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優(yōu)秀23篇)

字號:

    建議書是一種用于提出改進和建議的文檔,它能夠為相關部門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不要過多引用他人觀點和言論,要注重表達個人的思考和觀點。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可供參考的總結案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一
    《尋隱者不遇》是長春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板塊的第二課,這首詩寫的是賈島去訪問隱士沒有見到的情景。詩句淺顯精練,第一句從“問”開頭,后兩句省略“問”只寫了“答”,可見作者用詞巧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兩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理解重點字詞,進而理解詩意。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畫面,會用自己語言講述。
    過程與方法目標:
    隨文識字,鼓勵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朗讀、感悟、想象,進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再現(xiàn)畫面。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感情變化。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雖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詩的方法,但這首詩每句都有省略,這對學生理解詩句造成一定困難,教師要通過提示幫助學生理解。本班學生好奇心強,為此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故事情境來協(xié)助教學。
    本首古詩詩句自然質樸,通俗明快,為此在教學中努力渲染詩境,在教師生動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樂曲演奏中,學生隨同教師一起走進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為此在理解古詩時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僅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更能達到預期目標。為更深一步感悟古詩內容、意境、情感,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填說,再現(xiàn)畫面、大膽吟誦,再悟情感,進而升華情感,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1、教學環(huán)境:多媒體環(huán)境。
    2、資源準備:自制教學課件。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長大后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教師針對不同的價值觀進行評價)老師今天向大家介紹一種人――――隱者(板書隱者)。
    2、體會隱者含義。
    請學生自由談對隱者的理解??梢越Y合注釋,教師適時引導。(隱者一般隱居在風景優(yōu)美、環(huán)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學問有品德的人。
    3、引出詩人。
    有一位大詩人要尋找一位隱者。大家知道他是誰嗎?板書賈島。(指生介紹詩人)教師:賈島是一個讀書刻苦的人,但經過幾年都沒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請教高人。有一天他打聽到大山深處住著一位以采藥為生的高隱士這位隱士很有學問,正是賈島要找的人,于是他打聽好住址準備好干糧,上了路。
    (二)展開想象創(chuàng)設詩境。
    教師一邊播放優(yōu)美民樂及山水圖片,一邊敘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三)初讀古詩明詩意。
    過渡:我們隨同賈島跋山涉水終于來到隱者的家,賈島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詩人遇到隱者了嗎)。
    2、指生回答問題引出“不遇”(板書不遇)。
    3、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他的心情會怎樣呢?)。
    (四)再讀古詩研詞析句。
    1、學生自由讀詩。
    2、動手標畫不理解字詞。
    (1)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
    (2)各小組匯報結果。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意(屏幕出示配圖古詩文)。
    (五)研讀詩文特點感悟作者心境。
    1、感悟寓問于答之妙。
    2、感悟作者心境領悟古詩意境。
    課件出示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著隱者的徒弟,于是地問:請問你師傅在嗎?童子答:師父采藥去了。詩人有些(),又問:去哪里采藥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詩人一聽,覺得還有()找到隱者,于是又問: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霧彌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詩人嘆口氣徹底()。
    (1)小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養(yǎng)合作意識及感悟能力)。
    (2)小組匯報。
    (希望――失望――一線希望――絕望)。
    (3)教師評價。
    3、師生共同吟誦古詩。
    過渡:作者由希望失望一線希望絕望,這是一種多么復而多變的心理狀態(tài)呀!這真是有些讓人難以承受,那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復雜的情感,再一次吟誦這首詩。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能背誦并能正確默寫,培養(yǎng)對古詩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媒體運用: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
    默讀第九課課文《推敲》,了解賈島“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書:唐賈島。
    小結:唐代詩人賈島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極為嚴肅認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歷來為人們所傳誦,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五言絕句《尋隱者不遇》。
    二、讀題、釋題。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想想題目的意思。
    4、引導質疑。
    三、精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學生反復朗讀,讀準音,讀通句。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
    3、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處?
    4、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大意。提問,看誰對詩句的理解更正確。
    5、背一背。
    四、觀看投影,練習對話,體會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2、想問句,同桌練習。
    3、觀看投影圖片,練習對話。
    4、體會作者感情變化。
    滿懷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五、總結全詩,背誦感悟。
    1、總結:這首詩采用問答體,一問一答,寓問于答。是通過尋訪者(賈島)向童子打聽師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應的回答寫的,這三次問答,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語言樸實自然,讀來卻令人尋味。
    2、有感情的背誦《尋隱者不遇》,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六、補充閱讀。
    賈島《題詩后》。
    七、作業(yè)。
    1、填詩,練字。
    ()下問童子,
    言師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處。
    2、想想詩歌描繪的情景,并畫下來。
    板書設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能背誦并能正確默寫,培養(yǎng)對古詩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設計理念:
    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背誦古詩,了解作者和詩的大意,讓學生體會詩歌描繪的情景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詩歌方面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媒體運用: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
    默讀第九課課文《推敲》,了解賈島“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板書:唐〃賈島。
    小結:唐代詩人賈島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極為嚴肅認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歷來為人們所傳誦,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五言絕句《尋隱者不遇》。
    二、讀題、釋題。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討論:尋?隱者?遇?
    3、想想題目的意思。
    4、引導質疑。
    三、精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學生反復朗讀,讀準音,讀通句。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
    3、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處?
    4、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大意。提問,看誰對詩句的理解更正確。
    5、背一背。
    四、觀看投影,練習對話,體會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2、想問句,同桌練習。
    3、觀看投影圖片,練習對話。
    4、體會作者感情變化。
    滿懷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五、總結全詩,背誦感悟。
    1、總結:這首詩采用問答體,一問一答,寓問于答。是通過尋訪者(賈島)向童子打聽師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應的回答寫的,這三次問答,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語言樸實自然,讀來卻令人尋味。
    2、有感情的背誦《尋隱者不遇》,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六、補充閱讀。
    賈島《題詩后》。
    七、作業(yè)。
    1、填詩,練字。
    ()下問童子,
    言師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處。
    2、想想詩歌描繪的情景,并畫下來。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
    言師采藥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線希望。
    云深不知處。徹底失望。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四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2課時。
    第一課時。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1.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
    2.畫出本課要求學會和認識的生字,讀一讀。
    3.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松、采;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2.提問:(1)圖上畫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松、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沒遇上他師父呢?
    相機識字:言采藥深。
    (4)朗讀課文。
    引導學生椵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教師先放錄音,同學再練習朗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松:用學過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記字形。組詞:松樹、放松。
    童:上下結構。上面是“立”,下面是“里”。這個字橫畫多,但長短不一。首橫最短,次橫最長,最后一橫又比它上面一橫長些。組詞訓練:童話、兒童、童年。
    言:發(fā)言、說話的意思。首橫最長,中間兩短橫。
    師:左邊是一短豎和一撇右邊是橫下一個“巾”。組詞:師父、老師。
    采:上面是爪字頭,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樹,手伸到樹上表示采摘的動作。第一筆為平撇,下面的三筆間隔要勻。
    深:左右結構。右邊上面不要寫成穴寶蓋兒。組詞鞏固:深山、深海、深淺。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五
    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課文出現(xiàn)的新詞。
    2、通過丑小鴨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從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思想行為。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段。教學重點、難點1、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師:我們已經預習了這首詩,現(xiàn)在開始學習。
    (師板書課題,并范讀全詩)。
    師:請同學們將這首古詩用自己的語言改成對話短劇進行表演。
    (生按課文內容自由組合,分角色自編自演,興趣濃厚;師巡回觀察,不作指導、提示,讓學生充分自主參與)。
    師:(20分鐘后)同學們,請停下,現(xiàn)在各小組注意,準備表演。
    (學生齊刷刷舉起了手,有部分學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只腳邁出了座位)。
    師:(鼓勵)嗯,好樣的!請a同學到前面來表演。
    (a生平時沉默寡言。只請這一位同學上來,是想知道學生對古詩中角色的認識)。
    師:(試探性地問)你一個人表演可以嗎?
