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一
北京孔廟(19張)元大德六年(1302)建,大德十年建成。明永樂九年(1411)重建。宣德、嘉靖、萬歷年間分別修繕大殿,添建崇圣祠,清順治、雍正、乾隆時又重修,光緒三十二年(1906)升祭祀孔子為大祀,將正殿擴建??讖R雖然經過歷代重修,但其結構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風格。門內院落共有三進,中軸線上的建筑從南向北依次為大成門、大成殿、崇圣門及崇圣祠。有元、明、清三代的進士題名碑198塊,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資料??讖R從1920xx年起對外開放,供人游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后為首都博物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城內東城區(qū)國子監(jiān)街。占地2.2萬平方米。歷代多次重修,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筑,又名"先師廟"。廟坐北朝南,大門稱先師門,仍保持元代風格。前有琉璃壁及下馬碑,進門東西有碑亭、神廚、神庫等,并立有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118方,題刻歷代進士5萬多名。進大成門至第二進院,正殿名大成殿,為孔廟主體建筑,面闊9間,進深5間,黃琉璃筒瓦重檐廡殿頂,殿前月臺三出陛,殿內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殿前有600余年樹齡的古柏一株,名"除0柏",亦名"觸0柏"。有古井一口,清高宗賜名"硯水湖"。大成殿后有崇圣祠,自成院落,為祭祀孔子先祖之地。今辟為首都博物館,展出北京地區(qū)出土的歷代珍貴文物。
北京安定門內有條國子監(jiān)街,又名成賢街。這條街共有4座原汁原味的清代一間式彩繪木牌樓,是北京保留牌樓最多最完整的一條街。街道兩旁槐樹成行,濃蔭蔽日,槐花飄香。北京孔廟就坐落在這條街的東端。
歷史悠久:已有700多年
孔廟是祭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廟宇,源遠流長。北京孔廟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20xx年),元大德十年(公元1320xx年)建成,初具規(guī)模。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建崇圣祠,用于供奉孔子五代先人。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20xx年)擴建大成殿,孔廟始成今日的規(guī)模。整座孔廟分三進院落,占地約220xx平方米,采用了主體建筑沿中軸線分布,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布局。在700多年的漫長歷史中,這里成為元、明、清三代統(tǒng)治者尊孔崇儒,宣揚教化,主興文脈的圣地,也成為眾多志在功名的讀書人頂禮膜拜的殿堂。這組比故宮還年代久遠的皇家古建筑濃縮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凝固了一段數(shù)百年的漫漫科舉之路。徜徉在古柏參天、石碑林立、崇基高堂的孔廟里,遠離都市的喧鬧,觸摸歷史、文化的脈搏,以寧靜淡泊的心去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實在是件雅事。
建筑輝煌:凸顯皇家氣派
北京孔廟主體建筑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筑規(guī)制。整座孔廟建筑布局科學,規(guī)模宏大,凸顯皇家氣派。
先師門(又稱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風格,先師門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墻,猶如一座城門。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大成門創(chuàng)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檐歇山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磚石臺基上,中間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著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獵詩。這是清乾隆時仿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代的石鼓遺物刻制的,那難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詩意恐怕只有學識淵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第一進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其東側設有宰牲亭、井亭、神廚,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殺、清洗和烹制。兩側有神庫、致齋所用于祭孔禮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備制。
第二進院落是孔廟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這里便鐘鼓齊鳴,樂舞升平,儀仗威嚴。大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筑,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筑,是孔廟內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公元1320xx年),后毀于戰(zhàn)火,明永樂九年(公元1420xx年)重建,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20xx年)將殿由7間擴建為9間。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其規(guī)制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筑等級,堪與故宮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兩邊設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均為清乾隆時的御制真品。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至宣統(tǒng)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親書的對孔子的四字贊語,是珍貴的文物。
孔廟的第三進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門、崇圣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構思。這組建筑稱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并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崇圣殿又稱五代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臺,月臺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三進院落及其建筑有明確的建筑等級差別和功能區(qū)域劃分,和諧統(tǒng)一地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國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史料珍貴:眾多名碑有記載
孔廟歷經7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遺留下來彌足珍貴的文物,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和孔子儒學的重要史料和實物。
在孔廟的第一進院落御路兩側分四部分樹立著198座高大的進士題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這些進士題名碑上刻著元、明、清三代各科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共計51624人。在眾多的進士當中有我們熟知的一些名人如張居正,于謙、徐光啟,嚴嵩,紀昀、劉墉及近代名人劉春霖、沈鈞儒等。穿梭在這片時間跨度達數(shù)百年的碑林中,輕撫舊貌斑駁的碑身,仰望碑面上已模糊的字跡,不免讓人發(fā)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shù)百年”的感慨。
在孔廟與國子監(jiān)(古代皇家大學)之間的夾道內,有一處由189座高大石碑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著儒家經典:《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這部石經的藍本是雍正年間的江蘇金壇貢生蔣衡歷時20xx年手書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經共計63萬余字,規(guī)模宏大,楷法工整,內容的準確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優(yōu)于西安的“開成石經”,而在規(guī)模上也是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國第二大碑林。相傳乾隆命和珅、王杰為總裁,彭元瑞、劉墉為副總裁來考訂經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經核訂蔣衡手書的經稿,并把俗體字均改為古體字,使-更加完善規(guī)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贊賞,被授以太子太保銜。這使和珅嫉恨非凡,權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間挖去石碑上全部改過的古體字。直到和珅0后,古體字跡才得以重新修復,至今碑面上還有一塊塊挖補的痕跡。
道的西側有口古井。由青石板組成的花瓣形井臺,石質井圈。由于坐落在德勝門、安定門內一帶水線上,當年井水常溢到井口,水質清純甘冽,相傳進京趕考的舉人們在拜謁孔子后都要飲一下井中圣水,據說飲后能文思泉涌,妙筆生花,寫出一手好文章。而用井水磨墨,寫出的字墨香四溢,筆勁流暢。故乾隆賜名“硯水湖”。雖然現(xiàn)在井中水位很低,也沒有人飲用,但這口井雅致大氣的名字及動人的傳說,為孔廟增添了幾分文采。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二
尊敬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您到長城游玩。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長城。
我先介紹一下我自己吧。
我是這次行程的導游,大家叫我李彬就可以了。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望各位能在八達嶺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跡之一,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
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華民族的驕傲。
游客們,現(xiàn)在我們已經來到了著名的八達嶺長城,您向遠處看,可以發(fā)現(xiàn)這里的長城分為南、北兩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龍騰虎躍、氣象萬千,景色十分壯觀。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的杰出代表,因為這里四通八達,故成八達嶺。
可能大家會問,為什么把長城修筑在這里?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八達嶺地區(qū)重要的地理位置。
它不僅守衛(wèi)著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師的大門。
有一句話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
剛才說了這么多關于長城的事情。
大家一定等不及要到長城游覽一番。
不用著急,馬上您也要成為好漢了。
八達嶺長城有三臺兩墻組成的,什么是三臺呢?我給您們介紹一下吧!三臺分別是城臺、敵臺。
其中城臺構造非常簡單,只是駐守的官兵避寒的地方。
那敵臺的構造相對就要復雜一些,分為兩層,下層是由回井等字形組成,上層有垛口和望孔是觀察軍情和射擊用的,所以這里也具有防御敵人的功能。
下面就到了烽火臺,又叫烽燧,狼煙臺。
是不和長城相連的獨立建筑。
一旦敵人來犯,就點燃烽火通報軍情。
明朝的時候,還對烽火與敵人的關系作了嚴格的規(guī)定:敵人百余個,燃一煙點一炮;五百人,燃兩煙兩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
就通過這種方式,在邊關的軍情能夠飛速的傳到皇宮大內。
說完了三臺,下面就來說一下兩墻。
長城外側的高墻叫做牒墻,有垛口是用來防御敵人的。
而內側不足一米高的則叫作女兒墻,也叫做宇墻。
在最開始長城內側是沒有女兒墻的,可是經常有人會跌下山崖,所以就修建了這道墻。
在長城墻根的地方每隔不遠就有一個小水溝,雨天的時候由吐水嘴向外排水,以免水沖刷城墻。
而長城的墻體里面使用石頭塊鑄成的,外邊砌上磚,再在上面鋪上石板,從而使建筑非常牢固!
