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淡影讀后感(優(yōu)秀14篇)

字號:

    寫讀后感時,要注意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別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個人的真實感受和情感體驗,增強讀者的共鳴和情感共振。讀后感是在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者一部影視作品之后,對自己的感受、思考和體會進行概括和總結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題和內涵,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我們的思辨能力和吸收新知識的能力。那么如何寫一篇出色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應該通讀整個作品,盡量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表達方式。其次,在撰寫讀后感時,可以圍繞作品的主題、情節(jié)、人物形象、作者的寫作技巧等方面展開,深入剖析和思考。同時,我們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見解和感悟,突出個人的獨特觀點和見解,使讀后感更加生動有趣。希望大家喜歡這些讀后感范文,也期待收到大家自己精彩的讀后感作品。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一
    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是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而這本《遠山淡影》正是他的處女作。我曾說過,如果他的作品翻譯成中文,我一定會拜讀一本,如今終于讀完了他的處女作。
    這本小說斷斷續(xù)續(xù)看了一個多月之久,許多故事片段也跟著若隱若現,猶如書名一樣,看后心中并無太多波瀾。
    石黑一雄是位特別擅長寫回憶的作家,用他的話說: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回憶模糊不清,就給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實際發(fā)生了什么。
    這本小說有幾個主題很明顯,戰(zhàn)后生活、自殺、移民、探親、孕婦、孩子的貓……故事中講到許多日本人的傳統(tǒng),比如見面要鞠躬,女人要會沏茶、做飯等等。
    那個時代還沒有網絡與手機工具,懷孕中的.悅子還要帶著公公去拜訪一些熟人,見面要行禮。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二
    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曾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而這本《遠山淡影》正是他的處女作。我曾說過,如果他的作品翻譯成中文,我一定會拜讀一本,如今終于讀完了他的處女作。
    這本小說斷斷續(xù)續(xù)看了一個多月之久,許多故事片段也跟著若隱若現,猶如書名一樣,看后心中并無太多波瀾。
    石黑一雄是位特別擅長寫回憶的作家,用他的話說: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貞浤:磺?,就給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實際發(fā)生了什么。
    這本小說有幾個主題很明顯,戰(zhàn)后生活、自殺、移民、探親、孕婦、孩子的貓……故事中講到許多日本人的'傳統(tǒng),比如見面要鞠躬,女人要會沏茶、做飯等等。
    那個時代還沒有網絡與手機工具,懷孕中的悅子還要帶著公公去拜訪一些熟人,見面要行禮。
