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一
關于蘇東坡在《赤壁賦》里表露出來的人生觀。有這么一幅贊頌蘇東坡的對聯:“儒道佛三教揚精粹,政德文千載樹楷模?!边@對聯說明在蘇軾的世界觀里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在他之前,唐朝有王維、白居易、司空圖等人理解儒、道、佛的思想影響,即所謂“儒教飾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養(yǎng)其壽”,三者互不相妨而成一心。宋代理學就以“月映萬川”(朱熹云:“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保┑目捶?,使儒家與佛老相融合,成了三教歸一。從總趨勢看,是三家融合,從其內部看,卻充滿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夢想與現實的矛盾,情感與道德的矛盾,消極與進取的矛盾。心理世界的結構資料是極其豐富的,要戰(zhàn)勝矛盾而融合貫通是十分艱難的。正因如此,蘇軾在融合和戰(zhàn)勝這些矛盾中,流露出的智慧和才華,充分地體此刻他的詩文之中。明白這一點,對于深入解讀蘇軾的作品,作用甚大。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二
《赤壁賦》是宋朝大作家蘇軾的一篇著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賦,實際上也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詩。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實際上是“罪人”,宋神宗規(guī)定他“不得擅去安置所”,“不得簽署公事”,應“思過而自新”。他的處境、情緒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是他政治上最失意苦悶的一個時期,當同時又是他創(chuàng)作上豐收的時期,他前后寫出了《赤壁賦》、《后赤壁賦》、《赤壁懷古》(念奴嬌)等著名作品。
文章剛一開頭,作者就用秀麗的字句,簡明的筆法,寫出了時刻和自然風光,使人置身于詩情畫意之中。賦的起首三句從“壬戌之秋”到“游于赤壁之下”,點明了時刻、地點、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動。作者應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江景,從“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這些動作上,已經表現出愉快的情緒,之后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寫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樣歡快的語調,“白露“點明是秋天,”橫江“點明地點是在江上。表現出了在清風明月之間,架舟行駛江面所引發(fā)的快感:“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弊髡邔懗隽孙h飄欲仙的神態(tài),好像身體在天空里,架著風飛行,脫離了現實社會,抒發(fā)了作者心曠神怡的情緒和飄然欲舉的超然之樂,情和景已經到達融合的境地。此時的泛舟感受,也就是東坡詞里的“我欲乘風歸去”的情緒。至此,蘇軾出游的樂趣到達了高潮。
讀此段文字,我們好像也成了作者的客人,坐在葦葉般的小船上,有著同樣的飄飄欲仙的感覺。個性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句,其中“徘徊”二字,“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天上的滿月,似乎也像游人一樣,深深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腳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
接下來作者又寫道:“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客人吹簫伴奏,“其聲嗚嗚然”。先是籠統(tǒng)地寫簫聲“嗚嗚”,是那樣的低沉、沉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那里用了四個“如”字,簫聲好像有無限的憂怨,無限的思慕,好像在低聲哭泣,又好像在訴說自我的衷腸,那里既寫出了簫聲,又反映了吹簫者的情緒?!坝嘁粞U裊,不絕如縷?!贝颂幨怯么旨殎硇稳萋曇舻母叩?,怎樣“如縷”呢這是用線來形容聲音細微而長,將斷不斷的樣貌?!拔栌嫩种疂擈?,泣孤舟之嫠婦?!蹦抢锸菍懞嵚暤淖饔煤土α?。不好說是人聽了,就是動物蛟龍聽了也飛舞起來了,一個寡婦獨處孤舟中,聽到簫聲想到自我身世凄涼,不禁泣下。本來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此刻客人吹出這樣的簫聲,蘇軾必然要問為什么這就引出了對人生、對宇宙看法的大問題來,情節(jié)發(fā)展極為自然。文章寫道:“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愀然”是寫蘇軾憂愁的面部表情,還寫了一個動作——“正襟危坐”。原本“扣舷而歌”比較隨便,此刻聽了這簫聲,整了整衣襟,端正地坐著,不像剛才那么悠閑自在了。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的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曹操的詩不少,為何只想到這兩句作者來到孫、曹交兵的赤壁,自然聯想到是曹孟德;月明之夜,自然聯想到“月明星稀”這句詩。此處有借孟德之詩,寫眼前之景。下方把自我和曹操進行了比較:曹操當時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駕一葉之扁舟”;曹操當時是“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而你我只是“舉匏樽以相屬”。曹操是“固一世之雄”,而你我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一段關于歷史人物人物的憑吊,寫得畫面鮮明、資料集中,讀起來音調鏗鏘,氣勢磅礴,再現了曹操當年沿江而下時“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場面和“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墒窍蟛懿龠@樣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更何況我們這些“侶魚蝦而友麋鹿”的人物呢所以只好把悲傷的感情寄托在簫聲之中了。那里表現了夢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腿说淖h論,實際上是提出了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
最終一段,蘇東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他緊扣水月,闡述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聯,來攻破客人“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夢想。作者向客人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明月一樣。江水日夜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而江水實際上并沒有消失:月亮有圓有缺,而月亮實際上并沒有虧損。所以,“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BR>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三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鼻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立在江邊赤壁之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了“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這篇賦以游賞山水為題材,全文共分五段。開頭一段先交代游賞方式、時間、地點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狈绞绞恰胺褐邸保瑫r間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關于江水、月亮的描寫、議論;地點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關于三國歷史的追敘與聯想;人物是“蘇子與客”,于是才有后文關于宇宙人生見解的雙方對話。這幾句看去像一般游記文的尋常格套,卻并非可有可無的閑筆。作了這樣的交代之后,下面接著總寫游地的優(yōu)美景色與游人的歡快心情??壑胺褐邸倍郑瑢懰鎸戯L:“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簡短二句,描繪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凈,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樂的內心寫照??壑捌咴录韧痹賹懺拢骸芭e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币贿吪e起酒杯,與客共飲這秋江之酒,一邊引吭高歌,吟唱古代詠月的詩篇?!懊髟轮姟薄榜厚恢隆?,指《詩經陳風》里《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边@章詩描寫詩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嬌好的容貌和幽閑的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的愛慕向往和煩悶不安。吟唱這樣的詩,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這里還有以“月出皎兮”召喚月亮飛臨的用意。果然,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斗牛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這里泛指夜空中少數明亮的星點。“徘徊”二字,不止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逼真?zhèn)魃瘢覍懗霰徽賳境鰜淼脑铝翆τ谟稳说囊酪谰鞈?,脈脈含情,實際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對于冰清玉潔的月亮的無限愉悅。這時,在皎潔的月光的輝耀之下,秋江的夜色便歷歷在目了。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經過月亮的銀輝的浸染,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無拘無束,因而不由得“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說,任憑一葉扁舟隨意漂蕩,在“水波不興”的遼闊江面上自由來去。這里雖然回應到開頭的“泛舟”二字,但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臥舟中、漂游江上,而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所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這開頭一段,寫“泛舟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完全足以供人賞心悅目,作者也確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進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讀者又通過作者這樣精彩的描寫,有如親臨其地,與作者同享那“泛舟赤壁之下”時的良辰美景。通篇《赤壁賦》真正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也主要是這開頭一段,它正面寫了一個“樂”字。
接著第二段是過渡的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承上,就是繼續(xù)描寫“泛舟”時的歡快心情?!坝谑秋嬀茦飞酢币痪?,點出“樂”字。“樂”借 “酒”來助興,“酒”又增添“樂”趣。古人往往“痛飲”伴隨以“狂歌”,作者在“飲酒樂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比“舉酒屬客”進了一步,是“飲酒樂甚”;比“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進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己即興所作的歌詞。這種深入一層的寫法,并非僅僅為加強突出“泛舟” 時的歡快心情,主要是為著帶來下文感情的變化,以引出一番議論。關鍵在“扣舷而歌”的歌詞。歌詞是:“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歌詞顯然是從《月出》一詩生發(fā)而來?!傲鞴狻?,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么? “美人”,即漂亮的心上人兒,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已有不同,它所表現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切,而不甘沉淪。這在寫游賞赤壁的《念奴嬌》詞中,贊美年輕有為的“三國周郎”,感嘆自己“早生華發(fā)”,就表現得更為明確。不過,“擊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之感,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當中,已然包含著淡淡的哀愁了。對于蘇軾在歌詞中表現的這種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了解、體會的?!翱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這位為蘇軾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他自己的感受吹簫的,因而那簫聲就別是一種悲涼幽怨的調子:“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币磺春?,凄切婉轉,竟然引得潛藏在洞壑里的蛟龍都難以寧靜而舞動起來,引得獨處孤舟的寡婦不由得感傷身世而哀哀哭泣。蘇軾借助于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下淚。這簫聲,當然與“飲酒樂甚”的氣氛很不協調,而且當然要引起蘇軾的驚訝?!疤K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蘇軾鄭重其事地向客詢問,于是由客的回答帶出這篇賦的第三段文字來,這就是啟下。承上寫“樂”,啟下寫“悲”。第三段通過“客曰”,從反面揭示一個“悲”字。