萬里長城是人類歷史上耗費人力最大,時間最久,物資最多的建筑,它是一座稀世珍寶和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萬里長城像征著中華人民的堅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人民的驕傲,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游客們,不知不覺我們的長城之旅就要結束了,希望我的講解能讓大家對長城有更多的了解,愿雄偉壯觀的長城能給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三
各位游客,你們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天壇是明朝永樂皇帝建成的祭天圣壇,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壇有外壇墻和內壇墻,北圓南方,寓意天圓地方。乾隆年間,將大祀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將屋頂瓦片改成藍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到了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新中國成立以后,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來這里的除了旅游者,還有很多健身的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是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在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外方內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門,大家可以注意到,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
來到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要請您留心數(shù)一數(shù),每層壇面都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會發(fā)現(xiàn),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古人認為九是極陽數(shù),所以工匠們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壇“崇高”之意。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再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
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這塊天心石。它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各位游客不妨體驗一下,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蜀酚钊齻€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顯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這組建筑不僅十分精美,而且還有回音壁和三音石,這和剛才我們說的“天心石”合稱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四
雍和宮,座落在北京市東城區(qū)雍和宮大街,是北京市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中外聞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雍和宮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間。創(chuàng)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是康熙皇帝在明代太監(jiān)官房的舊址上為皇四子胤礻真(后為雍正皇帝)修建的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胤礻真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親王府。
胤禛登極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欽定雍和官。雍正皇帝不僅把雍和宮作為佛事活動場所,還把御前偵探險的特務機關“粘桿處”的署衙設在宮內,為他刺探情報,捕殺異己,進行秘密活動。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暴死在北京西郊圓明園中,后曾把靈柩停放在雍和宮,為此,永佑殿(神御殿),法輪殿等主要建筑由綠琉改成黃色琉瓦,并在神御殿供奉雍正皇帝的影像。此后,這里成為供奉清帝祖先的祠堂。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為籠絡蒙藏上層人士,大興土木,增建許多寺廟殿堂,將雍和宮改建為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必建后的雍和宮規(guī)模宏偉,巍峨壯觀。清人曼殊震均在《天咫偶聞》中描寫道:“殿宇崇宏,相設奇麗。六時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光煥發(fā),人禮旃檀之像。飛閣復道,無非凈筵;畫壁璇題,都傳妙手,固黃圖之甲觀,紺苑之香林也?!?BR> 在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和日偽政權的統(tǒng)治之下,雍和宮遭受了極大的破壞,許多藝術呂和珍貴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和反動官僚竊取。1950年到1953年,由政府拔款對寺院進行了全面修繕,雕梁畫棟,金裝繡裹,再現(xiàn)往日的莊嚴和華美。1952年,在北京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大會的新西蘭等國代表,專程到雍和宮燒香拜佛,祈禱和平。1953年,印度、緬甸等七國僧侶代表團在這里舉行了隆重法會。1954年,__和**都到雍和宮講經說法。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如印度的尼赫魯、緬甸的吳努、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等,都曾來此朝拜。國內外游人香客前來參觀、朝拜,更是絡繹不絕。
雍和宮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中,盡管佛事活動被迫停止了,但在周恩來的指示下,建筑、碑文、影壁、牌坊、經卷、法器等全部得到妥善保護,這座文化藝術寶庫得以幸存下來。1977年至1979年,國家又撥款300萬元進行全面修繕,其中佛像貼金就用去黃金700兩,使雍和宮更加莊嚴瑰麗,金碧輝煌。1981年2月,雍和宮交給佛教團體管理使用,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雍和宮恢復了由喇嘛擔任格斯貴、文贊、得不奇等宗教職務,成立了教務委員會,負責管理寺內事務。
委員會下設扎布桑(辦公室主任)和教育、宗教、生活、庫房、接待、衛(wèi)生六個奈日布(管家),并制定了宗教活動、文物管理、外事接待等各項規(guī)章制度。1983年,雍和宮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北京市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烏云伯爾吉喇嘛被推選為雍和宮代住持。1985年,雍和宮又成立了廟務管理委員會,管理寺內宗教事務。
雍和宮的建筑,在南北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雍和宮大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五進大殿,構成雍和宮的主體建筑,其中以法輪殿和萬福閣最為輝煌。兩例有鼓樓、鐘樓、碑亭、講經殿、密宗殿、數(shù)學殿、藥王殿、西殿、戒臺樓、**樓等建筑,相互對襯,形成一座布局完整、具有溶漢、滿、蒙、藏建筑特色于一體的喇嘛教寺院。它的布局特色是前半部疏朗開闊,后半部密集起伏。前半部的影壁、木石、牌樓點綴,深遠的甬道,濃郁的古松翠柏,給人以幽靜、深遠之感。從昭泰門以后建筑群密集起伏,殿閣錯落,飛檐宇脊縱橫,與前半部形成鮮明對照。雍和宮南門口是三座精美的牌樓,高大華麗,氣勢非凡,牌樓正面和背面的匾額均為乾隆皇帝所書,北牌樓的匾為“寰海尊親”、“群生仁壽”,東牌樓為“慈隆寶葉”、“四衢凈辟”,西牌樓為“福衍金沙”、“十地圓通”。
天王殿為雍和宮的第一進殿堂,楹柱上有一幅乾隆皇帝御筆對聯(lián):
法境交光六根成慧日,牟尼真凈十地起禪云。
天王殿又稱雍和門,原是雍親王府的大門。殿中供奉彌勒佛,為木刻貼金像,殿兩旁是工藝精細的泥塑彩繪四大天王像。北方的多聞天王,手舉一把垂有纓絡的黃傘,西方廣目天王手繞一條龍,南方增長天王手持一柄寶劍,東方持國天王懷抱瑟琶,踞坐在土臺上面,金盔金甲,身巨貌威,頭頂與殿頂上的房檁相齊。殿后面是面北而立、手持寶杵的木雕韋馱像,雕工精美。
天王殿內的供桌兩邊陳設著一對古銅薰爐,為清代乾隆年間皇宮御用之物,外形別致,做工精巧。傳說是乾隆皇帝的母親孝圣憲皇太后有一年得了重病,在雍和宮東書院修養(yǎng),有一夜被雍和宮內的鼓樂、誦經聲驚出一身冷汗,第二天竟大病痊愈了。太后就將這兩只熏爐賜給雍和宮喇嘛取暖。
出了天王殿,迎面可見一尊青色的銅鼎,它鑄造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爐高4.2米,上方六個火焰噴門,雕著六對云龍戲珠,底座雕著三獅戲珠,三足雕著多么狻猊,圖案精美,造型渾厚。清朝皇帝每次到雍和宮拜佛,都是用這個香爐進香。它與北海的九龍壁、團城承光殿的大玉甕合稱為北京大型文物的“三絕”。據說,這樣的香爐國內僅存兩座,另一座在故宮御花園內。
銅鼎后面是御碑亭。亭內有一塊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所立的四體文碑。碑文是乾隆皇帝所撰的《喇嘛說》,記述了喇嘛教的來源和清朝政府對喇嘛教的政策,即“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輯藏安邊”,“定國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碑文用漢、滿、蒙、藏四種文體書寫,碑中遼文是乾隆皇帝御筆。
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燃燈佛和彌勒佛像。釋迦牟尼為現(xiàn)在佛;燃燈佛又稱定光佛。因誕生時周身光發(fā)而得名,為過去佛;彌勒佛為未來佛,總稱三世佛。這三尊佛像為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內務府“養(yǎng)心殿造辦處”營造,原料為江南赤銅摻兌白銀和黑鉛溶在一起,煉成黃銅鑄造,在銅質外面貼上金葉。三世佛兩側站著釋迦牟尼的弟子阿難和迦葉。
大殿東西兩側為蒙麻披念的十八羅漢像。第一尊為賓度羅跋口羅墮閣尊者,藏傳佛教稱閻喇克仲;第二尊為迦諾迦伐磋尊者,藏傳佛教稱瑪潘木巴;第三尊為賓頭盧頗羅墮尊者,藏傳佛教稱那克那奈;第四尊為難提密多羅慶友尊者,藏傳佛教稱對丹;第五尊拔諾迦尊者,藏傳佛教稱多爾濟莫伊布;第六尊丹沒羅拔陀尊者,藏傳佛教稱桑布;第七尊迦哩迦尊者,藏傳佛教稱色爾別烏;第八尊伐閣博弗多尊者,藏傳佛教稱色布皮朝克;第九尊戍博迦尊者,藏傳佛教稱巴古拉;第十尊半托迦尊者,藏傳佛教稱喇占森;第十一尊羅眼羅尊者,藏傳佛教稱喇穆布楞;第十二尊那迦犀那尊者,藏傳佛教名叫蘇布呢雅穆林;第十三尊因揭拖尊者,藏傳佛教名叫喇穆丹;第十四尊伐那都婆斯尊者,藏傳佛教名叫魯伊德;第十五尊阿氏多尊者,藏傳佛教名叫畢勒吉特;第十六尊注荼半拖迦尊者,藏傳佛教稱彌濟德巴;第十七尊華善尊者,藏傳佛教名叫化生迦拉補;第十八尊者達拉瑪達拉尊者,藏傳佛教名叫格寧達爾瑪。
這十八羅漢像是采用紫麻脫紗法制作。先用泥土塑成泥胎,待干燥后用麻布、白綢剪成半寸見方的方塊,用膠水貼到泥胎上,浸貼時背后留孔。貼至寸厚井待干燥后,取出泥胎,封上圓洞,在麻綢上層層涂漆,再貼金或彩繪,形成造型生動的塑像。在十八羅漢像背后,懸掛著西藏貢呈的古物——彩繡的十八羅漢像,皆為古印度裝束,與中國佛教裝束的十八羅漢塑像形成鮮明對比。