    生活的掙扎與矛盾,讓故事也變得有趣。雖然結尾沒有交代一切結局,也許結局就在每個人的腦海里,朝著心中的那個結局結束。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三
    悅子的女兒妮基,來到悅子在英國鄉(xiāng)下的住所。在落雨的窗前,兩人談論起自殺的景子,像談論一個很久以前的朋友,陷入悲傷,又有點躲閃。故事轉入二十年前的日本長崎,那時悅子是個懷孕中的日本女人。戰(zhàn)后的長崎,城市重建,高樓迅速立起,人們刻意回避戰(zhàn)爭話題,但傷痛如影隨形:獨自撫養(yǎng)小女孩的單身母親,經營面館的喪夫喪子的老婦,還有雖未明說,但憑著只言片語推測到的,在丈夫死去后重組家庭的悅子。作者石黑一雄是日裔英國人,但他著重強調,所有的故事與殖民無關,與歷史無關,與文化沖突無關,長崎只是主題和故事構思完成后,他最后為故事尋找到的合適的地點。所以,盡管讀者都難免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日本二戰(zhàn)后的余殤,但既然作者解釋了,就不要過多執(zhí)著于對故事背景的解讀上了吧?!盎貞洝笔鞘谝恍蹘缀跛凶髌分杏脕肀憩F主題的重要形式,《長日留痕》中,一位英國管家在旅途中如穿珠子似的,回憶在貴族城堡中發(fā)生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往事;《被掩埋的巨人》中,一對公元六世紀的不列顛老人,在尋找出走的兒子的途中,也逐漸找回了丟失的記憶,隨著所有人記憶的找回,不列顛和撒克遜兩個族群的仇恨重新被喚起;《遠山淡影》中,悅子在英國的鄉(xiāng)村別墅中與英國女兒妮基的對話,讓她回憶起二十年前發(fā)生在長崎的一段往事……悅子的回憶模糊不清、充滿矛盾和混亂:悅子在懷孕時遇到一對母女,女孩因在戰(zhàn)爭中見到了殘忍的一幕而變得詭異和敏感;母親不顧女兒的抵抗,執(zhí)意跟著一個丑陋的美國人去美國,雖然口口聲聲說一切是為了女兒的未來,但誰都看得出她的自私。悅子是個善良淳樸的日本女人,對這對母女給予無私的幫助,但聯(lián)想到二十年后英國的境況,不難想到:那個自私的母親就是悅子自己吧,美國也不是美國而是英國,而那個詭異的女孩就是她強行帶到英國的大女兒景子。從小就遭受精神創(chuàng)傷的景子,被母親強行帶到文化差異巨大的西方,母親很快再婚并生下二女兒,新家估計也沒給景子太多的關懷,她最終在英國崩潰自殺。石黑一雄說:“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貞浤:磺?,就給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實際發(fā)生了什么?!比诵膹碗s,會美化回憶中的自己,甚至會扭曲回憶以求心安,到最后,連自己都相信了那就是事實,悲痛、悔恨、仇怨,這些不好的情緒好像就能被掩埋似的。悅子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傳統(tǒng)的日本良人,像講述別人的故事一樣,回憶那對母女——其實就是自己和自殺的大女兒——的故事,正是表達了作者的意圖:人不愿直面自己的不堪或痛苦,于是借別人的故事講自己的故事。整本書是由悅子一個個回憶片段拼湊而成的零散故事,讀者要靠自己的想象填補回憶的空白,糾正回憶的錯漏。人物之間,維持有距離感的互相關懷,最親近的人,也禮貌而克制。有很多對話,但不濃烈,帶著物哀的美感。神經質的女孩、帶有象征意義的貓、溺死的嬰孩……估計因為套用了日本的背景,石黑一雄的行文風格和意象的使用也有意或無意地貼近了日本?!覀兛磿?,會震撼于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情感的波濤婉轉,會佩服文字運用的老到,震驚于作者人情的練達、思想的通透。但有一些書,不在此列,不好描述,喜歡上,只是一種“感覺”而已?!案杏X”說不清道不明,但切切實實存在,不喜歡一個人,是沒“感覺”,喜歡一本書,是有“感覺”。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上大學時看吉本芭娜娜的《廚房》,也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憂傷又低徊的。可能多數作家的處女作,都凝結著作家最初始的純真幻想和不帶匠氣的才情?!哆h山淡影》用極其寡淡的文字,構建了一個云山霧罩的場景,木屋邊的河水、窗玻璃外淅瀝瀝的落雨、樹林和山嵐……如此多帶水的景物一筆帶過,但反復提及,不知不覺間,便生了濕漉漉的意境。正如書名,從遠遠淡淡的文字中,我們捕捉到一點遠遠淡淡的東西,如山,如影,很遠,很淡,又很幽暗,侵入肌理,令人陶醉的憂傷況味。這個故事,細小潮濕,讀完如清晨徒步歸來,不知去了哪里,通身沾著霧氣,久久不散。
