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范文(15篇)

字號:

    總結可以幫助我們反思并找到改進的方向。的寫作需要有獨特的觀點和清晰的結構安排。在這里列舉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總結示例,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啟發(f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掌握朗讀節(jié)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理清論證思路,背誦全文。
    3、賞讀并學習運用孟子的雄辯藝術。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中心論點,理清本文論證思路。
    2、賞讀并學習運用本文孟子的雄辯藝術。
    教學過程:
    一、直入導新課。
    提到中國古代文學,我們大多想到的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實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在這座寶藏里,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論語》,論語是儒家經典,提到儒家經典,我們很自然會想到另外一部經典,那就是《孟子》。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進這一部經典的經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著孟子學雄辯。
    二、初讀明節(jié)奏。
    1、通過視頻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貴君輕;長于雄辯。
    2、學生初讀,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讀出雄辯之勢。
    三、品讀賞雄辯。
    1、過渡: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zhàn)激烈,他們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熱衷于戰(zhàn)爭,有的是為了生存,有的是為了一統(tǒng)天下,實現霸業(yè)。因為戰(zhàn)爭連綿,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泵鎸@種社會現實,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國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對不義戰(zhàn)爭。請看第一章標題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們細細地品讀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運用他的雄辯藝術向君主們推行仁政主張的。
    2、學生通讀全文,根據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讀思考。
    3、分享交流。
    學生1:要雄辯先得有自己的觀點。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師:請你分別解釋一下“天時”“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
    學生1:天時是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人和是指作戰(zhàn)時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師: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作用?(學生沉默,老師用紅粉筆標注兩個地利)。
    學生2:運用頂真,突出人和是作戰(zhàn)克敵制勝的最重要的條件。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1開門見山,亮觀點。單刀直入,顯力量。
    學生3:要雄辯得有自己的論據,孟子為了具體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列舉了具體的戰(zhàn)例。
    學生3讀“三里之城……是地利不如人和也?!?BR>    讀完后學生回答:兩個戰(zhàn)例:攻城不勝和守城而逃。
    學生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說明城小易攻,“環(huán)而攻之”說明攻勢之大,結果卻沒有勝利,孟子通過分析這個戰(zhàn)例得出:主動攻打,說明攻城方必得天時,結果卻失敗,只能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所以孟子用這個戰(zhàn)例具體證明“天時不如地利”這個觀點。
    女生讀與第二個戰(zhàn)例相關的句子,全班思考:守一座什么城?列舉這個戰(zhàn)例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5:守城方守的是一座城墻很高,護城河很深,武器精良,糧食充足的城,結果卻是棄城而逃,用這個戰(zhàn)例來具體證明“地利不如人和”這個觀點。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2列舉戰(zhàn)例,來論證。一攻一守,很具體。
    師:這一句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其作用是什么?
    生:排比。
    學生齊讀相關句子。
    師:這是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其作用是什么?
    生:雙重否定句的排比,突出守城方地理條件非常優(yōu)越,但結果卻棄城而逃,更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語言也更有氣勢。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3排比句式,增氣勢。大氣恢宏,有氣場。
    師:還有哪些句子運用了排比,請一起讀一讀。
    學生齊讀:故曰……不以兵革之利。
    師:這還是在談作戰(zhàn)嗎?
    生:是在談國家治理了。
    請一個學生翻譯這一個句子。
    師:這是一個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
    生:否定句的排比。
    師:治國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界限,不能靠山河的險要,不能靠武器的精良,那么得靠什么?
    生:人和。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4類推治國,靠人和。兩方論證,更全面。
    師:孟子還運用了其他雄辯藝術嗎?
    學生6:在最后孟子還運用了對比論證,將“得道者”和“失道者”進行對比,突出“得道”就能“天下順之”,“失道”就會“親戚畔之”,最終得出實行仁政的君主“戰(zhàn)必勝矣”,來強調“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師:施行仁政有多重要?
