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熱門22篇)

字號: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預測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編寫教案時,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以實現(xiàn)最佳的教學效果。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各學科的教案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一
    1.關注題目。
    無論是詩還是詞、曲,題目都與內容有關,或者規(guī)定了內容,或者暗示了內容,因而詩歌鑒賞要關注題目。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如不關注題目,也許會誤認為是寫景詩,而實際上它是談讀書好處的哲理詩。
    2.關注注釋。
    在高考卷中,為降低鑒賞難度,命題人會對影響鑒賞的疑難問題作注釋,或注明生僻字詞讀音,或解釋生僻字詞意義,或交代典故內容,或介紹寫作背景。被注釋處往往是鑒賞的攔路虎,不注釋將妨礙鑒賞;而注釋是鑒賞的一把鑰匙,關注注釋有助于準確鑒賞。故詩歌鑒賞要關注注釋,對注釋不可等閑視之。
    3.關注意象。
    意象是傾注作者情感、表達內容主旨的詩歌形象,鑒賞詩歌要通過把握意象去理解意境,理解情感態(tài)度和內容主旨。因此,詩歌鑒賞要關注意象。要在感知意象的基礎上分析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全詩的內容主旨。應熟悉復習資料中列舉的各類意象的意義,熟悉詩歌意象與情感態(tài)度的四種關系:以樂寫樂、以樂寫哀、以哀寫哀、以哀寫樂。
    4.關注技巧。
    詩歌表達技巧的鑒賞最難,因為它涉及面寬,不知從哪個角度切入。要了解表達技巧涉及的范圍,最好能在頭腦中“畫”表達技巧的“知識樹”,將“主干”“枝丫”“果葉”都畫出。表達技巧“這棵樹”主要有三棵“枝丫”: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對比、夸張、襯托、反復、用典、化用、互文等;表現(xiàn)手法,如抒情手法、描寫手法、其他手法等;結構手法,如開門見山、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鋪墊、前后對比、起承轉合等。各類“枝丫”又有若干“小枝丫”與“果葉”“果子”,限于篇幅,不再詳談。復習資料有詳細介紹,要認真閱讀掌握。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二
    ――鑒賞作品的形象。
    學習目標:
    學習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了解并掌握古代詩歌形象鑒賞的基本方法。
    學習重點、難點:
    1.如何理解詩意。
    2.如何鑒賞古詩形象。
    3.如何作答鑒賞類主觀題。
    課型:復習課。
    教學設想:
    思路:按照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呈現(xiàn)學習內容,理論實踐相結合。
    方法:結合實例,指導學生學習鑒賞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采用朗讀、討論、點撥、講解、評議等方法實現(xiàn)學習目標。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三
    一、學習目標:掌握詩歌語言鑒賞的技巧。鑒賞時應聯(lián)系全詩的主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不同方面仔細揣摩、推敲,來理解作者煉字煉意的技巧。其次,要學會根據語境推斷詞義的方法,并特別注意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等情況。
    二、鑒賞分類:
    (一)推敲字詞:
    1、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
    (《早梅》)。
    鄭谷將“數(shù)”改為“一”,因為題為“早梅”,如果開了數(shù)枝,說明花已開久,不能算是“早梅”了。一枝孤梅迎寒怒放,更富意境。同時還能表現(xiàn)出詩人的驚喜之情。
    2、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蜂蝶飛來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晴景》王駕)王安石改“飛來”為“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小結:語言鑒賞主觀表述規(guī)律:字義(字面義、語境義)-意境-感情。
    3、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欲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lián)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第一步]“詩眼”分別是:“咽”和“冷”?!把省弊謹M人,“冷”字動用。
    [第二步](具體說明內容)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fā)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
    [第三步](指出表達效果)“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暗孤寂的景象(意境),襯托出了詩人禪寂的心境。
    (二)在鑒賞詩歌時,一要重點關照動詞。
    動詞的提煉是古詩煉字的主要內容。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陶潛“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盡人皆知。鬧,熱鬧,春意鬧,是指春光爛漫,一“鬧”字寫出了春光無限的意境之美,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明媚春光的喜愛之情,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
    例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霸埂弊置黠@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盀R”、“驚”,不僅用字新鮮,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三)在詩詞鑒賞中,二要關注修飾語(形容詞、副詞、數(shù)量詞)。
    例1: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一個“孤”字,寫盡環(huán)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
    例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潛、細,脈脈綿綿,寫的是自然造化發(fā)生之機,抓住了春雨的特點,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全詩富有情趣,表達了作者的喜雨之情。
    (四)在詩詞鑒賞中,三要關注特殊詞(疊詞、擬聲詞、顏色詞等)。
    例1: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起強調作用。
    例2: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李煜《浪淘沙》)。
    擬聲詞能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例3:“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BR>    “紅”與“綠”道出了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
    (五)要注意意象組合的名詞。
    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由名詞組成的意象組合而成一種孤寂的氛圍,表達了詩人的愁緒。
    提問方式:這一聯(lián)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答題步驟: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答:同意???,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
    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xiàn)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六)還原語序。
    1.主語后置。崔顥《黃鶴樓》詩: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2.賓語前置。辛棄疾《賀新郎》詞:“把酒長亭說??礈Y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
    晉代的陶淵明怎么會酷似三國時的諸葛亮呢?原來作者是把他們二人都用來比喻友人陳亮的,分別說明陳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實為“看風流酷似淵明、臥龍諸葛”。賓語“淵明”跑到了主語的位置上。
    3.主、賓換位。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
    “霜信報黃花”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這種主賓換位的詞序表面上仍是“主—動—賓”的格式,但在意義上必須將它倒過來理解。再如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門戶生光彩),盧綸《塞下曲》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林暗風驚草)等。4.以賓語面貌出現(xiàn)的狀語。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笑春風”表面上是動賓詞組,實際上“春風”不受動詞“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在春風中笑”的意思。
    5.定語位置。
    a、定語挪前。
    例
    1、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例。
    2、劉叉《從軍行》:“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例
    3、陸游《晝臥》:
    “香生帳里霧,書積枕邊山”b、定語挪后。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一月夜飛渡鏡湖”?!霸乱埂边@個偏正詞組本為句首的時間狀語,現(xiàn)被分拆為二,定語“月”遠離中心語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賓語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飛渡”的顯然只能是“鏡湖”,而不可能是“月”。
    又《春夜喜雨》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保ㄥ\官城花重)。
    6、其他:
    例
    1、蘇軾《念奴嬌》:“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應笑我多情。
    例
    2、毛澤東《沁園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寒秋,(我)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湘江北去”。
    例
    3、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目窮千里”。
    三、語言風格。
    古代詩歌鑒賞常用詞語:平淡清新絢麗質樸明快含蓄簡潔洗煉。
    (一)、清新。
    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清新一般用在寫景詩中,一般詩風比較亮麗,語言比較通俗,比喻新穎獨到。多包含著作者的喜悅之情,清新之風多見于山水田園詩人中,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
    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彼木鋵懥怂姆N景色,有動景,有靜景,有近景,有遠景,有實景,有虛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
    (二)、平淡。
    又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xiàn)了詩人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李煜的詞等。
    (三)、絢麗。
    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錦瑟》。
    (四)、明快。
    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
    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
    《夢微之》(白居易)。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閑人不夢君?!冻陿诽祛l夢微之》(元?。?BR>    兩詩都寫夢,但寫法截然相反。白詩用記夢以抒念舊之情,元詩一反其意,以不曾入夢寫凄苦心境。白詩用入夢寫苦思,是事所常有,寫人之常情;元詩用不曾入夢寫心境,是事所罕有,寫人之至情。
    (五)、含蓄。
    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fā),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后期的詞。
    如夢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題)。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紅”分別借代綠葉和紅花;“肥”和“瘦”分別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詞人惜花,為花悲喜,為花醒醉,為花憎風恨雨,實際是含蓄地表達了青春韶光短暫、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六)、自然。
    即不加雕飾的率真樸素的語言,多用口語,較少煉字,讀來平白如話,自然生動,韻味無窮。
    如李白詩歌的語言,被譽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例如《秋浦歌》。
    四、詩歌的個人風格類。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頓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邁飄逸。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隱的朦朧隱晦。
    王維的詩畫一體。
    溫庭筠的綺麗香艷。
    高適的悲壯蒼涼。
    李清照的纏綿悱惻。
    陸游的悲壯愛國。
    (孟)郊寒(賈)島瘦。