    瘋狂迷戀這種無處不在的lost之感,仿佛身體和精神同時失落于遙遠的異鄉(xiāng),于凄風冷雨中諦聽反復吟唱的安魂曲,用他者的傷情浸潤自己的靈魂??烧f是輕度自虐的快樂。
    如此潮濕的女性故事,如果不注意了解作者信息的話,很可能會誤認為是個女作家寫的。受它影響,我又馬上找來石黑一雄的另外兩本書——《長日留痕》和《被掩埋的巨人》,結果什么鬼啊,一本長句子滿天飛,充滿西方老式小說的古板調調,另一本虛虛實實竟有點像卡爾維諾——失望。果然,作家風格一成不變是罪,風格百變也是罪。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四
    《遠山淡影》是作者的處女作,但我是先讀的《被掩埋的巨人》后再看的這本,雖然這本書也很棒,但是沒有《被》給我的驚艷大。這本書和《被》有相同的氣質,全書籠罩在一篇煙霧繚繞的恐怖氣息下。
    故事發(fā)生在日本戰(zhàn)后,以“我”的角度寫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母親接受過西式教育,向往去美國,交了一個美國男友。女孩性格孤僻,與貓為伴,不愿意去他鄉(xiāng)。平靜而陰冷的情節(jié)發(fā)展下,母親離開,女孩自殺。結局時讀者會猛然驚醒,“我”便是“母親”。在記憶的修飾下,真實與虛構的界限開始模糊。
    看完《被》以后,看這本書的中途,大致可以猜到作者的思路,哈哈。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五
    記憶是一場救贖,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
    ——題記。
    《遠山淡影》是在讀被歷史資料折磨后經朋友推薦想要調劑下有些寡淡乏膩的神經。
    1945年8月9日,廣島遭受到核攻擊后,日本政府仍然拒絕同意波茨坦公告,美國在長崎對日本的第二次核打擊,小說便是以戰(zhàn)后長崎作為背景。說是戰(zhàn)后背景卻沒有起伏的情節(jié)和激烈的沖突,哪怕有自殺這樣悲痛的事件發(fā)生,有的只是流溢在字里行間淡淡的感傷和在敘述者悅子的視角和縹緲回憶中的那種日本人所富有的“克制”。書中模糊的景物和人物描寫并不像維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樣細膩,一切都恍若是遠山霧靄間的夢境。
    書讀了兩遍,第一遍是沒讀懂的,總有一種撥不開云霧,守不得青天的無奈感,印象深刻的也僅停留在泥濘中破敗的小屋和佐知子多變的性格,萬里子孤僻的舉動和語言。第二遍讀到最后,悅子的話“長崎港口的風景,我想起有一次我們到那里去,一次郊游,港口周圍的那些山很漂亮……那天景子很高興,我們坐了纜車”,我才明白悅子就是他所敘述的對象佐知子,而景子就是萬里子。我詫異于作者的巧妙,卻也理解了悅子自己說的那句“回憶模糊不清,就給我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也許悅子的經歷太過痛苦讓她無法啟口,也許悅子太過愧疚需要用這種方式來減輕罪惡感,我試圖猜測出一個母親真正的想法。她拋棄丈夫,攜女兒景子從歐亞大陸的最東邊的日本長崎橫跨到西邊的英國,反復強調的話語是想偽裝起自己的自私,掩藏起自己對西方世界的向往,“她可以成為女商人,甚至是女演員。這就是美國,什么事都有可能,在那里這些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钡幕貞泤s將一切都揭露,清淡的記憶悠遠綿長,所能回憶起以往的生活寥寥無幾卻清晰的記著第一次看見那輛破舊的白色美國大車的時候,記得那時天已快黑,小屋后的幾縷陽光劃過金屬的車身。也許,她確是將女兒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認為離開凋敝的日本可以給自己的女兒一個一個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她的一切都是出于一個母親對于女兒的愛,可是當“愛”強加于女兒景子身上時,卻令她的女兒陷入兩難的境地變得偏激甚至不惜以自殺這種最為積極慘烈的方式進行逃避。大女兒景子的自殺,二女兒基妮的叛逆讓這個傳統(tǒng)日本女性對于自己的決定產生懷疑,立于一種游刃在無法說清與刻意回避之間的尷尬境地,于是借助佐知子回憶當初的時光,敘述著一段關于愛和毀棄的日子,形成了一段迷霧重重,亦真亦幻的回憶。