    生:施行仁政就能“多助”“天下順之”“戰(zhàn)必勝矣”。
    師:施行仁政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就能天下歸順,就能握有“人和”這枚“戰(zhàn)必勝矣”的尚方寶劍。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5對比論證,巧結論。得道多助,戰(zhàn)必勝。
    4、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并思考:孟子是按什么樣的思路來推行其仁政主張的。
    學生7根據板書歸納概括:孟子先提出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列舉攻城不勝和守城而逃的兩個戰(zhàn)例來具體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類推到國家治理也需要“人和”。最后通過運用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6層層深入,邏輯強。開合自如,真雄辯!
    5、學生根據文章思路自由背誦全文。
    6、背誦比賽。
    四、拓展巧運用。
    作業(yè):
    請運用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到的孟子雄辯藝術在班級勸告那些寫作業(yè)依賴智能手段搜題的同學在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
    附孟子雄辯藝術:
    開門見山,亮觀點。單刀直入,顯力量。
    列舉戰(zhàn)例,來論證。一攻一守,很具體。
    排比句式,增氣勢。大氣恢宏,有氣場。
    類推治國,靠人和。兩方論證,更全面。
    層層深入,邏輯強。開合自如,真雄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二
    1、反復誦讀,掌握朗讀節(jié)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理清論證思路,背誦全文。
    3、賞讀并學習運用孟子的雄辯藝術。
    1、理解中心論點,理清本文論證思路。
    2、賞讀并學習運用本文孟子的雄辯藝術。
    一、直入導新課。
    提到中國古代文學,我們大多想到的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實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在這座寶藏里,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論語》,論語是儒家經典,提到儒家經典,我們很自然會想到另外一部經典,那就是《孟子》。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進這一部經典的經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著孟子學雄辯。
    二、初讀明節(jié)奏。
    1、通過視頻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貴君輕;長于雄辯。
    2、學生初讀,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讀出雄辯之勢。
    三、品讀賞雄辯。
    1、過渡: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zhàn)激烈,他們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熱衷于戰(zhàn)爭,有的是為了生存,有的是為了一統(tǒng)天下,實現霸業(yè)。因為戰(zhàn)爭連綿,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泵鎸@種社會現實,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國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對不義戰(zhàn)爭。請看第一章標題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們細細地品讀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運用他的雄辯藝術向君主們推行仁政主張的。
    2、學生通讀全文,根據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讀思考。
    3、分享交流。
    學生1:要雄辯先得有自己的觀點。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師:請你分別解釋一下“天時”“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
    學生1:天時是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人和是指作戰(zhàn)時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師: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作用?(學生沉默,老師用紅粉筆標注兩個地利)。
    學生2:運用頂真,突出人和是作戰(zhàn)克敵制勝的最重要的條件。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1開門見山,亮觀點。單刀直入,顯力量。
    學生3:要雄辯得有自己的論據,孟子為了具體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列舉了具體的戰(zhàn)例。
    學生3讀“三里之城……是地利不如人和也?!?BR>    讀完后學生回答:兩個戰(zhàn)例:攻城不勝和守城而逃。
    學生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說明城小易攻,“環(huán)而攻之”說明攻勢之大,結果卻沒有勝利,孟子通過分析這個戰(zhàn)例得出:主動攻打,說明攻城方必得天時,結果卻失敗,只能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所以孟子用這個戰(zhàn)例具體證明“天時不如地利”這個觀點。
    女生讀與第二個戰(zhàn)例相關的句子,全班思考:守一座什么城?列舉這個戰(zhàn)例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5:守城方守的是一座城墻很高,護城河很深,武器精良,糧食充足的城,結果卻是棄城而逃,用這個戰(zhàn)例來具體證明“地利不如人和”這個觀點。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2列舉戰(zhàn)例,來論證。一攻一守,很具體。
    師:這一句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其作用是什么?
    生:排比。
    學生齊讀相關句子。
    師:這是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其作用是什么?
