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要保持閱讀的習慣,并學會做好讀書筆記??偨Y的語言要簡練有力,避免使用太多廢話和空洞的詞句。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領域的總結經驗和方法。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一
同學們,在我們祖國燦爛輝煌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時期,中國被分割成七個國家,知道是哪七個國家嗎?(生答。)對,就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結果如何?秦滅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六國是如何被滅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故事中。(板書課題。)
略
(一)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小黑板上的自讀要求。
(1)輕聲自由讀課文,遇到生字,多念幾遍,念會了,再往下念。
(2)勾出課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和應該積累的四字詞語,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理解這些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恰當意思。
2.學生根據自讀要求,自讀自悟,相互交流。
3.檢查自讀情況,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學習情況作補充、指導。
(二)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了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感情朗讀指導。
(1)過渡:“鷸蚌相爭”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請大家默讀課文。
(2)學生默讀,找出時間和地點,匯報。
(3)指導朗讀:這么美的景色,我們應該怎樣朗讀?(要讓學生帶著一種欣賞陶醉的情感,用優(yōu)美舒緩的語氣來朗讀,邊讀邊想象這幅優(yōu)美的畫面,想象水鳥和河蚌們的自由自在,并試圖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描述出來。)
2.了解故事是怎樣發(fā)生的。
(1)默讀課文第3~5段,然后與周圍的同學交流:通過閱讀,你發(fā)現了什么?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陽光、柔柔的微風,是河蚌張開蚌殼,在舒適愜意中進入夢鄉(xiāng)的原因。正因為河蚌張開了蚌殼,又睡著了,所以才沒發(fā)現身邊的危險,使得鷸鳥有機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導學生用恰當的語氣,讀出河蚌的舒適愜意、心曠神怡,讀出鷸鳥看到鮮嫩的蚌肉時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鷸蚌相爭的過程。
(2)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朗讀描寫河蚌的語句,另一組朗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要進入角色,讀出河蚌的生氣和鷸鳥的后悔,讀后評議。
(3)出示句子:“時間慢慢地溜走,太陽的唇已經吻住了山峰?!睂W生邊讀句子,邊結合課文插圖,想象鷸蚌相持的畫面,感受相持時間之長。
(4)讓學生默讀、思考: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再匯報自己找到的.原因,教師同時出示寫有重點句的小黑板: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肉吃?!焙影龇创较嘧I:“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有只死鷸鳥留在沙灘上。”引導學生從鷸蚌的語言和心理語言描寫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們都只想傷害對方,打敗對方,沒有想到會兩敗俱傷。
(5)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抽三個學生來讀,一個讀9,10段,一個讀11段,一個讀12段,或者分男女生和全班讀,再交換讀,在反復的朗讀中加深了解。
(三)了解故事的結果,升華理解,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基礎上獲得思想哲理的啟迪。
1.鷸蚌就這樣相持下去,結果如何?讀最后兩段。
2.引導學生思考:鷸蚌有沒有想到它們相持不下會是怎樣的后果?為什么?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交流:鷸蚌相持的結果讓你想到了什么?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fā)。在充分的討論交流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生活中如果像鷸蚌那樣互不相讓、爭執(zhí)不下,只會落得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教師補充介紹《鷸蚌相持》這個寓言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二》,謀士蘇代用這個寓言來比喻燕國和趙國之間的相互爭斗,就像鷸蚌相爭,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強秦坐收漁人之利。用這個例子啟發(fā)學生,讓學生舉出生活中類似的例子。不必苛求學生舉的例子與課文完全相似,只要有相似之處,就說明學生獲得了一定的思想啟迪。最典型的例子有:兩只小羊迎面走來過獨木橋,互不相讓,結果都掉進河里淹死了。還可啟發(fā)學生結合課文插圖,感受景物的優(yōu)美、生活的美好,如果鷸蚌都退一步,不就海闊天空了嗎?何必弄得兩敗俱傷。生活中有許多悲劇也都是因為賭一口氣,爭執(zhí)不下而發(fā)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們固然需要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有時放棄,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凡是涉及這些,教師都應充分肯定,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
(略)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二
1.學習本課的9個生字和相關詞語,并能正確、美觀地書寫。通過觀察字形特點、聯系上下文推想“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懊悔”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文中所蘊含的哲理。
1.學習通過觀察字形特點和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漣漪”、“心曠神怡”等詞語意思。
2.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蘊含的哲理。
多媒體課件。
一、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1.老師講《戰(zhàn)國策·燕策二》的故事,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借助圖片認識鷸和蚌,了解蚌的兩種讀音。
3.指導書寫“鷸”和“蚌”。齊讀課題。
二、運用推想,理解詞語
(一)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二)檢查自學情況,抽生讀課文片段,推想詞語的意思。
1.重點指導學生推想“漣漪”的意思,學習推想的方法。
(1)看字形,初步推想“漣漪”和水有關。
(2)聯系上下文,推想“漣漪”在這段話中是形容河面上泛起的細小波紋。
(3)帶著理解讀課文片段。
2.運用學習的推想方法嘗試推想“心曠神怡”、“無計可施”、“懊悔”等詞語的意思。
3.帶著理解讀課文相關片段。
(三)讀課文中的四字詞語,為概括課文內容打基礎。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用學過的方法推想詞語意思。
三、理清思路,概括內容
出示學習要求: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
1. 學生讀課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全班交流。
概括關鍵詞并板書。
2.根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抓住關鍵詞,完整簡練地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結合課前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
四、總結回顧,布置作業(yè)
1.教師結合板書做總結,并提示下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三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fā)。
教學課件。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容。
2、溝劃優(yōu)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1、故事發(fā)生在什么地方,環(huán)境怎么樣?
