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書中內(nèi)容、主題以及個人感受的總結(jié)和表達。讀后感應該注意哪些寫作技巧,使其更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和借鑒。這些范文涉及了不同類型的書籍和文章,包括文學作品、歷史傳記、科學研究等。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讀后感的寫作風格和思考方式,也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寫作的靈感和技巧。讀后感既是個人體驗和情感的釋放,也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希望大家在寫作中能夠有所收獲,并能夠盡情享受讀書的樂趣。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一
這首詞寫的是一件關(guān)于春天遇到陣雨的事,當時蘇軾在黃州要買地種田,幾個人一同前去做交易的時候,遇到了春天的雷陣雨。這首詞前面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边@篇小序交代了,當時半路下雨,拿雨具的人先走了,蘇軾和其他幾個人,就淋成了落湯雞,其他人心中甚是不悅,而蘇軾卻說:“余獨不覺?!彼贿@么看,雨過之后天又放晴了,詩人領(lǐng)悟此情此景,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想,這首詞便由此而生。
人生在世,難免會經(jīng)歷曲折坎坷,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會有過去的時候。經(jīng)歷過,再回頭看看,其實也沒什么。誰的人生不曾風里來雨里去?既然無法避免,盡力不虛此行。挫折不可怕,可怕的讓挫折打敗、一蹶不振;遇事盡力,即使有所意外,也一定不要介懷,應該總結(jié)經(jīng)驗,繼續(xù)努力前行!每一次勇敢的超越,都會為你積累生命的厚度。也許,這就是生活給你最好的饋贈。
作為一名教育戰(zhàn)線上的老兵,幾十年如一日,點點滴滴的歲月里,寫滿了自己與學生的故事。工作中,我努力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老師;我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我努力做好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盡管我用盡渾身解數(shù),也難免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對繁瑣的工作,我抱怨過;面對不懂事的學生,我發(fā)怒過;面對教育中的挫折和失敗,我無助過??墒敲慨斘易x到蘇大學士的這首詞,心靈都會得到觸動,靈魂都會得到洗禮。我勸慰自己應該時刻保持一種淡然、清雅、平和、從容的心態(tài),順境或逆境,都淡然從容地去面對。努力做到成功之后不驕傲自滿,失敗之時不灰心喪氣,收獲的時候不自夸,遇到坎坷的時候不抱怨。學習蘇學士淡定自若,寵辱不驚的胸懷與魄力。不斷調(diào)整自己,超越自我,孜孜不倦,用最佳的心態(tài)潛心育人。
作為教師,我希望,我的育人過程如夏花綻放,我內(nèi)心的淡定從容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加優(yōu)雅美麗,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著淡然平靜。當嘗過工作中的五味雜陳、歷盡育人世事后,讓自己更從容淡定地面對教育過程,工作中,努力耕耘,不問收獲,讓歲月賜予我更多的閱歷和經(jīng)驗。未來的日子或許是一路風景一路歌;或許是含著眼淚在奔跑。無論為人師的過程中波瀾如何折騰翻滾,始終保持著一種平常心態(tài),只有這樣,教育的過程中才會永遠是春天。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二
1、三分詩詞,七分讀”,誦讀三個基本要求:
(1)、讀準字音。
(2)、讀出節(jié)奏。
(3)、讀出情感。
結(jié)合此處分析詩歌的意象,情趣和理趣,及感情,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課文,用筆把不懂的字音或詞語打上標記。
指名一名學生誦讀。(3分鐘)
2、教師指導:“何妨……平生”,還應該讀得怎么點?
從容點,瀟灑點,豁達點。
豁達怎么讀?不溫不火,不急不躁,這是節(jié)拍。
調(diào)子呢?不揚不抑。
——不對,有同學說“竹杖芒鞋輕勝馬”有點喜悅和豪邁在里面,可以調(diào)子略高點。能不能讀成“大江東去”那種?語言風格還不一樣,這首詞更隨意、更樸拙點,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經(jīng)意間。
——有人說“料峭……微冷,相迎” 還有對人生陰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復雜情緒。
3、聽這首詞想象風雨中的行者蘇軾給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齊讀一遍,然后從詞中找一下答案。
(漫畫式的一個老者,吟嘯徐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頂風冒雨、不畏艱難、鎮(zhèn)定從容、曠達樂觀的形象)
——沉著。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一個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視風雨為無物,照樣吟嘯徐行。 “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zhàn)色彩。
——豪邁。竹杖芒鞋不可懼怕,只要你以之為樂,一樣可以輕勝過馬。
——隨意而安。料峭春風冷,山頭斜照暖。氣候不定,人生不定,禍福難曉,不如聽其自然。
1、太復雜了,不好讀。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讀一遍。看看這首短短的詞,如果抓重點,你會抓哪兩句來看?大家互相討論一下。
——上片重點:“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哪個字最關(guān)鍵?任。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云飛渡,我自巋然不動。瀟灑鎮(zhèn)靜中,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心。有點嘯傲江湖的味道。
——下片關(guān)鍵:“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還有沒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似的。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小結(jié):
這讓我想到五祖的兩個弟子的話:“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還有一位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睙o一物、無風雨,頗相似,有點空蒙之感,禪意很濃了。
2、如果讓你找出最能體會作者心愿的詞,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么?
板書:歸 因(風雨)
(聯(lián)系寫作背景談。)
(背景穿插:蘇軾只因反對新法,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被人以其詩有“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彈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臺獄;羈押四月余后,謫任黃州團練副使。(民間自衛(wèi)隊副隊長)蘇軾的坦蕩仕途突遭狂風暴雨,他幾欲投江自盡。但謫貶路上,壯美山川洗滌了他那蒙垢的心靈,村野生活又讓他找到了心靈的歸宿。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傳說他被貶黃州除了黨派之爭還和他評判王安石的詩有關(guān)。講的是有一天,蘇軾到王安石那里拜會,恰好他不在,蘇軾在安石的書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還未有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軾就想,菊花開在秋里,其性屬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會落瓣,于是,就在后寫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聽?!?王安石回來后看到,并沒有說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訴皇上,直接把蘇軾貶到黃州,蘇軾只以為王安石記恨更改他的題詩。待到菊花開的時候,一日,蘇軾到花園看菊,一陣秋風吹過,菊花落了一地,蘇軾方明白被貶黃州的意義。
由此可見蘇軾之歸不僅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風雨,還有政治上的風雨人生仕途的風雨?!厥?。實指剛剛遇雨之處,虛指自己平生經(jīng)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結(jié)果是歸去。
歸到何處?
蘇 362首詞賦中,歸字出現(xiàn) 105多次。他要往哪歸?與學生共同探討拓展:
多媒體展示蘇軾在貶謫黃州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兩例:
——《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 hu2聲)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個笑話,以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頭卻發(fā)現(xiàn)他在呼呼大睡。)
他想歸哪兒?(形體,神:心)板書:歸果(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歸心,而是自歸于心)
東坡為何不躲雨,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
他從來就沒有像陶淵明那樣“歸隱”,是因為沒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場,逃離塵囂,而是要逃離人生??墒牵呀?jīng)活在世上,誰又能脫身人生這個大羅網(wǎng)呢?所以無論是人間天上,還是廊廟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qū)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征。所以蘇軾的瀟灑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靈的超脫!
