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感悟,我們能夠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冷靜和堅定。感悟需要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深度,可通過比喻、引用、個人經歷等方式來增加文章的藝術性。以下是一些關于感悟的摘抄,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考和體驗的路徑。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一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
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做到的事。
為什么最難認識的是自己?我們又怎樣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呢?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話題:認識你自己。
這是千古以來一個最難解決的命題。在西方的神話寓言體系里,這被表述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謎。
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每天都在問過往的行人一個問題:“有一種動物,它在早晨的時候四條腿,在中午的時候兩條腿,在晚上的時候三條腿,那么這個動物是什么呢?”過往的人答不上來,就被獅身人面獸吃掉了。
年輕的阿狄浦斯在路過的時候,說出了最終的答案:“這個動物就是人?!彼狗铱怂勾蠼辛艘宦?,就跑到懸崖邊跳下去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呢?說明離我們最近的東西,往往是最難認知的。
在人生整個成長的經驗過程中,我們可以不斷地認知天地萬物,增長經驗,但惟獨難以認清我們自己。
因為人生的變化在不經意之間經過了很多階段。一個孩子,當他匍匐著四肢爬行的時候,這是在生命成長的初期。等到他可以站立起來了,可以走路了,可以奔跑了,在這個世界上,就有很多東西需要積累、需要建立,也因此有了很多內心的惶惑和游離。到了晚年的時候,我們所積累的那些財富、聲名、情感,一切一切負累于心,蒼老了生命,讓我們日漸疲憊,就要借助拐杖,就成為了人的第三條腿。
在這樣一個歷程中,哪一個階段是我們最快樂的呢?哪一個階段是我們對自己認識最清晰的呢?哪一個階段我們的心中是了無遺憾,而充滿了溫暖富足之感的呢?在這個過程中,中西文化體系在以不同的話語不斷地追問著。
《莊子》這本書,亦幻亦真,充滿了這樣的追問。莊子說,從前自己做夢,夢到自己是一只翩翩飛舞的大蝴蝶,但究竟是自己做夢化為蝴蝶了呢?還是蝴蝶做夢化為自己了呢?這是不清楚的。
很多時候,我們人是以自己的標準去推斷其它動物的,而大自然中有很多規(guī)則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莊子繼續(xù)追問說,人是吃肉的,鹿是吃草的,蜈蚣喜歡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喜歡吃耗子,這四種口味你能說出哪種最符合標準呢?哪種更可口或者哪種更不可口呢?你也說不清楚。
這就是莊子在《齊物論》里面提出的觀點: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永遠都有它自身的密碼。這個密碼是看不破的。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fā)點,才能夠去善待他人。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二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拜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這本書對于充滿誘惑當今社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我們可以從中清醒認知自己的內心世界,超越追名逐利之心,用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超越的大境界不等于消極無為.《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許多人在現實生活中常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利所擾,在工作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了寶貴的生命.我覺得對于一名共產黨員所要取的精華就是在于不斷反省內心,摒棄私念,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有積極進取為人民謀利益這樣的大境界,這樣就不會為名所困,為利所累.
做人要堅持無私秉性不隨波逐流.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tài),合乎自然,超越利祿功名和自我.現實的環(huán)境紛紛擾擾,需要超越外在的環(huán)境,始終保持一顆無私的心,在工作中,堅持原則,情系群眾,不為名利所惑,不為無原則的強權而動搖.
做事要努力奮斗真抓實干.無論在何種崗位上,在堅持自己內心無私秉性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自身的潛能,使其發(fā)揮到最佳狀態(tài),這就是我認為的超越境界.這需要我們首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其次增強踐行宗旨的使命感和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能力來自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自身駕馭各項工作的水平.要增強責任意識,每一項工作都要有為民意識,樹立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形象,責任出力量,責任出智慧,有了責任心,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此外還要有克難攻堅的氣魄,想方設法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和利用好各種有利條件,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
學習《莊子心得》,重在提高思想認識,要志存高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才可以無怨無悔.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三
讀《莊子》,我懂得了許多。
借助于《百家講壇》的神力,沉寂了很長時間的莊子也終于開始風光起來,他的人生哲學也變得流行起來。
什么“逍遙游于物外,”什么“無為,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精神。
等等。
可是我們也不要忘記了,莊子也是犬儒主義的創(chuàng)造人,莊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顯得俗不可耐。
在今天的中國倡導莊子精神實在不是時候。
《莊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為大家公認,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絕,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但我要補充的是:《莊子》中還有大量言論,體現了一種非常糟糕的駝鳥智慧和烏龜哲學。
莊子一方面大罵世俗,一方面又反復說要“不譴是非而與世俗外”,也就是說,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無條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處,一方面大談“不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誡人們要“與物周游”,“與物為春”,莊子一方面是大膽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識時務者為俊杰”的現實主義策略。
莊子的想像更多地體現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實際行為上卻認同價值顛倒的現實世界。
他的“游”也只是不觸及實際的“神游”而已。
其實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的結合才是完整的莊子,它們共同組成了人生態(tài)度。
所謂“犬儒主義”,指的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一種畸形關系。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四
《莊子心得》是于丹對莊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傳達給讀者的一本書。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莊子的印象就是“逍遙游”,并顧名思義地認為他持的是一種無所謂的生活態(tài)度,以致他覺得“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最好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其實,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后,才真正理解莊子心中的“逍遙游”是什么。
確實,“逍遙游”是莊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并不僅僅是說追求生活上的逍遙,更是追求心態(tài)上的逍遙,從外物中去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舒暢,正所謂“乘物以遨游”。
我喜歡莊子說的一句話——外化而內不化,講的是人不應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響而動搖了內心的真實想法。外界的言語,社會的潮流,多多少少會左右著我們的思想,當我們看到別人有一部蘋果手機,或者是說看到周圍人都熱衷于玩切水果游戲,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風呢?也許你之前生性節(jié)儉,或者不愛玩游戲,那么是不是去改變你的習慣呢?其實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響,那就會迷失了自我,沒有了個性,更重要的是,你丟的可能是你最初的夢想。所以,莊子讓我懂得了順應與堅持的道理,順應當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隨,遵循自己的本性,堅持自己的原則,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強。
關于生死,莊子的觀點給我莫大的釋懷,在莊子看來,生與死是一種物質形態(tài)的轉變而已,人只不過是一團氣,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來的地方去。正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莊子面對妻子的去世才能顯得那么坦然淡定,才會擊鼓而歌。對待生死,很多人都無法正確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害怕死的到來,不管是自己還是親人。也許,莊子的生死觀是讓自己消除恐懼最好的解釋,我們不必為死而過度悲戚。
是的,莊子給我?guī)淼氖且环N別有的人生觀,讓我從心底有種坦然的感覺。我想,逍遙游的精辟之處就在這里吧!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五
近來聽于丹對《莊子》的詮釋,更有一種賞心悅目,如沐春風的感覺。
莊子,名周,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
雖然我也讀過《論語》、《孟子》等古典名著,而《莊子》給我也從中受益匪淺,聽著于丹教授的講解,別有一番感受。她個“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讓古典文化進入千家萬戶,讓經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會競爭愈來愈列的今天無疑給每一個人一劑提升自身修養(yǎng),緩解社會壓力的良藥。
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莊子的無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類應是大自然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服從于規(guī)律的安排,“人定勝天”是人類理想的豪邁,其實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更需要有一種淡定的生活態(tài)度,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在不為中有為來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內皆兄弟是孔子、孟子、莊子等圣人留給后代的不可磨滅的真諦。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六
全書的內容分為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于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說:“我們有什么樣的眼睛,就有什么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jié)里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么活?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向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為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正如書中所說,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算是覺悟。為什么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癡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為什么別人都那么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huán)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并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fā)展,但這種發(fā)展是否有利于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F在我們已經成為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么,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回歸原本的自我,回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床,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師對達芬奇說: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七
我一直渴望用我拙笨的筆頭來描摹一下這個先秦的哲人,但每每提筆,浮現眼前的,總是一個至玄至幻的影子。這個影子或隱沒于江湖,或委身于水田,或翩躚于夢幻,或混跡于鬧市,令我無從下筆,只得興嘆。
大多數人對于莊子,是迷惑不解的。那個烽火狼煙、豪杰并起的時代,賦予人的,是激情和斗志,是渴望輔佐君王、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丈夫情懷,而莊子,這個槁項黃須、聰明透頂的人,卻棄自己的滿腔才情不用,或與水田曳尾的神龜游戲,或研究墻角蝸牛觸角上的彈丸小國,或臆造出不存在于世的大鵬、大鯤,甚至對送到眼前的楚國相位都安然不動……這太出乎人們意料了!
莊子就像一本書,讀前令人疑惑,讀后令人開朗。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八
今日偶讀莊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動,僅書一文。
莊子曰:“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這四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壽命長短,是勉強不來的。我哪里知道,貪生并不是迷誤?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歸故鄉(xiāng)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會懊悔他從前求生呢?”莊子是在闡明,生未必樂,死未必苦,生死其實沒甚么分別,一個人活著,不過是“做大夢”,死了,那是“醒大覺”,說不定死了之后,會覺得從前活著的時候多蠢,為甚么不早點死了?正如做了一個悲傷恐怖的惡夢之后,一覺醒來,懊惱這惡夢實在做得太長了。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九
縱觀整部《莊子》,所有理論,所有寓言,其實只有一個奧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無非是一種規(guī)則。也就是說天地間所有規(guī)則都要合乎大自然的的規(guī)律,天之道才是大道!