永佑殿是王府時期的正寢殿,是雍正皇帝繼位前居住的地方?,F(xiàn)殿內正中供奉著三尊佛像,正中為無量壽佛,左為藥師佛,有為獅吼佛。佛像高2.35米,檀香木雕刻而成。殿西墻掛著綠度母補繡像,做工極細,據說是乾隆之母孝圣皇太后親手補繡。東墻懸掛著白度母畫像。永佑殿東廂為醫(yī)學殿(藥王殿),是喇嘛們學習醫(yī)術的地方;西廂為數(shù)學殿,是僧人學習數(shù)學、歷學的場所。法輪殿呈十字形建筑,大式歇山頂,殿頂仿西藏風格建立五座鎦金寶塔。有著濃厚的藏族建筑特色,是漢藏文化藝術的結晶。該殿是全廟喇嘛集中念經的地方,殿堂高大,殿正中供奉一尊銅質宗喀巴大師像,高6.10米。宗喀巴(1357一14)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像背后是“雍和宮三絕”之一的五百羅漢山。五百羅漢山是用檀香木細雕精鏤而成,高3.40米,寬3.45米,有幽靜的林谷,蒼翠的松柏,玲瓏的寶塔,古樸的亭閣,深邃的洞穴,條條曲徑通幽,石階、小橋流水相連。五百羅漢是由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股成,色彩鮮艷,造型生動。是件質料、造型、雕藝三絕的藝術珍品。可惜歷經戰(zhàn)亂,山上羅漢僅存449尊了。
在法輪殿西邊木架上是《大藏經》108部,東邊木架上是《論藏經》207部。在殿內小玻璃格內展出兩部藏文金字經,是乾隆皇帝親筆抄寫的《藥師經》、《大白華蓋儀軌經》。殿東西兩邊墻上有精細的壁畫,描述了釋迦牟尼的傳教歷史。
法輪殿左側為高閣式的**樓(又稱藥師壇),因1780年第六世紀**來京給乾隆皇帝祝壽,在此講經說法而得名。
法輪殿右側是戒臺樓,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午)。臺上設有圍屏和寶座,乾隆皇帝常穿朝服,披大紅哈達,戴佛冠,坐在寶座上靜坐參禪,講經說法。現(xiàn)戒臺樓內開設了雍和宮文物陳列室,展出清代宗教藝術品及乾隆皇帝御用品共40多件,有些是稀世珍寶。原室里有一幅乾隆皇帝的影像畫,乾隆皇帝頭戴僧帽,身穿黃色戒衣,端坐在蓮花臺上。蓮花臺上有幾行贊美乾隆皇帝的贊語:
睿哲文殊圣,應化為人主。廣大難思議,善哉大法王。
安住金剛臺,堅固不退轉。隨意大自在,殊勝世間尊。
這幅畫長1.20米,寬0.7米,是深藏宮中的秘寶。
這里還展出了雍和宮喇嘛跳“布札”(俗稱打鬼)時的彩緞繡衣、臉譜及舞蹈畫面。這種舞蹈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流傳下來的驅除魔鬼、祈禱國泰自安的一種大型宗教樂舞,一般在春節(jié)時節(jié)舉行。清朝時,雍和官打鬼活動就很盛行,成為北京民俗的一部分。清朝郭禮臣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異,即古者九門觀儺之遺風,亦所以禳除不祥也。每至打鬼……都人觀者甚眾,有萬家空巷之風?!庇汉蛯m的打鬼活動一直保持到1957年。近年來,為了保護古老的宗教文化藝術,為了宗教活動的需要,雍和宮喇嘛又恢復了排練打鬼活動,并把它拍成了錄像資料長久地保存下去。
萬福閣正中供奉的是舉世聞名的白檀香木雕彌勒佛像。雍和宮初建時,這里是一座觀音殿,內有一座木雕的娃娃山。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平定了西藏郡王朱爾默特的叛亂,把西藏的軍政大權交給了第七世__喇嘛,第七世__為了報答乾隆皇帝的恩典,用大量珠寶從尼泊爾國王手中換回這顆巨型的檀木,經四川,歷時三年才運到北京,呈獻給乾隆。乾隆命高級匠師將這顆白檀木雕樓成一尊巨佛,并將大佛像立妥后,建造了萬福閣。老北京有“先有佛像,后有宮殿”、“先有大佛,后有雍和宮”的諺語。
這尊彌勒佛像高達26米,其中有8米埋在地下,18米露出地面,直徑8米,全身重量約100噸,不僅是雍和宮“三絕”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獨木雕像。1979年維修時,發(fā)現(xiàn)埋藏在地下的檀香木,雖經2歷史滄桑,至今木質堅硬,完好無損,充分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木雕工藝和文物保護上的高超水平。
彌勒佛像十分高大,頭部在萬福閣的第三層,頭頂離閣頂?shù)脑寰挥幸?、二尺。佛像的胸部正當閣的第二層,人們可以從二、三層的走廊清楚地觀看大佛。
萬福閣東西兩側各有飛虹天橋,西通延綏閣,東通永康閣。永康閣中央陳列一個“轉輪藏”,這是一座木刻彩畫八角塔形的樓閣,內供八尊長壽佛坐像。轉輪藏上刻有經文,佛教稱每旋轉一周,如同念誦一遍經典,使人免去一切罪孽。
萬福閣的東廂是照佛樓,原為乾隆母親供佛之處,內供一尊銅胎佛像,叫“旃檀佛”。佛背后有一座圍屏式的火焰背光,這火焰背光與佛龕均為楠木雕制,精巧絕倫,被譽為雍和宮的“三絕”之一。佛龕從地面直達樓頂,高踞上下兩屋空間,夕照時,佛像肅然而立,腦后的黃銅鏡鑲嵌在圍屏式的火焰背光之中,好似火的光源?;鹧姹彻庥瞄镜窨毯笤偻恳渣S色,高高凸起的部分形成了紅色的火光,凹進部分即似火中的黑炭。
這些火焰以黃銅鏡為中心,向四周蔓延,沿著圍屏繞成一圈。火焰背光與長明燈相輝映,照得佛堂一片明亮。從側面看,那圍屏四周的火焰猶如烈火騰空。站在高處看,火焰背光好似一盆燒紅的木炭,吐出微微火苗。佛龕由兩根金色蟠龍柱支撐,橫梁金皮貼木,上雕許多金龍,中間是二龍戲珠。據說這蟠龍柱和橫梁上共有大小金龍99條,呼之欲出,巧奪天工。
雍和宮最北邊的院落是綏成樓,又稱雍和宮后樓。樓內供奉一尊三頭六臂形狀的“大白傘蓋佛母像”。左邊供奉著白救度佛母像,右邊是綠救度佛母像。樓左邊是東順山殿,右邊是西順山殿,內供有“密宗五祖像”,即古印度僧人龍樹、阿謗沙、無著、天親和盧本。
到1984年,雍和宮內有喇嘛80多人。1983年陰歷臘月初用八(釋迦牟尼成道日),雍和宮舉行了授戒儀式.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嘉雅**為24名年輕喇嘛剃度授戒。這24名青年喇嘛已在雍和宮喇嘛經學班進行了兩年的預備班學習,受戒后,又在經學班深造四年,學習宗教知識和文化知識。
1988年3月11日至18日,是藏傳佛教四大節(jié)日之一的神變節(jié),雍和宮隆重舉行了祈愿大法會。法會期間,舉行了和宮住持博云烏爾吉和副住持加木揚·圖布丹的升座儀式,并進行了“格西”學位的辯經考試。
今天的雍和宮不僅是佛教圣地,也是漢、滿、蒙、藏文化藝術的寶庫。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五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我感到很高興。這里就是世界聞名的故宮博物館,一般大家都簡稱它為故宮,顧名思義,就是昔日的皇家宮殿。自19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樂皇帝朱棣遷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這座金碧輝煌的宮城里統(tǒng)治中國長達五個世紀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時至今日這里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是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筑群。由于這座宮城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獨特風格,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1987年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又稱紫禁城,究其由來,是由天文學說和民間傳說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所有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區(qū)。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說法。因此,古人認為紫外線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稱為紫宮?;实凼翘斓壑印⑷碎g至尊,因此他們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宮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現(xiàn)其位居中央,環(huán)視天下的帝王氣概。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指“紫氣東來”。傳說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來,知道將有圣人過關。果然老子騎了青牛前來,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后人因此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帝王之家當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來命名也就順理成章了?!敖弊值囊馑季捅容^明顯了,那就是皇宮禁地,戒備森嚴,萬民莫近。此話決無半個虛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宮后這里正式開放以前平民百姓別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過去是多么崇高威嚴,神圣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歷史的,也因為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說起來話長。故宮從明永樂四年(1406)開始修建,用了14年的時間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的歷史。大家看到了,故宮是一級紅墻黃瓦的建筑群,為什么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于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飾和建筑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著美滿,吉祥和富貴,正由于這些原因,故宮建筑的基本色調便采用了紅,黃兩種顏色。
故宮占地72萬多平方米,有宮殿樓閣9900多間,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號稱10米的城墻,墻外一周是52米寬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城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結構奇異,和諧美觀的角樓,呈八角形,人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城四周各設一門,南面的正門是午門,北門叫神武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故宮在施工中共征集了全國著名的工匠23萬,民夫100萬人。所用的建筑材料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河北曲陽縣。宮殿內墁地的方磚,燒制在蘇州,砌墻用磚是山東臨清燒的。宮殿墻壁上所用的紅色,原料產自山東宣化(今高青縣)的煙筒山。木料則主要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工程之浩大。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六
雍和宮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積為6.6公頃,據1950年統(tǒng)計,共有房661間,其中佛殿238間。其建筑風格非常獨特,融漢、滿、蒙等各民族建筑藝術于一體。整座寺廟的建筑分東、中、西三路,中路由七進院落和五層殿堂組成中軸線,左右還有多種配殿和配樓。
中路建筑主要包括牌樓院、昭泰門、天王殿、雍和宮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
牌樓院位于雍和宮最南部,大門坐東朝西,東、西、北各立一木牌坊,南側有一黃、綠琉璃磚瓦的影壁。
牌樓院北為昭泰門,中間為一間正門,兩側各有一旁門,黃琉璃筒瓦歇山頂,棋盤大門。
