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案設計(匯總21篇)

字號: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評估和反思教學效果和質量。教案的實施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技巧和教育教學理念。在使用教案范文時,教師應該根據自身教學需要進行適度調整和改進,以符合實際情況。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一
    師生共同概括:
    (一)、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于蘇軾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xiàn)出這么多種形態(tài)呢?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二
    【本單元第5課時】。
    【課題】:古詩兩首。
    【課型】:新授課。
    【主備人】:好生鎮(zhèn)中心小學杜建民。
    1、學會本課生字。
    2、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是個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師準備:準備有關的圖畫,一段古箏演奏的音樂。
    1、復習學過的贊美長江的古詩。通過自由背、指名背創(chuàng)設情境。
    2、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屏幕顯示長江的畫面,聽錄音朗讀。
    2、學生分組自由讀。
    3、教師范讀。
    4、初步理解詩的內容:
    (1)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學解答。
    (2)教師解答歸納。
    5、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
    (1)讓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閉上眼睛)。
    (2)讓學生說說古詩描繪的畫面。(可在小組內交流)。
    (3)討論:古詩描繪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
    6、指導背誦:
    (1)自由背。
    (2)小組內輪流背。
    課時備課。
    【本學期總第6課時】。
    【本單元第6課時】。
    【課題】:古詩兩首。
    【課型】:新授課。
    【主備人】:好生鎮(zhèn)中心小學杜建民。
    1、學會本課生字。
    2、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是個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師準備:準備有關的圖畫,一段古箏演奏的音樂。
    1、名背誦。
    2、默寫《望天門山》。
    1、屏幕顯示廬山的畫面,聽錄音朗讀。
    2、學生分組自由讀。
    3、教師范讀。
    4、初步理解詩的內容:
    (2)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學解答。
    (3)教師解答歸納。
    5、步學習理解詩的內容,討論交流。
    (1)老師朗讀詩文或聽錄音讓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閉上眼睛)。
    (2)學生說說古詩描繪的畫面。
    (3)討論:古詩描繪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從《題西林壁》一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6、指導背誦:
    (1)自由背。
    (2)小組內輪流背。
    7、拓展閱讀:
    搜集蘇軾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8、作業(yè)。
    (1)會默寫其中的一首古詩。
    (2)給其中一首古詩配畫,在班中展出。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三
    1.理解三個新詞。
    2.在情感上閱讀和背誦xilinwall的古詩。
    3.了解古詩的意義,了解詩人的心情,與人交流閱讀的感受。
    4.了解觀察的不同地點和角度,看到不同的場景。
    1.借助以前所學的讀詩方法,理解詩歌的意義,理解詩人的心情。
    2.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節(jié)奏和挫折。
    教學中的困難:理解詩人的“當一個地方的球迷,看著觀眾”的思想,并表達自己的感受。
    學生收集有關學生的信息。
    1.激情介紹。
    老師:北宋著名詩人寫的《西林墻》一詩,在觀賞后仍在歌頌著人們。今天我們要在黑板上學習這首古詩。
    2.第一次認識。
    老師:請你們自己來讀古詩,把那些不知名的詩畫出來。,
    名字已讀。標準發(fā)音。
    再讀一遍。注意停頓。
    3.理解和理解。
    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
    (一)解詩題,認識作者。
    說這首詩的標題是什么意思?
    談對“氣”的理解。
    (二)掌握文字,使詩歌清晰。
    讀古代詩歌的名字。你從這首詩中讀到了什么?
    老師:誰來告訴你從這首詩中讀到了什么?
    老師:只有一個。你怎么能在眼睛里看到這么多的形狀?
    老師:你真是一個喜歡思考的好孩子。是的,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東西。如果你現(xiàn)在就去面對...
    填空:對,錯?
    老師:作者看它,不只是看它,而是仔細觀察它的特點。它的側面看起來像一個山脊,遠處是一座山峰。
    不知道“真”(“復讀”)的真相:“一”不認識quanjing(他)的真面目。
    只在這座山:只因為我站在中間。
    想象一下你是如何看清一個人的真面目的。
    (三)多讀書,多理解詩歌。
    老師:為什么作者要描述它?
    生:以各種方式朗誦古詩,帶來背景音樂。
    老師:你從這首詩中學到了什么?事實是什么?
    老師:總而言之,如果我們不能客觀、冷靜地分析復雜的事物,就會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就不能全面地正確理解。
    也就是說,人們常說“球迷在觀眾中,旁觀者很清楚”(黑板)。因此,如果我們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我們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
    4.升華和膨脹。
    1.看成語故事片《瞎子摸大象》。
    2.在觀看之后談論感覺。
    3.舉生命的例子來說明這個真理。
    5.想象一個詩人,以各種形式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四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聯(lián)系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一課時。
    我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有許多名山大川,比如黃山(簡介)。而我國江西省的廬山,就是個風景名勝。還記得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嗎?齊背《望廬山瀑布》。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麗迷人。有一個著名詩人,叫蘇軾,也到過廬山,并把所見所感,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1、作者簡介:
    師:大家對蘇軾了解嗎?
