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模板21篇)

字號:

    讀后感是一種對所讀書籍內(nèi)容的概括和思考。在寫讀后感時,首先要讀透整本書,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抓住書中的關(guān)鍵點,將自己的感想凝結(jié)成文字。其次,要注意讀后感的結(jié)構(gòu)和邏輯,開門見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用具體的事例和論據(jù)來支撐自己的見解。最后,要注意用詞準確,語言流暢,表達清晰,避免空泛和模糊。下面是一些讀者對這本書的讀后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都有哪些收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一
    疏通字詞,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講授課文重點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從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禮治”的思想。
    兩課時
    一、列舉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顯示),導入新課: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并且不斷溫習,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的人不是君子嗎?”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BR>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沒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為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chǎn)生疑惑?!?BR>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對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BR>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說:“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得怎么樣呢?”
    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BR>    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坦蕩,小人永遠局促憂愁?!?BR>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在河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淌?!?BR>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BR>    孔子說:“統(tǒng)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著做,自己身行不正,雖然發(fā)號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
    10、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BR>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BR>    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BR>    這些是孔子兩千五百多年前留給我們的教誨和啟示。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孔子以及《論語》的有關(guān)文學常識。
    1、孔子,名,字,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張,鼓勵人們,即“出來做事”。(參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禮治、入仕;)
    2、《論語》是體散文,是記錄的的言行,它和、、合稱“四書”。(參考答案:語錄、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孔子及其弟子?!睹献印?、《大學》、《中庸》)
    二、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理解文意,并能讀出語氣。
    三、學生接力翻譯,老師提示有關(guān)的疑難問題。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們。
    如或知爾——如果有人了解你們。
    則何以哉——那么(你們打算)做點什么呢?
    加之以師旅——“(別國)以師旅加之”。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
    唯求則非邦也與?——(難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國家(政事)嗎?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誰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讀全文,并翻譯全文:
    五、整體把握文意并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問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學生應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點評
    六、布置作業(yè):熟讀、背誦課文,能翻譯全文。
    一、復習檢查:
    1、指名翻譯: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2、集體背誦。
    二、結(jié)合書后練習一,分析課文:
    1、用原文說說四個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為“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宗廟之事,如會同”,“愿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2、概括孔子的不同評價并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鹵莽——哂之
    冉有:謙虛
    公西華:更謙虛
    曾皙:灑脫——與之
    對求、赤兩人的評價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其實并不難。
    3、討論:孔子為什么要“與點”呢?
    首先結(jié)合孔子的思想來分析??鬃诱紊现鲝垺岸Y治”,即以禮治理國家。針對子路“率爾”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國家,既然如此,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針對公西華“愿為小相”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師的意圖,結(jié)合“國情”,既陳述了自己的具體治國措施,又靈活地將老師的“禮治”思想體現(xiàn)出來:
    何謂“舞雩”?魯國的祈雨臺!王充在《論衡》中解釋曾點的所述是一種祭祀儀式,即舞雩的儀式?!抖Y記》中也有解釋:“舞雩,祭水旱也?!庇纱丝梢曰镜贸鼋Y(jié)論,曾點講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時,率領(lǐng)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從而進一步實現(xiàn)他的治國理想。
    三、集體朗讀課文。
    四、討論課后練習二、三。
    五、布置作業(yè):熟讀課文,完成相關(guān)練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二
    1、了解有關(guān)《論語》的常識和孔子的思想。
    2、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掌握虛詞“以”“因”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幾個賓語前置句的句式特點。
    3、學習運用人物對話和動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了解孔子的教育觀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
    1、掌握賓語前置句的句式特點。
    2、體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風范,了解孔子的禮治思想。
    理解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2課時
    孔子和《論語》
    (一)孔子(前551~前479)
    中國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名孔丘,字仲尼。魯國人。
    生平: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nèi)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至春秋末,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tǒng)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30余歲時開始授徒講學。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魯國內(nèi)亂,孔子不滿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quán),一度離魯至齊,不久返回。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招收弟子日多,影響愈大。魯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頗有政績。后升為司空和大司寇。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孔子相禮,魯國兵禮并用,收回被齊國侵占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為維護公室,建議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三家都邑,季孫氏、叔孫氏的邱、費被毀后,孟孫氏以武力對抗,孔子計劃失敗。以后魯國政局有變,孔子見理想難以實現(xiàn),遂帶領(lǐng)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的飄泊生涯,時孔子55歲??鬃?4年中先后到過衛(wèi)、陳、宋、蔡、楚等國,向各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均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時年68歲。魯哀公和季康子雖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鬃油砟曛铝τ诮逃?,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哲學思想:孔子所處春秋時代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zhuǎn)變的時期,孔子思想中充滿新與舊的矛盾,反映了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風貌。
    天命鬼神觀:孔子繼承了傳統(tǒng)的天命鬼神觀,視天為萬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認為天命主宰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治亂。他主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但同時他又否定周時盛行的占卜活動,提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五谷生焉",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運行之中。所以他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墩撜Z》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并且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關(guān)于人死后是否變鬼的問題。
    仁與禮的學說:禮原為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春秋時"禮崩樂壞",禮已名存實亡??鬃幼⒅厣鐣惱韱栴},把禮看成是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區(qū)別華、夷的標志。他譴責破壞周禮的行為,對魯國季氏竊用天子之禮,"八佾舞于庭"極為憤慨,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張"正名",試圖用周禮的形式去匡正已經(jīng)產(chǎn)生變化的社會現(xiàn)實,要求人們"克己復禮"。但是,在不違背周禮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結(jié)合時代的變化對周禮的具體內(nèi)容有所損益。仁這一概念在春秋時已廣泛使用,孔子賦予了它以新的涵義,使其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范疇之一?!墩撜Z》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又對子貢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認為仁就是推己達人的忠恕之道??鬃尤实乃枷胫饕獌?nèi)容包括成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認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價值,"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他重視道德修養(yǎng),強調(diào)自身的努力,即"為仁由己","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要求人們"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他提出了一系列修養(yǎng)方法,如反求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還包含著愛惜勞動者的思想,如仲弓問仁,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子張問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此"五者"即"恭、寬、信、敏、惠"??鬃拥?寬"、"惠"表現(xiàn)在統(tǒng)治方法上就是要行"德政"。所謂德政包括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即在經(jīng)濟上實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寬刑罰而重教化。經(jīng)濟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論語》記載孔子"所重:民、食、喪、祭",主張"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寬民就是要反對"不教而殺"的苛政,孔子主張對人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理",反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人民的道德觀念,促使人民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范。為了行德政,孔子還提出了"舉賢才"的政治主張?!墩撜Z》記載仲弓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他認為還必須考慮到民意,"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主張?zhí)幚硎聞諘r,既不能過,又不能不及,認為"過猶不及"。孔子主張恪守"中道",如《論語》記載,孔子提出"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主張"德刑并用","寬猛相濟";對學生,性格過于進取的加以遏制,對于謙退的加以鼓勵??鬃臃磳^激的言行,但同時也反對不講原則,"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的"鄉(xiāng)愿"行為,稱"鄉(xiāng)愿,德之賊也"。
    知識論:孔子就知識的來源和對知識的態(tài)度把人分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他雖承認有"生而知之"的圣人,但他所強調(diào)的是后天學習,著眼于"學而知之"和"困而學之"的中等人。孔子一生學而不厭,主張"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多聞闕疑"、"多見闕殆"。他還討論了學與思的關(guān)系,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提倡勤于學習,善于思考,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觸類旁通。孔子主張學以致用,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他反對知而不行或"言而過其行"的人。
    邏輯思想:孔子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啟蒙者,他提出了"正名"主張,雖然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政治和倫理方面的名分等級制度,但包含了邏輯證明的初步意識??鬃诱J為言有賴于名,名不正則言不順。從正名的需要出發(fā),孔子還強調(diào)推理在認識中的作用,提出同類可以相推的原則。
    美學思想:孔子是中國古代美學的奠基人,孔子的美學思想也建立在他的仁學基礎上,他認為要使"仁"的原則得到實現(xiàn),就要喚起人們自覺行仁的要求。他力圖發(fā)揮文藝的特殊社會作用,陶冶人們的倫理道德感情,把文藝作為喚起人們自覺行仁,建立和諧的社會關(guān)系的重要手段,他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思想,力求使人們對行仁不但"知之"、"好之"而且"樂之"。在美與善的關(guān)系上,他主張"盡善"、"盡美",認為最高的道德境界和審美境界是同一的??鬃舆€要求"美"和文藝必須絕對服從"禮",為維護禮服務。
    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的教育家。傳說他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他主張"有教無類",學生中不少人出身低賤,許多過去無權(quán)受教育的平民子弟得以受教育??鬃影雅囵B(yǎng)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作為教育的目的,認為"學而優(yōu)則仕","學也,祿在其中矣",故而以"文行忠信"作為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排斥生產(chǎn)知識和勞動技能的教育。他注重道德培養(yǎng),主張治學要先立人,提出了一整套以道德培養(yǎng)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提倡"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他注重言傳身教,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老實態(tài)度,要求自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教學中他講究教育方法,注重啟發(fā)、誘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注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他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第一位教育家。
    歷史地位: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雖具有一些傳統(tǒng)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當時是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所以在戰(zhàn)國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成為先秦顯學之一。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漢以前并未受到統(tǒng)治者的特別重視。漢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統(tǒng)治,孔子的思想適合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視。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對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正式確立了孔子及其學說在中國思想界的統(tǒng)治。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進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學的措施,鞏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鬃拥乃枷雽χ袊饨ㄉ鐣恼軐W、文學、藝術(shù)、教育、史學等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這種影響波及到東亞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統(tǒng)治階級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發(fā)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五四運動以后,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進步思想家的批判。中國的一些學者,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史學工作者,對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和評價,取得了很大成就??鬃铀枷雽W說主要匯集在孔子弟子撰寫的《論語》中,《左傳》和《史記孔子世家》亦有有關(guān)孔子言行的記載。(《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二)《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guān)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包括《學而》《為政》《八佾》《里仁》等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在某些章節(jié)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宋代朱熹曾為《論語》作注釋,名為《論語集注》,是比較通行的讀本。全書主要內(nèi)容是記孔子的言行。書中稱曾子(名參)、有子(名若)為"子",有人推斷,書是孔子死后,曾子、有子的弟子,根據(jù)師授編集的。
    一、溫故知新
    解釋下列熟語,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學原則和方法。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
    學而時習之:
    二、誦讀感知(誦讀方式可靈活多樣)
    1、初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2、再讀,讀懂語意。
    3、三讀,讀出人物性格。
    4、四讀,讀出情感和語氣。
    三、梳理歸納
    1、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下注釋,自主疏通全文,并標注出有疑問的地方。
    2、組內(nèi)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并歸納出重要文言現(xiàn)象。
    (1)請標注出“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等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2)請結(jié)合課后“探究討論”第三題,總結(jié)虛詞“以”“因”的意義和用法。
    以:
    因:
    (3)找出文中的賓語前置句,結(jié)合以前學過的古文,歸納出賓語前置的幾種情況。
    四、品讀賞析
    1、自由品讀,體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風范。
    2、分角色朗讀,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的性格和志向。
    3、其他同學對朗讀進行點評,分別說說孔子和他的四位學生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4、全班齊讀,共同感受文中的氛圍。
    五、合作探究
    1、孔子為什么哂笑子路?
