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專業(yè)23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備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教學計劃的具體體現。那么如何編寫一份高質量的教案呢?首先,教師需要對所教學科的教學要求和教材內容有全面的了解;其次,教案的結構要清晰合理,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步驟、教學資源和評價方式等;同時,教案的設計應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總之,編寫一份完善的教案需要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教育教學經驗的綜合運用。這些教案范文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編寫要點和方法。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圖形的名稱并能識別。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準備:一些圖形紙制品、學具、多媒體課件、小剪刀等。
    教學方式:分小組活動,每四人為一小組,設立小組長。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導入: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幾位老朋友,你們認識它們嗎?
    1、認一認。
    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讓學生認一認,并說出物體的名稱。(課件出示)。
    2、選物體。
    你們的學具盒里有這些物體嗎?請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歡的物體,挑好了嗎?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貼一貼)。
    師:請你選擇一個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覺呢?
    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紙上嗎?誰能想個好辦法?請小朋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紙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來,我們要聽音樂來比一比,看哪個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們想把自己剪得圖形貼出來讓別的小朋友也看看嗎?(師生共同貼出剪得圖形)。
    二、(揭示課題)。
    小朋友們剪得圖形真漂亮,你們想看的更清楚嗎?看!老師已經把你們剪得圖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誰能給這些圖形取個好聽的名字?
    現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圖形長的比較像?
    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
    過渡: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認識圖形》。
    三、(實踐操作)。
    這四種圖形我們已經認識了,下面我們來動手圍一圍,擺一擺。
    1、用釘子板圍。
    2、用小棒擺。
    四、(課間活動)。
    今天我們又認識了新的圖形,孩子們,你們高興嗎?下面就讓我們用歌聲來慶賀一下吧!(師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走向生活,提高能力)。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關的圖形)。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這4種圖形,請大家仔細想想我們的生活中有嗎?(有)。
    請你找出來,找到的小朋友請告訴你小朋友們!
    2、辨一辨。(教師出示一些實物,指著有關實物有表面搶答。)。
    師:小朋友,你們都找了這么多有趣的圖形,老師也找了一些回來,你們想不想看看?下面進行搶答游戲,知道的小朋友馬上站起來說。這是什么?它的面是什么形狀的?(老師出示準備的幾個實物課件)。
    3、數一數。
    看,數學多有意思,就連我們今天學的圖形也能組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孩子們,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數數這些有趣的圖形吧!(課件出示組合的圖形)。
    4、認一認。(多媒體出示交通標志)。
    小朋友,看!這是什么?(交通標志)這些交通標志表示什么?每個圖形里有哪些圖形?誰來說?(過馬路要走斑馬線)(進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學生要認清交通標志,遵守交通規(guī)則,安全行駛。)。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二
    教學內容:
    實驗教材第一冊16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擲雙色片,學習用“|”和數字來表示所統(tǒng)計的紅藍雙色片數目。
    2.用紅藍雙色片擺出5以內數的各種分拆,從無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進行記憶,培養(yǎng)學生合作、觀察、歸納、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3.對投擲結果的可能性進行猜測,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重點:
    用紅藍雙色片擺出5以內數的各種分拆,從無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進行記憶,培養(yǎng)學生合作、觀察、歸納、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學難點:
    可能性的猜測。
    教學準備:
    紅藍水筆各1支,同桌一個一次性杯子,10個雙色片。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學會表達。
    1.明確要求。
    2.學習記錄。
    (1)教師在黑板上逐一出示圖片,學生記錄(邊記錄邊反饋)。
    小結:我們可以用“|”也可以用數字來記錄,當哪一種顏色的圓片沒有時,我們用0來記錄。
    (2)這些題是什么意思呢?(書16頁題1)。
    學生討論、交流。
    (3)學生練習并反饋。
    想不想自己擲、自己記?同桌一人擲一人記,圓片任意拿,每人兩次。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二、動手動腦,發(fā)現新知。
    活動一:分組活動,感受新知。
    1.同桌合作,一人擲一人記(第1、2組擲3個圓片,第3、4組擲4個圓片)。
    2.學生匯報各種情況,教師板書于可移動的卡片上。
    3.觀察并整理。
    這么多的情況老師一下子記不住,你們有沒有好辦法?
    學生整理匯報,教師移動卡片。
    4.你們能把這些全都記住嗎?你是怎么記的?
    學生交流方法。
    (1)左邊一列的數字越來越小,右邊的一列數字越來越大。
    (2)兩個好朋友一塊記,如:1和3、3和1都組成4。
    5.用你喜歡的方法記一記。
    6.對口令:拍拍手,我出3,你出幾?(師生、生生)。
    活動二:獨立嘗試,整理記錄。
    1.如果有2個或5個雙色片,會有哪些不同的投擲情況呢?你能有規(guī)律的記錄下來嗎?學生獨立解決。
    2.反饋板書。
    3.小結。
    4.對口令。
    活動三:深入探究,有序思考。
    2.學生上臺翻轉圓片。
    他翻得對嗎?有什么秘密?
    3.請你們?yōu)樾《《∮涗泟偛诺慕Y果。
    4.如果沒有圖,你能記住嗎?學生嘗試記憶。
    三、回顧總結,提出要求。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2.想知道10個雙色片的投擲情況嗎?回家后試一試,并用你喜歡的方法記一記。
    四、故事激疑,猜測驗證。
    1.聽故事,想原因。
    2.探索原因。
    小組4人,共20個雙色片,每人擲1次,并記錄結果。
    師生統(tǒng)計各種結果出現的次數。
    3.觀察,比較:哪些擲的結果經常出現,哪些擲的結果很少出現?
    得出結論:同一色的情況較少出現,中間幾種情況出現的較多。
    師小結:全部是紅色的和全部是藍色的結果很少出現,所以那個財主總是輸。其實這里面還有更深奧的秘密,希望你們長大后能揭開這個秘密。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高、有矮;通過合作交流,學會比較物體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來的。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合作交流的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掌握比較高矮的方法,會比幾個物體的高矮。
    學具準備:積木塊。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知物體有高有矮。
    1.引導比較。
    找兩個身高相差較大的學生比較,你有什么發(fā)現?
    學生說有高矮,胖瘦的區(qū)別都應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高矮的問題。
    板書: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兩個身高差不多的同學到前面分開站著,比較高矮。
    好像有點困難,我們該怎么辦呢?
    2.布置活動:小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3.匯報交流。哪個小組來匯報給大家聽。
    4.總結方法:直接比或作記號比等方法。
    三、排隊游戲?
