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實用14篇)

字號:

    讀后感不僅僅是個人的情感體驗,更是一種對作者意圖的理解和解析。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是很多讀者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是一些著名作家對于閱讀的見解和讀后感,或許會對我們的閱讀態(tài)度和習(xí)慣有所啟發(fā)。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一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BR>    作者對現(xiàn)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青年,作為每個時代關(guān)注的對象,他們的發(fā)展,關(guān)乎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未來。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向著青年闡述著一代前輩對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為了新興的青年,能將真正價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銘記于心。
    即使是跨越時代的鴻溝,朱光潛先生對青年的教誨,仍不失學(xué)習(xí)甚至銘記的意義。在當(dāng)代這個競爭強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變化的時代里,每個人無不在奮力拼搏,而在這奮斗中,能夠上岸的人卻又少之又少,究竟應(yīng)當(dāng)是怎樣才能遠離這樣的人生悲劇。
    也許“擺脫”才是出路,正如書中所言,“‘?dāng)[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對于生活中琳瑯滿目的機會和選擇,我們惟有認定一個目標(biāo),并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這條道路上拼盡全力,將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贏得超越他人的權(quán)利和優(yōu)勢?!皵[脫”身邊的雜念和負重,才能“跑”得輕松,免除煩惱與不安。
    “人生的悲劇則多生于沖突之不能解決?!比松臒篮褪《嗍且驗槭聵I(yè)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對于這些,就應(yīng)該篤定信念,堅持理想和選擇。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萬別,卻僅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則必有所舍,因此青年應(yīng)當(dāng)果斷選擇,不要等光陰散盡才回望當(dāng)初。
    然而世間難有人能真正地擺脫,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難免渾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順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錯則更是經(jīng)常??创煺垡灿葹橹匾?。作者在《談人生與我》中就寫到“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劇固然不愉快,但悲劇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說情節(jié)曲折,青年面對這些,應(yīng)當(dāng)懷著樂觀的外世心態(tài),接納這些人生的轉(zhuǎn)折。
    青年人要有能夠“擺脫”的生活的勇氣,才能贏得能熱烈的人生的權(quán)利。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二
    如果不是心底孕育著一顆夢想的種子,如果不是詩歌氤氳著古色古香的氣息,如果不是大一偶遇第一封《給青年詩人的信》,或許我永遠不會去找尋那完整的十封《給青年詩人的信》,甚至,我永遠不知道里爾克這位偉大文人的存在。
    卡卜斯把他的詩的試作寄給里爾克,請里爾克批評?!督o青年詩人的信》正是里爾克寫給卡卜斯的回信,一共有十封。近日我閱讀了序言和前七封信,還剩三封信沒看。以下純屬我個人在看完這部分后的些許感想,沒有所謂的正誤。
    里爾克以第一封《給青年詩人的信》震懾了我。閱讀了第一封信后,我喜歡上他的那些話語。一個著名的詩人會回一個青年的信,而且言語是如此的親切,完全沒有一點盛氣凌人。更重要的是,看了第一封信,我似乎突然明白了一些事。
    不知什么時候起,我暗自想象了我的未來。未來的某部分,是個很美的夢,于我卻始終帶著些羞澀,不敢隨意說出口。但同時,我又為這個羞澀的夢感到迷茫,我不知道這條路到底該不該往下走。我想創(chuàng)作,寫文章,寫詩歌……所以,我感謝命運如此的安排,讓我遇見了那些信,讓我在迷惘的時候找到了一點答案。
    第一封信中有段話我反復(fù)咀嚼,在此引入其中兩句:“請你走向內(nèi)心。探索那叫你寫的緣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盤在你心的深處;你要坦白承認,萬一你寫不出來,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這些天,我三番五次地問自己:我一定要寫嗎?不寫我會死去嗎?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找不到答案,我想我是不是要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再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呢?呵,不是的,那時我也睡著了。后來,我想通了。其實不會,我不寫,不會死,一樣可以活下去,死不了。只是,如果生活不再有寫作,或許會變得枯燥無味,只是或許。所以,我認為,寫作,還是一樣可以成為我規(guī)劃的未來的一部分,還是可以作為一個夢而存在,只是,它不是工作,只是業(yè)余,它也不再羞澀。