客之所以“悲”,在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促。眼之所見,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很容易聯想到曹操的詩句,所以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而且,身之所在,又正是曹操賦詩的長江赤壁,這自然會進一步聯想到赤壁之戰(zhàn),所以說:“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現在湖北武昌縣西、嘉魚縣東北的赤磯山,一說在蒲圻縣西北的赤壁山,總之,不在黃岡的赤壁。蘇軾不過是因為地名相同,便信手拈來出之客口,寄托遐想,抒發(fā)感慨,并非對于歷史無知。他在《念奴嬌》詞里就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彼^“人道是”,即在表明原屬傳聞,實無依據。在這里,借著景物、地點的關合,從客的口中,用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來感嘆現實人生。景物還是曹詩中所描繪的情狀,地點還是曹操曾經賦詩后來又被周瑜戰(zhàn)敗的處所,底下就有一個問題:當時不可一世的曹操現在哪兒去了呢?“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在建安十三年七月,擊走劉備,攻破荊州,又率領浩浩蕩蕩的軍隊,沿江而下,戰(zhàn)艦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他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握長矛朗誦自己的詩篇。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那么,默默無聞的平庸之輩就更連影子都不曾晃動一下便悄然消失了。所以客說:“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客認為他和蘇軾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談不到政治上有何作為,事業(yè)上有何建樹,只不過在江岸水洲,過著漁父樵夫的生活,魚蝦是伴侶,麋鹿當友人,劃著小船,舉杯相勸,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簡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僅能活幾個小時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顆絲毫也不顯眼的米粒。這樣就連同曹操都不能相比了??驮倩氐窖矍八姷拈L江、月亮,推廣開去,把人生與宇宙加以對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須臾”,另一方面“羨長江之無窮”,進而希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即與仙人相交,與月亮同在。但是,“知不可乎驟得”,那本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因而憂傷愁苦,并把這憂傷愁苦通過冷清秋風里的簫聲傳達出來,“托遺響于悲風”,點出了“悲”字。
第三段寫客的回答,表現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把人類社會同宇宙自然對立起來,又把個體的人同社會整體加以分割,那當然看不到全部歷史舞臺上威武雄壯劇的持續(xù)演出,也看不到人類雖然依賴自然但更有改造自然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這就是悲觀厭世或消極出世思想的認識論根源。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惘。蘇軾也是如此??偷幕卮?,其實正是蘇軾自己貶謫黃州后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赌钆珛伞吩~不也說“人生如夢”么?而這樣的思想感情,作為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卻被蘇軾結合著景物地點的特征,從歷史到現實,從具體到一般,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出來,使讀者一點也不感到有任何枯燥的說教意味。更為重要的是蘇軾同樣結合著景物、地點的特征,同樣用詩一般的語言,批評了客的回答,表現了蘇軾當時思想感情的另一個主導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蘇子曰”開始而進入第四段。
因為客曾表示“羨長江之無窮”,又希望“抱明月而長終”,所以蘇軾還是拾取眼前景物,從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說起:“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這一句仿佛京劇行腔中的“導板”,將引出一節(jié)精彩的唱段,而那種疑問式的語調則又表明客其實不能從江水、月亮得出關于短暫與永恒這一哲學范疇的正確認識。關于江水,蘇軾認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去,作為某一段江水,確乎從這里消失了,而作為整個江水,則始終長流不絕,因此可以說“未嘗往也”。關于月亮,蘇軾認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意思是月亮有時圓滿,有時缺損,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復圓,這樣周而復始,終究無所增減,因此可以說“莫消長也”。列舉江水、月亮說明去留、增減的辯證關系,作者再歸納到一般的認識原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就是說,變與不變,無論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豈但人生百年,頃刻即逝,就是向來認定的天長地久,其實也是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態(tài);而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宇宙萬物固然無窮無盡,其實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因此,對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萬事萬物,“而又何羨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
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只能說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不能認為是科學的,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而相對主義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煞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同時,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固然表現了他對政治迫害的蔑視,對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堅持,身處逆境依然那么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但也表現了他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生活態(tài)度往往包含著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從流連光景中尋求精神寄托。所以他在“而又何羨乎”一句之后,掉轉筆鋒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碧K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反倒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前人說過“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恰好切合蘇軾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風”有聲,“山間之明月”有色,江山無盡,天地無私,風月長存,聲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這,又回到了“樂”字上來。
文章寫了主客對話,表達了正反兩方面的觀點,最后以第五段作結。第五段寫客被蘇軾說服了,滿面春風,換卻愁顏?!翱拖捕?,洗盞更酌?!边@次更加歡快,不免開懷暢飲,直到“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徒鉀Q了思想問題,心情舒暢,無所憂慮,于是同蘇軾“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跟文章開頭的“泛舟”“月出”遙相呼應。一枕好睡醒來了,一宿晚景過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結束了,一篇《赤壁賦》也隨之收尾了。而讀者則在經歷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聽取了一場關于宇宙人生的對話之后,卻還久久地沉浸在作者優(yōu)美筆調所表現的詩一般的意境之中。
作為游記文,固然要描寫山川風物之美,《赤壁賦》也確乎使我們從它所刻畫的自然景色中獲得了藝術享受,但是,如果文章僅僅停留在山川風物本身,那意義與價值畢竟還是有限的,而《赤壁賦》則正是通過赤壁之游以表達對宇宙人生的見解。作者對宇宙人生的見解,我們當然不會完全贊同,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走出監(jiān)獄到達流放地而幾乎喪失人身自由的情況下,一點也不灰心喪氣,并且那么坦蕩、曠達,具有強烈的生活信念。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表達對宇宙人生的見解并沒有脫離赤壁之游的特定環(huán)境、條件,而把理論的反復申述跟感情的起伏變化及文章的層次結構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使抽象的觀點具有形象性與感染力,并把讀者帶進一種頗有幾分迷幻色彩的藝術境界。這,就是哲理與詩情的高度融合。
還應該看到,《赤壁賦》是采用賦的體裁來寫的游記。賦在漢代主要以鋪張渲染為能事,排列許多怪異生辟的詞匯,宏篇巨制,繁縟富麗,叫大賦。后來出現一些抒情詠物的小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展了大賦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駢文的影響,講究對仗工穩(wěn)、字句整飭,叫駢賦。從唐代開始,科舉考試中寫賦,按照詩歌聲律,不但嚴格要求對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韻,規(guī)定平仄要配合、音調要諧和,叫律賦。宋代的散文大家歐陽修、蘇軾等人寫賦,有意打破這種聲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樣富于伸縮性,能夠自由揮寫,叫文賦?!冻啾谫x》就是宋代文賦的一篇優(yōu)秀代表作品。我們稍不注意,還以為它是普通的散文,其實它是押韻的,也有排比、對仗的句子,而主客對話的方式,又是來自漢代的大賦。不過,它沒有大賦的板重、堆砌的毛病,也沒有駢賦、律賦的形式束縛,正體現了蘇軾散文的“行云流水”的藝術風格;其中造語而多有變化,用典而不拘故實,寫景而富于想象,抒情而兼用夸飾,又可以看出蘇軾文學創(chuàng)作的革新、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義的色調。
大約是蘇軾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在他被貶謫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蘇軾見烏齋臺桌上擺著一首只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碧K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么會在花心上臥呢?以為不妥。于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BR> 王安石回來后,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 ”蘇東坡出于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么,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象芝麻大的黃色、黑色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就問小孩說:“這是什么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碧K東坡離開花叢, 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有一陣清脆的鳥叫聲,便問旁人:“這是什么鳥?”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贝丝烫K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
但后人評價說,王安石身為宰相,氣量心胸也太狹小,他雖懂得地方上的風俗人情,也不應該因蘇軾錯改了他的兩句詩,而立“烏臺詩案”,置蘇下獄,進而又隨便發(fā)配人家。這樣做,與搞“文字獄”有何區(qū)別。其實,從史實上看,王安石罰蘇東坡,錯改兩句詩不過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實質上主要原因,則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之故,蘇軾先被貶惠州,后再次遭貶儋州。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朔遣苊系轮姾??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 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BR>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風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于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詠《詩經·陳風·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多么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來。歌詞說:“桂木的棹啊,蘭木的槳,拍打著清澈的江水啊,船兒迎來流動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笨腿酥杏写刀春嵉?,按著歌聲吹簫應和。簫聲嗚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余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能使?jié)摬卦谏顪Y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啜泣。
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么會這樣?”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川繚繞,郁郁蒼蒼,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灑酒祭奠,橫端著長矛朗誦詩篇,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況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以漁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BR> 我說:“你們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它們并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么,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fā)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羨慕它們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才成其為聲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為顏色,占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們共享。”
