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優(yōu)秀15篇)

字號: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對教材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編寫教案時,我們首先需要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重點,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科學地安排學習活動和評價方式。同時,還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實際需求,靈活運用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參與度和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閱讀教案范例,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二
    1、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2、了解鑒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lǐng)。
    能力目標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鑒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1、提高文學作品的欣賞層次,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
    2、體悟古典詩歌中融注的積極健康的情感。
    逐步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通過詩中形象及語言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自制多媒體課件、播放誦讀錄音。
    一課時。
    一、回顧舊知,介紹新知。
    1、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靖節(jié)先生”、“五柳先生”之稱的東晉最杰出的詩人是陶淵明。
    2、《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歸去來兮辭》等詩文描寫了田園生活。
    3、陶淵明的詩歌喜寫農(nóng)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現(xiàn)了對官場污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贊美。他的詩歌語言像雨后麥苗一般清新。風格像田野間的春風一樣真實、自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學們能說一說陶詩的影響嗎?
    4、明確:
    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題材,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fā)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shù)了。朱自清也說:“中國詩人里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杜甫、蘇軾三家?!?BR>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詩歌,明確主旨。
    1、播放朗讀錄音。
    2、學生模仿誦讀,熟悉作品,了解詩歌內(nèi)容。
    3、列結(jié)構(gòu)圖摒棄世俗喜愛自然。
    村居生活。
    田園美景。
    本性復蘇。
    心曠神怡。
    4、歸納主旨。
    學生歸納:贊美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表達回歸后的舒暢喜悅,透露出其對官場污濁生活的憎惡、摒棄。
    三、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欣賞詩歌意境。
    1、教師點撥: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
    2、學生選出描繪景物的詩句。
    3、教師點撥:
    這些鄉(xiāng)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詩人筆下卻組成了一幅優(yōu)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像世外桃源一樣。詩人怎樣點石成金,化平凡為神奇的呢?我們來品味寫景詩句的語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鑒賞提示)。
    4、學生討論詩句“方宅十余畝”到“雞鳴桑樹顛”,分析景語,體會情思,教師點撥。
    5、師生總結(jié)本詩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師小結(jié):
    “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古典詩歌以抒情為主體,非常重視意境的創(chuàng)造,把情景交融作為創(chuàng)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讀者解讀詩歌、鑒賞詩歌,正是要通過揣摩詩句,借助想象,再現(xiàn)情境,鑒賞融注了詩人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臨其境,領(lǐng)悟到詩歌的韻味、情趣。
    四、拓展練習,鞏固鑒賞方法。
    1、鑒賞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等詩歌的情思意境。
    (課件展示詩文)。
    2、學生各抒己見,注意仔細分析、研讀品味、體會意境。
    3、學生討論、回憶所學過的古典詩歌,進一步品味詩歌意境。
    原文:
    少無適欲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_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譯文:
    從小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zhì),性格本來愛好山野。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wǎng)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關(guān)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yǎng)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
    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現(xiàn)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一、學習目標簡要明確。
    學生學習古詩,往往不知從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學習。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根據(jù)新課標對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并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將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定為“目標導學”課。我認真研究文本后,把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為“五個會”,即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會默寫。這樣的目標即全面又簡要。更值得欣喜的是,這樣的目標,學生更易于執(zhí)行與記憶,它為整節(jié)課的學習定下了科學的基調(diào)。
    二、語文基礎(chǔ)知識的教學落實到位。
    整節(jié)課,我都十分注意了語文基礎(chǔ)知識的教學與落實。在“會朗讀、會理解”的層面上,我指導學生學習了古今字詞的讀音差異,如“荷花”與“荷鋤”中“荷”等字的讀音,也指導學生理解了古詩字詞的意思,如“荒穢”等字詞句的意思。在“會背誦、會默寫”層面上,我注重了學生對知識的積累訓練。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成功進行,使學生的古詩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三、學生能力得到了切實的訓練與確實的提高。
    我在引導學生進行目標式學習的過程中,注重了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自學能力、朗讀能力、理解能力、賞析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從他們的課堂表現(xiàn)來看,他們的這些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
    四、學生有了情感的體驗。
    教學中,我把詩歌中的語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賞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他們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體驗。
    五、學生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體等的輔助教學,教學缺失明顯。
    這一節(jié)課,雖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的學習也比較積極主動,但課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閱讀雖然有了安排,但遠遠做得不到位;詩歌的相關(guān)習題也沒進行專門的訓練;對于詩人當時的田園生活場景想象的訓練時間也過少等。這些缺失值得我認真思考與改進。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三
    1、激發(fā)聯(lián)想與想象,再現(xiàn)豐富的詩歌畫面。
    2、背誦詩歌。
    1、通過聯(lián)想與想象再現(xiàn)詩歌畫面,以此來理解詩歌中景與情的關(guān)系。
    2、討論探究,感悟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xiàn)實意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寧謐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體悟陶淵明閑適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園”的深層意蘊。
    2、汲取陶淵明及其詩歌給予我們的精神營養(yǎng)。
    教學重難點:
    1、借助聯(lián)想與想象再現(xiàn)詩歌畫面,以此來理解詩歌中景與情的關(guān)系。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情境創(chuàng)設。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
    魏晉時期,因為社會日漸動蕩,政治權(quán)利更迭頻繁,內(nèi)部紛爭劇烈,戰(zhàn)禍不已,疾疫流行,因此魏晉人士們普遍感受到生命短促,人生無常。有人“晤言一室之內(nèi)”,有人“放浪形骸之外”,以此來對抗那個時代給人們所帶來的壓抑。今天我們要介紹一位魏晉名士,他也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之下,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為后世求而不得的知識分子們提供了一種理想生活的范式。他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通過《歸園田居》其一,來了解陶淵明的生命之場。
    二、初讀,自讀感詩意。
    1、齊讀,矯正字音,感受意境。
    2、解題。
    銜接語:詩的題目猶如人的眉和目,所謂“眉目傳情”,你認為題目中哪個字是題眼?