    另外,在第三封信中里爾克提到藝術(shù)品都是源于無窮的寂寞。藝術(shù)家:是不算、不數(shù);像樹木似的成熟,不勉強擠它的汁液,滿懷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風(fēng)雨中,也不擔(dān)心后邊沒有夏天的到來。我喜歡這段話。因為它,我不會再勉強自己在文思枯竭抑或大腦一片空白的時候?qū)懗鰝€什么曠世之理、千年之情。因為它,我也不會在迷惘中懷疑那無法預(yù)測的未來,我應(yīng)該更樂觀更堅定地相信未來。
    第七封信中里爾克回答了卡卜斯先生關(guān)于愛與寂寞的一些問題。在此不多說,只摘抄其中一句話:愛,很好;因為愛是艱難的。每個人對這話都會有不同的體會。此外,里爾克詩人還把卡卜斯先生的十四行詩眷抄給他,因為里爾克覺得在別人的筆下又看到自己的作品充滿新鮮的體驗。他希望卡卜斯在讀這首詩時把它當(dāng)作別人的,在最深處感到它怎樣更像自己的。我覺得這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
    好,就此打住。生活,容得下夢想,卻不等于夢想。夢想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可以有一個很美的夢,卻不可以把它當(dāng)作你生活的全部。夢想與理想不同。未來究竟會怎樣沒有人知道,但我們都要勇敢地微笑。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三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像朱光潛先生站在我身邊語重心長地與我談話一般,誠懇真摯,親切自然。里面的每封信都令我受益匪淺,很多的話讀來雖然淺顯易懂,但都蘊含著很多深刻的道理。下面選取幾封信談?wù)勎业母惺堋?BR>    第一封,《談讀書》。讀完這封信,不禁想了想過去的自己,空閑的時候還能抽出一點時間看看書,但稍微忙一點,就會將讀書這件事置之腦后。不僅是看書,背單詞,鍛煉也是如此但捫心自問,再忙的日子,其實也能抽出時間完成這些有益的小事,只是自己不斷給自己找借口一樣。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人類學(xué)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退伍落后。我們在大學(xué)正是吸收各種養(yǎng)分的時候,應(yīng)該抓緊一切時間,豐富自己,充實自己。
    第二封,《談情與理》。讓我感觸最深的有三句話:我們應(yīng)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狹隘的;我們應(yīng)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我們都知道,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性卻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性能讓我們置身事外看清某個東西,但感性更能讓我們深入其中感受這個事物。感受加思考,感性與理性,這才是我們真正應(yīng)該擁有的態(tài)度。
    十二封信,各有各的側(cè)重點,各有各的哲理,朱光潛先生的十二封信,著實讓我受益匪淺。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四
    談讀書,談動。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幾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這種問題,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xiàn)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
    諸如朱老,年輕時也是年輕氣盛,不能心平氣和,要對自己有信心,當(dāng)自己心中不平時,一定要學(xué)會調(diào)節(jié),大方向不要變。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人,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沖動有機會發(fā)泄。
    流行語中又有"閑愁"的字樣,閑人大半易于發(fā)愁,就因為閑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發(fā)愁些,因為青年人的生機比較強旺。
    順勢而為,順應(yīng)本心,清閑易愁,保持運動,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dāng)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dāng)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勸你多打網(wǎng)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假如你不喜歡這些玩藝兒,你就談?wù)勑π?,跑跑跳跳,也是好的?BR>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五
