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通用19篇)

字號:

    每個人都可以從總結中找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就。寫一篇完美的總結需要我們有詳細的記錄和觀察能力。以下是一些寫總結的范文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一
    1、光標移到要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菜單中“插入”—“引用”—“腳注和尾注”。
    2、對話框中選擇“尾注”,編號方式選“自動編號”,所在位置建議選“節(jié)的結尾”。
    3、如“自動編號”后不是阿拉伯數(shù)字,選右下角的“選項”,在編號格式中選中阿拉伯數(shù)字。
    4、確定后在該處就插入了一個上標“1”,而光標自動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個上標“1”,這就是輸入第一個參考文獻的地方。
    5、將文章最后的上標“1”的格式改成正常(記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將它刪掉重新輸入,否則參考文獻以后就是移動的位置,這個序號也不會變),再在它后面輸入所插入的參考文獻。
    6、對著參考文獻前面的“1”雙擊,光標就回到了文章內容中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可以繼續(xù)寫文章了。
    7、在下一個要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會出現(xiàn)一個“2”(word已經自動為你排序了),繼續(xù)輸入所要插入的參考文獻。
    8、所有文獻都引用完后,你會發(fā)現(xiàn)在第一篇參考文獻前面一條短橫線(頁面視圖里才能看到),如果參考文獻跨頁了,在跨頁的地方還有一條長橫線,這些線無法選中,也無法刪除。這是尾注的標志,但一般科技論文格式中都不能有這樣的線,所以一定要把它們刪除。
    9、切換到普通視圖,菜單中“視圖”——“腳注”,這時最下方出現(xiàn)了尾注的編輯欄。
    10、在尾注右邊的下拉菜單中選擇“尾注分隔符”,這時那條短橫線出現(xiàn)了,選中它,刪除。
    11、再在下拉菜單中選擇“尾注延續(xù)分隔符”,這是那條長橫線出現(xiàn)了,選中它,刪除。
    12、切換回到頁面視圖,參考文獻插入已經完成了。這時,無論文章如何改動,參考文獻都會自動地排好序了。如果刪除了,后面的參考文獻也會自動消失,絕不出錯。
    13、參考文獻越多,這種方法的`優(yōu)勢就體現(xiàn)的越大。在寫畢業(yè)論文的時候,我就是用這個方法分節(jié)插入參考文獻的,具爽!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二
    1、光標移到要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菜單中“插入”—“引用”—“腳注和尾注”。
    2、對話框中選擇“尾注&rdquw;,編號方式選“自動編號”,所在位置建議選“節(jié)的結尾”。
    3、如“自動編號”后不是阿拉伯數(shù)字,選右下角的“選項”,在編號格式中選中阿拉伯數(shù)字。
    4、確定后在該處就插入了一個上標“1”,而光標自動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個上標“1”,這就是輸入第一個參考文獻的地方。
    5、將文章最后的上標“1”的格式改成正常(記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將它刪掉重新輸入,否則參考文獻以后就是移動的位置,這個序號也不會變),再在它后面輸入所插入的參考文獻。
    6、對著參考文獻前面的“1”雙擊,光標就回到了文章內容中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可以繼續(xù)寫文章了。
    7、在下一個要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會出現(xiàn)一個“2”(word已經自動為你排序了),繼續(xù)輸入所要插入的參考文獻。
    8、所有文獻都引用完后,你會發(fā)現(xiàn)在第一篇參考文獻前面一條短橫線(頁面視圖里才能看到),如果參考文獻跨頁了,在跨頁的地方還有一條長橫線,這些線無法選中,也無法刪除。
    這是尾注的標志,但一般科技論文格式中都不能有這樣的線,所以一定要把它們刪除。
    9、切換到普通視圖,菜單中“視圖”——“腳注”,這時最下方出現(xiàn)了尾注的編輯欄。
    10、在尾注右邊的下拉菜單中選擇“尾注分隔符”,這時那條短橫線出現(xiàn)了,選中它,刪除。
    11、再在下拉菜單中選擇“尾注延續(xù)分隔符”,這是那條長橫線出現(xiàn)了,選中它,刪除。
    12、切換回到頁面視圖,參考文獻插入已經完成了。
    這時,無論文章如何改動,參考文獻都會自動地排好序了。
    如果刪除了,后面的參考文獻也會自動消失,絕不出錯。
    13、參考文獻越多,這種方法的優(yōu)勢就體現(xiàn)的越大。
    在寫畢業(yè)論文的時候,我就是用這個方法分節(jié)插入參考文獻的,具爽!