    1.小組內比較說說誰誰最矮。
    2.逐漸增加小組人數,說說誰第二高。
    四、反饋練習。
    1.第12頁第7題。
    (1)說出動物名。
    (2)比較高和矮。
    2.舉其他喜愛的動物作比較。
    五、學生活動。
    1.摸高活動。
    說一說怎樣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來摸)。
    2.擺高活動。
    拿積木或鉛筆搭高不倒比較。
    3.悄悄話游戲。
    (1)表演。
    兩生上臺,對一生說悄悄話:踮腳尖比高矮?
    (2)判斷思考。
    誰高,問題出在哪兒?
    六、評價總結。
    比較高矮要注意什么?你學會了些什么?
    板書設計:高矮。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四
    教學目的。
    1.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體會減法的含義并且能夠應用.
    2.使學生能夠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是本小節(jié)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學生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夠正確列式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一)出示圖片:金魚圖和綿羊圖。
    1.請你根據圖意列式。
    2.教師總結。
    (1)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問題;。
    (2)當我們需要把兩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加法計算;。
    (3)兩個數相加,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他們的和不變.
    (二)教師設疑。
    二、學習減法。
    (一)看圖自主理解減法含義。
    1.出示圖片:主題圖。
    (1)請你自己想一想,這幅圖什么意思?
    (2)小組內說一說。
    (3)你知道怎樣解答嗎?
    2.全班討論。
    3.教師小結。
    當我們從總數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時,我們用減法計算.“-”記做減號.
    從5個里面減去2個,還剩3個,寫作:5-2=3。
    (二)反饋。
    1.出示圖片:做一做1。
    2.出示圖片:做一做2。
    3.出示圖片:小刺猬拿蘋果。
    (三)小結。
    當我們需要把兩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加法計算;當我們從總數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時,我們用減法計算.
    三、練習。
    (一)出示圖片:手指圖。
    (二)出示圖片:小鳥摘果子。
    (三)出示圖片:老鼠做數學。
    四、小結。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五
    教學內容:
    一年級下冊第30—31頁“回收廢品”。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結合“比多比少”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學生在學具的操作中,能正確列式并進行計算,鞏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
    能力目標:在觀察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解決問題中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環(huán)保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會學。
    教學重點:
    如何建立實際情境與加減法意義的聯(lián)系。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用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回收廢品。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播放課件)。
    師:瞧,這三位小朋友已經開始行動了,他們正在收集塑料瓶。想知道他們是誰嗎?還是讓他們自己來介紹吧。
    2.播放課件。
    3.指名說說,從三位小朋友的介紹中,你知道了什么?
    4.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小紅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
    生2:小青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
    5.解決第一個問題——小紅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
    (2)讀一讀:把找到的數學信息和問題連起來讀一遍。
    (3)試一試:學生動手擺學具,試著列出算式。
    (4)算一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得數。
    (5)師小結:原來要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是多少,就要用加法,多了多少就加上多少。
    6.解決第二個問題——小青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
    (1)找一找,要解決“小青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這個數學問題,必須用到哪些信息?
    (2)學生獨立列出算式,同桌討論、交流,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式。
    (3)學生匯報。
    (4)師小結:哦,要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是多少,要用減法來計算,少了幾就減幾。
    7.比較兩個問題的解答方法,進一步明確比多比少問題的解答思路。
    8.我們?yōu)槭裁匆占芰掀磕?聽聽智慧老人是怎么說的。
    塑料埋在地下很多年都不會“腐爛”,它會危害莊稼的生長。
    三、分層導練,鞏固新知。
    (出示課件)。
    1.收集易拉罐。
    2.收集舊電池。
    3.折幸運星。
    四、引導總結,強化新知。
    1.師:今天這節(jié)課,你們覺得開心嗎?你們都學到了哪些數學知識?
    2.學生自由回答。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六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活動,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初步養(yǎng)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2、通過分類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類的含義,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師可以適時地向學生滲透愛勞動、愛家庭的教育。
    教學重點:
    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養(yǎng)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教學難點:
    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逛過超市嗎?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擺放的?
    為什么要這樣擺放呢?
    分類擺放后顧客去買東西更方便。你們想不想學習怎樣分類呢?
    那么今天這節(jié)課就來學習分類。
    板書課題:分類。
    二、授新課。
    1、活動一:整理房間。
    (1)有個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園玩,可是他的媽媽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間整理好。
    (2)課件出示:同學們看了亮亮的房間,你們想對亮亮說什么?
    你們愿意幫幫他嗎?那么你們認為該怎樣整理房間呢?(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小組匯報。
    你能說說為什么要這樣整理嗎?(強調同一類的要放在一起)。
    課件演示整理過程。
    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學習用品?
    (3)整理后的房間會給人什么樣的感覺?你們在家整理過房間嗎?請大家回去后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好。
    2、活動二:到動物園。
    問:你看到了哪些小動物?你能給這些小動物分類嗎?
    這些小動物可以分為兩類,會飛的。分為一類,另一類是不會飛的。
    請大家給會飛的動物穿上漂亮的衣裳??茨奈煌瑢W涂得又快又好,教師就把他的作業(yè)展示給大家看。
    展示學生作品。
    問:他涂的對嗎?你有沒有不同意見?你知道會飛的小動物還有哪些?
    3、活動三:到農貿市場。
    (1)導入:參觀完動物園,亮亮哏媽媽來到農貿市場,課件出示,問:你們看到了什么?
    亮亮的媽媽要考一考大家: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2)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指名匯報。
    問:誰能用一句話說說水果有哪些?你平時還喜歡吃哪些水果?蔬菜有哪些?你還知道哪些蔬菜?(水果和蔬菜非常有營養(yǎng),大家要我吃水果和蔬菜。)。
    4、活動四:百貨商店。
    (1)導入:最近亮亮的媽媽開了一家商店,讓我們去看看她進了哪些貨?課件出示。
    (2)這些貨物就這樣擺放好嗎?