    生:雙重否定句的排比,突出守城方地理條件非常優(yōu)越,但結果卻棄城而逃,更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語言也更有氣勢。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3排比句式,增氣勢。大氣恢宏,有氣場。
    師:還有哪些句子運用了排比,請一起讀一讀。
    學生齊讀:故曰……不以兵革之利。
    師:這還是在談作戰(zhàn)嗎?
    生:是在談國家治理了。
    請一個學生翻譯這一個句子。
    師:這是一個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
    生:否定句的排比。
    師:治國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界限,不能靠山河的險要,不能靠武器的精良,那么得靠什么?
    生:人和。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4類推治國,靠人和。兩方論證,更全面。
    師:孟子還運用了其他雄辯藝術嗎?
    學生6:在最后孟子還運用了對比論證,將“得道者”和“失道者”進行對比,突出“得道”就能“天下順之”,“失道”就會“親戚畔之”,最終得出實行仁政的君主“戰(zhàn)必勝矣”,來強調“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師:施行仁政有多重要?
    生:施行仁政就能“多助”“天下順之”“戰(zhàn)必勝矣”。
    師:施行仁政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就能天下歸順,就能握有“人和”這枚“戰(zhàn)必勝矣”的尚方寶劍。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5對比論證,巧結論。得道多助,戰(zhàn)必勝。
    4、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并思考:孟子是按什么樣的思路來推行其仁政主張的。
    學生7根據板書歸納概括:孟子先提出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列舉攻城不勝和守城而逃的兩個戰(zhàn)例來具體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類推到國家治理也需要“人和”。最后通過運用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6層層深入,邏輯強。開合自如,真雄辯!
    5、學生根據文章思路自由背誦全文。
    6、背誦比賽。
    四、拓展巧運用。
    作業(yè):
    請運用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到的孟子雄辯藝術在班級勸告那些寫作業(yè)依賴智能手段搜題的同學在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
    附孟子雄辯藝術:
    開門見山,亮觀點。單刀直入,顯力量。
    列舉戰(zhàn)例,來論證。一攻一守,很具體。
    排比句式,增氣勢。大氣恢宏,有氣場。
    類推治國,靠人和。兩方論證,更全面。
    對比論證,巧結論。得道多助,戰(zhàn)必勝。
    層層深入,邏輯強。開合自如,真雄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三
    過程與方法:理清論證思路,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一、導入新課。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
    三、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誦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
    四、精讀課文。
    1.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委而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古義: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古義:護城河今義: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三里之城(的)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修飾)。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然而不勝者(連詞,表轉折)。
    (4)詞類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句子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翻譯: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翻譯: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抓住具體文句去分析與體會,理清字詞含義,以學生活動為主)。
    五、理清思路。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zhàn)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2、學生嘗試著依照板書背誦課文。
    六、問題探究。
    教師提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lián)系現實,古為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七、總結全文。
    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理解文意,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反復誦讀,理解文意,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一、復習檢查。
    翻譯下列各句: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2.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翻譯: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二、繼續(xù)分析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明確: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城一方攻勢很大,“環(huán)而攻之”,結果攻城失敗“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2.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如何?戰(zhàn)爭結果如何?為什么?
    明確: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結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承接問題,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回答下列問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幾句話運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雙重否定句;排比修辭;極力強調這種條件的優(yōu)越,以示理應守住。
    4.師:從第2、3自然段來看,作者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
    明確:天時、地利、人和。
    5.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明確: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6.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果又如何呢?
    明確:意思: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運用了排比修辭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氣勢更雄壯、奇?zhèn)ィ谷烁杏X到一種不容懷疑,無可置辯的論辯力量。
    作者以“域民”、“固國”、“威天下”為引申推論,推出新的論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內容。
    三、教師啟發(fā)。
    1.要想得人和,君主應該怎樣做呢?
    明確:得道,施仁政。
    2.孟子的觀點,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義呢?
