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通用20篇)

字號:

    總結(jié)是對過去的記錄和總結(jié),也是為未來的規(guī)劃和目標(biāo)鋪墊。總結(jié)是一種對自己負(fù)責(zé)的態(tài)度,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發(fā)展。運動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zhì),還可以培養(yǎng)堅韌和毅力,以下是一些相關(guān)的文章。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一
    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gòu)成判斷與被判斷關(guān)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gòu)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gòu)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
    (3)環(huán)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多u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gòu)成。
    (1)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于]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yè)《桃花源記》。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guān)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xiāng)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動。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于武宗《樂工羅程》。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yīng)修辭表達(dá)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xiàn)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后置。
    常用“者”作標(biāo)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后置。
    它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yīng)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二
    謂語:謂語是對主語動作或狀態(tài)的陳述或說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樣。謂語動詞的位置一般在主語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語在前,謂語在后,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時為了突出謂諫或表達(dá)某種感情,也可以把主語謂語的順序顛倒過來。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國;甚矣哉,為欺也!
    (2)賓語前置句。
    賓語:賓語,又稱受詞,是指一個動作(動詞)的接受者。
    古漢語中的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具體條件是:以疑問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微斯人,吾誰與歸?
    在否定句中,賓語為代詞,賓語放在動詞之前。如:城中皆不知覺。
    一般句子中,如果賓語需要前置時,必須在前置的賓語和謂語間加之或之為、是等作標(biāo)志。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3)定語后置句。
    定語:定語是用來修飾、限定、說明名詞或代詞的'品質(zhì)與特征的。
    現(xiàn)代漢語的定語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飾的中心詞前,古文中有時為強調(diào)定語所表示的意義或使句子節(jié)奏短而鮮明,可以把較長的修飾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如: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馬之千里者。
    定語后置句的翻譯,可在譯文中后置定語提到中心詞之前,使之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習(xí)慣。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譯,定語后置有兩種作用,一是突出修飾成分,一是避免定語太長??筛鶕?jù)哪種作用為主,選擇不同的對譯方法,或者選擇其它的對譯方法。
    (4)狀語后置句。
    狀語:狀語是句子的重要修飾成分。狀語是謂語里的另一個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從情況,時間,處所,方式,條件,對象,肯定,否定,范圍和程度等方面對謂語中心進(jìn)行修飾或限制。
    用以和于組成介詞短語,如果對譯成現(xiàn)代漢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作狀語,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謂語之后作補語。
    如:屠懼,投之(以骨)。用骨投之。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用尉首祭祀。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把大事托付給臣。
    戰(zhàn)(于長勺)。在長勺戰(zhàn)。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在危難之間奉命。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三
    主人下馬客在船:
    此句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主人下馬和客在船在文義上互文見義,相互應(yīng)和、補充。并非只有主人下馬,也不是只有客人在船上,而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馬到了船上。惟其如此,下句舉酒欲飲才順理成章。
    省略句。
    1、初為《霓裳》后《六幺》:
    此句為平行語省略(王力《漢語詩律學(xué)》提法)。詩詞中,短語或句子如果是兩個并列的部分組成,有時可省略關(guān)聯(lián)詞,有時省略主要成分。這句承前省掉為。與之相同的還有:今年歡笑復(fù)明年(歡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
    2、本長安倡女:
    省略謂語,本(是)長安倡女。
    3、使快彈數(shù)曲:
    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彈數(shù)曲。
    4、送客湓浦口:
    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
    5、感斯人言:
    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
    6、沉吟放撥插弦中:
    省略于,在,沉吟放撥插(于)弦中。
    狀語后置。
    今漂淪憔悴,轉(zhuǎn)徙于江湖間。
    漂淪:漂泊淪落。江湖:泛指四方各地。轉(zhuǎn)徙于江湖間為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于江湖間轉(zhuǎn)徙。全句翻譯為如今漂泊淪落,在各地間流離轉(zhuǎn)徙。
    介賓短語后置。
    1、嘗學(xué)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于,向。應(yīng)為嘗于穆、曹二善才學(xué)琵琶。
    2、轉(zhuǎn)徙于江湖間:
    于,在。應(yīng)為于江湖間轉(zhuǎn)徙。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四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b、“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列傳》)。
    c、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調(diào)劑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裝句的一項是。
    (1)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4)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賣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輸》)。
    (6)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
    (7)不用,則以紙?zhí)?,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b、(2)(3)(5)(8)。
    c、(3)(5)(7)(8)d、(3)(4)(6)(7)。
    三、與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zhàn)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jù)陳。(《陳涉世家》)。
    a、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b、不替孟明?!肮轮^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戰(zhàn)》)。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保ā恫軇フ搼?zhàn)》)。
    d、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與眾不同的被動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b、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yuǎn)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赤壁之戰(zhàn)》)。
    d、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屈原列傳》)。