    你們能幫阿姨整理一下嗎?怎么整理?指名匯報。
    (3)如果把這些貨按玩具、文具、服裝鞋帽三類來分,該怎么分?(同桌討論)。
    指名匯報,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5、活動五:把同學分類。
    下面的同學注意觀察,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引導用本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把同學進行分類。
    三、全課總結。
    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你們開心嗎?請你說說今天你學會了什么。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分類的?(如我校的垃圾分類、書店的書等)。
    生活中還有許多地方都要分類,請大家回家后說給家長聽,并請家長記下來,明天交給老師。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七
    本課時教材我通過設計一個“猜數游戲”和“擺數活動”,使學生學會六的加減法。讓學生在游戲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玩中學,在樂中學,培養(yǎng)合作的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在實踐操作活動中積累經驗,發(fā)展數感,培養(yǎng)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生動活潑的情境和游戲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想象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
    2.通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正確熟練地掌握六的加減法計算。
    3.培養(yǎng)觀察、語言表達、動手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6的加減法,突破方法是引導學生在游戲中,通過合作與交流使學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突破方法是組織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6的計算。
    二、說教法與學法。
    學生的經驗和活動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本節(jié)課的教學本人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了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jié)課以游戲、活動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來,設計了新穎的情景教學和動畫故事,盡可能的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教學過程緊扣教材,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實際適時的引導,使整節(jié)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有效的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本課教學中,本人就注意實踐操作與游戲活動有機地結合,讓學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主要設計了五個環(huán)節(jié):復習導入、猜數游戲、擺數活動、實際應用、擺數活動、課堂作業(yè)。
    (一)首先是復習導入。
    在上新課前本人用小猴蕩秋千的手指游戲復習了有關5的加減法算式,為學習6的加減法做好了鋪墊,接著以猜謎形式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接著進行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猜數游戲。
    在猜謎導入的情景下,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因而教師自然的引入6的猜數游戲活動,這一活動是學生十分喜歡的,每個人都有積極參與的信心。在猜數游戲時,老師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教具——磁鐵6塊,用雙手演示,讓學生通過猜數引出得數是6的加法,接著老師改變猜數形式,用單手猜數再引出相應的減法,從而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6的加減法。并使學生充分地感知加減法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
    (三)實際應用。
    為了鞏固新學知識,本人在擺數游戲結束后,適時的安排了實際應用練習題。首先本人。
    結合課本設計了一個蘋果的情景圖,通過老師演示過程,學生觀察思考,自己按圖和算式編故事,列出6的加減法算式。這一活動拓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接著又出示了練習題,進一步熟悉了6的加減法之間的聯(lián)系,使所學知識得到強化。
    (四)擺數活動。
    學習了6的猜數游戲后,學生興趣高漲,躍躍欲試,老師便順勢引導,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學具——6個圓片,組織同桌合作練習6的加減法,通過擺數活動,進行實踐操作,主動探究,得出6的所有加減法算式,這樣做給每個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展示自己,使每個學生都在活動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五)課堂作業(yè)。
    最后進行課堂作業(yè),提高學生計算加減法算式的能力和速度。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八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
    2、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能進行人民幣的簡單計算。
    3、再簡單的購物活動中,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逐步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
    課時按排:
    10。
    教學重點:
    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在簡單的購物活動中,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逐步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
    教學難點:
    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及人民幣的兌換。
    教學策略:
    1、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組織教學。
    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一系列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經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系統(tǒng)地學習有關人民幣的認識。
    2、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認識人民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3、本單元的評價。
    要注意考察學生是否正確認識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是否知道了人民幣的單位以及各單位之間的關系,能否進行簡單的人民幣的計算。此外還要考查學生是否熱情主動地參與模擬購物、人民幣兌換等各種實踐活動,是否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是否具有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和情操。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九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第一冊p32第四單元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能夠辨認和區(qū)別這些圖形。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征。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4、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能夠正確辨認和區(qū)別各種立體圖形。
    教學難點: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生:(每個小組一份)鞋盒、牙膏盒、藥盒、磁帶盒子;易拉罐、鉛筆、茶葉罐;魔方、骰子、小立方體10個;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師:課件、各種形狀的實物若干、獎品、四種抽象出的圖形。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出示講臺上的一些實物: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笥?,你認識它們嗎?(學生自由說各個實物名稱,師指出:它們都是同學們生活中的好朋友。
    生分組活動:說出帶來的東西的名稱。
    師:大家?guī)У臇|西可真多啊!看看這些物體,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嗎?(鼓勵質疑)。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物體(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
    1、學具分類,初步感知。
    a、動手操作。
    師:你們看一看這么多物品中,有沒有形狀相同的物品呢?你們能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塊兒嗎?請每個小組里的小朋友共同動手分一分。
    學生分組操作,師巡視(2分鐘)。
    b、匯報反饋。
    師:哪個聰明的小朋友說說你們分了幾類?是怎么分的?(3分鐘)。
    讓學生邊說邊舉起來讓大家看。
    師:他們小組是這樣分的,和你們組是一樣的嗎?
    c、小結概念。
    師:每種形狀的物體它們都有個共同的名字,你能給每類物體起個名字嗎?
    指名生回答,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規(guī)范各種名稱,并板書名稱: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2、動手操作,感知特點。
    a、感知長方體。
    師:(舉起球)看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請你也舉起一個球,互相看看拿對了嗎?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師帶領學生依次放回圓柱和正方體。
    師:看看桌子上現在有的是什么樣的物體?請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手中的長方體,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在小組里和小朋友說一說。(2分鐘)。
    b、匯報反饋。
    師:誰能用響亮的聲音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長方體是什么樣子的?你是怎么感覺到的?(5分鐘)。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規(guī)范語言名稱。并板書:長方體:平面。
    c、感知正方體、圓柱、球。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現在你還想認識什么形狀的物體,就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組的小朋友說說你的感覺。
    d、集體反饋各種物體的特征。
    師:哪個小朋友能來說說你認識的什么物體?有什么感覺?
    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板書出各種物體的特征。每匯報完一種,老師請不是拿這種物體的小朋友找一個來看一看,摸一摸,驗證了他的感覺后再板書。
    e、比較。
    師:剛才小朋友們都發(fā)現了圓柱和球能滾,那他們滾的是不是一樣的呢?
    指名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能說清楚就要鼓勵。
    3、抽象思維,形成表象。
    師:這幾種物體,如果去掉了它們美麗的外衣,你還認識它們嗎?
    課件演示:將實物抽象成幾何圖形。
    師:請小朋友們閉上眼睛想一想,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一樣的嗎?
    4、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各種物體,它們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5、聯(lián)系實際,拓展知識。
    師:說一說你身邊的物體還有哪些是這些形狀的?
    三、基本練習,鞏固知識。
    1、找朋友:小朋友們學得都很認真,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找朋友的游戲。請4名小演員分別扮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其余學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舉起來給大家看。(如生:我是長方體,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響應)。
    2、摸一摸:請各小組將桌上的物品重新裝到盒子里,蓋上,由一個同學報圖形名稱,另幾個同學摸,“看誰摸得準”。
    3、數圖形:電腦出示畫有各種圖形的燈片,師:現在請同學們數一數,在這幅圖里,長方體用了幾個,正方體用了幾個,圓柱和球各用了幾個,把數填在這張表里。引導學生進行統(tǒng)計,說出每種圖形的名稱及其數量。
    4、搭一搭: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四個伙伴兒隨處可見,它們的用途可廣了,現在我們就用這些物體做積木,搭一件你們最喜歡的東西,我們比賽看哪個小組合作得。你們愿意嗎?看看桌上的學具,可以先討論一下,你們組里想搭什么?然后開始動手設計吧!
