐獻卡,在身后將遺體無償地捐獻給醫(yī)學科研和醫(yī)學教育事業(yè)。他說,作為共產黨員,捐獻遺體是為黨和國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貢獻。
9月的廣州仍是一派夏日景象,在位于天河區(qū)五山路的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中的紫荊花樹仍是郁郁蔥蔥;波光粼粼的洪澤湖畔有不少晨讀、鍛煉的身影。然而與往年不同,校園中唯獨少了一個陪伴華農走過了幾十年發(fā)展歷程的身影--老校長盧永根。
1930年,盧永根出生于香港,1936年開始入讀香港粵華中學附屬小學,接受到較好的教育。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爭的殘酷讓盧永根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初中時期的盧永根,在嶺英中學碰到了思想進步的語文老師林莽中(蕭野),并經他介紹到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在盧永根看來,培僑中學的三年時光,是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里他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1952年,作為華南農學院的首批學生,他在這里遇到了我國著名農業(yè)科學家、教育家丁穎先生。踏著老師未竟的步伐,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后來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這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即使退了休,盧永根對水稻的研究熱情也依舊不減。20xx年前后,盧永根和學生們根據文獻,前往廣東高州、佛岡、遂溪、博羅、惠來等地搜集資源。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頂、水澤等人跡罕至之處,許多地方只能徒步。彼時盧永根已是七旬老人,卻依然興致勃勃。山高無路,荊棘叢生。到最后,盧永根體力不支,可仍堅持要去現場,于是學生們架著他,慢慢往上爬。老照片上,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樹,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開心。
盧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帶領團隊研究水稻的雜種不育性,并和助手張桂權一起提出了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概念,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yè)界認為是目前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20xx年華農校長。其間,他打破學校面臨的人才斷層困局,給有能有為的年輕人拓展了廣闊天地。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教師,盧永根同樣以他的一腔愛國之情去教育和感染他的研究生、青年教師和出。
國學。
習訪問的學者。華農知名教授、20xx年新增選的中科院院士劉耀光,當年曾受教于盧永根。去日本留學后他在當地工作數載。盧永根接二連三給劉耀光寫信,向他介紹學校的情況。在盧永根的一再書信動員下,劉耀光最終于1996年回到華農,潛心科研,大有建樹。而包括溫思美、彭新湘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也正是在他的感召下,放棄國外的優(yōu)渥生活,回到祖國,來到華農,成長為各自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
20xx年3月,盧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賓教授將畢生積蓄合計880余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扶持農業(yè)教育事業(yè)。這是華農建校120xx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很多老一輩的華農人更不會忘記,1984年的那個夜晚,盧永根在華南農業(yè)大學紅滿堂草坪上給全校學生作的3個多小時報告--《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中所說:“我今天的發(fā)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樣,點燃你們心扉中的愛國主義火焰,并迸發(fā)出熱情,去為振興中華而奮斗,那是我所熱切期待的?!?BR> 20xx年8月12日4時41分廣州,我們又永遠失去了一位科學家,盧永根院士,享年89歲。他是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1930年12月2日生于香港,廣東花都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
由于不在領域內,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盧永根院士,是啊,我們每天都知道某些明星的消息,某些爛七八糟網紅的消息,可是科學家,我們太少知道他們的消息了。我們兒時,有多少人的夢想是成為科學家啊,成為了科學家就更好地回報社會,報效祖國,現在我們都長大了,這份理想早已離我們遠去,科學家,聽起來多么光榮的稱號,漸漸被我們這瑣碎的生活給徹底淹沒了。
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數學,那時候的想法就是要想成為科學家,必須學好數理化,后來漸漸地,分數就成了我們追逐的目標,高考成了我們必須逾越的龍門。為了分數而學習,為了高考而學習,完全取代了為了理想而學習。很多時候,我們不再愛學習了,考試就是痛苦,分數就是折磨,總是考第一的人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大多數人的努力,都被名次壓垮了。
后來加入了社會,工作了,科學家的夢想就徹底遠離我們了,為了枯燥乏味的瑣碎生活有那么一點色彩,我們拼命掙錢,似乎掙錢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科學,那是別人的生活,那是另一個世界,另一個離我們很遠很遠的世界。
真正讓我們這個世界更進步的還是科學家,是他們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更深刻,讓我們懂得更多的真理,讓技術更先進,讓我們這些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他們仍然是最偉大的,不會因為甚少有人關注就會失去光彩。我們最敬愛的科學家們,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許一輩子都不會被人知道,他們只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為這個社會,為你我,默默地奉獻了一生,他們是最值得我們銘記的。
共
2
頁,當前第。
1
頁
1
2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時代楷模、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盧永根院士用他的精彩一生,回答了“人生的意義”這個大問題,為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盧永根的人生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照鑒我們每個人的心靈。
87歲,將幾乎畢生積蓄880萬元捐贈給教育事業(yè);89歲,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yī)學事業(yè);一生,無私奉獻給中國水稻科研事業(yè)。盧永根將捐獻遺體看作是作為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作為一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最后的堅守和信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最后貢獻。
嚴于律己,公私分明。他出行坐公交,吃飯在食堂。家中的擺設,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即使當了校長,他也堅持不坐進口名牌小車,在住房、電話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人生的境界與追求,來自于黨性的修養(yǎng)。在盧永根身上,黨性既真實,又耀眼。他用自己的無言行動,展現了黨性的強度和純度,詮釋了黨性的力量,為新時代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樹立了榜樣。
在他的辦公桌上的一個筆記本扉頁,寫著用來自勉的四個“一點”: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這四個“一點”,是一名共產黨員大公無私的寫照,也為他人提供了一種參照。
盧永根的人生就是一面旗幟,可以引領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方向。
他出生在香港一個殷實的中產家庭,在人生的青春階段,感受了祖國的痛苦和呻吟,國家的苦難震撼了這個“香港仔”的心,他下決心為振興中華而奮斗。他堅信,祖國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他打心底里熱愛祖國。
自1949年8月9日,他在香港舉起右拳,面向北方,莊嚴宣誓加入中共地下黨。至208月12日去世,盧永根入黨整整70年。他始終不忘初心,對黨忠誠,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入黨誓詞。
從一個“香港仔”到一個堅定的共產黨員,盧永根挺起了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這也是最值得人們學習的地方。他促使人反思在物質與精神之間的抉擇,為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提供了參照,為年輕人提供了標桿。
淡泊名利,學有專長。他在水稻遺傳育種研究領域研究了一輩子,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水稻遺傳資源、雄性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總是告訴學生,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產稻國,對世界農業(yè)的發(fā)展做出過重大的貢獻,理應將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研究好。
他說,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工作的動力。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一
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內,盧永根院士雕像靜靜地佇立著。
盧永根是水稻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這位把一輩子貢獻給作物遺傳育種學的老科學家,2019年8月12日逝世。
盧永根的一生,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心向黨、一生愛國、一身正氣、一生恭儉,充分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教育工作者和農業(yè)科學家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
“祖國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打心底里熱愛自己的祖國?!北R永根曾這樣說。
初與終。
——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
盧永根祖籍廣州花都,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在香港接受良好的中西方綜合教育。1941年,在盧永根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香港被日軍占領。其父將幾位兒女送回老家廣州花都鄉(xiāng)下避難。在花都,盧永根經歷了東躲西藏、衣食匱乏的逃難生活,目睹了日軍的兇殘暴行。