    生: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解詩題:(結合課文注釋)。
    題:書寫。即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的詩。
    《題西林壁》是蘇軾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題壁詩在唐宋時期很盛行,那時侯印刷術不先進,詩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寫在墻壁上,就叫題壁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3、指導朗讀。
    指名生讀,師評價。
    師:同學們讀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就這首詩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大家愿意聽老師朗誦一遍嗎?師配樂范讀古詩指導朗讀。
    師:讀得怎么樣?
    生:美。
    師:你們能不能也讀得這么美,和我來比一比。學生練習。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么樣?
    生:很響亮。
    師:是啊,真的是很響亮。那么你能不能也響亮的讀一讀呢?
    師:誰能再來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朗讀?
    生:很有感情。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古詩,看誰能不它讀成一幅畫。生在音樂聲中反復讀。
    1、接下來讓我們隨著蘇軾來游覽一下美麗的廬山吧?。ㄒ曨l)。
    2、詩人從哪幾個角度來觀察廬山,請大家在書上畫出來。
    3、“橫看成嶺”是怎么看?(從正面看)“嶺”是怎樣的呢?你能畫一畫嗎?(課件顯示連綿起伏的山嶺)。
    4、“側成峰”又會是怎樣的山峰呢?(課件顯示陡峭、高聳的山峰)指導讀第一句。并選擇你喜歡的角度試著畫一畫。(簡筆畫)。
    5、那么,詩人從另外的角度看廬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課件顯示遠近高低的圖片)。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會呈現(xiàn)出這么多種形態(tài)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xiàn)在就面對著廬山,想象:橫著看,廬山是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廬山是奇峰陡峭;從遠處看廬山,遮天蔽日;從近處看廬山,危崖險石;從高處(山頂)看廬山,深溝幽壑;從低處(山腳)看廬山,重巒疊嶂……(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從不同的角度看,所見的形狀、姿態(tài)各不相同,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看看你能把廬山的美讀出來嗎?(個別讀,集體讀)真是百看不厭,越看越美呀!
    生:可以不同的時間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jié)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生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由此可見,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相同。最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桃》。
    6、指導朗讀:
    師:誰能用你的朗讀把這句詩的意思表現(xiàn)出來。(你的朗讀讓我感受到那形態(tài)不一的廬山美景。聽了你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態(tài)的廬山美景。)。
    廬山因為它的起伏變化而迷人,讀古詩同樣如此,抑揚頓挫才好聽。咱們再來感受一遍,把兩行連起來自己讀讀,請生來讀。廬山真雄偉啊,真秀美啊,我聽出了它的形態(tài)不一。
    1、詩人游了風景秀麗的廬山,卻留下了一個遺憾,是什么呢?(不識廬山真面目)。
    生:他的觀察點不同,看到的形狀就不同。
    師:我知道了??匆惶?,就只有一處的形狀,看多處就有多處的形狀。況且,同一處,從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狀。所以他就弄不清廬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為詩人身在廬山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了。這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了。
    3、那么要怎樣才能弄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給蘇軾提個建議嗎?
    生:從廬山的整體上來看,才能了解他的整體形狀;應該從遠處看,了解廬山的走向、山勢等。
    4、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們來舉幾個簡單的生活中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要看清地球的全貌應站在哪兒去看?(太空)多美麗的星球啊!套用古詩的話說:真是……生接: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說: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手工制作要從不同解度看。同樣的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起游覽廬山、在欣賞美景中還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學們已經可以背誦了吧!讓我們再一次共同吟詠這首古詩。(配樂齊誦)。
    用你喜歡的方式將這首詩介結給家人或朋友。
    詩配畫;編小故事;配上音樂,吟唱;書法;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五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會默寫古詩。
    2、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聯(lián)系生活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境。
    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會“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思想。
    1課時。
    多媒體教學課件。
    1、集體背誦《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叭照障銧t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BR>    2、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于廬山的詩《題西林壁》(板書)。讓我們隨著詩人蘇軾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把課前預習到的有關詩人的情況向大家介紹一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是寫下的五首游記之一。
    題:書寫。
    西林:在江西廬山后。
    壁:墻壁。
    教師簡介題壁詩形成的原因。
    1、教師泛讀。
    2、學生結合注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
    3、指名讀詩,正音。
    4、集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讀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一下指導:
    (1)在學生感知廬山之美時,教師可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匯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同形態(tài),并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
    橫:連綿起伏、層戀疊嶂。
    側:高聳入云、高峻挺拔。
    遠:群山環(huán)繞、重巒疊嶂。
    近:奇峰羅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霧繚繞。
    低:高聳入云。
    (2)引導學生說一說廬山的景色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什么?雄偉壯觀,千姿百態(tài)(板書)。
    (3)引導學生讀中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觀察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最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
    (5)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三、四句。重點理解“緣”的意思。師生采用問答式反復朗讀這句,深層思考: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處的景色綜合起來,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正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就要多聽一聽他人的意見。
    (6)引導學生品讀名詩佳句: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倍鸥Α锻馈罚骸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BR>    1、教師提示讀詩方法,并進行朗誦示范,指名說說怎樣把握詩歌節(jié)奏(重音與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在聯(lián)想中品味。
    3、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首詩。作者喜愛廬山,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象留戀往返。現(xiàn)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色的贊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2、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么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六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tài)談游山感受。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七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兩首詩。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讀背古詩;
