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專業(yè)20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的感受和思考的總結,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與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和深層意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忍不住被主人公的堅強和勇敢所打動,仿佛自己也經(jīng)歷了一段奮斗的旅程。讀完這本書后,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對自己的未來也更加有了清晰的規(guī)劃和目標。通過讀書,我明白了知識的重要性,它可以點亮我們心靈的燈塔,讓我們在迷茫時找到方向,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我們要對作品的內(nèi)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了解作者要表達的主題和思想。其次,我們要注意寫作的結構和表達方式,要有一個清晰的文章框架和流暢的語言表達。最后,我們要結合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用真實的情感和真誠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讀后感。只有這樣,才能寫出一篇令人滿意的讀后感作品。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通過對所讀內(nèi)容的思考和感悟,對作者的觀點、主題、結構等進行總結和評價的一種文體。讀后感可以深化我們對書籍和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提高我們的思辨能力和寫作水平。讀完一本好書或有感而發(fā)的文章后,我們就可以寫一篇讀后感來表達自己的思考和情感。那么,如何寫一篇有深度和獨特見解的讀后感呢?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題和觀點,包括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立意。其次,通過仔細閱讀和思考,提煉出自己的核心思想和感悟,可以結合作者的論述、情節(jié)、人物形象等進行分析和解讀。最后,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文采的運用,使讀后感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借鑒和啟發(fā)。通過閱讀這些范文,大家可以學習到不同風格和角度的讀后感寫作方式,也可以拓寬自己的思路和表達能力。讀后感是一種表達自己思考和情感的方式,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寫讀后感來記錄自己對所讀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一
    (一)激情導入,引發(fā)興趣。
    同學們,我國是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豐富,還十分講究節(jié)奏和韻律,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短圃娙偈住分?,就有許多力作,為同學們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愛。另外,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數(shù)不勝數(shù),奇才輩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等等,他們的許多詩句已流芳百世,為后人所傳誦。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兩首詩。一首是宋代的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一首是唐代愛國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
    陸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一生當中創(chuàng)作的詩歌很多,至今保存下來的就有9000多首。詩歌的內(nèi)容極為豐富。他的詩有的抒發(fā)政治抱負,/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現(xiàn)出了其渴望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本文所選的《示兒》,是陸游臨終前所作,相當于遺囑。詩人臨終前,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喜事告訴他。這就充分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盼望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愛國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詩人。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他的一生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篇。當時社會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真實的反映,曾被世人稱為一代詩史。他的詩在當時藝術成就很高,對后世的影響也很大。本文選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說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亂的叛軍頭子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當時詩人杜甫正在梓州(現(xiàn)在的四川省三臺縣),他聽到這個勝利的消息后,立即寫下了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因多年戰(zhàn)亂終被平息,祖國又重新獲得了統(tǒng)一而感到的無比歡快的心情,同樣也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有選擇地講述,不必講這么多)。
    (三)學生自己讀詩,并畫出文中不認識的字。
    (四)教師指名讀文,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并注意糾正讀音。(放課文錄音)。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萬事空告乃翁。
    薊北襄陽。
    2.指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
    本課共有4個生字,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寫出每個字的偏旁部首、余筆,再看注釋,結合詩句和字典,看應選擇什么意思。
    3.課堂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比如:涕,左邊是氵,右邊是弟,合起來是涕。還可以記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書寫時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寫法和筆順。洛,左邊也是氵,右邊是各,合起來是洛。/article/還可以記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陽的洛。在書寫時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樣,祭也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讓學生利用形近字組詞的方法,作鞏固練習,幫助學生在對比中記住字形,加強記憶和理解。
    (五)理解詞語。
    1.讓學生讀文,并從詩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質(zhì)疑。(在學生的質(zhì)疑中相機指導理解詩句)。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看書下注釋、,聯(lián)系詩句內(nèi)容理解詞語。
    以元字為例,元字在詩句中是死去元知萬事空,通過看書下注釋,我們知道元同現(xiàn)在的原,又通過,我們又得知原是原來、本來的意思。原知就是本來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詩句中是告乃翁,我們通過看書下注釋便可知道,/soft/乃翁就是你的父親,指陸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訴你的父親,意思是讓兒子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自己。
    3.出示一些詞語,讓學生練習掌握。(讓學生在讀詩句中理解,不必逐個講解)。
    九州同:古代把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國。九州同:指全國統(tǒng)一。
    王師:文中指南宋軍隊。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qū)。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痛。
    無忘:不要忘記。
    北定:向北進軍平定。
    劍外:現(xiàn)在四川省劍閣縣北,大小劍山之間有劍門關。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因喜而下的淚水。
    漫卷:胡亂卷起。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六)初讀了解詩的內(nèi)容。
    1.教師先指名讀預習,讓學生帶著預習中的問題去讀詩。邊讀邊想。
    2.再指名讀詩,邊讀邊了解詩的內(nèi)容大意。
    3.學生自由讀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一首詩主要寫了什么。
    (七)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詩。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采用范讀,指名讀、齊讀等方法。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二
    今天,天氣又是陽光燦爛。杜甫在梓州已經(jīng)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他一定是因安史之亂而逃到這里的。這里雖然山清水秀,可畢竟不是自己的家鄉(xiāng)那樣親切、舒服。
    杜甫出去游玩的時候,細心的他馬上發(fā)現(xiàn)今天這里的人不同于平常,都流露出喜悅之情。杜甫一打聽才知道唐朝軍隊收復了失地,國家也就恢復了統(tǒng)一。從此沒有了戰(zhàn)爭。
    哪一個人不希望戰(zhàn)爭早日平息,還老百姓一個安安穩(wěn)穩(wěn)的生活。因此,杜甫也喜不自勝,高興得要哭了。而且哭得很厲害,整個衣裳都哭濕了一片。
    再看一看跟隨而來的妻子和孩子,他們倆的愁早已飛到九霄云外去了。
    因為杜甫非常喜愛家鄉(xiāng),迫切想回去,高興得一路跑回到家。跟隨的仆人看主人這么高興,都問他為什么?等杜甫告訴他們收復失地的事后,也非常高興。
    杜甫胡亂將詩書一卷,高興的要發(fā)狂。
    大白天杜甫放聲歌唱,喝起酒來。不過,他又想到現(xiàn)在是春天,正是回家的好時候。因此,他馬上做了準備,先穿過巴峽去巫峽,然后到了襄陽去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三
    一、講書。(約10分鐘)。