如果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雨,我們會選擇什么樣的方式“歸”?我想請同學們交流一下。
風雨:學習,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挫折坎坷,如何歸?盡心,靜心,真心,誠心。
(聽大家這么說,我突然感覺到人生的復雜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葉聲中,你到底選擇一種什么樣的歸的姿態(tài),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對得起人生這一場雨的工分,對得起容納我們的這個世界就行了。
鑒賞中很重要一條就是評價請各小組用一句話說說他的人或他的詞。
他人評價:
——“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憎恨者,一位瑜珈術(shù)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林語堂《蘇東坡傳》)
——“中國古代最高貴,最親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蘇東坡突圍》)
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帶著我們對風雨的理解、對東坡的理解我們再讀一遍《定風波》。
結(jié)束語: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 人生再多的雨,經(jīng)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文字吧。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三
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小學生蘇軾讀本》,讀完后我很有感觸,對蘇軾有了新的認識。
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又勤奮刻苦,他在古文、詩歌詞、書法、繪畫方面都享有盛名。課堂上背誦過的他的一些作品,如耳熟能祥的《惠崇春江晚景》《飲湖上初晴后雨》《題西林壁》等等,讓我最感動的是《江城子》,這是蘇軾思念亡妻王弗而寫成的作品,沒想到,性情豪放的大文豪也有柔軟的一面。
蘇軾是讀書人,通過科舉走上仕途?!巴醢彩兎ā边@條導火線讓性格耿直的'蘇軾在政治上吃盡苦頭,多次被貶到窮鄉(xiāng)僻壤做“犯官”,生活極其困苦,但一心為民的蘇軾為當?shù)匕傩兆隽撕芏嗪檬拢菏杩N骱?、治理蝗災,抗擊水患、停辦花卉、推廣教育……在百姓眼中,蘇軾不僅是個詩人,更是有能力有擔當有作為的好官。
樂觀豁達的蘇軾像一粒銅豌豆,打不倒壓不垮,再苦再難的流放生活,總能發(fā)現(xiàn)美食、發(fā)現(xiàn)美景、找到樂趣,他把生活活成了詩和遠方。
蘇軾的人生啟發(fā)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是擁有創(chuàng)造快樂的能力,就像我們要在枯燥的學習中找到快樂。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四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雨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是上學期學的,老師已為我們講解了一番,可是今日再拿來讀時,卻又給人一種截然不同的滋味。
蘇軾一直是我最喜愛的詞人,有關(guān)于蘇軾的史料、《百家講壇》、以及他所寫的詩、詞,我都讀過、看過、背過。蘇軾這一生活得光明磊落、坦坦蕩蕩,仕途上雖然多次遭受貶謫,但是仍然抱著一種自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事實。而《定風波》這一首詞,就體現(xiàn)了蘇軾被貶之后,他能夠坦然的去面對,沒有其他文人的那種懷才不遇和滿腹牢騷;他心中想的是“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倍易顨J佩蘇軾的就是這種“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钡木?。
這首詞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蘇軾在出去游玩時,不巧遇到途中下雨,后來雨停了。就是這樣簡單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你了解一點當時的背景的話,再讀這首詞,感覺就會不一樣。蘇軾寫這首詞是在被貶謫黃州后的第三年,這經(jīng)歷許多波折之后的蘇軾就是《定風波》中的蘇軾。這雨,就相當于貶謫,而蘇軾在雨中的心情,就代表著他此時此刻的心境。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并不看重這次貶謫,先看“何妨吟嘯且徐行”,“何妨”中略帶俏皮,又帶一些挑戰(zhàn)性,而從“吟嘯”和“徐行”來看,這分明是很輕松嘛,試想,如果你被老師一頓批,還會在雨中漫步,或者時不時的喊幾嗓子?這說明,這點小事對他來說算不得什么,“竹杖芒鞋輕勝馬”,先說“竹杖芒鞋”,都是步行所用,屬于閑人的,而此時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謂“我是世間閑客此閑行”者。這“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煙雨”是一語雙關(guān),代指政治氣候,這不就是說,在這場里,我蘇軾就能夠穿著蓑衣,可以任憑風吹雨打,照樣來往自如。
然而到了下闕,看了就會給人一種雨過天晴的感覺,“斜照相迎”,也透露著喜悅的情緒?;仡^看看曾經(jīng)的溝溝坎坎,在轉(zhuǎn)過頭來,還是依然,這樣心中無風無雨,自然就不會有什么淋雨之狼狽,也就是懷才不遇的心情。換種說法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边@也正凸顯了蘇軾會抱有一顆平常心去面對仕途上的挫折,也表現(xiàn)出他對人生風雨的一種聽任自然,不怕挫折,樂觀曠達的胸懷。
這就是蘇軾這首詞所要體現(xiàn)給我們的一種心態(tài)。也許也是我們要在面對挫折時的一種榜樣。
我想,做事情如果抱有一種平常心,那做起來就會順利很多吧!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五
蘇軾的《定風波》,作于他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言似簡,意實豐;景雖常,理卻濃??芍^理趣盎然,啟人心智。
《定風波》,尤其是作者工于煉字選詞,比如“獨、遂、輕、任、微、歸”等字,“莫聽、何妨、吟嘯、竹杖、芒鞋、一蓑”等詞。這些字詞分別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了作者守德超然的道家風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態(tài)度、無常歸心的佛家思想。
高一的學生正處于如詩如夢的年齡,普遍對詩詞有興趣。但是他們多停留在字詞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層的優(yōu)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較難深入理趣的內(nèi)核。這就要求教師結(jié)合高一學生的原有基礎(chǔ)、情感特點、思維習慣進行啟發(fā)誘導,并適時補充相關(guān)資料,搭好階梯,讓學生越學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讓學生誦讀涵泳文意。學生有所悟,才是有效。
知識與技能目標: 讀準字音、感悟語言、分析和理解本詞的三個理趣。
過程與方法目標:課件呈現(xiàn)法、誦讀法、知人論世法、聯(lián)想聯(lián)系法、點撥法、探究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本詞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雨。
1.導入:
很高興能認識我們高一(2)班的新朋友。請允許我唱一首歌的片段,來表達對大家美好的祝愿。師唱《明月幾時有》。請問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誰?(學生答:蘇軾)這首詞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著雨,讓我想起900多年前蘇軾被貶黃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場雨,并因此寫下一首《定風波》詞,讓我們來探索其中更為豐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讀一遍全詞,了解大意。老師適時正音板書。
3.再齊讀一遍,再次領(lǐng)會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個字給你的印象最深。
4.學生發(fā)言,老師點評,并設(shè)問誘導推進,不斷深入探究三個理趣。
(一) 遇雨:為何“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呢?
補充:庾信的《邛竹杖賦》、芒鞋的象征含義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霽:蘇軾是否徹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 思雨:風雨已無,斜照暖人,蘇軾為何還要歸去?歸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無常歸心
聯(lián)系陶淵明《歸園 田居(其一)》,引出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銘》,進而提煉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大體對應道、儒、佛思想。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 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定風波》吧。(配《竹林聽風》曲,全班有感情地誦讀。)師隨即板書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zhuǎn)圖,最后歸結(jié)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
課后拓展閱讀朱道林的《蘇軾詩詞的理趣效應》
:感謝親愛的同學們!感謝尊敬的評委老師!再見!
首先我一直喜歡上古詩詞鑒賞課。古詩詞因其精煉的語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觀、抑揚的節(jié)奏、悠遠的畫面等吸引著我。作為教師,應深入探索詩中的景、情、理。自己潛入越深,發(fā)現(xiàn)就越多。自己喜歡,就會讓學生喜歡。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學生。
在參加市里組織的一次骨干教師課堂教學選拔賽上,我們這些選手共同上蘇軾的《定風波》詞,所謂同課異構(gòu)。如何能出類拔萃?我頗費苦心。
古詩鑒賞應該上出特色來!《定風波》的特色有:序詞對應、象征比喻、誦讀品味、煉字煉詞、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對于趣味很著迷,就選擇了趣味。經(jīng)過涵泳文本,我發(fā)現(xiàn)了20種趣味。我在試講課上,全部點到了這些。課后老師們提出建議,不要面面俱到了,給學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點即可。
我覺得有道理,馬上選準了一個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后來又試講了,有老師又提出建議,理趣繁雜,學生自主性不夠,教學語言不干脆。我根據(jù)這些建議,進行了修改。總共五易其稿,敲定為三個理趣,三種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儒、道、佛思想。然后又畫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zhuǎn)圖,最后歸結(jié)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
另外,課件中的圖片、文字、音樂,有效地助推了課的豐富性和流暢性,加之使用遙控筆,我可以靈活地掌握課的節(jié)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學生面前進行交流。信息技術(shù)助我一臂之力了。這節(jié)競賽課,評委和學生反應都較好。
從理論到實踐,我覺得古詩詞鑒賞課要突出特色,詳略得當,教學語言要干脆利落,多讓學生解讀,板書要精煉,再輔之以有創(chuàng)新的信息技術(shù),定能打造出高效、長效的優(yōu)質(zhì)課堂!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六
微雨朦朧的午后,倚在窗邊,聽雨聲,讀宋詞。
偶然間翻看到蘇軾的詞,“一身蓑衣、昂首前行”的配圖吸引了我,遠方的山模糊高大,近處的人平靜渺小,很有意境。然后是一行小字“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通俗易懂,讓人忍不住往下看。最后是詞句,字字讀來,意境悠遠,讓人感慨萬干。
雨落成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在平生?!鄙搅珠g趕路偶遇風雨,同行皆狼狽,但他卻能以平和心態(tài)不畏山路崎嶇,笑傲人生,自在輕松,傳唱千古。
蘇軾的樂觀、自信、瀟灑、曠達的形象在腦海中不斷浮現(xiàn)。看著窗邊不斷墜落的雨珠,掉在窗臺上,激起大大小小的水花,我不禁想起了自已的經(jīng)歷。
樂觀的人,心中永遠有陽光。拿破侖與敵軍作戰(zhàn)時,損失慘重,他不慎掉入泥坑,但渾然不顧,大吼著“沖??!”戰(zhàn)士們看到他那幅模樣哈哈大笑,在樂觀的心態(tài)下,沖破險境,取得勝利。我想,那時的拿破侖一定像蘇軾一樣,心中陽光普照。
“四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比松贿^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笑對人生坎坷崎嶇,懷著平和心態(tài)。
合上書本,人生哲理如洪水奔流,在我心中激動起朵朵美麗的浪花。愿我們做一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蘇軾,無畏風雨,獨自前行。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七
1、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指名背誦)
2、交流“聯(lián)想與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闭钦紊闹械拇煺叟c打擊,正是不幸的人生閱歷與體驗,成就了一代文豪蘇東坡。在出世入世之間,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筆,為我們書寫了不少勵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為我們跌入人生低谷、無路可走時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被貶黃州時的另外一首詞《定風波》。
1、請翻譯前面的“小序”,了解這首詞的寫作緣由。
2、請學生交流預習閱讀本詞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問。
【明確】詞的上闋寫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闋寫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明確】面對突然的變故,毫不在意、坦然處之的瀟灑、平靜、曠達、超脫。
2、詞的上闋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能夠體現(xiàn)出作者的這種態(tài)度?
【明確】“莫聽”“何妨”“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明確】不是。這是一句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句,意為風雨之聲,與上闋的“穿林打葉聲”相應和?!帮L雨”二字,一語雙關(guān),既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將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皻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好像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過。不管是風吹雨打,不是陽光普照,一旦過去都成了虛無。這反映了蘇軾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曠達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脫俗的人生態(tài)度。
4、學生自由討論:你自己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首詞對你有何啟迪?
【明確】從內(nèi)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去談。寫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闡發(fā)人生哲理。
學生練習 江城子·密州出獵【答案】
1、江城子 密州出獵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詞作 描寫 太守率眾會獵的壯闊宏大場面 形象的動作描寫 挽弓勁射的英雄
抗擊外敵、保家衛(wèi)國 狂 豪放派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上闋描繪了太守會獵時千騎奔馳如潮、傾城圍觀如堵的壯闊場面,再現(xiàn)詩人“聊發(fā)少年狂”的情景。下闋寫詩人“少年狂”的胸懷,抒發(fā)他由打獵激發(fā)出來的衛(wèi)國殺敵的愛國熱忱。情感基調(diào)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詞,是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悼亡詞,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亡妻深勢的懷念之情。感情深摯細膩,哀婉纏綿。
(2)表現(xiàn)手法及意境營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主要通過描繪闊大壯觀的場面、刻畫具體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營造出“狂放豪邁”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主要通過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寫生活細節(jié)、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種“凄清哀傷”的意境。
(3)語言風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語言豪邁狂放、灑脫不羈,極盡夸張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練厚重的典故,使詞作內(nèi)容豐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語言平淡樸實,處處如訴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極為覺悟,平淡中寄寓著真淳。
1、背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完成《優(yōu)化探究》相關(guān)練習。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八
《蘇軾》觀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往事如煙,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歷史的長空中東坡先生這位“不能無一,難能有二”的曠世奇才永遠閃著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哲學家……這些遠不是他的全部,高呼“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輕吟“化退殘紅清醒小”的是他,能將思念兄弟感情升華至“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也是他,他豁達,他灑脫,他幽默,他有著“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超脫,來吧,讓我們走近蘇東坡。
走近蘇東坡,感受蘇門的家教,父親蘇洵對兩個兒子因材施教,并分別取名“軾”“轍”對孩子低調(diào),謙虛的期許,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樣的人,我難道就不能做范滂母親那樣的人嗎”至今還在我的腦海中,正如梁啟超先生說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學”,我們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樣九個出色的孩子,但是給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總是必要的吧!
