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優(yōu)質(zhì)15篇)

字號:

    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將自己的感悟和體會傳遞給他人,引發(fā)共鳴和討論。在寫讀后感時,要注重文字的精煉和簡潔,避免贅述和廢話。1.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一
    讀過朱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發(fā)現(xiàn)要讓人心靈變得充實與高貴,只需將“美”融進我們的生活,潛移默化為我們精神活動的風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書心得精美范文3篇,歡迎大家閱讀借鑒,希望大家喜歡!
    讀罷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觸頗多,話語雖平易近人,似多年摯友的娓娓道來,卻處處給人驚喜,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眾多感觸不便一一道來,便選取一些印象頗深之處發(fā)表一點陋見吧。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潛先生對于現(xiàn)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我深以為是。網(wǎng)上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是:“我不思進取,卻又不甘墮落”正好處于低潮期的我感觸良多。在渾渾噩噩度過了一個大一后,原本光鮮的夢想變得模糊,清晰規(guī)劃好的前途開始渺茫,我漸漸墜入柔軟卻陰冷的泥淖,看得見光卻又攀不上枝條?!俺睢弊致闲念^,揮之不去又不可視而不見。
    但朱先生這時又恰似知道我的煩惱之處一般,談到動靜相宜的解愁之道。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敝煜壬缡钦f。其實這話說的略微有些晦澀了,頗有一點道家陰陽調(diào)和的味道在里面,但先生貼心至此,作了淺顯的解釋:
    “如果把‘盡性’兩字懂得透徹,我以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是的,人生解愁,不過“盡性”二字,這一點我深以為然。但是,人生約束頗多,并不是時時可盡性而為的,而愁思偏偏就生在這不得盡性之處。我如一卷洪流,卻偏偏郁于一方淺潭,四周怪石林立,高山巍然,奈我如何有十八般本領(lǐng)也只能在這窄室中橫沖直撞以泄心中怨氣,久而久之便也成一汪死水。
    對于這一點,朱先生又言:“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這看似簡單,做起來又談何容易?我有七情六欲在身,四面八方的紛擾撲面而來,想要提煉出“不屑”這一情緒,非長期修煉不可得呀。而若不顧自己本來心緒強行選擇“不屑”,或又徒生其他心蠱??偠灾?,這條解愁之道,我還需得邊行邊修煉。
    雖說先生的“動”我學習得頗為艱難,但對“靜”卻得心應(yīng)手?!叭f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毕壬沁@么說得?;蛟S與我本身得性格有關(guān)吧,我平生最好之事,便是精致地“消磨時光”。一壺清茶,一卷詩書,一架藤椅,一簾好景,加一年數(shù)百變幻的歲月與一日更替不絕的時光,所為神仙逍遙,我怡然自得。對我而言,“靜”比“動”更能紓解愁情,原是那裊娜的青煙,是可以燃盡世間紛擾繁雜的吧。
    在前頭我曾提到,最近由于學習之事,我有些許煩惱,而我與朱先生也在文章會友中漸漸熟識,他便在《升學》一信中告誡:“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lǐng)略’,是‘培養(yǎng)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yè)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yè)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笨赡芪抑板e誤地定義了學習在人生中的位置,它是一件需要我去認真完成的事情,卻不是一件務(wù)必完成的事情,我的選擇取決于我的興趣,取決于我想過怎么樣的生活,而不是應(yīng)該過怎樣的生活。我需要對我的選擇負責,而我的選擇服務(wù)于我的生活,我將學習看作一種義務(wù)而將其與我的生活分割開來,那它必然成為我的負擔,那我便不可能將其杰出地完成了。
    論述至此,大都為鄙陋之言,觀點淺薄,不曾有條理。我才疏學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閱罷此書,我在前行路上便會多一位摯友了吧。
    與此書相逢,頗有相見恨晚之意。與此書相逢,如遇一位烹茶而笑的老爺爺,能看透我的迷茫和暗傷,并對我敞開了懷抱。我慶幸,在以后的時光中,可以和他在書中飲茶談笑,或許還可以在他懷里哭一場。更慶幸的是,經(jīng)過與他隔書相望,我眼中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美和角度。
    這十二封信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封信到第四封信為第一層面,密切圍繞青年的生活所給出青年自身修養(yǎng)的四個建議。第二層面是第六封信到第八封信,開拓了青年思維,讓他們學會用更長遠的目光看待自身發(fā)展問題。而第五封信和第九封到第十二封信為第三層面,所談話題進一步升華和抽象,提升青年判斷和領(lǐng)悟美的能力,幫助青年直面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我淺薄的認知把這十二封信分為三個層次,這或許不恰當,甚至可笑,這只是我作為一名讀者自己的看法罷了。
    在“談讀書”中,朱光潛先生闡述了讀書的益處及其方法。中國有一句古話這樣說:“活到老,學到老?!睂W,不僅僅依靠生活經(jīng)歷的積累,也需要平時多讀書。在一本值得讀的著作當中,我們會得到人生的新認知或者是心靈的感悟。不過總是有些人以自己很忙來為自己不能讀書找一個心安理得的借口。但是,不還是有一句話這樣說過:“時間就像是海綿,擠一擠就有了?!比绻荒茏x書的話,根本原因是自己沒有決心去讀書。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任何事情,只要你下定決心了,我認為都可以去付諸行動。作為青年的我們,更要養(yǎng)成一種讀書的習慣。在書中寄托我們的情感。這樣的我們,才不容易在如今這個誘惑重重的社會中迷失自我。在書中,可以保持最初的自我,不失去那份本心!