    生a:不行。我想請b同學和我一起表演。
    (生b也是一個學困生)。
    (生表演開始,師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彎著腰,步履蹣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還有人鼓掌)。
    (師筆錄一:彎腰、蹣珊,與原作不符)。
    生a:小孩子,你爸爸呢?在家嗎?
    (師筆錄二:對“隱者”身份有誤解)。
    生b:(一愣,可能是對“爸爸”一說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應了過來)他采藥去了。
    生a:在哪里采藥?你知道嗎?(補充設疑)。
    生b:在山里。(故意向教室的.一角指一指)。
    生a:在哪座山里?(補充設疑)在山里什么地方?
    生b:不曉得。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著下面的同學和同伴b生。課堂上出現(xiàn)了短暫的沉靜)。
    (師筆錄三:學生對古詩的含意理解不完全)。
    (師用眼神鼓勵,示意繼續(xù)進行;生鼓掌,師示意靜)。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里?
    生b:(用方言)曉哇地(不知道)。山這么大,霧這么濃,不曉得在什么地方。
    (表演完畢)。
    師:不錯,很勇敢,好樣的!只是有幾個……。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來,并大聲地喊)有問題,有錯誤。
    師:(示意“靜”)哪位同學說說有什么問題?
    生:“師”不是“爸爸”。
    生a:(起立,大聲爭辯)不,不,我是太慌了,“師”是“師傅”。
    師:好,好,別急!“師”是“師傅”,沒錯。
    生:“尋隱者”不是馱背,不可能走不動路。(表示對表演中“彎腰”、“蹣珊”不能接受)。
    生:第三問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根據(jù)課文中的情景,感情變化是:興奮——失望——興奮——失望)下一次課上我們接著再來。
    [教后記:將這首古詩由講讀課改為活動課,基于兩點考慮:
    一是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靈感,使其實現(xiàn)由猜想到認知的飛躍;
    二是由此詩的寫作特點所決定,理解必須借助想象來完成。]。
    生:我看到詩人在跟一個小孩說話,詩人可能是在向小孩問路。
    生:我覺得詩人在向小孩打聽一個人,問小孩是不是這個人。
    師:同學們看得很認真,猜得也對。詩人要尋訪一位隱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隱者,他正向這個小孩打聽隱者。詩人還把自己尋訪隱者的經過寫成一首詩——《尋隱者不遇》,我們今天就學習它。詩人尋訪隱者為什么沒有遇到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首詩。
    ……。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白頭發(fā)、白眉毛、白胡須的老爺爺在很高的山上采藥。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爺爺身上背著藥簍,手里拿著藥鏟,攀在很陡的山崖上采藥。
    生:隱者是為了給別人治病才去采藥的。我想對他說:“您的心靈多美好,為了醫(yī)好他人的病去采藥,不怕山高林密。不顧年老體弱。”
    生:我想對隱者說:“您這么大年紀了,心里只想那些生病的人,真是好心人?!?BR>    生:我想對隱者說:“您為了治好別人的病去采藥,走了那么遠的路,爬上了那么高的山,您真勇敢!我佩服您!”
    師:正是隱者一心為別人想的高尚品質打動了詩人,詩人才去尋訪隱者??蛇@次詩人沒有遇到隱者,但我想,詩人以后還會去尋訪,也一定會遇到隱者。
    ……。
    師:同學們根據(jù)詩中的內容,結合插圖,大膽的想象一下,詩人與童子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先在小組內分角色表演,然后選出優(yōu)秀小組到前面來為全班同學表演。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六
    1.能朗讀,背誦并能正確默寫古詩,培養(yǎng)對古詩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初讀得其韻。
    師: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古詩《尋隱者不遇》。這里的“不遇”就是(沒有遇到。)尋隱者不遇就是(尋訪隱者沒有遇到。)(板書:尋隱者不遇)今天我們就和詩人賈島一起去尋訪隱者。
    過渡: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呢?讓我們先讀一讀再說一說。
    要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標出停頓、重音符號)注意讀出五言絕句的節(jié)奏美,要讀出詩的韻味。(初步體會平仄的音步)。
    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人在尋訪隱者的過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說——(師傅采藥去了),詩人追問在哪里采藥呢?——(就在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霧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這一問一答,很有意思,誰來給大家再讀一讀,讓我們體會體會?
    設計意圖:讀是為了讀得字正腔圓,停頓合理,讀出詩的韻腳,韻味;說是為了理解詩意,這首詩沒有生字,詩意淺顯易懂,通過回答問題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詩的意思。再讀出自己的理解。
    再讀悟其情。
    師:賈島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苦吟不僅體現(xiàn)在字斟句酌上,還體現(xiàn)在謀篇布局上,這首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首詩是采用問答的方式來寫的,讀一讀相關詩句,想一想,誰問?誰答?根據(jù)人物的問答,誰來把“賈島”“童子”“師傅”這三個詞語填寫到故事前的括號中,指一名學生填寫,寫后讀一讀。
    第一問,怎么問?(童子,你師父哪里去了?)。
    第二問,怎么問?(童子,你師傅在哪里采藥?)。
    第三問,怎么問?(童子,你師父具體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藥?)。
    小結:三問三答應該為六句話,可詩人卻濃縮為四句二十個字,這種句與句之間的省略叫做跳脫,由此可見詩人語言的凝練。
    請學生上臺來表演三問三答。(點評)。
    問“賈島”,當你不辭辛苦地來拜訪隱者,在與童子的問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樣的變化?
    (板書: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體會詩人的感情,試試通過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情感變化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填人物是為了讓學生認識跳脫這種特殊的句式,一問三答并不是童子饒舌,而是在來人一再詢問之下才應答的,只不過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詩都體現(xiàn)了詩人的感情變化,這種變化只有在潛心涵詠中方能體會。
    三讀會其意。
    師:這到底是一位怎樣的隱者,令詩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隱者始終沒有出現(xiàn),但他的神態(tài)、他的氣息、他的品格我們在詩句中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過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詩,找一找每句詩描寫了哪些景物。(松、藥、山、云)。
    1.松有什么特點?(郁郁蔥蔥、蒼翠、挺拔)。
    點評:“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彪[者就像松樹,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點?偉岸、巍峨、險峻。
    點評:隱者就像大山,有著山一樣的脊梁——偉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環(huán)境。
    3.隱者采藥干什么呢?
