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幫助教師提前預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編寫教案要注意反復斟酌,保證教學步驟的合理性和連貫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教案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一
提醒學生邊聽邊想象人物、整理情節(jié),準備復述故事。
提示:復述時請注意:時間、地點、人物、情節(jié)。
(可以讓學生在聽讀同時在書上圈劃相應的重點字詞,可以根據(jù)范讀也可以據(jù)自己理解來劃。這樣可為下一步的誦讀做好準備。)。
過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學生邊說,老師邊板書:“我”、差使、老翁、老婦、孫母、孫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場順序)。
2、品讀——。
各用一組詞語概括人物形象,或表達自己對人物形象的感受與判斷,并結合課文談談理由。也可以此帶動對詩歌的理解,解決閱讀鑒賞的基本問題,如詩句理解等。(有關背景等知識可隨機講解)。
孫母:涉及到的語句“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如聞泣幽咽”——悲慘,家破人亡,衣不蔽體也是食不果腹,夫離婆散。
孫子:涉及到的語句“惟有乳下孫”——可憐。他對眼前所發(fā)生的一切一無所知,他長輩們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對他來說還太過久遠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時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戶人家。涉及到的語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語聲絕、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薄獰o奈、不滿、沉痛、悲哀、同情——對捉人無奈,對差役的兇悍不滿對朝廷無能的不滿,對戰(zhàn)爭對人民造成的災難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設問:詩人為何沒有出來橫加阻攔或仗義執(zhí)言?是懦弱嗎?大敵當前,國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無奈之舉,這也是詩人既憂國、又憂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國難當頭,需要補充兵力資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極其困苦,且已無兵可征。
小結:是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了如此深重的苦難,朝廷的無能是悲慘現(xiàn)實的根本原因。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沉重情緒讓我們感同身受。
以上我們通過具體語句的。分析加深了對人物對詩歌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誦讀。
假使你就是詩歌中的“當事人”——作者或老婦等,你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
3、誦讀——。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動與言行表現(xiàn),以及作者對不同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
學生個別讀。
提示:個別語句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墻走”一句應讀出恐慌,語速稍快,“吏呼一何怒”應讀出差役的氣勢洶洶,語氣加重,“婦啼一何苦”應讀出老婦的凄苦,語速稍慢,“夜久語聲絕”、“獨與老翁別”應讀出作者的復雜情緒等。
過渡:下面請同學們就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語言表達或具體詞句的理解等方面質疑。
4、議讀——。
細節(jié)討論與質疑問難。交流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和困惑,主要探討一些相關的疑點。
提示:
(如學生提不出問題,教師來提,如:故事發(fā)生的季節(jié)是“春天”,在一個應是生機勃勃,萬物勃發(fā),春意盎然的季節(jié),卻是發(fā)生了一個如此悲慘的故事,兩相對照無意中是個反襯啊。若“品讀”這個環(huán)節(jié)已經大部分解決了這些問題,則這一環(huán)節(jié)可略過)。
5、讀寫結合——。
這是敘事詩,敘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開是從杜甫的視角看過去的。請同學們嘗試轉換敘事角度重組故事。
(1)如果從老婦的角度敘述故事,應該怎么敘述?
(2)如果從老翁的角度敘述故事呢?
(3)如果從石壕吏的角度敘述,又會怎樣?(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這樣橫暴無禮?)。
提示:交流并評價重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這是第一課時的作業(yè),考慮到課上的時間問題,放到課下完成,課上用來交流??赡軐W生在初讀課文時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課文,但通過改寫可以促進他的理解,同時初讀的體驗也是很寶貴的。)。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二
1.通過誦讀,把握詩歌內容。2.了解杜甫及寫作石壕吏的背景。
1.品味文中老婦人的語言,關注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2.了解詩人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感受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黑暗朝廷的批判,培養(yǎng)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品味文中老婦人的語言,把握詩歌內容,關注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
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感受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唐朝是詩歌的繁盛時期,出現(xiàn)了兩位偉大詩人。一位是詩仙李白,另一位是詩圣杜甫。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了杜甫前期的兩首詩,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懷與凌云的壯志,今天我們學習他的現(xiàn)實主義詩中的代表作《石壕吏》。
1.學生介紹: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著有《杜工部集》,他寫了不少反映當時現(xiàn)實的詩篇,被稱作詩史。
1.小組長按照組內成員水平分解翻譯理解任務。
2.組內成員分別對照自己任務查閱資料或工具書,理解詩意。
3.成員在組內交流匯報,組長對成員完成情況作出評價、指導。
4.選取兩個小組匯報自己的討論結果,進行評比,優(yōu)勝組得星一顆。
小黑板出示:
1、這是一首敘事詩,作者用詩的形式記錄了自己歸家途中親眼所見的一件事。
這件事發(fā)生在什么時間、地點?主要人物是誰?
2、發(fā)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眼前所見的悲慘情形,詩人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五.探究提升(方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下列問題,再進行全班交流,回答問題最積極的小組得星一顆)。
1、一何怎么理解?苦該如何解釋?(朗讀這句話話,讀出人物內心感受)。
“凄苦”,悲痛欲絕。
2、婦人無限凄苦的啼哭什么?她苦在哪?(請給這部分內容分層并進行概括)。
老年喪子之苦,貧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4、面對境遇如此悲慘的老婦人,官吏的表現(xiàn)呢?怒該怎么理解?
5、怒氣沖沖的一呼(呵),差役的什么形象特點就呼之欲出了?
“蠻橫、冷酷、兇狠、粗暴”
6、差役的冷酷還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1)“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2)致詞”內容明顯地表現(xiàn)出多次轉折,老婦人的答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問出來的。
(3)獨與老翁別。盡管身世悲慘,命運不幸,但是老婦人還是被帶走了。
試根據(jù)人物形象想象吏與老婦對話。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7、一個老婦人能有多大本領呢,差役為什么還要抓走她?這反映了什么?
8、文中哪里有所體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
“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zhàn)死”。戰(zhàn)爭傷亡慘重,兵荒馬亂,家國破碎,民不聊生。(介紹背景:758年,為平息安史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jié)度使,率兵二十萬圍鄴郡,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敵人夾擊下,唐軍全線崩漬。郭子儀等退守河陽,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jù)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組詩:“三吏”“三別”)。
——這篇敘事詩,通過對石壕村一家人被強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吏”“三別”的主旨都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表達了作者對倍受戰(zhàn)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對老百姓的同情。
你還知道哪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人和詩作?
例子: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蛘呱q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侗囆小?。
縣吏(呼)——蠻橫。
年邁喪子之苦同情百姓。
老婦(啼)——凄苦貧困潦倒之苦不滿官吏。
被迫服役之苦。
七結語:
白班或小黑板顯示。
第一幅: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第二幅:詩史數(shù)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2、掌握重點實詞,能夠翻譯全文。
3、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根據(jù)情節(jié)提示能復述故事甚至進行背誦。
5、體會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語言的內涵。
6、通過合理聯(lián)想補充石壕吏的語言描寫,理解以側面描寫的方式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理解以全側面描寫的方式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及其表達效果。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回顧所學: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杜甫的兩首詩,初步了解了杜甫這位詩人。他早期的作品風格熱情奔放,戰(zhàn)亂流離時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揚頓挫。這節(jié)課我們將會學習的這首詩,與《春望》是同一個時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寫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詩,而《石壕吏》是敘事詩。那么詩人又想通過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抒發(fā)他怎樣的感情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解決的內容,(出示教學目標)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寫作背景(多媒體展示)。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讀課文,掌握生字詞。
壕逾鄴戍惟嫗衰應泣咽。
2、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3、播放多媒體音頻朗讀課文,讓學生大概感知課文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讀課文。
4、呈現(xiàn)學習目標:通過自學掌握文言實詞,通過合作學習翻譯全詩(教師指導疑難字詞句的翻譯)。
5、合作完成課文的翻譯(多媒體展示課文翻譯和重點詞語的翻譯,以便學生矯正)。
三、朗讀課文復述故事:
根據(jù)同學們所理解的字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這首詩的大意以講故事的形式復述出來。要求:以第一人稱“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講清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四、精析課文;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按照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jié),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2)學生根據(jù)思路提示,讀詩,嘗試背誦。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問:由第一句話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說明什么?
明確:時間、地點、事件。惶恐不安,緊張恐怖的氣氛。
明確:抓丁只抓男的,婦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為什么“怒”?為什么“苦”?在這里吏和婦出場的態(tài)度和反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吏的呼喊和憤怒下,老婦只有哭啼和訴苦。這里用了兩個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強調作用還有就是對比。)而且還連用了兩個感嘆號,你們說可以用句號代替嗎?(不能,加強語氣,強調吏的憤怒兇狠和婦的無比痛苦)。
(三)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1、這段致詞是此詩的主題部分,它有三層意思,可以分成三層。每一層都寫了什么?你們試分一下。
(明確)三男從軍,兩兒戰(zhàn)死。家無壯男,十分貧困。為保家庭,自請服役。
2、問:“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如何理解?
明確: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3、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異義,古專指下衣,這里泛指衣服。
4、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老嫗為什么請從吏夜歸?
(保全家中僅存的三人)。
前面講了征兵只征男,為什么老婦也被征走了?(反映戰(zhàn)爭的無情)。
5、問:老婦是沒人問她,而自訴出來的話嗎?
(明確: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緊逼下說出來的。也可以有異議)。
為什么詩中不寫差役的話?
(明確:這是一種“藏問于答,明暗結合”的寫作手法,問可以推測出來)。
(四)、第四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絕,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異義。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來的處境或特指好的未來。
1、問:誰在哭?(兒媳)。
2、幽咽聲很低,杜甫還能聽著,說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如果說杜甫睡著了行嗎?為什么?(關心人民疾苦實在的體現(xiàn))。
4、“獨”說明什么?(老婦被抓走)。
5、想象一下,詩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樣的心情作別的?
6、出示故事情節(jié)提示圖,老師領著試背誦。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詩人,夜投石壕村,親眼目睹親耳相聞了有吏夜捉人這件事,你會是怎樣的心情?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學生可能會答:沉重、同情、贊揚老婦勇敢等等)。
這首詩反映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官吏的殘暴無情,表達了作者對廣大勞動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深感悲痛。
六、總結。
老婦、石壕吏。老婦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于承擔苦難的精神。石壕吏開頭出現(xiàn),中間便隱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態(tài)度不好,兇暴無比。
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郭沫若稱頌他:“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痹诙鸥Φ脑娭?,“三吏”“三別”抒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杜甫風格沉郁頓挫,主要是因為他的作品抒寫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的脈搏和著民眾的脈搏一起跳動,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詩人。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及內容:《石壕吏》構思如何巧妙、把課文改寫成一篇記敘文,通過合理聯(lián)想補充石壕吏的語言描寫,理解以側面描寫的方式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及其表達效果。
一、復習導入。
學生復述寫作背景、課文故事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理解課文,學習課文側面描寫刻畫人物的寫作方法。
1、朗讀并背誦課文。
預設:
夜捉人。
老翁丟下老伴翻墻逃走了。
軍隊連老婦人都要。
……。
3、合作探究重點問題:文章中的老嫗是不是主動要求去前線的?