    以上就是我用word中的尾注插入參考文獻的方法,拿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請高手們不要見笑。
    存在一個小問題:
    如果同一個參考文獻兩處被引用,只能在前一個引用的地方插入尾注,不能同時都插入。
    這樣改動文章后,后插入的參考文獻的編號不會自動改動。
    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
    1,單擊要插入對注釋的引用的位置。
    2,單擊“插入”菜單中的“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類型”框中,單擊“腳注”或“尾注”。
    4,在“引用哪一個腳注”或“引用哪一個尾注”框中,單擊要引用的注釋。
    5,單擊“引用內容”框中的“腳注編號”或“尾注編號”選項。
    6,單擊“插入”按鈕,然后單擊“關閉”按鈕。
    不過得注意:word插入的新編號實際上是對原引用標記的交叉引用。
    如果添加、刪除或移動了注釋,word將在打印文檔或選定交叉引用編號后按f9鍵時更新交叉引用編號。
    如果不容易只選定交叉引用編號,請連同周圍的文字一起選定,然后按f9鍵。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三
    其實歸根到底,你引用的sci的參考文獻必須對你的論文發(fā)表有幫助,才可能引用。其中引用參考文獻還有原則呢,一般在引用參考文獻時要引用直接的相關的,特定的,清晰的文獻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還有直接的引用參考文獻優(yōu)于間接的引用的文獻,但是還有二個必須記住的原則︰其一是要引用原始的文獻,千萬避免引用二手的文獻,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錯誤或沖突。其二要正確地引用自己看過的文獻,如果你是根據(jù)自己的記憶來引用文獻,常常會有出錯的可能性,所以文獻要經過心思的消化,引用要謹慎,畢竟這是學術創(chuàng)作,要知道對待學術必須是嚴謹?shù)膽B(tài)度,千萬不可以馬虎,三心二意。
    盡管直接引用在醫(yī)學論文寫作中比較少見,但是對于原始資料的改寫卻很常見。如果使用了他人的思想和成果,就需要在正文里注明出處,并將其列在文章最后的文獻列表里。
    參考文獻不僅是對他人貢獻的一種承認,也可進一步引領讀者獲取其他感興趣的文獻中的信息。另外,文獻還給編輯提供了審稿人信息,并顯示了作者對本專業(yè)領域的熟悉程度。
    大多數(shù)作者會收集超出稿件所需要的文獻。從所有文獻中立刻篩選出相關文獻比較困難。評述文章因包含大量信息,所以含有很多文獻,而研究論文則不同,它應當只列出最相關的文獻,并且為使讀者容易閱讀,應盡量將文獻數(shù)量控制在合適的或期刊要求的規(guī)模。
    最相關文獻通常是期刊論文、書籍和博士學位論文。會議摘要、會議論文集、個人通信和未出版的數(shù)據(jù)可以在文中以括號引用,但這些文獻一般不列在文后的參考文獻里,通常只能用來支持研究結果,而不應用來支持任何重要的結論,不能作為最相關或有效的文獻。
    為降低文獻數(shù)量,引用原始文章并選擇最重要的、水平最高的或最近的論文,而不是列出關于某個話題的所有論文。應當引用第一手資料來證實特定的研究結果,此類資料是經過同行評審出版的科學家的原始數(shù)據(jù)、結果和理論。在主題的概述中,也可使用評述文章,意在提供關于某個主題的全面概述。
    在論文撰寫中,不論是蓄意或者無意竊用了別人的話或觀點,并讓別人以為是你自己的話或觀點,這都屬于抄襲現(xiàn)象。這是一個常見且容易混淆的問題。下面是有關避免論文抄襲的三條基本法則。
    不能在不使用引號及給出完整出處的情況下,一字不漏地使用別人的文字。完整地給出出處可以指示引號中文字的來源,讀者可以由此找到引號中文字的原始出處。原則上(在美國),使用別人的作品中一個段落的8個字或者超過8個字卻沒有注明出處的,就違反了聯(lián)邦著作權法。所以,論文引用過程中,引號的`使用是十分的重要的。
    至于重新編輯或重新敘述別人的著作中的文字,并將修改過的文字以自己的作品方式呈現(xiàn),也是抄襲。對別人著作的重新編輯和敘述都屬于對該著作的引用,并不因為自己對文字進行修改便是自己的作品,所以切莫混淆自己。
    不管你使用原著觀點時是否將文字進行了修改,把別人的觀點當成是自己的觀點來呈現(xiàn),一樣是屬于抄襲現(xiàn)象。引用別人的作品都必須注明完整的出處——腳注或者尾注都可以。以下情況是不當引用,容易被認為是抄襲現(xiàn)象:直接引用別人的作品,而不使用引號或者提供出處;重新編輯別人著作中的文字,并將編輯過的文字以自己的作品方式呈現(xiàn);重新敘述別人的觀點,并以自己的觀點呈現(xiàn)。
    通過引用別人的試驗、理論來證明自己的論述,這是一篇論文撰寫中必不可少的內容,然而不適當?shù)厥褂脛e人的作品就是嚴重的侵權,涉及抄襲的現(xiàn)象。所以能夠靈活而正確地運用別人的作品,是成為一個真正學者的一個重要部分。引用需要智慧。
    電子文獻類型:數(shù)據(jù)庫[db],計算機[cp],電子公告[eb]。
    電子文獻的載體類型:互聯(lián)網[ol],光盤[cd],磁帶[mt],磁盤[dk]。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可選)。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2]oujp,soongtt,etadvanceinresearchonapplicationsofpassiveenergydissipationsystems[j]。earthquackeng,1997,38(3):358-361.