    “歸”。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范讀,在聽的過程中思考:
    “歸”換成“去”“來”可以嗎?文本中哪里可以體現(xiàn)出來“歸”?在文本中找到呼應“歸”的依據(jù),選取1-2處解釋。
    三、再讀,品讀賞田園。
    銜接語——朱光潛:詩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詩歌里面還有一組意象顯示出了與上面一組意象不同的特點與感情。請同學們自己齊聲誦讀并在誦讀的過程中劃出來。
    1、齊讀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方宅十余畝……虛室有余閑”。
    2、賞景: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描繪畫面。(概括景物特點)。
    請同學們以句號為單位,選取一句或兩句你喜歡的寫景的句子,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出來。
    預設:
    “方宅十余畝,草屋九間”:寬敞,整齊,閑適。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賞心悅目,怡然自得,花榮實繁,生機勃勃。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安寧,祥和,朦朧,恬靜,溫暖,淡遠,自在。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淳樸,自然,幽靜,遼闊,安閑自在。
    “忽聽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純粹,干凈。
    3、誦讀:讀出怡然自得與輕松閑適。
    這首詩歌頌田園生活。而田園生活輕松、清新,淡雅,讀出這種和諧之美。語氣應該緩和而自然,讓人聽了感到很溫馨,很輕松。
    四、三讀,聯(lián)讀現(xiàn)啟迪。
    銜接語:陶淵明作為田園詩的鼻祖,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范式,從此士大夫心里便有了田園。對于陶淵明詩歌風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讀“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論世”這一點也很重要。我們先來看一下他的為官經(jīng)歷(ppt展示)。
    393年(29歲),任江州祭酒。(不久解歸)。
    400年(36歲),在桓玄手下當幕僚。(三年后歸隱)。
    404年(40歲),任鎮(zhèn)軍將軍劉裕參軍。(三年后歸隱)。
    405年(41歲),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參軍。(很快辭職)。
    405年(41歲),任彭澤縣令。(81天后辭歸)。
    1、自主思考。
    結(jié)合你詩歌內(nèi)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淵明思考:為何陶淵明在短短13年內(nèi)五入五出?
    小結(jié):所以陶淵明不是真的鄙視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所以他把自己比成“羈鳥”和“池魚”。當陶淵明覺察到官場與自己的'本性相違背的時候,便毅然的決定隱居,回歸到自己的田園。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但無力改變,轉(zhuǎn)而追求自己的道德完善,尋求人性的復歸。田園生活意味著自由、自然、自足,它是陶淵明的靈魂容器,是他表達生命忠誠的唯一住所,也是他現(xiàn)實人生的一個驛站。
    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地濾出思想雜質(zhì)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2、小組探究。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shù)境地。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
    (出示ppt)“歸隱”的深層動因——求得內(nèi)心的寧靜和諧。
    這種內(nèi)心的寧靜和諧,這種寄情山水、回歸自然的情懷,不僅是中國文人獨有,更是一種全人類普遍意義上的情感需求。德國詩人赫爾德林曾經(jīng)說過,“世界充滿勞績,人卻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钡聡嬖谥髁x哲學家海德格爾晚年時的看到這句話時亦幡然醒悟,說:人類的本質(zhì),就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何謂詩意?在陶淵明清新舒緩的田園生活的詩句中,蘊含著幾千年來人類對生活最樸質(zhì)的追求。
    小組討論:如何“詩意地棲居”?(學生小組討論,形成文字,選代表作答)。
    預設:
    1、學會欣賞平凡之美。
    2、偶爾給心靈放個小假。
    3、培養(yǎng)高雅的興趣愛好。
    小結(jié):讀遍天下詩書,盡賞人間美畫,聆聽經(jīng)典名曲,游覽祖國山河,都是走向詩意人生的最佳途徑。
    五、本課小結(jié)。
    可以說,詩意,就是靜下心來,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從這個意義上說,陶淵明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念想不盡的桃源幻境,留下了心曠神怡的田園牧歌,更以他躬耕自足的歸隱生活給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陶淵明早已成為過去,但人們面對“進退出處”的人生選擇從未停止。祝愿大家不管身在何處,過著怎樣的生活,都能夠有一方心靈的凈土可供靈魂詩意地棲息。
    六、作業(yè)。
    背誦全詩。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四
    這首詩寫了田園艱辛的勞作,從中反映了詩人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胺N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種豆希望得豆,無奈草盛豆苗稀少。人生在世總有不如意的事情,但詩人有一顆淡泊的心。即使豆苗稀少也無所謂,多付出一些辛苦罷了。一大早就上地除草,直到月亮出來了才扛著鋤頭往家走?!俺颗d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在平淡的敘事中顯現(xiàn)出隱士安貧樂道的守樸境界,在早晨清新的空氣中,帶露的.青草和豆苗欣欣然一片綠意,彎腰鋤草的勞作者,淹沒在一片綠海中,多么和諧的意境。夜晚明媚的月亮靜悄悄的跟在荷鋤者身后,走過彎彎曲曲的小路送勞作者回家,多么的愜意和諧。這是人與自然美妙的情趣交融,是詩人掙脫塵網(wǎng)回歸園田的理想境界。“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痹娙俗哌^雜草叢生的鄉(xiāng)間小路,晶瑩的露水打濕了他的衣服,衣服雖然濕了,但是并不可惜,因為詩人體驗到了清靜舒心的生活樂趣和自然和諧的人生真諦。“但使愿無違”道出了此詩的主旨,雖然從早到晚辛苦勞作,也難免有“草盛豆苗稀”的不如意,但折腰鋤禾的辛苦遠比“為五斗米折腰”的官場生涯輕松愉悅的多。同是折腰,意義卻大相徑庭。一是心甘情愿的生存行為,一是違心的人性扭曲。這里暗合了詩人對田園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不愿受世俗污流羈絆的意愿,表現(xiàn)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憎惡黑暗官場的人生態(tài)度,反映了詩人高潔傲岸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zhì)。