(答案兩可,自然過渡到下一問題)。
4、重點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話?請你通過自己的想象補充完整。
(此部分是學習的重中之重,通過這個部分的思考,通過既能夠理解感受老嫗的心理和家庭境況,又能夠在腦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5、作者通過這樣的手法刻畫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處?
幾乎完全通過側面表現(xiàn),借助讀者的想象來表現(xiàn)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寫更能突出這一類欺壓百姓的人物的可惡可恨。
6、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文改編成一篇記敘文。(學生寫完后課相互閱讀比較,看誰寫得好,好在哪里,互評)。
四、總結。
學生總結學完課文后的感想,在這篇課文里自己學到了什么。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四
安史之亂仍在繼續(xù)。這天天剛亮,晨霧籠罩整個大地,石壕村白茫茫的一片。這時,杜甫要奔向前程,他與那逃回來的老翁默然告別。一路上如死一般的沉寂,到處是新挖的墳墓,這時杜甫想起了昨晚的情景。
昨晚杜甫將近黃昏投宿一老百姓的家中,夫婦倆對杜甫十分照顧,熱情地接待了他。正當半夜他剛要歇息時,聽見一陣急促的敲門聲,老翁一聽,料想準是那官人捉壯丁便翻墻逃走了,老婦人藏好杜甫和她兒媳兒孫后出門卻迎接官吏?!霸趺催@么半天,你是不是在藏人?。 边€未進門的官吏就是一陣怒斥,老婦人忙上前解釋并賠理道歉。“少嗦!快把你家中的男丁交出來,戰(zhàn)亂時期,能為國家效力是你家?guī)纵叺墓鈽s,快交出來!”官吏說得冠冕堂皇,卻始終保持兇惡的目光在家中四處掃描?!皼]有,我怎敢騙大人,小人不敢!”
老婦慌忙解釋到,官吏拍桌而起,說到:“不敢最好,要是讓我知道我非殺了他不可!”說著用刀示意了老婦人。老婦人接著說到:“我本有三個兒子,他們早些日子被抓去當壯丁防守鄴城。前不久,我那小兒子來信說他大哥二哥已經戰(zhàn)死在沙場上,只剩下他一人了。”未等老婦說完,官吏又是一怒:“還說沒人,你家小兒子呢?是否在家中?”老婦從容解釋到:“我那小兒子至今未歸,既然我兩大兒子已死是不可改變的,我那小兒子茍且活著也罔然!家中再也無他人了。”官吏本打算就此罷休,誰知室中兒孫嚎啕大哭,官吏又折回來要進臥室一看究竟,被老婦拉住不放,官吏“啪”的一聲打在老婦臉上,破口大罵,老婦見勢不妙上前勸說到:“我還有一個不足月的小兒孫和兒媳,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尚未改嫁,但進進出出沒有完整的衣裙,不便見人?!惫倮粼V斥到:“那怎么辦?”“我雖然年紀大,但我會煮飯,請你讓我跟你回去,趕快到河陽去服役,也許還能夠準備明天將士的餐飲?!闭f著老婦被帶走了。
夜更深了,說話聲沒了,隱隱約約聽到有低聲哭咽的聲音……。
雞鳴聲打斷了杜甫的回憶,迎著朝陽他又上路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五
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重點是“詩史”的體現(xiàn)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并從中分析杜甫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詩歌風格的變化。并導入新課,提示學生找杜甫詩歌“詩史”的地方。
1、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閱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事?(參考: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明確:縣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為何抓人?抓何人?老婦人又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
明確:特殊的時代造成的,并介紹時代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tǒng)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復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4、主要內容分析。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眲倓偨忉尩侥海叵胍幌履菏鞘裁匆馑及??明確: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于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征兵、點兵?
明確: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
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
第二,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規(guī)的時代氣氛,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fā)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xiàn)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說:“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zhàn)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BR> 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可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
(4)明確這是古代詩歌“藏問于答”的手法,使內容更加的集中。
如賈島《尋隱者不遇》最為典型。
(5)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6)此一家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收留杜甫對其有恩,為何杜甫不加以指責?
明確:杜甫一種矛盾的心理體現(xiàn),渴望早日平定叛軍,唐王朝又急需補充兵力,所以沒辦法阻攔,大力贊揚了老婦人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但杜甫在詩歌中表達了對戰(zhàn)爭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對縣吏委婉的批判。
作業(yè):續(xù)寫文章,注意有所側重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運用。
教材分析:“詩圣”杜甫的詩號稱“詩史”?!妒纠簟肥恰度簟分械囊黄彩撬囆g成就較高的一篇。學習《石壕吏》有助于學生體會以上特點。但理解《石壕吏......
課標解讀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把握欣賞詩歌的方法,能夠聯(lián)系著寫作背景領悟作品的內涵,借助自己的情感體驗,評價詩歌中感人的情節(jié)和形象,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
教學設想:杜甫的《石壕吏》真實的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下層勞動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民族情懷,是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對于這樣......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六
3、反復誦讀增強文言積累。
【教學重點】領會詩歌思想內容及誦讀。
【教學難點】領會詩歌思想內。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上課時間:9月22日下午第一節(jié)。
地點:06級3班上課人:劉順富。
【教學過程】。
一、導入(復習導入)。
1、盛唐時期,我國有兩個著名的詩人,他們一個被后人稱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圣”,他們是、。
2、杜甫的詩大多都真實地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后人把他的詩叫做“詩史”。特別是他親身經歷“安史之亂”時期所作的.《三吏》、《三別》更是真實的反映了戰(zhàn)爭給人發(fā)帶來的苦難生活。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好節(jié)奏。
2、齊讀課文,自我尋找語感。
3、結合書下注釋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三、質疑并討論。
1、從內容看這是一篇敘事詩,記敘的時間、地點、事件分別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為什么不說“征兵”、“招兵”而說“捉人”?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對“征兵”這件事,對“小吏”和“老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5、故事的結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對獨與老翁別作何感想呢?
四、表演。
根據(jù)課文的分析請同學把故事編成短劇進行表演。最后對課文進行簡短的小結。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婦--啼--苦。
致詞--吏夜歸--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七
一、導入:
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重點是“詩史”的體現(xiàn)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并從中分析杜甫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詩歌風格的變化。并導入新課,提示學生找杜甫詩歌“詩史”的'地方。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
1、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閱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事?(參考: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明確:縣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為何抓人?抓何人?老婦人又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
明確:特殊的時代造成的,并介紹時代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tǒng)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妒纠簟肥恰度簟分械囊黄?。(要求學生復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4、主要內容分析。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眲倓偨忉尩侥?,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棵鞔_: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于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征兵、點兵?
明確: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
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
第二,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規(guī)的時代氣氛,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fā)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xiàn)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傊?,“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說:“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zhàn)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
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可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
(4)明確這是古代詩歌“藏問于答”的手法,使內容更加的集中。
如賈島《尋隱者不遇》最為典型。
(5)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xiàn)了兒媳婦因丈夫戰(zhàn)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訴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
(6)此一家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收留杜甫對其有恩,為何杜甫不加以指責?
明確:杜甫一種矛盾的心理體現(xiàn),渴望早日平定叛軍,唐王朝又急需補充兵力,所以沒辦法阻攔,大力贊揚了老婦人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但杜甫在詩歌中表達了對戰(zhàn)爭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對縣吏委婉的批判。
作業(yè):續(xù)寫文章,注意有所側重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運用。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八
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重點是“詩史”的體現(xiàn)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并從中分析杜甫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詩歌風格的變化。并導入新課,提示學生找杜甫詩歌“詩史”的地方。
1、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閱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事?(參考: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明確:縣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為何抓人?抓何人?老婦人又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
明確:特殊的時代造成的,并介紹時代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tǒng)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妒纠簟肥恰度簟分械囊黄?。(要求學生復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4、主要內容分析。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眲倓偨忉尩侥?,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棵鞔_: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于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征兵、點兵?
明確: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
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
第二,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規(guī)的時代氣氛,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fā)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xiàn)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傊按嬲咔彝瞪?,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說:“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zhàn)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BR> 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可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
(4)明確這是古代詩歌“藏問于答”的手法,使內容更加的集中。
如賈島《尋隱者不遇》最為典型。
(5)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6)此一家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收留杜甫對其有恩,為何杜甫不加以指責?
明確:杜甫一種矛盾的心理體現(xiàn),渴望早日平定叛軍,唐王朝又急需補充兵力,所以沒辦法阻攔,大力贊揚了老婦人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但杜甫在詩歌中表達了對戰(zhàn)爭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對縣吏委婉的批判。
作業(yè):續(xù)寫文章,注意有所側重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運用。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誦讀至堂上背誦。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教學重點、難點: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教學準備:
設計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時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無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作為重點,通過“朗讀疏通整體感知---揣摩模擬人物心理---短劇表演點評”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深透理解,培養(yǎng)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過程:
導入: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杜甫的兩首古詩,分別是《望岳》和《春望》。因為他的詩歌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反映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百姓的疾苦,因為被后人譽為“詩史”。那么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他的敘事詩代表作《石壕吏》,一起去品味它,去感受中國古代老百姓在戰(zhàn)爭中的命運。
一、
二、檢查預習:
明確:1)檢查字音:(投影:讀準字音,我能行)。
明確:需要強調的生字詞:逾、鄴城戍、老嫗、幽咽(齊讀)。
2)關于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介紹。(學生交流預習資料。)。
3)。
三、一讀:齊讀課文,借助課下注解及我們掌握的文言文翻譯技巧,把課文翻譯成現(xiàn)代文。一邊讀,一邊在書上做標記。
(投影:準確翻譯我能行):1)三男鄴城戍。
2)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3)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4)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5)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整體感知:這篇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四、聽朗讀帶,邊聽邊在書上做注模仿她的語氣和停頓。(悲憤沉郁)。
(二讀課文,準確停頓注意情感。)。
五、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課文題目是《石壕吏》,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寫的`句子?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表現(xiàn)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凄苦,又體現(xiàn)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
分析老婦的三次痛苦申訴,想象并虛擬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訴:“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北砻骼蠇D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zhàn)場,兩個兒子已經戰(zhàn)死,她家已為那場戰(zhàn)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抬貴手。但是差吏不為所動,繼續(xù)怒呼,逼著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嗎?會怎樣怒呼?)。
第二次申訴:“室中更無人,惟有轆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BR> (得到官吏的可憐、同情嗎?會怎樣怒呼?)。
本詩在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運用了“藏問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但并沒明寫吏的蠻橫兇暴,而是從老婦的致詞中暗示出來。(本詩在藝術表現(xiàn)上,不僅運用了藏問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煉。陸時雍稱贊這篇詩“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就是指這一點說的。僅用二十四句,就寫出了典型性很強的環(huán)境、人物和情節(jié),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從而體現(xiàn)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傾向,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五、為什么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
六、小結。
師:托爾斯泰“戰(zhàn)爭請孩子和女人走開”這里年老體衰的老婦人都抓去服役了,這足見戰(zhàn)爭的殘酷,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什么呢?生:告訴人們要反對戰(zhàn)爭,愛好和平。
師:對。(動情地)戰(zhàn)爭會給人民帶來數(shù)不盡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衛(wèi)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帶著對詩歌的理解試背詩歌,這節(jié)課上到這里。下課。
附:板書設計。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整體感知課文,了解杜甫詩歌“詩史”的特點。
4、培養(yǎng)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關于戰(zhàn)爭的圖片及關于石壕吏的資料。
一課時。
多媒體展示戰(zhàn)爭圖片,問:戰(zhàn)爭會帶來什么?
