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范文(21篇)

字號:

    總結是對自己經(jīng)驗的提煉,讓我們從中獲取更多的智慧和教訓。切記總結不是簡單的復述,而是要進行思考和分析。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總結分享,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一
    百里不一樣風,千里不一樣俗。雖然我們的大中華地大物博,風俗千千萬,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她——春節(jié),一個千家萬戶團圓的好節(jié)日,她是我們家鄉(xiāng)最傳統(tǒng)的風俗,更是我們?nèi)f千炎黃子孫傳承的好節(jié)日。
    春節(jié),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都歡歡喜喜貼春聯(lián),轟轟烈烈放鞭炮,高高興興吃年夜飯。
    傳說,每年大年初一,山中有一只怪獸,叫做“年”,會從山上下來到村莊里吃牲畜,不僅僅如此,連人也不放過。所以人們都躲在家里不敢出來。許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斗爭,但都一去不復返了。有一次,一個人躲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突然竹子爆裂,發(fā)出巨響,驚動了外面的年。人們見狀紛紛點燃竹子,最終成功把它嚇跑了。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年獸害怕聲響,每到大年初一便點燃爆竹,從此再也沒有收到過年的攻擊。這一天,人們歡聚于一堂,放鞭炮,貼春聯(lián),人們稱之為過年,又叫過春節(jié)。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二
    我的家鄉(xiāng)在福建穆陽,那里有很多有趣的風俗。
    過年時,我們那邊將敬茶作為祝福,吉利溫馨的一種希望給予,我們福安有一句茶語:“年初三盅茶,官符藥材無交家?!币馑际悄瓿跽埬愫热?,這一年你就不會因禍與衙門打官司也不會因病和藥店打交道,大年初一我們喝的甜茶,叫“做年茶”,那是用碾碎的冰糖加上花生和紅棗做的,寓意“嘗甜頭”,還有成婚叫“新婦茶”,出門叫“出行茶”。
    大年初一的時候我們都不掃地,說是不吉利。在福建,我們大多都是吃年糕,不吃餃子的,而且新年的第一道菜一定是素菜,之后就是長壽面,寓意年年長壽,我家鄉(xiāng)的線面可是特產(chǎn),歷史悠久,至少有680歷史呢,而且一直是手工制作的,經(jīng)發(fā)、捶、擠、搓、拉等九道而成,每次走出家門就能看見門前掛著細而長的線面,密密麻麻的,完全看不見對面的人了。
    我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是水蜜桃,在水蜜桃成熟的季節(jié),我們還會在舉辦一年一度的“蜜桃節(jié)”。那時候,會在穆陽大橋下的文化廣場舉行,會有很多與水蜜桃有關的活動。
    這就是我們穆陽的風俗,你喜歡嗎?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三
    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地區(qū)不同不僅僅口音有差異、春節(jié)習俗的差異之大也令人驚嘆。今年春節(jié)我們一起回媽媽家鄉(xiāng)——四川,那里的飲食習慣,風土人情真讓我這個安徽人徹底震撼。
    一下車,街道上的餐館不是火鍋就是串串香,幾乎沒有農(nóng)家樂、面館之類的。最具特色的是這里的人們頓頓都離不開辣椒,由此“愛吃辣”成了四川人的標簽。我們剛走進餐館,外公就拿著裝滿辣椒醬的調(diào)味盤向我走來:“相宇,這個好,多吃點!”我看著滿滿的紅紅辣椒,頭皮發(fā)麻,連忙拒絕,可是外公十分熱情:“你看,四川人的娃娃,哪有不吃辣椒的呀?來來,嘗嘗嘛”講的我不得不接過盤子。咦?桌上擺著鴛鴦鍋,四周還擺著四個細長的有底的洞,這是干什么的?裝垃圾的?我正就準備向投垃圾。外公攔住我,向我解釋說:“我們吃的是串串香,這些是放簽子的,而這個鴛鴦鍋是用來燙串串的?!薄盃C串串?”我又收獲到了一個新名詞。強忍著,吃了幾口油碟,外公似乎很滿意。沒想到第二天,手上、胳膊上突然長了紅色的疙瘩,奇癢無比,真令我難受,于是看了醫(yī)生,醫(yī)生卻說是這里的濕氣太重,要多吃辣。我終于明白,四川人為什么愛吃辣了。
    終于到了新年了,我迫不及待穿上新衣帽,準備給外公外婆拜年。廚房已經(jīng)熱氣騰騰,沒想到他們初一必吃的粑粑(湯圓)就等我們了呢!我心想,這可怎么吃慣呀,外公又一把攔住了我,只見外婆端上一碗湯圓粑粑(超級超級大)遞給我,家里每個人都端上一碗站著一排,最后舅舅拿上一半的柚子皮,拿上三根點燃后尖尖的蠟燭插了上去,接著外婆雙手合十,嘴里叨叨絮絮說著什么,外婆說完,外公也照做了一遍。我十分不解,悄悄問:“這是在干什么?”媽媽神秘的說:“這是在請過世的家人們回來一起過年,你也去拜拜吧?!蔽抑坏谜諛幼幼隽俗鲞^了關。
    過年要發(fā)紅包的真有意思啊,必須要說四川話才可以接紅包,看著長輩們手里鼓鼓的紅包,想著入鄉(xiāng)隨俗嘛,于是現(xiàn)場學著他們的口音,說出蹩腳的四川話,看著全家人哈哈大笑,我也樂在其中,多么美好的一天呀!