    “韓孟詩派”的奇崛險怪。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四
    教學內容和目標:
    了解古典戲曲的有關知識。
    一、戲曲,主要包括宋元雜劇、元雜劇、明清傳奇以及近代、現(xiàn)代京劇和各種地方戲劇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曲和明清傳奇。
    二、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金、元兩代興起,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歌曲,有小令和套數(shù)兩類。小令只用一曲;套數(shù),也叫套曲,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它少則兩曲多則二三十曲沒有定數(shù)限制。每一套曲數(shù)都是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一韻到底。套數(shù)是雜劇的基礎,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和講唱文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而又成為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進入成熟階段的標志。
    三、奇是明代的主要戲曲樣式,并延續(xù)到清代,明清傳奇是以唱南曲為主的長篇戲曲形式,是宋元南戲的進一步發(fā)展。它與雜劇有以下區(qū)別:
    1、雜劇體制的通例是四析一楔子,不打折目;傳奇不稱折而稱曲,并加曲目,出數(shù)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長篇。傳奇沒有楔子,第一曲是家門,又叫開場,由副未說明創(chuàng)作意圖,介紹劇情概況,它不是劇情的組成部分。開場用的是詞牌而不是曲牌。
    2、傳奇和雜劇一樣有唱、白、科,但不像雜劇那樣通常由一個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種角色都可以唱,可獨唱、對唱、輪唱、和唱;傳奇中稱科而不稱介;重要人物上場時先唱引子,繼以一段定場白,每一曲戲有下場戲。
    3、雜劇和傳奇在音樂上都采取曲牌取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雜劇每一折用同一個宮調,一韻到底;傳奇每出不限只用一個宮調,可以換韻;雜劇演唱用北曲,傳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創(chuàng)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桃花扇》中《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邁雄壯,南曲婉轉柔媚,因而傳奇與雜劇的音樂風格各異。
    4、傳奇的角色與雜劇大同小異,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細,雜劇的主角是未、旦。傳奇的主角是生、旦。傳奇也有未但不是主角。
    總之,傳奇與雜劇相比規(guī)模更宏大,曲調更豐富,角色分工更細致,形式更靈活,因此更便于表現(xiàn)生活。
    雜劇和傳奇的語言由曲詞、賓白,科介三部分組成。曲詞、賓白是人物臺詞,科介是一種舞臺說明。
    角色名:未(男子)外未(老年男子)凈(花臉)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兒(老婦人)丑(小花臉或三花臉)。
    宮調和曲牌。
    曲牌和詞牌一樣的,是曲的音樂譜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數(shù)、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如《竇娥冤》中的《耍孩兒》《鮑老兒》《叨叨令》《端正好》《滾繡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然屬于一種宮調。宮調是音樂術語,是音樂的各種調式,宮調不同,音調就不同,如《竇娥冤》中《正宮》就是一種宮調。
    臨川四夢:明代湯顯祖的《牡丹記》《紫釵記》《邯鄣記》《南柯記》。
    作業(yè)設計:整理筆記。
    板書設計:
    中國戲曲介紹。
    一、雜劇和明傳奇的異同。
    二、元雜劇的四大悲劇。
    三、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
    四、臨川四夢。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五
    作為數(shù)千年來華夏民族審美經驗的結晶,古典詩歌在今天的文化建設中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中小學語文課中亦占有一定分量。但由于語言和語境的相對隔膜,當代人對它的理解和闡釋尚存在一定困難。古典詩歌教學往往停留在古漢語知識的傳授上,而相對忽視了對作品美學價值的體認和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強調闡發(fā)詩歌的“意旨”時,卻又難以明示把握的`門徑,尤其不易掌握好讀者的主觀性和詩歌文本客觀性之間的關聯(lián)度。其主要原因,或在于對古典詩歌的美學結構和審美規(guī)律缺乏深入的了解。遇類似困惑,讀陳伯海先生《中國詩學之現(xiàn)代觀》,會有醍醐灌頇之感,這是學界許多朋友的看法。
    陳先生是著名的唐詩研究專家。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至今已出版六種唐詩系列專著,近九百萬字,包括關于目錄版本的《唐詩書錄》,三種互為補充的研究資料集《唐詩論評類編》《唐詩匯評》《歷代唐詩論評選》,二種理論研究著作《唐詩學引論》和《唐詩學史稿》、這些學術積淀使他對中國詩學的認識獨到而深刻。
    《中國詩學之現(xiàn)代觀》主體部分有三:上編“情志篇:中國詩學的人學本原觀”,中篇“境象篇:中國詩學的審美體性觀”,下篇“言辭體式篇:中國詩學的文學形體觀”,涵蓋了古典詩歌構成的各個層面。與陳先生其他著述一樣,該書思慮綿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體現(xiàn)出宏觀的理論視野和出色的邏輯思辨力。如對“情志”“境象”和“言辭體式”及其關系的論述,勾勒了詩歌生命活動的完整流程,揭示出其美學結構各層面的相互關聯(lián),為我們鑒賞古典詩歌作品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具體門徑。
    面向現(xiàn)代,立足傳統(tǒng),遵循內在的美學結構,是該書闡釋古典詩歌的成功法則。比如“意象”和“意境”,是詩歌結構的重要組成,也是講授古典詩歌時無法繞開的話語,但又很難解說明白?,F(xiàn)代學者試圖用邏輯的語言予以準確界定,甚至常引西方文論加以比附,結果歧見雜出,更讓人難以捉摸。陳先生擘肌分理,察微知著,細致辨析它們與西方文論中相關概念的異同。在“釋意象”一章,從詩歌“言一象一意”的基本結構入手,深入揭示“意象”的性質、功能、生成機制、構成原則,梳理“意象”的起源、演變及其美學價值;“釋意境”一章則從“境”“境界”“意境”的考辨開始,討論“意境”的生成及其內涵、思想淵源、民族根基、歷史發(fā)展與近代變革等重大問題。這些清晰地昭示了中國古典詩歌“意象”和“意境”的特殊蘊涵。
    該書立足本民族傳統(tǒng),參照西方文論,以現(xiàn)代理念重新審視中國詩歌的審美特色,雖學理精奧,但論述循序漸進,深入淺出,常舉大眾熟悉的詩例加以闡明,使讀者豁然通貫,了然于心,實在值得潛心研讀。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六
    學生:高三某班。
    教材內容:海子的《日記》,杜甫的《孤雁》,蘇軾的《卜算子》課前準備:
    投影儀投放,蘇東坡的畫像,字跡。
    分組:引用李商隱(莊生夢蝶),辛棄疾(金戈鐵馬),柳永(冷月無聲),日本學者對中國文學的評價(風花雪月)等等。
    開始上課:
    賈老師:上課。
    學生:老師好,我要努力學習。。。。。。
    面向觀眾席。
    賈老師:為了感謝學校領導給予我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向老師們鞠躬。
    學生鞠躬。
    詩歌是深沉的,我們祖先都沒有說透,《尚書》說詩言志,為什么要借助詩呢?
    是為了抒發(fā)情感,最難把握的東西,人類在語言發(fā)展中逐漸發(fā)現(xiàn),詩歌是最好的安頓情感和心靈的方式。。。。。。
    賈老師問:情感有幾類呢,怎么劃分?
    有學生說:孤獨。
    有一學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賈老師:非常聰明,快樂和悲傷,古希臘(喜劇和悲?。?。
    為什么詩歌安頓的悲傷多呢?孤獨。
    我們就帶著這樣一種理解走進詩人的感情世界。
    賈老師帶著深情讀海子的詩歌。
    孤獨是痛苦的,海子寫出來的詩歌帶著怎么樣一種意向。
    領讀一遍。
    學生齊讀(背景音樂古曲)。
    賈老師提示:孤雁,為什么要尋找,尋找什么?
    賈老師提示:要帶著一種蔑視一切的態(tài)度,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氣魄。
    卜算子蘇軾。
    一女生朗讀讀的很有感情(聲音微?。?。
    賈老師提示:讀詩是走進詩歌的第一步。歌誦言,所以我們國家的詩叫詩歌。
    對于上面兩首詩歌,進行整體的感受,有沒有共同的情感走向(反復提示兩遍,加深印象)開始討論。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賈老師走下講臺和學生進行交流,與一組學生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
    一分鐘后。
    1,賈老師提問:這兩篇文章有沒有共同的情感走向?有沒有?
    莊生夢蝶組:孤獨。
    賈老師:同意不同意?
    學生:還有悲涼。
    賈老師:是不是進入了詩的境界。。。。。。
    2,賈老師:有沒有共同的意象?
    孤雁------孤鴻。
    賈老師:在高考中比較閱讀需要注意,上海卷有兩年出到比較閱讀的題目,可見。。。。。。
    那么我們從形式方面和內容方面分析一下。
    形式方面內容方面(板書)。
    體裁和表現(xiàn)形式題材,內容,意境,意象。
    賈老師: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快速搶答。舉手站起來,搶答。
    一學生起身:不同。孤雁是五言律詩,卜算子是詞。
    一女生回答:
    第一首1:孤雁;2:云;3:野鴨。
    第二首1:缺月;2:疏桐;3:幽人;4:孤鴻;5:寒枝;6:沙洲。
    賈老師:意象包括四大類,植物,動物,人物,抒情主題。
    (對學生):展開想象,想象出畫面,每一組都想,把意象想成畫面,一組一個畫面。
    開始討論。賈老師下講臺看學生想出來什么,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
    幾分鐘后。
    一女生解題,描述一下詩歌描寫的意想,一人一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一男生,不是概括而是描述。重新描述。
    投影儀畫面。
    賈老師啟發(fā):他在想什么呢,想家吧,想朝廷吧,想。。。。。。
    明代一個畫家畫的不是太清楚,在哪?。?BR>    為什么要展示畫面?他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呢?討論,抓緊時間。
    學生答,
    賈老師總結。
    第一首詩歌:孤獨不得志,對家的思念,對朝廷的思念。
    第二首詩歌:沒有知音,沒有人理解,對故鄉(xiāng),親人,朝廷都有,還有沒有?還有更高的,對天下太平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感情。
    孤雁是一個孤獨離群但是向往群體的形象。野鴨呢,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七
    例10:"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jié)?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秋思》河南河北卷)。
    解題思路:先分析細節(jié)的具體內容,再結合詩句分析為什么會有這個細節(ji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答案示例: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家書將要發(fā)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xiāng)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例1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根據提示,賞析第四句。"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聽鄰家吹笙》湖南卷)。
    解題思路:先分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并作具體解釋,再分析使用這種修辭達到了什么效果。
    答案示例:第四句,……一個"疑"字,寫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覺;以視覺意象寫聽覺感受(通感),別具一格。
    例12:"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注]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殘照。"這首詞的上半闕是如何描寫春色的?試對此進行分析。(《木蘭花》吉林四川卷)。
    解題思路:鑒賞詩歌的寫景特色要抓住所寫景物的季節(jié)特點,分析其寫景的方法:動靜結合,色彩,空間變化如遠近、高低、上下等層次,感覺變化如聽覺、觸覺、嗅覺等,畫面的明與暗、點與面等。
    答案示例:春天美景富有層次感:首先看到了東風乍起,春波綠水,波面生紋,如細皺紗縠;然后是楊柳初醒.嫩黃淺碧,遙望一片輕煙薄霧;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噴火蒸霞。春的風光正是這樣一層層展開,故用了"漸覺"一語。
    表達技巧指詩人在借助語言文字塑造藝術形象時,靈活運用一般創(chuàng)作規(guī)則和方法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藝術手段。主要考查藝術特色和表現(xiàn)形式。
    (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還有融情于景、懷古傷今和即事感懷等。
    (2)表現(xiàn)手法。
    表現(xiàn)手法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把握:
    1、創(chuàng)作方法:賦、比、興;
    2、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3、構思技巧:以動寫靜,樂景寫哀、虛實結合、小中見大、點面結合、想象聯(lián)想、象征寄托等。
    在這三個方面中,第三方面為其重點。
    (3)用典。
    鑒賞詩歌的用典主要明確兩點:
    1、典故的來源及其含義。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xiàn)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三馬食一槽。
    東漢末,司馬懿和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掌握曹氏軍政大權,排除異己。當時流傳曹操曾夢見三馬同食一槽的故事(三馬,指司馬氏父子三人。槽,與曹諧音),因此曹操很恨司馬氏。見《晉書宣帝紀》。宋歐陽修《答謝景山遺古瓦硯歌》:“得之以此失亦此,誰知三馬食一槽!”
