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實用18篇)

字號:

    讀后的感悟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如何從多個角度分析和總結這本書的主題和意義?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有趣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引發(fā)大家的閱讀興趣。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一
    20xx上映了一部高票房高質量的《流浪地球》,令人震撼的不僅是國產科幻片的進步,更是那個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小說原著——劉慈欣。
    莫言曾說:劉慈欣的小說有非常深厚的修養(yǎng)和準備。這句話在流浪地球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小說故事始于剎車時代:因為太陽即將發(fā)生的氦閃將波及整個太陽系,人類傾盡資源,幫助地球逃逸到四點三光年外的半人馬座比鄰星。
    本以為會以悲劇結尾:太陽爆炸了,人類卻因種種原因無法到達新家園。
    但是沒有,在生存面前,一切都不重要了,恐懼,孤寂,絕望,迷茫,面對不可測的未來,人們鼓起勇氣去面對,代價是高昂的,藝術,倫理,常識,一件又一件曾經無比熟悉的特色從人性中消失,逝去的生命更是多如繁星,剩下的只有對生存的強烈渴望。
    疑惑和猜忌一度在人類當中引發(fā)叛亂之火,然而太陽最后的滅亡瞬間平息了一切,人類終于懷揣希望踏上漫長的流浪之旅。斗爭。很奇怪吧,明明內心的怯意早已泛濫成災,卻仍要拼死抵抗,明明孤寂纏繞束縛手腳,卻仍要尋覓家在何方!
    仙人掌孤寂的在茫?;哪芯`放嬌艷;忍冬孤寂的在殘垣斷壁中蓬勃生長;幼獅孤寂的在無邊草原歷練成王;人類,像地球上的千萬種生命一樣,雖然渺小,擁有脆弱的情緒,但也因情感而強大,有著放手一搏的力量,我們用孤獨凝聚力量,尋覓家在何方。
    我們終將流浪于宇宙,擁抱孤獨。你若是可以凝聚孤獨的力量,化其為動力,那么,我相信你會找到家的。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二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行車不規(guī)范,親人兩行淚”!
    一聽到這句話,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根據(jù)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先不說電影的情節(jié)怎么樣,可能看過原著的不是太多。我是在上學時在圖書館偶然發(fā)現(xiàn)的這部小說,當時就被它的書名所吸引,于是就讀了起來,原著的篇幅不長,我大概用了兩個多小時把它看完,讀完之后深深的被大劉的腦洞所折服,同時對里面涉及的物理學、天文學名詞很有感觸,看來大劉不愧是一名理工男。
    首先和電影一樣,交代了流浪地球計劃的起因,由于太陽氦閃,太陽系將不復存在,人類的救贖計劃起初分為“地球”與“飛船”兩派,最終因“飛船派”無法支撐完整與龐大而又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而被拋棄。讀到這里就可以體現(xiàn)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也是我對大劉腦洞所折服的原因??催^《星際穿越》等好萊塢科幻大片的可能都清楚,當?shù)厍虿贿m合生存時,他們會選擇乘坐飛船去尋找新的家園,但這卻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幾年、幾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飛船上的燃料與給養(yǎng)再多,畢竟有限,所以飛船上的人們只能通過休眠來減少給養(yǎng)消耗,茫茫太空,旅途艱險,即使通過“引力彈弓加速”、“蟲洞”等方式成功的到達目的地,但還得面對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那就是新的家園,會不會適合人類居住,人類不可能一直呆在空間狹小的飛船里,就像《星際穿越》的劇情一樣,人類派出去的12位宇航員,分12路去12個目的地行星,這是一個孤單且沒有回程的絕望旅行,人類在等待多年后,只有三個目的地行星發(fā)來信息,其他的9位卻消逝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于是人類又派出第二批人員,對這三顆行星進行再次探測,同樣是沒有返程的旅行。當他們通過“蟲洞”到達這三顆目的地行星附近時,卻發(fā)現(xiàn)他們有兩顆是在“黑洞”旁邊,根據(j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們可以知道,那里的時間將會變得很慢,在那里,一個小時等于地球上的7年。當他們到達第一顆行星后,卻發(fā)現(xiàn)二十多年前出發(fā)的飛船剛被這顆星球上的超級潮汐所吞噬,他們也在經歷一次超級潮汐后發(fā)動機進水,為躲避第二次超級潮汐,只能用燃料將水噴出,在回到軌道空間站時卻發(fā)現(xiàn)時間變慢已嚴重超出他們的預期,一塊來的同伴已經老去了27歲,同時意味著地球上也已經歷了27個春秋,而對于他們只是經歷了1個小時而已。他們現(xiàn)在還要面對一個更加殘酷的現(xiàn)實,由于燃料不足,剩下的兩顆星球他們只能二選一,結果他們選擇了一個連大氣都可以冰凍的星球,原來第一批來這顆星球的人,無法忍受孤單的寂寞,不甘心一個人在這里消逝,故意發(fā)出錯誤的信息,引誘后面的人前來拯救。電影畢竟是電影,最終叛變的人付出代價,主人公飄入“黑洞”奇跡般的進入五維空間該寫歷史,最終得救。但是現(xiàn)實沒有那么多得巧合與奇跡。所以說“飛船派”是行不通的。而選擇“地球派”的《流浪地球》,則是腦洞大開,35億人帶著地球通過行星發(fā)動機變軌,人們進入地下城,擁有足夠完整的、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不用擔心燃料和給養(yǎng)。人們也不要休眠,可以隨時規(guī)避旅途的風險。這個腦洞大開想法,標新立異于其他好萊塢大片,真可謂“神來之筆”。這其中也包含了中國的“守土情結”與“愚公精神”,還有中國“人定勝天”的堅強斗志。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文化底蘊的不同。