    難點:理解詩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啟發(fā),體會作者細心觀察,用心思考的觀察方法。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回憶導入。
    1、還記得宋朝著名詩人蘇軾嗎?回憶一下,你能背誦他的哪些作品?(齊背《水調歌頭》)。
    2、今天我們學習蘇軾的另一首詩——《題西林壁》。請大家讀讀關于蘇軾的生平簡介,讓我們對蘇軾有更多的了解。(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蘇軾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詩興,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1、自由朗讀古詩。(借助課后注釋、課文插圖、詞語手冊自學這首詩,把自己的收獲和理解標注在課文旁邊。)。
    (1)對題目的理解;
    (3)對這首古詩詩意的理解。(教師不要強求學生裝的理解完全一致,大體把握詩意即可。)。
    三、拓展延伸。體會詩境,感悟道理。
    1、剛才大家通過自學。明白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你覺得這首詩中,還有什么問題是值得提出來大家交流探討的?(估計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作者在這座山中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2、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的畫面,請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討論: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4、“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自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對于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里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所站的角度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也會不同。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5、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過的情況?
    6、小結:詩寫得巧妙別致,深入淺出,充滿智慧,我們讀過以后,仿佛自己也聰明了一些。
    四、朗誦、背誦。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八
    認知目標:認識并會寫本課生字,讀準字音,能正確書寫“壁、緣”兩個漢字。
    技能目標:理解詩句的意思,明白詩人在廬山觀察時,因為地點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四年級的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和能力,但他們大多還是覺得古詩文學習起來有些艱澀難懂,對詩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體會到古詩獨有的意境和韻味。本首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如何讓學生學懂、學深,讓古詩課堂充滿趣味,還能符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這都是本堂課面臨的挑戰(zhàn)。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教學難點:體會詩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
    1、啟發(fā)談話。
    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風景如畫。說說你都游覽過哪些風景名勝?(生自主發(fā)言)。景色秀美、山巒起伏的廬山,你游覽過嗎?(放映廬山圖片或影像)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樣?今天,我們就隨著北宋詩人蘇軾一同到廬山一游。
    3、引導學生讀題釋題。
    活動2【講授】。
    1、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古詩的教學,離不開吟讀,因而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相機進行朗讀指導,讀出情,讀出神。)。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3、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檢查學生朗讀情況。
    1、借助樹上的注釋和自學任務,自讀自悟(課件出示自學任務)。
    (生自學,如果遇到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
    2、小組交流、互相補充糾正。(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互助學習的能力)。
    3、集體匯報交流,感悟詩意和哲理。
    (1)詩人站在生么角度看廬山?(橫、側、遠、近、高、低)。
    (2)看到的廬山分別是什么樣子?(教師按序播放不同角度看到的廬山風景圖,引導學生回答。)。
    (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峰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高處俯看:深溝幽壑;山下仰望:重巒疊嶂。)。
    (3)詩人眼中的廬山,從不同方位看,形狀、姿態(tài)相同嗎?(各不相同)。
    點撥: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上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同時引導聯(lián)系《畫楊桃》、《畫雞蛋》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師問:你碰到過這種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1、播放廬山的風景,配樂朗讀。
    (師引發(fā)情感:在我們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xiàn),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們高興嗎?讓我們一起朗讀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2、抽查學生感情背誦并默寫。
    3、感悟寫法。
    作者筆下的這首詩,前兩句寫什么?(美景即所見)后兩句寫什么?(感悟即明理)。
    4、小結:作者先寫游山所見,再談感受。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活動3【活動】。
    1、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課后積累蘇軾的其他詩句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句。
    3、將這首詩改寫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看景)。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悟情)。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九
    認知目標:認識并會寫本課生字,讀準字音,能正確書寫“壁、緣”兩個漢字。
    技能目標:理解詩句的意思,明白詩人在廬山觀察時,因為地點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2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和能力,但他們大多還是覺得古詩文學習起來有些艱澀難懂,對詩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體會到古詩獨有的意境和韻味。本首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如何讓學生學懂、學深,讓古詩課堂充滿趣味,還能符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這都是本堂課面臨的`挑戰(zhàn)。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教學難點:體會詩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一、激趣導入,初識廬山。
    1、啟發(fā)談話。
    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風景如畫。說說你都游覽過哪些風景名勝?(生自主發(fā)言)。景色秀美、山巒起伏的廬山,你游覽過嗎?(放映廬山圖片或影像)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樣?今天,我們就隨著北宋詩人蘇軾一同到廬山一游。
    3、引導學生讀題釋題。
    二、整體感知,初步了解詩意。
    1、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古詩的教學,離不開吟讀,因而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相機進行朗讀指導,讀出情,讀出神。)。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3、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檢查學生朗讀情況。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樹上的注釋和自學任務,自讀自悟(課件出示自學任務)。
    (生自學,如果遇到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
    2、小組交流、互相補充糾正。(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互助學習的能力)。
    3、集體匯報交流,感悟詩意和哲理。
    (1)詩人站在生么角度看廬山?(橫、側、遠、近、高、低)。
    (2)看到的廬山分別是什么樣子?(教師按序播放不同角度看到的廬山風景圖,引導學生回答。)。
    (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峰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高處俯看:深溝幽壑;山下仰望:重巒疊嶂。)。
    (3)詩人眼中的廬山,從不同方位看,形狀、姿態(tài)相同嗎?(各不相同)。
    點撥: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上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同時引導聯(lián)系《畫楊桃》、《畫雞蛋》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師問:你碰到過這種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品讀欣賞,積累詩句。
    1、播放廬山的風景,配樂朗讀。