(通過這個問題導入今天的古詩——《石壕吏》)。
1、自由朗讀。(讓學生嘗試圈點疑難字詞)。
注意重點字詞:
逾墻走:越過墻逃跑一何:多么。
戍:防守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絕:沒有。
幽咽:隱約、輕聲地哭。猶得:還可以。
2、給文章定朗讀基調: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朗讀語氣該是怎樣?
明確:(悲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讀課文。
1、思考: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
明確:捉人。
2、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婦人又是怎樣的一個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多媒體展示寫作背景)。
明確:通過了解背景后重點介紹杜甫是將途中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妒纠簟肥恰度簟分械囊黄?。(要求學生復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再者結合當時時代背景介紹杜甫的詩為什么稱是“詩史”。
4、主要內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頭逾墻走,老婦出門看?!?BR>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2)研討:a、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b、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當時的時代氣氛。
兵荒馬亂雞犬不寧。
總結;一段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fā)展的開端。
(3)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1)、把吏和婦人的對話用現(xiàn)代文的方式陳述(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總結: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哭訴時間長,可以看出縣吏的兇狠。如聞二字一方面老婦這家的凄苦絕望,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老婦被帶走后這家到底會怎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結局。
(4)、總結性研討:
a、吏和老婦的形象。
明確:吏(蠻橫兇狠)婦(凄苦悲傷)。
b、文章結構。
明確: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fā)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通過這首“詩史”詩,我們可以想象下老婦被帶走后在軍中的生活,再試著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會是什么樣子?他們還能再見面么?因此,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1、背誦。
2、續(xù)寫。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一
《石壕吏》是初一語文課本中的一首古詩,作者是唐朝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
“石壕吏》,老婦之應役也。丁男俱盡,役及老婦,哀哉!”這是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一之二)讀詩后的感受?!妒纠簟芬躁冎?今河南陜縣)東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見大,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詩歌的語言主要采取老婦獨白的形式,但是在獨白的背后卻隱藏著豐富的潛臺詞——酷吏的“怒”、“呼”。
“你家男子哪去了?”這是老婦“出門看”時,差役氣勢洶洶的第一句問語。差役借“夜”的掩護,滿以為可以抓到“男”丁,卻不知其暴行早已鬧得石壕村雞犬不寧,連腿腳不靈便的“老翁”也“逾墻走”了。顯然,“出門看”的老婦不是他們想“捉”的人,因而他們怒氣沖沖,語言咄咄逼人。
“家中還有何人?”這是老婦敘說三個兒子的情況以后差役的又一逼問。老婦所敘的“三男”守鄴城,兩人已死一人性命難保的情況,并沒有打動兇狠的差役,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在逼問下,老婦不得不進一步介紹在家的家庭成員孫兒和兒媳。同時指出“兒媳”之所以在家,是因為有吃奶的孩子,而且連一件好衣服都沒有。當然,這里老婦沒有暴露老伴的情況。
“不管怎樣,你家必須抽人服役!”兇惡的差役沒有因為老婦的悲哀的陳述而放棄從老婦家“捉”人的打算,竟耍起了無賴,不再和老婦講道理。老婦這時很清楚,吃奶的孫子他們不會“捉”,可“捉”之人就只有兒媳了。但如果抓走了孩子娘,嗷嗷待哺的孫子——承繼香火的惟一希望怎么辦呢?在這種毫無人性的惡差面前,老婦不得不迅速作出決定,自告奮勇“應役”。
以上是《石壕吏》一詩中主要的潛臺詞。學詩時挖掘詩歌的潛臺詞,可以領悟到詩歌豐富的內涵,從而加深對詩的主題的理解,還可以調動自己思維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該文發(fā)表于《中學生讀寫》2001年第10期)。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二
1、在詩歌賞讀中,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2、理解課文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
體會老婦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詩人的矛盾心情。
誦讀、討論與鑒賞相結合。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師:上一節(jié)課,大家剛學習了《春望》,今天我們共同來背誦這首詩,好嗎?
(檢查背誦)。
師:我們知道《春望》這首詩抒發(fā)是作者在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對“國破”的擔憂和傷感,安史之亂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戰(zhàn)爭最為激烈,人民生活最為艱難時刻,這時杜甫恰好目睹了這一切,于是他懷著一顆憂民之心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現(xiàn)實主義組詩,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其中的一首。
師:請大家大聲讀出標題。
生齊讀。
師: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師: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師:同學怎樣知道石壕是地名的?
生課文注釋1有介紹。
師:同學閱讀非常仔細,認后我們在閱讀中要充分利用注釋,其實注釋1還有別的作用??!
師:那這個標題的意思應該怎么說?
生齊答。
生齊聲朗讀!
師:發(fā)現(xiàn)答案了嗎?
生有吏夜捉人。
師:板書吏夜捉。
師:吏為何要捉人??!
生要“急應河陽役”。
師:不錯,河陽發(fā)生戰(zhàn)役了,可是有戰(zhàn)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
生因為當時戰(zhàn)事緊張,回找抽丁補充兵力。
師:你怎樣知道這個背景!
生課文注釋1有介紹!
師:那就請聰明的你,讀給同學聽一聽吧!
師:的確如此,我們要善于利用注釋,因為讀詩要“知人論世”,我們讀詩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礎把握主題!
師: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嗎?
師:那官吏會善罷甘休嗎?
師:哦,原來“吏呼一何怒”,那老婦人有何反應?
師:第三段是老婦人哭訴痛苦的內容,我先范讀一回,然后同學自由朗讀。
師:我們讀后初步感受了老婦人的“苦”,那同學們可以從文中找一個字詞或一個句子,來仔細體味其中苦的滋味。
生自由討論,或同桌,或鄰近座位討論。
師:巡視,與學生親切交流,點拔,啟發(fā)、展示。討論成果。
師:大家討論十分積極,哪位同學先來談一談,好嗎?
可能會出現(xiàn):1、“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非常凄苦,老婦人剛剛連喪二子,十分悲慘。
2、“三男鄴城戍”也寫出老婦人的苦,因為她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zhàn)場,走上了前線,老婦人肯定為他們生命擔憂,而且這個家庭生活也沒有了著落。
3、“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边@一句話,老婦人不僅命運悲慘,生存也十分艱難。
4、“老嫗力衰……炊”這句,讀起來也讓人心酸,老婦人雖然力氣衰弱,但自己還請求上前線,趕快去給士兵煮早飯,真是十分可憐。
5、“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值得人可憐,老婦人家里再也沒有別的人了,只有一個吃奶的孫子,戰(zhàn)爭讓這個家庭已經支離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也讓人心酸,也讓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茍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
師:學生發(fā)言積極,把握非常準確,那讓我們帶著這份深深的同情來朗讀這一段吧!
生齊讀(語調十分沉郁)。
師:同學們讀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學已經能夠背誦了,其他同學想不想也會背誦??!
1、你們家人都到哪里去了?
2、你們家還有別的人嗎?
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
師:那現(xiàn)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間一人扮演官吏問,一人扮演老婦回答?。∪缓笤俳粨Q角色!
生開始互助問答,扮演角色背誦。
師生背誦。
師:是??!如此不幸,最終還是難逃此劫??!可見石壕吏是……(故作停頓)。
師:同學們回答很準確,你們感受體會十分到位,作者雖然沒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讀者卻深刻領會到這一點,作者是采用一種什么樣的寫法才取得這樣的藝術效果。
側面烘托。
作者通過對老婦人苦難的深刻刻畫來側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無情,體現(xiàn)作者對官吏的批判。
憂國憂民是杜甫詩歌永恒的主題,在《春望》中體現(xiàn)是他的“向來憂國淚,寂莫灑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現(xiàn)是他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那請我們帶著杜甫這份“愛民之心,知民之苦”來試著背誦這首詩吧!
師生齊背。
2.請同學們以“石壕吏”的角度來敘述這個故事。板書設計:
石壕吏。
杜甫。
吏夜捉呼怒。
老婦啼苦。
“我”憂國憂民。
可取之處:放開手去,相信學生。相信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放開手讓學生去挖掘文外之意?!妒纠簟烽_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古人評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漢字這個“無底洞”,挖掘字里行間的文外之意。學生幾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墻”、“走”一字都未放過,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其背后潛在的臺詞。難能可貴得是,對于老婦毛遂自薦般“誠意”的應征,學生也能體悟出潛在的臺詞:我們都到這個地步了,你們還來抓丁,還有天理嗎!