    本詩語言平淡,詩意醇美。情趣與意趣和諧統(tǒng)一。
    更多。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五
    1、解讀田園風光構(gòu)成的意境。
    2、解讀詩人歸田園前的心境,解讀詩人形像。
    3、簡單了解陶詩的藝術(shù)風格。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跟堅定的人生追求。
    1課時。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跟得充滿煩瑣的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舍去,又不斷地得到。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jīng)做過跟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nóng)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稓w園田居》寫于歸隱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跟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陶淵明: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xiàn)農(nóng)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fā)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shù)了。
    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跟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請同學們看屏幕,我們這節(jié)課就要了解的幾個問題: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請大家將書翻到103頁。
    1、聽錄音,解決生字詞,理清大意。
    2、全班齊讀。(重讀“返”、“曖”跟“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3、自由朗讀:
    思考: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1、從何而歸?
    明確:官場。
    詩人將官場說成“塵網(wǎng)”、“樊籠”,這些詞反映了詩人對官場的什么態(tài)度?
    2、為何而歸?
    (1)本性愛田園。
    (2)由于官場的黑暗,無自由,無法實現(xiàn)抱負,作者歸隱田園為獨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羈鳥”是籠中的鳥;“池魚”是池塘中的魚。這二者的特點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huán)境,只會覺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說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園的心情,以喚起人們對自由的向往。
    3、歸向何處?
    明確:園田。
    找出描寫田園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描述。
    明確:“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保▽W生自由發(fā)揮)。
    (參考:屋后榆柳樹影婆娑,濃陰覆地,習習清風平息心中焦慮。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喚起心中歡欣。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cè)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
    4、歸去如何?
    明確:“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庇小盁o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神”之感。作者是在寫自己寧靜、閑適的生活狀態(tài),跟那種輕松、平跟、喜悅之情。
    比喻擬人夸張動靜結(jié)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tǒng)技法之一,它要求畫家只用白線勾描,不著顏色,不加渲染地勾畫出物體的特征。描寫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簡潔、質(zhì)樸的語言,粗線條地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繪景,往往能取得以少勝多的藝術(shù)效果。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jù)整首詩,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課文有四句經(jīng)典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希望同學們能夠背出來。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六
    作者: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1)卒章顯志的詩句是:
    [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2)寫詩人早出晚歸、欣慰自足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
    [答]: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4)陶淵明《歸園田居》中最能突現(xiàn)詩人摒棄塵俗,躬耕自食,歸返自然志愿的詩句是:。
    [答]: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對比說明什么?