客人聽了之后,高興地笑了,洗凈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盤雜亂地放著。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已經亮了。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卑衙髟卤扔鞒审w態(tài)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辈⒁鱿挛淖髡咚宰鞯母柙疲骸巴廊速馓煲环健?,情感、文氣一貫?!芭腔病倍?,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边@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zhàn)船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偷幕卮鸨憩F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驮傲w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那么什么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碧K軾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1)駢散結合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2)形象優(yōu)美,善于取譬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五
《赤壁賦》是宋朝大作家蘇軾的一篇著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賦,實際上也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詩。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實際上是“罪人”,宋神宗規(guī)定他“不得擅去安置所”,“不得簽署公事”,應“思過而自新”。他的處境、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是他政治上最失意苦悶的一個時期,當同時又是他創(chuàng)作上豐收的時期,他前后寫出了《赤壁賦》、《后赤壁賦》、《赤壁懷古》(念奴嬌)等著名作品。
文章剛一開頭,作者就用秀麗的字句,簡明的筆法,寫出了時間和自然風光,使人置身于詩情畫意之中。賦的起首三句從“壬戌之秋”到“游于赤壁之下”,點明了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動。作者面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江景,從“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這些動作上,已經表現出愉快的心情,接著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寫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樣歡快的語調,“白露“點明是秋天,”橫江“點明地點是在江上。表現出了在清風明月之間,架舟行駛江面所引發(fā)的快感:“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寫出了飄飄欲仙的神態(tài),好像身體在天空里,架著風飛行,脫離了現實社會,抒發(fā)了作者心曠神怡的心情和飄然欲舉的超然之樂,情和景已經達到融合的境地。此時的泛舟感受,也就是東坡詞里的“我欲乘風歸去”的心情。至此,蘇軾出游的樂趣到達了高潮。
讀此段文字,我們好像也成了作者的客人,坐在葦葉般的小船上,有著同樣的飄飄欲仙的感覺。特別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句,其中“徘徊”二字,“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天上的滿月,似乎也像游人一樣,深深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腳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
接下來作者又寫道:“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腿舜岛嵃樽啵捌渎晢鑶枞弧?。先是籠統(tǒng)地寫簫聲“嗚嗚”,是那樣的低沉、沉悶?!叭缭谷缒剑缙缭V”。這里用了四個“如”字,簫聲好像有無限的憂怨,無限的思慕,好像在低聲哭泣,又好像在訴說自己的衷腸,這里既寫出了簫聲,又反映了吹簫者的心情?!坝嘁粞U裊,不絕如縷?!贝颂幨怯么旨殎硇稳萋曇舻母叩停趺础叭缈|”呢?這是用線來形容聲音細微而長,將斷不斷的樣子?!拔栌嫩种疂擈?,泣孤舟之嫠婦?!边@里是寫簫聲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說是人聽了,就是動物蛟龍聽了也飛舞起來了,一個寡婦獨處孤舟中,聽到簫聲想到自己身世凄涼,不禁泣下。本來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F在客人吹出這樣的簫聲,蘇軾必然要問為什么?這就引出了對人生、對宇宙看法的大問題來,情節(jié)發(fā)展極為自然。文章寫道:“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愀然”是寫蘇軾憂愁的面部表情,還寫了一個動作——“正襟危坐”。原本“扣舷而歌”比較隨便,現在聽了這簫聲,整了整衣襟,端正地坐著,不像剛才那么悠閑自在了。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的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曹操的詩不少,為何只想到這兩句?作者來到孫、曹交兵的赤壁,自然聯想到是曹孟德;月明之夜,自然聯想到“月明星稀”這句詩。此處有借孟德之詩,寫眼前之景。下面把自己和曹操進行了對比:曹操當時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駕一葉之扁舟”;曹操當時是“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而你我只是“舉匏樽以相屬”。曹操是“固一世之雄”,而你我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一段關于歷史人物人物的憑吊,寫得畫面鮮明、內容集中,讀起來音調鏗鏘,氣勢磅礴,再現了曹操當年沿江而下時“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場面和“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墒窍蟛懿龠@樣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更何況我們這些“侶魚蝦而友麋鹿”的`人物呢?所以只好把悲傷的感情寄托在簫聲之中了。這里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腿说淖h論,實際上是提出了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
最后一段,蘇東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他緊扣水月,闡述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來攻破客人“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理想。作者向客人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明月一樣。江水日夜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而江水實際上并沒有消失:月亮有圓有缺,而月亮實際上并沒有虧損。因此,“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蔽覀內魪淖兓慕嵌葋碛^察,那么一眨眼之間,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我們若從不變的觀點來觀察,那么萬物包括你我,都是無窮無盡的,你何必“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呢?蘇軾的回答,反駁了客人的虛無看法,闡明自己從宇宙的變化中看到人類和萬物同樣永久地存在著,給予人生以積極意義。“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不是我們所有的,“雖一毫而莫取”。那么我們有什么呢?我們有江上的清風,東山之上的明月,聽到的是風聲,看到的是皎潔的月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作者這種對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是健康的、樂觀的。比唐代詩人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為達觀,與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精神相類似。
蘇東坡的這一番話把客人說服了,于是在文章的最后出現了這樣的場面:“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笨腿宿D悲為喜,相視而笑,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寫菜肴果品全部吃光,杯子盤子一片狼藉,反映了高興的心情。于是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由于心情舒暢,睡得香,等到睜開眼睛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總而言之,本文的景色描寫,客人和主人的心情,哲學意味的對話,都渾然一體,勝意迭出,文辭優(yōu)美。特別是文中那段富有哲理的談話,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說理文,它通過生動的形象,用水的流逝,月的盈虧,以及風聲月色,講出變與不變的道理,在抒情中帶說理。
蘇軾用清風、明月、江水、小舟、歌詩描繪了一幅詩意十足,含意深遠,意境優(yōu)美的赤壁夜游圖。使我們也好像游了一次赤壁,心里充滿了遨游之樂。
這篇文章上半部主要是寫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下半部由景生情,以情入理,情景交融,情與理相得益彰。因此,《赤壁賦》既是一篇游記,也是一篇抒情散文。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六
《前赤壁賦》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詠《詩經·陳風·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多么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笨腿酥杏袀€會吹洞簫的,按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余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我的容色憂愁凄愴,(我)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曲調)為什么這樣(悲涼)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zhí)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舟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我們)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我想)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BR> 我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并沒有增加或減少。如果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fā)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應該索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自然界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于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我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后赤壁賦》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fā),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向四周看看,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BR>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fā)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大聲的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刮起,波浪洶涌。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緊張,覺得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氐酱?,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七
《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姐妹篇,記的都是月夜游赤壁。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明月“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賦主要寫初冬的山水草木“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不同季節(jié)的山水特征,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給人以美的享受。
第一段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霸掳罪L清”、“如此良夜”短短幾行文字,既隱伏游興,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融寫景、敘事、抒情為一體。“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了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顯異采。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心,寫蘇子獨自登山的情景,句句似詩如畫,通過夸張與渲染,使人如臨其境?!奥膸f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西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這些峭拔、奇異的驚險情景,使蘇軾產生了凄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半夜時分,一只孤鶴“橫江東來”,“戛然長鳴”擦舟西去,使孤寂的作者再添悲憫。奇景抒懷,使文勢跌宕起伏,并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第三段寫蘇子在夢鄉(xiāng)中見到了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事與愿違。結尾“開戶視之,不見其處”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深層的內涵卻是自己對前途、理想、追求、抱負感到渺茫。