2、了解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
3、了解故事的發(fā)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了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么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四
【教材分析】:
《鷸蚌相爭》是講鷸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夾住了嘴,雙方互不相讓,結果被打魚的人一起捉走。這則寓言比喻雙方相爭,兩敗俱傷,第三方得利。
【學情分析】:
【三維目標】:
1.學會正確讀出有關語言的語氣。
2.理解課文,提高表達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3.體會《鷸蚌相爭》這則寓言所說明的道理。
【教具】:
錄音機、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引入新課。
1.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寓言兩則》的第一則故事《狐假虎威》,
狡猾的狐貍借愚笨的老虎的威風嚇唬百獸,告訴我們生活中有些人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其實自己并沒有什么本事。
2.師: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第二則寓言故事。(板書課題:鷸蚌相爭)。
二.授新。
1.初步理解。
師:通過課前預習,同學們應該明白了《鷸蚌相爭》這個故事。鷸是一種水鳥。蚌是指河蚌,肉質很鮮美。爭是指爭持,對抗。這個故事講的`是鷸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夾住了嘴,雙方互不相讓,結果被打魚的人一起捉走。比喻雙方相爭,兩敗俱傷,第三方得利。
2.讀文,深入理解。
(1)師:請同學們齊讀第1、2自然段,看鷸和蚌分別想怎么樣?(學生讀文,師講解。)。
師:從“不住地朝下看”,可以看出鷸很餓。“多好的一頓美餐吶!”從鷸的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它非常想吃河蚌的肉。從“口水都要流出來了”,可以看出它饞得受不了了?!傲⒖獭?,說明鷸飛下來的動作速度,表現了它想吃河蚌已無法控制。
師:這兩段是故事的起因部分(第一部分):寫“鷸啄蚌肉,蚌夾鷸嘴?!保ò鍟海ㄆ鹨颍苞栕陌鋈?,蚌夾鷸嘴”)。
(2)師:請同學們自由讀3、4自然段,想想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學生讀文,師講解。指導讀)。
師:“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渴死你,看你松開不松開!”說明鷸知道河蚌離不開水,用“渴死”來威脅河蚌,想使它松開。“今天”“明天”“渴死”等詞要重讀,“看你”要拉長聲音,突出鷸的傲慢心理。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播放錄音)。
師:“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就會餓死你,看你還啄不啄我!”說明河蚌在以牙還牙,夾住鷸的嘴巴不松開,用“餓死”來反擊?!敖裉臁薄懊魈臁薄梆I死”“看你”等詞要重讀,表現出河蚌不肯讓步的堅定態(tài)度?!翱茨氵€啄不啄我”表現了河蚌的報復心理。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播放錄音)。
師:這兩段是故事的經過部分(第二部分):寫“鷸蚌吵個不停,互不相讓。”(板書:(經過)“吵個不停,互不相讓”)。
(3)師: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同學們讀讀第5自然段。(學生讀文,師講解。)。
師:“鷸和蚌吵個不停,誰也不肯讓步?!边@是過渡句,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是它們被一起捉走的原因:它們只顧爭吵,沒有發(fā)現打魚的人。“這時候”是指鷸蚌爭吵時候?!昂敛毁M力”形容一點兒力氣也沒費,很容易。
師:這兩段是故事的結果部分(第三部分):寫“鷸和蚌被打魚的人一起捉走?!保ò鍟海ńY果)“被打的魚人一起捉走”)。
3.拓展,升華。
(1)出示插圖。師:課文那一段寫了圖中的情景呢?怎樣來概括圖意呢?(指明作答,板書“漁人得利”)。
(2)師: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呢?(學生討論,師總結:生活中要學會與人謙讓,如果互不相讓,只會落得兩敗俱傷,第三方得利。)。
(3)如果你是鷸或蚌,應該這樣做才不會被捉走呢?(學生討論,指明作答,師總結:互相謙讓。)。
三.作業(yè)。
搜集一些別的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起因)鷸啄蚌肉,蚌夾鷸嘴。
鷸蚌相爭(經過)吵個不停,互不相讓漁人得利。
(結果)被打魚的人一起捉走。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五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ǔ鍪緢D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fā)現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嵨锿队罢故緝蓚€。)。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只鷸?你就是這只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問:你們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茨墙M分工快,合作的好!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zhàn)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三、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yè):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六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yǎng)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方式: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點燃興趣。(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大家粗略的瀏覽一下課文,說說課文給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場戰(zhàn)爭,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璣啊。
(2)古文乍一看晦澀難懂,讀起來也感覺拗口,可細研究起來你會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內斂、精煉。
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坐享其成,還是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只有擁有一顆勇于探索的心,才能發(fā)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領域。
二、激勵自學,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學方法:
(1)讀文:多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
(2)質疑: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
(3)理解:聯系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
準備好了嗎?那就開始我們的探索之旅吧!