    在長久的歲月里,一代一代人傳承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而我無論是四川還是安徽,都有我的親人,我便熱愛那里的土地和風情。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四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jié),自古以來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按照當?shù)氐牧曀兹コ阅暌癸?、守歲、拜年。而我認為最好玩、最有趣的事就是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據(jù)說是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的用意是保安的,但是由于時代轉變,才漸漸演變成如今我們常見的紅對聯(lián)。
    大年三十晚上,吃完美味可口的年夜飯,我和爸爸便下樓換上新的對聯(lián)。
    首先貼首聯(lián),我剛要把膠帶橫七豎八的貼在對聯(lián)的前面時,爸爸攔住了我:“不行!這樣貼不僅不美觀,還不牢固,很容易讓春聯(lián)掉了?!闭f完,便拿過我手上的膠帶。那應該怎么貼才能貼得既牢固又美觀呢?”我疑感不解地著爸爸。只見爸爸雙手拿著膠帶,將有粘性的一面朝上,用手指把膠帶兩角像包粽子一樣向里對折,再粘在對聯(lián)反面的一角上,接著又再在其余三個角上也貼上,再掛在墻上,一個張對聯(lián)就貼好了。我好奇地碰了碰,拉了拉,竟然真的沒有掉!我也沒閉著,趕忙把其他對聯(lián)都貼好了。最后爸爸拿起福字,準備像以往一樣倒著貼,我馬上說道:“爸爸,今年我們正著貼吧!因為這樣福字不歪,財源進來嘛!”爸聽了我的話,點了點頭,笑嘻嘻地貼好了福字。
    這一次過年,是我最開心的一次過年,因為,它讓我知道原來貼春聯(lián)也有技巧和學問?。?BR>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五
    春節(jié)是熱鬧的、幸福的,可元宵節(jié)更是令人期待的。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掛花燈。
    終于到元宵節(jié)了,我最期待的是元宵節(jié)的夜晚。晚上,我看爸爸在做湯圓,就問:“我們?yōu)槭裁匆鰷珗A?”爸爸回答:“元宵節(ji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做湯圓,湯圓,也叫元宵?!蔽矣謫枺骸盀槭裁匆栽??”爸爸接著說:“在宋代,民間就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BR>    接著,爸爸又說:“元宵以白糖、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棗泥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而成。它們的做法成分風味各異,但是都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因此在元宵節(jié)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或湯圓。”
    不知什么時候,湯圓已經(jīng)做好了,我們吃了湯圓就去掛花燈,這時,弟弟問:“為什么要掛花燈呢?”這個問題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掛完燈以后,我去上網(wǎng)查詢,這才知道,原來掛花燈還有一個傳說。傳說是這樣的:古時有一獵人射死了一只神鵝,玉帝聽后大怒,要為神鵝報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間,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間向人們報告這一消息。人們就決定在正月十五家家掛紅燈,放煙火,待天兵下凡時,火光一片。以為火早就燒起來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間才得免一難。此后,每至此日,家家便會掛花燈,還真是有趣啊!