    首先,用啟發(fā)式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時代背景:“杜甫作為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jīng)憂患的詩人,聽到‘安史之亂’接近x息的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沖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接著,給學生簡述詩中出現(xiàn)的六個地名:劍外、薊北、巴峽、巫峽、襄陽、洛陽。之后我說:“詩人在區(qū)區(qū)的56字小詩中,連用六個地名,絲毫不覺堆砌,這是杜甫的高明之處?!弊詈?,與學生講“妻子”,明確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與現(xiàn)的“妻子’的含義完全不同?!肮旁娡蛔旨匆涣x,不要把詩中的單音詞當作復合雙音詞,這是我們讀古詩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崔學古說:“與少年講書,最忌誦述講章。”(《檀兒叢書錄要?少學》)。
    二、讀書。(約10分鐘)。
    要求學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圓地將這首詩讀五遍,在讀的過程中,仔細體味“忽傳”、“初聞”、‘都看”、“漫卷”、“即從”、“便下”的涵義,使其千載如見詩人于倉促間欲哭之狀。
    〔陸九淵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保ā蛾懴笊秸Z錄)〕。
    三、抄書。(約10分鐘)。
    在熟讀深思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工工整整地抄寫此詩,邊抄邊思,潛心琢磨,進一步體會這首詩明快的語言、激越的旋律。同時,加深印象,幫助記憶。
    陳光地說:“見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溶村集》〕。
    四、背書。(約10分鐘)。
    學生當堂“聲高而緩”背誦杜詩,背會為止。這樣訓練,一方面能加強學生語感體驗,另一方面有脫落訛誤之處,能了然于耳。
    [唐彪說:“凡學生背書,必使其聲高而緩。”《父師善誘法》]。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四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亂時,叛軍的根據(jù)地。公元763年被官軍收復。
    2.劍外:劍門關以外,這里指四川。當時杜甫流落在四川。薊北:今河北北部一帶,是叛軍的老巢。
    3.卻看:回過頭來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隨便卷起。
    5.白日:白天??v酒:縱情喝酒。
    6.青春:綠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峽:當在嘉陵江上游。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處。
    8.襄陽:今屬湖北。洛陽:今屬河南。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詩下自注:“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悅?!皠ν夂鰝魇账E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xiàn)了捷報的突然?!皠ν狻蹦嗽娙怂谥?,“薊北”乃安史叛軍的老巢,在今河北東北部一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艱苦備嘗,想回故鄉(xiāng)而不可能,就由于“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真如春雷乍響,山洪突發(fā),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濤翻浪涌?!俺趼勌闇I滿衣裳”,就是這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個浪頭。
    “初聞”緊承“忽傳”?!昂鰝鳌北憩F(xiàn)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xiàn)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fā)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xiàn)?!八E北”已收,戰(zhàn)亂將息,乾坤瘡痍、黎元疾苦,都將得到療救,個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來的重重苦難是怎樣熬過來的,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墒?,這一場浩劫,終于象惡夢一般過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鄉(xiāng)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第二聯(lián)以轉作承,落腳于“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xù)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自己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皡s看”就是“回頭看”?!盎仡^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么,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么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一聯(lián),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鞍资住?,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xiàn)。這句寫“狂”態(tài),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經(jīng)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xiāng)”。想到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聯(lián)寫“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狂想鼓翼而飛,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xiāng)。驚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連天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lián),包涵四個地名?!鞍蛵{”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nèi)對),又前后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tài)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diào),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xiàn)了想象的飛馳。試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多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xiàn)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眼前一閃而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余各句,都是抒發(fā)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瀉。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注》中引王嗣奭的話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焙蟠娬摷叶紭O為推崇此詩,贊其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浦起龍《讀杜心解》)。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五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篇。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稱為詩史,他也被稱作侍圣。這首詩寫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的叛軍頭目史朝義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詩人聽到這廣消息后寫了這首詩。
    (板書課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詩歌講了哪些內(nèi)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這是我們要學習了解的。
    二、檢查預習。
    1、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糾正字音,教師重點強調(diào)以下字音:涕:讀t,不讀d,還:讀hun,不讀hi。)。
    2、提出讀不懂的語句。
    三、理解詩句。
    1.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劍外,劍門關以外,指四川。薊北,河北北部,安、史叛軍的巢穴。初聞,剛剛聽到。涕淚,指因特別高興而流淚。這句詩講了什么?(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從劍外傳來,剛剛聽到這個消息,涕淚就流滿了衣裳。)。
    2、卻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詩書喜欲狂。卻看,再看。漫卷,胡亂卷起。唐代一般沒有裝訂成冊的書籍文字大都寫在紙卷上,所以收拾書籍,就要卷起。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絲的憂傷?胡亂地粑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fā)狂。)。
    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放歌,放聲歌唱;縱酒縱情飲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這句話講了什么?(白天放聲歌唱,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鄉(xiāng)。)。
    4.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即,就。這句詩講了什么?(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峰。順流而下把襄陽一過;便一直奔向了洛陽。)。
    四、了解內(nèi)容。
    1.這首詩寫了什么內(nèi)容?(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