    在“談動”中,朱先生說到:“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于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于動?!币乐煜壬?,“動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活動,它更多的代表了一份生機。每個憂郁的人必定是那種沒有生機的人。而那些整天生機勃勃的人,他們憂愁的時間肯定不多。因為他們有所發(fā)泄。對于青年的我們而言,應(yīng)該是要充滿生機的面對每一天。
    在談“靜”中,朱先生指出人生樂趣的一半得之于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办o”是指心靈的空靈。唯有做到心靈的空靈,才能在這嘈雜的世界中去領(lǐng)略,去感悟。現(xiàn)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所以在忙里偶然偷閑,閑中偶然覓靜,于身于心,都有極大裨益。
    在談“升學與選課”中,朱先生談到中國大學的現(xiàn)狀,一味的追求名氣,卻忽略了它的教育。導(dǎo)致了學生的能力越來越不足。所以,我們不要一味的只追求學校的名聲,而忽略了我們進入學校的真正目的。而在面對選課的時候,大家都為了去適應(yīng)社會需要,而放棄了自己的樂趣??墒侵煜壬鷧s通過這封信告訴大家,只有符合了自己的興趣,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他還強調(diào)人生的第一件事應(yīng)該是享受生活,其次才是事業(yè)。假若為了事業(yè)而忘卻生活,那么事業(yè)在人生中便失去了其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在談“寫作”中,朱先生說過讀書只是一步預(yù)備的功夫,真正的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先從描寫文和記敘文寫起,再轉(zhuǎn)到議論文中。在寫作時要謹慎,細斟慢酢。每一個字都要細細的推敲。
    在談“情與理”中,朱先生進行了一種辯論,我們的生活到底是應(yīng)該受理智支配,還是受感情支配。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理智不是萬能的,感情也不是。純粹理智的生活是狹隘的,也是冷酷的,恨刻薄寡恩的。生活不可能完全的理智下去。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沒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所以一個正常的生活是理智和感情并存的。
    在書中第一封信就是談讀書。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毫無意義,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你與其讀千卷萬卷的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讀千卷萬卷談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本柏拉圖的《理想國》。朱老在這封信中并未給出當代青年應(yīng)當讀的書籍,要知道讀書就像探險,不能全靠別人去指導(dǎo),要自己費些功夫去搜求。在探險中,你就會知道,哪些書是真正適合自己。
    朱老以一個長者的身份也提出了關(guān)于讀書的方法。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整體把握文章主旨和特色;第二遍,以批判的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第二,讀書筆記,記下精彩的部分和你的意見。記筆記不僅可幫助記下精彩的內(nèi)容,還可逼你仔細,逼你思考。醫(yī)學學習固然繁而雜,甚至周圍不少同學放棄閱讀。但,仍有不少時間也可以擠出來。最后,希望自己忙里偷閑,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有兩封信變成為對我感觸最大的兩封信。一封為《談動》,一封為《談擺脫》。《談動》中,我懂得了,動的生機所帶來的舒暢,排解了莫名的感傷。第十封信《談擺脫》則一針見血的點出人生的悲劇在于擺脫不了,沒有勇氣和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沒有勇氣和魄力拒絕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這兩封封信是朱爺爺用來解脫萬千青年的傷感和悲劇的。莫名的傷感并非無狀,而是生機被抑郁。生機重在動,多讀書,多做運動,在其中體會動的生機和舒暢。抑郁和閑愁最苦都是情緒不泄反堵的表現(xiàn)。舒暢自然是好,抑郁了又何妨?又何須遮掩,發(fā)泄疏導(dǎo)出來,動起來,自會灑脫舒暢。在情感上疏通后,再談擺脫就再合適不過了。《談擺脫》是朱爺爺讀黑格爾討論悲劇的文章時所闡發(fā)的感想,得出了悲劇都出生于兩理想間的沖突的結(jié)論。如一個人不愛自己的工作,但又不敢辭職,盡管每天嚷嚷著要辭職,于是他每天活在痛苦中。這恰如現(xiàn)在的我,畏首畏尾,徘徊岐路。朱爺爺及時提醒了我,認準自己的目標,專注而又大膽的去追,舍棄旁枝末節(jié)。他讓我從悲劇與自怨自艾中醒悟。
    這十二封信雖短,卻意味無窮。我一讀再讀,看不透紙上淺薄的文字中所描繪的巨大的人生和世界。我一讀再讀,不斷的去追尋字里行間另一個世界。
    “我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后臺,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書中,朱光潛老先生如是說。
    人生在世,快樂最重要。人類比其他物類痛苦,就因為人類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類重要。人類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為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
    其實,仔細體會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都能帶給我們最純真的快樂。心中平靜喜悅,無論是仰望星空,還是低頭賞花,是臨水觀魚,還是聽風賞雨,都是其樂無窮。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一個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感慨地說:“風景這么優(yōu)美的地方,如果蓋一座佛堂就好了”。天帝隨手摘了一株草插在地上,說:“世尊,佛堂蓋好了”,佛陀開心地說:“善哉,善哉”。
    在佛陀的心里,每一個好的地方,好的心情,好的希望,都是佛堂。我們也應(yīng)該時時不忘建造自己心中的佛堂。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功成名就,榮華富貴,以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和無窮無盡的財富,自己才能獲得快樂,才能給別人帶來快樂。他們會對心愛的人信誓旦旦地說:“待我君臨天下,許你四海為家。待我功成名達,許你花前月下。待我名滿華廈,許你放歌縱馬。待我高頭大馬,許你嫁衣紅霞。待我富貴榮華,許你十里桃花”。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xiāng)遇故知,久旱逢甘雨,被稱為人生四大喜事,但它們帶給我們的快樂,在漫長的人生中也顯得很短暫,也只能帶給我們一時的快樂。我們只有在自己的內(nèi)心才能找到永恒的快樂。