走近蘇東坡,保持一顆純潔的心?!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用在東坡先生身上最合適不過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徐州治水,還是在杭州修堤,東坡先生不管身在何處,如何落魄,為官始終都是秉承一個宗旨,為民辦事。當代社會的人們,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忙忙碌碌,有誰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現(xiàn)在忙得是否違背了自己初衷。
正如康震老師說的,他超然達觀,但從來都不孤芳自賞;他熱情好客,但從來都不圓滑世故;他才華橫溢,但從來都不自鳴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種圓融的境界,朝云說他一肚子不合時宜,他卻說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由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九
亭午時分,窗外蟬鳴嘈雜,習題作業(yè)未有一字入心,隧無奈擱筆,揉了揉眉心。正在思考是否要等待噪聲過去再提筆時,余光瞥見那本《宋詞三百首》,于是欣然起身。
淺讀深品,藍字摘錄。一翻頁卻看到了放假前自己閱讀的痕跡:那是蘇軾的《江城子》,一條紅線,畫出的是首句“十年生死兩茫茫”。
《江城子》被后人評為“千古悼亡之音”,蘇子瞻悼的是發(fā)妻王弗。王弗出身書香門第,16歲嫁于子瞻,26歲亡故,期間正好十年。這是蘇軾最順心如意的十年,名滿天下,層層提拔,“春風得意馬蹄疾”。然而在王弗去世幾年間,蘇軾卷進了變法**,新黨得勢時,他由于政見不合,上書談?wù)撔路ū锥?,被新黨壓迫。在他43歲調(diào)任湖州刺史后,一封《湖州謝表》被新黨抓了辮子,爆發(fā)了宋史著名的“烏臺詩案”,蘇軾鋃鐺入獄,幾次瀕臨砍頭之刑。后來舊黨得勢,他強調(diào)王安石新法也有可取之處,又被舊黨排擠,自請外調(diào)。
他把人生苦楚寫進詩詞,寫縱使相逢應不識,寫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十年間歷經(jīng)宦海浮沉,塵滿面,鬢如霜。
可蘇軾是曠達的,是“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笔恰耙稽c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笔恰耙欢亲硬缓蠒r宜。”而一個人胸中有天地丘壑,自然不會在意那些蠅營狗茍的事,他的樂觀不是樂觀,因為他的磨難不是磨難。
可是,只有讀過詩詞的人才會知道蘇軾歷典八州,“眼前天下午一個不好人”的豁達,知道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節(jié)氣,懂得李清照“卻把青梅嗅”的婉約。水域邊緣,藕花深處,淺淺漣漪層層暈開,卻是綠羅裙的采蓮女“芙蓉向臉兩邊開”,白雪紛飛,是天人“剪水作飛花”,飄絮之間,新釀米酒,紅泥火爐,是友人“能飲一杯無?!备袞|坡居士淡煙疏柳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至今猶存我心。
殊不知這一字一句,皆是文人的苦心推敲,一意一蘊,藏著多少墨客的匠心獨運。
何處清歡?
不禁想起小時候母親教導我背詩,那時只覺得朗朗上口,跟玩兒似的就背下去了。慢慢長大之后,看到春日桃花,知道了什么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笨吹较募臼⒑?,便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狈謩e方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BR> 不懂的東西記下來,便是在心理生根,日后觸景生情,總會懂的。
人間清歡,詩詞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十
大家聽說過唐宋八大家嗎?就是唐朝和宋朝的八位文學大師,他們寫出了很多輝映千古的文章。唐宋八大家里有:唐朝的韓愈和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其中蘇洵、蘇軾和蘇轍為父子三人,又被稱為三蘇。今天,我們主要來說一說蘇軾。
讀了《百代楷模蘇軾》這部書,我知道了蘇軾是中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為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但他仕途失意,屢遭貶謫,一生坎坷。
讓我吃驚的是書中的第七章,王安石和蘇軾之間的恩怨。王安石是個剛愎自用、個性偏執(zhí)的人。他目中無人的行為使當時很多人對他不滿,可宋神宗卻對王安石很滿意,封他做了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時開始進行變法,推行新政。他所做的第一項改革,就是設(shè)置“制置三司條例司”,可蘇軾卻反對王安石制定的新政。因為他認為王安石的新政就是以國家的強制力達到富國的目的,而最終受害的確實老百姓。
王安石對蘇軾十分不滿,每次提到蘇軾的時候,王安石就會表現(xiàn)出一副不屑一顧的神情。還貶了蘇軾幾次官,最終將蘇軾貶到了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蠻夷之地——海南島。當我看到這里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在我心里,一直以為這些詩人之間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卻沒想到王安石和蘇軾這兩位文學大師之間還有這么多的恩恩怨怨,心里感覺還挺不是滋味的。
最讓我感動的情節(jié)出現(xiàn)在書中的第六章,和蘇軾感情很深的妻子王弗不幸去世了,蘇軾一天夜里夢到了妻子,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江城子﹒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是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讀完這首凄婉動人,情深義厚的詞,爸爸又給我講了這首詞里面的含義,令我感動不已,也更喜歡蘇軾這位真性情的文學巨匠了。
看完了《百代楷模蘇軾》這本書,我知道了很多歷史知識,對歷史人物,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十一
以前讀蘇軾的詩詞,只覺得他才華出眾,對他了解并不多。最近讀《蘇軾傳》才對他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蘇軾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有著富足的家境、善良又有學識的母親、才華橫溢的父親。這些外在條件為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chǔ)。即使我們都知道他之后在官場經(jīng)歷起起伏伏,但他依然在文學和政務(wù)上做出不菲的成績。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呢,后來他隨父親和弟弟進京趕考,文學大家歐陽修對他的文章大為贊賞,蘇軾因此少年成名。
蘇軾在文學上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我更欣賞的是他做官期間深入百姓,急民眾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做出來許多非常好的政績,當一位愛民如子的父母官,他做到了。
在杭州的日子,因著蘇東坡留下許多游山玩水的詩句,讓我們了解到彼時的杭州是座怎樣豐滿而美麗的城市,也因著他留下許多展現(xiàn)民間疾苦的詩句,讓我們了解到底層百姓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最真實的生存現(xiàn)狀。
在密州做官期間,密州鄰近的數(shù)千里地區(qū)全部陷入了嚴重的饑荒,窮苦的百姓甚至連逃荒也無處可走。餓殍遍野,被遺棄的孩子隨處可見。蘇軾常常懷著沉痛的心情“灑淚循城拾棄孩”,又幾經(jīng)周折,設(shè)法撥出數(shù)百擔糧米,單獨儲存,專門用于收養(yǎng)這些可憐的棄兒。并且在各處張貼告示,明文規(guī)定:愿意領(lǐng)養(yǎng)孩子的家庭,每月由官府補助六斗米。以此來鼓勵和勸諭人們憐惜這些幼小的生命,使這些失去怙恃的孩子重得家庭的溫暖。隨著時間的推移,領(lǐng)養(yǎng)者對自己撫養(yǎng)的孩子產(chǎn)生了深厚的骨肉之情,即使生活再苦,也不肯輕易舍棄。就這樣,蘇軾懷著偉大的人道精神,救活了數(shù)千名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兒童。
后來他到了徐州做官,徐州知州蘇軾,帶領(lǐng)軍民抗洪救災,連續(xù)數(shù)周住在城墻上,堅守在抗洪救災第一線。并在洪水退后,加筑防御工程,帶領(lǐng)群眾恢復生產(chǎn)。作為一個深切體會民間疾苦的的官員,他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所以當他外出謝雨時,人們將他包圍了起來。那是多么和諧的與民同樂的畫面呀。
“烏臺詩案”讓蘇軾墜入人生低谷,蘇軾被小人陷害時,不僅有百姓和許多好友為他說話,還有那個曾經(jīng)與他政見不合的王安石。都是一代大文學家,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氣量和胸襟。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從知州到農(nóng)民,蘇軾雖然失去了從政的機會,卻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民間疾苦。同時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讀書、寫字、作詩、畫畫、游山玩水、結(jié)交朋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生活上的貧困,與精神上的富足形成了強大的反差。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蘇軾最終等到了一展才華的機會。重回廟堂,成了帝王之師。在官場奢華享樂的大環(huán)境下,依然保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這才是東坡居士最大的人格魅力吧。
盡管后來蘇東坡還是被政敵所害,被貶海南,在極其貧瘠的地方,他依舊能與當?shù)匚娜宿r(nóng)民打成一片,竭盡所能的興辦教育,提倡開化。被當?shù)厝嗣駩鄞鳌?BR>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十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BR> 每當吟完這首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佳作,心中仿佛有千言萬語噴涌而出。這是我最喜歡的詞之一。
此詞寫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仕途不濟,官場失意,蘇軾用一首《定**》來表達了他豁達的胸襟。《定**》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xiàn)了其遇雨阻卻無悲無喜,醉醒全無的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哲理。
“莫聽穿林打葉聲”狂風驟雨,黃州之貶又如何?作者不以外物縈懷,依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而對生活的磨難,他淡然處之“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艱難險阻在他心理如無物,他搏擊風雨,笑傲人生,抒寫大氣磅礴的人生態(tài)度:“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忘我的境界大有“何怕濁煙迷人眼,我有正氣存人間”之勢。
是啊,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從蘇軾的態(tài)度中我體會到良多啊。還記得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感覺天一直在下雨,我就如同蟄伏的繭一樣,處于高考無邊黑暗中。身邊的種種約束與不自由都成為了一把強有力的鎖,約束著我的心。廢寢忘食地拖著廢倦的身體如行尸走肉般地為明天擔憂,也許高考路上本來就是**不斷吧!心累了,心就下雨了,無法把自己的心整理得更好。這時讀了《定**》,心中所有不解和不安都平定下來了?!抖?*》教我要不怕風雨,頂風沖雨地從容前進,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前進,要看開一切坦然面對一切地前進……我仿佛看到了蘇軾在仕途中遇雨但是仍然從容前進的身影……蘇軾的處世態(tài)度平定了風雨,也平定了我的焦躁不安。
我們恐怕沒有圣人的意境,也沒有足夠的閱歷,但都不防閑時讀讀《定**》,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新的體悟。也許不經(jīng)年我們也能理解蘇軾的超然灑脫。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十三
《蘇軾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采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超多資料,包括蘇軾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后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軾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了解、喜愛蘇軾,而又能將《蘇軾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軾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贊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xiàn)。