    [7]鐘文發(fā)。非線性規(guī)劃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應用[a]。趙煒。運籌學的理論與應用——中國運籌學會第五屆大會論文集[c]。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468.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四
    靈活:*。
    工作量:****。
    靈活:***。
    (3)最快最簡便的方法(推薦):利用word自身功能。先將參考文獻列在文章最后(注意讓參考文獻自動編號),然后“引用”–交叉引用–引用類型:編號項–引用內容:段落編號–選擇插入為超鏈接–最后選擇所引的文獻,即完成標注全過程。如果修改文獻了,只需要選定全文,點擊右鍵再選擇更新域,就能自動完成文獻序號的重新調整。而且在文中按住ctrl+左鍵單擊即可跳到所對應的文獻。
    工作量:**。
    靈活:*****。
    (4)較快但更專業(yè)的方法:可以利用word自身攜帶的書簽功能與(3)相結合,功能類似,比(3)更好的地方在于當鼠標停在參考文獻處,會顯示出參考文獻信息,更適合閱讀。
    工作量:***。
    靈活:*****。
    綜上,推薦使用(3)法,如果不嫌麻煩,可以考慮使用(4)。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五
    如果同一個參考文獻兩處被引用,只能在前一個引用的地方插入尾注,不能同時都插入。這樣改動文章后,后插入的參考文獻的編號不會自動改動。
    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
    1、單擊要插入對注釋的引用的位置。
    2、單擊“插入”菜單中的“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類型”框中,單擊“腳注”或“尾注”。
    4、在“引用哪一個腳注”或“引用哪一個尾注”框中,單擊要引用的注釋。
    5、單擊“引用內容”框中的“腳注編號”或“尾注編號”選項。
    6、單擊“插入”按鈕,然后單擊“關閉”按鈕。
    不過得注意:word插入的新編號實際上是對原引用標記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刪除或移動了注釋,word將在打印文檔或選定交叉引用編號后按f9鍵時更新交叉引用編號。如果不容易只選定交叉引用編號,請連同周圍的文字一起選定,然后按f9鍵。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六
    光標放在引用參考文獻的地方,在菜單欄上選【插入|腳注和尾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尾注”,點擊【選項】按鈕修改編號格式為阿拉伯數(shù)字,位置為“文檔結尾”,確定后word就在光標的地方插入了參考文獻的編號,并自動跳到文檔尾部相應編號處請你鍵入參考文獻的說明,在這里按參考文獻著錄表的格式添加相應文獻。參考文獻標注要求用中括號把編號括起來,至今我也沒找到讓word自動加中括號的方法,需要手動添加中括號。
    在文檔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獻時,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獻時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獻時點【插入|交叉引用】,【引用類型】選“尾注”,引用內容為“尾注編號(帶格式)”,然后選擇相應的文獻,插入即可。
    不要以為已經搞定了,我們離成功還差一步。論文格式要求參考文獻在正文之后,參考文獻后還有發(fā)表論文情況說明、附錄和致謝,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檔的結尾,要么在“節(jié)”的結尾,這兩種都不符合我們的要求。
    解決的方法似乎有點笨拙。首先刪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編號(我們不需要它,因為它的格式不對),然后選中所有尾注文本(參考文獻說明文本),點【插入|書簽】,命名為“參考文獻文本”,添加到書簽中。這樣就把所有的參考文獻文本做成了書簽。在正文后新建一頁,標題為“參考文獻”,并設置好格式。光標移到標題下,選【插入|交叉引用】,【引用類型】為“書簽”,點“參考文獻文本”后插入,這樣就把參考文獻文本復制了一份。選中剛剛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體字號等,并用項目編號進行自動編號。
    到這里,我們離完美還差一點點。打印文檔時,尾注頁同樣會打印出來,而這幾頁是我們不需要的。當然,可以通過設置打印頁碼范圍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幾頁。這里有另外一種方法,如果你想多學一點東西,請接著往下看。
    選中所有的尾注文本,點【格式|字體】,改為“隱藏文字”,切換到普通視圖,選擇【視圖|腳注】,此時所有的尾注出現(xiàn)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選擇“尾注分割符”,將默認的橫線刪除。同樣的方法刪除“尾注延續(xù)分割符”和“尾注延續(xù)標記”。刪除頁眉和頁腳(包括分隔線),選擇【視圖|頁眉和頁腳】,首先刪除文字,然后點擊頁眉頁腳工具欄的【頁面設置】”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上點【邊框】,在【頁面邊框】選項卡,邊框設置為“無”,應用范圍為“本節(jié)”;【邊框】選項卡的邊框設置為“無”,應用范圍為“段落”。切換到“頁腳”,刪除頁碼。選擇【工具|選項】,在【打印】選項卡里確認不打印隱藏文字(word默認)。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七
    (1)正文中未標注引用文獻。只在文后著錄參考文獻表,而在正文中未作明確標注的現(xiàn)象過去普遍存在。目前隨著對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范要求日趨嚴格,這種現(xiàn)象已大大減少,但筆者在閱讀科技期刊(包括核心期刊)時發(fā)現(xiàn)其中仍有某些論文(以綜述性論文居多)未在正文中標注參考文獻,或只在語句表述時提到某參考文獻的序號,而未對所有引文按“順序編碼制”標注。由于參考文獻未在正文中按“順序編碼制”一一對應標注,無法分清正文中哪些內容是作者自己的創(chuàng)作,哪些是引用參考文獻的內容,不能體現(xiàn)科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和繼承性,難以界定知識產權,也很容易造成抄襲剽竊的嫌疑。因此,無論是直接引用原文還是轉述原文內容要意,都必須嚴格按“順序編碼制”要求,在正文中準確標注引用部分。