    這本書中“談讀書”這一部分里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dāng)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決心,那么你就會把讀書當(dāng)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決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堅持了?,F(xiàn)在終于知道我為什么減不下肥來了,原來是我沒有下定要減肥的決心,也沒有拿出要減肥的魄力,更沒有做到所謂的堅持。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xué)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xí)慣引誘”,原來平時老是覺得無聊的時候,漫無目的地看著網(wǎng)絡(luò)的各種是是非非時,也可以把這種漫無目的轉(zhuǎn)變?yōu)樽约旱酿堄信d趣。人的心智空間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占滿了,那么你就不會被不良嗜好所影響。如果說我現(xiàn)在還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來打發(fā)自己的閑暇時間,那么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當(dāng)然我們平時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總是有各種大理想,大的抱負,但是捫心自問,這些都只是空口而談,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又有哪些呢?可能這個問題又回歸到了其所說的決心問題上吧。
    讀到一談讀書,覺得文字頗好理解,并且都會有上句話的解釋,這對于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來說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后讀到二談動,同樣的感覺,特別是談?wù)勑π?,跑跑跳跳,多么樸實的語言,沒有太多的裝飾,現(xiàn)在一談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較好,用字謹(jǐn)慎云云,其實對于我個人還是喜歡這種一說到底的文章,一遍讀過,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義,不需要像散文那樣來回斟酌了,不過或許正是如此才顯示出了中國文字的精神吧。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里面有些章節(jié)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xiàn)在的步調(diào),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lǐng)悟的精華。也希望群里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wù),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fā)現(xiàn)某一個觸動你內(nèi)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六
    “人類學(xué)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后。”當(dāng)我看到朱光潛寫了這么一句話時,我便知道"學(xué)問之海無涯無際。”便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興趣。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在20世紀(jì)20年代留學(xué)英國期間,專門寫給中學(xué)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探討一一個話題,探討讀書、習(xí)俗、革新、道德、升學(xué)與專業(yè)、參與社會運動以及人生煩惱與樂趣等。作者娓娓地談?wù)摿俗约旱挠^點,給青少年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指引。
    作者在《談在露浮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中所談?wù)摰囊粋€深刻的道理,我認為在當(dāng)今是非常適合的。隨著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們過分推崇效率,做事難免輕浮粗率,所以難以做出艱苦卓絕的成就。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現(xiàn)象,希望我們青少年能夠正確看待效率,做一個沉穩(wěn)而不浮躁的人。
    其中最令我受益的是《談動》《談靜》這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中,作者道出了動與靜的好處。他說,動是人的一種天性,人需要順從這,種天性,心中的煩惱才得與宣泄,人才會感到快樂;靜即靜下心來感受,沉下浮躁的心,它能沉淀人的各種繁雜的思緒,過濾人的心情,讓人感受到靜中趣味。以前,我們總是被要求運動,理由是運動可以強身健體;總是被批評不能安靜下來,理由是臨近才能修身致遠。于是我們開始討厭課間十分鐘的體操,又不能忍耐課上四十五分鐘專心聽課。我們開始逃避,當(dāng)我們需要安靜下來學(xué)習(xí)時,我們心里經(jīng)常充斥著各種想法,變得煩惱重重,絲毫不得安寧。我認為,當(dāng)我們明白動與靜的深刻含義,我們應(yīng)弄清楚什么時候該動,什么時候該靜。相反,我們既沒辦法把自己的身體鍛煉好,又沒辦法讓自己的成績和學(xué)習(xí)搞好,反而還會變得消極低落、暮氣沉沉,在我們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里失去本該有的熱情與活力。
    在當(dāng)今社會,我們面對人生歧路時,我們不要一味地徘徊、顧慮,我們要學(xué)會擺脫得開,認定一個目標(biāo)后,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將其余一切置之度外。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給我們的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yīng)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引發(fā)著我們的思考。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劉同,用他親生的經(jīng)歷,引發(fā)著每個共鳴器發(fā)出自己聲波;用他奮斗的經(jīng)歷述說著,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經(jīng)說道:現(xiàn)在的學(xué)生,特別希望有人能告訴自己一個如何能夠快速成功的方法,越來越焦急,可大多數(shù)只停留說,遠離了做。