    [答]:說明了作者辭官歸田,雖耕作不佳卻樂在其中,可見其本意在享受田園生活的寧靜和安適。
    [答]:表達了詩人寧可歸隱田園,也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問示例:歸隱遁世是他消極逃避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或當時社會現(xiàn)實黑暗,他無力抗爭,只好逃避。
    (7)這首詩寫了什么內(nèi)容?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詩描寫詩人歸隱后的日常勞動生活;表達了對歸隱耕種生活的`熱愛。
    (8)“帶月荷鋤歸”一句常為后世詩評家稱道,請說出這一句的妙處。
    答:這一句將勞動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靜謐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圖畫中,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滿足。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解讀田園風光構(gòu)成的意境。
    2、解讀詩人歸田園前的心境,解讀詩人形像。
    3、簡單了解陶詩的藝術(shù)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八
    已經(jīng)不記得是第幾回在課本上看到先生之作了。
    先生自己也是說本性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又絕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又為何“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這樣的案牘勞形、污濁官場不正是束縛先生的樊籠嗎?先生怎能不向往自由的世界呢?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得了什么,而是不想做的事沒人能強迫你做。先生可謂是得了真自由,從此躬耕隱居,一代名士自風流!誤入歧途算不幸,得以返歸是萬幸。一旦羈鳥回舊林、池魚歸故淵、先生歸田園,愉悅之心得無異乎?自此“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十多畝薄田、八九間草屋不覺困苦,凡享受著榆柳成蔭、桃李爭妍、東籬從菊與君伴、裊裊煙緩緩飄升入那青青天、深深巷聲聲吠共賞輪夕陽圓、矮矮籬陣陣鳴飄出了桑樹顛。多像世外桃源!就是世外桃源!
    原先被世俗的規(guī)矩羈著,伸展不開了拳腳。羈著、壓著一腔憤懣、整整三十年!而今房前屋后無塵世雜務,簡陋屋中清清閑閑。終于釋了重負,了無矯飾的心摒棄繁華、清靜淡然。
    先生性慕高潔、愛菊好酒。塵世紛雜半生、官場沉浮幾載;已而復獲自由,宅院樹木、村落炊煙。似涓流之入真淳海、以淡墨繪天成田園。留詩126首,人私謚“靖節(jié)”,自郝“五柳”。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九
    好友金銘曾一再推崇,干國祥先生新近上的《歸園田居》是其所聽過的課當中最好的,此課好到什么程度?用金銘自己的話來說,“課后一小時沒有說一句話,當天中飯都沒有吃”——因為一直沉浸在課帶給他的震撼中。金銘讀課多矣,一般的課自是難以讓他有如此的感觸,此課一定有其獨特之處,我想。于是從金銘處拷貝干先生的課,等心靜下來了,再虔誠地打開聆聽。
    長假的最后一天,什么事情都沒有安排。用過早餐,先做起了預習功夫:找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開始研讀,試著對詩有自己的“前見”。詩不深,很好懂。如何讓初二年級的孩子理解此詩的意蘊,這想必是學習此詩的難點,干國祥先生是如何帶領(lǐng)孩子們走進陶淵明的詩歌境界的呢?帶著這個懸念,我開始了觀課。
    課的前半部分,干老師由交代背景開始,將《歸園田居(其一)》做了解讀,讓學生明白陶淵明歸隱山林的緣由——為了掙脫羈絆心靈的藩籬,回到大自然中,做心靈的主人。接下來釋詞,梳句,朗讀。經(jīng)過了20分鐘的稍嫌平淡課堂之后,精彩開始了。干國祥先生設置了好幾層沖突,讓看起來有些平淡的課堂,有了波瀾。
    “這首詩寫的是不是一個農(nóng)民的勤勞生活?”(大意)這一問,將孩子們的認識提升了一層,因為對于孩子來說,這首詩很容易被誤讀成歌頌農(nóng)民的勤勞生活。干老師抓住關(guān)鍵詞句,讓孩子們明白了,詩所描述的是一個厭倦官場渴望回到大自然的士大夫回歸田園的情形。而接下來的問題,則是本課最為關(guān)鍵的一問:“那么,我問同學們,你贊成他這樣的生活方式嗎?這樣的詩在今天學,有著怎樣的意義?”妙哉!此問直接擊中了要害。是啊,在今天,我們學習《歸園田居》,究竟有什么意義?干老師不愧為高手,他借助一個八卦圖,讓孩子們充分選擇。并討論。學生開始積極思維,有說學這首詩沒有多大意義的,有說有意義的。經(jīng)過師生的討論,孩子們達成了“臨時性共識”——陶淵明那種不為世俗生活沾染,追求心靈自由的思想,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在此基礎(chǔ)上,干老師提到了美國的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然后總結(jié)出他們的精神境界:清潔思想,樸素生活,后來干國祥先生還“以己證詩”將課推向高潮。課看到此處,我不禁拍案叫絕!