    同樣面對滔天的洪水,西方神話里使用“諾亞方舟”進行逃生,而中國則是“大禹治水”保天下平安。西方的末世,是“諸神的黃昏”,而中國則是“女媧補天”,中國的文化里沒有逃避、沒有退縮、沒有放棄、沒有拋棄,有的卻是“精衛(wèi)填?!?、“夸父追日”、當然還有包容。即使觀念不同、信仰不同,只要在中國,都能“求同存異”實現(xiàn)大同,比如一座廟里不僅有“佛”,還有“道”和“儒”,中國的道觀也是這樣和平共處。小說中的主人公通過參加奧運會和一名日本女子結婚生子,即使最后立場不同,但也沒影響兩人的情感。而西方卻是“十字軍東征”以及現(xiàn)在的五次“中東戰(zhàn)爭”。
    正是文化理念與底蘊的不同,才有了大劉這一“神來之筆”,除了這些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小說中還體現(xiàn)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功成不必在我”以及“靳柯刺秦、慷慨赴死”的不怕犧牲以及大無畏精神?!傲骼说厍颉辈皇且粌纱丝梢酝瓿傻模鞘怯媱澓臅r2500年,100代人的千年大計,小說結尾更是呼應這一點,當叛軍打著“還我陽光”的口號處死聯(lián)合政府高層而高歌時,太陽發(fā)生了氦閃,人們處死了拯救自己的人們,這是極大地諷刺?!爸艺撸^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正是聯(lián)合政府高層為了后代、為了地球的希望而功成不必在我、慷慨赴死的大無畏精神的體現(xiàn)。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一直延續(xù)的關鍵所在。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正是相信真理的人們一貫堅持,流浪地球計劃才有希望。人類才有可能到達新的家園。因此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千萬不要輕言放棄,一定要記得選擇希望。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三
    《流浪地球》這本書講的是在幾個世紀前銀河系因太陽的繼續(xù)擴大而被慢慢吞噬。人類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就在地球上安裝了幾百個推進裝置,為地球前進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生存?!傲骼说厍颉边@個計劃就開始實施了。書中還有一位爸爸寧愿放棄自己的兒子和妻子也要去守護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為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終于安全的找到了棲息地。
    盡管這部書是想象的,但是當我了解到因為那位爸爸的執(zhí)著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后代的繁衍生息,我內心還是非常感動。書中內容的背后也折射出了保護地球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愛護地球,保護地球,守護我們的家園,避免書中的那種情況發(fā)生。
    歲月從不靜好,但因為有了他們——中國無數(shù)個平凡而偉大的英雄,使我們抬起頭看見了清靜與美好。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四
    為了拯救地球,人類展開一次熱血而孤勇的嘗試。
    在《流浪地球》的影片中,因太陽的枯竭,地球將遭遇滅頂之災。此時,人類數(shù)量銳減至35億。幸存的人們團結一致,金錢的概念和國家邊界模糊了,一個長達2500年的行星移民計劃被提出,進而開始執(zhí)行并逐步推進。中國,在這個計劃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全球領袖角色。太陽枯竭,地球將要撞上木星,遭受滅頂之災。男主劉啟和妹妹以及爺爺在陰差陽錯中,加入了中國救援隊cn171—11,開啟了一段熱血沸騰而震撼人心的冒險。
    還清楚地記得劉啟爺爺?shù)呐R終之語,記得爸爸的“非法喚醒”、爸爸隔著茫茫太空與兒子對話等情景。這些鏡頭無不令觀眾為之動容。在這些感天動地的細節(jié)背后,就有著亙古不變的先輩們的自我犧牲精神。妹妹韓朵朵全球廣播時,各國還未歸家的救援隊員紛紛跑去支援,路上一輛輛急轉掉頭的救援車,無不傳遞著人性的善良和溫暖。哥哥劉啟,在沖擊波快要來臨時,不顧自己的安危,去救從高處墜下的妹妹,也讓我們感受到這濃烈熱的親情。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句讓我們津津樂道的交委的提醒: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guī)范,親人兩行淚。第一次聽,很多人都啞然失笑。后來再聽到,很多人卻心頭一緊,然后心塞難過。再次聽這段臺詞的時候,早已是物是人非,車上的駕駛座少了爺爺?shù)纳碛埃嚿弦灿肋h聽不到王磊隊長嚴厲而又為我們擔心的警告了。
    在影片的最后,cn171—11救援隊的眾人和來自世界各地救援隊的人們,與時間賽跑,共同努力,點燃了木星,拯救了地球!