    (主要寫作者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悅,收拾行裝立即還鄉(xiāng)。)。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多年戰(zhàn)亂,祖國重歸統(tǒng)一的歡快心情)作者的這種心情是通過哪些詞句表達出來的?(忽傳初聞卻看漫卷,,表達了作者聽到勝利喜訊后的感情的變化,從樂極流淚到歡快欲狂。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愛國之情,出自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從中表達了作者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這首詩同《示兒》一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都表達了深厚的愛國之情。)。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六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篇。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稱為詩史,他也被稱作侍圣。這首詩寫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的叛軍頭目史朝義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詩人聽到這廣消息后寫了這首詩。
    (板書課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詩歌講了哪些內(nèi)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這是我們要學習了解的。
    二、檢查預習。
    1、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糾正字音,教師重點強調(diào)以下字音:涕:讀t,不讀d,還:讀hun,不讀hi。)。
    2、提出讀不懂的語句。
    三、理解詩句。
    1.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劍外”,劍門關以外,指四川。“薊北”,河北北部,安、史叛軍的巢穴?!俺趼劇?,剛剛聽到?!疤闇I”,指因特別高興而流淚。這句詩講了什么?(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從劍外傳來,剛剛聽到這個消息,涕淚就流滿了衣裳。)。
    2、“卻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詩書喜欲狂?!薄皡s看”,再看?!奥怼保鷣y卷起。唐代一般沒有裝訂成冊的書籍“文字大都寫在紙卷上,所以收拾書籍,就要卷起。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絲的'憂傷?胡亂地粑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fā)狂。)。
    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放歌”,放聲歌唱;‘縱酒”縱情飲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這句話講了什么?(白天放聲歌唱,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鄉(xiāng)。)。
    4.“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薄凹础?,就。這句詩講了什么?(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峰。順流而下把襄陽一過;便一直奔向了洛陽。)。
    四,了解內(nèi)容。
    1.這首詩寫了什么內(nèi)容?(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
    (主要寫作者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悅,收拾行裝立即還鄉(xiāng)。)。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多年戰(zhàn)亂,祖國重歸統(tǒng)一的歡快心情)作者的這種心情是通過哪些詞句表達出來的?(“忽傳…‘初聞…‘卻看”“漫卷,,表達了作者聽到勝利喜訊后的感情的變化,從樂極流淚到歡快欲狂。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愛國之情,出自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從中表達了作者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這首詩同《示兒》一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都表達了深厚的愛國之情。)。
    五、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學習生字。
    “洛”,是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左邊是三點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誦課文。
    八、布置作業(yè)。
    預習“基礎訓練1”。
    板書:
    涕淚滿衣裳。
    漫卷喜欲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七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朗朗上口的小詩,寫出了杜甫的愛國之情。這首詩的字里行間寫出了薊北收回時杜甫的高興,這炙熱的愛國之情,我相信我們?nèi)魏稳硕疾荒鼙葦M的`。
    每每讀到這首小詩,我仿佛看見了這樣的場景:杜甫正在家門讀書,突然一個鄰居推門而入,臉上帶著激動的笑容告訴了杜甫一家薊北已經(jīng)收回了。此時,動的他不知所措地的愣著,回過神來時已是淚流滿面。他回頭看著妻子和孩子,早日的愁容已不見了蹤影,杜甫也胡亂地收拾著書卷。此時的他早憶在想他是如何回家鄉(xiāng)的了,他想著他路上飲酒吟詩,然后從巴峽接著走陸路從襄陽駛往洛陽。
    看到杜甫熱淚盈眶的樣子,問題讓我感到自慚。平時我在家中總是說:“我以后要去外國上大學,我要在某某國生活?!艾F(xiàn)在想想都不好意思,那可是我的祖國?。∥椰F(xiàn)在在也要熱愛祖國以補償我之前的行為。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八
    終于到周末了,告別了一周的住校生活,我又可以開開心心地回家了,此時的陽光顯得更加燦爛,空氣也更加新鮮。突然一個念頭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久久不能平息,杜甫的心情應該和我一樣吧!
    想著、想著,我來到了坐車的地方,此時此刻,我想杜甫也一定在“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吧!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九
    杜甫是唐朝的愛國詩人,被人們譽為“詩圣”。想必大家都知道一首他寫的詩:《》,這首詩也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詩”,可你們知道這首詩的背景嗎?下面就由我來介紹吧。
    “官軍收薊北了?。 币淮笤?,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便傳遍了梓州,大家歡呼雀躍,一片喜氣洋洋。無處不洋溢著歡樂的氣氛,所有的人都互相慶祝、道喜,為自己的家鄉(xiāng)終于被收復而激動。
    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亂。這一天終于盼來之時,他竟激動的喜極而泣。終于,杜甫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寫下了這首發(fā)自內(nèi)心的吶喊《》: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十
    教學目標:
    1﹑在讀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復雜心態(tài),想像詩中生動,傳神的畫面,從中感受到杜甫詩歌語言的遒勁剛健,思想的博大精深,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興趣,提高對詩歌的審美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2﹑會寫詩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詩意。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能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聯(lián)系寫作背景體會詩人的心情。
    教學難點:有感情地朗誦詩句。
    教學模式:模式三:“雙主互動”教學模式。
    教學準備。
    1﹑鼓勵學生通過查閱書籍,上網(wǎng)等方式,查找詩歌寫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亂帶來的戰(zhàn)亂之苦。并做相應摘抄,在課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2﹑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在我國詩壇上有一位詩人與李白齊名,他是……?李白人們尊稱他為“詩仙”,那么人們又如何尊稱杜甫呢?(對學生作出表揚,鼓勵課前預習)。他的詩還被人們稱為“史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詩人對詩歌語言的刻意求工,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嚴肅認真態(tài)度。六年來我們也學了他的不少詩,能背一首他的詩嗎?(每首詩由教師起頭,讓學生一起背誦)。
    教師總結點評:
    詩中有的表現(xiàn)出杜甫對景物的細膩描寫和無限喜愛,有的寫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其中表現(xiàn)杜甫關心時事、戰(zhàn)爭題材的詩數(shù)量很大,其詩體裁多樣,內(nèi)容豐富,一些佳篇名句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如《望岳》中最后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為很多人的座佑銘;再如揭示統(tǒng)治階級腐敗和人民苦難的警世之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老師和你們一樣,也非常喜歡杜甫的詩?!洞和肪褪瞧渲械囊皇住?BR>    (教師和學生一起誦讀)。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以沉痛的筆調(diào)抒發(fā)胸中無限悲憤之情,將國仇與家恨融為一體。可以看出詩人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是如此緊密地與祖國的命運、時局的變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連。
    杜甫晚年作的詩詩風蒼茫而沉郁。這與作者生活的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也就是作者45歲之時,安史之亂爆發(fā)。大家知道“安史之亂”嗎?請學生來談一談。
    之后,查找相關資料。
    (安史之亂公元755-763年,指的是安祿山,史懸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內(nèi)亂,安史叛軍十分殘暴,每到一處就搶掠民財,燒毀房屋,甚至把殺人當作兒戲。在安祿山軍隊的暴行下,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城鎮(zhèn)村莊變成了一片瓦礫廢墟。作者杜甫的家鄉(xiāng)也不例外。)。
    安史之亂讓原本繁華安定的國家岌岌可危,也把詩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層,開始了他長達八年的逃難生活。在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鄉(xiāng)難歸。他親眼看到了叛軍的燒殺搶掠,看到了路有餓死骨的種種慘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痹谶@國家危難之時,這位愛國詩人即使對著春日的花鳥也會心痛得流淚。
    請同學們和老師再一起朗誦《春望》,想象一下當時的社會情景和作者當時的感受。
    同學們,從詩中你體會到杜甫當時怎樣的心境?