    世界完美之處,便在于它的不完美,有缺陷方才有可能。成長的路上,不完美的我們總會被弄得遍體鱗傷,缺陷滿滿。直到后來,你才會發(fā)現(xiàn),那些受傷的地方早已長成我們身上最“硬”的鎧甲,為我們披荊斬棘,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七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像朱光潛先生站在我身邊語重心長地與我談話一般,誠懇真摯,親切自然。里面的每封信都令我受益匪淺,很多的話讀來雖然淺顯易懂,但都蘊含著很多深刻的道理。下面選取幾封信談?wù)勎业母惺堋?BR>    第一封,《談讀書》。讀完這封信,不禁想了想過去的自己,空閑的時候還能抽出一點時間看看書,但稍微忙一點,就會將讀書這件事置之腦后。不僅是看書,背單詞,鍛煉也是如此但捫心自問,再忙的日子,其實也能抽出時間完成這些有益的小事,只是自己不斷給自己找借口一樣。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人類學(xué)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退伍落后。我們在大學(xué)正是吸收各種養(yǎng)分的時候,應(yīng)該抓緊一切時間,豐富自己,充實自己。
    第二封,《談情與理》。讓我感觸最深的有三句話:我們應(yīng)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狹隘的;我們應(yīng)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我們都知道,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性卻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性能讓我們置身事外看清某個東西,但感性更能讓我們深入其中感受這個事物。感受加思考,感性與理性,這才是我們真正應(yīng)該擁有的態(tài)度。
    十二封信,各有各的側(cè)重點,各有各的哲理,朱光潛先生的十二封信,著實讓我受益匪淺。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八
    看這本書之前我特別好奇:在將近一個世紀(jì)之前,一位關(guān)心后生的前輩會對青年朋友們說一些什么呢?看過后,如果把十二封信的忠告總結(jié)一下,那就是:青年人要能沉下心,做學(xué)問做事業(yè)都要從根本上下功夫,要從自己本心出發(fā),戒驕戒躁、不貪容易,不隨波逐流亦不急功近利。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何止當(dāng)時的青年人要具備呢?不論是當(dāng)時,還是現(xiàn)在,也不論是否是青年,凡是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理應(yīng)如此。
    《作者自傳》中曾言:“這本書反映當(dāng)時一般青年知識分子的心理現(xiàn)狀,所以我和廣大的青年建立了友好的關(guān)系。”我在讀書后最有感觸的莫過于朱光潛先生所言的談動、談靜、談擺脫、談人生與我......恰好反映了我們在成長歷程中所面對的讀書學(xué)習(xí)、道德、個性、人生等多方面的問題。雖然不盡相同,卻大致如此。先生娓娓道來,讀來讓人如沐春風(fēng)。仿佛遙遠的一位長者在用謙遜又誠懇的語言關(guān)切著,既想指出一條明路,又不忍重言,只將自己的肺腑之言盡數(shù)道盡,期望小輩們能有所收獲。
    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歡的是談動和談靜。古詩中曾寫到:“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遍e愁閑愁,多半是因為太閑了!當(dāng)代青年人若談起閑愁,必定會被說過于矯情,當(dāng)你讀了孟石先生的這篇談動,便會釋然。他承認了“朋友,閑愁最苦!”并提出了解決方法:“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于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于動”。無論你是怎樣的心情,世界還是按照既定的軌跡在運轉(zhuǎn)。若想排解心中的閑愁,就要以動制靜,享受生活中質(zhì)樸的樂趣,去跑跑跳跳、談?wù)勑πσ环瑹雷匀痪蜔熛粕⒘耍?BR>    如果說談“動”是跑跑跳跳,那么談“靜”則是感受、是領(lǐng)略趣味。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我們生活節(jié)奏隨之加快,心性難免浮躁起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信中的一首詩“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弊x到這里才體會到詩中蘊含的悠然無慮的靜趣。小時候還覺得詩人是在湊字?jǐn)?shù),現(xiàn)在僅僅是讀一讀都覺得心靜下來了。在浮世中保持一顆鎮(zhèn)靜的心是難能可貴的,愿我們即便溺于周而復(fù)始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記巍峨江山的壯觀和尋常巷陌的溫暖。
    每當(dāng)在一封信的最后看到署名“你的朋友孟石”時,內(nèi)心便充盈著感動??赐陼笊踔列闹幸唤z惋惜,為什么只有十二封信呢,我想,哪怕是二十封三十封我也一定會一封一封的細細讀完,或許是為了在這喧囂的世界里,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吧。