文中描寫的江山勝景,色澤鮮明,帶有作者個人的真摯感情。語言巧用排比與對仗,增添了文字的音樂美,讀起來更增一分情趣。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八
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斗牛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那里泛指夜空中少數明亮的星點。“徘徊”二字,不只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逼真?zhèn)魃?,并且寫出被召喚出來的月亮對于游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實際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對于冰清玉潔的月亮的無限愉悅。這時,在皎潔的月光的輝耀之下,秋江的夜色便歷歷在目了。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經過月亮的銀輝的浸染,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無拘無束,因而不由得“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說,任憑一葉扁舟隨意漂蕩,在“水波不興”的遼闊江面上自由來去。那里雖然回應到開頭的“泛舟”二字,可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臥舟中、漂游江上,而是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所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這開頭一段,寫“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完全足以供人賞心悅目,作者也確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進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讀者又經過作者這樣精彩的描述,有如親臨其地,與作者同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時的良辰美景。通篇《前赤壁賦》真正描述“泛舟”游賞景物的,也主要是這開頭一段,它正面寫了一個“樂”字。
之后第2段是過渡的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承上,就是繼續(xù)描述“泛舟”時的歡快心境。“于是飲酒樂甚”一句,點出“樂”字?!皹贰苯琛熬啤眮碇d,“酒”又增添“樂”趣。古人往往“痛飲”伴隨以“狂歌”,作者在“飲酒樂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比“舉酒屬客”進了一步,是“飲酒樂甚”;比“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進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我即興所作的歌詞。這種深入一層的寫法,并非僅僅為突出“泛舟”時的歡快心境,還主要是為反迭下文感情的變化,以引出一番議論。關鍵在“扣舷而歌”的歌詞。歌詞是:“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薄懊廊恕敝杆鶅A心的對象,代表一種夢想的追求。歌詞顯然是從《月出》一詩生發(fā)而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嗎“美人”,即心上的漂亮的人兒,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嗎“渺渺兮余懷”,表現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嗎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已有不一樣,它所表現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切,而不甘沉淪。這在作者的也寫游賞赤壁的《念奴嬌》詞中,贊美年輕有為的“三國周郎”感嘆自我“早生華發(fā)”,就表現得更為明確。可是,“擊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闊,應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之感,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當中,已然包含著淡淡的哀愁了。對于蘇軾在歌詞中表現的這種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了解、體會的?!翱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這位為蘇軾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他自我的感受吹簫的,因而那簫聲就別是一種悲涼幽怨的調子;“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币磺春崳嗲型疝D,竟然引得潛藏在洞壑里的蛟龍都難以寧靜而舞動起來,引得獨處孤舟的寡婦不由得感傷身世而哀哀哭泣。蘇軾借助于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下淚。這簫聲,當然與“飲酒樂甚”的氣氛很不協調,并且當然要引起蘇軾的驚訝。“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蘇軾鄭重其事地向客詢問,于是由客的回答帶出這篇賦的第三段文字來,這就是啟下。承上寫“樂”,啟下寫“悲”。第3段經過“客曰”,從反面揭示一個“悲”字。
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握長矛朗吟自我的詩篇。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那么,默默無聞的平庸之輩就更連影子都不曾晃動一下便悄然消失了。所以客說:“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笨驼J為他和蘇軾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談不到政治上有何作為,事業(yè)上有何建樹,只可是在江岸水洲,過著漁父樵夫的生活,魚蝦是伴侶,麋鹿當友人,劃著小船,舉杯相勸,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簡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僅能活幾個小時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顆絲毫也不顯眼的米粒。這樣就連同曹操都不能相比了??驮倩氐窖矍八姷拈L江、月亮,推廣開去,把人生與宇宙加以對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須臾”,另一方面“羨長江之無窮”,進而期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即與仙人相交,與月亮同在??墒牵爸豢珊躞E得”,那本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因而憂傷愁苦,并把這憂傷愁苦經過冷清秋風里的簫聲傳達出來,“托遺響于悲風”,點出了“悲”字。
第3段所寫客的回答,表現一種消極的社會人生觀點和虛無主義思想。把人類社會同宇宙自然對立起來,又把個體的人同社會整體加以分割,那當然看不到全部歷史舞臺上威武雄壯的戲劇的持續(xù)演出,也看不到人類雖然依靠自然但更要改造自然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這就是悲觀厭世或消極出世思想的認識論根源。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惘。蘇軾也是如此??偷幕卮穑鋵嵳翘K軾自我貶謫黃州后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赌钆珛伞吩~不也是說“人生如夢”嗎而這樣的思想感情,作為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卻被蘇軾結合著景物地區(qū)的特征,從歷史到現實,從具體到一般,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出來,使讀者一點也不感到有任何枯燥的說教意味。更為重要的是蘇軾同樣結合著景物、地區(qū)的特征,同樣用詩一般的語言,批評了客的回答,表現了蘇軾當時思想感情的另一個主導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蘇子曰”開始而進入第4段。
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九
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是三篇山水游記散文的傳統(tǒng)名篇,第一篇是《蘭亭集序》,第二篇是《赤壁賦》。兩篇都融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于一體,都抒發(fā)了自己對宇宙人生的感悟。王羲之感嘆快樂短暫,人生短暫、無常,警示人們要珍惜。蘇軾則在感嘆人生短暫、渺小、無常之后,不甘消沉,主動解脫,以開闊的思想,豁達的胸襟,走出了悲涼傷感。
謫居而又生性喜愛山水的蘇軾,在初秋月圓之夜,與客泛舟赤壁。生無限感慨,留萬世美文。
第一段敘事繪景,交待了游覽的時間、地點、人物,描繪了月夜赤壁的景色。徐徐清風、緩緩月升、薄霧蒙蒙,景美;飲酒誦詩,人雅;如御風,如登仙,感覺奇妙。因而“樂甚”,引出下文。
第二段緊承上段,因樂甚而縱酒,因酒興而放歌。歌中“望美人兮天一方”,所追求的離自己太遠,已是含悲??鸵蚋瓒蜆贰岛崳嵚暟г?,悲涼陡升。
第三段緊承上段,因樂聲悲涼而詢客(吹奏者),客答之以曹操事而引發(fā)的人生感慨——人生渺小、短暫??椭锌趺磥淼?“都是月亮惹的禍”——因月明而想及曹操的詩句,進而想及曹操,想及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是何等英雄??杉词故恰耙皇乐邸?,當年大敗,“而今安在?”“浪花淘盡英雄”,真是“人生如夢”,怎不令人生悲?“一世之雄”尚且如此,何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自然生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多么短暫,多么渺小,多么卑下。也可以說,“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是自己眼前的慘淡現實,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慘淡人生。怎么擺脫這慘淡的現實、這悲劇的命運?修煉成仙?又“知不可乎驟得”。于是,只能用簫聲來抒發(fā)悲慨了。
第四段緊承上段,蘇軾勸客。蘇軾是儒家積極用世的蘇軾,也是深諳佛道的蘇軾,還是豁達超然的蘇軾,豈能只是悲慨。他勸客當然就是勸自己:事物的變化如眼前的江水,浩浩蕩蕩不停地流走,可始終還在流,不是“未嘗往”嗎?事物的變化如頭頂的明月,圓而虧,虧而圓,不是“莫消長”嗎?從個體、細節(jié)、短時來看,萬物是變化的,若從一類、大節(jié)、長期來看(所謂“自其不變者而觀之”),萬物是永恒的;這變本身,也是永恒。這是大前提。我屬于萬物,這是小前提。我也是永恒的,因而不用“哀吾生之須臾”,“長江之無窮”“又何羨乎!”這是結論。
第五段緊承上段,一番勸慰,“客喜而笑”,主客暢飲酣眠。
上面一路“緊承”,由“樂甚”又回到“喜而笑”,貫通圓轉,自如而又嚴謹。
結尾的“東方之既白”,既是外界的天亮了,也是內心的天亮了。我讀到這里,也不為東坡先生委屈了,也是一片“東方之既白”的感覺。
蘇軾才華橫溢,科場順利,名滿天下,抱負遠大(“渺渺兮予懷”),可現實中卻在黃州過著貶謫的生活,內心怎能平靜。貫穿全文“悲樂”二字,東坡因儒而悲,因佛道而解。東坡何以亦儒亦佛道,應源于其達觀的可現實可超然的.個性。
既有儒家的積極進取,又有道家的順其自然、佛家的隨緣破執(zhí),達觀、樂天,灑脫,豪邁,這樣的蘇軾,可愛極了。
月是文中最重要的意象?!捌咴录韧保┰庐斂?,因而“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因詩中歌詠“美人”,故而下文作歌曰:“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表達了蘇軾積極用世的心理。月又引出客對“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聯想,而這是曹操求賢若渴的詩句,也表達了蘇軾的用世心理。
月是“既望”之圓月,自己處遭貶之低潮,構成反差;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構成類比;月永恒,人短暫,構成襯托。“抱明月而長終”,月是美好的仙境,引人追求而不可得?!吧介g之明月”,月是人間的美景,讓人享用不竭。
一輪明月,在東坡筆下,意蘊無盡。
這是一篇典型的“文賦”,既有賦體的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由,參差疏落之中有整飭之致;既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對仗、韻腳使文字極富聲韻之美。隨處用典,使語言含蓄典雅又言簡意豐。
《赤壁賦》是蘇軾“之無盡藏也”,讓我們這些后學者“之所共適”吧。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十
古代中國文人心中有兩種宗教,一個儒教,一個道教,之后又摻和了佛教。儒教主張入世,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就是他們的夢想;佛道主張出世,追求無差別境界,堪破紅塵、羽化登仙就是他們的夢想。儒教是求官當官時用的,佛道教是失敗被貶時用的。蘇軾骨子里是儒教,在《前赤壁賦》里,心里掛念著:“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哪怕是被捕被貶,也沒有忘記心中的美人,那個并不必須很圣明的國君。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心里,君就是國,不忘君,就是不忘國。由此可見,蘇軾時時不忘儒家“兼濟天下”的追求。
然而當想到自我功業(yè)未成,蘇軾又流露出濃厚的悲涼,慨嘆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種時候,道家的尋仙訪道的思想又涌上了心頭:“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在佛家的思想里,人的命運是早就安排好的,在失意之時,蘇軾的心里也浮出了這樣的念頭:“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币磺许槒拿\的安排,而這時僅有“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才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佛家思想天地本是一體,物我本是一源,于見山見水中去大徹大悟,山水之中充滿了禪意,充滿了佛的智慧。走在黃州城外的蘇軾這時就將所有的情感都寄于山水之中,去體會生命中的頓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在那里說明的是莊子相對論的觀點,莊子《德充符》篇:“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倍拔锱c我皆無盡也”,則是佛家因果輪回的思想。月亮不停地盈虧,草木青了又黃、黃了又青,所以“物”“無盡”?!拔摇痹鯓幽堋盁o盡”呢?佛家認為,生命完成了一次生死就如同月亮完成了一次圓缺。月亮不停地圓缺,生命也就生生死死,循環(huán)不止。既然生命和長江月亮一樣是無窮無盡的,那么長江和月亮又有什么值得羨慕的呢?生命又怎樣會是短暫的呢?今生功業(yè)未成,還有來生。所以就沒必要產生人生短暫、功業(yè)未就的悲傷,不如趁此刻(今生)清閑無事,好好享受一下明月和清風。一想到那里,作者的心境自然就曠達了,因為佛家的思想使他解決了一個困惑苦惱的難題:怎樣使有限的生命求得永恒?由此看來,從苦悶到曠達,這個思想的轉變也滲透了佛家的輪回思想。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一