    (2)參考文獻標注不夠具體。這種現(xiàn)象是指,雖然在正文中采用順序編碼制標注了參考文獻序號,但同一處過多地標注多篇(甚至全部參考文獻都在同一處標注),而在語句表述中又未對這些文獻的內容要意作必要的具體說明,如“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土的滲透穩(wěn)定性進行了廣泛研究,提出了多種分析計算方法[1-7]”(為避免例子中引文標注與本文的引文標注混淆,例子用楷體字且標注序號用黑體字)。雖然這種標注在格式上是規(guī)范的,但在具體采用時要注意:由于各篇參考文獻即使論題相同或接近,但其具體內容、觀點或側重點不同,籠統(tǒng)地在同一處過多地標注多篇參考文獻,不利于體現(xiàn)引文內容和具體作用,甚至有堆砌參考文獻之嫌。因此,集中標注不宜過多,或者在敘述時應分別予以簡要說明。
    (3)層次標題中標注參考文獻。少數(shù)期刊論文中參考文獻序號標注在層次標題中,甚至標注在一級層次標題上,如“2混合優(yōu)化策略[4-6]”、“2土骨架的結構性[3-5]”。這意味著本章內容均是引用了該參考文獻內容,從“合理引用”角度看是不妥的:一方面“合理引用”規(guī)定引文內容應有相對本文內容篇幅的引用量限制,成章節(jié)地大量引用甚至構成了本文實質內容,則有超出合理引用范圍之嫌;另一方面,在標題上標注引文也無法區(qū)分本章節(jié)究竟哪些內容是引用的,哪些內容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還是僅僅幾個標題字是引用的。因此,應避免在論文的層次(章節(jié))標題標注引用文獻,而應在章節(jié)的行文中具體標注引用內容。
    (4)多處引用同一論著不同部分未標注頁碼。在論文中闡述不同問題或內容時可能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獻中的不同部分,這時如果不標注各個引用部分所在頁碼就不利于表明引用的具體位置及其內容,尤其是對篇幅很長的圖書專著、工具書(如《辭海》、《大百科全書》之類),就極不利于編輯、審稿人核對引文或讀者參閱。因此,應按照gb/t7714-20xx的規(guī)定,當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獻時,在正文中標注首次引用的文獻序號,并在序號的“[]”外著錄引文部分所在頁碼。
    (5)標注位置不適當。正文中對引文的標注要放在恰當?shù)奈恢?,即標注在能完整表明具體引用內容的位置上,但許多引文未注意這一細節(jié)。如“彈性變形和磁場間相互作用研究較早可追溯到brown[3]的非線性磁彈性理論,1973年pao等[4]將其線性化,并用來解決磁彈性板的屈曲問題”,宜修改為“彈性變形和磁場間相互作用研究較早可追溯到brown的非線性磁彈性理論[3],1973年pao等將其線性化,并用來解決磁彈性板的屈曲問題[4]”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八
    根據(jù)排列順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按插入順序排序,二是按作者的姓名排序。
    如果是按作者姓名排序,文章內容如果要改動(包括移動、插入或刪除),對參考文獻在最后的排序影響不大,編號也好改。
    但如果是按插入順序排序(國內的`絕大部分雜志和國外的許多雜志都是這樣的),則文章如有改動,參考文獻的增刪和重新排序的工作就會變得很煩瑣,而且容易出錯。
    有的編輯對這方面的要求很嚴格,把參考文獻的格式作為筆者是否認真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
    所以,參考文獻是我們寫論文時不容忽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方法如下(以word2003為例):
    1、光標移到要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菜單中“插入”—“引用”—“腳注和尾注”。
    2、對話框中選擇“尾注”,編號方式選“自動編號”,所在位置建議選“節(jié)的結尾”。
    3、如“自動編號”后不是阿拉伯數(shù)字,選右下角的“選項”,在編號格式中選中阿拉伯數(shù)字。
    4、確定后在該處就插入了一個上標“1”,而光標自動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個上標“1”,這就是輸入第一個參考文獻的地方。
    5、將文章最后的上標“1”的格式改成正常(記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將它刪掉重新輸入,否則參考文獻以后就是移動的位置,這個序號也不會變),再在它后面輸入所插入的參考文獻。
    6、對著參考文獻前面的“1”雙擊,光標就回到了文章內容中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可以繼續(xù)寫文章了。
    7、在下一個要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會出現(xiàn)一個“2”(word已經自動為你排序了),繼續(xù)輸入所要插入的參考文獻。
    8、所有文獻都引用完后,你會發(fā)現(xiàn)在第一篇參考文獻前面一條短橫線(頁面視圖里才能看到),如果參考文獻跨頁了,在跨頁的地方還有一條長橫線,這些線無法選中,也無法刪除。
    這是尾注的標志,但一般科技論文格式中都不能有這樣的線,所以一定要把它們刪除。
    9、切換到普通視圖,菜單中“視圖”——“腳注”,這時最下方出現(xiàn)了尾注的編輯欄。
    10、在尾注右邊的下拉菜單中選擇“尾注分隔符”,這時那條短橫線出現(xiàn)了,選中它,刪除。
    11、再在下拉菜單中選擇“尾注延續(xù)分隔符”,這是那條長橫線出現(xiàn)了,選中它,刪除。
    12、切換回到頁面視圖,參考文獻插入已經完成了。
    這時,無論文章如何改動,參考文獻都會自動地排好序了。
    如果刪除了,后面的參考文獻也會自動消失,絕不出錯。
    13、參考文獻越多,這種方法的優(yōu)勢就體現(xiàn)的越大。
    在寫畢業(yè)論文的時候,我就是用這個方法分節(jié)插入參考文獻的,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九
    靈活:*。
    工作量:****。
    靈活:***。