    五、與眾不同的倒裝句是。
    a、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jì)乎江湘。(《涉江》)。
    d、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五
    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jù)上下文判斷。
    (1)“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3)“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例:吟鞭東指即天涯。
    (5)“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例:斯是陋室,惟吾德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6)“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非天質(zhì)之卑兵革非不堅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9)“……者,……”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0)“……,……也”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戰(zhàn),勇氣也。
    (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有:
    (1)省略主語。
    a承前省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b蒙后省c對話省例《曹劌論戰(zhàn)》。
    (此)忠之屬也。(《曹劌論戰(zhàn)》)(此,代前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謂語或省略動詞。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
    (3)省略賓語。
    投(之)以骨。(《狼》)。
    君與(之)俱來。(《隆中對》)。
    (4)省略介詞。
    林盡(于)水源。(《桃花源記》)。
    急湍甚(于)箭。(《與朱元思書》)。
    (5)省略量詞。
    文言文中數(shù)詞后常省略量詞。
    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
    孔子?xùn)|游,見兩(個)小兒斗二(個)男新戰(zhàn)死。
    3、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diào)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diào)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dāng)賓語、疑問代詞充當(dāng)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biāo)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勺g為“有什么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3)定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例1: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荷擔(dān)者三夫”是“三夫荷擔(dān)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dān)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dān)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盎ㄖ[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勺g為“具有隱逸氣質(zhì)的'花”
    例3: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盎ㄖ[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zhì)的花”
    例4:嘗貽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后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a、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譯作補語外,大都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何有于我哉?全句為“于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jié)構(gòu)“于我”后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于帝”后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全句為“于南陽躬耕,于亂世茍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于南陽、于亂世”后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
    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
    例: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骨”后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尉首”后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文”后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是“以討賊興復(fù)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討賊興復(fù)之效”后置。
    4、被動句。
    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二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jù)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1)沒有標(biāo)志詞語,意念上的被動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被……所感動。
    (2)有標(biāo)志詞語。
    a“為”表被動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b“為……所……”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動管夷吾舉于士“舉于……”即“在……被舉薦”。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課文中固定結(jié)構(gòu)有:“不亦……乎”“有……者”“得無……乎”“如……何”“奈……何”“然則……”等。
    (2)“如……何”相當(dāng)于“對……該怎么辦”“把……怎么樣”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樣呢”
    (3)“以……為……”相當(dāng)于“把……當(dāng)作……”例: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dāng)作樹林,把蟲蟻當(dāng)作禽獸……”
    (4)“何……為”相當(dāng)于“為什么要……呢”“為什么會……呢”例:此何遽不為福也。
    即“為什么不會變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戰(zhàn)。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六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陋室銘》)。
    (3)其妻獻(xiàn)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
    (5)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zhàn)》)。
    (6)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崤之戰(zhàn)》)。
    (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ā妒纠簟罚?BR>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七
    一、判斷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ā犊兹笘|南飛》)。
    (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
    (3)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yuǎn)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ā冻啾谥畱?zhàn)》)。
    (4)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竊符救趙》)。
    (5)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jīng),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沈括《活板》)。
    (6)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廉頗藺相如列傳》)。
    (7)藺相如者,趙人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8)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9)“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列傳》)。
    (10)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11)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1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愛蓮說》)。
    (13)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戰(zhàn)》)。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戰(zhàn)》)。