    《瓦爾登湖》一書,是我近日正在重讀的一書。讀完梭羅的美麗文字,一股清涼的湖水仿佛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jīng)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zhì)的問題?!?BR>    聽了干國祥先生的《歸園田居》,回想《瓦爾登湖》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般的風景,我不由沉思:在我們這個后現(xiàn)代社會里,人類現(xiàn)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huán)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每一個身處繁華都市忙碌在名利場的行色匆匆的人,是否也該多一些追問和反省?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歸園田居》和《瓦爾登湖》一樣,既是屬于文學家的,也是屬于每個人的,既是屬于古代的又是屬于現(xiàn)代的。
    讀一讀《歸園田居》、《瓦爾登湖》,讓身體與豆苗野草親密接觸,讓心沾靈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與喧囂,這不是追逐時髦故作風雅,而是回歸自我的必然。
    如果人間多幾處瓦爾登湖,多幾個陶淵明式的“田園”,人類就會多一個安謐寧靜的后花園。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十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但卻沒有世俗交往的喧擾。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只要心志高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jié)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這里面蘊藏著人生的真義,想要辨明,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
    【千古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作者簡介】。
    陶淵明。
    (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jié)先生,入劉宋后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guān)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他還是田園派的創(chuàng)始人。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十一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里人,披衣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志日已廣,??炙敝粒懵渫菝?。
    這一首,寫作者歸田后的閑適自得生活和對于莊稼的濃厚情感。全詩可分為三層意思:開端四句是寫田園生活的靜謐;中間四句是寫生活在田園與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寫作者對農(nóng)作物的關(guān)注和與之共命運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中的野外、窮巷,是與繁華鬧市、官場爭斗相對立的。輪,車輪。鞅,駕車時馬頸上套用的皮帶。輪鞅,指車馬。這兩句寫農(nóng)村荒野僻靜,少有應酬交往。農(nóng)村雖處“野外”,只有“窮巷”,但卻沒有“人事”的煩惱和“輪鞅”的喧嘩,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扒G扉”是柴門。這兩句寫作者歸隱后生活簡陋愉快,思想單一純真。他安貧樂道,以守志為榮,以幽居為樂,“以善自名”。“絕塵想”三字,看出他摒棄了個人利欲雜念,與當權(quán)者作了最后決裂。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著他,使他保持了名節(jié)。
    從這兩句詩我們看到作者初歸田園,頗有幾分閑適。他一邊勞動,一邊讀書賦詩,飲酒彈琴,過著悠游自得的生活。他開初的勞動不象后來那樣艱苦,生活也不象后來那樣貧窮。這是因為他剛辭彭澤縣令,還略有余資,猶有儲存。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他有奴子。漢晉時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給主人種地、營商的,正是生財器具。所以雖是淵明先生,也還略略有些生財之道在”。故在衣食溫飽之余,得以逍遙自樂,這正是初歸田園時的生活寫照。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薄扒小币蛔鳌袄锶恕薄K埔浴袄锶恕睘槭?。作者在耕作之余與農(nóng)民隨意交往,親密無間。他沒有封建士大夫的架子,是那樣平易近人;而農(nóng)民也把他當作知己,熱誠相待,這比起在官場“束帶見督郵”的拘謹來,是多么自在!“時復”二句,生動地寫出詩人勞動之余與農(nóng)民隨意攀談交往的情狀。
    他們攀談些什么呢?“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不言它事,唯道桑麻,說明已無塵世的奢想。他歸田后專心致力農(nóng)事,對親手種植的莊稼十分關(guān)切,他是真心歸耕田園,不象某些人為了竊取名利而假隱,也不象某些人雖不滿統(tǒng)治者,但又眷戀利祿而作“中隱”,他是從思想上行動上與統(tǒng)治者作了真正的決裂。他身在田園,志在田園,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清代溫汝能說;“‘相見’二語,逼真田家氣象,陶詩多有真趣,此類是也”。
    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莊稼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他為莊稼的茁壯成長,耕地面積的日益擴大而興奮、而喜悅;又為莊稼遭霜霰侵襲凋零而擔心、而憂慮,故說“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炙敝?,零落同草莽。”他這種關(guān)心農(nóng)事,與農(nóng)家通聲息的行為,在門閥等級森嚴的時代,是值得肯定的。
    對作者寄慨田園的詩歌,我們應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方東樹說:“‘桑麻日已長’以下乃申續(xù)樂意耳。只就桑麻言,恐其零落,方見真意實在田園,非喻己也”,這評價是符合詩人創(chuàng)作思想的。但也曾有人違背作品原意去任意比附,以見微言大義,把這首詩硬說成是政治詩。如元人劉履說;“然我之生理有成,而志愿已遂,但恐天時變革,霜霰凋傷而零落同于草莽耳。蓋是時朝將有傾危之禍,故有是喻。然則靖節(jié)雖處田野而不忘憂國,于此可見矣”。其實完全是牽強附會,歪曲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我們認為結(jié)尾兩句憂念農(nóng)事,形象鮮明,含義深邃,恰妙在不假雕飾。
    全詩質(zhì)樸自然,不借典故,不用麗藻。敘事寫物,樸實無華;抒情遣興,真切直率。語言明白省凈,韻味幽深,耐人咀嚼。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十二