    (師引發(fā)情感:在我們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xiàn),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們高興嗎?讓我們一起朗讀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2、抽查學生感情背誦并默寫。
    3、感悟寫法。
    作者筆下的這首詩,前兩句寫什么?(美景即所見)后兩句寫什么?(感悟即明理)。
    4、小結:作者先寫游山所見,再談感受。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課后積累蘇軾的其他詩句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句。
    3、將這首詩改寫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六、板書設計: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看景)。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悟情)。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十
    誦讀優(yōu)秀古詩文,在誦讀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本節(jié)課中利用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去體現(xiàn)教學時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詩歌世界,讓學生在讀—想—說的過程中感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古詩的熱愛,從而繼承并發(fā)揚中國的燦爛文化。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圈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師生共同概括:
    (一)知詩意。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于蘇軾的了解。
    (二)品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xiàn)出這么多種形態(tài)呢?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悟詩情。
    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師:總結,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十一
    3、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一課時。
    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lián)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lián)系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xiàn)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fā)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xiàn),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xiàn)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結束。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觀察的。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角度不。
    不識/廬山/真面目,
    同,觀。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十二
    年級:四年級。
    課型:新授課。
    課時:一課時。
    課題: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十九課《題西林壁》。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lián)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lián)系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xiàn)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fā)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xiàn),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F(xiàn)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結束。
    板書設計?。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觀察的。
    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角度不。
    不識/廬山/真面目,同,觀。
    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效果察。
    不同。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十三
    1、知識與本事目標。
    學生能搜集相關資料了解詩人蘇軾及其作品;學生能結合注釋理清詩歌資料,明白蘊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過朗讀體悟,學生能夠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閱讀詩歌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經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有感情誦讀古詩,領略廬山的神奇秀美。
    (或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師邊播放音樂,邊ppt滾動展示廬山風光,提問:“欣賞了浙西風景,你們感覺怎樣樣”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導入新課“那里山清水秀,云霧彌漫,到處都是鳥語花香,那里的流泉飛瀑,更是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留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那里,也寫下了千古名篇,我們一齊學習走進詩歌《題西林壁》!”
    1、探究詩題,請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題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了解作者,請學生介紹課前搜集的關于作者生平資料,教師總結補充。(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都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教師巡視,并相機指導;。
    2、同桌直接按互讀,互相指正;。
    3、教師范讀,學生感知朗讀語調、停頓、輕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學生范讀;。
    5、全班齊讀古詩。
    1、提問:這首詩每句話是什么意思。
    要求:小組合作,學生根據注釋,試著解釋詩句意思,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齊解決,教師巡視,對個小組學習作必要指導。
    2、提問:引導學生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一樣”的意思。
    明確:“橫看”正面看,“嶺”與“峰”的不一樣,想象從遠處看、近處看、高處看、低處看還會有什么不一樣的景色。
    3、提問: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在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心境下看到廬山會是怎樣的景象。
    明確: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結果就會不一樣。
    4、提問:說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確:我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我身在這廬山之中。
    5、提問: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詩人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面目。明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1、提問:作者為什么要描述廬山。
    (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yōu)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此刻讓我們用自我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
    教師放配樂朗誦全詩,學生總結自我的收獲。
    背誦詩歌。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十四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1課時。
    同學們去過廬山嗎?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廬山的風景或是景點的名稱。
    1.廬山的瀑布氣勢磅礴。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寫過一首【課件出示】《望廬山瀑布》唐·李白,這首詩中有一句特別有名的經典:
    【課件出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指導朗讀。
    2.廬山不僅瀑布有名,山也特別有名氣。李白以廬山的山為背景還寫過一首另一首詩【課件出示】《望廬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
    【課件出示】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指導朗讀。
    這首詩讓你感覺到廬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樣的呢?(削出——聳立金芙蓉——金蓮)廬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層里的芙蓉。
    3.廬山的景美呀!遠在1600多年的東晉,廬山便成為山水詩的謳歌對象,受到文人騷客的青睞。首先關注廬山的是山水詩的先驅人物——謝靈運。喜歡游山玩水的謝靈運來到廬山,登上絕頂,放眼四顧,靈感飛來,題寫了【課件出示】《登廬山絕頂望諸嶠》。他在詩中寫道:
    【課件出示】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敝笇Ю首x。
    在謝靈運的眼中,廬山又有著怎樣的魅力?