不足之處:實際教學過程中環(huán)節(jié)指向不明。在讀人——名家對話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語句,本意是讓學生找課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獨與老翁別”,從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遺忘了婦致辭中同樣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語句,這樣一來,學生分析致辭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從狀老婦的凄苦亦可見之。這樣一來,前后的兩個環(huán)節(jié)雖各有側重,不免還是陷入了分析婦之苦的循環(huán)。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三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充分理解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人格的偉大
3、改寫并表演詩歌,體味詩歌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難點: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導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王朝從此走向衰落,759年唐軍在鄴城大敗,數(shù)十萬人死傷殆盡,唐軍退守河陽,到處抓人以補充兵源。詩人被迫離開洛陽,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看到的盡是妻離子散、離家別土的悲劇,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jù)這段經歷寫成的。
二、準確朗讀詩歌
1、略微補充些文學常識(古體詩、“三吏”“三別”)
2、聽范讀,注意節(jié)奏起伏
3、注音:吏逾鄴戍咽嫗泣
4、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三、疏通詩意、把握內容
1、速讀詩歌,解釋重要詞語,理解詩意
2、提出疑難,共同討論解決
3、分別用一個對偶句概括詩歌內容和主旨(討論)
四、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朗讀詩歌,尋找詩中意味深長的詞句并分析意境(練習)
五、體驗反思
1、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jù)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2、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最想對差吏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六、小結、布置作業(yè)
1、閱讀杜甫“三吏”“三別”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寫成劇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四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杜甫詩歌“詩史”的特點。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橫暴,同情人民的苦難。
3.理解古代詩歌“藏問于答”的手法。
教學重點: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及“詩史”的體現(xiàn)。
教學難點:杜甫矛盾心理的理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研討法情景再現(xiàn)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重點是“詩史”的體現(xiàn)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并從中分析杜甫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詩歌風格的變化。并導入新課,提示學生找杜甫詩歌“詩史”的地方。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
1、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閱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事?(參考: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明確:縣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為何抓人?抓何人?老婦人又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
明確:特殊的時代造成的,并介紹時代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tǒng)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妒纠簟肥恰度簟分械囊黄?。(要求學生復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4、主要內容分析。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眲倓偨忉尩侥?,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明確: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于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征兵、點兵?
明確: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
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
第二,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規(guī)的時代氣氛,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fā)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xiàn)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傊?,“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說:“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zhàn)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BR> 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可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
(4)明確這是古代詩歌“藏問于答”的手法,使內容更加的集中。
如賈島《尋隱者不遇》最為典型。
(5)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6)此一家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收留杜甫對其有恩,為何杜甫不加以指責?
明確:杜甫一種矛盾的心理體現(xiàn),渴望早日平定叛軍,唐王朝又急需補充兵力,所以沒辦法阻攔,大力贊揚了老婦人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但杜甫在詩歌中表達了對戰(zhàn)爭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對縣吏委婉的批判。
作業(yè):續(xù)寫文章,注意有所側重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運用。
板書設計:
縣吏(呼)老婦(啼)。
蠻橫凄苦。
兇狠悲傷。
杜甫一種矛盾的心理體現(xiàn),贊揚了老婦人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對戰(zhàn)爭中人民的同情,對縣吏委婉的批判。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五
一、辨音識字。
1、第一段:石壕吏()逾()走(古今異義):行:
2、第二段:呼:怒:啼:苦:
3、第三段:鄴()戍()戌()戊()嫗()。
4、第四段:咽()泣:登:前途:
二、翻譯: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三、深入詩的意境,把握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1、寫了一個什么故事?用詩中的詞簡括老婦人一家各個人的糟遇。
2、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
四、把握詩歌的結構。
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fā)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五、作業(yè)。
1、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要求通過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進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環(huán)境描寫,用多種方法刻畫人物。
2、背誦并默寫《石壕吏》。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六
2、杜甫的詩大多都真實地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后人把他的詩叫做“詩史”。特別是他親身經歷“安史之亂”時期所作的《三吏》、《三別》更是真實的反映了戰(zhàn)爭給人發(fā)帶來的苦難生活。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好節(jié)奏。
2、齊讀課文,自我尋找語感。
3、結合書下注釋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1、從內容看這是一篇敘事詩,記敘的時間、地點、事件分別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為什么不說“征兵”、“招兵”而說“捉人”?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對“征兵”這件事,對“小吏”和“老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5、故事的結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對獨與老翁別作何感想呢?
根據(jù)課文的分析請同學把故事編成短劇進行表演。最后對課文進行簡短的小結。
石壕吏。
吏——乎——怒。
婦——啼——苦。
致詞——吏夜歸——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七
2、理解詩歌內容及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準確流暢地背誦這首詩歌。
3、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喚起學生深入思考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合作探究法???????3、活動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2、寫作背景。
三、出示目標。
1、熟讀、背誦全詩。
2、體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蘊。
四、朗讀詩歌,感悟內容。
1、老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感情的表達。
2、給生字正音。
逾???鄴???戍???嫗???咽。
3、采取學生自讀、同桌互讀等多種方式朗讀詩歌。
4、小組討論,理解詩歌大意。
5、指名學生復述故事。
五、問題探究,深入理解。
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并由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其他學生補充。
1、按照故事的發(fā)展過程,這首敘事詩可分為幾個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是故事的開端。
三(4):故事的結局。暗示老婦已被帶走,老翁回家,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
2、該詩開頭告訴你發(fā)生了什么事?用原詩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為什么不說征兵?而捉人為什么在夜里?官吏來捉人時,老婦干什么??。
4、詩的二三段所敘述的故事從何而來?從哪句可以看出??。
明確:是隔門聽來的?!奥爧D前致詞”里的“聽”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體部分是“吏”與“老婦”的對話,老婦的回答是從幾個方面來說的?
三個方面。
第一:服役慘景:“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BR> 第二:家中困境:“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BR> 第三:被迫服役:“請從吏夜歸。
6、從詩題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中對差吏描寫很少,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
7、你能從老婦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現(xiàn)嗎?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展示。
8、這一首敘事詩表現(xiàn)了什么主題?
六、學生活動。
分小組把這一首詩歌改編成一幕短劇,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讀詩歌(會背誦的同學可以脫離課本)。
八、布置作業(yè):背誦并默寫全詩。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八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課時。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介紹背景。
2.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
1.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根據(jù)圖畫找出對應句。
2.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jù)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復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九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
2.理解詩的思想內容,準確流暢地背誦。
1.加強朗讀教學,提高朗讀水平,同時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望岳》,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
2.通過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1.理解每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1.誦讀教學法:詩歌教學必須讓朗讀貫穿始終,反復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韻律美,把握詩歌內容。
2.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詩歌學習的主體。老師盡量少講,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老師點撥,師生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1.聽讀課文,圈點勾畫重點字詞、生字詞,感受課文的感情基調。
2.學生自由誦讀。
3.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1.觀官吏之舉。
通過詩文改動讓學生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2.聽老婦之訴。
文中有一個字最能表現(xiàn)老婦的心情,找出具體的語句談談。
想象當時具體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1.領會杜甫矛盾的心理。
2.試背詩文。
板書設計:。
觀官吏之舉——毒。
聽老婦之訴——苦。
察作者之情——憂。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二十
1、借助課下注釋,整體感知詩作。
2、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再現(xiàn)詩作的意境畫面,品味詩作的思想感情。
3、學習詩作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4、理解詩人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感懷傷世、憂國憂民的情懷。
【學習重難點】。
1、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再現(xiàn)詩作的意境畫面,品味詩作的思想感情。
2、學習詩作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學海導航】。
一、走近杜甫(簡介作者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
1、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用白話文通譯全詩。
2、小組誦讀,力爭讀出詩歌的感情。
3、課文題目是《石壕吏》,全詩圍繞哪兩個字展開的?
本詩敘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你按照情節(jié)的四個階段(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jié)。
4、精讀作品,分組表演,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再現(xiàn)詩作的意境畫面,品味詩作的思想感情。
(1)表演要求: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加入合理的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作。
(2)歸納詩歌的思想內容并分析詩歌流露了詩人什么的情感。
三、研讀探究。
(一)觀官吏之舉。
1、在表現(xiàn)官吏時,你認為哪幾個詞最富表現(xiàn)力?為什么?
2、從中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
(二)聽老婦之訴。
1、文中哪一個字最能表現(xiàn)老婦的心情?
2、請找出具體的詞句,抓住關鍵字,說說老婦之苦。
3、從老婦的苦訴中,你能讀出當時怎樣的社會境況和老婦怎樣的思想情懷?
(三)體作者之述。
1、作者是怎樣敘事的?
2、作者所擬詩題是《石壕吏》,為什么卻詳寫老婦人?
(四)察作者之情。
1、在這苦難的現(xiàn)場,杜甫都做了些什么?從文中哪些詩句可以看出?
2、杜甫為什么不站出來?是怯弱還是什么原因呢?
四、鏈接現(xiàn)實。
戰(zhàn)爭只會給人民帶來數(shù)不盡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反對戰(zhàn)爭,保衛(wèi)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世界鑄劍為犁,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二十一
1.反復朗讀,同時在梳理完讀音后注重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積累.