蘇軾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jīng)》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奔词乖诒毁H至缺醫(y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guān)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yī)藥,京師國醫(yī)手里,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軾是熱愛生活的。其余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shù)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軾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軾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shù)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軾“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十四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小學生蘇軾讀本》??赐炅诉@本書,我知道了:蘇軾從小就很勤奮,他繪畫,詞,詩,古文都很有名。他的爸爸是蘇洵,就是《三字經(jīng)》里講的“蘇老泉”。他的弟弟叫蘇轍,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文學家,被后人稱為“三蘇”。
蘇軾家不窮,但是他媽媽讓蘇軾兄弟吃苦。她說:“經(jīng)得住磨礪,方成得了人?!闭悄赣H的嚴格要求,才有了蘇軾兄弟倆后來的成就。
蘇軾長大以后,可以說“永遠在路上”,因為蘇軾被貶到了“天涯海角”。為什么呢?因為蘇軾為老百姓服務(wù)啊,我真有點可憐他。不過蘇軾倒是樂在其中,一邊游歷一邊品嘗美食。即便到了嶺南,他也能開心地“日啖荔枝三百顆”,別人都不愿意去的嶺南,他說“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有很多朋友,比如吳復古,張中,古耕道,王安石,秦觀…。
讀完這本書,我居然有這么多的收獲,可見這本《小學生蘇軾讀本》的重要性。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十五
高中時初讀《定**》,便覺得大氣磅礴,被蘇軾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而震撼,仿佛置身于廣袤的宇宙中,看到無數(shù)星芒,耀眼奪目。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讓我跟著作者置身于雨驟風狂的天氣里,蘇軾表情淡然,輕輕搖頭說“莫聽”,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態(tài),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蘇軾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閑的心態(tài)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耙凰驘熡耆纹缴?,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這是已雨過天晴,蘇軾依舊平靜淡然。結(jié)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钡莱隽嗽~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上班后再讀,依然余音繞耳,即使自己是渺小的滄海一粟,也會被這種力量而鼓舞,心之所往。蘇軾的這首詞句句經(jīng)典,經(jīng)得起反復誦讀、反復推敲,依然歷久彌新。
這首詞可以從很多角度去研讀和挖掘,我從心態(tài)方面淺談一下我的看法??朔箲],不畏懼前路艱險。從一個缺乏社會經(jīng)驗的大學生到一名公務(wù)員,從一個穩(wěn)定安全的環(huán)境孤身一人來到偏遠艱苦的工作崗位,有過無數(shù)焦慮浮躁的時刻。無法靜下心工作,沉不下去心看一本書。其實仔細想想,無非是功利心太重了,總想著要立馬得到什么,工作中想要迅速看到成效,所以選擇性的逃避困難,挑選一些容易達到的事情去做,沒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急功近利才是浮躁的源頭吧,帶著絕對目的性去工作,期待每一件事情都有反饋??墒巧钅挠心敲慈菀?,付出了不一定就會有收獲,倒不如把急功近利變成細水長流,穩(wěn)步前行。正如余世存先生說,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同時,要腳踏實地而非空中閣樓,腳踏實地才能更篤定的仰望星空。有再多的藍圖、構(gòu)想,都不如立馬開始去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蘇軾的`淡然豁達也是事上練得來的,我們只有去經(jīng)歷、去體驗、去大膽邁開步子走,才能在實踐中收獲真知。這首詞,無論是初見時的豪氣,再見時的滄桑,總是讓人唏噓感慨,又頓生勇氣,是我精神世界的一方桃花源。等我成長到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再重讀這首詞,期待會讓我邁向一個更加開闊的遠方。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十六
恰似飛鴻,千年的夢魘,夢回千年。千年前曾有一位偉人牽動著歷史,他就是蘇軾。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詞至晚唐五代以來,以清切婉麗為主,至劉永而一變,如詩家之有白居易,至蘇軾又一變,如詩家之有韓愈。如此想來,蘇之詩風、詞韻、文采在那個清切婉麗的宋朝詞韻中是足以獨支起一片天空的。而蘇軾之意境、思想、態(tài)度在那個陰穢、密集、污惡的宋庭統(tǒng)治下卻膨脹不出一片可容身之地,以至于四處飄蕩,先后左遷杭州、密州、黃州等地,最后身老常州。
蘇軾生于寒素的地主家庭,其父為著名的散文家蘇洵。幼年深受其父文韻的熏陶,嚴厲的管教,殷切的期盼。五歲誦詩書,十幾歲便已通今博古,十九歲上京趕考,一篇《刑賞忠厚評論》揮揮灑灑,文蓋群英,一舉贏得主考官歐陽修之惜譽,高中舉人。從此便踏上了他那華麗、傳奇而又悲哀的人生旅程。
初踏仕途的蘇軾懷著滿腔拳拳報國熱忱,欲竭盡自己平生之所說,改易舊之惡制,補及新之明法,小則造福一方,大則兼濟天下,名流千古,萬年不朽??伤麤]有看到現(xiàn)實的空虛,官場的污濁,他那天真的想法也許改變的知有他自己。是時,宋王朝才乏、兵弱、官冗、賦役不均、邊備空虛,如何使他懈下滿身之智勇,流泄?jié)M腔之熱情。異己他鄉(xiāng),獨浸于孤宦的寂落而無力得憂思。只是朝廷一個平常的形式,他被招慕還朝。興奮、感激、驚喜交加。積淤了多年的奮勇,埋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及時便整裝待行。
然而還朝后的他感到更大的不適。一來這時改革家王安石正雷厲風行地實行變法。蘇軾雖然主張變法,但對于超出了自己眼域的王安石的那種更大變異的更易改革卻表示異議,連續(xù)上書反對,并因此要求調(diào)離京師。二來官場的污穢更加明顯地顯現(xiàn)在他眼前。他天真的心容不得那些污物的存在,連連上書明譏暗諷刺,終惹眾人排擠,被調(diào)離京師。他好像明白了,廟堂之高并不是自己的舞臺,山川水域才是自己的宿處。此后他寄情山水,銜殤賦詩。一個作家政治上的失敗往往會成就他文學上的不朽。杭州的西湖,穎州的穎水,黃州的赤壁等,皆在東坡的生花妙筆下久為流傳?!坝盐骱任髯樱b濃抹總相宜”西湖的美深深打動了蘇軾:浩淼的水波,漣漪微微蕩開,月光的反射使湖水泛著淡淡的白光,悠悠的黑暗使西湖更加浩遠遼闊。許仙的執(zhí)著,白蛇的含蓄,感動了千萬人,也感動了蘇軾。他想他也有如此浪漫的愛情,想那喚魚池畔,仙山佳池,佳人才子,繾綣悱惻,悠悠乎不知天地之歲月也。妻子王弗成了他的驕傲與安慰,他想這樣的日子也是很值得會憶的。
還有武漢的.長江:“江漢西來,高樓大,葡萄深碧,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庇秩绶f州的穎水:“清穎東流,愁來送征鴻去,融情亂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碧K軾對水的眷顧和憐戀不言而喻,而東坡居士對坡的情怨更是情有獨忠。蘇軾左遷杭州時,自家向東有坡,故曰東坡,蘇子常料理,并以東坡居士自居。曾作詩一首: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想來那東坡置于深山密林之中,人跡罕至。這時他也許想起了林逋,梅妻鶴子,超然于世。
而朝廷的招募又使他來了興奮,他千里迢,火速趕往朝廷。這時王安石已死,司馬光要廢盡新法。蘇軾認為部分新法行之有效,不可盡改,因此又遭到舊黨的排擠,不容于朝。天真的他可知道在階級斗爭中是不能有中立者的。
蘇軾被貶謫至密州,這天剛?cè)胨?,妻子王弗便托夢于他訴說相思之苦。如今想那十年相思,十年生死離別,如何挨得。于斯月明星稀夜,煞短松岡之上,獨自遙望夜空哀愁。次日,蘇軾左牽黃,右警蒼,錦貌貂裘。并有千滿山岡,傾城人隨太守,不勝壯觀。蘇軾頓生豪氣,像孫權(quán)般親射虎,挽滿弓射天狼。卻遲遲等不見持節(jié)者。
最后等來的卻是持枷鎖著。烏臺詩案,一邦小人的斷章取意便使他陷入深獄,幾盡喪命。他著實害怕了,他是一位詩人,可以詠明月之浩然,贊清水之潔然,抒真心之憤然。然而一入污穢,他就變得非常笨拙,無法調(diào)動起碼的言語,無法完成簡單的邏輯。只是在殘陽如血欲滴是時吟詠著:我謫黃岡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里,故人復通問訊,疾病饑寒疑死矣。
蘇軾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入世精神在現(xiàn)實中被擊得粉碎??伤€有乘時歸化,反樸任天的養(yǎng)生態(tài)度和看穿憂患的禪宗思想。所以當他來到赤壁時,終于如醍醐灌頂,蘇軾完成了凄苦中的掙扎與超然。江水濤天拍岸,東逝去英雄。公瑾壯懷激烈,又指揮若定。小喬美艷伴英雄,自己只是空多情。唯江上之青風,與山間之明月,吾與子之所共使。
蘇軾一生四處輾轉(zhuǎn),有憧憬與得意,有孤寂與抑憂。若問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一
這首詞寫的是一件關(guān)于春天遇到陣雨的事,當時蘇軾在黃州要買地種田,幾個人一同前去做交易的時候,遇到了春天的雷陣雨。這首詞前面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边@篇小序交代了,當時半路下雨,拿雨具的人先走了,蘇軾和其他幾個人,就淋成了落湯雞,其他人心中甚是不悅,而蘇軾卻說:“余獨不覺?!彼贿@么看,雨過之后天又放晴了,詩人領(lǐng)悟此情此景,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想,這首詞便由此而生。
人生在世,難免會經(jīng)歷曲折坎坷,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會有過去的時候。經(jīng)歷過,再回頭看看,其實也沒什么。誰的人生不曾風里來雨里去?既然無法避免,盡力不虛此行。挫折不可怕,可怕的讓挫折打敗、一蹶不振;遇事盡力,即使有所意外,也一定不要介懷,應該總結(jié)經(jīng)驗,繼續(xù)努力前行!每一次勇敢的超越,都會為你積累生命的厚度。也許,這就是生活給你最好的饋贈。
作為一名教育戰(zhàn)線上的老兵,幾十年如一日,點點滴滴的歲月里,寫滿了自己與學生的故事。工作中,我努力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老師;我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我努力做好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盡管我用盡渾身解數(shù),也難免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對繁瑣的工作,我抱怨過;面對不懂事的學生,我發(fā)怒過;面對教育中的挫折和失敗,我無助過??墒敲慨斘易x到蘇大學士的這首詞,心靈都會得到觸動,靈魂都會得到洗禮。我勸慰自己應該時刻保持一種淡然、清雅、平和、從容的心態(tài),順境或逆境,都淡然從容地去面對。努力做到成功之后不驕傲自滿,失敗之時不灰心喪氣,收獲的時候不自夸,遇到坎坷的時候不抱怨。學習蘇學士淡定自若,寵辱不驚的胸懷與魄力。不斷調(diào)整自己,超越自我,孜孜不倦,用最佳的心態(tài)潛心育人。
作為教師,我希望,我的育人過程如夏花綻放,我內(nèi)心的淡定從容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加優(yōu)雅美麗,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著淡然平靜。當嘗過工作中的五味雜陳、歷盡育人世事后,讓自己更從容淡定地面對教育過程,工作中,努力耕耘,不問收獲,讓歲月賜予我更多的閱歷和經(jīng)驗。未來的日子或許是一路風景一路歌;或許是含著眼淚在奔跑。無論為人師的過程中波瀾如何折騰翻滾,始終保持著一種平常心態(tài),只有這樣,教育的過程中才會永遠是春天。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二
1、三分詩詞,七分讀”,誦讀三個基本要求:
(1)、讀準字音。
(2)、讀出節(jié)奏。
(3)、讀出情感。
結(jié)合此處分析詩歌的意象,情趣和理趣,及感情,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課文,用筆把不懂的字音或詞語打上標記。
指名一名學生誦讀。(3分鐘)
2、教師指導:“何妨……平生”,還應該讀得怎么點?
從容點,瀟灑點,豁達點。
豁達怎么讀?不溫不火,不急不躁,這是節(jié)拍。
調(diào)子呢?不揚不抑。