    在世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像一朵花,有的人花朵凋謝以后,會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名利俱收,收獲頗豐。有的人只會開花不會結(jié)果,一輩子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平平淡淡的走完一生。大多數(shù)人都是在過著平淡的生活。即使如此,我們也要努力綻放,盛開出最美的姿態(tài),散發(fā)醉人的芳香,芬芳自己,芬芳他人,芬芳世界。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蔽揖次氛苋说脑挘纱宋页闪肆晳T思索的人。我知道,思索是艱難的。但我后來發(fā)現(xiàn),要使自己快樂起來,那是更艱難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突然會問自己,我快樂嗎?我為什么不快樂?這時我才驚異地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生活在陰影之中。多年來,挫折一直如影隨形地跟著我,沉重感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世俗中的艱辛我都經(jīng)歷過了,世俗中的幸福卻往往與我擦肩而過。盡管我不是個非常功利的人,但我也會感到懊喪與無助。也曾用“我曾為沒鞋穿而痛苦,直至我在街上看到?jīng)]有腳的人”這樣的句子來自慰,但終究無法走出痛楚的樊籬。為什么會如此痛楚,是困于情、困于物,還是困于名利?我在認真地思考。我終于發(fā)現(xiàn),我內(nèi)心其實一直潛藏著一種可怕的虛榮。多年來經(jīng)受過的挫折其實是不必介懷的,因為我們畢竟挺過來了,以后的路還得往下走。重要的是活著。面對世俗中的很多眼睛,其實也不必太在乎。因為,我們不是為別人而活,我們不能生存在別人的唾沫星子里,我們要活出自己的個性,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人。重要的是要心存善念,在自己生存的有限時空里,做更多的事,做一些于人于己于社會有益的事,那也就無憾了。
    像莊子所說,它們“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彼鼈儠r而慶天躍淵,欣欣向榮,時而含葩斂翅,晏然蟄處,都順著自然所賦予的那一副本性。人們應(yīng)該如何生活才好呢了我說,就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著,像草木蟲魚一樣。你如果問我,人們生活在這幻變無常的世相中究竟為著什么了我說,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別無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說,人生是多么苦惱呵!我說,人們并非生在這個世界來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其實,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這話表面看來,不通已極。但是實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類所過的生活比好一點,是神仙的生活,比壞一點,就是豬的生活便呆板單調(diào)已極,因為倘若件件事都盡美盡善了,自然沒有希望發(fā)生,更沒有努力奮斗的必要。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們?nèi)绾文車L創(chuàng)造成功的快慰了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象的田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BR>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二
    這本書中“談讀書”這一部分里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決心,那么你就會把讀書當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決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堅持了?,F(xiàn)在終于知道我為什么減不下肥來了,原來是我沒有下定要減肥的決心,也沒有拿出要減肥的魄力,更沒有做到所謂的堅持。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原來平時老是覺得無聊的時候,漫無目的地看著網(wǎng)絡(luò)的各種是是非非時,也可以把這種漫無目的轉(zhuǎn)變?yōu)樽约旱酿堄信d趣。人的心智空間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占滿了,那么你就不會被不良嗜好所影響。如果說我現(xiàn)在還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來打發(fā)自己的閑暇時間,那么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當然我們平時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總是有各種大理想,大的抱負,但是捫心自問,這些都只是空口而談,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又有哪些呢?可能這個問題又回歸到了其所說的決心問題上吧。
    讀到一談讀書,覺得文字頗好理解,并且都會有上句話的解釋,這對于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來說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后讀到二談動,同樣的感覺,特別是談?wù)勑πΓ芘芴?,多么樸實的語言,沒有太多的裝飾,現(xiàn)在一談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較好,用字謹慎云云,其實對于我個人還是喜歡這種一說到底的文章,一遍讀過,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義,不需要像散文那樣來回斟酌了,不過或許正是如此才顯示出了中國文字的精神吧。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里面有些章節(jié)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xiàn)在的步調(diào),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lǐng)悟的精華。也希望群里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wù),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fā)現(xiàn)某一個觸動你內(nèi)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三
    如果不是心底孕育著一顆夢想的種子,如果不是詩歌氤氳著古色古香的氣息,如果不是大一偶遇第一封《給青年詩人的信》,或許我永遠不會去找尋那完整的十封《給青年詩人的信》,甚至,我永遠不知道里爾克這位偉大文人的存在。
    卡卜斯把他的詩的試作寄給里爾克,請里爾克批評。《給青年詩人的信》正是里爾克寫給卡卜斯的回信,一共有十封。近日我閱讀了序言和前七封信,還剩三封信沒看。以下純屬我個人在看完這部分后的些許感想,沒有所謂的正誤。
    里爾克以第一封《給青年詩人的信》震懾了我。閱讀了第一封信后,我喜歡上他的那些話語。一個著名的詩人會回一個青年的信,而且言語是如此的親切,完全沒有一點盛氣凌人。更重要的是,看了第一封信,我似乎突然明白了一些事。