    2、孔子為什么會“與點也”?又為什么要“喟然嘆”?
    六、課后反思:
    七、課后作業(yè):以“我心中的孔子”為題寫一篇作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三
    中學的時候讀過一篇課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又勾起了學游泳的欲望。在兩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孔子與大伙兒探討理想抱負,子路、冉有、公西華先后娓娓道來,談了自己在治國、富民、禮儀方面的宏圖大略。輪到曾皙發(fā)言時,他似乎有些靦腆,因為相對而言,他的理想太平庸了,只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而已??鬃訉λ昂苄『苄 钡睦硐刖尤淮蠹淤澷p。
    子路、冉有、公西華所談的治國、富民、禮儀等方面的志向,按理是符合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導思想,但由于他們或略顯張狂,或謙遜過度,并未得到孔子的贊同。反倒是曾皙所說的“詠而歸”卻得到充分肯定,這種生活方式看似樸素簡約平常,其實并不簡單。只有在社會和諧、生活幸福、衣食無憂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此灑脫的,理應看成是當時生活的至高境界。
    于是便期盼著有一天也能像曾皙一樣無憂的“詠而歸”,把身心交給大自然,享受一種知足常樂悠然自得感覺。然而很多事情終究是不了了之的,日子總是平平淡淡的過,年復一年,似乎已忘記了當初的美好愿望。到了后來的后來,沒想到孩子竟然和我一樣特羨慕會游泳的人,十分渴望在水里暢游,有時帶他到外面玩,到了河邊看人家游泳便挪不動腳步,總是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老是問我他什么時候能學游泳?而我一句“等你長大再說”的話打發(fā)了他好幾年,想想覺得心中有愧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四
    子路、曾晳、冉有(姓冉名求)、公西華和孔丘在涼亭里休息聊天,孔丘說:“我比你們年齡大,雖然出門在外的時候以師徒相稱,但那是為了顯得我們團結(jié)有核心,而且讓國君認為我們尊貴又特別。平時我們還是兄弟,各自有長處,相互幫助。我知道你們都有自己的主張,你們平時還總是說,沒人懂你們,如果我懂你們,你們說說你們都有什么本事,又要做些什么呢?”
    一聽到要說長處,子路馬上來了精神。他只比孔丘小九歲,如果孔丘算是院長,那他就算教務主任。雖然出門的時候也要稱孔丘為師父,但是他是弟子里面最不把孔丘當師父的人。這時候他就說:“一個擁有千乘兵車的國家,處于大國之間,外圍有敵國侵犯,內(nèi)部又有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能夠讓它在三年內(nèi)兵強馬壯,外能御敵,內(nèi)能懂禮?!?BR>    孔丘就笑他:“你充其量也就是能保國守土,離咱們正在做的事業(yè)還差十萬八千里,在堯舜眼里有內(nèi)部饑荒和外部敵人的概念嗎?這就是出門在外我做師父你做弟子的原因。”
    子路剛想反駁,你問的是能力,又不是說天下大計,這群人里我的特長就是保家衛(wèi)國,這說錯了嗎?不過說出來也沒必要,因為孔丘點撥的對,大家在說理,這樣反駁就是狂,狂就是不識抬舉。孔丘其實不討厭子路這樣的性格,因為賢人總是盡可能把自己的缺點亮出來,借助別人的.力量去反省,只是要記得一定要改。不僅如此,自己心里更細微的矛盾還是要靠自己去挖掘和改正??浊瘃R上又說:“冉有,你說說你的理想吧。”
    冉有馬上也想表現(xiàn)一下,他能做的就是一個大邦的總理,這是他的理想,不過有了子路的教訓,他就謙虛地說:“一個方圓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讓我去總理內(nèi)部經(jīng)濟管理和外貿(mào)事務,等到三年,可以讓百姓生活富足,至于說禮樂教化,還是等其他的賢人來做吧?!?BR>    “公西華,你怎么樣呢?”孔丘問。
    公西華就是管教化的,他是學院祭祀系的系長,這時候就說:“不能說我就能管教化之類的事,我只是愿意多學習,多長進,并且嘗試著做一下這方面的事。宗廟祭祀之類的事情,穿著禮服,戴著禮帽,我愿意做一下這方面的行政工作,至于歷史分析禮數(shù)推敲之類的高水準理論工作,還是你們強一些。”
    公西華知道自己這套東西必須依托孔丘才行,也懶得和他們爭,他倒是挺期待孔丘給他多一些點撥。不過孔丘沒有多說,他又問:“曾晳,你呢?”
    曾晳聽著他們說話,手里還撥著琴弦,這時候還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知道是真的說特長,還是說理念。于是手慢慢停下來,頓一下,下定決心,起身離座,說道:“我的理想和三位不同。”
    孔丘說:“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只不過各自說說自己的想法罷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曾晳就說:“春暖花開未到夏天的時候,穿著春季的服裝,和咱們學院的三十個年長的兄弟以及四十二個年輕的兄弟,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家,這就是我的終極理想。”
    孔丘就嘆氣:“我的理想和曾晳一樣呀!唉,可是圣人心系天下身百忙?!傩沾衣滴掖衣?,眾人心憂我心憂。何得民樂映清心,連宵酒雨不帶愁’呀。”
    等到幾個人出去的時候,曾晳跟在孔丘后面,想單獨請教,他說:“他們?nèi)齻€說的話怎么樣呢?有什么更具體的說法嗎?”
    孔丘說:“只不過是說說各自的志向而已?!?BR>    曾晳問:“那你為什么譏笑子路呢?”
    孔丘說:“治國應當用禮樂教化,這是以民為本。他只說特長,卻沒有表露出以民為本的根本理念,即使他有那份心,也不應該如此不謙讓的,所以要笑話他。智者化繁為簡,大為而小治,仁者以小見大,小為而大治。仁者見人所不見,畏進如愚,行若無據(jù)。像他這樣辦事,最后不一定能成功的?!?BR>    “那冉有說的就不是建設國家的方法了嗎?你為什么不多提點一些呢?”
    “小邦就不算一個大國家了嗎?他說的是對的。不過小國的治理尋求規(guī)制尋求辯解,其似無治。大國之治尋宗尋合,其似無為。圣人順自然治無為,民可自治。冉有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他說的他能辦到,那還真的是治理小國的方法,智者修能,仁者修心,治理大國的時候總理還要有德,他說話的小心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德。雖說治理方法是小國之治,但總理有這樣的職責就夠了,沒什么好說的,尋宗尋合的應該是國君。如果治理大國,就不是那種方法了,治理大國不僅需要更大的德,而且需要研究一些其他的理論,這些理論一時半會兒是說不完善的,所以我就沒說?!?BR>    “那公西華的教化理論就不能治國嗎?”
    “教化已經(jīng)是最大最困難的工作了,作用巨大,看起來簡單,但是要做更好還是會無限難的。如果公西華做的是行政小事,那還有什么大事呢?古往今來,政教合一是傳統(tǒng),教化是起著看不見的作用的。僅僅從行政教化這個角度來說,最好的教化就是治世的時候百姓知道它的好,亂世的時候百姓即使罵它,也是看不見它的本來面目的。公西華即使有創(chuàng)造教化的能力,可是如今的世道,能讓他發(fā)揮才能嗎?”
    說著孔丘就嘆著氣走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五
    教學設計說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高二選修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六單元自主賞析中第一篇文章,《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的輔導課,也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被诖?,我試圖通過這篇文章并結(jié)合必修一的名著導讀,激發(fā)學生對《論語》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由點到面再回歸到點的過程,即深入文本——拓展延伸——回歸文本。
    通過學習本文,學生普遍反映拓寬了視野,感到學而有用、學有所得,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了,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從傳統(tǒng)文化中習得了為人處世之道、獲得精神上的慰藉。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重要的詞語:比、俟、哂、喟。
    2、掌握幾個賓語前置句的句式特點。
    3、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
    4、通過對《論語》的閱讀,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知孔子的精神內(nèi)涵。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人物語言、動作與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2、能夠基本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作過一個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xù)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边@一星期你們通過對《論語》的閱讀有什么感受呢?(眾說紛紜了解《論語》)。
    二、誦讀感悟。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理解文意,并能讀出語氣。在誦讀中落實有關(guān)詞語。
    重點詞句(幻燈顯示)。
    1、通假字:
    (1)、鼓瑟希——“?!蓖ā跋 薄?BR>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則非邦也與——“與”通“歟”。
    2、活用詞:
    撰、端、章甫、鼓、風、小、大。
    3、賓語前置句: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4、從文中找出比、俟、哂、喟并指出含義。
    三、整體感知。
    1、整體把握文意并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1段):問。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評。
    2、用原文說說四個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為“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宗廟之事,如會同”,“愿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BR>    3、概括孔子的不同評價并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征。
    【補充資料】。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論語·公冶長》)。
    子路:直率、鹵莽——哂之。
    冉有:謙虛。
    公西華:更謙虛。
    曾皙:灑脫——與之。
    四、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討論)。
    1、夫子為何“哂之”?