    三里霧。
    漢代的張楷能作五里霧。關西人裴優(yōu)能作三里霧,自以為不如張楷,去向他學習。張卻不肯見他。見《后漢書張楷傳》。唐李商隱《圣女祠》詩:“無質易迷三里霧,不寒長著五銖衣?!?BR>    肉陣。
    唐玄宗時,楊國忠專權。他生活豪奢荒淫,冬天挑選身體肥胖的婢妾站在他前面遮風,稱為“肉陣”。也稱“肉屏風”。見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肉陣》。清王曇《蘇臺留別》詩:“肉陣屏風散似云,燭圍尚向封家立?!?BR>    秋娘。
    唐代的李琦,有妾名杜秋。在李琦叛變后入宮,受憲宗寵幸。到穆宗時年紀已老,放回故鄉(xiāng)。詩人杜牧曾寫了《杜秋娘歌》,記述她的身世遭遇。后以泛指美女。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BR>    青袍白馬。
    南朝梁時北方的降將侯景起兵叛亂。他騎著白馬,士兵都穿青衣。事前曾有童謠說:“青絲白馬壽陽來。”見《梁書侯景傳》。后以喻叛亂。唐杜甫《洗兵馬》詩:“青袍白馬更何有?后漢今周喜再昌?!?BR>    南陽三葛。
    東漢末,天下紛亂。瑯邪(今山東臨沂北)諸葛亮兄弟流徙,寓居南陽。后來諸葛亮被劉備請去,任蜀國丞相;他的哥哥諸葛瑾到吳國當了州牧;堂弟諸葛誕在魏國當刺史。當時人稱“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后以“南陽三葛”稱才干有別的兄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仙》:“但南陽三葛,君得其龍?!?BR>    面首。
    南朝宋前廢帝的妹妹山陰公主生活放蕩。他曾對前廢帝說,你的后宮姬妾很多,我只駙馬一人,這很不公平。前廢帝就替她“置面首,左右三十人?!?。見《宋書前廢帝紀》?!懊媸住北緛硎侵笍娊∶篮玫哪凶?;后以指男龐?!秲号⑿蹅鳌返诙呋兀骸凹偃缯煞蜻@里擁著金釵十二,妻兒那里也置了面首十人,那作丈夫的答應不答應?”
    牛眠地。
    東晉大臣陶侃未出仕的時候,父親死了,將要安葬,忽然家里的一條老牛不見了。有個老人對他說,前面崗上有一條牛,睡在山汙里,如果葬在那里,將來必然富貴。陶侃就去尋牛,把父親形象在牛睡的地方。見《晉書周光傳》。后以“牛眠地”稱葬地。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堪輿》:“經月余,各得牛眠地?!?BR>    霹靂手。
    唐代的裴琰之當小官,上級以為他年輕,瞧不起他,故意把幾百件積年舊案交他快辦。他立即在短期內辦完,判詞公允。從此他很有名聲。人稱“霹靂手”。見《舊唐書裴琰傳》。后以稱斷案迅速的官員。明于謙《晝夜長短》詩:“訴牒旁午來,剖斷不留宿。雖非霹靂手,遇事頗神速?!?BR>    漆園傲吏。
    戰(zhàn)國時的莊周,做過漆園吏。楚威王派人送給他許多財物,請他到楚國為相。他說他不肯當犧牲品;要送禮物的人趕快走開,免得弄臟他的地方。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比喻孤傲不仕的人。晉郭璞《游仙詩》:“漆園有傲吏,萊氏有逸妻?!?BR>    前度劉郎。
    傳說東漢永平年間,劉晨和阮肇在天臺桃源洞遇仙。還鄉(xiāng)后,至太康年間,兩人重到天臺。見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后以稱去而復來的人。唐劉禹錫《再游玄都觀》詩:“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BR>    念奴。
    唐玄宗時的歌女。唐玄宗每次辭歲宴會時間一長,賓客就吵鬧,使音樂奏不下去。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來唱歌,大家才安靜下來。見唐元稹《連昌宮詞》原注。后以指歌女。明湯顯祖《荊釵記折柳陽關》:“你紅粉樓中一念奴?!?BR>    (4)風格。
    風格是由創(chuàng)作個性決定的作品在思想與藝術上總的特色。風格就大處而言,有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之分。從詩詞曲的總體風格來講有詩莊、詞媚、曲諧(俗)之說,詞又有豪放和婉約之別。
    1、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fā)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夸張手法,語言熱情奔放,想象瑰麗神奇。代表的詩人有屈原、李白、李賀、蘇軾、龔自珍等。
    2、許多詩人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風格:
    蘇軾、辛棄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約李煜、劉禹錫:雋永。
    謝朓、謝靈運:自然李白:清新飄逸杜甫:沉郁頓挫。
    屈原:雄渾悲壯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淵明:淡遠閑靜王維:恬淡優(yōu)美。
    王昌齡:雄壯豪邁李賀:雄渾奇特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類型的詩有不同的.風格:
    宮廷詩:纏綿宛轉田園詩:恬淡寧謐山水詩:清新優(yōu)美。
    邊塞詩:悲涼慷慨諷喻詩:沉郁激憤詠史詩:雄渾壯闊。
    (5)修辭: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種修辭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辭的藝術手法,分析修辭的藝術效果。這在各種參考書中述說詳備,茲不贅述。
    因為表達技巧所涵蓋的內容較為蕪雜,在考查時考生一時不易把握,所以命題者一般不會籠統(tǒng)地要求“鑒賞這首詩的表達技巧”,而是問得較為詳細,如“鑒賞這首詩的表現(xiàn)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對“表達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的分辨還不夠清楚)。如果遇到問得比較籠統(tǒng)的題目,考生一定要熟記上面知識網絡中的六個方面,在寫短評時,選擇重點進行評論。
    具體的行文辦法還是先“蓋帽”,然后具體的條分縷析。
    1、閱讀下面一首詩,試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主題的。
    夜雪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參考答案:
    作者從三個側面來表現(xiàn)夜雪之大這一主題。一,從“衾枕冷”寫,寫被子、枕頭的冷,反襯雪之大。從觸覺的角度來寫;二,從“窗戶明”來寫,這是視覺所見,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從“折竹聲”來寫,是聽到的。雪大,積壓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會被壓折,“折竹聲”自然烘托夜大。
    評分標準:
    從觸、視、聽三種感覺來寫雪之大這一主題,各說明三個方面是怎樣從側面襯托的。
    只說后部分,得3分;各個賦分點全答對,如果有科學性錯誤,扣1—2分。
    誤例:
    沒有確定一個“主題”,如有的同學既寫“雪之重”也寫“夜之深”。
    加入一些毫無必要的描寫,如最后寫“在這樣的大雪靜坐聽雪,思潮澎湃,意境開闊?!庇械耐瑢W還賦了一首小詩:“夜雪大且重,鋪地三尺厚。青竹節(jié)節(jié)斷,雪埋不知處?!鼻〕晒肺怖m(xù)貂。還有一位同學最后一句是這樣的“使人由雪想到或許作者此時正有滿腹心事吧!”轉而為對作者的形象進行鑒賞了。
    還有一位同學這樣寫道:
    題為夜雪,詩人臥床未眠,忽覺“衾枕”寒冷,暗示窗外白雪飄舞,大概那夜皓月懸空,映得窗戶明,清袁枚詩中“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有此意境,折竹之聲足見“雪重”,“雪重壓枯竹,枯竹無完枝”?!袄洹薄懊鳌薄奥暋比嵞_明朗地表現(xiàn)了主題。
    這段評論文字中于何處得月?審題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另外,我們要求的是初步鑒賞詩歌,不必旁征博引,雖然不是說這樣寫就不行,但畢竟這種寫法值得肯定,不值得提倡。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鑒賞詩中是運用何種表達技巧來表現(xiàn)“悲怨”這一主題的。
    聽箏柳中庸。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似逐春風知柳態(tài),如隨啼鳥識畫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更入幾種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答: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聯(lián)想想象,象征寄托及比喻等修辭來表現(xiàn)“悲怨”這一主題的。首聯(lián)直點“悲怨”主題;頷聯(lián)“似”“如”二字運用比喻手法,而“柳態(tài)”“啼鳥”點出分別的傷感和思念如杜鵑泣血,豐富的聯(lián)想把離別“悲怨”寫得更有詩意;頸聯(lián)發(fā)揮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設置了“獨夜”“空樓”兩個場景,表達了思念之情,反面襯托“悲怨”主題。尾句再加渲染,使這一主題更加明白,產生了震憾人心的力量。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詩,鑒賞詩中是運用何種表達技巧來表現(xiàn)“雨之暴”這一主題的。
    有美堂瀑雨蘇軾。
    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滟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
    答:作者通過側面烘托,比喻修辭,聯(lián)想想象等多種多樣的手法表達了“雨之暴”這一主題。前三句為側面烘托,從聽覺,觸覺,視覺等方面描繪了暴雨欲來的景象。第四句真寫雨大,“飛”過大江,極狀其聲勢之大。五、六句運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滿美酒的杯,將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聲,極狀其“暴”。后二句發(fā)揮充分的聯(lián)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灑面”以致人間有如此大雨,豐富奇特。
    4、簡析這首宋詞的藝術特色。
    虞美人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是從詩歌的藝術構思入手進行分析。這首詞以“聽雨”為線索,按時間順序由少年到壯年,再寫到老年。其高明之處在于從自己慢長曲折的人生經歷中截取三個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畫面,形象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huán)境、生活、心情各方面發(fā)生的變化。第一個畫面紅燭映照,羅帳低垂,歡樂甜蜜,無憂無慮;第二個畫面水天遼闊,風急云低,飄泊四方,離愁萬種;第三個畫面獨立僧廬,孤獨凄涼,一切皆空,萬念俱灰。第一個畫面的歡樂有力的反襯出后兩個畫面的凄涼。
    [參考答案](1)以“聽雨”作為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聽雨”把三個畫面巧妙的構成一個整體:在“聽雨”中歡樂,在“聽雨”中憂愁,在“聽雨”中總結一生。(2)映襯手法。第一個畫面的歡樂對第二、三個畫面的憂愁、凄涼起反襯作用;第二個畫面的滿腹愁思對第三個畫面的萬念俱灰起陪襯作用。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八
    古詩詞鑒賞的復習更要激發(fā)學生興趣。話說三遍不好聽,要吸引學生,惟有增加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是我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我會經常在課堂上引用一些詩詞名句,如學習李清照的《醉陰花》時,我便引用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來詮釋;有時課前活動時有些女生膽小羞澀,在同學們的一再鼓勵下才會走上講臺,我就說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啊,一旦講到人的奉獻精神時,我又常常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講到父母之愛時就“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喲。積累了這些詩句的同學便與老師有了默契的交流,其他同學就會問老師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呀。于是我就趁機在課余讓他們抄錄這些詩。我發(fā)現(xiàn)當教師把自己的這份熱情傳遞給學生后,他們也會對古詩詞產生極大的興趣。