    石黑一雄寫道:“那種恐怖從未消失,但已經不再是傲骨的傷痛。人是可能與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種親密關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個傷口那樣。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發(fā)生了什么。”譯者對此作出解讀,石黑一雄關心的不是外部的現實世界,而是人復雜的內心世界。通過扭曲的回憶所反映的微妙的東西可以幫助人們窺探這個世界。就像悅子的回憶平靜朦朧的外觀之下,掩藏的是尖銳而痛苦的過去,恰是這種模糊的療愈與曲折的和解讓一切顯得淡淡的,清淡如煙卻又巍峨不朽。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六
    故事的開始是在英國,主人公悅子的大女兒景子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自殺了,小女兒妮基從倫敦趕到鄉(xiāng)下陪伴她。期間,悅子回憶起當年戰(zhàn)后的長崎,遇見的一對母女——佐知子和萬里子。
    佐知子初登場時是在其他女人的談論之中,冷漠、不合群、不友善,似乎與當地的其他女人格格不入。而她的女兒萬里子也對外界充滿戒心。通過交談,悅子和佐知子成了朋友。在悅子的回憶中,佐知子一心想依靠男人離開日本去往美國,但萬里子只想帶著她的小貓回佐知子的伯父家,母女倆的矛盾在佐知子將小貓放入水中時得到了激化。
    而其實,佐知子就是悅子,萬里子就是景子,悅子最終還是如愿以償地離開了日本到了英國,但景子也因為到了英國無法適應周圍的一切而郁郁寡歡最終選擇了結束生命。這也是悅子一直繞不開的心結與痛楚。
    這部小說是石黑一雄的處女座,就如書名一樣,模糊的、縹緲的,在回憶與現實中穿梭。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七
    通讀全文,第一感覺是多個獨立帶娃的女人的故事。
    后來看了譯后記發(fā)現文章是現實和回憶穿插記錄的,對章節(jié)有了大概的了解。進一步發(fā)現可能是一個女人帶娃的故事,所有的線索都隱藏在細膩的描述中。
    從悅子的經歷看,二戰(zhàn)對日本人民的傷害是很大的,特別是對獨自生活的女性、多民族交融的女性。這讓我想起了《小姨多鶴》中的多鶴以及她的孩子們,都是時代悲劇下的普通人的悲劇。
    歷史有歷史的客觀性,這更讓我們不能遺忘歷史。歷史的問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每個人都應該去分析。有些觀念是錯誤的極端的應該去改正,比如緒方先生的極端主義。有些行為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反思,比如教育孩子,比如人生的自立。
    回憶可能是不可靠的東西,因為回憶常常被你回憶時的環(huán)境所大大地扭曲,出于美化個人形象的角度總會描述一個更美好的自己。
    石黑說:“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貞浤:磺?,就給自我欺騙提供機會。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實際發(fā)生了什么。”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如果大家的記憶都是這樣的,那么記憶的真實就是這樣的,那么實際也是這樣的。
    并不是你的記憶就是別人的記憶,被篡改的記憶總是假的。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八