    這首詩可以看成是作者領(lǐng)悟人生的一首詩。其原文如下:
    陶淵明。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獨自悵然拄杖還家,道路不平荊榛遍地。
    山澗流水清澈見底,途中歇息把足來洗。
    濾好家中新釀美酒,烹雞一只款待鄰里。
    太陽落山室內(nèi)昏暗,點燃荊柴把燭代替。
    興致正高怨恨夜短,東方漸白又露晨曦。
    公元4(東晉安帝義熙二年),亦即是陶淵明由彭澤令任上棄官歸隱后的第二年,人便寫下了《歸園田居》五首著名詩篇,當時詩人四十二歲。此詩是其中的最后一首也就是第五首。
    (1)從內(nèi)容上看,此詩似與上一首相銜接。詩人懷著悵恨的心情游山歸來之后,盛情款待村中近鄰,歡飲達旦。詩中雖有及時行樂之意,但處處充滿純樸之情。
    (2)悵恨:惆悵煩惱。策:策杖,拄杖,這里作動詞用。崎嶇:地面高低不平的樣子。歷:走過。棒曲:樹木叢生的曲折小路。
    (3)濯(zhuo濁):洗。
    (4)漉(lu鹿)酒:用布過濾酒。濾掉酒糟。近局:近鄰。
    (5)暗:昏暗。這句和下句是說日落屋里即昏暗,點一把荊柴代替蠟燭。
    (6)日入:太陽落山。荊薪:燒火用的柴草。
    (7)苦:恨,遺憾。天旭:天亮。
    那么,詩人又是如何從這種悵恨的心情中解脫出來的呢?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也許是因為訪友不得的余哀,也許是因為旅途的困頓勞乏,詩人在溪澗邊坐下來小憩片刻。這溪水清澈見底,直視無礙;濯足水中,頓時,一股涼意流遍全身,也使他從紛繁的思緒中清醒過來。他仿佛又從悲哀的幻夢中回到了現(xiàn)實中來。我不是到底歸來了么?“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保ā稓w去來兮辭》)人生固然短暫,我不是還有所余無多的寶貴時日?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還有許多“披草共來往”的友人?詞因景設,意隨詞轉(zhuǎn),暗暗傳出心境的微妙變化,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足當“行云流水”之譽。
    這首詩是陶淵明組詩《歸園田居》五首的最后一首。對此詩的首句“悵恨獨策還”,有兩種解說:一說認為這首詩是緊承第四首《歸園田居?久去山澤游》而作,例如方東樹說,“悵恨”二字,承上昔人死無余意來”(《昭昧詹言》卷四),黃文煥也說,“昔人多不存,獨策所以生恨也”(《陶詩析義》卷二);另一說認為這一句所寫的“還”,是“耕種而還”(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中語)。這兩說都嫌依據(jù)不足。如果作者所寫是還自“荒墟”的心情,則組詩第四首《歸園田居?久去山澤游》之“披榛步荒墟”為“攜子侄輩”同往,應該不會“獨策還”。如果作者是耕種歸來,則所攜應為農(nóng)具,應如這組詩的第三首《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所寫,“荷鋤”而歸,似不應策杖而還。聯(lián)系下三句看,此句所寫,似不如視作“性本愛丘山”的作者在一次獨游的歸途中生發(fā)的`“悵恨”。其“悵恨”,可以與此句中的“還”字有關(guān),是因游興未盡而日色將暮,不得不還;也可以與此句中的“獨”字有關(guān),是因獨游而產(chǎn)生的孤寂之感。這種孤寂感,既是這次游而無伴的孤寂感,也是作者隱藏于內(nèi)心的“舉世皆濁我獨清”(《楚辭?漁父》)的時代孤寂感。次句“崎嶇歷榛曲”,寫的應是真景實事,但倘若馳騁聯(lián)想,從象喻意義去理解,則當時的世途確是布滿荊榛,而作者的生活道路也是崎嶇不平的。聯(lián)系其在《感士不遇賦序》中所說的“夷皓有安歸之嘆,三閭發(fā)已矣之哀”,不妨設想:其在獨游之際,所感原非一事,悵恨決非一端。
    此詩的三、四兩句“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則化用《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永濁兮,可以濯我足”句意,顯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與自然相得相洽的質(zhì)性。人多稱淵明沖淡靜穆,但他的心中并非一潭止水,更非思想單純、無憂無慮。生活、世事的憂慮固經(jīng)常往來于其胸中,只是他能隨時從對人生的領(lǐng)悟、與自然的契合中使煩惱得到解脫、苦樂得到平衡,從而使心靈歸于和諧。合一、二兩句來看這首詩的前四句,正是作者的內(nèi)心由悵恨而歸于和諧的如實表述。
    這首詩寫的是兩段時間、兩個空間。前四句,時間是日暮之前,空間是山路之上;后六句,則在時間上從日暮寫到“天旭”,在空間上從“近局”寫到“室中”。如果就作者的心情而言,則前四句以“悵恨”發(fā)端,而后六句以“歡來”收結(jié)。作者嘗自稱“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歸去來兮辭序》),其“歸田園居”的主要原因,如這組詩的首篇《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所說,為的是“復得返自然”,以求得本性的回歸,保全心靈的真淳。這首詩所寫的始則“悵恨”,終則“歡來”,當憂則憂,可樂則樂,正是其脫離塵網(wǎng)后一任自然的真情流露。
    后六句的“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四句,寫作者還家后的實事實景,如其《雜詩十二首》之一所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從這四句詩可以想見:酒為新熟,菜僅只雞,草屋昏暗,以薪代燭,宛然一幅田家作樂圖。這樣的飲酒場面,其實很寒酸,但作者寫來絲毫不覺其寒酸,令人讀者看來也不會嫌其寒酸,而只會欣賞其景真情真,趣味盎然。從這句詩來看,詩人顯然已經(jīng)抹去了籠罩心頭的不快的陰云。酒以陳為美,而“新熟酒”一詞,一是說明家無余財,二也在點明詩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這一“招”多么傳神!足不出戶,隔墻一呼,而知鄰曲必不見怪,招之即來。相形之下,反覺“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之為繁縟了。這不禁使我們想起詩人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孟府君傳》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對答:
    “(桓)溫嘗問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BR>    如果我們此刻問淵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想來他也定會回答我們“但不得酒中趣爾”。是啊,這“酒中趣”太豐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詩人一天的疲勞;它排解了訪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詩人重又樂觀起來,達觀起來;它也加深了詩人同鄰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歡,頻頻舉觴;暮色降臨,詩人胡亂燃起荊柴,學一個“秉燭夜游”。滿屋煙火之氣不僅不使人感到窮酸,反而憑添了熱烈親切的氣氛。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舊凋零之嘆,一霎時都悄悄地消融在這人生真諦的通達領(lǐng)悟之中了。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十三