    明確:“為國以禮,其言不讓”,由此引導學生對“禮樂治國”思想的理解。
    【相關(guān)鏈接】。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
    《禮記·樂記》。
    (2)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禮記·樂記》。
    (3)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禮記·樂記》。
    (4)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論語·鄉(xiāng)黨》。
    (5)席不正,不坐。
    《論語·鄉(xiāng)黨》。
    (6)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論語·鄉(xiāng)黨》。
    (7)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論語·八佾》。
    (8)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八佾》。
    (9)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BR>    《論語·八佾》。
    (10)子入太廟,每事問?;蛟唬骸笆胫^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弊勇勚?,曰:“是禮也?!?BR>    《論語·八佾》。
    (11)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BR>    《論語·八佾》。
    2、夫子為何“與點”?
    明確:首先結(jié)合孔子的思想來分析??鬃诱紊现鲝垺岸Y治”,即以禮治理國家。針對子路“率爾”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國家,既然如此,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針對公西華“愿為小相”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師的意圖,結(jié)合“國情”,既陳述了自己的具體治國措施,又靈活地將老師的“禮治”思想體現(xiàn)出來:
    何謂“舞雩”?魯國的祈雨臺!王充在《論衡》中解釋曾點的所述是一種祭祀儀式,即舞雩的儀式?!抖Y記》中也有解釋:“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結(jié)論,曾點講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時,率領(lǐng)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從而進一步實現(xiàn)他的治國理想。
    【補充資料】。
    (1)孔子與曾點者,以點之言為太平社會之縮影也。
    (2)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禮樂治國的理想。
    (3)今以《論語》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終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話和“欲居九夷”的想法。
    五、回歸文本。
    從文章中找出有關(guān)“禮樂”的細節(jié)。
    明確:按年齡排序。
    曾點鼓瑟推測瑟之內(nèi)容(和諧)。
    舍瑟而作彬彬有禮。
    春日沂水圖。
    六、課堂小結(jié)。
    一位大師和一群鮮活的學生,一場著名的對話,一個永遠的經(jīng)典情境,一個給人無窮回味和浮想聯(lián)翩的教育場景,希望我們能夠感悟作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感悟經(jīng)典,感悟生動。
    七、作業(yè)布置。
    寫一篇學習《論語》的讀后感。
    八、板書設計。
    問志——言志——評志。
    禮樂治國——以禮治教。
    九、教學反思。
    選修課的教學在內(nèi)容上要比必修課更深入一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學習本文的基礎上激發(fā)對《論語》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有所得。特別是課前預習,學生查找了大量有關(guān)《論語》的資料,并進行整合。利用工具書自主翻譯、自主理解。我僅布置任務,參與學生的討論,以期學生根據(jù)自己掌握的知識理解文章。當然,作為一節(jié)選修課,內(nèi)容很多,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學生在這堂課能夠了解什么是“禮”“樂”,理解孔子的“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學有一得,這節(jié)課就值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六
    今天偶爾看到《論語·先進》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一篇,讀后感觸較深,現(xiàn)簡析之?!笆套敝饕v述了孔子門下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與孔子的一次談話。實則是孔子所上的一堂“政治思想”教育課。它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xiàn)了孔子的“導學式”教學觀和方法。
    幾千年來,我們的課堂都是教師講,學生聽。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學習條件不斷的改善,但教師站在講臺前,學生坐在課桌前這一上一下的傳統(tǒng)課堂組織形式并沒有多大的改觀。而“侍坐”這節(jié)課,組織上不拘一格,十分自然。文章第一句寫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笔紫龋瑥摹笆套币辉~,我們可以想象四門弟子圍著孔子盤腿而坐求學的情景。其次,表現(xiàn)在談話的氣氛上。在孔子的啟發(fā)誘導下,“子路率爾而對曰?!睆摹奥薁枴币辉~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面前無拘無束,師生關(guān)系極其融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七
    教學理念:
    本課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六單元的一篇賞析范例,課下有詳細的注解,《新課標》也主張在選修部分,學生可以“借助工具書和有關(guān)資料,讀懂內(nèi)容和文字不太艱深的我國古代散文,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語感?!币虼宋野驯疚牡奈木涫柰ê臀难灾R分類整理教給學生,要求在預習時把存在的困難加以記錄,教師在第一課時補充和歸納總結(jié),并梳理文章內(nèi)容。在第二課時,根據(jù)課堂回顧做針對性的檢查和指導,達到落實基礎知識的目的;然后引導學生閱讀鑒賞文本,通過三個問題的設置,初步把握孔子四個弟子的志向;之后通過討論和教師補充、追問等形式進一步了解孔子的志向,這樣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使學生感受到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分析教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高中語文選修模塊《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一篇文章。本文選自《論語?先進》篇,是《論語》中篇幅相對較長的一篇,它主要表達了儒家的治國理想。首先,課文中字詞句的疏通,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其次,本文的主題是言志,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思路清晰,由“問志”——“述志”—“評志”三部分組成。其中 “述志”部分是重點,“評志”部分是難點,即孔為何“哂由”,又為何“與點”, 孔子的“志向”又是什么,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孔子及《論語》;
    積累本文中的文言詞語、句式,疏通文意;
    梳通課文內(nèi)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評價;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曾皙和孔子志向的學習,樹立自我遠大的理想和志向。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文意,理解孔子“禮治”的思想。
    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理想觀。
    1、課前導入:播放歌曲視頻《孔子說》。
    (設計意圖: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使學生迅速從課間回歸課堂。)
    2、課堂導入:宋代詩人米芾的詩:“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無孔子;孔子之后,更無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xù)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今天我們一起來拜讀圣儒的《論語》,從節(jié)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領(lǐng)略圣人的風采。
    (設計意圖:展示學習目標,使學生明了教學思路、教學意圖。)
    步驟:
    1、學習小組以組為單位提問。
    2、教師總結(jié)問題,并重點解難。
    3、集體誦讀課文。
    曾經(jīng)有一副對聯(lián)是這樣寫的:“十年寒窗苦,初戰(zhàn)敗北落孫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奪魁元?!闭f的是人要有志,就可以拔開云霧見天日。黃巢錚錚誓言“他年我若為青帝,報得桃花一處開”,人要有志,孔夫子也說“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長風破浪會有時,只掛云帆濟滄海”,那么,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他們的志又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翻開課本,我們一起來探討。
    (設計意圖:學習課文內(nèi)容,了解孔子弟子的志向,為理解孔子的形象做鋪墊。)
    (設計意圖:理解孔子的評價,把握孔子的性格形象。)
    3、曾點向往的是什么樣的生活?(用原文回答)這種生活狀態(tài)寄托了他什么樣的生活理想? (設計意圖:理解曾點的志向,為下面理解孔子的治國理想做鋪墊。)
    (總設計意圖:1、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由淺入深,從學生的志向到課文的主題逐漸引出孔子的治國理想,為下面當堂檢測做合理鋪墊;2、讓學生全員參與,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展現(xiàn)課堂的主體的積極作用; 注重合作學習,養(yǎng)成互相切磋的習慣;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教師小結(jié)課文內(nèi)容
    1.回顧目標
    2.小結(jié)內(nèi)容: 讓我們慢慢打開這幅畫卷:冰河融化,草長鶯飛,春暖花開,身著美麗輕薄的春衫,約幾個知心好友,帶幾個爛漫孩童,在清澈的小河沐浴戲水,在高高的臺上享受習習春風,帶著清爽,在夕陽暖暖中,踏歌而歸。 曾點所言說出了人心最平淡最樸素最適合人性的活法。前三者興國安邦的用讓那個華貴理想,曾點的志向有如鄰家女孩,親切平常,不施粉黛,有如平淡流年波瀾不驚。詠而歸的閑適,舒張人性的散淡。曾點的理想舉重如輕,他符合孔子社會理想。
    《顏淵季路侍》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保ā豆遍L篇第五》)
    1、翻譯這篇短文。
    2、結(jié)合短文,說說本文體現(xiàn)了孔子怎樣的社會理想。
    (設計意圖:通過當堂檢測,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曾皙和孔子的治國理想,使學生的思想境界更加開闊。)大同境界。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這里有一位大師和一群鮮活的學生,一場著名的對話,一個永遠的經(jīng)典情境,一個給人無窮回味和浮想聯(lián)翩的教育場景,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作為思想家孔老夫子,他博大精深,如金聲玉振,如萬仞宮墻;我們還看到了作為教育家孔老夫子,他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堪稱萬世師表。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書讀百篇也其義自現(xiàn),要精通論語,既要縱讀百變,還要橫讀百篇,今天我們讀背論語,就是讓孔子的精神在我們精神的原野里長成一株開花的樹。
    孔老師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一支軍隊可以失去他們的主帥,但是一個人卻不可以失去自己的志向。的確,“人無志則不立”,一個人假若沒有遠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比照孔老師的學生,身為學生的你們,有什么樣的人生規(guī)劃,請同學們暢談自己的志向,并說說,你會為之如何奮斗。
    (設計意圖:及時拓展延伸,由孔子學生的理想,到孔子的理想,水到渠成,讓學生談自己的理想,落實情感目標,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得以升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八
    1、領(lǐng)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特點。
    2、體會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在文中的含義。
    重點難點。
    1、文言知識積累、學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
    一、導入新課:
    19全體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作了一個宣言: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xù)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多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鬃幼鳛橐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為人類留下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實用。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勵幾個學生自由發(fā)言)。明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傻?。今天我們就通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來感受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書標題]。
    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nèi)胧耍础俺鰜碜鍪隆?。曾周游列國,晚年整理了“六?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到漢代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是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guān)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墩撜Z》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在某些章節(jié)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段褰?jīng)》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侍坐:陪從尊長而坐,課文中指陪從孔子坐著。
    全文結(jié)構(gòu)謹嚴,以“志”為焦點,以孔子為核心,由侍坐而問,由問而述,由述而評。
    三.重點字。
    實詞注意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等,虛詞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難點解決過程。
    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字詞句,通過研討解決困惑。學生結(jié)合注釋閱讀課文,教師答疑,幫助學生疏通課文。教師可補充以下內(nèi)容:
    攝:課文注釋說“夾、迫近”,二者意義差別較大,不宜并選,選前一個義項即可。因之:之,指代師旅。亦:副詞,這里有“只是”、“不過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認為。這一句省略了成份,還原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保灰J為這樣就不說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們。
    如或知爾——如果有人了解你們。如,如果。或,有人。爾,你們。
    則何以哉——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要前置,你們打算做點什么呢?