人怎樣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樣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樣才能獲得大道呢?當我們忘卻一個一個人生坐標的參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內心,我們會把握人生獨一無二的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人會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機遇會來,一切風波會走,在每一個機遇中把握自己,這就是道家所說的合乎天地大道。
莊子最終要提醒世人的,叫做:“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謂之倒置之民”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質世界中,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中,這個人就本末徹底顛倒了。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喪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會徹底找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
人怎么樣才能不喪失?怎么樣才能不迷失?就在于我們應該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最終都將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享受當下,但這美好總會過去;有很多苦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扛過去,這苦難也會過去。我們每個人都要牢記這句話“一切都會過去”。光榮會過去,輝煌會過去,苦難會過去。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只是過往。就在我們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時候,我們要追究每一個當下的質量。
莊子說,在天地間,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叫善養(yǎng)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呢?人生的大智慧是,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錦上添花是給別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為自己的。
莊子說:“虛無恬淡,乃合天德”。一個人自己的行為做到虛無恬淡,讓心真正靜下來,不慌亂,不迷茫,就合乎天德。在很多時候生命是會陷入絕境的。陷入絕境之后,只有依靠我們明確的判斷和心底的冷靜,才能使我們真正走出絕境。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莊子的愛情哲學。
莊子的人生哲學。
莊子的人生觀論文。
簡析莊子的人文關懷。
莊子對個體存在的思索。
簡析莊子哲學與精神生命教育。
荊楚文化對莊子文學的影響。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
五一長假到了,班里同學可能都出游了,博客上有些冷清。我正好看完了3jxh托人帶來的《于丹莊子心得》(謝謝3j常常給我買好看的書),忍不住把我的心得說給大伙聽聽。
我沒有看百家講壇,不知道于丹同學的口才有多好。僅從她寫的書來看,于丹同學是個感受力極強而且聰明絕頂的人,她轉一趟泰山后山就有了深刻感悟,和認識上的升華(大家如果看了我以前貼的泰山游記,一定知道當年我、我3j和我爸也去過后山,還看了馮玉祥的墓碑。只怪自己當時年紀小,糊里糊涂的,除了佩服自己的爸爸,沒什么太多的感悟)。所以說,于丹她雖然沒什么太多的磨難和閱歷,但寫的東西卻也可以有說服力。
特別是對《莊子》這種古文,多少年來,各種解讀簡直是汗牛充棟滿坑滿谷,還有英文譯本。僅我家就有3本莊子的注釋和解讀。其中最著名的是錢穆寫的《莊老通辨》。但是有多少人愛看呢?又印了多少本呢?我看了其中幾頁,就發(fā)現了于丹所講的同樣的故事,但于丹的語言生動新鮮,簡單又結合現實。比如:神龜的故事、魚干的故事、老婆死反而高興的故事、怪鳥的故事、車馬的故事等等,錢穆老學者在第7至第8頁也講到了啊!但就是不如于丹的通俗淺顯,同樣的故事,講起來就是不一樣啊!不過,不可否認錢穆的書學術性比較強。
于丹同學還把以往人們認為消沉、厭世、不爭、低調、出世、隱士的道家學說轉而變成作一個快樂、智慧、慈悲的人,要有赤子之心的生活理論。當然,她也結合了儒家的入世學說積極的一面??傊?,就像我dj說的,“人不快樂,多冤哪!”
看完于丹的書,讓人心情的確好了一些,但人世間還是有很多煩惱要去除,這就看每個人自己的功力了。反正我把這本書里的故事都一一講給小寶聽,她愛聽極了。據說還轉述給班里同學,同學竟追著她讓她不斷補充新的故事哪!
說到不足之處,于丹同學書中有些低級的錯誤,真不應該。比如第25頁,把有視力、聽力障礙的殘疾人稱為聾子、瞎子;對曹商獲得車馬獎勵來由的敘述不甚文雅,同樣的故事,錢穆就用詞文明一些。
先寫這些,揍個數吧!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一
聯(lián)系現實生活,就想談一點:做人,一定要做坦坦蕩蕩的君子,不要做心胸狹窄的小人。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君子顧全大局,小人只顧已私;君子顧及臉面,小人不計影響;君子老實做事,小人弄虛做假;君子襟懷坦蕩,小人鼠肚雞腸;君子適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君子溫和如三春暖風,小人陰險如冬日嚴霜。
寬容別人是君子之為。有位心理學家曾說:“人類要開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學會寬容?!睂捄翊?,容納非議,乃事業(yè)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來的谷粒?!蹦芡艘徊?,天地自然寬。
心胸狹窄、陷害別人是小人之為。他們不能接受身邊存在比自己強的人,有時候是因為比自己強的人會妨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狹窄的心胸使他們不能吃一點點虧,會想方設法消滅對手。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就像是一株小草,微風拂過,也能讓他們前俯后仰,方寸大亂。對別人一些無心的舉動,一些隨意的言談,都很敏感,在心里形成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對別人的報復是與別人的能力無關的,只是因為別人不經意傷害了他們,他們卻無法釋懷。他們只想著怎樣讓別人也受到更大的傷害,只有別人受到的傷害遠勝于自己,他們才能感到一絲快感。和心胸狹窄的人在一起,會有一種防不勝防的感覺,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得罪到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對你進行報復。太可怕了!
于丹告訴我們,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我們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汗水,收獲自己的成功,這份成功才會有意義。
當然,蕓蕓眾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所以,看問題要多角度,學會換位思考。慢慢就會理解別人的處境,不會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改變生活態(tài)度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有決心,就要與身邊樂觀開朗的人多交流,慢慢體會。另外,要了解任何事情都有好壞兩面,選擇積極的心態(tài)就會變得心胸開闊。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復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道家提倡,活在當下。也就是說,盡可能地做好現在的事情,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
讓我們珍惜眼前的一切,從每一天中總結人生的意義,不斷地增強自己的能力;在人生之旅中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不斷培養(yǎng)寬容這種良好的品質。
常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用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別人,自己就一定會幸福、快樂。
做人,一定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全書的內容分為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于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說:“我們有什么樣的眼睛,就有什么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jié)里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么活?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向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為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正如書中所說,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算是覺悟。為什么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癡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為什么別人都那么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huán)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并不愁苦。
人,生來,睡不過一床,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師對達芬奇說: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全書的內容分為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于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說:“我們有什么樣的眼睛,就有什么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jié)里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么活?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向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為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正如書中所說,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算是覺悟。為什么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癡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為什么別人都那么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huán)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并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fā)展,但這種發(fā)展是否有利于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么,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回歸原本的自我,回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床,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師對達芬奇說: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二
于丹在里面寫道:“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別人?!睘榇?,她還專門列舉了《莊子——人世間》中的一個關于樹的例子:
一個姓石的木匠到齊國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櫟樹。這棵櫟樹被這個地方的人奉為社神來祭祀。
這樹有多大啊?莊子的形容很夸張。他說,這棵樹的樹陰可以遮蔽幾千頭牛在這樹底下乘涼,量一量樹干可以達到百尺粗,跟山一樣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這棵大樹吸引了好多人來觀賞,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離開了。他的徒弟問師傅:“這么好的木材為什么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說:“這種樹木是沒有用的散木,木質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這棺材很快就會腐爛;用它做器物,這個器物很快就會折斷;用它做門,這門就會流污漿;用它做柱子,會被蟲蛀。所以,這是‘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行。”
晚上,石木匠夢見這棵櫟樹來跟他說話。
那棵散木說,你看那些果樹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認為的有用之材,每年碩果累累,大家對它贊不絕口,結果是大枝條全被折斷了,小枝條都被拉下來,那上面結的果實,年年一熟,人們就來剝奪它。因為它們有用,所以傷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沒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莊子的故事講得似乎有些超現實,但也提醒我們不必去羨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贊不絕口的人;因為他們的所謂有用背后,不知對自己做出了多少傷害?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啊!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三
讀于丹《莊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寫道:“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別人?!睘榇?,她還專門列舉了《莊子——人世間》中的一個關于樹的例子:
一個姓石的木匠到齊國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櫟樹。這棵櫟樹被這個地方的人奉為社神來祭祀。
這樹有多大???莊子的形容很夸張。他說,這棵樹的樹陰可以遮蔽幾千頭牛在這樹底下乘涼,量一量樹干可以達到百尺粗,跟山一樣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這棵大樹吸引了好多人來觀賞,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離開了。他的徒弟問師傅:“這么好的木材為什么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說:“這種樹木是沒有用的散木,木質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這棺材很快就會腐爛;用它做器物,這個器物很快就會折斷;用它做門,這門就會流污漿;用它做柱子,會被蟲蛀。所以,這是‘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行?!?BR> 晚上,石木匠夢見這棵櫟樹來跟他說話。
那棵散木說,你看那些果樹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認為的有用之材,每年碩果累累,大家對它贊不絕口,結果是大枝條全被折斷了,小枝條都被拉下來,那上面結的果實,年年一熟,人們就來剝奪它。因為它們有用,所以傷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沒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莊子的故事講得似乎有些超現實,但也提醒我們不必去羨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贊不絕口的人;因為他們的所謂有用背后,不知對自己做出了多少傷害?付出了多少的代價?。?BR> 《莊子-——逍遙游》有一個最著名的故事:
北海有一種魚,叫做鯤。鯤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它能化成一種叫鵬的鳥,也有幾千里。當它振翅而飛的時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云彩。鵬會在海運來臨的時候飛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當它飛往南海的時候,會擊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著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而且這一飛就是六個月。
然而,蟬和斑鳩卻嘲笑說:“我們快速飛起,沖上榆樹和檀樹,但有時達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飛到九萬里那么高呢?”麻雀也嘲笑說:“它究竟想要飛到哪兒去呢?我使勁的往上飛,也不過飛幾十丈那么高就得回來,在蓬蒿之間翱翔,已經是飛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飛到哪兒去呢?”
在這個故事中,人們往往會羨慕大鵬鳥的視野寬闊,氣魄宏大,會嘲諷蟬、斑鳩和麻雀在大鵬面前如小丑般的無知、可笑,它們鼠目寸光,即使盡力氣地翻飛騰躍,也不過蓬蒿之間,數丈而已,它們又有什么資格去嘲笑翱翔于天際的大鵬鳥呢!難怪連莊子也說“這幾個小蟲子又知道什么!”大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感覺。
然而,這只不過是從很世俗的、狹隘的角度得出的結論。而事實卻并不如此!