    5、匯報:城堡、火車、樓房……。
    四、總結。
    今天,我們和誰成了好朋友?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它們,課后大家都留心去找一找吧!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了,小朋友們再見!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十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感受童謠的音韻美;。
    2、培養(yǎng)學生喜愛小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二)知識要點:
    1、學習并朗讀這首童謠。
    2、能正確認讀本課11個生字。
    (三)學法和習慣:
    1、學習用指讀的方法聽讀識字。
    2、能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漢字。
    教學重點:
    認讀本課的11個生字;通過朗讀感受童謠的音韻美。
    教學難點:
    兩、朋、友這三個字學生不常見,掌握起來是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你們數學學數字了嗎?(學了)今天這節(jié)語文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和數字有關的兒歌“數字歌”(老師板書)。
    二、講授新課。
    1、這首小兒歌非常有趣,里面藏著好多小動物呢!打開書第11頁看看你能不能很快找出都有哪些小動物。(訓練學生說完整話。)。
    2、如果你們能數出這些動物朋友各有幾只,他們就會從課本中跑出來和你們做游戲。請用數字標在圖旁邊。(老師把阿拉伯數字貼在黑板上。)學生匯報動物的只數,(要訓練學生說完整話。)。
    學生每說出一種動物老師就在黑板上貼小動物的圖片,并把它們貼到相對應的數字下面。
    3、自己小聲地讀一讀,把不認識的字用你喜歡的符號標出來。
    4、聽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尤其要聽清你不認識字的字音。在聽錄音時要用手指著每一個字,聽到哪,指到哪。(培養(yǎng)學生指讀習慣,滲透聽讀識字的方法。)。
    5、誰愿意當小老師,帶著大家讀?注意:邊讀邊用手指著。讀后,你有什么收獲?
    6、自己再讀兒歌,如果還有不認識的字,你可以向同桌請教,也可以問老師。如果認識了,就把記號擦掉。
    7、你們學得真努力,課文里的字娃娃想看看你們是否真的認識它們了。瞧,他們偷偷的溜出了門。
    (從黑板上的課文中拿出一、兩、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他和誰是朋友?(不按順序出示,讓學生把這些漢字與黑板上的數字一一對應貼。再單獨拿每個漢字數字卡片讓生讀完返還到課文中。)。
    8、孩子們,還有幾個字在跟我們捉謎藏,來看一看(出示卡片“小朋友”“數字”)每個詞兩生讀,再齊讀。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十一
    1、教材分析拔蘿卜——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3單元《加與減(一)》中的內容。本課時的內容是在整十數加減法、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蘿卜的情境,從中引出問題:“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并說出計算過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種計算方法(并非讓學生全部掌握,學生還可以有別的方法)。在學了加法計算之后,讓學生試著計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個蘿卜?”以促使學生從加法計算遷移到減法計算上去。這是新教材與舊教材的不同。
    教學目標:
    (1)自己探索100以內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2)從加法計算方法遷移得出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yǎng)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重點:
    發(fā)展應用意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學生學會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二、說教學法。
    學生已有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知識作為基礎,有一小部分學生在上學前已對豎式有簡單的了解。對于看圖編故事和從圖中提出問題,前面的學習中已有過練習。這些都是本節(jié)課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在本節(jié)課中,力圖體現出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yōu)樵谧灾鳌⑻骄?、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并能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三、說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同學們,老師這兒有一幅畫,是一個好聽的故事,大家想聽嗎?
    (二)討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研組材料公開課說課稿2010.3.302生:我知道了黑兔拔得多,白兔拔得少。師: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生:我想知道,兩只兔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生:黑兔比白兔多拔了多少個?生:白兔比黑兔少拔了多少個?(教師將生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三)探索加法的計算方法。
    師:同學們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的咱們已經解決了,這兒還有三個問題(指黑板),咱們來解決“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的問題。怎樣列算式呢?生:36+23=?(有的學生已報出結果。)師:算出結果的同學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來的,其他同學自己想辦法計算36+23的結果,可以用小棒、算盤、練習本等。(學生動手探究,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引導、幫助。)學生匯報自己的計算方法:生a:我是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我在左邊擺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邊擺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數一數,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生b:我是撥計數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撥了3個珠子,在個位撥6個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撥2個珠子,在個位上撥3個珠子,一看是59。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生f:我是用豎式計算的(邊列豎式邊說),先寫一個加數36,再寫第二個加數23,并把加號寫在第二個加數的左邊,寫好后在下面畫一條橫線,再計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師:很好。在列豎式時一定要注意,兩個加數中個位的兩個數上下要對齊,十位上的兩個數也要對齊。然后再計算:個位上6+3=9,把9也寫在個位上,和上面對齊,十位上3個10加2個10是5個10,5寫在十位上,和上面對齊。師:以上四種方法:擺小棒、撥計數器、口算、列豎式,你認為哪種最簡單?生a:我認為列豎式簡單。生b:我認為口算簡單。
    (四)探究類推減法的計算方法。
    師:剛才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個問題,后面還有兩個問題,同學們可以以小組。
    教研組材料公開課說課稿2010.3.303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四個人共同去解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并討論解決問題。小組長匯報:組a:我們解決第一個問題,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個蘿卜,我們的算式是36-23=13。師:你們是怎樣計算36-23的?組a:我們用口算,6-3=3,30-20=10,10+3=13。組b:我們列豎式(邊寫邊說),先寫第一個數36,再寫第二個數23,6-3=3,3-2=1。師:是3-2=1嗎?生:是3個10減2個10等于1個10。組3:我們解決第二個問題,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五)總結。
    師:在這節(jié)課中,你們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生a:我認為自己表現得很好。師:哪一點表現得很好?生a:老師提的問題我認真思考,還積極發(fā)言了,而且我講的故事很好。生b:我認為自己表現得還可以,我也積極發(fā)言了。生c:我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好,我把36+23算錯了。師:同學們也可以評價一下別人。學生踴躍發(fā)言,都很注意發(fā)現其他學生的長處。師:在這節(jié)課中,有好多同學都表現得好,他們認真思考,積極發(fā)言,而且把小組活動組織得很好。大部分同學也都能好好地去學習,個別同學沒積極思考,老師希望你下一節(jié)課有所進步。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十二
    如果小白兔給小灰兔3個蘿卜,它倆的蘿卜就一樣多,一樣多時都是13個,求小白兔原來額蘿卜,就要把它給小灰兔的3個加上所以是16個。
    1、具體情境下,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掌握計算方法能收集和處理信息。
    教學難點:對信息的處理。
    同學們,你們喜歡講故事嗎?(出示“小兔拔蘿卜”情境圖)你能看圖給同學們編一個故事嗎?(學生編故事)。
    1、鼓勵學生自已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師:從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這些問題你能自已解決嗎?