    孟石先生的十二封信,穿越時空而來,猶如摯友,言真詞切,能感到先生真誠地期盼年輕的朋友們能有美好的生活。大道至簡,這些樸素的.道理在如今時代依然適用,任時光流轉(zhuǎn),難的始終是踐行。生活忙碌,偶爾忘記,好在有這樣的好書幫助我們回憶。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九
    人類學(xué)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后,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yǎng)成讀書的習(xí)慣,是在學(xué)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xué)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xí)慣引誘。
    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達爾文在自傳里曾經(jīng)說過,他幼時頗好文學(xué)和音樂,壯時因為研究生物學(xué),把文學(xué)和音樂都丟開了,到老來他再想拿詩歌來消遣,便尋不出趣味來了。興味要在青年時設(shè)法培養(yǎng),過了正常時節(jié),便會萎謝。
    很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讀現(xiàn)代出版的新書。因為很多流行的新書只是迎合一時社會心理,實在毫無價值,經(jīng)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的書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讀一遍兩遍以至于無數(shù)遍。我不敢勸你完全不讀新書,我卻希望你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為現(xiàn)代青年頗有非新書不讀的風(fēng)氣。別的事都可以學(xué)時髦,惟有讀書做學(xué)問不能學(xué)時髦。
    中國學(xué)生們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學(xué)時代就歡喜像煞有介事的談一點學(xué)理。他們——你和我自然都在內(nèi)——不但歡喜談?wù)勎膶W(xué),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于哲學(xué)問題。這既是一種自然傾向,也就不能漠視,我個人的.見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歲以后的教育宜重視發(fā)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重視發(fā)達想象。因此初中的學(xué)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xué)生才應(yīng)該讀含有學(xué)理的文字。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十
    幾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這種問題,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xiàn)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
    諸如朱老,年輕時也是年輕氣盛,不能心平氣和,要對自己有信心,當(dāng)自己心中不平時,一定要學(xué)會調(diào)節(jié),大方向不要變。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人,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沖動有機會發(fā)泄。
    流行語中又有'閑愁'的`字樣,閑人大半易于發(fā)愁,就因為閑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發(fā)愁些,因為青年人的生機比較強旺。
    順勢而為,順應(yīng)本心,清閑易愁,保持運動,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dāng)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dāng)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勸你多打網(wǎng)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假如你不喜歡這些玩藝兒,你就談?wù)勑π?,跑跑跳跳,也是好的?BR>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十一
    全書是朱光潛先生以朋友名義寫給全國青年的十二封信,話題寬泛隨意,生活氣息濃厚,親切自然。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對于現(xiàn)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但是年青人有個好處,他知道自己的興趣指向,可以在興趣這條路上或跋涉或飛奔,慨然向前。
    當(dāng)然,愁源多種多樣,像現(xiàn)在許多同齡人那種沒愁楞喊愁,事事都稱愁的態(tài)度,純屬扯淡了。像屈原那種愁,雖不能說是應(yīng)該鼓勵的,卻只叫人憐憫,繼而產(chǎn)生愛國和做人的力量了。
    是的,像小孩子那樣,用一雙無知幻想的眼睛看待周圍的'人、物和事,也會生出無窮樂趣,縱然這種樂趣在成年人嚴(yán)重極其無聊,然而獨慰己心不已足夠了嗎!昨晚,一同學(xué)誤把閃盤認作打火機,另一同學(xué)說:”你把閃盤插到電腦上,盤后面就會冒火,成打火機了?!拔揖驼f:”然后,電腦就轟地飛到天上了,‘神七’就發(fā)射了?!昂髞?,想到一首歌《星星點燈》,想必是星星的一角上掛著一個噴火的電腦,成所謂的”星星點燈“了。自己想,自己笑,心里覺得很有趣。
    我希望真正有值得煩惱的事的煩惱的人最終都能沖突出煩惱,而那些無愁生非的卑賤小人都絕跡就好!