2、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同學們,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索成果???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評議:通順、有感情、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一條一條逐步增加難度)。
個別讀,個別讀,個別讀,后齊讀。
2.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如果還有問題,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huán)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同學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指出直譯與意譯。引導學生意譯,感悟兩者的直接與生動、傳神。)。
4、歸納條理。
后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么?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jié)的?爭。
為什么爭?怎樣爭?爭的結果如何?(師板書:漁翁得利。)。
5、明理。
這個故事在今天同樣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它可以警示我們什么?(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
四、指導誦讀,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學懂了學透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
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只厲害的鷸鳥,一只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
五、總結、拓展: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zhàn)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zhàn)國策》?!稇?zhàn)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愿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七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ǔ鍪緢D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fā)現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嵨锿队罢故緝蓚€。)。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只鷸?你就是這只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問:你們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zhàn)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三、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yè):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八
2、多種形式感情朗讀對話內容,明白寓意知道與人相處要懂得退讓。
3、能根據課文內容續(xù)編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
重????點:?感悟故事內容,感情朗讀對話。
難????點:?感悟故事內容,懂得與人相處要互相退讓。
資源應用:??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二)、初讀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不理解的字詞查一查工具書。
2、同桌互讀、互幫互學。
4、出示課件鷸:了解鷸的外形特點。
5、出示課件蚌;了解蚌的特點。
6、文章哪幾段寫了鷸蚌相爭的故事呢?快速地瀏覽課文。
7、指名回答:(3-6段)。
8、鷸和蚌為什么相爭呢?指名讀課文(第三段)。
9、出示課件:蚌正在懶洋洋的曬太陽。讀句子再讀詞語“懶洋洋”
(1)、指名解釋詞語并演示(懶洋洋)。
(2)、怎樣記住“洋”字?并給組詞。
師:蚌正在曬太陽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10、出示課件:鷸用長嘴去啄棒的肉。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字“啄”
(2)、解釋字義、怎樣記住這個字。
師:接下來看蚌是怎樣對付鷸的?
11、出示課件:蚌夾住了魚的嘴。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詞“夾”
(2)、給“夾”擴詞。
師:鷸被夾住以后它會怎么樣?
12、指名讀文(第四段)。
13、出示課件:鷸怎么也擺脫不掉蚌。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詞“擺脫”
(2)、指名解釋“擺脫”并給脫擴詞。
師:指導朗讀這一段要讀出鷸生氣的語氣。
14、再指名讀。
師:鷸這樣大發(fā)雷霆看看蚌怎樣?
15、出示課件:蚌???毫不示弱。
(1)、讀詞語并指名解釋。
(2)、用“毫不示弱”練習說話。
師:我們在讀的時候要把蚌毫不示弱的語氣讀出來。
16、指名讀第五段。
17、練習讀鷸和蚌對話的內容并指名分角色朗讀,讀后相互評價。
師:我們能不能把鷸和蚌相互爭斗互不相讓的過程演出來呢?注意表情和語氣。
18、同桌練習演。
19、指名戴頭飾到前邊演(兩組)。
師:鷸和蚌這樣爭斗下去會導致什么結果呢?
20、指名讀第六段。
指名解釋“毫不費力”并板書(漁翁得利)。
師:這時困在漁翁網中的鷸和蚌會怎樣想呢?
21、指名回答。
師:那我們聽完這個故事會怎樣想呢?