我們知道,宇宙(或道)是無限的,到底無限到何種程度呢?有一部電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與人類尋找一個決定雙方命運的宇宙,經過雙方的'生死較量,這個宇宙最終被人類尋獲并奪得,你知道這個宇宙在哪里嗎?它在一只黑貓的脖子上掛著,只有玻璃彈珠那么大,但當你從外向里望時,里面卻是繁星密布,浩瀚無邊,的的確確的是一個宇宙。宇宙就只有那么大嗎?不是的!電影到結束時,鏡頭拉向遠方,我們偉大的地球慢慢地縮小,變成藍色的球,再縮小,在太陽系里變成一顆小星星發(fā)著微弱的光,再縮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陽系在銀河系里縮成一小片,再縮小,銀河系已變成一小團霧,再縮小,銀河系在我們的宇宙里已看不見了,最后我們的宇宙變成一顆小小的彈珠在地上滾動,掉到一個小坑里,與另外一顆彈珠撞在一起。這時,一個外星人伸出一只長著柔軟大手的瘦長胳膊,用手抓起兩顆彈珠,放到一個布袋里,布袋里已有滿滿的一袋子呢!
相反,麻雀、斑鳩和蟬倒是很幸福的,它們的幸福正在于它們的無知和自己滿足!
現實生活中不也如此嗎。有一個朋友通過自己十來年的奮斗,已經擁有上千萬的家產,家中的住房已從鄉(xiāng)下的農房換成了小別墅,后來他覺得小別墅也不好看,又想買三十畝地造個小園林,現在他已在付諸實踐了。有人對他說,怎么這么不知滿足呢?等你有一小園林后,就有會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會不滿足了。
是?。〉绞裁磿r候才能真正的滿足呢!這不是自尋煩惱嗎。不是很痛苦嗎。
所以,做一只無知、無用和自己滿足的小麻雀又有什么不好呢!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四
《莊子》是一本充滿哲理和想象力的書籍,被譽為中國古代經典之一。于丹教授對《莊子》的解讀深入淺出,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思想和智慧。
在閱讀《莊子》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莊子對自由、自然的向往和追求。莊子的想象力和對人生的思考讓我思考自己的生活和處境,更加珍惜眼前的自由和幸福。同時,我也被莊子的智慧所吸引,他通過寓言故事、比喻等方式讓人們明白許多深刻的道理,比如“無用之用是大用”、“真正的快樂在于心靈的自由”等等。
在莊子的筆下,萬物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天地萬物都是息息相關的,生命的價值在于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天地萬物中去。這種生命價值觀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和價值,更加積極地去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總的來說,閱讀《莊子》是一次充滿啟示和感悟的過程,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讓我更加珍惜和擁抱自由和自然。莊子的思想和智慧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和傳承。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五
歷史上,孔子稱為圣人,莊子稱為神人。最初知道莊子是初中語文課本里的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雖然理解的'不深刻,甚至到現在不太清楚什么意思。今年寒假讀了于丹莊子心得,知道了莊子最為著名的是《逍遙游》,這篇代表了莊子的最高境界,表達了對世俗功利的態(tài)度。
莊子留給我們最深的是充滿寓意和小故事的文章,以此來表達對那些追求小名小利的嘲諷,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令人瞠目結舌。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幽默而有涵養(yǎng),但是她并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困到極點卻從不接受別人一點的施舍。
在這本書里面,我最喜歡的是“境界有大小”。一個人的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同樣也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而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認為其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秘方用于使加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衛(wèi)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秘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過發(fā)起的水戰(zhàn)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侯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guī)的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在大千世界,我們既要做到順應外面的世界,做到與時俱進,又要有所堅持,秉承內心最本質和最純真的東西,只有這樣在大千世界里才不至于迷失我們自己。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六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莊子心得》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莊子心得》是于丹對莊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傳達給讀者的一本書。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莊子的印象就是“逍遙游”,并顧名思義地認為他持的是一種無所謂的生活態(tài)度,以致他覺得“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最好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其實,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后,才真正理解莊子心中的“逍遙游”是什么。
確實,“逍遙游”是莊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并不僅僅是說追求生活上的逍遙,更是追求心態(tài)上的逍遙,從外物中去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舒暢,正所謂“乘物以遨游”。
我喜歡莊子說的一句話——外化而內不化,講的是人不應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響而動搖了內心的真實想法。外界的言語,社會的潮流,多多少少會左右著我們的思想,當我們看到別人有一部蘋果手機,或者是說看到周圍人都熱衷于玩切水果游戲,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風呢?也許你之前生性節(jié)儉,或者不愛玩游戲,那么是不是去改變你的習慣呢?其實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響,那就會迷失了自我,沒有了個性,更重要的是,你丟的可能是你最初的夢想。所以,莊子讓我懂得了順應與堅持的道理,順應當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隨,遵循自己的本性,堅持自己的原則,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強。
關于生死,莊子的觀點給我莫大的釋懷,在莊子看來,生與死是一種物質形態(tài)的轉變而已,人只不過是一團氣,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來的地方去。正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莊子面對妻子的去世才能顯得那么坦然淡定,才會擊鼓而歌。對待生死,很多人都無法正確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害怕死的到來,不管是自己還是親人。也許,莊子的生死觀是讓自己消除恐懼最好的解釋,我們不必為死而過度悲戚。
是的,莊子給我?guī)淼氖且环N別有的人生觀,讓我從心底有種坦然的感覺。我想,逍遙游的精辟之處就在這里吧!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七
偶然的機會,從朋友的介紹中,初識了這本《于丹莊子心得》。細細咀嚼,慢慢品讀,在靜靜的夜晚輕輕的與心靈對話,感受到了生命寧靜中的顫動之姿,搖曳中的沉靜風骨。
《莊子》與我并不陌生,或許應該說有些老莊思想以于不知不覺深入人心了。《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從人對寓言的最直接的“覺”,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懂得用心生活,體會超越的“悟”。我認為人生有許多“覺”的過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過程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現,尋找內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覺”與“悟”的聯(lián)系。
故事是這樣展開闡述的:《庖丁解?!罚?jié)選自《莊子·內篇·養(yǎng)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怎么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無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
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游刃有余的過程嗎?先是規(guī)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guī)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的境界,既能超脫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聯(lián)想到了我們的職業(yè)崗位。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也是這樣,“覺”的事件和過程是隨處可見的:孩子們在學習中什么時候表現的最有興趣,他們是怎樣看待老師對他們的評價,當他們高舉著小手是在渴望著什么……而這時我們作為老師,作為引導者,囫圇吞棗,一筆帶過的結果便是“丟失”了“悟”。
進而是丟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機,升華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學生喜歡在游戲中學,那么你就會去有意的創(chuàng)設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更好的調動情緒的環(huán)節(jié);如果你理解老師的一句肯定會在他們的臉上澆開一朵花,那么你的課堂將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從他們高舉的雙手中讀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課堂就是充滿互動、靈動的……其中這或許便是悟的瞬間,它是基于積極的思考,經驗的不斷累積而成的。
“覺”到“悟”的成長。
《于丹莊子心得》還著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認識自己是一個人生歷程,需要你不斷的傾聽自己的心聲,而不是讓你隨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對現代物質化愈來愈強的社會,它常讓我們在潮流的浪尖,迷失雙眼,終而腳步零亂的踏上膚淺,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質的本質,我們要擺脫外在的標準和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能力。
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鵲的名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yī)生,成為中國名醫(yī)的代稱。扁鵲去見魏王。魏王說:“我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yī)術,你跟我說說,你們三人中,誰的醫(yī)術最高明啊?”扁鵲老老實實地回話:“我大哥醫(yī)術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醫(yī)術最差?!蔽和躞@訝地問:“那為什么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兩人卻默默無聞呢?”扁鵲說:“因為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
這個人得病但還沒顯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給消除了。這個病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給人除預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時,他用藥就把病除了。大家總認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發(fā)展下去那會要命的大病啊!”
扁鵲能夠在自己名聲大揚之時說出此番事實,而不以別人的看法去認識自己,實屬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去傾聽自己的心聲,不要受別人的觀點和束縛。教學是我們的生命線,汲取從一次次教學反思中認識自己的淺層表現,挖掘其內在的知識漏洞,用一雙從懂得傾聽到善于傾聽的升華!
一次公開課的成功,往往會使我們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別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實細思中,我們只關注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卻沒扣響迎向朝陽的那扇大門:及時地反思,挖掘內在成功的寶藏,善于傾聽總結,運用到更多的實踐教學中,這便是缺失了對現有位置的“悟”!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才是個人價值所在?!巴饣粌然边@是獲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著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每個人都能擁有輝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覺”,從覺中“悟”!
讀后感范文匯總。
讀后感大全匯總。
四大名著讀后感匯總。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八
偶然的機會,從朋友的介紹中,初識了這本《于丹莊子心得》。細細咀嚼,慢慢品讀,在靜靜的夜晚輕輕的與心靈對話,感受到了生命寧靜中的顫動之姿,搖曳中的沉靜風骨。
《莊子》與我并不陌生,或許應該說有些老莊思想以于不知不覺深入人心了。《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從人對寓言的最直接的“覺”,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懂得用心生活,體會超越的“悟”。我認為人生有許多“覺”的過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過程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現,尋找內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覺”與“悟”的聯(lián)系
故事是這樣展開闡述的:《庖丁解?!?,節(jié)選自《莊子·內篇·養(yǎng)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怎么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無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游刃有余的過程嗎?先是規(guī)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guī)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的境界,既能超脫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聯(lián)想到了我們的職業(yè)崗位。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也是這樣,“覺”的事件和過程是隨處可見的:孩子們在學習中什么時候表現的最有興趣,他們是怎樣看待老師對他們的評價,當他們高舉著小手是在渴望著什么……而這時我們作為老師,作為引導者,囫圇吞棗,一筆帶過的結果便是“丟失”了“悟”。進而是丟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機,升華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學生喜歡在游戲中學,那么你就會去有意的創(chuàng)設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更好的調動情緒的環(huán)節(jié);如果你理解老師的一句肯定會在他們的臉上澆開一朵花,那么你的課堂將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從他們高舉的雙手中讀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課堂就是充滿互動、靈動的……其中這或許便是悟的瞬間,它是基于積極的思考,經驗的不斷累積而成的。
“覺”到“悟”的成長
《于丹莊子心得》還著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認識自己是一個人生歷程,需要你不斷的傾聽自己的心聲,而不是讓你隨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對現代物質化愈來愈強的社會,它常讓我們在潮流的浪尖,迷失雙眼,終而腳步零亂的踏上膚淺,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質的本質,我們要擺脫外在的標準和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能力。
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鵲的名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yī)生,成為中國名醫(yī)的代稱。扁鵲去見魏王。魏王說:“我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yī)術,你跟我說說,你們三人中,誰的醫(yī)術最高明啊?”扁鵲老老實實地回話:“我大哥醫(yī)術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醫(yī)術最差?!蔽和躞@訝地問:“那為什么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兩人卻默默無聞呢?”扁鵲說:“因為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這個人得病但還沒顯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給消除了。這個病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給人除預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時,他用藥就把病除了。大家總認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發(fā)展下去那會要命的大病啊!”