    (17)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18)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19)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傳》)。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八
    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要在主語的謂語之間加判斷動詞是。古代通常不用是來聯(lián)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語氣助詞來表示判斷。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詞語用在謂語后面幫助判斷。
    a: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
    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b:......,......也。其常見方式為:主語+謂語+也,在這種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
    如: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陶淵明《桃花源記》);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c:......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
    如: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者也用在句尾加強語氣。
    d:......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停頓,但這種情況不常見。
    如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時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劉備天下梟雄??勺g為:劉備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詞加強判斷或構(gòu)成否定判斷。
    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副詞加強判斷的.語氣。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
    例如: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乃可以解釋為就是,用來判斷當(dāng)立者是誰。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說新語》其中乃用來表示判斷。
    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兩小兒辯日》用則來對日中時的形狀作出判斷。
    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不能久留,就記下這些景色離開了。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畢,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只是增加一點笑料罷了。其中的耳為語助詞表判斷。
    (3)以動詞為代詞是表示判斷。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勺g為:我認(rèn)為大王攻打宋國。這是和他們一樣的。
    (4)采用否定副詞非表否定判斷。
    如: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說新語》)中的非解釋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斷。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斷詞。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九
    1、定語后置:
    客有吹洞簫者。
    凌萬頃之茫然。
    2、被動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
    3、賓語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何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4、狀語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間。
    月出于東山之上。
    5、名作狀: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6、意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
    7、使動用法:
    正襟危坐。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方其破荊州。
    8、判斷句:
    夫水,智者樂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十
    1、判斷句式。
    2、賓語前置。
    3、定語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后的現(xiàn)象。定語后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詞+數(shù)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xiàn)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4、主謂倒裝。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快哉此風(fēng)!(宋玉《風(fēng)賦》)。
    5、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介詞結(jié)構(gòu)放在謂語之后的現(xiàn)象,一般由“與、以、為、自、于、”等為標(biāo)志。
    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6、省略句。
    1)主語省略。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淆之戰(zhàn)》)。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jīng)?七月》)。
    2)謂語省略。
    一鼓作氣,再(擊鼓)而衰,三(擊鼓)竭。(《曹劌論戰(zhàn)》)。
    3)賓語省略。
    動詞賓語的省略。
    例:屠懼,投(之)以骨。(《狼》)。
    介詞賓語的省略。
    例: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
    4)介詞省略(以省略“于”最為常見)。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鴻門宴》)。
    7、被動句。
    1)“……于……”式。例如: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見……”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見……于……”式。例如: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4)“……為……”式。例如: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5)“……為……所……”式。例如:
    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高祖本紀(jì)》)。
    8、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將某些虛詞結(jié)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種固定的表達(dá)方式,這種習(xí)慣使用的句式稱之為固定句式。常見的固定句式如下:
    文言固定格式“(其)…之謂也/矣/乎”
    文言固定格式“…(有)無…以…”
    文言固定格式――“得無…乎”
    文言固定格式講座:“孰”與“…孰與…”
    文言固定格式――“有…者”
    文言固定格式――“與其…孰若/豈若…”
    文言固定格式“…有(無)所…”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十一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gòu)成判斷與被判斷關(guān)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gòu)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gòu)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
    (3)環(huán)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gòu)成。
    (1)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于]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yè)《桃花源記》。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guān)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xiāng)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動。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于武宗《樂工羅程》。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yīng)修辭表達(dá)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xiàn)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后置。
    常用“者”作標(biāo)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后置。
    它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yīng)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xué)習(xí)中經(jīng)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十二