    不知什么時候起,我暗自想象了我的未來。未來的某部分,是個很美的夢,于我卻始終帶著些羞澀,不敢隨意說出口。但同時,我又為這個羞澀的夢感到迷茫,我不知道這條路到底該不該往下走。我想創(chuàng)作,寫文章,寫詩歌……所以,我感謝命運如此的安排,讓我遇見了那些信,讓我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了一點答案。
    第一封信中有段話我反復(fù)咀嚼,在此引入其中兩句:“請你走向內(nèi)心。探索那叫你寫的緣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盤在你心的深處;你要坦白承認,萬一你寫不出來,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這些天,我三番五次地問自己:我一定要寫嗎?不寫我會死去嗎?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找不到答案,我想我是不是要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再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呢?呵,不是的,那時我也睡著了。后來,我想通了。其實不會,我不寫,不會死,一樣可以活下去,死不了。只是,如果生活不再有寫作,或許會變得枯燥無味,只是或許。所以,我認為,寫作,還是一樣可以成為我規(guī)劃的未來的一部分,還是可以作為一個夢而存在,只是,它不是工作,只是業(yè)余,它也不再羞澀。
    另外,在第三封信中里爾克提到藝術(shù)品都是源于無窮的寂寞。藝術(shù)家:是不算、不數(shù);像樹木似的成熟,不勉強擠它的汁液,滿懷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風雨中,也不擔心后邊沒有夏天的到來。我喜歡這段話。因為它,我不會再勉強自己在文思枯竭抑或大腦一片空白的時候?qū)懗鰝€什么曠世之理、千年之情。因為它,我也不會在迷惘中懷疑那無法預(yù)測的未來,我應(yīng)該更樂觀更堅定地相信未來。
    第七封信中里爾克回答了卡卜斯先生關(guān)于愛與寂寞的一些問題。在此不多說,只摘抄其中一句話:愛,很好;因為愛是艱難的。每個人對這話都會有不同的體會。此外,里爾克詩人還把卡卜斯先生的十四行詩眷抄給他,因為里爾克覺得在別人的筆下又看到自己的作品充滿新鮮的體驗。他希望卡卜斯在讀這首詩時把它當作別人的,在最深處感到它怎樣更像自己的。我覺得這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
    好,就此打住。生活,容得下夢想,卻不等于夢想。夢想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可以有一個很美的夢,卻不可以把它當作你生活的全部。夢想與理想不同。未來究竟會怎樣沒有人知道,但我們都要勇敢地微笑。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四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感覺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會給人帶來新的感受,很多的話讀來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往日思考的但無法表達出來的。我們只有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才能體會出話中含意。在本書中,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某一個觸動你內(nèi)心的句子,雖然里面有些章節(jié)可能感覺不太適合現(xiàn)在的步調(diào),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lǐng)悟的精華。
    閱讀的好處不用多說,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閱讀的方法。最高峰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后,收獲只限于當時,后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芍煜壬跁刑岣撸覀兠鎸α胬M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說,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yīng)該多多傾向于選擇經(jīng)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于感受,在于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閱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點痕跡。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心靈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比方一本小說,平時自由拿來消遣,覺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來當課本讀,用預(yù)備考試的方法去讀,便不免索然寡味了,興趣要逍遙自在的不受拘束地發(fā)展。所以為培養(yǎng)讀書興趣起見,應(yīng)該從讀課外書入手。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里面有些章節(jié)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xiàn)在的步調(diào),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lǐng)悟的精華。也希望群里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wù),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fā)現(xiàn)某一個觸動你內(nèi)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五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像朱光潛先生站在我身邊語重心長地與我談話一般,誠懇真摯,親切自然。里面的每封信都令我受益匪淺,很多的話讀來雖然淺顯易懂,但都蘊含著很多深刻的道理。下面選取幾封信談?wù)勎业母惺堋?BR>    第一封,《談讀書》。讀完這封信,不禁想了想過去的自己,空閑的時候還能抽出一點時間看看書,但稍微忙一點,就會將讀書這件事置之腦后。不僅是看書,背單詞,鍛煉也是如此但捫心自問,再忙的日子,其實也能抽出時間完成這些有益的小事,只是自己不斷給自己找借口一樣。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退伍落后。我們在大學正是吸收各種養(yǎng)分的時候,應(yīng)該抓緊一切時間,豐富自己,充實自己。
    第二封,《談情與理》。讓我感觸最深的有三句話:我們應(yīng)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狹隘的;我們應(yīng)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我們都知道,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性卻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性能讓我們置身事外看清某個東西,但感性更能讓我們深入其中感受這個事物。感受加思考,感性與理性,這才是我們真正應(yīng)該擁有的態(tài)度。