    (學生討論各層次,學生各抒己見)。
    歸納:治國、作戰(zhàn)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順乎民心,合乎正義,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敗的。
    3.應該怎樣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四、自由閱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抽背。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對照注解翻譯課文。
    板書設計:
    論證簡練嚴謹。
    語言氣勢磅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四
    《(孟子)兩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闡明戰(zhàn)爭的勝敗主要取決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于統(tǒng)治者是否“得道”。從戰(zhàn)爭談起,最終歸結到如何治國平天下。
    教學兩篇短文,應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全面認識《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學習文言文,重在古今對讀,賦予經典作品以新的內涵,體現文化傳承的特點?;诖?,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課堂教學應以誦讀法為主,輔之以討論點撥法、比較法、競賽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朗讀、譯讀、思讀、背讀、延讀、品讀,最終實現美讀,讓瑯瑯書聲伴隨整個課堂教學。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1.誦讀法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赏ㄟ^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討論點撥法。
    3.競賽法。
    4.比較法。
    多媒體、錄音機、教學磁帶。
    1課時。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保┙裉欤覀儗W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
    1、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孟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辯論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yǎng)心、存心等內心修養(yǎng)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個人修養(yǎng),倫理道德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等合著的。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zhí)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2、寫作背景。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背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之”,動詞,作“到”講。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三里之城封疆之界(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委而去之(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環(huán):名詞作狀語圍。
    (5)古今異義。
    親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關系的。
    去:(古)離開;(今)到。
    池:(古)護城河;(今)池塘。
    (6)補充重點實詞。
    道: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糧食。
    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
    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條件。
    人和: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城:內城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7)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處,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固,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講析課文。
    明確: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二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條件及諸多的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亦極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提問: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明確:2、3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問: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
    引導學生討論后明確: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了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筆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2、具體理解。
    討論:本段(第二段)擺出了什么論據?有何作用?
    圍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勝。論證了中心論點的前半部分內容:“天時不如地利”,強調了“地利”重要性。
    本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句式上有何特點?討論其作用?
    學習第四部分,討論:
    1、劃出文中的排比句,說說其作用。
    從反面推論,指出“城民”“固國”“威天下”應當依靠“人和”,有很強的說服力。
    2、在此基礎上,作者得出什么結論?
    3、“人和”的實質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4、下文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對比論證。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總結全文,深化論點。
    理清結構:本文按“提出論點-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順序給本文劃分層次。
    3.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六、總結升華。
    教師提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lián)系現實,古為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
    生1:我覺得“人和”就是拉幫結派,君不見,人世間,團團成伙好辦事。
    生2: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招致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這一主張,強調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遠見卓識。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這就使他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時代的局限性。
    生5:強權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發(fā)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fā)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于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生6:在當今社會,什么是合乎“道義”的?什么是不合乎“道義”的呢?
    教師明確,也許可以這樣回答;第一,合乎國家與國家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第二,有利于維護和平共處,這是鑒于20世紀的戰(zhàn)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維護和平,避免戰(zhàn)爭,對21世紀人類社會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暗玫蓝嘀?,失道寡助”這一中國儒家的思想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受到我們的重視。
    七、歸納全文。
    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張?