    4.同樣是廬山的景觀,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同樣以廬山為背景,不同的詩人,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我們古代,還有很多著名的詩人,如我們熟悉的張九齡、杜牧、蘇軾、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經游覽廬山,寫下了很多贊美廬山壯美景觀的詩篇。其中蘇軾就曾經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還將最后一首題于西林寺的墻壁之上。這首詩就是【課件出示】題西林壁《題西林壁》是一首題壁詩。當時題壁詩盛行,因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于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fā)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為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墻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
    5.結合老師剛才的介紹有誰知道“題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1.仔仔細細讀上4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詩的停頓。
    2.指名讀《題西林壁》,其余同學注意聽,聽他詩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沒有讀準確。
    3.評價,齊讀。
    4.讀古詩,不僅要的的準確,還要讀得有節(jié)奏,要讀得有板有眼。師生合作讀:生讀前四字,師讀后三字。交換角兒色再度。
    5.齊讀。
    6.讀古代的詩詞,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jié)奏,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老師示范,學生評價怎樣讀才是讀出味道來了。
    7.學生試著讀一讀,爭取讀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來。
    8.指名讀,其余學生注意聽,看看聽出了什么味道來。
    9.齊讀。
    1.讀了這么多遍,這首詩到底寫了什么?你們能不能自己讀懂呢?這首詩一共只有28個字,請你輕輕地讀一讀,認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聽聽你的同桌對這首詩是怎么理解的。你說給他聽,他說給你聽。
    2.這首詩的大體意思懂了嗎?老師提三個問題,如果都能答出來,就說明你讀懂了。
    (1)這首詩中藏著幾個方位詞,誰能找出來。
    板:橫側遠近高低。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樣呢?從詩中找證據。(遠近高低各不同)。
    板:景色不同。
    結合開始讀的古詩,誰能用下面的句式說明這個道理?
    【課件出示】站在看到的是。
    站在壺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廬山絕頂,看到的是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結合你對廬山的了解,誰還能用事實說明這個道理?
    這一句是概括的寫,還有一句具體的寫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樣。
    賞析:橫看成嶺側成峰。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寥寥幾句,區(qū)區(qū)14字,既有概括地寫,又有具體地寫。這樣就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樣。
    【課件出示】圖片欣賞(老師也到廬山去過,而且還從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3)看完以后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課件出示】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這中間的兩個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廬山?這個廬山可以是指一樣東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個人。
    譬如說: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碰到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情況呢?舉個例子說一說。
    小結:這首詩不僅僅感受到了廬山景觀的奇麗,還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生的哲理。
    4.齊讀古詩。
    (2)小結:別的詩人寫廬山,都從不同的角度來贊美廬山的美景,作者卻另辟蹊徑,由自己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樣得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處,是這句詩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的妙招。讓我們一起來背誦詩的最后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板書設計:
    橫側遠近高低。
    角度(不同)景觀(不同)。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十五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游廬山時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有的時候古人根據自己的興致,把詩詞配上曲子唱出來,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1、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2、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流程:
    (課前組織學生分組賽詩)。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讀起來還瑯瑯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今天老師還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古詩,宋代蘇軾寫的《題西林壁》。(課件出示課題)。
    齊讀課題。結合書下注釋幫助學生理解“題”“西林”的意思。
    [在學習中滲透方法,可謂潛移默化。]。
    師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1、有關蘇軾的自然情況及寫作風格。
    2、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廬山的有關情況。
    3、教師講述蘇軾少年時代“發(fā)奮識盡天下字,立志讀遍人間書”的軼聞趣事。
    師:通過匯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為什么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所要研究的。
    1、學生自由反復讀古詩。說說詩中的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讀后談感受,初步感知廬山的美。
    1、根據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驗,大家說說我們該怎樣學習這首詩呢?(學生說出學習方法,課件出示: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
    2、分組合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有學習方式細讀古詩,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1、學生匯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合“橫看”和“側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么樣子的,感悟廬山的美。
    3、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兩句詩,讀出廬山的不同姿態(tài)。
    4、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句中三組反義詞(橫----側,遠----近,高----低)的運用,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針對學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難,結合辭海中的義項,幫助學生選擇“只”“緣”在詩中的正確意思。
    3、結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討論: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而幫助學生體味詩所蘊含的道理。