昭泰門北為天王殿,又稱雍和門,殿原為王府的宮門,后改建為天王殿。殿面闊五間,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重昂五踩斗栱,和璽彩畫,前檐為障日板,明、次間為壸門,梢間為壸門式斜方格窗。后檐為五抹斜方格門窗,明、次間為門,梢間為窗。殿內為井口天花,地鋪方磚,供有布袋尊者和四大天王塑像。
殿北有御碑亭,又名四體碑亭,黃琉璃筒瓦重檐四角攢尖頂,上檐為重昂五踩斗栱,下檐為單翹單昂五踩溜金斗栱,和璽彩畫,亭內立有一四方碑,上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乾隆帝所撰寫的《喇嘛說》。
雍和宮殿在碑亭之北,殿原為王府銀安殿,現(xiàn)相當于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殿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面闊七間,單翹重昂斗栱,和璽彩畫,前有月臺,圍以黃、綠、紅琉璃磚花墻,明間上懸雕龍華帶匾,中刻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所題“雍和宮”。殿內供有三尊青銅質泥金佛像,及蒙麻潑金十八羅漢像。
殿前東西有配樓,東為溫度孫殿(密宗殿),西為擦尼特殿(講經殿),均為灰筒瓦重檐硬山頂重樓,面闊七間,后廈三間,上下層均出廊。
雍和宮北為永佑殿,原為王府正寢殿,后殿因供奉雍正帝影像而改名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行宮改建寺廟后,改為今名,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面闊五間,重昂五踩斗栱,前后均為三交六椀棱花門窗,下有龜背紋綠琉璃檻墻,前有三出陛臺階二層。殿內正中供有三尊高2.35米的白檀木雕佛像,殿前有東西配殿,分別為額椅殿(醫(yī)學殿)和寧阿殿(數(shù)學殿)。
出永佑殿后門,即入法輪殿院落。法輪殿為舉行法事的場所,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闊七間,黃琉璃筒瓦歇山頂,前出軒后抱廈各五間,軒廈均為黃筒瓦歇山卷棚頂。殿頂四邊各有一黃筒瓦懸山頂天窗,殿頂及天窗頂各建有一藏族風格的鎦金寶塔。殿內正中供奉一尊高6.1米的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銅坐像,像背后有紫檀木雕成的五百羅漢山,東西壁還有以釋迦牟尼為題材的壁畫。
戒臺樓位于法輪殿西側,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為迎六世**進京為己祝壽、受戒而建;**樓位于法輪殿東側,最初是供奉藥師佛的法壇稱藥師樓,六世**進京時以此處為住所,樓因之得名。兩樓皆為黃筒瓦重樓歇山頂,上層九間有廊,下層二十五間南面有三出陛臺階四層。
法輪殿之北是萬福閣,是雍和宮寺廟建筑群中北端最高的建筑。閣為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重檐重樓,高25米,上、中、下各層面闊、進深均為五間。上層為重昂五踩斗栱,和璽彩畫,正中匾為“圓觀并應”;中層為重昂五踩斗栱,和璽彩畫,四周帶廊及護欄板,正中匾為“凈域慧因”;下層為單翹單昂斗栱,和璽彩畫,前后三出陛,正中懸雕龍華帶匾,上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萬福閣”。閣內供奉一地上18米、地下8米,總高26米的木雕邁達拉佛(彌勒站像),其主干由整棵白檀木雕刻而成。
萬福閣東西兩側分別為永康閣和延綏閣,中間以懸空閣道式飛廊相連通。綏成殿在萬福閣北,是雍和宮中路最北端的建筑,黃琉璃筒瓦硬山頂,重檐重樓,上下均出廊,面闊七間,殿前有月臺與萬福閣相連。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七
北京昌平縣境內,有一處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聞名的十三陵。在周圍40公里的范圍內,埋葬著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從葬宮女等。
(一)概況
明永樂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工部及術士風鑒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區(qū)尋找“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臺、屠家營等處,朱棣均不滿意。后來江西術士廖均卿說,昌平北有吉壤,可做萬年壽域,名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一個小平原。朱棣視察后很滿意,決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黃土山為天壽山。永樂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樂十一年竣工,即長陵。明代歷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陸續(xù)在此建陵。明制規(guī)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每次謁陵耗費巨大。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幾度遭到破壞,最嚴重的一次是清兵入關。明末清太祖崛起于東北,威脅明朝安全。有人說清兵之所以強盛與他的祖墳風水有關。他們(金人)的祖墳在房山,如搗毀,清兵即滅。天啟皇帝于天啟二年(1622)派人毀房山金陵,并建關帝廟鎮(zhèn)之。清兵入關后,采取同樣的報復手段,破壞了明陵。清乾隆五十年,為了攏絡漢人,曾下令修繕明陵。民國時期,19左右,當?shù)睾兰潬帄Z產權,明陵又遭破壞。
1?陵墓區(qū)范圍
墓區(qū)原有一道40公里長的圍墻。紅色圍墻自南邊的大宮門起,依山而筑,設有中山口、東山口、老君堂口、賢莊口、灰?guī)X口、錐子口、雁子口、德勝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個關口,各口駐兵把守?,F(xiàn)在紅墻已無,但從地名上看還能了解到當年的墓區(qū)范圍。
2?陵墓中軸線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區(qū)最南端的建筑。該坊五門六柱十一樓,高14米,寬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夾桿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對獅子滾繡球、十六條生龍,造型生動。
(2)大宮門
大宮門是陵墓區(qū)的正門。門分三洞,旁連40公里圍墻。門前豎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門內有數(shù)千軍士守護,任何人不得闖入。當時規(guī)定“謀毀山陵者,以謀大逆論,不分首從,俱凌遲處死”。山陵內盜砍樹木者斬,家屬發(fā)往邊疆充軍。
(3)碑樓
該樓為重檐頂四出陛、樓內??馱巨碑,即長陵的神功圣德碑,高三丈(該碑正式建立于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正面為神功圣德碑文,3000余字,明成祖長子仁宗朱高熾撰。碑陰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韻》,詳細地記錄了長、永、定、思幾座陵墓的殘破情況。碑東側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九年(1804)清仁宗論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兩側有一組石雕群,24獸,12人,共18對,36個。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象各4匹,二臥二立。武臣、文臣、勛臣各4人。
(5)欞星門
欞星門俗稱龍鳳門,在此處有“天門”之意,門三道之間有短垣相隔。6根門柱形似華表,三門額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當?shù)厝擞址Q其為火焰牌坊。欞星門北有7孔漢白玉神橋一座,通往長陵陵門。
(二)埋葬帝后簡表
(三)長陵
長陵是十三陵中第一陵,占地10公頃。墓主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
1?陵園平面布局
陵墓有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從陵門到?恩門。陵門內東西側原有神廚、神庫各5間。東南角有碑亭一座,無碑文,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清順治皇帝見過陵墓后,于順治十六年(1659),在石碑正面用漢、滿兩種文字鐫刻其謁陵感受。碑陰是乾隆皇帝于1785年謁陵后鐫刻的謁明陵八韻。第二進院落從?恩門至內紅門。院內?恩殿寬9間,深5間,重檐廡殿頂。殿內60根楠木柱,當中4根柱直徑都在1米以上。該殿是國內最好的楠木殿。殿中原有大佛龕,供成祖和徐皇后。殿兩側原有廊廡15間,現(xiàn)已無存。第三進院落從內紅門至明樓。院內前部是二柱牌坊,依次為石五供、明樓和寶城。明樓是每座陵墓的標幟,也是每座陵墓中軸線上的最高建筑。樓頂為重檐歇山式,建于方城之上,四出陛,額曰“長陵”。刻碑為萬歷三十二年重立。原碑刻“太宗”(朱棣原來的廟號),后來世宗嘉靖皇帝于嘉靖七年改太宗為成祖,未換石碑,只用木雕成祖之碑鑲之。萬歷三十二年(1604)雷擊起火,木雕被毀。大學士沈一貫奏請改新碑。明樓兩側連寶城,城內園丘即寶頂,周一百丈,下面即地宮。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八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來北京觀光旅游不能錯過具有北京特色的風味小吃和悠久歷史的名吃。名吃有北京烤鴨、涮羊肉、宮廷菜。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中央直轄市、中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政治、文化、教育和國際交流中心,同時是中國經濟金融的決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華北平原北端,東南與天津相連,其余為河北省所環(huán)繞。北京有著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其最早見于文獻的名稱為“薊”。
北京薈萃了自元明清以來的中華文化,擁有眾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是全球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北京也為華北地區(qū)降雨最多的地區(qū)之一。歷史悠久的國際高等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坐落于北京。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一
北京孔廟(19張)元大德六年(1302)建,大德十年建成。明永樂九年(1411)重建。宣德、嘉靖、萬歷年間分別修繕大殿,添建崇圣祠,清順治、雍正、乾隆時又重修,光緒三十二年(1906)升祭祀孔子為大祀,將正殿擴建??讖R雖然經過歷代重修,但其結構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風格。門內院落共有三進,中軸線上的建筑從南向北依次為大成門、大成殿、崇圣門及崇圣祠。有元、明、清三代的進士題名碑198塊,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資料??讖R從1920xx年起對外開放,供人游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后為首都博物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城內東城區(qū)國子監(jiān)街。占地2.2萬平方米。歷代多次重修,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筑,又名"先師廟"。廟坐北朝南,大門稱先師門,仍保持元代風格。前有琉璃壁及下馬碑,進門東西有碑亭、神廚、神庫等,并立有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118方,題刻歷代進士5萬多名。進大成門至第二進院,正殿名大成殿,為孔廟主體建筑,面闊9間,進深5間,黃琉璃筒瓦重檐廡殿頂,殿前月臺三出陛,殿內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殿前有600余年樹齡的古柏一株,名"除0柏",亦名"觸0柏"。有古井一口,清高宗賜名"硯水湖"。大成殿后有崇圣祠,自成院落,為祭祀孔子先祖之地。今辟為首都博物館,展出北京地區(qū)出土的歷代珍貴文物。