    紅紅火火的元宵節(jié)過去,中國人的新年也就過完了,多么難忘的元宵之夜啊,我要永遠記下這美好的夜晚。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六
    俗話說得好,“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xiāng)風?!蔽覀兊淖鎳鶈T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
    春節(jié)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繁忙的日子。在這個日子里,我們會做一大堆好吃的,做年夜飯,包餃子……在過年時吃魚,寓意著年年有余,在過年時吃年糕,寓意著萬事如意、年年高,當然有很多種說法,各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說法。
    年夜飯,是春節(jié)必要的,家家戶戶都會做年夜飯,現(xiàn)在生活好了,雞鴨魚肉等等變著花樣制作各種菜肴,五花八門的,什么做法都有。年夜飯,雖然忙著,都樂呵著,到處都是香味,到處都是歡樂聲,大家都在門上貼好了對聯(lián)、福字,紅紅火火,干干凈凈,看上去喜慶極了。
    第二頓飯也就是吃餃子了,大家一般都是在半夜12點吃,我們家是12點整吃,一般都是提前包好了餃子,等到半夜時候再下。單看她那白白的樣子好像并不好吃,但是聞一聞它那香氣撲鼻的味道,就足夠咽下好幾口唾沫了,再沾上醋或者是蒜泥,那就色香味俱全,好吃極了!加上家人們的互相祝愿的話語,看著春晚,一家人歡歌笑語,其樂融融。
    吃完飯后,我們就要守歲了,等到第二天早上的時候,也就是初一,也是我最喜歡的日子,長輩大人們都會贈送給小輩們紅包,送去祝福的話語,我和弟弟收了許多的壓歲錢。
    說到壓歲錢,有個傳說,古時候,有個小妖臉白手黑,名字叫“祟”,每到半夜就會去有孩子的人家,常常用手撫摸小孩子的頭,等到第二天早上被摸到的小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傻子。有一戶人家為了防止這樣事情的發(fā)生,在初一的這天晚上,不讓他們家的孩子睡覺,和孩子玩八枚銅錢,把八枚銅錢放進紅包里面再拿出來,就這樣一直玩。玩到了半夜,孩子實在困得不行了,睡著了,晚上狂風大作,“崇”來了,父母害怕極了,緊緊的抱住孩子,當“祟”靠近孩子的時候,一道金光閃出,嚇跑了“祟”,父母發(fā)現(xiàn)是,發(fā)現(xiàn)是那八枚銅錢發(fā)出的金光,之后便告知了天下。
    春節(jié)一眨眼間就過去了,過年真是好啊!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七
    離家三里遠,別有一鄉(xiāng)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習俗。
    每年的農(nóng)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就是春節(jié),春節(jié)是個團圓的日子,家家戶戶包餃子吃團圓飯,吃完年夜飯家長們就會給小孩子發(fā)紅包。傳說是為了壓一個叫歲的神獸,所以又叫壓歲錢。
    農(nóng)歷初一就是春節(jié)了,凌晨家家戶戶開大門放鞭炮,寓意日子紅紅火火。男孩子們喜歡放爆竹,聽著砰的一聲,有的膽小的孩子被嚇了一跳,放爆竹的小孩笑了起來,也有的男孩喜歡把錢用來買些吃的,相比男孩,女孩的小玩意就更多了,勇敢的女孩子會買一些煙花,仙女棒棒。用祭神的香一點,散開火花別提多好看了,還有一些女孩子會買布娃娃等等的小玩意。
    而大人呢就會聚在一起喝點小酒,吃點下酒的花生瓜子,有的在一起打牌、打麻將,嘮嘮嗑悠哉悠哉都閑得很。
    老人就會去祭祖,上香,有些會和小孩一起去廟會。
    春節(jié)是代表了新年新氣象,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告別了舊的一年。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八
    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山川秀美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會特別熱鬧,因為每家每戶都在忙著準備端午節(jié)。
    終于等到了五月五日。
    早上,太陽還沒下床,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看主人的孩子們一大早就起床了,跑進跑出西部的孩子們也起得很早。大人們總是在屋子里和外面忙碌。猜猜他們在干什么?他們正忙著做端午節(jié)的特色食物粽子。那里的餃子很獨特:白糯米和一些紅豆混在一起特別調(diào)皮。有些餃子用豬肉包著,味道鮮美。有些餃子用蜜棗包著。你可以吃蜂蜜和蜂蜜。而且形狀也不一樣,有三角形、四邊形、圓錐形、枕形、小寶塔形、圓棒形,一角向上,其他的向四面八方伸展呢!