    看了這部影片,一個詞一直叩擊著我的心靈,它就是希望。那么,我們又是否曾想過,希望是什么?我們是否每一次都握住了那一線希望?電影看到結尾,我也不由得的想起自己,有時候總覺得事情已經沒有挽回的余地了,倒不如放棄,卻從來沒有想過去創(chuàng)新,沒有去嘗試在絕望中探尋出新的希望,而是被困難和苦難和擊垮,選擇臣服于它們。莎士比亞曾說過:“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笔茄剑L的黑夜,會讓人感到害怕,會讓人感到孤獨和絕望,可不管這黑夜有多么漫長,只要我們堅持了,努力了,給自己爭取到一點希望,白晝也終將會來臨。
    人應該生活在希望之中,就算曾經的希望泯滅了,還會有新的希望的之火燃燒起來。如果一個人只管活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沒有,他的生命實際上也就停止了。《流浪地球》影片中的人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拯救地球任務失敗時,一開始大家都還活在支離破碎的夢中,不愿意去面對這個事實,不愿意去相信大家就要面臨死亡的結果,可是后來大家認清事實真相后,齊心協(xié)力尋找辦法,終于找到了一線生機,找到一絲希望,最拯救了自己,拯救了地球。這就是希望給人們的偉大力量。所以,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更應該懷揣著希望,朝更好的地方前行。
    希望是什么?在我們這個年代希望是指引我們奔向遠方的路標,是即便在天涯海角也指向家的方向,是處在困厄之中仍然擁有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希望是無比寶貴和無比強大的力量!
    努力!就會有希望!
    有希望!我們就應該更加努力!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五
    身為一個不稱職的劉慈欣的粉絲,電影的熱度讓我在看完《流浪地球》電影后翻開了原著??赡苁侵啊度w》和《時間移民》的關系吧,總覺得大劉的作品應該有一個宏大的世界觀乃至宇宙觀,很長時間的過程,幾代人的變遷,又如何會拘泥于一個時間點寫一部英雄向的小說呢。果不其然,文字的表達和電影畢竟是不一樣的。
    電影《流浪地球》:美國科幻大片真得不要太好看喲,我對科幻電影的愛日月可鑒(雖然如今窮到買不起電影票),當看到這樣一部《流浪地球》真的是感動的,看電影的第一眼便知道這真的是良心之作了,場景里冰凍著的著名建筑,劉培強劉啟父子間的情感連接,王磊上尉對于職責的堅持和生命的責任無不令人動容。作為一部2h的電影,帶著一份東方特有的對故土的眷戀流浪,何其浪漫??墒沁@樣一部電影還是令我遺憾的,從韓朵朵那偶像劇般的呼吁到洛希極限計算的錯誤,我期待著更加成熟的國產科幻片。
    真的很喜歡大劉耿直的硬科幻小說,也很看好中國的科技和電影業(yè),《流浪地球》就是那希望。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六
    《流浪地球》就是大劉的短篇科幻作品合集,但是不要因為短篇而小看它,大劉雄渾的想象力在短篇里一樣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全書8個故事,當中有關聯(lián)的有兩個,雖然它們因為篇幅和架構的原因,比不上三體的氣勢磅礴,但是短小有短小的好處,很多時候它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后味反而更濃。
    以書中我最喜歡的《鄉(xiāng)村教師》為例,小說開篇非同尋常,你不會以為這是一個科幻小說,你肯定會以為這是一個現(xiàn)實小說,反映在窮鄉(xiāng)僻壤的地區(qū)的教育問題,我們看到了熟悉的可敬老師,看到了熟悉的愚昧村民,要不是這本書明明確確的就是大劉署名,我真的懷疑我是不是拿錯了——當然,從一半開始,風轉急下的劇情突然讓人了解了大劉這樣安排的用心,從科學的角度講,人類絕不是什么進化完美的生物,但是人類的發(fā)展動力,人類傳承的制度雖然低效,但是卻是可敬的,如果沒有鄉(xiāng)村教師最后的堅持,也許文明都會自此消失,這種戲劇的安排,其實很有意思,讓緊張感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同時,這部作品又是反映現(xiàn)實的,它不僅反映了人性,也反映了一些大劉關注的現(xiàn)實,大劉的作品不同于其它作品的最大差別,就是大劉不是信馬由韁的想象亂飛,大劉的作品一定是以現(xiàn)實和人性為基礎的幻想,幻想可以滿天飛,但是沒有基礎的沉積,那樣的作品并不會打動人,也自然不會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共鳴。我想這正應了一句話,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劉的科幻作品很好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另外幾部作品《中國的太陽》以農民工為主角,出發(fā)點和特別,最后的主旨也很特別,是一種對純經濟論的反駁?!读骼说厍颉穭t是典型的在極端危機之下,對人類本身命運和人性的拷問。大劉最擅長的估計就是這種手法。而《鏡子》更是一部關注腐敗問題的作品,當然是以科幻的角度。其它幾部作品也是各有側重。