北京安定門內有條國子監(jiān)街,又名成賢街。這條街共有4座原汁原味的清代一間式彩繪木牌樓,是北京保留牌樓最多最完整的一條街。街道兩旁槐樹成行,濃蔭蔽日,槐花飄香。北京孔廟就坐落在這條街的東端。
歷史悠久:已有700多年
孔廟是祭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廟宇,源遠流長。北京孔廟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20xx年),元大德十年(公元1320xx年)建成,初具規(guī)模。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建崇圣祠,用于供奉孔子五代先人。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20xx年)擴建大成殿,孔廟始成今日的規(guī)模。整座孔廟分三進院落,占地約220xx平方米,采用了主體建筑沿中軸線分布,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布局。在700多年的漫長歷史中,這里成為元、明、清三代統(tǒng)治者尊孔崇儒,宣揚教化,主興文脈的圣地,也成為眾多志在功名的讀書人頂禮膜拜的殿堂。這組比故宮還年代久遠的皇家古建筑濃縮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凝固了一段數(shù)百年的漫漫科舉之路。徜徉在古柏參天、石碑林立、崇基高堂的孔廟里,遠離都市的喧鬧,觸摸歷史、文化的脈搏,以寧靜淡泊的心去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實在是件雅事。
建筑輝煌:凸顯皇家氣派
北京孔廟主體建筑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筑規(guī)制。整座孔廟建筑布局科學,規(guī)模宏大,凸顯皇家氣派。
先師門(又稱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風格,先師門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墻,猶如一座城門。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大成門創(chuàng)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檐歇山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磚石臺基上,中間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著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獵詩。這是清乾隆時仿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代的石鼓遺物刻制的,那難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詩意恐怕只有學識淵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第一進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其東側設有宰牲亭、井亭、神廚,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殺、清洗和烹制。兩側有神庫、致齋所用于祭孔禮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備制。
第二進院落是孔廟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這里便鐘鼓齊鳴,樂舞升平,儀仗威嚴。大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筑,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筑,是孔廟內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公元1320xx年),后毀于戰(zhàn)火,明永樂九年(公元1420xx年)重建,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20xx年)將殿由7間擴建為9間。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其規(guī)制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筑等級,堪與故宮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兩邊設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均為清乾隆時的御制真品。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至宣統(tǒng)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親書的對孔子的四字贊語,是珍貴的文物。
孔廟的第三進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門、崇圣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構思。這組建筑稱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并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崇圣殿又稱五代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臺,月臺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三進院落及其建筑有明確的建筑等級差別和功能區(qū)域劃分,和諧統(tǒng)一地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國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史料珍貴:眾多名碑有記載
孔廟歷經7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遺留下來彌足珍貴的文物,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和孔子儒學的重要史料和實物。
在孔廟的第一進院落御路兩側分四部分樹立著198座高大的進士題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這些進士題名碑上刻著元、明、清三代各科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共計51624人。在眾多的進士當中有我們熟知的一些名人如張居正,于謙、徐光啟,嚴嵩,紀昀、劉墉及近代名人劉春霖、沈鈞儒等。穿梭在這片時間跨度達數(shù)百年的碑林中,輕撫舊貌斑駁的碑身,仰望碑面上已模糊的字跡,不免讓人發(fā)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shù)百年”的感慨。
在孔廟與國子監(jiān)(古代皇家大學)之間的夾道內,有一處由189座高大石碑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著儒家經典:《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這部石經的藍本是雍正年間的江蘇金壇貢生蔣衡歷時20xx年手書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經共計63萬余字,規(guī)模宏大,楷法工整,內容的準確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優(yōu)于西安的“開成石經”,而在規(guī)模上也是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國第二大碑林。相傳乾隆命和珅、王杰為總裁,彭元瑞、劉墉為副總裁來考訂經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經核訂蔣衡手書的經稿,并把俗體字均改為古體字,使-更加完善規(guī)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贊賞,被授以太子太保銜。這使和珅嫉恨非凡,權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間挖去石碑上全部改過的古體字。直到和珅0后,古體字跡才得以重新修復,至今碑面上還有一塊塊挖補的痕跡。
道的西側有口古井。由青石板組成的花瓣形井臺,石質井圈。由于坐落在德勝門、安定門內一帶水線上,當年井水常溢到井口,水質清純甘冽,相傳進京趕考的舉人們在拜謁孔子后都要飲一下井中圣水,據說飲后能文思泉涌,妙筆生花,寫出一手好文章。而用井水磨墨,寫出的字墨香四溢,筆勁流暢。故乾隆賜名“硯水湖”。雖然現(xiàn)在井中水位很低,也沒有人飲用,但這口井雅致大氣的名字及動人的傳說,為孔廟增添了幾分文采。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二
尊敬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您到長城游玩。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長城。
我先介紹一下我自己吧。
我是這次行程的導游,大家叫我李彬就可以了。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望各位能在八達嶺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跡之一,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
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華民族的驕傲。
游客們,現(xiàn)在我們已經來到了著名的八達嶺長城,您向遠處看,可以發(fā)現(xiàn)這里的長城分為南、北兩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龍騰虎躍、氣象萬千,景色十分壯觀。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的杰出代表,因為這里四通八達,故成八達嶺。
可能大家會問,為什么把長城修筑在這里?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八達嶺地區(qū)重要的地理位置。
它不僅守衛(wèi)著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師的大門。
有一句話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
剛才說了這么多關于長城的事情。
大家一定等不及要到長城游覽一番。
不用著急,馬上您也要成為好漢了。
八達嶺長城有三臺兩墻組成的,什么是三臺呢?我給您們介紹一下吧!三臺分別是城臺、敵臺。
其中城臺構造非常簡單,只是駐守的官兵避寒的地方。
那敵臺的構造相對就要復雜一些,分為兩層,下層是由回井等字形組成,上層有垛口和望孔是觀察軍情和射擊用的,所以這里也具有防御敵人的功能。
下面就到了烽火臺,又叫烽燧,狼煙臺。
是不和長城相連的獨立建筑。
一旦敵人來犯,就點燃烽火通報軍情。
明朝的時候,還對烽火與敵人的關系作了嚴格的規(guī)定:敵人百余個,燃一煙點一炮;五百人,燃兩煙兩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
就通過這種方式,在邊關的軍情能夠飛速的傳到皇宮大內。
說完了三臺,下面就來說一下兩墻。
長城外側的高墻叫做牒墻,有垛口是用來防御敵人的。
而內側不足一米高的則叫作女兒墻,也叫做宇墻。
在最開始長城內側是沒有女兒墻的,可是經常有人會跌下山崖,所以就修建了這道墻。
在長城墻根的地方每隔不遠就有一個小水溝,雨天的時候由吐水嘴向外排水,以免水沖刷城墻。
而長城的墻體里面使用石頭塊鑄成的,外邊砌上磚,再在上面鋪上石板,從而使建筑非常牢固!