    《遠山淡影》是作者的處女作,但我是先讀的《被掩埋的巨人》后再看的這本,雖然這本書也很棒,但是沒有《被》給我的驚艷大。這本書和《被》有相同的氣質,全書籠罩在一篇煙霧繚繞的恐怖氣息下。
    故事發(fā)生在日本戰(zhàn)后,以“我”的角度寫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母親接受過西式教育,向往去美國,交了一個美國男友。女孩性格孤僻,與貓為伴,不愿意去他鄉(xiāng)。平靜而陰冷的情節(jié)發(fā)展下,母親離開,女孩自殺。結局時讀者會猛然驚醒,“我”便是“母親”。在記憶的修飾下,真實與虛構的界限開始模糊。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九
    20xx年,一位文學院的小美女把石黑一雄的'《遠山淡影》當作新年禮物送給了我。當我第一遍閱讀時,只讀了兩頁就出現了三個名字,妮基,景子,佐知子,在什么都沒交代清楚的前提下,我放棄了閱讀。把它放在了書架上,再也沒讀過。
    由于我的腿受傷,減少了外出,省出了時間,終于全神貫注地把這本書看完了。
    整本書都是在壓抑的氛圍中看完的,從一開始我就想到了真相,可偏偏真相如我所預想的那樣來臨時,依然震撼無比,甚至大腦空白,呆坐了幾分鐘。
    我記得小貓,我記得樹枝,我記得纜車,我記得夜晚燈籠下的萬里子……。
    如果你最近正好沒書看,就看這本吧。如果你是家長,那么更應該看這本書,希望你看完這本書后,能夠回頭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想一想孩子的“貓”在哪里。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
    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甚至鮮有沖突和波折,就在輕描淡寫中,石黑一雄就把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時空背景中的幾個人物刻畫的生動、鮮活和深刻。
    區(qū)別于其他作品描寫戰(zhàn)爭對人類摧殘的血腥與殘暴,只是區(qū)區(qū)幾點暗示的背景點綴,卻讓人更能感到那種令人窒息,深入骨髓的壓抑與傷痛。
    戰(zhàn)爭讓名門閨秀的佐知子失去了幾乎所有家人,讓她流落在她所唾棄的生活環(huán)境和鄰里環(huán)境中,只能不斷欺騙自己通過一個只會玩弄她的美國醉鬼讓她擺脫困境重燃美好生活的假象,這些失去也讓她變得冷漠甚至殘忍,她淡定的試圖淹溺小貓的場景是多么的令人寒意頓生,而她從伯父家?guī)ё撸ㄍ底撸┚啦杈咭舶阉钠肺蹲非竺鑼懙亩嗝磋蜩蛉缟?BR>    萬里子陰郁、多疑、任性、執(zhí)拗、不能像同齡人一樣去學習,也沒有一個朋友,面對對她甚至都冷漠的母親,生活里可以說沒有一絲色彩??墒撬龕酆妹?,她喜歡畫畫;她渴望友情,陪伴著她的小貓;或者她掩藏的充滿著愛,她也試圖去取悅于母親,當看著被母親淹死的小貓時,她的無助、痛苦又是何等的撕裂。
    第一人稱的悅子是一個富有愛也被愛著的人,她可以給素不相識的佐知子以無私的幫助,她被緒芳先生所解救也無微不至的疼護著緒芳先生,她熱愛生活,喜歡杜鵑花,她善良,甚至要特意停下腳步放誤入油燈的昆蟲出來,她包容,小心呵護著她兩人丈夫,和兩個一個熱烈一個陰沉的女兒。
    還有熱愛著祖國與傳統(tǒng)卻被時代拋棄的緒芳先生,身居高位的遺孀卻放下身價重拾生活的藤原太太,難以走出痛失愛人陰影的藤原兒子,一心努力爭取生活卻慘遭不幸的二郎,包括一直悲慘自殺卻始終未出鏡的景子等等都詮釋了在那個背景下丟了生活卻又重拾生活的人們的紛雜場景。
    人,有的時候很脆弱,包括肉體,可能為疾病、意外、戰(zhàn)爭所摧毀,支離破碎。
    人,有的時候很堅強,比如精神,卑微或高貴,平淡或熱烈,總是在那,描述著人本身。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一
    悅子說:“回憶,我發(fā)現,可能是不可靠的東西?!?BR>    翻開《遠山淡影》沒幾頁,女主這句話就觸動到我??梢恢狈阶詈笠豁?,小說結束了,故事卻像是剛剛才鋪陳開,每一個人物的情節(jié)都還沒交代完整,更別提結局。
    不忍心也不甘心放下書,開始閱讀“譯后記”。