    充分討論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fā)言,寫一篇讀后感。
    板書設計。
    向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五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六
    一、課前激趣,融洽師生關系。
    師:上課之間,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各自的身份。你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齊答:學生。
    師: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齊答:教師。
    二、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生齊答:孔子和《論語》。
    師:孔子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記錄孔子和弟子們言行的《論語》,也一直是我國思想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國歷史上做課本時間最長的一本書,也是我國歷史上貢獻成語最多的一本書。大家有興趣來了解這本書嗎?生齊答:有興趣。
    三、初讀課文,了解作者作品。
    師:好,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其中的部分章節(jié)--《論語》十則。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最基本的方法。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出智慧。在讀中領悟文意、在讀中積累語匯、在讀中質疑思辨、在讀中陶冶情*。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隨他一起探討有關學習方法、求知態(tài)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請對照注釋朗讀《〈論語〉十則》。(生放聲朗讀)。
    師:大家讀后一定會發(fā)現,每一則都有一個“子曰”?!白釉弧笔鞘裁匆馑迹?BR>    生齊答:孔子說。師: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為《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用“子”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
    師:《論語》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是封建時代人人必讀的書。請大家拿出我們預習時所做的讀書卡,全班交流,資源共享。
    (多媒體出示“作者作品”讀書卡)。
    (討論交流,填“作者作品”讀書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魯國人,他長期從事私人講學,曾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晚年回到魯國。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創(chuàng)辦私學,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廣收門徒,先后培養(yǎng)的學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的言論。
    生4:孔子自幼聰明好學,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相傳孔子有門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譽為“賢人”,文中說到子路、子貢都在72位賢人之列,孔子去世了,這些人為他守了3年的墓。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書,由若干篇組成。全書今本486章,本文選取了10章。雖只是一個零頭,但也可看出這本書形式上的特點,分為兩個方面:1、關于學習態(tài)度及方法的;2、關于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這樣寫體現了“古為今用”的原則。
    生5:孔子自幼聰明好學。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么大??鬃哟鸬溃葫Z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么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
    四、讀準節(jié)奏,讀出文言韻味。
    師:常言道“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請大家再讀課文,要求對照注釋讀準字音。
    (生朗讀課文)。
    師:哪位同學來給大家朗讀一遍,看看你是否讀準了字音。
    (一生范讀課文)。
    師:大家覺得他讀得怎么樣?生1:第一則中的“說”同“悅”,應讀作“yue”;第五則中的“女”同“汝”,故讀作“ru”。
    師:“女”在這里為什么讀“汝”?
    生2:因為它是通假字。
    師:什么叫通假字,誰來說說看?
    師:看來同學們還不太理解“通假字”。我來給大家講講:我們的文字是漫漫發(fā)展起來的,最初沒有這么多字,文字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說話的需要,怎么辦呢?就用一個字來表達多種意思。這種用一個字來代替另一個字的文言現象叫做“通假”。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中的“強”同“僵”。
    生4:舉一反三。
    師:你知道是誰最先提出來的嗎?
    生5:孔子。
    師:好,注意了平時的課外積累??鬃釉诒疚闹幸蔡岢隽嗽S多學習和做人的秘訣,請大家細讀課文。要求讀準節(jié)奏,讀出文言的韻味。讀準了節(jié)奏,文言文就讀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為一小組互讀互評,將不太理解的字詞找出,抄寫到你的“難句理解”類讀書卡上,然后小組討論。讀書時看誰搖頭晃腦搖得好。(多媒體出示“難句理解”讀書卡)(生搖頭晃腦地讀)。
    師:剛才,我看見同學們在下面讀得搖頭晃腦,聽起來很有韻味,誰上臺來搖一搖呢?
    生6:(搖頭晃腦地)朗讀第1則。師: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鏡,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著方步)朗讀第3、4則。
    師:他是一個踱著方步的孔子。
    師:我們一起讀一遍,好不好?
    生齊讀。
    師:有沒有小組解答不了的問題提出全班討論?
    生8:前幾則比較好懂,第八則意思我不太理解。師:哪一組的同學能幫他講解一下?
    生9:曾子說:“士人不可以沒有寬廣的胸懷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理解這一句話并不難。這一則中有一個關鍵詞“弘毅”,可用換字辦法來解釋,即“剛毅”“強毅”;有的可用加字辦法來解釋,如“任(任務)重(重大)而道(路程)遠(遙遠)”。
    生10:成語。
    師:大家能不能從文中再舉幾個例子?
    生11:溫知知新。
    生12:見賢思齊。
    生13:學而不厭。
    生14:循序漸進。
    師:有的同學已將這些成語寫在了讀書卡上?!墩撜Z》中的成語非常豐富,大家下課之后可設置一個“《論語》與成語”專題進行摘抄積累,豐富自己的語言倉庫(多媒體出示:《論語》與“成語”讀書卡)?!墩撜Z》是為現代貢獻成語最多的一本書,我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來看一看。(網頁顯示《論語》中的成語。)。
    師:其實除了成語,還有許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膾炙人口。下面請就你最喜歡的幾則當堂背誦??凑l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韻味來,而且談談你的感受,提出你的問題。
    生16: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師:這樣理解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經過艱難困苦的考驗,才能知道一個人的意志是不是堅強。也就是古詩所說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BR>    師:還有哪些同學來背、來讀?