萬里長城是人類歷史上耗費人力最大,時間最久,物資最多的建筑,它是一座稀世珍寶和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萬里長城像征著中華人民的堅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人民的驕傲,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游客們,不知不覺我們的長城之旅就要結束了,希望我的講解能讓大家對長城有更多的了解,愿雄偉壯觀的長城能給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三
各位游客,你們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天壇是明朝永樂皇帝建成的祭天圣壇,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壇有外壇墻和內壇墻,北圓南方,寓意天圓地方。乾隆年間,將大祀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將屋頂瓦片改成藍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到了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新中國成立以后,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來這里的除了旅游者,還有很多健身的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是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在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外方內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門,大家可以注意到,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
來到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要請您留心數(shù)一數(shù),每層壇面都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會發(fā)現(xiàn),壇上所有的臺階數(shù),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shù)。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古人認為九是極陽數(shù),所以工匠們便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壇“崇高”之意。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再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
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這塊天心石。它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各位游客不妨體驗一下,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現(xiàn)在咱們繼續(xù)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蜀酚钊齻€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顯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這組建筑不僅十分精美,而且還有回音壁和三音石,這和剛才我們說的“天心石”合稱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四
雍和宮,座落在北京市東城區(qū)雍和宮大街,是北京市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中外聞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雍和宮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間。創(chuàng)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是康熙皇帝在明代太監(jiān)官房的舊址上為皇四子胤礻真(后為雍正皇帝)修建的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胤礻真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親王府。
胤禛登極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欽定雍和官。雍正皇帝不僅把雍和宮作為佛事活動場所,還把御前偵探險的特務機關“粘桿處”的署衙設在宮內,為他刺探情報,捕殺異己,進行秘密活動。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暴死在北京西郊圓明園中,后曾把靈柩停放在雍和宮,為此,永佑殿(神御殿),法輪殿等主要建筑由綠琉改成黃色琉瓦,并在神御殿供奉雍正皇帝的影像。此后,這里成為供奉清帝祖先的祠堂。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為籠絡蒙藏上層人士,大興土木,增建許多寺廟殿堂,將雍和宮改建為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必建后的雍和宮規(guī)模宏偉,巍峨壯觀。清人曼殊震均在《天咫偶聞》中描寫道:“殿宇崇宏,相設奇麗。六時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光煥發(fā),人禮旃檀之像。飛閣復道,無非凈筵;畫壁璇題,都傳妙手,固黃圖之甲觀,紺苑之香林也?!?BR> 在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和日偽政權的統(tǒng)治之下,雍和宮遭受了極大的破壞,許多藝術呂和珍貴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和反動官僚竊取。1950年到1953年,由政府拔款對寺院進行了全面修繕,雕梁畫棟,金裝繡裹,再現(xiàn)往日的莊嚴和華美。1952年,在北京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大會的新西蘭等國代表,專程到雍和宮燒香拜佛,祈禱和平。1953年,印度、緬甸等七國僧侶代表團在這里舉行了隆重法會。1954年,__和**都到雍和宮講經說法。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如印度的尼赫魯、緬甸的吳努、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等,都曾來此朝拜。國內外游人香客前來參觀、朝拜,更是絡繹不絕。
雍和宮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中,盡管佛事活動被迫停止了,但在周恩來的指示下,建筑、碑文、影壁、牌坊、經卷、法器等全部得到妥善保護,這座文化藝術寶庫得以幸存下來。1977年至1979年,國家又撥款300萬元進行全面修繕,其中佛像貼金就用去黃金700兩,使雍和宮更加莊嚴瑰麗,金碧輝煌。1981年2月,雍和宮交給佛教團體管理使用,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雍和宮恢復了由喇嘛擔任格斯貴、文贊、得不奇等宗教職務,成立了教務委員會,負責管理寺內事務。
委員會下設扎布桑(辦公室主任)和教育、宗教、生活、庫房、接待、衛(wèi)生六個奈日布(管家),并制定了宗教活動、文物管理、外事接待等各項規(guī)章制度。1983年,雍和宮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北京市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烏云伯爾吉喇嘛被推選為雍和宮代住持。1985年,雍和宮又成立了廟務管理委員會,管理寺內宗教事務。
雍和宮的建筑,在南北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雍和宮大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五進大殿,構成雍和宮的主體建筑,其中以法輪殿和萬福閣最為輝煌。兩例有鼓樓、鐘樓、碑亭、講經殿、密宗殿、數(shù)學殿、藥王殿、西殿、戒臺樓、**樓等建筑,相互對襯,形成一座布局完整、具有溶漢、滿、蒙、藏建筑特色于一體的喇嘛教寺院。它的布局特色是前半部疏朗開闊,后半部密集起伏。前半部的影壁、木石、牌樓點綴,深遠的甬道,濃郁的古松翠柏,給人以幽靜、深遠之感。從昭泰門以后建筑群密集起伏,殿閣錯落,飛檐宇脊縱橫,與前半部形成鮮明對照。雍和宮南門口是三座精美的牌樓,高大華麗,氣勢非凡,牌樓正面和背面的匾額均為乾隆皇帝所書,北牌樓的匾為“寰海尊親”、“群生仁壽”,東牌樓為“慈隆寶葉”、“四衢凈辟”,西牌樓為“福衍金沙”、“十地圓通”。
天王殿為雍和宮的第一進殿堂,楹柱上有一幅乾隆皇帝御筆對聯(lián):
法境交光六根成慧日,牟尼真凈十地起禪云。
天王殿又稱雍和門,原是雍親王府的大門。殿中供奉彌勒佛,為木刻貼金像,殿兩旁是工藝精細的泥塑彩繪四大天王像。北方的多聞天王,手舉一把垂有纓絡的黃傘,西方廣目天王手繞一條龍,南方增長天王手持一柄寶劍,東方持國天王懷抱瑟琶,踞坐在土臺上面,金盔金甲,身巨貌威,頭頂與殿頂上的房檁相齊。殿后面是面北而立、手持寶杵的木雕韋馱像,雕工精美。
天王殿內的供桌兩邊陳設著一對古銅薰爐,為清代乾隆年間皇宮御用之物,外形別致,做工精巧。傳說是乾隆皇帝的母親孝圣憲皇太后有一年得了重病,在雍和宮東書院修養(yǎng),有一夜被雍和宮內的鼓樂、誦經聲驚出一身冷汗,第二天竟大病痊愈了。太后就將這兩只熏爐賜給雍和宮喇嘛取暖。
出了天王殿,迎面可見一尊青色的銅鼎,它鑄造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爐高4.2米,上方六個火焰噴門,雕著六對云龍戲珠,底座雕著三獅戲珠,三足雕著多么狻猊,圖案精美,造型渾厚。清朝皇帝每次到雍和宮拜佛,都是用這個香爐進香。它與北海的九龍壁、團城承光殿的大玉甕合稱為北京大型文物的“三絕”。據說,這樣的香爐國內僅存兩座,另一座在故宮御花園內。
銅鼎后面是御碑亭。亭內有一塊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所立的四體文碑。碑文是乾隆皇帝所撰的《喇嘛說》,記述了喇嘛教的來源和清朝政府對喇嘛教的政策,即“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輯藏安邊”,“定國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碑文用漢、滿、蒙、藏四種文體書寫,碑中遼文是乾隆皇帝御筆。
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燃燈佛和彌勒佛像。釋迦牟尼為現(xiàn)在佛;燃燈佛又稱定光佛。因誕生時周身光發(fā)而得名,為過去佛;彌勒佛為未來佛,總稱三世佛。這三尊佛像為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內務府“養(yǎng)心殿造辦處”營造,原料為江南赤銅摻兌白銀和黑鉛溶在一起,煉成黃銅鑄造,在銅質外面貼上金葉。三世佛兩側站著釋迦牟尼的弟子阿難和迦葉。
大殿東西兩側為蒙麻披念的十八羅漢像。第一尊為賓度羅跋口羅墮閣尊者,藏傳佛教稱閻喇克仲;第二尊為迦諾迦伐磋尊者,藏傳佛教稱瑪潘木巴;第三尊為賓頭盧頗羅墮尊者,藏傳佛教稱那克那奈;第四尊為難提密多羅慶友尊者,藏傳佛教稱對丹;第五尊拔諾迦尊者,藏傳佛教稱多爾濟莫伊布;第六尊丹沒羅拔陀尊者,藏傳佛教稱桑布;第七尊迦哩迦尊者,藏傳佛教稱色爾別烏;第八尊伐閣博弗多尊者,藏傳佛教稱色布皮朝克;第九尊戍博迦尊者,藏傳佛教稱巴古拉;第十尊半托迦尊者,藏傳佛教稱喇占森;第十一尊羅眼羅尊者,藏傳佛教稱喇穆布楞;第十二尊那迦犀那尊者,藏傳佛教名叫蘇布呢雅穆林;第十三尊因揭拖尊者,藏傳佛教名叫喇穆丹;第十四尊伐那都婆斯尊者,藏傳佛教名叫魯伊德;第十五尊阿氏多尊者,藏傳佛教名叫畢勒吉特;第十六尊注荼半拖迦尊者,藏傳佛教稱彌濟德巴;第十七尊華善尊者,藏傳佛教名叫化生迦拉補;第十八尊者達拉瑪達拉尊者,藏傳佛教名叫格寧達爾瑪。