    4、引發(fā)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像詩人那樣用詩句說明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學生根據詩意改詩,既使所學的知識得到遷移,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5、議一議:從這首詩你能感到作者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
    7、朗讀第三、四行詩句。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組內交流體會。
    3、引導學生談感受,結合感受進行個性化朗讀。
    4、教師示范讀(配樂配像)。
    5、學生再讀,讀出詩的韻味。最后齊聲吟誦。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閱讀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入情入境地吟誦,使理解更上一層樓。
    師:有的時候古人根據自己的興致,把詩詞配上曲子唱出來,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聽聽嗎?(課件播放歌曲《題西林壁》)。
    1、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本詩中容易寫錯的字,同時指導學生將這些字書寫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學生板前示范,其他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抄寫,可默寫。
    [既積累了語言,又使學生的記憶能力得到了訓練]。
    師:(看板書總結)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
    后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通過總結,使學生由表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老師也收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詩給大家看一看。(課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廬山五老峰》;陶淵明的《飲酒》;蘇轍的《游廬山山陽七詠》;毛澤東的《廬山仙人洞》)。
    3、挑選一首覺得寫得好的泳廬山詩抄下來背一背。
    (課件出示作業(yè):
    (1)以“我眼中的蘇軾”為題辦一份手抄報??梢詫懰脑姟⒃~、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軼聞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詩,抄一抄、背一背,體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3)寫一寫你這節(jié)課的感受和收獲。)。
    看景。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十六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聯(lián)系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一課時
    一、導入
    我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有許多名山大川,比如黃山(簡介)。而我國江西省的廬山,就是個風景名勝。還記得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嗎?齊背《望廬山瀑布》。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麗迷人。有一個著名詩人,叫蘇軾,也到過廬山,并把所見所感,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詩題
    1、作者簡介:
    師:大家對蘇軾了解嗎?
    生: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解詩題:(結合課文注釋)
    題:書寫。即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的詩。
    《題西林壁》是蘇軾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題壁詩在唐宋時期很盛行,那時侯印刷術不先進,詩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寫在墻壁上,就叫題壁詩。
    三、初讀古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yuan)
    2、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3、指導朗讀。
    指名生讀。師評價。
    師:同學們讀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就這首詩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F(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大家愿意聽老師朗誦一遍嗎?師配樂范讀古詩指導朗讀。
    師:讀得怎么樣?
    生:美
    師:你們能不能也讀得這么美,和我來比一比。學生練習。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么樣?
    生:很響亮
    師:是啊,真的是很響亮。那么你能不能也響亮的讀一讀呢?
    師:誰能再來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朗讀?
    生:很有感情。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古詩,看誰能不它讀成一幅畫。生在音樂聲中反復讀。
    四、學習一、二句
    1、接下來讓我們隨著蘇軾來游覽一下美麗的廬山吧!(視頻)
    2、詩人從哪幾個角度來觀察廬山,請大家在書上畫出來。
    3、“橫看成嶺”是怎么看?(從正面看)“嶺”是怎樣的呢?你能畫一畫嗎?(課件顯示連綿起伏的山嶺)
    4、“側成峰”又會是怎樣的山峰呢?(課件顯示陡峭、高聳的山峰)指導讀第一句。并選擇你喜歡的角度試著畫一畫。(簡筆畫)
    5、那么,詩人從另外的角度看廬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課件顯示遠近高低的圖片)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會呈現(xiàn)出這么多種形態(tài)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xiàn)在就面對著廬山,想象:橫著看,廬山是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廬山是奇峰陡峭;從遠處看廬山,遮天蔽日;從近處看廬山,危崖險石;從高處(山頂)看廬山,深溝幽壑;從低處(山腳)看廬山,重巒疊嶂……(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從不同的角度看,所見的形狀、姿態(tài)各不相同,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纯茨隳馨褟]山的美讀出來嗎?(個別讀,集體讀)真是百看不厭,越看越美呀!
    生:可以不同的時間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jié)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生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由此可見,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相同。最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桃》。
    6、指導朗讀:
    師:誰能用你的朗讀把這句詩的意思表現(xiàn)出來。(你的朗讀讓我感受到那形態(tài)不一的廬山美景。聽了你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態(tài)的廬山美景。)
    廬山因為它的起伏變化而迷人,讀古詩同樣如此,抑揚頓挫才好聽。咱們再來感受一遍,把兩行連起來自己讀讀,請生來讀。廬山真雄偉啊,真秀美啊,我聽出了它的形態(tài)不一。
    五、學習三、四句
    1、詩人游了風景秀麗的廬山,卻留下了一個遺憾,是什么呢?(不識廬山真面目)
    生:他的觀察點不同,看到的形狀就不同。
    師:我知道了??匆惶帲椭挥幸惶幍男螤?,看多處就有多處的形狀。況且,同一處,從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狀。所以他就弄不清廬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為詩人身在廬山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了。這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了。
    3、那么要怎樣才能弄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給蘇軾提個建議嗎?