22、指名回答。
師:同學之間一定要和睦相處,有矛盾時要懂得退讓,“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那么趙王聽完這個故事會怎樣想呢?
23、指名讀第七、八段。
讀后回答:趙王怎樣做的呢?
師:趙王醒悟了,攻打燕國只能讓秦國得利。
(三)、拓展延伸。
2、指名讀故事。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九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yǎng)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大家粗略的瀏覽一下課文,說說課文給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場戰(zhàn)爭,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璣啊。
(2)古文乍一看晦澀難懂,讀起來也感覺拗口,可細研究起來你會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內斂、精煉。
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坐享其成,還是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只有擁有一顆勇于探索的心,才能發(fā)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領域。
1、出示自學方法:
(1)讀文:多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2)質疑: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3)理解:聯系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
準備好了嗎?那就開始我們的探索之旅吧!
2、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同學們,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索成果???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評議:通順、有感情、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一條一條逐步增加難度)。
個別讀,個別讀,個別讀,后齊讀。
2.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如果還有問題,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huán)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同學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指出直譯與意譯。引導學生意譯,感悟兩者的直接與生動、傳神。)。
4、歸納條理。
后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么?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jié)的?爭。
為什么爭?怎樣爭?爭的結果如何?(師板書:漁翁得利。)。
5、明理。
這個故事在今天同樣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它可以警示我們什么?(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
古文學懂了學透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
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只厲害的鷸鳥,一只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zhàn)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zhàn)國策》?!稇?zhàn)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愿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1、給文中的鷸、蚌設計一個合理的結局。(相爭則死;相助則生)。
2、搜集古文,運用學法,感受快樂。
板書:
權衡利弊。
《鷸蚌相爭》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通過描述鷸和蚌相互爭斗,兩敗俱傷,最后讓漁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課文穿插到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發(fā)學生興趣。課堂伊始我用故事導入,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將孩子們的目光、思緒吸引過來。后在學法提示下鼓勵孩子們自學研究,討論交流、小組合作學習,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引導學生誦讀、自學古文。接著鼓勵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成功快樂。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鼓勵他們背誦,積累優(yōu)秀的古詩文。后再進行拓展實踐,培養(yǎng)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十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fā).。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fā).。
一.談話導入。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容.。
2.溝劃優(yōu)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故事發(fā)生在什么地方,環(huán)境怎么樣?
2.了解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
3.了解故事的發(fā)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了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么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四.聯系生活,升華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鷸蚌相爭的現象嗎?你想對這樣的人說什么?
五.作業(yè)。
鷸
蚌
互不相讓。
兩敗俱傷第三者得利。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十一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肌腸轆轆"、"反唇相譏"、"輕而易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fā)。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fā)。
一、談話導入。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容。
2、溝劃優(yōu)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故事發(fā)生在什么地方,環(huán)境怎么樣?
2、了解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朗讀描寫河蚌的語句,一組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讀出河蚌的生氣,鷸鳥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發(fā)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了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么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四、聯系生活,升華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鷸蚌相爭的現象嗎?你想對這樣的人說什么?
五、作業(yè)。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十二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yǎng)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方式: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點燃興趣。(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大家粗略的瀏覽一下課文,說說課文給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場戰(zhàn)爭,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璣啊。
(2)古文乍一看晦澀難懂,讀起來也感覺拗口,可細研究起來你會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內斂、精煉。
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坐享其成,還是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只有擁有一顆勇于探索的心,才能發(fā)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領域。
二、激勵自學,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學方法:
準備好了嗎?那就開始我們的探索之旅吧!