    時間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轉眼間,它就多一點了。人們站在街道兩旁,再次排隊走出家門。穿著節(jié)日服裝的年輕人穿梭在街道上,來到鎮(zhèn)上參加一年一度的龍舟競賽。這時,鎮(zhèn)上那條不知名的河流變得活躍起來。
    下午三點,比賽開始了。河里的龍舟排成一排,像一群威武的士兵。龍舟上的隊員們準備得很好。他們緊握著槳準備出發(fā)。鼓手們也擺出他們自己的姿勢,好像在說:“我不知道?!保晃冶仨氌A得今天的比賽。3點15分,從某處傳來一聲響亮有力的口哨。龍舟似乎是一條真正的龍,在藍色的波浪上劃動,在水面上留下水線。
    日落,夜晚的寂靜取代了忙碌的白天。晚飯后,人們坐在樹蔭下的空地上生火,圍著火跳舞唱歌,興致勃勃地談論著下午的比賽。
    我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樸素而華麗,忙碌而悠閑。走在街上,我非常興奮。因為這也是一個兒童節(jié)。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九
    世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而我的家鄉(xiāng),就有它自己獨特的風俗。
    就先說除夕夜吧!在這個不平常的夜晚,小孩子們可以打著燈籠,到處去玩。不僅是小孩出來玩,有的大人也會忍不住出來玩呢!大人小孩都在街上放爆竹,那場面,好不熱鬧!
    除夕過完,第二天便到了大年初一,這一天,連著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全家人都等于放假了。對了,這三天還不許動針線、剪刀呢!聽那些年老的人說,這是為了勞累了一年的婦女們放了三天假??梢娺@是多么公平!大年初一這一天,大人們就領著小孩去長輩家拜年,拜完年,長輩們會發(fā)紅包的!這紅寶是給小孩子們的,小孩子們可以自己攢起來,自己支配,比如買點書了,買點文具了。對了,這一天,大家還得放鞭炮呢!有興趣的人們還可以在家里打開vcd,插上話筒,盡情的唱一番。
    到了元宵節(jié)之后,也就是正月十五,小孩子們可以買元宵,到晚上煮元宵吃。哦,對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還得點蠟燭呢!家家都點,屋里,院子里,還有大門外面,都點上了蠟燭,從外面看,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一樣。
    正月十五過后,就是十六啦,要開學和工作啦,人們有各忙各的去了。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十
    “藍藍的大海,大海最美;晴朗的天空,白云最美……”這首歌歌頌了我最最親愛的故鄉(xiāng)——威海。威海是一個沿海小城市,但是它有著許多不同的風俗,多彩多樣,我也尤愛它的不同風格,時而神秘,時而靜美,而我,喜歡船和海。
    在威海最有生命力的就屬船了。漁民們把它看成自己的好伙伴,是賴以生存的依靠。因此,為新船點睛則成了最有意思的事。我來到港口,只見有條船在岸上,正在奇怪之時,又注意到了船頭上似眼不是眼的凸起,那個凸起有一個黑圈,黑圈里面凈是白色。
    我靠近了一點兒,發(fā)現(xiàn)一旁的平房里走出來了一隊人,領頭的最風光,大概是船主。他的手里有一支沾了不少墨的大紫毫,后面是一隊極整齊的鑼鼓隊,一群人把新船圍了起來。大紅的鞭炮登場,噼里啪啦,好不熱鬧!有人上前一步:“某船長擇今黃道吉日,將……下面請船主為新船點睛!”又是一串大紅的鞭炮,噼里啪啦。只見船主上前一步,毫不掩飾他的開心。眾人一起鼓掌,我也跟著鼓。船長手持大紫毫,一步步極認真、極嚴肅地走到船頭前,躬下身來,右手持筆,給那兩個凸起在正中點了兩筆。
    鞭炮再次登場,噼里啪啦。這是一個極富生命力的新生靈誕生了。眾人喊著“大吉大利”的號子,一齊給新船披紅掛綠,直到滿滿當當,再也掛不上什么了為止。有人喊了一聲:“來!大家一齊把新船推下海去!”眾人你肩抵我肩,我肩抵他肩,一步一步地把沒有浸過一點水的新船推下海去。船在水里,似乎真的是一條靈動的大魚,搖著魚尾,在說你好,仿佛在這世間又有了一個嶄新的生命,一個鮮活的靈魂。
    這樣的風俗,是獨特而別有意義的。我也好像一條魚,默默游在大海中……。
    “威海,我愛你!”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十一
    除夕,這個并不陌生的名字,雖然只有兩個字,但寓意不小呢。
    聽爸爸講,傳說,有一個怪獸,人們管這怪獸叫作“夕”,夕每年的最后一個夜晚就會出沒,去偷吃人們的食物,還會把人弄傷,所以人們都很害怕它。但是,這個怪獸有兩個缺點,一是怕紅色的東西,二是怕巨大的響聲,這讓一個村民想出了辦法:貼春聯(lián),放鞭炮。在門口兩邊貼上紅紅的春聯(lián),門前還擺了幾根碩大的紅鞭炮,等到除夕的夜晚,家家戶戶都把鞭炮燃放,然后來到屋子里吃團圓飯,這樣夕就會害怕,也不敢擅自去傷害別人了。而這天就叫除夕,把夕除掉嘛,去迎接新的一年。