    教師概括:這是詩人目睹昔日都城長安城垣破敗,雜草繁蕪的凄涼春景而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詩人面對國破家亡的無限氣憤和對安史叛軍暴行的無比痛恨。此時的杜甫內(nèi)心充斥著無盡的擔憂和無限的期待渴望,他在期待著什么?渴望著什么呢?(讓學生自由地說一說)。
    他期待平息安史之亂,他渴望早日返回故鄉(xiāng)。
    點評:誰說杜甫“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今天你就是杜甫的知音。
    終于,公元763年,唐王朝的軍隊先后收復了河南河北,延續(xù)了八年的“安史之亂”被徹底平息,詩人不在流離失所,他終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此時,欣喜若狂的杜甫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郁頓挫,儲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解題、試讀。
    2、試讀:
    同學們對詩題的理解非常正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同學們只要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fā)言,就一定會把這首詩學得更好。下面讓我們自由讀這首詩,請大家先自由地讀,讀準字音,把詩讀流暢。之后,教師指名讀。
    三、理解句意。
    1、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2、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不足以表達詩人心中的喜悅,他還要做什么?讀五六句。52歲的詩人,既不適合放歌,也不適合縱酒,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白發(fā)蒼蒼的詩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縱酒,是因為他聽到了……看到了——“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青春:現(xiàn)在的意思是:青春年少。有陽春三月伴著作者回到家鄉(xiāng)。一路上有他的妻子作伴,有他的子女作伴,此時,他的心情怎樣?詩人喜到極致,忘乎所以。
    4、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解釋四個地名。課件演示。
    杜甫歸心似箭的心情體現(xiàn)在哪幾個字?圈一圈“即從”、“穿”、“便下”、“向”。“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眼前一閃而過。在讀的時候要讀出這種疾馳的畫面。(示范讀)請學生連讀、齊讀。作者此時從劍外到洛陽,途徑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實際相隔千里之途,卻因喜悅至極,感覺如同近在咫尺,這兩句中地點的轉換,準確地表現(xiàn)了詩人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悅的心情。李白曾有一句詩,和杜甫的這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弊髡哂兄?、喜悅的心情,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萬水算什么?在詩人的眼里,洛陽就在眼前,故鄉(xiāng)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讓我們一同感受歸心似箭的詩人輕快、爽朗、愉悅的心情。
    聽課文朗讀。
    齊讀。
    一路走來,我們感受到杜甫的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語言生動活潑,爽朗奔放,寫出了作者欣喜若狂的心情,請同學們再讀一讀,這次我們的要求要高一點,不光是讀熟,還要讀出作者杜甫當時寫作時的狂喜的思想情感,然后在小組內(nèi)相互讀一讀,看誰讀得最好。我們要來比一比,看誰能夠走進偉大愛國詩人杜甫的心靈深處。
    學生練習朗讀。
    同學們讀得很認真,讀書就應當如此,那只有你認真地、用心地去讀書,你才能理解我常說的那句話:讀書是一種享受。
    指名讀。
    若是想配樂朗誦,該選擇什么樣的曲呢?是低沉的還是激昂的,誰想來試一試?播放音樂詩朗誦。
    再練讀,不光要讀熟,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背誦。
    學生練習朗讀。
    指名配樂背誦。
    指名配樂背誦。
    杜甫的詩流傳下來很多,真實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不但內(nèi)容豐富,而且洋溢著愛祖國愛人民的崇高精神。在他的筆尖流淌的愛感動每一個讀者。老師讀過杜甫的“三吏”“三別”,寫得是非常感人,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廣泛閱讀,深入學習。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十一
    杜甫在這首詩下自注:“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悅?!皠ν夂鰝魇账E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xiàn)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xiāng)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俺趼勌闇I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xiàn)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xiàn)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fā)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xiàn)?!八E北”已收,戰(zhàn)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然而痛定思痛,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重重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一場浩劫,終于像噩夢一般過去了,詩人可以返回故鄉(xiāng)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頷聯(lián)以轉作承,落腳于“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皡s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xù)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皡s看”就是“回頭看”?!盎仡^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么,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么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詩人的喜,詩人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一聯(lián),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鞍兹铡?,指晴朗的日子,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xiàn)。這句寫“狂”態(tài),下句則寫“狂”想?!扒啻骸敝复禾斓木拔?,春天已經(jīng)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xiāng)”。詩人想到這里,自然就會“喜欲狂”了。
    尾聯(lián)寫詩人“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狂想,身在梓州(今四川綿陽市三臺縣),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xiāng)。詩人的驚喜達到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lián),包涵四個地名?!鞍蛵{”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nèi)對),又前后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tài)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diào),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xiàn)了詩人想象的飛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xiàn)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全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fā)了作者無比喜悅的心情。后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浦起龍贊其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讀杜心解》)。
    此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余各句,都是抒發(fā)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十二
    我們班級是一個書香班級,平時大家都積累了許多古詩詞,你能朗誦幾首表達愛國之情的古詩嗎?(請你來說――《示兒》)。
    《示兒》這首詩,詩人陸游在臨終前因不見九州同,而感到悲傷遺憾。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同樣表達愛國情感的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
    1、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朗讀,結合注釋找一找這首詩中哪個詞最能體現(xiàn)詩人的心情?
    2、誰來說說?你來說一說。(喜)板書:喜。
    3、作者因何而喜?(劍外忽傳收薊北)。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朝廷的軍隊已經(jīng)收復了洛陽等地,長達數(shù)年的“安史之亂”即將結束。身在蜀地的杜甫,聽到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題目中的“聞”就是“聽聞、聽說”的意思,“官軍”指唐朝的軍隊,“河南河北”指的是洛陽等地。
    3、接下來請你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看一看作者喜到什么程度?(喜欲狂)板書:欲狂。
    4、你能表演出詩人的喜欲狂嗎?(手舞足蹈、仰天大笑)。
    三、品讀古詩。
    第一小組來說說。
    (你們認為“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這兩句詩最能表現(xiàn)出詩人的喜欲狂?!皡s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xù)性的動作。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皡s看”就是“回頭看”,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么,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須說什么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詩人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你們小組也想來交流交流。
    (他們找到的是“初聞涕淚滿衣裳”?!吧选?,和平時的讀音不一樣,在這里是指下身穿的衣服,類似現(xiàn)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當作者聽到這個好消息的時候,不禁淚灑衣衫,這是高興的淚水,用一個詞來形容――對,喜極而泣。)。
    我們來讀一讀這句詩――初聞涕淚滿衣裳。
    作者是通過抓住人物的什么特點進行描寫的?