2.通過翻譯感知主要內容,并理清作者寫作思路。
1.熟讀成誦。
2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xiàn)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2.揭露官吏的橫暴,同情人民的苦難
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生對預備知識的掌握了解情況,學生在新課的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如何設計預習)鑒于學生文言功底薄弱,加之對文言文的排斥,所以還是以文言基礎為準。布置以下預習作業(yè):
1.查詢作者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經歷,收集作者的故事,明白此詩的背景來歷。
2.梳理字音,自行對照標注進行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字詞翻譯。
3.匯成連貫的句子翻譯。(不會翻譯的或有問題的地方進行標注)
提前背誦。
4.全班分為兩大組,根據(jù)本課內容自行準備一個短劇。四、教學過程(設計本課的學習環(huán)節(jié),明確各環(huán)節(jié)的子目標)教學過程:
1.讓學生講述與杜甫有關的小故事(慢則一則,快則兩則)。
2.讓學生說說我們所學過的杜甫的作品有哪些。
3.讓學生簡單介紹杜甫(提示:尤其要有最基本的文學常識)及作品背景來歷
教師補充明確: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tǒng)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妒纠簟肥恰度簟分械囊黄?。
1.聽朗讀,梳理字音及節(jié)奏,之后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點撥后用幻燈片明確。(在本課最后還要進行朗讀提升:有感情的朗讀)。
2.要求學生看課文注解,理解全文大意,整體感知。教師出示重點文言詞匯進行提問并最后明確于幻燈片。
3.教師提問
(1)《石壕吏》講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明確。
明確:它講的是唐肅宗乾元二年,唐朝窮兵黷武,為補充兵力以平定安史之亂,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2)《石壕吏》作為敘述詩,其敘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分別是什么?搶答形式進行。
分析詩歌
第(1)段
征兵作戰(zhàn)一般都要健壯的青年,然而一句“老翁逾墻走”卻又告訴了我們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言之有理教師均予以肯定,并提示學生一定要聯(lián)想。最后教師明確于多媒體。
第(2)段
1.對于征兵一事,老嫗的哭訴有哪些?這些哭訴內容又說明了或是反應了什么?請同學們在回答相應詩句時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其他同學評價。老師點評。
2.面對老嫗的哭訴,官吏有什么反應?在對話中,酷吏和老嫗的形象是怎樣的?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明確。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一
提醒學生邊聽邊想象人物、整理情節(jié),準備復述故事。
提示:復述時請注意:時間、地點、人物、情節(jié)。
(可以讓學生在聽讀同時在書上圈劃相應的重點字詞,可以根據(jù)范讀也可以據(jù)自己理解來劃。這樣可為下一步的誦讀做好準備。)。
過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學生邊說,老師邊板書:“我”、差使、老翁、老婦、孫母、孫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場順序)。
2、品讀——。
各用一組詞語概括人物形象,或表達自己對人物形象的感受與判斷,并結合課文談談理由。也可以此帶動對詩歌的理解,解決閱讀鑒賞的基本問題,如詩句理解等。(有關背景等知識可隨機講解)。
孫母:涉及到的語句“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如聞泣幽咽”——悲慘,家破人亡,衣不蔽體也是食不果腹,夫離婆散。
孫子:涉及到的語句“惟有乳下孫”——可憐。他對眼前所發(fā)生的一切一無所知,他長輩們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對他來說還太過久遠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時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戶人家。涉及到的語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語聲絕、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薄獰o奈、不滿、沉痛、悲哀、同情——對捉人無奈,對差役的兇悍不滿對朝廷無能的不滿,對戰(zhàn)爭對人民造成的災難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設問:詩人為何沒有出來橫加阻攔或仗義執(zhí)言?是懦弱嗎?大敵當前,國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無奈之舉,這也是詩人既憂國、又憂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國難當頭,需要補充兵力資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極其困苦,且已無兵可征。
小結:是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了如此深重的苦難,朝廷的無能是悲慘現(xiàn)實的根本原因。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沉重情緒讓我們感同身受。
以上我們通過具體語句的。分析加深了對人物對詩歌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誦讀。
假使你就是詩歌中的“當事人”——作者或老婦等,你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
3、誦讀——。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動與言行表現(xiàn),以及作者對不同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
學生個別讀。
提示:個別語句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墻走”一句應讀出恐慌,語速稍快,“吏呼一何怒”應讀出差役的氣勢洶洶,語氣加重,“婦啼一何苦”應讀出老婦的凄苦,語速稍慢,“夜久語聲絕”、“獨與老翁別”應讀出作者的復雜情緒等。
過渡:下面請同學們就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語言表達或具體詞句的理解等方面質疑。
4、議讀——。
細節(jié)討論與質疑問難。交流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和困惑,主要探討一些相關的疑點。
提示:
(如學生提不出問題,教師來提,如:故事發(fā)生的季節(jié)是“春天”,在一個應是生機勃勃,萬物勃發(fā),春意盎然的季節(jié),卻是發(fā)生了一個如此悲慘的故事,兩相對照無意中是個反襯啊。若“品讀”這個環(huán)節(jié)已經大部分解決了這些問題,則這一環(huán)節(jié)可略過)。
5、讀寫結合——。
這是敘事詩,敘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開是從杜甫的視角看過去的。請同學們嘗試轉換敘事角度重組故事。
(1)如果從老婦的角度敘述故事,應該怎么敘述?
(2)如果從老翁的角度敘述故事呢?
(3)如果從石壕吏的角度敘述,又會怎樣?(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這樣橫暴無禮?)。
提示:交流并評價重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這是第一課時的作業(yè),考慮到課上的時間問題,放到課下完成,課上用來交流??赡軐W生在初讀課文時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課文,但通過改寫可以促進他的理解,同時初讀的體驗也是很寶貴的。)。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二
1.通過誦讀,把握詩歌內容。2.了解杜甫及寫作石壕吏的背景。
1.品味文中老婦人的語言,關注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2.了解詩人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感受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黑暗朝廷的批判,培養(yǎng)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品味文中老婦人的語言,把握詩歌內容,關注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
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感受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唐朝是詩歌的繁盛時期,出現(xiàn)了兩位偉大詩人。一位是詩仙李白,另一位是詩圣杜甫。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了杜甫前期的兩首詩,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懷與凌云的壯志,今天我們學習他的現(xiàn)實主義詩中的代表作《石壕吏》。
1.學生介紹: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著有《杜工部集》,他寫了不少反映當時現(xiàn)實的詩篇,被稱作詩史。
1.小組長按照組內成員水平分解翻譯理解任務。
2.組內成員分別對照自己任務查閱資料或工具書,理解詩意。
3.成員在組內交流匯報,組長對成員完成情況作出評價、指導。
4.選取兩個小組匯報自己的討論結果,進行評比,優(yōu)勝組得星一顆。
小黑板出示:
1、這是一首敘事詩,作者用詩的形式記錄了自己歸家途中親眼所見的一件事。
這件事發(fā)生在什么時間、地點?主要人物是誰?
2、發(fā)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眼前所見的悲慘情形,詩人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五.探究提升(方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下列問題,再進行全班交流,回答問題最積極的小組得星一顆)。
1、一何怎么理解?苦該如何解釋?(朗讀這句話話,讀出人物內心感受)。
“凄苦”,悲痛欲絕。
2、婦人無限凄苦的啼哭什么?她苦在哪?(請給這部分內容分層并進行概括)。
老年喪子之苦,貧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4、面對境遇如此悲慘的老婦人,官吏的表現(xiàn)呢?怒該怎么理解?
5、怒氣沖沖的一呼(呵),差役的什么形象特點就呼之欲出了?
“蠻橫、冷酷、兇狠、粗暴”
6、差役的冷酷還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1)“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2)致詞”內容明顯地表現(xiàn)出多次轉折,老婦人的答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問出來的。
(3)獨與老翁別。盡管身世悲慘,命運不幸,但是老婦人還是被帶走了。
試根據(jù)人物形象想象吏與老婦對話。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7、一個老婦人能有多大本領呢,差役為什么還要抓走她?這反映了什么?
8、文中哪里有所體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
“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zhàn)死”。戰(zhàn)爭傷亡慘重,兵荒馬亂,家國破碎,民不聊生。(介紹背景:758年,為平息安史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jié)度使,率兵二十萬圍鄴郡,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敵人夾擊下,唐軍全線崩漬。郭子儀等退守河陽,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jù)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組詩:“三吏”“三別”)。
——這篇敘事詩,通過對石壕村一家人被強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吏”“三別”的主旨都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表達了作者對倍受戰(zhàn)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對老百姓的同情。
你還知道哪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人和詩作?
例子: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蛘呱q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侗囆小?。
縣吏(呼)——蠻橫。
年邁喪子之苦同情百姓。
老婦(啼)——凄苦貧困潦倒之苦不滿官吏。
被迫服役之苦。
七結語:
白班或小黑板顯示。
第一幅: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第二幅:詩史數(shù)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2、掌握重點實詞,能夠翻譯全文。
3、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根據(jù)情節(jié)提示能復述故事甚至進行背誦。
5、體會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語言的內涵。
6、通過合理聯(lián)想補充石壕吏的語言描寫,理解以側面描寫的方式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理解以全側面描寫的方式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及其表達效果。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回顧所學: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杜甫的兩首詩,初步了解了杜甫這位詩人。他早期的作品風格熱情奔放,戰(zhàn)亂流離時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揚頓挫。這節(jié)課我們將會學習的這首詩,與《春望》是同一個時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寫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詩,而《石壕吏》是敘事詩。那么詩人又想通過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抒發(fā)他怎樣的感情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解決的內容,(出示教學目標)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寫作背景(多媒體展示)。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讀課文,掌握生字詞。
壕逾鄴戍惟嫗衰應泣咽。
2、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3、播放多媒體音頻朗讀課文,讓學生大概感知課文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讀課文。
4、呈現(xiàn)學習目標:通過自學掌握文言實詞,通過合作學習翻譯全詩(教師指導疑難字詞句的翻譯)。
5、合作完成課文的翻譯(多媒體展示課文翻譯和重點詞語的翻譯,以便學生矯正)。
三、朗讀課文復述故事:
根據(jù)同學們所理解的字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這首詩的大意以講故事的形式復述出來。要求:以第一人稱“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講清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四、精析課文;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按照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jié),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2)學生根據(jù)思路提示,讀詩,嘗試背誦。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問:由第一句話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說明什么?
明確:時間、地點、事件。惶恐不安,緊張恐怖的氣氛。
明確:抓丁只抓男的,婦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為什么“怒”?為什么“苦”?在這里吏和婦出場的態(tài)度和反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吏的呼喊和憤怒下,老婦只有哭啼和訴苦。這里用了兩個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強調作用還有就是對比。)而且還連用了兩個感嘆號,你們說可以用句號代替嗎?(不能,加強語氣,強調吏的憤怒兇狠和婦的無比痛苦)。
(三)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1、這段致詞是此詩的主題部分,它有三層意思,可以分成三層。每一層都寫了什么?你們試分一下。
(明確)三男從軍,兩兒戰(zhàn)死。家無壯男,十分貧困。為保家庭,自請服役。
2、問:“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如何理解?
明確: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3、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異義,古專指下衣,這里泛指衣服。
4、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老嫗為什么請從吏夜歸?
(保全家中僅存的三人)。
前面講了征兵只征男,為什么老婦也被征走了?(反映戰(zhàn)爭的無情)。
5、問:老婦是沒人問她,而自訴出來的話嗎?
(明確: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緊逼下說出來的。也可以有異議)。
為什么詩中不寫差役的話?
(明確:這是一種“藏問于答,明暗結合”的寫作手法,問可以推測出來)。
(四)、第四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絕,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異義。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來的處境或特指好的未來。
1、問:誰在哭?(兒媳)。
2、幽咽聲很低,杜甫還能聽著,說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如果說杜甫睡著了行嗎?為什么?(關心人民疾苦實在的體現(xiàn))。
4、“獨”說明什么?(老婦被抓走)。
5、想象一下,詩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樣的心情作別的?
6、出示故事情節(jié)提示圖,老師領著試背誦。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詩人,夜投石壕村,親眼目睹親耳相聞了有吏夜捉人這件事,你會是怎樣的心情?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學生可能會答:沉重、同情、贊揚老婦勇敢等等)。
這首詩反映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官吏的殘暴無情,表達了作者對廣大勞動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深感悲痛。
六、總結。
老婦、石壕吏。老婦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于承擔苦難的精神。石壕吏開頭出現(xiàn),中間便隱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態(tài)度不好,兇暴無比。
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郭沫若稱頌他:“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痹诙鸥Φ脑娭?,“三吏”“三別”抒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杜甫風格沉郁頓挫,主要是因為他的作品抒寫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的脈搏和著民眾的脈搏一起跳動,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詩人。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及內容:《石壕吏》構思如何巧妙、把課文改寫成一篇記敘文,通過合理聯(lián)想補充石壕吏的語言描寫,理解以側面描寫的方式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及其表達效果。
一、復習導入。
學生復述寫作背景、課文故事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理解課文,學習課文側面描寫刻畫人物的寫作方法。
1、朗讀并背誦課文。
預設:
夜捉人。
老翁丟下老伴翻墻逃走了。
軍隊連老婦人都要。
……。
3、合作探究重點問題:文章中的老嫗是不是主動要求去前線的?