    點評:懸壺濟世、救助蒼生,隱含了他行為的超凡脫俗。
    4.云有什么特點?潔白、飄飄悠悠。
    點評:隱者就像白云一樣有高潔的品性,如閑云野鶴,來無影,去無蹤,神秘不可測。
    過渡:作者用松、藥、山、云來比喻隱者的品性。讓我們一起讀一讀,品味隱者的高潔。
    (指導朗讀,重點品味松、藥、山、云)。
    詩人為什么要尋訪隱者呢?只有走近詩人,才能更了解詩的意境。
    出示賈島的背景介紹:
    賈島出生于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后得韓愈賞識,但時運不濟,曾數(shù)次應舉,都不得志,甚為失意。賈島作詩在煉字、煉句上苦下功夫,為“苦吟詩人”代表,與孟郊合稱“郊寒島瘦”。師:讀了這個介紹,你對詩人賈島的內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為詩人科場失意,正所謂“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雖然隱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閑,倒也樂在其中呀!所以賈島非常仰慕。
    這才是賈島的內心所想,讀出這種仰慕。(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記住了每一句詩的意象——松、藥、山、云,就記住了詩;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隱士;讀出了詩人對高風亮節(jié)的隱士的仰慕,就走進了詩人的內心,就能理解詩的意。
    內化與表達。
    同學們,山中樹木蔥蘢,野花綻放,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聽著悅耳的清脆鳥鳴,沿著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來到了大山深處。他與童子進行了三番問答,(注意人物神態(tài)、語言、動作),當尋訪不遇的時候,他面對著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會怎么想,怎么說?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書上的這幅畫,練習改寫。
    改寫反饋交流。
    設計意圖:讀古詩需要想象力。反過來古詩也是發(fā)展學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將有畫面感、有情節(jié)的古詩改寫成小故事。這樣,學生的想象力、表達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七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詩句中的重點詞語,能說出古詩的大概意思;憑借詩句,想象詩人與童子對話的情景,感悟隱者高潔的性格及詩人對他的仰慕,感受古詩的語言魅力。
    二、教學過程。
    (一)走近詩人知“賈島”
    1.同學們,人們寫文章時的用詞造句都要反復推敲。你們知道“推敲”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嗎?這里邊還有個故事呢?。◣熤v述賈島因斟酌“推”、“敲”而沖撞韓愈的故事,并簡介賈島生平。)。
    2.唐代詩人賈島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極為認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高度凝練、耐人尋味,一首《尋隱者不遇》便可見一斑。你看,唐朝大詩人韓愈是這樣稱贊他的――(課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風云頓覺閑。天恐文章渾斷絕,再生賈島在人間。)再看看,北宋詩人梅堯臣又是怎樣評價賈島的――(課件出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3.賈島的詩為什么能寫得這么好呢?他是把詩當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他寫詩以刻苦認真著稱,常為得一個好字而費盡苦心。請看――(出示賈島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4.唐朝后期,還有不少詩人成了賈島的超級“粉絲”,把賈島的畫像和詩歌供奉起來,燒香膜拜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五言絕句。(課件出示:笛聲悠悠,寧靜的高山深林中,浮現(xiàn)《尋隱者不遇》的詩句,動情的配樂詩朗誦在耳畔響起……)。
    (二)走進詩句識“童于”
    1.理解詩意。師:這首詩讀來瑯瑯上口,簡單易懂,老師相信同學們自己就能讀懂。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討論討論。
    2.觀察圖畫。詩人賈島前往山中尋訪隱者,可惜沒有遇到,于是他以這首詩記錄下了與隱者的徒弟的對話。請觀察插圖,結合詩句想象詩人與童子是怎樣一問一答的。
    3.引導推測。學情預設:“松下問童子”,是怎樣問的?(師父在家嗎?)你怎么知道詩人是這樣問的?(根據(jù)童子答的“言師采藥去”推斷。)請用簡練的表達還原詩人的問話。(在何處采藥?在山中何處?)小結:詩人的寫法多妙啊,寓問于答,言簡而意豐。
    4、角色扮演。教師扮詩人間,學生扮童子答。
    6.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三)走出詩歌尋“隱者”
    1.吟誦演畫,品詩味。
    (2)學習成果展示。
    (3)小結。師:一首好詩,激活了同學們創(chuàng)造的智慧,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享受,詩人的才華令我們贊嘆。
    2.拓展延伸,賞詩文。
    (1)讀賈島的《尋人不遇》。“聞說到揚州,吹簫有舊游。人來多不見,莫是上迷樓?!币x出”詩人尋人,亦是賞景,景美心怡,雖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樂趣”的情致。
    (2)讀韋應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敖癯S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恃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彼伎迹涸娭心膬删湓娕c《尋隱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相對應。
    (3)讀僧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耙萍译m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坶T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苯處熞獮閷W生解釋最后四句詩的意思。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八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二、自學課文。
    1、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
    2、畫出本課要求學會和認識的生字,讀一讀。
    3、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
    三、讀詩句,認生字。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松、采;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2、提問:(1)圖上畫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松、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沒遇上他師父呢?
    相機識字:言采藥深。
    (4)朗讀課文。
    四、指導朗讀。
    引導學生椵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教師先放錄音,同學再練習朗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識字、寫字指導。
    松:用學過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記字形。組詞:松樹、放松。
    童:上下結構。上面是"立",下面是"里"。這個字橫畫多,但長短不一。首橫最短,次橫最長,最后一橫又比它上面一橫長些。組詞訓練:童話、兒童、童年。
    言:發(fā)言、說話的意思。首橫最長,中間兩短橫。
    師:左邊是一短豎和一撇右邊是橫下一個"巾"。組詞:師父、老師。
    采:上面是爪字頭,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樹,手伸到樹上表示采摘的動作。第一筆為平撇,下面的三筆間隔要勻。
    深:左右結構。右邊上面不要寫成穴寶蓋兒。組詞鞏固:深山、深海、深淺。
    六、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九
    1、能朗讀,能背誦并能正確默寫,培養(yǎng)對古詩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背誦古詩,了解作者和詩的大意,讓學生體會詩歌描繪的情景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詩歌方面的審美能力。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課時。
    投影儀。
    一、故事激趣導入。
    默讀第九課課文《推敲》,了解賈島“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板書:唐〃賈島。
    小結:唐代詩人賈島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極為嚴肅認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歷來為人們所傳誦,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五言絕句《尋隱者不遇》。
    二、讀題、釋題。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想想題目的意思。
    4、引導質疑。
    三、精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學生反復朗讀,讀準音,讀通句。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
    3、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處?
    4、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大意。提問,看誰對詩句的理解更正確。
    5、背一背。
    四、觀看投影,練習對話,體會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2、想問句,同桌練習。
    3、觀看投影圖片,練習對話。
    4、體會作者感情變化。
    滿懷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五、總結全詩,背誦感悟。
    1、總結:這首詩采用問答體,一問一答,寓問于答。是通過尋訪者(賈島)向童子打聽師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應的回答寫的,這三次問答,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語言樸實自然,讀來卻令人尋味。
    六、補充閱讀。
    賈島《題詩后》。
    七、作業(yè)。
    1、填詩,練字。
    ()下問童子,
    言師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處。
    2、想想詩歌描繪的情景,并畫下來。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
    言師采藥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線希望。
    云深不知處。徹底失望。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十
    1、理解本詩的詩意。
    2、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3、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理解本詩的詩意。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師:課件生:默寫本。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首古詩,(師板書詩題),生讀題目。
    2、在自已本子上寫下來,想想題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寫字姿勢。
    3、解題:知道什么是隱者嗎?(板書隱者)隱者是哪一些人?(隱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較有名的隱者。
    這些隱者,在隱居時一般不說姓名,只有雅號,如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陶淵明,人稱五柳先生。有些出家為僧為道的,只有法號。
    4、尋:尋找,不遇:沒遇到。
    5、完整地請學生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釋嗎?