    (3)最快最簡便的方法(推薦):利用word自身功能。先將參考文獻列在文章最后(注意讓參考文獻自動編號),然后“引用”–交叉引用–引用類型:編號項–引用內容:段落編號–選擇插入為超鏈接–最后選擇所引的文獻,即完成標注全過程。如果修改文獻了,只需要選定全文,點擊右鍵再選擇更新域,就能自動完成文獻序號的重新調整。而且在文中按住ctrl+左鍵單擊即可跳到所對應的文獻。
    工作量:**。
    靈活:*****。
    (4)較快但更專業(yè)的方法:可以利用word自身攜帶的書簽功能與(3)相結合,功能類似,比(3)更好的地方在于當鼠標停在參考文獻處,會顯示出參考文獻信息,更適合閱讀。
    工作量:***。
    靈活:*****。
    綜上,推薦使用(3)法,如果不嫌麻煩,可以考慮使用(4)。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十
    1、將光標移到要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菜單欄”——“引用”選項卡右下角的箭頭——根據(jù)需求進行簡單的設置(選擇尾注)。
    2、確定后在該處就插入了一個上標“1”,而光標自動跳到文章最后,并且在最前面是一個上標“1”,這就是輸入第一個參考文獻具體內容的地方;暫且不用修改上標數(shù)字,直接在其后面按照參考文獻引用格式輸入內容。
    3、‘重復上述操作,添加文獻;可以在1、2之間插入新的文獻,會有所變化。文獻的編號是按照出現(xiàn)的順序一次遞增排列。
    4、(等待全文文獻基本編輯完成以后可以再操作此步驟,也可單獨完成;前者采用下述方法1,后者采用2相對簡單)。
    將文章最后參考文獻的上標數(shù)字“1、2、3……”的格式由上標改成正常(記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將它刪掉重新輸入,否則以后參考文獻就是移動的位置,這個序號也不會變)。
    注:實現(xiàn)方法有幾種,下面說兩種簡單的技巧:
    (1)查找替換功能。
    選中參考文獻部分,crl+h調出查找替換窗口,左下角點擊更多——在最下方點特殊格式選擇“尾注標記符”(或者直接在查找中輸^e)。
    替換為內容選擇為查找內容或者直接輸入^&,點擊格式選擇字體,勾除上下標,全部替換。
    (2)直接更改上下標。
    按住alt,用鼠標選擇上標數(shù)字,切換到正常狀態(tài)(ctrl和=組合鍵是下標的切換,ctrl和shift和=組合鍵是上標的切換)。替換為內容選擇為查找內容或者直接輸入^&,點擊格式選擇字體,勾除上下標,全部替換。
    (3)直接更改上下標。
    按住alt,用鼠標選擇上標數(shù)字,切換到正常狀態(tài)(ctrl和=組合鍵是下標的切換,ctrl和shift和=組合鍵是上標的切換)。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十一
    1、光標移到要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菜單中“插入”—“引用”—“腳注和尾注”。
    2、對話框中選擇“尾注”,編號方式選“自動編號”,所在位置建議選“節(jié)的結尾”。
    3、如“自動編號”后不是阿拉伯數(shù)字,選右下角的“選項”,在編號格式中選中阿拉伯數(shù)字。
    4、確定后在該處就插入了一個上標“1”,而光標自動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個上標“1”,這就是輸入第一個參考文獻的地方。
    5、將文章最后的上標“1”的格式改成正常(記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將它刪掉重新輸入,否則參考文獻以后就是移動的位置,這個序號也不會變),再在它后面輸入所插入的參考文獻。
    6、對著參考文獻前面的“1”雙擊,光標就回到了文章內容中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可以繼續(xù)寫文章了。
    7、在下一個要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會出現(xiàn)一個“2”(word已經自動為你排序了),繼續(xù)輸入所要插入的參考文獻。
    8、所有文獻都引用完后,你會發(fā)現(xiàn)在第一篇參考文獻前面一條短橫線(頁面視圖里才能看到),如果參考文獻跨頁了,在跨頁的地方還有一條長橫線,這些線無法選中,也無法刪除。
    這是尾注的標志,但一般科技論文格式中都不能有這樣的線,所以一定要把它們刪除。
    9、切換到普通視圖,菜單中“視圖”——“腳注”,這時最下方出現(xiàn)了尾注的編輯欄。
    10、在尾注右邊的下拉菜單中選擇“尾注分隔符”,這時那條短橫線出現(xiàn)了,選中它,刪除。
    11、再在下拉菜單中選擇“尾注延續(xù)分隔符”,這是那條長橫線出現(xiàn)了,選中它,刪除。
    12、切換回到頁面視圖,參考文獻插入已經完成了。
    這時,無論文章如何改動,參考文獻都會自動地排好序了。
    如果刪除了,后面的參考文獻也會自動消失,絕不出錯。
    13、參考文獻越多,這種方法的優(yōu)勢就體現(xiàn)的越大。
    在寫畢業(yè)論文的時候,我就是用這個方法分節(jié)插入參考文獻的,具爽!
    以上就是我用word中的尾注插入參考文獻的方法,拿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請高手們不要見笑。
    存在一個小問題:
    如果同一個參考文獻兩處被引用,只能在前一個引用的地方插入尾注,不能同時都插入。
    這樣改動文章后,后插入的參考文獻的編號不會自動改動。
    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
    1,單擊要插入對注釋的引用的位置。
    2,單擊“插入”菜單中的“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類型”框中,單擊“腳注”或“尾注”。
    4,在“引用哪一個腳注”或“引用哪一個尾注”框中,單擊要引用的注釋。
    5,單擊“引用內容”框中的“腳注編號”或“尾注編號”選項。
    6,單擊“插入”按鈕,然后單擊“關閉”按鈕。
    不過得注意:word插入的新編號實際上是對原引用標記的交叉引用。
    如果添加、刪除或移動了注釋,word將在打印文檔或選定交叉引用編號后按f9鍵時更新交叉引用編號。
    如果不容易只選定交叉引用編號,請連同周圍的文字一起選定,然后按f9鍵。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十二
    [1]曹雪芹,高鶚《紅樓夢》(程乙本),作家出版社,2003.
    [2]周昌汝《紅樓小講》,北京出版社,2009.
    [3]周昌汝《紅樓十二層》,書海出版社,2005.