(答案兩可,自然過渡到下一問題)。
4、重點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話?請你通過自己的想象補充完整。
(此部分是學習的重中之重,通過這個部分的思考,通過既能夠理解感受老嫗的心理和家庭境況,又能夠在腦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5、作者通過這樣的手法刻畫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處?
幾乎完全通過側面表現(xiàn),借助讀者的想象來表現(xiàn)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寫更能突出這一類欺壓百姓的人物的可惡可恨。
6、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文改編成一篇記敘文。(學生寫完后課相互閱讀比較,看誰寫得好,好在哪里,互評)。
四、總結。
學生總結學完課文后的感想,在這篇課文里自己學到了什么。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四
安史之亂仍在繼續(xù)。這天天剛亮,晨霧籠罩整個大地,石壕村白茫茫的一片。這時,杜甫要奔向前程,他與那逃回來的老翁默然告別。一路上如死一般的沉寂,到處是新挖的墳墓,這時杜甫想起了昨晚的情景。
昨晚杜甫將近黃昏投宿一老百姓的家中,夫婦倆對杜甫十分照顧,熱情地接待了他。正當半夜他剛要歇息時,聽見一陣急促的敲門聲,老翁一聽,料想準是那官人捉壯丁便翻墻逃走了,老婦人藏好杜甫和她兒媳兒孫后出門卻迎接官吏?!霸趺催@么半天,你是不是在藏人?。 边€未進門的官吏就是一陣怒斥,老婦人忙上前解釋并賠理道歉。“少嗦!快把你家中的男丁交出來,戰(zhàn)亂時期,能為國家效力是你家?guī)纵叺墓鈽s,快交出來!”官吏說得冠冕堂皇,卻始終保持兇惡的目光在家中四處掃描?!皼]有,我怎敢騙大人,小人不敢!”
老婦慌忙解釋到,官吏拍桌而起,說到:“不敢最好,要是讓我知道我非殺了他不可!”說著用刀示意了老婦人。老婦人接著說到:“我本有三個兒子,他們早些日子被抓去當壯丁防守鄴城。前不久,我那小兒子來信說他大哥二哥已經戰(zhàn)死在沙場上,只剩下他一人了。”未等老婦說完,官吏又是一怒:“還說沒人,你家小兒子呢?是否在家中?”老婦從容解釋到:“我那小兒子至今未歸,既然我兩大兒子已死是不可改變的,我那小兒子茍且活著也罔然!家中再也無他人了。”官吏本打算就此罷休,誰知室中兒孫嚎啕大哭,官吏又折回來要進臥室一看究竟,被老婦拉住不放,官吏“啪”的一聲打在老婦臉上,破口大罵,老婦見勢不妙上前勸說到:“我還有一個不足月的小兒孫和兒媳,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尚未改嫁,但進進出出沒有完整的衣裙,不便見人?!惫倮粼V斥到:“那怎么辦?”“我雖然年紀大,但我會煮飯,請你讓我跟你回去,趕快到河陽去服役,也許還能夠準備明天將士的餐飲?!闭f著老婦被帶走了。
夜更深了,說話聲沒了,隱隱約約聽到有低聲哭咽的聲音……。
雞鳴聲打斷了杜甫的回憶,迎著朝陽他又上路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五
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重點是“詩史”的體現(xiàn)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并從中分析杜甫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詩歌風格的變化。并導入新課,提示學生找杜甫詩歌“詩史”的地方。
1、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閱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事?(參考: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明確:縣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為何抓人?抓何人?老婦人又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
明確:特殊的時代造成的,并介紹時代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tǒng)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復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4、主要內容分析。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眲倓偨忉尩侥海叵胍幌履菏鞘裁匆馑及??明確: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于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征兵、點兵?
明確: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
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
第二,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規(guī)的時代氣氛,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fā)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xiàn)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說:“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zhàn)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BR> 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可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
(4)明確這是古代詩歌“藏問于答”的手法,使內容更加的集中。
如賈島《尋隱者不遇》最為典型。
(5)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6)此一家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收留杜甫對其有恩,為何杜甫不加以指責?
明確:杜甫一種矛盾的心理體現(xiàn),渴望早日平定叛軍,唐王朝又急需補充兵力,所以沒辦法阻攔,大力贊揚了老婦人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但杜甫在詩歌中表達了對戰(zhàn)爭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對縣吏委婉的批判。
作業(yè):續(xù)寫文章,注意有所側重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運用。
教材分析:“詩圣”杜甫的詩號稱“詩史”?!妒纠簟肥恰度簟分械囊黄彩撬囆g成就較高的一篇。學習《石壕吏》有助于學生體會以上特點。但理解《石壕吏......
課標解讀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把握欣賞詩歌的方法,能夠聯(lián)系著寫作背景領悟作品的內涵,借助自己的情感體驗,評價詩歌中感人的情節(jié)和形象,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
教學設想:杜甫的《石壕吏》真實的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下層勞動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民族情懷,是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對于這樣......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六
3、反復誦讀增強文言積累。
【教學重點】領會詩歌思想內容及誦讀。
【教學難點】領會詩歌思想內。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上課時間:9月22日下午第一節(jié)。
地點:06級3班上課人:劉順富。
【教學過程】。
一、導入(復習導入)。
1、盛唐時期,我國有兩個著名的詩人,他們一個被后人稱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圣”,他們是、。
2、杜甫的詩大多都真實地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后人把他的詩叫做“詩史”。特別是他親身經歷“安史之亂”時期所作的.《三吏》、《三別》更是真實的反映了戰(zhàn)爭給人發(fā)帶來的苦難生活。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好節(jié)奏。
2、齊讀課文,自我尋找語感。
3、結合書下注釋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三、質疑并討論。
1、從內容看這是一篇敘事詩,記敘的時間、地點、事件分別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為什么不說“征兵”、“招兵”而說“捉人”?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對“征兵”這件事,對“小吏”和“老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5、故事的結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對獨與老翁別作何感想呢?
四、表演。
根據(jù)課文的分析請同學把故事編成短劇進行表演。最后對課文進行簡短的小結。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婦--啼--苦。
致詞--吏夜歸--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七
一、導入:
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重點是“詩史”的體現(xiàn)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并從中分析杜甫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詩歌風格的變化。并導入新課,提示學生找杜甫詩歌“詩史”的'地方。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
1、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閱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事?(參考: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明確:縣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為何抓人?抓何人?老婦人又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
明確:特殊的時代造成的,并介紹時代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tǒng)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妒纠簟肥恰度簟分械囊黄?。(要求學生復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4、主要內容分析。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眲倓偨忉尩侥?,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棵鞔_: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于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征兵、點兵?
明確: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
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
第二,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規(guī)的時代氣氛,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fā)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xiàn)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傊?,“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說:“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zhàn)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
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可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
(4)明確這是古代詩歌“藏問于答”的手法,使內容更加的集中。
如賈島《尋隱者不遇》最為典型。
(5)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xiàn)了兒媳婦因丈夫戰(zhàn)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訴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
(6)此一家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收留杜甫對其有恩,為何杜甫不加以指責?
明確:杜甫一種矛盾的心理體現(xiàn),渴望早日平定叛軍,唐王朝又急需補充兵力,所以沒辦法阻攔,大力贊揚了老婦人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但杜甫在詩歌中表達了對戰(zhàn)爭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對縣吏委婉的批判。
作業(yè):續(xù)寫文章,注意有所側重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運用。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八
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重點是“詩史”的體現(xiàn)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并從中分析杜甫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詩歌風格的變化。并導入新課,提示學生找杜甫詩歌“詩史”的地方。
1、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閱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事?(參考: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明確:縣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為何抓人?抓何人?老婦人又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
明確:特殊的時代造成的,并介紹時代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tǒng)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妒纠簟肥恰度簟分械囊黄?。(要求學生復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4、主要內容分析。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眲倓偨忉尩侥?,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棵鞔_: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于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征兵、點兵?
明確: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
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
第二,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規(guī)的時代氣氛,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fā)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xiàn)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傊按嬲咔彝瞪?,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說:“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zhàn)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BR> 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可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
(4)明確這是古代詩歌“藏問于答”的手法,使內容更加的集中。
如賈島《尋隱者不遇》最為典型。
(5)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6)此一家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收留杜甫對其有恩,為何杜甫不加以指責?
明確:杜甫一種矛盾的心理體現(xiàn),渴望早日平定叛軍,唐王朝又急需補充兵力,所以沒辦法阻攔,大力贊揚了老婦人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但杜甫在詩歌中表達了對戰(zhàn)爭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對縣吏委婉的批判。
作業(yè):續(xù)寫文章,注意有所側重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運用。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誦讀至堂上背誦。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教學重點、難點: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教學準備:
設計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時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無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作為重點,通過“朗讀疏通整體感知---揣摩模擬人物心理---短劇表演點評”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深透理解,培養(yǎng)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過程:
導入: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杜甫的兩首古詩,分別是《望岳》和《春望》。因為他的詩歌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反映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百姓的疾苦,因為被后人譽為“詩史”。那么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他的敘事詩代表作《石壕吏》,一起去品味它,去感受中國古代老百姓在戰(zhàn)爭中的命運。
一、
二、檢查預習:
明確:1)檢查字音:(投影:讀準字音,我能行)。
明確:需要強調的生字詞:逾、鄴城戍、老嫗、幽咽(齊讀)。
2)關于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介紹。(學生交流預習資料。)。
3)。
三、一讀:齊讀課文,借助課下注解及我們掌握的文言文翻譯技巧,把課文翻譯成現(xiàn)代文。一邊讀,一邊在書上做標記。
(投影:準確翻譯我能行):1)三男鄴城戍。
2)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3)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4)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5)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整體感知:這篇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四、聽朗讀帶,邊聽邊在書上做注模仿她的語氣和停頓。(悲憤沉郁)。
(二讀課文,準確停頓注意情感。)。
五、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課文題目是《石壕吏》,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寫的`句子?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表現(xiàn)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凄苦,又體現(xiàn)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
分析老婦的三次痛苦申訴,想象并虛擬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訴:“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北砻骼蠇D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zhàn)場,兩個兒子已經戰(zhàn)死,她家已為那場戰(zhàn)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抬貴手。但是差吏不為所動,繼續(xù)怒呼,逼著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嗎?會怎樣怒呼?)。
第二次申訴:“室中更無人,惟有轆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BR> (得到官吏的可憐、同情嗎?會怎樣怒呼?)。
本詩在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運用了“藏問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但并沒明寫吏的蠻橫兇暴,而是從老婦的致詞中暗示出來。(本詩在藝術表現(xiàn)上,不僅運用了藏問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煉。陸時雍稱贊這篇詩“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就是指這一點說的。僅用二十四句,就寫出了典型性很強的環(huán)境、人物和情節(jié),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從而體現(xiàn)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傾向,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五、為什么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
六、小結。
師:托爾斯泰“戰(zhàn)爭請孩子和女人走開”這里年老體衰的老婦人都抓去服役了,這足見戰(zhàn)爭的殘酷,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什么呢?生:告訴人們要反對戰(zhàn)爭,愛好和平。
師:對。(動情地)戰(zhàn)爭會給人民帶來數(shù)不盡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衛(wèi)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帶著對詩歌的理解試背詩歌,這節(jié)課上到這里。下課。
附:板書設計。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整體感知課文,了解杜甫詩歌“詩史”的特點。
4、培養(yǎng)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關于戰(zhàn)爭的圖片及關于石壕吏的資料。
一課時。
多媒體展示戰(zhàn)爭圖片,問:戰(zhàn)爭會帶來什么?