    6、是誰在尋找隱者呢?(板書詩人)。
    知道賈島這個人嗎?你了解的'賈島是個怎么樣的人?誰來介紹一下。(師相機補充,出示課件。)。
    苦吟可能學生會說到,現(xiàn)只要結合課件隨機梳理一下。
    其實,賈島早年也算是一個隱者,知道原因嗎?
    做過和尚,法號無本。后來還俗了,因為遇上了誰?韓愈,當朝的大官,韓愈看中他的才華,勸他去搏取功名,結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無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檢查預習,初解詩義。
    1、師板書,反饋默寫情況。
    對照黑板,檢查一下,有沒有寫錯的字?全對的舉手。有沒有覺得寫得不太美觀的字?給你時間,再調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學生讀古詩。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學生相互幫助,理解詩意。
    童子何人?與隱者什么關系?(待童,徒弟,是兒子嗎?)。
    言師,言,說,誰在說?(童子)說誰?(師父),童子在說師父什么?
    此:這,此山,這座山。
    深:云霧彌漫,濃得遮人視線。
    不知處:不知道去向。
    4、同桌練說,再指名說說詩意。
    5、練習朗讀。
    三、體會詩的凝煉,精妙。
    1、看出來了沒有?這里面還省去了幾個具體的提問。
    2、你能根據(jù)回答猜猜看,這里邊詩人是怎么問的?(發(fā)言,初步了解)。
    3、(出示練習題目)那你能把這一段詩人與童子的對話補充完整嗎?自已說說。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4、同桌對練,指名表演。
    5、讀詩。
    四、體會詩人的情感起伏。
    (出示試題,圖畫)。
    詩人來到松下,只見()。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于是詩人又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于是詩人再問:
    童子回答:
    此時,看著(),詩人()。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的詩意。
    2、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3、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理解本詩的詩意。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教學難點: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教學準備:師:課件生:默寫本。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首古詩,(師板書詩題),生讀題目。
    2、在自已本子上寫下來,想想題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寫字姿勢。
    3、解題:知道什么是隱者嗎?(板書隱者)隱者是哪一些人?(隱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較有名的隱者。
    這些隱者,在隱居時一般不說姓名,只有雅號,如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陶淵明,人稱五柳先生。有些出家為僧為道的,只有法號。
    4、尋:尋找,不遇:沒遇到。
    5、完整地請學生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釋嗎?
    6、是誰在尋找隱者呢?(板書詩人)。
    知道賈島這個人嗎?你了解的賈島是個怎么樣的人?誰來介紹一下。(師相機補充,出示課件。)。
    苦吟可能學生會說到,現(xiàn)只要結合課件隨機梳理一下。
    其實,賈島早年也算是一個隱者,知道原因嗎?
    做過和尚,法號無本。后來還俗了,因為遇上了誰?韓愈,當朝的大官,韓愈看中他的才華,勸他去搏取功名,結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無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檢查預習,初解詩義。
    1、師板書,反饋默寫情況。
    對照黑板,檢查一下,有沒有寫錯的字?全對的舉手。有沒有覺得寫得不太美觀的字?給你時間,再調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學生讀古詩。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學生相互幫助,理解詩意。
    童子何人?與隱者什么關系?(待童,徒弟,是兒子嗎?)。
    言師,言,說,誰在說?(童子)說誰?(師父),童子在說師父什么?
    此:這,此山,這座山。
    深:云霧彌漫,濃得遮人視線。
    不知處:不知道去向。
    4、同桌練說,再指名說說詩意。
    5、練習朗讀。
    三、體會詩的凝煉,精妙。
    1、看出來了沒有?這里面還省去了幾個具體的提問。
    2、你能根據(jù)回答猜猜看,這里邊詩人是怎么問的?(發(fā)言,初步了解)。
    3、(出示練習題目)那你能把這一段詩人與童子的對話補充完整嗎?自已說說。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4、同桌對練,指名表演。
    5、讀詩。
    四、體會詩人的情感起伏。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十二
    1、學習體會《尋隱者不遇》這首詩采取問答體,寫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蹤不定的隱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1、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
    2、通過思索、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環(huán)境、心情。
    課件
    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1、我們曾經學習過不少古詩,誰來背背?大家想想,我們以前是怎樣來學習古詩的?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古詩。
    二、感知體驗
    (一)初讀感知
    1、出示古詩。
    2、初讀詩歌,學習生字。
    指名讀,齊讀,讀準生字。
    3、簡介作者。
    4、解題。
    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三、對話互動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這首詩里都寫了些什么?主要內容是什么?
    2、指導理解。
    (1)“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BR>    “松下問童子”告訴我們什么?
    由“言師采藥去”可知道什么?還可以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處。”
    這是誰說的?由此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語氣、神態(tài))
    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詩人可能會做些什么動作?心里會想些什么?
    (詩人聽后的動作、神態(tài),看到山的幽深??)
    (3)指導朗讀。
    3、感悟詩情。
    (1)讀完全詩,你們覺得作者所抒發(fā)的感情是什么?請談談理由。
    (2)學生自主思考,小組交流。
    (3)討論交流。
    隱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詩人對隱者充滿了敬意,也洋溢著羨慕之情。當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悵然若失,但觀賞了山中美景,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心中更多的是興奮、開朗。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四、建構生成
    1、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2、試著把這首古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教學反思:課后,我發(fā)現(xiàn)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沒讀出這首詩的感情和韻律來。問題在哪里?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科整合的認識上存在片面性。新課程改革改變了過去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增強了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但并不是說可以無目的,隨意地整合。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是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和韻律。古詩教學必須重視朗讀指導下,在教學中,我卻本末倒置,倒置教學效果不好。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十三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培養(yǎng)對古詩的興趣。
    2、聯(lián)系上下文并結合插圖理解“不知處”的意思及詩句的含義。
    3、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體會詩中意境及隱者的高潔品格以及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鮮活形象,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重點:聯(lián)系上下文并結合插圖理解“不知處”的意思及詩句的含義。難點: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體會詩中意境及隱者的高潔品格以及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鮮活形象,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一)揭示課題 導入新課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這首詩的題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矊?,尋訪?!半[者”是什么樣的人?(古代隱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學問的賢士。)遇,遇到,碰到?!痴l能說說課題的意思?(詩人賈島尋訪隱者沒有遇到)
    過渡: 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呢?讓我們一起去讀讀、品品、推敲。
    (二)初讀感知 把握韻律
    1、課件出示全詩
    尋/隱者/不遇 松 下 /問/童 子,言 師 /采藥 去。只 在 /此山 中,云 深 /不知/處。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邊讀邊劃出詩歌的停頓、重音,讀準節(jié)奏。
    2、分組讀,齊讀。
    3、師:初讀了古詩,你知道詩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讀詩歌 體味意境
    1、師:(出示插圖)那么,圖上畫的這兩個人是誰?(詩人和童子)
    2、詩人是在哪里碰到這個童子的?從詩中的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松下”指出了事情發(fā)生的地點,也是隱者的隱居之地。為什么作者要寫“松下”而不寫樹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們一起來推敲。出示“青松”一詩,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們知道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古人寫松樹大多是為了表現(xiàn)什么?(表現(xiàn)孤傲高潔的品質)詩中是為了突出誰呢?(隱者遠離塵俗的風骨)
    3、這個童子與隱者是什么關系?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
    4、隱者采藥的地點你找能到嗎?這是怎樣的一座山呢?理解“云深”(山深云霧濃),因為云深所以——“不知處”。
    5、請同學們認真默讀古詩,讀著讀著,你仿佛聽到了什么?(詩中的人在說話,也就是對話)他們在問什么?說什么?請你試著填一填。
    問
    答
    松下問童子
    (你師傅到哪去了?)