    2、小組交流,探索計算方法。
    同學們,你們做得都不錯,能給大家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嗎?
    3、教師介紹加減法豎式。
    師:我們可以用豎式來計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關于豎式你知道什么?
    4、游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請同學們一塊和老師做游戲。
    游戲規(guī)則:教師說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算式,學生用計數器計算。
    5、練一練。
    課本第29頁第1、2題。
    6、森林醫(yī)生。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們學到什么?
    師:同學們,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你們細心觀察,多動腦筋,就不難發(fā)現在我們周圍有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十三
    一、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同時,正是通過生活經驗,學生經歷一個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在教學這節(jié)課時,由于學生對“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設計了“捉迷藏”,“發(fā)散思維找朋友”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認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認知個性,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為學生主動學-打下基礎。
    二、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課堂教學中,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讓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把課本中的例題、結論等,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重視學生學-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
    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把課堂作為數學活動的舞臺,讓學生在自由、活躍的氛圍中學-,使原本枯燥的教學變的有趣。但是我發(fā)現,這樣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有個別同學對知識的掌握還不夠;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過程與方法的探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都有所欠缺,這說明我這節(jié)課的設計還存在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進。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十四
    3, 體驗數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生活實際的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正確區(qū)分兩種不同意義的量。
    知識重點 兩種相反意義的量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設計理念
    設置情境
    活中僅有這些“以前學過的數”夠用了嗎?下面的例子
    僅供參考.
    學生活動:思考,交流
    師:以前學過的數,實際上主要有兩大類,分別是整數和分數(包括小數).
    問題2:在生活中,僅有整數和分數夠用了嗎?
    請同學們看書(觀察本節(jié)前面的幾幅圖中用到了什么數,讓學生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并思考討論,然后進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氣象預報中的氣溫圖,地圖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圖,工資卡中存取錢的記錄頁面等)
    地感到了數學的枯燥乏味為了既復習小學里學過的數,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創(chuàng)設如下的問題情境,以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
    這個問題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自己看書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都應予以重視。
    以上的情境和實例使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實例,使學生獲取大量的感性材料,為正確建立相反意義的量奠定基礎。
    分析問題
    這些問題都必須要求學生理解.
    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這些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看書自學,然后師生交流.
    這階段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正數和負數的表示.
    強調:用正,負數表示實際問題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而相反意義的量包含兩個要素:一是它們的意義相反,如向東與向西,收人與支出;二是它們都是數量,而且是同類的量. 這些問題是這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教師要清楚地向學生說明,并且要注意語言的準確與規(guī)范,要舍得花時間讓學充分發(fā)表想法。
    舉一反三思維拓展經過上面的討論交流,學生對為什么要引人負數,對怎樣用正數和負數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舉出實際生活中類似的例子,以加深對正數和負數概念的理解,并開拓思維.
    問題4:請同學們舉出用正數和負數表示的例子.
    問題5:你是怎樣理解“正整數”“負整數,,’’正分數”和“負分數”的呢?請舉例說明.
    能否舉出例子是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體現,也能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引負數的必要性
    課堂練習 教科書第5頁練習
    小結與作業(yè)
    課堂小結 圍繞下面兩點,以師生共同交流的方式進行:
    1, 0由于實際問題中存在著相反意義的量,所以要引人負數,這樣數的范圍就擴大了;
    2,正數就是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或在其前面加“+”),負數就是在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前面加“-”。
    本課作業(yè) 教科書第7頁習題1.1 第1,2,4,5(第3題作為下節(jié)課的思考題。
    作業(yè)可設必做題和選 做題,體現要求的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十五
    1、在能讀寫100以內數的基礎上對數的讀寫規(guī)則進行概括,[數學教案]南極小客人。
    2、 在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天上的鳥多還是冰上的鳥多,實際上是求47大還是32大) ,并經歷用數學符號表示數的大小關系(數學思考、數感)的過程中,正確進行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知識)。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學習數學的作用。
    2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是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知識基礎。
    100以內數的讀寫是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
    本節(jié)課重點使學生學會將現實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來解決,體會數學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的掌握以及用符號來表示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和關鍵,數學論文《[數學教案]南極小客人》。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上一節(jié)課我們隨著小科學家們來到南極參觀考察,這一節(jié)課繼續(xù)我們的南極之行好嗎?。
    出示情境圖(把文字遮蓋),學生獨立觀察情境圖。
    師: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可真多,這些問題正好是小科學家想知道的,我們來幫他們解決吧!
    (二) 合作探究 解決問題
    1、估數、數數
    學生獨立思考后,說出估計數,并簡單說說是怎樣估計的。
    師:為了得到準確的數據,靠估計是不行的,我們還是要認真的數一數才行。
    教師引導學生用喜歡的方法數出天上的海鷗(四十七只)、冰上的海鷗(三十二只)、海豹(二十五只)企鵝(三十九只)、數并在情境圖上出示(用大寫)。
    2、寫數、讀數
    (1)師:對于這次南極考察,這可都是重要的數據,趕緊幫小科學家記下來吧!
    找一名學生寫在黑板上,其余寫在練習本上,共同訂正時,可以糾正一下寫法。
    (2)請板演同學讀出寫的數,評價后全體同學齊讀。
    在計數器上撥出以上各數。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十六
    2、會在數射線上標數。
    3、會在數射線上比大小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結合生活實際來探求數射線的意義。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形結合的思想。
    初步認識數射線及其特點(方向,起點,單位長度)
    在數射線上標數、比較數的大小
    實物投影儀。
    1.兩幅樹圖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小樹。你喜歡哪副圖?
    師:為什么你們覺得他排的整齊呢?
    師:我們都喜歡排列的整齊的事物,所以我們小朋友在排隊的時候也要像他們一樣排在一條直線上。
    (多媒體)出示2副樹的圖
    2.生活中的隊列
    1.初探數射線的特點(起點,單位長度,方向)
    師:你們覺得誰應該排在第一個呢?
    (板書:0是起點)
    師:0排好了,那接下去的就應該是幾?
    師:接下去就應該是2了,你們來說說2排在這里好不好?(不好)
    師:那你認為應該排在哪里?上來指一指?
    師:你能告訴下面的小朋友為什么要排在這里嗎?