(通過這個問題導入今天的古詩——《石壕吏》)。
1、自由朗讀。(讓學生嘗試圈點疑難字詞)。
注意重點字詞:
逾墻走:越過墻逃跑一何:多么。
戍:防守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絕:沒有。
幽咽:隱約、輕聲地哭。猶得:還可以。
2、給文章定朗讀基調: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朗讀語氣該是怎樣?
明確:(悲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讀課文。
1、思考: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
明確:捉人。
2、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婦人又是怎樣的一個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多媒體展示寫作背景)。
明確:通過了解背景后重點介紹杜甫是將途中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妒纠簟肥恰度簟分械囊黄?。(要求學生復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再者結合當時時代背景介紹杜甫的詩為什么稱是“詩史”。
4、主要內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頭逾墻走,老婦出門看?!?BR>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2)研討:a、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b、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當時的時代氣氛。
兵荒馬亂雞犬不寧。
總結;一段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fā)展的開端。
(3)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1)、把吏和婦人的對話用現(xiàn)代文的方式陳述(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總結: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哭訴時間長,可以看出縣吏的兇狠。如聞二字一方面老婦這家的凄苦絕望,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老婦被帶走后這家到底會怎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結局。
(4)、總結性研討:
a、吏和老婦的形象。
明確:吏(蠻橫兇狠)婦(凄苦悲傷)。
b、文章結構。
明確: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fā)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通過這首“詩史”詩,我們可以想象下老婦被帶走后在軍中的生活,再試著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會是什么樣子?他們還能再見面么?因此,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1、背誦。
2、續(xù)寫。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一
《石壕吏》是初一語文課本中的一首古詩,作者是唐朝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
“石壕吏》,老婦之應役也。丁男俱盡,役及老婦,哀哉!”這是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一之二)讀詩后的感受?!妒纠簟芬躁冎?今河南陜縣)東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見大,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詩歌的語言主要采取老婦獨白的形式,但是在獨白的背后卻隱藏著豐富的潛臺詞——酷吏的“怒”、“呼”。
“你家男子哪去了?”這是老婦“出門看”時,差役氣勢洶洶的第一句問語。差役借“夜”的掩護,滿以為可以抓到“男”丁,卻不知其暴行早已鬧得石壕村雞犬不寧,連腿腳不靈便的“老翁”也“逾墻走”了。顯然,“出門看”的老婦不是他們想“捉”的人,因而他們怒氣沖沖,語言咄咄逼人。
“家中還有何人?”這是老婦敘說三個兒子的情況以后差役的又一逼問。老婦所敘的“三男”守鄴城,兩人已死一人性命難保的情況,并沒有打動兇狠的差役,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在逼問下,老婦不得不進一步介紹在家的家庭成員孫兒和兒媳。同時指出“兒媳”之所以在家,是因為有吃奶的孩子,而且連一件好衣服都沒有。當然,這里老婦沒有暴露老伴的情況。
“不管怎樣,你家必須抽人服役!”兇惡的差役沒有因為老婦的悲哀的陳述而放棄從老婦家“捉”人的打算,竟耍起了無賴,不再和老婦講道理。老婦這時很清楚,吃奶的孫子他們不會“捉”,可“捉”之人就只有兒媳了。但如果抓走了孩子娘,嗷嗷待哺的孫子——承繼香火的惟一希望怎么辦呢?在這種毫無人性的惡差面前,老婦不得不迅速作出決定,自告奮勇“應役”。
以上是《石壕吏》一詩中主要的潛臺詞。學詩時挖掘詩歌的潛臺詞,可以領悟到詩歌豐富的內涵,從而加深對詩的主題的理解,還可以調動自己思維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該文發(fā)表于《中學生讀寫》2001年第10期)。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二
1、在詩歌賞讀中,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2、理解課文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
體會老婦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詩人的矛盾心情。
誦讀、討論與鑒賞相結合。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師:上一節(jié)課,大家剛學習了《春望》,今天我們共同來背誦這首詩,好嗎?
(檢查背誦)。
師:我們知道《春望》這首詩抒發(fā)是作者在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對“國破”的擔憂和傷感,安史之亂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戰(zhàn)爭最為激烈,人民生活最為艱難時刻,這時杜甫恰好目睹了這一切,于是他懷著一顆憂民之心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現(xiàn)實主義組詩,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其中的一首。
師:請大家大聲讀出標題。
生齊讀。
師: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師: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師:同學怎樣知道石壕是地名的?
生課文注釋1有介紹。
師:同學閱讀非常仔細,認后我們在閱讀中要充分利用注釋,其實注釋1還有別的作用??!
師:那這個標題的意思應該怎么說?
生齊答。
生齊聲朗讀!
師:發(fā)現(xiàn)答案了嗎?
生有吏夜捉人。
師:板書吏夜捉。
師:吏為何要捉人??!
生要“急應河陽役”。
師:不錯,河陽發(fā)生戰(zhàn)役了,可是有戰(zhàn)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
生因為當時戰(zhàn)事緊張,回找抽丁補充兵力。
師:你怎樣知道這個背景!
生課文注釋1有介紹!
師:那就請聰明的你,讀給同學聽一聽吧!
師:的確如此,我們要善于利用注釋,因為讀詩要“知人論世”,我們讀詩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礎把握主題!
師: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嗎?
師:那官吏會善罷甘休嗎?
師:哦,原來“吏呼一何怒”,那老婦人有何反應?
師:第三段是老婦人哭訴痛苦的內容,我先范讀一回,然后同學自由朗讀。
師:我們讀后初步感受了老婦人的“苦”,那同學們可以從文中找一個字詞或一個句子,來仔細體味其中苦的滋味。
生自由討論,或同桌,或鄰近座位討論。
師:巡視,與學生親切交流,點拔,啟發(fā)、展示。討論成果。
師:大家討論十分積極,哪位同學先來談一談,好嗎?
可能會出現(xiàn):1、“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非常凄苦,老婦人剛剛連喪二子,十分悲慘。
2、“三男鄴城戍”也寫出老婦人的苦,因為她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zhàn)場,走上了前線,老婦人肯定為他們生命擔憂,而且這個家庭生活也沒有了著落。
3、“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边@一句話,老婦人不僅命運悲慘,生存也十分艱難。
4、“老嫗力衰……炊”這句,讀起來也讓人心酸,老婦人雖然力氣衰弱,但自己還請求上前線,趕快去給士兵煮早飯,真是十分可憐。
5、“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值得人可憐,老婦人家里再也沒有別的人了,只有一個吃奶的孫子,戰(zhàn)爭讓這個家庭已經支離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也讓人心酸,也讓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茍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
師:學生發(fā)言積極,把握非常準確,那讓我們帶著這份深深的同情來朗讀這一段吧!
生齊讀(語調十分沉郁)。
師:同學們讀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學已經能夠背誦了,其他同學想不想也會背誦??!
1、你們家人都到哪里去了?
2、你們家還有別的人嗎?
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
師:那現(xiàn)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間一人扮演官吏問,一人扮演老婦回答?。∪缓笤俳粨Q角色!
生開始互助問答,扮演角色背誦。
師生背誦。
師:是??!如此不幸,最終還是難逃此劫??!可見石壕吏是……(故作停頓)。
師:同學們回答很準確,你們感受體會十分到位,作者雖然沒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讀者卻深刻領會到這一點,作者是采用一種什么樣的寫法才取得這樣的藝術效果。
側面烘托。
作者通過對老婦人苦難的深刻刻畫來側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無情,體現(xiàn)作者對官吏的批判。
憂國憂民是杜甫詩歌永恒的主題,在《春望》中體現(xiàn)是他的“向來憂國淚,寂莫灑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現(xiàn)是他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那請我們帶著杜甫這份“愛民之心,知民之苦”來試著背誦這首詩吧!
師生齊背。
2.請同學們以“石壕吏”的角度來敘述這個故事。板書設計:
石壕吏。
杜甫。
吏夜捉呼怒。
老婦啼苦。
“我”憂國憂民。
可取之處:放開手去,相信學生。相信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放開手讓學生去挖掘文外之意?!妒纠簟烽_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古人評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漢字這個“無底洞”,挖掘字里行間的文外之意。學生幾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墻”、“走”一字都未放過,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其背后潛在的臺詞。難能可貴得是,對于老婦毛遂自薦般“誠意”的應征,學生也能體悟出潛在的臺詞:我們都到這個地步了,你們還來抓丁,還有天理嗎!