扁鵲能夠在自己名聲大揚之時說出此番事實,而不以別人的看法去認識自己,實屬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去傾聽自己的心聲,不要受別人的觀點和束縛。教學是我們的生命線,汲取從一次次教學反思中認識自己的淺層表現,挖掘其內在的知識漏洞,用一雙從懂得傾聽到善于傾聽的升華!一次公開課的成功,往往會使我們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別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實細思中,我們只關注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卻沒扣響迎向朝陽的那扇大門:及時地反思,挖掘內在成功的寶藏,善于傾聽總結,運用到更多的實踐教學中,這便是缺失了對現有位置的“悟”!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才是個人價值所在。“外化而不內化”這是獲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著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每個人都能擁有輝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覺”,從覺中“悟”!
讀于丹《莊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寫道:“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別人?!睘榇?,她還專門列舉了《莊子——人世間》中的一個關于樹的例子:
一個姓石的木匠到齊國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櫟樹。這棵櫟樹被這個地方的人奉為社神來祭祀。
這樹有多大啊?莊子的形容很夸張。他說,這棵樹的樹陰可以遮蔽幾千頭牛在這樹底下乘涼,量一量樹干可以達到百尺粗,跟山一樣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這棵大樹吸引了好多人來觀賞,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離開了。他的徒弟問師傅:“這么好的木材為什么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說:“這種樹木是沒有用的散木,木質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這棺材很快就會腐爛;用它做器物,這個器物很快就會折斷;用它做門,這門就會流污漿;用它做柱子,會被蟲蛀。所以,這是‘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行?!?BR> 晚上,石木匠夢見這棵櫟樹來跟他說話。
那棵散木說,你看那些果樹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認為的有用之材,每年碩果累累,大家對它贊不絕口,結果是大枝條全被折斷了,小枝條都被拉下來,那上面結的果實,年年一熟,人們就來剝奪它。因為它們有用,所以傷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沒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莊子的故事講得似乎有些超現實,但也提醒我們不必去羨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贊不絕口的人;因為他們的所謂有用背后,不知對自己做出了多少傷害?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啊!
《莊子-——逍遙游》有一個最著名的故事:
北海有一種魚,叫做鯤。鯤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它能化成一種叫鵬的鳥,也有幾千里。當它振翅而飛的時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云彩。鵬會在海運來臨的時候飛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當它飛往南海的時候,會擊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著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而且這一飛就是六個月。
然而,蟬和斑鳩卻嘲笑說:“我們快速飛起,沖上榆樹和檀樹,但有時達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飛到九萬里那么高呢?”麻雀也嘲笑說:“它究竟想要飛到哪兒去呢?我使勁的往上飛,也不過飛幾十丈那么高就得回來,在蓬蒿之間翱翔,已經是飛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飛到哪兒去呢?”
在這個故事中,人們往往會羨慕大鵬鳥的視野寬闊,氣魄宏大,會嘲諷蟬、斑鳩和麻雀在大鵬面前如小丑般的無知、可笑,它們鼠目寸光,即使盡力氣地翻飛騰躍,也不過蓬蒿之間,數丈而已,它們又有什么資格去嘲笑翱翔于天際的大鵬鳥呢!難怪連莊子也說“這幾個小蟲子又知道什么!”大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感覺。
然而,這只不過是從很世俗的、狹隘的角度得出的結論。而事實卻并不如此!
我們知道,宇宙(或道)是無限的,到底無限到何種程度呢?有一部電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與人類尋找一個決定雙方命運的宇宙,經過雙方的生死較量,這個宇宙最終被人類尋獲并奪得,你知道這個宇宙在哪里嗎?它在一只黑貓的脖子上掛著,只有玻璃彈珠那么大,但當你從外向里望時,里面卻是繁星密布,浩瀚無邊,的的確確的是一個宇宙。宇宙就只有那么大嗎?不是的!電影到結束時,鏡頭拉向遠方,我們偉大的地球慢慢地縮小,變成藍色的球,再縮小,在太陽系里變成一顆小星星發(fā)著微弱的光,再縮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陽系在銀河系里縮成一小片,再縮小,銀河系已變成一小團霧,再縮小,銀河系在我們的宇宙里已看不見了,最后我們的宇宙變成一顆小小的彈珠在地上滾動,掉到一個小坑里,與另外一顆彈珠撞在一起。這時,一個外星人伸出一只長著柔軟大手的瘦長胳膊,用手抓起兩顆彈珠,放到一個布袋里,布袋里已有滿滿的一袋子呢!
相反,麻雀、斑鳩和蟬倒是很幸福的,它們的幸福正在于它們的無知和自我滿足!
現實生活中不也如此嗎。有一個朋友通過自己十來年的奮斗,已經擁有上千萬的家產,家中的住房已從鄉(xiāng)下的農房換成了小別墅,后來他覺得小別墅也不好看,又想買三十畝地造個小園林,現在他已在付諸實踐了。有人對他說,怎么這么不知滿足呢?等你有一小園林后,就有會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會不滿足了。
是啊!到什么時候才能真正的滿足呢!這不是自尋煩惱嗎。不是很痛苦嗎。
所以,做一只無知、無用和自我滿足的小麻雀又有什么不好呢!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九
二十一世紀什么最重要?電影《天下無賊》里葛優(yōu)演的黎叔回答得好,人才最重要。
新一屆局黨政領導對人才培養(yǎng)工作高度重視,通過組織干部培訓、開展文體活動等各種方式方法來搭建平臺,挖掘人才、激發(fā)潛力、鼓勵創(chuàng)新,希望達到為勞動保障事業(yè)培養(yǎng)好人才的目的。今年,局黨委又為每一位中層干部購買了書籍,以增強文學藝術修養(yǎng),培育人文精神。
內心里十分感激局領導們的良苦用心,相信周圍的同事們和我一樣都正在積極努力,秉持著“滿腔熱情、腳踏實地、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的.勞動保障精神,不斷提高自己,辛勤耕耘,用自己的人生這支筆努力為閔行勞動保障事業(yè)增光添彩。
于丹寫的《莊子心得》是今年的熱銷書,在局里還沒為我們買這本書之前,就已經因為喜歡它而買了一本,并且還象學生時代遇上喜歡的書時一樣,買回來就立刻為它包上了封皮。雖然社會上對于丹這位熱點人物的爭議至今還沒有個明確的論斷,但我覺得至少她之所以能夠成名,亮點就在于因其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現代社會忙碌的人們解讀莊子、孟子等這些名家的名著,而所談的人生道理又十分能打動人心。她通過這種方式既普及文學知識增強人們的古典修養(yǎng),又詮釋人生啟發(fā)人們的心智,有何不好?即使有解讀不到位或失誤的地方有“文化快餐”之嫌,但總體來說,我認為還是瑕不掩玉的。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二十
合上《于丹莊子心得》這本書,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用她獨特的講述,使我對莊子思想以至于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
“天地大道,法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著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著些許狡黠?!鼻f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他追求豁達的境界,主張面對外在的世界要學會通達和順應,他可以毫不畏懼地站在生命的長河上笑談生死,用一個又一個尖酸卻又深刻的故事揭示“大道合乎自然”,借一個個外表丑陋近乎猙獰但卻活得坦然的怪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的一生,是向自然借來一用的東西,它的價值就在于在這一生中我們怎樣去增加生命的高度,豐富生命的意義。面對生命,我們要有一種豁達的胸襟,面對生死,我們要有一種坦然的態(tài)度?!捌鋵嵨覀兪强梢栽谟猩曜龅秸嬲臉飞?,做到順應,做到當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之時,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死而無憾?!笨墒巧谒F有的形態(tài)上,怎樣達到它“九萬里”的高度呢?那就把一切缺陷和遺憾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想著怎樣去改良它,能讓自己更好。天下本沒有廢物,所謂廢物,只是放錯地方的財物,所以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無論好壞、善惡、恩怨、愛恨、喜怒、成敗、得失,只要堅信自己的夢想,世上總有路可走。
于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始終讓我記憶憂新。有個人要釘一張畫,因為釘不上,就要找木楔子,于是還要找木頭,斧子,鋸,鋸條……等物品齊全后,他已經忘記那張畫了。生活中何嘗不是這樣,最初的夢想總是美好的,可是當我們經歷了人生百態(tài)后,早已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fā)。真正的“逍遙游”并不是荒廢此生的“無所待”精神,而是要求人們不要因為社會中一些名利、錢財、權勢而放棄自己生命中最本真的愿望。只有認清自己的向往,認清自己的目的,心無旁騖地去追尋生命的高度,才能理解真正的“逍遙游”。
融融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漫漫人生,我擷生命最重要的——莊子思想。讓莊子思想的清菊伴著你欣賞生命的田園風光;讓莊子思想的靈魂帶你踏進生命的康莊之園;讓莊子思想的韻律攜你共享生命的天籟之音!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一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
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做到的事。
為什么最難認識的是自己?我們又怎樣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呢?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話題:認識你自己。
這是千古以來一個最難解決的命題。在西方的神話寓言體系里,這被表述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謎。
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每天都在問過往的行人一個問題:“有一種動物,它在早晨的時候四條腿,在中午的時候兩條腿,在晚上的時候三條腿,那么這個動物是什么呢?”過往的人答不上來,就被獅身人面獸吃掉了。
年輕的阿狄浦斯在路過的時候,說出了最終的答案:“這個動物就是人?!彼狗铱怂勾蠼辛艘宦?,就跑到懸崖邊跳下去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呢?說明離我們最近的東西,往往是最難認知的。
在人生整個成長的經驗過程中,我們可以不斷地認知天地萬物,增長經驗,但惟獨難以認清我們自己。
因為人生的變化在不經意之間經過了很多階段。一個孩子,當他匍匐著四肢爬行的時候,這是在生命成長的初期。等到他可以站立起來了,可以走路了,可以奔跑了,在這個世界上,就有很多東西需要積累、需要建立,也因此有了很多內心的惶惑和游離。到了晚年的時候,我們所積累的那些財富、聲名、情感,一切一切負累于心,蒼老了生命,讓我們日漸疲憊,就要借助拐杖,就成為了人的第三條腿。
在這樣一個歷程中,哪一個階段是我們最快樂的呢?哪一個階段是我們對自己認識最清晰的呢?哪一個階段我們的心中是了無遺憾,而充滿了溫暖富足之感的呢?在這個過程中,中西文化體系在以不同的話語不斷地追問著。
《莊子》這本書,亦幻亦真,充滿了這樣的追問。莊子說,從前自己做夢,夢到自己是一只翩翩飛舞的大蝴蝶,但究竟是自己做夢化為蝴蝶了呢?還是蝴蝶做夢化為自己了呢?這是不清楚的。
很多時候,我們人是以自己的標準去推斷其它動物的,而大自然中有很多規(guī)則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莊子繼續(xù)追問說,人是吃肉的,鹿是吃草的,蜈蚣喜歡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喜歡吃耗子,這四種口味你能說出哪種最符合標準呢?哪種更可口或者哪種更不可口呢?你也說不清楚。
這就是莊子在《齊物論》里面提出的觀點: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永遠都有它自身的密碼。這個密碼是看不破的。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fā)點,才能夠去善待他人。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二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拜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這本書對于充滿誘惑當今社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我們可以從中清醒認知自己的內心世界,超越追名逐利之心,用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超越的大境界不等于消極無為.《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許多人在現實生活中常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利所擾,在工作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了寶貴的生命.我覺得對于一名共產黨員所要取的精華就是在于不斷反省內心,摒棄私念,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有積極進取為人民謀利益這樣的大境界,這樣就不會為名所困,為利所累.