    言 師 采 藥 去 賈島(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藥嗎?)
    童子
    只 在 此 山 中
    (具體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
    云 深 不 知 處
    6、你怎么知道賈島這樣問? 小結:通過童子的回答,這首詩中哪些是童子的回答呢?我們來對讀一次,師是詩人,你們就是——童子。同學們,你們真會揣摩,通過童子的回答能推測出賈島在問什么。明明三番問答,賈島采用了以答含問的手法,把詩精簡為二十字,可見他在謀篇布局上的“推敲”,真了不起。
    7、來,我們同桌對敘,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禮貌。
    (四)拓展升華 體悟詩情
    1、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還貴在善于抒情。讓我們再細細品讀這首詩,從中你還能讀出詩人在問答中的情感變化。
    (1)首先,我們看這個“問”字,當賈島去拜訪隱者時,是怎么的 心情?一個問字,就透露出詩人飽含仰慕之情,他滿懷希望而來。(板書:問 滿懷希望)(2)古時候交通不便,詩人千里迢迢前來尋訪隱者卻聽童子“言師 采藥去”,詩人心情如何?答非所想,不遇隱者,滿懷的希望一下子墜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從沸點降至冰點。(板書: 不遇 失望)(3)當?shù)弥[者在山中采藥,“只在此山中”,這時如果進山尋找,有沒有可能遇上?這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了什么?一絲希望:隱者沒有遠去,或許還有見面的可能。(板書:可遇 一線希望)
    (4)可是,當聽童子說“云深不知處”,他一陣茫然:看,云海漫
    漫,深遠飄渺,隱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此時,他又是怎樣的心情?(板書:難遇 徹底失望)
    2、我們再來演一演這首詩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變化。評價。
    3、詩人以答代問,六句話簡化成三句,而且一波三折,很了不起,同學們的表演也像這首詩一波三折,這是很難做到的,真不簡單!
    我們體會了《尋隱者不遇》一詩所描繪的情景,現(xiàn)在,讓我們動筆把它寫下來吧。(把古詩改寫成一篇短文)
    四、板書: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十四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本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平白如話”,因此,我先引導學生細心地品味詩句,激發(fā)學生抓住古詩一問三答的留白處進行想象推敲,了解詩人尋訪隱者的過程,理解詩意,推敲詩人在問答中的情緒變化,體會隱者高潔的性格及詩人對他的敬仰,從而感悟詩歌意境。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培養(yǎng)對古詩的興趣。
    2、聯(lián)系上下文并結合插圖理解詩句的含義。
    3、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體會詩中意境以及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鮮活形象,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理解古詩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
    一、導入新課
    1、看圖猜詩句(課件出示)學生猜詩句。
    2、今天,我們再來欣賞推敲賈島的另一首古詩。[出示《尋隱者不遇》的詩句。]
    3、能與老師一塊兒輕聲朗讀這首詩嗎?
    二、釋詩題,知詩人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這首詩的題目理解它的意思?!矊?,尋訪?!半[者”是什么樣的人?(古代隱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學問的賢士。)遇,遇到,碰到。〕誰能說說課題的意思?(詩人賈島尋訪隱者沒有遇到)
    2、再讀詩題,這次,你帶著什么感情讀?(崇敬、失望)
    過渡: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呢?讓我們一起去讀讀、品品、推敲
    三、初讀感知
    1、這首詩同學們積累過,都會讀會背誦,可是要想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有一定難度,誰來展示自己的朗讀?指名朗讀。(生邊讀師邊劃出詩歌的停頓、重音)
    2、分組讀,齊讀。
    3、初讀了古詩,你知道詩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明詩意
    1、詩文美,不僅美在它語言的節(jié)奏明朗,更在于工整凝練,請大家讀讀想想,這25個字告訴我們是怎樣的內容,注意自己要先理解這些字詞,再試著理解詩意。(出示字意)
    生交流字義、句意
    3、“松下問童子”,可全詩并沒有明顯出現(xiàn)詩人的問題?你能將詩人的問題補充完整嗎?(出示詩句,補充問題)
    4、分四小組讀
    5、注意說出加點字的意思,注意把詩人的這些問話放到詩中,連起來說說詩文的意思。
    學生交流
    6、同桌一生讀詩,一生說詩意,說完交換
    7、我們同桌對敘,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禮貌。
    五、悟詩情
    1、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還貴在善于抒情。讓我們再細細品讀這首詩,從中你還能讀出詩人在問答中的情感變化。
    2、我們再來演一演這首詩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變化。評價。
    3、這首古詩平淡中蘊含深沉,這就是詩人推敲的結果。讓我們再一次齊讀賈島的這首尋隱者不遇(配樂吟誦)。
    六、拓展延伸
    出示并推薦學生朗讀賈島的《題李凝幽居》。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十五
    《尋隱者不遇》是長春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板塊的第二課,這首詩寫的是賈島去訪問隱士沒有見到的情景。詩句淺顯精練,第一句從“問”開頭,后兩句省略“問”只寫了“答”,可見作者用詞巧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兩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理解重點字詞,進而理解詩意。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畫面,會用自己語言講述。
    過程與方法目標:
    隨文識字,鼓勵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朗讀、感悟、想象,進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再現(xiàn)畫面。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感情變化。
    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雖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詩的方法,但這首詩每句都有省略,這對學生理解詩句造成一定困難,教師要通過提示幫助學生理解。本班學生好奇心強,為此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故事情境來協(xié)助教學。
    本首古詩詩句自然質樸,通俗明快,為此在教學中努力渲染詩境,在教師生動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樂曲演奏中,學生隨同教師一起走進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為此在理解古詩時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僅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更能達到預期目標。為更深一步感悟古詩內容、意境、情感,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填說,再現(xiàn)畫面、大膽吟誦,再悟情感,進而升華情感,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1、教學環(huán)境:多媒體環(huán)境。
    2、資源準備:自制教學課件。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長大后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教師針對不同的價值觀進行評價)老師今天向大家介紹一種人————隱者(板書隱者)。
    2、體會隱者含義。
    請學生自由談對隱者的理解。可以結合注釋,教師適時引導。(隱者一般隱居在風景優(yōu)美、環(huán)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學問有品德的人。
    3、引出詩人。
    有一位大詩人要尋找一位隱者(板書尋)。大家知道他是誰嗎?板書賈島。(指生介紹詩人)教師:賈島是一個讀書刻苦的人,但經過幾年都沒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請教高人。有一天他打聽到大山深處住著一位以采藥為生的高隱士這位隱士很有學問,正是賈島要找的人,于是他打聽好住址準備好干糧,上了路。
    (二)展開想象創(chuàng)設詩境。