——不對,有同學說“竹杖芒鞋輕勝馬”有點喜悅和豪邁在里面,可以調(diào)子略高點。能不能讀成“大江東去”那種?語言風格還不一樣,這首詞更隨意、更樸拙點,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經(jīng)意間。
——有人說“料峭……微冷,相迎” 還有對人生陰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復雜情緒。
3、聽這首詞想象風雨中的行者蘇軾給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齊讀一遍,然后從詞中找一下答案。
(漫畫式的一個老者,吟嘯徐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頂風冒雨、不畏艱難、鎮(zhèn)定從容、曠達樂觀的形象)
——沉著。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一個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視風雨為無物,照樣吟嘯徐行。 “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zhàn)色彩。
——豪邁。竹杖芒鞋不可懼怕,只要你以之為樂,一樣可以輕勝過馬。
——隨意而安。料峭春風冷,山頭斜照暖。氣候不定,人生不定,禍福難曉,不如聽其自然。
1、太復雜了,不好讀。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讀一遍。看看這首短短的詞,如果抓重點,你會抓哪兩句來看?大家互相討論一下。
——上片重點:“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哪個字最關(guān)鍵?任。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云飛渡,我自巋然不動。瀟灑鎮(zhèn)靜中,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心。有點嘯傲江湖的味道。
——下片關(guān)鍵:“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還有沒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似的。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小結(jié):
這讓我想到五祖的兩個弟子的話:“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還有一位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睙o一物、無風雨,頗相似,有點空蒙之感,禪意很濃了。
2、如果讓你找出最能體會作者心愿的詞,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么?
板書:歸 因(風雨)
(聯(lián)系寫作背景談。)
(背景穿插:蘇軾只因反對新法,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被人以其詩有“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彈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臺獄;羈押四月余后,謫任黃州團練副使。(民間自衛(wèi)隊副隊長)蘇軾的坦蕩仕途突遭狂風暴雨,他幾欲投江自盡。但謫貶路上,壯美山川洗滌了他那蒙垢的心靈,村野生活又讓他找到了心靈的歸宿。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傳說他被貶黃州除了黨派之爭還和他評判王安石的詩有關(guān)。講的是有一天,蘇軾到王安石那里拜會,恰好他不在,蘇軾在安石的書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還未有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軾就想,菊花開在秋里,其性屬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會落瓣,于是,就在后寫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聽?!?王安石回來后看到,并沒有說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訴皇上,直接把蘇軾貶到黃州,蘇軾只以為王安石記恨更改他的題詩。待到菊花開的時候,一日,蘇軾到花園看菊,一陣秋風吹過,菊花落了一地,蘇軾方明白被貶黃州的意義。
由此可見蘇軾之歸不僅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風雨,還有政治上的風雨人生仕途的風雨?!厥?。實指剛剛遇雨之處,虛指自己平生經(jīng)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結(jié)果是歸去。
歸到何處?
蘇 362首詞賦中,歸字出現(xiàn) 105多次。他要往哪歸?與學生共同探討拓展:
多媒體展示蘇軾在貶謫黃州同一時期的其他作品兩例:
——《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 hu2聲)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個笑話,以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頭卻發(fā)現(xiàn)他在呼呼大睡。)
他想歸哪兒?(形體,神:心)板書:歸果(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歸心,而是自歸于心)
東坡為何不躲雨,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
他從來就沒有像陶淵明那樣“歸隱”,是因為沒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場,逃離塵囂,而是要逃離人生??墒牵呀?jīng)活在世上,誰又能脫身人生這個大羅網(wǎng)呢?所以無論是人間天上,還是廊廟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qū)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征。所以蘇軾的瀟灑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靈的超脫!
如果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雨,我們會選擇什么樣的方式“歸”?我想請同學們交流一下。
風雨:學習,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挫折坎坷,如何歸?盡心,靜心,真心,誠心。
(聽大家這么說,我突然感覺到人生的復雜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葉聲中,你到底選擇一種什么樣的歸的姿態(tài),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對得起人生這一場雨的工分,對得起容納我們的這個世界就行了。
鑒賞中很重要一條就是評價請各小組用一句話說說他的人或他的詞。
他人評價:
——“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憎恨者,一位瑜珈術(shù)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林語堂《蘇東坡傳》)
——“中國古代最高貴,最親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蘇東坡突圍》)
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帶著我們對風雨的理解、對東坡的理解我們再讀一遍《定風波》。
結(jié)束語: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 人生再多的雨,經(jīng)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文字吧。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三
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小學生蘇軾讀本》,讀完后我很有感觸,對蘇軾有了新的認識。
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又勤奮刻苦,他在古文、詩歌詞、書法、繪畫方面都享有盛名。課堂上背誦過的他的一些作品,如耳熟能祥的《惠崇春江晚景》《飲湖上初晴后雨》《題西林壁》等等,讓我最感動的是《江城子》,這是蘇軾思念亡妻王弗而寫成的作品,沒想到,性情豪放的大文豪也有柔軟的一面。
蘇軾是讀書人,通過科舉走上仕途?!巴醢彩兎ā边@條導火線讓性格耿直的'蘇軾在政治上吃盡苦頭,多次被貶到窮鄉(xiāng)僻壤做“犯官”,生活極其困苦,但一心為民的蘇軾為當?shù)匕傩兆隽撕芏嗪檬拢菏杩N骱?、治理蝗災,抗擊水患、停辦花卉、推廣教育……在百姓眼中,蘇軾不僅是個詩人,更是有能力有擔當有作為的好官。
樂觀豁達的蘇軾像一粒銅豌豆,打不倒壓不垮,再苦再難的流放生活,總能發(fā)現(xiàn)美食、發(fā)現(xiàn)美景、找到樂趣,他把生活活成了詩和遠方。
蘇軾的人生啟發(fā)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是擁有創(chuàng)造快樂的能力,就像我們要在枯燥的學習中找到快樂。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四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雨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是上學期學的,老師已為我們講解了一番,可是今日再拿來讀時,卻又給人一種截然不同的滋味。
蘇軾一直是我最喜愛的詞人,有關(guān)于蘇軾的史料、《百家講壇》、以及他所寫的詩、詞,我都讀過、看過、背過。蘇軾這一生活得光明磊落、坦坦蕩蕩,仕途上雖然多次遭受貶謫,但是仍然抱著一種自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事實。而《定風波》這一首詞,就體現(xiàn)了蘇軾被貶之后,他能夠坦然的去面對,沒有其他文人的那種懷才不遇和滿腹牢騷;他心中想的是“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倍易顨J佩蘇軾的就是這種“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钡木?。
這首詞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蘇軾在出去游玩時,不巧遇到途中下雨,后來雨停了。就是這樣簡單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你了解一點當時的背景的話,再讀這首詞,感覺就會不一樣。蘇軾寫這首詞是在被貶謫黃州后的第三年,這經(jīng)歷許多波折之后的蘇軾就是《定風波》中的蘇軾。這雨,就相當于貶謫,而蘇軾在雨中的心情,就代表著他此時此刻的心境。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并不看重這次貶謫,先看“何妨吟嘯且徐行”,“何妨”中略帶俏皮,又帶一些挑戰(zhàn)性,而從“吟嘯”和“徐行”來看,這分明是很輕松嘛,試想,如果你被老師一頓批,還會在雨中漫步,或者時不時的喊幾嗓子?這說明,這點小事對他來說算不得什么,“竹杖芒鞋輕勝馬”,先說“竹杖芒鞋”,都是步行所用,屬于閑人的,而此時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謂“我是世間閑客此閑行”者。這“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煙雨”是一語雙關(guān),代指政治氣候,這不就是說,在這場里,我蘇軾就能夠穿著蓑衣,可以任憑風吹雨打,照樣來往自如。
然而到了下闕,看了就會給人一種雨過天晴的感覺,“斜照相迎”,也透露著喜悅的情緒?;仡^看看曾經(jīng)的溝溝坎坎,在轉(zhuǎn)過頭來,還是依然,這樣心中無風無雨,自然就不會有什么淋雨之狼狽,也就是懷才不遇的心情。換種說法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边@也正凸顯了蘇軾會抱有一顆平常心去面對仕途上的挫折,也表現(xiàn)出他對人生風雨的一種聽任自然,不怕挫折,樂觀曠達的胸懷。
這就是蘇軾這首詞所要體現(xiàn)給我們的一種心態(tài)。也許也是我們要在面對挫折時的一種榜樣。
我想,做事情如果抱有一種平常心,那做起來就會順利很多吧!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五
蘇軾的《定風波》,作于他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言似簡,意實豐;景雖常,理卻濃??芍^理趣盎然,啟人心智。
《定風波》,尤其是作者工于煉字選詞,比如“獨、遂、輕、任、微、歸”等字,“莫聽、何妨、吟嘯、竹杖、芒鞋、一蓑”等詞。這些字詞分別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了作者守德超然的道家風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態(tài)度、無常歸心的佛家思想。
高一的學生正處于如詩如夢的年齡,普遍對詩詞有興趣。但是他們多停留在字詞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層的優(yōu)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較難深入理趣的內(nèi)核。這就要求教師結(jié)合高一學生的原有基礎(chǔ)、情感特點、思維習慣進行啟發(fā)誘導,并適時補充相關(guān)資料,搭好階梯,讓學生越學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讓學生誦讀涵泳文意。學生有所悟,才是有效。
知識與技能目標: 讀準字音、感悟語言、分析和理解本詞的三個理趣。