做人要堅持無私秉性不隨波逐流.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tài),合乎自然,超越利祿功名和自我.現實的環(huán)境紛紛擾擾,需要超越外在的環(huán)境,始終保持一顆無私的心,在工作中,堅持原則,情系群眾,不為名利所惑,不為無原則的強權而動搖.
做事要努力奮斗真抓實干.無論在何種崗位上,在堅持自己內心無私秉性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自身的潛能,使其發(fā)揮到最佳狀態(tài),這就是我認為的超越境界.這需要我們首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其次增強踐行宗旨的使命感和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能力來自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自身駕馭各項工作的水平.要增強責任意識,每一項工作都要有為民意識,樹立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形象,責任出力量,責任出智慧,有了責任心,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此外還要有克難攻堅的氣魄,想方設法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和利用好各種有利條件,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
學習《莊子心得》,重在提高思想認識,要志存高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才可以無怨無悔.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三
讀《莊子》,我懂得了許多。
借助于《百家講壇》的神力,沉寂了很長時間的莊子也終于開始風光起來,他的人生哲學也變得流行起來。
什么“逍遙游于物外,”什么“無為,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精神。
等等。
可是我們也不要忘記了,莊子也是犬儒主義的創(chuàng)造人,莊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顯得俗不可耐。
在今天的中國倡導莊子精神實在不是時候。
《莊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為大家公認,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絕,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但我要補充的是:《莊子》中還有大量言論,體現了一種非常糟糕的駝鳥智慧和烏龜哲學。
莊子一方面大罵世俗,一方面又反復說要“不譴是非而與世俗外”,也就是說,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無條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處,一方面大談“不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誡人們要“與物周游”,“與物為春”,莊子一方面是大膽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識時務者為俊杰”的現實主義策略。
莊子的想像更多地體現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實際行為上卻認同價值顛倒的現實世界。
他的“游”也只是不觸及實際的“神游”而已。
其實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的結合才是完整的莊子,它們共同組成了人生態(tài)度。
所謂“犬儒主義”,指的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一種畸形關系。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四
《莊子心得》是于丹對莊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傳達給讀者的一本書。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莊子的印象就是“逍遙游”,并顧名思義地認為他持的是一種無所謂的生活態(tài)度,以致他覺得“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最好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其實,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后,才真正理解莊子心中的“逍遙游”是什么。
確實,“逍遙游”是莊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并不僅僅是說追求生活上的逍遙,更是追求心態(tài)上的逍遙,從外物中去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舒暢,正所謂“乘物以遨游”。
我喜歡莊子說的一句話——外化而內不化,講的是人不應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響而動搖了內心的真實想法。外界的言語,社會的潮流,多多少少會左右著我們的思想,當我們看到別人有一部蘋果手機,或者是說看到周圍人都熱衷于玩切水果游戲,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風呢?也許你之前生性節(jié)儉,或者不愛玩游戲,那么是不是去改變你的習慣呢?其實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響,那就會迷失了自我,沒有了個性,更重要的是,你丟的可能是你最初的夢想。所以,莊子讓我懂得了順應與堅持的道理,順應當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隨,遵循自己的本性,堅持自己的原則,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強。
關于生死,莊子的觀點給我莫大的釋懷,在莊子看來,生與死是一種物質形態(tài)的轉變而已,人只不過是一團氣,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來的地方去。正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莊子面對妻子的去世才能顯得那么坦然淡定,才會擊鼓而歌。對待生死,很多人都無法正確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害怕死的到來,不管是自己還是親人。也許,莊子的生死觀是讓自己消除恐懼最好的解釋,我們不必為死而過度悲戚。
是的,莊子給我?guī)淼氖且环N別有的人生觀,讓我從心底有種坦然的感覺。我想,逍遙游的精辟之處就在這里吧!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五
近來聽于丹對《莊子》的詮釋,更有一種賞心悅目,如沐春風的感覺。
莊子,名周,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
雖然我也讀過《論語》、《孟子》等古典名著,而《莊子》給我也從中受益匪淺,聽著于丹教授的講解,別有一番感受。她個“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讓古典文化進入千家萬戶,讓經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會競爭愈來愈列的今天無疑給每一個人一劑提升自身修養(yǎng),緩解社會壓力的良藥。
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莊子的無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類應是大自然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服從于規(guī)律的安排,“人定勝天”是人類理想的豪邁,其實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更需要有一種淡定的生活態(tài)度,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在不為中有為來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內皆兄弟是孔子、孟子、莊子等圣人留給后代的不可磨滅的真諦。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六
全書的內容分為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于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說:“我們有什么樣的眼睛,就有什么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jié)里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么活?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向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為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正如書中所說,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算是覺悟。為什么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癡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為什么別人都那么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huán)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并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fā)展,但這種發(fā)展是否有利于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F在我們已經成為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么,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回歸原本的自我,回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床,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師對達芬奇說: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七
我一直渴望用我拙笨的筆頭來描摹一下這個先秦的哲人,但每每提筆,浮現眼前的,總是一個至玄至幻的影子。這個影子或隱沒于江湖,或委身于水田,或翩躚于夢幻,或混跡于鬧市,令我無從下筆,只得興嘆。
大多數人對于莊子,是迷惑不解的。那個烽火狼煙、豪杰并起的時代,賦予人的,是激情和斗志,是渴望輔佐君王、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丈夫情懷,而莊子,這個槁項黃須、聰明透頂的人,卻棄自己的滿腔才情不用,或與水田曳尾的神龜游戲,或研究墻角蝸牛觸角上的彈丸小國,或臆造出不存在于世的大鵬、大鯤,甚至對送到眼前的楚國相位都安然不動……這太出乎人們意料了!
莊子就像一本書,讀前令人疑惑,讀后令人開朗。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八
今日偶讀莊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動,僅書一文。
莊子曰:“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這四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壽命長短,是勉強不來的。我哪里知道,貪生并不是迷誤?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歸故鄉(xiāng)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會懊悔他從前求生呢?”莊子是在闡明,生未必樂,死未必苦,生死其實沒甚么分別,一個人活著,不過是“做大夢”,死了,那是“醒大覺”,說不定死了之后,會覺得從前活著的時候多蠢,為甚么不早點死了?正如做了一個悲傷恐怖的惡夢之后,一覺醒來,懊惱這惡夢實在做得太長了。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九
縱觀整部《莊子》,所有理論,所有寓言,其實只有一個奧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無非是一種規(guī)則。也就是說天地間所有規(guī)則都要合乎大自然的的規(guī)律,天之道才是大道!