    才發(fā)現石黑一雄著著實實令人咂舌,他讓我在合上書之后,才開始回味他描繪的遠山和淡影。書中處處埋著伏筆還有大片留白,在看似疏淡的平鋪直敘里。
    小說中只有兩處地域場景,一處是英國鄉(xiāng)下的居所,一處是戰(zhàn)后的長崎。小說也只有兩個時段,一段是現實中的5天,一段是回憶中二十年前的初夏。
    小說中有兩對母女,在我合上書之后就明白了,其實就只那一對母女。母親悅子被埋進了她終身難逃的回憶和自責里。
    我在我的回憶中重新構建一下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
    在英國鄉(xiāng)下居所的5天時間里,悅子和她跟英國丈夫所生的次女妮基在一起。悅子與日本前夫所生的長女景子自殺了,妮基的父親也已逝去。次女從倫敦回鄉(xiāng)下來陪伴寡居的母親5天。這5天中,她們不愿提及景子自殺的事,但她們各自淪陷在躲不開的事實里。5天中,悅子斷斷續(xù)續(xù)回憶著20年前,她在長崎結識的那對母女。
    好,切換鏡頭。二十年前,戰(zhàn)后重建的長崎。
    在戰(zhàn)火和政府的推土機中幸存下來的破爛不堪的小木屋里,住著孤立無援的佐知子和女兒萬里子。悅子是她們母女唯一的朋友。那段回憶中,悅子正懷著孩子(應該就是景子),跟丈夫二郎住在臨時過渡的公寓里。
    佐知子母女的背景是個謎。她在破屋子里用精美的瓷器泡茶;她講流利的英語,籌劃著帶萬里子跟她的美國情人移居海外;她常常把幼小的萬里子獨自留在破屋子里。悅子的出現總是在悉心照應著萬里子。
    回憶中的佐知子飽受戰(zhàn)爭苦難一心逃離日本,并以替女兒尋找一個更好的未來為必然的理由。她反復告訴悅子,去美國才有機會成為獨立自主的女性。
    萬里子抵抗著母親的強制安排,她要帶著她的小貓們留在日本,而佐知子當著女兒的面溺死小貓。
    記憶中的日本海邊,真實的存在。
    我恍然,悅子原來是在編造回憶。
    “譯后記”里石黑一雄說:“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貞浤:磺寰徒o自我欺騙提供機會?!?BR>    悅子在回憶里自欺欺人。她就是佐知子,景子就是萬里子。
    石黑一雄還說他在倫敦收留無家可歸的慈善機構做社工時,傾聽流浪者講述故事,他們不會坦白那就是自己的經歷。太過苦難和傷痛,往往不忍直視。
    回憶從一開始就陷在自我抗爭里,悅子只有將自己的故事藏在佐知子身上,她才敢推開記憶的門。
    悅子在自編的回憶中企圖替佐知子贖罪,她幻想出一個溫柔賢良的孕媽媽形象,在戰(zhàn)后的廢墟中試圖補償對萬里子的愛。她在回憶里彌補當年對景子情感的漠視,追悔自己以犧牲景子的幸福來成全自己的追求。
    景子自殺的果是悅子播下的因。
    石黑一雄,見識了他如此精妙的小說構架,更佩服他暗藏的情感力量。書中隱現的各處留白,像中國畫一樣。
    小說不長,回味卻很綿長。
    《遠山淡影》,我想知道原版英文書名是怎樣的,會不會像很多電影那樣,采用意譯來輔助內涵的表達,諸如《亂世佳人》(gonewiththewind)和《燃情歲月》(legendsofthefall)。
    小說中沒有遠遠的山,也沒有淡淡的影,那是我們腦子里不可靠的回憶。
    回憶于我,常常也有許多不真實的存在,抑或是不存在的真實。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二
    人生中第一次體驗綠皮火車,經歷長達24小時的臥鋪的時候,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像白開水那么清澈卻讓人細思極恐的書。
    這是諾貝爾得獎者石黑一雄的處女作,看完之后我大為驚訝,第一本書就寫得如此巧妙用心,從文學的角度上來講,故事編織得看似無意其實是在估計出錯的細節(jié)中告訴我們內心泛起的漣漪。
    全書分兩條線索不停插敘,用第一人稱描述了女主角悅子的回憶,由于悅子在現實里做了令人遺憾的事情,她一直在逃避,欺瞞自己,在她的回憶中,有一位叫佐知子的女性,佐知子的行為乖張,和女兒矛盾不斷深化。剛剛開始讀的時候覺得甚是混亂,像是粗心的作者把回憶與現實混淆,慢慢覺得假象橫生,讀到一半,竟覺像懸疑小說、恐怖小說。