過程與方法目標:課件呈現(xiàn)法、誦讀法、知人論世法、聯(lián)想聯(lián)系法、點撥法、探究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本詞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雨。
1.導入:
很高興能認識我們高一(2)班的新朋友。請允許我唱一首歌的片段,來表達對大家美好的祝愿。師唱《明月幾時有》。請問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誰?(學生答:蘇軾)這首詞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著雨,讓我想起900多年前蘇軾被貶黃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場雨,并因此寫下一首《定風波》詞,讓我們來探索其中更為豐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讀一遍全詞,了解大意。老師適時正音板書。
3.再齊讀一遍,再次領(lǐng)會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個字給你的印象最深。
4.學生發(fā)言,老師點評,并設(shè)問誘導推進,不斷深入探究三個理趣。
(一) 遇雨:為何“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呢?
補充:庾信的《邛竹杖賦》、芒鞋的象征含義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霽:蘇軾是否徹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 思雨:風雨已無,斜照暖人,蘇軾為何還要歸去?歸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無常歸心
聯(lián)系陶淵明《歸園 田居(其一)》,引出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銘》,進而提煉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大體對應道、儒、佛思想。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 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定風波》吧。(配《竹林聽風》曲,全班有感情地誦讀。)師隨即板書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zhuǎn)圖,最后歸結(jié)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
課后拓展閱讀朱道林的《蘇軾詩詞的理趣效應》
:感謝親愛的同學們!感謝尊敬的評委老師!再見!
首先我一直喜歡上古詩詞鑒賞課。古詩詞因其精煉的語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觀、抑揚的節(jié)奏、悠遠的畫面等吸引著我。作為教師,應深入探索詩中的景、情、理。自己潛入越深,發(fā)現(xiàn)就越多。自己喜歡,就會讓學生喜歡。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學生。
在參加市里組織的一次骨干教師課堂教學選拔賽上,我們這些選手共同上蘇軾的《定風波》詞,所謂同課異構(gòu)。如何能出類拔萃?我頗費苦心。
古詩鑒賞應該上出特色來!《定風波》的特色有:序詞對應、象征比喻、誦讀品味、煉字煉詞、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對于趣味很著迷,就選擇了趣味。經(jīng)過涵泳文本,我發(fā)現(xiàn)了20種趣味。我在試講課上,全部點到了這些。課后老師們提出建議,不要面面俱到了,給學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點即可。
我覺得有道理,馬上選準了一個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后來又試講了,有老師又提出建議,理趣繁雜,學生自主性不夠,教學語言不干脆。我根據(jù)這些建議,進行了修改。總共五易其稿,敲定為三個理趣,三種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無常歸心;儒、道、佛思想。然后又畫出簡潔、形象的理趣圖和風波三轉(zhuǎn)圖,最后歸結(jié)到既是詞牌又是題目的“定風波”,突出一個字:定!
另外,課件中的圖片、文字、音樂,有效地助推了課的豐富性和流暢性,加之使用遙控筆,我可以靈活地掌握課的節(jié)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學生面前進行交流。信息技術(shù)助我一臂之力了。這節(jié)競賽課,評委和學生反應都較好。
從理論到實踐,我覺得古詩詞鑒賞課要突出特色,詳略得當,教學語言要干脆利落,多讓學生解讀,板書要精煉,再輔之以有創(chuàng)新的信息技術(shù),定能打造出高效、長效的優(yōu)質(zhì)課堂!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六
微雨朦朧的午后,倚在窗邊,聽雨聲,讀宋詞。
偶然間翻看到蘇軾的詞,“一身蓑衣、昂首前行”的配圖吸引了我,遠方的山模糊高大,近處的人平靜渺小,很有意境。然后是一行小字“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通俗易懂,讓人忍不住往下看。最后是詞句,字字讀來,意境悠遠,讓人感慨萬干。
雨落成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在平生?!鄙搅珠g趕路偶遇風雨,同行皆狼狽,但他卻能以平和心態(tài)不畏山路崎嶇,笑傲人生,自在輕松,傳唱千古。
蘇軾的樂觀、自信、瀟灑、曠達的形象在腦海中不斷浮現(xiàn)。看著窗邊不斷墜落的雨珠,掉在窗臺上,激起大大小小的水花,我不禁想起了自已的經(jīng)歷。
樂觀的人,心中永遠有陽光。拿破侖與敵軍作戰(zhàn)時,損失慘重,他不慎掉入泥坑,但渾然不顧,大吼著“沖??!”戰(zhàn)士們看到他那幅模樣哈哈大笑,在樂觀的心態(tài)下,沖破險境,取得勝利。我想,那時的拿破侖一定像蘇軾一樣,心中陽光普照。
“四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比松贿^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笑對人生坎坷崎嶇,懷著平和心態(tài)。
合上書本,人生哲理如洪水奔流,在我心中激動起朵朵美麗的浪花。愿我們做一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蘇軾,無畏風雨,獨自前行。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七
1、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指名背誦)
2、交流“聯(lián)想與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闭钦紊闹械拇煺叟c打擊,正是不幸的人生閱歷與體驗,成就了一代文豪蘇東坡。在出世入世之間,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筆,為我們書寫了不少勵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為我們跌入人生低谷、無路可走時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被貶黃州時的另外一首詞《定風波》。
1、請翻譯前面的“小序”,了解這首詞的寫作緣由。
2、請學生交流預習閱讀本詞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問。
【明確】詞的上闋寫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闋寫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明確】面對突然的變故,毫不在意、坦然處之的瀟灑、平靜、曠達、超脫。
2、詞的上闋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能夠體現(xiàn)出作者的這種態(tài)度?
【明確】“莫聽”“何妨”“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明確】不是。這是一句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句,意為風雨之聲,與上闋的“穿林打葉聲”相應和?!帮L雨”二字,一語雙關(guān),既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將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皻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好像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過。不管是風吹雨打,不是陽光普照,一旦過去都成了虛無。這反映了蘇軾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曠達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脫俗的人生態(tài)度。
4、學生自由討論:你自己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首詞對你有何啟迪?
【明確】從內(nèi)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去談。寫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闡發(fā)人生哲理。
學生練習 江城子·密州出獵【答案】
1、江城子 密州出獵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詞作 描寫 太守率眾會獵的壯闊宏大場面 形象的動作描寫 挽弓勁射的英雄
抗擊外敵、保家衛(wèi)國 狂 豪放派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上闋描繪了太守會獵時千騎奔馳如潮、傾城圍觀如堵的壯闊場面,再現(xiàn)詩人“聊發(fā)少年狂”的情景。下闋寫詩人“少年狂”的胸懷,抒發(fā)他由打獵激發(fā)出來的衛(wèi)國殺敵的愛國熱忱。情感基調(diào)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詞,是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悼亡詞,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亡妻深勢的懷念之情。感情深摯細膩,哀婉纏綿。
(2)表現(xiàn)手法及意境營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主要通過描繪闊大壯觀的場面、刻畫具體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營造出“狂放豪邁”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主要通過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寫生活細節(jié)、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種“凄清哀傷”的意境。
(3)語言風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獵》語言豪邁狂放、灑脫不羈,極盡夸張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練厚重的典故,使詞作內(nèi)容豐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語言平淡樸實,處處如訴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極為覺悟,平淡中寄寓著真淳。
1、背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完成《優(yōu)化探究》相關(guān)練習。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八
《蘇軾》觀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往事如煙,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歷史的長空中東坡先生這位“不能無一,難能有二”的曠世奇才永遠閃著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哲學家……這些遠不是他的全部,高呼“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輕吟“化退殘紅清醒小”的是他,能將思念兄弟感情升華至“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也是他,他豁達,他灑脫,他幽默,他有著“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超脫,來吧,讓我們走近蘇東坡。
走近蘇東坡,感受蘇門的家教,父親蘇洵對兩個兒子因材施教,并分別取名“軾”“轍”對孩子低調(diào),謙虛的期許,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樣的人,我難道就不能做范滂母親那樣的人嗎”至今還在我的腦海中,正如梁啟超先生說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學”,我們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樣九個出色的孩子,但是給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總是必要的吧!