    誠摯向諸位推薦,如果你還有幻想的話。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七
    電影很棒,卻并不棒在電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社會意義,開創(chuàng)性且完成得還不錯,便成就了票房奇跡。
    但我始終認為,文藝作品的社會意義不該高于其藝術價值。
    很多人并不這樣覺得,覺得一定要有深刻意義要影響社會到什么程度才能堪稱偉大堪稱經典。但是這樣的標準本身就太過于功利性,文藝作品給人帶來的力量不是標語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藝作品是給人以靈魂上的共振,再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意識形態(tài)的。甚至很多時候,文學作品是滯后性的,是在思想萌發(fā)之后才有相應的作品產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電影或者一本書籍能有多大影響力,是我一直不認同的評價標準。
    因此,電影并不讓我覺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電影過后反觀原著本身,卻讓我驚喜。深度比電影高出幾個等級,篇幅雖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體在文學敘述上的流暢性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對人類依然是一針見血,集體無意識下的憤怒被諷刺得淋漓盡致。地球派真的是錯的嗎?無法被證實。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個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劉作品,推薦。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八
    千年之后,太陽將會毀滅所有太陽系的星球。與其說坐以待斃,不如帶上地球尋找新的太陽,開啟流浪之旅。地球發(fā)動機帶著地球前往新家園和史稱“流浪地球”計劃。地球到達木星想利用引力將自己拋出太陽系,因為發(fā)動機沒有足夠的燃料。意外發(fā)生了:由于木星里影響,地球發(fā)生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去。所有人力挽狂瀾,但是終究無法擺脫木星的引力,在危急時刻,主角劉啟想出辦法:點燃木星,讓木星爆炸并推離地球。地球開始流浪......
    沒有人聽從他們,只顧返回與親朋好友做最后的告別,劉啟和朋友們的計劃陷入困境??吹竭@兒,我在想:人類終究自私。相互斗爭,除了失敗以外,沒有好處,人類又何時能放下分歧達成一致呢?何時又能把大家的利益看成自己的使命?這樣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就不會發(fā)生爭執(zhí)戰(zhàn)爭、極寒、地震、缺氧,讓地球發(fā)動機無法運轉,無法得到原料,讓地球向木星墜,人類將會加快進步。
    當人們認識到了挽回地球的重要后,努力讓可以點燃木星的地球發(fā)動機火焰升高??墒沁€差了不少的距離,在千鈞一發(fā)之際,領航員劉培強,也就是劉啟的爸爸,引爆了領航員空間站和木星,最后英勇犧牲。這是一個悲劇,與劉啟的一別成為了最后一別。但這也是美麗的悲劇,人類得救了,地球得救了。地球,又開始了流浪之旅。劉培強知道,留在“領航員”空間站,絕對安全??伤x擇了死亡,他知道人工智能莫斯得到聯(lián)合國的授權,將會“判逃”并實行火種計劃,可他選擇了自毀。比起那些只想回家,不愿浪費一點時間的人,他甘愿與兒子永別,犧牲自己拯救世界。他舍己為人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身邊的警察、消防員、醫(yī)生......還有許多熱心人不也是這樣?他們在危難時刻選擇勇往直前,救出鮮活生命,而迎接自己的是絕境甚至死亡。我們萬萬不要等到此時,才珍惜親情,放下雞毛蒜皮的小事,再多仇恨與抵不過血肉之情。
    在火種計劃中,人工智能莫斯放棄地球,想帶著人類以及動物植物的受精卵逃跑,繁衍新的人類。我想這樣的人類毫無感情,他們沒有親人沒有父母。正如電影中所說的“我不想那一別成為我與兒子的最后一別?!比祟愂刈o的不僅是這個星球,更不是人類的生命,更是人與人之間的深情,這樣人類的歷史傳統(tǒng)美德,才能祖祖輩輩的,發(fā)揚下去。