    加之以師旅——狀語后置句,即以師旅加之,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耙浴?,介詞,用。
    四、指名學生口頭翻譯課文,教師點評,掌握重點知識:
    (一)、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順序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則何以哉?
    翻譯以前學過的句子,注意句式特點。
    1、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2、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3、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4、何陋之有?(《陋室銘》)。
    5、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6、唯利是圖(成語)。
    尋找規(guī)律和方法:。
    1、古代漢語的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2、古代漢語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3、以結(jié)構(gòu)助詞“是”、“之”提前賓語。
    (二)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的詞。
    1、吾一日長乎爾。
    2、乎大國之間。
    3、異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風乎舞雩。
    這四個句子中的“乎”都相當于“于”,可翻譯成比、在。
    (三)、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爾”的用法。
    1、子路率爾而對曰。
    2、鼓瑟希,鏗爾。
    這兩個句子中的“爾”是助詞,表狀態(tài),常放在形容詞或擬聲后,相當于“然”
    3、爾何如?爾:代詞,你。
    (四)、翻譯學過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
    2、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于。
    3、宗廟之事,如會同?;蛘?。
    (五)、翻譯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計算面積的單位,縱橫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準則。
    復習學過的知識。
    1、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方形。
    2、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譯下面句子,注意“與”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與:同意。
    2、唯求則非邦也與大利與:語氣助詞。
    復習學過的知識:
    1、失其所與,不知與:結(jié)交、親附。
    2、遂與外人隔絕與:和。
    3、生三人,公與之母與:給予。
    (七)、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加點詞的用法。
    1、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章甫:名詞作動詞,穿著禮服,戴著帽子。
    2、鼓瑟希,鏗爾鼓:名詞作動詞,彈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
    4、浴乎沂,風乎舞雩風:名詞作動詞,吹風。
    練習:指名學生口頭翻譯下面的句子,特別要注意關(guān)鍵詞。
    1、居則曰:“不吾知也?!?BR>    2、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6、何傷乎?
    7、吾與點也。
    8、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五、學生討論:
    1、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2、根據(jù)內(nèi)容,課文可劃分為幾個段落?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
    學生發(fā)言,教師明確:
    1、這是一篇以記敘為主的記敘文。《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著作,相對而言,本文是《論語》中篇幅較長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學性。這篇文章記敘了孔子師生談話的整個過程,不僅逼真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動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所以還應該把它看成一篇記敘文。
    2、全文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劃分三個段落:
    第一段(從開頭到“則何以哉”):寫孔子問志。
    第二段(從“子路率爾對曰”到“吾與點也”):寫弟子述志。
    第三段(從“三子者出”到結(jié)束):寫孔子評志。
    六、思考并回答:
    (1)從子路、冉有、公西華的言談中可以看出他們各自的什么性格特點?
    (2)簡析孔子對三人述志的態(tài)度。
    (3)結(jié)合課文中的言、行、神態(tài)描寫,具體分析孔子的形象。
    學生交流作業(yè)中的問題答案并發(fā)言。師生明確。
    1、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
    (孔子問志,子路首先發(fā)言。在他看來,讓他去治理一個中等國家,即使在有內(nèi)憂外患的情況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談之中,語氣十分肯定。由此可見其抱負之大。在座的四個弟子中,子路年齡最大----只比孔子小九歲,平時與孔子也比較接近,所以說話較少拘謹;但孔子話音剛落,子路便在沒有深入思考的情況下?lián)屜劝l(fā)言,確也反映出其魯莽、輕率的一面。
    冉有: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發(fā)問后才開口。子路剛說自己可以治理一個中等國家,冉有則說他只能治理一個小國。先說“方六七十”,又說“如五六十”,說明他對自己能力的估計十分謹慎。他還認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績僅限于“足民”一點,至于禮樂教化,則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梢?,冉有既想有所作為,又不愿對自己估計過高)。
    公西華:謙恭有禮,嫻于辭令。
    (公西華也是在孔子點名指問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禮樂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剛剛說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謙虛一番,說“非曰能之,愿學焉”,然后委婉地說出自己的志向,“愿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個“小”字,給人感覺是他只想做個贊禮和司儀的小官,實際上,最低一級的“相”的地位也不低。從他簡短的言辭中,尤其是兩個“愿”字,一個“學”字,一個“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嫻于辭令的特點)。
    2、對子路:贊成他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談話的內(nèi)容和態(tài)度不夠謙虛,這屬于“其言不禮”。對冉有:沒有正面加以評論,但可以看出是滿意的。對公西華:認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
    3、課文中的孔子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格的老師。開始便用“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的勸導打消弟子們的思想顧慮,態(tài)度謙和、親切,接著引用學生平時發(fā)牢騷的話,既激發(fā)他們發(fā)言,又作了一點含蓄的批評(因為孔子主張“人不知而己不慍”),可見他了解學生,注意引導;再如,他雖對子路的“不讓”有所不滿,但為使弟子能暢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沒有加以評論;曾皙因與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沒有立刻說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沒有加以責備,仍耐心地誘導、熱情地鼓勵。述志后,對曾皙的問題,孔子不厭其煩地答問析疑。
    4、課文中的孔子既是一個有抱負,也是一個苦悶的活生生的形象??鬃颖緛硎菃査牡茏釉谡紊显鯓邮┱棺约旱谋ж?,曾皙卻答非所問,講了一通投身自然懷抱、恬然自適的樂趣,離開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嘆,對曾皙所說的深表贊許。這表現(xiàn)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鬃右簧?,其思想的主導方面是積極用世的,他周游列國,希望按其“仁”的觀點對當時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卻四處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有過苦悶,他的“喟然”之嘆,便形象地表現(xiàn)出這種苦悶。所以,課文中的孔子,較之那個掛著“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為可信動人。
    附:板書設計。
    孔子問志弟子述志孔子評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以其言不讓)。
    如或知爾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唯求則非邦也與。
    則何以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宗廟之事,如會同,非諸侯而何。
    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吾與點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九
    《論語》“侍坐章”應當是指《先進》篇的最后一段吧?這是《論語》中比較長的一個段落,但感悟卻只有一句話——現(xiàn)如今,去哪里再找到這樣的師生關(guān)系!
    這里摘錄這段話,讓大家仔細品味,看看是不是有同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薄俺啵瑺柡稳??”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薄包c,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弊釉唬骸昂蝹??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比诱叱?,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痹唬骸胺蜃雍芜佑梢玻俊痹唬骸盀閲远Y。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薄拔ㄇ髣t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墩撜Z》是記述孔子和學生們談志向的文章,記述富有文采,雖是語錄體散文,卻有完整的組織結(jié)構(gòu),是典型的刻畫人物的一個好短篇。請劃分并概括出文章的段落大意。參考:第一段(開頭,則何以哉)寫孔子向?qū)W生問志。第二段(子路率爾,吾與點也)寫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分別述志以及孔子的態(tài)度。第三段(三子者出,孰能為之大)寫孔子評志。解析:首先孔子態(tài)度謙和,善于耐心啟發(fā)誘導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談話氣氛;然后其學生分別講述自己的志向;最后他肯定了大家的志向,但也指出不足之處,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
    重點理解。
    (1)在閱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文章表達的主旨是什么?參考: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中心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態(tài)度。解析: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中心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態(tài)度。
    (2)孔子為什么要“哂”子路?對子路的“不讓”應如何理解?參考:“夫子哂之”說明孔子對子路的發(fā)言有些不滿意,原因是由于子路的“不讓”。解析:“哂”是“笑”或“譏笑”的意思。孔子對子路的發(fā)言不滿意,是因為“其言不讓”。所謂的“不讓”可大致有兩個意思。即:說大話、不虛。從《論語》中的有關(guān)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子路為人耿直、坦率,直言不諱。他的耿直坦率,有時弄得他所尊敬的老師都下不了臺。所以,孔子“哂”子路是沒有道理的,可能存有某些偏見。對子路的評價應有實事求是的評價。
    (3)孔子對學生志向的評論,表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參考:“為國以禮”是孔子的基本觀點,同時也可體會到儒家的政治“有為”的積極進取精神。解析:對子路的談志,孔子表示不滿??鬃影选岸Y”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標準,盡管子路在孔門中是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但在孔子看來,不遵守禮義,即使有理政才能,也是不能治國的。而對冉有和公西華,孔子則予以肯定,因為他們均禮讓為先。
    (4)曾皙述志,展現(xiàn)了一幅他追求的什么樣的社會圖景?參考:展現(xiàn)了一幅他追求的禮治社會的圖景。解析:曾皙想做教師對學生進行禮樂教育。在暮春跟學生一起,“澡身而浴德”,接著在舞雩臺上吹,思念蒼生,歸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從而培養(yǎng)青少年優(yōu)美情操,高潔志趣。這是他追求的禮治社會的圖景。
    (5)孔子對子路的評論,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怎樣的思想?參考:體現(xiàn)了孔子重視道德修養(yǎng)。解析:孔子肯定子路打算以禮治國,但批評子路說話態(tài)度不謙遜??梢娖鋵Φ赖滦摒B(yǎng)、文明禮貌的要求嚴格。
    子路曾皙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十
    孔子先鼓勵大家,“不要因為我比各位年長幾歲,就不敢說話了。都隨便說說自己的志向吧?!?BR>    子路馬上站起來主動回答,“率爾”二字就明白看得出他的個性,直爽,有些莽撞。他的回答也挺不謙虛的,“千乘之國”已經(jīng)挺大的,還要在其他大國之間,還要有戰(zhàn)爭,有饑荒,讓他子路治理3年,他都可以搞得定。
    所以他說完后,孔子冷笑了一聲“夫子哂之”。
    孔子這么一冷笑,氣氛馬上就緊張了。接下來沒人敢說話,孔子只好點名:“冉求,你的志向呢?”