    [4]俞平伯《紅樓夢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5]梁歸智《紅樓夢探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寇秀蘭《微觀紅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7]張愛玲《紅樓夢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十三
    每個人論文中引用的參考文獻多少會不一樣,而我們又需要對這些進行標注?請看下面哦!
    word中標注參考文獻的步驟如下:【1】。
    步驟五:在左下角選擇格式——字體,效果選擇上標這樣數(shù)字標注就會出現(xiàn)在文字右上方。
    在wps下如何給論文生成參考文獻標注【2】。
    工具/原料。
    w.p.s.5113.19.203。
    方法/步驟。
    1:打開你的論文。
    2:點擊"引用”——”插入尾注“。
    3:你會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的不是你想要的[1],別擔心,跟我做。
    5: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正如你想要。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十四
    論文少不了參考文獻,尾注、腳注都要嚴謹標注,還要按順序對應文章末尾的參考文獻,自然要花費不少功夫。
    前言。
    參考文獻的標注方法很多,有直接輸入的,有利用其它軟件來插入的,下面介紹在wps中用尾注的方法來標注參考文獻,及其格式的調整。
    材料。
    方法。
    1插入參考文獻,要首先設置編號的格式,一般論文的參考文獻都是用方括號加序號來編號的,如下圖進行設置就可以了(進入這個窗口的方法是引用--點擊腳注/尾注分隔線下方的小方框)。
    2在論文中需要插入參考文獻的位置,插入尾注,如圖(編號是符合要求的)。按照順序插入后生成的尾注如下圖。
    注:如果一個參考文獻有中英文的,則其中分段必須用軟回車(shift+enter),而不能直接按enter,如下圖。
    4設置尾注的文字格式,使它滿足參考文獻的要求。
    逐一選中文末尾注的編號,應用正文樣式,編號的位置就不會偏上了(試了全選來設置,不能改變編號的位置)。再選中所有的尾注(包括),設置字體、字號,行距,如圖所示。
    5最后設置懸掛縮進,設置完成的參考文獻如圖所示。
    6小結:
    插入尾注比較簡單,但要滿足參考文獻格式的要求,就需要從細節(jié)著手,一步一步調整。
    文獻格式【2】。
    文獻格式。
    (1)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規(guī)則為gb/t7714—《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適用于“著者和編輯編錄的文后參考文獻,而不能作為圖書館員、文獻目錄編制者以及索引編輯者使用的文獻著錄規(guī)則”。
    (2)順序編碼制的具體編排方式。
    參考文獻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現(xiàn)的先后以阿拉伯數(shù)字連續(xù)編碼,序號置于方括號內。
    一種文獻被反復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號標示。
    一般來說,引用一次的文獻的頁碼(或頁碼范圍)在文后參考文獻中列出。
    格式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頁碼(或頁碼范圍).”。
    多次引用的文獻,每處的頁碼或頁碼范圍(有的刊物也將能指示引用文獻位置的信息視為頁碼)分別列于每處參考文獻的序號標注處,置于方括號后(僅列數(shù)字,不加“p”或“頁”等前后文字、字符;頁碼范圍中間的連線為半字線)并作上標。
    作為正文出現(xiàn)的參考文獻序號后需加頁碼或頁碼范圍的,該頁碼或頁碼范圍也要作上標。
    作者和編輯需要仔細核對順序編碼制下的參考文獻序號,做到序號與其所指示的文獻同文后參考文獻列表一致。
    另外,參考文獻頁碼或頁碼范圍也要準確無誤。
    專著m;報紙n;期刊j;專利文獻p;匯編g;古籍o;技術標準s;。
    學位論文d;科技報告r;參考工具k;檢索工具w;檔案b;錄音帶a;。
    圖表q;唱片l;產品樣本x;錄相帶v;會議錄c;中譯文t;。
    樂譜i;電影片y;手稿h;微縮膠卷u;幻燈片z;微縮平片f;其他e。
    注: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在引用文獻類型代碼標準時,其附錄列表中將m解釋為普通圖書,這要么是列表是出了錯要么是引用中的改變。
    如果是錯誤,則我們要清除這個錯誤;即使是有意的改變也因這種改變容易引起混亂,需要我們探索改進的辦法。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十五
    [1]彭麗。彭修文民族管弦樂藝術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6.154—16.
    [2]梁茂春。中國當代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9.114—122.
    [3]樸東生。合奏與指揮[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7.3—9.
    [4]樸東生。民樂指揮概論[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5.43—46.
    [5]樸東生。實用配器手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11.1—3.
    [6]中國作曲技法的衍變[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4.2—4.
    [7]劉天華。劉天華音樂生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4.131.
    [8]李吉提。中國音樂結構分析概論[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7.289.
    [9]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9.11.
    [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下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9.725.
    [11]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7.22.