關于蘇東坡在《赤壁賦》里表露出來的人生觀。有這么一幅贊頌蘇東坡的對聯:“儒道佛三教揚精粹,政德文千載樹楷模?!边@對聯說明在蘇軾的世界觀里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在他之前,唐朝有王維、白居易、司空圖等人理解儒、道、佛的思想影響,即所謂“儒教飾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養(yǎng)其壽”,三者互不相妨而成一心。宋代理學就以“月映萬川”(朱熹云:“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保┑目捶?,使儒家與佛老相融合,成了三教歸一。從總趨勢看,是三家融合,從其內部看,卻充滿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夢想與現實的矛盾,情感與道德的矛盾,消極與進取的矛盾。心理世界的結構資料是極其豐富的,要戰(zhàn)勝矛盾而融合貫通是十分艱難的。正因如此,蘇軾在融合和戰(zhàn)勝這些矛盾中,流露出的智慧和才華,充分地體此刻他的詩文之中。明白這一點,對于深入解讀蘇軾的作品,作用甚大。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二
《赤壁賦》是宋朝大作家蘇軾的一篇著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賦,實際上也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詩。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實際上是“罪人”,宋神宗規(guī)定他“不得擅去安置所”,“不得簽署公事”,應“思過而自新”。他的處境、情緒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是他政治上最失意苦悶的一個時期,當同時又是他創(chuàng)作上豐收的時期,他前后寫出了《赤壁賦》、《后赤壁賦》、《赤壁懷古》(念奴嬌)等著名作品。
文章剛一開頭,作者就用秀麗的字句,簡明的筆法,寫出了時刻和自然風光,使人置身于詩情畫意之中。賦的起首三句從“壬戌之秋”到“游于赤壁之下”,點明了時刻、地點、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動。作者應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江景,從“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這些動作上,已經表現出愉快的情緒,之后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寫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樣歡快的語調,“白露“點明是秋天,”橫江“點明地點是在江上。表現出了在清風明月之間,架舟行駛江面所引發(fā)的快感:“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弊髡邔懗隽孙h飄欲仙的神態(tài),好像身體在天空里,架著風飛行,脫離了現實社會,抒發(fā)了作者心曠神怡的情緒和飄然欲舉的超然之樂,情和景已經到達融合的境地。此時的泛舟感受,也就是東坡詞里的“我欲乘風歸去”的情緒。至此,蘇軾出游的樂趣到達了高潮。
讀此段文字,我們好像也成了作者的客人,坐在葦葉般的小船上,有著同樣的飄飄欲仙的感覺。個性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句,其中“徘徊”二字,“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天上的滿月,似乎也像游人一樣,深深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腳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
接下來作者又寫道:“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客人吹簫伴奏,“其聲嗚嗚然”。先是籠統(tǒng)地寫簫聲“嗚嗚”,是那樣的低沉、沉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那里用了四個“如”字,簫聲好像有無限的憂怨,無限的思慕,好像在低聲哭泣,又好像在訴說自我的衷腸,那里既寫出了簫聲,又反映了吹簫者的情緒?!坝嘁粞U裊,不絕如縷?!贝颂幨怯么旨殎硇稳萋曇舻母叩?,怎樣“如縷”呢這是用線來形容聲音細微而長,將斷不斷的樣貌?!拔栌嫩种疂擈?,泣孤舟之嫠婦?!蹦抢锸菍懞嵚暤淖饔煤土α?。不好說是人聽了,就是動物蛟龍聽了也飛舞起來了,一個寡婦獨處孤舟中,聽到簫聲想到自我身世凄涼,不禁泣下。本來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此刻客人吹出這樣的簫聲,蘇軾必然要問為什么這就引出了對人生、對宇宙看法的大問題來,情節(jié)發(fā)展極為自然。文章寫道:“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愀然”是寫蘇軾憂愁的面部表情,還寫了一個動作——“正襟危坐”。原本“扣舷而歌”比較隨便,此刻聽了這簫聲,整了整衣襟,端正地坐著,不像剛才那么悠閑自在了。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的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曹操的詩不少,為何只想到這兩句作者來到孫、曹交兵的赤壁,自然聯想到是曹孟德;月明之夜,自然聯想到“月明星稀”這句詩。此處有借孟德之詩,寫眼前之景。下方把自我和曹操進行了比較:曹操當時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駕一葉之扁舟”;曹操當時是“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而你我只是“舉匏樽以相屬”。曹操是“固一世之雄”,而你我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一段關于歷史人物人物的憑吊,寫得畫面鮮明、資料集中,讀起來音調鏗鏘,氣勢磅礴,再現了曹操當年沿江而下時“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場面和“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墒窍蟛懿龠@樣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更何況我們這些“侶魚蝦而友麋鹿”的人物呢所以只好把悲傷的感情寄托在簫聲之中了。那里表現了夢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腿说淖h論,實際上是提出了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
最終一段,蘇東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他緊扣水月,闡述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聯,來攻破客人“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夢想。作者向客人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明月一樣。江水日夜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而江水實際上并沒有消失:月亮有圓有缺,而月亮實際上并沒有虧損。所以,“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BR>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三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鼻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立在江邊赤壁之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了“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這篇賦以游賞山水為題材,全文共分五段。開頭一段先交代游賞方式、時間、地點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狈绞绞恰胺褐邸保瑫r間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關于江水、月亮的描寫、議論;地點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關于三國歷史的追敘與聯想;人物是“蘇子與客”,于是才有后文關于宇宙人生見解的雙方對話。這幾句看去像一般游記文的尋常格套,卻并非可有可無的閑筆。作了這樣的交代之后,下面接著總寫游地的優(yōu)美景色與游人的歡快心情??壑胺褐邸倍郑瑢懰鎸戯L:“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簡短二句,描繪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凈,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樂的內心寫照??壑捌咴录韧痹賹懺拢骸芭e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币贿吪e起酒杯,與客共飲這秋江之酒,一邊引吭高歌,吟唱古代詠月的詩篇?!懊髟轮姟薄榜厚恢隆?,指《詩經陳風》里《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边@章詩描寫詩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嬌好的容貌和幽閑的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的愛慕向往和煩悶不安。吟唱這樣的詩,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這里還有以“月出皎兮”召喚月亮飛臨的用意。果然,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斗牛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這里泛指夜空中少數明亮的星點。“徘徊”二字,不止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逼真?zhèn)魃瘢覍懗霰徽賳境鰜淼脑铝翆τ谟稳说囊酪谰鞈?,脈脈含情,實際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對于冰清玉潔的月亮的無限愉悅。這時,在皎潔的月光的輝耀之下,秋江的夜色便歷歷在目了。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經過月亮的銀輝的浸染,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無拘無束,因而不由得“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說,任憑一葉扁舟隨意漂蕩,在“水波不興”的遼闊江面上自由來去。這里雖然回應到開頭的“泛舟”二字,但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臥舟中、漂游江上,而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所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這開頭一段,寫“泛舟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完全足以供人賞心悅目,作者也確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進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讀者又通過作者這樣精彩的描寫,有如親臨其地,與作者同享那“泛舟赤壁之下”時的良辰美景。通篇《赤壁賦》真正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也主要是這開頭一段,它正面寫了一個“樂”字。
接著第二段是過渡的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承上,就是繼續(xù)描寫“泛舟”時的歡快心情?!坝谑秋嬀茦飞酢币痪?,點出“樂”字。“樂”借 “酒”來助興,“酒”又增添“樂”趣。古人往往“痛飲”伴隨以“狂歌”,作者在“飲酒樂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比“舉酒屬客”進了一步,是“飲酒樂甚”;比“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進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己即興所作的歌詞。這種深入一層的寫法,并非僅僅為加強突出“泛舟” 時的歡快心情,主要是為著帶來下文感情的變化,以引出一番議論。關鍵在“扣舷而歌”的歌詞。歌詞是:“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歌詞顯然是從《月出》一詩生發(fā)而來?!傲鞴狻?,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么? “美人”,即漂亮的心上人兒,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已有不同,它所表現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切,而不甘沉淪。這在寫游賞赤壁的《念奴嬌》詞中,贊美年輕有為的“三國周郎”,感嘆自己“早生華發(fā)”,就表現得更為明確。不過,“擊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之感,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當中,已然包含著淡淡的哀愁了。對于蘇軾在歌詞中表現的這種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了解、體會的?!翱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這位為蘇軾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他自己的感受吹簫的,因而那簫聲就別是一種悲涼幽怨的調子:“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币磺春?,凄切婉轉,竟然引得潛藏在洞壑里的蛟龍都難以寧靜而舞動起來,引得獨處孤舟的寡婦不由得感傷身世而哀哀哭泣。蘇軾借助于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下淚。這簫聲,當然與“飲酒樂甚”的氣氛很不協調,而且當然要引起蘇軾的驚訝?!疤K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蘇軾鄭重其事地向客詢問,于是由客的回答帶出這篇賦的第三段文字來,這就是啟下。承上寫“樂”,啟下寫“悲”。第三段通過“客曰”,從反面揭示一個“悲”字。