從小經歷離亂苦難,激發(fā)了他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
高中時,盧永根不顧家人反對,放棄了在港前途更好的英文學校而選擇在中文學校就讀。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正式加入了中共地下黨。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改革開放后,盧永根曾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
“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盧永根堅定地說。
最初的使命,深深地融入盧永根的血液之中,成為他一生中不曾動搖的信念。
近年來,因身患重病長期住院,無法正常參加支部活動,他便主動向華南農業(yè)大學農學院黨委提出,希望學院考慮成立臨時黨支部,并獲得了批準。臨時支部每月定期開展組織生活、交納黨費,支部成員一起學習相關文件材料。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時刻,盧永根依然不忘黨員身份。盧永根去世后,他的遺孀徐雪賓女士,將用信封裝好的一萬元錢交給學校黨委。這是盧永根生前囑托轉交的特殊黨費。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二
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宣部追授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盧永根“時代楷?!狈Q號,為廣大黨員干部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道路上時刻堅守初心、踐行使命樹起了一面旗幟,值得我們每一名年輕干部深刻學習。
奮斗的青春最閃亮。盧永根的事跡一經播出在全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他的一生都在為中國水稻的科研事業(yè)不懈奮斗著,他所從事的不僅僅是一份職業(yè),更飽含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他用盡全力攻破的一件件難題,他耗盡心血取得的每一次進步,都書寫著水稻科研史上的`傳奇,他將自己的青春揮灑在鐘愛的事業(yè)和人民之中,留下的是最有溫度的情感,他所奮斗的一生是滿懷希望與激情的一生。
奉獻的大愛暖人心?!安家略菏俊北R永根,將一生奉獻給了中國水稻科研事業(yè),簡陋的家庭擺設、多年未換的綠色毛衣成為盧院士的真實生活寫照,他不舍得對自己投資,更不舍得浪費,哪怕一粒米的糧食,就這樣一個吝嗇得院士卻豪放地將積攢的880萬元全部捐贈給了他所鐘愛的教育事業(yè),并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醫(yī)學事業(yè),他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書寫大愛的步伐,讓我們震撼,更值得我們學習與追隨。
盧永根院士雖然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那份堅定的理想信仰與永恒的奮斗精神卻永遠閃亮,廣大青年干部要努力向盧院士看齊,站在新時代的奮斗起點,用奮斗描繪青春的底色,兢兢業(yè)業(yè)創(chuàng)事業(yè),無私奉獻謀實事,踏踏實實踐行好“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誓言,扎實推動當合人民的事業(yè)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勝利!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三
盧永根是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8月,因病在廣州逝世。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斗,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為國家農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一位杰出的農業(yè)科學家。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長期奮戰(zhàn)在高等農業(yè)教育最前沿,關愛和支持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了一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yè)專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始終堅持共產黨員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作風,將積蓄880多萬元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捐獻給醫(yī)學研究和醫(yī)療教育事業(yè),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四
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內,盧永根院士雕像靜靜地佇立著。
盧永根是水稻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這位把一輩子貢獻給作物遺傳育種學的老科學家,2019年8月12日逝世。
盧永根的一生,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心向黨、一生愛國、一身正氣、一生恭儉,充分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教育工作者和農業(yè)科學家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
“祖國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打心底里熱愛自己的祖國?!北R永根曾這樣說。
初與終。
——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
盧永根祖籍廣州花都,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在香港接受良好的中西方綜合教育。1941年,在盧永根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香港被日軍占領。其父將幾位兒女送回老家廣州花都鄉(xiāng)下避難。在花都,盧永根經歷了東躲西藏、衣食匱乏的逃難生活,目睹了日軍的兇殘暴行。
從小經歷離亂苦難,激發(fā)了他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
高中時,盧永根不顧家人反對,放棄了在港前途更好的英文學校而選擇在中文學校就讀。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正式加入了中共地下黨。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北R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改革開放后,盧永根曾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
“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盧永根堅定地說。
最初的使命,深深地融入盧永根的血液之中,成為他一生中不曾動搖的信念。
近年來,因身患重病長期住院,無法正常參加支部活動,他便主動向華南農業(yè)大學農學院黨委提出,希望學院考慮成立臨時黨支部,并獲得了批準。臨時支部每月定期開展組織生活、交納黨費,支部成員一起學習相關文件材料。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時刻,盧永根依然不忘黨員身份。盧永根去世后,他的遺孀徐雪賓女士,將用信封裝好的一萬元錢交給學校黨委。這是盧永根生前囑托轉交的特殊黨費。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五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fā)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盧永根,華南農業(yè)大學的校長,中科院院士,在3月,這位被病魔纏身的老教授將十多個存折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yè)大學的賬戶,夫婦兩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獎勵貧困學生和優(yōu)秀青年教師。盧老說:“黨培養(yǎng)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苯M委會于盧老的頒獎詞: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盧老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詮釋他當初對黨許下的諾言,作為一名團員,一名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我一定以盧老為榜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03月8日傍晚,一名國家的好兒子,人民的好書記,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職,年僅49歲。出身于普通家庭,畢業(yè)后當過中學老師,鄉(xiāng)鎮(zhèn)干部,在縣鄉(xiāng)兩級做過主要領導,始終牽掛群眾,惦記著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一位始終將人民放在心里的百姓父母官,組委會給予他的頒獎詞: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尋路,扎實工作,廉潔奉公。牢記黨的話,溫暖群眾的心,春茶記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跡。誰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誰裝在心里。又是一位為黨獻身的偉人,除了心痛以外,我再次感到自身肩上的重擔的份量。
“有速度的青春,滿是激情的神明,熱愛著崗位,幾回會出生入死,和死神爭奪。這一次,身軀在黑暗中跌落,但你護住了懷抱中,最珍愛的花朵,你在時,如熾烈的陽光;你離開,是燦爛的晚霞?!边@是組委會給予楊科璋烈士的頒獎詞。5月30日1點13分,楊科璋在滅火救援中緊急救出一名約兩歲的孩子,但因煙霧太大,能見度低而踩空墜樓。從五樓墜樓時楊科璋緊抱孩子,最終護住了孩子,但是自己卻獻出了年僅27歲的生命。這就是祖國的戰(zhàn)士,黨的同志,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一樣的問題,我依舊會像他一樣履行對黨,對團的承諾,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綱領。
都說中古地大物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那個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玉麥鄉(xiāng),從1964年到的34年間,桑杰曲巴家是這片土地上的僅有的一戶人家。卓嘎,央宗姐妹倆在父親的帶領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半個多世紀來,父女三人以放牧衛(wèi)生,守護著祖國數千平方公里的國土?!叭粘龈咴?,牛滿山坡;家在玉麥,國是中國。中國是老阿爸手中縫過的五星紅旗,中國是姐妹倆腳下離不開的土地。高原隔不斷深情,水雪鎖不斷春風。河的源頭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國?!秉h的好兒女,堅決要維護自己的領土,用自己的青春去守護家園,打心底敬佩她們。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六