走近蘇東坡,保持一顆純潔的心?!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用在東坡先生身上最合適不過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徐州治水,還是在杭州修堤,東坡先生不管身在何處,如何落魄,為官始終都是秉承一個宗旨,為民辦事。當代社會的人們,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忙忙碌碌,有誰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現(xiàn)在忙得是否違背了自己初衷。
正如康震老師說的,他超然達觀,但從來都不孤芳自賞;他熱情好客,但從來都不圓滑世故;他才華橫溢,但從來都不自鳴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種圓融的境界,朝云說他一肚子不合時宜,他卻說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由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九
亭午時分,窗外蟬鳴嘈雜,習題作業(yè)未有一字入心,隧無奈擱筆,揉了揉眉心。正在思考是否要等待噪聲過去再提筆時,余光瞥見那本《宋詞三百首》,于是欣然起身。
淺讀深品,藍字摘錄。一翻頁卻看到了放假前自己閱讀的痕跡:那是蘇軾的《江城子》,一條紅線,畫出的是首句“十年生死兩茫茫”。
《江城子》被后人評為“千古悼亡之音”,蘇子瞻悼的是發(fā)妻王弗。王弗出身書香門第,16歲嫁于子瞻,26歲亡故,期間正好十年。這是蘇軾最順心如意的十年,名滿天下,層層提拔,“春風得意馬蹄疾”。然而在王弗去世幾年間,蘇軾卷進了變法**,新黨得勢時,他由于政見不合,上書談?wù)撔路ū锥?,被新黨壓迫。在他43歲調(diào)任湖州刺史后,一封《湖州謝表》被新黨抓了辮子,爆發(fā)了宋史著名的“烏臺詩案”,蘇軾鋃鐺入獄,幾次瀕臨砍頭之刑。后來舊黨得勢,他強調(diào)王安石新法也有可取之處,又被舊黨排擠,自請外調(diào)。
他把人生苦楚寫進詩詞,寫縱使相逢應不識,寫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十年間歷經(jīng)宦海浮沉,塵滿面,鬢如霜。
可蘇軾是曠達的,是“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笔恰耙稽c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笔恰耙欢亲硬缓蠒r宜。”而一個人胸中有天地丘壑,自然不會在意那些蠅營狗茍的事,他的樂觀不是樂觀,因為他的磨難不是磨難。
可是,只有讀過詩詞的人才會知道蘇軾歷典八州,“眼前天下午一個不好人”的豁達,知道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節(jié)氣,懂得李清照“卻把青梅嗅”的婉約。水域邊緣,藕花深處,淺淺漣漪層層暈開,卻是綠羅裙的采蓮女“芙蓉向臉兩邊開”,白雪紛飛,是天人“剪水作飛花”,飄絮之間,新釀米酒,紅泥火爐,是友人“能飲一杯無?!备袞|坡居士淡煙疏柳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至今猶存我心。
殊不知這一字一句,皆是文人的苦心推敲,一意一蘊,藏著多少墨客的匠心獨運。
何處清歡?
不禁想起小時候母親教導我背詩,那時只覺得朗朗上口,跟玩兒似的就背下去了。慢慢長大之后,看到春日桃花,知道了什么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笨吹较募臼⒑?,便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狈謩e方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BR> 不懂的東西記下來,便是在心理生根,日后觸景生情,總會懂的。
人間清歡,詩詞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十
大家聽說過唐宋八大家嗎?就是唐朝和宋朝的八位文學大師,他們寫出了很多輝映千古的文章。唐宋八大家里有:唐朝的韓愈和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其中蘇洵、蘇軾和蘇轍為父子三人,又被稱為三蘇。今天,我們主要來說一說蘇軾。
讀了《百代楷模蘇軾》這部書,我知道了蘇軾是中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為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但他仕途失意,屢遭貶謫,一生坎坷。
讓我吃驚的是書中的第七章,王安石和蘇軾之間的恩怨。王安石是個剛愎自用、個性偏執(zhí)的人。他目中無人的行為使當時很多人對他不滿,可宋神宗卻對王安石很滿意,封他做了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時開始進行變法,推行新政。他所做的第一項改革,就是設(shè)置“制置三司條例司”,可蘇軾卻反對王安石制定的新政。因為他認為王安石的新政就是以國家的強制力達到富國的目的,而最終受害的確實老百姓。
王安石對蘇軾十分不滿,每次提到蘇軾的時候,王安石就會表現(xiàn)出一副不屑一顧的神情。還貶了蘇軾幾次官,最終將蘇軾貶到了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蠻夷之地——海南島。當我看到這里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在我心里,一直以為這些詩人之間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卻沒想到王安石和蘇軾這兩位文學大師之間還有這么多的恩恩怨怨,心里感覺還挺不是滋味的。
最讓我感動的情節(jié)出現(xiàn)在書中的第六章,和蘇軾感情很深的妻子王弗不幸去世了,蘇軾一天夜里夢到了妻子,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江城子﹒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是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讀完這首凄婉動人,情深義厚的詞,爸爸又給我講了這首詞里面的含義,令我感動不已,也更喜歡蘇軾這位真性情的文學巨匠了。
看完了《百代楷模蘇軾》這本書,我知道了很多歷史知識,對歷史人物,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十一
以前讀蘇軾的詩詞,只覺得他才華出眾,對他了解并不多。最近讀《蘇軾傳》才對他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蘇軾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有著富足的家境、善良又有學識的母親、才華橫溢的父親。這些外在條件為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chǔ)。即使我們都知道他之后在官場經(jīng)歷起起伏伏,但他依然在文學和政務(wù)上做出不菲的成績。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呢,后來他隨父親和弟弟進京趕考,文學大家歐陽修對他的文章大為贊賞,蘇軾因此少年成名。
蘇軾在文學上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我更欣賞的是他做官期間深入百姓,急民眾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做出來許多非常好的政績,當一位愛民如子的父母官,他做到了。
在杭州的日子,因著蘇東坡留下許多游山玩水的詩句,讓我們了解到彼時的杭州是座怎樣豐滿而美麗的城市,也因著他留下許多展現(xiàn)民間疾苦的詩句,讓我們了解到底層百姓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最真實的生存現(xiàn)狀。
在密州做官期間,密州鄰近的數(shù)千里地區(qū)全部陷入了嚴重的饑荒,窮苦的百姓甚至連逃荒也無處可走。餓殍遍野,被遺棄的孩子隨處可見。蘇軾常常懷著沉痛的心情“灑淚循城拾棄孩”,又幾經(jīng)周折,設(shè)法撥出數(shù)百擔糧米,單獨儲存,專門用于收養(yǎng)這些可憐的棄兒。并且在各處張貼告示,明文規(guī)定:愿意領(lǐng)養(yǎng)孩子的家庭,每月由官府補助六斗米。以此來鼓勵和勸諭人們憐惜這些幼小的生命,使這些失去怙恃的孩子重得家庭的溫暖。隨著時間的推移,領(lǐng)養(yǎng)者對自己撫養(yǎng)的孩子產(chǎn)生了深厚的骨肉之情,即使生活再苦,也不肯輕易舍棄。就這樣,蘇軾懷著偉大的人道精神,救活了數(shù)千名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兒童。
后來他到了徐州做官,徐州知州蘇軾,帶領(lǐng)軍民抗洪救災,連續(xù)數(shù)周住在城墻上,堅守在抗洪救災第一線。并在洪水退后,加筑防御工程,帶領(lǐng)群眾恢復生產(chǎn)。作為一個深切體會民間疾苦的的官員,他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所以當他外出謝雨時,人們將他包圍了起來。那是多么和諧的與民同樂的畫面呀。
“烏臺詩案”讓蘇軾墜入人生低谷,蘇軾被小人陷害時,不僅有百姓和許多好友為他說話,還有那個曾經(jīng)與他政見不合的王安石。都是一代大文學家,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氣量和胸襟。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從知州到農(nóng)民,蘇軾雖然失去了從政的機會,卻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民間疾苦。同時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讀書、寫字、作詩、畫畫、游山玩水、結(jié)交朋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生活上的貧困,與精神上的富足形成了強大的反差。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蘇軾最終等到了一展才華的機會。重回廟堂,成了帝王之師。在官場奢華享樂的大環(huán)境下,依然保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這才是東坡居士最大的人格魅力吧。
盡管后來蘇東坡還是被政敵所害,被貶海南,在極其貧瘠的地方,他依舊能與當?shù)匚娜宿r(nóng)民打成一片,竭盡所能的興辦教育,提倡開化。被當?shù)厝嗣駩鄞鳌?BR>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十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BR> 每當吟完這首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佳作,心中仿佛有千言萬語噴涌而出。這是我最喜歡的詞之一。
此詞寫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仕途不濟,官場失意,蘇軾用一首《定**》來表達了他豁達的胸襟。《定**》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xiàn)了其遇雨阻卻無悲無喜,醉醒全無的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哲理。
“莫聽穿林打葉聲”狂風驟雨,黃州之貶又如何?作者不以外物縈懷,依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而對生活的磨難,他淡然處之“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艱難險阻在他心理如無物,他搏擊風雨,笑傲人生,抒寫大氣磅礴的人生態(tài)度:“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忘我的境界大有“何怕濁煙迷人眼,我有正氣存人間”之勢。