    作者描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二戰(zhàn)后的日本,丈夫參軍犧牲留下的遺孀悅子為了更好的生活,移民去了美國,初心是為了女兒有更好的未來,但是女兒偏偏不適應,悅子在母女的矛盾中發(fā)現,其實移民最深處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的自私,所以對女兒的不適應視而不見,甚至自我麻木,最后女兒自殺吊死在樹上。悅子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傷痛和愧疚,女兒(景子)自殺只成為了她不斷重復的一個噩夢,甚至連自己都相信這種事情不曾發(fā)生。
    在從日本移民到美國前的一段時間,她的女兒曾經反抗過,但是她沉淪在自我篤定中,而在書中也并非以自己的一段經歷回憶來呈現,而是說“在十年前,曾經有個叫佐知子的女士讓我走進了她的心里……”然后以第三人稱去對佐知子(其實就是悅子本人)和女兒萬里子(其實就是死去的景子)的矛盾,移民前和伯父家人的爭執(zhí)等等。
    作者在編織著兩條其實為一條線之前并沒有告訴我們,但是看到一半,任何人都會隱隱約約感受得到悅子和佐知子就是同一個人,于是帶著偵探一般的探索和疑問不斷得在書中尋找蛛絲馬跡,所以后半本書我相信任何讀者都會讀得極快,而且神經緊繃,就像看懸疑小說一樣,希望看到結局,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可是偏偏直到故事的最后一個字,悅子都沒有坦白一切,依然用佐知子這個身份給自己做掩飾。直到后記,作者才坦然公開真相,佐知子就是悅子本人。心理學上,我們出于內疚和懺悔,出于痛苦至極而不愿面對,就會用一個故事和虛幻來掩飾真相。在大量研究發(fā)現,尤其在采訪一些受難者或作惡者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用第三人稱來道出別人的故事,一方面來掩蓋自己的羞恥,另外一方面我相信這是他們內心真真正正因為羞愧想要懺悔的體現,于是觸發(fā)了弗洛伊德所說的“轉移”和“象征”的心理防護機制?!拔揖陀X得用這種方法寫小說很有意思:某個人覺得自己的經歷太過痛苦或不堪,無法啟口,于是借用別人的故事來講自己的故事?!?BR>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三
    讀完《遠淡影》后,腦海里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盡管作者敘述了"我"回憶起一久遠的往事,在主人公"我"的敘述和思考中提供了直觀外的線索,但那也只是片斷的內容,就連那往事也是,此時此刻也是。于是,合上書,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的原野,那里綠草如茵,陸離的花叢從我的腳下延伸,從平緩的丘陵背面一直到畫卷的最遠端,那里崇疊嶺,高高的杉木從整齊的樹林里突兀一個尖角,就像傳統(tǒng)建筑的屋頂上的翼角,一切籠罩在一層灰色的氤氳之下,宛如閬苑仙境。造成這種錯覺抑或說是遐想的原因恰是隱去了其形體,而留下簡單的輪廓與淡淡的影子,空白處自然的會由想象力填充。
    作者是以第一人稱寫作,但也只局限于"我"的范圍,這就意味著,敘述的角度不超過"我",沒有多余的旁白(當然不可能完全沒有,但極少)與心理分析,僅有的猜測與所思同樣拘于純粹的"我"之內;其次,作者及"我"只著眼于眼前看到的、發(fā)生的和回憶的,而這些事沒有龍去脈,于是,就造成一個不完整的印象,就像不斷延綿的脊被畫卷兩端突然的攔腰折斷;最后,盡管印象是不完整的,但作者有意提供斷斷續(xù)續(xù)的線索并讓它們產生聯(lián)系,讓空白不是那么的空白,而是留下淺淺的灰色,正如到小說結束為止,對于景子是這個人的印象都是殘缺近乎了無的,但相較于小說肇始——只告訴了景子的自縊以及純日本血統(tǒng)——我們慢慢了解到了,景子名字的由、景子的出身、早年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她音域的性格等,景子便是這遠淡影,空白處則是她為什么要自縊。之外,還有"我"、長崎的陰影和萬里子的去向一并構成了漶漫的群遠景。因此,我十分的佩服作者的自制力與忍痛割愛的決心。