    現(xiàn)在也是一樣,一到除夕,家家都會掛起紅燈籠,貼上春聯(lián)和放爆竹,只是因為空氣污染的原因,不能再去燃放了。但也少不了過春節(jié)的氣氛:吃年夜飯。大清早,人們就來到集市上購買新鮮的食物,為晚上的年夜飯準備的,再順便給孩子買些雜拌兒就趕緊回家了。眨眼的功夫就會到晚上,得趕快預備好才行啊。
    一擦黑兒,大家就都團聚在家里吃年夜飯,不亦樂乎,別提有多開心了。門口亮著紅燈籠,貼著春聯(lián),多么有年味兒。
    吃過豐盛的年夜飯,有的人會去串串門,玩一玩,小孩子有的會睡覺,但大孩子們可睡不著,要守歲。
    除夕,就是把舊的一年,包括煩惱、傷心、憂慮、焦急通通都丟掉,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收獲!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十二
    農(nóng)歷的臘月二十三,俗稱“過小年”,是整個春節(jié)慶祝的開端。在我的家鄉(xiāng),這一天會有祭灶等習俗。
    說起這祭灶,可有不小的來歷呢。傳說每年的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灶君、太歲神與民間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尤其灶君會向玉帝稟告人間善惡是非,作為對人類獎懲報應的依據(jù)。
    在以前,每每到了臘月二十三,人們都在灶神像上涂上融化好的糖稀,謂之“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寓意。
    在我們的家鄉(xiāng),這一天,晚飯還要吃湯面條,但這剛做出來的第一碗湯面條,可不是隨便吃的。這一天做出來的第一碗要給灶王爺以及逝去的親人吃,并在此愿義愿義,趁著這個機會請求保佑家中子孫。
    這一天,賣燒餅的店鋪最掙錢了,一大早就能看見一群人圍在鋪邊,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見減少。任憑老板的手再快,也比不過那些買燒餅的顧客。總結下來,這一天賺的錢,可是平常工作四五天才賺的。
    早些年,在灶王像上涂得糖稀,就是現(xiàn)在的灶糖。它的外表是長方體,里面是麥芽糖,裹滿了白芝麻。一口咬下去,白芝麻的香與麥芽糖的甜融合在了一起,美味極了!
    但灶糖咬下去會掉很多渣,聰明的人們將燒餅夾著灶糖吃,既有了甜味也有了咸味,灶糖也不會掉渣了。
    小年的到來,讓人感覺到新年的即將來臨,過完這一年,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吧!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十三
    我最喜歡過的是新年,今天,就讓我來對你說一些新年風俗吧。
    一進入臘月,走在各個小區(qū),大家便可以看到不少居民家的陽臺上掛滿了臘肉和香腸,企業(yè)也掛起了燈籠、貼好了春聯(lián),到處都洋溢著春節(jié)的氛圍。
    “新年到,龍燈鑼鼓敲打敲”,“新年龍燈游萬家”這是流傳在奉化的兩句俗語,新年盤龍燈,從明代到今天,是奉化民間的一大傳統(tǒng)風俗。“新年見著龍,八十老翁耳不聾。年年見龍燈,九十婆婆還能穿針孔……”古老的民謠,說明在奉化舞龍不止是一種民間藝術,還包含著對龍的圖騰和對新年的祈福。但目前,大街小巷上,卻極少有盤龍燈的了。
    春節(jié),從“臘八”拉開序幕,為春節(jié)做一些籌備,大多數(shù)人家要磨粉、做年糕,還要腌制和晾曬魚干、臘肉等傳統(tǒng)食品。奶奶也不例外,有時還拉著我?guī)退龌睢?父母放假了,還會給我?guī)б恍澳曦洝?。父親的朋友都送來各種海鮮,吃都吃不完,怕壞掉,只好也送出去,基本是這家送來的給那家,那家送來給這家。
    從“除夕”開始,忙碌的“年事”告一段落,大家開始享受合家團聚的美好時光,我的親戚們都來大家家串門,喜悅的環(huán)境一直可以延續(xù)到元宵節(jié)。
    “正月初中一年級”是新年。大家歡歡喜喜地早起,穿新衣、穿新鞋,以示“辭舊迎新”。早餐時,全家人都要吃湯團,含義“團團圓圓”。而且客廳的桌上一直擺滿麻餅、芝麻糖、瓜子、花生、紅棗、桂圓、水果等等食品,讓我一飽口福。
    “正月初中二年級”開始,大家便走親訪友,大家都開高興心地收紅包,而父母卻送禮物、發(fā)紅包。
    大約到初七,父母就要上班了。而大家學生則是過完“正月十五”才報名上學,新年也就此畫上了一個句號。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十四