    古代漢語中有哪些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特殊句式)、固定結(jié)構(gòu)等幾類。判斷句、被動句要從結(jié)構(gòu)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則要聯(lián)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裝句要掌握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主謂倒置、狀語后置的規(guī)律,固定句式要記住它們的習(xí)慣用法。
    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BR>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BR>    (3)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BR>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十三
    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判斷句?,F(xiàn)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示判斷的。但在古漢語里,“是”多作代詞用,很少把它當(dāng)作判斷動詞用。因此,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借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
    (1)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后面不用“也”,即“……者……”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動詞“是”。如: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傳》)。
    (3)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也”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也”同樣不譯,只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4)“者”“也”都不用,即“……,……”式。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只需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5)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式。如: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6)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7)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現(xiàn)較晚并且少見。如:
    巨是凡人,偏在遠(yuǎn)郡。(《赤壁之戰(zhàn)》)。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十四
    判斷句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為謂語,對主語直接表示判斷的句子。在現(xiàn)代漢語里,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一個判斷詞“是”來聯(lián)系。如:“魯迅是紹興人?!钡灿胁挥门袛嘣~的。如:“魯迅,紹興人?!?BR>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虛詞構(gòu)成一定格式來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幾種:
    1、“……者,……也”格式?!罢摺薄耙病倍际钦Z氣詞,“者”表提頓,“也”表肯定。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jié)構(gòu)。“者也”可以單用,可以雙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劉備者,天下梟雄也?!保ā罢咭病彪p用)。
    “劉備者,天下梟雄?!被颉皠?,天下梟雄也?!保ā罢咭病眴斡茫?。
    “劉備,天下梟雄。”(“者也”不用)。
    “劉備,天下梟雄者也?!保ā罢咭病焙嫌茫?BR>    2、“……是……”格式?!笆恰痹谖难灾斜砼袛啵@種情況比較少。先秦中幾無,漢以后出現(xiàn)。如:
    “不知木蘭是女郎?!薄赌咎m詩》。
    “自言本是京城女?!薄杜眯小?。
    “同是天涯淪落人?!薄杜眯小?。
    3、動詞“為”表判斷。
    “此為何若人?”(這是怎樣的人?)《墨子》。
    4、副詞“乃”“即”“則”“皆”表判斷。
    “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薄冻啾谥畱?zhàn)》。
    “吾翁即汝翁?!保ㄎ覄畹母赣H就是你項羽的父親。)《漢書、項籍傳》。
    “此則岳陽樓之在觀也。”《岳陽樓記》。
    “吾村十里皆平原。”《馮婉貞》。
    5、否定判斷。
    “人非生而知之者?!薄稁熣f》。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BR>    以上是判斷句常見的表示形式,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都要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來有“是”字,從表面上看,這個“是”字很像是判斷詞,其實,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它不是判斷詞,而是一個指示代詞,復(fù)指前文內(nèi)容,譯為“這”“此”。翻譯時,有時要另加判斷詞“是”。如:
    “是時,曹操遺權(quán)書。”(這時曹操送給孫權(quán)一封信。)《赤壁之戰(zhàn)》。
    “是吾劍之所從墜?!保ㄟ@兒是我的劍掉進(jìn)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劍》。
    所謂被動句是就主語和謂語的關(guān)系而言的,主語不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而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F(xiàn)代漢語中的被動句一般用介詞“被”來表示。為方便學(xué)習(xí),我們把古漢語中的被動句,分為兩大類,即標(biāo)志被動和意念被動。
    (一)標(biāo)志被動主要有四類標(biāo)志。
    1、于(乎)式,即“動詞+于(乎)+主動者。
    介詞“于(乎)”用在動詞后表被動,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
    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稁熣f》。
    懷王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肚袀鳌?。
    受制于人。
    2、“……見……”,“見……于……”式。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肚袀鳌?。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3、“為……”“為所……”“為……所……”
    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先發(fā)者制人,后發(fā)者為人所制?!俄椨鹆袀鳌?。
    4、……被……(在文言中較為少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肚袀鳌贰?BR>    今日被驅(qū)遣,小姑如我長?!犊兹笘|南飛》。
    (二)意念被動。
    沒有表示被動的介詞出現(xiàn),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俄椉管幹尽贰?BR>    洎牧以讒誅?!读鶉摗贰鹊嚼钅烈驗樽嬔远粴ⅰ?BR>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包括謂語前置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定語后置句。
    在漢語的語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的位置在古今漢語中是一致的。但有時因為表達(dá)的特殊需要而出現(xiàn)倒裝現(xiàn)象?,F(xiàn)代漢語也有不少倒裝句,但古代漢語中的倒裝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一般是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
    在現(xiàn)代漢語中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也經(jīng)常用主謂倒裝句式。如:
    太不聰明了,孩子!
    (二)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是疑問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的條件,缺一不可。疑問代詞有孰、何、誰、曷、安、奚、惡、胡等,疑問語氣詞有乎、諸、邪、哉等。例句:
    子將安之?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論語〉〉。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樂夫天命復(fù)奚疑?〈〈歸去來兮辭〉〉。
    2、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
    否定句一般帶有否定副詞“不、毋(無)、未、非、弗、勿”或否定性無定代詞“莫”。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是否定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條件。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經(jīng)〉〉——你不想我,難道沒有別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础垂讶酥c國也〉〉。
    以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础醋髠鳌怠?。
    3、一般句式中的代詞賓語的前置。
    這種現(xiàn)象一般出現(xiàn)在先秦古籍中。如:〈〈論語〉〉。
    4、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前置。如: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BR>    5、用“之”“是”來提賓。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謂與!
    無乃爾是過歟!