2、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同學們,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索成果?。空l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評議:通順、有感情、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一條一條逐步增加難度)。
個別讀,個別讀,個別讀,后齊讀。
2.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如果還有問題,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huán)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同學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指出直譯與意譯。引導學生意譯,感悟兩者的直接與生動、傳神。) 。
4.歸納條理。
后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么?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jié)的?爭。
為什么爭?怎樣爭?爭的結果如何?(師板書:漁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燕趙相爭,秦國得利。)。
四、指導誦讀,感受古文魅力。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
五、總結、拓展:
六、作業(yè):
1、給文中的鷸、蚌設計一個合理的結局。(相爭則死;相助則生)。
2、搜集古文,運用學法,感受快樂。
板書:
權衡利弊。
教學反思:
《鷸蚌相爭》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通過描述鷸和蚌相互爭斗,兩敗俱傷,最后讓漁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課文穿插到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發(fā)學生興趣。課堂伊始我用故事導入,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將孩子們的目光、思緒吸引過來。后在學法提示下鼓勵孩子們自學研究,討論交流、小組合作學習,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引導學生誦讀、自學古文。接著鼓勵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成功快樂。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鼓勵他們背誦,積累優(yōu)秀的古詩文。后再進行拓展實踐,培養(yǎng)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一
同學們,在我們祖國燦爛輝煌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時期,中國被分割成七個國家,知道是哪七個國家嗎?(生答。)對,就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結果如何?秦滅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六國是如何被滅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故事中。(板書課題。)
略
(一)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小黑板上的自讀要求。
(1)輕聲自由讀課文,遇到生字,多念幾遍,念會了,再往下念。
(2)勾出課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和應該積累的四字詞語,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理解這些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恰當意思。
2.學生根據自讀要求,自讀自悟,相互交流。
3.檢查自讀情況,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學習情況作補充、指導。
(二)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了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感情朗讀指導。
(1)過渡:“鷸蚌相爭”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請大家默讀課文。
(2)學生默讀,找出時間和地點,匯報。
(3)指導朗讀:這么美的景色,我們應該怎樣朗讀?(要讓學生帶著一種欣賞陶醉的情感,用優(yōu)美舒緩的語氣來朗讀,邊讀邊想象這幅優(yōu)美的畫面,想象水鳥和河蚌們的自由自在,并試圖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描述出來。)
2.了解故事是怎樣發(fā)生的。
(1)默讀課文第3~5段,然后與周圍的同學交流:通過閱讀,你發(fā)現了什么?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陽光、柔柔的微風,是河蚌張開蚌殼,在舒適愜意中進入夢鄉(xiāng)的原因。正因為河蚌張開了蚌殼,又睡著了,所以才沒發(fā)現身邊的危險,使得鷸鳥有機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導學生用恰當的語氣,讀出河蚌的舒適愜意、心曠神怡,讀出鷸鳥看到鮮嫩的蚌肉時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鷸蚌相爭的過程。
(2)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朗讀描寫河蚌的語句,另一組朗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要進入角色,讀出河蚌的生氣和鷸鳥的后悔,讀后評議。
(3)出示句子:“時間慢慢地溜走,太陽的唇已經吻住了山峰?!睂W生邊讀句子,邊結合課文插圖,想象鷸蚌相持的畫面,感受相持時間之長。
(4)讓學生默讀、思考: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再匯報自己找到的.原因,教師同時出示寫有重點句的小黑板: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肉吃?!焙影龇创较嘧I:“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有只死鷸鳥留在沙灘上。”引導學生從鷸蚌的語言和心理語言描寫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們都只想傷害對方,打敗對方,沒有想到會兩敗俱傷。
(5)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抽三個學生來讀,一個讀9,10段,一個讀11段,一個讀12段,或者分男女生和全班讀,再交換讀,在反復的朗讀中加深了解。
(三)了解故事的結果,升華理解,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基礎上獲得思想哲理的啟迪。
1.鷸蚌就這樣相持下去,結果如何?讀最后兩段。
2.引導學生思考:鷸蚌有沒有想到它們相持不下會是怎樣的后果?為什么?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交流:鷸蚌相持的結果讓你想到了什么?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fā)。在充分的討論交流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生活中如果像鷸蚌那樣互不相讓、爭執(zhí)不下,只會落得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教師補充介紹《鷸蚌相持》這個寓言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二》,謀士蘇代用這個寓言來比喻燕國和趙國之間的相互爭斗,就像鷸蚌相爭,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強秦坐收漁人之利。用這個例子啟發(fā)學生,讓學生舉出生活中類似的例子。不必苛求學生舉的例子與課文完全相似,只要有相似之處,就說明學生獲得了一定的思想啟迪。最典型的例子有:兩只小羊迎面走來過獨木橋,互不相讓,結果都掉進河里淹死了。還可啟發(fā)學生結合課文插圖,感受景物的優(yōu)美、生活的美好,如果鷸蚌都退一步,不就海闊天空了嗎?何必弄得兩敗俱傷。生活中有許多悲劇也都是因為賭一口氣,爭執(zhí)不下而發(fā)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們固然需要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有時放棄,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凡是涉及這些,教師都應充分肯定,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
(略)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二
1.學習本課的9個生字和相關詞語,并能正確、美觀地書寫。通過觀察字形特點、聯系上下文推想“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懊悔”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文中所蘊含的哲理。
1.學習通過觀察字形特點和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漣漪”、“心曠神怡”等詞語意思。
2.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蘊含的哲理。
多媒體課件。
一、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1.老師講《戰(zhàn)國策·燕策二》的故事,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借助圖片認識鷸和蚌,了解蚌的兩種讀音。
3.指導書寫“鷸”和“蚌”。齊讀課題。
二、運用推想,理解詞語
(一)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二)檢查自學情況,抽生讀課文片段,推想詞語的意思。
1.重點指導學生推想“漣漪”的意思,學習推想的方法。
(1)看字形,初步推想“漣漪”和水有關。
(2)聯系上下文,推想“漣漪”在這段話中是形容河面上泛起的細小波紋。
(3)帶著理解讀課文片段。
2.運用學習的推想方法嘗試推想“心曠神怡”、“無計可施”、“懊悔”等詞語的意思。
3.帶著理解讀課文相關片段。
(三)讀課文中的四字詞語,為概括課文內容打基礎。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用學過的方法推想詞語意思。
三、理清思路,概括內容
出示學習要求: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
1. 學生讀課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全班交流。
概括關鍵詞并板書。
2.根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抓住關鍵詞,完整簡練地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結合課前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
四、總結回顧,布置作業(yè)
1.教師結合板書做總結,并提示下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三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fā)。
教學課件。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容。
2、溝劃優(yōu)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1、故事發(fā)生在什么地方,環(huán)境怎么樣?