    [12]中央音樂學院。民族樂隊樂器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十六
    使用word中尾注的功能可以很好地解決論文中參考文獻的排序問題。方法如下:
    1.光標移到要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菜單中“插入”——“引用”——“腳注和尾注”。
    2.對話框中選擇“尾注”,編號方式選“自動編號”,所在位置選“節(jié)的結尾”。
    3.如“自動編號”后不是阿拉伯數(shù)字,選右下角的“選項”,在編號格式中選中阿拉伯數(shù)字。
    4.確定后在該處就插入了一個上標“1”,而光標自動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個上標“1”,這就是輸入第一個參考文獻的地方。
    5.將文章最后的上標“1”的格式改成正常(記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將它刪掉重新輸入,否則參考文獻以后就是移動的位置,這個序號也不會變),再在它后面輸入所插入的參考文獻(格式按雜志要求來慢慢輸,好像沒有什么辦法簡化)。
    6.對著參考文獻前面的“1”雙擊,光標就回到了文章內容中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可以繼續(xù)寫文章了。
    7.在下一個要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會出現(xiàn)一個“2”(word已經自動為你排序了),繼續(xù)輸入所要插入的參考文獻。
    8.所有文獻都引用完后,你會發(fā)現(xiàn)在第一篇參考文獻前面一條短橫線(普通視圖里才能看到),如果參考文獻跨頁了,在跨頁的地方還有一條長橫線,這些線無法選中,也無法刪除。這是尾注的標志,但一般科技論文格式中都不能有這樣的線,所以一定要把它們刪除。(怎么做?)。
    9.切換到普通視圖,菜單中“視圖”——“腳注”——尾注的編輯欄:
    10.在尾注右邊的下拉菜單中選擇“尾注分隔符”,這時那條短橫線出現(xiàn)了,選中它,刪除。
    11.再在下拉菜單中選擇“尾注延續(xù)分隔符”,這是那條長橫線出現(xiàn)了,選中它,刪除。
    12.切換回到頁面視圖,參考文獻插入已經完成了。這時,無論文章如何改動,參考文獻都會自動地排好序了。如果刪除了,后面的參考文獻也會自動消失,絕不出錯。
    13.參考文獻越多,這種方法的優(yōu)勢就體現(xiàn)的越大。
    存在一個小問題:
    如果同一個參考文獻兩處被引用,只能在前一個引用的地方插入尾注,不能同時都插入。這樣改動文章后,后插入的參考文獻的編號不會自動改動。
    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
    1,單擊要插入對注釋的引用的位置3。
    2,單擊“插入”菜單中的“引用”——“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類型”框中,單擊“腳注”或“尾注”。(加粗者為首選)。
    4,在“引用哪一個腳注”或“引用哪一個尾注”框中,單擊要引用的注釋。
    5,單擊“引用內容”框中的“腳注編號”或“尾注編號”選項。
    6,單擊“插入”按鈕,然后單擊“關閉”按鈕。
    不過得注意:word插入的新編號實際上是對原引用標記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刪除或移動了注釋,word將在打印文檔或選定交叉引用編號后按f9鍵時更新交叉引用編號。如果不容易只選定交叉引用編號,請連同周圍的文字一起選定,然后按f9鍵。
    不要以為已經搞定了,我們離成功還差一步。論文格式要求參考文獻在正文之后,參考文獻后還有發(fā)表論文情況說明、附錄和致謝,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檔的結尾,要么在“節(jié)”的結尾,這兩種都不符合我們的要求。
    解決的方法似乎有點笨拙。首先刪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編號(我們不需要它,因為它的格式不對),然后選中所有尾注文本(參考文獻說明文本),點“插入︱書簽”,命名為“參考文獻文本”,添加到書簽中。這樣就把所有的參考文獻文本做成了書簽。在正文后新建一頁,標題為“參考文獻”,并設置好格式。光標移到標題下,選“插入︱交叉引用”,“引用類型”為“書簽”,點“參考文獻文本”后插入,這樣就把參考文獻文本復制了一份。選中剛剛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體字號等,并用項目編號進行自動編號。
    到這里,我們離完美還差一點點。打印文檔時,尾注頁同樣會打印出來,而這幾頁是我們不需要的。當然,可以通過設置打印頁碼范圍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幾頁。這里有另外一種方法,如果你想多學一點東西,請接著往下看。
    選中所有的尾注文本,點“格式︱字體”,改為“隱藏文字”,切換到普通視圖,選擇“視圖︱腳注”,此時所有的尾注出現(xiàn)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選擇“尾注分割符”,將默認的橫線刪除。同樣的方法刪除“尾注延續(xù)分割符”和“尾注延續(xù)標記”。刪除頁眉和頁腳(包括分隔線),選擇“視圖︱頁眉和頁腳”,首先刪除文字,然后點擊頁眉頁腳工具欄的“頁面設置”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上點“邊框”,在“頁面邊框”選項卡,邊框設置為“無”,應用范圍為“本節(jié)”;“邊框”選項卡的邊框設置為“無”,應用范圍為“段落”。切換到“頁腳”,刪除頁碼。選擇“工具︱選項”,在“打印”選項卡里確認不打印隱藏文字(word默認)。
    好了,試著打印一下尾注所在的頁,是不是白紙?!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十七
    光標放在引用參考文獻的地方,在菜單欄上選【插入|腳注和尾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尾注”,點擊【選項】按鈕修改編號格式為阿拉伯數(shù)字,位置為“文檔結尾”,確定后word就在光標的地方插入了參考文獻的編號,并自動跳到文檔尾部相應編號處請你鍵入參考文獻的說明,在這里按參考文獻著錄表的格式添加相應文獻。參考文獻標注要求用中括號把編號括起來,至今我也沒找到讓word自動加中括號的方法,需要手動添加中括號。