    比較有意思的是,作者從一開始就提到景子的死卻不打算描寫這事對"我"內心造成如何巨大的波瀾,轉而回憶起有相似命運的佐知子,而通過佐知子的冷漠映射了"我"的冷漠,直到最后盡管感情有了起伏,在景子曾經的房間流連,但仍然能夠感受到"我"身上的冷漠,于是淺層的冷漠與深層冷漠、現在與過去構成了畫卷里的近景清晰與遠景模糊的照片聚焦后的效果。另外小說中的每次對話總是會在某一句話上重復幾遍,就像蕩漾在曠谷間的回音,加深了距離感,從而在聲音上也加強了淡薄感。
    不得不感喟石黑一雄的技巧純熟。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四
    記憶是一場救贖,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
    ——題記。
    《遠山淡影》是在讀被歷史資料折磨后經朋友推薦想要調劑下有些寡淡乏膩的神經。
    945年8月9日,廣島遭受到核攻擊后,日本政府仍然拒絕同意波茨坦公告,美國在長崎對日本的第二次核打擊,小說便是以戰(zhàn)后長崎作為背景。說是戰(zhàn)后背景卻沒有起伏的情節(jié)和激烈的沖突,哪怕有自殺這樣悲痛的事件發(fā)生,有的只是流溢在字里行間淡淡的感傷和在敘述者悅子的視角和縹緲回憶中的那種日本人所富有的“克制”。書中模糊的景物和人物描寫并不像維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樣細膩,一切都恍若是遠山霧靄間的夢境。
    書讀了兩遍,第一遍是沒讀懂的,總有一種撥不開云霧,守不得青天的無奈感,印象深刻的也僅停留在泥濘中破敗的小屋和佐知子多變的性格,萬里子孤僻的舉動和語言。第二遍讀到最后,悅子的話“長崎港口的風景,我想起有一次我們到那里去,一次郊游,港口周圍的那些山很漂亮……那天景子很高興,我們坐了纜車”,我才明白悅子就是他所敘述的對象佐知子,而景子就是萬里子。我詫異于作者的巧妙,卻也理解了悅子自己說的那句“回憶模糊不清,就給我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也許悅子的經歷太過痛苦讓她無法啟口,也許悅子太過愧疚需要用這種方式來減輕罪惡感,我試圖猜測出一個母親真正的想法。她拋棄丈夫,攜女兒景子從歐亞大陸的最東邊的日本長崎橫跨到西邊的英國,反復強調的話語是想偽裝起自己的自私,掩藏起自己對西方世界的向往,“她可以成為女商人,甚至是女演員。這就是美國,什么事都有可能,在那里這些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钡幕貞泤s將一切都揭露,清淡的記憶悠遠綿長,所能回憶起以往的生活寥寥無幾卻清晰的記著第一次看見那輛破舊的白色美國大車的時候,記得那時天已快黑,小屋后的幾縷陽光劃過金屬的車身。也許,她確是將女兒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認為離開凋敝的日本可以給自己的女兒一個一個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她的一切都是出于一個母親對于女兒的愛,可是當“愛”強加于女兒景子身上時,卻令她的女兒陷入兩難的境地變得偏激甚至不惜以自殺這種最為積極慘烈的方式進行逃避。大女兒景子的自殺,二女兒基妮的叛逆讓這個傳統(tǒng)日本女性對于自己的決定產生懷疑,立于一種游刃在無法說清與刻意回避之間的尷尬境地,于是借助佐知子回憶當初的時光,敘述著一段關于愛和毀棄的日子,形成了一段迷霧重重,亦真亦幻的回憶。
    石黑一雄寫道:“那種恐怖從未消失,但已經不再是傲骨的傷痛。人是可能與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種親密關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個傷口那樣。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發(fā)生了什么?!弊g者對此作出解讀,石黑一雄關心的不是外部的現實世界,而是人復雜的內心世界。通過扭曲的回憶所反映的微妙的東西可以幫助人們窺探這個世界。就像悅子的回憶平靜朦朧的外觀之下,掩藏的是尖銳而痛苦的過去,恰是這種模糊的療愈與曲折的和解讓一切顯得淡淡的,清淡如煙卻又巍峨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