2、了解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
3、了解故事的發(fā)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了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么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四
【教材分析】:
《鷸蚌相爭》是講鷸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夾住了嘴,雙方互不相讓,結果被打魚的人一起捉走。這則寓言比喻雙方相爭,兩敗俱傷,第三方得利。
【學情分析】:
【三維目標】:
1.學會正確讀出有關語言的語氣。
2.理解課文,提高表達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3.體會《鷸蚌相爭》這則寓言所說明的道理。
【教具】:
錄音機、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引入新課。
1.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寓言兩則》的第一則故事《狐假虎威》,
狡猾的狐貍借愚笨的老虎的威風嚇唬百獸,告訴我們生活中有些人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其實自己并沒有什么本事。
2.師: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第二則寓言故事。(板書課題:鷸蚌相爭)。
二.授新。
1.初步理解。
師:通過課前預習,同學們應該明白了《鷸蚌相爭》這個故事。鷸是一種水鳥。蚌是指河蚌,肉質很鮮美。爭是指爭持,對抗。這個故事講的`是鷸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夾住了嘴,雙方互不相讓,結果被打魚的人一起捉走。比喻雙方相爭,兩敗俱傷,第三方得利。
2.讀文,深入理解。
(1)師:請同學們齊讀第1、2自然段,看鷸和蚌分別想怎么樣?(學生讀文,師講解。)。
師:從“不住地朝下看”,可以看出鷸很餓。“多好的一頓美餐吶!”從鷸的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它非常想吃河蚌的肉。從“口水都要流出來了”,可以看出它饞得受不了了?!傲⒖獭?,說明鷸飛下來的動作速度,表現了它想吃河蚌已無法控制。
師:這兩段是故事的起因部分(第一部分):寫“鷸啄蚌肉,蚌夾鷸嘴?!保ò鍟海ㄆ鹨颍苞栕陌鋈?,蚌夾鷸嘴”)。
(2)師:請同學們自由讀3、4自然段,想想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學生讀文,師講解。指導讀)。
師:“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渴死你,看你松開不松開!”說明鷸知道河蚌離不開水,用“渴死”來威脅河蚌,想使它松開。“今天”“明天”“渴死”等詞要重讀,“看你”要拉長聲音,突出鷸的傲慢心理。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播放錄音)。
師:“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就會餓死你,看你還啄不啄我!”說明河蚌在以牙還牙,夾住鷸的嘴巴不松開,用“餓死”來反擊?!敖裉臁薄懊魈臁薄梆I死”“看你”等詞要重讀,表現出河蚌不肯讓步的堅定態(tài)度?!翱茨氵€啄不啄我”表現了河蚌的報復心理。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播放錄音)。
師:這兩段是故事的經過部分(第二部分):寫“鷸蚌吵個不停,互不相讓。”(板書:(經過)“吵個不停,互不相讓”)。
(3)師: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同學們讀讀第5自然段。(學生讀文,師講解。)。
師:“鷸和蚌吵個不停,誰也不肯讓步?!边@是過渡句,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是它們被一起捉走的原因:它們只顧爭吵,沒有發(fā)現打魚的人。“這時候”是指鷸蚌爭吵時候?!昂敛毁M力”形容一點兒力氣也沒費,很容易。
師:這兩段是故事的結果部分(第三部分):寫“鷸和蚌被打魚的人一起捉走?!保ò鍟海ńY果)“被打的魚人一起捉走”)。
3.拓展,升華。
(1)出示插圖。師:課文那一段寫了圖中的情景呢?怎樣來概括圖意呢?(指明作答,板書“漁人得利”)。
(2)師: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呢?(學生討論,師總結:生活中要學會與人謙讓,如果互不相讓,只會落得兩敗俱傷,第三方得利。)。
(3)如果你是鷸或蚌,應該這樣做才不會被捉走呢?(學生討論,指明作答,師總結:互相謙讓。)。
三.作業(yè)。
搜集一些別的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起因)鷸啄蚌肉,蚌夾鷸嘴。
鷸蚌相爭(經過)吵個不停,互不相讓漁人得利。
(結果)被打魚的人一起捉走。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五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ǔ鍪緢D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fā)現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嵨锿队罢故緝蓚€。)。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只鷸?你就是這只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問:你們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茨墙M分工快,合作的好!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zhàn)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三、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yè):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六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yǎng)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方式: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點燃興趣。(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大家粗略的瀏覽一下課文,說說課文給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場戰(zhàn)爭,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璣啊。
(2)古文乍一看晦澀難懂,讀起來也感覺拗口,可細研究起來你會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內斂、精煉。
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坐享其成,還是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只有擁有一顆勇于探索的心,才能發(fā)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領域。
二、激勵自學,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學方法:
(1)讀文:多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
(2)質疑: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
(3)理解:聯系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
準備好了嗎?那就開始我們的探索之旅吧!