是啊,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從蘇軾的態(tài)度中我體會到良多啊。還記得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感覺天一直在下雨,我就如同蟄伏的繭一樣,處于高考無邊黑暗中。身邊的種種約束與不自由都成為了一把強有力的鎖,約束著我的心。廢寢忘食地拖著廢倦的身體如行尸走肉般地為明天擔憂,也許高考路上本來就是**不斷吧!心累了,心就下雨了,無法把自己的心整理得更好。這時讀了《定**》,心中所有不解和不安都平定下來了?!抖?*》教我要不怕風雨,頂風沖雨地從容前進,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前進,要看開一切坦然面對一切地前進……我仿佛看到了蘇軾在仕途中遇雨但是仍然從容前進的身影……蘇軾的處世態(tài)度平定了風雨,也平定了我的焦躁不安。
我們恐怕沒有圣人的意境,也沒有足夠的閱歷,但都不防閑時讀讀《定**》,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新的體悟。也許不經(jīng)年我們也能理解蘇軾的超然灑脫。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十三
《蘇軾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采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超多資料,包括蘇軾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后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軾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了解、喜愛蘇軾,而又能將《蘇軾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軾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贊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xiàn)。
蘇軾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jīng)》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奔词乖诒毁H至缺醫(y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guān)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yī)藥,京師國醫(yī)手里,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軾是熱愛生活的。其余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shù)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軾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軾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shù)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軾“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十四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小學生蘇軾讀本》??赐炅诉@本書,我知道了:蘇軾從小就很勤奮,他繪畫,詞,詩,古文都很有名。他的爸爸是蘇洵,就是《三字經(jīng)》里講的“蘇老泉”。他的弟弟叫蘇轍,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文學家,被后人稱為“三蘇”。
蘇軾家不窮,但是他媽媽讓蘇軾兄弟吃苦。她說:“經(jīng)得住磨礪,方成得了人?!闭悄赣H的嚴格要求,才有了蘇軾兄弟倆后來的成就。
蘇軾長大以后,可以說“永遠在路上”,因為蘇軾被貶到了“天涯海角”。為什么呢?因為蘇軾為老百姓服務(wù)啊,我真有點可憐他。不過蘇軾倒是樂在其中,一邊游歷一邊品嘗美食。即便到了嶺南,他也能開心地“日啖荔枝三百顆”,別人都不愿意去的嶺南,他說“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有很多朋友,比如吳復古,張中,古耕道,王安石,秦觀…。
讀完這本書,我居然有這么多的收獲,可見這本《小學生蘇軾讀本》的重要性。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十五
高中時初讀《定**》,便覺得大氣磅礴,被蘇軾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而震撼,仿佛置身于廣袤的宇宙中,看到無數(shù)星芒,耀眼奪目。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讓我跟著作者置身于雨驟風狂的天氣里,蘇軾表情淡然,輕輕搖頭說“莫聽”,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態(tài),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蘇軾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閑的心態(tài)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耙凰驘熡耆纹缴?,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這是已雨過天晴,蘇軾依舊平靜淡然。結(jié)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钡莱隽嗽~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上班后再讀,依然余音繞耳,即使自己是渺小的滄海一粟,也會被這種力量而鼓舞,心之所往。蘇軾的這首詞句句經(jīng)典,經(jīng)得起反復誦讀、反復推敲,依然歷久彌新。
這首詞可以從很多角度去研讀和挖掘,我從心態(tài)方面淺談一下我的看法??朔箲],不畏懼前路艱險。從一個缺乏社會經(jīng)驗的大學生到一名公務(wù)員,從一個穩(wěn)定安全的環(huán)境孤身一人來到偏遠艱苦的工作崗位,有過無數(shù)焦慮浮躁的時刻。無法靜下心工作,沉不下去心看一本書。其實仔細想想,無非是功利心太重了,總想著要立馬得到什么,工作中想要迅速看到成效,所以選擇性的逃避困難,挑選一些容易達到的事情去做,沒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急功近利才是浮躁的源頭吧,帶著絕對目的性去工作,期待每一件事情都有反饋??墒巧钅挠心敲慈菀?,付出了不一定就會有收獲,倒不如把急功近利變成細水長流,穩(wěn)步前行。正如余世存先生說,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同時,要腳踏實地而非空中閣樓,腳踏實地才能更篤定的仰望星空。有再多的藍圖、構(gòu)想,都不如立馬開始去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蘇軾的`淡然豁達也是事上練得來的,我們只有去經(jīng)歷、去體驗、去大膽邁開步子走,才能在實踐中收獲真知。這首詞,無論是初見時的豪氣,再見時的滄桑,總是讓人唏噓感慨,又頓生勇氣,是我精神世界的一方桃花源。等我成長到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再重讀這首詞,期待會讓我邁向一個更加開闊的遠方。
定風波蘇軾讀后感篇十六
恰似飛鴻,千年的夢魘,夢回千年。千年前曾有一位偉人牽動著歷史,他就是蘇軾。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詞至晚唐五代以來,以清切婉麗為主,至劉永而一變,如詩家之有白居易,至蘇軾又一變,如詩家之有韓愈。如此想來,蘇之詩風、詞韻、文采在那個清切婉麗的宋朝詞韻中是足以獨支起一片天空的。而蘇軾之意境、思想、態(tài)度在那個陰穢、密集、污惡的宋庭統(tǒng)治下卻膨脹不出一片可容身之地,以至于四處飄蕩,先后左遷杭州、密州、黃州等地,最后身老常州。
蘇軾生于寒素的地主家庭,其父為著名的散文家蘇洵。幼年深受其父文韻的熏陶,嚴厲的管教,殷切的期盼。五歲誦詩書,十幾歲便已通今博古,十九歲上京趕考,一篇《刑賞忠厚評論》揮揮灑灑,文蓋群英,一舉贏得主考官歐陽修之惜譽,高中舉人。從此便踏上了他那華麗、傳奇而又悲哀的人生旅程。
初踏仕途的蘇軾懷著滿腔拳拳報國熱忱,欲竭盡自己平生之所說,改易舊之惡制,補及新之明法,小則造福一方,大則兼濟天下,名流千古,萬年不朽??伤麤]有看到現(xiàn)實的空虛,官場的污濁,他那天真的想法也許改變的知有他自己。是時,宋王朝才乏、兵弱、官冗、賦役不均、邊備空虛,如何使他懈下滿身之智勇,流泄?jié)M腔之熱情。異己他鄉(xiāng),獨浸于孤宦的寂落而無力得憂思。只是朝廷一個平常的形式,他被招慕還朝。興奮、感激、驚喜交加。積淤了多年的奮勇,埋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及時便整裝待行。
然而還朝后的他感到更大的不適。一來這時改革家王安石正雷厲風行地實行變法。蘇軾雖然主張變法,但對于超出了自己眼域的王安石的那種更大變異的更易改革卻表示異議,連續(xù)上書反對,并因此要求調(diào)離京師。二來官場的污穢更加明顯地顯現(xiàn)在他眼前。他天真的心容不得那些污物的存在,連連上書明譏暗諷刺,終惹眾人排擠,被調(diào)離京師。他好像明白了,廟堂之高并不是自己的舞臺,山川水域才是自己的宿處。此后他寄情山水,銜殤賦詩。一個作家政治上的失敗往往會成就他文學上的不朽。杭州的西湖,穎州的穎水,黃州的赤壁等,皆在東坡的生花妙筆下久為流傳?!坝盐骱任髯樱b濃抹總相宜”西湖的美深深打動了蘇軾:浩淼的水波,漣漪微微蕩開,月光的反射使湖水泛著淡淡的白光,悠悠的黑暗使西湖更加浩遠遼闊。許仙的執(zhí)著,白蛇的含蓄,感動了千萬人,也感動了蘇軾。他想他也有如此浪漫的愛情,想那喚魚池畔,仙山佳池,佳人才子,繾綣悱惻,悠悠乎不知天地之歲月也。妻子王弗成了他的驕傲與安慰,他想這樣的日子也是很值得會憶的。
還有武漢的.長江:“江漢西來,高樓大,葡萄深碧,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庇秩绶f州的穎水:“清穎東流,愁來送征鴻去,融情亂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碧K軾對水的眷顧和憐戀不言而喻,而東坡居士對坡的情怨更是情有獨忠。蘇軾左遷杭州時,自家向東有坡,故曰東坡,蘇子常料理,并以東坡居士自居。曾作詩一首: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想來那東坡置于深山密林之中,人跡罕至。這時他也許想起了林逋,梅妻鶴子,超然于世。
而朝廷的招募又使他來了興奮,他千里迢,火速趕往朝廷。這時王安石已死,司馬光要廢盡新法。蘇軾認為部分新法行之有效,不可盡改,因此又遭到舊黨的排擠,不容于朝。天真的他可知道在階級斗爭中是不能有中立者的。
蘇軾被貶謫至密州,這天剛?cè)胨?,妻子王弗便托夢于他訴說相思之苦。如今想那十年相思,十年生死離別,如何挨得。于斯月明星稀夜,煞短松岡之上,獨自遙望夜空哀愁。次日,蘇軾左牽黃,右警蒼,錦貌貂裘。并有千滿山岡,傾城人隨太守,不勝壯觀。蘇軾頓生豪氣,像孫權(quán)般親射虎,挽滿弓射天狼。卻遲遲等不見持節(jié)者。
最后等來的卻是持枷鎖著。烏臺詩案,一邦小人的斷章取意便使他陷入深獄,幾盡喪命。他著實害怕了,他是一位詩人,可以詠明月之浩然,贊清水之潔然,抒真心之憤然。然而一入污穢,他就變得非常笨拙,無法調(diào)動起碼的言語,無法完成簡單的邏輯。只是在殘陽如血欲滴是時吟詠著:我謫黃岡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里,故人復通問訊,疾病饑寒疑死矣。
蘇軾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入世精神在現(xiàn)實中被擊得粉碎??伤€有乘時歸化,反樸任天的養(yǎng)生態(tài)度和看穿憂患的禪宗思想。所以當他來到赤壁時,終于如醍醐灌頂,蘇軾完成了凄苦中的掙扎與超然。江水濤天拍岸,東逝去英雄。公瑾壯懷激烈,又指揮若定。小喬美艷伴英雄,自己只是空多情。唯江上之青風,與山間之明月,吾與子之所共使。
蘇軾一生四處輾轉(zhuǎn),有憧憬與得意,有孤寂與抑憂。若問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