    冉有看到子路被收拾了,就小心翼翼地說,“大小六七十里的國家吧”,說完覺得還是可能被老師批評,趕緊補充說,“或者五六十里的吧”。這里的“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個改口,非常有趣。冉有接著說,“給我三年,我可以讓百姓吃飽飯”,然后趕緊再謙虛一下“至于禮樂教育,還是讓君子(更厲害的人)來完成吧”。
    孔子沒表態(tài),接著點名:“公西赤,你呢?”
    公西華看冉有這么說都不行,就更謙虛了,說:“我不敢說我能干做什么,只敢說我想學什么吧。。。宗廟上(諸侯)會盟的時候,穿戴好禮服,我就做個地位比較低的小司儀吧?!?BR>    孔子接著點名:“曾點,你呢?”
    這時候我們才知道,曾點在旁邊彈瑟伴奏。但曾點沒有一聽老師喊,就停下來,而是先放緩彈奏,“鼓瑟希”,然后才收好尾音,“鏗爾”??梢娫c此時的從容不迫,既不像子路那么莽撞,也比冉有、公西華要淡定。
    曾點說,“我和他們?nèi)齻€人的不太一樣?!笨鬃诱f,“沒有關(guān)系,只不過是說說志向罷了?!?BR>    然后曾點給了一個特別跑題的回答:“到了晚春,春天的服裝已經(jīng)做好的時候,五六個成年人,帶著六七個少年人,在沂水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去?!?BR>    孔子不自禁地說道:“哎呀!我和你一樣,我和你一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十一
    鑒賞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感受生活氣息,探究富有生活情趣的寫法。
    一、理解、鑒賞:
    1、課堂導入:請一個學生模仿班里某位同學的言談,其他同學來猜,并分析這位同學言談背后的情態(tài)或性格特點。
    四人的志向各有側(cè)重,子路直爽,敢作敢為,其理想側(cè)重于強國(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側(cè)重于經(jīng)濟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華側(cè)重于禮樂教化,以禮治邦(宗廟會同),都愿意在仕途上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三處短短的對話,非常鮮活地刻畫出三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一個"率爾",把直率魯莽的子路表現(xiàn)得準確到位,而后兩處對話,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兩位謙虛謹慎、平易謙和的彬彬君子。
    寫曾皙較詳細,先用"鼓瑟希"來渲染師生間融洽隨意的生活氣息,子路等三人回答問題表述志向時,曾皙正在鼓瑟,表現(xiàn)他志向高潔,情趣高雅,淡泊功名,"鏗爾,舍瑟而作",寥寥六字,而人物從容有禮的精神氣質(zhì)便躍然紙上,鮮活生動起來。
    3、曾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為什么孔子表示贊同?
    答案范例一:曾皙的言志與其它人不一樣,他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在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yōu)t灑自得,樂趣天然,家國安寧,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這種表述深深打動了孔子,他"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不愿求仕的心態(tài)。"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既贊許曾皙言的志,又表達了自己對這理想境界的向往。
    二、發(fā)現(xiàn)、探究
    1、讀寫結(jié)合
    (1)、讀完本文,你心中浮現(xiàn)出怎樣的孔子形象?課下完成此篇隨筆。
    老師用溫和自謙的話創(chuàng)造了師生間輕松親切活躍的對話環(huán)境,這樣學生能暢所欲言,表現(xiàn)了孔老師和藹可親,開明可敬的精神品格。
    又如對學生評價:有的直接評價,有的不加評價,背后都能讀出孔老師的鮮明形象來。對子路,孔子是"哂之",并批評他"其言不讓",不懂得謙讓;對冉有和公西華,孔子都比較肯定,但認為他們過于謙虛了。孔子對曾皙的人生理想聽了之后表示贊同,而不加評價,一來避免直接將自己的政治思想強加于人,表現(xiàn)了一位大教育家的風范;二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弟子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讓學生自受啟發(fā),自我領(lǐng)悟。一位關(guān)心愛護學生、對每一位學生情況了如指掌,進而因材施教,具有高超教育藝術(shù)的好老師形象,活生生地出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
    (2)、用詩意語言,形象地口頭再現(xiàn)曾皙的一番話,并以《我理想的課堂情景》或《我向往的生活場景》等為題,寫百字小短文。
    2、活動設計
    (1)、把本文設計成一個小舞臺劇,可添加一些適當?shù)那楣?jié),如能演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那說明你已深得文章精髓。
    (2)、學生分小組交流自己的理想、追求等,全班可以開展小型演講或辯論等活動來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理想觀。
    3、專題研究
    (1)、課下閱讀《論語》中關(guān)于師生對話的篇章,小組合作探究專題:孔子教育藝術(shù)之淺見。
    必修課程中《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逍遙游》、《歸去來兮辭》等課文談的是人生追求和選擇,從《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等課文我們讀出了儒家積極向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和民族國家命運緊緊相連的人生追求和選擇,從《逍遙游》、《歸去來兮辭》等課文讀出了道家遵循內(nèi)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和選擇。這可以和高考對接,如07年作文對"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的理解:暗指一種恬淡的做人境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十二
    1.領(lǐng)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特點。
    2.梳理課文內(nèi)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評價;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體會孔子的思想。
    了解孔子的交往藝術(shù),學習孔子的處世之道,樹立崇高的理想。
    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1課時。
    今天我們就學習《論語》中一篇最具文學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壇開課授徒的場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據(jù)資料記載當時子路是51歲,冉有是31歲,公西華是18歲,曾皙是39歲?!笆套睉忉尀榕闶涕L者閑坐。長者應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詞給標題補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于子)。
    (要注意語氣、語速和感情)。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個什么話題?(志)。
    學生志向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華(赤)。
    曾皙(點)。
    3:讓生交流,
    (1)、用原文說說四個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BR>    (2)概括孔子對四子的不同評價,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評子路:哂之(輕率、自信、自負)。
    孔子評冉有:嘆之(謙虛。說話很有分寸)。
    孔子評公西華:惜之(謙恭有禮,嫻于辭令)。
    孔子評曾皙:與之(從容、灑脫、穩(wěn)健。溫文爾雅、機敏好學)。
    (3)指名朗讀四子的語言,要讀出性格特征(指導學生朗讀,子路的直率與勇武要用較高的語調(diào)較快的語速讀出來,而冉有和公西華的回答則要讀出謙遜的味道,曾皙的應用輕松緩慢的語氣讀出歡快愉悅的心情)。
    (4)他們?yōu)槭裁磿羞@樣不同的語氣?
    子路:輕率、自信、自負(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從夫子對由發(fā)言的反應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謙虛了,也提到禮。
    公西華: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態(tài),而且他的話是接在冉有的話后面說的,他就更謙虛了。
    總結(jié):可見,說話不僅與人的性格追求有關(guān),還與現(xiàn)場,語言環(huán)境有關(guān)。
    想象用這幅圖景并用語言描繪給這段文字加個標題。并探究曾皙的志。
    (2)討論交流:(大同的和諧社會)。
    曾皙的話給人們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圖中的景象社會安定、經(jīng)濟穩(wěn)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諧社會。曾皙所表達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與點”!
    (3)為了進一步深入領(lǐng)會,我們大家一起詠讀一遍曾皙的答志。
    (4)這幾個弟子,你更喜歡哪一位?