    看完這部影片,我沒有陌生的感覺。千萬年之后,說不定“流浪地球”會成為現(xiàn)實。流浪是遙遠的,而感情和熱血是現(xiàn)實的。珍惜與親人的時光,珍惜自己的生命,讓生命變得有價值。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九
    原著和電影的人性對比。
    電影過后來看的小說,改編確實是有不一樣的,不變的是浩瀚的宇宙和強大的物理知識助力,差太多的是電影的人性和原著的人性對比。
    或許是因為吳京,電影仍以愛國為主基調,充滿了英雄主義和團結友愛的味道,包括以李光潔為代表的執(zhí)行者,以吳京為代表的操縱者,還有韓朵朵等一類普通人。電影讓我不悅的兩個地方,一是韓朵朵想全球人民廣播,此處尬的我想躲避;二是所有人疊加推原石,這種受力方式讓我很懷疑,在前面位置的不會被“推死”,還能推動原石?相反原著中的人設就要合理得多。
    原始人就住洞里,我們又住洞里了。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tài)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并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tài)和精神生活,對于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著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在這個被發(fā)動機推動的地球出軌的時代,人們的出軌也變得無足輕重了,同樣無足輕重的還有營救順序,作為個體的死亡或消失。
    地球仍在流浪,當與人馬座相遇時,哪三科金色的太陽又將毀滅第幾號文明?在三體文明中,需求層次理論是否又試用呢?繼續(xù)在劉慈欣的小說中探索吧。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十
    昨天晚上看完電影之后,今天便想著讀讀劉慈欣的原著。
    沒想到電影和原著其實截然不同。在我看來,這不只是故事線的不同,而是本質上的'不同。
    就像文中描述的那樣:“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tài)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并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tài)和精神生活,對于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著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這樣冷冰冰的世界太可怕了。
    從創(chuàng)作角度來說,電影和原著我都很喜歡,甚至原著的文字沖擊更加震撼,但是我給電影打了五星,而給原著只打了四星。這是因為我從內心深處希望且相信,如果人類真的走到了“流浪地球”的那一天,社會是不會變的像原著所描寫的那么冷冰冰的。
    就像電影里劉培強說的一樣:“人類文明,如果沒有人,那將毫無意義?!?BR>    而人作為情感動物,如果人沒有一絲感情,也不能被稱之為人吧。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十一
    看完《流浪地球》后,第二天我便去書店買下了劉慈欣的這本原著——《朝聞道》。
    《流量地球》是書中九篇獨立科幻小說的第五篇。劉慈欣以宏大瑰麗的想象作翅膀,飛躍千年的漫長時光,向我們展開了以生命與人性為基調的史詩級畫卷。作為科幻文學愛好者,我的心在翻開書頁的那一時起便被牽絆住了。
    “朝聞道,夕死可矣?!边@是《論語·里仁》中的一句經典。其中“道”指宇宙間的一切法則、道理。文中角色物理學家丁儀在面對“在知識密封準則下宇宙是不可知的,那么余生已無意義”的情況時,脫口而出“你把宇宙的終極奧秘告訴我,然后毀滅我”,義無反顧地走上真理祭壇,用生命交換了宇宙大統(tǒng)一模型的奧秘,最終化為璀璨的火球升上天空。也許所有為科學之美著迷的人,都是愿意用生命去交換真諦的人,他們的雙眼在望向銀河時,一定會映著晶瑩的星光,也映著余生的夢想。正如文中的排險者所言:“對宇宙終極真理的追求,是文明的最終目標和歸宿?!?BR>    也許文中頻繁出現(xiàn)的理科詞匯會讓作為文科生的我有如墮五里霧中的感受,但是這并不能阻擋我放飛綺麗的想象力,我可以用想象來彌補許多奧義。粒子加速器,宇宙坍縮,真空衰變,中微子通訊系統(tǒng)……科學的美有時候并非一定要通過工整機械化的文字說明來了解,閉上雙眼,在意識勾畫的世界里,科學的美依然可以如煙花般綻放開來。