    1.知識與能力:了解詩人陶淵明生平以及寫作背景,以讀—講—賞—評—練的方法學習鑒賞詩歌。
    2.過程與方法: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體會詩中內(nèi)涵以及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和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致。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飲酒》,使學生對詩人陶淵明形成正確認識,正確理解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境界,啟示學生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生命態(tài)度,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處世方法。
    整體把握全詩,理解詩歌思想內(nèi)涵和精神境界。
    正確認識和理解詩人陶淵明以及他的處世態(tài)度,并學習借鑒于自身。
    播放器、多媒體。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官場上多少人為了仕途而爭名奪利,為了升遷而不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殘害親人,但是卻有少數(shù)文人墨客鄙棄世俗,厭惡官場,辭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過著“世與我相違,復駕言兮求,人生行樂耳,何須富貴時”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詩人陶淵明的一首田園詩《飲酒》。
    二、作者簡介。
    詩人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后親友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九江柴桑(九江縣)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詩人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時代思潮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yǎng)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歲的“高齡”才出仕為官任江州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不僅壯志無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茍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當他做彭澤縣令時,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當天職官回鄉(xiāng),寫下了《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等大量詩作。從做官到四十二歲掛冠歸田共十三年。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產(chǎn)生很大影響。
    三、賞析詩歌。
    1、播放《琵琶語》聽音頻朗讀。
    2、劃出節(jié)奏、韻律范讀朗讀。
    明確: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組討論,通譯全詩。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問怎么能做到這樣呢?因為心與世俗遠離,自然就覺得地處偏遠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見南邊的廬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蒙蒙的霧靄中,越發(fā)得美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借著暮色結(jié)伴飛向林間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里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沒有合適的語言表達。
    4、分析每句蘊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樂;三四句恬靜而閑適;五六句滿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長而感慨。
    四、問題探究。
    詩人身居人世,但無俗事紛擾,是因為民主協(xié)商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為榮祿所累,擁有平和的生活。遠離官場,遠離塵俗,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遠是正確的選擇?!靶倪h”與“地偏”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huán)境之間的關(guān)系。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huán)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心遠”包含: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寧靜處世。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達觀的生活態(tài)度(酌貪泉以覺爽,處涸澤而猶歡)這就是詩人陶淵明不朽的精神堡壘。
    2、理解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神來的寫景之筆,描寫詩人在東邊的籬笆下專心而悠閑地采摘菊花,偶一抬頭,無意間便能望見悠遠超然的南山。兩句刻畫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形象。這不是一個“采菊”一般的動作,而是包含著詩人超凡脫俗,熱愛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情操。
    東籬的凌霜黃菊,蒼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與結(jié)廬人境超脫塵世的詩人融為一體,形成人與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脫俗舍棄功名,歸隱田園,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畫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優(yōu)美意境,又刻畫一個采菊的形象,人與自然詩情畫意,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描寫什么?有何深意?