    還有呢?你們組來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青春是什么意思呢?是啊,在這美好的春天里,作者白天高歌痛飲,想到自己馬上就可以啟程返鄉(xiāng),此時詩人的心情如何?(激動、興奮)。
    作者是通過抓住人物的什么特點進行描寫的?
    是啊,你瞧,作者連回家的路線都擬定好了。一起讀――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他回家了嗎?(沒有)是啊,從巴峽到巫峽,從襄陽向洛陽,這么遠的路程,他想立刻回到家,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歸心似箭)好,帶著作者的這種歸心似箭的心情,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詩。――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短短的八句詩,卻傳遞著作者強烈的愛國之心。(板書:愛國)。
    四、熟讀成誦。
    怎樣才能讀好古詩?
    對,請大家?guī)е?jié)奏、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
    假如你就是杜甫,此刻,你已踏上回家的路,你想對家鄉(xiāng),對祖國說些什么?
    五、總結寫法。
    六、布置作業(yè)。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十三
    《課程標準》對于詩歌教學提出了這樣的目標:“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痹谌A東三省六市小語協(xié)作交流活動中,我聽了江蘇鎮(zhèn)江丹陽市教研室邵云霞老師執(zhí)教的《清平樂?村居》,雖然課中也存在一些瑕疵,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對于詩歌教學應該說是一種引領:詩歌到底應該怎么教。結合我教的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課《古詩兩首》談一下個人的粗淺認識。
    新課程倡導終身學習的理念。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道路上必然要走一些彎路。詩歌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所蘊藏的豐富內(nèi)含,不是一句兩句話所能說透的,既然這樣,我們何不按課標的要求,讓學生去“想象”、“體會”呢?前段時間剛巧上《古詩兩首》時趕上參加“華東三省六市小學語文協(xié)作交流活動”,沒有及時完成,隨后,我布置學生按導學單完成預習任務。今天,在課堂上我首先帶領學生再一次閱讀了“資源共享”部分,引導他們談感受,學生分別從杜甫的知識淵博,有政治抱負,詩歌寄托了對人民的同情;陸游是現(xiàn)存詩最多的詩人;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幾個方面來談,從而讓學生對詩人對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接著,就是檢查學生詩歌閱讀情況,這時,班上的一個學生的朗讀出乎我的預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他競然對“涕”、“欲”、“何”、“縱”的讀音都沒有讀準,怎么辦?我停下來了,如果讀這一關都不能過,我還怎么進行后面的教學呢,即使這只是個別現(xiàn)象。我不斷地進行范讀,讓學生跟著讀,學生自己練讀,再讓學生在班上展示。沒有了字詞上的閱讀障礙,把握詩的大體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當我進行“學貴有疑”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有位同學提到這樣的一個問題:“詩人為什么要寫巴峽、巫峽、襄陽、洛陽?”于是我就抓住這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詩人在戰(zhàn)亂中背井離鄉(xiāng),現(xiàn)在終于可以回到故鄉(xiāng)了,那么從“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心情?經(jīng)過討論,學生一致認為,這是詩人設計好的回鄉(xiāng)路線,而這個路線時時刻刻在詩人的腦海中,而今,叛亂已被平定,一個“穿”一個“向”足以表明詩人多年來一直的思鄉(xiāng)情緒。而這種思鄉(xiāng)心情之切是源于詩人對國家收復失地的喜悅與興奮。
    最后,圍繞“喜”字,學生進一步從“漫卷”、“放歌”、“縱酒”等詞去體會詩人的愛國熱情。另外,在練筆上,我讓學生圍繞詩人聽說官軍收復河南河北這一喜訊的表現(xiàn),如詩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詩人的家人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展開想象說一說寫一寫,從而將自己對詩的意境的理解進行內(nèi)化。
    本課教學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生的學習需要廣闊的智力背景作支撐,否則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只能是寸步難行、“呆若木雞”。課堂“死氣沉沉”,我們就常常埋怨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不佳,不善思考,其實問題主要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背景,沒有體諒到學生的學習困難,我們常常是“一廂情愿”做著自以為是的工作,其實我們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我們的教學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出發(fā),這是一條最根本的教學原則。
    暑假剛過,考慮到學生可能已經(jīng)很久沒有接觸古詩了,早讀課上,領著學生復習《好書伴我成長》上的幾首古詩,主要是“邊塞詩”,有《涼州詞》(王之渙、王翰)《出塞》(王昌齡),還有林升的《題臨安邸》、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邊讀邊隨機提一些問題,感到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存在不少的困難,尤其對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很膚淺。最后引導學生讀抄在黑板上的《春望》,學生雖然一開始感到比較為難,但是經(jīng)過討論與點撥,對詩歌的大意以及時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上的復習大概化了半個小時,學生對這些古詩的理解與體會不可能達到完全理想的境界,但是,課后我想,如果沒有這半小時,今天的這堂課,也許是“不堪入目”的。
    本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有:
    一、導入。請學生說說早讀課上讀古詩的整體感受。學生的發(fā)言是令人滿意的,他們不但能理解詩歌的大意,而且也能讀懂詩人的內(nèi)心。比如有一位學生就說,這些詩歌的作者都希望不要有戰(zhàn)爭,希望老百姓能過上一種和平的生活。這個環(huán)節(jié)化了兩三分鐘,我從學生的表現(xiàn)中感受到他們對學習新課的期待與信心。
    二、初讀。這首詩的生字不多,在指名學生讀的過程中,強調(diào)或糾正“涕”、“襄”等字的讀音,尤其反復強調(diào)“妻子”的“子”讀作第三聲,而非輕聲。字詞的教學即使在六年級也是一項基本的目標,不可放松。
    三、解題。學生對題目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存在多少障礙,難點是對“河南河北”的理解同今天的“河南(?。┖颖保ㄊ。钡膮^(qū)別。在理解題目的過程中,相機請學生介紹詩歌的背景:“安史之亂”和作者:“詩圣”杜甫。
    四、會意。理解了題意,了解了背景與作者后,請學生再讀詩歌,邊讀邊思考詩歌的意思。學生讀后,好像不敢舉手,便請學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詞句。先有學生提出“白日放歌須縱酒”和“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關鍵是“放歌”、“縱酒”、“青春”等詞語。許多學生也都查過工具書(課課通之類),所以,很快便掃除了理解上的障礙。接著又有學生提出“劍外忽傳收薊北”不理解。這句話有兩個地名“劍外”和“薊北”。有學生查了資料,知道“劍外”就是好“劍門關以南”,而“薊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區(qū)。我對學生說在解釋古詩句的時候,地名也可不解釋(即“直譯”),這樣學生理解這句話應該沒問題了。
    五、悟情。理解了第一句詩后,我沒有讓學生繼續(xù)質(zhì)疑,而是話鋒一轉,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收復“薊北”的消息,來得這樣突然,此時詩人杜甫的心情如何?何以見得?學生抓住“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須縱酒”等詩句,體會到詩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心情。在學生說到“涕淚滿衣裳”時,我這樣追問:高興的時候可以歡笑、放歌、縱酒,可是杜甫為什么會流淚呢?學生有了《春望》這首詩的閱讀基礎,所以也不難理解:長期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終于可以回家了,興奮、激動的心情難以抑制,喜極而泣。在交流“卻看妻子愁何在”這一句時,我還是引導學生同《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進行對比理解:居無定所的杜甫看著自己的妻兒是憂心忡忡;而聽到唐朝的軍隊收復失地,一家人又可以返回家鄉(xiāng),安居樂業(yè)了,憂愁與煩惱就煙消云散了。在這堂課接近尾聲的時候,有學生談到了對“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下洛陽”的理解,我明顯感到學生的理解有誤,便直接指出:這兩句是杜甫想象回鄉(xiāng)的行程——(作者想)立即從巴峽穿越巫峽,順流而下,然后從襄陽登陸直到洛陽。杜甫的家鄉(xiāng)就在洛陽以北,從這兩句可見作者的“歸心似箭”。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因為有了《春望》等詩歌的閱讀基礎以及歷史背景、作者生平資料的支撐,所以雖然一開始學生對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好像有些困難,但是經(jīng)過相互之間的合作討論及教師的點撥引導,一切都迎刃而解。特別是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時,我不時地引導學生把本首詩歌的學習同《春望》相鏈接,學生對詩人感情悲喜轉變理解真切,詩人的喜怒哀樂仿佛彌散在課堂之中。我感受到自身的神采飛揚,以及學生閃爍的目光。
    蘇教版語文教材的編排很有規(guī)律,基本上每一學期要安排兩次古詩的教學,一次在第一單元,另一次在最后一單元。第四課《古詩兩首》,一首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另一首是陸游的《示兒》。這兩位都是著名的愛國詩人,然而這兩首詩的情感基調(diào)卻是截然相反?!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肥嵌鸥ι降谝淮罂煸姡娭刑幪幫钢?;而《示兒》卻是陸游病重離世之際留下的遺言,詩中字字含著淚。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的詩意其實并不特別難理解,然而對于古詩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遠遠不夠的,重點必須體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詩的創(chuàng)作與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真正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與之產(chǎn)生共鳴。