    這樣一本科幻小說集,盡管充滿了劉慈欣的非凡想象與各式各樣的于普通人而言的晦澀知識,但又不乏真情與感觸。讀到文中的人們對于人馬星系那新的生存家園的渴望時,那就像期待著某一肆虐已久的癌癥的解藥的研制成功一般,不禁感同身受;讀到“落日飛船不是飛向太空,而是潛入地球深處”時,我的心仿佛瞬間被灌了鉛,重重地沉入無邊深淵,滯后的真相如海潮般席卷而來,我不禁屏息,慨嘆有些東西真的只有失去了才會知道珍惜;讀到“像往常一樣,上帝低頭站在那里,那掃把似的雪白長胡須一直拖到膝蓋以下,臉上堆著膽怯的笑,像一個做錯了事兒的孩子”時,又不禁被這幽默筆調給逗地噗嗤一聲笑出來。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神圣的地方難以觸及,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種念想,甚至是一個夢罷了。但是我們不能放棄追尋它的權力。正如即使在地大外語系,對科學懷有愛的人也不能讓心中對于科學的渴望被磨滅。無論身處何處,仍需奮力追尋。正如“夢想越遠越好,因為它一直在前方的某個地方”。
    但愿我們都可以找到內心的“道”,一朝聞道,便可言夕死而矣,無悔。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十二
    在國內的科幻小說界中,我想劉慈欣應該算是很有名的的。特別是他的作品——《流浪地球》還被改編成電影?!犊苹檬澜纭穼λ脑u語是:宇宙送給我們一個劉慈欣,劉慈欣送給我們無數(shù)宇宙。他的其中一部短篇作品《帶上她的眼睛》也被選入中學課本,但要說我最喜愛的一篇卻絕不是以上兩篇,盡管以上兩篇也很優(yōu)秀,但最能觸動我心的還是《朝聞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篇文章完美的體現(xiàn)了人類對于真理的渴求,令我最為震撼的時刻就是他們義無反顧走上真理祭壇的那一刻,那樣壯觀的場面甚至超越了之后他們變成無數(shù)火球升上天空的時刻。還有那無盡的宇宙的一隅,連排險者都無法知曉的問題——“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連方琳盡力也無法扭轉的,文文對于宇宙的.渴求和早已被決定的命運。全文的最后,作為母親的方林只能又重復了一遍那話:“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呢?”。對啊,我們無法了解的的確太多了,但人類的未來還有著無限長的路呢。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十三
    希望,比鉆石還珍貴。
    這就是電影《流浪地球》中的場景。這部電影改編自劉慈欣的獲獎科幻小說,于今年大年初一上映。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太陽內部能量耗盡,即將巨大化并會吞噬整個地球。由于太陽已沒有能量,地球陷入了冰川期,人類只能移居地下城。為了全人類的未來,聯(lián)合國召開會議,會議中決定制造一萬臺超級發(fā)動機,以驅使地球脫離軌道離開太陽系。但是,遠離過程中,地球即將撞擊木星,逃脫只有最后一線希望。許多無所畏懼的人們在完成任務中壯烈犧牲了。
    由于木星的巨大引力,幾乎所有人都放棄了,他們不相信地球還有存活的希望。他們只想和木星作文同歸于盡??墒?,中國救援隊不這么認為。他們找到了唯一的希望——通過噴火,點燃木星,使木星爆炸。即使他們成功的幾率很小,但是他們還是不放棄希望。就如電影中所說:“希望是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希望是我們唯一回家的方向!”最后,在他們的努力下,地球遠離了木星,人類得以存活下來。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會因為困難和絕望,放棄希望。比如,一名運動員離終點還差幾步,他只要咬緊牙關,堅持不懈,或許就可以得第一名。可是,他因體力問題放棄了眼前的希望,被后面的人反超了,多可惜?。∷?,我們不管學習或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廢,要抓住機會,在困難面前永不退縮,只有這樣,才能離成功越來越近。
    來吧!讓我們行動起來,抓住每一個機會,珍惜每一線希望。因為,希望是這個世界上,比鉆石還要珍貴的東西。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十四
    看完《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后,真的是震撼人心,不管是劇情上還是特效上,都展現(xiàn)了中國的強大。
    從20xx年,太陽即將爆炸,于是人類開始了長達的“流浪地球”計劃,幫助地球逃出太陽系。但由于木星引力的影響,地球將會與木星發(fā)生碰撞,眾人團結一心,經過不斷的努力,將木星引爆,并借助爆炸的沖擊波逃離了木星的引力之外。
    在地球撞向木星的最后15分鐘,人們仍在不停嘗試著尋找著解決的方法。他們并沒有失去信心,坐以待斃,而是團結一心,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最終他們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全人類!