盧永根,華南農業(yè)大學的校長,中科院院士,在20xx年3月,這位被病魔纏身的老教授將十多個存折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yè)大學的賬戶,夫婦兩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獎勵貧困學生和優(yōu)秀青年教師。
盧老說:“黨培養(yǎng)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
盧永根祖籍廣東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受派遣回到廣州。從此,他在教育領域開始了一輩子的堅守。有人會問:為什么要放棄安逸的生活回到內地呢?盧永根的回答簡單而真摯,“侵華戰(zhàn)爭的現實教育了我,我要為祖國復興效力?!闭菐е@份愛國的赤子之心,盧永根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不僅為科研奉獻了一切,也為廣大學子點燃了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這份真摯的愛國熱情不僅值得我們尊敬,更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他不忘初心、忠誠如山的政治品格。盧永根同志有著70年黨齡,一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對黨對國忠誠,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他于1949年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放棄在港舒適的生活,在黨組織安排下回廣州讀書并積極領導地下學聯工作。他始終保持崇高信仰,堅決聽黨話、永遠跟黨走,是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矢志報國,在美國留學時,美國的親人曾竭力說服他留下,但他毅然選擇學成歸來報效祖國。面對眾人的疑惑,他堅定地說,“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全省廣大黨員干部要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對黨忠誠、堅守初心,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奮斗終生作為最高目標,以黨和國家需要為使命,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yè),厚植家國情懷,始終篤定信念、胸懷祖國、胸懷人民,矢志不渝地奮斗終生、許黨報國。
學習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盧永根同志在生活中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節(jié)儉樸素的`優(yōu)良作風,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他的辦公室設施簡單,家中仍在使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舊沙發(fā)、舊鐵架床、舊電視。從一線崗位退下來后,他還一直堅持科研工作,每天和學生一起在飯?zhí)门抨牬蝻垺K麑ψ约航蹩量痰毓?jié)儉,卻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無私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設立教育基金;將廣州花都祖?zhèn)鞯膬杉疑啼佡浥c當地羅洞小學作為永久校產,商鋪租金收入全部用于學校獎教獎學;還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yī)學研究和醫(yī)學教育事業(yè)。全省廣大黨員干部要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修身立德、甘于奉獻,勤勉儉樸、淡泊名利,發(fā)揚傳承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優(yōu)良傳統和一心為公、不謀私利的奉獻精神,用模范行動展示共產黨員的人格力量,自覺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為民謀利、為民盡責。
一生報效祖國,畢生積蓄回饋社會,這就是正能量,我們要向盧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們要向盧永根同志學習,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學習他的坦蕩胸懷,我們要向這位中華民族的楷模學習,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愛國熱情的中國人!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七
10月19日晚上7點,全校黨員啟林南教五d棟教室觀看《盧永根先進事跡報告會》。盧永根,是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他一生的經歷為我們詮釋正能量,用樸實的生活態(tài)度修飾自己。讓我淚奔的是徐雪賓教授在病床前問盧院士,他們的錢怎么處理時,盧院士說捐,就這樣,他們夫婦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給華南農業(yè)大學,沒有給自己唯一的女兒留一分錢。這是多么無私的奉獻精神。黨培養(yǎng)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除此之外,盧老還簽了遺體捐獻卡,我覺得很少人能做到,包括我自己,為我們展示“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的樣子,真正是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粗貢谂_上敘述盧老樸實一生,時不時痛哭流淚的時候,我深深地對盧老樹以崇高的敬意,要學習他的愛國精神,學習他一生為黨的行為。盧老,一路走好!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一
學習了“布衣院士”盧永根的故事,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副教授、“仲愷青年學者”孫偉深受感動。
他說,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應像盧院士一樣,心系國家發(fā)展需求,全心全意地奮斗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作為一名基層科研工作者,應扎根在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的最前線,將所學所想落實到田間地頭?!啊竟扔懈?,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我們將牢記盧院士的大愛,并付諸言行。”
“盧永根院士是一名具有執(zhí)著理想信念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是一名具有深沉家國情懷的杰出知識分子?!敝猩酱髮W農學院院長譚金芳認為,盧永根院士用一生的努力為oxiang.com農業(yè)高校師生樹立了人生坐標?!白鳛樾聲r代的新農人,我們一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對黨忠誠、為國奉獻、為民造福作為根本的政治擔當?!?BR> “小學二年級的一個夏天,我在華南農大研究生飯?zhí)贸晕顼垺R晃淮让忌颇康睦蠣敔斨糁照龋掷锬靡粋€飯盒,在排隊打飯的人群中顯得有些特別。他周圍的老師和大學生紛紛向這位老爺爺打招呼:‘盧老師好!’爸爸告訴我,他是著名的水稻育種專家盧永根院士?!比A南農業(yè)大學附屬小學五年級學生閆泰然說,“今年,盧永根爺爺永遠離開了我們,而他的精神在我們的校園里遍地開花。”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二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社會宣傳發(fā)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狈Q號。盧永根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將他的一腔熱血播撒在祖國、工作、人民之中。
將滿腔熱血化作對祖國的一片赤誠。生于兵荒馬亂之際,年少時目睹日寇暴行,盧永根對于國家的強盛、社會的發(fā)展有著更加殷切的期盼。他無數次說,無論是一帆風順的日子,還是身處逆境的時刻,他始終堅信,要把一生獻給黨和祖國。面對祖國危難盧永根毅然決然地投身祖國的懷抱,對祖國深沉的愛,貫穿盧永根的一生。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他對祖國的忠誠詮釋了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我們也應該將他這種對祖國的赤誠化作我們今后工作的動力,多關心世界和國家大事,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需要聯系在一起,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推動自己工作的動力。
將滿腔熱血化作對事業(yè)的一腔熱情。作為科學家,盧永根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一輩子研究學術,保存了華南地區(qū)富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庫。作為華南農業(yè)大學的老校長,13年間,為學校各項事業(yè)發(fā)展鞠躬盡瘁,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yǎng)的新格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惦記的還是自己的學術研究,在病床上仍然堅持研究、學習。我們也應該學習盧永根院士對工作的熱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發(fā)揚“釘釘子”的精神,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勤懇工作的決心做好人民的“勤務兵”。
將滿腔熱血化作對人民的一種深情。20xx年3月,盧永根以夫妻名義將畢生積蓄880余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成立教育基金協會,用于扶持農業(yè)教育事業(yè)。20xx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因病辭世。按照他和家屬意見,不舉行任何遺體告別儀式,遺體無償捐獻給醫(yī)學科研和醫(yī)學教育事業(yè)。盧永根將自己最后的余熱都奉獻給了他所摯愛的國家和人民,為國家和人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這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正是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最光輝的寫照嗎?作為一名在基層工作的組工人員,我們也應該學習盧老這種為黨和人民奉獻一切的深情,不斷提升自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覺悟,努力將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開展工作的前提,多為人民著想,多辦民生實事、多解人民之難。
盧永根就像一朵小火花,他默默奉獻,點亮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盧永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生堅定理想信念,為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奉獻了一切。盧永根用他的實際行動教會我們怎么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用他的赤誠之心抒寫了“我和我的祖國”這一壯麗篇章。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三