    在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前,我先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有個文人來到長安,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可是由于奸臣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他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他終于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可就在那一年,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fā)了,此時他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親。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即位的肅宗??赏局袇s被叛軍所俘,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整整八年后,他突然聽到一個消息,唐朝官軍戰(zhàn)勝了叛軍。講完這個故事后,我問:“同學們,如果你就是這個人,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聽到這樣消息,心情會如何呢?”有了具體的內(nèi)容作支撐,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情境,體會了詩作的情感基調(diào)?!澳敲催@個人是誰呢?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緊接著又由此問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杜甫、了解杜甫。“這首詩,就是他游離家鄉(xiāng)多年,歷經(jīng)了千辛萬苦,終于聽說家鄉(xiāng)被收復,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狂喜,慷慨而作?!?BR>    詩文總有眼,本詩的詩眼緣自一個字“喜”,找到詩眼,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現(xiàn)出這個“喜”字,首聯(lián)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還看出了初聽喜訊的真實心情。滿衣裳讓我們看到了杜甫內(nèi)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極而泣的表現(xiàn)?!俺趼劇睆摹俺酢敝?,我們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復的由來已久的心情與急切之情,試想,剛聽到收復這一消息,也不去考證其真實與否便喜極而泣,這便是杜甫壓抑內(nèi)心情意的一種真實反應。詩文不光從自身,而且關注身邊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巻詩書”還大聲唱著歌大口喝著酒,這反常的表現(xiàn)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寫照。然后,乘著大好春光把家還,豈不快哉!尾聯(lián),連設想的路線都安排好了??上牖丶覍λ麃碚f是夢牽魂繞,期待已久。這兩句除隊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種高興的勁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輕舟已過萬重山”。
    學生知道了這首詩背后的故事,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得到詩人的真實情感,學得很有滋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十四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他的部將李懷仙斬其首來獻,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沖口唱出這首七律。全詩八句。開頭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后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xiāng)的準備,凸顯了急于返回故鄉(xiāng)的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fā)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詩的后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鑒賞: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詩下自注:“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悅?!皠ν夂鰝魇账E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xiàn)了捷報的突然?!皠ν狻蹦嗽娙怂谥兀八E北”乃安史叛軍的老巢,在今河北東北部一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艱苦備嘗,想回故鄉(xiāng)而不可能,就由于“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真如春雷乍響,山洪突發(fā),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濤翻浪涌?!俺趼勌闇I滿衣裳”,就是這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個浪頭。
    “初聞”緊承“忽傳”?!昂鰝鳌北憩F(xiàn)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xiàn)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fā)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xiàn)?!八E北”已收,戰(zhàn)亂將息,乾坤瘡痍、黎元疾苦,都將得到療救,個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來的重重苦難是怎樣熬過來的,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墒?,這一場浩劫,終于象惡夢一般過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鄉(xiāng)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第二聯(lián)以轉作承,落腳于“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皡s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xù)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自己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盎仡^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么,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么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一聯(lián),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鞍资住?,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xiàn)。這句寫“狂”態(tài),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經(jīng)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xiāng)”。想到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聯(lián)寫“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狂想鼓翼而飛,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xiāng)。驚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連天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lián),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nèi)對),又前后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tài)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diào),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xiàn)了想象的飛馳。試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多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xiàn)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眼前一閃而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余各句,都是抒發(fā)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瀉。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注》中引王嗣奭的話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焙蟠娬摷叶紭O為推崇此詩,贊其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浦起龍《讀杜心解》)。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十五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解析】。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詩下自注:“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悅?!皠ν夂鰝魇账E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xiàn)了捷報的突然?!皠ν狻蹦嗽娙怂谥?,“薊北”乃安史叛軍的老巢,在今河北東北部一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艱苦備嘗,想回故鄉(xiāng)而不可能,就由于“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真如春雷乍響,山洪突發(fā),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濤翻浪涌?!俺趼勌闇I滿衣裳”,就是這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個浪頭。