    希望與堅持是共存的'。就像走在漆黑的巷道里,只有堅持下來,走到最后,才能看到光明。同樣,如果在困難面前退縮了,那又怎能看到希望呢?只有奮不顧身的走下去,希望才會給你帶來喜悅,帶來光明。
    最后,希望大家抽空去看看這部電影吧!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十五
    在未來,太陽最終將會變成紅巨星,吞噬地球,人類為了繼續(xù)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是進行星際移民,目標星系是半人馬座比鄰星。但是對于移民方式存在飛船派和地球派之爭。飛船派計劃人類乘坐飛船逃離地球,但是依照當時人類的技術,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由于飛船設計的太小,內部生態(tài)系統(tǒng)會失去平衡;地球派則計劃在地球上安裝發(fā)動機,使地球飛向比鄰星。最終執(zhí)行了地球派的計劃。
    依照地球派的設想,人類的逃亡過程分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發(fā)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
    第二步,開動地球發(fā)動機使地球到達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
    第三步,加速飛向比鄰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調轉發(fā)動機方向,開始減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恒星的衛(wèi)星。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新太陽時代。
    整個移民過程將延續(xù)兩千五百年時間,一百代人。
    本文為處于流浪時代i的我回憶逃亡過程的前三步。逃離過程中一方面要應對地球逃離過程中所引發(fā)的一系列挑戰(zhàn),另一方面還要和飛船派進行抗爭,使得地球逃離計劃能夠成功執(zhí)行。經過重重困難,最終地球成功逃離了太陽系,進入流浪時代i,加速飛向比鄰星,等待著地球的仍然是長達兩千四百年的的漫長飛行。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十六
    熬夜看完了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心里很是觸動。故事背景設定太陽四百年后會發(fā)生一次大爆炸從而走向毀滅,爆炸產生的能量會在瞬間將地球蒸發(fā)。
    人類為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時間內逃出太陽系去最近的恒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個問題。有人說應該拋棄地球建造宇宙飛船過去,但是問題是最近的恒星周圍沒有行星,有行星的恒星又太遠以人類的技術無法建造足夠支撐其到達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因此人類選擇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在地球上建造發(fā)動機,人類搬進地下城市,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巖漿的不斷侵襲,跨越小行星帶時無數(shù)小行星的撞擊,地球終于到達逃逸速度,脫離了太陽系。
    但是太陽卻沒有如期發(fā)生爆炸。不少人開始重新觀測太陽,發(fā)現(xiàn)太陽的數(shù)據(jù)同四百年前并沒有什么區(qū)別,憤怒的人民感覺被政府騙了。太陽還是那個太陽,地球卻已七零八碎滿目瘡痍,人民開始質疑政府以至于叛變奪取發(fā)動機的控制權,想要重新回歸太陽的懷抱。
    當人們處死流浪地球計劃的政府人員的時候,太陽卻爆炸了,隨太陽粉碎的還有人類回歸的希望。憤怒的人民變得沉默,帶著地球開始繼續(xù)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卻不僅僅是劉慈欣的想象力,也不僅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平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后所展現(xiàn)出來的人文情懷。
    文中科幻僅僅是作為背景,人類的感情才是重點。當?shù)厍虻谖宕渭铀俳咏拯c時,社會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覺得地球馬上就要被太陽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棄,爬上地面,想著現(xiàn)在被蒸發(fā)也比忍受著毫無希望毫無未來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親卻告訴自己的家人: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并不是說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以前一個高貴的人需要有金錢、權利等等,但是現(xiàn)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
    這是整本書給我感觸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絕境中,越要抱有希望,這才是人類高貴之所在。
    當男主參加運動會雪橇項目,一個人開車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馳時,放眼望去一片黑暗,連星星的光芒都不復存在,他甚至無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動,感覺自己就像一顆粘在黑暗這塊幕布上的小顆粒,無依無靠,動彈不得,孤獨就像一個大手將他緊緊攥住,他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園,未來一片灰暗,強撐的希望在這孤獨的黑暗中也一點點熄滅,這種絕望令人難以忍受。
    最后還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亂想強行帶入的一點想法。
    我覺得這本書描述的可以轉化成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人成長到某個階段總會意識到自己無法在父母跟前過一輩子,必須要出去闖蕩,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那人類只能邁向宇宙。
    出發(fā)前必須想明白的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是帶著父母給予我們的資源、人生經驗、做人道理之類的上路還是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在社會上自己闖蕩?但是即使你選擇了后者,父輩對我們的影響卻早已深入骨髓,難以磨滅,我們只有接受父母給予的一切才能在社會上生存下去,就像人類逃離太陽系也必須帶上祖祖輩輩生活的地球。
    當我們終于踏上社會,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可能會在某個深深地夜晚,在遭受社會的打擊之后,回想起父母,回想起家,想到父母的懷抱,家的溫暖。于是,回家便像一顆種子深深的扎入我們的思想當中,經歷的磨難越多,受的委屈越大,這顆種子越是破土發(fā)芽茁壯成長,就像逃離太陽系之后的人類遙望仍然安靜祥和的太陽一樣。
    終于有一天我們鼓起勇氣想要放下社會上的一切回家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已經回不去了。我們終將一個人孤獨的流浪在這大千世界,就像地球流浪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一樣,出發(fā)了,就再也回不了頭了。
    當然,縱使宇宙無邊,還是要抱有希望,萬一就碰到新的太陽(另一半)了呢?