    我的家鄉(xiāng)在陜西,那里風景優(yōu)美,有許多名聲古跡,而且盛產(chǎn)酥梨。被稱為“酥梨之鄉(xiāng)”。
    走進鄉(xiāng)里,你仿佛來到了水果世界。一塊塊田里種滿了果樹和小麥,有桃樹、梨樹、蘋果樹、杏樹、桑樹等等。在田埂上、道路邊、小院中,隨處即可見。
    有些人家還在院子里種一些蔬果,有青菜、辣椒、番茄、苦瓜、草莓、樹莓……。它們依著時令順序成熟,還有些人家在院后種三四分地的麥子。六月過后,后院簡直就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若是后院有一面老墻,常常會瞧見紅螞蟻和黑螞蟻打架,我們便拿起樹枝將他們分開,或是在夜晚發(fā)現(xiàn)在欣賞月光的蝎子。
    夏日的傍晚若是你在外散步,準會瞧見老陜?nèi)思页酝觑埖那榫?,他們座椅飯菜搬到院子里,天高地闊地吃起來,油潑辣子香氣四溢,勁道酸爽的油潑面,還有肥瘦相間的肉夾饃……傍晚的微風輕輕拂過,飯香、菜香飄過了村村落落。香味勾出了我肚子里的饞蟲。
    晚飯過后一家人坐在葡萄架下,沏一壺茶,摘下幾個自家樹上的瓜果,品幾口茶,吃幾個水果,便開始娛樂活動,我們分成兩隊,分別去抓蝎子和金蜣。蝎子的兩個大鰲一張一張的,全身成攻擊形態(tài),像時刻都要發(fā)起攻擊。金蜣像一只迷你怪獸,十分可愛。
    老陜?nèi)思?,不論什么季?jié),什么時候都有一片獨特迷人的景色!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十五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的家在被譽為“道德之鄉(xiāng)”——渦陽縣城的一個村莊,也有獨特的民風民俗,就拿過年來說吧!
    大年三十俗稱除夕,在這一天家家都吃肉餃,寓意是昏昏沉沉地過完了一年。在吃餃子時要比家里的人口數(shù)多盛一碗,就是希望“年年有余”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會點上兩根大紅蠟燭,徹夜不滅,并且一直點燃到大年初一早上。也有人會在這一晚“守歲”,老年人守歲是對匆匆流去時光的惋惜,而小孩守歲,則是為了延長長輩的壽命。俗話說“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大年初一凌晨五、六點的時候,我們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墳。一大早,我們便動身去上墳,拿著冥幣、黃紙,還有鞭炮。人們在上墳的時候,會將黃紙點燃后放在墳頭前,那燃過的黃紙灰被寒風吹起,像是逝者對人間親人的問候。
    大年初一,家家吃素餃,而不會像前一天那樣吃肉餃,寓意是今年不能像去年那樣昏昏沉沉地過了。吃完早飯,男人通常會帶著一群小孩去挨家挨戶地拜年,而女人們則在家里接待來拜年的客人。拜年時,最能吸引孩子們的就是拿紅包了,不過這紅包得來的可不容易呢,因為這是小孩跪地磕頭得來的。
    隨后在大年初幾的這幾天,吃飯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時間都是在一天三頓飯之前,所以,這幾天鞭炮聲會此起彼伏,不絕于耳,顯示出春節(jié)歡慶而熱鬧的氣氛。
    一個普通平凡的習俗,更能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這些文化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這些結晶需要我們繼承與保護。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十六
    火花在黑夜中綻放,整個寂靜的夜空為此刻成為了背景,大人們點燃煙花,鄰居們也開始互相問候,現(xiàn)場變成了大型煙花交流現(xiàn)場。
    一天中的夜間是最安靜的,可在除夕夜,誰不希望熱鬧點呢?就算是夜里。于是煙花、鞭炮,搞得整條巷子響亮亮的。一群人跟著聲音走出來,也拿出自家的煙花,開始響起來,兩人、四個人、五個人……漸漸的,大家習慣了除夕夜的熱鬧,總是先把餃子包好,在春節(jié)聯(lián)歡開始前,先出來熱鬧一下。
    “媽媽,媽媽,什么時候出去啊?”我拿著小煙花著急道:“乖,一會就出去。”我一聽,又是這句話,急得我跺著腳,坐在了旁邊的凳子上。這種情況,是個孩子都會著急的,畢竟這次可跟以往不一樣,過年了,聚得齊,可以看見平常見不到的人,或認識沒見過的伙伴,可現(xiàn)在也只能等著。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十七
    俗話說“十里不一樣風,百里不一樣俗”,我的家在被譽為“道德之鄉(xiāng)”——渦陽縣城的一個村莊,也有獨特的民風民俗,就拿春節(jié)來講吧!