    選題必須緊扣高考考點,有針對性。高考一般考察的都是學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鑒賞能力,從選題上看一般是相思、愛國、詠懷、立志、友情、狀物抒情等方面的主題。優(yōu)秀的古代詩詞中所張揚的是:執(zhí)著而深沉的家國情懷,熱烈而真摯的親情主題,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們的文學遺產中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它表現(xiàn)了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對于民族的自豪,對于社會的責任感。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解讀了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膱远▓?zhí)著;體味到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捕捉到孟浩然“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堅韌,蘇軾的豁達,李清照的純真……古詩詞中積極、蓬勃、昂揚的感情基調,激勵著學生永遠追求真、善、美,培養(yǎng)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鑒賞古詩詞中的美的情感,既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而同學們對詩字面意義是看得懂的,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出來,更不會把它們書寫的答卷上,得分率極低。因此,我們在復習的過程中,就沒必要盲目拔高,給學生訓練一些難度很大的題目,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肉吃多了也會膩,訓練的量更要控制,同一類型的選兩首練練即可,忌題海戰(zhàn)術,同一知識點反復操練,學生缺乏新鮮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只會降低復習效果,得不償失。因而我們在備課上要下一番功夫,精選一些有代表性的題型。
    在復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強誦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誦讀為本,來感受古詩詞的音樂美、語言美。古詩詞語言往往精練含蓄,意蘊豐富,且富有節(jié)奏感,有一種獨特的韻律美。加強誦讀,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培養(yǎng)語感,同時也可以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審美享受。為了讓學生讀好,要時時應注意強調以下幾點:一是要讓學生在朗讀時放得開,盡情投入;二是要讀對詩詞的節(jié)奏,老師要講解一些關于節(jié)奏的知識,例如從音節(jié)和意義上劃分,五言七言朗讀的一般規(guī)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當然這也要隨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達成。相信在反復誦讀之中,學生定能對詩詞有一定的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采取各種形式的“讀”。如朗讀、吟讀、品讀、說讀等,指導學生通過控制聲音的高低強弱,語速的徐緩疾急,語調的抑揚頓挫,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讀,真正做到“聲情并茂”。當然,誦讀活動不應流于形式,它是為理解詩詞服務的。教師可先作示范,讓同學們自己讀讀,相互聽聽,對于一些抒情性較強,寫景優(yōu)美的詩詞,可采取配樂朗讀的方式,從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誦讀活動要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學習新課前,讓學生預習自讀;新課開始后教師要范讀,學生朗讀;新課結束后,可讓學生結合所學,帶著自己的感覺去品讀、吟誦。只要學生用心動情去讀,均能有很深體會。
    不論怎么復習,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鑒賞古詩文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平時的復習過程中,我們要注重詩歌品析中想象與聯(lián)想的運用,古詩詞言簡而義豐,且有很強的畫面感,我常常提醒我的學生,品析詩歌時,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把語言文字轉化成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這樣的色彩美、構圖美都需要學生調動起自己的想象與聯(lián)想,否則也就很難感受到詩歌的深邃而優(yōu)美的意境了。
    鑒賞詩詞的一般步驟是“一看題、二看作者、三看注釋、四看題干、五讀文”。題目告訴你詩的主要內容,作者告訴你詩的風格,注釋讓你明白詩的寫作背景和抒情方向,題干讓明白答題求,詩文是意境的再現(xiàn)。這樣答題就不會盲目性,出現(xiàn)離題萬里的現(xiàn)象。得分也會高些。
    古典詩詞大多“詩中有畫”,“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靜謐、令人遐想的美景!詩情畫意,盡在其中。根據古詩詞的這一大特點,我在教學中也常讓學生畫畫,展示自己。讓他們根據理解,發(fā)揮想象,把自己認為最好的圖景用他們的筆表現(xiàn)出來。此時,學生們都會非常的興奮,異常地投入。如在教完李白的《蜀道難》一詩后,我讓學生用圖畫再現(xiàn)詩中景色,學生們便興高采烈地用不同彩筆畫下了青山、惡水和層巒疊嶂的山峰;學完白居易的《琵琶行》時,學生能描繪出一輪從海面升起的明月,一只掛帆小舟孤獨地漂泊在江中,詩人坐在船頭,傾聽琵琶女訴說心中無限事的哀婉畫面,通過畫畫,學生的興趣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背誦速度,真是一舉兩得。
    總之,只要具備足夠的信心,努力去積累,去感悟,詩歌鑒賞并不是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鑒賞古典詩詞。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詩歌吧,詩歌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詩歌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收集......
    炮車中學高三語文專題復習教案.......“”教案教學目的:1.了解詩歌的特點,包括語言、結構、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2.把握一些詩歌的解題技巧,提高解題的準......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九
    摘要:詩歌這種文學樣式,以其深邃的意境,豐富的感情,精煉含蓄的語言,生動的形象,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學生吸取優(yōu)秀文學精華,感受語言文學的優(yōu)美與博大,所以加強詩歌教育既是新課程的要求,也是傳承文化的需求,然而,現(xiàn)實中的詩歌教育的現(xiàn)狀仍存在許多問題,不容樂觀。本文通過分析初中古典詩歌鑒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古典詩歌鑒賞課堂教學的策略。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十
    學生:高三某班。
    教材內容:海子的《日記》,杜甫的《孤雁》,蘇軾的《卜算子》課前準備:
    投影儀投放,蘇東坡的畫像,字跡。
    分組:引用李商隱(莊生夢蝶),辛棄疾(金戈鐵馬),柳永(冷月無聲),日本學者對中國文學的評價(風花雪月)等等。
    開始上課:
    賈老師:上課。
    學生:老師好,我要努力學習。。。。。。
    面向觀眾席。
    賈老師:為了感謝學校領導給予我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向老師們鞠躬。
    學生鞠躬。
    詩歌是深沉的,我們祖先都沒有說透,《尚書》說詩言志,為什么要借助詩呢?
    是為了抒發(fā)情感,最難把握的東西,人類在語言發(fā)展中逐漸發(fā)現(xiàn),詩歌是最好的安頓情感和心靈的方式。。。。。。
    賈老師問:情感有幾類呢,怎么劃分?
    有學生說:孤獨。
    有一學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賈老師:非常聰明,快樂和悲傷,古希臘(喜劇和悲劇)。
    為什么詩歌安頓的悲傷多呢?孤獨。
    我們就帶著這樣一種理解走進詩人的感情世界。
    賈老師帶著深情讀海子的詩歌。
    孤獨是痛苦的,海子寫出來的詩歌帶著怎么樣一種意向。
    領讀一遍。
    學生齊讀(背景音樂古曲)。
    賈老師提示:孤雁,為什么要尋找,尋找什么?
    賈老師提示:要帶著一種蔑視一切的態(tài)度,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氣魄。
    卜算子。
    蘇軾。
    一女生朗讀。
    讀的很有感情(聲音微?。?。
    賈老師提示:讀詩是走進詩歌的第一步。歌誦言,所以我們國家的詩叫詩歌。
    對于上面兩首詩歌,進行整體的感受,有沒有共同的情感走向(反復提示兩遍,加深印象)開始討論。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賈老師走下講臺和學生進行交流,與一組學生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
    一分鐘后。
    1,賈老師提問:這兩篇文章有沒有共同的情感走向?有沒有?
    莊生夢蝶組:孤獨。
    賈老師:同意不同意?
    學生:還有悲涼。
    賈老師:是不是進入了詩的境界。。。。。。
    2,賈老師:有沒有共同的意象?
    孤雁------孤鴻。
    賈老師:在高考中比較閱讀需要注意,上海卷有兩年出到比較閱讀的題目,可見。。。。。。
    那么我們從形式方面和內容方面分析一下。
    形式方面。
    內容方面。
    (板書)。
    體裁和表現(xiàn)形式。
    題材,內容,意境,意象。
    賈老師: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快速搶答。舉手站起來,搶答。
    一學生起身:
    不同。孤雁是五言律詩,卜算子是詞。
    一女生回答:
    第一首1:孤雁;2:云;3:野鴨。
    第二首。
    1:缺月;2:疏桐;3:幽人;4:孤鴻;5:寒枝;6:沙洲。
    賈老師:意象包括四大類,植物,動物,人物,抒情主題。
    (對學生):展開想象,想象出畫面,每一組都想,把意象想成畫面,一組一個畫面。
    開始討論。賈老師下講臺看學生想出來什么,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
    幾分鐘后。
    一女生解題,描述一下詩歌描寫的意想,一人一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一男生,不是概括而是描述。重新描述。
    投影儀。
    畫面。
    賈老師啟發(fā):他在想什么呢,想家吧,想朝廷吧,想。。。。。。
    明代一個畫家畫的不是太清楚,在哪???
    為什么要展示畫面?他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呢?討論,抓緊時間。
    學生答,
    賈老師總結。
    第一首詩歌:孤獨不得志,對家的思念,對朝廷的思念。
    第二首詩歌:沒有知音,沒有人理解,對故鄉(xiāng),親人,朝廷都有,還有沒有?還有更高的,對天下太平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感情。
    孤雁是一個孤獨離群但是向往群體的形象。野鴨呢,反襯,是一個自鳴得意。
    詩歌的本質是什么?