    生18:(背誦“曾子”篇)這句話是說:人都要有堅強的意志,要為自己的理想去奮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生19:學習態(tài)度類、學習方法類、思想品德修養(yǎng)類。
    五、讀后思辨,讀出個性見解。
    師:在上一節(jié)課的自由背誦中每個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為每人的生活經歷不同,閱讀體驗自然也不盡相同。讀著你最喜歡的語句,你是否讀出了一份智慧,讀出了一個自我呢?請大家再品讀這些語句,聯(lián)系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生活體驗談談你的見解。要探究,就應該先找到探究的鑰匙。(1)“說”與“樂”有什么區(qū)別?哪個程度更深?(2)“有朋自遠方來”干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誰?“知”意思是“了解”嗎?像這樣的問題還有許多,大家可以充分展開討論。
    (生再讀背課文。)。
    生1:我特別喜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格言。因為我有一些體會。有時候,我不喜歡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學硬要我去做,為了不影響同學間的友誼,我只好順從了。我真想把這句話送給他。師:看來,你與孔子的思想發(fā)生了碰撞,產生了共鳴。下來,你可以與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別喜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因為讀了這句話,我想到了我們校門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問--今天,我的學習進步了嗎?我的身體進步了嗎?我的品德進步了嗎?”如果我們每天都能這樣問問自己,那我們就會不斷進步。
    師:看來,同學們理解很深,真正讀出了智慧,讀出了個性。
    六、合作探究,自主實踐活動。
    師: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獲得主在巴黎集會,發(fā)表了宣言,其中說:“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從中國的孔子這里找智慧,就要從《論語》里面去找智慧。我在讀《論語》時,我的思緒就常常穿越時空走進孔子的那個時代,也許正因為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任重道遠精神,才與眾弟子無間隔地坐而論道,使那些學說成為中國數千年綿綿不絕的浩然正氣。我想,孔子這樣做時,一定沒有認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師。他不過是一個童心未泯又熱愛藝術且善于思想的真誠人罷了。與其說喜歡孔子的學說,不如說更喜歡孔子這個人??鬃拥恼嬲\坦蕩,仍然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品質。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課后廣泛地搜集資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張、他的性格、他的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為題,寫一份讀書報告。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走近它、熟讀它、背誦它。讓它植根于我們的心靈,伴我們成長。
    七、觀看網上文獻資料片《文化巨人--孔子》第九集《中庸至德》(/2550/jrkz/)。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觀點及作者的論證思路。
    2、體會駢句的表達效果。
    3、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重難點分析:
    1、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
    (怎樣分析本文寫了什么。明確: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應該先分清層次,再概括出層意,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最后看本文統(tǒng)領全文的關鍵句是什么。)。
    導入新課:
    它們出自《孟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zhàn)國時代,面對這樣-個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與民同樂”,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主張施“仁政”。
    二、學法指導:
    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富有辭采,必須熟讀才能有所領會。誦讀首先要讀準字音,其次要讀準確句子的節(jié)奏。
    三、理解文意:
    1、學生聽課文錄音,勾畫出重點字詞(粟、“畔”通“叛”:背叛)。
    2、初讀課文,勾畫出難以理解的句子。(小組討論解決疑問,重點強調幾個詞語的活用:環(huán)、域、固、威、順)。
    3、教師小結:請指出句子的含義: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
    c、“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4、整體感知全文:你認為孟子想闡述什么問題?你的理由是什么?爭論?。?!