    唉,扯完這一大段,真的覺得劉慈欣都要打人了,感覺就像那些紅學家,簡直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紅樓夢,紅樓夢生萬物一樣,啥事都能扯到紅樓夢,所以我也就是給大家安利下這本書,據(jù)說同名電影都在拍了,大家就是看個樂呵就好。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十七
    前天看完了書,今晚看了電影,覺得可以動筆了。先說說書與電影的區(qū)別,內容基本除了大背景一致外,沒有太多重復的地方。這次的影版與其說是改動,不如說是續(xù)寫,續(xù)寫了一個在流浪計劃下人們齊心協(xié)力克服困難的故事。
    原著是一篇短篇科幻小說,不到一小時便可看完,但是原著的視角很大,讓人看完了還得理一理思路。本書主要介紹流浪的背景、流浪計劃的內容、后太陽時期人們的日常狀態(tài)。其中有2個片斷我印象比較深刻,第一個片斷是主角的爸爸離開媽媽和小星老師一起,兩個月后又重新回來,但是家庭中所有成員都沒有過多關注這件事,大家更關心天花板上的全息影像。
    引用書中的一段文字“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tài)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并打動他們了?!?BR>    另一個片斷是主角在比賽中結識了新婚妻子,在經歷空難后第一時間到基地找他的父親,但是被告知父親已經在執(zhí)行任務時犧牲了。這件事情放到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哭天搶地的事情,但是書上只用幾行便帶過了?!啊诨?,我只見到了追授他的一枚冰冷的勛章。這勛章是一名空軍少將給我的,他告訴我,在清除地球航線上的小行星的行動中,一塊被反物質炸彈炸出的小行星碎片擊中了父親的單座微型飛船。
    當時那個石塊和飛船的相對速度有每秒一百公里,撞擊使飛船座艙瞬間汽化了,他沒有一點痛苦,我向您保證,沒有一點痛苦。’將軍說?!?BR>    人類的苦難太過龐大,犧牲是常有的事,只要死的時候不要太痛苦便是一種幸運了。
    說實話,不管是在看書還是在看電影,我都沒有太多的代入感,因為我生于前太陽時期,我并不關心太陽,哪怕我剛目睹完電影里的災難,我也不關心太陽。我關心的事情太俗,離人類的命運發(fā)展太遠。我是萬世沙礫中的一顆,今晚,只想有個好夢。
    晚安。
    流浪地球經典讀后感篇十八
    太陽系即將毀滅,人類將地球家園推離太陽系軌道往半人馬星系去,歷時2500年,100代人。這時候人們會發(fā)現(xiàn),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對功名利祿、出人頭地的追求都無甚意味。事業(yè)上擺人一道的權謀,業(yè)務上觥籌交錯的應和,錙銖必較的算計,低頭哈腰的唯諾,套路和茍且,職位和金錢都不再值得耗費思慮。就連愛情都無意價值,親情也可隨意舍棄,人生價值的排列,僅僅在于去往逃生通道路上的那條長長隊列的先后。
    而人類的可悲,在于對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懸崖處勒住馬轡,看見碎石自馬蹄處墜入無盡不見底的深淵的那一刻、那一剎,才能突然體會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圓餅圖上把它從一輪新月,瞬間標注成了一個圓盤。
    但還好,生活、生命的意義,會在煉獄時頓悟,也會在天堂里發(fā)現(xiàn)。
    看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如果置身隔絕凡塵的世外桃源,亦會豁然開朗,看向遠方。亦會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實則輕如鴻毛的塵事,而是著眼人類不過短短幾十載壽命的本身。
    新西蘭就是這樣的世外桃源。忘卻其他,返璞歸真?!短一ㄔ从洝匪觯骸安恢袧h,無論魏晉”,只道生活,無顧功名,大概與此無異。
    太陽系的毀滅不過文筆杜撰,無法有切膚之感受。而新西蘭之旅,則可有身體力行之親歷。置身其中,才會發(fā)現(xiàn)“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兒”,不再是一種戲謔,而是值得頻頻點頭。
    描述一個國家,無非美景、美食、風土、人文。但我覺得這些都不足贅述,只總結為這是一個尚“有問津者”的桃花源,是一個可以了解什么是生活、生命,什么是人類、社會的地方。
    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