盧永根自始至終堅守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勤儉節(jié)約,蠟炬成灰淚始干,為熱愛的祖國奉獻了一生。黨員干部應該學習盧永根院士身上這股頑強不屈,腳踏實地的苦干精神,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黨員干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盧永根院士上高山、下峽谷、披荊棘、踏草叢,為老百姓解決溫飽問題,是共產黨員的楷模。黨員干部要牢記自己的初心與使命,踏實肯干,不畏艱難困苦,不搞形式主義,堅持群眾路線,一步一個腳印地深入到老百姓家中,深入他們的心中,真心實意的為老百姓著想,解決與落實他們的難題與訴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黨員干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的工作作風。盧永根院士將自己的畢生積蓄都捐贈給了華南農業(yè)大學,他沒有選擇用這筆錢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切從簡的他反而將自己的積蓄都貢獻給了教育事業(yè)。黨員干部要嚴格執(zhí)行中央的八項規(guī)定,不利用職務之便大吃大喝,收受高檔禮品,要做到兩袖清風,不向老百姓吃拿卡要,杜絕沒有好處就不辦事的陋習,不在老百姓面前端架子,作威作福,向老百姓展現一個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
黨員干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盧永根院士不僅將自己畢生的積蓄都捐贈給了教育事業(yè),還決定將自己去世后的遺體捐獻給醫(yī)學科研與醫(yī)學教育事業(yè),他為祖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黨員干部要堅守自己作為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腳踏實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履職,以集體利益為重,做好犧牲個人利益的思想覺悟,為祖國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四
他是一位科學家,曾帶領團隊繼承了丁穎院士生前收集到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并擴充到1萬多份;87歲,他與妻子一同捐贈了880萬元用于扶持農業(yè)教育事業(yè);89歲,他在廣州病逝,將遺體捐贈用于醫(yī)學研究;他將他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他就是“布衣院士”盧永根。
當只是這些數字聚集在一起時,或許我們還不能夠勾勒出一位“時代楷?!钡男蜗?。小編這次來到了廣州,走訪了盧院士曾經辦公的場所,訪談了他身邊的人,也對這位布衣院士有了一些新的了解。
愛人眼里的他:堅定的無產階級信仰者。
盧永根院士少年時代在殖民統治下的香港讀中學,很早就開始接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在18歲那年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把入黨的日子作為自己的另一個生日,對黨的深厚情感70年從未改變。
我們見到盧院士的夫人徐雪賓教授時,她剛從養(yǎng)老院的健身房回到房間,當她講起盧院士的故事時親切地稱呼他:阿盧。徐教授娓娓道來,為我們介紹盧院士的入黨經歷,她說:“入黨時的承諾阿盧堅守了一生,也將個人的理想始終與祖國的需要結合在一起?!?BR> 學生眼里的他:無名英雄。
12月2日,是盧永根院士89歲生日,在華南農業(yè)大學院士廣場的雕塑前擺滿了前來祭奠的鮮花。
盧永根院士常年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20世紀60年代,他作為著名水稻專家丁穎教授的助手,協助組織開展“中國水稻品種光溫條件反應特性研究”。丁穎院士去世后,他繼承了7000多份野生稻種,并帶領團隊探尋更多的水稻種質資源,不斷擴充這一規(guī)模,這成為了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20世紀80年代初,盧院士帶領團隊研究水稻的雜種不育性,并和助手張桂權一起提出了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概念,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yè)界認為是目前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由于在水稻遺傳育種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他在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向東教授是盧院士的學生,也是他的第三個博士,他眼里的盧院士是嚴謹、凡事親為、默默奉獻的一個人。
他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野生稻種的收集十分不容易,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邊、水庫邊,甚至山頂、沼澤地,位置都比較危險。而盧老師始終希望可以拿到第一手的資料,看看野生稻的生長環(huán)境,以便之后的研究。他帶著我們前去廣東、海南、江西等有代表的地方去收集野生稻。有一次去佛岡,野生稻長在山頂的水塘,因山路長期無人行走,灌木已經遮擋了上山的路。我們都說盧老師年紀大了,就不要上去了。但盧老師十分堅持,于是我們前邊有人開路,后邊有人扶他,終于到了山頂。當他看到野生稻被灌木隔離時十分開心,因為這樣,野生稻的基因就可以保存的比較完整,他很高興地和大家在那里合影。”盧院士追求真理、追求第一手資料、嚴謹的科學精神也使他的學生們都堅持:有三分結果下三分結論,踏踏實實搞好每個研究。收集種質資源枯燥、工作量大且繁瑣又難以出成果,沒有奉獻精神是難以堅持下來的,盧院士一堅持就是這么多年,并且不求回報地將種質資源提供給他人進行學術研究,是一位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
秘書眼里的他:嚴謹的奉獻者。
盧院士的辦公室書桌上有一本略顯破舊的筆記本,扉頁寫著: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
2017年,盧永根院士夫婦將畢生積蓄880萬余元無償捐獻給了華南農業(yè)大學,設立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yōu)秀青年教師,這也是華南農業(yè)大學建校以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贈。他們說這是國家發(fā)給我們的錢,我們又將它還給了國家。這880萬元的捐款,卻是兩位老師日常節(jié)約下來的。
趙杏娟是盧院士生前的秘書,從她大學畢業(yè)后便在盧院士身邊工作,轉眼也已過去22年?!氨R院士十分嚴謹,在平時研究生做報告時,他對于標點符號都要求很嚴格??吹絼e人出了差錯,他會很認真地指出來,直到你改正為止,如果下次還犯這個錯誤,他就會很嚴肅的講出來。他對自己嚴格要求也要求著身邊人嚴謹對待工作?!壁w老師如是說。
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盧院士夫婦的收入是可觀的,但他們生活卻十分簡單。無論家居還是穿著都奉行著節(jié)約的理念,甚至還留有大學時期的物品。八十年代的家具、電視,破舊的臺燈,折疊桌,鐵架床……只要東西沒有用完、用爛就不會丟掉。經歷過生活艱難的時期,才更為珍惜如今的生活。節(jié)約生活的背后是880萬元回饋社會的慷慨,高風亮節(jié)、淡泊名利,是老黨員、老科學家始終堅信一生的追求。盧永根院士一生有多個身份,他卻將每個身份都做到了極致,心中有光,永葆奮斗,他是“時代楷?!?,也是我們心中的光。
近日,“時代楷?!薄安家略菏俊北R永根矢志奮斗永葆初心的先進事跡在南縣城西中學黨員教師中引發(fā)熱議。南縣城西黨總支將“向布衣院士盧永根同志學習”活動與開展“不忘從教初心,牢記育人使命,努力擔當作為”主題教育相結合,組織部分黨員、教師收看了《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桃李滿天下盧永根》視頻,并在教師中開展主題大討論。用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盧永根同志先進事跡,引導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培植教育情懷。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是一名有著近70年黨齡的老黨員,一生節(jié)儉樸素,被譽為“布衣院士”。卻將畢生積蓄8809446.44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yōu)秀青年教師,支持教育事業(yè)。“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BR> 城西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羅勇向全體教師發(fā)出了向盧永根學習的倡議:學習盧永根同志先進事跡,在盧永根同志的事跡中汲取從教的精神力量,提升從教的價值追求,爭做一名有情懷的教育人。
教師們紛紛表示要學習盧永根同志愛黨愛國,為國家事業(yè)矢志奮斗的堅定信念,要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滿懷教育情懷,積極投身學校的教育事業(yè)。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五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按照省教育工委和教育廳《關于廣泛開展向盧永根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要求,人文學院學生黨支部在學院大會議室召開組織生活會,學習盧永根院士的先進事跡。
通過觀看視頻短片的介紹,同學們紛紛被“南粵楷?!?、“優(yōu)秀共產黨員”盧永根同志的事跡所感動。盧永根同志以“先黨員,后校長,先校長,后教授”為原則,堅定對黨的信仰,始終把黨的教育事業(yè)和師生利益放在首位,這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意識的升華。他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上不畏艱辛,前仆后繼,艱苦奮斗,一絲不茍的研究態(tài)度,勇擔重任的敬業(yè)精神,更是為指引不同專業(yè)的預備黨員們在各自的專業(yè)領域上開拓創(chuàng)新和攻克困難方面,起到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生活上,盧永根同志的艱苦樸素,嚴于律己,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更是體現了他爭做時代先鋒的精神,彰顯共產黨人的本色。
大家一致認為盧永根同志是當今時代的楷模,我們要學習他愛國敬業(yè)、甘于奉獻的好思想,學習他刻苦鉆研、真才實學的好本領,學習他拼搏奮進、淡泊名利的好作風,將盧永根院士的精神發(fā)揚光大。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六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fā)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狈Q號。盧永根是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xx年8月,因病在廣州逝世。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斗,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為國家農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一位杰出的農業(yè)科學家。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長期奮戰(zhàn)在高等農業(yè)教育最前沿,關愛和支持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了一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yè)專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始終堅持共產黨員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作風,將積蓄880多萬元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捐獻給醫(yī)學研究和醫(yī)療教育事業(yè),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曾榮獲“最美奮斗者”“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