    布置課后練習。
    最后一句話,詩歌是心靈的家園。
    下課。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十一
    江蘇省儀征中學朱宏林。
    語文高考的三個變動之一即為古典詩歌鑒賞的題型變客觀為主觀。這就使得考生的。
    詩歌鑒賞活動由被動選擇走向主動參與,杜絕了考生蒙題的可能,提高了測試的含金量,
    起到了很好的能力導向作用。但鑒賞畢竟是語文能力的最高等級,也是考生的弱項所在;
    加之20題型第一次開始變化,因此不少考生在這一項目上存在較多盲點,主要表現(xiàn)為。
    鑒賞過程中跟著感覺走,詞不達意,亂貼標簽,甚至不知所云。這里有必要談談古典詩歌。
    鑒賞的一些相關要點。
    一、加強理論指導。
    目前考生在古典詩歌鑒賞上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古典詩歌知識和鑒賞理論的缺乏。盡管考。
    生從小學到高三接觸了為數(shù)不少的詩詞,但從書本和老師那里接受到的詩歌專業(yè)知識仍是。
    十分零碎和膚淺的,至于鑒賞方面的理論就更是近乎空白。無知就帶來了盲目,胡編亂造。
    瞎蒙亂撞也就不可避免。這主要緣于日常的語文教學缺乏對詩歌鑒賞的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
    的指導和訓練,局限于誦讀和講解。因此即使是遇到一些內涵和特色比較淺顯的詩歌,考。
    生也會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教學中有一種“四格說”的教法,即:“知格、仿。
    格、入格、出格”。所謂“格”也就是相關的理論知識?!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BR>    教師要把古典詩歌的一些基本常識教給學生,如古詩的特點、古詩的分類,古詩鑒賞的常。
    見范圍和內容,古詩鑒賞的一般步驟和常用術語等等?,F(xiàn)在有不少教師已著手對這些理論。
    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這里就不再詳細展開。
    二、加強專業(yè)訓練。
    有了豐厚的理論基礎積累,下一步就是系統(tǒng)的專業(yè)訓練。先從模仿起步。教師可以精選(。
    有水平的也可以自創(chuàng))一些典范的詩詞鑒賞片斷提供給學生,以作為學習的范例。需要注。
    意的是,這些范例應分門別類,各有側重,要能體現(xiàn)出層次性和序列性,具體地講,也即。
    品味語言為一類,感受形象為一類,領悟思想內涵為一類,體味藝術構思為一類,綜合鑒。
    賞又為一類,點面結合,學生就能比較全面而系統(tǒng)地掌握古詩鑒賞的要領。當模仿達到比。
    較熟練的境界時,就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訓練,再將學生的鑒賞結果與現(xiàn)有的范例對照,
    從中尋找優(yōu)勢和不足。
    三、精選所用詩歌。
    中國是詩的國度,優(yōu)秀的詩歌浩如煙海,因此用于模仿和訓練的詩歌就得有所選擇??紤]。
    到高考試題自身的典范意義,以及古詩主觀鑒賞的.剛剛起步,選擇時應將目光集中到一流。
    的詩人和作品身上。比如年第一次考詩歌的主觀鑒賞,因此命題者選擇了詩歌最興盛。
    時期唐朝的詩歌,又選擇了唐詩中最具代表性的李白的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啟示。所謂。
    一流的詩人,即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柳宗元、蘇軾、辛棄疾、陸游、李清照之類。
    ;同時詩歌的主題和特色也是一個選擇的標準。特色不鮮明的不會選,消極頹廢的不會選。
    詩中有“折柳”,就涉及到古人的習俗,而這個詞恰恰又是一個折射主題的關鍵詞語。教師。
    要提醒學生注意這方面的問題,適當?shù)貛椭鷮W生對補充一些古詩中常見的文化常識。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十二
    水黛遠方。
    嘆中秋圓月,
    清輝千里,
    古今可共,
    何處他鄉(xiāng)。
    河漢橫簫,
    瑤池舞袖,
    只恨天庭老玉皇。
    長亭外,
    看萋萋芳草,
    古道斜陽。
    西風最解炎涼。
    綻遍地黃花伴桂香。
    憶紅楓煮酒,
    詩詞酬唱,
    雁書心字,
    暮守晨安,
    噓寒問暖,
    長夜蘭舟載夢航。
    三生愿,
    竟吳山楚水,
    各剪西窗!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十三
    學習目標:
    通過例題導引,熟悉試題的答題步驟,學會舉一反三。
    學習過程:
    一、自主梳理:
    詩歌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指詩中的_______和_______,常常蘊藉了作者的情感。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
    景物:寫景詩、詠物詩中的景象,即意象。
    線索: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細節(jié)的描寫。
    側面、環(huán)境的烘托渲染人物特點。
    知人論世,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義。
    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通過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本詞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下:
    客觀人物形象:少年英雄周瑜--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英氣勃發(fā)、少年得志)。
    抒情主人公形象: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人到中年就雙鬢染霜,功業(yè)無成)。
    概括總結:通過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對比刻畫,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壯志難酬的思想感情。
    (三)人物形象常用術語:(需識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四)提問方式:(見復習資料)。
    (五)答題步驟:
    二、重點研討(自主研討《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和(《夢江南》溫庭筠)。
    強化訓練:1、閱讀《登幽州臺歌》請?zhí)羁辗治龀鲈娭兴茉斓娜宋镄蜗蟆?BR>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幽州臺:即薊北樓、燕臺,為戰(zhàn)國時燕昭王所建,原名黃金臺,是燕昭王招納賢才之地。)。
    【參考答案】:本詩通過的手法塑造了一位_____、
    的封建士大夫形象。(步驟一)。
    (詩中哪個字)寫出了詩人的感慨,(哪一句)寫出了詩人的凄涼和憂傷。(步驟二)。
    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悲哀。(步驟三)。
    2、簡析下面這首宋詞的人物形象。
    訴衷情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注:滄洲,水邊,古時隱者所居之地。陸游晚年居于紹興鏡湖邊的三山。
    三、達標檢測:
    閱讀《江雪尋陸鴻漸不遇》(皎然),請從環(huán)境、藝術手法等角度賞析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江雪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注釋:帶郭,意即靠近外城。
    楊侗飛。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十四
    學生:高三某班。
    教材內容:海子的《日記》,杜甫的《孤雁》,蘇軾的《卜算子》課前準備:
    投影儀投放,蘇東坡的畫像,字跡。
    分組:引用李商隱(莊生夢蝶),辛棄疾(金戈鐵馬),柳永(冷月無聲),日本學者對中國文學的評價(風花雪月)等等。
    開始上課:
    賈老師:上課。
    學生:老師好,我要努力學習。。。。。。
    面向觀眾席。
    賈老師:為了感謝學校領導給予我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向老師們鞠躬。
    學生鞠躬。
    詩歌是深沉的,我們祖先都沒有說透,《尚書》說詩言志,為什么要借助詩呢?
    是為了抒發(fā)情感,最難把握的東西,人類在語言發(fā)展中逐漸發(fā)現(xiàn),詩歌是最好的安頓情感和心靈的方式。。。。。。
    賈老師問:情感有幾類呢,怎么劃分?
    有學生說:孤獨。
    有一學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賈老師:非常聰明,快樂和悲傷,古希臘(喜劇和悲?。?BR>    為什么詩歌安頓的悲傷多呢?孤獨。
    我們就帶著這樣一種理解走進詩人的感情世界。
    賈老師帶著深情讀海子的詩歌。
    孤獨是痛苦的,海子寫出來的詩歌帶著怎么樣一種意向。
    領讀一遍。
    學生齊讀(背景音樂古曲)。
    賈老師提示:孤雁,為什么要尋找,尋找什么?
    賈老師提示:要帶著一種蔑視一切的態(tài)度,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氣魄。
    卜算子蘇軾。
    一女生朗讀讀的很有感情(聲音微?。?BR>    賈老師提示:讀詩是走進詩歌的第一步。歌誦言,所以我們國家的詩叫詩歌。
    對于上面兩首詩歌,進行整體的感受,有沒有共同的情感走向(反復提示兩遍,加深印象)開始討論。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賈老師走下講臺和學生進行交流,與一組學生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
    一分鐘后。
    1,賈老師提問:這兩篇文章有沒有共同的情感走向?有沒有?
    莊生夢蝶組:孤獨。
    賈老師:同意不同意?
    學生:還有悲涼。
    賈老師:是不是進入了詩的境界。。。。。。
    2,賈老師:有沒有共同的意象?
    孤雁------孤鴻。
    賈老師:在高考中比較閱讀需要注意,上海卷有兩年出到比較閱讀的題目,可見。。。。。。
    那么我們從形式方面和內容方面分析一下。
    形式方面內容方面(板書)。
    體裁和表現(xiàn)形式題材,內容,意境,意象。
    賈老師: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快速搶答。舉手站起來,搶答。
    一學生起身:不同。孤雁是五言律詩,卜算子是詞。
    一女生回答:
    第一首1:孤雁;2:云;3:野鴨。
    第二首1:缺月;2:疏桐;3:幽人;4:孤鴻;5:寒枝;6:沙洲。
    賈老師:意象包括四大類,植物,動物,人物,抒情主題。
    (對學生):展開想象,想象出畫面,每一組都想,把意象想成畫面,一組一個畫面。
    開始討論。賈老師下講臺看學生想出來什么,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
    幾分鐘后。
    一女生解題,描述一下詩歌描寫的意想,一人一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一男生,不是概括而是描述。重新描述。
    投影儀畫面。
    賈老師啟發(fā):他在想什么呢,想家吧,想朝廷吧,想。。。。。。
    明代一個畫家畫的不是太清楚,在哪?。?BR>    為什么要展示畫面?他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呢?討論,抓緊時間。
    學生答,
    賈老師總結。
    第一首詩歌:孤獨不得志,對家的思念,對朝廷的思念。
    第二首詩歌:沒有知音,沒有人理解,對故鄉(xiāng),親人,朝廷都有,還有沒有?還有更高的,對天下太平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感情。
    孤雁是一個孤獨離群但是向往群體的形象。野鴨呢,反襯,是一個自鳴得意。
    詩歌的本質是什么?
    布置課后練習。
    最后一句話,詩歌是心靈的家園。
    下課。
    [打包下載][引用該文][發(fā)表評論][轉寄該文][關閉窗口]。
    此文章相關評論:。
    該文章有11個相關評論如下:(點這兒論壇方式查看)。
    董隆發(fā)表于:2004/11/2402:54pm。
    又讓我得了第一。
    我的心都要醉了,別認為我是諛詞,尤其是這最后,讓學生帶這問題離開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妙!
    頂部。
    初雪霽發(fā)表于:2004/11/2403:39pm。
    省略部分多?其他組的解讀情況?
    頂部。
    szw6998發(fā)表于:2004/11/2404:59pm。
    還要細看,然后再說。
    頂部。
    草發(fā)表于:2004/11/2408:37pm。
    打印機有問題了,。
    先在這占個地方。
    頂部。
    xiaoyanzi發(fā)表于:2004/11/2409:02pm。
    xiaoyanzi認真聽了這節(jié)課,就不再評論了。
    洗耳恭聽各位的高見!