    生:從廬山的整體上來看,才能了解他的整體形狀;應該從遠處看,了解廬山的走向、山勢等。
    4、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們來舉幾個簡單的生活中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要看清地球的全貌應站在哪兒去看?(太空)多美麗的星球啊!套用古詩的話說:真是……生接: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說: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手工制作要從不同解度看。同樣的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六、小結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起游覽廬山、在欣賞美景中還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學們已經可以背誦了吧!讓我們再一次共同吟詠這首古詩。(配樂齊誦)
    七、拓展:
    用你喜歡的方式將這首詩介結給家人或朋友。
    詩配畫;編小故事;配上音樂,吟唱;書法;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十七
    1、會正確書寫“緣”,理解“題、橫看、緣”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2、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1、師:同學們,我們以前見過面嗎?(生:沒有)
    師:自我介紹。初次見面,要是以后同學們在街上碰到我,你們能認出我嗎?為什么?
    師:為了避免大家忘記我,請同學們認認真真、含情脈脈地看我一分鐘。(師從正面、側面、反面各轉一圈)
    師:現(xiàn)在不會認錯了吧?剛才,同學們已經認識了老師,現(xiàn)在讓我也來認識認識你們吧!(生自我介紹)
    2、同學們喜歡爬山嗎?你爬過哪些山?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一個詞語概括一下。
    3、(課件出示描寫山的詞語)現(xiàn)在我們來一個記憶力大考驗,老師這里有一些描寫山的詞語,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最多的詞?(指名讀、齊讀一遍)
    4、交流學生記詞情況。
    1、你對廬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紹課前搜集的廬山的資料。
    2、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以其美麗壯觀的景色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為廬山留下了一首首壯美的詩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游覽了廬山,但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深,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3、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
    4、理解題目的意思:
    題:書寫(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帶著你對題目的理解再讀古詩題目。
    5、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關于蘇軾你了解多少?(課件出示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6、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7、課件出示古詩范讀
    師:讀得怎么樣?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這么美。
    (1)生自由讀。請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4遍,前兩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詩的停頓。
    (2)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一會你們來評價評價。
    (3)師生合作讀。讀古詩不僅要讀的準確,還要讀的有節(jié)奏,要讀的有板有眼。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后三個字。
    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結合詩后注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讀古詩,請同學們用你平時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
    生自學,師巡回指導
    師:學好了嗎?誰能說一說,通過自學古詩的前兩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師:(出示嶺峰的圖片)嶺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嶺:連綿不斷;峰:高聳入云、高高挺立)
    (生:作者還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從“各”字看出都不一樣。)
    師:你能想象一下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廬山怎樣的景色?(師創(chuàng)設情境)
    (遠:重巒疊嶂近: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師:怎樣讀出不一樣的感覺?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練讀(指名讀前兩句詩)
    師:為什么看到的廬山的景色不一樣?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誰知道原因了?
    生: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示詩的后兩句,指名讀。在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是哪個字?(緣)
    指導書寫,理解“緣、不識”的意思。(因為)
    誰讀懂了這兩句詩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關聯(lián)詞嗎?
    (生:我們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這廬山之中)
    師:誰能反過來說一說?
    (生:因為我人在這座山中,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師:為什么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貌;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同)
    師:誰能舉一個類似的例子?(生舉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師可結合具體的物品,如橘子、蘋果等讓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看,結果不同。
    師:結合我們今天學得這首古詩讓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
    生答:客觀全面的了解事物。
    生答:優(yōu)缺點全面看。
    師: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愿意試著客觀全面地評價一下自己?
    學生自由發(fā)言。
    讓別的同學去評價他。
    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師:只有客觀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
    師生齊誦。
    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望廬山五老峰
    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云松。
    《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磩潘桑?BR>    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明代詩人王世懋冒雪上廬山寫下了一首詠雪詩《廬山雪》:
    朝日照積雪,廬山白如云。
    始知靈境杳,不與眾山群。
    樹色空中斷,泉聲天半聞。
    千崖冰玉里,何處著匡君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十八
    知識與技能:正確讀寫、理解“橫、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簡介,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與體會,學習作者傳情達意的手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感受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領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求知欲。
    談話導入,暢談旅游經歷,進而引出《題西林壁》。
    (二)初讀課文,質疑問那。
    1.介紹作者。
    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字子瞻,與蘇轍、蘇洵并稱“三蘇”。
    2.解題。
    題:題寫。西林:西林寺。壁:墻壁——題寫在墻壁上的詩歌。
    3.教師范讀,糾正字音,明確朗讀節(jié)奏。
    4.教師帶領學習。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1)“橫”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
    (2)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的意思:從正面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是高峻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景哲。
    (3)“嶺”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圖片)。
    (4)在前兩句中,你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
    (5)帶著感情,再來讀一讀。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小組合作討論)。
    (1)學生匯報“識”、“緣”,教師補充“真面目”。
    (2)學生匯報詩意。
    (3)學生聯(lián)系生活談一談學習后兩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學帶著感情,齊讀整首詩。
    5.總結。
    匯報本節(jié)課收獲,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內容上的。
    6.布置作業(yè)。
    寫一寫四季的廬山、早晚的廬山、晴雨的廬山。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十九
    學生能搜集相關資料了解詩人蘇軾及其作品;學生能結合注釋理清詩歌內容,明白蘊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體悟,學生能夠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閱讀詩歌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有感情誦讀古詩,領略廬山的神奇秀美。
    教學工具(或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教師邊播放音樂,邊ppt滾動展示廬山風光,提問:“欣賞了浙西風景,你們感覺怎么樣?”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導入新課“這里山清水秀,云霧彌漫,到處都是鳥語花香,這里的流泉飛瀑,更是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留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里,也寫下了千古名篇,我們一起學習走進詩歌《題西林壁》!”