近一段時間,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干部群眾普遍認為,盧永根的身上集中體現了為黨和人民事業(yè)奮斗終身、獻出一切的家國情懷,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和知識分子楷模。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表示,要深入學習盧永根信念堅定、至誠報國,開拓創(chuàng)新、勤奮耕耘,勇擔重任、甘為人梯,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大力弘揚愛國奮斗奉獻精神和忠誠執(zhí)著樸實品格,建功立業(yè)新時代,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zhí)行主席白春禮向全體新當選院士發(fā)出了向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教授盧永根學習的倡議。
白春禮呼吁,院士們要學習盧永根忠貞愛黨、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學習他艱苦樸素、淡泊名利的優(yōu)秀品德,學習他甘為人梯、提攜后學的大家風范。院士們要把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跡和精神品格,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對黨忠誠、為民造福作為根本的政治擔當,爭做新時代的明德楷模,不辜負黨、國家和人民賦予院士的崇高榮譽。同時,為充分發(fā)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于當日發(fā)出倡議書,倡議廣大院士向盧永根學習,堅定理想信念,至誠愛國奉獻,無私教書育人,積極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功立業(yè)。倡議書提到,盧永根熱愛祖國,信仰堅定,品格崇高,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為祖國的科技教育事業(yè)無私奉獻,是中科院院士愛國報國的先進代表,是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模范,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楷模。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盧永根出生于香港,1949年在高中時期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年輕時的學習和革命經歷,讓盧永根不斷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改革開放后,盧永根始終與黨一致,時時踐行著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入黨誓言。近年來,他因年事已高又身患重病長期住院,無法正常參加支部活動,在他的主動要求下成立了“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每月定期在醫(yī)院開展組織生活,及時了解掌握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按照要求學習黨的文件與材料,保持與黨組織的密切聯系。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獻身科教,勇于創(chuàng)新。盧永根在擔任華南農業(yè)大學校長期間,始終把黨的教育事業(yè)和師生利益放在首位。他頂住壓力,破格晉升優(yōu)秀的中青年科研人員,打開了華南農業(yè)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新格局,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在科研方面,盧永根在1978年完成《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tài)》一書,成為我國水稻育種工作者最重要的參考書,同時也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盧永根勇于創(chuàng)新,他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認為是對栽培稻雜交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生活中,盧永根發(fā)揚共產黨員樸素節(jié)儉的優(yōu)良作風,辦公室設施簡單,家里陳設簡樸。與生活中近乎苛刻的節(jié)約形成鮮明對比,盧永根捐資助教卻毫無保留。xx年3月,他撐著孱弱病軀和夫人徐雪賓將畢生積蓄880余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滿室皆舊物,布衣好耕讀。積蓄八百萬,捐贈不遲疑。”這是盧永根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七
11月15-17日,智能制造學院學生黨支部號召全體學生黨員觀看“時代楷?!北R永根同志先進事跡的視頻。視頻中主要講述了盧永根同志是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208月,因病逝世。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為國家農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一位杰出的農業(yè)科學家。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長期奮戰(zhàn)在高等農業(yè)教育最前沿,培養(yǎng)了一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yè)專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將積蓄880多萬元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捐獻給醫(yī)學研究和醫(yī)療教育事業(yè),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
通過本次對“時代楷?!北R永根同志先進事跡的學習,智能制造學院學生黨支部全體成員獲益匪淺,并表示要認真學習盧永根先生的優(yōu)秀品質。在工作上,盧永根同志獻身科教,勇于創(chuàng)新,打開了華南農業(yè)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新格局,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在生活中,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繼承與發(fā)揚了共產黨員樸素節(jié)儉的優(yōu)良作風。
盧永根同志用自己一生默默無聞的行動,展現了黨性的強度和純度,詮釋了自己的力量,為新時代共產黨員樹立起模范作用。而且,他一生堅守赤誠報國的信仰,淡泊名利,以“布衣院士”的形象,印證著一名愛國知識分子的初心。為此,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學生黨員,我們更有責任和義務把他的崇高精神繼承和發(fā)揚,如他那般對黨忠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如他那般情操高尚,甘于奉獻、淡泊名利,勤勞樸素,用實際行動展示共產黨員的人格力量。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八
盧永根,作物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教授。祖籍廣東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
盧永根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研究領域包括稻的遺傳資源、稻的經濟性狀遺傳、稻的雄性不育遺傳和栽培稻的雜種不育性遺傳等方面。曾協助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開展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tài)研究,主持總結該項工作并參加撰寫《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tài)》,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yè)界認為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在理論上有所創(chuàng)新,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盧永根今年已84歲高齡,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他每天仍行走在華南農業(yè)大學的高樹綠蔭之下,行走在家里和辦公室之間。他的治校和治學理念已經融入華南農業(yè)大學的精神,而他本人,也成為華南農業(yè)大學最寶貴的財富。
40多歲的年齡差異,并沒能阻擋兩人互相學習的勁頭:在學術上,盧永根不停地向丁穎靠攏;在政治上,丁穎也經常向盧永根請教。
從“香港仔”到革命者。
盧永根祖籍廣東花縣,即如今的廣州市花都區(qū)。其祖父幼年家貧,輾轉至香港謀生,先在一家海味店當伙計。因為為人誠實勤勞,在香港得以立足,并逐漸富裕。盧永根的父親盧國棉是一家英國律師行的高級職員,家境已頗為殷實。
1930年,盧永根出生于香港,在這個典型的中產家庭中排行第四。1936年開始入讀香港粵華中學附屬小學,接受到較好的香港教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香港仔”。1941年,在盧永根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香港被日軍占領。盧國棉眼看局勢危急,便安排將盧永根等幾位兒女送回老家的鄉(xiāng)下避難。但廣東花都當時也屬于淪陷區(qū),不僅三天兩頭有日軍到鄉(xiāng)下來騷擾、很不安寧,而且那里的物質生活也非常貧乏。和之前在香港的生活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盧永根自小接受香港殖民地教育,民族意識本來比較淡薄,但此時親眼目睹日軍兇殘,也體會到戰(zhàn)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體會到當亡國奴的苦楚,他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在鄉(xiāng)下待了將近兩年之后,盧永根返回香港,入港僑中學讀初中。不久,日軍宣布投降,部分國民黨軍隊進駐香港。然而,媒體報道的“國軍”在香港的種.種行為,讓年輕的盧永根日益失望。
初中時期,有兩種學??晒┧x擇:一是上英文書院繼續(xù)接受英式教育,另一是上中文書院。民族意識已經覺醒的盧永根沒有遵照父親的意愿繼續(xù)讀英文書院,而是自己選擇了嶺英中學。
在嶺英中學,盧永根碰到了思想進步的語文老師林莽中(蕭野),并經他介紹到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在盧永根看來,培僑中學的三年時光,是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里他從一個無知的青少年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培僑中學是一所愛國的進步學校,愛國和民主思想非常活躍,學校里經常有來自內地的進步人士,在這里舉行讀書會、時事報告會等,盧永根深受感染,他自己也開始熱衷于投身各種進步活動,成為一名非常活躍的進步學生。他參加民主競選,當選為香港培僑中學學生自治會主席。他組織辯論會,號召同學們關注社會的未來。