這十八羅漢像是采用紫麻脫紗法制作。先用泥土塑成泥胎,待干燥后用麻布、白綢剪成半寸見方的方塊,用膠水貼到泥胎上,浸貼時背后留孔。貼至寸厚井待干燥后,取出泥胎,封上圓洞,在麻綢上層層涂漆,再貼金或彩繪,形成造型生動的塑像。在十八羅漢像背后,懸掛著西藏貢呈的古物——彩繡的十八羅漢像,皆為古印度裝束,與中國佛教裝束的十八羅漢塑像形成鮮明對比。
永佑殿是王府時期的正寢殿,是雍正皇帝繼位前居住的地方?,F(xiàn)殿內正中供奉著三尊佛像,正中為無量壽佛,左為藥師佛,有為獅吼佛。佛像高2.35米,檀香木雕刻而成。殿西墻掛著綠度母補繡像,做工極細,據說是乾隆之母孝圣皇太后親手補繡。東墻懸掛著白度母畫像。永佑殿東廂為醫(yī)學殿(藥王殿),是喇嘛們學習醫(yī)術的地方;西廂為數(shù)學殿,是僧人學習數(shù)學、歷學的場所。法輪殿呈十字形建筑,大式歇山頂,殿頂仿西藏風格建立五座鎦金寶塔。有著濃厚的藏族建筑特色,是漢藏文化藝術的結晶。該殿是全廟喇嘛集中念經的地方,殿堂高大,殿正中供奉一尊銅質宗喀巴大師像,高6.10米。宗喀巴(1357一14)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像背后是“雍和宮三絕”之一的五百羅漢山。五百羅漢山是用檀香木細雕精鏤而成,高3.40米,寬3.45米,有幽靜的林谷,蒼翠的松柏,玲瓏的寶塔,古樸的亭閣,深邃的洞穴,條條曲徑通幽,石階、小橋流水相連。五百羅漢是由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股成,色彩鮮艷,造型生動。是件質料、造型、雕藝三絕的藝術珍品。可惜歷經戰(zhàn)亂,山上羅漢僅存449尊了。
在法輪殿西邊木架上是《大藏經》108部,東邊木架上是《論藏經》207部。在殿內小玻璃格內展出兩部藏文金字經,是乾隆皇帝親筆抄寫的《藥師經》、《大白華蓋儀軌經》。殿東西兩邊墻上有精細的壁畫,描述了釋迦牟尼的傳教歷史。
法輪殿左側為高閣式的**樓(又稱藥師壇),因1780年第六世紀**來京給乾隆皇帝祝壽,在此講經說法而得名。
法輪殿右側是戒臺樓,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午)。臺上設有圍屏和寶座,乾隆皇帝常穿朝服,披大紅哈達,戴佛冠,坐在寶座上靜坐參禪,講經說法。現(xiàn)戒臺樓內開設了雍和宮文物陳列室,展出清代宗教藝術品及乾隆皇帝御用品共40多件,有些是稀世珍寶。原室里有一幅乾隆皇帝的影像畫,乾隆皇帝頭戴僧帽,身穿黃色戒衣,端坐在蓮花臺上。蓮花臺上有幾行贊美乾隆皇帝的贊語:
睿哲文殊圣,應化為人主。廣大難思議,善哉大法王。
安住金剛臺,堅固不退轉。隨意大自在,殊勝世間尊。
這幅畫長1.20米,寬0.7米,是深藏宮中的秘寶。
這里還展出了雍和宮喇嘛跳“布札”(俗稱打鬼)時的彩緞繡衣、臉譜及舞蹈畫面。這種舞蹈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流傳下來的驅除魔鬼、祈禱國泰自安的一種大型宗教樂舞,一般在春節(jié)時節(jié)舉行。清朝時,雍和官打鬼活動就很盛行,成為北京民俗的一部分。清朝郭禮臣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異,即古者九門觀儺之遺風,亦所以禳除不祥也。每至打鬼……都人觀者甚眾,有萬家空巷之風?!庇汉蛯m的打鬼活動一直保持到1957年。近年來,為了保護古老的宗教文化藝術,為了宗教活動的需要,雍和宮喇嘛又恢復了排練打鬼活動,并把它拍成了錄像資料長久地保存下去。
萬福閣正中供奉的是舉世聞名的白檀香木雕彌勒佛像。雍和宮初建時,這里是一座觀音殿,內有一座木雕的娃娃山。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平定了西藏郡王朱爾默特的叛亂,把西藏的軍政大權交給了第七世__喇嘛,第七世__為了報答乾隆皇帝的恩典,用大量珠寶從尼泊爾國王手中換回這顆巨型的檀木,經四川,歷時三年才運到北京,呈獻給乾隆。乾隆命高級匠師將這顆白檀木雕樓成一尊巨佛,并將大佛像立妥后,建造了萬福閣。老北京有“先有佛像,后有宮殿”、“先有大佛,后有雍和宮”的諺語。
這尊彌勒佛像高達26米,其中有8米埋在地下,18米露出地面,直徑8米,全身重量約100噸,不僅是雍和宮“三絕”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獨木雕像。1979年維修時,發(fā)現(xiàn)埋藏在地下的檀香木,雖經2歷史滄桑,至今木質堅硬,完好無損,充分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木雕工藝和文物保護上的高超水平。
彌勒佛像十分高大,頭部在萬福閣的第三層,頭頂離閣頂?shù)脑寰挥幸?、二尺。佛像的胸部正當閣的第二層,人們可以從二、三層的走廊清楚地觀看大佛。
萬福閣東西兩側各有飛虹天橋,西通延綏閣,東通永康閣。永康閣中央陳列一個“轉輪藏”,這是一座木刻彩畫八角塔形的樓閣,內供八尊長壽佛坐像。轉輪藏上刻有經文,佛教稱每旋轉一周,如同念誦一遍經典,使人免去一切罪孽。
萬福閣的東廂是照佛樓,原為乾隆母親供佛之處,內供一尊銅胎佛像,叫“旃檀佛”。佛背后有一座圍屏式的火焰背光,這火焰背光與佛龕均為楠木雕制,精巧絕倫,被譽為雍和宮的“三絕”之一。佛龕從地面直達樓頂,高踞上下兩屋空間,夕照時,佛像肅然而立,腦后的黃銅鏡鑲嵌在圍屏式的火焰背光之中,好似火的光源?;鹧姹彻庥瞄镜窨毯笤偻恳渣S色,高高凸起的部分形成了紅色的火光,凹進部分即似火中的黑炭。
這些火焰以黃銅鏡為中心,向四周蔓延,沿著圍屏繞成一圈。火焰背光與長明燈相輝映,照得佛堂一片明亮。從側面看,那圍屏四周的火焰猶如烈火騰空。站在高處看,火焰背光好似一盆燒紅的木炭,吐出微微火苗。佛龕由兩根金色蟠龍柱支撐,橫梁金皮貼木,上雕許多金龍,中間是二龍戲珠。據說這蟠龍柱和橫梁上共有大小金龍99條,呼之欲出,巧奪天工。
雍和宮最北邊的院落是綏成樓,又稱雍和宮后樓。樓內供奉一尊三頭六臂形狀的“大白傘蓋佛母像”。左邊供奉著白救度佛母像,右邊是綠救度佛母像。樓左邊是東順山殿,右邊是西順山殿,內供有“密宗五祖像”,即古印度僧人龍樹、阿謗沙、無著、天親和盧本。
到1984年,雍和宮內有喇嘛80多人。1983年陰歷臘月初用八(釋迦牟尼成道日),雍和宮舉行了授戒儀式.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嘉雅**為24名年輕喇嘛剃度授戒。這24名青年喇嘛已在雍和宮喇嘛經學班進行了兩年的預備班學習,受戒后,又在經學班深造四年,學習宗教知識和文化知識。
1988年3月11日至18日,是藏傳佛教四大節(jié)日之一的神變節(jié),雍和宮隆重舉行了祈愿大法會。法會期間,舉行了和宮住持博云烏爾吉和副住持加木揚·圖布丹的升座儀式,并進行了“格西”學位的辯經考試。
今天的雍和宮不僅是佛教圣地,也是漢、滿、蒙、藏文化藝術的寶庫。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五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我感到很高興。這里就是世界聞名的故宮博物館,一般大家都簡稱它為故宮,顧名思義,就是昔日的皇家宮殿。自19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樂皇帝朱棣遷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這座金碧輝煌的宮城里統(tǒng)治中國長達五個世紀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時至今日這里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是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筑群。由于這座宮城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獨特風格,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1987年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又稱紫禁城,究其由來,是由天文學說和民間傳說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所有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區(qū)。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說法。因此,古人認為紫外線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稱為紫宮?;实凼翘斓壑印⑷碎g至尊,因此他們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宮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現(xiàn)其位居中央,環(huán)視天下的帝王氣概。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指“紫氣東來”。傳說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來,知道將有圣人過關。果然老子騎了青牛前來,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后人因此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帝王之家當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來命名也就順理成章了?!敖弊值囊馑季捅容^明顯了,那就是皇宮禁地,戒備森嚴,萬民莫近。此話決無半個虛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宮后這里正式開放以前平民百姓別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過去是多么崇高威嚴,神圣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歷史的,也因為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說起來話長。故宮從明永樂四年(1406)開始修建,用了14年的時間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的歷史。大家看到了,故宮是一級紅墻黃瓦的建筑群,為什么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于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飾和建筑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著美滿,吉祥和富貴,正由于這些原因,故宮建筑的基本色調便采用了紅,黃兩種顏色。
故宮占地72萬多平方米,有宮殿樓閣9900多間,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號稱10米的城墻,墻外一周是52米寬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城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結構奇異,和諧美觀的角樓,呈八角形,人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城四周各設一門,南面的正門是午門,北門叫神武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故宮在施工中共征集了全國著名的工匠23萬,民夫100萬人。所用的建筑材料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河北曲陽縣。宮殿內墁地的方磚,燒制在蘇州,砌墻用磚是山東臨清燒的。宮殿墻壁上所用的紅色,原料產自山東宣化(今高青縣)的煙筒山。木料則主要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工程之浩大。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六