    “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xiàn)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xiàn)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fā)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xiàn)?!八E北”已收,戰(zhàn)亂將息,乾坤瘡痍、黎元疾苦,都將得到療救,個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來的重重苦難是怎樣熬過來的,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墒?,這一場浩劫,終于象惡夢一般過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鄉(xiāng)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第二聯(lián)以轉作承,落腳于“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xù)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自己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盎仡^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么,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么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一聯(lián),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鞍资住?,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xiàn)。這句寫“狂”態(tài),下句則寫“狂”想?!扒啻骸敝复杭?,春天已經(jīng)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xiāng)”。想到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聯(lián)寫“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狂想鼓翼而飛,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xiāng)。驚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連天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lián),包涵四個地名?!鞍蛵{”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nèi)對),又前后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tài)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diào),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xiàn)了想象的飛馳。試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多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xiàn)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眼前一閃而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余各句,都是抒發(fā)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瀉。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注》中引王嗣奭的話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焙蟠娬摷叶紭O為推崇此詩,贊其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浦起龍《讀杜心解》)。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十六
    教學目標:
    1.了解這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fā)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通過學習這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練,講究節(jié)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3.理解詩句,了解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揭題,知背景。
    2.題目是什么意思呢?重點提示“聞”是聽到的意思。
    3.這首詩是誰寫的呢?(板書:杜甫)出示圖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嗎?誰能簡單的為我們介紹一下這位詩人。(對,他是一位的愛國詩人,他被譽為詩圣。)那他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的這首詩呢?(看來,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了詩人當時的社會背景。板書:知背景)。
    (激情創(chuàng)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亂讓原本繁華安定的國家岌岌可危,也把詩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層,開始了他長達八年的逃難生活。在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鄉(xiāng)難歸。他親眼看到了叛軍的燒殺搶掠,看到了路有餓死骨的種種慘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痹谶@國家危難之時,這位愛國詩人即使對著春日的花鳥也會心痛得流淚。
    二、初讀,讀通順。
    1.配樂范讀。
    2.大家喜歡這首詩嗎?我們一起大聲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生字。這句詩能讀準嗎?“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BR>    4.齊讀(可以讀慢點,要讀正確)。
    三、再讀,明詩意。
    1.看來同學們已經(jīng)把詩讀通了,那怎樣才能把它讀懂呢?你們有沒有好的辦法?(熟讀法、結合注釋法、查資料、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悟、結合插圖等方法。)。
    小結:看來過去的學習大家已經(jīng)積累了許多好辦法,今天我們就來運用這些方法來學習這首詩。把你讀明白的和小組同學交流,不明白的標記出來,在小組里討論解決。最后請一位同學把同學們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歸納起來,等會兒我們?nèi)嘟涣鳌?BR>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讀懂的地方?
    (2)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
    (3)誰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
    過渡:看來,同學們運用自己的方法把詩意弄明白了。(板書:明詩意)。
    3.你們認為詩中哪個詞語最能表示詩人當時的心情?(板書:喜欲狂)。
    四、細讀,悟詩情。
    (一)從哪里看出“喜欲狂”?
    過渡:詩人欣喜若狂呀!從哪里能體會到詩人的這種喜欲狂的心情呢?請同學們讀讀詩,細細的品味一下。
    1.學生自由體會。
    2.集體交流。
    a、“涕淚滿衣裳”(喜極而泣、悲喜交集。指導朗讀。)。
    b、“卻看妻子、漫卷詩書”(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愛書如命的他居然也隨手狂亂的卷起詩書與大家共享快樂。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導朗讀。)。
    c、“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xiāng)?!保ā胺拧弊趾汀翱v”字體會到詩人喜欲狂的心情。52歲的詩人,既不適合放歌,也不適合縱酒,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當詩人想到,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做伴還鄉(xiāng)、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峽畫面,想象最后兩句的情境。
    大家看,從巴峽到巫峽,周圍高山險峻,路途艱難。而出巫峽到襄陽,從襄陽的洛陽又是何等的長途跋涉。在這里詩人卻這樣說,你怎么理解?(歸心似箭、喜欲狂)。
    3.過渡:通過同學們剛才的體會,詩人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怎樣把你體會的情感讀出來?(自由有感情朗讀)。
    4.指名讀。
    (二)為什么會“喜極而泣”
    1.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怎么會如此的喜欲狂?這“喜極而泣”的“涕淚”里到底包含著什么?請同學們試著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去理解。
    2.學生談理解。
    3.詩人這樣欣喜若狂僅僅是因為個人嗎?(板書:愛國)。
    4.這其中也包包含著濃濃的愛國之情呀!看課件,齊讀。
    小結:看來同學們真的領悟到詩人的強烈的情感了。(板書:悟詩情)。
    五、古詩拓展。
    1.老師這里有一首反映當時在國家危難之時,詩人的詩作,同學們想學一學嗎?
    2.出示《春望》。
    3.用課上總結的學習方法來學習。
    4.交流學習體會。
    六、總結。
    作為愛國詩人,杜甫還寫下了許許多多的壯麗的詩篇。就請同學們課下再積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會有更多的理解和收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十七
    1、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了解詩的內(nèi)容和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人抒發(fā)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2、通過學習,體會詩意,并能從內(nèi)容想開去。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并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涕淚、洛陽。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一、再讀詩,理解詩意。
    1、自由讀,借助字典、結合書上的注釋,同桌互相合作,說說詩句的意思。
    2、匯報交流。
    (1)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初:剛 聞:聽
    劍門關外忽然傳來收復薊北的消息,剛聽到這個消息,眼淚就灑滿了衣裳。
    (2)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卻看:回過頭來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亂卷起。
    回過頭來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還有一絲憂愁?胡亂卷起詩書,我高興得快要發(fā)狂。
    (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盡情飲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聲高歌,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
    (4)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一路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學生口述句意,教師出示課件作點評和補充。
    3、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1)讀了這首詩,你感到詩人當時的心情怎么樣?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呢?
    4、引導學生從詩中想開去。
    (1)如果當時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聽到這種好消息,你會怎樣表達你的心情?