    夕陽西下,山色迷人,飛鳥結(jié)伴,知倦還巢,景物描寫。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場,追名逐利,樂不思返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懷抱。詩人《歸園田居》中寫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此二句雖寫景,實則抒懷悟理,用飛鳥相與還的現(xiàn)象類比人應知“反璞歸真”。
    4、最后兩句的理解。
    本詩的主旨句,抒懷。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語言形容出來,只可意會,妙不可言。萬物運轉(zhuǎn),各得其所,人生真義,反璞歸真,辭官歸隱及人生的真諦。
    五、指導背誦。
    六、課堂練習。
    七、小結(jié)拓展。
    詩人陶淵明棄官歸隱,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獨善其身,與黑暗的官場決裂,選擇適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積極的意義,我們要學習他這種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但也要辯證地看待他的歸隱,要潔身自好,并不一定要歸隱田園,與世俗決裂,而應該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學會生存。
    八、布置作業(yè)背會并抄寫《飲酒》。
    板書設計:?飲酒。
    心遠地偏_________遠離塵世、超凡脫俗。
    采菊見山_________熱愛自然、心境恬淡。
    山氣飛鳥_________自然之景、歸隱之意。
    真意忘言_________人生真義、反璞歸真。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十四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這千古一唱,耐人尋味,生命智慧,盡在其中。“歸隱”可能曾經(jīng)是許多人的夢想。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不得意的時候暫時逃避,真正能夠像陶淵明一樣,飽含深情并堅決地喊出“歸去”的,“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從《歸園田居》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歸隱不是逃避,不是矯情,不是無奈,不是無路可走時唯一的選擇。
    “實迷途之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边@表明作者的歸隱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不是源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種深刻的反思,是對前途和命運的理性抉擇,是源于對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這里,陶氏的“歸去”源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歸田之喜是一種智者的喜悅,正是這種智慧,使陶淵明顯示出與當時及后世諸多“隱士”的不同。
    所以說,他的歸隱是對官場的主動放棄之歸,是執(zhí)著人生尋找真我之歸。他不狂放,不沉淪,歲生命和自然滿懷真摯和熱愛,他所做的是追求內(nèi)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托與田園,在平凡的現(xiàn)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一,在耕讀觴詠中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
    任世事變遷,世態(tài)炎涼,唯我不變,所求不變,就是順應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終于彌合,自我在多年艱難的尋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蟬蛻而出。人生因此而圓滿。
    能夠找到心靈歸屬的'人都是幸福的,陶淵明也是幸福的。陶淵明的幸福還在于他有個溫柔可人的妻子?!稓w園田居》中并沒有刻意寫到那個可愛的女人,但是,她的形象卻在陶淵明的文字中清晰的凸現(xiàn)。想想,會有多少人對“不爭氣”、不求上進、不能把官做得更大進行譏諷、抱怨、責備、甚至怨恨,可是這個女人卻一聲沒出,尊重和理解了丈夫的選擇,善解人意的安排家里人歡迎辭官歸來的陶淵明,讓他感到輕松;溫酒讓陶淵明盡興,讓他感到溫暖;處理好家里的各種事務讓他無憂無慮……這些事情說起來好像很簡單,真正要做到,卻又是那么不容易。
    滾滾紅塵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找到寄托自己身心的真正的歸屬地,找到最適宜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找到有多少人可以像陶淵明一樣,有一個熨貼的,知心的伴侶。
    “歸去來兮!”只是,你找到了自己的家園嗎?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十五
    “歸隱”可能曾經(jīng)是許多人的夢想。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不得意的時候暫時逃避,真正能夠像陶淵明一樣,飽含深情并堅決地喊出“歸去”的,“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從《歸園田居》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歸隱不是逃避,不是矯情,不是無奈,不是無路可走時唯一的選擇。
    “實迷途之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边@表明作者的歸隱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不是源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種深刻的反思,是對前途和命運的理性抉擇,是源于對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這里,陶氏的“歸去”源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歸田之喜是一種智者的喜悅,正是這種智慧,使陶淵明顯示出與當時及后世諸多“隱士”的不同。
    所以說,他的歸隱是對官場的主動放棄之歸,是執(zhí)著人生尋找真我之歸。他不狂放,不沉淪,歲生命和自然滿懷真摯和熱愛,他所做的是追求內(nèi)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托與田園,在平凡的現(xiàn)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一,在耕讀觴詠中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
    任世事變遷,世態(tài)炎涼,唯我不變,所求不變,就是順應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終于彌合,自我在多年艱難的尋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蟬蛻而出。人生因此而圓滿。
    能夠找到心靈歸屬的人都是幸福的,陶淵明也是幸福的。陶淵明的幸福還在于他有個溫柔可人的妻子?!稓w園田居》中并沒有刻意寫到那個可愛的女人,但是,她的形象卻在陶淵明的文字中清晰的凸現(xiàn)。想想,會有多少人對“不爭氣”、不求上進、不能把官做得更大進行譏諷、抱怨、責備、甚至怨恨,可是這個女人卻一聲沒出,尊重和理解了丈夫的選擇,善解人意的安排家里人歡迎辭官歸來的陶淵明,讓他感到輕松;溫酒讓陶淵明盡興,讓他感到溫暖;處理好家里的各種事務讓他無憂無慮……這些事情說起來好像很簡單,真正要做到,卻又是那么不容易。
    滾滾紅塵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找到寄托自己身心的真正的歸屬地,找到最適宜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找到有多少人可以像陶淵明一樣,有一個熨貼的,知心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