客之所以“悲”,在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促。眼之所見,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很容易聯想到曹操的詩句,所以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而且,身之所在,又正是曹操賦詩的長江赤壁,這自然會進一步聯想到赤壁之戰(zhàn),所以說:“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現在湖北武昌縣西、嘉魚縣東北的赤磯山,一說在蒲圻縣西北的赤壁山,總之,不在黃岡的赤壁。蘇軾不過是因為地名相同,便信手拈來出之客口,寄托遐想,抒發(fā)感慨,并非對于歷史無知。他在《念奴嬌》詞里就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彼^“人道是”,即在表明原屬傳聞,實無依據。在這里,借著景物、地點的關合,從客的口中,用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來感嘆現實人生。景物還是曹詩中所描繪的情狀,地點還是曹操曾經賦詩后來又被周瑜戰(zhàn)敗的處所,底下就有一個問題:當時不可一世的曹操現在哪兒去了呢?“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在建安十三年七月,擊走劉備,攻破荊州,又率領浩浩蕩蕩的軍隊,沿江而下,戰(zhàn)艦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他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握長矛朗誦自己的詩篇。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那么,默默無聞的平庸之輩就更連影子都不曾晃動一下便悄然消失了。所以客說:“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客認為他和蘇軾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談不到政治上有何作為,事業(yè)上有何建樹,只不過在江岸水洲,過著漁父樵夫的生活,魚蝦是伴侶,麋鹿當友人,劃著小船,舉杯相勸,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簡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僅能活幾個小時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顆絲毫也不顯眼的米粒。這樣就連同曹操都不能相比了??驮倩氐窖矍八姷拈L江、月亮,推廣開去,把人生與宇宙加以對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須臾”,另一方面“羨長江之無窮”,進而希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即與仙人相交,與月亮同在。但是,“知不可乎驟得”,那本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因而憂傷愁苦,并把這憂傷愁苦通過冷清秋風里的簫聲傳達出來,“托遺響于悲風”,點出了“悲”字。
第三段寫客的回答,表現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把人類社會同宇宙自然對立起來,又把個體的人同社會整體加以分割,那當然看不到全部歷史舞臺上威武雄壯劇的持續(xù)演出,也看不到人類雖然依賴自然但更有改造自然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這就是悲觀厭世或消極出世思想的認識論根源。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惘。蘇軾也是如此??偷幕卮?,其實正是蘇軾自己貶謫黃州后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赌钆珛伞吩~不也說“人生如夢”么?而這樣的思想感情,作為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卻被蘇軾結合著景物地點的特征,從歷史到現實,從具體到一般,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出來,使讀者一點也不感到有任何枯燥的說教意味。更為重要的是蘇軾同樣結合著景物、地點的特征,同樣用詩一般的語言,批評了客的回答,表現了蘇軾當時思想感情的另一個主導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蘇子曰”開始而進入第四段。
因為客曾表示“羨長江之無窮”,又希望“抱明月而長終”,所以蘇軾還是拾取眼前景物,從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說起:“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這一句仿佛京劇行腔中的“導板”,將引出一節(jié)精彩的唱段,而那種疑問式的語調則又表明客其實不能從江水、月亮得出關于短暫與永恒這一哲學范疇的正確認識。關于江水,蘇軾認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去,作為某一段江水,確乎從這里消失了,而作為整個江水,則始終長流不絕,因此可以說“未嘗往也”。關于月亮,蘇軾認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意思是月亮有時圓滿,有時缺損,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復圓,這樣周而復始,終究無所增減,因此可以說“莫消長也”。列舉江水、月亮說明去留、增減的辯證關系,作者再歸納到一般的認識原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就是說,變與不變,無論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豈但人生百年,頃刻即逝,就是向來認定的天長地久,其實也是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態(tài);而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宇宙萬物固然無窮無盡,其實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因此,對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萬事萬物,“而又何羨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
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只能說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不能認為是科學的,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而相對主義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煞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同時,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固然表現了他對政治迫害的蔑視,對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堅持,身處逆境依然那么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但也表現了他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生活態(tài)度往往包含著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從流連光景中尋求精神寄托。所以他在“而又何羨乎”一句之后,掉轉筆鋒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碧K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反倒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前人說過“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恰好切合蘇軾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風”有聲,“山間之明月”有色,江山無盡,天地無私,風月長存,聲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這,又回到了“樂”字上來。
文章寫了主客對話,表達了正反兩方面的觀點,最后以第五段作結。第五段寫客被蘇軾說服了,滿面春風,換卻愁顏?!翱拖捕?,洗盞更酌?!边@次更加歡快,不免開懷暢飲,直到“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徒鉀Q了思想問題,心情舒暢,無所憂慮,于是同蘇軾“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跟文章開頭的“泛舟”“月出”遙相呼應。一枕好睡醒來了,一宿晚景過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結束了,一篇《赤壁賦》也隨之收尾了。而讀者則在經歷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聽取了一場關于宇宙人生的對話之后,卻還久久地沉浸在作者優(yōu)美筆調所表現的詩一般的意境之中。
作為游記文,固然要描寫山川風物之美,《赤壁賦》也確乎使我們從它所刻畫的自然景色中獲得了藝術享受,但是,如果文章僅僅停留在山川風物本身,那意義與價值畢竟還是有限的,而《赤壁賦》則正是通過赤壁之游以表達對宇宙人生的見解。作者對宇宙人生的見解,我們當然不會完全贊同,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走出監(jiān)獄到達流放地而幾乎喪失人身自由的情況下,一點也不灰心喪氣,并且那么坦蕩、曠達,具有強烈的生活信念。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表達對宇宙人生的見解并沒有脫離赤壁之游的特定環(huán)境、條件,而把理論的反復申述跟感情的起伏變化及文章的層次結構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使抽象的觀點具有形象性與感染力,并把讀者帶進一種頗有幾分迷幻色彩的藝術境界。這,就是哲理與詩情的高度融合。
還應該看到,《赤壁賦》是采用賦的體裁來寫的游記。賦在漢代主要以鋪張渲染為能事,排列許多怪異生辟的詞匯,宏篇巨制,繁縟富麗,叫大賦。后來出現一些抒情詠物的小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展了大賦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駢文的影響,講究對仗工穩(wěn)、字句整飭,叫駢賦。從唐代開始,科舉考試中寫賦,按照詩歌聲律,不但嚴格要求對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韻,規(guī)定平仄要配合、音調要諧和,叫律賦。宋代的散文大家歐陽修、蘇軾等人寫賦,有意打破這種聲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樣富于伸縮性,能夠自由揮寫,叫文賦?!冻啾谫x》就是宋代文賦的一篇優(yōu)秀代表作品。我們稍不注意,還以為它是普通的散文,其實它是押韻的,也有排比、對仗的句子,而主客對話的方式,又是來自漢代的大賦。不過,它沒有大賦的板重、堆砌的毛病,也沒有駢賦、律賦的形式束縛,正體現了蘇軾散文的“行云流水”的藝術風格;其中造語而多有變化,用典而不拘故實,寫景而富于想象,抒情而兼用夸飾,又可以看出蘇軾文學創(chuàng)作的革新、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義的色調。
大約是蘇軾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在他被貶謫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蘇軾見烏齋臺桌上擺著一首只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碧K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么會在花心上臥呢?以為不妥。于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BR> 王安石回來后,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 ”蘇東坡出于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么,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象芝麻大的黃色、黑色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就問小孩說:“這是什么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碧K東坡離開花叢, 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有一陣清脆的鳥叫聲,便問旁人:“這是什么鳥?”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贝丝烫K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
但后人評價說,王安石身為宰相,氣量心胸也太狹小,他雖懂得地方上的風俗人情,也不應該因蘇軾錯改了他的兩句詩,而立“烏臺詩案”,置蘇下獄,進而又隨便發(fā)配人家。這樣做,與搞“文字獄”有何區(qū)別。其實,從史實上看,王安石罰蘇東坡,錯改兩句詩不過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實質上主要原因,則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之故,蘇軾先被貶惠州,后再次遭貶儋州。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朔遣苊系轮姾??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 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BR>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風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于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詠《詩經·陳風·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多么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來。歌詞說:“桂木的棹啊,蘭木的槳,拍打著清澈的江水啊,船兒迎來流動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笨腿酥杏写刀春嵉?,按著歌聲吹簫應和。簫聲嗚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余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能使?jié)摬卦谏顪Y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啜泣。
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么會這樣?”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川繚繞,郁郁蒼蒼,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灑酒祭奠,橫端著長矛朗誦詩篇,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況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以漁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BR> 我說:“你們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它們并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么,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fā)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羨慕它們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才成其為聲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為顏色,占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們共享。”