    (5)結(jié)合課文分析孔子的評價標準進而體味孔子的思想。
    在這里,弟子們?yōu)槭裁茨軙乘阅??我想關(guān)鍵在于孔子引導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樣引導的呢?看第一段,找個別同學讀第一段。
    (總結(jié):作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誘的教風構(gòu)建出了和諧的教學氛圍,也為我們老師上了一堂精彩的課。)。
    作為21世紀的新青年,你該如何用批判和繼承的眼光對待儒家思想。
    學生志向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千乘之國,有勇且知方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嘆之。
    公西華(赤)端章甫為小相謙恭有禮,嫻于辭令惜之。
    曾皙(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容、灑脫、穩(wěn)健。溫文爾雅、機敏好學與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十三
    學習目標:
    1、了解有關(guān)《論語》的常識和孔子的思想。
    2、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掌握虛詞“以”“因”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幾個賓語前置句的句式特點。
    3、學習運用人物對話和動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了解孔子的教育觀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
    學習重點:
    1、掌握賓語前置句的句式特點。
    2、體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風范,了解孔子的禮治思想。
    學習難點:
    理解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
    學習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知識鏈接:
    孔子和《論語》。
    (一)孔子(前551~前479)。
    中國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名孔丘,字仲尼。魯國人。
    生平: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nèi)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至春秋末,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tǒng)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30余歲時開始授徒講學。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魯國內(nèi)亂,孔子不滿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quán),一度離魯至齊,不久返回。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招收弟子日多,影響愈大。魯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頗有政績。后升為司空和大司寇。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孔子相禮,魯國兵禮并用,收回被齊國侵占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為維護公室,建議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三家都邑,季孫氏、叔孫氏的邱、費被毀后,孟孫氏以武力對抗,孔子計劃失敗。以后魯國政局有變,孔子見理想難以實現(xiàn),遂帶領(lǐng)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的飄泊生涯,時孔子55歲??鬃又邢群蟮竭^衛(wèi)、陳、宋、蔡、楚等國,向各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均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時年68歲。魯哀公和季康子雖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哲學思想:孔子所處春秋時代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zhuǎn)變的時期,孔子思想中充滿新與舊的矛盾,反映了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風貌。
    天命鬼神觀:孔子繼承了傳統(tǒng)的天命鬼神觀,視天為萬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認為天命主宰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治亂。他主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但同時他又否定周時盛行的占卜活動,提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五谷生焉“,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運行之中。所以他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墩撜Z》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并且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關(guān)于人死后是否變鬼的問題。
    仁與禮的學說:禮原為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春秋時”禮崩樂壞“,禮已名存實亡??鬃幼⒅厣鐣惱韱栴},把禮看成是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區(qū)別華、夷的標志。他譴責破壞周禮的行為,對魯國季氏竊用天子之禮,”八佾舞于庭“極為憤慨,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張”正名“,試圖用周禮的形式去匡正已經(jīng)產(chǎn)生變化的社會現(xiàn)實,要求人們”克己復禮“。但是,在不違背周禮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結(jié)合時代的變化對周禮的具體內(nèi)容有所損益。仁這一概念在春秋時已廣泛使用,孔子賦予了它以新的涵義,使其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范疇之一?!墩撜Z》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又對子貢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認為仁就是推己達人的忠恕之道。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內(nèi)容包括成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認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價值,”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他重視道德修養(yǎng),強調(diào)自身的努力,即”為仁由己“,”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要求人們”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他提出了一系列修養(yǎng)方法,如反求諸己;一日三省等??鬃拥娜蔬€包含著愛惜勞動者的思想,如仲弓問仁,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子張問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此”五者“即”恭、寬、信、敏、惠“??鬃拥摹睂挕?、”惠“表現(xiàn)在統(tǒng)治方法上就是要行”德政“。所謂德政包括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即在經(jīng)濟上實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寬刑罰而重教化。經(jīng)濟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論語》記載孔子”所重:民、食、喪、祭“,主張”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寬民就是要反對”不教而殺“的苛政,孔子主張對人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理“,反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人民的道德觀念,促使人民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范。為了行德政,孔子還提出了”舉賢才“的政治主張?!墩撜Z》記載仲弓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八J為還必須考慮到民意,”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主張?zhí)幚硎聞諘r,既不能過,又不能不及,認為”過猶不及“??鬃又鲝堛∈亍敝械馈?,如《論語》記載,孔子提出”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主張”德刑并用“,”寬猛相濟“;對學生,性格過于進取的加以遏制,對于謙退的加以鼓勵。孔子反對過激的言行,但同時也反對不講原則,”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的”鄉(xiāng)愿“行為,稱”鄉(xiāng)愿,德之賊也“。
    知識論:孔子就知識的來源和對知識的態(tài)度把人分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八m承認有”生而知之“的圣人,但他所強調(diào)的是后天學習,著眼于”學而知之“和”困而學之“的中等人。孔子一生學而不厭,主張”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多聞闕疑“、”多見闕殆“。他還討論了學與思的關(guān)系,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提倡勤于學習,善于思考,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觸類旁通??鬃又鲝垖W以致用,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他反對知而不行或”言而過其行“的人。
    邏輯思想:孔子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啟蒙者,他提出了”正名“主張,雖然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政治和倫理方面的名分等級制度,但包含了邏輯證明的初步意識。孔子認為言有賴于名,名不正則言不順。從正名的需要出發(fā),孔子還強調(diào)推理在認識中的作用,提出同類可以相推的原則。
    美學思想:孔子是中國古代美學的奠基人,孔子的美學思想也建立在他的仁學基礎上,他認為要使”仁“的原則得到實現(xiàn),就要喚起人們自覺行仁的要求。他力圖發(fā)揮文藝的特殊社會作用,陶冶人們的倫理道德感情,把文藝作為喚起人們自覺行仁,建立和諧的社會關(guān)系的重要手段,他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思想,力求使人們對行仁不但”知之“、”好之“而且”樂之“。在美與善的關(guān)系上,他主張”盡善“、”盡美“,認為最高的道德境界和審美境界是同一的。孔子還要求”美“和文藝必須絕對服從”禮“,為維護禮服務。
    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的教育家。傳說他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他主張”有教無類“,學生中不少人出身低賤,許多過去無權(quán)受教育的平民子弟得以受教育??鬃影雅囵B(yǎng)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作為教育的目的,認為”學而優(yōu)則仕“,”學也,祿在其中矣“,故而以”文行忠信“作為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排斥生產(chǎn)知識和勞動技能的教育。他注重道德培養(yǎng),主張治學要先立人,提出了一整套以道德培養(yǎng)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提倡”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他注重言傳身教,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老實態(tài)度,要求自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教學中他講究教育方法,注重啟發(fā)、誘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注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他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第一位教育家。
    歷史地位: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雖具有一些傳統(tǒng)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當時是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所以在戰(zhàn)國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成為先秦顯學之一。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漢以前并未受到統(tǒng)治者的特別重視。漢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統(tǒng)治,孔子的思想適合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視。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對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正式確立了孔子及其學說在中國思想界的統(tǒng)治。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進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學的措施,鞏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鬃拥乃枷雽χ袊饨ㄉ鐣恼軐W、文學、藝術(shù)、教育、史學等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這種影響波及到東亞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統(tǒng)治階級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發(fā)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五四運動以后,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進步思想家的批判。中國的一些學者,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史學工作者,對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和評價,取得了很大成就??鬃铀枷雽W說主要匯集在孔子弟子撰寫的《論語》中,《左傳》和《史記孔子世家》亦有有關(guān)孔子言行的記載。(《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二)《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guān)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墩撜Z》包括《學而》《為政》《八佾》《里仁》等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在某些章節(jié)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宋代朱熹曾為《論語》作注釋,名為《論語集注》,是比較通行的讀本。全書主要內(nèi)容是記孔子的言行。書中稱曾子(名參)、有子(名若)為”子",有人推斷,書是孔子死后,曾子、有子的弟子,根據(jù)師授編集的。
    學習過程:
    一、溫故知新。
    解釋下列熟語,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學原則和方法。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
    學而時習之:
    二、誦讀感知(誦讀方式可靈活多樣)。
    1、初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2、再讀,讀懂語意。
    3、三讀,讀出人物性格。
    4、四讀,讀出情感和語氣。
    三、梳理歸納。
    1、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下注釋,自主疏通全文,并標注出有疑問的地方。
    2、組內(nèi)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并歸納出重要文言現(xiàn)象。
    (1)請標注出“如、方、作、撰、傷、與、讓、乎、爾”等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2)請結(jié)合課后“探究討論”第三題,總結(jié)虛詞“以”“因”的意義和用法。
    以:
    因:
    (3)找出文中的賓語前置句,結(jié)合以前學過的古文,歸納出賓語前置的幾種情況。
    四、品讀賞析。
    1、自由品讀,體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風范。
    3、其他同學對朗讀進行點評,分別說說孔子和他的四位學生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4、全班齊讀,共同感受文中的氛圍。
    五、合作探究。
    1、孔子為什么哂笑子路?
    2、孔子為什么會“與點也”?又為什么要“喟然嘆”?