雍和宮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積為6.6公頃,據1950年統(tǒng)計,共有房661間,其中佛殿238間。其建筑風格非常獨特,融漢、滿、蒙等各民族建筑藝術于一體。整座寺廟的建筑分東、中、西三路,中路由七進院落和五層殿堂組成中軸線,左右還有多種配殿和配樓。
中路建筑主要包括牌樓院、昭泰門、天王殿、雍和宮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
牌樓院位于雍和宮最南部,大門坐東朝西,東、西、北各立一木牌坊,南側有一黃、綠琉璃磚瓦的影壁。
牌樓院北為昭泰門,中間為一間正門,兩側各有一旁門,黃琉璃筒瓦歇山頂,棋盤大門。
昭泰門北為天王殿,又稱雍和門,殿原為王府的宮門,后改建為天王殿。殿面闊五間,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重昂五踩斗栱,和璽彩畫,前檐為障日板,明、次間為壸門,梢間為壸門式斜方格窗。后檐為五抹斜方格門窗,明、次間為門,梢間為窗。殿內為井口天花,地鋪方磚,供有布袋尊者和四大天王塑像。
殿北有御碑亭,又名四體碑亭,黃琉璃筒瓦重檐四角攢尖頂,上檐為重昂五踩斗栱,下檐為單翹單昂五踩溜金斗栱,和璽彩畫,亭內立有一四方碑,上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乾隆帝所撰寫的《喇嘛說》。
雍和宮殿在碑亭之北,殿原為王府銀安殿,現(xiàn)相當于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殿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面闊七間,單翹重昂斗栱,和璽彩畫,前有月臺,圍以黃、綠、紅琉璃磚花墻,明間上懸雕龍華帶匾,中刻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所題“雍和宮”。殿內供有三尊青銅質泥金佛像,及蒙麻潑金十八羅漢像。
殿前東西有配樓,東為溫度孫殿(密宗殿),西為擦尼特殿(講經殿),均為灰筒瓦重檐硬山頂重樓,面闊七間,后廈三間,上下層均出廊。
雍和宮北為永佑殿,原為王府正寢殿,后殿因供奉雍正帝影像而改名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行宮改建寺廟后,改為今名,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面闊五間,重昂五踩斗栱,前后均為三交六椀棱花門窗,下有龜背紋綠琉璃檻墻,前有三出陛臺階二層。殿內正中供有三尊高2.35米的白檀木雕佛像,殿前有東西配殿,分別為額椅殿(醫(yī)學殿)和寧阿殿(數(shù)學殿)。
出永佑殿后門,即入法輪殿院落。法輪殿為舉行法事的場所,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闊七間,黃琉璃筒瓦歇山頂,前出軒后抱廈各五間,軒廈均為黃筒瓦歇山卷棚頂。殿頂四邊各有一黃筒瓦懸山頂天窗,殿頂及天窗頂各建有一藏族風格的鎦金寶塔。殿內正中供奉一尊高6.1米的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銅坐像,像背后有紫檀木雕成的五百羅漢山,東西壁還有以釋迦牟尼為題材的壁畫。
戒臺樓位于法輪殿西側,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為迎六世**進京為己祝壽、受戒而建;**樓位于法輪殿東側,最初是供奉藥師佛的法壇稱藥師樓,六世**進京時以此處為住所,樓因之得名。兩樓皆為黃筒瓦重樓歇山頂,上層九間有廊,下層二十五間南面有三出陛臺階四層。
法輪殿之北是萬福閣,是雍和宮寺廟建筑群中北端最高的建筑。閣為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重檐重樓,高25米,上、中、下各層面闊、進深均為五間。上層為重昂五踩斗栱,和璽彩畫,正中匾為“圓觀并應”;中層為重昂五踩斗栱,和璽彩畫,四周帶廊及護欄板,正中匾為“凈域慧因”;下層為單翹單昂斗栱,和璽彩畫,前后三出陛,正中懸雕龍華帶匾,上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萬福閣”。閣內供奉一地上18米、地下8米,總高26米的木雕邁達拉佛(彌勒站像),其主干由整棵白檀木雕刻而成。
萬福閣東西兩側分別為永康閣和延綏閣,中間以懸空閣道式飛廊相連通。綏成殿在萬福閣北,是雍和宮中路最北端的建筑,黃琉璃筒瓦硬山頂,重檐重樓,上下均出廊,面闊七間,殿前有月臺與萬福閣相連。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七
北京昌平縣境內,有一處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聞名的十三陵。在周圍40公里的范圍內,埋葬著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從葬宮女等。
(一)概況
明永樂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工部及術士風鑒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區(qū)尋找“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臺、屠家營等處,朱棣均不滿意。后來江西術士廖均卿說,昌平北有吉壤,可做萬年壽域,名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一個小平原。朱棣視察后很滿意,決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黃土山為天壽山。永樂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樂十一年竣工,即長陵。明代歷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陸續(xù)在此建陵。明制規(guī)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每次謁陵耗費巨大。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幾度遭到破壞,最嚴重的一次是清兵入關。明末清太祖崛起于東北,威脅明朝安全。有人說清兵之所以強盛與他的祖墳風水有關。他們(金人)的祖墳在房山,如搗毀,清兵即滅。天啟皇帝于天啟二年(1622)派人毀房山金陵,并建關帝廟鎮(zhèn)之。清兵入關后,采取同樣的報復手段,破壞了明陵。清乾隆五十年,為了攏絡漢人,曾下令修繕明陵。民國時期,19左右,當?shù)睾兰潬帄Z產權,明陵又遭破壞。
1?陵墓區(qū)范圍
墓區(qū)原有一道40公里長的圍墻。紅色圍墻自南邊的大宮門起,依山而筑,設有中山口、東山口、老君堂口、賢莊口、灰?guī)X口、錐子口、雁子口、德勝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個關口,各口駐兵把守?,F(xiàn)在紅墻已無,但從地名上看還能了解到當年的墓區(qū)范圍。
2?陵墓中軸線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區(qū)最南端的建筑。該坊五門六柱十一樓,高14米,寬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夾桿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對獅子滾繡球、十六條生龍,造型生動。
(2)大宮門
大宮門是陵墓區(qū)的正門。門分三洞,旁連40公里圍墻。門前豎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門內有數(shù)千軍士守護,任何人不得闖入。當時規(guī)定“謀毀山陵者,以謀大逆論,不分首從,俱凌遲處死”。山陵內盜砍樹木者斬,家屬發(fā)往邊疆充軍。
(3)碑樓
該樓為重檐頂四出陛、樓內??馱巨碑,即長陵的神功圣德碑,高三丈(該碑正式建立于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正面為神功圣德碑文,3000余字,明成祖長子仁宗朱高熾撰。碑陰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韻》,詳細地記錄了長、永、定、思幾座陵墓的殘破情況。碑東側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九年(1804)清仁宗論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兩側有一組石雕群,24獸,12人,共18對,36個。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象各4匹,二臥二立。武臣、文臣、勛臣各4人。
(5)欞星門
欞星門俗稱龍鳳門,在此處有“天門”之意,門三道之間有短垣相隔。6根門柱形似華表,三門額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當?shù)厝擞址Q其為火焰牌坊。欞星門北有7孔漢白玉神橋一座,通往長陵陵門。
(二)埋葬帝后簡表
(三)長陵
長陵是十三陵中第一陵,占地10公頃。墓主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
1?陵園平面布局
陵墓有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從陵門到?恩門。陵門內東西側原有神廚、神庫各5間。東南角有碑亭一座,無碑文,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清順治皇帝見過陵墓后,于順治十六年(1659),在石碑正面用漢、滿兩種文字鐫刻其謁陵感受。碑陰是乾隆皇帝于1785年謁陵后鐫刻的謁明陵八韻。第二進院落從?恩門至內紅門。院內?恩殿寬9間,深5間,重檐廡殿頂。殿內60根楠木柱,當中4根柱直徑都在1米以上。該殿是國內最好的楠木殿。殿中原有大佛龕,供成祖和徐皇后。殿兩側原有廊廡15間,現(xiàn)已無存。第三進院落從內紅門至明樓。院內前部是二柱牌坊,依次為石五供、明樓和寶城。明樓是每座陵墓的標幟,也是每座陵墓中軸線上的最高建筑。樓頂為重檐歇山式,建于方城之上,四出陛,額曰“長陵”。刻碑為萬歷三十二年重立。原碑刻“太宗”(朱棣原來的廟號),后來世宗嘉靖皇帝于嘉靖七年改太宗為成祖,未換石碑,只用木雕成祖之碑鑲之。萬歷三十二年(1604)雷擊起火,木雕被毀。大學士沈一貫奏請改新碑。明樓兩側連寶城,城內園丘即寶頂,周一百丈,下面即地宮。
北京英文導游詞歡迎詞篇八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來北京觀光旅游不能錯過具有北京特色的風味小吃和悠久歷史的名吃。名吃有北京烤鴨、涮羊肉、宮廷菜。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中央直轄市、中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政治、文化、教育和國際交流中心,同時是中國經濟金融的決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華北平原北端,東南與天津相連,其余為河北省所環(huán)繞。北京有著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其最早見于文獻的名稱為“薊”。
北京薈萃了自元明清以來的中華文化,擁有眾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是全球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北京也為華北地區(qū)降雨最多的地區(qū)之一。歷史悠久的國際高等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坐落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