    (三)定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定語一般在中心詞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語有時在中心詞的后面,這是為了使中心詞突出,或者為了使句子更流暢順口。
    1、數(shù)量性定語的后置。
    數(shù)量詞作定語往往放在中心詞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xiàn)項王?!而欓T宴》。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恶R說》。
    2、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罢摺保ㄗg為……的)、“之”
    (1)、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读H藺相如列傳》。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冻啾谥畱?zhàn)》。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秳駥W(xué)》。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对狸枠怯洝贰?BR>    (3)、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馬之千里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十五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現(xiàn)象,當(dāng)文言文的省略情況比現(xiàn)代文多見,也較復(fù)雜。常見的是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shù)量詞和定語等。
    a主語省略。
    b謂語省略。
    c賓語省略。
    d定語省略。
    e介詞省略。
    f定語中心語省略。
    a主語省略。
    1、(蘇子)舉酒屬客。譯:蘇軾舉起酒杯勸人喝酒。(《赤壁賦》)。
    2、于是(蘇子)飲酒樂甚。譯:這時候蘇軾喝著酒,快樂極了。(《赤壁賦》)。
    3、(蘇子和客)相與枕藉乎舟中。譯:蘇軾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著墊著睡著了。(《赤壁賦》)。
    4、(蘭芝)乃投水而死。譯:蘭芝于是投水自盡。(《孔雀東南飛》。
    5、(蘭芝)十三能織素。譯:蘭芝十三歲就能織白絹。(《孔雀東南飛》。
    6、(婚姻生活)始爾未為久譯:婚姻生活才開頭。(《孔雀東南飛》。
    7、(我)終老不復(fù)取。譯:我就一輩子不再娶妻。(《孔雀東南飛》。
    8、(沛公)坐須臾。譯:沛公坐了一會兒。(《鴻門宴》)。
    b謂語省略。
    c賓語省略。
    1、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譯:有志氣,不盲從別人而停止。(《游褒禪山記》)。
    2、遣去慎莫留(她)。譯:千萬不要留她。(《孔雀東南飛》。
    3、戒之慎勿忘(這個悲劇)譯:以此為鑒,千萬不要忘記這個悲劇。(《孔雀東南飛》。
    4、使工以藥淬之,以(之)試人。譯:讓工匠用毒藥浸過它,拿它在人身上試驗。(《荊軻刺秦王》)。
    5、人不敢與(之)忤視。譯:人們不敢對他正眼相看。(《荊軻刺秦王》)。
    6、欲與(之)俱,其人居遠(yuǎn)未來,而為(之)留待。譯: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遠(yuǎn),還未到來,為此而留下等待他。(《荊軻刺秦王》)。
    7、前為(之)謝曰。譯:上前替他向秦王謝罪說。(《荊軻刺秦王》)。
    8、使(之)畢使于前。譯:讓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荊軻刺秦王》)。
    9、豎子不足與(之)謀。譯: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鴻門宴》)。
    10、毋從(其)俱死。譯: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送死。(《鴻門宴》)。
    11、則與(之)斗卮酒。譯: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鴻門宴》)。
    12、為(吾)擊破沛公軍。譯: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鴻門宴》)。
    d定語省略。
    1、主簿通(太守)語言。譯:主簿傳達(dá)太守的.話。(《孔雀東南飛》。
    2、樊噲側(cè)其盾以撞,(交戟)衛(wèi)士仆地。譯:樊噲側(cè)著盾牌一撞,交戟的衛(wèi)兵們跌倒在地上。(《鴻門宴》)。
    e介詞省略。
    1、而卒葬(于)之譯:死后葬在這里。(《游褒禪山記》)。
    2、有碑仆(于)道譯:有一塊石碑倒在路旁。(《游褒禪山記》)。
    3、沛公軍(于)霸上譯:沛公在霸上駐軍。(《鴻門宴》)。
    4、徘徊(于)庭樹下。譯:在庭樹下徘徊?!犊兹笘|南飛》。
    5、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譯:現(xiàn)在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金,購取他的頭。(《荊軻刺秦王》)。
    6、取之(以)百金。譯:用一百金買下。(《荊軻刺秦王》)。
    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譯: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帶一點兵器。(《荊軻刺秦王》)。
    8、沛公軍(于)霸上。譯:劉邦駐軍在霸上。(《鴻門宴》)。
    9、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譯: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zhàn),我在黃河以南作戰(zhàn)(《鴻門宴》)。
    10、置之(于)坐上。譯:把它放在座位上。(《鴻門宴》)。
    f定語中心語省略。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十六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3.秦伯說(同“悅”)。
    4.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1.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2.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a.以其無禮于晉?