    六、課后反思:
    七、課后作業(yè):以“我心中的孔子”為題寫一篇作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一)大綱要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高中語文第一冊閱讀部分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書第六單元是一個文言文閱讀單元。關(guān)于文言文閱讀,新課標中的要求為:“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薄伴喿x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BR>    (二)單元分析: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我把本單元教學目標?確定為:通過學習本單元課文,對先秦文學有個初步的了解;掌握有關(guān)文言詞語和句式;初步熟悉諸子百家的言論、作品及其政治主張;能背誦相關(guān)段落。
    課文所選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先秦諸子散文《論語》中的一篇。先秦諸子散文是我國古代文苑中一座異彩紛呈的花壇。它給后人的啟迪無限豐富,使人嘆為觀止。而《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學、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觀點,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資料?!蹲勇贰⒃?、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描寫了師生暢談“志”——理想的情景,氣氛和諧,用生動的對話描寫和傳神的情態(tài)描寫使人物的個性鮮明。
    (三)教學設想:
    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教學則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是書面語言,口語基本上不再使用,因此培養(yǎng)感悟能力就有了其特殊性,而培養(yǎng)語感能力就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首先,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和節(jié)奏特征,訓練文言的特殊語感?!蹲勇?、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用了極簡省而傳神的筆墨,記敘了孔子周游列國期間,師生之間關(guān)于“志”的一次充滿情趣的對話。只有反復吟誦,才能完成對孔子師生不同性格的具體體認。其次,借助課文內(nèi)容,重點訓練對常用詞語、常見句式等的理解和把握。其三,重點賞析精辟的語句,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學會評價。
    就本課的具體情況,我準備分三課時來完成本課教學任務:第一課時導入??新課,簡介課文有關(guān)知識,學生初讀、自學課文;第二課時檢查自學,導讀課文,理解本課內(nèi)容;第三課時品味課文,歸納總結(jié)。
    (四)教學目標?:
    根據(jù)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了解有關(guān)《論語》的常識,了解孔子的教學思想和風格。掌握有關(guān)的文言詞語和句式。
    2.能力目標:通過朗讀和背誦培養(yǎng)敏銳的語感,通過積累詞語,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水平。本文敘事中結(jié)合抒情、議論,前后照應,結(jié)構(gòu)嚴謹,學習這種寫法,提高寫作水平。
    3.情感目標:本文描述人物神態(tài)、語言以表現(xiàn)人物性格志趣很有特色,認真分析鑒賞,可以了解孔子教學思想、人格魅力,師生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為規(guī)范。這對我們今天追求理想,塑造自我,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仍極有啟發(fā)。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狠抓朗讀和背誦。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放聲朗讀,分段背誦。2.辨析多義詞:如、方、與。理解和掌握則、爾、以、者等詞語以及文言疑問句的用法。3.品味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的性格和志向,從中得到啟發(f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難點?:課文最后部分是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不聯(lián)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就難以準確地理解,這對于高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
    二、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tài)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zhì)疑、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所以,我嘗試使用以下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1、情景教學法;2、誦讀法;3、導讀法;4、學生自主學習法;5、討論法;6、多媒體教學法;等等。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重要輔助步驟,因此,我準備在上本課前給學生布置好以下預習任務:1、讀準本課字音,讀不準的字自己查字典和詞典解決。2、讀熟課文,結(jié)合注釋思考文章語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劃上記號。
    教師則編寫和印發(fā)有關(guān)《論語》的資料: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他創(chuàng)辦私學,開私人講學之風。相傳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詩、書、易、禮、春秋、樂)七十二人(據(jù)《史記·孔子世家》)。在教育上,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提倡“有教無類”,注重“因材施教”,對普及和發(fā)展古代文化有重要貢獻。
    (2)《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和再傳弟子編集的儒家典籍,共二十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內(nèi)容是記錄孔子的言行,有孔子應答弟子和當時的話,也有關(guān)于弟子間談論孔子言論的記錄??傮w上來說,可稱為語錄體散文。章節(jié)簡短,語言樸素、比較精煉扼要,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成語、格言,有不少是從《論語》中繼承而來的。
    (3)《論語·先進》,這一篇記錄孔子對學生的評論。共二十六章。課文是最后一章,是《論語》中寫得比較長而又比較生動的一章。文章記錄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關(guān)于“志”的討論,寥寥三百余字,寫出了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志趣愛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獷,冉有、公西華的謙遜謹慎,曾皙的從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藹可親和循循善誘。
    (二)導入??新課:
    有一個成語叫“半部《論語》,可安天下”,《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我們初中學過《論語十則》,能不能和老師一起背誦一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當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通過這個設計,既可以讓學生回憶以前所學的舊知識,又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十五
    《侍坐章》有著很高的思想高度,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有必要從學生的切身體驗入手,將課文拉到學生的認知水平之上?!妒套隆穼嶋H上是孔子及其弟子之間無數(shù)次談話中精彩的一次談論;于是,不妨從學生最熟悉的學習生活切入,把課文定位為:一堂關(guān)于“人生理想”的'討論課。而課堂對于學生最為熟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起分析評價這堂課上孔子與學生之間交流的內(nèi)容與方式。
    教師努力借此引導學生感受2500年前那一堂關(guān)于“人生理想”課堂中的氛圍與情調(diào),使灰色的文字記錄借助學生的個人經(jīng)驗與閱讀時的體驗還原為孔子師徒交談的現(xiàn)場——于是,遙遠的看似干枯的古典篇章便容易化而為鮮活的充滿情趣的師生交流的場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十六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缁蛑獱?,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BR>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BR>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BR>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BR>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BR>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BR>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BR>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不子)坐著。不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長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答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長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zhàn),而且還懂得答人的道理?!?BR>    不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
    (公西華,你怎么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答什么,但愿意學習答這些。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愿意穿戴好禮服禮帽答一個小小的司儀?!?BR>    (曾皙,你怎么樣?”
    (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稀疏了,接著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說:(我和他們?nèi)说牟拍懿灰粯印!?BR>    不子說:(那有什么關(guān)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BR>    曾皙說:(暮春時節(jié),春天的衣服已經(jīng)穿上了。和幾個成年人、幾個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由兒回來?!?BR>    不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問不子:(他們?nèi)齻€人的話怎么樣?”
    不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說:(您為什么笑仲由呢?”
    (不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遜,所以我笑他?!?BR>    (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長事嗎?”
    (怎么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長事嗎?”
    (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長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答一個小相,那么誰能答長相呢?”
    注釋。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此處指執(zhí)弟子之禮,侍奉老師而坐。以吾一日長乎爾:以,因為;長,年長。毋吾以也:吾,作(以”的賓語,在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以,動詞,用。居則曰:居,閑居,指平日在家的時候。則,就。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颍簾o定代詞,有人。則:連詞,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以,動詞,用。率爾:不假思索的樣子。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國家。乘:兵車。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攝乎長國之間:攝,夾。乎:于,在。加之以師旅: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師旅,軍隊,此特指侵略的軍隊。因之以饑饉:接連下來(國內(nèi))又有饑荒。因,動詞,接著。饑饉,饑荒。比及:等到。且:連詞,并且。方:道,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哂:微笑,這里略帶譏諷。方:見方,縱橫。如:連詞,表選擇,或者;足:富足。如:連詞,表提起另一話題,作(至于”講。其:那。以:把。后邊省賓語(之”。俟:等待。能:動詞,能答到。焉:這里作指示代詞兼語氣詞,指代下文(小相”這種工作。如:連詞,或者。會:諸侯之間的盟會。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里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穿著禮服,戴著禮帽”。愿:愿意;相:在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人。焉:兼詞,于是,在這些場合里。鼓:彈。瑟:古樂器。希:同(稀”,稀疏,這里指鼓瑟的聲音已接近尾聲。舍:放下。作:立起來,站起身。撰:才具,才能。傷:妨害。乎:語氣詞,呢。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農(nóng)歷三月。莫,通(暮”。既:副詞,已經(jīng)。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為成年,束發(fā)加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幾個成人,幾個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虛數(shù)。喟然:嘆息的樣子。與:贊成。后:動詞,后出夫子何哂由也:何,為什么。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遜。以:介詞??浚?。讓:禮讓,謙遜。唯求則非邦也與:唯,難道。邦:國家,這是指國家長事。與,同(歟”,疑問語氣詞。
    文言知識。
    通假字鼓瑟希:希通侯稀”,稀疏。莫春者:莫同侯暮”,晚。
    活用現(xiàn)象勇1、端章甫:端,名作動,穿禮服;章甫,名作動,戴禮帽2、風乎舞雩:風,名作動,吹風勇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動,走在后面勇4、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5、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勇6、異乎三子者之撰:撰,動作名,才能,指為政的才能。勇7、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重點虛詞勇1、以(1)以吾一日長乎爾:介詞,因為勇勇(2)毋吾以也:動詞,認為勇(3)則(以語:動詞,做(4)加之以師旅:介詞,用勇2、如(1)如或知爾: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禮樂:至于勇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過是,只不過勇4、唯求則非邦也與:唯,句首語氣詞勇5、而(1)子路率爾而而曰:連詞,表修飾。(2)舍瑟而作:連詞,表順接。勇(3)非諸侯而(:連詞,表并列。
    一詞多義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圓(2)且知方也:道,是非準則勇2、爾(1)以吾一日長乎爾:代詞,你們(2)子路率爾而而曰:助詞,形容詞詞尾,表狀態(tài)(……的樣子)勇3、如(1)如或知爾(假如)(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禮樂(至于)4。為(1)由也為之(管理,治理)(2)愿為小相焉(做)(3)赤也為之?。ㄌ妫?。以勇(1)以吾一日長乎爾(因為,介詞)勇(2)毋吾以也(認為,動詞)勇(3)則(以語(做、為,動詞)(4)加之以師旅(用、拿,介詞)勇勇(5)以俟君子(而,連詞)勇勇勇6。言(1)亦各言其志也(說、談,動詞)(2)夫三子者之言(如(話,名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十七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后來私人辦學,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還在晚年整理“六經(jīng)”(《詩》《書》《易》《禮》《樂》《春秋》)。他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自漢代以后,孔子學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封建統(tǒng)治者一直把他尊為圣人。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以至于今。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guān)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在某些章節(jié)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二、課文內(nèi)容。
    本文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tài)度。
    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孔子向?qū)W生問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可分四個層次。
    第1層(“子路率爾”——“夫子哂之?!?:寫子路述說己志。
    第2層(“求,爾何如?”——“以俟君子?!?:寫冉有述志。
    第3層(“赤,爾何如”——“愿為小相焉?!?:記述公西華述志。
    第4層(“點,爾何如?”——“吾與點也?!?:寫曾皙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寫子路、冉有、公西華走后,曾皙向老師探問那三位同學的談話如何。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所談的志向逐個加以評價。
    三、寫作特點。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緊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來記述,五個人的發(fā)言都合乎各自的個性、身份、志趣、教養(yǎng),顯得深刻而生動。
    2.全篇以“言志”為中心組織材料,思路清晰,極有層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現(xiàn)力較強。
    3.成功地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鬃訋熒g的對話,將人物的心情語態(tài),精神氣質(zhì)都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寫得簡練含蓄,生動感人。
    四、練習檢測。
    1、填空。
    孔子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是春秋末期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墩撜Z》是一部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倫理、道德修養(yǎng)和教育思想的___________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是關(guān)于_____________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全文共___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把《論語》和《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編稱為“四書”,并作《四書集注》。
    2、下列加線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夾、迫近)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
    c.異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才干)d.何傷乎(妨礙)。
    3、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風乎舞雩b.三子者出,曾皙后。
    c.加之以師旅d.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4、閱讀課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塑造了一個循循善誘、和藹可親的師長形象的孔子,循循善誘是指他的教育態(tài)度和方法,和藹可親是指他的性格特征。
    b.子路聲稱能將困于戰(zhàn)爭和饑荒的大國治理成勇而知義的禮儀之邦,他不假思索,搶先回答,“率爾而對”,反映出子路爽快、坦率但急躁、自負的性格,所以孔子對子路“哂之”以此來否定他的志向。
    c.冉有愿意治理一個小國家,先是說六七十里見方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小國,并將禮樂方面的治理讓給君子,表現(xiàn)了他極其謙讓的態(tài)度,這反映出他謙虛謹慎的性格。
    d.公西華年少而懷有大志,把自己的宏大理想說得極其婉轉(zhuǎn)、謙讓,說自己沒有才能,只能學著治理國家,態(tài)度謙恭。
    參考答案:
    1、丘仲尼思想教育儒語錄儒20《孟子》《大學》《中庸》。
    2、答案為b?!叭纭睘椤盎蛘摺?。
    3、答案為c。a項“風”、b項“后”、d項“鼓”均為名詞活用作動詞,分別為“吹風”、“留在后面”、“彈奏”。c項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十八
    (一)教學目標:
    1、批文入情賞析法;
    2、知人論世。
    (二)教學難點和重點:
    1、從文本出發(fā),批文入情、知人論世。
    2、賞析要能舉一反三。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在《文論七則》中,我們知道鄭板橋喜畫竹子,根據(jù)他長年的創(chuàng)作實踐,總結(jié)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個不同的創(chuàng)作階段。但藝術(shù)創(chuàng)作是如此順序,閱讀作品要“批文入情”卻應該是反方向。今天,我們就從手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眼中之竹來賞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一)眼中之竹——你最喜歡誰?(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性格特點)
    1、請幾個女同學用現(xiàn)代漢語的方式表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2、請同學點評表演(提醒同學注意“侍坐”二字)
    3、你最喜歡哪一個人物形象,請加以分析概括。
    4補充資料:
    (1)子路:
    a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BR>    又問,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指負責兵役和軍政工作),不知其仁也?!?BR>    b 明代思想家李贄曾講,說先生于子路,每下毒手。
    (2)曾皙:
    a “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孟子》
    b魯國執(zhí)政大夫季武子死時,曾皙曾“依門而歌”。
    (3)冉有:
    孟武伯問:“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指擔任縣長或總管),不知其仁也?!?BR>    (4)公西華:
    孟武伯問:“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指接待外賓辦理交涉),不知其仁也?!?BR>    (二)手中之竹——編者最推崇誰?(人物形象塑造,寫作意圖)
    1、請幾個男同學分角色朗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2、體會人物形象塑造
    (1)直接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
    (2)間接描寫
    3、寫作意圖
    (1)提醒《論語》的編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可能是誰?