    頂部。
    hbxfld發(fā)表于:2004/11/2508:35am。
    不錯啊。
    頂部。
    xiaoyanzi發(fā)表于:2004/11/2510:10am。
    hbxfld。
    感謝參與!
    頂部。
    天地一沙鷗發(fā)表于:2004/11/2610:31am。
    看得不太懂啊,不好妄說。
    頂部。
    臭蟲發(fā)表于:2004/11/2601:22pm。
    我來說兩句,實在看不下去了^^^^^^^^。
    開始上課:
    賈老師:上課。
    學生:老師好,我要努力學習。。。。。。
    面向觀眾席。
    賈老師:為了感謝學校領導給予我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向老師們鞠躬。
    學生鞠躬。
    是語文課嗎?怎么玩政治了?看來我也要鞠躬了:感謝給我看您的帖子。有手帕的嗎?我感冒了。
    詩歌是深沉的,我們祖先都沒有說透,《尚書》說詩言志,為什么要借助詩呢?
    是為了抒發(fā)情感,最難把握的東西,人類在語言發(fā)展中逐漸發(fā)現(xiàn),詩歌是最好的安頓情感和心靈的方式。。。。。。
    詩歌不是東西,詩是生命的轉移和存儲的一種方式,它凝固在語句里。
    賈老師問:情感有幾類呢,怎么劃分?
    有學生說:孤獨。
    有一學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賈老師:非常聰明,快樂和悲傷,古希臘(喜劇和悲劇)。
    為什么詩歌安頓的悲傷多呢?孤獨。
    我們就帶著這樣一種理解走進詩人的感情世界。
    感情的分類心理學有標準呀??。。?!
    郁悶!!
    頂部。
    elvis007發(fā)表于:2004/11/2602:14pm。
    詩歌和散文同樣難講,
    教有定法那就不是文學了。
    頂部。
    蓋玉春發(fā)表于:2004/11/2707:07pm。
    聆聽著大家的高論。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十五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tǒng)一,又將鄉(xiāng)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詩人,他的鄉(xiāng)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tǒng),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xiāng)情懷。
    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多l(xiāng)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xiāng)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庇腥绨俅ū枷驏|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全詩共四節(jié)。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xiàn)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現(xiàn)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xiāng)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xiàn)在的海峽。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fā),構思極為巧妙。
    詩人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是單純、明朗、集中、強烈。它們又是豐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fā)讀者多方面的聯(lián)想。這四個意象把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鄉(xiāng)愁”物化、具體化,通過“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些意象和“這”、“那”這兩個簡單的指示代詞聯(lián)接在一起,巧妙地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將愁緒的兩端緊密融合。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lián)系,給那些整日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閶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給人們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愁和歡欣。詩歌以時間的次序為經,以兩地的距離為緯,在平鋪直舒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和無盡的相嗯。
    詩歌在藝術上呈現(xiàn)出結構上的整飭美和韻律上的音樂美。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xiàn)形式,在恰當?shù)囊庀蠼M合中完美地運用語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jié)奏,回旋往復,一唱三嘆。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特征的現(xiàn)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xiāng)、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
    《鄉(xiāng)愁》有令人矚目的形式美。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tǒng)一,節(jié)與節(jié),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相互變化錯落,體現(xiàn)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氛圍。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十六
    進行詩歌鑒賞,首先要了解詩歌語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詩家語”,懂得詩歌對語言的變形。這是詩詞鑒賞的基礎。同時,也是高考詩歌鑒賞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當然也是語言的藝術。詩歌藝術分析的依據首先就是語言。嚴羽說“詩有別材”,其實,詩也有“別語”。詩歌語言與其他文學樣式的語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中國詩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詩,一首詩里面的詞語數(shù)量并不多,蘊含的意象卻非常豐富。要借助非常儉省的語言外殼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還要符合音韻的需要,詩歌非對語言作出變形不可。實際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說話的語言來做詩,如果有的話,也是可笑的打油詩。(靜夜思是個例外吧!)。
    中國詩歌對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xiàn)為:改變詞性、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樂美,給讀者留下藝術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了解詩歌語言組織的規(guī)律,就能迅速進入詩歌的語境。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保ā镀粕剿潞蠖U院》)、王昌齡“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我們的古人慣于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作動詞,且一作就作的鮮活生動,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墻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后還是在雨里豐肥。寫出了動態(tài),寫出了形態(tài),想那梅子從青青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甜,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飲”、“冷”、“悅”、“空”、“淡”、“綠”、“紅”、“綠”、“老”、“肥”,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這些詞語各有妙用,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了詩詞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
    金開誠先生指出: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吳世昌先生也說,讀詞須有想象。在詩詞鑒賞中,根據詩詞所規(guī)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詩詞的省略跟意象的組合有關。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種題目。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泵髅魇侨瑔柎?,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對話,作者采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這就有如電影里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經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yǎng)去補充完善。
    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后,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zhèn)洹屿o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wěn)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并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和因果關系的。)“秦時明月漢時關”、“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上句追憶京城相聚之樂,下句抒寫別后相思之深。詩人擺脫常境,不用“我們兩人當年相會”之類的一般說法,卻拈出“一杯酒”三字?!耙槐啤?,這太常見了!但惟其常見,正可給人以豐富的暗示。沈約《別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蓖蹙S《送元二使安西》云:“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倍鸥Α洞喝諔浝畎住吩疲骸昂螘r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故人相見,或談心,或論文,總是要吃酒的。僅用“一杯酒”,就寫出了兩人相會的情景。詩人還選了“桃李”、“春風”兩個詞。這兩個詞,也很陳熟,但正因為熟,能夠把陽春煙景一下子喚到讀者面前,用這兩個詞給“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會之樂表現(xiàn)出來了。
    再試想,要用七個字寫出兩人離別和別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詩人卻選了“江湖”、“夜雨”、“十年燈”,作了動人的抒寫?!敖币辉~,能使人想到流轉和飄泊,杜甫《夢李白》云:“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夜雨”,能引起懷人之情,李商隱《夜雨寄北》云:“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在“江湖”而聽“夜雨”,就更增加蕭索之感。“夜雨”之時,需要點燈,所以接著選了“燈”字?!盁簟?,這是一個常用詞,而“十年燈”,則是作者的首創(chuàng),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聯(lián)綴,就能激發(fā)讀者的一連串想象:兩個朋友,各自飄泊江湖,每逢夜雨,獨對孤燈,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這般情景,已延續(xù)了十年之久!、陸游的《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又如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部是名詞的連綴,“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卻有一種內在的深沉的聯(lián)系,似離實合,似斷實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創(chuàng)造的可能。杜牧《過華清宮》后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騎紅塵”和“妃子笑”之間沒有任何關聯(lián)詞,直接拼合在一起??梢哉f是“一騎紅塵”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說是妃子在“一騎紅塵”之中露出了笑臉,好像兩個鏡頭的疊印。兩種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確切。詩人只是把兩個具有對比性的意象擺在讀者面前,意象之間的聯(lián)系既要你去想象、補充,又不許將它凝固起來。一旦凝固下來,就失去了詩味;而詩歌的魅力,正在詩的多義。再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薄伴T掩”和“黃昏”之間省去了聯(lián)系詞,可以理解為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將黃昏掩于門外,又可以理解為,在此黃昏時分,將春光掩于門外,或許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婦有一個關門的動作,時間又是黃昏,這個動作就表現(xiàn)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悵。
    許多詩中都有一些特別值得重視的詞,通常使全詩增色不少甚至成為詩眼。詩僧齊己寫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编嵐葘ⅰ皵?shù)”改為“一”,因為題為“早梅”,如果開了數(shù)枝,說明花已開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齊己佩服不已,尊稱鄭谷為“一字師”。王駕寫《晴景》一詩:“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蜂蝶飛來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蓖醢彩摹帮w來”為“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動詞的提煉是古詩煉字的主要內容。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陶潛“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盡人皆知。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蓬勃的春意寫出來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這些是詩人的獨特感受,寫出了這種獨特感受,不論是情景交融,詩人把他的感情色彩著到景物上去也好,詩人寫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態(tài)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薄懊鳌弊质切稳菰~用如動詞,使畫面富有動態(tài),更妙的是“吐”字(同學們自己體會?。┨撛~用得好,也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的美學效果。杜甫有詩云:“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比~夢得評道:“遠近數(shù)百里,上下數(shù)千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呑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于言外。
    例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例3: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蒸”、“撼”具有夸張色彩。
    例4: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郊興》王勃)。
    看這句詩,“濕”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尋常,王勃寫春雨,雨下的時間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沒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見滋潤,所以說“花光濕”,這個“濕”字極為確切。這個“光”字顯得花有精神,所以說“光”字有情。風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個“疏”字,顯得日光從葉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樣子寫出,又顯得有詩情,用字盡妙于此。
    例1: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一個“孤”字,寫盡環(huán)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
    例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曰細,脈脈綿綿,寫的是自然造化發(fā)生之機,最為密切。
    例3: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王昌齡)。
    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后,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這時候,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所遇者:闖入眼簾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這是一位滿臉稚氣的少婦。一個“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1)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其一》劉禹錫)。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2)表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主語或賓語用。但是作用只有一個,顏色一般表現(xiàn)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欣賞時,或抓住能表現(xiàn)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jié)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jié)奏感。或抓住能表現(xiàn)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濃度:“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奔t與綠道出了蔣捷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就是抓住單一色彩表現(xiàn)的詞也能體會到詩人的濃情:“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薄皶詠碚l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憐惜與傷別離的情愫盡在“綠”與“醉紅”中。又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揚州慢》姜夔)紅藕香殘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杜甫)。