1947年12月,盧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并積極開展地下活動。1949年8月9日,年輕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黨。
在高中即將畢業(yè)的時候,黨組織通知盧永根,高中畢業(yè)后他可能有三種去向:一是直接投身解放事業(yè),回內地打游擊;二是繼續(xù)留在香港升學或工作;三是回內地,繼續(xù)學習。經反復研究,黨組織決定安排盧永根回內地,到嶺南大學讀書和從事革命工作,到廣州去迎接解放。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九
他,是中科院原資深院士,曾任華南農業(yè)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帶領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他就是“時代楷?!北R永根,永葆初心、矢志奮斗的布衣院士!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時代楷模盧永根的學習心得,方便大家學習。
9月的紫荊園,陽光和煦溫暖。在華南農業(yè)大學院士廣場的盧永根院士雕像前,三五成群的學生默默獻上鮮花,紀念這位剛剛離開的老校長。
盧永根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保存了華南地區(qū)富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庫。20xx年罹患癌癥后,他將畢生積蓄880萬余元無償捐獻給華農,設立了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yōu)秀青年教師。
8月12日,盧永根因病醫(yī)治無效逝世,享年89歲。根據生前遺愿,他的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遺體于當天無償捐獻給醫(yī)學研究和醫(yī)學教育事業(yè)。
傳承水稻“寶庫”,動員學者歸國。
“盧院士對科學實事求是,學風嚴謹,生活簡樸,淡泊名利,晚年將畢生積蓄捐贈學校,反哺社會。這種奉獻精神對我們是很大的激勵?!痹芙逃诒R永根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說,當年他赴日本留學后,盧永根接二連三寫信動員他回國。最終,劉耀光回到華農潛心科研,成為學術大家。
盧永根出生于1930年的香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爭的殘酷讓盧永根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在香港培僑中學的3年學習中,他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1952年,作為華南農學院的首批學生,盧永根在這里遇到了我國著名農業(yè)科學家、教育家丁穎。
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后來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這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20世紀80年代初,他帶領團隊研究水稻的雜種不育性,并和助手張桂權一起提出了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概念,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yè)界認為是目前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教師,盧永根以他的一腔愛國之情教育和感染了身邊無數人。
改革開放后,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定地拒絕。
“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20xx年華農校長。其間,他打破學校面臨的人才斷層困局,給有能有為的年輕人拓展了廣闊天地。一大批優(yōu)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在他的感召下,放棄國外的優(yōu)渥生活回到祖國,成長為各自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
華農副校長溫思美回憶,1984年偶遇盧永根后兩人多有深談,盧永根力邀其畢業(yè)后回國工作。“正是盧院士對國家民族的熱愛,以及為人為學的人格魅力吸引我來到華農?!?BR> 為教育事業(yè)捐盡有用之軀。
20xx年3月,盧永根及夫人徐雪賓將畢生積蓄合計8809446元全部捐贈給華農,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扶持農業(yè)教育事業(yè)。這是華農建校120xx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在慷慨捐贈的背后,是盧永根堅守一生的節(jié)約。他家里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老式收音機、臺燈;沒有全職保姆,過去常常在學校食堂與學生們一起排隊打飯。
對黨和國家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以及對自己近乎嚴苛的要求,在盧永根的人生中一以貫之。
他的秘書趙杏娟回憶:“盧院士發(fā)表的文章、
發(fā)言稿。
學術報告等都是他自己去收集材料起草的。我根據他的要求整理后,他會認真修改文章的排版布局,反復推敲用詞造句,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BR> 盧永根堅決不同意學校派專車接送他上下班,堅持走路,因私出行則會選擇坐公交車;出差搭飛機時,他都是買經濟艙;患病住院期間,他也要求秘書用公交車和地鐵出行;在辦公室自備郵票,私人信件絕不花費公家一分錢。
有人發(fā)現,他在筆記本的扉頁上題字自勉: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
“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20xx年3月,盧永根獲評“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
早在患病前,盧永根就辦理了遺體捐獻卡,在身后將遺體無償地捐獻給醫(yī)學科研和醫(yī)學教育事業(yè)。他說,作為共產黨員,捐獻遺體是為黨和國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貢獻。
9月的廣州仍是一派夏日景象,在位于天河區(qū)五山路的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中的紫荊花樹仍是郁郁蔥蔥;波光粼粼的洪澤湖畔有不少晨讀、鍛煉的身影。然而與往年不同,校園中唯獨少了一個陪伴華農走過了幾十年發(fā)展歷程的身影--老校長盧永根。
1930年,盧永根出生于香港,1936年開始入讀香港粵華中學附屬小學,接受到較好的教育。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爭的殘酷讓盧永根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初中時期的盧永根,在嶺英中學碰到了思想進步的語文老師林莽中(蕭野),并經他介紹到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在盧永根看來,培僑中學的三年時光,是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里他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1952年,作為華南農學院的首批學生,他在這里遇到了我國著名農業(yè)科學家、教育家丁穎先生。踏著老師未竟的步伐,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后來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這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即使退了休,盧永根對水稻的研究熱情也依舊不減。20xx年前后,盧永根和學生們根據文獻,前往廣東高州、佛岡、遂溪、博羅、惠來等地搜集資源。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頂、水澤等人跡罕至之處,許多地方只能徒步。彼時盧永根已是七旬老人,卻依然興致勃勃。山高無路,荊棘叢生。到最后,盧永根體力不支,可仍堅持要去現場,于是學生們架著他,慢慢往上爬。老照片上,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樹,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開心。
盧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帶領團隊研究水稻的雜種不育性,并和助手張桂權一起提出了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概念,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yè)界認為是目前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20xx年華農校長。其間,他打破學校面臨的人才斷層困局,給有能有為的年輕人拓展了廣闊天地。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教師,盧永根同樣以他的一腔愛國之情去教育和感染他的研究生、青年教師和出。
國學。
習訪問的學者。華農知名教授、20xx年新增選的中科院院士劉耀光,當年曾受教于盧永根。去日本留學后他在當地工作數載。盧永根接二連三給劉耀光寫信,向他介紹學校的情況。在盧永根的一再書信動員下,劉耀光最終于1996年回到華農,潛心科研,大有建樹。而包括溫思美、彭新湘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也正是在他的感召下,放棄國外的優(yōu)渥生活,回到祖國,來到華農,成長為各自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
20xx年3月,盧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賓教授將畢生積蓄合計880余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扶持農業(yè)教育事業(yè)。這是華農建校120xx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很多老一輩的華農人更不會忘記,1984年的那個夜晚,盧永根在華南農業(yè)大學紅滿堂草坪上給全校學生作的3個多小時報告--《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中所說:“我今天的發(fā)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樣,點燃你們心扉中的愛國主義火焰,并迸發(fā)出熱情,去為振興中華而奮斗,那是我所熱切期待的?!?BR> 20xx年8月12日4時41分廣州,我們又永遠失去了一位科學家,盧永根院士,享年89歲。他是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1930年12月2日生于香港,廣東花都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
由于不在領域內,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盧永根院士,是啊,我們每天都知道某些明星的消息,某些爛七八糟網紅的消息,可是科學家,我們太少知道他們的消息了。我們兒時,有多少人的夢想是成為科學家啊,成為了科學家就更好地回報社會,報效祖國,現在我們都長大了,這份理想早已離我們遠去,科學家,聽起來多么光榮的稱號,漸漸被我們這瑣碎的生活給徹底淹沒了。
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數學,那時候的想法就是要想成為科學家,必須學好數理化,后來漸漸地,分數就成了我們追逐的目標,高考成了我們必須逾越的龍門。為了分數而學習,為了高考而學習,完全取代了為了理想而學習。很多時候,我們不再愛學習了,考試就是痛苦,分數就是折磨,總是考第一的人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大多數人的努力,都被名次壓垮了。