    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鄭伯。
    a.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b.()許君焦、瑕(省主語“晉惠公”)。
    c.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d.夜縋()而出(省賓語“燭之武”)。
    e.(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1.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2.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動,使…成為疆界;東,名作狀,在東邊)。
    3.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4.且貳于楚也。
    5.越國以鄙遠(yuǎn)(鄙—名詞邊邑,意動,把……當(dāng)作邊邑;遠(yuǎn)—遠(yuǎn)地,形作名)。
    6.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7.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壯也(壯?壯年人)??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鄰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東西)13.君亦無所害(所害—害處)。
    1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恩惠,好處)15.與鄭人盟(盟—訂(建)立同盟)。
    16.唯君圖之(圖—計劃、考慮)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之、夫、以、而、焉、其、若、說、辭、鄙、微”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十七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b、"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列傳》)。
    c、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調(diào)劑之法也。(《治平篇》)。
    (1)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4)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賣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輸》)。
    (6)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
    (7)不用,則以紙?zhí)?,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b、(2)(3)(5)(8)。
    c、(3)(5)(7)(8)d、(3)(4)(6)(7)。
    例句: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zhàn)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jù)陳。(《陳涉世家》)。
    a、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b、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戰(zhàn)》)。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zhàn)》)。
    d、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b、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yuǎn)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赤壁之戰(zhàn)》)。
    d、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屈原列傳》)。
    a、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jì)乎江湘。(《涉江》)。
    d、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十八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介詞“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于……”式。如: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動詞前邊用“見”“受”表示被動,構(gòu)成“見(受)+謂語”的形式。如: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
    如果需要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可在動詞后加介詞“于”,構(gòu)成“見(受)+謂語+于”的形式。如: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3)在動詞前加介詞“為”,構(gòu)成“為+動詞”的形式。
    這種句式的“為”和“見”不同:“見”是助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它總是緊挨著動詞;“為”是介詞,它可以緊挨著動詞(省略了賓語),也可以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屈原列傳》)。
    (4)用“為”引進(jìn)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構(gòu)成“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為……所……”自產(chǎn)生后,就成了古漢語最常見的一種被動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里。但是,在古漢語里,“為”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xiàn),或被承前省略了,變?yōu)椤啊瓰樗钡男问健H纾?BR>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5)用介詞“被”引出主動者,構(gòu)成“被+動詞”的形式,這種形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如:
    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6)無任何標(biāo)志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中沒有出現(xiàn)任何被動詞,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補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傳》)。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十九
    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戰(zhàn)河南”即“戰(zhàn)(于)河南”,應(yīng)理解為“于河南戰(zhàn)”?!洞倏棥罚骸案仓哉啤奔础耙哉聘仓睉?yīng)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xiàn)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fù)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而欓T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稜T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震)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秳駥W(xué)》《荀子》。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秳駥W(xué)》《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稁熣f》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囤L(fēng)?靜女》《詩經(jīng)》。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冻啾谫x》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冻啾谫x》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读銈鳌防畛?BR>    命坐于靈虛之下。《柳毅傳》李朝威。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xué)設(shè)計篇二十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確指出: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疾樾问街饕酗@性和隱性兩種。顯性就是以選擇題形式判斷句式的不同,隱性是將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譯中綜合考查。根據(jù)這一考點的命題特點和趨勢,備考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復(fù)習(xí)要重點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和省略句。二是對各類句式的基本知識與判斷標(biāo)準(zhǔn)要理解、熟記,以便解題時進(jìn)行知識遷移。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dāng)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1、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中最常見的形式。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2、,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3、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4、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zhàn)國策齊策》)。
    5、無標(biāo)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biāo)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1、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jìn)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
    2、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資治通鑒》)。
    3、用見、于、見于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同上)暴見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偏在遠(yuǎn)郡,行將為人所并。(《資治通鑒》)。
    5、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文言文的倒裝句式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四種。
    1、主謂倒裝。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到主語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嶋H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jì)》)這種類型的句子關(guān)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fēng)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
    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至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如:業(yè)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紀(jì)》)。
    3、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diào)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并用者結(jié)句,形成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4、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仍作補語外,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荀子《勸學(xué)》)兩個于藍(lán)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作狀語。
    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紀(jì)》)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有,文言文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
    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yīng)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zhuǎn)徙,饑渴而頓踣,觸風(fēng)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說》)有時一個復(fù)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并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2、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yīng)下文或因?qū)υ挾÷缘?。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后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被省略的謂語要補充出來。
    3、省略賓語。
    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
    在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于。又如:賜之彘肩。(《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總之,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句式特點有明顯的不同之處,熟悉和了解這些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文言文句式特點,有助于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