    (3)數(shù)量詞:數(shù)量詞大約和講究概念與邏輯的數(shù)學、物理有某種密切的關系,因此,從文學特別是詩歌的角度來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實不然,優(yōu)秀詩人的筆就仿佛是童話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綠洲的魔杖,那經過精心選擇提煉的數(shù)量詞,在他們的驅遣之下卻可以產生豐富雋永的詩情。過去有一首詩:“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shù)片,飛入梅花永不見?!扁仔拧缎@賦》中的“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前人就稱之為“讀之騷逸欲絕”。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鄭谷把僧齊己的《早梅》詩中的“數(shù)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因此而拜鄭谷為“一字師”,這故事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牧?,不必贅述。據元代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記載,張桔軒有詩云“半篙流水夜來雨,一樹早梅何處春”,元遺山認為既指明了“一樹”,就不能又說表疑問的“何處”,同時,一樹梅花也絕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樹”改為“幾點”,“幾點”本身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但用在這里描繪逐水而流的梅花,卻符合生活的真實,也使全詩氣機流暢,韻味平添。
    (4)虛詞:在古典詩詞中,虛詞的錘煉恰到好處時,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果。盛唐詩人善于運用虛字,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去掉“與”、“共”二字就會大為減色,歐陽修《晝錦堂記》首句本為“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遞走后飛騎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因此而使文義大為增光,那么,從上面所引的詩例中,我們就更不難領略詩詞中煉虛字的美的消息。
    下列詩詞中加點的字各有其妙處,請加以鑒賞分析。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3.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
    4.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6.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8.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
    1.“直”寫出烽煙之勁拔、堅毅,“圓”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詩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
    2.“生”字寫出明月從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動感,準確傳神。
    3.“蒸”寫出湖面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云夢澤都受到洞庭的滋養(yǎng)哺育,“撼”寫出洞庭湖洶涌澎湃的氣勢,極為有力。
    4.“低”寫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獨特的視角,非常準確?!敖弊謱懺铝练路鹨矞厝狍w貼,善解人意,來安撫詩人那顆孤寂的心。
    5.“轉”表明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但憑顏色的漸變就寫出它的動態(tài)來?!叭铡奔础疤焯臁敝猓橇鲃拥?,用一“日”字,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恒。
    6.“盡”與“閑”把讀者引入一個寂靜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地清幽平靜,寫動見靜,以動襯靜,烘托出詩人內心的孤寂。
    7.星辰低“垂”,寫盡平野之廣闊,月隨江“涌”,寫盡大江奔流的氣勢,景象雄渾闊大。
    8.春草“自”碧,黃鸝“空”啼,景色幽美卻無人問津,景象荒涼凄慘。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十七
    1.形象分析把握詩詞的形象是感受詩情、領悟詩意的基本途徑。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觀形象(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主觀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的我)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敲棋子落燈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等等。
    2.語言分析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評價和鑒賞。語言分析一般側重從遣詞造句、語句含義理解等方面進行。遣詞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詞義、典故、以及用詞、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點是那些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著關鍵作用的詞語和句子。例如,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鑒賞分析;對云破月來花弄影中破弄兩字的品味等。語句含義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語句所蘊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選語句往往是那些言簡意豐的立片言以居要的關鍵語句。例如,對前度劉郎今又來語句含義的`理解、對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語句含義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中在描寫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蘊的對國恨家仇的悲憤和人生無常的喟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在寫燕子之外所包蘊的天涯游子的惆悵心態(tài)和羈旅情懷,往往是考查的重點所在。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十八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現(xiàn)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征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夸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精辟、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yōu)美、絢麗、含蓄、質樸、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tǒng)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于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lián)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lián)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準確、簡明、規(guī)范。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十九
    重點:理清鑒賞古代詩歌的思路。
    難點:在主觀題的回答中語言如何簡練準確。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
    我國古代詩歌燦若繁星,詩人輩出,它以其凝練的語言、含蓄而豐富的內蘊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崇高的藝術殿堂,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如我們課本上所學過的古代詩詞就有《詩經》(《靜女》、《無衣》、《氓》)、《楚辭》、(《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五言詩(《白馬篇》、《歸園田居》),尤其是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的標志——唐詩宋詞元曲更令我們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領悟到它們的美呢?這需要掌握一些鑒賞方法。
    二.考綱分析:
    文學鑒賞評價: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內容:形象——思想——觀點。
    形式:語言——表達技巧。
    ****形式:主觀題。
    三.鑒賞方法:
    1.透過字面把握形象。
    因為古代詩歌貴在含蓄,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只有透過文字的表象,進入作品的情境中,這就必須理解詞義、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備常識。
    如:2002年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詩中理解的關鍵在“折柳”上?!罢哿卑艘欢ǖ奈幕WR,即在古詩詞中有些意象是為詩人們所青睞的,它們往往有較為固定的內涵,如“柳”即“留”的諧音,因而“折柳”有惜別懷遠之意。其它這類意象還有“歲寒三友”(梅、蘭、竹、本站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義。所以要準確把握詩歌的形象,還需具備一定的文化常識。
    “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
    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詩往往是借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來的主觀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過聯(lián)想分析思想。
    詩歌要“言志”,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組合又會產生優(yōu)美而豐富的意境,給人帶來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內容、評價作者的思想,需通過聯(lián)想來實現(xiàn)。
    如: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元曲以凝練的語言將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讓人想到:在這惹人愁緒的時節(jié),面對令人傷懷的景致,只有凄涼的西風與羸弱的老馬與這個游子相伴,入黨志愿書悲涼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數(shù)筆,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內容:情感類別(哀怨、歡快、離愁別恨……)。
    情感載體(楊柳、菊花、圓月、落葉)。
    內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
    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
    詩人的思想傾向、****主張、志向追求。
    時代背景、社會現(xiàn)實。
    3.品味語言鑒賞技巧。
    從高考的角度看,所選的古代詩歌均是篇幅較小的,所以把握詩歌的藝術和表現(xiàn)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
    關鍵詞句的理解: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xiàn)力最強的關鍵詞句。
    考題有兩種形式:給出意境,讓考生判斷錘煉選擇詞句。
    分析詩眼,展示意境,讓考生感受情趣,領悟旨意。
    修辭手法的判斷:一般看來,集中考查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
    考查形式:修辭的藝術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辭手法。
    如:華子崗。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胺鳌弊诌\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云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4.書面表達掌握術語。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
    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創(chuàng)作方法)。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表達方式)。
    點面結合、想象聯(lián)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來源極其含義。
    用典的作用: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風格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
    豪放/婉約。
    纏綿宛轉/清新優(yōu)美/慷慨悲涼/沉郁激憤。
    意境詩人的“情”與“理”
    事物的“形”與“神”
    如: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有人認為此詩只是寫西澗景色,毫無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出理由。
    這首詩借景寫意,有所寄托。前兩句寫詩人獨愛幽草,與以鳴聲誘人的黃鸝作比,喻仕途世態(tài),寓意明顯。第三四句寫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蘊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憂傷情懷。
    四.練習:
    1.閱讀下面兩首“詠秋”詩,比較、分析后,填寫后面的表格。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心得體會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行秋。
    徐璣。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停柳邊行。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出細浪生。
    意境格調修辭方法藝術手法。
    劉詩昂揚對比虛實結合。
    徐詩閑適比喻以動襯靜。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
    這首詩描寫的邊塞景象是怎樣的?對后兩句詩,有人這樣評說:“同用落梅,太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說硬說,此二句卻是巧說婉說?!闭埦唧w解說高適這二句詩怎樣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凈風清,笛聲悠揚,一片明朗開闊的景象。詩人用“借問“引起人們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隨微風散落,灑遍關山的具體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現(xiàn)了守邊戰(zhàn)士戍邊懷鄉(xiāng)之情。
    五.總結:
    自去年以來,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選擇題變?yōu)橹饔^表述題,雖然加大了答題的難度,但從某種意義上看,只要掌握了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全面的范文參考寫作網站這種方式就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我們的水平。
    1998《題李凝幽居》賈島。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約客》趙師秀。
    2001《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
    2002《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二十
    古詩詞鑒賞的復習更要激發(fā)學生興趣。話說三遍不好聽,要吸引學生,惟有增加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是我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我會經常在課堂上引用一些詩詞名句,如學習李清照的《醉陰花》時,我便引用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來詮釋;有時課前活動時有些女生膽小羞澀,在同學們的一再鼓勵下才會走上講臺,我就說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啊,一旦講到人的奉獻精神時,我又常常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講到父母之愛時就“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喲。積累了這些詩句的同學便與老師有了默契的交流,其他同學就會問老師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呀。于是我就趁機在課余讓他們抄錄這些詩。我發(fā)現(xiàn)當教師把自己的這份熱情傳遞給學生后,他們也會對古詩詞產生極大的興趣。
    二、緊扣考綱內容來精當選材。