    教師一邊播放優(yōu)美民樂及山水圖片,一邊敘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三)初讀古詩明詩意。
    過渡:我們隨同賈島跋山涉水終于來到隱者的家,賈島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詩人遇到隱者了嗎)。
    2、指生回答問題引出“不遇”(板書不遇)。
    3、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他的心情會怎樣呢?)。
    (四)再讀古詩研詞析句。
    1、學生自由讀詩。
    2、動手標畫不理解字詞。
    (1)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
    (2)各小組匯報結果。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意(屏幕出示配圖古詩文)。
    (五)研讀詩文特點感悟作者心境。
    1、感悟寓問于答之妙。
    課件出示: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1)學生在組內大膽暢想暢說。
    (2)各組代表匯報。
    (3)明確什么是寓問于答,感悟詩文的精妙。
    (4)再次師生吟誦古詩。
    2、感悟作者心境領悟古詩意境。
    課件出示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著隱者的徒弟,于是()地問:請問你師傅在嗎?童子答:師父采藥去了。詩人有些(),又問:去哪里采藥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詩人一聽,覺得還有()找到隱者,于是又問: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霧彌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詩人嘆口氣徹底()。
    (1)小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養(yǎng)合作意識及感悟能力)。
    (2)小組匯報。
    (希望——失望——一線希望——絕望)。
    (3)教師評價。
    3、師生共同吟誦古詩。
    過渡:作者由希望失望一線希望絕望,這是一種多么復而多變的心理狀態(tài)呀!這真是有些讓人難以承受,那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復雜的情感,再一次吟誦這首詩。
    4、再創(chuàng)情境以感促讀深化詩境。
    教師配樂創(chuàng)情境:當賈島尋隱者而不遇,只好無奈地拖著疲憊的雙腿往回走,邊走邊不時地回頭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見了,他低頭吟誦道:
    課件逐句有節(jié)奏地出示古詩。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六)教師總結。
    這一堂課大家表現(xiàn)特別好,可見大家對古詩文很感興趣,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異彩紛呈,請同學們課下再搜集幾首有關“尋人”的詩文,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古詩文的意境與魅力。
    (七)板書設計。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希望)。
    言師采藥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線希望)。
    云深不知處。(絕望)。
    (寓問于答)。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十六
    2借助字典、辭典理解詩句的意思.
    3能朗讀,背誦課文并能默寫,培養(yǎng)讀背古詩的興趣。
    1課時
    一故事導入新課
    聽教師講唐代詩人賈島“推敲”的故事
    板書:賈島
    二按小組學習,編演對話情景
    1齊讀詩句
    2下面同學們按四人小組,首先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后兩個兩個的表演,看誰對詩句的意思理解正確。
    分組表演,教師巡視.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學提出異議
    三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說出詩句的意思(說說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霧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隱去了一句問話。
    我尋隱者,在松樹下遇到了一個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問他師傅的去向,他說師傅采藥去了。師傅就在這座山里,山上云霧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體會感情
    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視頻展示臺)
    這首詩采用問答體,是通過尋訪者向童子打聽師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寫的,這三番問答,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
    四齊讀古詩,練習背誦
    五補充閱讀
    賈島《劍客》
    六作業(yè)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填空(練習冊3)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十七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尋隱者不遇》,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變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能正確、流利、富有節(jié)奏地誦讀古詩。
    體會平白如話、寓問于答的寫法,感受古詩的深遠意境。
    一、導入新課
    今天,老師想為大家介紹一首古詩,詩的名字就叫《尋隱者不遇》我們一起來寫出這首古詩。這是唐代詩人賈島寫的一首五言絕句。(教師提醒有些字的寫法:尋、遇、松、)
    二、讀。(讀通古詩)
    1、以往拿到一首古詩,你們會怎么去學習?
    學生交流方法,教師肯定:的確,拿到一首古詩,首先要讀,把詩讀通順了。(板書:讀)
    2、先自己讀一讀,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時別把題目丟了,開始。生自讀。
    3、指名檢查讀詩。
    4、齊讀古詩。
    三、解。(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1、過渡:讀這關過了,那接下來如何理解這首詩呢?你們有好方法嗎?(板書:解)
    2、教師引導學法:使用工具書,同座互相探討,借助插圖。
    3、交流:
    重點解決:
    (1)“隱者”,層層遞進理解。(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那隱者僅僅指隱居山中的人嗎?這種人還??像諸葛亮那樣很有??對,所以隱者是隱居山中的學者;而且這種人不想為官,想過清凈悠閑的生活。)
    (2)“童子”指兒童,在這首詩中,童子的身份其實就是隱者的:徒弟。
    (3)“云深”:云會有深淺嗎?看看書中的插圖,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處地云霧怎樣?這里的云深指什么?對呀,還可以用哪些四字詞語來形容這云霧嗎?生交流,老師也搜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讀讀。(云霧繚繞。云霧飄渺,云霧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霧罩,云霧彌漫)出示,學生讀。
    (4)“只”:教師提出:“只”字你們理解嗎?我們來看看工具書中的注釋:
    第一聲:量詞;單獨的、極少的;
    第三聲:表示限于某個范圍;唯一,僅有;。
    這首詩中讀第幾聲,是什么意思呢?在詩中可以說成是“就在這座山中”。
    出示:這些詩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5)尋:僅僅指尋找嗎?尋訪更好。
    5、師:現(xiàn)在請同座位互相說說古詩的意思。
    6、學生練說古詩的意思。
    7、指名說古詩的意思。
    四、悟。
    1、教師引導:古詩會讀、理解了,是否就學完了呢?(板書:悟)
    其實,我們還要學會感悟詩歌背后做隱含的東西,這是最難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師引導。
    師引導:看到的還真多,有景有人。
    再走進些,能將看到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動清晰些嗎?你們看,這是老師來到林間看到的松:走進山間,郁郁蔥蔥,充滿生機。我抬頭遠眺,是一棵棵古樸蒼勁的松樹,枝干遒勁,松針密集,滿眼蒼綠。(課件出示)老師看到的松怎么樣?(顏色、形態(tài)描寫具體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蒼松。)試著寫寫你眼前看到的某個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用老師的這種短句,用上學過的四字詞。
    生寫,交流。師評價:圍繞松蒼、山高、云深來評價。
    總結:
    同學們,此詩雖平白如話,但詩中包含的情境卻如畫般美妙,真是“詩中有畫”?。。ㄎ蛟娋常?BR>    (2)你們又仿佛聽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機勃勃,別忘了還有詩人和童子兩人的??)