    (整體感知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可以這樣提問么?請指教)。
    5、辨析學生提出的。中心論點,局部分析,明確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開篇兩句談的是什么問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戰(zhàn)爭中的攻守問題,提出了具備什么條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觀點,即要具備“人和”這個條件)。
    第二段:本段談了什么內容?和第一自然段有關系么?
    (舉例說明“天時不如地利”,論證第一段的前部分內容)。
    第三段:本段談了什么內容?和課文的前面部分有關系么?
    (舉例說明“地利不如人和”,論證第一段的后部分內容)。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戰(zhàn)條件。)(通過對比揭示觀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再讀全文,提問:哪些句子你讀起來特別帶勁?為什么有這樣的效果?
    (體會駢句的表達作用)。
    7、整體歸納:
    本文主要是談戰(zhàn)爭中的問題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借戰(zhàn)爭談政治,孟子想借戰(zhàn)爭的取勝條件來談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施行仁政,才會得到多助,才會天下順之,國家才會治理好。)。
    四、課堂小結:
    通過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體裁么?(議論文)學習議論文最主要的是要學什么?(學習說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樣說理的?誰來歸納一下?(采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再舉例分別證明兩個分論點,再從道理上得出結論)。
    五、課堂延伸:
    延伸部分的我還沒設計好,請各位出出主意,怎樣將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八
    一、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4.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4。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
    1.預習:看注釋,試譯全文;編提綱,試背全文。
    2.簡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計261章,約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告子》。
    3.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接力賽誦讀課文,后教師范讀。
    (2)教師巡視,釋疑點撥。
    (3)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譯。
    4.概括課文的中心論點。
    5.同桌學生編寫結構提綱。
    6.課文重點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例子,舉例論證。
    (提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陳涉世家》等。)。
    7.提問:(1)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孟子是否主張打仗?
    (2)本文論述的作戰(zhàn)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間是什么關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字詞:多音字:夫;一詞多義:利、道、池、兵、之、而;古今異義:親戚、去。
    (4)詞性活用:域、固、威。
    9.小結:這篇課文運用了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論述了“人和”對于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從而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義。
    10.作業(yè):1。領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并簡要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九
    1、反復朗讀、背誦、理解詞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把握相關文體知識。
    3、理解“人和”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教益。
    1、學生交流積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識。
    1、范讀課文。
    引導學生注意:讀音停頓。
    重音節(jié)奏。
    2、隨師齊讀課文——鞏固、體會。
    3、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議論的中心。
    1、出示重點字詞、句——交流。
    2、請學生質疑、補充。
    3、重點檢測。
    質疑:
    1、文章怎樣論述文章中心論點的?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論證方法、和行文條理)。
    3、在第一個事例中,哪些詞最能突出“天時不如地利”?
    4、第二個事例中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5、提綱試背。
    7、“道”與“人和”有何關系?
    8、戰(zhàn)爭與治國,哪個是作者最想表現的?為什么從戰(zhàn)爭入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十
    反思課堂“得”“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六冊第十八課,屬第五單元(先秦史傳散文單元)的一篇課文。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所選課文是先秦諸子散文。學習這些課文,有助于學生認識古代社會,增進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今天我上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著寫教學反思的機會,我就談談在這次開課中的“得”與“失”。
    文言文的學習應該有著豐富的內容。它不只是理解詞義、句義,不只是積累文言文的實詞、虛詞和學習幾個句式。它既是語言的學習,又是文學的欣賞,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1、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安排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語文綜合活動,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來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思想的精髓。并指導他們分類整理。這樣活動就能為文本服務,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
    2、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小組交流中可以質疑,互相解決問題,交流閱讀文言文的方法。
    3、用讀書卡片的形式歸納整理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溫故而知新”,這樣可以鞏固學習的成效。
    4、在問題的探究中理解課文。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
    1、學生在匯報自己的翻譯情況時沒能注意形式的變化,使得氣氛較沉悶,學生注意力沒能高度集中。
    2、文言文應該在誦讀中理解,但我考慮到課堂的完整性沒有充分的讓學生接觸文本,朗讀不到位。
    3、我設計的整理活動形式很好,但學生要有時間整理消化,最好把它放在《孟子》二章學完后做效果會更好。
    4、在學生討論中心論點時,沒有緊緊圍繞論點和論據的關系展開討論,使得學生的理解還不夠到位。
    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用一位老師的話說:“教師課堂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的,應該務實,把每個問題都要講透,這樣學生才會有所得?!蔽蚁胱裱逃虒W規(guī)律的課堂設計才會出彩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鑒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為主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疑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jié)課的教學實施過程由幾個板塊內容構成: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板塊“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吟哦諷誦、積累經典;第三板塊“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和運用現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容,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培養(yǎng)學生主動閱讀文言經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tǒng)文化積累,積淀傳統(tǒng)文化底蘊,應當成為所有教師在教授經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十一