    二、解詩題,知作者。
    1.探究詩題,請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題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了解作者,請學生介紹課前搜集的關于作者生平資料,教師總結補充。(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三、讀準音,體韻味。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都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教師巡視,并相機指導;。
    2.同桌直接按互讀,互相指正;。
    3.教師范讀,學生感知朗讀語調、停頓、輕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學生范讀;。
    5.全班齊讀古詩。
    四、抓字眼,明詩意。
    1.提問:這首詩每句話是什么意思?
    要求:小組合作,學生根據注釋,試著解釋詩句意思,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教師巡視,對個小組學習作必要指導。
    2.提問:引導學生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
    明確:“橫看”正面看,“嶺”與“峰”的'不同,想象從遠處看、近處看、高處看、低處看還會有什么不同的景色。
    3.提問: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下看到廬山會是怎樣的景象。
    明確:觀察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同。
    4.提問:說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確:我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這廬山之中。
    5.提問: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詩人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面目。明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五、誦詩歌,悟詩理。
    1.提問: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
    (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yōu)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xiàn)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
    六、鞏固小結,延伸認知。
    老師放配樂朗誦全詩,學生總結自己的收獲。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詩歌。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二十
    1、能感情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了解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1、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背誦并默寫古詩。
    1、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
    2、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
    寫有練習題的幻燈片
    一、 導語(由介紹詩人入手)
    師: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燦爛的古文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值得后世人們的不斷探索,反復學習。而古詩文則像是這個巨大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熠熠生輝,永放光芒,創(chuàng)造出這光輝文化的先人們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認識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蘇軾)
    1、 簡介蘇軾(重點介紹他的成就及詩風)
    2、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其中的一首詩。(出題解題)
    3、 簡介詩的生成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在蘇軾四十九歲時,當時已經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fā),作了五首記游詩,這首是最后一首。
    二、 學習古詩
    1、 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設計意圖:因為本首詩沒有生字,學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間指正,讀好,也能落實互相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培養(yǎng)。)
    (2)指名讀,師作適當?shù)墓膭钤u價。
    (3)全班齊讀古詩。
    2、 再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a、根據“注釋”試著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小組要說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
    b、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師巡視,對各小組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
    (2)反饋小組學習情況
    (指名各小組代表說,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及時表揚、推薦好的方法)
    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讓學生運用簡筆畫描述。
    嶺
    峰
    (根據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qū)分理解。)
    出示小練習
    (1)在括號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_______,在近處______,在高處_______,在低處______,廬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項練習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詩意,降低理解難度,同時又落實了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2)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指名讀讀這句詩,并說說詩意。
    理解“緣”并指導寫法。 纟 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 橫折)
    師:此山是指哪兒?作者為什么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所以視力受限,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生:因為他離廬山太近了
    (2)指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3、 復讀古詩,結合實際體會詩中所含的哲理。
    (生結合實際舉例說說)
    那么,你們認為作者僅僅只是在說廬山嗎?你們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了嗎?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鋪墊,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要全面地、客觀地認識,多角度觀察。)
    (2)出示練習2
    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們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設計意圖:強化難點的突破,變深奧的道理為學生的內化動力。
    (3)指導朗讀。
    4、 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5、 小結。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橫 嶺
    峰 側
    各不同
    遠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觀地
    題西林壁教案設計篇二十一
    1、認識3個生字。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師生共同概括:
    (一)、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于蘇軾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xiàn)出這么多種形態(tài)呢?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師:總結,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shù)。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看,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課前,我布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于題壁詩的,有關于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于詩歌學習。在學習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回想我們學古詩的方法:
    1、解詩題,知作者。
    2、初讀詩,正字音。
    3、再讀詩,清節(jié)奏。
    4、抓字眼,明詩意。
    5、多誦讀,悟詩情。
    然后安排學生先自主學習,借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注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接著在全班交流,走進廬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在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時,可以是齊誦、輪誦、唱誦或表演讀,形式多樣,重在讀出理解,讀出感受。
    有了這些奠定后,我們就要直奔本課的重難點,即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經師生討論,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币簿褪俏覀兂Uf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還發(fā)現(xiàn)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學生談及如人的立場不一樣,所以評定一個人是好是壞的結果也不一樣;犯錯誤時,自己往往不能發(fā)現(xiàn),總是當別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1、由于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2、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于求成。在前兩句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后有什么啟發(fā)時,學生思維轉不過來,于是我直接點撥,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心里擔心著時間所剩無幾了)。其實,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最后的拓展閱讀完不成的話,可以放到課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