    大年三十俗稱除夕,在這一天家家都吃肉餃,含義是昏昏沉沉地過完了一年。在吃餃子時要比家的人口數(shù)多盛一碗,就是期望“年年有余”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會點上兩根大紅蠟燭,徹夜不滅,并且一直點燃到大年初中一年級早上。也有人會在這一晚“守歲”,老年人守歲是對匆匆流去時光的惋惜,而孩子守歲,則是為了延長長輩的壽命。俗話說“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中一年級初中二年級滿街走?!?BR>    大年初中一年級凌晨5、六點的時候,大家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墳。一大早,大家便動身去上墳,拿著冥幣、黃紙,還有鞭炮。大家在上墳的時候,會將黃紙點燃后放在墳頭前,那燃過的黃紙灰被寒風吹起,像是逝者對人間親人的問候。
    大年初中一年級,家家吃素餃,而不會像前一天那樣吃肉餃,含義是今年不可以像去年那樣昏昏沉沉地過了。吃完早飯,男性一般會攜帶一群孩子去挨家挨戶地拜年,而女性們則在家接待來拜年的客人。拜年時,最能吸引小孩們的就是拿紅包了,不過這紅包得來的可困難呢,由于這是孩子跪地磕頭得來的。
    隨后在大年初幾的這幾天,吃飯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時間都是在一天三頓飯之前,所以,這幾天鞭炮聲會此起彼伏,不絕于耳,顯示出新年歡慶而熱鬧的氛圍。
    一個一般平凡的風俗,更能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這部分文化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這部分結晶需要大家繼承與保護。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十八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意味著新年的開始。人民為了歡度春節(jié),會舉行豐富多彩的慶?;顒樱绶疟夼?、包餃子、守歲等,形式多種多樣。而我要介紹的是貼春聯(lián)。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贝郝?lián),又稱“門對”、“對聯(lián)”、“春貼”。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述美好形象,抒發(fā)美好愿望。當在自己家門口貼春聯(lián)時,就意味著春節(jié)正式拉開序幕。
    春節(jié)為什么要貼春聯(lián)呢?這是因為可以壓邪。我通過查資料得知,關于春聯(lián)還有個有意思的小故事呢!
    據(jù)說在東海有一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樹,在桃樹的東北方有一座鬼門,門里的妖魔鬼怪會跑到人間玩耍。桃樹下有兩個神將,分別叫神荼和郁壘。他們負責把守鬼門關。如果善良的鬼想出來就放他們過關;如果惡鬼想去禍害人間,他們就把惡鬼抓起來。老百姓們都怕惡鬼來自己家搗亂,因此人們就在桃木上面寫上兩個神將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震懾那些鬼怪。后來,人們覺得在桃木上寫春聯(lián)有點復雜,于是就改成在紙上寫吉利語用來驅邪。
    我家也有年年貼春聯(lián)的習俗。如果親自寫一副春聯(lián),那就更好了。除夕的早上,我們一家人就準備好了筆、墨、紙、硯,開始寫春聯(lián)。我早就想好了要寫的內(nèi)容,拿起毛筆在紅紙上寫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的首秀春聯(lián)出爐啦。字的筆畫雖然有些稚嫩,但紅彤彤的顏色和大大的福字都充滿了濃濃的年味。
    家家各有各的韻味,也各有各的希望。我們家自己寫春聯(lián)獨一無二,為春節(jié)增添了歡樂、祥和的氛圍。
    通過貼春聯(lián)這個習俗,我知道了春聯(lián)是一種人們對生活愿景的美好寄托,體現(xiàn)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傳承。我喜歡寫春聯(lián),喜歡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十九
    端午節(jié)有包粽子和賽龍舟的風俗。我們淳安縣雖然不賽龍舟,但還總是包粽子吃呢!