人怎樣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樣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樣才能獲得大道呢?當我們忘卻一個一個人生坐標的參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內心,我們會把握人生獨一無二的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人會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機遇會來,一切風波會走,在每一個機遇中把握自己,這就是道家所說的合乎天地大道。
莊子最終要提醒世人的,叫做:“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謂之倒置之民”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質世界中,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中,這個人就本末徹底顛倒了。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喪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會徹底找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
人怎么樣才能不喪失?怎么樣才能不迷失?就在于我們應該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最終都將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享受當下,但這美好總會過去;有很多苦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扛過去,這苦難也會過去。我們每個人都要牢記這句話“一切都會過去”。光榮會過去,輝煌會過去,苦難會過去。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只是過往。就在我們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時候,我們要追究每一個當下的質量。
莊子說,在天地間,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叫善養(yǎng)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呢?人生的大智慧是,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錦上添花是給別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為自己的。
莊子說:“虛無恬淡,乃合天德”。一個人自己的行為做到虛無恬淡,讓心真正靜下來,不慌亂,不迷茫,就合乎天德。在很多時候生命是會陷入絕境的。陷入絕境之后,只有依靠我們明確的判斷和心底的冷靜,才能使我們真正走出絕境。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莊子的愛情哲學。
莊子的人生哲學。
莊子的人生觀論文。
簡析莊子的人文關懷。
莊子對個體存在的思索。
簡析莊子哲學與精神生命教育。
荊楚文化對莊子文學的影響。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
五一長假到了,班里同學可能都出游了,博客上有些冷清。我正好看完了3jxh托人帶來的《于丹莊子心得》(謝謝3j常常給我買好看的書),忍不住把我的心得說給大伙聽聽。
我沒有看百家講壇,不知道于丹同學的口才有多好。僅從她寫的書來看,于丹同學是個感受力極強而且聰明絕頂的人,她轉一趟泰山后山就有了深刻感悟,和認識上的升華(大家如果看了我以前貼的泰山游記,一定知道當年我、我3j和我爸也去過后山,還看了馮玉祥的墓碑。只怪自己當時年紀小,糊里糊涂的,除了佩服自己的爸爸,沒什么太多的感悟)。所以說,于丹她雖然沒什么太多的磨難和閱歷,但寫的東西卻也可以有說服力。
特別是對《莊子》這種古文,多少年來,各種解讀簡直是汗牛充棟滿坑滿谷,還有英文譯本。僅我家就有3本莊子的注釋和解讀。其中最著名的是錢穆寫的《莊老通辨》。但是有多少人愛看呢?又印了多少本呢?我看了其中幾頁,就發(fā)現了于丹所講的同樣的故事,但于丹的語言生動新鮮,簡單又結合現實。比如:神龜的故事、魚干的故事、老婆死反而高興的故事、怪鳥的故事、車馬的故事等等,錢穆老學者在第7至第8頁也講到了啊!但就是不如于丹的通俗淺顯,同樣的故事,講起來就是不一樣啊!不過,不可否認錢穆的書學術性比較強。
于丹同學還把以往人們認為消沉、厭世、不爭、低調、出世、隱士的道家學說轉而變成作一個快樂、智慧、慈悲的人,要有赤子之心的生活理論。當然,她也結合了儒家的入世學說積極的一面??傊?,就像我dj說的,“人不快樂,多冤哪!”
看完于丹的書,讓人心情的確好了一些,但人世間還是有很多煩惱要去除,這就看每個人自己的功力了。反正我把這本書里的故事都一一講給小寶聽,她愛聽極了。據說還轉述給班里同學,同學竟追著她讓她不斷補充新的故事哪!
說到不足之處,于丹同學書中有些低級的錯誤,真不應該。比如第25頁,把有視力、聽力障礙的殘疾人稱為聾子、瞎子;對曹商獲得車馬獎勵來由的敘述不甚文雅,同樣的故事,錢穆就用詞文明一些。
先寫這些,揍個數吧!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一
聯(lián)系現實生活,就想談一點:做人,一定要做坦坦蕩蕩的君子,不要做心胸狹窄的小人。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君子顧全大局,小人只顧已私;君子顧及臉面,小人不計影響;君子老實做事,小人弄虛做假;君子襟懷坦蕩,小人鼠肚雞腸;君子適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君子溫和如三春暖風,小人陰險如冬日嚴霜。
寬容別人是君子之為。有位心理學家曾說:“人類要開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學會寬容?!睂捄翊?,容納非議,乃事業(yè)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來的谷粒?!蹦芡艘徊?,天地自然寬。
心胸狹窄、陷害別人是小人之為。他們不能接受身邊存在比自己強的人,有時候是因為比自己強的人會妨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狹窄的心胸使他們不能吃一點點虧,會想方設法消滅對手。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就像是一株小草,微風拂過,也能讓他們前俯后仰,方寸大亂。對別人一些無心的舉動,一些隨意的言談,都很敏感,在心里形成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對別人的報復是與別人的能力無關的,只是因為別人不經意傷害了他們,他們卻無法釋懷。他們只想著怎樣讓別人也受到更大的傷害,只有別人受到的傷害遠勝于自己,他們才能感到一絲快感。和心胸狹窄的人在一起,會有一種防不勝防的感覺,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得罪到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對你進行報復。太可怕了!
于丹告訴我們,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我們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汗水,收獲自己的成功,這份成功才會有意義。
當然,蕓蕓眾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所以,看問題要多角度,學會換位思考。慢慢就會理解別人的處境,不會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改變生活態(tài)度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有決心,就要與身邊樂觀開朗的人多交流,慢慢體會。另外,要了解任何事情都有好壞兩面,選擇積極的心態(tài)就會變得心胸開闊。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復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道家提倡,活在當下。也就是說,盡可能地做好現在的事情,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
讓我們珍惜眼前的一切,從每一天中總結人生的意義,不斷地增強自己的能力;在人生之旅中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不斷培養(yǎng)寬容這種良好的品質。
常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用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別人,自己就一定會幸福、快樂。
做人,一定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全書的內容分為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于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說:“我們有什么樣的眼睛,就有什么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jié)里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么活?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向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為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正如書中所說,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算是覺悟。為什么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癡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為什么別人都那么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huán)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并不愁苦。
人,生來,睡不過一床,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師對達芬奇說: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全書的內容分為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于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說:“我們有什么樣的眼睛,就有什么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jié)里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么活?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向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為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正如書中所說,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算是覺悟。為什么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癡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為什么別人都那么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huán)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并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fā)展,但這種發(fā)展是否有利于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么,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回歸原本的自我,回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床,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師對達芬奇說: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二
于丹在里面寫道:“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別人?!睘榇?,她還專門列舉了《莊子——人世間》中的一個關于樹的例子:
一個姓石的木匠到齊國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櫟樹。這棵櫟樹被這個地方的人奉為社神來祭祀。
這樹有多大啊?莊子的形容很夸張。他說,這棵樹的樹陰可以遮蔽幾千頭牛在這樹底下乘涼,量一量樹干可以達到百尺粗,跟山一樣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這棵大樹吸引了好多人來觀賞,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離開了。他的徒弟問師傅:“這么好的木材為什么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說:“這種樹木是沒有用的散木,木質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這棺材很快就會腐爛;用它做器物,這個器物很快就會折斷;用它做門,這門就會流污漿;用它做柱子,會被蟲蛀。所以,這是‘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行。”
晚上,石木匠夢見這棵櫟樹來跟他說話。
那棵散木說,你看那些果樹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認為的有用之材,每年碩果累累,大家對它贊不絕口,結果是大枝條全被折斷了,小枝條都被拉下來,那上面結的果實,年年一熟,人們就來剝奪它。因為它們有用,所以傷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沒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莊子的故事講得似乎有些超現實,但也提醒我們不必去羨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贊不絕口的人;因為他們的所謂有用背后,不知對自己做出了多少傷害?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啊!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三
讀于丹《莊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寫道:“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別人?!睘榇?,她還專門列舉了《莊子——人世間》中的一個關于樹的例子:
一個姓石的木匠到齊國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櫟樹。這棵櫟樹被這個地方的人奉為社神來祭祀。
這樹有多大???莊子的形容很夸張。他說,這棵樹的樹陰可以遮蔽幾千頭牛在這樹底下乘涼,量一量樹干可以達到百尺粗,跟山一樣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這棵大樹吸引了好多人來觀賞,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離開了。他的徒弟問師傅:“這么好的木材為什么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說:“這種樹木是沒有用的散木,木質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這棺材很快就會腐爛;用它做器物,這個器物很快就會折斷;用它做門,這門就會流污漿;用它做柱子,會被蟲蛀。所以,這是‘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行?!?BR> 晚上,石木匠夢見這棵櫟樹來跟他說話。
那棵散木說,你看那些果樹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認為的有用之材,每年碩果累累,大家對它贊不絕口,結果是大枝條全被折斷了,小枝條都被拉下來,那上面結的果實,年年一熟,人們就來剝奪它。因為它們有用,所以傷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沒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莊子的故事講得似乎有些超現實,但也提醒我們不必去羨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贊不絕口的人;因為他們的所謂有用背后,不知對自己做出了多少傷害?付出了多少的代價?。?BR> 《莊子-——逍遙游》有一個最著名的故事:
北海有一種魚,叫做鯤。鯤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它能化成一種叫鵬的鳥,也有幾千里。當它振翅而飛的時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云彩。鵬會在海運來臨的時候飛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當它飛往南海的時候,會擊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著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而且這一飛就是六個月。
然而,蟬和斑鳩卻嘲笑說:“我們快速飛起,沖上榆樹和檀樹,但有時達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飛到九萬里那么高呢?”麻雀也嘲笑說:“它究竟想要飛到哪兒去呢?我使勁的往上飛,也不過飛幾十丈那么高就得回來,在蓬蒿之間翱翔,已經是飛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飛到哪兒去呢?”
在這個故事中,人們往往會羨慕大鵬鳥的視野寬闊,氣魄宏大,會嘲諷蟬、斑鳩和麻雀在大鵬面前如小丑般的無知、可笑,它們鼠目寸光,即使盡力氣地翻飛騰躍,也不過蓬蒿之間,數丈而已,它們又有什么資格去嘲笑翱翔于天際的大鵬鳥呢!難怪連莊子也說“這幾個小蟲子又知道什么!”大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感覺。
然而,這只不過是從很世俗的、狹隘的角度得出的結論。而事實卻并不如此!