    在文檔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獻時,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獻時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獻時點【插入|交叉引用】,【引用類型】選“尾注”,引用內容為“尾注編號(帶格式)”,然后選擇相應的文獻,插入即可。
    不要以為已經搞定了,我們離成功還差一步。論文格式要求參考文獻在正文之后,參考文獻后還有發(fā)表論文情況說明、附錄和致謝,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檔的結尾,要么在“節(jié)”的結尾,這兩種都不符合我們的要求。
    解決的方法似乎有點笨拙。首先刪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編號(我們不需要它,因為它的格式不對),然后選中所有尾注文本(參考文獻說明文本),點【插入|書簽】,命名為“參考文獻文本”,添加到書簽中。這樣就把所有的參考文獻文本做成了書簽。在正文后新建一頁,標題為“參考文獻”,并設置好格式。光標移到標題下,選【插入|交叉引用】,【引用類型】為“書簽”,點“參考文獻文本”后插入,這樣就把參考文獻文本復制了一份。選中剛剛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體字號等,并用項目編號進行自動編號。
    到這里,我們離完美還差一點點。打印文檔時,尾注頁同樣會打印出來,而這幾頁是我們不需要的。當然,可以通過設置打印頁碼范圍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幾頁。這里有另外一種方法,如果你想多學一點東西,請接著往下看。
    選中所有的尾注文本,點【格式|字體】,改為“隱藏文字”,切換到普通視圖,選擇【視圖|腳注】,此時所有的尾注出現(xiàn)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選擇“尾注分割符”,將默認的橫線刪除。同樣的方法刪除“尾注延續(xù)分割符”和“尾注延續(xù)標記”。刪除頁眉和頁腳(包括分隔線),選擇【視圖|頁眉和頁腳】,首先刪除文字,然后點擊頁眉頁腳工具欄的【頁面設置】”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上點【邊框】,在【頁面邊框】選項卡,邊框設置為“無”,應用范圍為“本節(jié)”;【邊框】選項卡的邊框設置為“無”,應用范圍為“段落”。切換到“頁腳”,刪除頁碼。選擇【工具|選項】,在【打印】選項卡里確認不打印隱藏文字(word默認)。
    1、光標移到要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菜單中“插入”——“引用”——“腳注和尾注”。
    2、對話框中選擇“尾注”,編號方式選“自動編號”,所在位置選“節(jié)的`結尾”。
    3、如“自動編號”后不是阿拉伯數(shù)字,選右下角的“選項”,在編號格式中選中阿拉伯數(shù)字。
    4、確定后在該處就插入了一個上標“1”,而光標自動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個上標“1”,這就是輸入第一個參考文獻的地方。
    5、將文章最后的上標“1”的格式改成正常(記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將它刪掉重新輸入,否則參考文獻以后就是移動的位置,這個序號也不會變),再在它后面輸入所插入的參考文獻(格式按雜志要求來慢慢輸,好像沒有什么辦法簡化)。
    6、對著參考文獻前面的“1”雙擊,光標就回到了文章內容中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可以繼續(xù)寫文章了。
    7、在下一個要插入參考文獻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會出現(xiàn)一個“2”(word已經自動為你排序了),繼續(xù)輸入所要插入的參考文獻。
    8、所有文獻都引用完后,你會發(fā)現(xiàn)在第一篇參考文獻前面一條短橫線(普通視圖里才能看到),如果參考文獻跨頁了,在跨頁的地方還有一條長橫線,這些線無法選中,也無法刪除。這是尾注的標志,但一般科技論文格式中都不能有這樣的線,所以一定要把它們刪除。(怎么做?)。
    9、切換到普通視圖,菜單中“視圖”——“腳注”——尾注的編輯欄:
    10、在尾注右邊的下拉菜單中選擇“尾注分隔符”,這時那條短橫線出現(xiàn)了,選中它,刪除。
    11、再在下拉菜單中選擇“尾注延續(xù)分隔符”,這是那條長橫線出現(xiàn)了,選中它,刪除。
    12、切換回到頁面視圖,參考文獻插入已經完成了。這時,無論文章如何改動,參考文獻都會自動地排好序了。如果刪除了,后面的參考文獻也會自動消失,絕不出錯。
    13、參考文獻越多,這種方法的優(yōu)勢就體現(xiàn)的越大。
    如果同一個參考文獻兩處被引用,只能在前一個引用的地方插入尾注,不能同時都插入。這樣改動文章后,后插入的參考文獻的編號不會自動改動。
    1、單擊要插入對注釋的引用的位置3。
    2、單擊“插入”菜單中的“引用”——“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類型”框中,單擊“腳注”或“尾注”。(加粗者為首選)。
    4、在“引用哪一個腳注”或“引用哪一個尾注”框中,單擊要引用的注釋。
    5、單擊“引用內容”框中的“腳注編號”或“尾注編號”選項。
    6、單擊“插入”按鈕,然后單擊“關閉”按鈕。
    不過得注意:word插入的新編號實際上是對原引用標記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刪除或移動了注釋,word將在打印文檔或選定交叉引用編號后按f9鍵時更新交叉引用編號。如果不容易只選定交叉引用編號,請連同周圍的文字一起選定,然后按f9鍵。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十八
    首先畫圖,經圖形設為文字“環(huán)繞”型。如圖1:
    啟動公式編輯器,輸入標注文字:如圖。
    退出編輯器,如圖。
    wps認為此公式文字為“圖片”,并且默認為“嵌入”型,只需將它改成“環(huán)繞”型,這樣可以方便移動和組合,這是整個操作的關鍵,如圖:
    移動標注文字到合適的位置,如圖:
    以此方法制作其它的標注文字,如圖:
    最后把他們組合起來,
    看一看效果吧:
    論文參考文獻標注加篇十九
    一般是在引用文字的末尾點擊插入)引用——腳注和尾注,選擇尾注就可以了如:
    確定后word就在光標的地方插入了參考文獻的編號,并自動跳到文檔尾部相應編號處請你鍵入參考文獻的說明,在這里按參考文獻著錄表的格式添加相應文獻。參考文獻標注要求用中括號把編號括起來,至今我也沒找到讓word自動加中括號的方法,需要手動添加中括號。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