    十二封信,各有各的側(cè)重點,各有各的哲理,朱光潛先生的十二封信,著實讓我受益匪淺。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六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后?!碑斘铱吹街旃鉂搶懥诉@么一句話時,我便知道"學問之海無涯無際?!北銓@本書產(chǎn)生了興趣。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留學英國期間,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探討一一個話題,探討讀書、習俗、革新、道德、升學與專業(yè)、參與社會運動以及人生煩惱與樂趣等。作者娓娓地談?wù)摿俗约旱挠^點,給青少年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指引。
    作者在《談在露浮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中所談?wù)摰囊粋€深刻的道理,我認為在當今是非常適合的。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們過分推崇效率,做事難免輕浮粗率,所以難以做出艱苦卓絕的成就。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現(xiàn)象,希望我們青少年能夠正確看待效率,做一個沉穩(wěn)而不浮躁的人。
    其中最令我受益的是《談動》《談靜》這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中,作者道出了動與靜的好處。他說,動是人的一種天性,人需要順從這,種天性,心中的煩惱才得與宣泄,人才會感到快樂;靜即靜下心來感受,沉下浮躁的心,它能沉淀人的各種繁雜的思緒,過濾人的心情,讓人感受到靜中趣味。以前,我們總是被要求運動,理由是運動可以強身健體;總是被批評不能安靜下來,理由是臨近才能修身致遠。于是我們開始討厭課間十分鐘的體操,又不能忍耐課上四十五分鐘專心聽課。我們開始逃避,當我們需要安靜下來學習時,我們心里經(jīng)常充斥著各種想法,變得煩惱重重,絲毫不得安寧。我認為,當我們明白動與靜的深刻含義,我們應(yīng)弄清楚什么時候該動,什么時候該靜。相反,我們既沒辦法把自己的身體鍛煉好,又沒辦法讓自己的成績和學習搞好,反而還會變得消極低落、暮氣沉沉,在我們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里失去本該有的熱情與活力。
    在當今社會,我們面對人生歧路時,我們不要一味地徘徊、顧慮,我們要學會擺脫得開,認定一個目標后,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將其余一切置之度外。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給我們的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yīng)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引發(fā)著我們的思考。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劉同,用他親生的經(jīng)歷,引發(fā)著每個共鳴器發(fā)出自己聲波;用他奮斗的經(jīng)歷述說著,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經(jīng)說道:現(xiàn)在的學生,特別希望有人能告訴自己一個如何能夠快速成功的方法,越來越焦急,可大多數(shù)只停留說,遠離了做。
    世界完美之處,便在于它的不完美,有缺陷方才有可能。成長的路上,不完美的我們總會被弄得遍體鱗傷,缺陷滿滿。直到后來,你才會發(fā)現(xiàn),那些受傷的地方早已長成我們身上最“硬”的鎧甲,為我們披荊斬棘,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七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作者對現(xiàn)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青年,作為每個時代關(guān)注的對象,他們的發(fā)展,關(guān)乎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未來。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向著青年闡述著一代前輩對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為了新興的青年,能將真正價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銘記于心。
    即使是跨越時代的鴻溝,朱光潛先生對青年的教誨,仍不失學習甚至銘記的意義。在當代這個競爭強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變化的時代里,每個人無不在奮力拼搏,而在這奮斗中,能夠上岸的人卻又少之又少,究竟應(yīng)當是怎樣才能遠離這樣的人生悲劇。
    也許“擺脫”才是出路,正如書中所言,“‘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睂τ谏钪辛宅槤M目的機會和選擇,我們惟有認定一個目標,并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這條道路上拼盡全力,將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贏得超越他人的權(quán)利和優(yōu)勢?!皵[脫”身邊的雜念和負重,才能“跑”得輕松,免除煩惱與不安。
    “人生的悲劇則多生于沖突之不能解決?!比松臒篮褪《嗍且驗槭聵I(yè)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對于這些,就應(yīng)該篤定信念,堅持理想和選擇。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萬別,卻僅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則必有所舍,因此青年應(yīng)當果斷選擇,不要等光陰散盡才回望當初。
    然而世間難有人能真正地擺脫,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難免渾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順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錯則更是經(jīng)常。看待挫折也尤為重要。作者在《談人生與我》中就寫到“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劇固然不愉快,但悲劇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說情節(jié)曲折,青年面對這些,應(yīng)當懷著樂觀的外世心態(tài),接納這些人生的轉(zhuǎn)折。
    青年人要有能夠“擺脫”的生活的勇氣,才能贏得能熱烈的人生的權(quán)利。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八
    我喜歡讀《簡·愛》,因為書沒讀到一半,我就被主人公簡愛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和平凡人身上少有的一種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