    教師引導:
    同學們說聽到說話聲,誰和誰再說話?他們說了些什么呢?對照古詩,同座位試著說一說,再現(xiàn)一下當時的場景。
    指名交流。
    說得不錯,那我想問問了,詩中只有童子的回答,詩人的話在哪?。吭娭姓野。?BR>    聰明,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悟出了詩人的問話,無問只答,這叫“寓問于答”,這就是老師喜歡這首古詩的第二個理由。
    3、老師課前也做了功課,將問答全呈現(xiàn)在詩中,自己放聲讀一讀,再與賈島的這首詩比較,你有何感覺。
    山中訪故友,松下問童子,
    汝師在何處,言師采藥去。(汝:你)何處采藥去,只在此山中,山中何處尋,云深不知外。
    此詩寓問于答,凝練簡潔啊。來,為這“寓問于答”我們再次誦讀這首詩。
    4、師導:
    其實,這首詩不僅“寓問于答”,伴隨著這三問三答,還有詩人的心情變化呢?把自己當作詩人,再次走進那個情景,相信你肯定能感悟到詩人的內心世界。請同學們用心完成作業(yè)紙中的第二題。(把詩人內心想的和他的心情寫出來)
    5、完成填空: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詩人又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詩人再問:
    童子回答:
    此時詩人
    指名交流,師隨機板書。(失望、一線希望、無可奈何)
    還有一處詩句詩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悟出來了嗎?師讀:松下問童子。(板書:希望)
    不知不覺當中,大家又體悟到了詩人的感情變化。(板書:悟詩情)
    了不起!來,讓我們一起讀出這情感的變化,感情誦讀。師:讀得更有韻味了。
    6、小結:
    你們看,平白如話的詩詞卻有著豐富的內涵,有美妙如畫的情境,有有聲有色的對話,有深遠悠長的情感,這就是老師喜歡的第三個理由。
    7、小結:
    詩人尋訪隱者,結果沒有遇到,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墒?,因這一件憾事,作者卻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平白如話、寓問于答、詞約旨豐的千古名詩,雖不遇,但也無憾。
    8、最后,讓我們將這千古名詩一起背誦于心。(板書:誦)也希望大家記住這學習古詩的四個步驟。
    五、布置作業(yè)。
    1、將古詩改寫成一篇小練筆。
    2、搜集賈島的一兩首古詩。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希望)言師采藥去。(失望)只在此山中,(一線希望)云深不知處。(無奈)
    唐賈島
    讀解悟誦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十八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尋、隱、者、遇、藥”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掌握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一、釋題質疑。
    1、直接揭題。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唐代四位大詩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渙。今天,我們隨著第五首古詩的學習,再認識一位唐代大詩人,他的名字叫賈島。
    2、釋題。
    尋:尋找、尋訪。
    隱者:隱居山林的人。
    不遇:沒有遇到。
    題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尋訪一位隱居山林中的人卻沒有遇到。
    3、質疑。
    怎么找的?為什么沒有找到?
    二、初讀課文。
    1、自讀古詩。
    2、指名讀,教師隨機出示生字卡片,指導生字讀音。
    三、借助畫面,理解詩意。
    1、仔細看圖。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隱者的弟子詢問隱者的去向;童子在擺手說不知道在哪里;隱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結合圖談一談詩句中詞語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師:老師。此山:這群山。
    3、師重點指導。
    言:說。
    云深:山高林密,山頂之云霧繚繞。
    只:就
    4、根據(jù)詩句想象詩中省略的詢問。
    (l)你師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兒采藥?
    (3)你能找到他嗎?
    5、體會人物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第一句: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
    第二句:言師采藥去——情緒一下子低落變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線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處——悵然若失,又生出無可奈何之感。
    在反復朗讀中感悟語氣,體會語感,讀出語氣。
    6、扮演詩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對話。
    四、想象詩意,熟讀成誦。
    1、正確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讀出節(jié)奏。指讀、同桌互讀。
    2、邊想象詩意邊練習背誦。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童”上邊的“立”寫得要扁平,與下邊“里”寫得緊湊。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十九
    1、理解本詩的詩意。
    2、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3、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理解本詩的詩意。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師:課件生:默寫本。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首古詩,(師板書詩題),生讀題目。
    2、在自已本子上寫下來,想想題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寫字姿勢。
    3、解題:知道什么是隱者嗎?(板書隱者)隱者是哪一些人?(隱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較有名的隱者。
    這些隱者,在隱居時一般不說姓名,只有雅號,如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陶淵明,人稱五柳先生。有些出家為僧為道的,只有法號。
    4、尋:尋找,不遇:沒遇到。
    5、完整地請學生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釋嗎?
    6、是誰在尋找隱者呢?(板書詩人)。
    知道賈島這個人嗎?你了解的賈島是個怎么樣的人?誰來介紹一下。(師相機補充,出示課件。)。
    苦吟可能學生會說到,現(xiàn)只要結合課件隨機梳理一下。
    其實,賈島早年也算是一個隱者,知道原因嗎?
    做過和尚,法號無本。后來還俗了,因為遇上了誰?韓愈,當朝的大官,韓愈看中他的才華,勸他去搏取功名,結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無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檢查預習,初解詩義。
    1、師板書,反饋默寫情況。
    對照黑板,檢查一下,有沒有寫錯的字?全對的舉手。有沒有覺得寫得不太美觀的字?給你時間,再調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學生讀古詩。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學生相互幫助,理解詩意。
    童子何人?與隱者什么關系?(待童,徒弟,是兒子嗎?)。
    言師,言,說,誰在說?(童子)說誰?(師父),童子在說師父什么?
    此:這,此山,這座山。
    深:云霧彌漫,濃得遮人視線。
    不知處:不知道去向。
    4、同桌練說,再指名說說詩意。
    5、練習朗讀。
    三、體會詩的凝煉,精妙。
    1、看出來了沒有?這里面還省去了幾個具體的提問。
    2、你能根據(jù)回答猜猜看,這里邊詩人是怎么問的?(發(fā)言,初步了解)。
    3、(出示練習題目)那你能把這一段詩人與童子的對話補充完整嗎?自已說說。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4、同桌對練,指名表演。
    5、讀詩。
    四、體會詩人的情感起伏。
    (出示試題,圖畫)。
    詩人來到松下,只見()。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于是詩人又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于是詩人再問:
    童子回答:
    此時,看著(),詩人()。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二十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設計并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yōu)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fā)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詞。
    3、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1、能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2課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2課時。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1、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
    2、畫出本課要求學會和認識的生字,讀一讀。
    3、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松、采;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2、提問:(1)圖上畫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松、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沒遇上他師父呢?
    相機識字:言采藥深。
    (4)朗讀課文。
    引導學生椵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教師先放錄音,同學再練習朗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松:用學過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記字形。組詞:松樹、放松。
    童:上下結構。上面是立,下面是里。這個字橫畫多,但長短不一。首橫最短,次橫最長,最后一橫又比它上面一橫長些。組詞訓練:童話、兒童、童年。
    言:發(fā)言、說話的意思。首橫最長,中間兩短橫。
    師:左邊是一短豎和一撇右邊是橫下一個巾。組詞:師父、老師。
    采:上面是爪字頭,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樹,手伸到樹上表示采摘的動作。第一筆為平撇,下面的三筆間隔要勻。
    深:左右結構。右邊上面不要寫成穴寶蓋兒。組詞鞏固:深山、深海、深淺。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二十一
    1、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能理解古詩,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詞語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能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情與境,從而了解詩中事,領略詩中景,感悟詩中情。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對古詩的教學,理解詩中隱者的形象,感悟隱者的情懷,感悟古詩選詞煉句的精妙和豐富的內涵,從而受到美得熏陶。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朗讀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理解隱者的形象,感悟隱者高大、正直、心懷百姓的情懷。
    一、談話導入課題,質疑解題
    1、自經典誦讀以來,我們背過許多的古詩,你能背幾首大家聽聽么?(學生自由背)
    2、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
    板書課題:尋隱者不遇
    讓我們一起來美美的讀讀課題吧。(齊讀課題)
    3、你知道這首古詩的作者是誰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師相機補充)
    4、解題
    (1)你能用““尋”、“隱”、“遇”組詞么?你知道它們在題目中的意思么?