后來加入了社會,工作了,科學家的夢想就徹底遠離我們了,為了枯燥乏味的瑣碎生活有那么一點色彩,我們拼命掙錢,似乎掙錢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科學,那是別人的生活,那是另一個世界,另一個離我們很遠很遠的世界。
真正讓我們這個世界更進步的還是科學家,是他們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更深刻,讓我們懂得更多的真理,讓技術更先進,讓我們這些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他們仍然是最偉大的,不會因為甚少有人關注就會失去光彩。我們最敬愛的科學家們,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許一輩子都不會被人知道,他們只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為這個社會,為你我,默默地奉獻了一生,他們是最值得我們銘記的。
共
2
頁,當前第。
1
頁
1
2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時代楷模、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盧永根院士用他的精彩一生,回答了“人生的意義”這個大問題,為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盧永根的人生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照鑒我們每個人的心靈。
87歲,將幾乎畢生積蓄880萬元捐贈給教育事業(yè);89歲,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yī)學事業(yè);一生,無私奉獻給中國水稻科研事業(yè)。盧永根將捐獻遺體看作是作為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作為一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最后的堅守和信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最后貢獻。
嚴于律己,公私分明。他出行坐公交,吃飯在食堂。家中的擺設,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即使當了校長,他也堅持不坐進口名牌小車,在住房、電話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人生的境界與追求,來自于黨性的修養(yǎng)。在盧永根身上,黨性既真實,又耀眼。他用自己的無言行動,展現了黨性的強度和純度,詮釋了黨性的力量,為新時代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樹立了榜樣。
在他的辦公桌上的一個筆記本扉頁,寫著用來自勉的四個“一點”: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這四個“一點”,是一名共產黨員大公無私的寫照,也為他人提供了一種參照。
盧永根的人生就是一面旗幟,可以引領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方向。
他出生在香港一個殷實的中產家庭,在人生的青春階段,感受了祖國的痛苦和呻吟,國家的苦難震撼了這個“香港仔”的心,他下決心為振興中華而奮斗。他堅信,祖國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他打心底里熱愛祖國。
自1949年8月9日,他在香港舉起右拳,面向北方,莊嚴宣誓加入中共地下黨。至208月12日去世,盧永根入黨整整70年。他始終不忘初心,對黨忠誠,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入黨誓詞。
從一個“香港仔”到一個堅定的共產黨員,盧永根挺起了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這也是最值得人們學習的地方。他促使人反思在物質與精神之間的抉擇,為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提供了參照,為年輕人提供了標桿。
淡泊名利,學有專長。他在水稻遺傳育種研究領域研究了一輩子,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水稻遺傳資源、雄性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總是告訴學生,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產稻國,對世界農業(yè)的發(fā)展做出過重大的貢獻,理應將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研究好。
他說,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工作的動力。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一
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內,盧永根院士雕像靜靜地佇立著。
盧永根是水稻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這位把一輩子貢獻給作物遺傳育種學的老科學家,2019年8月12日逝世。
盧永根的一生,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心向黨、一生愛國、一身正氣、一生恭儉,充分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教育工作者和農業(yè)科學家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
“祖國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打心底里熱愛自己的祖國?!北R永根曾這樣說。
初與終。
——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
盧永根祖籍廣州花都,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在香港接受良好的中西方綜合教育。1941年,在盧永根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香港被日軍占領。其父將幾位兒女送回老家廣州花都鄉(xiāng)下避難。在花都,盧永根經歷了東躲西藏、衣食匱乏的逃難生活,目睹了日軍的兇殘暴行。
從小經歷離亂苦難,激發(fā)了他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
高中時,盧永根不顧家人反對,放棄了在港前途更好的英文學校而選擇在中文學校就讀。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正式加入了中共地下黨。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改革開放后,盧永根曾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
“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盧永根堅定地說。
最初的使命,深深地融入盧永根的血液之中,成為他一生中不曾動搖的信念。
近年來,因身患重病長期住院,無法正常參加支部活動,他便主動向華南農業(yè)大學農學院黨委提出,希望學院考慮成立臨時黨支部,并獲得了批準。臨時支部每月定期開展組織生活、交納黨費,支部成員一起學習相關文件材料。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時刻,盧永根依然不忘黨員身份。盧永根去世后,他的遺孀徐雪賓女士,將用信封裝好的一萬元錢交給學校黨委。這是盧永根生前囑托轉交的特殊黨費。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二
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宣部追授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盧永根“時代楷?!狈Q號,為廣大黨員干部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道路上時刻堅守初心、踐行使命樹起了一面旗幟,值得我們每一名年輕干部深刻學習。
奮斗的青春最閃亮。盧永根的事跡一經播出在全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他的一生都在為中國水稻的科研事業(yè)不懈奮斗著,他所從事的不僅僅是一份職業(yè),更飽含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他用盡全力攻破的一件件難題,他耗盡心血取得的每一次進步,都書寫著水稻科研史上的`傳奇,他將自己的青春揮灑在鐘愛的事業(yè)和人民之中,留下的是最有溫度的情感,他所奮斗的一生是滿懷希望與激情的一生。
奉獻的大愛暖人心?!安家略菏俊北R永根,將一生奉獻給了中國水稻科研事業(yè),簡陋的家庭擺設、多年未換的綠色毛衣成為盧院士的真實生活寫照,他不舍得對自己投資,更不舍得浪費,哪怕一粒米的糧食,就這樣一個吝嗇得院士卻豪放地將積攢的880萬元全部捐贈給了他所鐘愛的教育事業(yè),并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醫(yī)學事業(yè),他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書寫大愛的步伐,讓我們震撼,更值得我們學習與追隨。
盧永根院士雖然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那份堅定的理想信仰與永恒的奮斗精神卻永遠閃亮,廣大青年干部要努力向盧院士看齊,站在新時代的奮斗起點,用奮斗描繪青春的底色,兢兢業(yè)業(yè)創(chuàng)事業(yè),無私奉獻謀實事,踏踏實實踐行好“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誓言,扎實推動當合人民的事業(yè)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勝利!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三
盧永根是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8月,因病在廣州逝世。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斗,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為國家農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一位杰出的農業(yè)科學家。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長期奮戰(zhàn)在高等農業(yè)教育最前沿,關愛和支持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了一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yè)專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始終堅持共產黨員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作風,將積蓄880多萬元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捐獻給醫(yī)學研究和醫(yī)療教育事業(yè),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四
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內,盧永根院士雕像靜靜地佇立著。
盧永根是水稻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這位把一輩子貢獻給作物遺傳育種學的老科學家,2019年8月12日逝世。
盧永根的一生,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心向黨、一生愛國、一身正氣、一生恭儉,充分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教育工作者和農業(yè)科學家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