    自幼失去雙親的疼愛,還經(jīng)常受到收養(yǎng)她的舅媽及其子女的歧視與虐待的簡愛能如此頑強獨立地生活著。而我呢,爸爸媽媽捧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了,養(yǎng)成了我的任性,不知足。每次爸爸說我兩句我就不高興,雖然我知道他是為我好,可我總覺得他是在雞蛋里頭挑骨頭。讀著簡愛悲慘的童年生活,再聯(lián)想到自己對父親的態(tài)度,我便會想簡愛一定在想如果她有爸爸,做錯了事的時候能聆聽到爸爸的教誨,該多好呀!所以,我決定以后要加倍珍惜這份父愛。
    簡愛有一種面對困難時堅強不屈的精神,這是我遠不如她的地方。我一直覺得自己數(shù)學成績差,每次遇到不會做的數(shù)學題第一反應(yīng)就是問父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獨立解決。有次遇到一道這樣的題目:華氏溫度=攝氏溫度乘以1.8加上3.2,當時我看到題目的第一眼覺得它很復(fù)雜,想都沒想直接喊:媽媽媽。聽了的媽媽的分析,我才發(fā)現(xiàn)這道題其實很簡單。我就是沒有簡愛那種面對困難時堅強不屈的精神。我想,以后,我再遇到困難,我會從哪里跌倒的,再從哪里爬起來。
    所以,我要感謝《簡·愛》這本書,它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只要勇敢去面對,堅持不懈,才有成功的希望!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九
    我是一名腦殘型文盲,根本沒有選擇與評價書籍的能力,更沒有只看經(jīng)典原著而進行自我升華的本事。所以,不設(shè)防,隨性,隨機,相信開卷即有益。之后或好或壞,全憑我自己的造化了。
    書中的“談多元宇宙”“無言之美”以及“談美”三篇短文,堪稱偉文。我的語言已經(jīng)無法表達我對這三篇短文的贊美了,來個無言之美吧。最驚嘆于作者的分類方法以及說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達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事實上,作者的這些分類,也將會是我今后所采用的分類。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fā)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價值標準。我們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如果勉強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則乙宇宙便失去獨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盡量發(fā)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處于無形?!庇腥齻€這樣的宇宙。第一個為“道德的宇宙”或稱“實用的宇宙”,第二個是“科學的宇宙”,而第三個則是“美術(shù)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為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钡赖碌挠钪妗笆桥c社會俱生的。”在這個宇宙中,我們采取的是實用的態(tài)度。這里是實際生活,在這里“有所為而為”?!吧茞菏恰钡赖碌挠钪妗爸械膬r值標準”。
    “在”科學的宇宙“中,價值標準只是真?zhèn)巍T谶@個宇宙中,我們要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是科學家的直接目的卻不在于實用,他們要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尋出事物的關(guān)系和條理?!?BR>    “”美術(shù)的宇宙“也是自由獨立的。美術(shù)的價值標準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惡,只是美丑。在這里,我們需要脫凈了欲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覺“,去見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絕緣的意象。美感經(jīng)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xiàn)形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十
    最近拜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獲益匪淺。先生在信中所說多為青年們應(yīng)該關(guān)心的問題,如讀書、修身、社會運動、哲理,凡此種種,自先生筆下汩汩流淌,猶如長者勸導(dǎo)似的語重心長,又如老友交談般的誠懇真摯,讀來親切自然,受益頗多。
    雖說先生在談讀書時是多以中學生為對象的,但是里面有很多內(nèi)容對我們成年人也依然適用。比如:“每天抽出半點鐘來讀書”,先生認為讀書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決心的問題。這恐怕會讓很多人感到很慚愧。如今的社會充斥著太多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許多人爭先恐后,唯利是圖,這也就導(dǎo)致了當今人們普通存在的一個問題:人文思想不足,文學涵養(yǎng)缺乏。
    先生還說:“尤其要緊的是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辈⑶疫€將讀書的習慣與抵制社會惡習的引誘聯(lián)系起來,說明了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重要性。人們往往對那些貪官污吏咬牙切齒,殊不知,這些官吏或許年輕時也是一個滿懷正義的“憤青”。有良好的讀書習慣的人,能夠用豐富的人文知識、科學思想來武裝自己、豐富自己,因而方能抵制不良習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對于讀書的方法,先生也給出了兩條建議:“第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的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边@兩條建議無疑是非常適用的。
    先生談“動”的時候不是像一般人那樣“喜歡談玄”,也不是從哲學的高度和深度來說,更非以長者的口吻說教一些“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的大道理。他認為人生有煩惱是與生俱來的,而且認為“愁生于郁,解愁的辦法在于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辦法在于動”,“盡性”乃生活之目的。先生的這幾句話說得太對了,在平日的生活中,難免有不順心的事存在,人生一世,豈能事事順心?每當不開心或是煩惱的時候,就去做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散散步、澆澆花,不順心的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逝了。先生還提出了兩種排遣煩惱的方法:“把自己看得偉大的人,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把自己看得渺小的人,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笨傊褪窃谌粘I钪幸唷罢?wù)勑πΓ芘芴?。其實生活中也沒有那么多的困境,只是有時遇上我們不好的心境,就將它擴大了而已,而且許多時候人們都是在自尋煩惱,所謂“庸人自擾”就是如此。所以每天早上給自己一個微笑,那么你的這一天都將變得無限美好!