    (2)誰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
    (3)再次讀題,說說你想弄清楚哪些問題???
    二、初讀,讀得有點詩味。
    1、過渡:下面我們就來讀讀詩句,看看你們剛剛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從中找到答案。
    2、這首詩每位同學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達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錯,字正腔圓。
    第二遍:要讀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讀出詩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學生練讀古詩)
    3、指名學生讀,速記點評,注意鼓勵學生。
    (提醒第二句停頓“言||師|采藥去”)
    5、指導朗讀古詩,讀出節(jié)奏。
    三、細讀古詩,理解詩意。
    1、讀了這首古詩,你有不懂得字詞么?提出交流。
    多媒體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霧繚繞。相機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對話中理解詩意。
    (1)賈島到山中去尋訪圣賢之士,沒有找到,卻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體出示:賈島與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圖)
    (同桌中一位扮演賈島,一位扮演童子,根據(jù)自己的想象來表演問答)
    (2)指名學生上臺表演。
    (3)他們精彩的表演讓我仿佛身臨其境,這樣情景詩人是怎么寫的呢?
    (4)多媒體出示古詩,教師范讀。
    同學們,讀讀吧。爭取能讀出詩中的情景。
    學生練讀,然后指名學生試讀。
    3、賈島在和童子的對話中,他的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滿懷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帶著這樣的情感變化,我們再讀讀古詩吧?。ㄖ该x——齊讀)
    四、抓住意象,感受隱者的形象。
    1、過渡:詩人尋訪隱者,結果沒遇到,詩人很失望。那位隱者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竟然令詩人如此仰慕?再讀古詩,看看能不能從古詩中找到答案。
    2、俗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雖然在詩中沒有寫隱者,但詩中所寫的景物卻與隱者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找出詩中所寫的物,看看它們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們和隱者聯(lián)系在一起,你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學生再讀古詩)
    4、學生交流,教師稍作點撥。
    (采藥,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辭勞苦,菩薩心腸)
    5、多媒體出示,總結回顧。
    這就是詩中的隱者啊,他像松樹一樣(),像白云一樣(
    )。他去深山采藥,救死扶傷,他心里裝的是(
    )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薩!
    五、拓展延伸。
    六、作業(yè)。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二十二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詞。
    3、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能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二、自學課文。
    1、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
    2、畫出本課要求學會和認識的生字,讀一讀。
    3、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
    三、讀詩句,認生字。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松、采;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2、提問:(1)圖上畫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松、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沒遇上他師父呢?
    相機識字:言采藥深。
    (4)朗讀課文。
    四、指導朗讀。
    引導學生椵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教師先放錄音,同學再練習朗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識字、寫字指導。
    松:用學過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記字形。組詞:松樹、放松。
    童:上下結構。上面是立,下面是里。這個字橫畫多,但長短不一。首橫最短,次橫最長,最后一橫又比它上面一橫長些。組詞訓練:童話、兒童、童年。
    言:發(fā)言、說話的意思。首橫最長,中間兩短橫。
    師:左邊是一短豎和一撇右邊是橫下一個巾。組詞:師父、老師。
    采:上面是爪字頭,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樹,手伸到樹上表示采摘的動作。第一筆為平撇,下面的三筆間隔要勻。
    深:左右結構。右邊上面不要寫成穴寶蓋兒。組詞鞏固:深山、深海、深淺。
    六、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篇二十三
    (1)理解了詩意,能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了解到賈島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詩人。
    (3)能通過詩句體會作者的心情。
    (4)領會到了這首詩“寓問于答”的特色。
    (5)能根據(jù)詩意,發(fā)揮想像,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體會作者的心情,能根據(jù)詩意,發(fā)揮想像,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體會作者的心情,領會“寓問于答”寫作的特色。
    投影出示課文插圖,配以古琴音樂,渲染氣氛。
    一、提示課題。
    二、了解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詩人賈島,誰是他的“粉絲”呢?學生交流自己對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詩評價。賈島有一首詩這樣寫自己: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三、理解詩意。
    1 出示詩句。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這首詩,結合插圖想一想詩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學可以小聲地討論。
    2 指名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其他同學可隨時補充。
    3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樹下的對話。在理解和解說詩意的時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詩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題: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
    : 言師采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處。
    4 思考:你認為作者為什么不把問句寫出來?
    所謂“寓問于答”,它并不是“不問”,而只是不把問話內容寫入詩中。關鍵在于把問話內容寓于答話之中,使讀者可從答話里體味和推導出所問的內容。如果把問和答都寫進詩中,不僅沒有必要,還很羅嗦?!霸栍诖稹保梢允乖娋渥兊煤喚毝腿藢の?。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處。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體會這種“寓問于答”的妙處。
    四、體悟作者的心情。
    1 詩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找到這里。心情怎樣呢?出示填空題:
    讀詩句,感受詩人的心情,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著隱者的徒弟,于是滿懷
    地問:“請問你師父在嗎?” 童子答: “師父采藥去了?!痹娙擞行?,又問:“去哪里采藥?”童子答:“就在這山里。”詩人一聽,覺得還有 找到隱者,于是又問:“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霧彌漫,不知道在哪里?!?“唉!” 詩人嘆了口氣,徹底 了。
    2 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五、兩首詩對比,感悟詩人用詞精準!
    出示:尋隱者不遇
    花間問童子,言師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馬上就回來。
    學生交流討論,從中感悟詩人用詞的精準。
    六、作業(yè)
    寫《評價手冊》上的相關題目。
    教學反思:這首詩平白如話,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輕松的理解詩題、詩意,同時也能猜想出詩人與童子對話完整的過程。學生通過扮演賈島和童子的問答,體會到你賈島把三次問答濃縮在20個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輕松感受到當時詩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學設計是我原來想這幾個環(huán)節(jié)過后,應該讓學生想象詩的意境??稍诳戳烁蓢槔蠋煂τ谖谋镜慕庾x后,我改變了策略,用他的方法進行了教學。即:出示另一首改寫的詩,讓學生談談你讀了新改編的詩有什么感受?學生感觸很深。有的說:我覺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覺像是一個農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說:我覺得“只在此山中”感覺很有詩韻,可“馬上就回來”顯得太俗,太直白,沒有詩的感覺。有的說:“花間”用的不太恰當。當然學生不清楚為什么不恰當?我進行相應的點撥:“歷來在詩人眼中,松樹代表什么呢?想想我們曾經學過的陳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樹在詩人眼中代表了高潔的人,而在古代隱者絕大多數(shù)是品質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詩中寫松是來襯托隱者的。可見詩人用詞是很講究的?!蓖ㄟ^這樣的比較,學生對于這首詩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