    (2)《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和《示兒》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聯(lián)系詩的內(nèi)容說說你的體會。
    5、配音,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解釋字意,句意,幫助學生理解這狂喜的時刻。
    精彩創(chuàng)意
    搜集信息
    (1)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初:剛 聞:聽
    劍門關外忽然傳來收復薊北的消息,剛聽到這個消息,眼淚就灑滿了衣裳。
    (2)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卻看:回過頭來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亂卷起。
    回過頭來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還有一絲憂愁?胡亂卷起詩書,我高興得快要發(fā)狂。
    (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盡情飲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聲高歌,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
    (4)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一路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作業(yè)設計
    實踐活動
    布置作業(yè)。
    悲之切是因為國家未統(tǒng)一,失地未收復;喜欲狂是因為國家收復了失地。一悲一喜,讓我們鮮明地感受到兩位詩人的拳拳愛國之心。他們的確是著名的愛國詩人,留下了許多愛國詩篇,請同學們課外收集來讀一讀,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教學札記
    教學內(nèi)容
    第 2 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陶治愛美情趣,受到愛國主義精神影響。
    2、理解詩句意思,了解古詩敘述的內(nèi)容,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熏陶。
    3、結合學詩,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想象、表達、創(chuàng)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重點難點
    吟誦古詩,想象意境,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
    結合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難點的過程
    一、導入課題:
    1、引導學生回憶李白寫的一首思念牽掛故鄉(xiāng)的詩-----《靜夜思》。
    過渡:今天我們學習宋代詩人陸游寫的一首牽掛祖國的詩。(板題)
    2、引導學生回顧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教師點撥。
    (以舊引新自然,自主確定目標民主。)
    二、提示詩題,介紹背景。
    1、讀題質(zhì)疑。示:告知,告訴。
    引發(fā)思考:誰告訴兒子?告訴了兒子什么?為什么要告訴?
    2、結合搜集的材料,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試讀,要求正確流利。
    2、讓學生結合注釋,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四、細讀體會,理解內(nèi)容。
    運用掌握的學詩方法:讀查連疑,弄清詩句內(nèi)容,體會詩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畫面,吟誦玩味。
    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充分練讀;想象詩人臨危時,遺憾之至,叮囑兒子時的情景,教師可通過放音樂,用語言描繪,啟發(fā)學生閉目想象,深悟詩情。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課堂練習。
    1、默寫《示兒》,互相檢查。
    2、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想象的畫面及人物的語言。
    搜集與之內(nèi)容相近的詩歌進行比較。
    精彩創(chuàng)意
    搜集信息
    名詞解釋:
    杜甫:(712770)唐代大詩人,字子美,河南鞏縣。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的大量的詩篇,當時的社會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詩中都真實的反映出來。被稱為一代詩史。他的詩藝術成就高,對后世影響很大。
    作業(yè)設計
    實踐活動
    作業(yè):
    1.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想象的畫面及人物的語言。
    2.理解相關的字詞
    涕淚: 妻子:
    青春: 便下:
    即: 穿:
    教學札記
    內(nèi)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示兒優(yōu)秀教案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十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寶應元年(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xù)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jīng)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聽聞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筆寫下這首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nèi)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十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中國古代的文化燦若星辰,其中古詩以它語言的凝煉、精純和雋永而流傳久遠。它或是寄托著人們對自然贊美,或是吟詠著人們對真情的頌揚,或是記錄著人們心靈的獨白……短小精悍富于音樂美的字里行間蘊含著太多的情思和想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我們在小學階段的最后一篇課文三十?《古詩四首》(板書)這節(jié)課我想和同學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自稱為“生平第一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師:誰愿意先給大家讀一讀。(1人)。
    3、師:發(fā)現(xiàn)了嗎?這首詩和我們以往學的古詩有所不同。(以往是五言或七言的絕句,今天所學為七言律詩。滲透)。
    二、學習新詩。
    (一)回憶學習方法,制定學習計劃。
    (二)破題,知作者。
    1、師:破題、知作者兩個問題,對于學習這首詩來講哪個問題是重點?為什么?
    3、分句講解。
    (1)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學生講重點詞(劍外,薊北,出示地圖幫助理解。)(教師引導明確,此涕淚為喜極而泣。再引導學生想想他當時會想些什么。明確杜甫當時是悲喜交加。)。
    (2)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學生講重點詞(卻,妻子,漫卷。他的妻子們在想些什么?)。
    (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學生重點講解(白日,青春。重點體會“放”歌,“縱”酒。)。
    (4)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學生重點講解(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重點理解“穿”及“下”。a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嗎?這一句中有四個地名,用了兩個不同的表示動作的詞語“穿”“下”這是為什么呢?b說明了什么?c怎么讀?)。
    4、我們分句講解完了,誰來完整的給大家讀一讀這首詩。
    5、同學們,當你讀了這優(yōu)美詩句,眼前都浮現(xiàn)出了哪些景象?
    (四)指導朗讀知意境,熟讀成誦。
    師:古人常以詩明志,以詩寄情。在詩句中,情感是線將語言的珠子串聯(lián)起來。詩離不開樂,讓我們配上音樂,再美美的讀一讀。先聽我來讀,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三、擴充練習。
    四、結束語。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后感篇二十
    首先,用啟發(fā)式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時代背景:“杜甫作為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jīng)憂患的詩人,聽到‘安史之亂’接近x息的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沖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苯又?,給學生簡述詩中出現(xiàn)的六個地名:劍外、薊北、巴峽、巫峽、襄陽、洛陽。之后我說:“詩人在區(qū)區(qū)的56字小詩中,連用六個地名,絲毫不覺堆砌,這是杜甫的高明之處。”最后,與學生講“妻子”,明確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與現(xiàn)的“妻子’的含義完全不同?!肮旁娡蛔旨匆涣x,不要把詩中的單音詞當作復合雙音詞,這是我們讀古詩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崔學古說:“與少年講書,最忌誦述講章。”(《檀兒叢書錄要·少學》)
    要求學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圓地將這首詩讀五遍,在讀的過程中,仔細體味“忽傳”、“初聞”、‘都看”、“漫卷”、“即從”、“便下”的涵義,使其千載如見詩人于倉促間欲哭之狀。
    〔陸九淵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保ā蛾懴笊秸Z錄)〕
    在熟讀深思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工工整整地抄寫此詩,邊抄邊思,潛心琢磨,進一步體會這首詩明快的語言、激越的旋律。同時,加深印象,幫助記憶。
    陳光地說:“見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保ā度艽寮贰?BR>    學生當堂“聲高而緩”背誦杜詩,背會為止。這樣訓練,一方面能加強學生語感體驗,另一方面有脫落訛誤之處,能了然于耳。
    [唐彪說:“凡學生背書,必使其聲高而緩?!薄陡笌熒普T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