    世上有動便有靜,而且人生的樂趣一半是來自于活動,還有一半是來自于感受即靜的。所以先生在談完“動”之后,又談了對“靜”的看法。先生認為:“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的我的感官和心靈?!比纭把垡婎伾劼曇?,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泵總€人的人生閱歷都有所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感受也不相同,不僅如此,人們往往對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盡相同。好比看見一顆古樹,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科屬種類;畫家看到的是它的虬枝密葉;而作家看到的是它的傲雪風骨。先生還提到“領(lǐng)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資,一半也由于修養(yǎng)?!鼻艺J為“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靜是指心界的空靈”。隨后,又從中國古典詩歌中舉例說明“靜趣”,既有“采菊東籬下”,也有“目送飄鴻,手揮五弦”。在如今這個日新月異的快節(jié)奏社會,我們多的是動,缺乏的是靜。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變得輕浮、煩躁,這時我們就需要多在動中領(lǐng)略些靜趣,在忙里偶然偷閑,來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陶冶自己的情操。
    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不僅需要有積極參與社會的“動”,也要有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的“靜”,真正達到“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境界。
    先生的文章將深奧的道理蘊于簡單明白的敘事之中,讓我們在讀書過程中很輕易地就接受了他的觀點并能真切的體悟到它的正確性,感覺就像是和朋友談心一般,慢慢地就懂得了很多很多。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十一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筆一劃匯成潺潺教誨,在書中聚集成了一本頗有分量的書――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這本小書是朱光潛先生于20世紀代留學期間,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一個話題,朱光潛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青年人的赤誠關(guān)懷和殷切希望。讀罷此書,如同和長者交心,懇切的言辭,語重心長的教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悟與思考,更是溫暖和感動。
    一封封書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情懇意切。
    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來,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與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嚴肅的學者再長篇大論。每封書信,每個不同的話題,探討讀書。,升學選課等等,面對青少年的迷茫,他總是傾心盡力地給與忠告,亦師,亦友。他會在每封信結(jié)束說“再會!”會給與青少年最真誠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談?wù)勑π?,跑跑跳跳!”會為你加油打氣:“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罷!”合上書,腦海中朱光潛的形象仍揮之不去:笑容和藹,目光溫和,眼里總含著笑;縱然滿頭銀發(fā),身形消瘦,不變的是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tài)度。
    一封封書信,引著我們?nèi)ニ伎忌顚W習。
    讀書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該讀怎樣的書?朱光潛先生給了讀者青年一個滿意的答復(fù)。讀完后細細深思,信里所寫的,不正是我的真實寫照嗎?讀一本書,大多時候囫圇吞棗,只講求讀一遍的快樂與刺激,疏于思考,到頭來讀過的書不少,學到的東西委實不多。但好書應(yīng)多讀,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快讀,…第二遍須慢讀?!?BR>    一本小書,十二封信。我知道,這本書帶給我的力量,會讓我繼續(xù)昂首闊步地走下去。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十二
    看這本書之前我特別好奇: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前,一位關(guān)心后生的前輩會對青年朋友們說一些什么呢?看過后,如果把十二封信的忠告總結(jié)一下,那就是:青年人要能沉下心,做學問做事業(yè)都要從根本上下功夫,要從自己本心出發(fā),戒驕戒躁、不貪容易,不隨波逐流亦不急功近利。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何止當時的青年人要具備呢?不論是當時,還是現(xiàn)在,也不論是否是青年,凡是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理應(yīng)如此。
    《作者自傳》中曾言:“這本書反映當時一般青年知識分子的心理現(xiàn)狀,所以我和廣大的青年建立了友好的關(guān)系?!蔽以谧x書后最有感觸的莫過于朱光潛先生所言的談動、談靜、談擺脫、談人生與我......恰好反映了我們在成長歷程中所面對的讀書學習、道德、個性、人生等多方面的問題。雖然不盡相同,卻大致如此。先生娓娓道來,讀來讓人如沐春風。仿佛遙遠的一位長者在用謙遜又誠懇的語言關(guān)切著,既想指出一條明路,又不忍重言,只將自己的肺腑之言盡數(shù)道盡,期望小輩們能有所收獲。
    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歡的是談動和談靜。古詩中曾寫到:“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遍e愁閑愁,多半是因為太閑了!當代青年人若談起閑愁,必定會被說過于矯情,當你讀了孟石先生的這篇談動,便會釋然。他承認了“朋友,閑愁最苦!”并提出了解決方法:“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于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于動”。無論你是怎樣的心情,世界還是按照既定的軌跡在運轉(zhuǎn)。若想排解心中的閑愁,就要以動制靜,享受生活中質(zhì)樸的樂趣,去跑跑跳跳、談?wù)勑πσ环?,煩惱自然就煙消云散了?BR>    如果說談“動”是跑跑跳跳,那么談“靜”則是感受、是領(lǐng)略趣味。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我們生活節(jié)奏隨之加快,心性難免浮躁起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信中的一首詩“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弊x到這里才體會到詩中蘊含的悠然無慮的靜趣。小時候還覺得詩人是在湊字數(shù),現(xiàn)在僅僅是讀一讀都覺得心靜下來了。在浮世中保持一顆鎮(zhèn)靜的心是難能可貴的,愿我們即便溺于周而復(fù)始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記巍峨江山的壯觀和尋常巷陌的溫暖。
    每當在一封信的最后看到署名“你的朋友孟石”時,內(nèi)心便充盈著感動。看完書后甚至心中一絲惋惜,為什么只有十二封信呢,我想,哪怕是二十封三十封我也一定會一封一封的細細讀完,或許是為了在這喧囂的世界里,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吧。
    孟石先生的十二封信,穿越時空而來,猶如摯友,言真詞切,能感到先生真誠地期盼年輕的朋友們能有美好的生活。大道至簡,這些樸素的.道理在如今時代依然適用,任時光流轉(zhuǎn),難的始終是踐行。生活忙碌,偶爾忘記,好在有這樣的好書幫助我們回憶。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十三