我們知道,宇宙(或道)是無限的,到底無限到何種程度呢?有一部電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與人類尋找一個決定雙方命運的宇宙,經過雙方的'生死較量,這個宇宙最終被人類尋獲并奪得,你知道這個宇宙在哪里嗎?它在一只黑貓的脖子上掛著,只有玻璃彈珠那么大,但當你從外向里望時,里面卻是繁星密布,浩瀚無邊,的的確確的是一個宇宙。宇宙就只有那么大嗎?不是的!電影到結束時,鏡頭拉向遠方,我們偉大的地球慢慢地縮小,變成藍色的球,再縮小,在太陽系里變成一顆小星星發(fā)著微弱的光,再縮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陽系在銀河系里縮成一小片,再縮小,銀河系已變成一小團霧,再縮小,銀河系在我們的宇宙里已看不見了,最后我們的宇宙變成一顆小小的彈珠在地上滾動,掉到一個小坑里,與另外一顆彈珠撞在一起。這時,一個外星人伸出一只長著柔軟大手的瘦長胳膊,用手抓起兩顆彈珠,放到一個布袋里,布袋里已有滿滿的一袋子呢!
相反,麻雀、斑鳩和蟬倒是很幸福的,它們的幸福正在于它們的無知和自己滿足!
現實生活中不也如此嗎。有一個朋友通過自己十來年的奮斗,已經擁有上千萬的家產,家中的住房已從鄉(xiāng)下的農房換成了小別墅,后來他覺得小別墅也不好看,又想買三十畝地造個小園林,現在他已在付諸實踐了。有人對他說,怎么這么不知滿足呢?等你有一小園林后,就有會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會不滿足了。
是?。〉绞裁磿r候才能真正的滿足呢!這不是自尋煩惱嗎。不是很痛苦嗎。
所以,做一只無知、無用和自己滿足的小麻雀又有什么不好呢!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四
《莊子》是一本充滿哲理和想象力的書籍,被譽為中國古代經典之一。于丹教授對《莊子》的解讀深入淺出,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思想和智慧。
在閱讀《莊子》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莊子對自由、自然的向往和追求。莊子的想象力和對人生的思考讓我思考自己的生活和處境,更加珍惜眼前的自由和幸福。同時,我也被莊子的智慧所吸引,他通過寓言故事、比喻等方式讓人們明白許多深刻的道理,比如“無用之用是大用”、“真正的快樂在于心靈的自由”等等。
在莊子的筆下,萬物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天地萬物都是息息相關的,生命的價值在于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天地萬物中去。這種生命價值觀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和價值,更加積極地去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總的來說,閱讀《莊子》是一次充滿啟示和感悟的過程,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讓我更加珍惜和擁抱自由和自然。莊子的思想和智慧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和傳承。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五
歷史上,孔子稱為圣人,莊子稱為神人。最初知道莊子是初中語文課本里的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雖然理解的'不深刻,甚至到現在不太清楚什么意思。今年寒假讀了于丹莊子心得,知道了莊子最為著名的是《逍遙游》,這篇代表了莊子的最高境界,表達了對世俗功利的態(tài)度。
莊子留給我們最深的是充滿寓意和小故事的文章,以此來表達對那些追求小名小利的嘲諷,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令人瞠目結舌。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幽默而有涵養(yǎng),但是她并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困到極點卻從不接受別人一點的施舍。
在這本書里面,我最喜歡的是“境界有大小”。一個人的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同樣也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而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認為其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秘方用于使加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衛(wèi)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秘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過發(fā)起的水戰(zhàn)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侯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guī)的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在大千世界,我們既要做到順應外面的世界,做到與時俱進,又要有所堅持,秉承內心最本質和最純真的東西,只有這樣在大千世界里才不至于迷失我們自己。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六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莊子心得》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莊子心得》是于丹對莊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傳達給讀者的一本書。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莊子的印象就是“逍遙游”,并顧名思義地認為他持的是一種無所謂的生活態(tài)度,以致他覺得“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最好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其實,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后,才真正理解莊子心中的“逍遙游”是什么。
確實,“逍遙游”是莊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并不僅僅是說追求生活上的逍遙,更是追求心態(tài)上的逍遙,從外物中去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舒暢,正所謂“乘物以遨游”。
我喜歡莊子說的一句話——外化而內不化,講的是人不應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響而動搖了內心的真實想法。外界的言語,社會的潮流,多多少少會左右著我們的思想,當我們看到別人有一部蘋果手機,或者是說看到周圍人都熱衷于玩切水果游戲,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風呢?也許你之前生性節(jié)儉,或者不愛玩游戲,那么是不是去改變你的習慣呢?其實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響,那就會迷失了自我,沒有了個性,更重要的是,你丟的可能是你最初的夢想。所以,莊子讓我懂得了順應與堅持的道理,順應當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隨,遵循自己的本性,堅持自己的原則,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強。
關于生死,莊子的觀點給我莫大的釋懷,在莊子看來,生與死是一種物質形態(tài)的轉變而已,人只不過是一團氣,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來的地方去。正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莊子面對妻子的去世才能顯得那么坦然淡定,才會擊鼓而歌。對待生死,很多人都無法正確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害怕死的到來,不管是自己還是親人。也許,莊子的生死觀是讓自己消除恐懼最好的解釋,我們不必為死而過度悲戚。
是的,莊子給我?guī)淼氖且环N別有的人生觀,讓我從心底有種坦然的感覺。我想,逍遙游的精辟之處就在這里吧!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七
偶然的機會,從朋友的介紹中,初識了這本《于丹莊子心得》。細細咀嚼,慢慢品讀,在靜靜的夜晚輕輕的與心靈對話,感受到了生命寧靜中的顫動之姿,搖曳中的沉靜風骨。
《莊子》與我并不陌生,或許應該說有些老莊思想以于不知不覺深入人心了。《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從人對寓言的最直接的“覺”,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懂得用心生活,體會超越的“悟”。我認為人生有許多“覺”的過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過程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現,尋找內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覺”與“悟”的聯(lián)系。
故事是這樣展開闡述的:《庖丁解?!罚?jié)選自《莊子·內篇·養(yǎng)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怎么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無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
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游刃有余的過程嗎?先是規(guī)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guī)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的境界,既能超脫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聯(lián)想到了我們的職業(yè)崗位。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也是這樣,“覺”的事件和過程是隨處可見的:孩子們在學習中什么時候表現的最有興趣,他們是怎樣看待老師對他們的評價,當他們高舉著小手是在渴望著什么……而這時我們作為老師,作為引導者,囫圇吞棗,一筆帶過的結果便是“丟失”了“悟”。
進而是丟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機,升華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學生喜歡在游戲中學,那么你就會去有意的創(chuàng)設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更好的調動情緒的環(huán)節(jié);如果你理解老師的一句肯定會在他們的臉上澆開一朵花,那么你的課堂將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從他們高舉的雙手中讀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課堂就是充滿互動、靈動的……其中這或許便是悟的瞬間,它是基于積極的思考,經驗的不斷累積而成的。
“覺”到“悟”的成長。
《于丹莊子心得》還著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認識自己是一個人生歷程,需要你不斷的傾聽自己的心聲,而不是讓你隨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對現代物質化愈來愈強的社會,它常讓我們在潮流的浪尖,迷失雙眼,終而腳步零亂的踏上膚淺,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質的本質,我們要擺脫外在的標準和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能力。
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鵲的名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yī)生,成為中國名醫(yī)的代稱。扁鵲去見魏王。魏王說:“我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yī)術,你跟我說說,你們三人中,誰的醫(yī)術最高明啊?”扁鵲老老實實地回話:“我大哥醫(yī)術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醫(yī)術最差?!蔽和躞@訝地問:“那為什么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兩人卻默默無聞呢?”扁鵲說:“因為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
這個人得病但還沒顯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給消除了。這個病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給人除預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時,他用藥就把病除了。大家總認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發(fā)展下去那會要命的大病啊!”
扁鵲能夠在自己名聲大揚之時說出此番事實,而不以別人的看法去認識自己,實屬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去傾聽自己的心聲,不要受別人的觀點和束縛。教學是我們的生命線,汲取從一次次教學反思中認識自己的淺層表現,挖掘其內在的知識漏洞,用一雙從懂得傾聽到善于傾聽的升華!
一次公開課的成功,往往會使我們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別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實細思中,我們只關注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卻沒扣響迎向朝陽的那扇大門:及時地反思,挖掘內在成功的寶藏,善于傾聽總結,運用到更多的實踐教學中,這便是缺失了對現有位置的“悟”!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才是個人價值所在?!巴饣粌然边@是獲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著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每個人都能擁有輝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覺”,從覺中“悟”!
讀后感范文匯總。
讀后感大全匯總。
四大名著讀后感匯總。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八
偶然的機會,從朋友的介紹中,初識了這本《于丹莊子心得》。細細咀嚼,慢慢品讀,在靜靜的夜晚輕輕的與心靈對話,感受到了生命寧靜中的顫動之姿,搖曳中的沉靜風骨。
《莊子》與我并不陌生,或許應該說有些老莊思想以于不知不覺深入人心了。《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從人對寓言的最直接的“覺”,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懂得用心生活,體會超越的“悟”。我認為人生有許多“覺”的過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過程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現,尋找內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覺”與“悟”的聯(lián)系
故事是這樣展開闡述的:《庖丁解?!?,節(jié)選自《莊子·內篇·養(yǎng)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怎么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無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游刃有余的過程嗎?先是規(guī)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guī)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的境界,既能超脫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聯(lián)想到了我們的職業(yè)崗位。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也是這樣,“覺”的事件和過程是隨處可見的:孩子們在學習中什么時候表現的最有興趣,他們是怎樣看待老師對他們的評價,當他們高舉著小手是在渴望著什么……而這時我們作為老師,作為引導者,囫圇吞棗,一筆帶過的結果便是“丟失”了“悟”。進而是丟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機,升華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學生喜歡在游戲中學,那么你就會去有意的創(chuàng)設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更好的調動情緒的環(huán)節(jié);如果你理解老師的一句肯定會在他們的臉上澆開一朵花,那么你的課堂將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從他們高舉的雙手中讀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課堂就是充滿互動、靈動的……其中這或許便是悟的瞬間,它是基于積極的思考,經驗的不斷累積而成的。
“覺”到“悟”的成長
《于丹莊子心得》還著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認識自己是一個人生歷程,需要你不斷的傾聽自己的心聲,而不是讓你隨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對現代物質化愈來愈強的社會,它常讓我們在潮流的浪尖,迷失雙眼,終而腳步零亂的踏上膚淺,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質的本質,我們要擺脫外在的標準和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能力。
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鵲的名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yī)生,成為中國名醫(yī)的代稱。扁鵲去見魏王。魏王說:“我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yī)術,你跟我說說,你們三人中,誰的醫(yī)術最高明啊?”扁鵲老老實實地回話:“我大哥醫(yī)術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醫(yī)術最差?!蔽和躞@訝地問:“那為什么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兩人卻默默無聞呢?”扁鵲說:“因為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這個人得病但還沒顯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給消除了。這個病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給人除預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時,他用藥就把病除了。大家總認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發(fā)展下去那會要命的大病啊!”