    師:把2放在這里,看看從0-1,再從1-2,他們每格一樣長嗎?
    師:原來每格應該一樣長,
    (板書:每格一樣)
    師:現在數寶寶都整整齊齊的排好了???,誰來了?(11)
    師:11說,我也想加入他們的隊伍,你們覺得應該把它放在哪里?
    師:好的,我把這根線延長,把11放在10的后面。這樣行嗎?
    師:這里我告訴大家一個符號,用箭頭來表示,這個箭頭就表示往右還有好多數寶寶。而且你們仔細觀察,這條直線上,起點是0,從0往右數,越數越大。
    師:像這樣的圖形我們就叫做數射線。
    生齊讀數射線。
    (板書:數射線)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數射線,誰能說說看它有什么特點嗎?(同桌討論各自觀點)
    同桌討論,交流匯報
    師小結,齊讀板書
    2.鞏固練習判斷,哪些是完整的數射線?用手勢表示。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2)0 1 2 3 4 5 6 7 8
    (3)1 2 3 4 5 6 7 8 9 10
    (4)0 2 4 6 8 10
    小結: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數射線上每一個間隔都是相等的,數射線上不但要
    有起點“0”,還要有正方向(用箭頭表示)。
    學會標數
    送數寶寶回家
    師:這些數寶寶都迷路了,他們找不到家了,你們能不能幫忙找找看?。?BR>    找鄰居
    師:看著這條數射線,你能知道他們的左右鄰居是誰嗎?
    (練習:___, 6 , ___ ___ , 3 , ___ 4 , ___ , ___ ___ , ___ , 2 想一想,看一看,用數射線來驗證)
    動物跳遠比賽
    1、小熊在數射線上是怎么跳的.?
    (小熊貓從起點起向前跳,一格一跳,跳三下,成績是3)
    2、小兔在數射線上是怎么跳的?
    (小兔從起點起向前跳,2格一跳,跳4次,成績是8)
    3、小袋鼠在數射線上是怎么跳的?
    (小袋鼠也是從起點起向前跳,3格一跳,跳3次,成績是9)
    學會比大小
    起點相同,比較大小
    比一比,誰跳得最遠。
    (1)小兔:0 1 2 3 4 5 6 7 8 9 10
    小老鼠:0 1 2 3 4 5 6 7 8 9 10
    小袋鼠:0 1 2 3 4 5 6 7 8 9 10 ()跳得最遠
    小結:本題在比較時,要注意小動物們的起跳點不同,所以不能光從跳到哪一點
    來判斷??梢酝ㄟ^數格數的方法進行比較。
    看數射線比較圖形大小
    (師小結:數射線越往右,數越大,越往左數越小。)
    鞏固練習
    看數射線,比7小的數有哪些?比2大的數有哪些?
    小朋友,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同步導學第22頁
    數射線
    0是起點
    每格一樣
    是正方向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十七
    “數豆子”是北師大版第二冊數學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的最初的教學內容,認數的范圍從20擴展到100以內。數數是學生普遍具有的生活經驗和技能,教材也把認數、讀數、寫數與數數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就是從生活和常識中提練抽象出來的。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的數,會數、會讀100以內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已在生活中積累了許多100以內數的知識,此時學生對認讀100以內的數具有了一定的體驗和能力。因此,教材在編排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100以內的數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體現了在認數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數感,讓學生在多樣的活動中,能對100以內的數進行估計,發(fā)展學生的估計意識。在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進行交流,體會數位、基數、序數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數感,體驗數數、估數方法的多樣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會寫100以內的數,進一步體會數位、基數、序數的意義,學會使用計數器。
    2、過程與方法:能對100以內的數進行估算,發(fā)展估算意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初步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在活動中逐步發(fā)展數感。
    教學重點:
    會寫100以內的數,進一步體會數位、基數、序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100以內數的估計。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心里特點,采用:
    1、情境法,談話法,引導法,討論法等。學法有;自主探究法。
    2、動手實踐法。
    3、合作學習等。
    三、說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計數器、豆子若干、玻璃杯等。
    2、學具準備:計數器。
    四、說設計理念。
    發(fā)展學生的數感是《標準》中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本節(jié)課我盡量讓從學生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利用多種直觀材料促進對數的理解,重視發(fā)展學生數感。讓學生經歷“數實物---撥計數器---抽象出數”的過程,再到對數位意義的理解。
    五、說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四步。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同學們,你們了解豆制品嗎?
    師介紹:有關研究發(fā)現,一個成年人每天食用150克的大豆或其它豆制品如豆腐,豆腐皮對健康非常有利。150克大豆用我們的小手大約要抓7、8把。
    老師抓一把豆子放玻璃杯里,請學生估計。
    (由于學生個人經驗差異較大,說法不一,暫時不糾正。)引出課題:板書:數豆子。
    (健康是與學生生活關系緊密,容易吸引學生《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一年級應以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的估算意識為主,體會估算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引導學生估計的方法。
    (1)剛才幾個同學估計的各不相同,怎樣才能準確進行估計呢?師再拿出同樣的玻璃杯,先引導學生一起數出10粒放在另一杯子。引導觀察:讓學生進行對比,再次估計。如果學生估計的相差太遠,就再數出10?,F次估計,找到合理的估計數值。
    (當學生不著邊際估計后,師要有耐心,我會引導學生通過選擇一個適當的“標準”作比較,克服估計的盲目性,提高估計的準確性。通過學生一次次更為接近的估計過程,學生在數與的之間建立了一定的聯(lián)系,估計能力會逐步提高)。
    (2)豆子到底有多少粒呀,我們一起數一數吧。(通過具體的數數證實剛才的估計)。
    (3)請同桌合作,抓一把花生進行估計。
    (這個環(huán)節(jié)強調別讓花生掉地下,如果估計不出可以數出一小部分再進行估計)。
    2、認識幾十幾的數。
    指名匯報剛才的結果,師選取幾個板書:如28,42。
    問:28表示什么?在計數器上怎樣撥珠?怎樣寫?