2、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同學們,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索成果???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評議:通順、有感情、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一條一條逐步增加難度)。
個別讀,個別讀,個別讀,后齊讀。
2.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如果還有問題,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huán)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同學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指出直譯與意譯。引導學生意譯,感悟兩者的直接與生動、傳神。)。
4、歸納條理。
后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么?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jié)的?爭。
為什么爭?怎樣爭?爭的結果如何?(師板書:漁翁得利。)。
5、明理。
這個故事在今天同樣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它可以警示我們什么?(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
四、指導誦讀,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學懂了學透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
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只厲害的鷸鳥,一只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
五、總結、拓展: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zhàn)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zhàn)國策》?!稇?zhàn)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愿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七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ǔ鍪緢D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fā)現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嵨锿队罢故緝蓚€。)。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只鷸?你就是這只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問:你們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zhàn)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三、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yè):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八
2、多種形式感情朗讀對話內容,明白寓意知道與人相處要懂得退讓。
3、能根據課文內容續(xù)編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
重????點:?感悟故事內容,感情朗讀對話。
難????點:?感悟故事內容,懂得與人相處要互相退讓。
資源應用:??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二)、初讀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不理解的字詞查一查工具書。
2、同桌互讀、互幫互學。
4、出示課件鷸:了解鷸的外形特點。
5、出示課件蚌;了解蚌的特點。
6、文章哪幾段寫了鷸蚌相爭的故事呢?快速地瀏覽課文。
7、指名回答:(3-6段)。
8、鷸和蚌為什么相爭呢?指名讀課文(第三段)。
9、出示課件:蚌正在懶洋洋的曬太陽。讀句子再讀詞語“懶洋洋”
(1)、指名解釋詞語并演示(懶洋洋)。
(2)、怎樣記住“洋”字?并給組詞。
師:蚌正在曬太陽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10、出示課件:鷸用長嘴去啄棒的肉。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字“啄”
(2)、解釋字義、怎樣記住這個字。
師:接下來看蚌是怎樣對付鷸的?
11、出示課件:蚌夾住了魚的嘴。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詞“夾”
(2)、給“夾”擴詞。
師:鷸被夾住以后它會怎么樣?
12、指名讀文(第四段)。
13、出示課件:鷸怎么也擺脫不掉蚌。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詞“擺脫”
(2)、指名解釋“擺脫”并給脫擴詞。
師:指導朗讀這一段要讀出鷸生氣的語氣。
14、再指名讀。
師:鷸這樣大發(fā)雷霆看看蚌怎樣?
15、出示課件:蚌???毫不示弱。
(1)、讀詞語并指名解釋。
(2)、用“毫不示弱”練習說話。
師:我們在讀的時候要把蚌毫不示弱的語氣讀出來。
16、指名讀第五段。
17、練習讀鷸和蚌對話的內容并指名分角色朗讀,讀后相互評價。
師:我們能不能把鷸和蚌相互爭斗互不相讓的過程演出來呢?注意表情和語氣。
18、同桌練習演。
19、指名戴頭飾到前邊演(兩組)。
師:鷸和蚌這樣爭斗下去會導致什么結果呢?
20、指名讀第六段。
指名解釋“毫不費力”并板書(漁翁得利)。
師:這時困在漁翁網中的鷸和蚌會怎樣想呢?
21、指名回答。
師:那我們聽完這個故事會怎樣想呢?
22、指名回答。
師:同學之間一定要和睦相處,有矛盾時要懂得退讓,“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那么趙王聽完這個故事會怎樣想呢?