“祖國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打心底里熱愛自己的祖國?!北R永根曾這樣說。
初與終。
——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
盧永根祖籍廣州花都,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在香港接受良好的中西方綜合教育。1941年,在盧永根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香港被日軍占領。其父將幾位兒女送回老家廣州花都鄉(xiāng)下避難。在花都,盧永根經歷了東躲西藏、衣食匱乏的逃難生活,目睹了日軍的兇殘暴行。
從小經歷離亂苦難,激發(fā)了他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
高中時,盧永根不顧家人反對,放棄了在港前途更好的英文學校而選擇在中文學校就讀。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正式加入了中共地下黨。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北R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改革開放后,盧永根曾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
“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盧永根堅定地說。
最初的使命,深深地融入盧永根的血液之中,成為他一生中不曾動搖的信念。
近年來,因身患重病長期住院,無法正常參加支部活動,他便主動向華南農業(yè)大學農學院黨委提出,希望學院考慮成立臨時黨支部,并獲得了批準。臨時支部每月定期開展組織生活、交納黨費,支部成員一起學習相關文件材料。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時刻,盧永根依然不忘黨員身份。盧永根去世后,他的遺孀徐雪賓女士,將用信封裝好的一萬元錢交給學校黨委。這是盧永根生前囑托轉交的特殊黨費。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五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fā)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盧永根,華南農業(yè)大學的校長,中科院院士,在3月,這位被病魔纏身的老教授將十多個存折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yè)大學的賬戶,夫婦兩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獎勵貧困學生和優(yōu)秀青年教師。盧老說:“黨培養(yǎng)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苯M委會于盧老的頒獎詞: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盧老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詮釋他當初對黨許下的諾言,作為一名團員,一名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我一定以盧老為榜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03月8日傍晚,一名國家的好兒子,人民的好書記,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職,年僅49歲。出身于普通家庭,畢業(yè)后當過中學老師,鄉(xiāng)鎮(zhèn)干部,在縣鄉(xiāng)兩級做過主要領導,始終牽掛群眾,惦記著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一位始終將人民放在心里的百姓父母官,組委會給予他的頒獎詞: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尋路,扎實工作,廉潔奉公。牢記黨的話,溫暖群眾的心,春茶記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跡。誰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誰裝在心里。又是一位為黨獻身的偉人,除了心痛以外,我再次感到自身肩上的重擔的份量。
“有速度的青春,滿是激情的神明,熱愛著崗位,幾回會出生入死,和死神爭奪。這一次,身軀在黑暗中跌落,但你護住了懷抱中,最珍愛的花朵,你在時,如熾烈的陽光;你離開,是燦爛的晚霞?!边@是組委會給予楊科璋烈士的頒獎詞。5月30日1點13分,楊科璋在滅火救援中緊急救出一名約兩歲的孩子,但因煙霧太大,能見度低而踩空墜樓。從五樓墜樓時楊科璋緊抱孩子,最終護住了孩子,但是自己卻獻出了年僅27歲的生命。這就是祖國的戰(zhàn)士,黨的同志,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一樣的問題,我依舊會像他一樣履行對黨,對團的承諾,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綱領。
都說中古地大物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那個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玉麥鄉(xiāng),從1964年到的34年間,桑杰曲巴家是這片土地上的僅有的一戶人家。卓嘎,央宗姐妹倆在父親的帶領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半個多世紀來,父女三人以放牧衛(wèi)生,守護著祖國數千平方公里的國土?!叭粘龈咴?,牛滿山坡;家在玉麥,國是中國。中國是老阿爸手中縫過的五星紅旗,中國是姐妹倆腳下離不開的土地。高原隔不斷深情,水雪鎖不斷春風。河的源頭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國?!秉h的好兒女,堅決要維護自己的領土,用自己的青春去守護家園,打心底敬佩她們。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六
盧永根,華南農業(yè)大學的校長,中科院院士,在20xx年3月,這位被病魔纏身的老教授將十多個存折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yè)大學的賬戶,夫婦兩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獎勵貧困學生和優(yōu)秀青年教師。
盧老說:“黨培養(yǎng)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
盧永根祖籍廣東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受派遣回到廣州。從此,他在教育領域開始了一輩子的堅守。有人會問:為什么要放棄安逸的生活回到內地呢?盧永根的回答簡單而真摯,“侵華戰(zhàn)爭的現實教育了我,我要為祖國復興效力?!闭菐е@份愛國的赤子之心,盧永根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不僅為科研奉獻了一切,也為廣大學子點燃了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這份真摯的愛國熱情不僅值得我們尊敬,更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他不忘初心、忠誠如山的政治品格。盧永根同志有著70年黨齡,一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對黨對國忠誠,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他于1949年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放棄在港舒適的生活,在黨組織安排下回廣州讀書并積極領導地下學聯工作。他始終保持崇高信仰,堅決聽黨話、永遠跟黨走,是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矢志報國,在美國留學時,美國的親人曾竭力說服他留下,但他毅然選擇學成歸來報效祖國。面對眾人的疑惑,他堅定地說,“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全省廣大黨員干部要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對黨忠誠、堅守初心,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奮斗終生作為最高目標,以黨和國家需要為使命,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yè),厚植家國情懷,始終篤定信念、胸懷祖國、胸懷人民,矢志不渝地奮斗終生、許黨報國。
學習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盧永根同志在生活中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節(jié)儉樸素的`優(yōu)良作風,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他的辦公室設施簡單,家中仍在使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舊沙發(fā)、舊鐵架床、舊電視。從一線崗位退下來后,他還一直堅持科研工作,每天和學生一起在飯?zhí)门抨牬蝻垺K麑ψ约航蹩量痰毓?jié)儉,卻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無私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設立教育基金;將廣州花都祖?zhèn)鞯膬杉疑啼佡浥c當地羅洞小學作為永久校產,商鋪租金收入全部用于學校獎教獎學;還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yī)學研究和醫(yī)學教育事業(yè)。全省廣大黨員干部要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修身立德、甘于奉獻,勤勉儉樸、淡泊名利,發(fā)揚傳承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優(yōu)良傳統和一心為公、不謀私利的奉獻精神,用模范行動展示共產黨員的人格力量,自覺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為民謀利、為民盡責。
一生報效祖國,畢生積蓄回饋社會,這就是正能量,我們要向盧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們要向盧永根同志學習,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學習他的坦蕩胸懷,我們要向這位中華民族的楷模學習,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愛國熱情的中國人!
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十七
10月19日晚上7點,全校黨員啟林南教五d棟教室觀看《盧永根先進事跡報告會》。盧永根,是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他一生的經歷為我們詮釋正能量,用樸實的生活態(tài)度修飾自己。讓我淚奔的是徐雪賓教授在病床前問盧院士,他們的錢怎么處理時,盧院士說捐,就這樣,他們夫婦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給華南農業(yè)大學,沒有給自己唯一的女兒留一分錢。這是多么無私的奉獻精神。黨培養(yǎng)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除此之外,盧老還簽了遺體捐獻卡,我覺得很少人能做到,包括我自己,為我們展示“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的樣子,真正是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粗貢谂_上敘述盧老樸實一生,時不時痛哭流淚的時候,我深深地對盧老樹以崇高的敬意,要學習他的愛國精神,學習他一生為黨的行為。盧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