    學(xué)習(xí)到底是傾向于興趣還是囿于現(xiàn)在的專業(yè),死死摳一些自己本不在行,本不在意的東西?
    我是贊同以情感指引生活的,情感跟理智可以并存,但是情感會深入人心,使人終為真正的人,使生活終為真正的人的生活。
    我理解的是,人要在其能力所及的范圍內(nèi),兼容并包,在泛的基礎(chǔ)上鉆研專業(yè)成為小專家。像我,在雜看文學(xué)書的基礎(chǔ)上,著重看中國近代作家沈從文的作品,成為廣博塔的塔尖——沈從文研究專家,我的遠大理想。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十二
    有感而發(fā)吧,我看了這本書后,總想寫點什么。
    好像正如作者所說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樣渾渾噩噩的生活著,粗陋膚淺高談闊論,有時不知道自己在說些干些什么;或許我有目標(biāo),但又因為某些因素而未能實現(xiàn)。我們都覺得自己努力了,奮斗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子的,我們還差了很多,還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我們現(xiàn)在的青少年“太貪容易,太膚淺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說的沒錯,這簡直是我們青少年的通??!
    我是該好好反省自己,該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我學(xué)東西,是貪容易;在有問題時,從眾心理太大;做事情時,虎頭蛇尾;大多數(shù)時間,慌慌張張,急急忙忙,可是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我覺得,只要是中學(xué)程度的青年,都應(yīng)該讀一讀這12封信。
    而現(xiàn)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礎(chǔ),說些不切實際的話,做些毫無意義的事。
    也許我們是該想想,不腳踏實地,怎能仰望天空?
    我應(yīng)該打好基礎(chǔ),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樂。
    我“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世俗圖近利。要能驚贊熱烈的失敗,能欣賞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氣和想象,能景仰不計成敗的堅苦卓絕的努力?!?BR>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夠好好看看這本書,看看我的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十三
    《給青年詩人的信》,輯錄里爾克在1903至1908年間寫給渴望成為詩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十封信。這些信是里爾克對創(chuàng)作的思考,更是對艱難、寂寞、愛等人生問題的解答,是給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導(dǎo)。
    “我們必須認定艱難;凡是生存者都認定,自然界中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長,防御,表現(xiàn)出來自己,無論如何都要生存,抵抗一切反對的力量?!薄凹拍谏L;它的生長是痛苦的,像是男孩的發(fā)育,是悲哀的,像是春的開始。你不要為此而迷惑。
    我們最需要卻只是:寂寞,廣大的內(nèi)心的寂寞?!呦騼?nèi)心’,長期不遇一人——這我們必須能夠做到?!?BR>    “愛,很好;因為愛是艱難的。以人去愛人:這也許是給與我們的最艱難、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實驗與考試,是最高的工作,別的工作都不過是為此而做的準(zhǔn)備。”
    這本書附錄譯者隨筆《里爾克》及其選譯里爾克斯文《論“山水”》、小說片段《馬爾特·勞利茲·布里格隨筆》和詩歌等,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獨特展示。
    這是一本很小的書,拿在手里一點也不沉,重量幾乎感覺不到,也就是說閱讀的時候可以僅用一只手就能舉到眼前,而另一只手可以騰出來干點別的(也就是抽支煙)。
    這本書的主體由十封信組成,每一封信如果用現(xiàn)在的通用信紙來寫,也就是一頁兩頁的篇幅,因而讀起來一點也不累,非常輕松非常舒適。讀完一封雖然會有意猶未盡煙已燃盡的情形發(fā)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讀書心得篇十四