扁鵲能夠在自己名聲大揚之時說出此番事實,而不以別人的看法去認識自己,實屬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去傾聽自己的心聲,不要受別人的觀點和束縛。教學是我們的生命線,汲取從一次次教學反思中認識自己的淺層表現,挖掘其內在的知識漏洞,用一雙從懂得傾聽到善于傾聽的升華!一次公開課的成功,往往會使我們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別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實細思中,我們只關注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卻沒扣響迎向朝陽的那扇大門:及時地反思,挖掘內在成功的寶藏,善于傾聽總結,運用到更多的實踐教學中,這便是缺失了對現有位置的“悟”!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才是個人價值所在。“外化而不內化”這是獲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著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每個人都能擁有輝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覺”,從覺中“悟”!
讀于丹《莊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寫道:“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別人?!睘榇?,她還專門列舉了《莊子——人世間》中的一個關于樹的例子:
一個姓石的木匠到齊國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櫟樹。這棵櫟樹被這個地方的人奉為社神來祭祀。
這樹有多大啊?莊子的形容很夸張。他說,這棵樹的樹陰可以遮蔽幾千頭牛在這樹底下乘涼,量一量樹干可以達到百尺粗,跟山一樣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這棵大樹吸引了好多人來觀賞,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離開了。他的徒弟問師傅:“這么好的木材為什么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說:“這種樹木是沒有用的散木,木質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這棺材很快就會腐爛;用它做器物,這個器物很快就會折斷;用它做門,這門就會流污漿;用它做柱子,會被蟲蛀。所以,這是‘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行?!?BR> 晚上,石木匠夢見這棵櫟樹來跟他說話。
那棵散木說,你看那些果樹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認為的有用之材,每年碩果累累,大家對它贊不絕口,結果是大枝條全被折斷了,小枝條都被拉下來,那上面結的果實,年年一熟,人們就來剝奪它。因為它們有用,所以傷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沒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莊子的故事講得似乎有些超現實,但也提醒我們不必去羨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贊不絕口的人;因為他們的所謂有用背后,不知對自己做出了多少傷害?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啊!
《莊子-——逍遙游》有一個最著名的故事:
北海有一種魚,叫做鯤。鯤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它能化成一種叫鵬的鳥,也有幾千里。當它振翅而飛的時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云彩。鵬會在海運來臨的時候飛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當它飛往南海的時候,會擊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著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而且這一飛就是六個月。
然而,蟬和斑鳩卻嘲笑說:“我們快速飛起,沖上榆樹和檀樹,但有時達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飛到九萬里那么高呢?”麻雀也嘲笑說:“它究竟想要飛到哪兒去呢?我使勁的往上飛,也不過飛幾十丈那么高就得回來,在蓬蒿之間翱翔,已經是飛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飛到哪兒去呢?”
在這個故事中,人們往往會羨慕大鵬鳥的視野寬闊,氣魄宏大,會嘲諷蟬、斑鳩和麻雀在大鵬面前如小丑般的無知、可笑,它們鼠目寸光,即使盡力氣地翻飛騰躍,也不過蓬蒿之間,數丈而已,它們又有什么資格去嘲笑翱翔于天際的大鵬鳥呢!難怪連莊子也說“這幾個小蟲子又知道什么!”大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感覺。
然而,這只不過是從很世俗的、狹隘的角度得出的結論。而事實卻并不如此!
我們知道,宇宙(或道)是無限的,到底無限到何種程度呢?有一部電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與人類尋找一個決定雙方命運的宇宙,經過雙方的生死較量,這個宇宙最終被人類尋獲并奪得,你知道這個宇宙在哪里嗎?它在一只黑貓的脖子上掛著,只有玻璃彈珠那么大,但當你從外向里望時,里面卻是繁星密布,浩瀚無邊,的的確確的是一個宇宙。宇宙就只有那么大嗎?不是的!電影到結束時,鏡頭拉向遠方,我們偉大的地球慢慢地縮小,變成藍色的球,再縮小,在太陽系里變成一顆小星星發(fā)著微弱的光,再縮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陽系在銀河系里縮成一小片,再縮小,銀河系已變成一小團霧,再縮小,銀河系在我們的宇宙里已看不見了,最后我們的宇宙變成一顆小小的彈珠在地上滾動,掉到一個小坑里,與另外一顆彈珠撞在一起。這時,一個外星人伸出一只長著柔軟大手的瘦長胳膊,用手抓起兩顆彈珠,放到一個布袋里,布袋里已有滿滿的一袋子呢!
相反,麻雀、斑鳩和蟬倒是很幸福的,它們的幸福正在于它們的無知和自我滿足!
現實生活中不也如此嗎。有一個朋友通過自己十來年的奮斗,已經擁有上千萬的家產,家中的住房已從鄉(xiāng)下的農房換成了小別墅,后來他覺得小別墅也不好看,又想買三十畝地造個小園林,現在他已在付諸實踐了。有人對他說,怎么這么不知滿足呢?等你有一小園林后,就有會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會不滿足了。
是啊!到什么時候才能真正的滿足呢!這不是自尋煩惱嗎。不是很痛苦嗎。
所以,做一只無知、無用和自我滿足的小麻雀又有什么不好呢!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十九
二十一世紀什么最重要?電影《天下無賊》里葛優(yōu)演的黎叔回答得好,人才最重要。
新一屆局黨政領導對人才培養(yǎng)工作高度重視,通過組織干部培訓、開展文體活動等各種方式方法來搭建平臺,挖掘人才、激發(fā)潛力、鼓勵創(chuàng)新,希望達到為勞動保障事業(yè)培養(yǎng)好人才的目的。今年,局黨委又為每一位中層干部購買了書籍,以增強文學藝術修養(yǎng),培育人文精神。
內心里十分感激局領導們的良苦用心,相信周圍的同事們和我一樣都正在積極努力,秉持著“滿腔熱情、腳踏實地、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的.勞動保障精神,不斷提高自己,辛勤耕耘,用自己的人生這支筆努力為閔行勞動保障事業(yè)增光添彩。
于丹寫的《莊子心得》是今年的熱銷書,在局里還沒為我們買這本書之前,就已經因為喜歡它而買了一本,并且還象學生時代遇上喜歡的書時一樣,買回來就立刻為它包上了封皮。雖然社會上對于丹這位熱點人物的爭議至今還沒有個明確的論斷,但我覺得至少她之所以能夠成名,亮點就在于因其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現代社會忙碌的人們解讀莊子、孟子等這些名家的名著,而所談的人生道理又十分能打動人心。她通過這種方式既普及文學知識增強人們的古典修養(yǎng),又詮釋人生啟發(fā)人們的心智,有何不好?即使有解讀不到位或失誤的地方有“文化快餐”之嫌,但總體來說,我認為還是瑕不掩玉的。
莊子讀后感心得感悟篇二十
合上《于丹莊子心得》這本書,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用她獨特的講述,使我對莊子思想以至于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
“天地大道,法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著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著些許狡黠?!鼻f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他追求豁達的境界,主張面對外在的世界要學會通達和順應,他可以毫不畏懼地站在生命的長河上笑談生死,用一個又一個尖酸卻又深刻的故事揭示“大道合乎自然”,借一個個外表丑陋近乎猙獰但卻活得坦然的怪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的一生,是向自然借來一用的東西,它的價值就在于在這一生中我們怎樣去增加生命的高度,豐富生命的意義。面對生命,我們要有一種豁達的胸襟,面對生死,我們要有一種坦然的態(tài)度?!捌鋵嵨覀兪强梢栽谟猩曜龅秸嬲臉飞?,做到順應,做到當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之時,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死而無憾?!笨墒巧谒F有的形態(tài)上,怎樣達到它“九萬里”的高度呢?那就把一切缺陷和遺憾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想著怎樣去改良它,能讓自己更好。天下本沒有廢物,所謂廢物,只是放錯地方的財物,所以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無論好壞、善惡、恩怨、愛恨、喜怒、成敗、得失,只要堅信自己的夢想,世上總有路可走。
于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始終讓我記憶憂新。有個人要釘一張畫,因為釘不上,就要找木楔子,于是還要找木頭,斧子,鋸,鋸條……等物品齊全后,他已經忘記那張畫了。生活中何嘗不是這樣,最初的夢想總是美好的,可是當我們經歷了人生百態(tài)后,早已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fā)。真正的“逍遙游”并不是荒廢此生的“無所待”精神,而是要求人們不要因為社會中一些名利、錢財、權勢而放棄自己生命中最本真的愿望。只有認清自己的向往,認清自己的目的,心無旁騖地去追尋生命的高度,才能理解真正的“逍遙游”。
融融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漫漫人生,我擷生命最重要的——莊子思想。讓莊子思想的清菊伴著你欣賞生命的田園風光;讓莊子思想的靈魂帶你踏進生命的康莊之園;讓莊子思想的韻律攜你共享生命的天籟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