客人聽了之后,高興地笑了,洗凈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盤雜亂地放著。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已經亮了。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卑衙髟卤扔鞒审w態(tài)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辈⒁鱿挛淖髡咚宰鞯母柙疲骸巴廊速馓煲环健?,情感、文氣一貫?!芭腔病倍?,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边@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zhàn)船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偷幕卮鸨憩F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驮傲w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那么什么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碧K軾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1)駢散結合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2)形象優(yōu)美,善于取譬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五
《赤壁賦》是宋朝大作家蘇軾的一篇著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賦,實際上也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詩。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實際上是“罪人”,宋神宗規(guī)定他“不得擅去安置所”,“不得簽署公事”,應“思過而自新”。他的處境、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是他政治上最失意苦悶的一個時期,當同時又是他創(chuàng)作上豐收的時期,他前后寫出了《赤壁賦》、《后赤壁賦》、《赤壁懷古》(念奴嬌)等著名作品。
文章剛一開頭,作者就用秀麗的字句,簡明的筆法,寫出了時間和自然風光,使人置身于詩情畫意之中。賦的起首三句從“壬戌之秋”到“游于赤壁之下”,點明了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動。作者面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江景,從“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這些動作上,已經表現出愉快的心情,接著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寫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樣歡快的語調,“白露“點明是秋天,”橫江“點明地點是在江上。表現出了在清風明月之間,架舟行駛江面所引發(fā)的快感:“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寫出了飄飄欲仙的神態(tài),好像身體在天空里,架著風飛行,脫離了現實社會,抒發(fā)了作者心曠神怡的心情和飄然欲舉的超然之樂,情和景已經達到融合的境地。此時的泛舟感受,也就是東坡詞里的“我欲乘風歸去”的心情。至此,蘇軾出游的樂趣到達了高潮。
讀此段文字,我們好像也成了作者的客人,坐在葦葉般的小船上,有著同樣的飄飄欲仙的感覺。特別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句,其中“徘徊”二字,“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天上的滿月,似乎也像游人一樣,深深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腳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
接下來作者又寫道:“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腿舜岛嵃樽啵捌渎晢鑶枞弧?。先是籠統(tǒng)地寫簫聲“嗚嗚”,是那樣的低沉、沉悶?!叭缭谷缒剑缙缭V”。這里用了四個“如”字,簫聲好像有無限的憂怨,無限的思慕,好像在低聲哭泣,又好像在訴說自己的衷腸,這里既寫出了簫聲,又反映了吹簫者的心情?!坝嘁粞U裊,不絕如縷?!贝颂幨怯么旨殎硇稳萋曇舻母叩停趺础叭缈|”呢?這是用線來形容聲音細微而長,將斷不斷的樣子?!拔栌嫩种疂擈?,泣孤舟之嫠婦?!边@里是寫簫聲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說是人聽了,就是動物蛟龍聽了也飛舞起來了,一個寡婦獨處孤舟中,聽到簫聲想到自己身世凄涼,不禁泣下。本來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F在客人吹出這樣的簫聲,蘇軾必然要問為什么?這就引出了對人生、對宇宙看法的大問題來,情節(jié)發(fā)展極為自然。文章寫道:“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愀然”是寫蘇軾憂愁的面部表情,還寫了一個動作——“正襟危坐”。原本“扣舷而歌”比較隨便,現在聽了這簫聲,整了整衣襟,端正地坐著,不像剛才那么悠閑自在了。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的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曹操的詩不少,為何只想到這兩句?作者來到孫、曹交兵的赤壁,自然聯想到是曹孟德;月明之夜,自然聯想到“月明星稀”這句詩。此處有借孟德之詩,寫眼前之景。下面把自己和曹操進行了對比:曹操當時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駕一葉之扁舟”;曹操當時是“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而你我只是“舉匏樽以相屬”。曹操是“固一世之雄”,而你我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一段關于歷史人物人物的憑吊,寫得畫面鮮明、內容集中,讀起來音調鏗鏘,氣勢磅礴,再現了曹操當年沿江而下時“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場面和“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墒窍蟛懿龠@樣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更何況我們這些“侶魚蝦而友麋鹿”的`人物呢?所以只好把悲傷的感情寄托在簫聲之中了。這里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腿说淖h論,實際上是提出了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
最后一段,蘇東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他緊扣水月,闡述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來攻破客人“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理想。作者向客人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明月一樣。江水日夜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而江水實際上并沒有消失:月亮有圓有缺,而月亮實際上并沒有虧損。因此,“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蔽覀內魪淖兓慕嵌葋碛^察,那么一眨眼之間,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我們若從不變的觀點來觀察,那么萬物包括你我,都是無窮無盡的,你何必“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呢?蘇軾的回答,反駁了客人的虛無看法,闡明自己從宇宙的變化中看到人類和萬物同樣永久地存在著,給予人生以積極意義。“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不是我們所有的,“雖一毫而莫取”。那么我們有什么呢?我們有江上的清風,東山之上的明月,聽到的是風聲,看到的是皎潔的月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作者這種對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是健康的、樂觀的。比唐代詩人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為達觀,與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精神相類似。
蘇東坡的這一番話把客人說服了,于是在文章的最后出現了這樣的場面:“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笨腿宿D悲為喜,相視而笑,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寫菜肴果品全部吃光,杯子盤子一片狼藉,反映了高興的心情。于是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由于心情舒暢,睡得香,等到睜開眼睛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總而言之,本文的景色描寫,客人和主人的心情,哲學意味的對話,都渾然一體,勝意迭出,文辭優(yōu)美。特別是文中那段富有哲理的談話,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說理文,它通過生動的形象,用水的流逝,月的盈虧,以及風聲月色,講出變與不變的道理,在抒情中帶說理。
蘇軾用清風、明月、江水、小舟、歌詩描繪了一幅詩意十足,含意深遠,意境優(yōu)美的赤壁夜游圖。使我們也好像游了一次赤壁,心里充滿了遨游之樂。
這篇文章上半部主要是寫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下半部由景生情,以情入理,情景交融,情與理相得益彰。因此,《赤壁賦》既是一篇游記,也是一篇抒情散文。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六
《前赤壁賦》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詠《詩經·陳風·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多么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笨腿酥杏袀€會吹洞簫的,按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余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我的容色憂愁凄愴,(我)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曲調)為什么這樣(悲涼)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zhí)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舟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我們)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我想)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BR> 我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并沒有增加或減少。如果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fā)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應該索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自然界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于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我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后赤壁賦》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fā),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向四周看看,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BR>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fā)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大聲的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刮起,波浪洶涌。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緊張,覺得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氐酱?,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七
《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姐妹篇,記的都是月夜游赤壁。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明月“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賦主要寫初冬的山水草木“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不同季節(jié)的山水特征,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給人以美的享受。
第一段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霸掳罪L清”、“如此良夜”短短幾行文字,既隱伏游興,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融寫景、敘事、抒情為一體。“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了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顯異采。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心,寫蘇子獨自登山的情景,句句似詩如畫,通過夸張與渲染,使人如臨其境?!奥膸f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西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這些峭拔、奇異的驚險情景,使蘇軾產生了凄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半夜時分,一只孤鶴“橫江東來”,“戛然長鳴”擦舟西去,使孤寂的作者再添悲憫。奇景抒懷,使文勢跌宕起伏,并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第三段寫蘇子在夢鄉(xiāng)中見到了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事與愿違。結尾“開戶視之,不見其處”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深層的內涵卻是自己對前途、理想、追求、抱負感到渺茫。