    讀罷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觸頗多,話語雖平易近人,似多年摯友娓娓道來,卻處處給人驚喜,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眾多感觸不便一一道來,便選取一些印象頗深之處發(fā)表一點陋見吧。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潛先生對于現(xiàn)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我深以為是。網(wǎng)上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我不思進取,卻又不甘墮落”。正好處于低潮期的我感觸良多。在渾渾噩噩度過了一個大一后,原本光鮮的夢想變得模糊,清晰規(guī)劃好的前途開始渺茫,我漸漸墜入柔軟卻陰冷的泥淖,看得見光卻又攀不上枝條。“愁”字漫上心頭,揮之不去又不可視而不見。
    但朱先生這時又恰似知道我的煩惱之處一般,談到動靜相宜的解愁之道。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朱先生如是說。其實這話說的略微有些晦澀了,頗有一點道家陰陽調(diào)和的味道在里面,但先生貼心至此,作了淺顯的解釋:。
    “如果把‘盡性’兩字懂得透徹,我以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不過“盡性”二字,這一點我深以為然。但是,人生約束頗多,并不是時時可盡性而為的,而愁思偏偏就生在這不得盡性之處。我如一卷洪流,卻偏偏郁于一方淺潭,四周怪石林立,高山巍然,奈我如何有十八般本領(lǐng),也只能在這窄室中橫沖直撞以泄心中怨氣,久而久之便也成一汪死水。
    對于這一點,朱先生又言:“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边@看似簡單,做起來又談何容易,我有七情六欲在身,四面八方的紛擾撲面而來,想要提煉出“不屑”這一情緒,非長期修煉不可得呀。而若不顧自己本來心緒強行選擇“不屑”,或又徒生其他心蠱。總而言之,這條解愁之道,我還需得邊行邊修煉。
    雖說先生的“動”我學習得頗為艱難,但對“靜”卻得心應(yīng)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毕壬沁@么說的。或許與我本身的性格有關(guān)吧,我平生最好之事,便是精致地“消磨時光”。一壺清茶,一卷詩書,一架藤椅,一簾好景,加一年數(shù)百變幻的歲月與一日更替不絕的時光,所為神仙逍遙,我怡然自得。對我而言,“靜”比“動”更能紓解愁情,原是那裊娜的青煙,是可以燃盡世間紛擾繁雜的吧。先生在第一封信里就提到了讀書,可見讀書對于我們的重要性。如今,無論我們想要看什么書幾乎都能通過各種渠道找到,就這一點,不知要羨煞多少前人。怪就怪在,選擇多了,我們反倒不知道怎么選了。誠如先生所說,讀了一本沒價值的書就等于喪失了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正因為如此,對于選書,我們更是應(yīng)該慎之又慎,就我看來,真正有價值的書應(yīng)該是能夠引起我們的思考而非只是看過就忘,消遣娛樂的工具。
    在談“靜”中,朱先生指出人生樂趣的一半得之于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靜”是指心靈的空靈。唯有做到心靈的空靈,才能在這嘈雜的世界中去領(lǐng)略,去感悟?,F(xiàn)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所以在忙里偶然偷閑,閑中偶然覓靜,于身于心,都有極大裨益。
    在前頭曾提到,最近由于學習之事,我有些許煩惱,而我與朱先生也在文章會友中漸漸熟識,他便在《升學》一信中告誡:“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lǐng)略’,是‘培養(yǎng)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yè)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yè)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可能我之前錯誤地定義了學習在人生中的位置,它是一件需要我去認真完成的事情,卻不是一件務(wù)必完成的事情,我的選擇取決于我的興趣,取決于我想過怎么樣的生活,而不是應(yīng)該過怎樣的生活。我需要對我的選擇負責,而我的選擇服務(wù)于我的生活,我將學習看作一種義務(wù)而將其與我的生活分割開來,那它必然成為我的負擔,那我便不可能將其杰出地完成了。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十四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筆一劃匯成潺潺教誨,在書中聚集成了一本頗有分量的書——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這本小書是朱光潛先生于20世紀20年代留學期間,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一個話題,朱光潛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青年人的赤誠關(guān)懷和殷切希望。讀罷此書,如同和長者交心,懇切的言辭,語重心長的教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悟與思考,更是溫暖和感動。
    一封封書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情懇意切。
    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來,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與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嚴肅的學者再長篇大論。每封書信,每個不同的話題,探討讀書。,升學選課等等,面對青少年的迷茫,他總是傾心盡力地給與忠告,亦師,亦友。他會在每封信結(jié)束說“再會!”會給與青少年最真誠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談?wù)勑πΓ芘芴?!”會為你加油打氣:“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罷!”合上書,腦海中朱光潛的形象仍揮之不去:笑容和藹,目光溫和,眼里總含著笑;縱然滿頭銀發(fā),身形消瘦,不變的是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tài)度。
    一封封書信,引著我們?nèi)ニ伎忌顚W習。
    讀書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墒?,該讀怎樣的書?朱光潛先生給了讀者青年一個滿意的答復(fù)。讀完后細細深思,信里所寫的,不正是我的真實寫照嗎?讀一本書,大多時候囫圇吞棗,只講求讀一遍的快樂與刺激,疏于思考,到頭來讀過的書不少,學到的東西委實不多。但好書應(yīng)多讀,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快讀,…第二遍須慢讀?!?BR>    一本小書,十二封信。我知道,這本書帶給我的力量,會讓我繼續(xù)昂首闊步地走下去。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十五
    這本書里的很多的話讀來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往日思考的但無法表達出來的。我們只有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才能體會出話中含意。在本書中,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某一個觸動你內(nèi)心的句子,雖然里面有些章節(jié)可能感覺不太適合現(xiàn)在的步調(diào),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lǐng)悟的精華。
    看起來這十二封信的主題毫無關(guān)聯(lián),實則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下面就我對本書的某些章節(jié)談?wù)勎业母邢?。(括號?nèi)的文字為我的看法。)。
    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一旦下定決心要讀書,就算是國家總統(tǒng),也會有時間讀書。)。
    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的多,許多人的學問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我們看書不在于多少天可以看完一本書,即看書的速度;也不在于看書的多少,即看書的數(shù)量。中國的應(yīng)試教育,使得很多學生一味讀死書。這方面尤以高中生為代表,一天到晚抱著課本、練習題鉆,到最后考試,可能因為知識不夠全面就被淘汰下來了。因此忙也要看書,且要看的全面。)。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后,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心靈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