    全書是朱光潛先生以朋友名義寫給全國青年的十二封信,話題寬泛隨意,生活氣息濃厚,親切自然。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對于現(xiàn)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朱先生希望青年早早養(yǎng)成讀書的習(xí)慣,才能永生受用。因為讀書“這種興趣你現(xiàn)在不能尋出,將來用不會尋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xiàn)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BR>    但是年青人有個好處,他知道自己的興趣指向,可以在興趣這條路上或跋涉或飛奔,慨然向前。
    “煩惱究竟是一種暮氣,是一種病態(tài),你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就這樣頹唐沮喪,我實在替你擔(dān)憂。”“我只覺得憂來無方,不擔(dān)人莫之知,連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里有所謂哲學(xué)與人生觀!”“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BR>    當(dāng)然,愁源多種多樣,像現(xiàn)在許多同齡人那種沒愁楞喊愁,事事都稱愁的態(tài)度,純屬扯淡了。像屈原那種愁,雖不能說是應(yīng)該鼓勵的,卻只叫人憐憫,繼而產(chǎn)生愛國和做人的力量了。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lǐng)略的人。所謂領(lǐng)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BR>    是的,像小孩子那樣,用一雙無知幻想的眼睛看待周圍的人、物和事,也會生出無窮樂趣,縱然這種樂趣在成年人嚴(yán)重極其無聊,然而獨慰己心不已足夠了嗎!昨晚,一同學(xué)誤把閃盤認作打火機,另一同學(xué)說:“你把閃盤插到電腦上,盤后面就會冒火,成打火機了?!蔽揖驼f:“然后,電腦就轟地飛到天上了,‘神七’就發(fā)射了。”后來,想到一首歌《星星點燈》,想必是星星的一角上掛著一個噴火的電腦,成所謂的“星星點燈”了。自己想,自己笑,心里覺得很有趣。
    “靜與閑也不同。許多閑人不必都能領(lǐng)略靜中趣味,而能領(lǐng)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閑。在百忙中,在塵世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在這個社會,你是一個20來歲的青年,你的同學(xué)有30來歲的老同志,又有比你小兩歲的比較年輕的同學(xué),然而現(xiàn)實卻是這樣:“圍著你的全是膚淺頑劣虛偽酷毒,你只有兩種應(yīng)付辦法:你只有和它沖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現(xiàn)時這種狀況之下,沖突就是煩惱,妥洽就是墮落。無論走哪一條路,結(jié)果都是悲劇。”
    我希望真正有值得煩惱的事的煩惱的人最終都能沖突出煩惱,而那些無愁生非的卑賤小人都絕跡就好!
    “我時常想,做學(xué)問,做事業(yè),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lǐng)略’,是‘培養(yǎng)生機’?!?BR>    學(xué)習(xí)到底是傾向于興趣還是囿于現(xiàn)在的專業(yè),死死摳一些自己本不在行,本不在意的東西?
    對于自殺,朱先生說:“前幾天聽見一位國學(xué)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們談,大家都覺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間有許多事項得有幾分傻氣的人才能去做。純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計算,有許多不利于己的事他絕不肯去做的。歷史上許多俠烈的事跡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薄叭蕜儆诹x,問心的道德勝于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勝于理智的生活?!?BR>    我是贊同以情感指引生活的,情感跟理智可以并存,但是情感會深入人心,使人終為真正的人,使生活終為真正的人的生活。
    “舞臺上的悲劇生于沖突之得解決,而人生的悲劇則多生于沖突之不得解決?!蔽恼轮g(shù)在知遺漏,生活也要知所遺漏。正如“長槍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制勝,汝才有偏向,姑發(fā)展其所長,不必廣心搏騖也?!?BR>    我理解的是,人要在其能力所及的范圍內(nèi),兼容并包,在泛的基礎(chǔ)上鉆研專業(yè)成為小專家。像我,在雜看文學(xué)書的基礎(chǔ)上,著重看中國近代作家沈從文的作品,成為廣博塔的塔尖——沈從文研究專家,我的遠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