文中描寫的江山勝景,色澤鮮明,帶有作者個人的真摯感情。語言巧用排比與對仗,增添了文字的音樂美,讀起來更增一分情趣。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八
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斗牛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那里泛指夜空中少數明亮的星點。“徘徊”二字,不只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逼真?zhèn)魃?,并且寫出被召喚出來的月亮對于游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實際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對于冰清玉潔的月亮的無限愉悅。這時,在皎潔的月光的輝耀之下,秋江的夜色便歷歷在目了。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經過月亮的銀輝的浸染,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無拘無束,因而不由得“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說,任憑一葉扁舟隨意漂蕩,在“水波不興”的遼闊江面上自由來去。那里雖然回應到開頭的“泛舟”二字,可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臥舟中、漂游江上,而是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所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這開頭一段,寫“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完全足以供人賞心悅目,作者也確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進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讀者又經過作者這樣精彩的描述,有如親臨其地,與作者同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時的良辰美景。通篇《前赤壁賦》真正描述“泛舟”游賞景物的,也主要是這開頭一段,它正面寫了一個“樂”字。
之后第2段是過渡的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承上,就是繼續(xù)描述“泛舟”時的歡快心境。“于是飲酒樂甚”一句,點出“樂”字?!皹贰苯琛熬啤眮碇d,“酒”又增添“樂”趣。古人往往“痛飲”伴隨以“狂歌”,作者在“飲酒樂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比“舉酒屬客”進了一步,是“飲酒樂甚”;比“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進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我即興所作的歌詞。這種深入一層的寫法,并非僅僅為突出“泛舟”時的歡快心境,還主要是為反迭下文感情的變化,以引出一番議論。關鍵在“扣舷而歌”的歌詞。歌詞是:“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薄懊廊恕敝杆鶅A心的對象,代表一種夢想的追求。歌詞顯然是從《月出》一詩生發(fā)而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嗎“美人”,即心上的漂亮的人兒,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嗎“渺渺兮余懷”,表現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嗎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已有不一樣,它所表現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切,而不甘沉淪。這在作者的也寫游賞赤壁的《念奴嬌》詞中,贊美年輕有為的“三國周郎”感嘆自我“早生華發(fā)”,就表現得更為明確。可是,“擊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闊,應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之感,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當中,已然包含著淡淡的哀愁了。對于蘇軾在歌詞中表現的這種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了解、體會的?!翱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這位為蘇軾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他自我的感受吹簫的,因而那簫聲就別是一種悲涼幽怨的調子;“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币磺春崳嗲型疝D,竟然引得潛藏在洞壑里的蛟龍都難以寧靜而舞動起來,引得獨處孤舟的寡婦不由得感傷身世而哀哀哭泣。蘇軾借助于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下淚。這簫聲,當然與“飲酒樂甚”的氣氛很不協調,并且當然要引起蘇軾的驚訝。“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蘇軾鄭重其事地向客詢問,于是由客的回答帶出這篇賦的第三段文字來,這就是啟下。承上寫“樂”,啟下寫“悲”。第3段經過“客曰”,從反面揭示一個“悲”字。
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握長矛朗吟自我的詩篇。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那么,默默無聞的平庸之輩就更連影子都不曾晃動一下便悄然消失了。所以客說:“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笨驼J為他和蘇軾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談不到政治上有何作為,事業(yè)上有何建樹,只可是在江岸水洲,過著漁父樵夫的生活,魚蝦是伴侶,麋鹿當友人,劃著小船,舉杯相勸,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簡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僅能活幾個小時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顆絲毫也不顯眼的米粒。這樣就連同曹操都不能相比了??驮倩氐窖矍八姷拈L江、月亮,推廣開去,把人生與宇宙加以對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須臾”,另一方面“羨長江之無窮”,進而期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即與仙人相交,與月亮同在??墒牵爸豢珊躞E得”,那本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因而憂傷愁苦,并把這憂傷愁苦經過冷清秋風里的簫聲傳達出來,“托遺響于悲風”,點出了“悲”字。
第3段所寫客的回答,表現一種消極的社會人生觀點和虛無主義思想。把人類社會同宇宙自然對立起來,又把個體的人同社會整體加以分割,那當然看不到全部歷史舞臺上威武雄壯的戲劇的持續(xù)演出,也看不到人類雖然依靠自然但更要改造自然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這就是悲觀厭世或消極出世思想的認識論根源。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惘。蘇軾也是如此??偷幕卮穑鋵嵳翘K軾自我貶謫黃州后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赌钆珛伞吩~不也是說“人生如夢”嗎而這樣的思想感情,作為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卻被蘇軾結合著景物地區(qū)的特征,從歷史到現實,從具體到一般,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出來,使讀者一點也不感到有任何枯燥的說教意味。更為重要的是蘇軾同樣結合著景物、地區(qū)的特征,同樣用詩一般的語言,批評了客的回答,表現了蘇軾當時思想感情的另一個主導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蘇子曰”開始而進入第4段。
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九
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是三篇山水游記散文的傳統(tǒng)名篇,第一篇是《蘭亭集序》,第二篇是《赤壁賦》。兩篇都融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于一體,都抒發(fā)了自己對宇宙人生的感悟。王羲之感嘆快樂短暫,人生短暫、無常,警示人們要珍惜。蘇軾則在感嘆人生短暫、渺小、無常之后,不甘消沉,主動解脫,以開闊的思想,豁達的胸襟,走出了悲涼傷感。
謫居而又生性喜愛山水的蘇軾,在初秋月圓之夜,與客泛舟赤壁。生無限感慨,留萬世美文。
第一段敘事繪景,交待了游覽的時間、地點、人物,描繪了月夜赤壁的景色。徐徐清風、緩緩月升、薄霧蒙蒙,景美;飲酒誦詩,人雅;如御風,如登仙,感覺奇妙。因而“樂甚”,引出下文。
第二段緊承上段,因樂甚而縱酒,因酒興而放歌。歌中“望美人兮天一方”,所追求的離自己太遠,已是含悲??鸵蚋瓒蜆贰岛崳嵚暟г?,悲涼陡升。
第三段緊承上段,因樂聲悲涼而詢客(吹奏者),客答之以曹操事而引發(fā)的人生感慨——人生渺小、短暫??椭锌趺磥淼?“都是月亮惹的禍”——因月明而想及曹操的詩句,進而想及曹操,想及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是何等英雄??杉词故恰耙皇乐邸?,當年大敗,“而今安在?”“浪花淘盡英雄”,真是“人生如夢”,怎不令人生悲?“一世之雄”尚且如此,何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自然生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多么短暫,多么渺小,多么卑下。也可以說,“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是自己眼前的慘淡現實,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慘淡人生。怎么擺脫這慘淡的現實、這悲劇的命運?修煉成仙?又“知不可乎驟得”。于是,只能用簫聲來抒發(fā)悲慨了。
第四段緊承上段,蘇軾勸客。蘇軾是儒家積極用世的蘇軾,也是深諳佛道的蘇軾,還是豁達超然的蘇軾,豈能只是悲慨。他勸客當然就是勸自己:事物的變化如眼前的江水,浩浩蕩蕩不停地流走,可始終還在流,不是“未嘗往”嗎?事物的變化如頭頂的明月,圓而虧,虧而圓,不是“莫消長”嗎?從個體、細節(jié)、短時來看,萬物是變化的,若從一類、大節(jié)、長期來看(所謂“自其不變者而觀之”),萬物是永恒的;這變本身,也是永恒。這是大前提。我屬于萬物,這是小前提。我也是永恒的,因而不用“哀吾生之須臾”,“長江之無窮”“又何羨乎!”這是結論。
第五段緊承上段,一番勸慰,“客喜而笑”,主客暢飲酣眠。
上面一路“緊承”,由“樂甚”又回到“喜而笑”,貫通圓轉,自如而又嚴謹。
結尾的“東方之既白”,既是外界的天亮了,也是內心的天亮了。我讀到這里,也不為東坡先生委屈了,也是一片“東方之既白”的感覺。
蘇軾才華橫溢,科場順利,名滿天下,抱負遠大(“渺渺兮予懷”),可現實中卻在黃州過著貶謫的生活,內心怎能平靜。貫穿全文“悲樂”二字,東坡因儒而悲,因佛道而解。東坡何以亦儒亦佛道,應源于其達觀的可現實可超然的.個性。
既有儒家的積極進取,又有道家的順其自然、佛家的隨緣破執(zhí),達觀、樂天,灑脫,豪邁,這樣的蘇軾,可愛極了。
月是文中最重要的意象?!捌咴录韧保┰庐斂?,因而“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因詩中歌詠“美人”,故而下文作歌曰:“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表達了蘇軾積極用世的心理。月又引出客對“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聯想,而這是曹操求賢若渴的詩句,也表達了蘇軾的用世心理。
月是“既望”之圓月,自己處遭貶之低潮,構成反差;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構成類比;月永恒,人短暫,構成襯托。“抱明月而長終”,月是美好的仙境,引人追求而不可得?!吧介g之明月”,月是人間的美景,讓人享用不竭。
一輪明月,在東坡筆下,意蘊無盡。
這是一篇典型的“文賦”,既有賦體的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由,參差疏落之中有整飭之致;既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對仗、韻腳使文字極富聲韻之美。隨處用典,使語言含蓄典雅又言簡意豐。
《赤壁賦》是蘇軾“之無盡藏也”,讓我們這些后學者“之所共適”吧。
赤壁賦詩詞鑒賞篇十
古代中國文人心中有兩種宗教,一個儒教,一個道教,之后又摻和了佛教。儒教主張入世,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就是他們的夢想;佛道主張出世,追求無差別境界,堪破紅塵、羽化登仙就是他們的夢想。儒教是求官當官時用的,佛道教是失敗被貶時用的。蘇軾骨子里是儒教,在《前赤壁賦》里,心里掛念著:“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哪怕是被捕被貶,也沒有忘記心中的美人,那個并不必須很圣明的國君。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心里,君就是國,不忘君,就是不忘國。由此可見,蘇軾時時不忘儒家“兼濟天下”的追求。
然而當想到自我功業(yè)未成,蘇軾又流露出濃厚的悲涼,慨嘆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種時候,道家的尋仙訪道的思想又涌上了心頭:“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在佛家的思想里,人的命運是早就安排好的,在失意之時,蘇軾的心里也浮出了這樣的念頭:“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币磺许槒拿\的安排,而這時僅有“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才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佛家思想天地本是一體,物我本是一源,于見山見水中去大徹大悟,山水之中充滿了禪意,充滿了佛的智慧。走在黃州城外的蘇軾這時就將所有的情感都寄于山水之中,去體會生命中的頓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在那里說明的是莊子相對論的觀點,莊子《德充符》篇:“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倍拔锱c我皆無盡也”,則是佛家因果輪回的思想。月亮不停地盈虧,草木青了又黃、黃了又青,所以“物”“無盡”?!拔摇痹鯓幽堋盁o盡”呢?佛家認為,生命完成了一次生死就如同月亮完成了一次圓缺。月亮不停地圓缺,生命也就生生死死,循環(huán)不止。既然生命和長江月亮一樣是無窮無盡的,那么長江和月亮又有什么值得羨慕的呢?生命又怎樣會是短暫的呢?今生功業(yè)未成,還有來生。所以就沒必要產生人生短暫、功業(yè)未就的悲傷,不如趁此刻(今生)清閑無事,好好享受一下明月和清風。一想到那里,作者的心境自然就曠達了,因為佛家的思想使他解決了一個困惑苦惱的難題:怎樣使有限的生命求得永恒?由此看來,從苦悶到曠達,這個思想的轉變也滲透了佛家的輪回思想。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