23、指名讀第七、八段。
讀后回答:趙王怎樣做的呢?
師:趙王醒悟了,攻打燕國只能讓秦國得利。
(三)、拓展延伸。
2、指名讀故事。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九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yǎng)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大家粗略的瀏覽一下課文,說說課文給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場戰(zhàn)爭,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璣啊。
(2)古文乍一看晦澀難懂,讀起來也感覺拗口,可細研究起來你會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內斂、精煉。
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坐享其成,還是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只有擁有一顆勇于探索的心,才能發(fā)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領域。
1、出示自學方法:
(1)讀文:多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2)質疑: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3)理解:聯系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
準備好了嗎?那就開始我們的探索之旅吧!
2、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同學們,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索成果???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評議:通順、有感情、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一條一條逐步增加難度)。
個別讀,個別讀,個別讀,后齊讀。
2.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如果還有問題,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huán)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同學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指出直譯與意譯。引導學生意譯,感悟兩者的直接與生動、傳神。)。
4、歸納條理。
后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么?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jié)的?爭。
為什么爭?怎樣爭?爭的結果如何?(師板書:漁翁得利。)。
5、明理。
這個故事在今天同樣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它可以警示我們什么?(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
古文學懂了學透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
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只厲害的鷸鳥,一只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zhàn)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zhàn)國策》?!稇?zhàn)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愿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1、給文中的鷸、蚌設計一個合理的結局。(相爭則死;相助則生)。
2、搜集古文,運用學法,感受快樂。
板書:
權衡利弊。
《鷸蚌相爭》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通過描述鷸和蚌相互爭斗,兩敗俱傷,最后讓漁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課文穿插到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發(fā)學生興趣。課堂伊始我用故事導入,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將孩子們的目光、思緒吸引過來。后在學法提示下鼓勵孩子們自學研究,討論交流、小組合作學習,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引導學生誦讀、自學古文。接著鼓勵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成功快樂。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鼓勵他們背誦,積累優(yōu)秀的古詩文。后再進行拓展實踐,培養(yǎng)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十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fā).。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fā).。
一.談話導入。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容.。
2.溝劃優(yōu)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故事發(fā)生在什么地方,環(huán)境怎么樣?
2.了解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
3.了解故事的發(fā)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了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么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四.聯系生活,升華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鷸蚌相爭的現象嗎?你想對這樣的人說什么?
五.作業(yè)。
鷸
蚌
互不相讓。
兩敗俱傷第三者得利。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十一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肌腸轆轆"、"反唇相譏"、"輕而易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fā)。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fā)。
一、談話導入。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容。
2、溝劃優(yōu)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故事發(fā)生在什么地方,環(huán)境怎么樣?
2、了解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朗讀描寫河蚌的語句,一組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讀出河蚌的生氣,鷸鳥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發(fā)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了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么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四、聯系生活,升華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鷸蚌相爭的現象嗎?你想對這樣的人說什么?
五、作業(yè)。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篇十二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yǎng)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方式: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點燃興趣。(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大家粗略的瀏覽一下課文,說說課文給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場戰(zhàn)爭,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璣啊。
(2)古文乍一看晦澀難懂,讀起來也感覺拗口,可細研究起來你會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內斂、精煉。
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坐享其成,還是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只有擁有一顆勇于探索的心,才能發(fā)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領域。
二、激勵自學,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學方法:
準備好了嗎?那就開始我們的探索之旅吧!
2、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同學們,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索成果?。空l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評議:通順、有感情、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一條一條逐步增加難度)。
個別讀,個別讀,個別讀,后齊讀。
2.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如果還有問題,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huán)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同學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指出直譯與意譯。引導學生意譯,感悟兩者的直接與生動、傳神。) 。
4.歸納條理。
后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么?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jié)的?爭。
為什么爭?怎樣爭?爭的結果如何?(師板書:漁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燕趙相爭,秦國得利。)。
四、指導誦讀,感受古文魅力。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
五、總結、拓展:
六、作業(yè):
1、給文中的鷸、蚌設計一個合理的結局。(相爭則死;相助則生)。
2、搜集古文,運用學法,感受快樂。
板書:
權衡利弊。
教學反思:
《鷸蚌相爭》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通過描述鷸和蚌相互爭斗,兩敗俱傷,最后讓漁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課文穿插到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發(fā)學生興趣。課堂伊始我用故事導入,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將孩子們的目光、思緒吸引過來。后在學法提示下鼓勵孩子們自學研究,討論交流、小組合作學習,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引導學生誦讀、自學古文。接著鼓勵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成功快樂。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鼓勵他們背誦,積累優(yōu)秀的古詩文。后再進行拓展實踐,培養(yǎng)學生學古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