不足之處:實際教學過程中環(huán)節(jié)指向不明。在讀人——名家對話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語句,本意是讓學生找課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獨與老翁別”,從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遺忘了婦致辭中同樣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語句,這樣一來,學生分析致辭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從狀老婦的凄苦亦可見之。這樣一來,前后的兩個環(huán)節(jié)雖各有側重,不免還是陷入了分析婦之苦的循環(huán)。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三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充分理解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人格的偉大
3、改寫并表演詩歌,體味詩歌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難點: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導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王朝從此走向衰落,759年唐軍在鄴城大敗,數(shù)十萬人死傷殆盡,唐軍退守河陽,到處抓人以補充兵源。詩人被迫離開洛陽,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看到的盡是妻離子散、離家別土的悲劇,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jù)這段經歷寫成的。
二、準確朗讀詩歌
1、略微補充些文學常識(古體詩、“三吏”“三別”)
2、聽范讀,注意節(jié)奏起伏
3、注音:吏逾鄴戍咽嫗泣
4、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三、疏通詩意、把握內容
1、速讀詩歌,解釋重要詞語,理解詩意
2、提出疑難,共同討論解決
3、分別用一個對偶句概括詩歌內容和主旨(討論)
四、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朗讀詩歌,尋找詩中意味深長的詞句并分析意境(練習)
五、體驗反思
1、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jù)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2、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最想對差吏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六、小結、布置作業(yè)
1、閱讀杜甫“三吏”“三別”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寫成劇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四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杜甫詩歌“詩史”的特點。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橫暴,同情人民的苦難。
3.理解古代詩歌“藏問于答”的手法。
教學重點: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及“詩史”的體現(xiàn)。
教學難點:杜甫矛盾心理的理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研討法情景再現(xiàn)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重點是“詩史”的體現(xiàn)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并從中分析杜甫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詩歌風格的變化。并導入新課,提示學生找杜甫詩歌“詩史”的地方。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
1、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閱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事?(參考: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明確:縣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為何抓人?抓何人?老婦人又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
明確:特殊的時代造成的,并介紹時代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tǒng)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妒纠簟肥恰度簟分械囊黄?。(要求學生復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4、主要內容分析。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眲倓偨忉尩侥?,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明確: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于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征兵、點兵?
明確: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
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
第二,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規(guī)的時代氣氛,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fā)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xiàn)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傊?,“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說:“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zhàn)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BR> 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可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
(4)明確這是古代詩歌“藏問于答”的手法,使內容更加的集中。
如賈島《尋隱者不遇》最為典型。
(5)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6)此一家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收留杜甫對其有恩,為何杜甫不加以指責?
明確:杜甫一種矛盾的心理體現(xiàn),渴望早日平定叛軍,唐王朝又急需補充兵力,所以沒辦法阻攔,大力贊揚了老婦人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但杜甫在詩歌中表達了對戰(zhàn)爭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對縣吏委婉的批判。
作業(yè):續(xù)寫文章,注意有所側重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運用。
板書設計:
縣吏(呼)老婦(啼)。
蠻橫凄苦。
兇狠悲傷。
杜甫一種矛盾的心理體現(xiàn),贊揚了老婦人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對戰(zhàn)爭中人民的同情,對縣吏委婉的批判。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五
一、辨音識字。
1、第一段:石壕吏()逾()走(古今異義):行:
2、第二段:呼:怒:啼:苦:
3、第三段:鄴()戍()戌()戊()嫗()。
4、第四段:咽()泣:登:前途:
二、翻譯: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三、深入詩的意境,把握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1、寫了一個什么故事?用詩中的詞簡括老婦人一家各個人的糟遇。
2、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
四、把握詩歌的結構。
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fā)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五、作業(yè)。
1、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要求通過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進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環(huán)境描寫,用多種方法刻畫人物。
2、背誦并默寫《石壕吏》。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六
2、杜甫的詩大多都真實地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后人把他的詩叫做“詩史”。特別是他親身經歷“安史之亂”時期所作的《三吏》、《三別》更是真實的反映了戰(zhàn)爭給人發(fā)帶來的苦難生活。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好節(jié)奏。
2、齊讀課文,自我尋找語感。
3、結合書下注釋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1、從內容看這是一篇敘事詩,記敘的時間、地點、事件分別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為什么不說“征兵”、“招兵”而說“捉人”?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對“征兵”這件事,對“小吏”和“老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5、故事的結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對獨與老翁別作何感想呢?
根據(jù)課文的分析請同學把故事編成短劇進行表演。最后對課文進行簡短的小結。
石壕吏。
吏——乎——怒。
婦——啼——苦。
致詞——吏夜歸——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七
2、理解詩歌內容及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準確流暢地背誦這首詩歌。
3、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喚起學生深入思考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合作探究法???????3、活動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2、寫作背景。
三、出示目標。
1、熟讀、背誦全詩。
2、體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蘊。
四、朗讀詩歌,感悟內容。
1、老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感情的表達。
2、給生字正音。
逾???鄴???戍???嫗???咽。
3、采取學生自讀、同桌互讀等多種方式朗讀詩歌。
4、小組討論,理解詩歌大意。
5、指名學生復述故事。
五、問題探究,深入理解。
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并由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其他學生補充。
1、按照故事的發(fā)展過程,這首敘事詩可分為幾個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是故事的開端。
三(4):故事的結局。暗示老婦已被帶走,老翁回家,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
2、該詩開頭告訴你發(fā)生了什么事?用原詩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為什么不說征兵?而捉人為什么在夜里?官吏來捉人時,老婦干什么??。
4、詩的二三段所敘述的故事從何而來?從哪句可以看出??。
明確:是隔門聽來的?!奥爧D前致詞”里的“聽”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體部分是“吏”與“老婦”的對話,老婦的回答是從幾個方面來說的?
三個方面。
第一:服役慘景:“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BR> 第二:家中困境:“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BR> 第三:被迫服役:“請從吏夜歸。
6、從詩題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中對差吏描寫很少,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
7、你能從老婦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現(xiàn)嗎?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展示。
8、這一首敘事詩表現(xiàn)了什么主題?
六、學生活動。
分小組把這一首詩歌改編成一幕短劇,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讀詩歌(會背誦的同學可以脫離課本)。
八、布置作業(yè):背誦并默寫全詩。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八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課時。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介紹背景。
2.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
1.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根據(jù)圖畫找出對應句。
2.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jù)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復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九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
2.理解詩的思想內容,準確流暢地背誦。
1.加強朗讀教學,提高朗讀水平,同時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望岳》,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
2.通過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1.理解每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1.誦讀教學法:詩歌教學必須讓朗讀貫穿始終,反復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韻律美,把握詩歌內容。
2.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詩歌學習的主體。老師盡量少講,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老師點撥,師生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1.聽讀課文,圈點勾畫重點字詞、生字詞,感受課文的感情基調。
2.學生自由誦讀。
3.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1.觀官吏之舉。
通過詩文改動讓學生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2.聽老婦之訴。
文中有一個字最能表現(xiàn)老婦的心情,找出具體的語句談談。
想象當時具體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1.領會杜甫矛盾的心理。
2.試背詩文。
板書設計:。
觀官吏之舉——毒。
聽老婦之訴——苦。
察作者之情——憂。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二十
1、借助課下注釋,整體感知詩作。
2、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再現(xiàn)詩作的意境畫面,品味詩作的思想感情。
3、學習詩作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4、理解詩人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感懷傷世、憂國憂民的情懷。
【學習重難點】。
1、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再現(xiàn)詩作的意境畫面,品味詩作的思想感情。
2、學習詩作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學海導航】。
一、走近杜甫(簡介作者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
1、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用白話文通譯全詩。
2、小組誦讀,力爭讀出詩歌的感情。
3、課文題目是《石壕吏》,全詩圍繞哪兩個字展開的?
本詩敘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你按照情節(jié)的四個階段(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jié)。
4、精讀作品,分組表演,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再現(xiàn)詩作的意境畫面,品味詩作的思想感情。
(1)表演要求: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加入合理的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作。
(2)歸納詩歌的思想內容并分析詩歌流露了詩人什么的情感。
三、研讀探究。
(一)觀官吏之舉。
1、在表現(xiàn)官吏時,你認為哪幾個詞最富表現(xiàn)力?為什么?
2、從中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
(二)聽老婦之訴。
1、文中哪一個字最能表現(xiàn)老婦的心情?
2、請找出具體的詞句,抓住關鍵字,說說老婦之苦。
3、從老婦的苦訴中,你能讀出當時怎樣的社會境況和老婦怎樣的思想情懷?
(三)體作者之述。
1、作者是怎樣敘事的?
2、作者所擬詩題是《石壕吏》,為什么卻詳寫老婦人?
(四)察作者之情。
1、在這苦難的現(xiàn)場,杜甫都做了些什么?從文中哪些詩句可以看出?
2、杜甫為什么不站出來?是怯弱還是什么原因呢?
四、鏈接現(xiàn)實。
戰(zhàn)爭只會給人民帶來數(shù)不盡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反對戰(zhàn)爭,保衛(wèi)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世界鑄劍為犁,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石壕吏教案教學設計篇二十一
1.反復朗讀,同時在梳理完讀音后注重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積累.
2.通過翻譯感知主要內容,并理清作者寫作思路。
1.熟讀成誦。
2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xiàn)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2.揭露官吏的橫暴,同情人民的苦難
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生對預備知識的掌握了解情況,學生在新課的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如何設計預習)鑒于學生文言功底薄弱,加之對文言文的排斥,所以還是以文言基礎為準。布置以下預習作業(yè):
1.查詢作者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經歷,收集作者的故事,明白此詩的背景來歷。
2.梳理字音,自行對照標注進行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字詞翻譯。
3.匯成連貫的句子翻譯。(不會翻譯的或有問題的地方進行標注)
提前背誦。
4.全班分為兩大組,根據(jù)本課內容自行準備一個短劇。四、教學過程(設計本課的學習環(huán)節(jié),明確各環(huán)節(jié)的子目標)教學過程:
1.讓學生講述與杜甫有關的小故事(慢則一則,快則兩則)。
2.讓學生說說我們所學過的杜甫的作品有哪些。
3.讓學生簡單介紹杜甫(提示:尤其要有最基本的文學常識)及作品背景來歷
教師補充明確: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tǒng)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妒纠簟肥恰度簟分械囊黄?。
1.聽朗讀,梳理字音及節(jié)奏,之后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點撥后用幻燈片明確。(在本課最后還要進行朗讀提升:有感情的朗讀)。
2.要求學生看課文注解,理解全文大意,整體感知。教師出示重點文言詞匯進行提問并最后明確于幻燈片。
3.教師提問
(1)《石壕吏》講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明確。
明確:它講的是唐肅宗乾元二年,唐朝窮兵黷武,為補充兵力以平定安史之亂,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2)《石壕吏》作為敘述詩,其敘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分別是什么?搶答形式進行。
分析詩歌
第(1)段
征兵作戰(zhàn)一般都要健壯的青年,然而一句“老翁逾墻走”卻又告訴了我們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言之有理教師均予以肯定,并提示學生一定要聯(lián)想。最后教師明確于多媒體。
第(2)段
1.對于征兵一事,老嫗的哭訴有哪些?這些哭訴內容又說明了或是反應了什么?請同學們在回答相應詩句時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其他同學評價。老師點評。
2.面對老嫗的哭訴,官吏有什么反應?在對話中,酷吏和老嫗的形象是怎樣的?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