    1、了解兩篇短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并能從中受到啟發(fā)。
    2、學習兩篇短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并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3、掌握兩篇短文的論辯語言。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
    二課時
    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4、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4
    一課時
    1、預習:看注釋,試譯全文;編提綱,試背全文。
    2、簡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計261章,約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告子》。
    3、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接力賽誦讀課文,后教師范讀。
    (2)教師巡視,釋疑點撥。
    (3)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譯。
    4、概括課文的中心論點。
    5、同桌學生編寫結構提綱。
    6、課文重點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例子,舉例論證。
    7、提問:
    (1)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孟子是否主張打仗?
    (2)本文論述的作戰(zhàn)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間是什么關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8、整理:
    (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字詞:多音字:夫;一詞多義:利、道、池、兵、之、而;古今異義:親戚、去。
    (4)詞性活用:域、固、威
    9、小結:這篇課文運用了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論述了“人和”對于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從而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義。
    10、作業(yè):
    (1)、領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并簡要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十二
    天時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夫環(huán)而攻之,然而不勝者。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
    故曰:。,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戰(zhàn)必勝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孫叔敖舉于海。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動心忍性。
    人恒過,然后能改;,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國恒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十三
    1.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淺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匯,如一詞多義,虛詞的作用及通假字現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親戚”等字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1)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理解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反復練習誦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匯,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蘊,在讀中鑒賞語言的精辟,在讀中質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
    (3)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人和”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1、掌握重要字詞的含義,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掌握文章的論述特點。
    2、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運用所學議論文知識分析文章。
    預習法,誦讀法,討論法,講讀法,體驗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十四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問題】。
    1、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義。(4分)。
    (1)【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2)【池】非不深也()。
    (3)【委】而去之()。
    (4)攻親戚之所【畔】()。
    2、翻譯下列句子(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篇十五
    一、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二、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學習難點:
    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三、學習過程:
    1.預習:看注釋,試譯全文;編提綱,試背全文。
    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計261章,約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告子》。
    3.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全體誦讀課文,教師再范讀。
    (2)教師巡視,釋疑點撥。
    (3)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譯。
    4.概括課文的中心論點。
    5.同桌學生編寫結構提綱。
    6.課文重點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例子,舉例論證。
    (提示:《陳涉世家》等。)。
    7.提問:(1)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孟子是否主張打仗?
    (2)本文論述的作戰(zhàn)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間是什么關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字詞:多音字:夫;一詞多義:利、道、池、兵、之、而;古今異義:親戚、去。
    (4)詞性活用:域、固、威。
    從而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義。
    四、當堂練習。
    一、文學常識填空:
    1、孟子,名?????。????時期???????學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記錄?????????????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南宋朱熹將《孟子》、?????、???????、??????并稱為“四書”。
    二、解釋一詞多義:
    道:1、會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無道,誅暴秦(??)。
    固: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2、池非不深也(????)。
    國: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2、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三、解釋加點詞:
    1、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2、夫環(huán)而攻之(????)。
    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堅利也(????)。
    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四、翻譯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4、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問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2、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是??????????????????。
    4、現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義,請結合你的生活,談談對“道”的理解。
    5、請寫出一句與“人和”有關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