    (數的組成是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師重點引導學生學習在計數器上撥珠的撥珠方法,并教學寫數方法。)同桌練習撥28,邊撥邊說數的組成。
    (學生對數的組成及撥珠掌握得較快,但在實際做題中寫數是個難點。因些我結合撥珠來引導學生學習寫數方法:十位撥幾個珠就寫幾,個位撥幾個珠就寫幾,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位的意義。讓學生邊撥邊說邊寫數,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動手操作也有助于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3、強化對數位的認識。
    (引導學生發(fā)現30中的“0”不能省去,起占位的作用。)。
    (2)師撥出40,60,98,99讓學生在本上寫數。
    (3)99再加上1怎么撥珠?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并認識新數位“百”的意義。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在學生積累了數數經驗,總結了數數方法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把操作與讀數、寫數結合起來,把操作與對計數單位和數的組成的認識結合起來)。
    (三)鞏固練習。
    一學生撥數,另一名學生猜數。其余的同學都做小裁判,告訴猜的那名同學數的組成或所說的數是大了還是小了。
    (用小游戲調節(jié)一下枯燥乏味的學習,當學生自己先進行猜數游戲時,他們總能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怎么才能讓游戲進行下去的問題,做出自己判斷。也體現了解題方法的多樣性)。
    2、根據教學時間機動練習數學書第5頁中的練習。
    (練習中讓學生學會觀察計數器,學習讀數與寫數方法,不斷強化“位值”的思想。)。
    (四)全課小結。
    (給學生以鼓勵性評價。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愿孩子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發(fā)現更多生活中的數學)。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清晰明了,能體現本節(jié)課教學重難點。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十八
    1、認知目標:讓學生感知空間中物體的相互位置關系,初步理解上與下、左與右是相對的概念。
    2、能力目標: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本領帶小動物們安家,并相互說一說它們住在哪里,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3、情感目標: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課程的人文價值。
    讓學生感知空間中物體的相互位置關系。
    知道上與下、左與右是相對的概念。
    多媒體課件。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海的變化真大啊!很多小朋友都搬了新家。我們的好朋友小丁丁、小胖、小亞和小巧也搬家了,住在一棟新房子里。他們邀請歡歡和樂樂去做客,我們去瞧一瞧!
    二、共同探討,獲取新知。
    師:這棟房子里住了哪些人?對!他們都住在一棟房子里。歡歡和樂樂先要到小巧家去做客。聽!歡歡正在問樂樂:“你知道小巧住在哪里嗎?”樂樂怎么回答呢?我們聽仔細了:“太簡單了!小巧住在上面一層左面的房間里?!?BR>    所以他說小巧住在??(上面一層左面的房間里)我們要像樂樂一樣把話說完整,先說哪一層再說哪一面的房間,一起說一遍“小巧住在??”。老師請兩個小朋友把剛才歡歡和樂樂的對話再說一遍。
    師:會嗎?樂樂要考考我們,聽好了:“小朋友,你們會不會用上中下、左中右來說一說其他人住在哪里呢?”這幅圖在我們書上,請你們看著書小組內兩人一組,一個演歡歡提問,另一個演樂樂回答。
    師:現在老師請每組派兩個小朋友來演歡歡和樂樂。注意別的小朋友提過的問題就不要再提了。
    三、針對練習,鞏固新知。
    1.師:樂樂說小朋友們真棒!這回輪到歡歡要考考大家了。請你圈一圈,誰住在紫顏色的房間中?(講評第一題)師:會嗎?請做書上第2大題。
    2.師:剛才是告訴我們房間,讓我們圈出誰住在里面。這回反一反,告訴你一個人,請你把他的房間涂上顏色。有問題嗎?請做第3大題。
    3.師:歡歡說小朋友們真厲害,他和樂樂又想了許多問題要難倒你們,怕不怕?這些問題是第4大題,請你們小組內輕輕地說一遍。
    師:我們來開小火車。
    4.師:最后我們來做搶答題。第一個舉手的小朋友才能回答問題,答對者拿一顆五角星,答錯者扣一顆五角星。預備開始!
    (1)誰住在小丁丁的左面,小巧的的右面?(小淘氣)。
    (2)誰住在小胖的右面,小亞的上面?(亮亮)。
    (3)誰住在小丁丁的下面,康康的上面?(外婆)。
    (4)誰住在亮亮的左面,小巧的下面?(小胖)。
    (5)誰住在小胖右面的、下面的房間里?(康康)。
    (6)誰住在康康上面的、左面的房間里?(小胖)。
    (7)誰住在外婆下面的、右面的房間里?(小亞)。
    (8)誰住在亮亮左面的、上面的房間里?(小淘氣)。
    (9)誰住在外婆下面的、旁邊的房間里?(小玲和小亞)。
    (10)誰住在外婆上面的、旁邊的房間里?(小巧和小丁丁)。
    四、公開練習,聯(lián)系實際。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十九
    2、從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歡的物體,并說說它們的的形狀。
    3、摸一摸手中的物體,有什么感受?與同學交流想法。
    4、引導學生說出有些物體的一面或幾面是平平的,揭示課題。
    1、認識長方形。
    (1)讓學生動手找出長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認識長方形并出示圖形。(電腦出示:從長方體中取下長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體中的長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從其他物體上找到其他的圖形呢?(學生獨立找、小組內找、與教師一起找)。
    3、匯報交流,認識正方形、三角形、圓。(電腦演示)
    4、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今天我們認識的圖形和過去認識的物體有什么不同?(立體圖、平面圖)
    5、用自己的辦法把他們圖形畫下來。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標志圖讓學生辨認,滲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呢?請同組的同學相互說說。
    2、下面請同學們小組互相合作,利用老師給你們的圖形拼出自己喜歡的漂亮的圖畫,要盡量和小明的不一樣。
    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想今天認識的圖形。
    在生活中我們到處都可以見到這些圖形,同學們回到家后仔細觀察家里的物體,看看能在哪些物體上找到這些圖形,把你的發(fā)現告訴爸爸和媽媽。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二十
    1.在游戲活動中,幫助學生掌握有關“6”和“7”的加減法.。
    3.在游戲活動中,使學生不斷積累經驗,發(fā)展他們的數感.。
    教學重點。
    掌握“6”和“7”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有序思維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猜數“2”或“4”
    2.學生猜數,并說出簡單的理由.。
    3.教師提問:
    (1)老師的手里到底有幾個磁珠哪?想不想知道?
    (2)看看老師的左手有幾個?(教師把左手的4個磁珠貼在黑板上)。
    (3)右手哪?(教師把右手的2個磁珠貼在黑板上)。
    (4)有誰猜對了?你怎么知道一共有6個磁珠呀?
    (左手有4個磁珠,右手有2個磁珠,合起來一共有6個.)。
    (5)你能用數學算式表示嗎?
    2+4=64+2=6。
    5.教師提問:
    (1)你猜對了嗎?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猜對了?
    一共有6個磁珠,老師左手有2個,右手一定有4個.。
    (2)能把你的想法用數學算式表示出來嗎?
    2+4=64+2=66-2=46-4=2。
    6.小結:你們猜得有理有據,所以都猜對了,快為你們的勝利鼓鼓掌吧!