    《論語七則》中,對誰稱“子”
    (2)知人論世
    (三)眼中之竹——孔子最欣賞誰?(治學時的知人論世)
    1、孔子最欣賞誰
    (1)文中孔子的判斷依據(jù)“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2)孔子的思想觀:
    a仁
    b禮
    c仁與禮的關(guān)系: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宰予欲改三年喪制,孔子便斥之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
    禮的本質(zhì)內(nèi)涵是仁
    2、曾皙為人
    3、子路為人
    (四)總結(jié)
    1、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 ——《莊子漁夫》
    2、對下聯(lián):
    誨人不倦萬代宗師
    學之不厭千古賢人
    橫批:教學相長
    3、推薦閱讀書目:
    (1)南懷瑾《論語別裁》
    (2)于丹《論語》
    (3)鮑鵬山《孔子是怎樣煉成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十九
    1.領(lǐng)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特點。
    2.梳理課文內(nèi)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評價;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體會孔子的思想。
    了解孔子的交往藝術(shù),學習孔子的處世之道,樹立崇高的理想
    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1課時
    今天我們就學習《論語》中一篇最具文學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壇開課授徒的場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據(jù)資料記載當時子路是51歲,冉有是31歲,公西華是18歲,曾皙是39歲?!笆套睉忉尀榕闶涕L者閑坐。長者應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詞給標題補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于子)
    (要注意語氣、語速和感情)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個什么話題?(志)
    2:文章一共有四個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們分別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現(xiàn)在我們按照答志的順序來自讀課文并填寫表格。
    學生志向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華(赤)
    曾皙(點)
    3:讓生交流,
    (1)、用原文說說四個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BR>    (2)概括孔子對四子的不同評價,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評子路:哂之(輕率、自信、自負)
    孔子評冉有:嘆之(謙虛。說話很有分寸)
    孔子評公西華:惜之(謙恭有禮,嫻于辭令)
    孔子評曾皙:與之(從容、灑脫、穩(wěn)健。溫文爾雅、機敏好學)
    (3)指名朗讀四子的語言,要讀出性格特征(指導學生朗讀,子路的直率與勇武要用較高的語調(diào)較快的語速讀出來,而冉有和公西華的回答則要讀出謙遜的味道,曾皙的應用輕松緩慢的語氣讀出歡快愉悅的心情)
    (4)他們?yōu)槭裁磿羞@樣不同的語氣?
    子路:輕率、自信、自負(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從夫子對由發(fā)言的反應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謙虛了,也提到禮。
    公西華: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態(tài),而且他的話是接在冉有的話后面說的,他就更謙虛了。
    總結(jié):可見,說話不僅與人的性格追求有關(guān),還與現(xiàn)場,語言環(huán)境有關(guān)。
    孔子為什么要“與點”呢?要弄清這個問題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
    (1)齊讀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這幅圖景并用語言描繪給這段文字加個標題。并探究曾皙的志。
    (2)討論交流:(大同的和諧社會)
    曾皙的話給人們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圖中的景象社會安定、經(jīng)濟穩(wěn)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諧社會。曾皙所表達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與點”!
    (3)為了進一步深入領(lǐng)會,我們大家一起詠讀一遍曾皙的答志。
    (4)這幾個弟子,你更喜歡哪一位?
    (5)結(jié)合課文分析孔子的評價標準進而體味孔子的思想。
    在這里,弟子們?yōu)槭裁茨軙乘阅??我想關(guān)鍵在于孔子引導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樣引導的呢?看第一段,找個別同學讀第一段。
    (總結(jié):作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誘的教風構(gòu)建出了和諧的教學氛圍,也為我們老師上了一堂精彩的課。)
    作為21世紀的新青年,你該如何用批判和繼承的眼光對待儒家思想。
    學生志向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千乘之國,有勇且知方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嘆之
    公西華(赤)端章甫為小相謙恭有禮,嫻于辭令惜之
    曾皙(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容、灑脫、穩(wěn)健。溫文爾雅、機敏好學與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二十
    教學目標:
    1、探索文章內(nèi)在的線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從人物對話中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4、注意字的讀音。
    重點難點:
    從人物對話中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孔子:
    1998年全體諾貝爾獎獲得這做出了一個共同的宣言:如果人類在二十一世紀還想繼續(xù)生存的話,必須回頭2500多年前從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等許多教學理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chuàng)辦私學的人。儒家經(jīng)過不斷的完善最終成為封建思想的正統(tǒng),影響深遠。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禮”,實施“禮”。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則民無法措手足”。
    (三)《論語》:。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論語》?!罢摗?,編纂的意思;“語”,是語言的意思?!罢撜Z”就是語言的編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據(jù)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書。宋儒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墩撜Z》有很高的價值,古人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
    (四)教師范讀,指出字的讀音,句讀的停頓。
    (五)學生自瀆,弄清文章的情節(jié)。
    (六)探究:。
    1、文章題目的理解。
    2、文章圍繞什么事展開討論的?
    志
    孔子問志———弟子述志———孔子評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們所說的話?
    子路————“其言不讓”————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為之————嘆之————謙虛。
    公西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惜之————更謙虛。
    曾皙————與之————灑脫。
    (七)延伸:
    1、他們的思想你是怎樣看待的?你認為在當今社會中是否還需要這些思想?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中國文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讀后感篇二十一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后來私人辦學,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還在晚年整理“六經(jīng)”(《詩》《書》《易》《禮》《樂》《春秋》)。他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自漢代以后,孔子學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封建統(tǒng)治者一直把他尊為圣人。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以至于今。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guān)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在某些章節(jié)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二、課文內(nèi)容。
    本文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tài)度。
    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孔子向?qū)W生問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可分四個層次。
    第1層(“子路率爾”――“夫子哂之。”):寫子路述說己志。
    第2層(“求,爾何如?”――“以俟君子。”):寫冉有述志。
    第3層(“赤,爾何如”――“愿為小相焉。”):記述公西華述志。
    第4層(“點,爾何如?”――“吾與點也。”):寫曾皙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寫子路、冉有、公西華走后,曾皙向老師探問那三位同學的談話如何。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所談的志向逐個加以評價。
    三、.寫作特點。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緊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來記述,五個人的發(fā)言都合乎各自的個性、身份、志趣、教養(yǎng),顯得深刻而生動。
    2.全篇以“言志”為中心組織材料,思路清晰,極有層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現(xiàn)力較強。
    3.成功地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鬃訋熒g的.對話,將人物的心情語態(tài),精神氣質(zhì)都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寫得簡練含蓄,生動感人。
    四、練習檢測。
    1、填空。
    孔子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是春秋末期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墩撜Z》是一部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倫理、道德修養(yǎng)和教育思想的___________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是關(guān)于_____________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全文共___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把《論語》和《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編稱為“四書”,并作《四書集注》。
    2、下列加線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夾、迫近)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
    c.異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才干)d.何傷乎(妨礙)。
    3、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風乎舞雩b.三子者出,曾皙后。
    c.加之以師旅d.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4、閱讀課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塑造了一個循循善誘、和藹可親的師長形象的孔子,循循善誘是指他的教育態(tài)度和方法,和藹可親是指他的性格特征。
    b.子路聲稱能將困于戰(zhàn)爭和饑荒的大國治理成勇而知義的禮儀之邦,他不假思索,搶先回答,“率爾而對”,反映出子路爽快、坦率但急躁、自負的性格,所以孔子對子路“哂之”以此來否定他的志向。
    c.冉有愿意治理一個小國家,先是說六七十里見方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小國,并將禮樂方面的治理讓給君子,表現(xiàn)了他極其謙讓的態(tài)度,這反映出他謙虛謹慎的性格。
    d.公西華年少而懷有大志,把自己的宏大理想說得極其婉轉(zhuǎn)、謙讓,說自己沒有才能,只能學著治理國家,態(tài)度謙恭。
    參考答案:
    1、丘仲尼思想教育儒語錄儒20《孟子》《大學》《中庸》。
    2、答案為b?!叭纭睘椤盎蛘摺?。
    3、答案為c。a項“風”、b項“后”、d項“鼓”均為名詞活用作動詞,分別為“吹風”、“留在后面”、“彈奏”。c項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
    4、答案為b。孔子對子路“哂之”并非否定他的志向,只是因為他的態(tài)度不謙虛,即“其言不讓”,這是一種善意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