    選題必須緊扣高考考點,有針對性。高考一般考察的都是學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鑒賞能力,從選題上看一般是相思、愛國、詠懷、立志、友情、狀物抒情等方面的主題。優(yōu)秀的古代詩詞中所張揚的是:執(zhí)著而深沉的家國情懷,熱烈而真摯的親情主題,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們的文學遺產中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它表現(xiàn)了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對于民族的自豪,對于社會的責任感。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解讀了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堅定執(zhí)著;體味到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捕捉到孟浩然“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堅韌,蘇軾的豁達,李清照的純真……古詩詞中積極、蓬勃、昂揚的感情基調,激勵著學生永遠追求真、善、美,培養(yǎng)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鑒賞古詩詞中的美的情感,既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而同學們對詩字面意義是看得懂的,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出來,更不會把它們書寫的答卷上,得分率極低。因此,我們在復習的過程中,就沒必要盲目拔高,給學生訓練一些難度很大的題目,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肉吃多了也會膩,訓練的量更要控制,同一類型的選兩首練練即可,忌題海戰(zhàn)術,同一知識點反復操練,學生缺乏新鮮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只會降低復習效果,得不償失。因而我們在備課上要下一番功夫,精選一些有代表性的題型。
    三、反復吟誦詩文來增強學習興趣。
    在復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強誦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誦讀為本,來感受古詩詞的音樂美、語言美。古詩詞語言往往精練含蓄,意蘊豐富,且富有節(jié)奏感,有一種獨特的韻律美。加強誦讀,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培養(yǎng)語感,同時也可以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審美享受。為了讓學生讀好,要時時應注意強調以下幾點:一是要讓學生在朗讀時放得開,盡情投入;二是要讀對詩詞的節(jié)奏,老師要講解一些關于節(jié)奏的知識,例如從音節(jié)和意義上劃分,五言七言朗讀的一般規(guī)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當然這也要隨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達成。相信在反復誦讀之中,學生定能對詩詞有一定的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采取各種形式的“讀”。如朗讀、吟讀、品讀、說讀等,指導學生通過控制聲音的高低強弱,語速的徐緩疾急,語調的抑揚頓挫,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讀,真正做到“聲情并茂”。當然,誦讀活動不應流于形式,它是為理解詩詞服務的。教師可先作示范,讓同學們自己讀讀,相互聽聽,對于一些抒情性較強,寫景優(yōu)美的詩詞,可采取配樂朗讀的方式,從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誦讀活動要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學習新課前,讓學生預習自讀;新課開始后教師要范讀,學生朗讀;新課結束后,可讓學生結合所學,帶著自己的感覺去品讀、吟誦。只要學生用心動情去讀,均能有很深體會。
    四、傳授鑒賞技巧提升學生興趣。
    不論怎么復習,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鑒賞古詩文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平時的復習過程中,我們要注重詩歌品析中想象與聯(lián)想的運用,古詩詞言簡而義豐,且有很強的畫面感,我常常提醒我的學生,品析詩歌時,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把語言文字轉化成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這樣的色彩美、構圖美都需要學生調動起自己的想象與聯(lián)想,否則也就很難感受到詩歌的深邃而優(yōu)美的意境了。
    鑒賞詩詞的一般步驟是“一看題、二看作者、三看注釋、四看題干、五讀文”。題目告訴你詩的主要內容,作者告訴你詩的風格,注釋讓你明白詩的寫作背景和抒情方向,題干讓明白答題求,詩文是意境的再現(xiàn)。這樣答題就不會盲目性,出現(xiàn)離題萬里的現(xiàn)象。得分也會高些。
    五、動手來畫古詩,以畫帶詩展示才藝。
    古典詩詞大多“詩中有畫”,“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靜謐、令人遐想的美景!詩情畫意,盡在其中。根據古詩詞的這一大特點,我在教學中也常讓學生畫畫,展示自己。讓他們根據理解,發(fā)揮想象,把自己認為最好的圖景用他們的筆表現(xiàn)出來。此時,學生們都會非常的興奮,異常地投入。如在教完李白的《蜀道難》一詩后,我讓學生用圖畫再現(xiàn)詩中景色,學生們便興高采烈地用不同彩筆畫下了青山、惡水和層巒疊嶂的山峰;學完白居易的《琵琶行》時,學生能描繪出一輪從海面升起的明月,一只掛帆小舟孤獨地漂泊在江中,詩人坐在船頭,傾聽琵琶女訴說心中無限事的哀婉畫面,通過畫畫,學生的興趣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背誦速度,真是一舉兩得。
    總之,只要具備足夠的信心,努力去積累,去感悟,詩歌鑒賞并不是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鑒賞古典詩詞。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二十一
    把握詩詞的形象是感受詩情、領悟詩意的基本途徑。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觀形象(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
    主觀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的“我”)。
    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敲棋子落燈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
    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等等。
    2.語言分析。
    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評價和鑒賞。語言分析一般側重從遣詞造句、語句含義理解等方面進行。
    遣詞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詞義、典故、以及用詞、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點是那些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著關鍵作用的詞語和句子。例如,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鑒賞分析;對“云破月來花弄影”中“破”“弄”兩字的品味等。
    語句含義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語句所蘊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選語句往往是那些言簡意豐的“立片言以居要”的關鍵語句。例如,對“前度劉郎今又來”語句含義的理解、對“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語句含義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中在描寫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蘊的對國恨家仇的悲憤和人生無常的喟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在寫燕子之外所包蘊的天涯游子的惆悵心態(tài)和羈旅情懷,往往是考查的重點所在。
    詩歌鑒賞專題教案篇二十二
    雄渾指力的至大至剛,氣的渾厚磅礴。其特點是:骨力挺健,氣壯山河,氣呑宇宙,氣度豁達,氣慨恢宏,氣宇軒昂,氣勢浩瀚,氣魄雄偉。它如奔騰咆哮、洶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蕩漾、漣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橫空出世、千嶂連云的昆侖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蘇州園林。在具體作品中,有的壯志凌云、剛毅雄健,如劉邦《大風歌》;有的慷慨悲歌、視死如歸,如項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達,豪情橫溢,如曹操的《觀滄?!?。雄渾是盛唐詩歌的時代風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朝氣蓬勃的活力。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氣勢浩瀚,雄偉壯麗;王之渙的《出塞》(黃河遠上白云間)想象豐富,境界遼闊;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氣魄宏大,氣勢壯觀;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何其高遠,多么壯麗!而真正能夠稱為“雄渾”的是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絕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熱,有同仇敵愾的憤慨,有誓死戍邊的決心。
    豪邁奔放,謂之豪放。其特點既表現(xiàn)了作為主體的詩人的特點,又表現(xiàn)了作為客體的描繪對象的特點。就主體而言,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象奇特,夸張出格;志向高遠,襟懷曠達;氣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蕩不羈。就客體而言,往往擁有巨大的體積、偉大的力量而顯示出特有的壯美、崇高,或顯示出渾茫、浩淼的無限闊大的景象,因而氣勢崢嶸,場面壯闊,境界縹緲,極目無垠。李白是豪放風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象奇特,夸張出格,是李白豪放詩風的特點?!熬灰婞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氣勢浩蕩,一瀉千里;“草綠霜已白,日西月復東?!?《古風》)描繪光陰流逝之快,人事變遷之速,一氣呵成,天衣無縫;“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風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秋浦歌》)夸張雖不合理卻合情。宋詞中的豪放派,以蘇、辛為最杰出代表,蘇詞注重將慷慨激昂、悲壯蒼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善于在寫人、詠景、狀物時,以奔放豪邁的形象,飛動崢嶸的氣勢、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代表作?!按蠼瓥|去”二句,將在廣闊悠久的空間與時間中活動的人物一筆收盡,氣魄恢宏,“故壘西邊”至“灰飛煙滅”是詠古,感情高昂而濃摯,而“亂石穿空”數(shù)句,將崢嶸的態(tài)勢、鮮明的色彩、巨大的音響,融于一體,氣勢磅礴,給人以“挾海上風濤之氣的感覺”。“故國神游”數(shù)句轉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詞的音調豪壯,“須關西大漢,執(zhí)鐵板”而唱。
    如果說豪放是火山爆發(fā),沉郁就是海底潛流。當詩人飄逸飛動、奔放不羈時,就形成豪放;當詩人沉思默處、憂憤填膺時,就變得沉郁。李白豪放,其體輕,其氣清,故裊裊上升,飛入云霄,若野鶴閑云,隨處飄逸;杜甫沉郁,其體重,故沉沉下墜,潛入心海,感情激蕩,回旋紆曲。何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渾厚、濃郁、憂憤、蘊藉?!俺羷t不浮,郁則不薄。”杜甫之詩,為濃郁之極至。憂愁是杜詩沉郁的主要內容,他的憂愁,不只是個人的,更是國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這種憂愁具有豐富的情感層次,使其沉郁獲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價值。他的“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即英俊豪縱,颯爽流利。代表詩人是杜牧。他的詩,縱橫古今,雄視萬代,暢談歷史,痛砭時弊,總結教訓,憂國憂民,懷撐天之宏志,感報效之無門,另一方面,又矯健豪舉,瀟灑風流,流轉飛動,暢快爽利。如《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币院钪S刺的筆調,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縱情聲色,驕奢淫逸,醉生夢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的節(jié)奏明快,《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的輕盈飄拂,《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遣懷》)的秀而不冶,艷而不妖,均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沖淡,即沖和、淡泊,含有閑逸、靜穆、淡泊、深遠的特點。王維的山水詩有閑、靜、淡、遠的特點,他是沖淡派大師。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鳥鳴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砦》)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人間的紛爭,沒有外界的紛擾,只有大自然的寧靜,山水花鳥的生機。詩人盡情地消受著、欣賞著、陶醉著,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變成了大自然的有機體了。詩人筆下的大自然,無不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回旋著詩人的聲音,震蕩著詩人的靈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詩人筆下的大自然,就是詩人自己,它反映了詩人沖淡的心情。詩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這種消融,是把主觀的情思化入客觀的景物中,追求忘我無我的空寂境界,這就是沖淡的極至。不過,沖淡不是幻滅、死寂,而是富于生機的,它是詩人把活躍的生命轉化為凝固的生命的結果,生命力由流動而轉為靜謐。
    即疏狂不羈,通脫豁達,瀟灑飄逸,高潔特立,代表作家是蘇軾。蘇軾的詞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曠達的詞風。有雄才大略而又懷才不遇的蘇軾,既要堅持不茍合隨俗,又要隨緣自適;既要“盡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帶有典型的“曠達”的特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獵》)這樣的詩句,就帶有明顯的曠達的色彩。蘇軾有時是盡力擺脫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讓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無始無終的運動中得到永恒;讓人生的種種苦惱在超乎現(xiàn)實的純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脫,讓自己從與社會的種種矛盾中凈化出來,與大自然天造地設的規(guī)律相和諧。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人生現(xiàn)象與自然現(xiàn)象、人生哲理與自然規(guī)律等量齊觀,泯滅了時空物我的界限。上闋才以不能“乘風歸去”為憾,馬上又以“何似在人間”自解;下闋才以“人有悲歡離合”為憾,馬上又以“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解,從而從大自然中得到慰藉與啟迪,擺脫了人生苦惱。蘇軾有時又極力地充實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強,從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擾,達到超脫。有時還以淡泊明志、向往歸隱、潔身自好,甚至是痛飲縱歡、談禪論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對痛苦人生、黑暗現(xiàn)實、齷齪官場的心理超脫。
    具有工麗風格的詩歌,既講究辭藻華麗,又講究對仗工整。如杜甫《觀山水圖》中的“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并在每句開頭用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具有直率風格的詩詞,則毫不隱晦,毫不修飾,依照情感的原樣子直接寫出。如《詩經·碩鼠》中的“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的詩句,直斥統(tǒng)治者的不勞而獲和無情壓榨。
    具有委婉風格的詩歌,抒情或敘事,不直接寫出,而通過寫與本意無關的事物,或者通過對比而委婉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如李商隱《夜雨寄北》,詩的本意在于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自然,指詩詞不留雕琢的痕跡,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說明自然的風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寫出了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表現(xiàn)出月亮的形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不加雕飾,生動自然。
    清靜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細細體味卻意味深遠。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鼻皟删溆貌灰娙擞岸勅寺暤那榫埃嫱谐錾降目占徘謇?,后兩句用夕陽返照之光映著林中的青苔,進一步渲染了山的特點,給人一種無比清幽的美感。
    這種風格的作品語言表達是通過千錘百煉而達到質樸、省凈、流暢、圓潤灑脫、意韻無極的境界。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边@首絕句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情趣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渾成,語言上,“連”與“入”相攜,織出一幅煙雨迷蒙的愁網,并以“孤”為動力,把人進一步推進縈懷的離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壺的絕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脫然而出。語近俗白卻字字枝根相連,不可分割,匠意極深而不見斧鑿。省凈、洗凈,字法句法的運用之妙使人深詠不盡,是洗練風格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