    (二)猜數“3”
    2.你能用數學算式表示嗎?3+3=66-3=3。
    (三)猜數“1”和“5”
    1+5=65+1=66-1=56-5=1。
    2.你們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數游戲?那同桌的兩位小朋友就來一次猜數大賽好不好?
    (一)教師談話:同學們從學具盒里數出7個小珠子,看誰數得快!
    (二)教師說明游戲規(guī)則。
    (三)小組活動.。
    (四)你們倆是怎樣玩猜數游戲的,結果怎樣?
    0+7=77+0=77-0=77-7=0。
    1+6=76+1=77-1=67-6=1。
    2+5=75+2=77-2=57-5=2。
    3+4=74+3=77-3=47-4=3。
    (五)小結。
    三、活動三:口算搶答。
    3+4=7-4=7-3=7-5=1+6=2+5=。
    6-3=7-1=7-7=4+2=3+3=1+5=。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二十一
    教學設計: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體驗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這樣就需要創(chuàng)設解決問題的情境,把學生帶回生活中,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介紹同學,通過不同方向的介紹,明確前后的確定與面對的方向有關,為分清左右突破難點,學-左右時采用介紹同學、作游戲解決生活問題等,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使學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時學-數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游戲中,體驗前與后、左與右的位置與順序。能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首先確立參照物,再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慣。
    3、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應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體會前后,左右的相對性,提高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能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教學難點:準確的區(qū)分左和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想和大家做一個游戲,猜一猜同學的位置。
    教師說位置,學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學-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轉身,把你周圍的同學介紹一下?
    (1)出現兩種情況:
    說出左右,(他這樣介紹同學的,你還能介紹嗎?)。
    說不出左右,(他這樣介紹同學的,你還能怎么介紹?)。
    (2)比較,兩種說法哪種更好?
    (4)我們剛才用了哪兩個詞介紹我們兩邊的同學的?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朋友。板書:左右。
    你的哪邊是左邊?右邊呢?
    指指你左邊是誰?右邊呢?
    2、做游戲。
    跟著老師的口令做動作。
    舉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腳向前一步……。
    3、練-。
    提出問題:他們?yōu)槭裁炊荚谧筮呑哐?
    組織學生討論,像前后那樣得到結果:面對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學-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紹你的.前后都是誰?
    (三)、觀察課件,請你向大家介紹你看到景物。
    學生認識上、下。
    三、鞏固練-。
    46頁試一試。
    1、看參照物。2、說出相對應的前后左右的車。
    47頁練一練。
    1、左右的練-。2、相對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題:上下左右的相對位置綜合練-。
    四、課堂小結:
    說說你學會了什么?
    板書:
    前上。
    左右。
    后下。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二十二
    教學內容:比例的意義、基本性質,比例各部分名稱,組比例。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2.能運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會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提問:什么是比?一輛汽車4小時行160千米,說出路程和時間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4.5:2.710:6。
    二、新授。
    提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在過去學過比的知識的基礎上,學一個的知識: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1、比例的意義。
    出示例1: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時間(時)25。
    路程(千米)80200。
    從上不中可以看到,這輛汽車:
    第一次所行臺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____;。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____;。
    這兩個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們有什么關系?
    (1)根據學生回答,師板書結果后,師指出: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這兩個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號將兩個比連起來寫成下面的等式。
    板書:80:2=200:5或=。
    師:這樣的式子,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叫做比例。
    (2)口答。
    a、把復習第2題中兩個比值相等的'比用等號連起來。
    b、用等號連接起來的式子叫做什么?
    c、根據剛才的回答,你能說出什么叫比例嗎?
    (3)小結。
    a、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兩個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這兩個比相等。
    b、要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可以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比值相等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兩個比就不能組成比例。
    (4)練習,課本第10頁做一做。
    2、比例的基本性質。
    (1)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例題:80:2=200:5。
    并自學課本。
    (2)說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項和內項?
    6:10=9:158:3=3.2:1.21/3:1/6=16:8。
    (3)計算:上面比例中的外項積與內項積。
    (4)引導學生觀察每個比例中的計算結果,發(fā)現這兩個乘積有怎樣的關系?
    師: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積有什么關系?
    (5)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2頁的做一做。
    2、完成第3頁的做一做第1題。
    四、總結。
    1、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什么?
    2、怎樣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五、作業(yè)。
    1、完成練習四的第1-3題。
    一年級數學游戲教案文案篇二十三
    教改讓我們看到了課程改革實驗給我們的數學教學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活力,感受到了教師與學生在課程改革中喜人的變化。教師教得舒暢,學生學得快樂,我們在探索中求取課改的真諦。
    一、觀念的探索——求新。
    課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課程發(fā)展是人的發(fā)展。沒有教師的發(fā)展,就沒有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的主體地位能否得到真正確立,潛能能否得到充分的挖掘,創(chuàng)造性能否得到充分發(fā)揮都將關系到整個新課程改革的成敗。因此,我們通過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和學習,讓新鮮的血液源源不斷地流入教師的體內,更新教師觀念,提高教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能力,促進教師與新課程共同成長。在課改實踐中,我重點抓了“實現兩個轉變”“創(chuàng)設氛圍”?!皩崿F兩個轉變”是:變主導者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變注重數學知識技能為關注學生學習情感和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實現“以人為本”的整體教育觀?!皠?chuàng)設四個氛圍”是:民主和諧的氛圍,生活數學的氛圍,大膽創(chuàng)新的氛圍,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氛圍。觀念的改變是痛苦的,但是幸福是伴隨著陣痛而來的。我在一次次碰撞中醒悟,一次次受傷中站起來,我們的信心也越來越強了,路也越走越寬了。
    二、課堂教學的探索——求活。
    課堂教學永遠是課改的主陣地,只有將課改的新思想、新觀念融入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得到教師和學生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參與,才能開出絢麗的花朵,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永遠充滿活力。
    三、評價的探索——求發(fā)展。
    評價是對課改成效的最終檢查,也是課改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學生的學習成績如何評價?我也在對學生的評價上作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2、評價結果形式多種。每月對每位學生本月的學習情況進行一次定量和定性綜合評價,評價結果以分數和評語的方式同時呈現。分數是對學生知識技能和能力的考察,評語是對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的評價,原則是鼓勵為主,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除此之外我們還采取以等級和口頭評價等多種方式呈現評價結果。
    四、課改成果掃描。
    課程改革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學生情感在變化——課程改革給他們帶來了快樂,他們不必整天面對枯燥無味的數學題。圖文并茂的數學書、生動而又貼近生活的情境、多種多樣的數學游戲、以及象朋友般親切的老師深深吸引著他們。他們在數學的海洋里盡情地享受思維的快樂、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參與實踐的無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