    對我們淳安來說,粽子不僅在端午節(jié)包,在其他時候也包。不過,在端午那天會包多一點,有時吃到明年都不稀奇。
    粽子是種吃食,主要由糯米、粽葉、五花肉、棗、栗來做。有時包臘肉香腸,少時還會放紅豆排骨。粽子是從古代屈原跳江之后有的食物。傳說,屈原跳江以后。楚國百姓怕魚把屈原吃了,就包了粽子投進江中,希望魚吃粽子就不吃屈原了。所以,粽子就傳到至今。
    我喜歡粽子。不僅僅是因為粽子的美味,粽子的多樣。還因為這表達了楚國百姓對屈原的敬愛與贊美。屈原不在了,但粽子卻從兩千多年前,一直傳到今天。
    我們家經(jīng)常包粽子。首先是準備好原料。把肉切塊放鹽和老抽腌漬一個晚上。把綠豆和糯米混合原料基本準備好了。將兩張粽葉卷成一個斗狀。往其中加糯米,盡可能填滿,放上小塊的腌肉。蓋上,抓緊,手不能松。如果折口太小,還能再加一張粽葉。拿根繩子,要足夠長,首尾相連。把繩子尾巴的那兩股扭在一起,然后開始繞。繞到最后在另外兩個角上打個八字形。最后抽繩首,拉緊就好了。
    還有一個步驟,就是品嘗粽子。粽子雖然有點難做,但吃起來卻很美味。單看那樣子,聞聞那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口大口的吃著,在嘴里品嘗著人間美味呢!
    我相信,家鄉(xiāng)包粽子的風俗,會一茬茬往下傳,直到永永遠遠!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二十
    每到冬至,我們家里都會包餃子,吃餃子,這是家里常有的習俗。因此,冬至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節(jié)日。
    包餃子當然先要把食材準備好,有豬肉、芹菜、白菜、香菇……把它們一個個的放進榨汁機里炸碎,放上鹽、味精等一些調(diào)味的東西,將他們在大碗里攪和一下,包餃子用的餡兒就做好了。
    現(xiàn)在我們開始包餃子了。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起一片面皮攤在手上,在面皮的周圍沾上水,再放入肉餡。奶奶說:“看!像奶奶這樣包的餃子準好看!”
    我慢吞吞地將手中的餃子拿起來說:“奶奶……我這餃子……吃的好像……有點多?!?BR>    奶奶哈哈大笑:“你這的確是吃得有點多??!連它的小肚皮都給撐破了呢!少放一點餡兒,這樣就不會破啦。”我點了點頭,繼續(xù)拿起一片餃子皮,專心致志地跟著奶奶學。
    先是按之前沾水、包餡,這次包的餡不多不少,沒有撐破。我小心翼翼地將皮邊黏合,我很有成就感地說:“看看我!竟然包出了一個完美無瑕的餃子!”
    奶奶一看:“你那是餃子嗎?一點形狀都沒有?!?BR>    每到冬至,都有餃子吃。餃子皮薄餡大,舌尖上的美味,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啊!因為餃子,我喜歡冬至。
    家鄉(xiāng)的風俗六年級篇二十一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xiāng)風?!眹鴥?nèi)土地遼闊、民族海量,但每逢新年,大家都要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
    我的家鄉(xiāng)在安徽太和縣,大家當?shù)匦履甑娘溩觿e具特點。
    先從餃子皮開始說起吧。餃子皮有白色的、綠色的,含義新春到來,生機盎然;還有用胡蘿卜汁和面搟出來的餃子皮是紅色的,象征著明年的日子會紅紅火火。
    餃子餡的調(diào)制就更是別具匠心了,各家有各家的拿手絕活。有豬肉大蔥餡的,有羊肉白菜餡的,有山藥蝦仁餡的,有韭菜雞蛋餡的……真是豐富多彩、應有盡有!
    餃子的形狀多種多樣。有些在餃子邊上捏出一個個褶皺,就仿佛給餃子鑲嵌上了漂亮的花邊;有些在餃子邊上捏一個小小的口,給它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笑口常開”;還有些把餃子包成個元寶樣,以此祝福來年財源廣進、富貴常在。大家當?shù)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風俗是每家每戶年三十包餃子的時候,都要包一個“幸運餃子”。就是把一枚干凈的硬幣悄悄地放到餃子餡中,然后包起來,這個餃子要和別的餃子完全相同,哪個吃到這個餃子,他就是來年最幸運的人。
    大年三十這天,一家人圍在一塊,我調(diào)餡,你搟皮,他包餃子,在和諧的環(huán)境中不一會就把餃子包好了。等到熱騰騰的餃子端上桌時,迫不及待的大家一口咬下去,滿嘴留香,別提多美味了。一家人團坐在一塊,吃著香噴噴的餃子,說說今年的收獲,談談對來年的期許,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餃子是家鄉(xiāng)新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家鄉(xiāng)的大家每年都在期盼著它,由于它是新年的味道、是團圓的味道、是母親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